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热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进入“热门博文导读”栏目的条件
热度 4 lhj701 2012-2-14 20:26
进入“热门博文导读”栏目的条件 一 篇新写的博文进入右侧 即时“热门博文导读”栏目 ,据自己猜测,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估计是计算机自己控制的): 这个条件是, 一定时间内(具体不知道) 1. 有三个以上推荐者。 2. 有三个以上评论者。( 需要三个不同的人评论,博主自己评论不算,肖老师补充 ) 3. 达到一定的点击量(不清楚具体是多少?)(吕老师补充) 不清楚上述三者是不是并的关系 。 不知准确与否,知情者请补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行业热门程度
热度 1 zllzll 2011-11-21 20:14
今天用Web of Science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了一些我比较关心的或者熟悉的研究topic,下面关键词右边的数字代表以“标题”为搜索目标命中的文章篇数。数字越大代表搜到的论文篇数越多,也就反映了从事这项行业的人数越多,行业相对更加热门。 所谓做相对热门课题还是相对冷门课题一直是一个比较争议的观点。我觉得从事相对热门课题一旦发表文章,引用次数肯定会相对高点,但是潜在审稿人不好找,人多了关系也不容易经营。从事相对冷门进入圈子比较快,全世界可能就这么几家,但也得先做点好东西才能更加被认可,否则随便发点小文章很少会有人问津了。 无论热门领域还是冷门领域想发很高的文章都是很难的,因为真正突破性的创作成果是非常不容易取得的,大部分人都是千方百计想填补gap。 做交叉永远是一个好思路,但难点在于知识面的扩充也需要时间的投入。总之,先立足自己的本行好好做吧,慢慢熬总会有个头。 quantum dot: 29,709 solar cell: 23,671 sol-gel: 22,034 Porphyrin: 20,846 Near-infrared: 18,391 mesoporous:14,520 cyclodextrin: 13,148 drug delivery: 12,194 graphene: 9,622 DFT: 9,583 cell imaging: 8,960 two photon: 8,224 Microfluidic: 8,005 Photodynamic therapy: 7,952 Lithium battery: 7,608 NADH: 6,019 white light: 4,891 Photochromic: 3,952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3,326 metal-organic framework: 2,430 fluorescent dye: 2,106 gold nanoparticle: 1,955 logic gate: 1,698 asymmetric catalysis: 1,481 fluorescent sensor: 1,085 supramolecular polymer: 986 coordination assembly: 872 rotaxane: 534 Cucurbituril: 170 (Searched on 2011/11/21)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40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道路上的“独木桥”
热度 27 boxcar 2011-5-27 07:53
某天和一个年轻同事闲聊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发展,话题当然绕不开是去做“热门”还是“冷门”,是跟踪“牛人”的研究还是完全自主发展之类话题。其间我在议论科研选题的风险时做了两个比喻——“独木桥”和“陷阱”。今天先说“独木桥”,“陷阱”先作为一个坑等着过几天再填。 很 多做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的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在某个热门研究方向上选择了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后,在经历了一番辛苦工作后,终于取得了一些一些很不错的研究结果,可是在写文章过程中甚至就在写成了文章要投稿前的某天,忽然看到了和自己的研究结果非常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已经被写成了文章已经挂在网上,此时此刻的心情,那叫一个遗憾!其实,在此时遗憾的人可能不是一个人,而完全可能是很多人。因为既然这是个热点,就会有许多人去关注,其中一些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一些非常相近的 idea ,也都会努力去做,如果大家进度参差不齐,那么只有下手快、出结果快、写稿子投稿更快的人可以拔得头筹,其他人只能屈居其后了。这种现象,我把它比喻成“独木桥”,意思是说许多人拥挤到一个领域的一个问题上去搞研究,然而只有成果被率先发表的受重视。 做热门研究,似乎都要做好挤上“独木桥”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意味着很可能面临被人从“独木桥”上挤下去的命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热点问题太诱人,解决它不仅意义非凡,而且带来的好处巨大,这种好处固然有纯科学层面的,当然也有现实利益层面的,大家既然都看到了这些好处,焉有不为之努力奋斗的道理?!可是,蜂拥到热点上去,也并不意味着必须挤上一根“独木桥”呀?!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的高度趋同。如果大家做研究时依托的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技术手段,做出来的东西就应该差不多,甚至工作进度都差不多(个别连续 N 天 N 夜不休息的“工作狂”或连续 M 天休息后才偶尔工作一下的“懒散”研究者除外),这将很自然地使许多人的许多类似结果“扎堆”冒出来,不在“独木桥头”挤成一团才怪。 要想避免发生“独木桥”式的拥堵局面,也是有办法的。其一,多做既有价值又有潜力的“冷门”,少去盲目跟风追捧“热门”。如果您能把“冷门”做成了“热门”,您就可以成为一个方向的“领跑者”,这无疑对科学的贡献更大、个人的名望也会更高,也比混到“热门”中去和一帮人“同去同去”成为一个“发烧友”更有意义。其二,如果实在禁不住“热门”的诱惑,已然投身其中了,也还可以通过“另辟蹊径”避免独木桥的拥堵。方才我已经说过,研究思路和方法手段的趋同也是造成“独木桥”困境的原因,想突破这种困境,自然要靠个性化的研究思路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手段了。如果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能够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具体的技术路线,是可以搭出很多桥、铺设出许多路径的,最后产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良好效果。当然,这就要求研究者本人要善于独立思考,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想法,还要求研究者不要过分依赖商业化的实验仪器或计算软件,而要在研究手段的丰富方面多下功夫,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实验技术或软件。 总之,科研道路上的“独木桥” 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是它对不同层次的研究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罢了。对于那些绝对的领先者(那些高人)而言,完全有实力施展上乘“轻功”从“独木桥”上飘然而过,话说回来,很多“独木桥”或许本来就是他们随手撂下的一根“木头”而已。对于大多数人(常人)而言,“独木桥”可能时常会让他们困惑,并且在“独木桥”式的拥堵中无谓地消耗着精力、体力和物力财力,他们或许更应该放弃跟风,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创新,铺设出属于自己的那根“独木桥”。 本文将在《科技导报》发表。
个人分类: 科研|10335 次阅读|59 个评论
科学,在科学网上也不大热门呀!
