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与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博记语(528)-蕴含辩证法的博文
zjzhaokeqin 2019-6-8 17:00
读博记语( 528)-蕴含辩证法的博文 读科学网 钟定胜 博客 《 博闻强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死记硬背 -再论学习和科研的方法问题 》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83755.html    ) , 记语与评论如下: “1、上文的分析,没有一处提到辩证法,但蕴含了辩证法,即:不论是学习还是科研,不投入足够时间精力是做不好的;但过度投入,尤其是如果方法不得当、方向不得当的过度投入的话,也会适得其反,把自己累得要命却既得不到智识能力层次的有效提升,也得不到足够好的创造性成果。2、为何本文把学习和科研放在一起来讨论,是因为这二者在内在的机理上是完全相通的,所出现的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也是完全相似、完全相通甚至完全相同的。” 评论:是的,只要想一想人为什么生 2只眼睛,用2 条腿走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317-838442.html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教学部门领导的发展与变化
热度 20 lilianda 2015-7-8 09:47
科研、教学部门领导的发展与变化 李连达 李贻奎 我国各级学校及科研部门的领导干部,随着社会的发展,体制机制的变化,大约分三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一、 “外行领导内行”阶段 建国初期学校及科研部门的领导干部,都由久经考验的老革命、老干部、转业军人等党政干部担任,他们的特点是政治可靠、品质好,以公仆自居,竭尽全力为所有的科研、教学人员服务,不争名、不夺利,特别是不与民争利,先人后己,公正、廉洁、作风朴实。但是他们缺少专业知识,甚至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教学、科研及学术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术问题和决策上有时比较保守,清规戒律较多,行政领导有力,专业领导较差。常把广大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资知分子“臭老九”改造对象。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不够,喜欢用行政手段解决学术问题。 二、“内行领导内行”阶段 1958 年前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强调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在教育部门、科研科技部门,应该由“内行”担任主要领导。于是各学校及科研科技部门的主要领导逐渐由“又红又专”的专家担任,他们既有行政领导能力,又有专业知识,是“行家里手”的教育家、科学家,在行政领导及专业领导两面都是强而有力,成为“双肩挑干部”。这个时期的领导干部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全部精力用于领导工作,牺牲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及专业工作;另一类是不舍自己的专业,不愿放弃科研工作,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学术研究上,而把领导职务视为政治性荣誉,作挂名领导。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仍然是政治素质很高,公而忘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仍然以公仆自居,全力为全体科研教学人员服务。公正廉洁,深入群众,了解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学术发展方向,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在学术领域出现生动活泼,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三、“双肩挑”的异常发展,“以权谋私”合法化、公开化、普遍化。 是当前科教界领导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其他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飞跃前进。但是市场经济、商业行为及竞争机制,渗透到教育、科研领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也使科教部门领导干部的组成、特点、体制、机制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有喜有忧。 针对科教界的特点,“双肩挑”具有很多优点,但也为“以权谋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的领导左手抓权,大权独揽 ;右手抓学术,形成学术垄断。行政权与学术权合二为一,党政领导合为一体,权力高度集中,难于监督,易致失控,为“以权谋私”的合法化、公开化、普遍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有的领导干部将个人利益凌驾在集体利益之上,以权谋私、争名夺利,垄断本单位、本部门、甚至本行业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经费,科研资源(人力、财力、物力、仪器设备等)。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变成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领导不再是群众的“公仆”,而群众成为领导的“公仆”。 近年很多重大科研项目几乎都被各科教单位的领导所垄断,很多国家授奖项目的负责人几乎全是各有关单位的领导。评职称、晋级定职、评奖以及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等,几乎都是领导“身先士卒”“先己后人”。以权谋私、谋名、谋利,用行政权力垄断学术,将集体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等现象,已成为学术界的“新常态”。 当前的“双肩挑”领导模式,需要认真研究改善。主要问题不在于“内行领导”还是“外行领导”,不在于“一肩挑”还是“双肩挑”。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科技教育领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利益面前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甘为公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 同时应该建立一些规章制度,防止以权谋私,用行政权力垄断学术资源,侵占集体科研成果等不正当行为。应明确行政领导与学术领导分工与合作的正确关系。防止以权谋私,学术垄断,“红顶学霸”及拉山头搞帮派等不正之风。 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科教部门的领导模式,提高干部素质,制定选聘标准,任免程序,退休年令,约束机制等,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008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信息时代科研教学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的利与弊
