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科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需及时预测和提前化解技术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lulingkxw 2018-6-27 09:46
纵观历史,人类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上层建筑的改变,这些改变的速度、激烈的程度与这些技术的重要性、进步性或颠覆性程度成正比!例如,生态历法的建立、畜力、铁器的使用带来了农业革命;尤其是耕作制度的建立和耕作方式的改变,并引起了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血缘家庭”代替了母系氏族家庭;纺纱机、蒸汽机以及电的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同时使得“血缘家庭””逐步向“超血缘家庭”的公司制度转化,并进一步通过社会劳动的方式分化了家庭劳动,引起了家庭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矛盾的冲突甚至还导致了无数的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工潮,这些矛盾不仅涉及到阶层之间,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整,甚至还影响到家族、社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相关的冲突还引起了世界大战。 我们是被动地让技术革命对上层建筑领域的冲击,还是提前预测将要发生的问题而去将及时做调整和应对?这是需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一起来解决的问题。 例如:机械化导致了工人失业,导致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但这并不是必然的。如果因为技术进步将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缩短,并及时建立新的配套行业,就不会导致失业…… 社会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富积累——这个积累过程其实也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的配合支持,尤其是技术经验的积累、社会管理成本,社会发展机会成本、信贷资金以及市场资源等是社会共同的资源。因此,技术进步释放的巨大效益应该尽量让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共享。这需要通过社会行业调整和多次分配制度的改革来实现技术进步后社会的改变。 马云的倡议非常好,社会科学家应该承担起预防和治理社会技术革命伴生问题的研究中去。(陆玲) 附加: 马云倡议成立的“罗汉堂”是个什么组织? 2018年 06月26日 21:51:41 来源: 国是直通车 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的包围之下,这个世界会变成怎么样?人工智能是拯救还是毁灭人类文明?关于未来,我们总是有很多的问题,还会有些担心。 或许很快,我们会有一些答案。 6月26日,研究机构罗汉堂在杭州成立。该机构由阿里巴巴倡议,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共同发起,将一起研究与科技创新伴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等课题。罗汉堂的研究成果将为全社会服务。 8个月前,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大家还记忆犹新。那么,新成立的罗汉堂,是个什么组织? 阿里巴巴供图 新成立的罗汉堂,是个什么组织?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作为一家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有责任倾尽全力研究如何帮助社会适应科技进步并迎接随之而来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倡议成立罗汉堂的初衷。“科技的高速进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好处的同时,更要理解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挑战并思考解决方案。” 此前一天,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5名全球顶尖学者已齐聚杭州。这群“最强大脑”们在西湖畔与包括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内的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管理层进行两天的闭门探讨。 马云在和学者们交流时说,阿里巴巴将邀请全世界顶尖学者在一个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上一起努力,但罗汉堂不是为阿里巴巴而建的,通过罗汉堂累积的观点、研究报告和成果,是为全世界服务的。 阿里巴巴供图 马云说,阿里巴巴成立的时候就说过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在今天之前,我希望湖畔大学、达摩院和马云教育基金会比阿里巴巴能够更长久的存在。今天宣布罗汉堂的倡议,我希望罗汉堂也能存在300年。” 据了解,罗汉堂的首批学术委员会的15位成员以经济学家为主,包括6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据悉,罗汉堂未来会邀请更多全球顶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跨学科、多领域的学者加入。 这是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之后最大的一件事 蚂蚁金服将支持罗汉堂学者的研究,“这是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之后最大的一件事,” 负责罗汉堂的陈龙教授说,去年10月,阿里巴巴成立“以科技创新世界”的达摩院,3年投入1000亿元探索前沿科技。但科技快速进步,总会伴生出经济和社会形态、社会治理、人们生活方式等各领域的变革。那么,社会各个层面应该如何预见、拥抱和适应这些变革?这些课题将由罗汉堂来进行研究。“简单来说,达摩院是研究解决未来问题的先进生产力,罗汉堂是研究随之而来的生产关系。”陈龙说。 阿里巴巴供图 罗汉堂的闭门会上,学者们还一起发表了《罗汉堂使命宣言》。宣言称,世界正在迈入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争吵与忧虑中最终清晰方向,我们的社会并未准备好应对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数字技术而营造的全新的世界。社会科学家们有责任更好地协作,帮助人类社会适应这场数字革命。 放眼全球,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一些领先科研机构也在开展类似的研究,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探索则体现了中国企业界对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此次闭门会议上,达摩院的相关负责人也公布了团队成立8个月以来的重要成果进展:今年4月,达摩院宣布正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该芯片将运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为中国创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5月,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宣布,研制出世界最强的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这一模拟结果,对谷歌的“量子霸权”构成了挑战。