热度 23 boxcar 2011-5-11 18:14
科学,在科学网上也不大热门呀!
请各位先看俺在2011年5月11日晚6时许截屏得到的图片 下面俺来解释一下这张图片: 请大家注意热门区: 曹广福老师以一篇“原来科学网的博主也会恐吓”占据了热门区的榜首位置。 点评:科学网博主会恐吓,或者会被恐吓,这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淡定!一定要淡定! 幸好,刚才(2011年5月11日23时许)得到确切的消息,原来不是神马恐吓,而是老曾和老曹开玩笑呢。一场虚惊,把俺们这些爱好和平的人都吓着了。 接下来是黄博主和蒋科学叙述老祖画室里发生的故事 …… 点评:画室里的故事,顶多吸引科学网博主们的眼球,您要是说老祖画室所在的宋庄里发生的故事,估计会吸引全中国的眼球。 然后又有迟菲 mm 的博客感言:“什么样的博主是大家公认的‘名博’?” 点评:在科学网当“名博”难,当公认的“名博”更难,但当“女名博”反而容易些。 再下面是杨月琴同学的“你看那一片云” 点评:看哪片?看外号叫“神马”的那片浮云么? 往后是武夷山老师的“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科学” 点评:我们多希望有一天大家说“作为网民奋斗目标的科学网”呀! 然后,最出彩的部分闪亮登场啦: 曹广福老师说“编辑部的弟弟妹妹们,别被某些博主忽悠! ” 点评:这话永远是对的,如果改正“极少数”可能更稳妥。俺们相信,绝大多数博主是不会忽悠人,也不会轻易被忽悠的。 曾庆平老师说:“ 名博,你就是会写文章而已” 点评:这话对,因为博客首先是写的;但却不全对,因为“名博”不会写文章,会写诗、会画画、会拍照片也行啊,专攻诗词绘画拍照摄像,一样可以当“名博”的。 当然如果只写文章,那就要有过硬的功底和本事,要能够通过“答辩”,因为曹院长说: 论文答辩不过关者,杀! 点评:俩字——够狠!狭义的答辩是一帮答辩委员专家们围攻一个学生,广义的答辩则是一群网民围攻一个博主,围攻得太狠了,会让被围攻者发出“宁愿一死”的感叹。 再下面,武京治博友写下了“报什么样的导师好呢? ” 这篇很受学生网友们欢迎的文章 点评:若干年前,俺也写过“研究生如何选导师“。其实在比较功利的那部分人看来,与其议论“报”什么样的导师好,不如议论“抱”什么样的导师好,因为他们通常认为,抱住一棵大树,一定比抱住一捆小草好。 随后,真正的艺术家老祖论述“艺术行为” 点评:有没有把这篇文章的标题误读为“行为艺术”的人误入了? 在当下热门区的末尾,是笔耕不辍的武际可老师写的“科学实验与力学”这么一篇最科学的博文,以及物理学家刘俊明的“物理人生 (113)-- 晶体之殇” 点评:一路看下来,在科学网的博客上,“科学”其实还真不是多么的“热门”。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投向这幅图片的左侧,记住那几个被我不小心肢解了的小字——“学科学”,“求科学”。 后记: 本文本来是在“争吵”的背景下起了个相当吸引眼球的标题的,好在“争吵”已经平息,原来那个标题再继续放在上面反而会误导大家,甚至惹出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改成现在的题目。我希望通过这篇博文让大家明白,对文章、图片的解读和分析是可以有多个角度和心态的,那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完全可能被抓住把柄,从而引起矛盾冲突,所以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并宽厚地对待别人。
个人分类: 科学网|4215 次阅读|52 个评论
科研管理,应给“冷门”雪中送炭,为“热门”安上空调
boxcar 2010-10-1 07:29
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 热门权当职业,冷门成就事业 【 1 】,谈到了热门与冷门、职业和事业的辩证关系,我在下面评论了两句 给冷门雪中送炭,给热门安个空调。宝山老师的回复反问我为何如此呢 ? 其实,这两句话正是我对科研管理者提出的期望。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次热潮(有时是热炒)都有其形成、发展和消退过程。研究热潮其实不会凭空出现,在它到来之前一定有个萌芽和发展的过程。在热门研究方向的萌芽阶段,可能只是被当时的 热门的光华所掩盖冷门课题,一定要有人在坚守着冷门在做工作,取得了最关键的研究突破、表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后,才会被广泛地认同和宣传,进而发展为众人追捧的热门。 相反,即使再热门的研究方向,其实也很难维持一个长久的热度。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捡柴禾往火堆里丢的人(参与热门课题的人)越多,柴禾消耗得越快,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柴禾来源,便总有柴禾烧尽(可以做的有价值的课题)之时,火堆熄灭之际,也正是追捧热门的人们失落之时。在热门方向最热的阶段,不但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和课题组多、投入的人力大,而且各种渠道的项目经费也多,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对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重复投资。 因为看到热门有众人追捧,有钱可拿,还好出高档次的成果(杂志的 IF 都会因为热门现象而飙高),所以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向热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门研究方向只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只有很少的人在坚守甚至无人问津,因为门路太冷,那些被认为过时或者太超前不切实际、甚至被认为没意义的冷门方向的科研经费申请也很难获得批准,所以冷得要死! 事实上,科研中冷门与热门的转化,其实和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差不多,有其内在规律。人到了冬天知道穿冬装、生火盆、开暖气御寒,甚至喝点儿小酒取暖。到了夏天,自然要换成清凉的夏装、吹风扇、开空调,吃冷饮消暑。然而科研的冷与热,似乎和常人的习惯大有不同,学术圈里的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冷的越来越冷,大有把陷入冷门者冻死之趋势;热的却会持续升温、燥热难当,让越来越多的人被热昏了头。科研管理,为什么不能像人应对四季变化一样,做出些主动调控呢?其实这并不难,只需给冷门雪中送炭,给热门安个空调。 雪中送炭是给那些冷门研究方向持续的经费投入和必要的政策保护,让坚守冷门的人能安心把工作做下去,这种投入不一定很大,只要保证能够维持队伍不散、成果不丢就基本够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很多目前的冷门有机会发展为热门,十个甚至百个冷门中有一个做热了,有重要的原始创新,达到了引领潮流的地位,都好过我们只去简单地跟踪人家搞起来的热门。那些没有取得突破的,也不必灰心,至少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起码的贡献。 安个空调是指对于那些投入过大、重复建设严重、人员和资金的使用出现明显的不合理的过热的研究方向,要加以控制,通过经济和政策的杠杆诱导热门方向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冷门方向分流,避免过热造成的巨大浪费,同时为培育未来的新热门创造条件。 ~~~~~~~~~~~~~~~~~~~~~~~~~~~ 参考: 【1】 王宝山: 热门权当职业,冷门成就事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645
