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习心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Latex编辑总结
dolphinzhu 2011-7-16 00:25
P:WinEdt编辑中,光标竖着变成横着状态,按Insert没有作用。 A:在WinEdt编辑器的低端状态栏上,找到红色“Over”字符,这就是表示光标是改写样式,点击一下,会变成蓝色“INS”字符,这时表示插入样式。
个人分类: Latex|3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inBUG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zhao1198 2011-5-25 17:16
http://tsdy2001.blog.163.com/blog/static/495734620098108954633/ 开篇词 首先非常感谢COS论坛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敝人心存感激之余,也打算把一些学习心得 拿出来供大家分享,文中纰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下面我将以WinBUGS的统计应用为题,分几次来谈一谈WinBUGS这个软件。其中会涉及到空间数 据的分析、GeoBUGS的使用、面向R及SPLUS的接口包R2WinBUGS的使用、GIS与统计分析等等衍生出的话题。如有问题,请大家留下评论, 我会调整内容,择机给予回答。 第一节 什么是WinBUGS? WinBUGS 对于研究Bayesian统计分析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至少对于MCMC方法是不陌生的。WinBUGS (Bayesian inference Using Gibbs Sampling)就是一款通过MCMC方法来分析复杂统计模型的软件。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Gibbs sampling和Metropolis算法,从完全条件概率分布中抽样,从而生成马尔科夫链,通过迭代,最终估计出模型参数。引入Gibbs抽样与 MCMC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想避免计算一个具有高维积分形式的完全联合后验概率公布,而代之以计算每个估计参数的单变量条件概率分布。具体的算法思 想,在讲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再加以叙述,在此不过多论述。就不拿公式出来吓人了(毕竟打公式也挺费劲啊)。 第二节 为什么要用WinBUGS? 第一、因为同类分析软件中它做得最好。同类的软件:OpenBUGS、JAGS等在成熟度、灵活性以及兼容性方面和它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处理spatial data的方面,它采用了Gibbs抽样和MCMC的方法,在模型支持方面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较之名声大噪的GeoR包,虽然也实现了bayesian的手法,但是灵活性还是不及WinBUGS。 第二、因为它免费。免费的东西总有吸引人之处。 第三、有各色的R包为WinBUGS实现了针对R的、SPLUS的、Matlab的软件接口。只要你喜欢,就直接在R下调用WinBUGS吧,无非是装个R2WinBUGS包,简简单单。 第四、详细的文档、帮助、指导、范例。当然没有中文版的,小小一点遗憾。 第三节 如何得到WinBUGS? WinBUGS目前是一款免费的软件,去 http://www.mrc-bsu.cam.ac.uk/bugs/ 下载就好了。不过要用高级功能(如GeoBUGS)的话,还是去 http://www.mrc-bsu.cam.ac.uk/bugs/winbugs/contents.shtml 注册一下好了,挺方便的。系统会立即把注册码发到你邮箱(真是好人啊)。不过只可以用一个月。这倒无妨,到时在注册一下就好了。 第四节 初试WinBUGS WinBUGS-GUI 我们先找一个例子来实际地运行一下WinBUGS,感受一下基本的操作流程,然后再考虑高级的操作。 第一步,打开WinBUGS,通过菜单File - New新建一个空白的窗口 第二步,在第一步中新建的空白窗口中输入三部分内容:模型定义、数据定义、初始值定义(代码见附录) 第三步,点击菜单Model - Specification,弹出一个Specification Tool面板。 第四步,在第二步中的提到的那个窗口中,将model这个关键字高亮起来,点击check model。你会看到WinBUGS的左下角状态栏上显示”model is syntactically correct.” 第五步,把定义的data前的关键字list也高亮起来,点Specification Tool面板上的load data 第六步,改Specification Tool面板上的马尔科夫链的数目,默认为1就好了 第七步,点击Specification Tool面板上的compile 第八步,把定义的初始值中的list关键字也高亮起来,再点击Specification Tool面板上的load inits 第九步,关了Specification Tool面板 第十步,点击菜单Inference - Samples,弹出一个Sample Monitor Tool面板。 第十一步,在Sample Monitor Tool面板的node中填要估计的参数名,这里可以是tau, alpha0, alpha1, b, 把它们一个一个填在node中,逐一点set。 第十二步,关了Sample Monitor Tool面板 第十三步,点击菜单Model - Update,弹出一个Update Tool面板。 第十四步,将Update Tool面板中的updates改大点,比如50000,点update按钮。 第十五步,运行完后,关了Update Tool面板 第十六步,点击菜单Inference - Samples 第十七步,在弹出的Sample Monitor Tool面板上选一个node 第十八步,点history看所有迭代的时间序列图,点trace看最后一次迭代的时间序列图,点auto cor看correlogram时间序列图,点stat看参数估计的结果 Estimation results by WinBUGS 1.4 附第二步中的代码如下: #MODELmodel{ for (i in 1:N) { O ~ dpois(mu ) log(mu ) - log(E ) + alpha0 + alpha1 * X /10 + b # Area-specific relative risk (for maps) RR - exp(alpha0 + alpha1 * X /10 + b ) } # CAR prior distribution for random effects: b ~ car.normal(adj , num - 1 } # Other priors: alpha0 ~ dflat() alpha1 ~ dnorm(0, 1e-05) tau ~ dgamma(0.5, 5e-04) # prior on precision sigma - sqrt(1/tau) # standard deviation}#DATAlist(N = 56, O = c(9, 39, 11, 9, 15, 8, 26, 7, 6, 20, 13, 5, 3, 8, 17, 9, 2, 7, 9, 7, 16, 31, 11, 7, 19, 15, 7, 10, 16, 11, 5, 3, 7, 8, 11, 9, 11, 8, 6, 4, 10, 8, 2, 6, 19, 3, 2, 3, 28, 6, 1, 1, 1, 1, 0, 0), E = c(1.4, 8.7, 3, 2.5, 4.3, 2.4, 8.1, 2.3, 2, 6.6, 4.4, 1.8, 1.1, 3.3, 7.8, 4.6, 1.1, 4.2, 5.5, 4.4, 10.5, 22.7, 8.8, 5.6, 15.5, 12.5, 6, 9, 14.4, 10.2, 4.8, 2.9, 7, 8.5, 12.3, 10.1, 12.7, 9.4, 7.2, 5.3, 18.8, 15.8, 4.3, 14.6, 50.7, 8.2, 5.6, 9.3, 88.7, 19.6, 3.4, 3.6, 5.7, 7, 4.2, 1.8), X = c(16, 16, 10, 24, 10, 24, 10, 7, 7, 16, 7, 16, 10, 24, 7, 16, 10, 7, 7, 10, 7, 16, 10, 7, 1, 1, 7, 7, 10, 10, 7, 24, 10, 7, 7, 0, 10, 1, 16, 0, 1, 16, 16, 0, 1, 7, 1, 1, 0, 1, 1, 0, 1, 1, 16, 10), num = c(3, 2, 1, 3, 3, 0, 5, 0, 5, 4, 0, 2, 3, 3, 2, 6, 6, 6, 5, 3, 3, 2, 4, 8, 3, 3, 4, 4, 11, 6, 7, 3, 4, 9, 4, 2, 4, 6, 3, 4, 5, 5, 4, 5, 4, 6, 6, 4, 9, 2, 4, 4, 4, 5, 6, 5), adj = c(19, 9, 5, 10, 7, 12, 28, 20, 18, 19, 12, 1, 17, 16, 13, 10, 2, 29, 23, 19, 17, 1, 22, 16, 7, 2, 5, 3, 19, 17, 7, 35, 32, 31, 29, 25, 29, 22, 21, 17, 10, 7, 29, 19, 16, 13, 9, 7, 56, 55, 33, 28, 20, 4, 17, 13, 9, 5, 1, 56, 18, 4, 50, 29, 16, 16, 10, 39, 34, 29, 9, 56, 55, 48, 47, 44, 31, 30, 27, 29, 26, 15, 43, 29, 25, 56, 32, 31, 24, 45, 33, 18, 4, 50, 43, 34, 26, 25, 23, 21, 17, 16, 15, 9, 55, 45, 44, 42, 38, 24, 47, 46, 35, 32, 27, 24, 14, 31, 27, 14, 55, 45, 28, 18, 54, 52, 51, 43, 42, 40, 39, 29, 23, 46, 37, 31, 14, 41, 37, 46, 41, 36, 35, 54, 51, 49, 44, 42, 30, 40, 34, 23, 52, 49, 39, 34, 53, 49, 46, 37, 36, 51, 43, 38, 34, 30, 42, 34, 29, 26, 49, 48, 38, 30, 24, 55, 33, 30, 28, 53, 47, 41, 37, 35, 31, 53, 49, 48, 46, 31, 24, 49, 47, 44, 24, 54, 53, 52, 48, 47, 44, 41, 40, 38, 29, 21, 54, 42, 38, 34, 54, 49, 40, 34, 49, 47, 46, 41, 52, 51, 49, 38, 34, 56, 45, 33, 30, 24, 18, 55, 27, 24, 20, 18), sumNumNeigh = 234)#INITIAL VALUESlist(tau = 1, alpha0 = 0, alpha1 = 0, b = c(0, 0, 0, 0, 0, NA, 0, NA, 0, 0, NA,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WinBUG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完 齐韬. WinBUG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统计之都, 2008.12. URL: http://cos.name/2008/12/statistical-analysis-and-winbugs-part-1/ .