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Itay Hen形容这一发现,“使量子计算的游戏规则发生改变”。 此外,达摩院已经引进数十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并将在全球成立研发中心。 附:罗汉堂使命宣言 世界正在迈入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和人类所经历的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一样,这是又一场影响深远的立体变革。 我们总是希望,科技的变革朝着改善人类福祉的方向前进,它应该是赋能经济,裨益消费者,鼓励创新和利于社会治理的,它应该实现更低成本、更及时有效的服务、更广泛的社会连接和更健康可持续的结果。 它甚至不仅仅只是对既有经济和社会的改良,数字经济一定会孕育出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争吵与忧虑中最终清晰方向,我们的社会并未准备好应对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数字技术而营造的全新的世界。 个体权利与社会包容,商业效率与权益公正,技术鸿沟与平等机会,政府监管与社会创新,个人隐私和公共价值,资源有限与可持续的未来….这些恒久命题,都需要我们给出全新的回应。 社会科学家们有责任更好地协作,帮助人类社会适应这场数字革命。学术界的使命就在于答疑解惑,探索未知,我们相信,一个组织良好的研究社区可以极大地促进和加速这些研究工作。 当下,是把学术思想与实践洞见结合起来的时候了。 罗汉堂背负双重使命而生:一是理解数字技术如何帮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其次是帮助建立一个广泛的研究社区,聚合共识与力量,为解决新问题提供新范式。为此,罗汉堂将秉承科学研究的开放精神,以正直、包容、多元、的原则独立运作。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创举,全世界有责任感的社会科学家们,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个人分类: 企业生态学|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社会科学家不愿公开数据
热度 1 ZJUlijiang 2016-8-25 09:18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如果我们还在庆幸我们不必公开研究数据,那好日子可能不久了。 美国的基金资助机构NSF、NIH、IMLS(国会图书馆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都已开始要求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必须公开研究数据。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小编有幸主持了几个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但从未被要求公开研究数据。小编也有幸发表了一些SSCI论文,也从未被要求公开研究数据。小编在想,如果科研项目要求必须公开研究数据,为了获得资助,小编会妥协,但结题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期刊要求必须公开研究数据,为了发表,小编也会妥协,但准备数据可能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另外,小编还会担心,数据公开之后,被别人发现研究的漏洞怎么办,引来批评怎么办?于是,小编庆幸不公开数据真好。但这种好日子似乎不会持续太久。美国的基金资助机构NSF、NIH、IMLS(国会图书馆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都已开始要求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必须承诺公开研究数据。 数据公开(或数据共享)是指科学家向公开的数据存储库提交他们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原始数据,或者是将数据发送给前来索取的同行。小编今天分享的论文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探究影响社会科学家公开研究数据的因素。调查涉及2285人,实际反馈361人,占15.8%。361位社会科学家涉及的学科包括: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以及小部分农业经济学、科学史与 科学哲学、语言学等。作者做了9个假设:对于社会科学家而言, H1:看得到的好处对公开数据的态度产生正面影响; H2:看得到的坏处对公开数据的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H3: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对公开数据的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H4: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对公开数据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H5:公开数据的态度对公开数据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H6:是否有便利的数据存储库对公开数据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H7:来自科研资助机构的压力对公开数据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H8:来自学术期刊的压力对公开数据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H9:来自行业规范的压力对公开数据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研究发现: 公开数据的行为受到看得见的好处、坏处、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对数据公开的态度的显著影响,也受来自行业规范的压力的显著影响。 社会科学家公开研究数据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资助机构与学术期刊的显著影响。因为截止到该研究投稿时,基金资助机构与学术期刊尚未要求科学家公开数据。数据存储库尚未广泛使用,因此,这一因素也未对社会科学家公开研究数据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从研究结果与政策意义上看,要让社会科学家公开研究过程中的数据,首先, 要让他们看得到好处 ,例如,一旦公开的数据被他人使用,数据拥有者可以以作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人的论文中,而不仅仅是被引用和致谢。这一点会给社会科学家足够的公开数据的动力。或者, 基金资助机构与学术期刊制订政策,强制要求必须公开研究数据 。 数据的共享如同知识的共享,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科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Kim,Y.,Adler,M.(2015).Socialscientists'datasharingbehaviors. 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 , 35 (4),408-418. 论文推荐人: 叶鹰 /南京大学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4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