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观故宫大禹治水玉山
xjtuhyg 2019-12-9 10:18
观故宫大禹治水玉山 璞献和阗绿玉河, 匠工禹业叹双模。 九州治水洪波静, 华夏长吟一统歌。 ●北京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青玉玉山,玉雕原材料来自新疆和田,高2.24米、宽0.96米,重达10700多斤。据记载,当时是特制了一个车子,用几百匹马拉着,后面有一千多个劳役推车,遇水架桥,遇山开路,历经四年多的时间才从新疆运送到京城,当时到京城,工匠先用蜡烛做成模型,最后用木头做成最终模型,长达八年的时间,才将这个玉雕做好。它在中国玉器宝库成千上万件各种各样的玉器中,夺得了好几个“冠军”称号:器型最巨大、体重最重、用料最多、运输路途最远、制作时间最长和费用最昂贵。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安放在故宫乐寿堂后,它从未移动过半步,一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那看不完道不尽的雄伟壮丽的风姿。
个人分类: 雨佳诗词|2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晋陕黄河随笔
赫英 2019-5-27 10:12
耳余瀑布滚壶喷, 眼见鲤鱼跳龙门。 重走当年禹神路, 细读今日党家村!
个人分类: 诗词|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网红,吸引力大不?
热度 1 qsnote 2016-8-20 04:13
好多人都希望成为网红,红了可以赚钱,红了可以身边彩蝶飞舞,钞票随便甩,但是我还真不知道科网网红有啥好处。在科网上溜达了这么久,也看到了好多人要成为网红。要成为网红,就得博眼球,可以说弱智的话,可以随便攻击质疑别人造假,可以玩弄下娱乐界的绯闻。不过有些人貌似也不是冲着网红来的,科网网红又没钱可赚,只赚了个吆喝。不过还是有些扯着嗓子到处乱吼的。xps 如果仔细分析下此类网友,大多数不在中国大陆,胆子不一定肥,但是诽谤了人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法律责任,不怕别人打压。你吼就吼,殊不知其实就是人身攻击,辱骂诽谤。这不咱们的韩副主席对这些人也无可奈何啊。哎,谁叫骂你的和你都不在美帝呢。你看看,人家方舟子先生,专打咱大陆科研同胞,本来科研生活就很苦逼了,再给踩上一脚,悲夫啊。人家方舟子先生质疑打假,恐怕从来没有说某个美国科研人员作假是骗子吧?没有,人家精着呢。 再看看,科网里面跟着吼的,上来就说骗子的,不外乎两类人,一类在大陆,想成为科网网红的,谁叫咱天朝的法律就是个笑话你,说你韩副主席是骗子,你能奈我何?另一类是咱在海外的同胞,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将教授地位捧的很高的地区和国家。你想想,在美国在欧洲等,谁屌你一个教书匠,不就是一份子工作。可是在深谙咱天朝文化的地方,教授那可不得了了,高高在上,受大众所敬仰,久而久之,此类人就翘屁股了,好似他啥都懂了,啥都会了,啥都他说了算了,最后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了。此类人在科网上点名骂人、诽谤,殊不知这些国家或地区还是有鞭刑的,脱光了屁股,被羞辱的滋味不好吧。此类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较咱在国内的众科研苦逼们,心里那个自我感觉良好,无人能敌啊。 TMD ,刚吃了几碗干饭,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此类人也就只能在这些鸡屁股眼大的地方混,去美帝试着点名诽谤人试试,恐怕最后和他们的教主一个德性,也就只敢随便欺负天朝的。实质上此类人是欺软怕硬藏在网上虚拟世界里的一堆猥琐老男淫而已。 因此,在此宣布,我要努力成为科网网红,以骂人为己任,为骂人事业奋斗终身,不达到诸葛孔明空口骂死人的水平,绝不停骂。忘了最重要一条,专骂藏在虚拟世界里的猥琐老男淫。
1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旧立新,不容易啊
cgh 2016-8-17 14:20
破旧立新,不容易啊 创新不容易,破旧立新更不容易。 一、 地震的破坏给了文明的立新机会? 中华文明的大发展,被认为是从夏朝开始,华夏大地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从神话传说进入到可考证文明。 吴庆龙的一篇 science 文章 ,将地震、洪水、大禹、夏朝的建立等联系到一起。从地质的角度看,观点耳目一新,无疑扩展了地质研究的应用。从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角度,这种思路却似乎颠覆了历史和考古中的直接证据论。因此,文章的讨论和结论遭到很多权威考古专家的质疑。 主要问题在于,地震和洪灾如何能与夏朝的建立取得联系,其中包括时间的一致性和因果关系。大禹可以将特殊的洪灾特征与他的时代完美匹配。而洪灾的地质证据和故事情节,围绕一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以及相关的堰塞湖和溃坝造成的地质堆积和残留。与震灾和洪灾相匹配的历史故事,则是震灾和洪灾掩埋的古文明,从考古中还原一个个古文明的故事。 然而,最令人难以理解的联系是,洪灾即便与大禹有关,却如何与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以及夏朝文明的起始有因果关系。是因为一场洪水造就了一个治水的英雄,而这个英雄的威权和个人意志决定了整个文明的发展方向?还是考古学者的观点?即气候变化导致了新石器文化的解体、族群的迁徙、征战、交流和统一。前者可以简称为灾变论、英雄论,后者可以简称为渐变论、进化论。 放到整个地质历史中,恐龙的灭绝是一个比较普及的一个地质或者生物学知识。然而,地球上发生过比恐龙灭绝更规模宏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对于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同样存在灾变论和渐变论的争议。从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可以看到, 3000 - 5000 年前,很广大的范围是有比较鲜明的河流阶地和洪积扇堆积 的,对应的是古气候中的一个新冰期。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似乎对应了大禹时代的洪泛特征,也似乎可以否定地震洪灾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渐变论也可以比较合理解释地质和考古事实。然而,吴庆龙的资料显示,多个古文化的灭亡具有等时性,这种等时性则更适合用灾变来解释,因为渐变可能导致古文化的随着时间发生空间的迁移。也就是说,灾害事件导致突然的大范围破化,需要很快适应新的常态,建立新的社会和文化体系。 也许,积石峡的大地震事件起到了对旧文化体系的彻底摧毁作用,间接迫使新的文化体系建立,包括社会结构和统治制度。 二、韩春雨遭遇的倒韩潮 这个在网上居然热火朝天,有点不可思议。终于,有人领会到它背后的力量。作为一种新技术,它直接要革掉就技术的命。遭遇顽强的抵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中国人都知道方舟子打假,忽然有一天,方舟子成了转基因的代言人。一项基因编辑技术,无疑是转基因的公司的碗筷。当有人要砸掉你的碗筷,掐着你的脖子,你是什么心情?所以,方舟子注定要倒掉韩春雨,至少要拖住他,让方舟子的主子有时间和机会赶上甚至超越韩春雨的技术,从而保住自己碗筷并继续掐在中国人的脖子上。 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基于学术的质疑实验和论文发表,只是漫天飞舞的网络传言。有网友看得准,韩春雨不需要什么重复实验和公开数据,只需要用这个技术做出一个鲜活的产品,实实在在展示成果,就像科学网质疑量子通信一样,现在看到的不是给质疑者一个光子,而是一个量子卫星。 要立新,意味着破除了旧的体系,遭到打压也是理所当然的。打压的越强烈,说明这种立新的意义越大。 三、娱乐至死与潜规则 娱乐风席卷网络,盖过里奥运。王宝强没有选择娱乐圈的惯例行事,“犯忌”式的公开自己的“丑事”。呵,在有文化的科学网里,还真有人看不惯。倒是没有文化的网民一边倒的支持。人们已经厌恶娱乐圈的潜规则,以及表面光鲜底下不堪入目的道德现状了。王宝强是不是也可以说得上立新之人?能不能倒掉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旧规则呢?