热度 1 zmpenguestc 2013-4-5 22:49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等。总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获取各种有用资源的便捷途径。例如: 一、科研方面:全球范围内研究热点、科研成果、文献资料等,短时间内可获取,几乎与国外同步;大量的算法源代码,可随时下载为自己的科研所用。以往去图书馆查阅 1-2 年后略显陈旧的国外文献,剪刀、胶水、复印机做工具来引用图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教学方面:互联网上大量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结构原理图、程序源代码和 Demo 等,经过简单复制、拷贝和修改,方便的为课堂教学所用,为教师编写教材、备课等节约了大量时间。 三、学习方式:学生们也不必去课堂学习,只要课后下载 PPT 课件、教学视频等去补习和补学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就是不上课,也有互联网这所浩瀚的大学堂做铺垫。因此,逃课、翘课,不用做笔记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往学生没有半年以上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如今,少则1-2周,多则1-2月,就可以写出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论文。 可以说,信息时代科研教学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大大提升了科研、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然而,这里想说的,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有利也是有弊的。 一、科研,欲速则不达 信息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快速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技人员。快捷的信息平台,让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入门和站在新领域的至高平台。比如,当年小波变换从 80 年代中期提出和兴起,传到国内兴起研究热潮,整整滞后了 10 余年。然而,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兴起,相比国外也就滞后 1-2 年。造就了国内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科技人员蜂拥而上,跟进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其实,每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和发展,最后到应用,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缺乏基础的、系统的知识储备,尽管站在了较高的科研起点上,可能因为知识不完备、根基薄弱、方法的物理本质不清楚,盲目引入到应用领域,也只能是套概念,跑流程而已。出现问题,没法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更谈不上对该方法的理论完善和技术推进。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 二、便捷资源,助长了“黑匣子”的科研作风 Matlab 的问世,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科研人员计算、绘制成果图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长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的懒性心理。诸如矩阵运算、滤波、变换、绘图等直接利用,让科研变得轻松愉快。然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的资源“黑匣子”,是悲哀的。其后果是,可能很多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应用中对基本的矩阵运算(如特征值、特征矢量等)、卷积、 FFT 等基本概念也不完全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和掌握。 互联网上大量的源代码,如有关人工神经网络( ANN )、遗传算法( GA )、模拟退火( SA )、粒子群优化( PO )以及大量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算法等,不加以消化吸收,就引入到科研、工程项目中。这样,不仅应用中出现问题找不到原因所在,也没法提炼新的学术思想。因此,写不出好论文,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国际上,小波变换已经从经典小波发展到了多尺度、多方向的第三代小波分析,但国内还是一直处于跟踪模式。我相信,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也将会是一样的轨迹 。 (本文发表: 科技导报, 2013,31(15):82-82 ) 相关博文: 为啥有些学科领域资源难于共享 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香饽饽和万金油 —— 压缩感知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26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热度 10 tangchangjie 2013-3-12 16:38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三方享受的课程 昨天,没有预打招呼,去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程,当讲课老师看到有老师巡听,闪过几秒钟的紧张,很快就进入两忘境界(忘记有人巡听,忘记了紧张); 听后的感觉不错,觉得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改进。   其中Z j 老师的《操作系统》和P j 老师的《智能手机开发》两个课程的印象特深,他们用讲课艺术,把听课变成了一种享受。