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大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京大雨,20个普通人的故事被红笔删掉!
热度 3 yulele 2013-1-3 21:12
曹保印啦啦啦 老兄,中国媒体的悲哀,实在是中国社会的悲哀。新年快乐。// @相峰 :回复 @曹保印啦啦啦 :抱歉忘了曹先生是新京报的评论大家。我从03年来以往几乎每天必读新京报,从读报中感知身处的世界。但近一年我似乎忘记了贵报。即使有iPad版本也没有每日下载的惦念了。 ◆ ◆ @青陌C 【南方周末2012年纪事 “逝者”变“英雄”】2012年7月北京大雨,南方周末6名记者跑遍北京,记录25名遇难者的故事,以此致以哀悼。然而部长上任后有了新规定:重点报道需送审才能上版。文章呈上后,20个普通人的故事被红笔删掉,仅存5名公职人员,标题也由“逝者”被改为“英雄”。哀悼由此成为歌颂。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 向右转 (12) | 转发(3796) | 评论(668) 今天17:00 来自 新浪微博
个人分类: 娱乐|175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份未受到重视的关于北京大雨的政协提案
热度 2 BJTUcivil 2012-8-2 18:38
北京应全面应对气候变化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注:这是我三年前在北京市政协提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提案,希望北京这场大雨让人们对提案的内容能够有所重视。 (提案发表在北京市政协杂志 《北京观察》2009年08期上)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 1908 ~ 2007 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 1.1 ℃ , 自 1986 年以来经历了 21 个暖冬。 2007 年是自 1951 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一个有着 1600 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来,北京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自 1951 年以来,北京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有升高的趋势;近 30 多年来,北京地区的高温和闷热天气事件有增多的趋势。 1990 年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显著。 1999 年 7 月,北京出现 35 ℃ 以上高温的天数多于 10 天, 7 月 24 日 最高温度达 42.2 ℃ ,创百年高温极值。而 2002 年北京城市居民感受气候变化更加强烈。在 2002 年 3 月 29 日 ,北京市部分地区下了冰雹,而往年冰雹都在盛夏才出现。更反常的是气温, 2002 年前三个月超高温天气已屡次打破 50 年纪录。“桑拿天”这个词是 2002 年起才流行的。从 2002 年的 7 月中旬开始,北京经受了持续一周的“桑拿天”。随后每年的夏天都会有一段很闷的日子,而且这种天气一年比一年长, 2005 年中,“桑拿天”占整个夏天的五分之三! 2004 年北京的反常天气更是贯穿了全年:首先, 4 月高温 29.1 ℃ 位列全国第一。接近 30 ℃ 的高温天本应该在夏季,而 2004 年竟出现在 4 月 7 日 ,这是自 1952 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其次, 7 月暴雨袭击京城。 7 月 10 日 下午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紫竹院气象站监测降水达 112 毫米,城区多处道路陷入水淹之中。气象部门的统计显示,自 1980 年到 2003 年的 23 年时间里,北京没有出现过如此强烈的短时暴雨。此外. 2004 年 11 月 9 日 清晨,北京天空炸响惊雷,而当时已是立冬后的第 3 天。这刷新了 160 年以来北京最晚的雷声纪录。 这些事实说明,北京的气候已发生严重的变化,它已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印象,更是严峻的现实,对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全方位重大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医学研究表明,气温高于 34 ℃,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持续并加强,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一些疾病死灰复燃并迅速传播,增加虫媒介性疾病的潜在危险。 气候变化还会对北京市的水资源产生严重影响。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目前人均水占有量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 4% .全国平均值的 16% 。近 10 多年来,北京市夏季的降水逐年减少非常明显,从 1994 年的每年平均 700 至 800 毫米减少到 2003 年的不足 200 毫米。随着气候的变化,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同时,气候变暖加剧了北京市的电力供需矛盾。近几年盛夏高温期间,北京市的电力供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紧张局面。 2007 年夏天连日的高温天气导致北京地区用电大幅度攀升, 6 月 26 日达到 1 122 万千瓦的历史记录,其中空调负荷约占 40% 。北京电网达到最大负荷时,外省市送电的比重高达 70% 。 气候变化对城市交通系统也产生重要影响。 2002 年一场雪让北京全城陷入交通瘫痪, 2004 年一场暴雨同样让北京的交通变得异常混乱,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交通运输对气候异常的敏感性。需要指出的是: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相比,气候变化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还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气候变化将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但影响北京的能源、环境、交通,建筑等产业,还对农业、旅游业、医疗卫生、保险等行业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在气候变化的诸多影响中,尤其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北京市幼儿、老人、体弱者、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影响。弱势群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居住环境、交通等问题方面的能力薄弱,特别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清楚地看到城市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责任。全球城市只占地球 1% 的土地面积,却居住着 50% 的人口,消耗了 75% 的能源,产生了 80% 温室气体排放。 2005 年 10 月,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倡议下,世界 40 个大城市代表在英国伦敦共同倡议组成 C40 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协助各大城市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贯彻落实。 2008 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有关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合作启动了“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提高省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目前,北京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综合性工作还不多,在调研中仅见 2008 年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北京市气候中心和几家科研单位启动了“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科研项目。气候变化将深刻影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北京市率先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必须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深入推动。因此,我建议: 首先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的影响,市区县各级政府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工作范畴。北京市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要摒弃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只是中央政府的工作,与地方工作关系不大,或者认为气候变化还是很遥远的事,对当前工作没有很大影响,或者将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工作混为一谈等错误观念。