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PNAS:美中研究人员合作从海水中制造氢燃料
zhpd55 2019-3-20 01:51
PNAS:美中研究人员合作从海水中制造氢燃料 诸平 A prototype device used solar energy to create hydrogen fuel from seawater. Credit: H. Dai, Yun Kuang, Michael Kenney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2019年3月18日提供的消息,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出一种利用来自旧金山湾的太阳能、特种电极以及盐水(来自海水)来产生氢燃料,同时产生氧气的方法。上图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制造氢燃料的原型装置。这项研究结果于2019年3月18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PNAS )上发表—— Yun Kuang, Michael J. Kenney, Yongtao Meng, Wei-Hsuan Hung, Yijin Liu, Jianan Erick Huang, Rohit Prasanna, Pengsong Li, Yaping Li, Lei Wang, Meng-Chang Lin, Michael D. McGehee, Xiaoming Sun, Hongjie Dai. Solar-driven, highly sustained splitting of seawater into hydrogen and oxygen fuels. PNAS,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18, 2019 .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900556116 . 此论文 展示了一种通过电力从海水中分离氢气和氧气的新方法。现有的水分解方法依赖于高纯度的水,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昂贵的生产。 从理论上讲,为了给城市和汽车提供动力,需要如此多的氢,使用纯净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就是在美国加州几乎没有足够的水来满足目前的需求。氢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燃料,因为它不排放二氧化碳。燃烧氢只产生水,应该可以缓解日益恶化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通过演示展示了概念验证,但研究人员将把设计的规模化和量产留给制造商。 解决腐蚀问题 作为一个概念,利用电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即所谓的电解——是一个简单而古老的想法:一个电源连接到放置在水中的两个电极。当电源打开时,氢气从负极(称为阴极)中冒泡出来,可呼吸的氧气从正极(阳极)中溢出来。但海水中含有盐(NaCl),其中的负电荷氯(Cl - )会腐蚀正极(阳极),限制系统的寿命。 Hongjie Dai 和他的团队想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这些海水成分破坏水下阳极。他们发现,如果在阳极上涂上富含负电荷的材料层,就会排斥氯离子,减缓底层金属的衰变。 他们将氢氧化镍层置于硫化镍之上,硫化镍覆盖着泡沫镍芯。泡沫镍起着导电的作用——从电源输送电能——氢氧化镍和铁会产生火花,将水分解成氧和氢。在电解过程中,硫化镍演变成一层负电荷保护阳极。就像两块磁铁的负极互相推挤一样,带负电荷的层会排斥氯离子,阻止氯离子到达铁芯。 该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Dai实验室的研究生迈克尔·肯尼(Michael Kenney)说,如果没有带负电荷的涂层,阳极在海水中只能工作大约12小时。“整个电极都碎了,但有了这一层,它可以运行1000多个小时。”之前的研究试图将海水分解成氢燃料,但由于腐蚀发生在较高的电流下,所以电流很小。但是,戴、肯尼和他们的同事能够通过他们的多层设备传导多达10倍的电力,这有助于它以更快的速度从海水中产生氢气。Dai说:“我认为我们创造了一项关于海水分解制氢的记录。”研究小组成员在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大部分测试,他们可以控制进入系统的电量。但他们也设计了一台太阳能演示机,从旧金山湾收集的海水中产生氢气和氧气。实验证实没有盐腐蚀的风险,该设备与目前使用纯净水的技术相匹配。肯尼说:“这项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我们能够在与当今工业使用的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工作。” 令人惊讶的是简单 回首过去,Dai和肯尼可以看到他们的设计的简单。 Dai 说:“如果我们三年前有晶球,一个月就能完成。”但是,现在已经找到了用海水电解的基本配方,这种新方法将为提高太阳能或风能驱动的氢燃料的可用性打开大门。在未来,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发电以外的目的。由于这一过程也产生可呼吸的氧气,潜水员或潜水艇可以把设备带入海洋,再不需要浮出水面呼吸空气的情况下,在水下即可产生氧气。在技术方面,戴说:“人们可以在现有的电解槽系统中使用这种方法,这可能非常快。这不是从零开始,更像是从80%或90%开始。” 参与此项研究的出来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还有北京化工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山东科技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台中逢甲大学(Feng Chia University)、天津工业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研究人员,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Significance Electrolysis of water to generate hydrogen fuel could be vital to the future renewable energy landscape. Electrodes that can sustain seawater splitting without chloride corrosion could address the issue of freshwater scarcity on Earth. Herein, a hierarchical anode consisting of a nickel–iron hydroxide electrocatalyst layer uniformly coated on a sulfide layer formed on Ni substrate was developed, affording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in seawater electrolysis. In situ-generated polyanion-rich passivating layers formed in the anode are responsible for chloride repelling and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leading to new directions for designing and fabricating highly sustained seawater-splitting electrodes and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use the vast seawater on Earth as an energy carrier. Abstract Electrolysis of water to generate hydrogen fuel is an attractive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However, grid-scale freshwater electrolysis would put a heavy strain on vit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ing cheap electrocatalysts and electrodes that can sustain seawater splitting without chloride corrosion could address the water scarcity issue. Here we present a multilayer anode consisting of a nickel–iron hydroxide (NiFe) electrocatalyst layer uniformly coated on a nickel sulfide (NiSx) layer formed on porous Ni foam (NiFe/NiSx-Ni), affording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in solar-driven alkaline seawater electrolysis operating at industrially required current densities (0.4 to 1 A/cm 2 ) over 1,000 h. A continuous, highly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active NiFe electrocatalyst layer drawing anodic currents toward water oxidation and an in situ-generated polyatomic sulfate and carbonate-rich passivating layers formed in the anode are responsible for chloride repelling and superior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salty-water-splitting anode.
