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小儿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亚瑟.圣诞(圣诞快递3D)][DVD-RMVB.中英双字][2011最新美国票房
热度 1 lcj2212916 2012-12-11 20:29
《亚瑟·圣诞》是一部类似《鼠国流浪记》(Flushed away)的电脑动画片。由Sarah Smith和Barry Cook共同执导,讲述因为圣诞老人大意地将一份礼物给遗漏了,为了在黎明来临之前将礼物送到,圣诞老人的小儿子亚瑟开始了一项妙趣横生、令人激动不已的紧急快递任务的故事。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3299669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94-1-1.html .torrent
64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要不要讨论技巧”及其他
热度 1 chenhuansheng 2012-3-27 23:44
某著名大学的C教授今天来校讲学,并在系上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有些感触。 一、 C教授此次来校,是为了他的一个博士生来我校工作。是来协商工作协议的问题,还是出于关心送弟子一程,不知道。但是联想到现在博士找工作难,“大儿子不养爹,小儿子要爹养”的悲剧现状,觉得这个也挺杯具的。但是这个学生真幸福! 二、 C教授讲座的内容主题是水土保持方面的,从讲解的内容来看,还是技术的成分偏重一些。能出成果,看样子还是偏应用可能容易些。 三、 基金申报的技巧的意义。 在教学楼进行学术报告之后,C教授到系上办公室进行了短暂的学术交流。今天周二,是全系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所以大家基本都在。Z老师请C教授讲了一些关于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技巧,主要是选题和申请书写作的技巧。 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这么说,实际上是推崇道的。但是我们现在舍本而逐末了。以前学校科研处的来人讲过技巧、Z博士通过某些途径和场合也讲过,L博士也讲过。我觉得,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见解,掌握了技巧、空谈技巧有什么用呢? 对比与C今天展示的资料看,人家高公路的水土流失时,就实打实地在公路附近不同部位圈地画样搞试验;山地所的水土保持,人家有专门的盐亭试验站、三峡库区监测站;水保所的荒漠化防治也是在若干个野外站几十年、踏踏实实地监测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我们有什么?我们没有任何一个野外站点,别说野外了,就连室内的实验也不齐全。GIS实验室连完整的电脑都没有,正版软件更不用说了,航片还是八十年的。这种条件下写基金申请,批准了那才是笑话。只看到人家成功率多少,只看到人家出多少成果。领导些眼红了,催促我们,逼迫我们。政治上的、权术上的咱不说了,实在地,咱们能不能从基础开始干起啊? 投入点钱,在基础实验上好不好?在年青教师的培养和安置上好不好?既要马儿跑,又不要马儿吃草。我们也是人啊! X老师写了一个申请,请C教授指教。C教授说你以前承担的项目、发表的文章与这个基金的主题不符嘛。言外之意,这些不相符的项目就不要列了;我们做科研工作要尽可能地有连续性。呵呵,C教授不了解我们穷人家的苦啊。不相符的不要,相符的咱没有啊。没有野外站、没有基础实验,怎么办?为了评职称那就只有打游击了,想到啥写啥,没数据没关系,反正到时候就有了。别拍砖哈! 有啥子法,我把自己的QQ签名改为板凳敢做十年冷。这倒好,够冷的,这点工资还不够娃儿的奶粉钱,过几天我要破产了。我看样子也坚持不了几天了。别人能假大空地整,估计我也会。 四、 地理学的缺陷,太宏观了。 C教授说,基金中标率高的主题,大体上两个方向。一个是极微观的东西,可以实验而且直观感觉不到,必须要科学研究才有实现的可能。人家评审的人也觉得有资助的必要。还有一个方向是极宏观的。也是人的直观感觉是感觉不到的,需要借助宏观的、综合性的思维和RS、GIS等先进技术。 他说到这里,我们几个年轻老师讨论了一下。第一感觉是这个C老师不是地理背景出生。地理背景的人,玩不了微观的东西,因为缺乏基本的技术与理论,从一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宏观、综合的东西。我有时候开玩笑,地理学就像哲学,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懂。国外的地理学在检讨的时候也指出,地理学有时流于肤浅的描述,而缺乏细致入微的具体研究。 那么宏观综合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优势呢?错了。因为我们太年轻。没有人会相信你。玩宏观啊等胡子长了再说吧。 地理学发展到现在,高度的综合性,让他的实用性部分地丧失了。
2174 次阅读|3 个评论
饱嗝
Brights 2012-3-19 11:02
晚上两个儿子连吃了3碗饭。完了4岁的小儿子打了个饱嗝。然后大声的报告:我的嘴巴刚才打了个屁。
个人分类: 儿子|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养儿果真能防老吗?
