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黄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村庄变化系列之一)小村的牛:经济、环保与自组织
热度 2 jinshuqin 2012-7-6 15:43
那个南方的小村,我在那生活了17年,离开了11年。我准备以我的生活经历、观察和思考,以小村为样本,写一系列反映村庄变迁的东西,包含家族与农村政治、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领域。现在看来,农村有些事情是变了,有些事情其实并没有变。写这些完全出于兴趣,难免肤浅,请批评指正! 小村的牛:经济、环保与自组织 说起家乡那个小村,甚至提起农村,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牛。因为生长在南方的农村,小时候学前以及课余时间相伴最多的就是家里的那头老黄牛。我对牛有非常复杂的情结,有爱,因为小时候我家那头老黄牛任劳任怨,并且似乎能通人性;偶尔也有恨,因为在农忙的时候,经常要在烈日当空的正午赶着它去吃草,以保证下午翻地的能量,有时候玩疯了找不到牛空着手回家还要挨打。尽管如此,我至今仍然觉得有牛放的童年是最幸福的童年,一群孩子在一起游泳、抓鱼、从家里带米野外煮饭、大白天听大人讲鬼故事吓到哭等等。儿时,牛是劳力,是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现在看来,当年的牛更是不简单。 牛的经济功能 毋庸置疑,在20年前的南方农村,牛是家庭内最重要的经济物件,牛的作用甚至重于人,牛既是翻地的壮劳力,每年一头牛犊也是最大一笔现金收入。 甚至,从牛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我们那个小村,最开始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养着黄牛,村里仅有的两三头水牛那必定是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另外黄牛也能看出区别来,一般像人多田地较多的家庭,基本是成年的大黄牛,而有一些刚刚从父母家分离出来或者比较困难的家庭,通常是买一头牛犊,勉强能干活,更有一些家庭甚至连牛也没有,农忙时只能管别人家借。后来,水牛逐渐“流行”起来,从黄牛换成水牛的顺序,基本也可以反映家庭在村里的经济排名,比如我家,一直到那头老黄牛实在干不动了才换了一头水牛犊,因为那时兄弟姐妹5个都在上学,家里经济非常拮据。到后来,之前养水牛的人家甚至养起了马,因为马既能翻地,还能代步。 牛的环保功能 秸秆、养殖粪便已经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最近每逢6-8月出差,经常在村落看到标语:禁止燃烧秸秆。有的地方甚至专门成立“禁止燃烧秸秆办”。因为燃烧秸秆一方面有火灾隐患,另一方面严重污染空气,还经常影响航班。回想当年,要听说谁家平白无故在地里烧秸秆,那一定是他家不想过了。所有作物的秸秆,都可以成为做饭的柴火。另外,像水稻秸秆,那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因为那是牛过冬时的唯一口粮。水田不多的人家还经常要买水稻秸秆给牛吃,甚至偶有偷盗秸秆的事件发生,总之是绝对不会平白无故烧掉的。我小时候每到冬天,每天早晚在自己吃饭之前,都要首先伺候牛吃饱,叫做“挂秆”,就是把一小捆一小捆的秸秆挂在一个有三个角的木钩上,方便牛揪着吃。但是牛通常只吃掉长稻穗的那部分秸秆,剩下的掉在地上,成为牛的铺垫。一个冬天过去,混合着牛粪的秸秆也成为沤田的最好肥料,俗称牛栏粪。过完春节,天气变暖,人们往往以挑牛栏粪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再后来,有些富裕的人家还建上了沼气池。 即便是散落在牛栏外的牛粪,也不用担心造成面源污染,老人小孩都争着捡回去,干的牛粪可以作为燃料,湿的可以沤肥。小时候,伙伴们没少为一堆牛粪打架,再往前,捡牛粪还是一件赚工分的活,比我大十岁的姐姐就干过这活。 自组织与放“班牛” 90年代农村刚刚从集体经济转变为家庭经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农民在必要的时候合作,“班牛”是最典型也是非常成功的例子。放牛基本上分两个时段,开春头两个月,那时农活并不太忙,或者集中用牛在翻地,各家管各家的牛;之后农事活动逐渐忙起来,村民就会自己组织起来,进行排班,把各家的牛集中赶到山上,每天两户轮流照看,其余人家只要每天早上把牛牵到村头,然后下午再去同一个地方等着收牛,这叫“班牛”。