个人分类: 杂谈|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禹或治水,退水倚天公——地理学者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
热度 1 hillside 2013-12-8 17:42
近日读到一篇期刊文章《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文史知识》2013.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学者吴文祥、葛全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对此文及另外一篇研究论文作简要介绍。 我认为,吴文仅是推断了夏朝时期存在特大洪水过程的可能性,并无涉及所谓大禹其人的治理伟绩,更无像都江堰、灵渠那样的水利工程存在。严格说来,只是证明了天然洪水的存在,并无治水的工程史迹可以旁证,实际上难以实现文章作者所称的“ 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说明一下,标题中的“大禹或治水”判断是我的个人点评,并非原文观点。 写完上述内容之后,浏览吴立博友的主页,他的博士论文《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大学,2013》在洪水问题上提出了类似的见解,均认为4000 a BP (注:a BP指“距今的年份”。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定 夏朝 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都 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 武王伐纣 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前后的气候异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与大禹治水密切相关。 此处需要说明,因吴立博士论文篇幅较长,我并未细看,只是摘录,有余兴的博友不妨通读全文。 不过,两篇文献似乎均未提及诺亚洪水。我也想看到对诺亚洪水立足科学层面的猜想,有知的朋友不妨进行补充。 附1: 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_吴文祥等.caj 《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摘录 吴文祥、葛全胜 大禹治水是中国史前最具影响力、流传最广的一个神话传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秦诸子就对大禹治水精神推崇备至,当代教育者则直接将大禹治水事迹写入小学课本 ;在当代学术界,大禹治水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其因与标志中国古代文明诞生的夏朝建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遂成为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神话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根据《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史记·夏本记》等大量先秦文献的记载,尧舜禹时期发生了洪水灾害,大禹由于治水的成功而获得各部落的拥护,并被选为继尧舜之后的虞、夏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废禅让为世袭,变公天下为家天下,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然而到目前为止,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却悬而未决。虽然大抵自先秦起,历代基本上都把大禹治水视作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重大事件,但是,20 世纪初以“古史辨”学派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夏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一些学者甚至持完全否定观点。如“疑古派”代表人物顾颉刚认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虫,或者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并非历史真实人物。对于夏朝,一些学者认为夏是西周初统治者杜撰的朝代,目的是用商灭夏的故事来为周灭商的合法性辩解。尽管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司马迁所记载的商朝被现代考古证据证明为信史,那么夏的存在也应该是可信的;并且在周代文献中提到的夏人活动区域发现了可能代表国家水平的、且可能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但这些证据仍然不能够令人信服。相反,还一些证据却支持相反的观点,如有关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代,而在时间上离夏最近的商代甲骨中却未见有关夏的片言只语 ;目前的考古材料中也尚未见到有关夏的文字信息。 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除非有发现新的、具有充分证实力的历史文献或考古证据,否则各种争议将会持续。然而,每一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必定与其他事件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有必要另辟蹊径,寻找那些间接的、但却与大禹治水关联的事件,从一个侧面证实或证伪这个传说。从这一点看,也许弄清史前洪水发生的气候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分析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任何一次洪水事件都不可能发生在真空里。现代气象和气候学理论,以及大量的证据表明,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异常有关,而降水异常则与一定的气候背景密切相关。基于这点,我们拟从气候变化出发,探讨尧舜禹时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鉴于大禹治水与夏朝建立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证实大禹治水真实发生过,那么也就间接地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 根据上述对尧舜禹年代的推定,这段气候异常期发生在龙山时代的末期,夏朝建立前夕的两百年的期间之内。 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基于气候背景, 我们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然而,仍存在一些疑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大禹是否真的能治理好洪水灾害,这直接涉及到一些学者对史前洪水发生真实性的怀疑。传说中将鲧治水的失败归结于“壅防”,即采用筑堤建坝等“堵塞”的方法 ;而将禹治水成功归结于“疏”和“导”的方法。这种“导江”、“导河”的说法,正是当年疑古派怀疑史前洪水是否真实发生、大禹是否真有其人的一个重要理由。而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诗人屈原也十分怀疑当时的大禹有能力完成洪水治理工程。在诗歌《天问》中,他问道:“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的确,黄河中下游地区如果发生洪水,即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也很难控制 ;因此很难想象当时仍以石器和木器为主要工具的先民能够有效治理洪水,无论是鲧的“堵塞”还是禹的“疏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川导滞”等治理方法都非当时人力所能及。那么,如果说即尧舜禹时期洪水传说在极大程度上具有真实性,又如何解释上述对大禹成功治水的种种疑问? ……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尧舜禹时期洪水灾害是真实发生过的,而 大禹能够领导先民成功治理洪水可能主要得益于气候迅速好转,而非当时人力所为 。