个人分类: 新科技|3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树脂法提取海洋DOM之三 86mg的尝试
热度 1 ilovedolphin2 2018-9-18 22:03
经过了好几天的努力,终于把第二批近90升海水过滤完,并上柱子。合计两次共用了180升的海水。 过完了柱子,就是传统的脱盐、稀碱液洗脱,H+-阳离子交换, 洗脱下的DOM-Na变成了DOM-H。 现象:洗脱液不同于传统的fulvic acid,洗脱液(DAX-8 and XAD-4) 颜色都比较浅。有些小担心。不要灰心,东西还是有的。 最终,冷冻干燥的hydrophobic acid 80.7mg, hydrophilic acid 5.3mg 合计 86mg. 由于 没有检测海水TOC的含量, 暂时无法计算回收率。按照TOC 1mg/L, 错略估算,树脂法回收率21%。 下一步打算: 计划用 Soil FA(标样,来源环科院白老师提供)来检测树脂方法回收率。 检验一下树脂法的回收率以及树脂提取系统对提取物的分子结构的影响(应该是没有影响) (1)用100mg的土壤FA(fulvic acid) 溶解到50升水中 水是配成模拟海水; (2)然后调成pH值2.0,只上DAX-8柱子 然后 pH值2的水洗去盐分, 然后用去离子水洗去氯离子, 直到电导率在100uS cm-1以下, 用0.1M 氢氧化钠洗脱。 (3) 然后H+阳离子树脂法置换。冷冻干燥。 \0絮状物的DOM (HBO acid) \0(HBO acid) 淡黄色的絮状物
个人分类: 公告|24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树脂法提取海洋DOM之二
ilovedolphin2 2018-8-21 18:16
方法测试 建立好DOM提取装置后,开始用海水来测试整个系统。 1 上周六去海边取样,当天台风正在逼近,正遇上风浪。在冯家河码头边上取样十分困难(本来想涨潮后海水采样好取)。最好开车转到靠近深海基地的于家沟,用别人家建好的水池(他们叫沉淀池),用潜水泵打水。 2 收集100升(2桶) 3 转到实验室,开始前置过滤器过滤(10um,5um PP滤芯, 该滤芯提前用稀酸、稀碱和水清洗。准备采购10um和1umd的PP滤芯),然后用Millipore的圆盘过滤器(0.2um,Sartorius,醋酸纤维素微孔过滤膜,正好Hayes教授赠送的过滤膜到了,让Ray从UL大学快递过来的)。 4 过滤后的海水,调节pH 2.0,等待过柱。 5 DAX-8和XAD-4柱串联,用蠕动泵供水。流速约50ml/min. 6 活化IR-120 H form的阳离子H离子交换柱。 7等待下一步的稀碱液分别洗脱DAX-8和XAD-4。 基地 冯家河码头 海边风浪 前置过滤 DAX-8-XAD-4串联 (in tandem) 表层树脂已经有颜色差别。DOM吸附。
个人分类: 公告|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淡化海水其实很简单
热度 15 fanxiaoyingz 2017-7-30 14:26
淡化海水其实很简单 目前的中国令人匪夷所思,天津和青岛就在海洋边上,但是依然使用南水北调的水。原因据说是缺乏淡水,海水淡化困难。 海水的含盐量大概是千分之三十,是人体血液含盐量的四倍,这种水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淡化处理。目前海水淡化技术非常多,有蒸发法、反渗透法、闪蒸法、太阳能加热法、电解析法、热膜联产法、过滤法、冷冻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虽然都能够生产淡水,其成本却远远高于淡水的市场价。由于大部分海水淡化企业都是亏本经营,所以海水淡化并没有大规模进行。所以,海水淡化的关键目前不是技术,而是如何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的关键是能源问题。因为无论是反渗透,还是电解析、还是蒸发都需要能源和动力。尤其是使用蒸发法,由于水的比热容是 4.2 千焦每公斤,水的汽化热是 2260 千焦每公斤。所以每淡化一公斤水都必须有一个巨额能量的流通。这种物质和能量同时流通的技术成为一个大规模淡化水的难点。由于这个难点,海水淡化得成本就很高了。例如蒸发法,必须有热源,一般在发电厂附近进行;例如反渗透,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加压;例如闪蒸,必须使用大量电能来降低气压;例如冷冻法,也需要电制造低温环境。正因为这种成本的压力,目前海水淡化技术越来越复杂,工艺越来越精妙,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实用的技术还是古老的几种。 实际上这个难点并不难。大规模的淡化海水我以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只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做自然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即可,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但是需要庞大的场地。 我们就拿蒸发 ——凝结法来说。蒸发需要大量的热量,热量来自哪里?夏季的空气中都是热量啊!!!难道我们不能使用空气热能?那么蒸汽又如何再次凝结为淡水呢?利用蒸汽和海水的温度差吧!!夏季的空气和海水总是存在十几度甚至二十摄氏度的温度差。笔者还主张利用海拔引起的自然的温度差,这个温度差叫“绝热直减率”,是海拔升高每一百米温度降低 0.65 摄氏度,可以利用这一点让空气爬坡淡化,这个已经在《利用空气能提升水头的一项技术》讲过了。我们知道,水的蒸发受到几个因子的影响,一个是温度,一个是空气水汽压的饱和度,一个是水的蒸发面积。那么我们在淡化海水的时候创造这三个条件就能够产生大量蒸汽。一个如何增加温度?夏天的海面温度就很大,夏天的沙漠近地层温度就很高,只要引进这些热空气加热水即可;二一个,如何增加空气中饱和水汽压,这个需要制造一个密闭空间,在密闭空间中引入热空气加热,就能够实现饱和;三一个,如何增加蒸发面积,这个需要占地,但是如果我们占领的是海洋面积,或者占领的是没有产出的沙漠、石头山地、荒地,那么这个问题也能够解决。以上技术总括起来就是把水引到面积广阔的地方,用密闭建材封闭起来,只让热空气进来就能够实现大量蒸发的效果。然后把这些湿热空气用管道通到海水中,利用海水低温吸收热量,迫使蒸汽液化。 例如,在青岛的海面上做一个这种海水淡化设施,设备就比较简单:在海面上修建一个夹芯板或者钢架塑料棚,长度可以长达 500 米以上,密闭即可,然后在海水里修建一个长度在 200 米以上的一个 U 型管,管道直径在一米以上,把这个 U 型管一头放到钢架塑料棚的末端,另一端放到大气中,在钢架塑料棚和钢管连接处安装一个排气扇,把饱和水汽抽进 U 型管,利用管壁和海水接触,把四十多度的水汽温度传导给海水,从而实现海水淡化。如果饱和水汽温度是 45 摄氏度,那么每立方空气中含有 85 克水,它的温度降低到海水 15 摄氏度,可以产生大约 67 克淡水。然后,把地温地湿的空气排出到大气中。这个海水淡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这样:入口———高温低湿度的空气———与海水密封接触———高温高湿度的空气———脱水———低温低湿度的空气——出口。 这个海水淡化装置由于利用了空气中的热能,所以非常节省成本。而且把多余热量送给了海水,简化了蒸汽冷却工序,把低温低湿度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大气中也简化了工序。但是,如果在沙漠地区,这个冷却过程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沙漠的海水是远程调过来的,它是有限的,如果单纯利用给海水加温来淡化海水,那么海水的温度最终有可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冷却效果将会打折扣。因为,如果在 20 摄氏度蒸发,那么每公斤海水可能吸收 2596 千焦热能,但是如果它液化降温到 20 摄氏度,同样地释放出 2596 千焦热能,相当于热量是平衡的。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一个从大气中抽进干热空气的方法加热了水,所以水里面的热能实际上是持续增加的。不好之处是海水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和高温空气温度一样,那么就不会再液化生产淡水,这个工艺失效。那么如何处理多余的热量呢?一个方法是利用高温水直接气化,把水汽释放到空气中不要了,这样的做法是能源浪费。另一个方法是封闭干热空气进气口,让空气在蒸汽房中实现密闭循环。这样一来,理论上是热力平衡的,实际上由于海水的量远远多于液化水量,每次液化和气化都有一部分热量聚集到海水中,每次淡化水都需要加进去一些补充水,这些热量会被补充水带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我在《利用空气能提升水头的一项技术》说的,把饱含水汽和热量的水蒸气输送到高原上,利用那里稀薄的空气和天然低温来液化和降温。为了降温,可以使用传热装置,例如像暖气片一样的设备,这种设备中流淌温度低的海水,湿热空气通过具有较大接触面的暖气片,把热量快速地排放到海水中。