建议市委和市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在北京市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区县也应有配套机构负责当地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其次,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北京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战略研究。要在市发改委组织的“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科研项目基础上,考虑《京都议定书》 2012 年期满后,国际社会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考虑 2008 年 10 月国家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北京市的要求,由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组织,从战略的、前瞻的、全局的角度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可能对北京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第三,在做好节能减排以及电力、水务、交通、环保等部门积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同时,要着重做好市民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着重做好弱势群体在住房、工作、交通方面应对暴雨、严寒、酷暑等极端天气的保障工作,着重做好气候变化对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的安全性影响评估和应对工作。要同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方面开展工作,并做好在中长期时间内,北京市气候变化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情况下,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准备工作。 第四,大力开展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要将适应、减缓北京市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列为市科技发展当前和未来重点支持主题。力争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 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方面取得突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能够对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工作予以支持。 第五,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公众教育。社会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北京市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要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北京市、区、县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市教委准备开展的“首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中,使其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此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应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气候变化问题的特征,决定了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单独解决气候变化的难题。北京市应努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共享科技成果。要积极加入 C40 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争取其他国际城市的协作和支持。要积极开展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等周边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共同做好应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工作。
36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大雨死人在意料之中
热度 2 guozhenru 2012-7-26 08:39
去年发表了一篇博文《中国将为“城市化建设”付出大代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38-462000.html ,对全国性建大城,不重视农村建设的行为感到困惑,对片面理解城市化、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做法提出了警告。只有老老实实地把农村发展好,才能解决中国的教育、医疗、城市危机等所有问题。但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20年来我们一直是说一套做一套,有政策、没执行、没监督。中国城市以后的麻烦会更多。 中国现在的一些行为依然没有节制、没有长远规划,不能不让人担忧。回想起来,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阶段,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什么“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完全是一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危机就是危机,是不能逃避的痛苦,就是要忍受,只能重新调整,重新适应,不能用长远利益和长远规划为代价强行扭转! 科研领域也一样,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现在全国性人才战略、SCI文章到底能为中国带来什么?可以搞,但不能太过分。在这些政策带来预期的效果之前,可能我们已经破坏了已有的格局和人才制度。
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良心的震撼——读《北京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
热度 2 cuilanzi 2011-6-29 09:23
【絮语】 前些日子看到朋友们在群里发的北京城被水漫的各种照片时,内心虽有所触动,但还没有达到心酸心寒的地步。今日看了《中国青年报》刊载的这篇《北京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一文,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揪心。 记得有人曾在各类媒体中呼吁“救救孩子”,也有人提出“关心打工者”,更有人提出“尊重我们城市的美容师”……各种漂亮的口号曾经让多少人心动和看到希望,但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特别是漂泊在各大城市边缘的人们,谁又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利益。 一场暴雨断送了两个年轻的生命,是天灾,还是人祸?经常看到国外影片中出现经历过几百年的地下通道可以走人的画面,这肯定不是虚构的,市政系统的防护设施,有国家做得很好,多大的雨,多级别的自然灾害都无法使得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统瘫痪。 用生命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在革命年代有过,在“文革”时期有过,在改革开放年代也有过,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里,再用生命来换取注意,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相比过去,我们毕竟至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而今我们只知道走了两个不知姓名的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人联想到他们的家人,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生命的终结和生活的幸福的极度反差,造成人内心深处急剧上升的怜悯度,这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因为任何解释任何挽救都不能改变生命殒失的事实。更何况现实并没有给逝去的生命一个合理的解释和人性化的安排。 良心受到谴责,还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应该受到这样的折磨和煎熬?一座城市最脆弱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最应该值得人们重视的地方。 《北京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刊自《中国青年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29/c_121597504.htm
个人分类: 生活碎语|1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