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物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物药新型制剂:化学艺术的理想展台(一)
热度 4 jintuo 2016-11-20 07:46
科学和技术都讲究美感,饱含艺术。美的感受也许因人而异,我觉得科学和技术的美应包括对于科学本身或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包括化繁为简;包括自洽的巧妙;还包括学术伦理上的洁身自好。毕竟虚假与炒作的丑陋很难与美感沾上边;无病呻吟和东施效鞏也会破话美感。生物大分子新型制剂和成药性递释系统具有上述美的艺术特征;我们将从蛋白药以自然形态长效缓释、蛋白药以自然形态纳米包封、蛋白药高效非注射给药、以及核酸合成载体的热力学自洽式构建几个方面,分期介绍化学艺术的美感。 首先,具有疾病治疗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蛋白与核酸)中产生了近 200 个药物,占据了处方药 50% 以上的全球销售额,在年销售额最高的十个产品中占据 7 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蛋白药物的给药方式数十年来在频繁注射的圆点踏步;改善其给药方式的各类制剂,如长效缓释( JCR 编委会定义为两周以上)、高效非注射给药、(酶的)细胞内靶向等至今久攻不克。核酸可用于基因表达(质粒或 mRNA )、基因沉默( siRNA )、基因编辑( CRISPR / Cas9 )、和基因调控( miRNA )的能力显示出强大的疾病治疗活性。然而,将核酸由治疗活性物质变为真实药物的努力受阻于成药性载体的缺位。应该没有疑问,这一领域具有美感所须的重要意义 。 涉及到案例,我们先从蛋白药物的长效缓释注射剂说起。蛋白长效缓释制剂至今难产的主要结症在于其脆弱易变的构象,即其三维折叠方式。水溶性蛋白的构象很容易因为水-油、水-气界面张力发生改变,而一旦变化,体内免疫系统便被认作入侵者,引起免疫反应。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眼泪中的蛋白;其一旦吸附在隐形眼睛表面,形状必然生变,眼睛红、痒等免疫反应随即而出。软式隐形眼镜这样的生物兼容性极好的亲水性高分子尚且如此,制备可注射缓释微粒的疏水性可降解高分子更容易引起蛋白构象的改变。有害抗体的产生不仅使蛋白药物失活,甚至使其从良药变为毒药。如何是好呢?只有通过水相在水相中的分散将蛋白制备成缓释颗粒。 这一方案听起来与人们的生活常识相悖:油-水不溶成乳,气-水不溶成滴,水-水相溶应成溶液啊。然而,统计热力学和表面化学为蛋白与聚合物的水相-水相乳液预留了物理化学依据:当两个并不十分友好的亲水性高分子的分子量足够大时,每个构建单元的空间排布方式受到极大的限制,其相互混合的微观状态数成指数函数骤减,两个高分子水溶液便不再互溶了。体系的绝对熵与其微观状态数有着简单的关系: S = k lnW ,其中“ k ”是博尔兹曼常熟,而“ W ”为微观状态数。当体系的绝对熵( S )骤减,其混合熵变( Δ S M )自然大不了,其对自由能的贡献( T Δ S M )也骤降。因高分子混合的多数情况下混合焓 Δ H M 为正,体系的混合自由能( Δ G M = Δ H M - T Δ S M )呈正值,两个高分子水溶液不再互溶。此时,进一步引进与上述水相高分子中体积较小的一相友好的聚电解质,则会形成带有表面 Zeta 电位的稳定的分散相。 如果选则与蛋白友好的高分子构建分散相,而选不那么友好的高分子形成连续相,则蛋白加入其中时会热力学分配到分散相中。在这类热力学包封机制中,蛋白越倾向于分配在分散相,其构象在后续的制剂处理中越稳定: Δ G M =- RTlnK P ,其中 R 是理想气体常数, T 是绝对温度,而 K P 是分配系数。分配于水相-水相乳液的分散相的蛋白药物经冻干形成固体微粒,其构象固定其中;于是操作人员可以从容不迫地用有机溶剂洗去连续相(如聚乙二醇),收获载有蛋白的微粒,并将其安全地包封于长效缓释微球或组织工程材料中。 为验证上述热力学机制在生物药新型制剂开发中的有效性,我们选用极易发生构象改变,并在体内产生有害抗体的蛋白药——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备了两周一针的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经贫血模型动物上的实验验证,每两周一针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取得了与每两天一针的常规溶液剂型一样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产生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抗体。我们以化学药和多肽药物常用的方法制备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缓释微球,注射于同样的模型动物,在血清中产生了大量的抗体;说明基于水相-水相乳液的蛋白构象保护法极其有效。 以上例子显示,一个领域存在着重要但久攻不克的难题本身便说明该领域内部的思路和方法多半无能为力。在了解难题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向周边领域借兵可能成为妙招。
8989 次阅读|8 个评论
胰岛素市场格局和研发前沿全景报告
热度 1 wuwj06 2016-9-13 17:55
前文国内市场数据有误,特此更正。根据诺和诺德2015年报,其胰岛素在华销售额73亿元,份额55%,估算国内胰岛素市场130亿元。国内以通化东宝、甘李药业为主,合计销售额26亿元,国产产品估计30亿元内,份额23%左右。 2015年全球胰岛素市场约220亿美元,三代胰岛素占80%(更多信息可参见前文: 2015年糖尿病市场研究报告 )。 国内胰岛素市场约130亿元人民币,接近所有抗体药物的市场容量总和(70亿元)的2倍,外企占据超过75%市场份额。欧美发达国家正积极开发下一代胰岛素产品,国内则众多药企大力布局三代胰岛素,注重产业化的布局。潜在的恶性竞争呼之欲出,本文介绍胰岛素市场格局和研发前沿,希望带来新的思考。 一、胰岛素市场简介 胰岛素是重组蛋白药物市场中容量最大的细分市场, 2015 年全球胰岛素市场容量为 220 亿美元,其中三代占到 80% ,基本由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三家巨头垄断。 2015 年国内胰岛素市场容量为 130 亿元人民币,三代胰岛素不到 40% 但增速更快。国内市场中,外企占到超过75%的市场份额(诺和诺德一家73亿元:其中三代40亿元,二代33亿元。来自年报数据),国产产品约 30 亿,通化东宝(13亿元)、甘李药业(12亿元)分占二代、三代胰岛素市场。 胰岛素产品有其特殊性:结构相对简单、长期用药、患者基数大、市场大、单适应症、价格不高等。国内胰岛素市场基本相当于所有抗体药物的销售额总和,由此吸引众多厂家加入到该领域的研发竞争中。