高温气体还有一种液化方法,就是改变钢管的粗细大小,这样可以改变水汽压大小,根据克拉伯龙方程,气压改变的时候,水汽的温度也会改变,温度改变,水汽就可以液化,利用这一点就能够把水温提高更高一些,液化水更多一些。 当然对于高温海水更好的淡化办法是 “多级闪蒸法”,只要大气压在人工控制下突然降低,海水就会剧烈快速蒸发,利用这种办法也可以处理高浓度海水淡化问题。 有人说,你这个方法好是好,但是只能在夏季实行,冬季就残废了呗。其实冬季要淡化海水比夏季还容易,只需要 “打捞淡水”即可。这时候利用水在固化以后的另外一个特性,利用冰的“单矿岩”特性。冰是单矿岩,不能和其他物质共处,所以水在结晶过程中,会自动排除杂质,以保持其纯净, 包括各种矿物质都不再溶解在冰块中。 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海水冷冻以后称为海冰,所谓的海冰实际上是淡水冰块和含盐卤水和气泡组成的混合物。由于海冰中含有大量的卤水,卤水的固化温度根据稀溶液定律,又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溶质的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凝固点、沸点和渗透压的数值,只与溶液中溶质的数量有关,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根据依数性,如果一公斤水中含有 58.5 克盐(一摩尔),那么其水的凝固点下降为零下 3.72 摄氏度。那么据此推算海水的凝固点在零下 2.2 摄氏度以下。这时候淡水的凝固点和海水的凝固点就发生了变化,有了 2.2 摄氏度的温度差。在寒冷的冬季海水表面就会固化成为冰,而把盐分沉淀到下层。这时候只需要打捞冰块就是淡水。这个淡水冰只需要冲洗以下就是纯净的淡水了。 由于海水的凝固温度在零下2 度以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淡化海水。在寒冷的冬季,海水在大自然下温度下降了零下依然是液体。这时候实际上如果有冰块,就可以实现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三相共存。这时候如果向水吹送冷空气,它依然会蒸发带走一定的热量,而水体在失散热量的情况下会快速固化,这时候水汽遇见更加寒冷的物体就会再次液化成为淡水,而固化过程中产生的也是淡水冰块,冰块经过洗净就可以打捞利用。所以为了增加液化速度,可以利用喷淋技术,把过冷却海水喷洒到低气压的房子,喷淋的同时吹送冷空气,由于喷洒极大地增加了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吹风使得过冷却海水就会迅速固化,再经过清洗分离出淡水冰,然后把蒸汽再次通到冰块中实现蒸汽的液化和冰块的液化。这个工艺堪称完美,但是需要利用冷环境,我国的沙漠地区冬季是一个超级冷的环境,夏季是一个超级热的环境,所以这两种技术都很适合。 利用这两项技术为海水东水西调做保障,也可以利用这两项技术为沿海城市提供淡水。这样一来淡化成本大幅度下降,当然工序依然比较多。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1287 次阅读|44 个评论
利用空气能提升水头的一项技术
热度 2 fanxiaoyingz 2017-6-24 14:35
利用空气能提升水头的一项技术 我们虽然提出了海水西调的工程,但是遇到了两个很大的技术难题,一个难题是如此大量的海水如何淡化,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用很少的能源把水从东北平原的 100 多米提升到蒙古高原的接近 1440 米高度?如果使用抽水机,那么一吨水提升 1400 米从理论上计算就需要 3.8 度电,计算公式如下: 1 度电 =1 千瓦·时 =1000 瓦 *3600 秒 =3600000 焦耳 =3600000 牛 * 米。 1000kg*9.8N/Kg*1400 米 =13720000 牛 * 米。两者相除等于 3.8 度电。 如果计算损耗,那么一吨水提升 1400 米的高度就超过了 4 度。有人计算的结果更是高达 7 度。这样一来成本就很高了。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够把水输送到 1400 米高度,有不会使用那么多的能量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输送的不是液态水,而是输送气态水情况会怎么样呢?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热量无处不在。低空和高空具有温度差,而且基本上按照海拔每提高一百米空气温度下降 0.65 摄氏度的幅度变化。那么假设在炎热的夏季海平面的温度是 35 摄氏度的话,那么 1400 米的山顶或者高原的温度就是 26 摄氏度,实际上可能比这个还低,假设为 22 摄氏度。那么假定在海平面的饱和水汽的温度是 35 摄氏度,到达 1400 米高度以后的温度是 26 摄氏度。我们知道水汽在不同的温度下,它的饱和水汽压是不同的,在 35 摄氏度饱和湿度为 39.7g/kg ,在 26 摄氏度饱和湿度为 24.4g/kg 。在 22 摄氏度饱和湿度为 19.5g/kg 。也就是说在蒙古高原上会把海平面上一半的水分液化。空气密度 1.29kg/m 3,所以如果把 35 摄氏度海平面的 0.78 立方米的空气在密封条件下移动到 1400 米高度的蒙古高原,那么它在自然情况下会液化出 20g 的水。 那么如何在密封条件下把水汽从低处运送到落差一两千米,甚至几千米的高处呢?当然使用管道了。在自然情况下要把水汽从低处运送到高处,借助的自然风力和自然热能,通常情况下不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空气中水汽不容易饱和,第二个条件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乱流的影响被吹散,不容易到达高处,第三个条件是缺乏上升的动力。 但是如果使用了管道,这个管道的开口在低海拔,而出口在高海拔,那么在管道中就只存在两种方向的层流,要么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要么从低处向高处流动,不再是乱流,这样我们就把乱流改造成为层流。在自然情况下,如果仅仅存在这个管道,那么早晚高海拔地区气压大从高向下流动,而在中午炎热的时候从低处向高处流动。为了控制管道内空气的流动方向我们在进气口和出气口安装两个同方向的风扇,方向自然是向高处流动,这样我们就控制了空气流动方向保证了空气从低处流动到高处。 但是目前管道内流动的空气是不是饱和水汽呢?这个还不一定,如果从罗布泊到天山顶部,那肯定是没有水汽的,但是如果从印度到喜马拉雅山,那肯定含有一定的水汽。也就是说我们还必须从技术上保证管道中流动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水汽。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我们知道,水的蒸发受到几个因子的影响,一个是温度,一个是空气水汽压的饱和度,一个是水的蒸发面积。一般情况下,低海拔地区的夏季温度很高,那么水的蒸发很快,这为我们的工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利用这一点增加水的蒸发量,为了让蒸发的水汽尽快达到饱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吹散,那么这个蒸发场地必须是封闭的,为了增加蒸发面积,那么这个蒸发场地的面积应该是很大的。为此,我们设计如下:修建一条长达几公里的蓄水池,蓄水池的宽度是 5 米,在蓄水池的顶部用塑料薄膜覆盖,让水面接受太阳光。这个其实和蔬菜大棚类似,只不过长度远远长于蔬菜大棚,而且大棚内不是蔬菜,而是水面。这个棚只有一个入口,放空气进来,只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密封条件下和管道的入口链接。假如这个大棚的长度是 2000 米,这样就形成一个 2000*5= 一万平方米的蒸发面积,而且蒸发出来的水汽不会逃逸飘散,只能够在风扇的作用下从低海拔的低处向高海拔的高处吹送。 1 个大气压下,不同温度空气的饱和湿度和饱和分气压 (g/kg 干空气 ) 1 5.2/6.6 31 32.1/45.1 2 5.6/7.1 32 33.9/47.7 3 6/7.6 33 35.7/50.5 4 6.4/8.2 34 37.6/53.4 5 6.8/8.8 35 39.7/56.4 6 7.3/9.4 36 41.8/59.6 7 7.8/10 37 44/62.9 8 8.3/10.8 38 46.3/66.5 9 8.8/11.5 39 48.7/70.1 10 9.4/12.3 40 51.2/74 11 10/13.2 41 53.8/78 12 10.7/14.1 42 56.5/82.2 13 11.4/15 43 59.4/86.7 14 12.1/16 44 62.4/91.3 15 12.9/17.1 45 65.5/96.1 16 13.7/18.2 46 68.7/101.1 17 14.5/19.4 47 72/106.4 18 15.4/20.7 48 75.5/111.9 19 16.3/22 49 79.2/117.7 20 17.3/23.5 50 82.9/123.7 21 18.4/24.9 51 86.9/130 22 19.5/26.5 52 91/136.5 23 20.6/28.2 53 95.2/143.3 24 21.8/29.9 54 99.6/150.4 25 23.1/31.8 55 104.2/157.8 26 24.4/33.7 56 109/165.5 27 25.8/35.8 57 113.9/173.6 28 27.3/37.9 58 119/181.9 29 28.8/40.2 59 124.4/190.6 30 30.4/42.6 60 129.9/199.7 这样我们就设计出了一个空气热能抽水机,抽水机是由一万平方米的蒸发大棚和几千米长的水汽运输管道和水汽动力风机链接组成。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假定目前是夏季,低处的环境温度是 35 度,最高处的环境温度是 22 度,风的吹送速度是 5 米每秒,管道横截面是 10 平米。那么每秒钟可以吹送 50 立方米的水汽。