另外,对尧舜禹时期洪水灾害真实性以及对大禹治水真相的揭示,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 附2:吴立博士论 文《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 南京大学, 2013》 下载地址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49349-748770.html 7.2.4 江汉平原4000 a BP 前后文化兴衰与古洪水事件的关系探 讨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内容摘录 吴立 …… 石家河文化晚期,由于气候变化、构造沉陷、泥沙淤积等因素导致江湖水位上升(史辰羲等,2010),洪水给当时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也逐渐增大,聚落遗址从低地平原向高海拔区分布的趋势逐渐明显。特别是4000 a BP 前后气候波动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Wang et al., 1999; Wu Liu,2004; 王晖,2005;谭亮成等,2007),以及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地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尹弘兵,2011),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4000 a BP前后气候异常事件与整个长江流域石家河文化消失时间一致得到佐证(Wu Liu, 2004; Wuet al., 2012a)。 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 a BP 前后灾难性气候异常变化也同样在世界其它地区 150的高分辨率洞穴堆积物、冰芯、湖泊和深海沉积记录中被发现(Fleitmann et al., 2003; Gupta et al., 2003; Vinther et al., 2009; Wünnemann et al., 2010)。该事件已被定义为一个以剧烈的百 年尺度旱涝灾害交替为典型特征的冷事件,目前普遍发现于北非、西南亚和美洲大陆的环境 演变记录中(Gasse, 2000; Marchant Hooghiemstra, 2004; Booth et al., 2005; Arz et al., 2006)。4000 a BP 前后的气候事件是由北大西洋千年尺度Bond 事件的一部分变化所驱动 (Wang et al., 1999; Bond et al., 2001),古代世界著名的埃及古王国、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 王国和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等的崩溃都与这次气候事件相关联(Cullen et al., 2000; deMenocal, 2001; Stanley et al., 2003; Staubwasser et al., 2003)。 因此,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因人口增加和稻作农业发展刺激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持续扩展,而至石家河文化晚期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引起洪患加剧,人类所面对的洪水威胁也越来越大,加之4000 aBP 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以及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地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这种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与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这是导致该区石家河文化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次气候事件的正面影响便是促进了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吴文祥等,2005)…… 附3:《地理学报》2013年11月份新鲜出炉的论文《汉江上游郧县五峰段史前大洪水水文学恢复研究》也指出在汉江上游4200~4000 a BP存在特大洪水过程,但该文还提到了3200~2800 a BP、1900~1700 a BP也存在特大洪水过程,而且这两次恢复的洪峰流量都大于4200~4000 a BP的洪水。 点评:附1、附2、附3似乎都停留在短时间内达到的洪峰层面,没有涉及到暴雨或洪水的持续时间,这可能仍是一个科学难题。撇开大禹真实治水的地点另论,从水文学角度看,《汉江上游郧县五峰段史前大洪水水文学恢复研究》的4200~4000 a BP洪水并无多少石破天惊之处,量级还赶不上此后的两位继任者。 附4:史前洪水的性质与大禹治水传说新解(期刊论文) http://economy.guoxue.com/?p=1618 附5: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期刊论文) http://economy.guoxue.com/?p=6121 附6: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pdf 附7:大禹治水传说片断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本人玄想式点评:从水利角度判断,我不相信禹有多少神奇,他的做法很可能与其父亲是一脉相承的。至于他父亲被处死,很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与功绩无关。这种事情在历史上、现实中都不鲜见,舜仅因治水不力杀鲧显得过于夸张。这与舜对父弟仁慈的形象判若两人,除非鲧因治水因功受到百姓拥戴而威胁舜的统治地位。此种场面在今日朝鲜似乎又在重演。 附8:写完地理学者对大禹洪水的考证之后,又读到气候学者、北大教授王绍武教授早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英文论文《Abrupt Climate Change from Pre-Xia to Xia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发表于《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里面也明确说明了2100 BC至1800 BC年间存在严重的洪水形势。 Abrupt Climate Change from Pre-Xia to Xia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Wang Shaowu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abrupt climate change of wetness in China from 2100 BC to 1800 BC is examined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archaeological evidences and palaeo-climatic proxy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period with predominance of floods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Xia Dynasty (2070 BC). The folklore of “Regulation of floods by Great Yu” marked the ending of the period with floods. Climate turned to dry a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There are evidences to show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reduced by 20% within a period less than 300 years. This change may be acknowledged as an event of abrupt climate change. The evidences show that change from wet to dry condition probably caused the collapse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in China excep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ain land area, whe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eaded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Xia Dynasty. 附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8/353062.shtm?id=353062             中美科研团队发现“大禹治水”科学证据              作者:林小春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8/6   新华社华盛顿8月4日电(记者林小春)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上古的传说。不过,一个中美科研团队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同时,这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现南京师范大学聘用人员吴庆龙对新华社记者说,尽管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2007年,他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