个人分类: R&Rstudio|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学与经济学――经典教材推荐和学习心得
zhao1198 2011-5-25 08:21
数学与经济学――经典教材推荐和学习心得 都是骗银地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924849/ 2007年06月11日 星期一 下午 06:23前言 不少同学好像一直为数学的事情困扰,坦白说,我也是。有些人来问我该看什么教材?怎么学?什么顺序?虽然不厌其烦的谈过许多次,但一直提不起兴趣 就这个内容写东西。原因很多,一来因为其实行内用哪些书一般大家都知道,二来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学习方法,看能看懂的,反复练习,看不懂的定理和证明就先 多抄几遍,往往抄最多三遍就了解的差不多了。窍门就一个――使劲下功夫,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使劲读两年,数学的困扰肯定会离你远去。 最近几天没什么事,FTP建起来了,又多了一种交流手段,很开心。躺在床上发呆的时候觉得还是写个东西出来吧,毕竟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看了一些 后来觉得不值得看的书。所以写点东西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是有益的。再者因为花坛这两天太萧条了,认真写个原创贴可能会吸引一些人气。最后也希望学过这些书 的同学多来交流一下心得,很多地方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白。 (一)、本文思路: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学习经济学五年有感-一无是处》中谈到的,学东西要从简单的学起,“复杂的事情简单作,简单的事情反复作”。本文推荐书的顺序是先从简单的直观开始,然后到抽象的分析,然后再回到直观。 (二)、推荐书目的标准: 1、可得性:所有的书都是可得的,不可得说什么也没用。来源主要是我们得两个图书馆(主要是总院馆),已经出的影印版,以及九章书店可以买到的书。如果哪些书上面几个地方也没有的话,可以找我借去复印。 2、全部为英文。中文的数学书我不是很了解,不敢乱说。 3、全部是基础类的书:就是数学分析,实分析,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还有动态经济方法。更“专业”的书这里也许会涉及,但不会多提。比如 Kenneth Judd Numerical Methods in Economics; Burmeister Dobell Mathematical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Halbert White Asymptotic Theory for Econometricians 等等类似的书这里不会多谈。 4、一个特定题目的主要书目不会超过两本,太多了就滥了,看也看不完。当然可能顺手会多举几本书作参考。饶是如此,看完这些书也得一两年,学到什么程度就看个人努力了。每天花个4、5个小时大概是要的。 教材的作用很大,尤其在研究生前两年打基础的阶段,值得下功夫。 前言的最后一句是废话:多作练习;别跳过证明直接用结论,否则恐怕看多少次也解决不了数学的“困扰”。 PS: 1、九章书店地址在海淀图书城(那个楼叫什么来着,就是靠着麦当劳那边), 网上可以查书: http://www.jzbook.net.cn/ 2、总院图书馆数目检索系统 http://219.141.236.146/ecolas-c/intro.php 一、谈谈数理经济学教材 写数理经济学教材的人不容易,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数学又要照顾经济学,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呵呵。我后来很少看类似的书,经济学看三高的教 材,数学知识看数学书,分工明确。学经济学的学生肯定经典的三高教材都有,所以再买数理经济学教材的话将会有大量的内容重复,而且其中的数学内容往往又不 够深入完整,这是缺点。 然而,数理经济学的书在开始的时候还是要看的,一来回顾已经知道的数学知识,把它们和现在学的经济学结合起来;二来学数学见效比较慢,往往跟不上第一学期三高的教学要求,所以需要弄点“速成”秘笈,数理经济学书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准确的说,只能满足高微的要求)。 如果要往书架上添两本教材的话,我个人推荐 Eugene Silberberg 等人的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第三版)以及 Angel de la Fuente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Models for Economists, 两本书都是上海财大出的。前者的影印和中文都有,后者的原版总院馆有。 前者的中文前言和目录大家可以看一下 http://time.dufe.edu.cn/ym210/article.php?articleid=822 里面很多经济学内容,数学不抽象,以应用层面为主。 后者的数学比较抽象,前半部分(前六七章)基本是简单的数学分析和实分析杂交品种,基本看不到经济学,Berkeley在讲这本书的时候前面还加 入了一些简单的测度论内容。研一花了将近一个月抄了一遍前六章,作了所有习题,发现没什么意思,不如直接看数学书。推荐的原因有三:一来因为这本书很流 行,网上围绕它展开的课程讲义和相关材料不少;二来因为其中的抽象数学内容属于“精选”,可以当作“速成”参考;三是该书的后半部分讲的是动态经济学的内 容,有很多宏观经济学的例子,而第一本书中没有这些。 下面简单谈谈其他几本常见的类似的书,蒋中一的《基本方法》属于床头读物,厚厚的一本,写得不错,就是罗嗦,大部分内容是很多人已经知道的,复习一下罢了。估计看书快的一周就看完了,慢的话两周也可以读完。图书馆有英文版。 高山晟那本《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倒是不错,但我一直没搞明白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或者换句话说,我不明白他在写出了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85年第二版,不清楚继续更新了没有)之后,为什么又搞了这本书出来?前者在绝大部分地方不过是后者的缩写,书中随处可见“请 参考takayama 1985”字样。这本书初学者肯定看着不舒服,太简捷了,而且内容不少。如果想买人大那版中文的话,实在不如到总院借来后者的英文原版复印一下。 其实实在想“速成”以跟上微观的进度的话,最快可能是去读Jehle Reny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Second Edition)那一百多页纸的数学附录,是高微教材里附录写得最好的一本(准确的说,最“人性化”的, 呵呵, Varian 太爱惜笔墨, MWG“过分”严格,Krep有特点,花了寥寥数页搞定了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平地里蹦出一章动态规划来,嘿嘿)。 如果你实在想急于“搞定”凹性和优化知识的话,Dixit的《optimization in economic theory》写得不错,薄薄的小册子,一周内肯定读完,经济含义丰富,内容简单明了。本书研院图书馆有两本。如果再想系统化的严格一下,Madden 《Concavity and Optimization in Microeconomics》是个理想选择,从最简单的一元函数、凹性、无限制优化讲起,然后加入一个约束,两个约束,多个约束,严格凹性,拟凹登场, 直到解得存在性,可微性,唯一性。。。。。。一本书完了,直观感觉,数学严格性和经济含义兼备。当年我比较笨,数学基础差,这本书完完整整抄了一遍,后来 讲微观习题课很多内容要感谢这本书。总院馆有。 罗嗦了一堆,不说了。 二、说说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不敢叫实分析,呵呵) 进入这个题目我有点胆战心惊,估计能做到野人献曝就不错了,写出来的全是垃圾也是很可能的,呵呵。原因有二:一是这方面内容自己虽然下过很大功 夫,但总觉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总觉得隔着点儿什么,还是功夫不够。二是自己曾花了很长时间犹豫要不要下很大很大功夫学这些东西,因为初学好像和经济学不 靠边儿,不过终于还是下功夫了,确实感觉必不可少,另外确实很有趣。 古龙《萧十一郎》里有个人叫杨开泰,我印象很深,倒不是因为他对风十四娘一往情深,而是因为他的武功。源于两个情节,一个是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几 十年来,少林功夫的早课晚课从不耽误;其二是他和萧十一郎的交手,萧很惊讶从前小看了这个人,因为“他从未见过这么扎实的武功”,虽然他心中有愧,没有就 杨出第十七招时露出的三个破绽出手,但两百招以后杨的功夫完全展露出来了,已经打出了完美的境界。学分析类课程的感觉就和这段武功描写大概差不多。只要学 扎实了,后来学经济学确实得心应手,可以“一次性”解决“不会证明”的问题(当然好处远不止与此)。 在看高微作业的时候,有些同学在抽象的证明题后面留了大片空白,有些证的不知所谓,可能就是因为抽象的数学训练不够;也有不少证明的很漂亮,我一年级的时候肯定没这水平,呵呵。 学分析的好处很多文章谈的很多了,还是那句话,5遍不算多,十遍也值得(“实变实变,不学十遍哪行?”嘿嘿),会大幅加快后面学习的进度,比如学概率论或者动态规划的时候,很多内容可以跳过去。 进入教材之前,还要遵守一下前言的思路,说说微积分的直观感觉。数学系的同学虽然直接上的数学分析,但一般数学系都会给本科生开大学物理,所以他 们对微积分的直观感觉应该是不差的。普通学经济的同学我就不敢说了,反正我自己没感觉。后来补直觉的时候用的是Stewart Calculus (第五版),一千多页,在加两张光盘,跳过所有的练习不看,只看直观解释部分,然后对照光盘图文动画并茂,费了一阵功夫,总算知道了微积分那些概念能干嘛 了,呵呵。 进入教材吧。 如果这两门课我选两本教材的话,我会选Apostol Mathematical Analysis (第二版)和 Aliprantis Burkinshaw Principles of Real Analysis. 如果每门课两本的话,数学分析我会添上 Rudin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实分析的话,添Royden Real Analysis (第三版) 或者Rudin Real and Complex Analysis, 后者拿不准。