据不完全统计,布局胰岛素的国内企业有:通化东宝、甘李、珠海联邦、万邦、东阳光、誉衡(拜通重和林)、海正、四环、普罗吉、双鹭、辅仁、新时代、天麦、赛真拜通、恒瑞、正大天晴、博鳌、科兴、未名、富进、泰格、健亚生物、哈药生物(口服胰岛素)、一就生物、通化金马(口服)等 20 余家。 国际上,礼来、赛诺菲等巨头也竞相投入胰岛素仿制药的开发。同时,众多药企则瞄准了新型胰岛素的开发。本文在此做简单梳理。 二、甘精胰岛素类似药 甘精胰岛素为赛诺菲开发, 2015 年销售额 70 亿美元,随着专利期满,多家药企争相开发类似药。根据赛诺菲发布的信息,其甘精胰岛素用大肠杆菌表达,经过复性、纯化等工艺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礼来甘精胰岛素已经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上市,默克的甘精胰岛素已经完成三期临床,今年 3 月末,印度 Biocon 的甘精胰岛素成功在日本上市。甘李药业为该领域有个重要竞争者,甘精胰岛素已经在美进行一期临床。从赛诺菲早年发表的文献来看,甘李药业的长秀霖( Basalin )纯度最高不低于来得时。印度两家企业 Wockhardt 、 Biocon 的纯度则明显低于来得时, Wockhardt 采用毕赤酵母表达, Biocon 采用酿酒酵母表达, Biocon 产品中含有明显的糖基化修饰胰岛素杂质。如此来看,甘李药业与印度和欧美药企相比,同时具备质量优势与成本优势,有望为中国生物制品开拓欧美日发达市场贡献主要力量。 三、胰岛素研发前沿 新型胰岛素研发以制剂创新和超长效胰岛素为主:制剂创新以口服胰岛素、透皮贴剂、基础胰岛素与速效胰岛素的复方制剂、基础胰岛素与 GLP-1 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为主;超长效胰岛素则以开发一周一次胰岛素为目标。 3.1 德谷胰岛素和 PEG 化赖脯胰岛素 德谷胰岛素采用脂肪酸链修饰技术,诺和诺德应用此技术的产品还包括利拉鲁肽、地特胰岛素、索玛鲁肽等,可参见前文: 从索玛鲁肽的开发看诺和诺德脂肪酸链修饰技术 。 PEG 化赖脯胰岛素则应用 PEG 化技术,但该项目目前已经停止。 3.2 一周一次胰岛素 胰岛素属于长期用药,现有最成功的基础胰岛素为甘精胰岛素,仍存在优化空间。一周一次胰岛素现有 3 种主要的技术平台:韩美 LAPS 、 PhaseBio 的 ELP 、 AntriBio 的 PEG/PLGA 微球。长效化蛋白技术可参见前文: 长效蛋白药物市场全景扫描 。 韩美 的 LAPS 技术利用 Fc 偶联,特殊之处在于 Fc 由大肠杆菌表达,无糖基化修饰,体外经 linker 与胰岛素进行化学偶联。 PhaseBio 的 ELP 采用的弹性蛋白的可逆相变性质,将其与胰岛素融合,皮下 37 ℃条件形成沉淀缓慢释放。 AntriaBio 则柔和了两种长效化技术: PEG 化修饰和 PLGA 微球缓释。 3.3 肝脏选择性胰岛素和受体选择性胰岛素 生理合成的胰岛素有 50% 会集中到肝脏消耗,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胰岛素浓度则比较低。而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则在周围组织含量高。开发肝脏选择性的胰岛素类似物,是源于科学家相信模拟生理状态的胰岛素分布有利于胰岛素的应用安全性。 Insulin-327 即为一种肝脏选择性的胰岛素类似物。在狗皮下注射后会形成肝脏 - 周围组织的浓度差分布。 INS-A/INS-B 为受体选择性的胰岛素类似物,由诺和诺德开发。胰岛素有两种受体: IRA 、 IRB 。 IRB 通常调控糖代谢,而 IRA 更多有有丝分裂作用调控相关。由此,可能带来不同的药理效果。 3.4 葡萄糖反应系统 另一种模拟生理状态的治疗方式是设计一种针对血糖反应的系统,直接模拟生理状态的胰岛素释放。现有的胰岛素感应系统分为三类:基于葡萄糖氧化酶( GOx )、伴刀豆凝集素 A ( ConA )、苯基硼酸( PBA )。 MIT 基于 PBA 和类似于诺和诺德的脂肪酸链修饰技术,设计了一种血糖反应性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PBA-Insulin 。血糖低时, PBA-Insulin 形成聚集物无活性,血糖高与 PBA 反应后, PBA-insulin 会解聚,形成有活性的胰岛素。 3.5 口服胰岛素 口服胰岛素的开发由以色列 Oramed 公司和丹麦诺和诺德领先,均处于二期研发阶段。其中诺和诺德的 GIPET技术 来自 Merrion 。 3.6 复方制剂 不同于欧美市场,中国市场预混胰岛素比例尤其高,主要是减少一针注射的便利性。预混胰岛素使用速效胰岛素或人胰岛素使用鱼精蛋白,鱼精蛋白与胰岛素结合沉淀达到长效作用。但存在作用时间仍不够长,且沉淀变异性较大等缺点。 长效胰岛素以甘精胰岛素最成功,但其等电点接近中性,无法与速效胰岛素制成复方制剂,因而发展受到制约。 Adocia 发明了 Biochaperone 技术,小分子伴侣可物理性与胰岛素结合,如甘精胰岛素与该小分子伴侣结合后,在中性仍可溶。 随着诺和诺德开发出独特机制的德谷胰岛素,与速效胰岛素复方制剂变得容易。德谷 / 门冬复方制剂已上市。 GLP-1 的给药频率多为一天一次,且有减轻体重效果,非常适合与基础胰岛素制成复方制剂,目前诺和诺德德谷 / 利拉鲁肽( IdegLira )、赛诺菲的甘精 / 利西拉来复方制剂均已上市( LixiLan )。 四、点评展望 一周一次胰岛素为下一代胰岛素的主要突破口,有望改变胰岛素市场格局。尽管处于早期研究存在一定风险,但相对口服胰岛素而言可行性更大且替代一天一次胰岛素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内虽有多家企业投入胰岛素领域的开发,但基本停留在三代胰岛素,尤以甘精胰岛素、赖 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为主,未来竞争格局可能陷入无序竞争和价格战,质量关和成本关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作为慢病大品种药物,市场拓展和规模效应很重要,效益会来的更慢。(欧美市场经验已经证明,生长激素等长期用药品种市场渗透率更慢) 最后,相比抗体药物,国内企业跟踪胰岛素研发前沿的热情并不高,这与三代胰岛素的剧烈竞争形成鲜明对比,小编建议有能力、有资本的企业,可以提前布局,通过自主开发或者 License in 引入下一代胰岛素品种,占据制高点。如赛诺菲 42 亿美元大手笔引入韩美的一周一次胰岛素和 GLP-1 受体激动剂,阿斯利康 4000 万美元领投 PhaseBio 一周一次胰岛素和 GLP-1 受体激动剂。 胰岛素市场巨大,机会颇多,但面临激烈竞争,仍须寻求 差异化布局 以求占据竞争高点。至少从目前看,十几家完成和启动产业化项目的企业,其预期生产能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全球市场胰岛素原料药 8-10 吨的需求量。 欢迎加入小编读者交流群 请加 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如有技术解读、行业洞见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wuwj06@163.com 版权声明 版权为生物制药小编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 坚持原创、坚持专业 欢迎关注 生物制药小编 投稿信箱:wuwj06@163.com 想联系小编?欢迎随时联系 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小编团队现有六位成员: Armstrong、医药局外人、Fairy、Jone、东胜西牛、Alpharesearcher 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加入