个人分类: 地理科学|8877 次阅读|3 个评论
【古训今读】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大禹)
xiao 2013-4-26 09:30
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伟光按】此乃大禹征有苗之誓词,可借以反观今日。
个人分类: 金声·玉振|5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训今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大禹)
xiao 2013-4-26 09:22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 【伟光按】在位者的德性不在其他,正在于有善政也,否则国家一出问题就哭哭啼啼,只是妇人之仁也,只是“惠而不知为政”也;政治之目标不在其他,正在“养民”,所谓“修己以安百姓”之谓也。这两句八字可谓是儒家政治哲学之总纲。
4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禹故里今安在——汶川地震纪实(4)
热度 13 dkysdc 2012-3-16 18:54
大禹故里今安在——汶川地震纪实(4)
说明:本文发表于2009年《地球》第2期。描述的是地震之后的旧北川。如今的新北川已经搬到新址,面貌一新,以后如有时间,会向大家介绍。 ************************************************************************************ 大禹故里今安在 —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多重打击的北川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治水有方,采用“疏理”之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治九河,被拥戴为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第一位国君。大禹的诞生地就在北川,因此,北川有大禹故里的美称。 北川,不仅是大禹的故里,更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全国羌族人口的30% 集中在北川。数千年以来,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在北川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羌族文化。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许多建筑物上都可以发现羊崇拜的标记。 北川,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神奇的舒适型气候小区。北川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北川县城四面环山,县城周围的森林覆盖率近80%,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年均气温20°左右的天数达到两百天以上,年均湿度在70%左右,夏季的负氧离子含量比周边中心城市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因而北川又是人们养生休闲的胜地。北川全县人口总数约16万,其中在县城的常住人口有25000人左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大自然眷顾的好地方,却在2008年5月12日遭受了北川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地震和巨大的山体滑坡的双重打击。 5月12日14时28分,强大的地震波,瞬间摧毁了县城内众多建筑。随之而来的更可怕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则又无情地吞噬了数以千计惊魂未定的北川人。北川县任家坪山体滑坡,王家岩山体滑坡,镇小学背后山体滑坡等,导致北川县城内多家单位(医院、法院、学校、武警中队等)和居民楼整体被埋。在“5·12”特大地震中,有将近2万余人遇难或失踪,躲过地震与滑坡劫难的只有几千人,整个北川县城顷刻间由人间天堂变成了一片令人恐惧的废墟。 此时的大自然似乎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兽,在夺走数万人的生命后,还试图用暴雨和泥石流遮盖它的犯罪现场。 2008年9月23日至24日上午,北川及成都、绵阳等地遭受了特大雷暴的袭击。一日之内,闪雷26000余次,是有雷电监测资料记载以来,雷电出现次数最多、时间持续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强雷暴。9月23日8时到24日7时,北川县普降暴雨,其中距县城最近的擂鼓镇降雨104毫米,北川境内最大降水194毫米。连续的暴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巨大的泥石流再次肆虐北川。根据泥石流前后的照片对比,这次泥石流沉没、掩盖了大量地震废墟,许多地震后还未倒下的楼房被泥石流冲刷撞击得四分五裂,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 大禹了解水性,从而他成功地降伏了水患。但他绝对不会想到,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会吞噬数数万人的生命,在瞬间将其故里的面貌彻底改变。 这次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大自然是伟大的,但他不会永远偏佑你。人类应该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反过来得到自然的保护。 ********************************************************************************************* 01 这张是网上极为流行的北川地震之前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至今未曾出现。多美的山城。 02 512地震之后的北川,建筑基本还在。照片左侧大片绿色的为王家岩滑坡体。参见后面的卫星照片。 (本张照片由吴和正提供) 03 2008年9月24日的泥石流,彻底要埋藏北川。(吴和正提供照片) 04 2008年11月7日的北川。 05 北川县的全景。 06 北川,请参见标示的滑坡体。其中王家岩滑坡体掩埋了上万北川人的生命。茅坝滑坡把茅坝中学彻底掩埋。 07 王家岩滑坡体的放大卫片。 08 茅坝滑坡体 09 茅坝滑坡体、茅坝中学、集体公墓等。 1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5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6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7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8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9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5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6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7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8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9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 昨天本人的博文上传照片时多次发生中断现象,故今天把2008年11月7日的大部分照片都放在了CCSD网站上,如需要可以下载。地址: www.ccsd.cn/wenchuan/Beichuan_fotos_1280.rar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136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大 禹 出 生 山 东 考
热度 1 黄安年 2012-2-14 07:41