个人分类: 科学网|707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民科万岁
热度 1 Eucommia 2010-6-9 12:43
作者注:此文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现在终于成文,发在这里,供大家作为批判的靶子。 在发表文章的杂志的影响因子决定一切的年代,民科(我的理解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不知是否正确,有人说不用国家的钱搞科研就是民科)好像已成为一贬义词。就因我在《一个老植物学家对iPSC研究的忠告》一文中引了徐荣祥和萧摩在《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此杂志的主编也是徐先生)上发表的题为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 15:253-261,2O06) 的文章和 美宝国际集团关于 人体再生科学的一号公告(断指二次再生成功, www.mebo.com , 2009 )。不成想在我博文后的评论中引起了一片骂声,有的说我已堕落为民科。更想不到的是,使我国著名的打假英雄方舟子先生为此跳着脚骂大街,说我博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垃圾不值一提,引了此文献的这一段则充分证明我的生物学水平比他想像的还不知低了多少倍,并下令解聘我(真不知谁给他的这么大权利,不过不用解聘,我已退休多年)和我的徒子徒孙 ( 这可就影响大了 ) 。由此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痛苦记忆,我们几个小朋友在大街上追逐打闹,我不小心踩了路边趴着的一条狗的尾巴,这狗回头狠狠咬了我的腿一下,当时我只有哭的份,还好,那不是一条疯狗,否则在当时不知狂犬疫苗为何物的农村,我可能就没有今天了。就连我们学院的领导在给我的信中也说像这种杂志的文章不必引。甚至还有人把宁夏大学学报发表了我在一个全国学术会上的报告来证明我水平不怎么样(宁夏大学可是既有硕士学位点也有博士学位点的国家承认的省办大学)。说老实话此前我真不知道徐荣祥是干什么的,我是在北大图书馆订购的中国科技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 期刊) 中查到的《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上的文章,网上的文章是使用百度查的。我当然也就不知徐先生早已被方舟子们定为伪科学。可是既然引用都有罪,这个杂志发表的都是伪科学,你们连北大教授都有权开除,为什么不下令禁止这些数据库收录,禁止此杂志的出版发行呢?!倒为我文章中引了他的一篇文章而大为光火。因为这些人说话下令是不需要证据也不用负责的。为了了解究竟,去年我还真到徐荣祥先生美宝集团的办公处考察了一番。一看才知道他们是一家很大的国际公司,而且有他们自己的实验室,他们研究生命科学的设备不比北大生科院的差,研究水平也不低。而且他们对烧伤的治疗水平是很高的,可以说是国际一流的,每年还为国内的许多医院培训有关大夫。国际上著名的出版医学杂志和书籍的Karger出版社2004年就出版了徐先生的专著《Burns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Therapy》(烧伤医学和治疗)(按方舟子们的标准这家出版社是不是该被封杀,社长该被开除地球球际,但我想他们连个屁也不敢放)。徐荣祥已与他的同事们用自己发明的断指再生技术治愈了成千上万例断指病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间徐先生还带领一支医疗队义务参加了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伤员抢救工作(凤凰卫视曾做了报道)。这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呢?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拿国家的科研经费进行科研就被说成的民科,是伪科学,还是因为他们的治疗技术是西方医学无法想象更无法达到的而使方舟子们恼羞成怒呢,难道这种民科,这种伪科学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应该万岁吗?! 如果说不花国家的钱搞科研就是民科的话,许多学科的科学鼻祖亚里士多德,显微镜的发明人雷文 . 虎克,遗传学的开山鼻祖孟德尔,细胞学说的创立人施莱登和施旺,进化论的提出人达尔文,哪一个不是民科。正是这些民科门开启了科学的大门,因为在西方世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出现时没有人看到它对未来人们生活的影响,只是那些上层社会有钱人凭自己的兴趣对一些自然现象探索根源,哪个政府也不可能拿出钱来支持这些公子哥们作这类科研。就是现在,追起来绝大部分科学研究课题也都是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第一实践者,无论农作物还是林业育种的目标哪来的,不都是来生产的需要吗?!如果不是医学上许多病人需要器官移植,或者是在器官移植成功之前,克隆技术和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能有现在这么热吗?只有那些追热的人们,也可以说是科学上的追星族才只看到这类研究热,只看到现在成功的大家,我想那个大家、名人出生时也与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看不清真正的未来发展方向的人就看不见这些热来源于原来的冷。如果没有孟德尔当年在寺庙里种豌豆,默默地观察一代代豌豆性状的变化,从中发现了三大遗传定律,如果没有 50 年后摩尔根对果蝇遗传规律的观察和研究而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能有现代的遗传学吗?能有现代的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吗?当然也会有别的人发现,但发现者也决不会是现代意义上的官科,只能是民科,也绝对不可能一下就热起来。有人不是说我已堕落为民科吗?我可以骄傲地告诉这些更骄傲的官科们,我这辈子的研究本来就来自地地道道的民科。因为中药杜仲是树皮,而且历来都是砍树剥皮,致使杜仲资源日趋匮乏,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杜仲已成为稀缺名贵药材。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青岛药材站的一名青年工作人员与青岛中山公园的一位工程师一起植树劳动时聊起此事,听说 70 年前(当时)辽宁本溪一农民晚上偷剥了他租种地主的地上的一棵梨树的树皮,想使此树死亡不影响种地,结果树不但没死,当年还结了更多的梨。由此他们想到如果杜仲剥皮后也能活不就不用砍树了吗。