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赵跃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学校长“两不”能走多远?
热度 6 lgmxxl 2011-12-14 08:40
9月份才上任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面对3000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同时要求二级单位领导也要在此“两不”上有所行为!此种可谓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豪言壮语。如真如此,则是中国大学之幸。但我反复思之,总觉得这个“宣言”实践起来有点难。就算赵校长实现其“两不”宣言,其下属职能部门的领导、二级学院的领导也难以实践赵校长的初旨。湖南大学校长的“两不”到底能走多远呢?这想这主要取决于赵跃宇及其湖南大学是否能冲出利益和制度两个“铁笼”。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用“铁笼”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支配人们行为的某种不可抗拒的规则。美国社会学家迪马奇奥(Paul DiMaggio)和鲍威尔(Walter Powell)在《“铁笼”新探讨:组织领域的制度趋同性和集体理性》一文中,重新回顾和对比了韦伯提出的“铁笼”原理,指出合法性逐渐取代效率,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新理性,成为组织的新“铁笼”。组织为了获得外部合法性,有时不得不以牺牲内部效率为代价。组织采纳一种政策或一个方案主要取决于合法化程度——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通过逐步的合法化。对于组织发展而言,合法性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进而更好地获取各类资源。大学及其行动者的行为能否得以持久,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和同类组织的合法性诉求,这是大学行动者行为的边界,也是大学行动者难以逃出的“铁笼”。如果以此为据,我们就不得不问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人和组织能否冲出利益“铁笼”? 最近二十年大学的科层发展,已使中国大学成为一个类政府组织,中国大学日趋官僚化、行政化。在大学官僚化、行政化的进程中,大学行政权力得到空前膨胀。大学行动者,以担任一个行政职务为荣誉、为资本。大学教授、博士争聘大学副处长的事例已成为一时尚,人们对此也逐渐习以为常。为何会出现这种趋势或潮流呢?当然是因为大学行政官员具有资源分配权、人员的评价权、教师的选聘权等。正是因为这些权力附带的利益,使大学行政官员无所不能。他们在行政事务中呼风唤雨,在学术事务中也是如鱼得水。根据赵庆明教授统计,在279人2009至2011年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名单中,现任行政领导近210人,包括高校校长、各学院院长,科研机构所长,公司副总裁、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占总人数的近75%。只有50余人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而这50余人中,又有30余人获得过海外学历,或者曾任职于国外的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研发部门。在高校承担的2011年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学校行政官员领衔。 不当官难有科研项目,没有科研项目就成不了博导,更成不了院士,这已成为中国科研的一个利益“铁笼”。赵校长本人可以忽略这些利益,其下属的官员能忽略这些诱惑吗?湖南大学能承受这一挑战吗?将来没有行政官员作主持人,湖南大学科研项目数量下滑怎么办?冲不出这一利益“铁笼”,赵校长的“两不”就不会走得太远。 第二,个人和组织能否冲出制度“铁笼”? 剑桥大学前副阿什比在其《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资助和支持大学的社会体系和政治体系。在当下中国大学语境中,行政与学术是统一的、浑沌的。湖南大学想把二者分开,就势比与当下中国大学外部环境的要求产生冲突。这些外部环境就是约束、规范大学发展的制度“铁笼”。这些制度“铁笼”既包括一些正式的制度,也包括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它既有来自上级部门的指令指导意见,也有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左或右的呼声。我们不能忘记,2008年武汉大学高调推出了一系列以“回归学术”为目的的“政学分权”改革。虽然200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以《武汉大学试水“政学分权”》为题,报道了武汉大学进行的一系列“政学分权”改革。可没有过多久,这些所谓的“学者治学”、“教授治教”改革就偃旗息鼓了。就是体制外的南方科技大学不也是步履为艰吗?由是可见,大学要想冲出制度“铁笼”,是何其难哉。湖南大学比不上武汉大学,赵跃宇更没有顾海良名声大。武汉大学做不成的事,湖南大学能做成吗?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上推导,从心里还是希望湖南大学能够冲出“铁笼”,做好中国大学的一个伟大实验。 中国青年报 2011-01-06 ( 3 ) 阿什比著 , 滕大春等译 .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466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耶鲁校长的研究生
热度 1 Synthon 2011-12-8 12:11
张显峰老师和刘广明老师都说Richard Levin当了耶鲁校长就不带研究生了,为啥我所见到的不是这样呢? 话说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的组织者给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发信,说如果可能的话,能否邀请你们的校长也来参加?我老人家不知天高地厚,跟组织者要了个邀请函,就跑去了Levin的办公室。 Levin办公室门口,秘书问我:你来干啥?我说:我要约见Levin。秘书说:只有Levin的研究生可以直接约见Levin,其他人都要先跟我谈,我觉得有必要再给你约。。。 所以说,Levin是有研究生的。 证毕。 参考阅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992do=blogid=51549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9436do=blogid=51574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湖南大学校长“两不”具有表征性和示范性