因为如果我说靠自学就把这两本书的内容啃完了的话,那我是在YY,但是Aliprantis Burkinshaw Principles of Real Analysis那个可以搞的差不多,配套的习题集和答案帮了不少忙。以前我以为是自己笨,但是浏览了一下Amazon对Royden那本书的评 价,总算喘了口气,嘿嘿。 Apostol的书写得太漂亮了,直观,严格,证明漂亮,阅读时有一种快感难以言表,而且还有很多习题我居然也是可以自己做的不错滴,最后这条很 让我兴奋。(我们的FTP上有前九章所有的习题答案)――当然,我也时不时摘几道吉米托维奇做做,而且经常会陷入幻想,自己有一天很牛叉的做完了所有的吉 米,唉,估计也只能是幻想了。 Rudin的书个人特点显明,翻开书一看,就看见一个个黑体字――Theorem, Corollary, Proof…没有废话,怪不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影印版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与其说这是一部教科书,不如说这是一部字典。” 饶是如此,该书还是不可或缺,证明简单,漂亮,有力量!!!!!!此公写得三本分析皆为经典,上面提到了两本,还有一本functional analysis,这个偶就彻底看不懂咧。 实变函数可说的话不多,前面推荐的书都以自学为目的,实变如果也要自学的话,我觉得不太靠谱,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学过一些实变,然后还学过一些简 单的测度论,所以才堪堪把Aliprantis Burkinshaw 搞的差不多。所以这部分内容还是推荐大家去听课吧。 PS:据说博弈论老牛Binmore 写过一本《Mathematical Analysis: A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很是精彩,可惜无缘拜读啊。此公在另外一本 Fun and Games: A Text on Game Theory的前言中有一段话着实精彩,文采太好,不会翻译,所以直录如下作为本节结尾: Much of what passes for a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Europe, seems to me little more than an unwitting conspiracy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to defraud whoever is paying fees. The teacher pretends to teach, and the student pretends to learn, material that both know in their hearts is so emasculated that it cannot be properly understood in the form in which it is presented. Even the weaker students grow tired of such a diet of predigested pap. They understand perfectly well that “appreciating the concepts” is getting them nowhere except nearer to a piece of paper that entitles them to write letters after their names. But most students want more than this. They want to learn things properly so that they are in a position to feel that they can defend what they have been taught without having to resort to the authority of their teachers or the textbooks. Of course, learning things properly can be hard work. But my experience is that students seldom protest at being worked hard provided that their program of study is organized so that they quickly see that their efforts are producing tangible dividends. 哈哈,learning things properly and making sense 三、线性代数 很长时间以来,线性代数的重要性被我忽略了,还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学得不错。大学时候好像这门课最好学,考研时它也比微积分和概率简单,不就整整逆矩阵求求特征值么,好说好说。发现自己错的离谱是后来的事了。 也许线性代数的那些基本运算并不难,但其中蕴含的数学含义丰富,尤其是学到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之后,对理解很多经济学内容大有帮助,比如计量经济 学的很多概念。我在数理经济学那部分中推荐Angel de la Fuente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第三章整章都在讲些抽象概念,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还是从直观开始吧,当初学完线代之后,我基本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用的。于是像补微积分的直观一样,去补习线代的直观含义和现实应用,看了一本 Jain Gunawardena 的 Linear Algebra: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顾名思义,又是光盘和书的结合,动画应用图形一顿轰炸,明白了那些数学概念在现实中是怎么用的。这本书超简单,数学内容估计一两天就看完了,主要是看看以 前不熟悉的各种矩阵分解,简单的谱,以及特征值问题中类似Cayley-Hamilton定理等。本书不涉及二次型和矩阵求导等一年级高级经济学课程急需 用到的内容,所以只能用于回顾直觉,呵呵。 正式的教材推荐两本,简单全面且和经济学联系紧密的。Hadley Linear Algebra 和 Dhrymes Mathematics for Econometricians 。 Hadley的书非常经典,几何的直观讲的很好,内容比较全,值得系统的回顾一下。 Dhrymes的书大概100多页,全部由定理和证明堆成。作为前本书补充的内容大概有30多页吧,集中在各种伪逆矩阵,矩阵分解,矩阵向量化和 求导。不过有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本书讲了很多伪逆矩阵(广义逆矩阵),但之后我学了一年的高级计量,好像用到的地方少的可怜又可怜,不解。不过很有意 思。 这两本书研院图书馆都有。 好像这些内容暂时就够用了,至于更抽象的诸如线性变换,同构(isomorphism),线性同胚(linear homeomorphism)等,简单的可以参考一下Angel de la Fuente的第三章,后来用到再仔细查(事实上我好像也没后来回来过,呵呵)。 再次强调一下线性代数的几何含义,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候那些诸如投影矩阵的东东,都和这部分内容有关,懂了几何含义学起来会容易一些 四、概率 (一气码了6000字眼都花了,鼓起余勇再码一节) 概率和统计的重要性不用强调,不好好学压根就学不了经济学。 概率教材多如牛毛,有得偏统计(实际上每本统计都会先讲概率),有得偏随机过程(比如Grimmett Stirzaker那著名的《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所以还得分开谈。 先谈“纯概率论”,概率论的重要性不是会弄几个分布就搞得定的,顶顶重要的是对基本概念从直观到抽象的把握。(说这话有点底气不足,概率论那种随机的概念好像从来就没直观过,实际上往往和直观相悖,这点一会儿再谈) 这里的两本书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是俺无比崇敬滴牛人钟开来(Kailai Chung)老师(此公彪悍的事迹一直是K斑竹最爱的话题之一,呵呵。哪天要求他就此开个转贴讨论一下);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 with Stochastic Process》和《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第二版,前一本书研究生院馆中英文都有,中文翻译的相当不错。后一本好像没有。 两本书都注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前一本是初级读物,但是想读好了也不容易,原因不是数学的,那些数学大学学过了,可能原因还在于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往往不那么直观,虽然这本书举了大量例子来讨论直观感觉。但是写得真好啊,真好啊,真好啊。好像读了不止一遍才舍得还回去,唉,好得我忍不住叹息一声。实 在建议所有没读过的人读一遍。 这里插一句,图书馆还有本中文小册子叫《随机性》,属于科普读物一级,妙趣横生。里面有N多例子说明概率的推理和直观感觉不符,随机性真是神秘的东东啊。 第二本是“高等概率论”范围的“初级”读物,要求先修过一些实分析,要不没法看。一反第一本书里淳淳善导之文风,比古龙还简略,共九章,从测度论 开始,花了一学期在一位牛人老师清晰无比的讲解下堪堪学完六章(没学567章),饶是如此还是云里雾里,做习题做的痛不欲生,唉。不过总算挺过来了,对进 一步学习高等计量和数理统计帮助大的很。再多一句嘴,学测度论里“单调类定理”的证明时我有一种老俞看到维加斯“快速离婚通道”的感觉――留着口水惊叹: “太TM精妙了!”,唉,回忆起来都忍不住又叹一口气。 难道就没有“简单”的讲这些深奥概念的书?有,不过我觉得更难读,嘿嘿。总院馆有一本两个英国人写的书,忘了书名也懒得查,雄心勃勃想直观的尽量 用文字讲解类似概率空间这种概念,淅沥哗啦花了将近三章密密麻麻文字的篇幅告诉你什么“可测”啊“不可测啊”,“幂集”啊,希格马代数是什么东东啊。。。 当初一看之下如获至宝,以为我这笨人有救了,结果差点读死我,罗嗦无穷多次还是不明白,抽象就是抽象,还是学数学语言和证明懂得快。 当然有些书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后面讲数理统计时会提到一本。 五、数理统计 (码字都码饿了,吃点东西接着来) 数理统计是什么东东?