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组织。首先,每年带头召集组织“班牛”的人不是村干部,通常就是比较热心、声望较高的人。其次,是否加入班牛不具有强制性,但是非常稳定,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加入,个别不合群、名声不太好(原因例如好吃懒做、爱小偷小摸等)的家庭经常会排除在外,召集人不会上门,他也自觉不会要求加入,或者没有另外一户与他搭班。再次,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每天放牛的人都很负责,记忆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牛走丢了找不回来的事情,偶有走丢的情况,值班的二人在把群牛赶回来后连夜和牛主人去邻近的山里或村里找,如果因为过界罚款(一般在5-20元),通常由值班人和牛主分摊。此外,每天早晚放、收牛的地方也成为村民交际或儿童娱乐的重要场所,成年人在等牛的间隙把家长里短就传播开了,儿童则在等牛的过程中玩各种游戏,我当年最喜欢的是下军旗。在这种自组织下,农户可以把家里的劳动力最大限度地用在抢收抢种上,我想如果奥斯特罗姆当年能够看到我们的“班牛”,她一定会惊讶于小村农民的合作与自组织能力。 农业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减少人力畜力的使用,如今机械代替了牛,孩童们少了放牛的乐趣,秸秆竟在屡禁不止下变成了天空的烟霾,牛粪也成为了污染。当年稀缺的资源变成了今天棘手的难题,其实牛粪、秸秆等这些物质可以做肥料、做燃料的特性并没有变化,20年前和20年后都一样,只不过是人们看待它们的态度,我们需要反思。
个人分类: 专业视角|2296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为何而活---读余华《活着》有感
热度 4 memoryjs 2012-4-16 12:33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在他是富家子弟时候,吃喝不愁,嫖赌就是他活着的动力,否则“每天早晨起来犯愁的就是这一天该怎么打发”;等他家产被他输光了之后,他无奈成了别人的佃户,每日靠耕田养活自己的一家。 几乎在所有人的眼中,福贵的人生是不幸的:从富家子弟成为一穷二白的佃户,父亲被他气死,母亲病重,他去请大夫途中被国民党兵抓取拉大炮,每日饥肠辘辘,睡在死人堆中;终于回到家中母亲却早已经去世;后来十二岁的儿子,献血却被人抽干致死;女儿生产,却出血过多而离开了他;女婿在工地上,在两块水泥板夹死;爱人病重,不舍地离开了人世间;几年后,他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一个七岁的孩子,却因为吃豆子而撑死…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老黄牛。 作者用极朴实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着他的不幸,然而这种朴实的言语,却能深刻渗入每一个读者的心。而文中对福贵女儿凤霞的描写却更加深刻的震撼着我的心: 凤霞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当福贵输光了家产,他的丈人抬着抬花轿要带他的妻子家珍回娘家,福贵无力阻拦,凤霞却睁大眼睛说:“爹,娘坐上轿子啦,”福贵心中很难受,告诉凤霞说不要忘记他是她爹,凤霞听了这话却咯咯笑起来说:“你也不要忘记我是凤霞。”小凤霞的天真可爱,让人顿生怜悯之情,她以后就要吃苦了,耕田,种地,本来是一个可以嫁到一个好人家的富家小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如今她未来的命运却让多少人惋惜。然而凤霞的命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长大后的她因为发了一次高烧,从此以后又聋又哑,但是她却非常美貌,勤劳和善良,读到这里,不禁感叹一句“天意弄人,命运多舛!”然而凤霞一天天长大,她始终是要嫁人的,福贵和家珍也为她着急,她自己心中看到别人家的姑娘出嫁也很是羡慕,不自觉的走到人家花轿旁边,终于福贵托人找到了愿意和凤霞相亲的人,他是一个偏头的男子。凤霞穿了新衣服,来相亲的人没有多看凤霞几眼,却四周环顾了一下破旧屋子,然后便离去了。