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留学生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驴样年华
guanjiwen 2015-8-11 09:36
驴样年华 驴样年华 都说出国上学苦,有了自身体会才明白。在中国不上大学的年轻人是花样年华,上大学的人是草样年华,在国外上大学那就是驴样年华。这种辛苦程度,一般点的驴都承受不了。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Assignment一个接着一个,拼着命的做完了,发现老师讲的内容已然不会。电动力学Assignment是上个礼拜四交,Evan到周四上午才完成,大呼轻松之余上网闲逛,发现下一个Assignment已经张贴出来了。对于我来说,语言是个大问题,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也终于没有白费。在上个Assignment得了48分,满分是50。其实我是满分的,不过有一道题,虽然我做的完全正确,但我又尝试用其方法做,但是没有成功,我把这种不成功的做法写出来和Hirose讨论,结果被扣2分。想想也对,毕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现在在办公室,我已经属于学的比较好的一个了,经常被缠着问作业,今天下午就在黑板上给Evan讲了一遍量子作业,看的出来哥们比较佩服。不过可惜Kaori不在,要不然也能风光一把。而电动作业的第三题,可能只有我会,已经有5个人来问过了,每回都要不厌其烦地讲一遍,其实就是一个广义Fourier展开,但要从广义Fourier积分讲到级数,又讲到量子力学的本征基矢,我总是试图将问题简单化,但效果不好,好象没有人听懂。他们觉得我很牛,居然懂那么多,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居然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直接用量子力学的方法解电动力学。其实他们不知道,为了解这道题,我从上个礼拜六早上一直搞到夜里2点,才弄出来,看了好多高等数学,数理方法的书才明白的,他们当时可能都在Happy吧。中国人学习是牛,但全是靠磨出来的。Eric的Assignment只得了35分,要重做,感到很不平衡,但那已然是抬举他了,如果没有我的指导或者说我直接告诉他解法,他应该是0分,肯定是零分的。别人问问题,我尽量去帮助,引导,因为大家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以后我有 问题不会,自然也可以问他们。实际上,上个Assignment的第三题我是问了Steve,第五题我是问了Kai,才做的出来的。自己有会的赶紧教别人,以 后也好去问他们。 下周的功课会更紧,期中考试马上就来了,到时候又只能是拼命的干了。 说点新鲜事: 姓资的外壳,姓社的加拿大 这周发工资了,1500块,是RA的那一部分,发下工资后,几乎晕倒,居然被扣了300多的税,可是别人只扣了不到100块。当时我跟发工资那人说我操,太他妈多了吧!,那女孩不懂,以为我拿到工资兴奋,对我报以微笑。问了一圈下来,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扣那么多,后来把所有得到的零零散散的信息加上我的理解,才知道原来税是肯定要交的,但是如果你在报税的表格上写自己的收入比开销少的话,就可以不交税,如果不写,就要如实交税。但是,这都是暂时的,因为到年底核算的时候,如果你在学校的收入超过了18800刀的话,不管你的开销是多少,超过的部分必须交税,而如果你的收入不到18800刀,以前交的税都要退给你。我的收入肯定比这个数高,也要交点税,但没这么夸张,全是因为我填表的时候写收入比开销高,才被盘剥了这一道。昨天去把表格改过来了,但不知道是否能有作用,也不知道能不能全反回来了,也算是切身体会了加拿大的税制。
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guanjiwen 2015-8-11 09:34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这周过的很累,很苦,读了许多的书,却仍然不得要领,感到理工大的物理教育方面和国外实在差的太远。人家本科生都学的很深。不管不管,继续努力就是了,既然别的中国人行,我也肯定行,怎么着我至少在中国人也里能排进前两亿吧。 从这周开始,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周一和Eric去了Superstore, 和丫一起去是因为丫有辆二手车,以前我都骑自行车去,买东西的量极为有限。这次既然没有后顾之忧,就放开手狂拿一通。买了块枕头那么大的牛肉,又买了几公斤猪肉,想着应该3周没有问题,然后又去买鱼的地方巡视了一番,发现最便宜的居然是3文鱼,沦落到一加元多一点一公斤,好象比这东东便宜的只有白菜了,而且还没有头,赶紧弄了一条4公斤多的。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买到芥末,以后去中国店再买吧。蔬菜,水果,饼干也是狂拿一通,当然看似潇洒的同时要先快速浏览价格,分析不同品种的性价比。同时,老抽,陈醋之类的也弄了一些,提一句,发现加拿大的生抽都是骗人,比老抽还咸,虽说挂着李锦记的牌子,味道和国内相去申远,所以对老抽的咸度一直很好奇,才买了一瓶。这边也有康师傅方便面,味道也如嚼腊,口感极差,肯定是为了适合加国口味才如此,加国口味之差,如此可见一斑。这段时间早上老起不来,寻思买个闹钟,一看价格很贵,不知是哪个温州小厂生产的,质量很差,可笑至极的是商标居然用汉语拼音,老外看见肯定不知所云,念出来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在说中文。最后一结帐,80块,差不多是半个月的生活费用,一下子花掉那么多钱,颇有成就感。结帐时旁边有个老太太看我买这么多东西,说你小子是不是有个大家庭?我说家庭没有,可是我比较能吃,这些东西要吃一个礼拜。老太太当真,露出惊异的表情,因为她看到我买了一袋18公斤的大米。 说到家庭,这周有时会有点想家,想所有在国内的人,从前生活的点滴经常会出现在眼前,我会回忆起自己和小舅舅一家人在平台上一起种菜,和小舅妈一起谈心,和大舅舅说的一席话我也几乎句句记得。昆明的事更是历历在目,我想起大二回家时一家人在园林吃饭,我妈看我吃的那么香,想到我在大学没有这些吃的,不禁难过。我想到和张红彬生活的日子,天天晚上一起吃饭,还要喝两口真露酒,聊着一天的感受,非常的幸福。这些事如今恍如隔世,感慨万千。如今海虹已经买不到,你做的很难吃的菜也不见踪影,真露更是休提。天下大事合久必分,我们运气再好,也终归逃不出这个宿命。我临走那天深夜,你一声“我不想你走”说得那般凄惨悲切,眼泪不住的流,到头来终归于事无补。我腾身一跃,一万八千里过去,弹指已在地球另端,可是可是,我凝神四顾,却竟仍逃不出你记忆方寸之间……好在还有个分久必合,我们很快就会在加拿大Saskatchewan河边继续我们的故事。 说到这里,居然有些伤感,可以我不会写诗,文笔也过于拙略。否则利用这种情绪,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些美文来。说点好玩的吧。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形状” 那天中午看到Steve在吃自己午饭,像在吃一堆垃圾,很好奇,问你丫在吃什么?他说我这个是三明治,自制的。我说哥们我有个问题一直困惑,他说请讲,我说这个三明治和汉堡我一直不知道有什么分别。他说最主要的区别是面包的形状,一个方一个圆,其次,汉堡包是用现做的肉饼搞,三明治则用火腿。我再问调料是否不同,哥们说汉堡是用沙拉酱,三明治用Mustard(吃过,不知道是什么东东)。你看我这三明治,生菜,土豆,火腿一应俱全。我看了看,土豆是生的,不禁暗暗佩服。哥们的胃不一般,水也是喝凉的,这点到和我一样,不像Kai和Evan,弄个壶,有事没事泡点咖啡。第二天,我也弄了个三明治,问Steve,我这个面包是方的,但是用的是火腿,而且是沙拉酱,那是算汉堡还是三明治?其语塞,不知所云的说了些什么,大概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之类的。我是知道这个人比较规矩,才和他开这个玩笑。本来头天是想着带点我做的青椒烩三文鱼给这厮尝尝,结果晚上太饿,让我给热了吃了。下回再做一定给这哥们带点,让他知道我中华料理博大精深,岂是你生土豆三明治能比的。 评价一下屋里的几个人: Steve刚才已经介绍,是个很规矩的人,学习非常用功,一天到晚的除了吃饭,基本不动地,我有时想偷看他的作业都没有机会,哥们回家都把书拿走,估计也是个挑灯夜战的主。本科是Queen’s的高才生,前文提及,是冲着Hirose 院士这头牛才从安大略来的。哥们穿衣服境界很高,你看一般人穿什么,取非,就是他的穿着,头两天热的要命,哥们长衣长裤,这两天10度以下了,哥们倒穿起短裤了,而且奇的是上身是毛衣,牛人。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太懒不洗衣服,没的穿只能穿短裤,哪天侧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Kai 这哥们像我,很随意散漫的一个人,从来都在屋里大声说话,骂街。而且如果没有电动力学的作业,丫的脚肯定不在地上,而是在桌子上晃悠。不过这人挺热心,问他点什么事还都能告诉你。说话的时候露出一对小尖牙,极其可笑。这哥们比较滑头,会钻点空子什么的,礼拜四我跟他说,我下午有个研讨会,他说那你得早去,在会前会有点心和咖啡。下午我一去,哥们比我还早,早喝上了。我寻思自己也不能拉空,拿了个杯子也去接,一看,靠,咖啡机!一排按钮,咱土人跟本不会用呀!也不好意思露这个怯,瞎鼓捣半天如果放出杯开水来,得丢死人。 下周继续介绍。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guanjiwen 2015-8-11 09:33