热度 14 gfcao 2012-2-16 22:06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成了国人千古不变的传统。我在老家有个邻居,生了八个女儿,生到第九个时终于心想事成,喜得贵子。小儿子长大后成了小学教师,对老人还算孝顺,他的老父亲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我家的另一个邻居就没这么幸运了,前面生了四个女儿,实在养不起,就送了一个给人,但儿子不来,生育不止,终于在生第五个孩子时盼来了儿子。全家人喜不自胜,含在口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所有的人都围着小皇帝转。可叹的是好景不长,男孩长到六七岁时溺水而亡,全家人悲痛欲绝,母亲恨不能追随儿子而去。伤痛过后,两口子决定东山再起,不得儿子誓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女人终于在四十五时生了第六个孩子,也许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送子观音,第六个还是个男孩。这回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更是呵护有加,决不让孩子有半点闪失。男孩儿总算平平安安长大了,只是不知近况如何,此番回家没能相遇,孩子的父母早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迄今尚能下地干活,看来也是一对奇人。 养儿果真能防老吗?恐怕未必,在我认识的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真正能悉心赡养老人者为数不多,孝与不孝有时真的不好定义,那种真正不孝的逆子毕竟还是少数。我有一个老乡,不孝倒也罢了,竟然经常殴打自己的亲生母亲,其母亲是个老实巴交的本分女人,而且勤劳朴实,只因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这个畜生便大打出手,在当地也算远近闻名。奇特的是,这位母亲命很硬,八十多岁高龄的她身子骨依然硬朗,看来老家的水土很是养人。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一说,很多人家的儿女长大后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即便有孝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愿意跟随生活倒也罢了,很多老人家故土难离,宁愿与儿女分离也不愿客死他乡。即使老人愿意随儿女生活,也存在很多问题,毕竟双方都有老人,除非其中一家的老人另有去处,否则凭什么你家老人来得我家老人就来不得?任何人有这样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如今做儿女实在不容易,对于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而言,谁有实力同时赡养两家老人? 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如果家有儿女还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则是大大的不孝,很多地方也有规定,凡有子女者不得进养老院,这是一种陈腐观点。老人在家生活固然可以享受到亲情与天伦之乐,但由此产生的烦恼也不少,我相信家有老人的人家对此都有体会,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非实难评说。老人可以行动自如并能帮助干点家务时或许能和谐相处,老人一旦行动不便,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一是平时大家都要上班,白天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的生活起居成了问题;二是老人的一些需求儿女是无法满足的,特别是鳏夫或遗孀,难免会有孤独感,老人与儿女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三是大多数男人不善照顾老人,未必能对老人知冷知热,真正能对老人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者还是女儿。如果遇到老人生病就更麻烦了,俗话说:“久病无孝子”,有多少儿女对待老人能像老人对待儿女那样无怨无悔? 在独生子时代与老年化社会,一对夫妻要照顾四个老人,这是不现实的,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养老院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老人们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不会孤独。和儿女们住在一起除了维护那点传统的面子,生活、护理等方面都无法与养老院相比,遇到不孝顺的儿女,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问题是城里的老人由于有退休金,尚可依靠退休金缴纳养老费用,但农村的老人就很难了,据我所知,乡下民间建立的养老院每人每月的养老费用至少一千多元,一般人家如何负担得起? 养老,中国将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6616 次阅读|65 个评论
母亲,好想写一封信给您
热度 4 yurongming 2011-11-15 15:19
深林里 啼血的杜鹃呵! 你告她: “我原是密网底逃出的飞鸿, 振翼向故乡来看母亲。” ——《你告她》石评梅 母亲 好想写一封信给您 好让那思念的石头不再压我心上 母亲 您已经身子佝偻,白发苍苍 深深惋惜自己 再不复往日劳作的精神模样 可这寂静的夜里 儿依然能感受到您 注视的目光 母亲 好想写一封信给您 不带一丝苍白的念想 只有童年破旧老屋 您一针一线缝补的时光 您冬冷天流淌着汗水 骄傲幸福洋溢在脸上 母亲,好想写一封信给您 紧抓住我初中 或是大学的时光 那一天,我早早起床 正巧碰上 您瑟缩着身子,咬着牙 担着箩筐,一步一步 艰难地往楼梯下趟 母亲,您瑟缩着身子 一步,一步 多少个这样清冷或炎热的日子 被您的沉默,灼伤! 我流着眼泪,母亲 面对我责备的目光 您腼腆微笑 像一个犯错的孩子 惭愧而舒爽 母亲,好想写一封信给您 好拦住,不停流去的时光 在所有苦难之花里,酿出一泓 最甜蜜的回想! 母亲,如今 您最放心不下的小儿子 他很快乐,也很坚强 您千万千万不要 再一个人 偷偷独自悲伤……