他们两人说干就干,当时就将中山公园中的 3 株杜仲树剥了皮,这 3 株树竟然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而且都再生出了新皮。这引起了山东省药材公司的重视(这也是有识之士)),并找我们合作进行研究。就这个课题我研究了三十几年,至今后来人还在继续,这不仅解决了杜仲药材的缺乏,还保护了杜仲林。并使我们现在在木材形成机理的研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开始时我们的实验基地就在青岛崂山,我开头的几篇文章的作者中都有这些标准民科人的名字。这绝不是作秀,而是他们的的确确参加了这些研究工作,甚至有几篇文章实验设计的最初设想就是他们提出的,那些想法植物学家是想不出来了的,因为他们的想法与剥皮一样都是违背当时植物学的认识水平的(根据植物学常识,树皮中的韧皮部是运输有机营养物质的,如果切断就会因根饥饿而引起树木死亡,至今国际上做剥皮再生研究的也不敢将树皮整圈剥掉),如剥皮后未再生树的植皮,除去树冠对剥皮再生的影响等,后来的去木质部再生则是研究生在做剥皮试验时突发奇想干出来的我们听到后没有用植物学常识去否定他们的试验结果,而是先到现场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到事实后就进一步设计实验研究新皮是怎么长出来的以及影响再生的条件等。这就是我的老师李正理教授教给我的做科研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就是靠这一方法和思路才一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将我们的研究一步步从纯形态学推进到植物生理学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从在国内杂志发表论文逐步到国际杂志发表论文,开始投国际杂志时,对我们的新发现有的审稿人就是用一句不可能为由退稿,甚至有的就是以国外某实验室的数据与我们的不同来否定我们的结果。在国际会议上也逐步由只能张贴板报到小会报告,再到大会报告。现在已与国际上在木材形成研究的著名实验室都建立了联系。是民科成就了我和我所在的实验室。像我们这种具体情况可能有其特殊性,但就来自民科的研究课题的生命力来说又是必然的。再如,袁隆平当初在海南水沟旁发现第一棵野生雄性不育稻时也是地地道道的民科,就是这么一个民科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上解决饥饿问题送上了一把钥匙。当初不就是因为他没有到国际杂志上发文章而被拒评科学院院士吗?到现在在许多大家眼里也没把它看成是科学大师。我认为袁隆平先生就是农学大师,王选就是计算机中文排版的大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科才是一真正的巨大的科研题目库,当然民科里面不乏那些吹牛、撒谎和骗子之流,可是官科中这些丑陋的东西也不少,而且其欺骗性更大。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慧眼,能不能从中发现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的题目,更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放下臭架子虚心向民科请教,从中发现灿烂的宝石。不能将孩子与洗澡水一块泼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高喊一句民科万岁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0年十大热门应用技术预测
yyt1 2009-12-15 11:41
2010年十大热门应用技术预测 http://info.ec.hc360.com/2009/12/150850167822.shtml 2009/12/15/08:50 来源:EETimes 2010年什么科技应用最红?以下是EETimes美国版编辑群选出的10个热门项目,包括 电子 书阅读器、3DTV等等;除了列举让这些应用如此引人瞩目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可能让它们仍无法在2010年出人头地的未解问题。 电子书阅读器 在今年,电子书阅读器(e-bookreaders)取得了更长的 电池 续航力、彩色触控屏幕以及越来越多的市场动力;在2010年,较不那么确定的是,这个价格仍然高贵的平台是否能出现大量的成长,同时为相关 芯片 供货商带来更多利润。 Amazon与Sony是电子书阅读器的早期领导厂商,但他们接下来的路可能会越走越辛苦;这样的状况也是众多后进厂商,包括美国出版业者BarnesNoble、从剑桥大学独立的PlasticLogic,以及众多台湾厂商(包括BenQ、Foxconn)等即将面临的也有人猜Apple会来参一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ediaIdeas的估计,2008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的出货量为110万台,明年该数字则将成长至600万台;另一家研究机构In-Stat则预测,电子书阅读器相关 半导体 组件市场,将在2013年达到11亿美元规模。 智能电网 智能电力网络(smartelectricnetwork)概念终于在数年的讨论之后,在09年完成了标准 化工 作与相关计划的起步;资深风险投资业者JohnDoerr表示,一个开放性、数字化且网络化的供电网,将会是我们此生所看到的、最后一个伟大的网络建设案。 Doerr指出,今日的英特网拥有1兆美元的经济规模,全球上网人口约有12亿;而 能源 产业规模则有6兆美元,使用人口有40亿人,且该领域因为种种理由还没有什么创新。美国最近已经通过投资额达80亿美元的智能电网计划,中国、印度与非洲也可能会跟进。 不过在这个领域,仍有许多各国法规、商业与技术上的障碍有待克服;要推动可替代能源的运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建立,有必要各国政府透过立法方式来进行。而另外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是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具经验的工程师能够完成全球智能电网的布建? ( 印刷 )滚动条式制造技术 结合创新的材料技术,利用滚动条式(roll-to-roll)制程可望以低成本大量制造出像纸张一样薄的电池、 LED 、内存、RFID卷标、太阳等电池等等组件;这个概念已经众所周知,但其实该技术并不容易,有很多厂商已经尝试过却失败。 但包括德国业者PolyIC在内的厂商并没有打退堂鼓,该公司最近发表了20位的塑料内存组件,就是采用滚动条式制程来生产。此外新创公司SolarmerEnergy、Konarka等,试图以滚动条式制程生产太阳能电池。日本厂商KonicaMinolta则在开发滚动条式生产的LED组件。 以上的研发都非常具吸引力,但滚动条式制程技术看来还没有准备好能颠覆世界。 MEMS陀螺仪 三轴微机电系统(MEMS)陀螺仪(gyroscopes)将很快催生更聪明的智能手机,以及更好用的游戏机游戏杆或遥控器。现有的MEMS陀螺仪多是用来稳定数字相机、高阶手机所拍摄的影像,在2010年,这些组件还将进驻GPS、以及像是无线空中鼠标(in-airmice)等3D外围装置。 