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这周是异常忙碌的一周,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的作业都布置了好多,而且很难,电动的老师是搞等离子的,净弄点子等离子题来为难人,谁都不会。问stephen,他说他no idea,我说你丫不是搞等离子的吗,他说他认为这题跟等离子没关系,因为结果等于零。简直是胡说八道。问evan,他只会说sorry,并十分肯定的说这世界上没人知道,当然,他的意思是这个老师不是人,因为那厮知道答案。Kai还是比较聪明,在课上问了这个问题,老师说什么我是听不懂了,看kai到是不住的点头,下来一问,他说他试图去问,结果老师说的什么他并不懂,但不懂为什么要点头?香港人更是不行了,题都看不懂呢,就为了让他看懂题,我把电动力学的第一章给丫讲了一遍。他说你水平很高呀,我说咱两的区别只是我能看懂题。 量子力学的老师被我搞的很惨,我下课去其办公室问问题,不好意思太麻烦,就让他干自己的事,我说我自己在黑板弄,不会再问你。结果他在旁边安不下心来,一会说你弄个凳子,一会说要不要咖啡?我说你丫干脆给我从头到尾讲一遍吧,结果因为语言的问题,他讲了至少3遍,我看自己也明白个大概,就不为难他了,要不和kaori一说,还以为我水平很菜呢。 这周助教的工作是判29本作业,5道题。很为难人呀,因为这是大三的课,本身就难,我上大学时才60分而已。只有现学现卖,不过效果还好。感觉这边的学生也是抄作业的,只不过改改而已,因为抄袭是挺大的事,他们怕发现。可是我不抄作业刚几天呀,这点小伎俩还能瞒的了我?一看就知道是谁抄谁的。不过有个叫Moats的牛人,有一道题只有他对,真牛人,不参考别人的。给他写个了very good。而且他们的数学很差,感觉连中学都毕不了业,居然也像模像样的做偏微分方程,结果只是让你感到他们很会搞笑而已。从昨天下午5点判到晚上1点,然后又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才判完。尽管能看到一些搞笑的结果,但还是很累。只有激励自己,这是800块人民币,在中国像咱这样的,得到火车站搬多少包呀。就是玩麻将,也得连胡10几把大的,一张作业就是几百公斤呀,四两拨千斤,值! Kaori上午写了个信,说一年要给加3000块的工资,而且虽然要交税,但是只要填点表格,就能反回来。而且飞机票的钱她也给报了,下礼拜给支票,但我这土人还不会用支票。好事好事。我好象看到一群猪朝我走来,能买不少肉呀。 说点好玩的。 “土著人和泥人的聚会” 周四下午到学校,看到草坪上聚集了很多印地安人,头上都是有羽毛的那种的,在那里搭了许多棚子,搞了个部落,好象要过生活的样子,还有很多在吹吹打打,十分鸹噪。旁边瞧热闹的也是n多的,看了一会,才知道是原著民的聚会,都穿着印地安的服装,但脚下不那么协调,居然有人穿的是nike的球鞋。然后还有许多的炉子,做烤肉,免费发放。我中午吃的太饱,要不也弄个尝尝。怎么想这也不是在学校呀,周围都是教学楼,这帮奇人在这里也有点不何时宜。 不过还有更奇的,周五上午草坪上又出现了一些奇人,我刚出物理楼,眼睛还不太适应阳光,只见操场上黑鸦鸦的一片,刚开始以为是一些麻袋,没注意就走了过去。结果没想到这群麻袋突然发出了一些声音,居然唱起歌来。才发现这是一群人,男的只有短裤,女的也只有内衣,然后全身都用机油弄的漆黑。感到十分的搞笑,因为眼睛那里还是白的。不过为了追求效果,有的人把嘴都弄黑,我真服了他们了。听了一会,是在唱“we are, we are becoming engineers…”我估计他们是刚入学的工程学院的学生,既然以后要当工程师嘛,肯定是要身上很脏的,所以这也就是个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入团宣誓,做好思想准备的意思。不过这个还有点意思,中国的宣誓是宣给鸟听,全是胡扯。当中有个胖子,开始我还以为是女人,感觉女人脱光了上衣总不太好,走近才知道是男的,不过实在是胖的出奇,叹为观止,这种人能成为工程师我才不信。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忙碌的一周
guanjiwen 2015-8-11 09:31
忙碌的一周 忙碌的一周 从这周开始,真的是开始忙碌了。上课的内容很深,感到和国内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老师也是点到为止,你不会就自己去想办法。没有人关心你的感受。现在看来,国内上研究生真的是太舒服了。在这里,就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是一次做很多,以后就热着吃了。还是说点好玩的吧,讲讲这周来的新鲜事。 '先生,你这么做是违法的' 还是书的问题,这周一,由于借的书被recall,而买要100多块钱,所以我打定主意去复印,虽然复印400多页像个傻瓜干的事,但也是唯一的选择了。于是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的复印店。接待我的是个挺和蔼的中年妇女,一听到我的来意,便露出了一丝不快。然后解释了大概5分钟,说在加拿大,出于对版权严格保护,复印整本书是违法的事,一般说来,只能复印作者指出的不重要的部分,即便如此,一本书复印的部分也绝对不能超过10%,所以,她对我的要求无能为力,但鉴于我可以复印10%,她可以卖给我一张复印卡。不得已,买卡走人。回到办公室,几个哥们都在,我把情况一说,Kai说,复印整本书的确违法,但你可以每次复印一章,多弄几次,不就不违法了吗?看来德国人原来也不傻,但还不够精。何必要多次复印呢,一次就搞定。就说有10个人要复印,1人复印一章,我只是替他们来复印,替人复印又不违法。还是加拿大人Stephen老实,说其实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保证不违法,就是到网上去买书。我想说,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何必要你提醒,这不是怕贵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人的思维差异。如果是日本人碰见这事,没准会抄一遍书呢!后来,我找了家小复印店,还是偷着给复印了,花了12块钱,复印时胆战心惊的。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这么给破坏的,不过没办法,没有钱就是没有钱,打肿脸充胖子到是能保住国人的颜面,但是客死他乡的就多了。 'Nice Shoot' 周末是大学生体育联赛的比赛日,下午路过体育场,人山人海。原来,这里有一场西部大学生橄榄球联赛的主场比赛。以前知道在北美,一场大学生联赛的比赛,对于一个小城就是一个节日,往往万人空巷,去体育场助威。今天眼见为实,果然如此。球场里面已经坐了8成的人,大多数穿着绿色的写有Huskie(学校球队名称)的套头衫,大呼小叫,地动山摇,这时比赛还没开始,场外还有许多的人排队进场,其中至少有一半都不是学生。看台下面是一排小摊,一排大胖子厨师在制作热狗,汉堡,烤肉什么的,同时出售饮料。几乎人人都要买些吃的东西,边吃边看。有些人则自带烧烤设备,在体育场边上搞BBQ,要说也是非常自在的一个下午。旁边的球场就冷清许多了,正在进行一场女足比赛,围观者尽是些老年人,坐在椅子上,腿上还盖着毛毯。非常有教养的样子,比赛结束还鼓掌感谢球员的演出。这周实在太忙,要不然一定要去看一场橄榄球,等以后吧。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良好的开端
guanjiwen 2015-8-11 09:30
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 今后决定写周记,把这里的点滴记录下来。今天是第一次。 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周围环境: 1. 地点: Seager Wheeler Hall:我的宿舍楼 Physics Building:我工作的物理楼 Superstore:买东西的超市 2. 人物: Kaori:我导师,日本小女人 Hirose:电动力学老师,日本老头,加拿大院士 Dick:量子力学老师,德国中年人 Kay:一个屋的研究生,德国人 Brain: 一个屋的研究生,加拿大人 Angie:管TA的女人,加拿大人 Mitchelle:系里的秘书,加拿大小女孩 成然,张东,:同宿舍的,计算机系的硕士,中国人 刘军:同宿舍的,计算机系的博士,中国人 刘长风:同宿舍的,MBA,中国人。 K: 同宿舍的,计算机系的本科生,新加坡人。 正文开始: 因为窗户向东,每天都是从刺眼的阳光中醒来,然后是跑步,从宿舍出发,跑过一个街区,穿过那条著名的河,到达Downtown.。河边风景秀美,是一人高的小树林。到这里就停止,慢慢的走过去。树林里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鸹躁个不停,有时在树林里还能看到松鼠,傻乎乎的见人也不躲。沿着路边偶有一些雕塑,刚开始时很好奇,驻足观看。现在也觉得无它。 在树林里活动活动筋骨,想一会今天的安排。就再跑回去,这时候街上的车就会比较多,可惜没有一辆是我的。回到宿舍如果时间早,自然是玩一会MSN,和在北京的媳妇聊一会儿。一般来说她会在镜头前做几个丑态,令我胃口打开,于是吃早饭,上学校。 骑着我10块钱买的车,风光无限地来到办公室,那帮Shit肯定还没来--中国人就是比外国人勤奋。上午就在书山中度过了,因为很难,至少要说100个shit,不过发音没有Kay那么好听。 中午回到宿舍,在别人做饭之前先把饭做熟,一是怕人多了抢锅抢灶,二也是因为我做饭太好太打击别人。下午不出以外的话还是书山,还是Shit。回家时就不骑车了,要到草坪上坐一会,看看橄榄球队的训练。我总想有人来问我感不感兴趣,我也想打。可是就是没人来问。 晚上安排比较自由了,看不进太多书了。这边一到晚上学校里一个人都没有。全在过小日子。空空的物理楼,就我一个人,这时候心情很放松,在屋里干什么都成,一般都是脱了鞋,光着膀子呆着。不过有一件事始终没敢做,就是在屋里的水槽中小便,要在中国,99%的男理科生都会那样做(女生限于身体原因,并不是不想)。加拿大的小便池比中国的高,我还刚刚合适,如果是170cm以下的兄弟来,可能就不那么体面了。由于晚上老在办公室待着,居然认识了打扫卫生的老哥。这就是这段时间一天的基本活动。 再说说今天,今天是第一天上课,下午1:00上电动力学。在上课前,着实费了一把劲。这学期开了两门课,找了老师后都让我去买书,说让我买书的时候脸上都有犯罪的表情。这边买书就和抢人差不多,如果都买的话,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没了。在中国,也就是淫秽书籍还比较贵,教材是最便宜的了。所以,我决定去图书馆借,居然全都借到,一听可以保留一年,狂喜,想买书一说真是无稽之谈。结果今天早上就接到图书馆的Email说让还书,原来是你借了书后如果没人再借你可以保留一年,如果有人借就要在2周内还。无比郁闷,跟Kay一说,先是Stupid,Shit的骂了半天,我说你丫先别骂,有辙没有。他说有辙,你丫还书的时候马上就借,让那厮2周之内也还给你,跟没说一样,还是搞不到书。后来就只能去复印了,也和抢人差不多,没办法。 不管怎么说,1:00总算是坐在物理楼的128房间准备上课了。一共有8个人上课,全是白人。和一个哥们简单聊了几句,知道他是搞等离子的。我说我念博士的,他说你生猛呀,我心说我呆会上课就不生猛了。说话时偷偷看了一下他的胳膊,毛和我的头发差不多密。这里上课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基本和中国一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记,没人问问题。旁边那哥们老看我笔记,可能是我用红黑二色同时记,加上笔记本比较土,让他觉得好奇。 老师是个日本老人,院士,颇有大家风范,先介绍了将近20本参考书,然后说可以在书店找到,还是等于没说。然后他说,怎么这么点人,我以为很多呢。我心说,这些人都是不怕死的,当时Kaori跟我说,此课为物理系暴难之课,做好心理准备。 老师上课从来不看下面,始终把视野放在讲坛和课桌之间。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对于我来说,由于他的口音我基本听不懂,故他的这个姿态正应了一句俗语:王顾左右而言他。幸亏我提前预习,知道他是在照着讲义讲,才能跟上。居然从高中库仑定律开始讲,我一听很有自信,全会呀。10分钟后,已经开始过渡到大学电磁学的内容,我感觉这也太快了吧。在过10分钟,已经是电动力学的电多极矩了。按着速度,下节课估计就是高等场论了。牛人讲课真是到了无招胜有招,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境界。 课上还说了一下期中考,期末考的事,居然是拿回家做,24小时完成。到时候如果不会,还能找位电动学的比较生猛的哥们帮帮忙,一笑。Kay也上这门课,但我看他一直在后面喝咖啡,肯定是牛人。 老师居然提前下课,我都不知道是下课,还以为是课间休息,一看他拿着讲义溜了,才明白过来。老师一边出门一边问,有问题没有,问完了人已经在门外。不知如果真有问题该当如何请教。老都走了,我也走吧,回去和Mitchelle交涉了一些选课的事,就回到宿舍。 宿舍里碰到成然,他说他也上课了,我说你丫能听懂吗?他说听懂了一句,我说,牛人牛人,居然听懂了这么多。他的老师是操保加利亚英语的。还有更次的,刘军都不知道今天上课。不知道这边逃课怎么办。好,今天先写到这里,下周继续。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 转----序