凤霞心中自然是非常难受,作者用无声的描写手法,更加深刻的写出了凤霞内心的失落与悲伤,凤霞知道人家没有看上她之后“站起来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扛着把锄头下地去了”,如此简单的语言,却将悲伤之意自然地流露出来,她没有哭,但是给我造成的感受却比哭了还要难受。出人意料的却是,男子看上了凤霞,带人来装修了福贵的破屋,凤霞嫁给了他,两人幸福地过了一段时间。全文的悲伤气氛,因为凤霞的成亲,添了几分喜气,但是凤霞最后却因为生子失血过多而死…全文的悲凉之意,蔓延的更加广泛,渗透的更加深刻。 但是在福贵的眼中,他并不是不幸的,他输掉了家产,却因此逃过了斗地主时期被枪毙的命运,他有一对懂事的子女,一个可爱的外孙,一个贤惠的妻子,老实的女婿,虽然最后他们都离开了他,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黄牛。“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福贵在此时已经把生活看开了,他这样描述他死去了二十多年的妻子“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有留下,不像村里的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我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生活的平淡的态度… 生为何而活?或许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总是无法忍耐太多的现实,《活着》告诉我们,每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力都是很大的,面对苦难,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多么不幸,自己都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的活下去!
个人分类: 文学读后感|4893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英雄”如何抵得过“老黄牛”
xinyang 2008-10-15 21:47
似乎是一名智者爬上了敌人的城墙,然后不费吹灰之力便就摧毁了敌人的堡垒,刘德华披着三国五虎将之一的赵子龙的盔甲,不仅仅自己过了一把英雄瘾,更是一举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竟然也把自己的知遇恩人周润发都压在底下,仿佛成了黄石的孩子。 于是如今的刘英雄,扫尽了当年赵二虎的晦气,接着众人疑惑了:以老黄牛打天下的刘英雄,以后是否可以抬起两只前脚,把黄牛皮换成灰色盔甲,摆着永远当个大英雄的威威架势呢?      导演早就说了,刘德华是演赵子龙的不二人选,只有刘德华才能头上戴着飞碟,作一名英雄。也不可怀疑,看了新片的人们也都一个调门似的大赞刘德华版的赵英雄,已是前无古人。要是刘德华也不再演英雄,真又会后无来者,这岂不是一个永恒的经典。毕竟是当了英雄,于是高兴之余的刘德华几乎像一把已割掉的荆棘,已在火中燃烧。吐一吐 没有天分 的闷气,原来英雄如此潇洒,又似乎是那只为奋斗的灵魂找到了安息之所。      是啊, 27 年了,一路走来,多少艰辛啊,多少汗水啊,向 烂片时代 挥一挥衣袖,忘了昨日的辛酸,但只不过,不论如何也不能告别 老黄牛时代 ,没有这,刘德华又何德何能成为前无古人的大英雄呢。因为在国人看来,从今以后,赵子龙即刘德华,刘德华即赵子龙,纵然曹孟德再世,最好绕开刘德华,这并非笑话,也千万别当成笑话。只是曹某人有了好孙女,可就另当别论。      天下人皆知,刘德华一路走来,靠着劳模精神,并非只为一己清誉,而是凭那股为着理想奋斗的劲儿,日夜耕耘不辍。但正如新片《见龙卸甲》中的一句台词: 我们老了,现在都是靠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活着。 虽然这不是现在刘英雄的作风,但老黄牛终于熬成大英雄,得到的赞誉也不少,顷刻之间自己做回了自己的主人,昔日的老黄牛也可以向着天空 哞哞! 然后最好做一头草原边看风景边享受人生的老黄牛,岂不妙哉!      威名显赫的大英雄,也如生命之夏花,终究不是长久的荣耀。拨开天空的乌云,老黄牛赖以生存的荒凉的旷野,才是收获的土壤,即使是干旱之年,也不必挂虑。大英雄啊,又如何能抵得过一头默默的老黄牛呢?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