个人分类: 生物制药技术前沿|11885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制药到种药: 出产生物药的宁静革命
热度 10 yaoqizhou 2015-9-10 15:05
生物药是指用生物学方法制造出来的药品。它包括蛋白质,核酸,病毒,细胞等。我们熟悉的疫苗、抗体、激素、酶和基因治疗都属于生物药类。第一个生物科技合成药物的标志是 1982 年礼来公司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人类胰岛素,它是通过重组 DNA 的方法在细菌中合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对生物药的可能毒性和其副作用相应的了解,使生物新药在临床前期,一期,二期,三期及最后批准的成功率全面、大幅度地超过了小分子药。同时,近几年获批的生物药专利数量与小分子药的专利数量差距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药专利获得批准,而预计今年将是生物药的销量超过小分子药的元年,很明显,我们正在进入一个 生物科技制药的时代 。 自从第一个生物药—人类胰岛素由细菌合成以来,目前越来越多的生物药由哺乳动物细胞的生物反应器来制造,但是最近的目光投向了植物细胞表达系统。 2012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次批准辉瑞公司利用植物细胞(胡萝卜根细胞)生产重组人葡糖脑苷脂酶。 2014 年,马普生物制药公司实现了利用转基因烟草生产实验性抗埃博拉病毒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从而在西非爆发的疫情中引发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可以说,以转基因植物为基础来“种出”生物药的革命已经悄悄地开始了。 这场革命是要革了生物药昂贵成本的命。与微生物和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相比,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的成本仅为微生物发酵培养的 2 % -10 %,动物细胞培养成本的 0.1 % -1 %。然而,这场革命还有两个主要障碍需要克服:外源蛋白的表达量低和翻译后修饰的人源化问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转基因技术中,基因插入的位点的随机性及非植物化的密码子组合。而翻译后修饰的人源化则需要对植物的糖基化系统进行改造。我们组正在和山东德州学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发展新方法来致力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插入位点的固定化和优化,二是通过计算和实验对密码子的组合进行大规模的筛选,三是对植物糖基化系统的人源化,这些工作正在顺利地开展。 中国是使用天然生物学药的鼻祖之一,使用种植中草药已有几千年的传统。十五世纪的天花人痘接种更是现代用病毒、细菌、动物等来生产疫苗接种的前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的植物“分子加工厂”不仅将彻底改变种植业产值低的现状,而且将会在医药费用上带来一场宁静的革命。
个人分类: 科技推广|148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美国生物药市场的十大药企
热度 3 wsyokemos 2014-2-3 00:18
2014 年 1 月份,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technology ( 自然生物技术 ) 发表了一篇标题为 “What's fueling the biotech engine — 2012 to 2013” 报道。和往年的类似报道一样,该文对于美国生物技术药市场( 2012-2013 年度)做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图1 : 美国生物药市场的增长趋势 图1版权所有 Nature America, Inc 如图 1 所示, 2012 年,美国生物技术药市场如同小宇宙爆发,增速高达 18.2% ,而此前 4 年,最高年度增长率也只有 6.5% ( 2010 年) , 低的只有 3.0%(2009 年 ) 。这么高增速是同期化学药增速 (2.5%) 的 7 倍多。如此高的增速得益于几种单克隆抗体和糖尿病产品的上市。尽管以后生物药未必能保持近 20% 的高速增长,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生物药的销售增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继续高于化学药的增速,因此生物药在整个药物市场的占比会继续增加,生物药的重要性对制药公司而言,也会越来越大。 2012 年(目前尚无 2013 年数据)全年,美国整个生物技术药的销量达到了 636 亿美元。由于美国的药物市场约占全球的一半,全球最大、最著名的生物公司基本都集中在美国,所以分析美国生物药市场的十大药企,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的大致现状。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为美国市场数据。 图2 :美国生物市场的10大药企 图2版权所有 Nature America, Inc 如图2所示,美国生物药市场的十强企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并无黑马,这 10 家公司分别为:罗氏 (Roche) 、安进 (Amgen) 、赛诺菲( Sanofi )、诺和诺德 (Novo Nordisk) 、强生 (J J) 、雅培 (Abbott, 指拆分前的雅培 ) 、百健艾迪 (Biogen Idec) 、礼来 (Lilly) 、百事美施贵宝 (BMS) 和默克 (Merck) 。我个人认为这 10 大公司至少有如下特点: 1. 有两家公司在 2012 年的销量超过了 100 亿美元,即第一名罗氏和第二名安进。两家公司在 2012 年的生物技术药的销售额分别为 132 和 129 亿美元,两家公司数据接近,均远超其余 8 家公司。 