热度 19 lgmxxl 2011-12-7 08:49
在当下中国大学校长行政权力普遍“通吃”的情况下,9月份才上任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教授的宣言无疑具有示范和表征意义。这位35岁即成为力学专家教授的校长,面对3000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2011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赵校长的宣言可以简称“两不”,此“两不”在当下的中国大学恰如霹雳,让国人为之一震。赵校长的“两不”表征着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开始,也会对其他校长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大学校长“两不”有助于校长职业化 从中国大学发展的实践来看,虽然大学具有学术性特质,但大学校长之岗位,并不要求校长是一流的学者。事实上,随着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对校长素质的要求也逐渐发生着细微变化。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大学是社会的一个事业性、行政性机构,大学与社会其它机构有着纷繁复杂的联系,大学需要与社会其它组织包括政府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等的交换。离开外部环境和组织的支持,大学基本上是寸步难行。这就要求大学校长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更要懂得管理科学,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惟有如此,大学校长才有可能按大学规律办事,既尊重大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也尊重大学发展的外部规律。也惟有如此,大学校长在处理外部事务时才能顺心应手,在处理与外部组织关系时应对自如,同时在处理教育管理事务时,能以教育家的情怀泰然处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大学要求大学校长必须专心于大学管理、大学工作,必须实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这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学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两度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里克·博克在所谓的“学术”上没有多少让人记得住的大成果,但其写出的《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回归大学之道》却是指导大学办学的经典之作。耶鲁大学现任校长雷文,自上任之后就再也没有带过一名研究生、博士生,没有主持过一项科研项目,但却写出了一部指导大学工作的专著——《大学工作》。剑桥大学副校长阿什比的《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典名著,影响着一代代的大学校长。他们都把大学校长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作为一种职务。他们专营于大学校长事务,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校长岗位上面,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事务之中。不管赵跃宇能否成为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第一人,但其“两不”毫无疑问有助于中国大学校长实现职业化转型。 大学校长“两不”有助于厘清大学行动者边界 大学校长“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有助于大学行动者边界的厘定。大学的很多问题都可从大学边界不清上找原因。而厘清大学边界的关键是界定大学行动者:行政官员、教师、学生等的角色。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中,大学边界的行动者存在着边界不清的情况。主要问题是大学行政官员角色定位不清,角色职责不清,角色规范不清。这其中尤以大学校长、大学书记,大学的各级领导者的边界不清为甚。在各类大学行政官员中,行政官员权力无边界,活动无边界,业务无边界,他们成为学术和行政等全方位的能人。在行政上,他们是权力的象征,掌握着资源分配权、教师官员评价权、教师官员晋升权等;在学术上,他们是重大课题的主持人,是博导,是学术带头人。2010年全国100名教学名师中,90%具有一定行政职务;在2009至2011年启动的279项国家973项目中,75%的首席科学家带“长”, 在高校承担的2011年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学校行政官员领衔。 人们戏称此种现象为“权力通吃”!大学校长不主持科研项目,不带研究生,无疑有助于中国大学校长明确校长角色,界定大学校长权力边界,厘清大学行动者边界。大学发展已经证实了一个基本的规律:大学的行动者必须有明确的边界。大学教师必须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大学校长、书记必须实现职业化,不再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学院院长、书记也应该有学术工作量的限制。 大学校长“两不”有助于大学张扬学术权力 从大学边界内行动者的角度来分,大学权力可以分为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行政权力是自上而下运行的、主要由行政官员行使的权力;学术权力则是自下而上运行的、主要由教师行使的权力;学生权力则主要是由学生行使的权力。在当下中国大学中,三种权力存在严重失衡的状态。突出表现是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式微。这种权力失衡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科学发展。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授特别是大师级教授则是大学的灵魂,学术权力的式微,直接影响大学学术的发展。湖南大学校长“两不”,并规定二级单位领导也减少学术性工作,这样,就等于大学行政官员把学术权力复归于教师,有助于大学学术权力的彰显。 2011-01-06 中国青年报( 03 )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5677 次阅读|37 个评论
大学校长不做科研“太可惜”?