个人分类: 现代诗歌|292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临时安置房的邻居们(唐山系列005)
gl6866 2011-8-6 12:06
万福庄北面就是燕山山脉的最南端。我们到了万福庄就被安置在一个貌似二进院的院落内。这个院落似乎专门属于不属于万福庄本地人的居住地。这个院落一进门是南北朝向的正房,一明二暗。里面住的是张姓的一家人,他家也是半边户,当家的为公家做事,拿工资;而主妇则不做什么,在家里照料家务。他们有一个叫张安的儿子,我们曾是唐山第七中学的同学。后来他和我一起毕业,然后他去首钢设在迁安的原料基地工作,而我则下乡到万福庄。我清楚地记得,那位张家主妇还说我家嫉妒她的大儿子到迁安工作。说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可我却不能到工厂工作。我的父母只能摇摇头而已。谁让我们没赶上好光景呢?那个时代,如果脱离了农民身份而进入工人阶级队伍,对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而言,的确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身份的改变意味着人在社会上地位的改变,从此家里人也会引以为豪的。可我们却从吃公家饭的转而吃农家饭,在他们眼里肯定是走下坡路。不过他们似乎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所在,多说无益。 张家还有二个女孩子和一个小儿子,小儿子还是个奶孩子。所以大女儿要帮助妈妈照看小儿子。一般来说,农村重男轻女,女儿总是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在万福庄也基本如此。我好像觉得张家的大姑娘就没去念书。当然,她比我年长,也许到了要谈婚论嫁的时候,所以就没必要去念书了。家乡的女子结婚一般都年龄不大,不像城里。有的甚至十六、七岁便嫁人,没过二年就有孩子了。我见张家的大女儿每天除了在家看孩子和做饭外,也没有什么其他活动。或许也是张家妈妈有意培养她操持家务的能力?否则嫁出去什么都不会,婆家会不给好脸子看的。倒是张家的二女儿比较活泼,岁数和我的二弟依稀仿佛,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可惜这个小姑娘在我们搬离那个临时住所不久后就得病死去了。当年她在世时,人家就说这个小姑娘走路没有影子。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一个大活人,走路没有影子,谁信?!她死后就埋在了山脚路边,有一天我见到张家妈妈还到女儿坟头去焚香烧纸,哭哭啼啼。看来她也还是为了失去女儿伤心。 穿过张家的正房坐落着二所厢房,东西相向。东厢房没人住,空在那里,堆放着一些杂物,大概是前面张家的东西。而西厢房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在国营的采石场当车把式,天天上班。而女主人似乎也要天蒙蒙亮时便和丈夫一同启程到国营的采石场打石子(这是一种比较辛苦的活,我以后还要细讲)。她好像不是正式的工人;同时还要把他家的一个大大的鸡罩搬到山脚下。所以她便得了个外号叫“老鸡罩”。有意思的是他们家的二个孩子,大的和我差不多大,叫“多头”,而小的则要比我小很多。不幸的是,老大有一只眼瞎了,而老小则罹患小儿麻痹症不能正常行走。他们养了十来只纯种的“澳洲黑鸡”据信那种鸡是1945年我国首次从澳大利亚引进该品种鸡,并于南京安家落户。他们养的“澳洲黑”中,好像只有一二只公鸡,其他都是母鸡。为了保持澳洲黑品种的纯洁性,他们天天把这十多只鸡拿到山脚下去放养,而不去和村里的“草鸡”同流合污。但是那些澳洲黑公鸡似乎有些不争气,偏偏爱和那些草鸡交配,这让老大感到非常恼火,每每见到这种情形,他便不顾一切去追打那只澳洲黑。因为他大概认为,和草鸡交配过的澳洲黑再和纯种的澳洲黑交配就会让澳洲黑串种了似的。 再往北就是临时安置我们的西厢房了。我们住的房子比较小,因为人多所以显得小。而对面住的寡居的“老太太”和蔼可亲,都叫她“三妈”,其实和我母亲年龄差不多大,也许大些?她为什么来到万福庄住肯定是有缘故的,是嫁到这里的?还是流落到这里的?还是续弦?都不知道,她没有生育,报养了一个女儿。而且她有生活来源,所以也无需为生活操劳。但这这房也不是她自己的。她们就娘儿俩,所以觉得宽敞。我奶奶那时还跟我们一起生活,她俩有点儿共同语言,所以我有时也到她那里串串。也忘了她是哪里的人,但肯定不是唐山人。三妈抽旱烟,烟叶子搓成一团,塞入旱烟袋里,点燃后缕缕烟雾便升腾起来,还是有点悠然自得啊。后来我吸烟也与三妈那种悠然自得的样子有点儿关系。我在她那里第一次见到了罂粟壳,她也把那些东西当成旱烟一并抽了。我想不应算是吸毒吧。她女儿上学,住校,一周才回来一次。我们接触不多,而且她也比我大。总之我在那个临时安顿的院落中度过了一个比较难忘的冬天。转眼就是春天,生产队要为我家在村西头盖一间南北朝向的正房,那时我们就可以搬到新房住了。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0、唐山大地震祭(2011年7月28日) 001、初到唐山第一冬(2011年7月31日) 002、卑家店与万福庄(2011年8月2日) 003、革命歌曲与涮羊肉(2011年8月2日) 004、家乡的副业生产(2011年8月3日) 006、康大丫头(2011年8月7日) 007、盖新房(2011年8月8日) 008、西不压东(2011年8月11日) 009、八印锅(2011年8月12日) 010、脱坯搭炕(2011年8月14日)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013、 唐山七中(2011年8月21日)
个人分类: 唐山系列|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