大 禹 出 生 山 东 考 受权发布 李沣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 4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笔者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老校友、已退休大校李沣先生之托 , 将他的学术论文《大禹出生山东考》在我的博客中发布, 该文写于2007年5月,发表在荷泽学院学报2007年第六期。今天 ,他在给我的信中说: “ 大禹出生地的主流观点是四川汶川,我认为是在山东。” 李沣文章最后写道 : 我的结论就是“古戎州己氏之地”乃大禹的出生之地。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属过曹州济阴,也属过汴州陈留,也曾称过大梁,《汉书·地理志》:“改禹徐、梁二州合于雍、青”,“浚仪,故大梁”,梁国有己氏县。《通鉴地理通释》:“世本言,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若《世本》之说无误,更进一步确证此地乃大禹出生地。 目前网上流传《 大禹出生山东考》未注明作者系李沣是很不合适的。 ************************* 大 禹 出 生 山 东 考 李 沣 一、 大禹是华夏之祖 ,对大禹出生地的探讨,也是对华夏之源的探讨,对华夏文明之源的探讨。历史文献和近代史学著作中,对大禹出生地的论述似乎比较一致,分岐不大,争论也不多。对大禹的出生地,文献载: 禹兴于西羌。 (《史记 · 六国年表》) 大禹出西羌。 (《后汉书 · 载良传》) 大禹出于西羌。 (《新语 · 术事》) 伯禹“西羌夷人也。”(《帝王世纪》) 禹娶于有 莘 氏之女,名曰女嬉, ┄┄ 产高密(禹),家于西羌,曰石纽。 (《吴越春秋 · 越王无余外传》) 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语 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 (《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尚书 緯 · 帝命验》) 西羌,顾名思义,西方之羌。夏、商、周均定都中原,夏、商、周时的羌,均在王 畿 的西方。《后汉书 · 西羌传》曰:“河关(古河关县属金城郡,金城即今兰州)之西南,羌地是也。”西羌是商的近邻,商伐西羌的记载,在甲骨卜辞中比比皆是。文献中还有“武丁征西羌鬼方三年乃克。”故《诗》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周时,“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昆夷之患”也就是羌戎之患。“及武王伐商,羌矛率师会于牧野。”说明商、周时,羌戎主要在西方,但也有很多已经杂居中原。 中原四方的少数民族,古时统称夷,具体来说,东方曰夷,西方曰羌或曰戎,南方曰蛮或曰越,北方曰狄或曰胡,这个界限大体正确,但不是绝对正确。例如戎和狄,北方有西方有,甚至中原也有。因此姜和戎是混居的,由于混居,抑和互婚,还有一个姜戎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徐中舒、刘起 釪 诸 先生考证,姜戎是九州戎的一支。“故戎之名称,以九州戎为最广,合全部而言之。” , “甚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之人物”⑴ 这些记载和分析说明,禹生于西羌,或者说禹是西方戎地的人。顾颉刚先生主张此说,郭沫若及尔后的不少学者也认同此说 禹生于西羌,禹所出的西羌的地望,也就是九州戎的地望,按照顾颉刚和 刘起 釪 先生的考证,九州戎“是中国西半部的一个大地名,其境大抵西从今陕甘二省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东达嵩山,而以晋境为主体。” ⑵ 徐中舒先在《巴蜀文化绪论》一文中说:“陆浑之戎后来又称为阴戎,为九州戎。他们所居的区域极广。《左传 · 昭公四年》把陆浑的居区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州、中南、九州之险也。’这个九州,就是九州戎。” ⑶ 史学界论及夏的疆域时,往往引用此文,也就是说,九州戎的地域与夏的地域,基本重合。 关于夏都,有平阳、安邑、阳城、阳翟诸说,而且这些说法,现在基本都有考古学的证明。 刘起 釪 先生在引证了各种考古数据后说:“根据这些测定年代,则陶寺类型文化的时代最早,东下冯类型二里头文化时代次之,偃师二里头文化时代最晚。” ⑷ 这三个考古文化区域基本对应着平阳、安邑、阳城,说明禹夏是从晋中到晋南,再到河南偃师地区。照此分析,禹的出生地似在秦晋之间。《帝王世纪》有:“鲧国在秦晋之间”之语,如果说这一记载正确,与刘先生的上述分析就十分吻合。 上述文献记载和史学前辈考证分析的结论就是,禹生于西羌或曰羌戎,其地望在九州之域,再具体点,就是秦晋之间。 二、 由于大禹是具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对禹的出生地大而化之,考证到此也就可了。但有的经史学家对此还不满足,对禹的出生地说的更为具体,具体到郡、县、村。三国时的经学家谯周(蜀汉大臣,巴西西充国人,今四川阆中西南)在《蜀本纪》中说:“禹本汶山广 柔 县人也,生于石纽。”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云:“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 駹 国,皆西羌。”《水经 · 沫水注》:“广 柔 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汶山郡后改为茂州,汶山郡的郡址,就在汶川县县城。《元和郡县图志》云:“广 柔故县,在县(汶川县)西七十二里。┄┄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寰宇记》又说:“石纽村在汶川县西一百四十里。”三国以后,尤其是唐时的历史文献,把禹的出生地说的十分具体了,即汶山郡广柔县石纽(或石纽村、石纽乡、石纽邑、石纽山) 从文献学上考察,“石纽”最早出自何文?经查有二:一是刘宋裴 駰 在《史记集解》中引晋人皇甫谧语:“孟子称禹生石纽”,这一引言的可靠性令人怀疑。如果孟子确有其言,就直截了当引孟子曰,为什么裴 駰 又引晋人皇甫谧曰?说明此语的出处已经十分含糊。二是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吴越春秋》曰:高密(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赵晔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比上述各文献都要早,这应该是“石纽”说的最原始出处。赵晔是会稽(浙江绍兴)人,早年去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一去二十年,因此他对蜀地及蜀地的传说掌故还是很了解,他的这个说法恐怕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自当地的民间 , 也就是蜀人的传说。 对赵晔的《吴越春秋》,历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有说词,即“此书撰写并不全依正史,搀杂了传说故事和主观想象,《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尤近小说家言’。”⑸张觉在《吴越春秋》校注中也说:“本书从记载史实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他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之间的作品。”因此,在我们判断“石纽”之说的可靠性和史料来源时,都可参照史学家和文学家,对赵晔的书和对赵晔的这些评论。 对禹的出生地说的最为肯定和具体,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属三国人谯周的《蜀本纪》,又称《蜀王本纪》。《蜀本纪》史传为扬雄所作。但经徐中舒先生考证,认为“《蜀本纪》或《蜀王本纪》的作者是蜀汉时代的谯周而不是西汉末年的扬雄。”⑹徐先生认为,《蜀本纪》荟萃成书,当在刘焉(益州牧)、刘备相继统治益州之时,其根据是《华阳国志》的作者、蜀人常璩对该书成书过程的议论。常琥在《华阳国志序》中说,《蜀本纪》是刘焉宾客根据谈晏(晏会上的闲聊)资料写成的。刘焉宾客中有位来敏,在来敏的《本蜀论》中有很多蜀地的典故,如:蜀王望帝治汶山,以鳖令为相,“时玉山出水,如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令决玉山,民得安处。”刘焉时代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叫秦宓,广汉绵竹县人,对蜀地传说了如指掌,他应广汉太守的请求,讲了三个传说,第一个是鳖令治水,与来敏的说法同;第二个就是“禹生石纽,今之汶川郡是也”;第三个是“三皇乖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徐中舒先生说:“以上秦宓所陈本纪三事,皆见于《蜀本纪》或《蜀纪》中。秦宓所陈的本纪,也就是后来《蜀本纪》或《蜀纪》的蓝本。”⑺看来鳖令治水、禹生石纽,都是在三国甚至于汉时,就广为流传的蜀地民间典故。 这些民间流传有一个共性,就是均出自蜀人之手之口。这些民间流传是不是史实?或者有多大的史实成分?常琥的话很值得重视。常琥撰《华阳国志》),他也是蜀人,后于刘焉、来敏、秦宓百年左右。徐中舒先生说:“常琥是一个封建的正统派史学家。