guanjiwen 2015-8-11 09:28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代序 出国半年有余,闲来无事总爱搬弄几下文字,留学生活毕竟清苦,和自己笔谈也成为一种享受,居然友人相邀,劝我将这些零散 文字总结整理,也许有网友会感兴趣,荣幸之余,自然不敢怠慢。整理当中,看到有趣的地方,也会哑然失笑,原来出国留学竟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我是个无甚追求的人,又好凑个热闹,凡事随波逐流,三年前随着考研大军混进研究生队伍,然后又随着飞跃重洋的队伍跑到加拿大来看风景。随着随着,居然念起了博士,自己都没想到;居然出国念书,所有人都没想到;居然念的是理论物理,恐怕老天爷都没想到了。 2003年8月某天,在机场狠狠的哭了一鼻子之后,我踏上了北京到温哥华的航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心情十分复杂,紧张加上失落,紧张是因为鄙人的英文还仅限于礼貌用语,再多一点就不会了,失落是因为毕竟,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希望去加拿大南边的那个国家,退而求其次,失落总是难免的。 在太平洋上飞行了8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陆地,阿拉斯加的山,阿拉斯加的雪,清晰可见。飞机从北向南飞,眼中也渐渐的有了些许绿色,但还是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当第一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公路时,我被告之,飞机将在5分钟后在温哥华机场着陆。原来加拿大北部是也是如此的蛮荒,并不想我想象的那样奇伟。下了飞机,我下意识的往南看了看,希望能看到西雅图的影子,却只发现无边的草地。 我的英文果然成了问题,在过关时耽误了不少时间,我就顺理成章的错过了到Saskatoon的航班,于是被告之,你要不就在温哥华呆一宿,要不就现在飞Calgary,从那里赶下午5点到Saskatoon的航班。我选择了后者,毕竟“人生在世一百年,会当纵横九万里。”,多走些路咱们是不怕的。这个选择使我后来的旅途充满了乐趣。飞到了Calgary后,居然又错过了到Saskatoon的航班,说是没座位了,但据说明天早上还有一班。只好到旅馆休息。在此期间,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个加拿大朋友,一个中年妇女,Saskatoon人氏,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大肆向我宣传,Saskatoon什么都好,人好风景好空气好。尤其是一种叫Saskatoon berry的浆果,味道更是好的不得了,虽然她说的我完全听不懂,但通过她的形体语言,我理解其美味应该是超过人参果。 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机场上飞机,机场是没有登机通道的,机场设施和国内长途车站一样,拉开门,自己走。可笑的是,居然上的是一架螺旋桨飞机。顶多只能坐30个人,有一个乘务员。当时我奇怪的想到,当年周总理把降落伞让给小女孩,可能就是在这种老掉牙的飞机上,这个想法不吉利,赶紧打住。飞机上坐定之后,发现身边的女士居然就是昨天在机场认识的那位。一路继续向她听她介绍Saskatoon风土人情,期间还在她热情的推荐下,喝了两杯Saskatoon berry汁,味道似乎也稀松平常。 当我第一步踏上Saskatoon土地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什么废话都别说了,你已经来了,从现在开始,你再也不是能在北京胡同里岌着拖鞋,光着膀子,拿着瓶啤酒,到处晃荡的人了。你再也不是整天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考虑,只知道看球的人了。实际上,我的家族是个书香门第,我的这一辈孩子,大都出国留学,目前移居美国的总有一半还多,我是最后一个出国的,以前也是被看成没什么前途的一个。毕竟我自小离家,在姥姥舅舅身边长大,书卷气是少了一些,小时侯读书也很差劲,但打架也不行,总之是一无是处,做不了好孩子,坏孩子也看不起我。但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毕竟也迈出了我的第一步,尽管不那么显赫,但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无论这条路多么曲折,我必须自己走完它。中国已经在两万里之后了,除了自己,并无别的依靠。想到这里,豪气万千。就在从飞机上下来,到走进侯机厅的这几十米,心中像放电影一样的想了这许多。 进入侯机厅,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个日本女人在那里等候,我知道那就是Kaori,我的导师。而且我也知道,这个人将对我的一生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Saskatoon,我来了! ----是为序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山好水好寂寞----------我的出国感受
热度 21 ning198729 2013-10-13 04:40
爸爸经常跟我说,你要是说国外不好,你得先出去看看,才有“资格”说话。好吧,现在我有资格了,我真心表示:还是中国好,我一旦完成学业,赶紧回国,回到祖国的怀抱。。。(感觉有点肉麻。。但是是真心话。。。忍忍吧)履行我对党的承诺 理由如下: 想必大家也知道了,我去的是德国,老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先说优点 优点: 环境没的说,干净(但也绝对不是一尘不染,胡扯!!车站也有不少垃圾烟头),垃圾分类(金属,塑料,纸张等分开),天空是蓝的,晚上可见星星,人民素质颇高,陌生人经常打招呼和帮忙,大多数人都懂英文,社会制度和司法体制完善,自来水能喝,重视绿色出行,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连公交车都是准点才到,其他时刻一律不来。。。。城市面貌就像是放大了的青岛八大关。 缺点:生活不方便,周日很多机构,商场都不上班,连共交时间段都缩短,饮食单一,香肠,面包是主食,蔬菜水果种类远远不及国内,圣女果,茄子河其他水果蔬菜味道总是怪怪的,小国家物产就是少啊!物价颇高,除了香蕉,牛奶等,电子产品一点不便宜,也没有山寨货和盗版软件。。尽管这是违反知识产权的,但是,亲爱的朋友们,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不都是在相互支持,四大发明他们也没给我国钱啊。。这个概念都值得探讨。。。各种规则都要注意,是在甚为麻烦。。。。有的时候在北京呆惯了,看到人这么少也是一种恐慌,就和瘟疫大流行一样---人都死光了。。。。 尽管北京经常雾霾,尽管跟国外相比,我国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人多车多,尽管有地沟油。。。。但是对我来说,我真的很喜欢并适应我国的生活,毕竟国情不同,我们的国情不可能也不允许4路车每小时就准时在15分钟和45分钟时来两次。。。。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很多韩国人都认为:人应该吃自己出生地的出产的食物最健康,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这个道理吧,反正我是吃不惯外国的东西。。。。。有一些所谓人的劣根性是全人类的问题,有的中国人没素质,外国人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都差不多。。。 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我绝不会在网上发几张风光图片然后进行一番炫耀:“看,我出国了”,可耻啊。我只想说,等我回国后我会更加珍惜国内这来之不易的宽松环境,学成归国后,继续搞好科研,照顾好父母,培养好孩子,有了家就有了责任,争取为国家多做贡献,将来有一天我当了导师,我定会严格要求学生和自己。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曾经说过:“一个正直的人,就应该生在自己的祖国,奋斗在自己的祖国,埋葬在自己的祖国”。我没人家那么高尚,至少做到干好本职工作,对得起入党那天宣读的誓言,,,也就这样了。。。。大概这也就是我的不同之处了吧 PS:入党那天的宣誓情景,感谢侯老师对我的赏识,使我对党员群体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我的一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38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十多年前的经典励志留学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assyrialiu 2013-8-24 07:05