当把水汽从 35 度的低海拔吹送到22度的高海拔的时候,按照环境温度,每千克空气会把 39.7--19.5=20.2 克水液化在途中管道中,而把 19.5 克每立方米留在空气中。按照上表制作表格如下: 温度 海拔 液化水量 失水百分比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1 5.2 6.6 2 5.6 7.1 3 6 7.6 4 6.4 8.2 5 6.8 8.8 6 7.3 9.4 7 7.8 10 8 8.3 10.8 9 8.8 11.5 10 3850 30.3 76.3 9.4 12.3 11 3696 29.7 74.8 10 13.2 12 3542 29 73.0 10.7 14.1 13 3388 28.3 71.3 11.4 15 14 3234 27.6 69.5 12.1 16 15 3080 26.8 67.5 12.9 17.1 16 2926 26 65.5 13.7 18.2 17 2772 25.2 63.5 14.5 19.4 18 2618 24.3 61.2 15.4 20.7 19 2464 23.4 58.9 16.3 22 20 2310 22.4 56.4 17.3 23.5 21 2156 21.3 53.7 18.4 24.9 22 2002 20.2 50.9 19.5 26.5 23 1848 19.1 48.1 20.6 28.2 24 1694 17.9 45.1 21.8 29.9 25 1540 16.6 41.8 23.1 31.8 26 1386 15.3 38.5 24.4 33.7 27 1232 13.9 35.0 25.8 35.8 28 1078 12.4 31.2 27.3 37.9 29 924 10.9 27.5 28.8 40.2 30 770 9.3 23.4 30.4 42.6 31 616 7.6 19.1 32.1 45.1 32 462 5.8 14.6 33.9 47.7 33 308 4 10.1 35.7 50.5 34 154 2.1 5.3 37.6 53.4 35 0 0 0 39.7 56.4 36 0 41.8 59.6 37 0 44 62.9 38 0 46.3 66.5 39 0 48.7 70.1 40 0 51.2 74 41 0 53.8 78 42 0 56.5 82.2 43 0 59.4 86.7 44 0 62.4 91.3 45 0 65.5 96.1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管道内水汽的向上运输,管道内的水是在不断地液化的。抬升到 150 米的时候将液化空气中水量的 5.3% ,当抬升到 616 米的时候将液化掉饱和水量的 19.1% ,当抬升到 1078 米的时候,将液化掉饱和水量的 31.2% ,当抬升到 1400 米的目的高度的时候,将液化掉全部水汽的一半。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含水空气在运输管道中是随着海拔的抬升在不断液化。那么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液化水如果没有承接,没有停留在液化它的高度,它就会顺着管道向下流回蒸发池子中。那怎么办哪?很显然需要每隔 200 米高度在管道内修建一个蓄水池,这样才不会把好不容易抬升的水储存下来。所以就需要在这个设备中,每隔一段比如 200 米,安装一个聚水隔断,这个设备就有点复杂了。 但是,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理论数据,而且有多个因子没有考虑进去。第一个因子是管道内的温度环境和管道外的环境温度并不一样。实际上管道内的温度和管道外还是有差别的。因为管道本身是一个隔热装置,管道内的热量是不会轻易流失的。所以,管道内虽然会出现液化现象,但是液化的量是和上面计算不一样的。 另外在管道内液化必须考虑汽化热。 水的汽化热为 40.8 千焦 / 摩尔,相当于 2260 千焦 / 千克 ,也就是说每液化 1 千克水,会放出 2260 千焦的热量,而这个热量存在于管道之中不会散失,所以这个热量会阻止空气温度降低,阻止继续液化。 理想气体标态下( 198K )的空气定压比热容为 1.004kJ/(kg K), 定容比热容为 0.717 kJ/(kg K) , 因此比热容比 = 1.40. (198K) , 1 千克水放出的潜热能够把 12.5 万立方 空气加温 10 摄氏度( 2260000/1.4/10/1.29=12.5 万,空气密度 1.29kg/m ),这个数量是巨大的,所以可以把在管道中向上运输当做恒温运动,不需要考虑管道内液化问题。当然,管道内少量液化还是会必然出现的,管道内做隔断也是必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海拔不同气压不同,低海拔和高海拔的气压差问题。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为 101.33 百帕,而海拔 1000 米的时候的大气压为 90.67 百帕, 2000 米海拔的大气压为 80 百帕,海拔 3000 米 70 百帕,海拔 4000 米 61.33 百帕。由此可见,实际上如果实施东水西调,海拔最高达到 1400 米,这时候和低海拔的大气压差别不大,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忽略。当然,如果是从低海拔到达 4000 米的高山就必须考虑气压差别。由于在管道内部是风机提供动力,所以风机的马力是影响气压的决定因子,如果从低海拔到达 4000 米的高山鼓风,那么就必须考虑气压,这时候就必须更换大马力的鼓风设备,功率提高一倍以上。 另外,在管道中如果仅仅在出气孔安装一个风机,那么管道内部会出现低气压,也就是负压,管道会形成吸力,把下部的空气吸进来,这样一来,如果管道中间有裂隙,那么就不可能吸进带水空气。所以,在运输水汽的过程中还必须在进气口安装风气,使得管道内形成高气压,让气流随着管道迅速上升。 当这个过程完成的时候大部分空气克服了重力,抬高了 1400 米,它的势能增加,那么它会不会因此而降温或者减速呢?降温是必然的,但是下降幅度不会很大,这是因为它在管道内绝热运行,那么是否克服重力做功了呢?实际上空气压力就是空气重力势能的体现,它通过空气压力体现出来,它下降了 10% 。所以基本上也可以忽略。 由于在抽风的过程中,管道内部的温度下降不多,在湿热空气到达 1440 米的高度的时候空气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山顶的水汽会逸散到空气中,不能液化。所以这种高温空气达到山顶之后还必须利用温度差进行液化,然后还要收集液化水。所以在山顶还需要建立一个液化池。方法就是延长管道,或者把气体通入一个温度较低的空间内,让它液化,并且修建渠道汇集水流。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空气捅进水库中。 综上所述,空气热能抽水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蒸发大棚,运输管道,液化大棚或者液化池,而其它必备的设备是风机、管道、隔断等。这样组成的一个大型设备就是空气热能抽水机。 那么这个空气热能抽水机到底能够节省多少能量呢?普通的电风扇每天大概用电一度,我们这个风机大,假设每天使用 100 度电,那么两台风机每天用电 200 度。那么他能够抽水量是多少呢?管道口径 10 平米,每秒钟速度 5 米,也就是每秒的空气流通量是 50 立方,每天的输送量是 50 立方米 *24 小时 *3600 秒 *20 克 *1.29kg/m 3 /1000000=111 吨水。也就是说,每吨水的成本将下降为 2 度电。实际上应该比这个低很多,原因就是我们充分地利用了夏天低空和高空的温度差,实际上就是利用了热能,而这些热能是取之不尽的。而这些到了高空以后液化产生的热能依然能够利用。 由于以上设备虽然消耗的电能少,能够利用天然的空气能,但是通过 432 万立方的空气才能够产生 111 吨水,效率依然比较低。如何提升效率呢?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增加饱和水汽的温度, 35 摄氏度的时候每立方饱和水汽中只有 39.7 克水,但是如果把温度提高到 40 摄氏度,每立方饱和水汽中就有 51.2 克水,如果把温度提高到 45 摄氏度,每立方饱和水汽中就有 65.5 克水。这样,把 45 摄氏度的饱和水汽输送到只有 22 度的环境中,每立方空气就能够液化 65.5-19.5=46 克水,比 35 摄氏度的时候多 1.3 倍。这样一天就可以液化 255 吨水。另外在 22 摄氏度的空气中还有 19.5 克不能液化。有没有办法让它也液化出来一些水呢?有一项干燥技术,名称叫“空气压缩干燥机”。空气压缩干燥机的工作原理是压缩空气进入空气预冷器预冷并除去部分水份,再进入空气冷却器使温度降至 2 ℃(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份在此温度下析出,经气水分离器分离并由自动排水阀将水份排出,而干燥的低温空气则进入空气预冷器,再与未处理的压缩空气进行热交换升温后输出,即为处理后的干燥空气。这里有一个原理,当空气流从一个大的截面积经过一个小的截面积的时候,空气会产生明显的压缩。这个压缩过程根据克拉珀龙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结果。克拉珀龙方程式通常用下式表示: PV=nRT 。当在风扇的带动下空气经过狭窄管道的时候,压强基本不变,体积减小,此时温度跟着下降,所以就容易达到水汽饱和点,有利于更多的水分从空气中凝结。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在这个液化设备的末端安装口径大小不一样的管道,这样才能够多液化水。 这种空气热能抽水机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这些液化水实际上是纯净水。也就是说海水淡化问题迎刃而解。这样一来,海水淡化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了,而海水制取的盐却是一笔收入。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3764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水真的能变成航空燃油?