2. 10 家公司除了强生外(强生在 2012, 2011 年均为负增长),在 2012 年,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百事美施贵宝增速最为迅猛,高达 46.4% 。而第三名赛诺菲的 30.3% 的增速也很值得关注。 3. 上述 10 家公司只有有 3 家并非美国公司,至少公司总部不在美国,它们是:罗氏(瑞士巴塞尔)、赛诺菲(法国巴黎)和诺和诺德 ( 丹麦 ) 。但是尽管罗氏和赛诺菲均为欧洲著名药企,两者原来均为传统意义上的制药公司,主打均为小分子化学药,除了赛诺菲在预防性疫苗实力强劲外,在生物药市场上,均乏善可陈,但是两者自从分别兼并了美国的第一大(基因泰克, Genentech )和第三大生物公司 ( 健赞, Genzyme) 后,局面就大大不同了,两家公司迅速一步到位进入生物药市场。当年,罗氏和赛诺菲分别收购基因泰克和健赞时,可谓均为大手笔,交易额分别高达超过 600 亿美元和 200 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赛诺菲甚至不惜发行债券来收购健赞,但罗氏和赛诺菲均早已收回成本,尤其是罗氏更是赚大发了。这也反映了这两家欧洲制药公司的决策层很有战略眼光。综上所述,罗氏和赛诺菲能在美国生物药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三的位置,主要还是靠其兼并的两家美国生物公司,所以,在美国生物药市场的前 10 家公司中,只有诺和诺德是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公司,这也反映了美国的生物公司的实力以及生物药研发能力的超强能力,遥遥领先于全球其它国家。 4. 但是上述的领先,在糖尿病领域是个例外,诺和诺德自从公司 80 余年前在丹麦建立时就专注于开发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直至今天,胰岛素及其相关产品仍然是该公司的主要方向,也是最为重要的盈利来源。诺和诺德在糖尿病领域在全球而言都是绝对的老大,优势明显,该公司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的礼来公司。由于胰岛素的分子量相对较小,门槛并不太高,世界上可以生产胰岛素的公司也越来越大,所以该领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大公司的主要竞争方向集中在长效胰岛素,可以口服的胰岛素也在临床试验中,以后有望获得突破。随着世界上(尤其是中国)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糖尿病这个本来就很大的药物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5. 这 10 大公司,除百健艾迪外都在中国设有分公司或研发中心,其中赛诺菲进入中国最早( 1982 年),安进最晚( 2012 ),安进是美国也是 世界最大的独立生物公司,该公司在 2012 年高调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决定要和中国的合作企业一同开发生物仿制药。 百健艾迪虽然尚未在中国开设分公司,但近日已经和其合作伙伴— 欧洲著名药企 UCB 签署独家合同,两家公司一同在中国大陆开发销售新药,并同时对 UCB 公司独家授权在亚洲地区的韩国、中国港台地区,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销售百健艾迪的药品。 6. 在 10 大公司中,只有 3 家公司可以称得上生物公司,其余均已化学药为主,是传统意义上的制药公司。这三家生物公司为:安进、 诺和诺德和百健艾迪。这其中,大概只有安进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公司,只研发生产生物药,诺和诺德也生产、研发用于糖尿病能疾病的医疗器械,而百健艾迪的产品线则还有小分子化学药,尤其是神经疾病领域(尤其是多发性硬化症 MS )有多种化学药产品,优势明显。 7. 多个传统国际制药大公司如美国辉瑞 (Pfizer) ,欧洲的诺华 (Norvatis) 以及阿斯特拉 (AZ) ,并不在前 10 名的榜单上。和上述的欧洲的罗氏和赛诺菲不同,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辉瑞(按总销售额),错失了大力发展生物药的良机,不但未能收购上述的美国本土的大生物公司基因泰克和健赞,也没有并购过像样的生物公司,其在 2009 年以 680 亿美元的天价并购著名药企惠氏 (Wyeth) 现在已经证明并非是一个明智的投资。尽管辉瑞的研发线也有生物药如单克隆抗体,但和罗氏、安进等公司比,在生物药领域可以说没有什么竞争实力。随着生物药市场日渐重要,辉瑞日薄西山的大趋势恐怕很难避免。诺华和阿斯特拉均积极布局生物药的研发,如加强在美国波士顿地区的研发力量,阿斯特拉早在 2007 年就兼并了美国另一家知名生物公司 MedImmune ,现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 MedImmune 是阿斯特拉研发生物新药的最重要的据点。 8. 值得特别多说几句的是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赛诺菲公司。今年一月底是中法建交 50 周年,刚刚过去的 2014 年春晚上,法国著名影星苏菲. 玛索的亮相显然是出于这个原因。法国是欧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大国。 1982 年,赛诺菲进入中国,是跨国制药公司中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公司的。为了纪念中法建交 50 周年,赛诺菲公司在其官网隆重推出纪念专题,全面介绍了赛诺菲中国公司的历史和成就。赛诺菲 2008 年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该公司与中国的科研机构也多有合作,其中包括:天津血液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宣武医院。目前赛诺菲中国公司有雇员 8500 人,产品覆盖中国 1300 个县市。其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除了药品外,还包括疫苗、保健品、孤儿药和动物健康产品。赛诺菲旗下的巴斯德公司在疫苗领域可谓是世界最为著名的公司,作为跨国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在中国设立疫苗分部;第一个狂犬病疫苗;第一个流感疫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疫苗; 5合 1疫苗 Pentaxim (同时预防百白破等五种疾病);在深圳开设了世界一流的流感疫苗生产厂。另外赛诺菲旗下的健赞公司专注于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开发,可谓是世界上该领域最为著名、实力最为雄厚的公司。