编者按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于11月20日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部电视系列纪录片是由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屡经磨难、历时4年,亲手制作完成的。这部电视系列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近日,本报文艺部邀请在京的部分影视专家就该片的艺术得失举行了座谈会。这里选登部分发言内容。   “等”来的真实   郑洞天    从纪录片创作规律的角度说,用四年的时间制作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几乎每个人的经历,只有在这种历时性的观察中才显现出它的价值,这正是纪录片“不干预生活”原则的由来。那些平凡人生的动人之处,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没有对边打工边自学的日子持续几个月的跟踪拍摄,名牌大学录取榜前的喜悦就不可能那么百感交集;如果没有看过远在上海的母女那些流泪的思念,八年生离后,父女东京相见的二十个小时也不会让我们感到那么珍贵;如果一句日语不会的小张素第一天走进教室的窘境没有被拍下来,两年后她操着流利的日语融合在日本孩子中间的场景也就不会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开心。人们常说“追求真实”,其实真实不是追求来的,这部片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真实是“等”来的,日积月累的等,不带功利的等。甚至很多天都是白等,但总有一刻。最感人的真实会显现在你的镜头前。我很高兴,这部由非专业人士制作的作品具有这么多专业的特征。   我注意到本片导演说过的一句话———在他们看来,片中所有的人都是成功者。这不是指社会的、事业意义的成功,而是人生的成功。留学生题材早在十年前就进入了我们的影视,但从最初的猎奇到紧随着的腻烦仅仅发生在转瞬之间,原因就是它们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对留学生生活的社会评价的层面上。如果超越该不该出国、这么辛苦值不值等功利的判断,这些留学生和同时代改革开放背景下所有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人生。   面对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而在这付出中不仅没有丧失最珍贵的人的情感,甚至反而在最艰难的奋斗中变成一个情感更丰满的人。这可能是这部系列片每一集的总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观赏的过程中我们会渐渐觉得他们是不是留学生,在不在日本都不再那么重要,而使我们感兴趣或在流眼泪的是他们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回家,住几平米,吃什么饭,下班后的“蹭澡”,两个月在24小时便利店度过的夜晚,洗了10小时的盘子以后那顿酱油拌的第三碗饭……恰恰在这些饮食起居平常琐事中间,以及做这些平常琐事时他们的神态、目光和对着镜头所诉说的感觉中间,让我们认识了人生所能承受的和应该感受的还有那么宽广的空间。    负笈东洋的悲欢记录真实的魅力   汤恒    看完九集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十分感动,该片以忠实的记录手法,以长达四年的拍摄时间,反映了他们负笈东洋的留学历程,并通过他们的成功失败、喜怒哀乐折射出广大留日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使人感到客观真实。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充分表现了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民族精神。远离自己的故乡,远离自己的亲人,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生存、发展,对人们是一种严峻的考验。45岁的李仲生潜心读书十年,在遭遇生活巨大变故的情况面前,痴心不改,继续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表现出特殊的坚毅和顽强。王尔敏、韩松、陈麒、李芳等人,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艰苦中抒写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中锤炼出了不怕艰苦的品格。该片对这样一种思想内容的表达是相当有份量的。   二、具有很强的认识价值。令人信服地使人感到,在异国的土地上,学子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的拮据,打工的艰辛,学业的重负,感情的孤独,都是他们承受过的一切。因而,该片也提示人们,为了走好自己的留学之路,青年学子们应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三、在纪录片样式的把握上,体现出新的艺术追求,取得了新的成就。有不少纪录片,所采用的画面,有的是补拍的,有的是别人拍的资料。而这部片子,是随着生活的流程本身拍摄的,对人物的追踪前后花了四年的时间,可谓下了大功夫。这种拍法是国际通行的拍法,也应当说是符合规律的、能拍出好片子的拍法。    关键时刻你要在场   朱羽君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学者型的纪录片,它具有十分明晰而且深刻的纪实意识,成功地体现了纪录片“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拍摄的同时创作人员也在进行着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拍摄对象之间进行着一场接着一场对于生命本身的许多真实纯粹的对话。因此,它没有目前在纪录片制作中比较“流行”的浮躁气息,那种用一个生命静静地体会另一个生命、拍者与被拍者在深入的内心交流中平等地对话、贴近而非远距离地“冷记录”,它无一不在体现着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平和态度,非常令人感动。   其次,该片的取材方式、结构形式以及段落性的制作方式也十分值得我们为之叫好。第一,它按照生活自身的进行逻辑而非制作者的主观思想来结构情节,这才能够展现出拍摄对象自身最真实最纯粹因而也最能打动人的性格、思维、语言、行动等,才能把真正的“好故事”原汁原味地记录、再现出来;第二,众所周知,“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没有过程深厚的积累是成就不了好的纪录片的,这部片子在历经四年的制作后所传达出来的深深意韵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第三,“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在场”是纪录片最可贵的东西,是它的魅力所在。这部片子将每一节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充分地酝酿后将人生真正的酸甜苦辣融进每一集片子中。此外,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十分到位,摄影师非常棒。   总之,这部片子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纪录片最可贵的特质,它所传达出来的对于生活本身、对于人生体验的个性化倾诉具有异常的震撼力量。当然片子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一些人物较综合、集中的剧集中过于“群像”化的展现使得人物心与心的交流力度减弱了不少。    纪录片也应有戏剧性   高鑫    电视纪录片创作,有一个重要原则:创作者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其自然形态,不能做过多的变形处理,排斥远离原始生活状态的“戏剧式”创作方法。   但是,《我们的留学生活》作为电视纪录片,非但没有排斥“戏剧性”,反而是有意识地追求商品化了的“戏剧性”,整个看下来,充盈在作品中那一波三折的戏剧性,非但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反而构成了电视纪录片吸引观众饶有兴趣看下去的重要艺术魅力之所在。这从《家在我心中》那分别8年的父亲、母亲和女儿的悲喜剧中,从《我的太阳》那被“KKC”组织所欺骗,夫妻分居而又相互关怀的戏剧冲突中,可以鲜明而又强烈地感受到。   其实,道理很简单: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作为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为己任的电视纪录片,又何必要回避这种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戏剧性呢?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实践证明:只要长期地跟踪拍摄,就必然会跟出情节,跟出故事,跟出戏剧性,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活》剧组,一般都是跟踪每一位主人公长达两三年之久呢。事实证明:电视纪录片非但不应回避、淡化这种生活中固有的戏剧性,反而应该突出和强化。它会成为电视纪录片主要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留学生活》无论是对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对异国他乡的独特文化背景或对留守人员的情感心绪,都只做客观的、真实的反映的报道。没有过多的主观情感的投入,主观思想的渗透,主体观念的引导。虽然创作者有着10年的留学生活感受,但在拍摄的时候,创作者尽量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比较冷峻地审视着生活,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观众才真正亲眼目睹了留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咀嚼了他们的苦辣酸甜,体味了他们的痛苦与悲哀。    一部“洋插队”的写真集与反思录   王啸文    滥觞于本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上山下乡”运动与“出国潮”,通常又被称为“土插队”和“洋插队”,尽管在本质上有区别,但这两次浪潮都涌动着当代中国青年的激情,也挟带着他们内心深处抹不去的酸甜苦辣种种人生况味;同时,两次浪潮都涉及到千百万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对我们民族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将镜头聚焦于新时期以来在日本“洋插队”的一批中国青年,通过王尔敏、韩松、柳林、陈晨等人的群像来凸现海外游子艰苦卓绝的身影,折射出他们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的美好心灵。