申请的时候老美一些网页上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解释就是在“数理统计”后加个小括号,里面注明使用微积分的统计学才是serious的,哈哈。 社会科学的统计学毕竟不同于基于自然科学ceteris paribus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所以学数理统计之前了解一些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十分必要,我个人一直对经济学很好的梳理数据工作十分赞赏,描述统计绝对是 大学问!(有很多这种书,类似《统计学的世界》啊等等的,以前对统计学不了解的XDJM这些“粗浅”的东西一定要看的)。总院馆有本书,Aris Spanos Probability Theory and Statistic Inference – Econometric Modeling with Observational Data, 厚厚的一大本,从头到尾都在强调由于社会科学数据特殊性质而造成的分析方法差别,读下来获益匪浅。而且这本书在讲解类似“概率空间”这种抽象概念时做的很 好,应该说非常好,当初没学老钟书之前我已经对这个概念的把握已经及格了,就是由于这本书。 扯远了,回来谈数理统计。 两本书,一本简单一本难一些。Hogg Craig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Statistics第五版; Casella Berger Statistical Inference第二版. 前者是我本文里所有提到的书里唯一没学过的一本,因为当初看到它的时候我这部分内容已经读别的书学完了,推荐它是因为它风行世界,九章卖的影印本还很便 宜,内容全面。 统计学的直观无比重要,什么随机抽样啊,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啊,各种检验怎么来的啊,自由度干嘛使的啊,各种分布的图形啊,甚至矩母函数能起 什么作用啊等等,这些在第一本书里都有解答。此外,真正想直观把握的话必须亲自动手做一下看看效果,所以我强烈推荐FTP里那个“统计学基本概念教学互动 软件”,能看到很多动画效果,绝对过目难忘!! 第二本书是真正非常serious的数理统计学教材,有了第一本中的知识做基础的话,读来会快一些,但也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去做推导。以前我的那 篇《学习计量经济学:教材,手册,软件,数据》里反复强调了学习计量必须学会推导,如果这里你认真推了的话,计量会省下不少时间。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现代”,什么Bootstrap啊,MONTE CARLO啊,Robust回归啊等等统统登场,这些东西对于学习计量绝对少不了。学习本书时,如果你恰好还学过了老钟的那本高等概率的话,理解起大样本 理论时会轻松很多。(突然想起了“淡收敛”这个概念,为啥没有“咸收敛”呢,hiahiahia) 出于个人偏好,最后再添一句关于Halbert White Asymptotic Theory for Econometricians,如果学Wooldridg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al and Panel Data的话,这本书是最好的预备读物,用到的推导思路乃至符号完全一致,不奇怪,Wooldrige是White的学生(White 是 Hausman的学生,坊间疯传著名的Hausman检验实际思路是White上研究生课时提出来的,不过当时white道行浅,有了思路不会证明,最后 老Hausman回家就偷偷把它做出来了,哈哈,RPWT),两本书的前言里都互相提到了对方,嘿嘿。 好像就剩动态经济学了,哎呀,离完工不远了 六、动态经济方法 (最后一节咧,熬一下收工睡觉) 这部分内容很熟悉,按理说不难写,偏偏不知道从哪开始,想来想去决定先批两句蒋中一那本《动态最优化》基础,嘿嘿。说“批”也谈不上,书写得还是 不错,不过没什么用处,看完了别说肯定不会用动态规划这一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压根书里就没说),连变分法能不能用我也抱疑问,而且书中用到的符号好像很奇 怪,我比较傻,学过一种方法后如果将来遇见同样的问题但符号不一样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没学过的错觉,搞得自己很沮丧,所以十分痛恨那些使用“奇怪”符号 的作者,嘿嘿。 好像从学理上讲,要先说说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才能进入本节主题,学过前者,后者懂点皮毛,所以还是算了,前面露怯已经够多了。 两本书,一本简单一本难,内容也完全不同,前者是可微的动态优化方法,Kamien Schwartz Dynamic Optimization: the 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optimal control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应该是第二版了吧),后者是离散情况下的动态规划方法,Stockey LUCAS Prescott Recursive Methods in Economic Dynamics。(突然想起了邹至庄教授的那次讲座上我和他的交流,显然他的Lagrange方法也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可惜我没学过,嘿嘿)。 龚六堂老师那本《动态经济学方法》就是这两本书的完美“嫁接”版,哈哈。 第一本很好看,用不了多久自学也能看完,章节分得很多,经济学例子也不少(其实也不多,就是RAMSEY模型来回变)。但拿到模型会不会求解就不 一定了,学动态经济学绝对是锻炼计算能力的极佳机会,知道基本方法用不了两小时,但用这方法求解模型就会往死里算了,唉,体力活,不好整。 另一本就不好看了,不过有基本的实分析知识和老钟那本高等概率做基础,数学部分学得很快(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数学,经济学例子也很多,但很短, 大都当习题使唤了)。最后证明解存在性时使用的“压缩映射的不动点定理”实际十分简单(虽然预备知识学了半学期),在我看来证明微分方程解存在的那个毕卡 定理的构造还要更精妙一些,嘿嘿。一样的道理,学会定理容易,不好算啊不好算。 至于随机动态部分就不是我能懂的了,ITO公式倒是会用,啥意思一点感觉没有,嘿嘿。 好像还缺点什么?对了,MATLAB,使用方法就是上网下载程序然后粘到程序窗口就OVER了,还是这个好学,哈。
个人分类: 教研资源|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5-13学习心得
lovepuma 2011-5-13 23:48
1.数据的收集还是要想办法用软件来做。 2.可以扩展一下用复杂网络的评价作用。
2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0411学习心得
lovepuma 2011-4-11 06:51
1.继续学习ESNA,思考几个问题: (1)从wos2pajek生成的WJ.net文件中是否可以提取出关于Journal的partition?如果能的话就可以将所有文章按照Journal来分类并从全局视角进行shrink,等同于生成期刊互引网络。
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Latex写作学习心得开博
热度 3 Princeton 2011-3-30 07:49
用了几年的word,终于发现word在论文写作时有很多弊端,虽然可见即可得是一个很好的优势,但是在文章编号等等的交叉引用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加上导师要求使用latex,决定放弃word写作。由于latex中的命令很多,也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本人从现在开始将不断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找到的解决方法写在博客上,一方面算是给自己的科研笔记,以免随着时间推移忘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latex达人看到能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48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fluent学习心得
hanhankuaile 2011-3-15 23:04
这里先就说说我是如何解决一些问题的,慢慢总结。等自己觉得自己学的不错的时候再分享下自己学习的过程。 问题一:解决 用软件解决某个问题 方法:翻阅书本(入门介绍中功能介绍 操作百例中的某些例子 上百度搜索) 做尝试(一定要看清楚界面中的按钮和选项,不要拉掉) 自己可以根据菜单的名称猜测功能来寻找 到论坛或者找高手帮忙解决
个人分类: fluent|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3.15,学习王建华答华商报记者问题》_学习心得之一
cyj 2011-3-15 20:41
