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德医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毕马威的完美医疗和汉德的完美医疗
热度 1 sstone2009 2015-12-19 18:04
2008年至2010年,我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与刘大成博士合作出版了《完美医疗:医疗卫生的理想与疾病控制论》,比较系统地阐述完美医疗的概念、理论支持、应用实证、实现途径等。自完美医疗提出,一晃五年过去,这些年里,我努力向各界介绍完美医疗,宣传完美医疗,也坚持做着深入的研究,发表几篇文章,有关完美医疗的第二部著作《疾病控制论:实证与方法》也在出版社编排中。 十多天前,我听到朋友发来信息,毕马威(KPMG)的全球医疗卓越中心主席Mark Britnell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书名叫《寻找完美医疗体系》,我看完简单的介绍,十分感动。Mark的完美医疗英文称作:the perfect health system,对应的医疗卫生体系,采用英国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完美医疗英文表述为:the perfect health service syetem,对应的医疗卫生体系,采用的WHO及美国的表达方式。可以认定,Mark所述的完美医疗与我们所述的完美医疗是一致的。 前天,我拿到朋友帮我向Mark索要的作者签名书,浏览过后,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路。他考察了几十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HSS),分析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将12个国家或地区的优点集合起来,称为完美医疗。我们的完美医疗,则是在苏州汉德公司大量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大量考察活动,将完美医疗描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医疗服务满足各种层次需求、资源配置合理、管理简约高效、医务工作者安定、发病率稳定、民众医疗常识普及、社会健康意识良好等,并且各项指标处于最优。 Mark的理想与我的理想其实是一致的,我们都期望有一种美好的医疗体系,那就是完美医疗。在过去探索的时间里,我是一个孤独的前行者,大概Mark也是。好了,现在我们有了同伴了! Mark在赠书的扉页上写着: Dear Dr. Lu, Good luck with your book! I hope you enjoy mine! yours, Mark Britnell. 我也一样,祝Mark好运。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汉德实录》(第二辑)序
sstone2009 2011-7-10 17:16
一晃,《汉德实录 ( 第一辑 ) 》刊出已经过去三年多,现在,我们开始准备“第二辑”的整理、出版工作了。我们很认真地做这件事情,一方面因为这三年多来,我们又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一部分我们自认为还是值得认真整理、记录下来的;第二方面因为我们需要做这样的记录,让所有参与、关心、反对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做医改探索的人们,更客观、细致地了解我们,以更加利于团结一致精进向前,或者更加利于争论;还有是因为我们从第一辑的编辑工作中,无论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与许多同仁、朋友、师长的交流中,我们受益良多,获得了意外的进步,这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我们需要这样的鼓舞,我们把所做的事情称为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之路漫长、艰巨,我们需要不断地被鼓舞,才能更加坚定地往前走! 我曾经跟一些朋友在谈及我们国家当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医改”时,发表过一个论点:医疗的效率应该是医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医疗的效率,简单地讲就说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好的医疗结果,或者花费与结果处于最佳的节点。当前我国众多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效率的追求就存在了一些偏颇,一些医院一味地追求医疗总收入,扩张床位、增添设备、大量购进价格昂贵药品、要求临床医师放宽诊治适应症,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促使下,促使“看病贵”的存在,但对于医疗效率的改善而言,实在是很微小。从更大的层面理解,医疗效率的不足,也表现在,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而许多较小医院却在大多时间里十分冷清。可是,要实现这样的效率,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看来,技术问题的解决比较好办,无非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床位的周转率、医疗机构的采购、民众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现在化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但政策层面的改革却十分艰难。 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很大程度受到理论家的影响。理论家们的人生经历,对医疗卫生现实状况了解的程度,对最广大的普通群众患者苦难的同情,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医疗卫生实践结合与否,是否被利益群体所影响……都会深刻地影响医疗改革理论的形成。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很大程度又受到医疗卫生实践者的影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实践者的管理者或领导人,普遍地由政府所任命。政府评价实践者的标准往往来源于理论家们,因为这样一层关系,实践者需要去迎合理论家,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的迎合,常常会受到政府的惩戒。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就缺乏了验证理论的力度,或者实践所验证了的理论不可能是真理。可怕的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关系的存在,削弱甚至砍杀了其他形式的实践。 我们的实践很显然是与当前理论家们的体系有些不同,这是我们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我们常常做了很多努力,却因为政策层面的因素而功亏一篑,或者已经取得的很好成绩不能得到长久的维持。在写《汉德实录(第一辑)》序的时候,我们“承受着政策的压力”,那时候,我们刚刚经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洗礼,我们此后行走得格外谨慎。三年多过去了,我们承受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是,新的压力与旧的压力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前,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努力奋斗,但不知道前程到底有多远,甚至也有怀疑我们工作的价值和社会意义,那时候的压力,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忧虑。今天的压力是在对我们已经走过的十一年探索之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特别是这三年多来,我们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普遍地达到了控制药占比(低于 15% ,少数近 20% )、降低医疗费用、大量培养不同层次技术人员和医疗管理人员……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和医疗界同仁的普遍认可。这样,我们在仍然有着对前途忧虑的压力下,有了新的压力:我们的工作如果是对我国医疗改革有益的一种实践,我们希望这种实践更好地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当然,这种前提是,我们已经深知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我们的压力源于我们有了新的责任。 我们在这本小册子中希望很好地记录我们一些优秀的实践,这些工作肯定是我们自认为是精华,这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条件而言的,我们从 1999 年开始探索的时候,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现在我们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如果从更高的视点来观察,我们的成绩仍然是很小儿科的。我们并不心虚,反倒是很自豪,这不仅因为我们从无到有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特别是那些经验和教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丰富的未来,更因为我们现在的起点确实已经不同于以前了,我们有了更好条件去奋斗!我们在编录过程中忽略了那些平庸的工作,这些工作实际上对我们整个事业而言,是最为重要、最为珍贵的,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进步,因为这些平庸的工作恰恰成就那些我们的精华。 三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同事们默默无闻,他们不仅在不同的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为我们整体的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我要诚挚感谢大家的最朴素的理由。我的同事们也给予我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我能够顺利完成在清华大学的学业,特别是顺利地完成了《完美医疗》的写作,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感谢我的同事们和那些我们服务过的患者们,是你们孕育了“完美医疗”! 不久,这本小册子将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无论她是否可以记录我们三年来和十一年来的足迹和成长,她一定是我们众多努力的真实的一面,一定可以表达我们努力的方面和追求的高度,一定可以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时候更增加信心和信任! 2011 年 7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