热度 8 swordbell 2014-4-10 23:38
搜狐今天登了一条美国有关海水变燃油的消息,网友留言中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我一开始也认可这些网友的意见,后来查了一下消息来源,似乎是有可能。 消息来自 http://www.navy.mil/submit/display.asp?story_id=80171 ,这个网站是美国海军的官网。 消息说: 二氧化碳在空气和在海水中是丰富的碳资源,但其浓度在海洋中可达100毫克/每升,比在空气中大140倍,也是一般废气的1/3,一般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以达到296毫克/升 。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2%-3%是可溶碳酸盐,1%形成石灰岩,剩下96%到97%是可溶重碳酸盐(含氢原子碳酸盐)。 海军研究实验室已经在海水转油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海水中获得二氧化碳和氢,再把这些气体合成为从9个碳分子到16个碳分子的液态燃料,这个过程也叫做碳氢的气-液转换。 海军研究实验室已经为此申请了专利。在这个专利的第一个环节中,开发出一种铁基催化剂,它可以使60%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液态燃料,并减少不需要的甲烷以有利于长链不饱和烃(烯烃)的产生,这种烃是合成汽油的主要原料。这个环节是海水变油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确定了海水变油的工业化基础,确定了燃料的设计类型。 专利的第二个环节是把这些烯烃可以控制的转化为更高的碳氢分子聚合物,这些聚合物中的烃分子中碳原子数为9-16个,可以替代从石油中提炼的航空喷气燃料,同时,这也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 这种喷气燃料的成本预计在3-6美元/加仑,这项技术目前有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支持者,预计在未来的七到十年内这项技术可以商业化。对于海军来说,这项技术为舰船的远洋燃料补给提供了一种选择,现在是远程陆基补给,而将来或许是近程海基补给。 不过我以为,每升海水中只有100毫克二氧化碳也太低了,去掉氧只剩下40毫克的碳,估计处理15吨以上海水可以获得1升燃油。 由这个事又想起一件事,美国科学院院刊去年刊登了中国河南大学一位访美博士的论文,这篇论文合成了一种酶,可以把植物纤维素转变为淀粉和糖,转化率达到30%以上。目前合成这种酶的成本很高,如果把这种酶的成本降下来,由植物纤维素转化成淀粉和糖的营养热当量远远过了粮食的热当量。秸杆、树、草的主要成份就是纤维素,自然生长的和人工种植的纤维素的产量是粮食的几十倍,到那时,人类真的就永远解决了饥荒问题,不仅如此,淀粉和糖也是发酵酒精的主要原料,那时人类的能源问题也能藉此得到很大的缓解。
4563 次阅读|8 个评论
在海边(二首)
mqr 2013-1-2 15:52
在海边(二首) 白沙 从大山里来 没有归期 相伴的 只有 大海的涛声 秋虫的絮语 早已忘却 是被谁 遗弃 任风吹 浪打 只把洁白 留在心底 海水 日日 月月 年年 呐喊着 爬呀爬呀 爬一步 退一步 庞大的身躯 怎能爬上 梦中的 高山
个人分类: 新诗|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街上洗澡的哥们【慎入】
热度 13 JRoy 2012-9-28 03:12
大街上洗澡的哥们【慎入】
今天一个老师传给我一些他相机拍摄的我们参加会议的照片,附带了一些之前的照片.... 里面竟然有个在大街上'洗澡'的哥们,看看是谁!!!hahah..........
个人分类: About me|2420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东山的海水、云霄的温泉和完人黄道周
wangye1966 2011-10-3 12:14
因很久未出远门,国庆得闲,一家三口 1 日和 2 日,驾车去了趟东山。厦门距东山 170 多公里,车程约 2 小时多一点,一路辛苦妻驾车了。从厦门上沈海高速往汕头方向,开始路上车不算多,但中途不知是否因交通事故堵了约半小时,上午 9 : 00 左右出发, 12 : 00 不到在云霄下高速,沿省道继续前行约 12 : 00 点多一点到达预定的云顶温泉大酒店。在外面用完午饭,在酒店稍事修整,便驱车前往东山。一直听说东山的海不同于厦门的海,海水很蓝。久在厦门,对海并不新鲜,但对湛蓝的海水确是很向往的。据说三亚的海很蓝,清澈见底,没去过三亚。几年前去新加坡,在圣淘沙见到的海确实清澈见底,很是感动。到达东山风动石景区大约下午 4 : 00 。很遗憾,因天气不好,见到的海是灰蒙蒙的。那天海风虽然也大,但风动石却没什么特别,未见其任何摇晃之状。到是在风动石景区参观黄道周纪念馆,了解了明末学者黄道周,觉得颇有收获。 黄道周( 1585 - 1646 ) 是福建铜山 ( 即现在的东山 ) 人,曾在东山岛上闭门读书,一生著作颇丰且涉猎范围很广,如《易象正》 、《石斋集》、《春秋揆》、《孝经集传》 等。他除了是易学、理学大师外,书法也很过硬,且还写过一些游记,如早年曾写过《 罗浮山赋》等 。 同时代的大旅游家徐霞客评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黄道周耿直,屡次得罪崇祯皇帝。最后为抗清,兵败被俘。文人领兵打仗,也是国家的悲哀。他夫人蔡氏得知丈夫领兵,曾长叹“哪有将在内而相在外能成大事的?道周死得其所了!”。被俘后,其夫人寄来家书说:“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黄道周死前对仆人说:“以前某人曾向我索字画,我答应了的,不能食言”,遂铺纸和墨,作书作画后,在南京慷慨就刑。赴刑途中,见福建门牌,说“我君在焉,我亲在焉,死于此可也。”向南方家乡一一再拜,监刑官只好在此施刑。黄道周临行前,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曾看到有人评价瞿秋白就义前效仿黄道周,当时不明原委。在纪念馆看到此处,深受震撼,难怪百年后乾隆皇帝也推崇黄道周为古今完人。 从东山驱车回到云顶大酒店已晚上 6 点多,在酒店用过自助餐后,因妻和儿子都累了,独自去了露天温泉。因十一长假的缘故,人非常多。第二天上午,参观了酒店附近的将军山公园。该公园主要纪念唐初陈政、 陈元光父子开创漳州。公园并不大,也不收费,因下着小雨且尚早,游客非常稀少。在公园内绕行约一周后,回到酒店,拉着全家去了露天温泉。上午人很少,充分享受了温泉,呆到近 12 点,才退房回厦门。
4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水入疆问题网友幽默评论
zhixianghust 2010-11-16 12:48
希望在全民质疑的情况下停止不合理的工程。下面摘些网友评论,不论专家们怎么想,看看咱们老百姓是怎么看的。 1。有关部门建议:可以在中国云南地区修建一条通往月球的索道缆车,预计耗资3000亿,工期6年,现初步论证已耗资2.5亿,现在唯一的难点是:十五的时候可以用,初一怎么办? 2。从大沙漠里,打个洞,一直通到地球另一层大西洋,海水倒灌,不费电,不费力,一次付出,终身回报,低投入,高产出。 3。如果新疆真要调水,与其调海水,不如夏天调三峡的洪水,反正也是流到大海。用三峡的电输送三峡的洪水,比输送渤海海水可能更省,还有助于三峡防洪,冬季水少就休息,检修设备,这不会引起日积月累的盐碱。(有一定的道理!)。 4。他还称,按照大型工程施工的惯例,在设计和论证阶段,是专家获益;在征地、勘探、治旱、卖水等阶段,则是政府各个部门获益。企业虽然前期垫付投资,但后期收益率巨大。即使是做梦,也是一个共赢的梦。 5。好完整的一条产业链,可惜百姓又是被买单。 6。请哪位专家算算,按普通豆腐渣工程计算这项工程,能贪到多少? 7。咋看都像是一个世纪大骗局,立贴为证,坐等无言的结局。 8。而项目负责方王秀顺称:我们不会做亏本的生意。 看了整个文字,这句话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你王秀顺算什么,你不亏本,国家亏不亏呢?可行性、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你们论证好了吗? 9。这些所谓的专家表面上是为国人着想,其实质是为自己的腰包着想。没有经过论证的工程就盲目动工,建什么外围工程,如果不行了,又有谁来负这个责任。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8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渤海水入新疆是气候工程?--世界上有成功的气候工程吗?
zhangxw 2010-11-13 16:17
渤海水入新疆是气候工程?--世界上有成功的气候工程吗? 张学文,2010.11.13 最近热起来的引渤海水入新疆问题的倡导者好像没有突出这些海水的农业价值(当然也没有这种傻瓜,花 10 元钱买 1 吨水使农田里粮食产量增加 1 公斤 这可能还是高估了),而是说海水可以镇压沙漠,还可以改善气候,增加当地降水量 为什么要用盐碱镇压新疆的沙漠,你想把沙漠变成盐碱地吗?你是否想让盐碱借着西风刮到华北去? 再就是,渤海水入新疆如果认定是气候工程?我问,世界上有成功的气候工程吗? 说海水进新疆可以增加蒸发量,于是使降水量增加。这显然是一个气候学学的论断。真是这样吗?以色列、沙特、埃及、澳大利亚、智利难到距离海洋很远?哪里的海洋水分蒸发为什么没有增加这些国家的降水? 世界上有已经成功的气候工程吗? 当然我们可以做世界上前人没有做到的事。但是没有严谨的逻辑推里的设想可以成功吗?为什么?
