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沂蒙山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读书日 推荐一本书《围城》
hanlingeorge 2014-4-23 18:54
钱先生的《围城》,至今为止已经读过3遍了。 高中毕业后,等待上大学的日子里,在语文老师的强烈的推荐下第一次读了小说《围城》。说实话没有怎么读懂,感觉到全书写的没有什么意思,和以前经常读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差别,主人公方博士的学历是买的,感觉到很有真才实学的苏小姐竟然没有嫁给“英雄”,而是嫁给一个故弄玄虚酸溜溜的大胖子。真有一种上了语文老师当的感觉。大学毕业后去了山区支教,由于走的匆忙,自己认为心爱的好书全都寄存在朋友家。在自己老家的旧书箱子里仅存的基本书中除了儿时的连环画,就只有《围城》这一本书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便带着《围城》去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偏僻的中学。 多年来,时不时的读点杂书已经成为我的“恶习”。在哪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早晨起来带着学生跑完步,自己经常跑到幽静小树林,压压腿,伸伸腰然后杂耍一番。累了便座下来,拿出身边唯一的书-《围城》,随便的翻阅,渐渐的便发现的书中对情景描述的相当精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的十分独到。反应的社会问题是如此的独辟蹊径,入木三分。慢慢的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从头细细的读过一遍。 非典期间,在济南学习,校园封闭,多数人无所事事,当然我是这样。除了天天在宿舍和同学们打够级之外,又重新读了一遍《围城》。重新体会了其书中的语言美。常常感叹钱先生的文字的功底是如此的深厚。好像七八十年前的社会现状至今仍有深深烙印。 昨日,整理家里的书架上旧书,发现了20年前的《围城》,顿时有一种亲切感。立马有一种再重读一遍的冲动。放下手中的pappers,认真的读到凌晨。太让人心醉了。今日得知有“世界读书日‘,便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懒人农业"弊病再现:花生出现严重白菌病
热度 1 蒋高明 2012-8-20 23:50
"懒人农业"弊病再现:花生出现严重白菌病
蒋高明 继大蒜出现胖头蒜(一层层长皮而不借蒜瓣)和花生疯长烂秧病(花生仅生秧苗不坐果、花生烂秧)之后,以大化肥、大农药、农膜、除草剂为主的所谓现代农业再暴新问题:山东沂蒙山区 花生种植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白菌病。这是笔者最近在山东带学生做实验时发现的现象。 生病的花生在根部,出现较为严重的白菌丝,已近成熟的荚果腐烂,甚是可惜。 见到弘毅生态农场所在的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时,他匆匆忙忙骑摩托车往地里去,去看他家的花生有没有生白菌病;笔者也带学生进行了调查。该村花生生此病的比例非常高,几乎每一 块花生地都有,原来非常高产的地块最严重。 面对该病,农民一脸困惑,他们拿着死秧的花生到我们的生态定位站询问原因。 一些农药贩子趁机卖农药,告诉农民喷洒一种治霉菌的农药可治。农民蒋文炳按照他们提供的信息购买了农药,还担心农药进入不了根部,采取了灌根的办法。 但农药使用后一点效果也没有,花生照样死去。 所有生病的花生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农民为图省事,将花生种植在地膜下,在地膜里浇灌了农药,一次性使用了化肥,喷洒了除草剂。保温、保湿、除草等多种“好处”,带来的是花生秧苗 的迅速生长,为了防止徒长,农民们再往秧苗上喷洒矮壮素。 这是一种典型的“懒人农业”,既省事又高产。该模式实施了二十多年,一直被农民欢迎,花生产量也较传统的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药残留高,农膜无法降解,对于这些农民均不关心,他 们自己不吃。然而,今天又出现的严重的疯长烂秧和白菌病,花生大减产,农民就着急了。 生病的原因疑似与植物生长环境恶化有极大关系。覆盖农膜在刚播种后的干旱时期有好处,能够保温保湿,然而进入高温的雨季后,上述优点变成明显的缺陷。 在农膜之下,热量无法释放,水分运动受阻,在加上农民早期施加的农药和化肥胁迫,花生遭遇了一种高温、高湿、微毒的典型生理逆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白菌得以滋生;即使一些耐农药的害虫也照样繁殖。 目前留守农村种地的是老人和妇女,面对他们辛苦劳动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实被白菌和害虫(收获期金龟甲幼虫将会危害花生,农民被迫提前收获)夺走,笔者研究团队非常着急。 农民前期因偷懒酿成后期手脚忙乱和花生大减产,这是他们意料不到的。 其实,告别白菌病不难,只要换一种种植方式即可,恢复花生正常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 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花生,不用农膜、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机肥,花生健康生长,没有出现白菌病和烂秧病,后期也没有害虫危害。 对于这些优势,蒋家庄的农民是亲眼见到的,但他们还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想采用偷懒的办法,寄希望于来年花生不生病。 图1-8 为农民生病的花生(栽培模式:覆膜、农药、除草剂、化肥、矮壮素) 图9-14 弘毅生态农场健康的花生 (栽培模式:不覆膜、不施农药、人工除草、有机肥、不用矮壮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半岛都市报报道笔者研究团队试验:有机农业饿不死人
热度 6 蒋高明 2012-6-27 13:47