MEMS陀螺仪可望为手势识别(gesturerecognition)以及远程选单控制等接口带来革新,并取代传统键盘与鼠标;但要注意的是,过去也有些3D外围装置未能获得使用者青睐而失败,此外还有很多类似技术将成为MEMS陀螺仪的竞争者。functionImgZoom(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防止撑破表格{varw=$(Id).width;varm=650;if(w 微型投影机 想要一支内置微型投影机的手机吗?这种新装置能让小屏幕上的画面投射到更大的墙面或平面上,意味着使用者能选择一种更舒适的观看影片屏幕大小,或是随时进行商业简报。包括TI、Microvision、Micron等厂商都已抢进该领域,Samsung与LG也将推出相关手机产品。 不过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超过100款的微型投影机产品,大多数却是独立式的投影机装置(约是车库门遥控器大小);分析师预测,目前全球微型投影机出货量约200~300万台,其中很少部份是嵌入式的。 让微型投影机嵌入手机等装置的障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耗电量与发热量;此外相关显示组件也需要克服量产问题,目前相关产品的价格仍然非常昂贵。而要说服消费者接受这个新玩意儿也是一大课题。 远距医疗 据统计,光是美国民众去年一年花在医疗照护上的费用,总计就达到2.5兆美元(为美国GDP的18%)。人人都在寻找是否能让医疗成本下降的方法,现在有个方法是把医疗监视设备搬到家里,特别是针对因压力与肥胖所导致的一些慢性病患者。 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的分析师JonathanCollins预测,目前可穿戴健康照护设备(几乎大多数是运动或是瘦身仪器)的出货量约为1,165万台,到2014年,该数量将可扩充至4.2亿台,其中有5,900万台是家庭使用。Collins表示,包括蓝牙、Wi-Fi等无线技术的普及,也将让家用医疗设备的连网更为简便。 透过家用医疗监视设备与感测网络,可把每个人的体重、生命征象与睡眠状况自动做分析,以早期发现健康问题;此外这类装置也能在高龄化时代,让银发族更长寿、居家更安全。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谁愿意投资这些居家医疗照护系统与服务?此外,相关远距医疗技术的发展还在初期阶段。 远距医疗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也在发展阶段,包括如何将家用医疗监视仪器所收集到的个人健康信息,通过网络安全地传送出去,以及医疗植入装置与医疗设备的连结与数据交换等,都是相关标准团体如ContinuaHealthAlliance正在努力的工作。据了解,以上任务牵连的范围甚广,恐怕得花上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Android 2009年是Android手机的诞生年,而到2010年,采用该Google所开发之操作系统平台的装置,将到处可见。虽然对于Google致力将Android推向手机以外之各种装置的承诺,业界仍有不少质疑,但消费性电子产业恐怕难以抵挡这股趋势;未来包括电视、机顶盒、便携式GPS装置、MP3播放机,都可能看到Google与Android的影子。 而各家厂商已经看准Android商机积极抢进,包括ARM、MIPS等半导体IP供货商、设计服务业者Aricent以及EDA供货商MentorGraphics等,日本厂商还成立了一个组织(OESF)专门推动Android在各种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还有中国、新加坡等地的业者,也计划推出Android车用导航系统等消费性装置。 包括HTC、Motorola、Samsung等手机大厂,以及众多亚太区OEM/ODM厂,也都有意开发各种Android装置;不过像是Panasonic、Sony等消费性电子领域大厂,则对Android仍采取观望态度。 对Android是否能进军更广大消费性电子市场,是有理由持保留态度的;该平台最初是为智能手机所设计,所支持的处理器也有限,并无法支持C语言应用程序。因此相关设计工具供货商、芯片业者与软件设计业者,还必须想办法突破这些限制。 生物/医疗电子 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50万人使用医疗植入装置,主要是心律调整器与心脏去颤器(defibrillator);这类科技与医学技术的成熟,鼓励了医疗人员与设备厂商进一步开发应用于神经系统等更宽广人体范围的医疗植入装置。 神经与脑部的刺激器(stimulator)能用以控制包括阿兹海默症、癫痫、成瘾、忧郁或是失禁等症状;部分植入装置会针对特定人体器官投药,以减少透过口服或是注射等方式,可能会对胃或是血液造成的副作用。 至于电子器官的研发,则是一条仍在继续中的漫长道路,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研发的人造胰脏;此外也有不少研究案已经在人造视网膜方面取得进展,并已开始临床试验。然而生物电子在法规、产业与科技等方面都仍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任何一种植入装置都必须经过数年的动物与人体实验,才能真正被应用。 在现今各种成本不断升高的趋势下,医疗照护服务供货商仍坚称,每种医疗装置一旦被批准使用,都将证明可以为民众节省更多金钱并提升病患的医疗质量;不过医疗装置的制造商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将医疗植入装置连结至远距医疗监视仪器网络的、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在技术方面,医疗电子装置开发商也仍在寻找能连结电子装置与人体器官组织,可传送清晰信号又避免感染的较佳接口技术。在此同时,各种医疗植入装置正迈向侵入性更低的新一代分子技术,即透过DNA与蛋白质的研究,在更微小的层级来对付各种症状。 触控屏幕 自从iPhone问世以来,每家智能手机制造商都把触控屏幕列为产品必备条件;触控屏幕的诞生大约是1960年代,但一直到iPhone诞生之前,该技术的消费性应用大多以自助式导览装置或是自动提款机(ATM)为主。 触控屏幕能让使用者直接与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互动,其种类包括电阻式、红外线、电容式以及表面声波(surfaceacousticwave)等,能侦测手指在屏幕上接触的位置;只有一种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projectedcapacitivetouch)能支持多点触控应用。 投射式电容触控屏幕上有排列成网格状的隐形电容,每一个电容都能独立侦测手指位置;该种屏幕因此能支持多点触控指令,例如以食指、大拇指在屏幕上滑动来放大缩小图片,即iPhone与iPodTouch最知名的功能,其它包括HTC、Motorola、Palm、LG、SonyEricsson等厂牌,都有类似的产品功能。 根据市场研究ABIResearch的估计,今年全球便携式装置的触控屏幕市场规模可达50亿美元。不过触控屏幕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会在显示器上留下指纹;目前有数种新式的涂布技术号称能减经以上问题,但唯一可绝对避免留下指纹的方法,大概只有以触控笔取代手指。 3D电视 包括Panasonic、Sony等大厂,都积极地想把3D电视机送进一般大众家里的客厅,问题是你到底会想要买一台吗? 