《3.15,学习王建华答华商报记者问题》_学习心得之一 3 月 7 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后,西安交大主动向科技部提出要撤销李连生获得的国家奖项。 对李连生 说学校在包庇是误解 记者:李连生事件发生以来,交大高层似乎一直躲着公众,是害怕这事越闹越大对学校不好吗? 王建华:应该说刚开始学校有这种想法,但随着李连生造假的事查实,学校的态度也是明确的,一定要严肃处理。 学术造假对高校来说是要命的事,交大从不容许自己的教师干这种事,发现后也绝不包庇,外界所说的学校在包庇是有误解的。之所以在外界引起反响大,是因为别的原因。 记者:你说的别的原因是指什么? 王建华:准确地说, 学校从 2007 年就开始查李连生的问题, 先后有 4 件事,包括后来的科技部奖项、长江学者等。在查处当中,有李连生个人的问题,也有学术方面的问题( 李连生束鹏程在教育部一等奖造假中,除了把抢夺来的谎报成自己创造发明的之外,那里来的“学术问题?” ),经过了很多周折。 对事件 我希望公众了解真相 记者:可以说说李连生的 4 件事吗? 王建华:可以,我希望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 2007 年底,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 6 位老教师举报李连生,当时举报的是教育部的奖,举报时这个奖还在公示期,经审查后确实有问题。当时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就作出了决定,认为其专著里有剽窃( 怎么回事?您醒一醒,王书记不是正在谈 2007 年教育部大奖造假问题么,怎么就跳到 2009 年的专著问题上面去啦?这样一来,书记就可以用不着回答( 1 )为什么 54 天不理睬?( 2 )为什么派人在南洋大酒店对举报人威胁恐吓?( 3 )为什么只给 30 分钟向全校学术委员揭发?( 4 )为什么给教育部撤奖的理由中,隐瞒李束的到处抢劫的真相,捏造为是由于我校内部人员之间“狗咬狗”的相互倾轧? ),学校也作出了处理决定,这个奖项也就没有往上再报。 当时学校觉得李连生是长江学者,只是提出批评,他本人也作了检讨( 所谓李连生检讨,什么人能够证明! )。但据我了解,李连生私下里却不服( 书记不是刚刚说 “提出批评,李连生也做了检讨么? ” 怎么又说是“李连生不服”呢 ?( 1 ) 是书记说的“李连生也做了检”是两面三刀的谎言?还是李连生在向书记两面三刀?还是根本没有什么批评,抱着哄都哄不过来 , 吓死你们也不敢批评李连生 ? ( 2 )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但据我了解,李连生私下里却不服”。而是你和李束两个造假者一块议过的,撤奖仅仅是你们采取的一种措施,骗骗全校的(李连生对焦点访谈记者的解释),因此李连生不服; ( 3 )你给李连生束 鵬 程说的是“我看过报奖书,没有什么问题,今年不报,以后再报嘛”。你都这样两面三刀,李连生能服气吗? )(见虞烈主任在 2009 年 4 月 22 日南洋大酒店言谈中的发言,虞烈讥讽的说,怪不得李连生今年一开学,又跑来要把教育部一等奖再报上去); ( 4 )你到了 2009 年 8 月 10 日,还把这种到处抢劫的真相隐瞒,并且捏造为狗咬狗才撤奖的公函,送到碑林区法院,替李束作伪证。这种情况下,李连生凭什么服气!完全都是你包庇纵容,因而促成两个造假分子至今不服,至今没有承认造假 ),对举报的几位老教师有看法, 后来两边就较上了劲。 —— ( 王书记,请问:什么叫“后来两边就较上了劲”? 这是大学党委书记,直到现在还使用的“无事无非”的观点立场和语言吗? ( 1 )举报一方的打假和为母校割掉毒瘤,与造假团伙的坚持造假并得到保护伞的包庇。这两者之间的生死搏斗,究竟是一桩关乎你刚才说的“ 学术造假对高校来说是要命的事,交大从不容许自己的教师干这种事 ”的大是大非问题呢?还是两个性质完全一样的对等双方的比试比试?作为一所名牌大学的党委书记,事到如今,居然还把双方当成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个团队,在争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那么,你刚才在前面的豪言壮语“ 学术造假对高校来说是要命的事,交大从不容许自己的教师干这种事” ,岂不是前后矛盾,自打嘴巴吗,岂不是证明你是一个毫无是非观念的信口开河的庸俗人物吗? 就凭你这种是非不分,黑白不辨的庸人,怎么能率领 115 年悠久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前进,趁着我国今天空前民主、空前关心人民生活、空前意气风发的大好形势奋勇前进呢?以你的浑浑噩噩,能够使全校昭昭吗? ( 2 )你散布的“后来两边就较上了劲”,也是制造谎言! 首先,不是后来、而是从我们举报李束教育部一等奖造假一开始,就开始了双方的殊死搏斗;其次,也不是两边,而是三边。难道这跨年度的 5 年中,什么时候少得了你们这一边?臭名昭著的南洋大酒店的威胁恐吓,碑林区法院的厨具伪证、证明李束两个原告,在三个大奖中都没有造假等等的一边,那一件离得开你?再次,也不是较劲,是造假小团伙立即与你们密谋 54 天之后,便在 08 年 2 月 26 日,开始了你们的威胁恐吓活动,企图把举报人割掉母校毒瘤的行动,扼死在举报之初 !) 记者:那几位老教师就继续举报他? 王建华:是,第一件事后就又举报李连生妻子的工作问题,举报时李担任着学校的人事处长, 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 ( 这不是胡扯吗!我们给学校的 4 封举报信中,目标直指李连生与妻子合伙炮制深圳大学毕业的假文凭;合伙欺骗学校,骗取职称和钱财;直指“什么人能跑进学校档案室,篡改了李妻的人事履历”;多次要求学校当局追查篡改李妻人事档案的罪魁祸首;我们也提示,此期,李连生担任能动学院以及担任学校人事处长之职长达两年多等等 。并且要求把所谓的李妻的档案没有人篡改 ,拿到公检法进行司法鉴定。学校当局回答是“没有这种权利!” 所有举报信都是针对李连生帮着妻子在人事档案方面造假!哪儿有一句是王建华捏造的“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请问,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捏造这种胡扯蛋的内容,企图达到什么目的?你已经属于穷途末路不择手段了么! 你怎么啦,受到什么人的威胁啦?为什么编制谎言招摇撞骗起来?你是大学的党委书记 ,你没有精神错乱症。干什么连天地良心、做人要正派的起码人品都不顾, 干起这种丢帅保小卒的赔本买卖! 一个大学的党委书记,在大庭广众之下,由于理屈词穷和道德沦落,便使用歪曲事实和捏造情节等等低级手段,招摇撞骗,丢人现眼。怎不令人为母校的不幸而悲从中来!我们强烈抗议,抗议王建华利用校党委书记的身份,在北京的群众面前,发布这种没有品德、没有羞耻的胡言乱语,大大的败坏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光辉形象,影响恶劣! 期盼党中央委派专门组织,彻底清查李连生束 鵬 程弄虚作假案件;彻底清查李束造假小团伙在国家工程中心的财务账目;彻底清查造假者与党委书记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只有丢车保帅,何尝见过这种舍命保护小卒的? 在党委书记发疯的同时,另一位党委书记的代言人,也是两次参加南洋大酒店威胁恐吓举报人的校级领导人,也发起起诉人民日报所属的一个媒体的活动,要求撤销对六人的采访报道,赔礼道歉,恢复他的名誉……! 在他们合伙发疯的同时,我们的博客上也出现咒骂“中国、咒骂中央电视台”的狂潮,起因是中央电视台滚动播放了科技部撤销李连生二等奖的决定。咒骂中国是一个造假的国家; CCTV 是最大的造假机器。等等等等! 希望国家委派专门的调查组,在党委书记等人回避的情况下,彻底清查西安交通大学的上述问题! )。 后经学校调查,他妻子的工作是在他当人事处长前已经安排的,当时只是给了他警示处分( 这就奇怪了啊!为了什么给警示处分?不是为了夫妻合伙造假,反而是为了李妻在工作方面得到李连生的特殊照顾?丈夫照顾妻子天经地义,再特殊,也是人家的家务事。你王建华为此给他警示处分,岂不是混账没有道理嘛! 所以,一切不老实的人,一切企图隐瞒、歪曲六人举报李妻学历、人事档案造假的人,在他把举报人的举报内容进行篡改的情况下,他就没有考虑:第一,历史已经被铸成,你无法创造过去的!第二、你把举报人的举报内容歪曲为“ 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 ”后,却又承认“给了警示处分”。就使王建华这位造假者无法自圆其说。世界上还没有“由于丈夫对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就给予警示处分的鬼八卦!王书记,你露馅啦! ) 网友批评我,内容太长。因此学习心得只谈王书记的两个问题! 博主六人敬启 2011 年 3 月 15 日 .
4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学习心得
热度 2 wangxinhe1212 2011-3-15 19:23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量子力学以近乎极端的方式提醒了我们这一点。没有什么是真实的,除非我们实施了测量,而测量本身又会决定事物以后的演化初条件。我这样理解(目前所学的)量子力学所干的事:正如相对论对“标尺”、“时钟”的概念进行批判,指出一切信号传播具有有限速度,从而发现很多经典概念(如同时性)的“相对性”一样,量子力学也是基于对概念的批判:其一是对“时间—空间”的一致性的批判,实验显示出“波粒二象”,我们不得不将波和粒子整合考虑。而在一个确定时间,经典图像是波有空间延展性而粒子有确定位置,故而“波粒二象性”实质上就指出了时间—空间一致性的矛盾。其二是对“测量”的批判,量子力学指出了主体的测量对客体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实验表现在量子力学体系中表述为一条基本假设:测量将引起波函数的坍缩。从各种论证不确定关系的实验实例可以看出,是“波粒二象性”和 “测量”这两个概念合起来导致了不确定关系,即不确定关系是一种测量的性质。因为我们只能用测量来了解事物,所以总会有不确定关系制约我们对事物的了解。 “测量导致波函数坍缩”,这是一个让人越想越迷惑的命题。首先,波函数是什么?有波尔的统计诠释:其模方表示在某一坐标找到粒子的几率。波函数常常是延伸至无限远处,那“坍缩”与相对论中信息传播不大于光速有矛盾吗?我想也许这里的关键在于波函数是一种实验上的概念。给定粒子一个态,我们用实验手段测量它的坐标,并且用很多处于同一种态下的粒子重复这种测量,最后绘出粒子在所测坐标上的概率分布曲线,它就是这个态对应波函数模方的曲线。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诠释只有与实验相联系,而这实验所观测的对象又可以用统计学来处理时,才有意义。于是所谓“坍缩”,就是由于测量总会给粒子以不可消除的影响,使其测量后在统计诠释中的概率分布和测量前不同。测量前,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只有通过测量确定。测量后,我们知道了它在哪里,但是我们又影响了它,由于不确定关系,我们又不能无限精确地了解这种影响,从而它之后的状态还是概率性的。据此可知,我们对粒子的了解永远不能完全排除概率性,此即粒子的量子特性。也许这算是对“坍缩”得到一些认识吧,但是哪怕是这一点认识都潜伏着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测量的影响恰好让粒子坍缩到所测量物理量的本征态,不论测之前是什么状态?尤其是在量子水壶效应当中,这里测量动力学机制是什么?不止如此,很多物理过程坍缩的地点本身就很有疑惑性,比如发射激光的过程中,什么是测量?哪个过程发生坍缩?是一个激发态原子跃迁发出光子打到相邻激发态原子时,还是我们测量发出的激光光束的频率、强度时?定义测量的普遍准则是什么?我已经糊涂了。 还有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关系定量上的小问题。我们知道严格的不确定性关系右边是h/4π 但是索末菲量子化条件中却是用 h ,在统计物理里的半经典近似中,对象空间量子化时号称用不确定关系,但是却用 h 作为最小单元体积而不用h/4π ,这引起了很多同学们的讨论。最后发现,不确定性关系中 当且仅当粒子波函数是高斯型时取得,而这只可能是束缚态。统计物理里的半经典近似中,讨论的是近独立粒子体系,这应该用自由粒子的不确定性关系,即右边是 h 。实际上,我们在实验中测坐标、动量时一般都是把粒子处理成自由时才测的,所以显然不确定关系Δ p Δ x~h 会更常用。 总之,我理解,量子力学是一个极其强调实验的科学,它“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它的最基本语言——态矢(波函数)就是一个预言实验观测的一个很”形而上“的东西,可观测物理量可以通过它定义为算符。我们可以讨论态矢所在希尔伯特空间的各种性质,定义其上的各种算符作用等等,从而不知怎么地就让测量等价于波矢对本征矢投影,手法莫名其妙,但与实验结果一对,超级精确! OK !但这个态矢对粒子自个儿又有什么实在性呢?不知道……但是,量子力学又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它在解释和预言实验现象上又是迄今最精确的科学。我只好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面对这并不美但却实用的量子力学,咕哝着,感慨着,继续纠结思索下去……