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享受听课;老师每次提问都有积极的响应,学生的 享受和积极情绪,反过来感染了老师,使老师也享受着讲课;而笔者则享受 着 旁听。   好体验不敢独享,现写成博文,供朋友们鉴赏,特别地,建议本学院中希望改进教艺的年轻教师,利用近水楼台优势,抽时间去听听他们的课。       好课程的堂面特征 包括: (1) 出勤率高,教室基本坐满,个别的粉丝学生会提前20分钟(或更多)来占前排座位; (2)课堂上有交互,老师妥善调度,或点问单答,或面问群答,气氛活跃,时有笑声; (3) 学生眼含灵光,而不是面带疲惫,不玩手机,不玩电脑,少计笔记,特别精彩时,不是面向书本或笔记本,而是面向老师或投影屏幕。       老师的口碑和口碑红利 讲课好的老师,在学生中颇有口碑,学生选课时,会咨询高年级的学长和老师,选课时就获得若干正能量信息,建立了一种好的心理暗示,自然听得专心,这种专心会放大听课中的好感觉。   所以,讲课精彩的口碑是老师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口碑红利,赢得更多的口碑。而口碑资产的原始积累,是老师从青果时节就开始努力,用辛勤换来的,用汗水浇灌的;随着教与研的突围,讲课也从从生涩到娴熟。   如果像市场上那样竞争客户,好课程肯定人气高,听课客户不少(当然, 完全 放开的自由竞争,不一定有利于优化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写书、听课和讲课 写书有写书的规矩,教科书讲究内容系统、完整,照顾多层次读者;语言准确,科学概念有一定抽象性,有的教科书,特别是引进的英文原著,颇有难度,不是那么好懂,学过的人都说那是本好书。书已经那么写了(或者,只能那么写),没学过的人就需要一位好老师的引导。   听课有听课的听法, 最主要是要听懂,要意会;   而讲课有讲课的艺术,要讲思想、 讲方法, 以例解难,以具体释抽象,以多个不准确描述逼近准确描述,... 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两位老师的课讲得好,好在哪些地方?      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真准备 。这两门课不是最容易讲好的简单课程,课程中,常有几个线索,交叉前进,互为前提结论。两位老师对复杂问题的解析就像多线索的抽丝剥茧,娴熟、流畅而轻松。而抽丝剥茧的关键是能看得准应该抽出哪几根线头,看到要点, 不全照书本,又不脱离书本。 这来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内容的正确处理。       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科研实践 。两位老师做过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开发项目。在 P j 老师的 《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课程PPT中,知识点都有大量实例,大量彩图,其来源多是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如米聊,微信,飞信、新浪微博,360,QQ,…等等。对这些知识点,学生平常有所感觉,只是没有这样系统的,高观点的分析,老师一点,触动学生心中灵犀的开关,立刻就通了。   操作系统课程中,讲到操作系统的难点时候,学生对抽象系统中的实现技术缺乏实感,Z j 老师时不时会给出一段C语言实现的程序(不是书上的,而是在自己的科研开发中用到的);用程序,而不是文字来描述实现的过程和窍门,具体、好懂,学了就可尝试用。   什么是科研促进教学? 这就是科研促进教学!       解惑解到点子上 操作系统课程中,Z j 老师把学生难理解的难点解析得很到位,笔者猜想,或者是老师还记得到当年学这门课时的困惑,或者是对现在学生做过深入调查,将心比心地解惑,学生随着课程而产生的疑惑,正想提问,但一时还不能把问题整理清楚,老师开始了讲解,解惑就解到了点子上。       看似随手拈来,实为用心又用脑的精心准备 。两位老师的讲课中,图片多,实例多,联想多,老师的个人见解多。   图片多,有图有真相;实例多,以例释难易理解;联想多,可以展开学生的思路;老师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有批判才有创新。   讲到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子进程之创建与运行, Z j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几十秒钟,学生虽不一定能回答,但对后面的解释有了思想准备,然后,老师给出了在DOS,Windows,Linux 中处理该问题的实际例子,学生立刻因 似曾相识而 感到亲切、具体,频频点头。表示“嗯,嗯,是什么一回事”。   这些图片、这些程序,看似随手拈来,实际上是备课时进行选择并精心且准备的。   用什么词汇来描述他们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用心”,通常,“用心”是描述责任感;笔者觉得还要加一个“用脑”,这包含了调研、调度与合理。      学生觉得享受的课程,一定不会逃课。去年Z j 老师被评为川大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听完他的课,觉得此项殊荣乃是实力所挣,实至名归,绝非浪得虚名。       他们的课程中当然也有可以提升的地方,一次两次课程的感受不一定准确,也肯定不完整;现在把体会写出来,愿意和本学院的老师,一起去听,去学习、去感受,去改进我们的教学。 系列博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多样化的的平时考察---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十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 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1399 次阅读|23 个评论
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大学教师
热度 2 cdli 2012-8-26 09:43
看到一则微博很有趣: @辣妈教室:【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女人】漂亮的不下厨,下厨的不温柔,温柔的没主见,有主见的没女人味,有女人味的会乱花钱,不会乱花钱的不会打扮,会打扮的不放心,放心的,肯定不能看...所以说,拥有两种以上条件的就是好女人,三种以上,就是极品了,四种以上的女人,对男人来说叫“挑战 套用这个语体,我来写一段: 【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大学教师】埋头教学的没时间搞科研,有时间的揽不来好项目,能揽来好项目的自己又不会做,技术高明会做项目的写不出好论文,能搞理论会写好论文的缺乏人脉,会钻营有人脉的不安心教学。所以说,拥有两种以上条件的就是合格的大学教师,三种以上,就是极品了,四种以上的教师,对大学领导来说叫“镇校之宝”。 在工科院校要满足所有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要求,只有依靠团队。小牛依靠小团队,大牛依靠大团队。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群体|573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