在“点”和“面”(即典型与群像)的有机结合上,达到了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效果,产生了一种“捆绑式”的情感冲击力,从而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和深沉的思考。   该剧在主题上还具有多义性的特征,它不仅是一部“洋插队”的写真集,亦称得上是一部“洋插队”的反思录。它不仅热情讴歌了海外游子的可贵精神,同时也潜藏着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留学生制度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和企盼。如果说,30年前是“文革”造成数千万知青失却学习良机和人才外流,那么,时至今日人才外流的现象仍未终止,甚至还在发展,难道不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反思吗?   这部纪录片的发人深省和催人泪下足以表明该片的成功,但我觉得它的气势和气度似乎还稍欠火候。片中的儿女情长、泪水缠绵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有一个“度”的把握。姑且不说自古以来中国的能人志士那种“灯笼花烛夜,长剑走天涯 ”的壮阔胸襟,就当代中国的大多数海外游子来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不也正是他们所具备的素质么?当然,从这部片中我们已得到了这种启迪和鼓舞,但处在改革时代的我们,在精神上需要得到的给养总渴望能更多一些,更多一些…… ( http://www.ribenyu.net/html/liuxueriben/shouxuqianzheng/2006/0915/2461.html) 关于张丽玲:此人曾出演86版《聊斋》和87版《红楼梦》。1996年开始拍摄此片,由于其中的《小留学生》一集在日本国内获奖。2006年拍摄讲述丁尚彪一家故事的《含泪活着》,并再度获奖。但也有报道指出此人涉嫌学位造假以及在此片摄制中使用演员。 关于李仲生:片中他准备了第二次博士论文,但依然没有过。后来他通过了2000年(第四次)的答辩,取得博士学位。现在首都经贸大学和致公党任职。出书《没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梦》。 关于丁尚彪:其女丁琳于2004年在美毕业,现为产科医生。丁琳毕业后,丁尚彪随即回国,现居上海。传言其离境时已在日非法居留15年,按日本法律应拘役三年,但海关看到他的护照大惊失色,立刻盖章放行,然后起身向他敬礼。 关于张素:后改名张添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09届,然后再度留学日本。传言涛哥访问日本时,在早稻田大学为其献花的即是张素。 关于韩松:他是当年盐城市委书记黄淑萍之子,后来考取明治大学。现状不明。 1. 初来乍到(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NDI0MTYw.html 2. 初来乍到(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NDU0NTM2.html 3. 彼岸的青春(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NzE4NTc2.html 4. 彼岸的青春(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OTU0MzA4.html 5. 家在我心中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MjA2NDg0.html 6. 角落里的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NDA0NTE2.html 7. 小留学生(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NjYyOTIw.html 8. 小留学生(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ODgzMjcy.html 9. 我的太阳(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5MzQwNjg4.html 10.我的太阳(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wMDA1NDEy.html Extra: 终结篇《含泪活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wNzk2MTQw.html ( http://blog.renren.com/share/235129251/2770943736)
3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中友好会馆后乐寮的一周菜谱
kksonne 2013-7-31 11:06
盛弘强 2013-07-31 日本东京一直来是全球物价、房租最为昂贵的区域之一,留学东京的留学生生活压力也是很大的。初到东京的留学生(大学院生),可以尝试申请日中友好会馆的后乐寮,这是价廉物美的一个好去处,还有食堂,理发店,自行车修理店等。后乐寮的主页上有本周的食谱,拿出来看看,你就知道在国内大学读书的幸福生活了。 (注:按最近汇率 100日元≈6.3人民币) 附:(http://houleliao.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0Itemid=63) 日中友好会馆后乐寮设施及规章简介 日中友好会馆 东京都文京区后乐1-5-3 电话 03-3814-1261 入居资格:持有中国国籍,中国政府.单位公费派遣的大学院生.研究员及持有中国国籍的自费留学生(只限於大学院正规生)。 后乐寮共三层,一、二层为男生,三层为女生,单间总数为200余个,每人一间;房内有空调、冰箱、因特网插口、电话、台灯、书架、收藏架、白板、席梦思床、被褥、座椅、地毯等。被罩、床单每月更换两次。房间、楼道的地毯每月清扫一次;厕所、浴室、洗衣机、烘干机、熨斗、微波炉、会客室、阅览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室、会客间电视均为公用;各项设施及各项服务都是免费的。 寮内设有食堂,分中晚两餐,一个馒头或一碗米饭为50日元,素菜100日元,荤菜为200日元。房费每天700日元,网络使用费每月1500日元。 为丰富寮生业余生活,寮内设寮生委员会,开展电影、卡拉ok舞会、理发、自行车修理、学术沙龙、日语英语小组、电器维修以及医疗、在日生活、网络等咨询活动。这些活动为寮生自愿奉献,当然也是免费的。寮务室负责后乐寮的日常管理。 此外,后乐寮规章制度严格:关门时间为24点;自行车放在车库号位上,乱放罚款1000日元;垃圾按分燃烧不燃烧分类,塑料为不燃烧;外出要提前填写“不在届”;房间钥匙不可借于他人,房间更不能让他人使用,发现则按退寮处分;按时交寮费,拖欠三个月亦按寮处分;楼道为防火通道,不许放任何私物;网络申请为每月26、27、28号,过期不予办理;每月可以带领其他朋友来食堂就餐,但人数控制在2人以内,并需从门卫领取就餐证;国派生原则上不予延长在寮时间。 请至少准备10张左右照片,尺寸要求严格,特别是去区役所办理登陆证,必须是照片长45mm,宽35mm,人头长26mm,从面孔下额中线到横向相片边缘17.5mm,正面上半身无帽,时间要近6个月的。另请准备个人私章,以备办手续之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观察:一言难尽的留学生活:希望VS酸甜苦咸
热度 68 jlrlmylt 2012-12-15 09:25
经常有国内的亲戚和博客的网友问我:你在他乡还好吗?留学生活到底怎么样?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只能说是酸甜苦咸,五味具全。 甜:最值得欣慰的是学业取得的进步。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电子、工程、医学、计算机等应用研究,航空、航天、遥感等高科技领域,美国无疑是世界科技领域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高校的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要远比大陆好得多。付出同样的心血,在学业上所取得进步要比国内大得多。我所在的CSU,只是一所州立高校,在全美近4000所高校中综合排名120位左右,公立学校中排名79位(美国最著名的高校是所谓的“常青藤派私立学校,如哈佛)。CSU的大气、兽医、农学、自然资源在全美进入前5名。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全世界排名大概在190名左右,远远高于国内985高校的排名。当然,在先进科学技术背后,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对高等教育的支撑。2007年度,CSU的财政预算将近60亿人民币,相当中国一个发达省份所有公立高校财政预算总额。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内的教学质量与美国的差距有多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每年到美国高校留学的大陆学生成几何级数上升趋势。 咸:最使留学生感到迷茫的是前途。 不错,美国的就业压力要远比国内小得多,用工单位也比较规范,养老、医疗、保险齐全,没有国内公司那么急功近利,还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培训的各种机会。但这种天赐福利是给美国公民提供的,不是给非法移民的。美国所有的政府机关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是美国籍公民,航空、航天、高能物理等敏感领域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要求应聘者必须是绿卡持有者。自然,留学生可以到公司去到打工,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并不歧视外国公民。由于聘用公司要为外国公民承担办理绿卡所需繁杂手续的责任,在同等条件下你要表现的比美国学生优秀,并且要忍辱负重地连续工作申办绿卡所需的最低年限6年(没有绿卡就是非法移民,将会面临随时被警察逮捕的危险)。由于语言的差异(中国大学英语教授的实际应用水平比不上美国一个农民),决定了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升不到Manager,而只能做一辈子打工崽。至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美国具备面向全球招聘人才的经济实力,中国人很难混到终身教授的铁饭碗职位,大多从事的是朝不保夕的临时工——博士后研究。也就是说,一个中国人要想在美国站稳脚跟,起码需要4(读学位)+6(申办绿卡)+5(申请入籍)=15年的拼搏。