个人分类: 课程心得|11312 次阅读|4 个评论
《3·15,学习党委王书记对记者的造假发言》
热度 1 cyj 2011-3-15 10:15
《 3 · 15 ,学习党委王书记对记者的造假发言》—— 学习心得用红色文字表示在括号内—— —— 3 月 7 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后,西安交大主动向科技部提出要撤销李连生获得的国家奖项。 当时学校觉得李连生是长江学者,只是提出批评,他本人也作了检讨(所谓李连生检讨,什么人能够证明!)。但据我了解,李连生私下里却不服(书记不是刚刚说“提出批评,李连生也做了检讨么?”究竟是包庇还是批评过?( 1 )不是什么“但据我了解,李连生私下里却不服 . ”而是你和李束两个造假者一块议过的,撤奖仅仅是你们采取的一种措施,骗骗全校的(李连生对焦点访谈记者的解释),因此李连生不服;( 2 )你给李连生束鵬程说的是“我看过报奖书,没有什么问题,今年不报,以后再报嘛”。你都这样两面三刀,李连生能服气吗?)(见虞烈主任在 2009 年 4 月 22 日南洋大酒店言谈中的发言,虞烈讥讽的说,怪不得李连生今年一开学,又跑来要把教育部一等奖再报上去);( 3 )你到了 2009 年 8 月 10 日,还把这种到处抢劫的真相隐瞒,并且捏造为狗咬狗才撤报的公函,送到碑林区法院。替李束作伪证。这种情况下,李连生凭什么服气!完全都是你一手遮天包庇纵容,因而造成李束两个弄虚作假分子至今没有承认造假,现在却装腔作势,你的道德品质何在!),对举报的几位老教师有看法,后来两边就较上了劲。 —— 记者:那几位老教师就继续举报他? 王建华:是。第一件事后就又举报李连生妻子的工作问题,举报时李担任着学校的人事处长,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这是胡扯。我们在给学校当局的四封举报信中,目标直指李连生与妻子合伙炮制了深圳大学毕业的假文凭;合伙欺骗学校,骗取职称和钱财;直指“什么人能跑进学校档案室,篡改了李妻的人事履历”;多次要求学校当局追查篡改李妻人事档案的罪魁祸首;我们也提示,此期,李连生担任能动学院以及担任学校人事处长之职,等等等等。没有一句王建华捏造的所谓“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 一个大学的党委书记,在大庭广众之下,由于理屈词穷和道德沦落,便使用歪曲事实和捏造情节等等低级手段,招摇撞骗,丢人现眼。怎不令人为母校的不幸而悲从中来!我们强烈抗议,抗议王建华利用学校党委书记的身份,在北京的群众面前,发布这种没有品德、没有羞耻的胡言乱语,大大的败坏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光辉形象,影响恶劣! 期盼党中央委派专门组织,彻底清查李连生束鵬程弄虚作假案件;彻底清查李束造假小团伙在国家工程中心的财务账目;彻底清查造假者与党委书记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只有丢车保帅,何尝见过这种舍命保护小卒的?)。 后经学校调查,他妻子的工作是在他当人事处长前已经安排的,当时只是给了他警示处分(为了什么?为了李妻在工作方面得到李连生的特殊照顾吗? 丈夫照妻子,再特殊,也是人家的家务事。你们给他警示处分,难道说今后要你去照顾她的妻子么?混账之至!)。 记者: 后来网上流传的李连生的专著抄袭是怎么回事? 王建华: 那就是第三件事。当时几位举报的老教师在博客上将李连生专著中抄袭的内容一段一段贴出来,又拿出原著作一一对比,同时这几位举报人还向学校交了一份报告,反映李连生 2005 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问题(你怎么总是跑题!而且总是胡拉乱扯。举报专著,是 2009 年 4 月;举报国家二等奖是举报的第一年的 2008 年 7 月 14 日! 此外,专著问题你没有说清楚!那是郁永章、屈宗长共同工作了三个月。待到把对比材料都给你们送去。你们又是送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审查;又是送到能动学院审查,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承认李连生剽窃日本学者的专著!活生生拖了一年八个月!还恬着脸子表什么丑!)。 对撤奖 是学校主动向科技部提出的 记者:是举报李连生获奖项目的代表著作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这两个问题? 王建华:是。接到举报后学校又开始查,查他的专著,查企业的效益。他的专著是 1998 年写的,当时的标准和后来的有变化,在查的过程中很有难度(前面已经揭发过了!)。经济效益数据作假的情况,也是反反复复查,企业不太配合,后来是从高新区拿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报表,财务账面是亏损,报奖材料上显示的却是盈利。 其间,李连生到法院告那几位举报人侵犯他的名誉权,因为举报人在网上说他是大骗子。这一告,全国的媒体都关注了。学校当时压力很大,最后通过私下做工作让李连生撤诉。在这之后,学校就撤销了他的博导资格,不让他再带学生。 同时,学校也在对举报的事实调查,查的结果是两项举报都属实。但在提交学术委员会作出决定时,委员会内部意见不统一(居然把包庇责任,推诿给学术委员了。你们可真正不简单啊!),就在这时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这件事(就是诸葛亮在世,也没有这么巧啊!然而,王书记你不要再度发昏,焦点访谈固然是 3 月 20 日报道的,但是,他们是 2 月 25 、 2 月 26 日,从李连生、卢天健、虞烈主任已经从六个举报人那里采访的!)。 记者:随后学校就撤了李连生的职务? 王建华: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前,关于对李连生撤职的报告已经写好,学校认为报告的事实部分写得还不是很清楚让重新再写,在这时候中央电视台就报道了。所以后面才有说法学校不愿处理,是迫于媒体的报道才作出撤职决定,这时候已经到了 2010 年 3 月。 当时给学校戴了这顶帽子(王书记,您悠着点,把自己 4 年死保、死包,因而造成自己给自己戴上去的帽子,妄图诋毁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组“给你们戴的”。无怪在焦点访谈曝光之后。我们的博客上突然冒出“质问和攻击焦点访谈的浪潮”,原来是书记的同病相怜人的叫嚣!),学校的压力的确很大,处理不处理已由不得学校(啧啧则则!怨气朝天啊!所谓“学术造假对高校来说是要命的事,交大从不容许自己的教师干这种事”的高谈阔论,岂不是欺上瞒下的表面文章吗!书记,你的原形毕露啊! 您无论高迁也好。提拔也罢,免职最佳。反正,只要把我们的母校解放了,我们给您磕头!),最后学校决定彻底处理,就主动向科技部提出要撤销李连生获得的国家奖项。 对事态 学校丢不起这个人 记者:从学校向科技部提出撤销奖项,到最后科技部作出决定中间过了多长时间? 王建华:学校是去年 5 月正式向科技部提出的,到年底科技部就作出撤销决定。其实撤销国家级奖项,不只是对学校是第一次,对科技部也从没有过。在这过程中,学校和科技部多次沟通,态度是坚决的,一定要撤,学校丢不起这人(在 2009 年 4 月 22 日第二次南洋大酒店的宴谈中,书记就已经委托代言人向我们布道:自从 1978 年以来,从来没有把国家科技进步奖撤销的先例,一等奖是国家主席批准的,……。三鹿奶粉到现在,还不是没有撤销吗。)(直到焦点访谈采访时,书记的代言人,还是不承认举报人早就给学校的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以及破产时的资产评估报告吗!待到焦点访谈记者拿出泰德公司的年检报告质问:李连生的报奖书是年年盈利,而年检报告是年年亏损,您怎么看的时候,代言人才不得不说“您说的这个,要到一定的时候,悠专门的结构组成……。举报人的这个证据,才可以作为我们考虑的东西!”注意,此刻已经是 2009 年 2 月 26 日了!所谓“态度是坚决的,一定要撤,学校丢不起这人”岂不是撒谎骗人嘛!) 对交大 从长远来看是好事 记者:事情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一段时间交大内部有什么反响? 王建华:李连生造假的事对学校来说是件丢人的事(对不起,丢人现眼的不是学校,是造假者小团伙!),但交大更愿意从中汲取教训,我们不能让这个人白丢了。 总的说来,这件事学校(你!)是有责任的,从我来讲,首先做自我批评,在管理上有不严之处(闹了半天,你的自我批评是管理不严,绝对不是沆瀣一气死活都保!)。这些年,年轻教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浮躁,甚至学术造假的事情(这又是社会的责任啦!反正你没有责任!),但这绝不是主流,交大的主流仍然是好的。 记者: 你怎样看待这件事对交大的影响? 王建华:李连生的事情,从外部看负面影响是很大,但并没有造成西安交大申请不到项目、获不了奖的局面。相反,评审专家在看到西安交大的项目时可能会想,既然学校要求如此严格,态度如此认真,报奖材料可能会更实在、更值得信任。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对学校是有好处的。去年我们照样得了 5 个国家奖,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一件好事。(坏事变好事,是有条件的,起码得“造假小团伙认识了人生观的错误!手段的卑鄙!对周边年轻人的危害!对学校的危害!对国家人民是有罪的!以及应该负起的责任!尤其是四年来始终死死包庇的书记的认识错误,已经错在何处!该不该引咎辞职进行自责!”) 博主六人敬礼2011年3月15日 遗憾的是,红色字体没有显示出来,好在我们的学习心得都在括号之内。不知道为什么红色布显示! —— 由于网友提出“内容与心得,区别不出,故,将删除,重新书写!请求原谅!”