一个学者的生态农业试验 村里的低产田获得高产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6/20120626/news_20120626_1931259.shtml?i|162984:1 2012/06/26 又是一年收获季。焚烧秸秆引发“黄泥天”,不烧也为难的尴尬再次摆在人们面前。这个问题尚未解决,另一个农业问题又引发焦虑菜农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棚菜地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看上去,这两个并不挂钩的问题,在山东沂蒙山区的的弘毅农场,却被“掺和”到了一块儿。麦秆还田转化为有机肥,在农作物生产中的病虫害,从不使用农药,主要靠天敌。更为重要的是,恢复了传统耕种方式的农田在低成本投入下却依然保持了较高产量。在这里,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进行着一场生态农业试验。6年来的试验证明,采用传统农耕方式也能取得高产。 农作物秸秆不焚烧 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村,蒙山脚下一个普通的村庄。村西头一栋高墙围起的院落,挂着醒目的标牌:弘毅生态农场。院子中间是刚刚收割的麦田。60岁的赵心友在牛舍里忙着喂牛。这里的牛不喂成袋的饲料,吃的都是农作物秸秆,再加上玉米、棉粕等。 不过,完整地留在地里的麦秆却让赵心友很不解,“俺种田时,收完小麦都会把秸秆烧掉,省时省力,而且烧了的草木灰能做肥料。” 听到这样的说法,农场的科研助理曾彦耐心地向赵心友解释道,将秸秆留在田地里,等种上玉米之后,这些秸秆会转化为有机肥,而且,这样的有机肥带来的肥效比焚烧后的草木灰肥效要持久。 如果说小麦秸秆用来还田,玉米花生秸秆就更有用处了。这些农作物秸秆是农场里100 多头肉牛的“主食”。秋收时节,除了自己农场的玉米秸秆,曾彦还要从其他农民手里收购。 实际上,在整个农场里,生态农业就是围绕着牛舍里喂养的100多头肉牛展开。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饲养肉牛,肉牛产生的牛粪一方面用来制造沼气,提供能源,另一方面用来做有机堆肥,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 根据多年试验结果,“农场场主”蒋高明在一篇研究中计算道,“每7公斤左右秸秆配合2公斤粮食可转化1公斤活牛重。这样,500亩大田区产出的600吨秸秆,加上170吨粮食,可转化为85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3000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 如何处理害虫和杂草 据曾彦介绍,农田里的害虫通过“物理加生物”的方法防治,整个生长季节用诱虫灯捕获害虫,捕获的害虫可用来养鸡;或直接在玉米田里养鸡养鹅,将害虫变成鸡鹅的饲料,粪便又成为肥料。 “如果打农药,不仅杀死了害虫,也杀死了益虫,如果你不打农药,因为有害虫的存在,麦田里的七星瓢虫也会很多,而七星瓢虫是专门吃蚜虫的。”曾彦告诉记者,保持了一定害虫,可以让益虫生长。在弘毅生态农场,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生态链。 效果:村里的低产田取得了高产 2006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他的家乡山东平邑县蒋家庄村租下25亩大小的农田。以曾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取名弘毅,开始了他的生态农业试验,在此之前,蒋高明因“ 无为而治”的治沙理念取得的成功被人们熟知。 “这片土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下面是一些碎石。因为地里打不出多少粮食来,30年前公社生产队曾将这片地辟为打麦场,还一度成为建筑垃圾堆放场。”蒋高明说,很多村民都问,种这样的地,难道有更有效的农药、化肥,还是有神奇的种子? 让村民们意外的是,蒋高明种地的秘诀居然是六个不用:不用化肥、农药 、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 经过6年试验,蒋高明农场的害虫不仅很好得到了保持,而且试验证明成本也要比农药防虫成本低。在成本方面,蒋高明也进行了比较。“在山东一带,农民种植6种作物,实际打23遍农药。人工成本费加农药费每亩地要445元。”蒋高明研究发现,物理+生物方法算上电费人工费和工具费用总计58元,两者之比为7.6:1,即生态防虫的成本比农药防虫成本低667%。 当然,让蒋高明最自豪的还是他证明了不用化肥也能取得高产。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第二年也如此。到了2011年,蒋高明说:“ 农场小麦亩产产量 900斤,玉米1100斤,接近周围农田产量的一倍。”就这样,村子里没人要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化学农业经济模式”需反思 最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雾霾天气以及媒体爆出内地大棚菜地土壤污染严重问题引人关注。事实上,近几年人们一直为农残问题以及中国农业的出路焦虑不安。蒋高明认为,取消国家对化肥农药的补贴和提高生态农业的直接补贴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弘毅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弘毅生态农场的试验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降低粮食产量、饿死人,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但这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农业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呢?“最大的困难就是3年的轮换期和劳动力投入。3年的轮换期就是指用有机肥改造依赖化肥的土壤所需的时期,在此期间粮食产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工锄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高明坦言。 其中劳动力成本却是制约其现实推广的最大障碍。在蒋高明看来,在发展有机农业上,由于人工成本等问题,发达国家并不具备有利条件。而对于国内的有机农业试验者来说,如果得到政府与消费者的配合,依靠中国人的技术完全能够解决“吃得饱、吃得好”问题。 “美国动用了29亿亩耕地,动用了大量政府补贴资金,才生产了3亿多粮食。中国用18亿耕地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蒋高明提醒道,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他说,传统的可持续的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但关键的出路要找对。 文章来源:半岛都市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870 次阅读|8 个评论