我曾经问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未来都很迷茫,不知到自己会在美国停留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回去后是否还能适应国内的体制和人文环境。管他呢,过一天算一天吧!这是大多数人的回答。 苦:最难忍受的是孤独。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商品、文化活动比大陆丰富得多。可是,经过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一过滤,一切变得索然乏味:食物是单调的,整天是汉堡、比萨,吃得人都想吐,衣服是单调的,号码极大且样式巨丑;文化生活是单调的,广播、电视、报纸到处都是对抗极为剧烈的棒球、美式橄榄球、网球比赛新闻报道;连逛街都变得毫无情趣,因为大街上除了滚滚的车流外,经常空无一人。在美国,年轻女性化装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人喝彩。在国外,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是人心惶惶、自身难保的泥菩萨。中国人很少聚会,往往是一个留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一个中国人,说不上10句中国话。中国人唯一的爱好,成家的是工作之余躲到自己的小窝里去,也许是缠绵的次数多了点,个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作了美国公民的爸爸、妈妈。没有成家的单身汉大多成为开着车子在城市乱逛以打发难挨时间的游民。自己当年留美的日子稍微好过点,因为外语基础稍好,成为出入美国朋友家中、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常客,变成每次文艺演出必到的热心观众。 酸:最苦恼的是婚姻。 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于中美文化、经济水平的差异,跨国婚姻(特别是对于男同胞)的概率并不大,可是供他们选择的择偶范围实在是狭小的很。美国90%的城市是只有几万人的地广人稀的小城市,平均每个城市中国同胞不足300人左右,也许,没有成家的留学生只有在区区几十个留学生中选择。因此,每年新生来临之际,稍微有点姿色的女生都成为众多家境殷实、相貌英俊、脸皮特厚的男生追捧的对象,名车接送、作业辅导,俨然般公主的待遇。虽有内秀但相貌一般的女生、相貌堂堂但脸皮稍薄的男生则沦为困难户。大部分留学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出国前找好朋友,办完结婚手续,然后以陪读的身份一起出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互相利用”的婚姻结对关系,有个未经证实的传言,中国科大男生出国特猛,但科大女生数量较少且美女奇缺;安徽师大女生美女多,个个抱着出国梦,于是,这两个学校的男、女生结成出国的婚姻同盟军,共同攻关。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国外的留学生(多为男性)通过国内的亲戚在婚姻介绍所登记,远隔千山万水通过虚拟网络来沟通感情,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见面,然后闪电式结婚,办理陪读手续。这种婚姻成功的概率就象网恋一样,至于是否幸福,只有上帝知道。如果一个人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最佳年龄,不管是主动的过高期望还是被动的被逼无奈,他或她都要作好在异国他乡独身一辈子的准备,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再次选择的余地。 在国外生活,一个人必须坚强,要具备一个人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因为无人可以求助。一个人要在在国外生存,必须培养忍受孤独的习惯,因为无人可以诉说。在CSU图书馆,有个从美国Kansas州应聘过来的叫做Miss赵的中国单身女子,一个勇敢、无畏、热心的中国留学生,曾经一个人深夜开车往返100多公里到Denver国际机场去接中国留学生,每星期四晚志愿用自己的车带新来的留学生去超市购物。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年过三十又五仍孑然一身,无情的岁月已经在她昔日美丽的面庞上留下时间的沧桑。清楚地记得有个星期五晚上,我们一起在她房间的客厅里看DVD《天作之盒》,看到动情处,Miss赵在墙角处偷偷地抹眼泪呢,最后竟然忍不住悲伤跑进自己的房间。我想,作为一个已经在美国孤身打拼了十年的文弱女子,她在爱情、事业、工作上的孤独无奈,又与谁人说呢?真可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每年7、8月份,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跨过国境,来到这片被无数人梦想的土地。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感情寂寞、事业迷茫、婚姻无奈、生活困苦,他们在拼搏着,在异国他乡苦苦支撑着。每当回味起自己的留学生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鲁迅先生在小说《故土》里的一段话:他们不愿象他们的父辈那样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想有新的生活,为我们前人所未经生活过的!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8066 次阅读|71 个评论
留学中遇到的日本人
热度 5 yhaiqun0416 2012-11-28 20:43
留学中遇到的日本人 A Few Japanese Met in My Overseas Study 海群 剑桥大学 Sidney Sussex College 的1987年应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中间长者为学院的 Tutor,第二排右侧第一位是本博主。 我一生从事过的职业还算比较丰富,接触的人也比较广泛,却很少同日本人打交道,也从未到过日本。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我有机会留学英国,接触到几位日本人士,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回忆起来也有不同的感触。 (一) 田中 1987年我在国家计委工作,国家教委分配有以访问学者名义出国学习的机会,我的报名获得了批准。我们单位一位处长找我谈话,说这次如果不出去,有个副处长的位置。但我求学心切,还是决定留学。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困惑和国家发展中的难题使我深感知识浅薄,非常需要出国学习。经过联系,我找到了到英国剑桥大学一个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但是,访问学者的奖学金除了机票费和一年的生活费之外,只够在英国大学里旁听课程的俗称“板凳费”(bench fee),远不够学费和剑桥大学额外要交纳的一笔数量可观的“学院费”(college fee)。无奈我向联合国UNDP中国部提出申请,希望获取另外一笔奖学金,弥补这年学费的缺额,没想到我的申请很快获得了时任主任孔来萨博士的批准。这样,我当仁不让,克服各种困难,到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注册,并住进剑桥市中心美丽的Sidney Sussex学院。 这个学院有来自世界各地到剑桥攻读各种学科的青年学生,其中亚洲人占少数,我是三、四个华人中住在学院内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又极为用功,因此尤为起眼。亚洲学生面容和肤色相近,更容易辨认和相互接近。有两位日本男学员常常和我打招呼,一位叫田中(T Tanaka),另一位叫橘(K Tachibana,或翻译成“立花”)。同瘦高个子的橘不同,田中是中等个,体态敦实,浓眉大眼,留有胡子,相貌端庄,一问方知他来自日本财政部。 圣诞节到来,我分别收到这两位日本同学送到我邮箱的贺卡。田中的贺卡令我十分惊叹,随着简短真诚的问候语,是用工整的汉字书写的唐朝张继的著名诗篇: 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也给他俩以及所有送我贺卡的同学们回赠了贺卡。剑桥的学习压力极大,我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玩耍。同学们见了面只能寒暄几句,便匆匆告辞。 很快,一年的紧张学习就结束了。同年级的研究生在校园里合影留念,我们几位亚洲学员按姓氏都在前排靠右侧。多年来,我一直珍存着这张长卷彩色相片,把它镶进镜框里,挂在家中的墙壁上。 硕士学位拿到以后,我着手申请攻读博士课程的机会。当年,中国留学生普遍都必须以能否申请到奖学金为进一步深造的前提。在剑桥大学导师 M G Kuczynski先生和 P Nolan博士的强力推荐下,英国 Sussex大学的 D Wall先生帮助我获得了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给留学生的ORS奖学金。可惜这笔奖学金只覆盖博士课程三分之一的学费,其余三分之二的学费和所有的生活费需要自筹。 为了能够注册秋季的课程,我一方面开始想方设法打工,另一方面筹钱。我自然想到了日本同学田中,他是日本财政部的雇员,借点钱给我应该没有问题。经过交涉,他爽快地同意了。我来到他在剑桥城里租的住所,简单交谈之后,他交给了我一张签发的支票,第一学期的学费就这样凑齐了。 我仍然一面拼命地打工(暑期一天打两份工),一面继续申请奖学金。终于在就读博士课程不久,获得了国际壳牌石油公司通过香港壳牌石油公司颁发的奖学金,补足了我四年博士课程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我很快联系上田中先生,把自己借的钱汇入了他的帐户。 然而,过了很久,我才醒悟,当初借钱的时候,我居然没有问他利息的事情,他当时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尽管只有几个月就还了,可是从我来讲,也应该还本付息;我因此而感到惭愧。多少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能见到他,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日本财政部工作,不过我心中总存有一份对于他的感激之情。 (二) 三宅 我想,博士学位奖学金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我选择的研究课题。