热度 20 张显峰 2011-12-6 13:09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一上任就断了自己的“后路”,向全校师生公开承诺:任期内不申报课题、不带研究生,潜下心来认真做一个全职的大学校长。(12月1日《京华时报》)   对这个“两不校长”,我是和绝大多数网友一样赞同的。不过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赵校长跟他的导师和学生谈到这个想法,“没想到招致一片反对”。   大学校长做科研催生了不少“挂名科学家”,一些人甚至只出现在课题申请书和获奖项目名单中,成为科研成果的“瓜分者”和科研人员利益的“蚕食者”,因此大学里“官学不分”、行政学术“双肩挑”等现象一直饱受诟病。既如此,赵校长的“激浊扬清”之举,又怎么会首先遭到校内师生的反对呢?赵校长转述了师生们的解释:“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是觉得我的团队做学问很有特色,不做太可惜。”   “不做太可惜”,这大概是师生们惋惜又无奈的心态。赵校长本人在学术上的威望是一方面,从学校的集体利益出发,大家自然也希望既有学术影响又有广泛人脉的校长能够呆在学术圈子里,这样既可借重为学校和课题组争取更多项目和经费,做出成果拿了大奖也是学校的荣誉。而赵校长退出学术江湖,等于放弃了在具体课题上的话事权和影响力,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竞争力。这当然“太可惜”了。   “不做太可惜”恐怕不仅仅是师生们的心态,很多大学校长往往在面对这样的取舍时,也是因为“太可惜”而难下决断。国内的大学校长领衔科研课题者比比皆是,他们因为拥有广泛的人脉,不愁项目和经费来源;也因为拥有行政和学术双重权力,更不愁没人来替他完成课题。一旦真的放弃科研,则意味着基本上远离了学术圈子,他本人的学术生涯也暂停了,获得各种学术大奖的机会屏蔽了,进一步说,日后评选院士等学术晋升的可能也变得微妙了。岂能不可惜?   但我很欣赏赵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一校之长,就我的能力和学校对我的要求而言,我只能做出选择,我只有放弃这二者,才能把校长工作做好。”国内大学的领导往往缺乏这样的自知之明和角色意识。   这让我想起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理查德·雷文,他是美国常青藤联盟学校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并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之一。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他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期间,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他只出过唯一的一本专著——《大学工作》。在 “序言”中他这样写道:对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来说,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师生。在他看来,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他的事情。   赵校长离学术远了一步,湖南大学则向现代大学进了一步,只是不知赵校长的诸位同行们,以为然否?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645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大学校长的榜样-佘蕾拉
热度 5 yzhang111 2011-12-1 03:12
大学校长的榜样-佘蕾拉
看到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教授任内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的承诺,就像是看到了湖南大学的美好明天似的,头开得不错。校长是抓大事大政方针的,搞课题带研究生的校长(利益冲突问题还是其次)估计不大容易成为好校长。给履新的赵校长介绍一个校长的榜样,看看是不是值得学习一下 。 这个榜样就是我们的校长。她最大贡献估计应该算是保持了我们学校的各项指标(人员、财政、资源等)的逐年稳步上升。最突出的两项应该是资金募集和学校排名。 据说她的一个资金募集fundraising campaign原计划的目标是7.5亿。结果截止时间还没到她就搞到了$14亿,不服不行啊。资金有多重要不用我废话了吧? 另外就是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的排名。10年内从第67名向上爬过29位升到了第38名,打败某公立牛校(他们现在正严肃批评这个排名的准确性 )、成州内No.1了。据说这种速度已经创记录了。排名向前爬几名不难,难的是10年内每年都向前爬 , 不服不行啊 。毋庸置疑,排名提高的背后是大量的耐心细致的经营管理工作。排名的提高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现有教职员工自豪感(虚荣心)提高并因而更加努力工作、能够更容易吸引一些牛人大家入伙进一步提高发展潜力(比如系里刚来了一个有5个R01课题的同事 )、好学生报考的数量增加令入学标准提高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就是进入了良性循环。 好了,牛皮吹得差不多了。这校长是谁呀?Donna Shalala(看上去像党啊沙拉拉,其实应当译为当娜佘蕾拉 )。这位女士在克林顿时期当过8年卫生与公共事务部部长(美国第一个阿拉伯裔部长),克林顿也就当了8年总统,换句话说这部长8年内没换过人 。2001年开始当这学校的校长,上面说的10年上升多少名都是在人家的治理下发生的事情。听过几次 佘校长的演讲也有过近距离(5米左右 )的接触机会,感觉老佘思路清晰、思维敏捷、风趣健谈,当校长游刃有余。贴张老佘的照片给大家看看:相貌估计会给您留下很深的印象,个头和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差不离、跟拿破仑有一拼,还是黎巴嫩裔,不知道人家怎么那么快爬上去的,但我肯定她非常努力! Donna Shalala: 飓风队队标:
416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岳麓书院精神之传承 评湖南大学校长的惊人之举
热度 8 chrujun 2011-11-30 20:23
湖南大学因拥有岳麓书院而自豪,这座千年学府培养的治国安邦之才足以笑傲中国大学。 敢为天下先是这里盛产人才的关键,从千年学府走出的杰出人才,无一不是敢为天下先的成功实践者。 湖南大学新科校长赵跃宇传承千年学府之魂,公开宣布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和不新带研究生,赢得一片喝彩。 赵校长舍弃做大项目的种种名利收获,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上,非常难能可贵。 也只有在千年学府这片土地上,才能够涌现敢为天下先的大学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人才有衰微之势,引起了大家的担忧。 我相信这是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现象。进入21世纪后,湖南在文化、科技和经济上逐步加大了发展步伐,涌现了中国首富和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湖南大学校长弃科研抓教育之举,将为千年学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将为湖南培养新的杰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真心祝愿“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成为中国的不朽定律,同时祝赵校长好运!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776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赞成大学校长自废科研武功
热度 22 SoSoliton 2011-11-30 10:42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大学校长宣称任内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引热议,“上任才一个多月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面对 3000 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闻听此消息,本博主作为湖南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第一感觉就是:理应如此! 大学校长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等于武林高手自废武功。(这也是本博主的第一感觉)武林高手甘愿自废武功者,往往并不是坐以待毙或缴枪不杀,而是要修炼更高境界的新武功。如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顶级武功之一北冥神功,“适与各家各派之内功逆其道而行,是以凡曾修习内功之人,务须尽忘己学,专心修习新功,若有丝毫混杂岔乱,则两功互冲,立时颠狂呕血,诸脉俱废,最是凶险不过。”可见要想修炼北冥神功就必须把以前所练的内功全部废掉。 大学校长是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在高校行政化的当下,也算得上是一个官员。无论是政治家、教育家还是官员,其“武功”都是与科研之“内功”“逆其道而行”的,要做好前者,“务须尽忘己学,专心修习新功”。正如 湖南大学校友 兼 名誉 校长 周光召 院士所说:“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因此,“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么都做不好。”赵跃宇校长表示要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的校长,“不亲自带学生,是为了带好全校所有的学生;不做课题,是为了全校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做课题”。他作为一位力学专家,看来是深谙“武功相克”原理的。 本博主注意到绝大多数网友赞同赵跃宇校长“自废科研武功”的举措,有网友甚至倡议所有大学校长都应该这么做。本博主个人认为作为一项“敢为人先”的创举,理应得到鼓励和支持,至于推广,应该因人而异、因校而异。《道德经》将管理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一所“太上”的大学,风气纯正,规则明晰,师生员工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互相谦让,互不干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伙感觉不到校长的存在,谁当校长、校长做不做科研等都无关紧要。在这样的大学,要求任何一个人放弃一生修来的功夫,本身就不是以人为本,也并不一定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PS: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7日发表柏木钉的文章“大学校长不做科研行不行”,把大学校长不做科研也比喻为“自废武功”:“他敢于主动‘自废武功’,其心可鉴、其意可嘉。”不知柏木钉同志是否受本博文启发?哈哈!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2773 次阅读|4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