笔者研究组在生态循环农业及农村节能减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热度 2 蒋高明 2012-4-28 18:23
笔者研究组在生态循环农业及农村节能减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蒋高明 2012年4月27日,中科院植物所简报报道了下面的消息: 全球变化和能源危机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我国农村每年作物秸秆产量约7亿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作物秸秆脱离生活能源,在田间 地头被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中国农民生活能源主体。由于我国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潜力一旦潜力释放出来,必将对我国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巨大的障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2005年起,植物所蒋高明研究组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了“秸秆—肉牛—沼气—农田”生态循环模式,在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 得了重要突破:①采用新式作物秸秆青储发酵技术,延长了饲料青储期,提高了秸秆利用效率;②利用沼气池覆盖温室大棚、增加保温材料等解决了冬季产气量不足难题;③大量 有机肥还田,对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固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认为发展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 措。该成果是植物所专家提出的“畜南下、禽北上”解决草原退化与提高农田生产力大型实验的一部分。在内蒙古正蓝旗,蒋高明课题组还同期开展了恢复草原生态、提高牧民收 入的大型草原养禽实验(禽北上)。 “畜南下”研究阶段成果分别被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于2010年5月 (14: 3132-3139)和2012年4月(Doi:10.1016/j.rser.2012.03.061)接受发表。课题组副 研究员郑延海博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德国驻华大使馆和植物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支持。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1 2005-2010年山东沂蒙山区某村“畜南下”实验期间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变化。 图2 蒋高明课题组设计的适合温带农区的厕所-沼气池-大棚联合体示意图 图3 中科院植物所简报报道截图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72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四十五:悄然消失的乡村湿地
热度 3 蒋高明 2011-11-5 17:38
蒋高明 2008年春节期间,我从家乡沂蒙山区农村听到这样一个消息:为解决农田灌溉难题,市政府专门下拨5万元经费打井。地点选在当年的“涝洼地”上,那里曾经是一片湿地,上世纪 60年代末还种植过水稻。然而遗憾的是,专业打井队从4月份动工,向地下钻了200米后,依然不见地下水的影子,到5月中旬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曾经的“涝洼地”,而且常年土壤湿润的地方怎么也打不出水来?乡亲们对此大惑不解。这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以前敲钟 下地总也干不完的活,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庄稼活很快就不够干的了,土地遂显得紧缺,那些“涝洼地”就成了农民待垦的“荒地”了。他们深挖排水沟,并从远处运来沙土 堵住泉眼,再垫上厚厚的土,湿地变干了,村子里多出了几十亩耕地。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周围村庄纷纷仿效。仅仅几年功夫下来,村子里的大小池塘“蒸发”了,季节沟渠也被 整平了,河道两边的天然植被也被砍光种上了庄稼和杨树,就是几百年保留下来的坟地也被平整成了耕地。总之,村里能够存点水的地方都被整成了平地,在城镇周围的土地则被 沥青水泥封闭了。乡村土地多了,但湿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数多了,连地下水也打不出来了。 在全国范围内,乡村湿地的消失更加触目惊心。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 年来消失上万个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因湿地消失,干旱几度由北方转移到鱼米之乡的江南。2007年, 鄱阳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万人遭受饮水危机。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 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几百处湖泊消失。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马湖已干枯沦为沙漠。 关于乡村湿地消失原因,很多人非常轻易地将其归咎为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全球变化,降水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湿地造成危害,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是,人为因素 造成的乡村湿地消失也不应忽视,在大部分地区,湿地消失的诱因中,“人祸”甚于“天灾”,主要表现在: 第一,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填塘造田,直接将湿地改造成旱地。