健赞目前有许多治疗多种罕见病的孤儿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治疗戈谢病的的孤儿药 —Cerezyme , 该药是健赞公司最赚钱的药,占其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健赞公司曾于 1999 年开始与中国政府合作向患者赠送该药,迄今向中国患者捐赠该药的 市值 已经超过一亿欧元。该药物最终在 2008 年底通过审批正式在中国上市。相关介绍可参见我的另一博文: 并不孤独的孤儿药 ( 中篇 ): 群雄逐鹿 。 Cerezyme 和其它许多孤儿药一样,售价昂贵,在美国每年需要 20 万美元,且要终生用药,而在中国的价格同样惊人,一位网友告诉我,一年需要 200 多万人民币,即使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可以报销 80% ,剩余部分仍需 40 万人民币,显然个人承担不起,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都还无法报销。所以中国戈谢病患者如果没有赛诺菲(健赞)公司的捐赠,其下场是可以想象的( III 型戈谢病可导致肌阵挛性抽搐,动作不协调精神错乱,最后卧床不起)。 我的相关博文推荐阅读: 2012年度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研发投入20强 全球 15大制药公司 主要参考资料: 1. Aggarwal, Saurabh Rob. What's fueling the biotech engine ¾ 2012 to 2013. Nature Biotechnology 32.1 (2014): 32-39. 2 . Sanofi in China: celebrating 30 years as a pioneer in global healthcare, http://en.sanofi.com/our_company/news/2014-01-27_chine.aspx 3. Biogen Idec Aims to Increase Asian Footprint with UCB Partnership , http://www.genengnews.com/gen-news-highlights/biogen-idec-aims-to-increase-asian-footprint-with-ucb-partnership/81249437/?kwrd=biogen%20idec
个人分类: 生物制药|15177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6年度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发展报告(三)
lgjszy 2011-10-12 14:24
(接上一篇) 三、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发展趋势与策略 1.总体未来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尤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开发服务发展势头强劲 预计未来北京市医药领域技术市场仍然会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尽管近六年来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1.49%,但是与北京市近六年29.56%的年均复合增长速度相比,仍然稍显不足,但也说明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此外随着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修订,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将在我国制药企业自主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新药技术开发这种技术交易形式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得到稳定的增长。 同时,由于国内外制药企业都同样面临新药创新的成本、风险、时间和监管等多重压力,国际新药研发的外包服务逐渐向中国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而制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而对专业的研发服务依赖性也将越来大,因此,新药研发服务市场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新药技术开发合同及其服务合同往往又难以绝对区分。 2.新药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继续增长,但需提防“双刃剑” 随着国际制药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技术联盟和研发外包等多种形式,逐步将新药研发业务(包括核心技术)向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研发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转移,以及国内具有实力和远见的制药企业通过技术许可方式与国外小型研发公司、科研机构、大学等开展新药技术创新活动日益频繁,新药国际技术转移业务将成为未来医药技术市场中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但另一方面,近三年涉外服务项目未有一项涉及专利内容,并且还存在巨额关联交易现象,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医药外包服务产业的同时,亦需保护好自身切身利益,并做好国内专利技术的国际转移尝试,提高我们的外包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 “ 加强新药国际技术转移,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已成为未来提升北京医药外包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政府未来制订有利政策,积极鼓励国际制药公司通过技术联盟或研发外包形式,开展与国内制药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同时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制药企业或研究机构通过技术许可方式,引进创新药技术,通过提高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开发真正新药。 3.