些支持3D显示技术的厂商们是很乐观,但反过来问问消费者,3DTV到底有没有那么容易进驻一般家庭的客厅,恐怕还是有很多的疑虑;以下整理出七个你可能也有的问号: 1.3D内容的字幕会怎么显示?──当3D电影的某个画面立体显示,字幕也是会跟着跳出来的这对观众来说可能有点怪,但Panasonic也表示目前这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2.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跟实况活动,要怎么用3D画面?──要让棒球或足球赛现场以3D画面呈现,得有一套全新的方法,目前的摄影师与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恐怕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 3.3D动画的画质很好,但其它的内容呢?──3D动画电影的制作技术已经成熟,但一般显示真实世界的影片内容要用3D技术就是考验了,只要稍微处理得不好观众就会马上察觉,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真实3D世界。 4.一定得戴可笑的眼镜吗?──无论是采用那一种技术的立体眼镜,消费者恐怕都想问:看3DTV必须一直戴着那些眼镜吗?而且大多数人往往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别的事,例如吃饭或看报纸之类的,戴着那种眼镜真的很不方便。 5.3DTV一台卖多少钱?──到目前尚未有供货商透露新的3D蓝光光驱或3D电视机的售价,在全球经济都这么不景气,消费者口袋扁扁,很难说会不会愿意花大钱买新奇的电子玩意儿除非是狂热的科技迷。 6.什么?还有3DPC?──你没听错,刚刚Sony的那位确有说过计划推出支持3D显示的VAIO系列PC;虽然PC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娱乐设备,但那种新产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还是让人好奇,可惜Sony并未透露更多讯息。 7.到底看3D电视对眼睛有没有害?──这最后一个问号也是一个对3D视频来说最关键的问题,目前尚未有足够的医学研究或相关证据,能显示若是看个几小时的3D影片,会对眼睛造成怎样的伤害,而要是真有这样的负面效应,该市场恐怕就真的玩完了。
个人分类: 产业动态|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门,热门,原创才有门
deminglei11 2009-4-27 12:04
题目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个人研究方面和学科发展方面。 就个人发展而言,无论是从事的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研究,只有做出高水平甚至是原创性成果,你才能在学术界立足,才能自立门户,才能自成1门;否则,你在学术界的前途是无门的。 就学科发展而言,原创也是学科得以长期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为例,上个世纪30-60年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在控制理论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停滞一段时间后,1985以后,智能控制的发展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出现,继续延续了自动化的旺盛生命力,可最近10年,控制理论与技术,特别是控制理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不断有声音,建议取消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而全国几乎所有的自动化专业教师,都改了研究方向,不再做控制,国外的情况也差不多。 如果一个学科缺乏原创性成果的长期支持,它将很难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就像现在的控制理论,几乎很难引起研究者太多的兴趣,渐渐地,这个学科的理论变成了一种数学游戏,而技术则沦为一种实用技术;反之,一些新兴学科为什么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是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推动。例如人工智能,从符号智能到计算智能,再到群体智能,新成果不断涌现,引起了大家研究的狂潮,其发展当然大大地有门。
个人分类: 师生关系|39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痴心不改:总想折腾人家的理论根基
大毛忽洞 2009-4-25 22:49
痴心不改:总想折腾人家的理论根基 我连做梦都在想:应该折腾什么理论呢?折腾谁的理论? 于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宋,晏殊)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做到: 是朝思暮想,而不是朝三暮四。 朝思暮想好多年,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于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的人憔悴;(宋,柳永) 既然已经朝思暮想到这种程度了,那就: 历尽艰难,痴心不改,决不见异思迁。 朝思暮想,再加上痴心不改,那就必然会有一天: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只有到了那一天,才能感叹: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以后怎么办? 下一步要折腾到源头: Pauling ( Pauling 的化学键及其衍生物,已经盯着了两个人); Thomas-Fermi-Dirac (统计模型及其衍生物,已经盯着三个人); 与此同时,俺还绘制了一张联络图。 1999 年折腾了篇东西,就觉得还没有到头,因为有一个系数不能确定。 2002 年( 2003 年发表)折腾了篇东西,还是有个系数不能确定。 折腾底层(应用)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在计算具体的结构。 折腾顶层(理论根基)的可能就我自己。 快了,快到源头了。能不能有预期的结果,现在还很难说啊!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门也罢,冷门也罢:没有基础,就是别人藤上的花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9-4-22 09:11