由于土地紧缺,分布在乡村的各类湿地(池塘、滩涂、湖畔)就成了攫取的对象。1958年“大跃进”期间,湖南省 对洞庭湖实施“围湖造田”,大批农民迁到湖区,建立了许多大坝,围堵湖水,将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湖”变成“三百里洞庭湖”。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围湖造田 ”使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调蓄功能,水旱灾害面积逐年增长,由上50年代平均每年46万多公顷增加到80年代的170多万公顷。在海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更加 紧缺,人们“围海造田”的热情至今依然不减,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向大海要土地。江苏省盐城市原有582公里长的海岸滩涂湿地,目前只给丹顶鹤等野生动物留 下了尚不足50公里海岸线的“核心区”,其余全部人为开发。原来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现被各种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场、晒盐场所占据。一些被江南淘汰的化工、印染、造纸 企业纷纷“抢滩”江北滩涂湿地,给这里的自然生态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第二,水库截断了上游来水,造成下游湿地萎缩甚至消失。中国是世界上建设水库最多的国家,截至2006年底,中国有水库85874座。上游建立水库后,下游水源则被迫切断,只有 上游不需要水时才考虑放水。这样,以自然河流为重要水源补充的下游湿地就面临干枯威胁,那些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受害更严重。在甘肃石羊河上游,在8条支流上修建了10座水 库,导致下游的民勤县用水极度紧张,“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传言不胫而走。 第三,建造大型水坝加剧了下游湿地萎缩。中国建造大型水坝高达2.2万个,占全世界大型水坝总数的45%,也为世界之最。尽管针对大型水坝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尚存在各种争 议,但是,上游建立大型水坝后,由于打乱了上下游水流平衡,下游湿地锐减却是不争的事实。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下游河床下切,同流量水位降低,造成湿地面积减少,其 中开封以上河段浅滩、嫩滩、低滩湿地消失明显。同时期遥感数据显示,1997年黄河下游自然湿地面积为724.3 平方公里,2003年减少到651.6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下 游水位降低,与湖面形成较大落差,湖内的水直接流到长江里去了。2006年7~8月份,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旱情。 第四,超采地下水,造成湿地消失。由于干旱、上游水库截流、水污染,地表水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或者奢侈需求,在水资源利用上,人类将目光盯上了几百米甚至几千米以 下的地质水。目前,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积的70%。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以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湿地迅速消失。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市,当年 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如今湿地仅占7%。“华北明珠”白洋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7次干淀,时间最长的一次达5年之久。另外,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天 津市区最大沉降已达3米左右,其中塘沽区已有8平方公里沉降到海平面以下。 第五,严重水污染造成湿地报废。湿地具有一定的水污染净化能力,但是,湿地的这种功能是有限度的,污染排放超过其环境容量就会对湿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7大水系均遭 受了来自工业废水的污染,其严重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山东省境内的小清河曾因水质清澈而得其美名,如今这条河流因污染成了名副其 实的“小黑河”。仅在小清河的济南段,就分布有排污口110个,有8家重点企业直接向河内排放工业废水。为了逃避排污责任,某著名造纸企业竟发明了在50公里外另辟“污径” 的做法。其厂区风景如画,然而,50公里外的小清河水成了“酱油水”,臭气冲天。 湿地被誉“地球之肾”,湿地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同时导致野生动植物丧生家园。中国乡村湿地消失已经 演变成为巨大的生态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抢救乡村湿地,我们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2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美学者弘毅生态农场论道未来农业方向
热度 3 蒋高明 2011-8-7 17:07
中美学者弘毅生态农场论道未来农业方向