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计学学习心得
lmnercita 2011-2-5 23:03
要具有统计思想,不是单纯套公式,改程序。 面对一个统计问题,不是盲目套公式,而是先区分类型,再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习医心得(《习医心悟》选登)
热度 1 张三火 2010-10-18 19:24
08 中医 1 班 于香萍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来到大学一年半的时间了。那个曾经背着行囊站在大学门口彷徨的女孩儿,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没上大学之前,认为学医跟其他学科是一样的。可是来到这里,才知道学习中医这条路是艰难的,需要我们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这里,曾经迷惘过、怀疑过、曾经不断的问自己:我真的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吗?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尤其是《内经》,使得我坚定了以后成为一名中医的信心。同时也为中医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也终于明白了不读《内经》,就不能说你是一个好中医。《内经》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对中医的总结。现在中医学中的很多东西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经》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一些诊断、治疗的理论,还学习了一些养生的方法,会使用一些小方法让身边的人健康。 背诵是学习《内经》的必修课。开始对老师让背诵《内经》感到不能理解,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发觉真的很有用,这些以后将会成为我们诊断疾病,治疗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理论基础,就无法给病人治疗,解除痛苦。一旦失治误治,都有可能会导致病人丧失生命,所以我们在诊病治疗时不允许有半点疏忽。病人性命相托,我们就应该竭尽全力。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多学习一些理论。读经典,做临床,把这句话还原到行动中来。我相信通过热爱中医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中医的前途将会更加光明。 虽然我不聪明,但我一直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能成为一名好中医。在这之前,我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我身边人健康起来。同时感 谢张焱 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关心,最 后祝福 老师身体健康,希望中医的前途更加光明。
个人分类: 教与学|54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元问题与“头脑风暴”—— 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心得
liyercls 2010-6-4 18:15
元问题与“头脑风暴” —— 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心得 实验过程: 1. 将班级成员分成 A 、 B 两个小组,并从中随机选择一位同学 C 。 2. 请 B 组同学到教室外休息,由 C 向 A 组同学描述事先给定的纸上所画的一组正方形(见附图 1 ), A 组同学根据 C 的描述将图形在自己的纸上画下来,时间为三分钟。 3. 请 A 组同学到教室外休息,由 C 向 B 组同学描述事先给定的纸上所画的一组正方形, B 组同学根据 C 的描述将图形在自己的纸上画下来,允许 B 组同学向 C 提问,时间为三分钟。 4. 请 A 组同学回到教室,向大家公布正确答案,记录 A 、 B 组同学画对的正方形的个数(见表 1 )。 5. 向大家解释刚才所进行的实验的具体过程,首先请 C 同学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再请 A 、 B 组同学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 6. 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整合,并启发大家深入思考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原因。 6 5 4 3 2 1 A 组 B 组 图1 表1 以上是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主讲中学化学教学法的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片断。这堂课上得很精彩,这个老师首先从化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系统”出发,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将教师和学生看作这个系统中的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通过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这个系统保持稳定并得到发展,然后,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了这个实验。 这也许是众多优秀教学案例中极为普通的一个教学案例,但对于作为师范生的我来说,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在这短短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我不仅经历了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研究的基本过程,而且还在不知不觉间经历了几次角色的转变:首先是我作为实验的被试,满怀好奇的想知道老师做这个实验的真正意图,接着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一个学生的视角来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在我大概明白老师的真正用意以后,我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思考这个教学片断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有什么借鉴作用,之后,我又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教学片断,思考它对于教育研究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正是这个实验使我第一次真正觉得教育非常有趣,仅仅通过老师简单的几个问题或是几个眼神,就足以使你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明白很多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你去思考更多的问题,甚至能改变你的一生。 在本学期教育心理学的汇报课上,我重新做了这个实验,有意思的是,在本次实验中出现的许多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竟然与大二时做的实验相差不大,如 A 组的总体成绩不如 B 组;在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时,大家都会很容易想到 B 组允许向 C 提问这个因素; A 、 B 组同学总是倾向于分析 A 、 B 组成绩的组间差异,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因于环境因素和 C 同学的描述方式,而往往会忽视进行组内差异比较,倾向于忽视自己的个人原因,如注意力、空间想像力等。 但是,两次实验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现象,如在后一个实验中, C 同学认为 B 组同学允许向她提问,这对她的思路产生了干扰,使她不能顺利、流畅的将图形描述清楚, C 同学还提到她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存在不同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个因素。另外, B 组的一个同学提到,在 B 组的其他同学向 C 提问时,他们之间的互动对他产生了干扰,使他在本来理解正确的情况下,修改了原来的认识,以致最终不能正确完成任务。 两次实验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同时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使我对这个教学案例更加充满兴趣,如果将这个教学案例进行推广,是否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相同点是稳固不变的,是否会发现更多的不同点?如果其中的某些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在若干次的实验中仍然存在,我们可否将其归纳总结成为教育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发现更多的不同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怎么判定它们是否是主要因素? 在未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简单,我认为这个教学案例首先反映了一个简单的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而且我对实验结果的预计是 B 组的成绩肯定会好于 A 组,另外,我认为这个教学案例体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且它倡导要引导师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但在经过思考并提出了上述一番问题以后,我越发感觉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问题,包括人的归因、注意力、动机、空间想像力、语言表达,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互动等。在本学期,我还同时选修了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课程,还阅读了与神经教育学相关的一些文献,我觉得这个教学案例还包括如人的视觉表征、表象的心理旋转等问题,并且这些心理过程都具有相应的脑机制。对这个教学案例进行在行为层次上的研究,使我们能发现这个教学案例中的特殊现象和规律,但单单通过这一层次的研究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现象和规律的实证性的确切解释,例如,我们可能会发现学生在根据 C 同学的描述画图形的时候,会倾向于在某个图形上犯错误,但为什么会具有这种倾向,是由于时间太短的缘故,还是由于 C 的描述方式不当,还是由于学生对这个图形进行表征时存在困难等,这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是造成这种倾向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和脑科学都是研究人的科学,并且认为人的行为活动都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脑机制,尽管人的行为活动中包含的变量很多,尽管目前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尽管我们要讨论清楚这一个问题所需的时间很长,但是采用基于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以上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教学案例,而且我们也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因为我们需要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相应的脑机制的基础上来科学的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以上这些思考,使我明白教育的确是一门科学,但是作为科学,其意义并不仅仅只是为我们揭示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都能理解这些规律,但是要能正确的利用这些规律,并使之能为教育产生效益,仅依靠教育科学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例如,大部分的教师在教授教育理念的课程时,通常都会采用讲座的方式,教师讲,学生记,大二时给我们上课的这位老师却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式来启发我们思考这其中的教育理念,并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映像。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也许某一位教师可能并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他或她的教学方法能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他们的人格魅力确实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依赖的不仅仅是教育科学所总结的各种教育理念和规律,它还需要教师授课的技术与艺术。何为技术?简单说来,技术建立在科学之上,是一种规范的、可操作、可复制的程序和行为方法,教学技术是教师能熟练、有效的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何为艺术?简单说来,艺术建立在熟练的技术之上,是一种开放、灵活、自由、新颖的行为方法,教学艺术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法,而审美化教学提倡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审美欣赏和审美表现和美的创造,以减轻师生的负担,使师生获得身心愉悦,进而能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的教学。可以说,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教育过程应是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却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之间的脱节,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已成为怎样将这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怎样使教育科学能指导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的生成,怎样使教育理念能转变成实际的教学过程,以更好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总结回顾以上这些对一个简单教学案例的思考,很难分清哪些是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心得,也很难区分哪些是对本门课的建议,但它们确实是经过我对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以后所总结出来的。在第一节教育心理学课上,我带着一个问题开始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即教育影响与人的心理是怎样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的,也许在这门课程结束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我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经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即是我带着更多的问题进入以后的学习。回想起在本学期曾听过一位教授讲解有关“元问题”的知识,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元问题,比如,“ 1+1= ?”,数学家认为它等于 2 ,经济学家认为它大于 2 ,元问题的重要意义不在于问题本身的意义,而在于这个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在于不同的人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系列的新的认识。如果将这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作为一个元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从这个问题出发还有哪些思考,其他人又有些什么思考,我们的共同思考是什么,不同思考是什么 ……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4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HP-UX 学习心得 (1)