个人分类: 水资源|4146 次阅读|4 个评论
是梦、是祸、是福?初评引海水入新疆之论
热度 2 zhangxw 2010-11-8 12:16
是梦、是祸、是福?初评引海水入新疆之论 昨天( 2010.11.07 )从广播上听到要引渤海海水入新疆的言论。今天知道这是曾恒院士 11 月 5 日在乌鲁木齐一个论坛上演讲主题。 这个论点大概包括把海水提升到 1200 米高以后自流入新疆,镇压沙漠、增加地方蒸发,从而增加当地降水 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这是梦吗?这是祸吗?这是福吗?难说。 我初步的问题包括 l 海水是否淡化以后再运?难到大量的海水在西部蒸发,不是让西北的土地盐碱化吗? l 海水引进来增加新疆的蒸发量,这应当是对的。过去的计算是新疆的本地蒸发中大约有 15% 在本地形成降水。你调来的海水每年有多少?最终一年不可能达到 50 亿立方米。而它形成的降水也就是 8 亿立方米。这达不到新疆降水量的 1% 。这有意义吗? 我到觉得这个呼吁也把这样一个问题提上了日程:蒸发布局的改变对降水布局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一直呼吁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疆冬季的微雪天气里盆地内部蒸发、水分的小循环可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四川多雨,哪里盆地内循环的作用有多大?比较我国不同的盆地降水特征,会提供给我们有意义的知识。创立盆地气象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会在人工影响气候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附 新疆研讨调渤海海水经内蒙古入疆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11 月 08 日 01:48 新疆日报 海水西调入疆路线示意图。   为解决新疆水资源困境,给新疆水资源解决方案增添新智慧,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新疆财经大学和东西部经济研究院主办,新疆哈密地区发改委、内蒙古锡盟发改委、新疆鹏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中正仁和集团承办的 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 , 11 月 5 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恒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   此次高峰论坛关于 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 事业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 1200 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 42 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生态、能源、地缘、文化和民生的聚合。新疆水资源平衡问题的解决,不仅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更具有社会效益、政治效益。 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 事业,将大大加强新疆欧亚大陆桥向西桥头堡的战略地位。高峰论坛还呼吁各界参与 海水西调 的论证与实施;破解困扰新疆发展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平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油气等矿产资源有效开发问题;着力推进新疆长治久安。 ( 完 )    新疆研讨渤海海水西调入疆 专家称可用玻璃钢管输送
个人分类: 水资源|431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让飓风改变方向
maokebiao 2010-8-17 14:39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让飓风改变方向 2004年的丹麦海域,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海水呈绿色。 北京时间8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够让飓风改变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海水变色,飓风也会变向。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已经让海水变色,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根据海水的脸色判断哪些地区将被飓风袭击,哪些地区又会幸免于难。 此项研究由美国海洋学家阿南德加纳纳德斯坎领导。研究人员利用电脑模拟,寻找海洋颜色与强热带气旋之间的联系。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地区,强热带气旋被称之为飓风,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则被称之为台风。 加纳纳德斯坎就职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地球物理学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他表示:我们的小组创建了气候模型。我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让这些模型变得更接近现实情况。一种让模型更接近现实的方式就是密切关注很少被人研究的变量,例如海水颜色。 在北太平洋,海水的主要颜色为绿色,这要归功于大量含有叶绿素的微小植物,也就是浮游植物。通过吸收阳光,这些漂浮的植物可让海面相对保持温暖。浮游植物的数量越少,来自太阳的热量就越集中在更深的海洋区域。 在他们的气候模型中,研究人员减少了北太平洋环流的浮游植物数量。北太平洋环流是巨大的螺旋水流,可遍布整个海洋。加纳纳德斯坎说:这些环流本身就非常清澈,我们使其完全清澈。研究发现刊登在即将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通过澄清环流中的海水,研究小组剥离了环流最浅水域的热量,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因为温暖的表面海水是强热带气旋的动力来源。 热带气旋往往在赤道一带,也就是热带暖水上方形成,而后向北或者向南移动,进入亚热带。举例来说,在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热带气旋通常向北移动,袭击日本和中国。但在电脑模型中北太平洋环流被去除了颜色和热量离开热带并向北移动的飓风数量与正常情况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在没有温暖表面海水的支持下,风暴变得难以维系。由于北部更清澈的海水,热带气旋往往紧靠赤道地区并袭击菲律宾、越南和泰国。加纳纳德斯坎说:消除环流颜色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结果令我非常吃惊。 生物地球化学家曼弗雷德马尼扎表示,由于生产力也就是孕育浮游植物等生物的能力较低,环流被誉为海洋中的沙漠。马尼扎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他说:环流生产力较低可能由气候变暖所致。 根据最近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海洋失色的现象可能已经发生。根据这项研究,由于海洋表面变暖,所混合的较冷较深海水更少,后者含有大量海洋营养物质;生活在浅水域的浮游植物因此被饿死。 但加纳纳德斯坎指出,其他研究发现浮游植物数量在最近几十年呈增长趋势。他说:在估计(海洋中)的叶绿素变化时,一个大问题就是来自卫星的优秀记录只有一个,也就是美国宇航局已经工作了12年的海洋观测全视场传感器。在未来,加纳纳德斯坎及其研究小组将利用卫星数据跟踪海洋颜色变化,用以确定海洋颜色是否与真实世界中的热带气旋路径存在联系。 更多阅读 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原文(英文) 智利研究称海水酸度上升将带来全球灾难 巨型试管将被投放到北冰洋以研究海水酸化 海水升温使大批剧毒紫色水母入侵英国水域 研究称温暖海水脉冲东进造成当前厄尔尼诺现象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2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硝基二苯胺法提取海水中的钾
yaoronggui 2010-6-2 10:24
有一道高中化学竞赛题目:关于六硝基二苯胺法的制法及应用。合成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由苯来合成,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难知道六硝基二苯胺法的应用用于检测钾离子或者提取海水中的钾。   六硝基二苯胺法(亦可用另外一些多硝基芳香仲胺如六硝基甲基二苯胺 hexanitromethyloliphenylamine 、五硝基甲基二苯胺 pentanitrometnyloliphenylamine 来代替六硝基二苯胺)是提取钾的方法之一,其最大特点是将钾从海水中单独分离出来。六硝基二苯胺法于 1940 年由挪威化学家 JKielland 首先提出,并获得了一系列专利。 六硝基二苯胺法此法的原理是利用六硝基二苯胺钾盐难溶,而其钙盐易溶的特点。其工艺流程为:首先将六硝基二苯胺与石灰反应,得到可溶性的二六硝基二苯胺钙溶液,再将溶液与海水接触,得到难溶的六硝基二苯胺钾。固液分离后,废海水排海。沉淀物与矿物酸(如硝酸)反应,固相转化为六硝基二苯胺以及含钾的硝酸溶液。溶液蒸发结晶得产品硝酸钾,六硝基二苯胺,六硝基二苯胺再与石灰反应得六硝基二苯胺钙,形成封闭循环的流程。不过由于六硝基二苯胺易爆,且毒性较高、对海水产生污染,故此法很难实现工业化。 其他提取海水中的钾的方法见附件:   海水提钾研究进展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6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测定海水中锇