【本博注】 因为弘毅生态农场网络问题,这里转发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曾彦先生迟到的新闻。尽管这个新闻已经落后于山东电视台与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但该报道记录 了比较详细的人物事件,依然有发表的必要。 各界人士欢聚弘毅生态农场,探讨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曾 彦 2011年7月21日-23日,弘毅生态农场再次热闹起来了。已近大暑时节,酷暑并没有独挡南来北往甚至国外的专家学者。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顾秀林、中 国科学院植物所系统中心研究员、植物所学位委员、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刊物主编陈之端、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新闻部记者金微、原深圳生态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生物系1963 界毕业生陈思华及其夫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Natalie Baer等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胡建、深圳转基因食品关注团成员唐京波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记者张同君、乡村季 风主持人苗帅等分别从北京、昆明、长沙、济南、南京、深圳等地,赶到沂蒙山区小小的村庄——弘毅生态农场驻地蒋家庄,研讨、采访或报道弘毅生态农场做法,并展望未来中 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平邑县卞桥镇镇委书记刘涛、镇长张林森、平邑县宣传部等领导参加了上述活动。驻弘毅生态农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勇、博文静、孟杰、山东农业大学吴光磊、郭立月、 战丽杰、李占、张淑敏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们,以及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接待了来访客人。 山东电视台于2011年6月17日播出了弘毅生态农场科研效果,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较大反响。这次,节目组第三次来到弘毅生态农场追踪报道。中科院植物所蒋高明教授接受了采访 ,并与乡村季风主持人苗帅现场录制了关于未来农业前景的电视节目(已于7月30日播出)。 研讨会上,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谈到,目前‘先玉335’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不管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虽然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对此都持谨慎态度,但因先玉335的某些特性,在中国种植面积较广。从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希望政府对此事能够有足够的重视。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Natalie Baer也提出了她的一些看法,让与会学者了解了美国的一些转基因食品的情况。她指出,在美国转基因食品是很不受欢迎的,非常多的人愿意吃 有机食品,但却因为条件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美国的农场基本都是巨型农场,人手又少,难以生产出真正的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在超市里不加标注,只有有机食品才会 有标注。那些经过加工的食品,就很难判断是否转基因。对此,她感到很无奈,她希望中国能找到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机食品生产与销售方法。Natalie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有机食品生产与 销售之中美比较。 云南财经大学顾秀林教授对中国转基因作物泛滥感到非常忧虑,她曾多次对转基因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转基因农业会对人类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顾秀林老师一直在努力建 议政府禁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生产与销售。 陈思华先生是1963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生,对生物科学具有非常独到的看法。他提到,任何学生物的人,都应该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任何不以生物多样性为基准的科学 家,都无资格称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生物科学家,弘毅生态农场的做法,恰恰是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做法,在现今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就犹如当年的井冈山一般,井冈山的旗帜红遍 了全中国,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理念也将会绿遍全中国。 座谈会在各抒己见的良好氛围中结束,大家共同祝愿中国的农业能够健康发展,期望祖国的土地能延续承载子孙万代。座谈会后,中美学者们现场参观了弘毅生态农场 养牛场、养禽场、堆肥场、有机农田、实验田、湿地、大型沼气池、乡土树种林、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研究生宿舍等,并与蒋家庄村民展开了交流,了解了现代农业技术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新华社记者金微就弘毅生态农场及蒋家庄 村民的采访做了专门报道,文章已于8月5日以《‘生态孤岛’上的有机实验》为题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上。 图1:与顾秀林等老师座谈 图2:山东电视台采访蒋高明教授 图3:因保护措施得力,院内又恢复出来一个物种 图4:中美学者合影留念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7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