yiligong 2010-1-25 10:47
HP - UX : Execute permission denied
个人分类: 想想写写|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心得
wucongyi 2010-1-15 15:31
期末考试将要结束了。想来,感觉时光真是飞逝而去。想想第一天到科学院研究生院报到,提着行李,一脸疲惫的狼狈相,真是有些好笑。在这里学会了很多,研究生阶段和大学的学习方式真的不一样啊,差别很大。在这里先写一点,希望和大家交流,能起点作用。 要自立,学会自学,而且是有效率的学习。不用再盯着考试,有不少课外时间,可以去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好的书和文献还是很多的。没有人督促,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计划,努力去实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期结束,你会发现,你看了不少好的英文文献,了解了更多科学知识和科研的思路。 锻炼身体,好像在研究生阶段,很多人一下就变懒了。不再喜欢运动了。开始我也是,但我告诫自己: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呵呵,现在才感觉,有付出就有收获,身体素质还是很好。天气很冷,又有甲流,没事,Iamverystrong! 选择了科研,就要努力去做好,做最好的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Design-Expert数据处理软件学习心得
wangshilei 2009-12-14 14:18
Design-Expert,虽然不如 SAS强大,但可方便的进行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 面优化分析或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分析,并且可以满足实验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针对上述两种的响应面优化的方法,并结合已发表的文章,我对该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效果进行了验证,发现: 1.使用该软件的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的结果还是比较可信的。 2.在实验条件寻优上,响应面优化法确实有一定的优势,软件得到的寻优结 果,一般可以在后续的验证实验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个人分类: Design-experiment软件学习系列|9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进展(一)
ricefrog 2009-10-29 19:29
亚北极地区一个性比偏雌性的蛙类种群 脊椎动物的性别主要有环境决定和遗传决定两种机制,在遗传决定性比的种类中,雌雄两性的比例一般很少明显地偏离 1 : 1 ,性比显著偏离背后一般都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在亚北极区的两个池塘,用标记重捕法( CMR 法)连续 6 年调查了 R temporaria 的成年个体性比。该结果除了显示该种群性比的情况,还用来分析雌性蛙的二年一次周期性繁殖情况,并且通过 6 年数据的对比,我们还试图分析该种群是否也和全球两栖动物下降的趋势相符,也有种群下降。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两个种群性比都明显地偏向雌性,参与繁殖的个体中雄性只占到 30 %,而雌性个体多达 70 %。标记重捕法结果进一步显示,整个种群的偏雌性比并不是由于雌雄两性成体的死亡率差异造成的,雌雄成体存活率均为 70 %。我们认为这种偏雌的性比可能是由于蛙类生活史早期阶段的死亡率差异,以及环境对蛙性别影响造成的。至于偏雌性的性比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我们发现的如此显著的偏雌性的性比,在此前蛙类种群性比研究中还没有记录。一般蛙类种群在繁殖期都是性比偏雄性。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该种蛙类雌性个体并没有前人报道的每两年繁殖一次的行为,并且整个种群在 6 年中,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J.S.Alho, G. Herczeg J. Merila. Fe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subarctic common frogs. Journal of Zoology. 275 (2008): 57-63. 评论 :这次是第一次加入这个团体,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同专业的人一起交流读文献的心得,是件很开心的事。第一篇,选了一篇相对简单的文章。这篇文章从思路,实验设计,再到实验方法和具体操作都是很简单的,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算法,更没有复杂的实验操作,可是从结果来看,很不错。 Journal of Zoology 是动物学领域刊物中,历史悠久,并且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影响因子也在 1.5 左右,在动物学类的 SCI 刊物中,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样简便的实验能出这样的成果,算是很不错了。 CMR 法,是两栖类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通过长期的定点观测,可以让我们得到扎实的数据,来观察我们要研究的种群。特别是近年随着荧光标记,微芯片等的引入,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的记录观察种群的信息。并且如果实验设计合理,长期监测除了记录性比,种群动态,还可以更进一步研究种群迁移扩散,栖息地利用,性选择等更深入的理论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借鉴的实验选题和设计思路。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4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
jiangjinsong 2009-10-10 22:06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錢鐘書手稿集》序 ● 楊絳 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 神 。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 Bodleian 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裏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 筆,書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鐘書的 飽蠹樓書記 第一冊上寫著如下幾句: 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 筆劄,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為引。 第二冊有題辭如下: 心如椰子納群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並無 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於燈下) 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後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鐘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為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鐘書深諳 書非借不能讀也 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 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鐘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裏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 張破損。鐘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我曾想為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 有些都沒用了。 哪些沒用了 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 鐘書去世後,我找出大量筆記,經反復整理,分出三類。 第一類是外文筆記(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極小部分是鐘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餘全是手抄。筆記上還記有書目和重要的版 本以及原文的頁數。他讀書也不忽略學術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重要論文,他讀後都做筆記,並記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鐘書自從 用了 。但是對於學習外國文學的人,對於研究錢鐘書著作的人,能是沒用嗎? 第二是中文筆記。他開始把中文的讀書筆記和日記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識份子第一次受 思想改造 時,他風聞學生可檢查 老先生 的日記。日記屬私人私 事,不宜和學術性的筆記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記部分剪掉毀了。這部分筆記支離破碎,而且都散亂了,整理很費功夫。他這些筆記,都附帶自己的議論,亦常 常前後參考、互相引證。以後的筆記他都親自記下書目,也偶有少許批語。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類是 日劄 鐘書的讀書心得。日劄想是 思想改造 運動之後開始的。最初的本子上還有塗抹和剪殘處。以後他就為日劄題上各種名稱,如 容安館日劄 、 容安室日 劄 、 容安齋日劄 ;署名也多種多樣,如 容安館主 、 容安齋居士 、 槐聚居士 等等;還鄭重其事,蓋上各式圖章。我先還分門別類,後來才明白,這 些 館 、 齋 、 室 等,只是一九五三年 院系調整 後,我家居住的中關園小平房(引用陶淵明《歸去來辭》 審容膝之易安 )。以後屢次遷居,在鐘書 都是 容膝易安 的住所,所以日劄的名稱一直沒改。 日劄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劄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著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 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俚語,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 心得 還待寫成文章,才能成為他的著作。《管 錐編》裏,在在都是日劄裏的心得,經發揮充實而寫成的文章。例如:《管錐編 楚辭洪興祖補注》十八則,共九十五頁,而日劄裏讀《楚辭》的筆記一則,只疏疏 朗朗記了十六頁;《管錐編 周易正義》二十七則,共一百零九頁,而日劄裏讀《周易》的筆記,只有一則,不足十二頁;《管錐編 毛詩正義》六十則,共一百九 十四頁,而日劄裏讀《毛詩》的筆記二則,不足十七頁。 鐘書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 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 、 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 讀《全唐 文》等書的心得,日劄裏都有。他曾對我說: 我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 這兩篇,想是 不易理董者 ,再加 多病意懶 ,都沒有寫出來。 日劄裏的心得,沒有寫成文章的還不少呢。 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鐘書都 沒用了 。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為有志讀書求知者,把鐘書留下的筆記和日劄妥為保存。 感謝商務印書館願將錢鐘書的全部手稿掃描印行,保留著手稿原貌,公之於眾。我相信公之於眾是最妥善的保存。但願我這辦法, 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 楊絳敬序二 ○○ 一年五月四日(此文為《錢鐘書手稿集》序,主標題為編者所加。《錢鐘書手稿集》,商務印書館出版) 免責聲明:轉帖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 本人觀點微不足道。 看帖有風險,讀者須謹慎。 ================= 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致志反科學!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2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井底之蛙对MEMS的印象
poorsoldier 2009-4-26 16:16
大学四年就要念完了,毕业证书上专业一栏估计是微电子,其实叫微机电更合适。我的专业课以MEMS相关课程为主。学了四年,对这个科目有些了解了,于是想说说想法。但是了解实在太少,仅限于本科能接触到的东西,跟井底之蛙一样,于是就胡扯一些井底之蛙的看法吧。 微机电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象机械,学的多一些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科目都包含。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光学等等都有涉及,真的感觉到是交叉学科。据说可以制造微米级的
个人分类: 硅片堡垒|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