热度 1 KathyShi 2010-4-28 19:29
对于海水中锇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研究者们使用了以下方法: ①早期研究中,人们通过测定铁锰结核或深海红色粘土的锇同位素组成来确定海水的锇同位素组成,但由于铁锰结核的锇同位素组成易受到非海水来源锇的干扰,因此,不同洋盆甚至同一洋盆的样品所测得的 187 Os/ 186 Os 比值往往变化很大。②针对早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Pegram 等采用广泛的淋滤技术,即将水成成因的锇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出来,再进行测定。③ Ravizza 等分别在 1992 、 1993 年利用分析富有机质海洋沉积物和快速堆积的富金属碳酸盐沉积物中的锇同位素成分,确定锇同位素比值。④ Burton 等对水成富钴结壳中锇同位素变化进行了测定。⑤最近国外学者相继对海水的锇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直接测定。如 Sharma 等确定了现在海水中的 187 O s/ 186 O s 比值约为 8. 7 0. 3 ( 中太平洋 ) 或 8. 7 0. 2 ( 北大西洋 ) ; Levasseur 等测得西南印度洋海水 187 O s/ 186 Os 比值约为 8. 80 0.07 ; Woodhouse 等测得 187 Os/ 188 Os 约为 1. 067 0. 011 ( 东太平洋 ) 。 该论文通过改进化学分离和质谱法过程,精确地测定海水样品中的锇的浓度和同位素的组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 Carius 石英管中将含有 CrVIO3 的 190 Os 示踪物水样 50mL 在 128 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 300 ℃ ,将所有的锇转化为 OsO 4 的完全氧化过程,然后将蒸馏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最后使用负离子 热 电离 质谱技术进行测定。通过双丝结构的使用改善了一种新型的负载技术来减少有机物的干扰,增加有效离子效率。改进后每 200 fg 锇的离子效率可达 到 5% (1 fg of Os =3 10 6 atoms) 。总的化学利用率可达到约 90% ,同时程序空白为 3.6 fg 。将这种新型的测定程序应用到由大西洋、太平洋与南大洋的数据所构成的海水深度分布剖面中去,发现这种新型程序所测得的锇的浓度比先前的方法增大了 25-35% 。锇在海水中表现出非保守性,在表层海水中 187 Os/ 188 Os 的比值要低于其在深层海水中。 锇是海水中的一种稀有元素。精确准确的测定海水中的锇的浓度和同位素组成是了解其元素作用和整体循环的关键,可以利用 187 Os/ 188 Os 来进行示踪。由热力学数据可预测在海水中锇通常以 OsO 4 0 或者 H 3 OsO 6 的形式存在。在这两种形式中锇均是以完全氧化的 +8 价态存在。但是,实验观察说明由于难以完全的氧化锇,所以锇并不能在海水中以完全氧化的状态单独存在。铂系元素对有机物的亲和能力显示锇可能会在一些贫有机形态的海水中存在。锇极低或者说是微量级的浓度和多重氧化状态促进通过使用更加灵敏和较低空白的同位素稀释质谱法进行海水中锇的测定, ID-MS 法试图在高温下通过氧化 Os 到 OsO 4 来平衡示踪物与样品。这些技术已经取代了最早的铁的氢氧化物的技术,之前是试图在室温下通过衰变与沉淀铁的氢氧化物来平衡示踪物与样品。 在之前采用过的方法中,溴法混合了锇的氧化与萃取过程,在海水样品与示踪物中加入 Br 2 (l), H 2 SO 4 和 CrVIO3 并将其放入带 Teflon 的玻璃管中在炉中以 90 ℃ 加热,在这一过程中 Br 2 (l) 中的 OsO 4 被萃取到 HBr 中。同样蒸馏法也是将锇的氧化和萃取两个过程结合到一步过程中。在溶解状态中, H 2 SO 4 、 H 2 O 2 与海水样品和示踪物相结合,将其加热到 100 ℃, OsO 4 在 HBr 中被蒸馏和沉淀。 Carius 石英管法 则是在密封的玻璃安瓿瓶,即 Carius 管中氧化海水样品和含有 CrVIO3 的示踪物并将其加热到 180 ℃,在该一步中 氧化与萃取过程分开, OsO 4 通过蒸馏与沉淀从 HBr 中被萃取出来。 Carius 石英管法本来是用来研究河流水样中的锇但是现在应用到调查研究热液、河口水样以及海水。锇通过上述的方法萃取纯化,然后运用负离子热电离质谱法进行测定。 尽管这些方法的每一种都考虑到锇在样品与示踪物之间的平衡,但是通过对一系列东太平洋海水样品进行这些方法的校准难以取得一致的结果。这种新的 Carius 石英管法通过测定指出先前所测定出的结果只是海水中锇浓度的一小部分。不同的测定方法所测定出的同位素组成也并不精确,因此表现出一致性。该新型方法在萃取海水中锇时采用了改进方法,从而平衡了海水和示踪物中的锇,产生更高的收益。该方法具有低空白、高收率的优点,为地下水中锇的分析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分析方法。 改进的实验流程为:①纯净试剂与原料的准备;② 化学分离和纯化后的 锇;③ N-TIMS 。在结果讨论部分包括对空白和程序控制、 N-TIMS 中减少有机成分干扰、依赖样品示踪平衡的温度与时间、各种方法的相互比较以及海水中锇浓度与同位素组成的测量。 一、 试剂与原料的准备阶段: ①琼斯试剂。琼斯试剂是一种氧化型试剂,是将 8 g Cr VI O 3 ( Alfa Aesar )溶于 92 g 6 M H 2 SO 4 ( ACS grade , Fisher Scientific )中,要求 Cr VI O 3 与 H 2 SO 4 皆为高浓度且预先纯化的。加热 H 2 SO 4 使其沸腾可降低锇的测定空白,与此同时会大大降低酸量,且沸腾过程危险需十分小心。将含有 Cr VI O 3 的 H 2 SO 4 加热到 100 ℃并用纯净空气鼓泡可大大减少空白值。完成对琼斯试剂的制备必须进行 H 2 SO 4 的纯化。 纯净琼斯试剂的制备是分步的。第一步, 固体 Cr VI O 3 加入到 H 2 SO 4 中溶解,加热混合物到 100 ℃,并通入纯净空气清洗生成 的 OsO 4 48 h ,此时混合液中有较大的锇空白; 第二步,另取部分 H 2 SO 4 ,用上一步骤所得的混合溶液清洗。将约 100 mL 的 H 2 SO 4 加入到石英玻璃蒸馏瓶中,加入 2 mL 琼斯试剂。在 100 ℃下加热 24 h ,通入纯净空气清洗; 第三步,另取部分 Cr VI O 3 溶解于清洗过的 H 2 SO 4 中,进行如上步骤的纯化。 一旦制备出纯净的琼斯试剂,可通过第二步的清洗过程来直接获取额外的试剂。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 Cr VI O 3 为致癌物质, H 2 SO 4 的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过程中所得的琼斯试剂及各种副产物均需妥善处理。 ②水。实验要求水中的锇须具有低空白,从而可以以此评估方法的空白值。通过使用锇改进后的测定技术,通过 Millipore 水纯化系统纯化处理的反渗透水依然含有约 4 fg 的空白。实 验所用的 Milli-Q 水是通过亚沸蒸馏得到的,纯化过程中运用了一个封闭体系( CUPOLA STILL; 制造商, Picotrace )。二级蒸馏水( DDMQ )通过双瓶进行水的纯化。三级蒸馏水( TDMQ )通常用来测量方法空白。 ③铂电极。用作蒸发丝的铂电极( H. Cross Company )纯度为 99.999% ,厚 0.001 英寸,宽 0.020 英寸。由于铂是锇空白和铼干扰的主要来源,在样品装载前须认真清洗。将铂片切成 2 cm 长的细丝,置于 HF ( Seastar Chemicals )中,将其加热 80 ℃一晚后放入 Milli-Q 水中彻底清洗,空气干燥。 HF 清洁方法可通过氟化物挥发铼以降低铼空白。通过 3.0 A 、 15s 增量的电流 1.5 min ,将铂丝焊接到电极后进行除气处理。通电时间过长会烧熔铂丝。除气作用可以在质谱过程中将锇对铂丝的影响降低 50% ,但是会引起铼元素的干扰。铼的干扰可通过 HBr 清洗铂丝来进行消除。在对每条铂丝都做过除气处理后,当铂丝以 0.8 A 加热时 1.0 LHBr 扩散到整个铂丝表面。用 Milli-Q 水轻轻清洗电极,晾干电极上的 HBr 。晾干后电极即可使用。④钽电极。钽电极 (H. Cross Company) 用来充当加热部分。钽电极纯度为 99.95% ,厚 0.001 ,宽 0.030 。将钽片切成 2cm 长的细丝焊接到电极上,将其放置在 5 10 -7 mbar 的真空环境下进行除气处理,在 4.5A 的电流下加热 60min 。除气后该电极即可使用。 ⑤ Ba(OH)2 。将 0.56 g 的 Ba(OH) 2 8H 2 O (Alfa Aesar, ACS grade) 溶于 30 mL0.1 N NaOH (EMD, Titrisol) 中,充分摇匀直到 Ba(OH) 2 8H 2 O 晶体完全溶解。在实验中须注意不要将 Ba(OH) 2 和 NaOH 暴露在空气中,以免形成 BaCO 3 产生干扰。 0.1 N NaOH 的保存期限约为六个月。维持发射器的良好性能可以为 N-TIMS 提供出最好的离子发射、减少电子发射的干扰。 ⑥实验样品的贮存容器是带有 Teflon (Savillex) 的高密度的聚乙烯 (Nalgene) 、聚丙烯及玻璃组成。 Telflon 的清洗通过连续加热的 HNO 3 (Fisher Scientific, ACS grade) 、浓缩 HCl (Fisher Scientific , ACS grade) 、蒸馏水分步进行。组装烧杯装满浓缩的 HBr (Seastar, baseline grade) ,覆以铝箔,在 80 ℃下加热整晚。这一步骤可以充分清洁 Teflon ,确保烧杯与盖子可以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在微量蒸馏中不会造成缺失。最后,所有的部件均需用 Milli-Q 水进行冲洗和空气蒸干,聚乙烯和聚丙烯的部件需要分别在室温下浸泡在 20% HNO 3 (Fisher Scientific, ACS grade) 中两周以上、 10% HCl (1 distilled Fisher Scientific, Tracemetal grade) 中浸泡 24h 、 Milli-Q 水中浸泡 24h 。玻璃制品与 Teflon 采用同样的清洁方式,需要在 HNO 3 、 HCl 、 Milli-Q 中加热,但是不需要在 HBr 中升温而是在 150 ℃下干燥 12h 。 