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将愈来愈多进入技术交易市场,但前提是政府需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力度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以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医药领域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但时至今日仍难以形成气候,计划项目在北京市医药技术转移方面的表现并不容乐观,对技术市场贡献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然,从 2006年的技术市场统计数据来看,此种现象已略微有所改观,呈现出快速反弹的势头。说明政府对该问题的认知与解决意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政府科技投入导向和科技项目监管力度逐步改善的前提下,加之未来已经获得政府经费支持的医药类计划项目将逐步成熟,预计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进入技术市场的步伐也将逐渐加快,规模亦将逐步扩大。 4.新药专利技术的转移和商业化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制药工业在经过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后,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即将出台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创新低水平的重复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治理;同时,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政府、企业对专利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药专利(包括PCT专利)技术的转让、技术许可和合作开发等将成为必然趋势。 5.积极引导和支持北京新医药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北京新医药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除建立健全各类新药临床前研发技术平台、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外,还必须尽快建立和大力发展新药研发信息和策略技术平台、技术合作交流信息平台、技术评估平台、技术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平台等。 总之,未来首都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需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和技术转移,提高医药技术转移的含金量,充分利用首都新药研发资源优势,通过构建完整、高效、优价的研发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新药技术市场规模,形成首都医药技术品牌效应,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培育成熟的技术市场,催生我国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6年度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发展报告(二)
lgjszy 2011-10-12 14:22
(接上一篇) 二、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基本特征分析 1. 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交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技术开发增长非常强劲 北京医药技术市场中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是主要交易形式,而且其交易数量和金额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技术开发增长趋势表现非常强劲。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的交易数量由 2001 年 148 项,占 25 %,增长到 2006 年 940 项,占 41 %;交易金额由 2001 年 3.49 亿元,占 83 %,增长到 2006 年 9.97 亿元,占 89 %(图 4 、图 5略 )。 2. 新药研发型企业(科技开发公司)是技术市场最主要供给方 根据 2004 ~ 2006 年相关数据统计,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总成交总额为 27.89 亿元,其中:各类新药研发型企业技术成交总额 22.96 亿元,占 82.32 %,而各类科研院所、大学等事业单位技术成交总额 4.84 亿元,占 17.35 %。进一步分析 2005 年和 2006 年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交易情况,研究发现,与事业单位技术交易下滑情况相反, 2006 年各类新药研发型企业技术开发与转让合同成交额增长势头十分明显(表 3 )。 表 3:2001-2006年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亿元)   总成交额 事业单位 企业法人 成交额 贡献率 成交额 贡献率 2004-2006年总合同 27.89 4.84 17.34% 22.93 82.21%             2005年技术开发合同 3.30 0.12 3.74% 3.09 93.42% 2006年技术开发合同 4.69 0.08 1.61% 4.62 98.38%             2005年技术转让合同 4.19 0.04 0.95% 4.12 98.37% 2006年技术转让合同 5.27 0.01 0.11% 5.10 96.66%             2005年技术服务合同 0.80 0.08 9.95% 0.70 87.03% 2006年技术服务合同 1.14 0.24 20.60% 0.90 79.03% 3. 专利技术的转移和商业化应用程度较低,而且多年来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但专利技术的交易价格明显高于没有知识产权的技术。 