热门也罢,冷门也罢:没有基础,就是别人藤上的花 搞科学研究,无所谓冷门,也无所谓热门。 冷门搞的人多了,就变成了热门;热门被多数人放弃了,就变成了冷门。 一般来说,领域越窄,门越冷;领域越大,门越热。 由此可见,躲在一个很窄很冷的领域,未必有什么前途。 基础是最重要的。 越是基本的科学基础,其影响的范围就必然广阔,就会有很多送上门来的时髦热点问题。 但是,真正想要搞基础的东西,就需要多练内功,而这些内功是无法用论文的数量来表达的。 上图来自科学网 中科院纳米结构物理 的课件。 DOS 就是 Density of Sates ,是量子固体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求解薛定谔方程的时候,可以用行波解,也可以用驻波解,相应的边界条件也要发生变化。 DOS 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理论的一个基本参数。 20 年前,俺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一看到就感到非常亲切。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 TFD 方程,这是 80 年的经典问题,也是现在时髦的密度泛函理论的思想基础,也是密度泛函理论的一种最简单的近似。通过 TFD 方程,可以求解出原子半径处的电子密度。国内能求解这个方程的只有两家,一家是程开甲院士,另外俺也能把这个方程求解出来。国外的文献都走了能量路线,回避了这个问题,也有求的,但是结果不对。 只有拥有基础,才能拥有未来。
个人分类: 电子密度理论|79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不做第一做第二同样可贵
tuxin 2009-4-22 00:20
最近看到三位老师讨论是热门还是冷门能够救中国的问题 不要像野鸭子一样急 , 冷门研究室中国科研的希望 , 冷门研究并不能救中国 ,学生认为冷门热门只是一段时间内某些人的观点,作为科学技术而言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影响是等同的。一个课题被称为热门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原本是冷门,但是某牛人在做,发了牛文章,大家就都跟踪,渐渐队伍庞大了也就变成了热门,但是它到底多久能在应用中实现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实现,或许跟踪的很多人都不清楚。二是这个课题,或者说是技术的制高点已经被国外抢占了,甚至投入工业生产,这些技术的不断更新常常改变老百姓的生活而带来产业利润而被称作热门。 那么上述两种热门那种更有意义呢?或许不同背景的人的观点不同。作为理科的学生,我常常问自己,我们搞理科为什么?发文章还是申请经费过日子?我认为理科的最高目的无非是若干年后我们的成果能够转化成生产力。如果大家现在都来搞冷门,都来争做某某第一人,那现阶段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电器都应该用美国的,因为他们最先发明电器。能够开创自己的方向,并把这个方向从冷门做成热门固然可贵。然而明知是热门,还努力奋起直追的科研人员也是值得称赞的,或许他们永远不是该领域的NO.1,或许他们一生都在做技术跟踪的工作,但是对我们的国家而言永远都在填补空白,因为老外手上的核心技术是永远不会拱手奉送给我们。 新的方向我们应该去挖掘,热门方向也不应该回避。我们的国家其实需要的就是两类人:能够创新开辟冷门的科学家和能迅速跟踪热门技术的的工程人员。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尽早享受科研的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41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冷门研究是中国科研的希望
热度 1 lingfeng 2009-4-20 20:15
看了鸿飞老师的《 不要像野鸭子一样急 》,非常赞同,鸿飞老师能取得如此成绩是与他独到的眼光分不开的。 科研选题应该选热门还是冷门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应该做冷门的研究,对于国内的科研人来说尤为如此。 我国的科研人员如果做国际上非常热门的研究,其实就是与国际热门领域的大牛竞争,是非常不利的:首先,我们的科研体制不如国外好,不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上;其次,科研经费比国外少;再次,国际大牛一般靠大批的高水平博士后帮助做实验,而国内的科研人员靠的是刚入门的研究生;第四,热门领域往往是别人开发出来的,我们跟进,相当于参加一场马拉松赛跑,别人已经起跑了一两个小时,我们才起跑,怎么可能超过人家呢?同国际大牛竞争热门领域,无论是体制、经费、时间、学生质量还是科研基础我们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怎么可能做出好的成绩呢? 鸿飞老师写道:“我回答说:傻小子,你现在是全国第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以后你到某个地方去开个分店,做的人不就多了吗?”很好地说出了做冷门研究的好处:很容易就做到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好。假如某一个领域国际上都只有你一个人做,你不是理所当然的全球第一了吗? 科研选题类似于炒股。真正的高手买入的是冷门但是很有上涨潜力的股票,因为冷门所以价格低,然后等到股价飙升后抛出赚个盆满钵满。低价的潜力股恰恰相当于重要的冷门研究。 选择热门领域进行研究固然可以获得一定好处,例如容易发表文章、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等,但是在国内绝对难以做出重大的原创性成就。 当然选题也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冷门课题就可以了,还要准确地判断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有赖于深刻的科研洞察力。有深刻科研洞察力的科研人员可以选择一个冷门但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进行研究,因为冷门所以不担心竞争,因为重要所以不担心将来不热门。 很奇怪国内科研人员喜欢跟着国际研究热门走。但是毕竟还是看到少数像鸿飞老师、孙学军老师这样研究冷门的学者,正是这样的科研人员,可能是将来中国科研的希望。中国将来如果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大师,基本上可以确定他们是从冷门研究做起的。 针对一些老师的评论, 补充说明几点: 1, 我所说的冷门指的是研究的人少的领域、方向和课题,冷门热门是相对的概念,我所说的冷门,包括但不限于只有一个人做的那种,也包括热门中的冷门。 2,分析一个因素的作用时往往是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所以有评论说选题的有用性等方面才是最重要的,原则上我是同意的。我的意思是,有用性及其它因素一样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冷门。 3, 本文的观点是要做有潜力的冷门,而不是简单地做冷门。 4, 我也不认为应该只做冷门研究和不做热门研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总要有一部分人做热门研究的,对于个人来说,开始的时候可以做热门,然后过渡到热门冷门结合,最后可以以冷门为主或只做冷门。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2460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07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五个热门新名词