二、化学分离和纯化后的锇 将约 50g 海水样品与 190 Os 示踪物在石英玻璃管中混合,在 20 ℃下冷冻。这时的冷冻处理是为了减缓琼斯试剂加入前管内试剂的反应。将样品冷冻起来后加入 0.5mL 的琼斯试剂,随之立即加上 Teflon 胶带套片将同样带有 Teflon 的玻璃盖盖上。关闭后的玻璃管放入到 High Pressure Asher(HPA, Anton Paar) 中并以 100 bar 加压密封。样品在 HPA 中溶解 1.5h 并在 300 ℃下加热 16h 。一旦反应管的温度降低至室温, HPA 便会放气,此时须将样品转移到玻璃蒸馏器中。溶解在样品中 OsO 4 的情洗通过 100 ℃加热及鼓入清洁空气 3h ,锇在 1.5mL 的 HBr 中沉淀下来。最后样品将通过微量蒸馏进一步干燥和纯化。 三、 N-TIMS 。 置于 HBr 中的约 0.6 L 样品通过聚乙烯 (PE-20,0.015 in. I.D. 0.043 in. O.D.) 的管型材料以 0.6A 的加载电流加载到铂丝上,聚乙烯管是微量注射器 (Hamilton) 的一部分。在发射过程中 Ba(OH) 2 应当在铂丝上留下结晶,通常是 2~3 滴( 0.2 L) ,而晶体上的多块物状的白色结晶会引起电子发射,需要最后在铂丝上加载 1.2A 的电流 6s 以干燥 Ba(OH) 2 。 锇的测定系统则是由 Thermo Finnigan TRITON 负离子热电离为原理的。检测器采用了二次电子倍增管 (SEM;manufacturer, MasCom) 。采用双丝技术锇的蒸发丝与铼丝从而排除样品加载中多余的热。在约 2.5 10 -7 mbar 下将高纯度 O 2 引入到离子源中,两条细丝的加热速度从 800mA (speed =200 mA/min) 上升到 900mA (speed =20 mA/min) 。通过这一手段,研究对象只有 ReO 4 - 而原子量为 251 的 187 Re 16 O 4 - 得到最优化处理。在 900mA 下,铼的信号出现峰值并在 20 分钟后开始下降,此时锇信号开始上升。当两条细丝上升到 915mA (speed =5 mA/min) 时,锇的形式倾向于为质量数为 238 的 190 Os 16 O 3 - 。如果实验需要,蒸发丝电流上升到 930mA (speed= 5 mA/min) 来增大锇离子的强烈程度。以下数据已经经过测量: 233/236, 235/236, 238/236, 240/236 (一般常用比值)。 假设 18 O/ 16 O =0.0020439 and 17 O/ 16 O= 0.0003749 ,则 240/236 的数值计算为 3.092016 。而 233/236 的比值则是在校正原子量为 235 的铼的干扰。 该方法通过对负离子质谱法测海水中锇的测定方法中的试剂、仪器、样品处理、空白控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进,使空白减小、灵敏度升高、准确度增加,对每个步骤中的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处理,从而使测定方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 Cynthia Chen and Mukul Sharma.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Sensitivity Measurements of Osmium in Seawater . Anal. Chem. 2009, 81, 54005406 George R. Helz, Jordan M. Adelson, Cherie V. Miller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00, 34 (12), pp 25282534 符亚洲 , 彭建堂 , 石学法 . 海洋环境中的锇同位素研究现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4,19(2) 蓝先洪 . 海洋环境中锇同位素研究及意义 . 海洋地质动态 ,1999(1) 曾志刚 , 翟世奎 , 杜安道 . 大西洋洋中脊 TAG 热液区中块状硫化物的 Os 同位素研究 ,2002-9,20(3) 谢智 . 铂族矿物中锇同位素比值的地质意义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8-7,17(3)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2161 次阅读|1 个评论
混凝土材料在海水侵蚀下的产物-钙钒石
mqjiang 2009-1-5 18:32
来力学所读博参与金属玻璃力学行为研究之前,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混凝土材料在海水侵蚀下的损伤破坏机理研究.硕士论文的题目是海水侵蚀下混凝土材料的微结构演化及宏观力学性能的研究.下面是论文的摘要: 本文以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工程混凝土抗侵蚀性研究为工程背景,对海水侵蚀条件下混凝土材料的微结构演化及宏观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将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和细观力学理论结合,给出了考虑孔洞内压和基体损伤演化的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本构关系,并且根据得到的本构关系提出了海水侵蚀下混凝土材料有效弹性模量的一个演化模型。 首先,采用微观实验方法对砂浆中的钙矾石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定量 X 衍射分析测定了钙矾石含量随侵蚀时间的演化规律。制备了纯钙矾石晶体,应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ESEM) 的冷台状态原位观测了晶体的形成、生长规律,并且定期观察了不同浓度硫酸盐侵蚀条件下砂浆内部微观结构随侵蚀时间的演化规律。实验研究的成果为第四章的细观理论分析提供了依据和验证。 其次,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 分别配制了水灰比在 0.4-0.8 范围内的水泥砂浆试件,采用宏观的加速、对比腐蚀实验,研究了水泥砂浆材料在硫酸盐侵蚀条件下,其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线膨胀量和抗折强度随侵蚀时间的演化规律,并且通过微观实验 ( 环境扫描电镜观测 (ESEM) 、 X 射线衍射分析 (XRD) 以及能谱分析 (X-EDS)) 分析了宏观力学性能演化的机理。分析表明: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材料,从而引起材料宏观力学性能演化这一过程本质上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化学问题即硫酸盐渗透导致钙矾石形成,引起混凝土材料凝聚性降低,导致强度降低;二是力学问题即钙矾石形成后,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力学性能以及生长对混凝土材料的相互作用导致混凝土材料中微损伤发展,引起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演化,并最终使材料耐久性降低形成破坏。 最后,应用损伤力学和细观力学相关理论,研究了海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本构关系,并且基于本构关系提出了海水侵蚀下混凝土材料的有效模量演化模型。首先将钙矾石的影响等效为孔洞内压和基体内的微损伤,把混凝土材料看成两相模型含内压的圆球形孔洞和含微损伤的固体基体;其次,在考虑孔洞内压的基础上, 研究了海水侵蚀下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本构关系,在该本构关系的研究中,考虑了损伤演化的影响;最后根据得到的 本构关系 提出了海水侵蚀下混凝土材料的有效模量演化模型。针对一维应力加载方式,对此有效模量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且应用此模型,选取一定参数对宏观实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拟合结果表明, 此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已有的实验结果 。计算结果指出:海水侵蚀初期,混凝土材料模量持续增长,接着经过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阶段后,模量迅速下降,形成破坏。 讨论了孔洞应力在一维应力加载方式下对混凝土材料宏观本构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孔洞应力不仅对材料的有效模量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而且在材料中形成一个初应变 ( 或者初应力 ) ,孔洞应力越大,此削弱作用越强,初应变 ( 或者初应力 ) 也越大。 当时这个研究工作对于我后来读博做科研的帮助还是蛮大的.通过上述的论文工作,一些的基本实验工具以及涉及到材料方面的研究手段都大致接触到了.有的甚至能够进行熟练的操作.记得当时的实验工作量很大,历时很长,这种侵蚀实验(虽然加速了),一般都是以月为单位周期计算的.当时这个工作是导师的新项目,就我一个人参与,整整做了1年半,每周都要把SEM,TG-DTA,XRD,无损检测,抗折,线膨胀几个实验轮一遍. 下面是当时的浸泡试样的箱子和一些养护中的试样: 这几年,基于我当时的实验工作,课题组通过理论分析,陆续有几篇不错(在工程领域)的文章发表(具体可以见我以前的文章),作为第二作者,我也是非常高兴,毕竟当时的工作没有白费,也得到了认可. 下面几篇文章中使用的我当时拍的电镜照片(版权所有):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同行.欢迎讨论讨论. 从混凝土材料的研究转到非晶态合金材料的研究,虽然跨度有点大.但是研究材料的一些基本过程还是相通的.而且,从结构无序这点来看,它们还是一家呢.虽然一个是微米甚至毫米尺度颗粒的无序,另一个是原子尺度的结构无序(如下图所示). (Science 2007, Liu et al.)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0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