他认为先蜀年代绝不能早于黄帝、尧、舜之世。┄┄他说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他因为不相信先蜀积年久远,就说,这都是世俗间的横说。他认为《蜀本纪》中所载许多神话┄┄也是同样的横说。”⑻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汶山郡广柔县石纽村,即现在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现在成都的西北部还有汶川、茂县、北川等地名,说明石纽位于今四川的腹地,与关中十分遥远,与夏国的中心相距三千余里,而且中间横亘着东西长千里,南北宽数百里的秦岭山脉。孟子说:“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夏国疆域肯定没有到达蜀地。秦岭海拔 2000 多米,地势险要,因此自古就有“蜀道难”的说法。在秦以前,中原与蜀处于隔绝状态。李白《蜀道难》中有:“蚕丛及渔凫(蜀先祖),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说明到了秦时,蜀和汉中或者说内地才有了交通。 与汉中交通,那是战国时期秦惠王以后的事。公元前 316 年,秦惠王派兵从汉中经“石牛道”(即有名的南栈道)伐蜀,从此汉中与蜀开始来往,如同李白上述诗里说的。顾颉刚先生说,“本来夏桀之国不过从河、济到华山的”,夏的疆域“反正离不了现在河南省的北部和山西省的南部,带着一点儿河北省的南端,┄┄他们的敌国和‘与国’┄┄都在山东省。”⑼ 总之,夏时中原与蜀还没有交通,夏的疆界还没有到达秦岭,更谈不到越过秦岭到达蜀的腹地。 综上引述,无论《吴越春秋》还是《蜀王本纪》,关于禹生石纽之说,恐怕不是信史,理解为民间传说,而且是蜀人的传说,较为妥当。 三、 文献中与“禹生石纽”类似的传说还有“禹生石坳”、“禹生昆石”、“禹生于石”诸说。 1、 禹生于石坳:《帝王世纪》曰: 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父鲧妻修已见流星贯昴,梦接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拆而生禹于石坳。 纯从字面上理解,坳为低洼的地形或谓山间平地,石坳就是山谷。 “生禹于石坳”,也就是禹降生在个低洼的山谷里。这里的“石坳”是地形之名,不是地域之名。“坳”与“纽”两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相混的可能。两字不仅外型相似,读音也相似,因坳字的本字幼,而“幼”和“纽”在一个音部。 2、 禹生于昆(原字为昆旁加石字,下同)石:《隋巢子》曰: “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 何为昆石?石是名词,昆应是形容词。段玉裁曰:“昆,小虫。《传》曰昆者众也。”照此解释,“昆石”就是像虫一样的石头,或者是很多石头。 绲 、鲲、琨及禹生之昆石之昆,皆缘于昆字。丁山先生说:“窃意鲲、鳏、鲧,形或不同,音本相似,初盖一字,后乃歧为三名,鲧之为鲧,当因神话中鲲鱼为名。” ⑽ 昆石可以理解为像鱼一样的一块大石头,也可以理解为禹父鲧化为巨石,禹从鲧石中出。 3 、禹生于石: 《隋巢子》:“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 《循甲开山图》:“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 ┄┄ 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水。 《循甲开山图》说禹“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其母女狄来山泉汲水,从山泉里得到了如珠的石子,爱而吞之生了禹。这里有两点:一是轮回托生,禹化为山泉中的如珠石子,禹母简狄吞而生禹;二是此处“石纽”为山泉中的一粒如珠石子,已经不是汶川郡的石纽村了。这也是对禹生汶川石纽的间接否定。 夏后氏是石生说,如果把禹生石纽、禹生昆石、禹生石坳,都归结为石生说的具体说法,是石生传说中的变异或者讹传的话,禹生汶川广柔的所谓石纽就不能成立。 四、 对于禹的出生地,比较而言,顾颉刚、 刘起 釪 先生的禹生于西羌,是九州戎,是九州戎中的羌氏之戎,也称羌戎氏,所在地域也就是《左传》中“四岳、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含晋全境、豫西和陕甘的一部分的说法,更合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的证明。但对这一说法再仔细分析,觉得仍有矛盾之处。 对于禹生西羌和禹生戎地,顾颉刚先生说:“甚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之人物,羌为西戎,是以古有‘戎禹’之称。”又说:“姜之于羌,其字出于同源,彼族盖以羊为其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⑾ 刘起 釪 先生说:“可知夏人戎人祖先原一,血统原同,只是由于文化发展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的部族。”⑿ 禹生于西羌,不管是西羌的那一支,或者此羌在何处,总之,他是羌人的后裔。而羌即姜,羌是姜姓之本。照此分析,禹乃姜戎氏之裔胄,与申、吕、齐、许共祖,这就把夏后氏归到了炎帝、共工、伯夷这个大族团中了,起码是从这个大族团中分化出来的。这就与《史记》和《大戴礼记》说的“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和“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相矛盾。因黄帝、颛顼,姬姓也;而炎帝、共工、伯夷,姜姓也。禹的祖宗到底是姜姓还是姬姓?禹到底是炎帝族团的人,还是黄帝族团的人?顾、刘先生的结论,给予了个与文献记载相矛盾的答案。 对禹的出生地,我们可以撇开“石纽说”和“西羌说”,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全面的理解和考证文献中的记载。因为文献对禹出生的记载,不止“石纽”、“西羌”这些内容,还有其它非常重要而被我们忽视了的内容。下面试着对这些内容进行些分析: 《大戴礼记》曰: 鲧娶于有莘氏,有莘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 《世本》曰: 鲧娶有莘氏,谓之女志,是生高密。 《帝王世纪》曰: 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拆面临一地石坳。 《吴越春秋》曰: 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 禹父鲧为尧臣,清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谓鲧之治水为尧巨卿也”。鲧封崇地,《史记·夏本纪·索引》引《连山易》:“鲧封于崇”,所以《国语·周语》称鲧为“崇伯鲧”。禹父鲧的封地在崇,崇应在崇(嵩)山附近,也就是现今的河南巩县、登封之间。鲧为尧臣,鲧在尧时治水,“九岁,功用不成”。鲧在尧时治水九年,实际鲧在尧身边不止九年。所以鲧的活动范围,就在帝尧的周围,或帝尧的所治水域。帝尧足迹有多种说法。《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常居之,后居于唐”。《汉书·高纪》薛瓒注:“尧初居于唐,后居陶。”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先居后居暂且不说,总之尧在这两个地方居住过。除此之外,还有尧都平阳之说。平阳,一说在今山西临汾,一说在今山西太原。尧时的政治或者说公共事务是治水,尧的治水指挥中心,或曰尧时的政治中心,应该在“四渎”或“河济”之间,因为各种文献记载的洪水,主要在这一区域,而治水的方法归结起来,就是将泛滥之水导入海。山西是山地,虽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的洪水,但不会形成江河湖水泛滥横流,水逆行;再说此处的洪水不能直接导入海。山西不是尧洪水的中心区域。当时的治水指挥中心,不可能设在临汾或太原,只能设在河济之间。另外,尧是颛顼和舜之间的过渡性人物,颛顼封高阳都帝丘,高阳在今陈留,帝丘在今濮阳;舜都陈,陈在今曹县西南的虞城。因此尧都,只能在太行山的东麓,不可能坐落在比较封闭的太行山西麓。尧都临汾、太原的话,就远离了治水的中心区域,远离了当时的政治中心,这恐怕与事实不符。 禹的父亲鲧娶有莘氏之女,说明有莘氏应在鲧的活动范围内。莘是一个很古老的氏族或方国,《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传》曰:“莘,大姒国也。”莘的地望,文献中说法不一,检其要者,有下列几处: 1、 卫地,今山东莘县北。《左传·桓公十六年》:“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杜注:“莘,卫地,阳平县西北有莘亭。”阳平,汉县,治莘邑故城,即今莘县城。 2、 汴州陈留。《括地志》:“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汉县,《元和郡县图志》:“属汴州,武德四年属杞州,今汴州雍丘县是也。┄┄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国语》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3、 曹州济阴郡,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杜注:“有莘,故国名”。