2006 年北京医药领域发明专利技术合同数量上没有质的变化, 2273 项技术合同中仅有 24 份合同涉及专利技术转移,占比 1.06 %,同比减少 20.00 %;成交总额 0.75 亿元,占比 6.70 %,同比减少 33.13 %。分析比较 2006 年专利技术的交易金额,平均每项技术交易金额为 314 万元,而没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的交易金额,平均每项技术交易金额为 46.66 万元。 4. 北京成为全国医药技术扩散的核心地区 截至 2006 年 9 月,全国五大经济圈(环渤海、东北、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就拥有 GMP 制药企业 4225 家,约占全国总数 80 %,相对集中的产业群必然带来对新技术需求的聚集效应。统计结果显示,北京近三年流向外省市的医药技术中约 80 %以上分布在五大经济区域(除北京之外),其分布情况与近三年五大区域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分布十分吻合,说明北京对上述区域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随着北京不断加强“推进首都技术辐射、发展研发产业”系列活动和政策的出台,以及全国区域技术经济合作向纵深推进力度的加大,北京医药技术扩散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图 6略 )。 2006 年北京向五大经济区域扩散医药技术共 898 项,占当年流向外省市(包括港澳台)的 82.84 %,技术成交总额 4.97 亿元,占当年流向外省市(包括港澳台)的 82.83 %。从合同总金额角度来看,与 2005 年相比,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强势反弹,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 50 %,其它三大区域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图 7略 )。 2006 年不同药物种类技术流向五大区域分布特点为:从成交金额来看,环渤海地区在中药、化药和生物药三个方面对北京的技术需求都最为旺盛,长三角地区对化学药的技术需求紧随其后,东北地区需求最低。从成交数量分析,长三角地区吸纳北京化药和生物药技术数量最多,东北地区对三类药物技术需求最低(图 8略 )。 5.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北京医药技术输出核心区域 统计数据显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继续表现出活跃的技术开发能力。 2006 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共输出医药技术 812 项(同比增长 29.51% ),成交总额 7.17 亿元(同比增长 75.48% ),其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为最主要的技术输出园区(图 9略 )。 6.技术出口将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2006年北京医药技术出口共计34项(同比增长26%),占技术合同总数1.50%;成交额1.37亿元(同比增长82%),占总技术合同成交额12.16%(图10略)。其中:技术开发(新药研发外包)合同17项,成交额共计1.32亿元,占出口技术成交总额比重为96.35%;其余为技术转让合同5项,技术服务合同12项,共实现成交额446万元,占比3.65%。 7.化药、中药、生物药技术交易呈现不同发展趋势,而创新药物技术交易继续下挫 2006年北京市化学药物技术交易合同数共978项,比2005年增长10.38%,成交金额共5.10亿元,比2005年增长45.73%。值得注意的是在化药技术出口仍显示出显著的上扬态势,说明国外对国内化药技术开发服务水平的持续看好;2006年北京市中药和天然药物技术交易基本与2005年持平,共成交合同724项,比2005年降低3.60%,成交金额共3.23亿元,比2005年增长4.13%;2006年北京生物药技术交易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共成交合同571项,比2005年增长15.59%,成交金额共2.91亿元,比2005年增长71.88%。 通过近三年对化药、中药和生物药按新药、改剂型和仿制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创新药技术交易额均呈现下滑态势, 2006年成交总额4.14亿元,同比下降20.04%;而仿制药技术交易总额均保持上扬态势,2006年成交总额2.35亿元,同比增长75.57%;改剂型则以化药增长为主(表4)。 表 4:近三年化药、中药和生物药按创新程度(新药、改剂型和仿制药)统计分析结果   新药 改剂 仿制 化药 项数 合同额 项数 合同额 项数 合同额 2004 126 242.33 61 48.68 194 53.97 2005 116 226.03 58 35.07 339 78.19 2006 172 187.92 48 41.61 264 167.62               生物药 项数 合同额 项数 合同额 项数 合同额 2004 年 46 200.48 3 1.58 8 2.66 2005 年 38 136.17 1 0.82 22 9.92 2006 年 38 102.75 2 0.68 15 10.63               中药 项数 合同额 项数 合同额 项数 合同额 2004 年 61 118.33 50 27.75 40 10.79 2005 年 91 156.31 173 97.32 241 45.88 2006 年 95 123.93 163 87.50 39 56.98 8.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技术商品化逐步得到改善,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2006年北京市医药技术交易领域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共成交50项,比2005年增多28项,占比为2.20%;成交总金额为0.88亿元,同比增长704.59%,占比仅为7.86%。其中国家、部级计划项目增长显著,占有主要地位,其合同数量和成交总额均有大幅增长,共成交31项,同比增长342.86%,成交金额0.68亿元,较2005年增长近8倍。 9.重量级的新药技术转移项目数量较少,而且具有专利的重大技术交易项目更少,技术转移的含金量亟待提高 据统计, 2006年北京生物与医药领域共发生成交额过千万的重大技术交易项目8项(技术开发5项、技术转让3项),实现技术交易额 14279万元,平均每项技术交易额1784.88万元,占全年总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交易额的14.33%。并且2006年未有专利技术重大合同发生,2005年同期也仅发生1项专利技术的重大合同,2004年发生2项。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6年度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发展报告(一)