在留学之前,我毕竟有过比较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宏观经济管理与研究方面的体验。我的博士论文主题是研究“转轨经济”(即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如何管理银行系统,以便保持金融的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在当时不仅对中国和其他转轨经济,而且对全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争取到足够的奖学金后,为了把论文写好,我来到伦敦大学,“拜”了两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作我的指导老师,一位是西方经济学“非均衡理论”的旗手、西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专家和著名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主任 Richard Portes教授;另一位是世界著名金融理论家、英格兰银行经济顾问和伦敦经济学院(LSE)经济系主任 Charles Goodhart教授。 1989年春,我注册到 R Portes教授所在的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整天钻进图书馆和计算机房,埋头研究我的项目。这是“到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披星戴月和通宵达旦成了家常便饭。遇到难题时,就和同学中间学科比较近的人讨论。导师主要起点拨的作用,一般很少见面。1993年,伯明翰大学的 Maxwell Fry教授和伦敦大学SOAS学院的Laurence Harris教授指导我调整了论文结构,使研究更加严谨和深入。 在系里,我遇到了一位日本研究生,他原本是一家日本的商业银行的雇员。我同他探讨过两三次如何对商业银行信贷进行财务分析。有一天,他在计算机房遇见了我,主动送给了我一本英文版的《信贷分析》(The Analysis of Credit),由AlexanderBathory著作。他告诉我:“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我们银行是如何进行分析的了。”要说,这可谓雪中送碳! 我如获至宝,为了记住他的友好情意,请他在书上签了名字,他在扉页上用英文签了Yazuhba Miyake,我这才知道他名叫三宅。 可惜的是,后来我很少再见到他。估计他攻读的是硕士课程,在英国的大学里,硕士课程很短。我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二十年过去了,至今没能够见到他,只有从内心祝愿他事业有成,生活如意! (三) 福田 1990年夏,我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经过导师批准,我着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考察:在访问过英格兰银行和几家英国的大商业银行之后,乘火车从伦敦出发,跨越英吉利海峡,走遍西欧和东欧几乎所有国家,访问那里的中央银行和主要的商业银行,调查了解银行系统面临的不同问题和政策措施,为毕业论文搜集资料。1991年夏我继续了这项调研,从伦敦飞到特拉维夫,遍访了北非所能到达的国家,主要也是访问那里的中央银行。 我是作为一名伦敦大学的研究生出访的,拿上一份学院和导师的介绍信,肩背一个大旅行袋子,凭借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纵横探路。由于只身一人,也遭遇过不幸。1990年的旅行调研中,我的整个行李背包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办公楼下被盗窃了。1991年的行程中,我的行李分别在阿尔及尔和卡萨布兰卡两市遭受洗劫,最后只剩下笔记本和护照、钱包贴身了。 在埃及的访问中,我顺道去金字塔转了转。路上遇到了一位日本游客,记得他名叫“福田”,年龄三十来岁,头戴遮阳帽,肩扛旅行袋,脚踩旅游鞋,鼻梁上挑着一副墨镜,一身长途行军的装束。小伙子的英文不太好,但是尚能够交流。 我们俩一边走一边聊,令我关注的是他对日本发展的看法。他说他已经独自旅行两年了,还准备继续不断地旅行下去。我问他为什么不工作,他反复向我诉说了一个观点,就是日本人民为今天的生活水平作出的贡献过多了,前辈们工作劳累过度了,而这种生活方式根本是不对的,父辈们根本没有必要那么劳累。他认为生活就应该像旅游一样轻松愉快,也没有必要追求生活的现代化。 他越说越激动,充满了对日本前辈的愤愤不平和对日本现实生活压力的不满。快到金字塔的时候,因为路线不同,我们分手了。不过,他的话对于正在为祖国的现代化艰苦奋斗的我来说,是一种刺激。我肯定不会同意他那玩世不恭的态度,资源贫乏的日本如果不靠老一代的拼搏付出,根本无法使几亿人口生存下来;正是日本人民的艰苦劳作,不断创新,才使这个亚洲岛国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想,福田的思想反映了新一代日本人中已经出现厌倦艰苦工作,开始贪图享受的倾向了。国家的命运应当是掌握在国民的手中的,国民的奋斗会创造国家的富强,而国民的懒惰也会带来国家的落后。福田的思想肯定不是个别日本人的想法,起码代表一种苗头。我当时问自己:这会不会预示着日本国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四) 珍子 1993年冬,我处于博士论文的攻坚阶段。我所要论证的是:计划经济在转轨阶段,其银行系统不能够像生产系统那样实行分权化,而需要强化中央对银行系统的集中控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否则很容易发生金融混乱,导致通货膨胀甚至社会动乱。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课题属于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前沿;研究的结论至今对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各国商业银行的管理都不无实际价值。正因为如此,当毕业论文通过的时候,主考官曾经提名我获英国金融博士论文奖 - Sayers Prize。 就在我忙于论文的时期,邻居住进了一位日本女学生,记得她好像叫“珍子”(可能有误),说是来英国学习英文的。她的模样还算娇好,性格也挺开朗。日久自然也熟悉起来。有一次,我直截了当地问她:“近来有许多日本姑娘来英国读英文,你为什么来?”她毫不掩饰地告诉我,她很反感日本的紧张生活,特别反感日本的男人,她喜欢西方的生活方式,想利用在英国学习的机会,找个英国或欧洲的男朋友。 我恍然大悟。不久,我见她果然带来个英国小白脸,两人过往越来越密切...... 后来,我知道珍子的坦言不是偶然的,伦敦出现了更多日本少女,大都名义上是来读英文补习班的。她们来英国不久就分别交上了西方男友,夜晚经常光顾PUB喝酒,过上了某种在日本不可思议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一段见闻激起了我心中的波澜,并不是出于自己同属亚裔男人的狭隘的嫉妒心,而是为那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感到忧虑。如果一个民族的女人们开始不喜欢本民族的男人们,而要纷纷寻找异国他乡的配偶,去追求那里看似安逸享乐的“自由生活”,这是不是孕育着某种民族的危机呢?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有时会感念在中日友好时期遇到的田中和三宅;福田和珍子的话语也时而萦绕耳畔。在我离开英国不久,日本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引导和美国的威逼利诱之下,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退,至今难以自拔。维持福利,寅吃卯粮,日本逐步成为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日本政坛人才匮乏,近些年来高级干部们不是因为政绩不佳,就是因为自身不检点或与黑帮有染,甚至因为话语失当,而被迫频频下台更迭。令人遗憾的是,日本的政治主流不能够像德国那样正确认识二战历史,使本国陷入孤立。最近日本东电的核危机逐步暴露出背后的黑幕,向世人揭示:日本的问题已经根深蒂固。不久前,根本未经外交历练的野田首相和玄叶外相,在给日本国民带来过深重灾难的美国的唆使下,代表右翼势力导演了一场场以邻为壑的海岛争端。这一系列逆历史潮流的反动不仅反映了日本帝国的进一步衰落,更揭示了那衰落背后的深刻的国民意识根源,而这乃是二十年前就能够看出征兆的呀!我想,如果我的同学田中和三宅之心依旧,他们应该不愿意看到这一切。 在当今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我衷心地希望日本人民认识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的罪恶本性,也认识帝国主义的世界麻烦制造者(world trouble maker)的本质,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制造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看着日本的今天,想到留学期间遇到的几位日本人,我忽然有所感悟,我们自己也应该从中得到警示,类似的不良征兆不是也已经在国人里出现了吗? 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于北京 注释:本文所述博士论文 Costs Benefits of Decentralizing the Banking System in Transition 在修改后于1995年经英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成书 Banking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剑桥大学 Sidney Sussex College 1987年全体应届毕业生合影(长卷左侧)。 长卷右侧前排第一位是我,第七位和第八位分别是田中和橘先生。 