《元和郡县图志》:济阴县“古曹国,在县东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莘之国也。 汴州陈留和曹州济阴的古莘国,从文献记载上看虽分两处,但仔细分析起来,恐怕实属一地。从现今地图上看,陈留或杞县,距离曹县或定陶,也就是五、六十公里。而文献中说的这个莘国的方位,是“故莘城,在县(陈留或杞县)东北三十五里”,“莘仲故城,在县(曹县)东南三十里”。今杞县东北三十五里和今曹县东南三十里,实际是一个地方,即有莘古国,两处都说这是“有莘之墟”。 “有莘之墟”也是古定陶地,即尧曾都此。“有莘之墟”也是“大姒国也”,今杞县(原杞州或雍州)乃禹后杞国。“有莘之墟”是商灭夏的最后战场,即“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 综上所述,有莘氏的地望,应在古曹州东南陈留东北。 禹父鲧是尧臣。不管尧的居处有多少说法,由于定陶据河济和“四渎”中间,在尧 的诸多居处中,定陶应是尧的治水中心。鲧的活动区域也应在尧的管辖范围内。有莘氏就在定陶附近,鲧娶有莘氏,从地域社会学观念上讲是顺理成章。禹父在尧身边供职,而尧在定陶;禹母娘家紧挨定陶,一般来讲,禹的出生地应在这个区域。 与这个结论相关的还有一个细节,即上面说的禹生于石、石坳、昆石,禹 母吞石纽山泉中的石子而生禹,禹母“嬉于砥山得薏苡以吞之”而生禹。说明禹的出生地是山地。《元和郡县图志》载:曹州有“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十道志》曰:“曹南山,《曹风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朝 隮 ’,是也。有汜水出焉,即《汉书》云:‘高祖即位于汜水之阳。’”汜水就在济阴界。有莘氏地有山有水,与禹母的怀孕地和禹的出生地十分相符。 五、 文献中关于禹母的记载,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禹母的名字。《大戴礼记》和《世本》谓女志;《吴越春秋》为女嬉;《尚书》、《帝王世纪》、《宋符瑞志》为修已。在这诸多文献中,无疑《尚书》最具权威性。 禹母修已,东夷首领少皋之后,《潜夫论》载:少皋青阳“有才子四人,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后嗣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其它文献曰修已,因“己”是“纪”的本字,纪是周后才有的字,因此修纪的本字是修己。修是族称,即少皋氏分衍出的修族(宗族或氏族);己是姓,史书均曰己姓出自少皋。 己姓即姒姓,继董增龄之后,刘师培、顾颉刚、闻一多诸先生都承认此说,并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董增龄《正义》云:“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故姒姓。‘薏苡’古通‘意 ’,‘ ’从反‘己’┄┄‘己’有终已之意,是己姓即姒姓。”刘师培《姒姓释》云:“‘己’、‘ ’古通,故‘姒’、‘巳’同文。┄┄祝融后裔之‘己’古亦作‘姒’。‘巳’、‘姒’二姓由同而分,┄┄又杞为夏裔,杞也‘姒’字异文。”顾颉刚在《祝融族诸国的兴亡》( )一文中说:“祝融八姓中,首一姓为己姓,而夏姓姒,‘姒’从‘ ’,‘ ’( )即‘已’( )的反写,所以董增龄说‘己姓即姒姓’。”⒀ 照此说来,禹母乃东夷少皋后裔。禹和夏后氏的姒姓,来源于东夷少皋己姓。顺此思路考察,禹生于曹地也还有别的旁证。 在禹母有莘氏和帝尧之墟的古曹州西南,有一个名字十分古怪的地方,称楚丘,或称雍丘,或称戎州,或称己氏,而这个地方又是古代夏后氏杞国所在地。 《史记·夏本纪》:“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 《史记·杞世家》:“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以奉夏祀。” 《大戴礼记·少 閒 》:“成汤卒受天命┄┄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 杞地,看来是夏的圣地,也可能是夏的祖地,所以司马迁曰“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以奉夏祀。”《水经》云:“睢水又东迳雍丘县故城北(守敬按:汉县属陈留郡,后汉因,魏属陈留国,后魏为阳夏郡,今杞县治。)旧杞国也。殷汤、周武封夏后,继禹之嗣。┄┄城内有夏后祠。昔在二代(夏、商)享祀不辍。”(守敬按:《书钞》一百五十二引《陈留风俗传》,雍丘有夏后祠,有神井,能兴雾雹。古来享祀,至今不辍。)杞地的夏后祠,夏商二代就享祀不辍。说明该祠出自夏人之手,而不是后人之作。 杞地在雍丘县故城,属陈留郡。 《元和郡县图志》载:“楚丘县,古戎州己氏之地,至汉为己氏县,属梁国,后汉济阴郡,北齐废。隋开皇五年又置,属曹州。”《左传·襄十七年》:“公(魏庄公)入于戎州己氏”,杜解:“‘戎州’戎邑,‘己氏’,戎姓。”楚丘县,殷汤时禹后杞国所在地,但在这之前,或曰很古的时候,这里就是古戎州己氏之地。基于上面的各种分析,对“古戎州己氏之地”完全可以理解为“戎禹姒姓之地”。因此我的结论就是“古戎州己氏之地”乃大禹的出生之地。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属过曹州济阴,也属过汴州陈留,也曾称过大梁,《汉书·地理志》:“改禹徐、梁二州合于雍、青”,“浚仪,故大梁”,梁国有己氏县。《通鉴地理通释》:“世本言,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若《世本》之说无误,更进一步确证此地乃大禹出生地。 参考文献 ⑴、⑾、顾颉刚:《九州之戎与戎禹》,原载《禹贡半月刊》第七卷, 1937 年,转引自《顾颉刚经典文存》第 217 、 218 、 212 页,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⑵、⑷、⑿、刘起 釪 :《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原载《华夏文明》第一集,转引自刘起□《古史续辨》第 148 、 163 、 149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⑶、徐中舒:《巴蜀文化绪论》,原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0 年第一期,转引自《徐中舒历史论文选集》第 1078 页,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⑸、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第 1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⑹、⑺、⑻、徐中舒:《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原载《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号》, 1979 年 3 月,转引自《徐中舒历史论文选集》第 1328 、 1323 、 1325 页。 ⑼、顾颉刚:《古史中地域的扩张》,载《顾颉刚精典文存》,第 154 页,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⑽、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第 228 、 229 页,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⒀ 、顾颉刚:《祝融族诸国的兴亡》,原载《燕京学报》新八期, 2000 年 5 月,转引自《古史考》第六卷第 219 页,海南出版社, 2003 年版。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禹若在天有灵,绝不会让后人把他的庙建在泥石流堆上
热度 3 dkysdc 2011-7-5 14:38
大禹若在天有灵,绝不会让后人把他的庙建在泥石流堆上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他“上集炎黄五帝文化之大成,下开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先河”。因而 大禹 “永远是中华精诚团结的学习典范”(引自大禹庙的介绍),管你是普通百姓,还是权贵富豪。 大禹是治水专家,他生在龙门深山,但他随父治水的过程中,游走四方,熟谙水性,所以他改 “ 堵 ” 为 “ 疏 ” 治服了肆虐的大洪水。因为治水有功,他才赢得了尧和百姓的信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 正因如此,龙门山中,北川和汶川都在争抢大禹的原生地,其实大禹时代他不会固定在一处生活的,北川也好,汶川也罢,都可以以大禹故里而向世人炫耀,外人也不会过多计较。 大禹不仅知道改 “ 堵 ” 为 “ 疏 ” ,更知道避让。所以他没有把国都定在他的故里 — 龙门山,而是首先选在了河南嵩山南麓的阳城(现在的登 封)。夏朝的国都后来又多次迁徙,基本是为了躲避暴雨等天灾或者战乱。作为统治者,他和他的后继者明白 “ 顺天者生 ” 的道理,他们的迁徙之路也就在他们一直在寻找的“顺天”之道。当然,除了大自然外,统治者的 “ 天 ” 还包括老百姓,此是外话不说。 再转回大禹故里之争。地方各种势力都以争得大禹故里而为荣。