lgjszy 2011-10-12 14:19
芮国忠;林耕;张海波;张若然;张泽浩; 【作者】芮国忠;林耕;张海波;张若然;张泽浩; 【机构】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1~2006年经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认定、登记的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技术交易情况,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简称“四技”合同),通过建立分类统计分析指标体系,探究北京医药技术市场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已成为全国医药技术扩散的核心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活力彰显;2006年成交量2273项,成交额11.25亿元,技术出口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交额1.37亿元,占总成交额12.16%),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成交量940项占41%,成交额9.97亿元占89%),新药研发型企业成为技术市场主体,但专利技术的转移和商业化应用程度较低,创新药物技术交易继续下挫,重量级的新药技术转移项目寥寥无几,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商品化不容乐观。 【关键词】北京;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技术市场;特征分析; 【出版物】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 2007年02期 为深刻分析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充分 发挥首都医药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北京新医药技术转移,提高首都医药技术扩散能力,发展首都医药研发产业和技术市场,增强区域医药技术经济合作,在北京市科委和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从 2005 年始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联合成立了“ 北京市医药领域技术交易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 专题研究组。 2007 年 6 月 1 日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在北京首次联合举行了“ 2006年度 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以后每年将定期发布。 一、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总体发展概况 2006 年在北京市经济保持较高增速的大好形势下,通过进一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有关法律和法规,优化科技发展创新环境,北京技术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6 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量 51575 项,同比增长 37.51% ;成交额 697.33 亿元,增长 60.54% ,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为 38.35% ,其中技术交易额 572.64 亿元,增长 63.43% (图 1略 )。 2006年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成交量为2273项,同比增长6.66%,占本市技术合同总量的比例为4.41%;成交额为11.25亿元,同比增长35.46%,占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1.61%。据统计,2001~2006年北京医药技术市场呈稳定增长趋势,技术交易量由594项增加到2273项,年均复合增长率30.79%;成交额由4.25亿元增长到11.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1.49%(表1、表2)。 表 1:2001-2006年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成交量(项) 合同种类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技术开发合同 40 117 202 297 668 550 技术转让合同 108 142 193 337 431 390 技术服务合同 443 925 1044 903 1028 1319 技术咨询合同 3 6 1 26 4 14 总计 594 1190 1440 1563 2131 2273 表 2:2001-2006年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百万元 ) 合同种类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技术开发合同 44.70 103.10 174.30 247.81 330.31 469.46 技术转让合同 309.00 262.10 327.20 505.13 418.95 527.26 技术服务合同 71.00 69.20 80.30 79.62 79.87 114.30 技术咨询合同 0.30 1.00 0.00 1.08 1.10 13.65 总计 425.00 435.40 581.80 833.64 830.23 1124.67 纵观近六年来,北京医药技术市场总量占北京技术市场总交易量的比例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约为 4%左右(图2略),而北京医药技术市场交易总额占北京技术市场总交易额的比例稳中有降,基本在2%左右上下浮动(图3略)。北京医药技术市场的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行业经济的发展。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