剑桥大学 Sidney Sussex 学院1987年参加合影的应届毕业生名单 The sixrth line (第六排): J.S. Aldred K.M.P. Anguige T. Aljewicz V.A. Baguley A.G. Ball S.C. Beamish B.M. Appleby A. Blackmore A.M. Blunt The fifth line (第五排): T.A. Bottomley S.A. Bourne A.M. Bell C.E. Benn J.S. Branscombe G.H. Browne J.E. Brown D.P. Carrington M.R. Carvalho A.J,M. Cheetham A.J. Chojnowski D, Clark A.M.R. Clarke S.C. Condon P. Crutchley M.H. Chua D.E. Davies D.D. Derry P.M. Duesing D.G.Farlow J.P. Freeth The fourth line (第四排): A.E. George C.D. Gould S.E. Grillo R.O. Hall Z. Hamzah D.C. Harper P.A. Higgs J.W.B. Ibbetson M.E. Jacks N.A. Jackson D. Jeffrey E.C. Jewell D,M. Jordan L. Joy N.R. Justicz J.F. Kelly J. Kimber J.T. Lacey J.E. Langley C.E. Lawrence A.J. Lloyd N.J.S. Luby The third line (第三排): K.E. Lord S. Mackay G.R. Macleod S.J. McCleery A.J. Melvin W.J. Michell A.J. Nadin R.M. Naylor A.D. Neill A.S. Orwin CM. Padley R.J. Partington E. Patterson L.A. Phillips S.L. Pittam K.J. Pollard E.J. Poole T.M. Preston J.B. Ravine M.A. Reddy A.D. Redman R.D. Rees E.R. Rippeth The second line (第二排): A.G. Allen B.C Rush M.A. Samuel A.P. Sarnuels M.Z Schreiber CM. Sleet A.R. Smith C.I_. Smyth A.P. Steele P.R. Stephenson J.A. Summers A.R. Taylor P.R. Tonucci R.J. Tunstall M.A. Waldron C.R. Wansborough CA. White A.C Wildsmith A.A. Wilkinson H.D. Wilson A.D. Wood J.S. Wotherspoon LR. Wright A. Yeung M.C. Young J.B. Zu J.Y.K. Young The first line (第一排): A. Cin S.M. Baker S.A. Carrnichael J.N. Chapman M. Chevrier M.E. Diedrich S. Dilrnaghanian P.H, Gray J.S. Hawkins H.G. Kausch J.P. Lunkka M.L Lutwyche I.A. Easy(HeadPorter) P.A. Marson E. May K.R. Petro M. Sharma J.W Sheridan K. Tachibana T. Tanaka P.L. Twist M. Van In LR. Wilton LC. Wolk J.R. Wain YangHaiqun 提示:本文原载于2012年10月5日搜狐网“海群的博客” http://yhaiqun.blog.sohu.com/240712854.html 。 未经本博主同意,不得转载本文。 欢迎登录新郎网“海群的博客”浏览银行专业博文 http://blog.sina.com.cn/u/1435749465
个人分类: 杂文|4513 次阅读|8 个评论
漂亮的女同学,可忆不可及
热度 12 dulizhi95 2012-3-26 20:44
漂亮的女同学,可忆不可及 抱歉,破了戒烟一个月的禁令,原因是刚见了一个许多年不见的同学,有感而发。禁烟依然继续有效。 各位,相信所有男同胞都会有同感,在你的整个学生生涯中,对漂亮女同学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甚至,时间愈久,这种记忆会愈深刻。 然而,许多年之后,这种记忆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尤其是当你进入中年之后,当年漂亮的女同学其秀美的形象依然能清晰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在你的脑海里清晰地回现。别忘了此时现实中的她或她们也进入了中年,这个时候你若真的有幸遇到许多年不见的你心目中的美女同学,你会毫无当年那样的感觉,你会大失所望的。 刚遇到一许多年未见的女同学,说实在话,当年在班上对之的感觉也就一般般,但不算差,现在一见就……不谈了。引起某家我对整个学生生涯中漂亮女同学来一个全面回忆。 小学到初中毕业班上一直有一位漂亮的女同学,永远是班长,永远是三好生,永远受老师特别是男老师的宠爱。那时候逆反心理,见不得老师宠她,故经常带头反对。某次学校的主任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老兄很有威信,学生很敬畏,主持在班上又要她当班长还是三好生,我站出来坚决反对,该老师要我讲反对的理由,当时想出了一条:她劳动不积极。那老师马上转移话题,回击我道:要说劳动,杜立智的所有劳动根本就不算劳动,你每次劳动课就扛着一个破铁锹头,一摇一歪的走来。我说:我也有用框框挑土的时候。你那叫挑土,一小撮土。那是别人给我上的少,怪我吗?别人敢给你上多吗,你把眼睛一瞪!最后当然是反对也没用。 高中毕业班记得只有四个女同学,其中有两个长得很漂亮,一个 L ,一个 S ,当时见到漂亮的女同学就很紧张,不敢主动接近漂亮的女同学。 这两个倒还不太打紧,刚进高中时在一个班上读了一个学期,然后才调到后来的毕业班。由于是重点中学,同学绝大部分都是农村考来的。在仅读了一个学期的那个班,有一个城里的女同学,当时觉得是长得非常地漂亮,文静、秀丽、白皙,体型脸型均优美无比。直到现在,该女同学那个时候的形象我依然能清晰地在脑海里回现出来。不过毕业后一直未见过面。前几年,高中的班主任去世的葬礼上,一大帮同学都到了,当时一个小女人一个劲地谈“杜立智,杜立智”的,好像跟我很熟,感到奇怪,问旁边一男同学:这小女人是谁呀?她你都不认识, Z 某某啊。我大惊,竟然是我心目中最美的那位同学。真的是没想到,没感觉。尽管她保养得不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明显小,也算漂亮,但与我心目中和头脑中保持的形象是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其先生也是当年那个班同了一个学期的同学。事后给他们二位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当年内心的崇敬,并强调这是严格的过去式,希望不要介意。 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班上的女同学无疑是优秀出众和高智商的。但显著漂亮好像谈不上。 在美读书期间,印象最深的美女同学无疑是我师傅的女友 C ,以前博文中曾谈到过她,那无疑也是本人整个学生和社会生涯中第一记忆和第一敬意的女人。她先生在美国公司里面是我的师傅和顶头上司,在国内则是我的校友,比我晚两届。她本人好像是川大的。无论是长相、气质、谈吐、为人,均是超群出众。特别是高挑的身材,那绝对是黄金分割法设计出来的。 在美国找工作时最怕碰到熟悉的中国人,因为说不定就会说我的坏话。那天去某公司面试,碰到她和她先生在那里工作。对她我就不担心了,一是她的为人,二是那么出众,杜某平时喜欢恭维恭维,对我不应有恶感。果然在她们的帮助下顺利上班。 记得有一次一帮中国学生在学生食堂吃自助餐,她在那里跟另一个女同学谈到冬天早上不想起床,我马上接了一句:六千粉黛无颜色,从此君王不早朝。很文秀的一个女孩子,当众这样讲她令她面子上有些拉不下,严厉的回问了我一句:有什么联系吗?!我只好连连说没有。有趣的是,事后一个男同学竟然指责我太过分,怜香惜玉的人还是多啊。 那是杜某永远的崇敬,永远的记忆!不过,现在也应逃脱不了自然规律了。
394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广州1300万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名校读博
dbxia 2011-9-5 21:04
广州1300万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名校读博 资助首批40名优等生;开全国地方公派留学先河 7月26日,广州市“菁英计划”正式启动,首批受到留学项目资助的40名广州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学生将分赴美国、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开始留学生活。当日上午,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与首批派出的留学生进行座谈,勉励学生们早日学成归国,服务广州,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 据悉,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属于全国首个地方公派留学项目,开创了地方政府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先河。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00多万元,资助首批40名优等生前往世界排名前300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 去年10月,广州市教育局形成了《 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 》,今后参与广州“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于每年4月底前统一向留学管理中心提交申请材料。该项目资助对象为广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册全日制优秀学生。据介绍,受资助的留学生将获得往返1次的国际旅费,欧美地区人民币0.8万元,日韩和澳洲地区0.6万元,生活费每月1.3万元,学费资助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其中被资助最多的达到143.2万元。40名留学生合计受资助达1300多万元。 本项目派出的40名留学人员中,攻读博士学位10人,联合培养博士生30人。前往的学校均为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其中中山大学的黄蕊将前往哈佛大学。
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飞跃重洋--美利坚留学生活手册
xinliscau 2011-8-13 22:00
飞跃重洋--美利坚留学生活手册.pdf 资助标准.pdf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5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