sxzx 2008-10-17 21:20
2007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五个热门新名词 作者:三峡在线 前段时间,本人三峡在线写了一个《盘点网络时代催生的十大新名词》,文章中的那些新名词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化和普及化应运而生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社会新潮流不断涌现出来,进而也自然衍生出一些社会现象的新名词。 这些新名词需要我们去严肃地关注并思考,透过这些新名词,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思考,下面,三峡在线给大家做一个盘点。 NO:1 啃老、啃老族 、傍老、傍老族 啃老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到90%的内涵。大体意思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 据相关资料不完全调查显示,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 ①、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过于挑剔,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最后挑来挑去没有工作。 ②、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③、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④、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靠父母活着。 ⑤、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 ⑥、是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这些年轻人身上存在共同的致命缺陷,例如技能低、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偏差,勤劳、勤俭意识淡漠,加上父母溺爱、学校升学压力大、社会偶像金钱味重等原因,让他们心高气傲,价值观出位,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从社会大环境看,年轻人社会断乳期有延长趋向。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来引导?我们年青人自己又该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接受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挑战呢?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深思! NO:2 搭伙夫妻 搭伙夫妻这也是一个新兴名词。什么是搭伙夫妻?网络中有人这样解释:两个出门在外的已婚男女,为了解决自己长期不能与自己的配偶在一起而发生的性饥渴问题,双双搭伙组成一个临时家庭,享受夫妻的生活,满足双方性生活的需要。 应该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搭伙夫妻的滋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孤单寂寞是搭伙夫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搭伙夫妻往往要同时维持两段婚姻生活,故而,对他们而言,处理好两个人的日常相处也绝非易事。搭伙夫妻现象的出现无疑招来了种种非议。不道德?不合法?是无奈还是无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标准进行评判。 做为我们,面对这样的现象,又有什么样的思考与评判呢?无疑,这是值得关注的又一个社会现象。 NO:3 床友 要说长见识,还真得上网上来。这不,一夜情刚刚被批得体无完肤,又有一个新的来啦,它就是床友。产生在床上的朋友。其实也算是一种简单关系吧,仅仅为性需要。 有一个博友这样描述道:网友、博友、舍友、笔友、棋友、驴友,N种关系,只要是发生了关系,就能称为友。但有了一个床字,这样的友,是什么关系?是暧昧,但又不会牵扯不清,是不是这样? 床友,虽然是一个有趣的词。但透过有趣,我还是感觉到有一丝冷。本人认为,床友实际比一夜情还残酷,因为没了那个情。床友的出现似乎比搭伙夫妻更直接,更裸露! 现在的人们,真不知道怎么了? NO:4 房奴 如果说2005年中国通过超女制造了PK一词,那么2006最流行的一词应该叫房奴了。 房奴空间是什么?如何来描述它?2006我们看见了这样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月供占到其收入50%以上的房贷一族。他们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按揭的比重超过收入的百分之50以上者为房奴中最痛苦者,称为超级房奴,为了房子失去自由。 关于房奴的争论在网络中已经够多了,在此作者三峡在线就不去评述了。但无论如何,房奴始终将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名词,也是一个热点的社会现象。 NO:5 裸考 裸考是2006年高考暑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以前我还真的没有听说过呢!裸考,就是什么加分都没有的,仅凭考试成绩的人。 据教育部学生司介绍,按照国家规定,能够在高考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考生总数的7%;另一类则是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像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项奥赛、小发明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但是,能够获得加分的考生人数大概有多少,在考生总数中占多大的比例这样的问题,有关部门感到很难回答,因为情况复杂,不好统计,目前还不能说出一个很确切的数字,其理由是,除了教育部提出的这些加分规定外,各地还有一些自行出台的地方政策,属地高校也有一些自主性的招生政策,这些都不在教育部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 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被尊称为国考,其考试的公正性、公平性自然是广大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裸考一词的出现无疑是对高考关注下的产生的一个新名词。 盘点完毕,以上五个新名词仅仅是新名词中的一些代表。估计还有很多没有盘点进来,期待您给三峡在线推荐与留言,以便下一个精彩继续。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