所以汶川在 512 大地震后,对口支援汶川的珠海市用大手笔为大禹建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庙,其气势用“磅礴”或“恢弘”一点也不为过,看看照片就明白了,没有一点吹嘘的成份。先打个预防针:本人没有任何捣毁珠海或汶川的用意, 在这样寸土寸金之地,盖这个大庙确实太不容易、太费力气也太需要想像力了。为汶川重建,广东尽了最大的力。本人不是建筑专家,但第一感觉这是这个庙选址可能有问题,可能没人负责的“有关方面”已经咨询了有关专家,但我的直觉仍然是:此建筑的基础不牢,所以放上几张照片,让大家看看。 先欣赏一下这气势宏伟的庙,因为一般人可能很难有机会去这样危险的大山里面,另一方面,说不定哪天被“老天”所吞噬而化为乌有。在老天面前,大禹与我们是平等的! 看看这张照片,大禹,中华民族的标志,万众敬仰崇拜的典范 大禹祭坛 大禹祭坛全景 大禹祭坛全景 禹王店,大禹在向你招手?? 过去看看究竟 大禹身后的乱石堆,这是以前泥石流经过的地方,不知道这些石头能否经历后期雨水的洗涤? 把上面的石头放大一点 大禹似乎不是在治水,而是在阻止我们:这儿危险,不要过来! 仔细看看庙上的楹联,多好:“禹继尧舜和谐千族通甘苦,夏开社稷统领万邦向大同”。夏开社稷以来 5 千年了,我们仍然在期望着和谐大同的世界。 大禹主张“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然而如果大禹真的在天有灵或能化做凡人到他的庙上看看的话,他最可能说什么:“???”。大家的智慧是无量的,希望听听大家的回复。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825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有多少种欲望
newnt191919 2009-10-26 20:29
黄金周看了一本《白话山海经》,受益颇多,远古时代人类的思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让今人惭愧。关于人究竟有多少种欲望,看看山海经里怎么说的吧: 大禹文命治水时曾到过天帝的宫城,有羽士带路,那羽士道:天宫城内,有五百零四条陌,陌就是世间之所谓街道,条条相通。其中除仙人所居外,有七个市:一个是米谷市,一个是衣服市,一个是众香市,一个是饮食市,一个是华鬟市,一个是工巧市,一个是淫女市。大禹听了,非常不解,便问道天上神仙,一切嗜欲应该已经净绝,与凡人不同,何必要设这许多市?而且既是神仙,具有广大法力,即使有所需要,自可以无求不得,无物不备,何必还要设起市来做买卖呢?第七个淫女市尤不可解,难道神仙亦纵欲么? 那羽士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未成神仙时,想成神仙要绝嗜欲,到得根柢既固,道行既纯,无论如何不怕堕落,那么一切饮食男女之事都与世人无所分别。神仙燕饮的情形即是龙肝凤髓,玉液琼浆,若不是仍有饮食的嗜欲,何必奢侈至此?西王母是你所知道的,若不是仍有男女之欲,何以儿子女儿生了这一大批?天上的神仙与人间凡夫差不多,不过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得志一个不得志罢了。 大禹问道:那神仙法力广大,有什么用处?羽士道:那是一时救急之用,或者是幻景,或者是从别处移来。从别处移来的亦只可暂用,且须归还,否则便是盗窃了。大禹道:据上仙说,神仙仍不能无嗜欲,但是淫女公然设起市来!那羽士道:男女之欲是天地化生之本,何处能绝?何时能免?亦无法可禁。设起市来,可以有一个分别,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庶几不会混淆,比那鬼鬼祟祟、暗昧不明的,总要好些。天上虽无浪子,但是以此为修炼根本的神仙亦甚多。譬如从前一个容成子,以阴阳采战之法得成神仙。现在下界还有他著作的一部书,叫《容成御女术》,流传各处。你看他既然以此道而成仙,成仙之后,难道他就肯决然舍去么?还不是仍旧要干这个勾当。天上神仙如此者岂只容成一人?淫女市之设,正是为这班人呢。 这七个市,除米谷、衣服二市之外,都可说是奢侈淫乐之市。众香市所陈列的无非是什么龙涎香、百合香之类,华鬟市所陈列的无非是女子、男子珠玉金翠装饰品之类,饮食市陈列的无非是奇珍异味之类,工巧市陈列的无非是奇器异械之类。大概天上神仙最是逍遥无事,便竭力从这个奢华淫乐上去讲求,所以有这种现象。你们下界凡人,终日劳碌,担忧怀恐,含辛茹苦,到头来还不能长久,因此羡慕天上的神仙,真是难怪的。 中学时就听生理老师讲课,老师说人的心脏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每个房和室都各有进出口各一个,因此 人有八个心眼,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由此看来, 神有七种欲望,人也不离此大概吧。
个人分类: 杂文|3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禹的婚外恋是《百家讲坛》哗众取宠的缩影(图/视频)
sxzx 2008-10-14 16:24
大禹的婚外恋是《百家讲坛》哗众取宠的缩影(图/视频) 作者:三峡在线 可 以说,《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与于丹。同样,因《百家讲坛》中名嘴们的语出惊人而遭遇炮轰也是常事。这是《百家讲坛》留给三峡在线的印象之一。 这不,今天《百家讲坛》中的十大名嘴 之一的纪连海在电视节目中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三峡在线觉得纪连海以如此另类的言论解读大禹,引起众多观众的不满甚至是炮轰也在情理之中。 纪连海(左) 无独有偶,《百家讲坛》名嘴语出惊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难道这正是《百家讲坛》解读圣人先贤的一种传统或者说特色?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曾经马瑞对狐狸精一词作出新解:狐狸精是最美丽、最聪慧的女人,在危难的时候能力挽狂澜,《聊斋》里的狐狸精是来帮助人的,男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会挺身而出。另外,易中天曾经在复旦大学开讲《继承与变革:从邦国到帝国》,演讲到中途,易中天教授同样语出惊人:我骨子里是土匪。 面对众多观众,如此不负责任的语出惊人,是一种真正的学术研究的疏漏?还是有哗众取宠之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如此看来,今天,纪连海老前辈的另类解读可以说仅仅是《百家讲坛》哗众取宠的一个缩影。 出于对从《百家讲坛》中走出来的于丹教授的喜欢,三峡在线也是对这样一个节目关注有加。曾经看到易中天教授撰文《我看百家讲坛》一文,他说回答《百家讲坛》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他说:《百家讲坛》是干什么的?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文化的。 的确也是这样,从易中天到于丹,从对三国到对论语的解读,他们应该是在践行《百家讲坛》的宗旨,而且获得了成功,做为文化名人,从今天他们的身价就足够说明问题。 当然,对于《百家讲坛》的走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当然说好的占了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学者曾经提出过批评与质疑。三峡在线曾经还看到过一篇评论文章,大意是说从易中天到于丹,反映出媒体市场,或读者(受众)心理的一个转变。易中天迎合的是一个提供商业窍门的社会需求;而于丹迎合的,则是一种对片面热衷权谋机巧的心理的反动,表面上看是回归国学,其实是一种填补精神空虚的社会需求。因此他总结说从易中天和于丹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饥渴。 话说回来,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也算正常。只不过,对于《百家讲坛》中频频出现的另类的解读之声,未免让人怀疑这完全是一种纯属虚构的无稽之谈。在提倡学术严谨的今天,我们那些《百家讲坛》中的名嘴们是不是也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呢?不太成熟的研究最好别搬上这样的一个学术讲台。 以三峡在线自己的理解,《百家讲坛》应该是一档文化类节目,思想、文化、学术含量及其自身的魅力应该是其吸引人的四个要素,单纯以另类的解读而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岂不是有娱乐大众甚至愚弄大众之嫌?娱人子弟或愚人子弟甚至误人子弟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对大禹的研究有很多的禹文化专家,面对今天出现这样的情形,连普通观众都觉得是在哗众取宠,那就更不用说遭遇禹文化专家的质疑了。 三峡在线觉得,多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少一些哗众取宠的无稽之谈,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个《百家讲坛》。 附: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因婚外情?的视频报道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2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