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传统技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中的土榨油
Einstein 2014-4-27 12:26
在新浪微博看到有博友转载果壳网上一篇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中的土榨油(http://www.guokr.com/blog/761253/),恰好笔者博士论文曾涉及到此种土榨油法,考察地点也是在纪录片的取景地皖南歙县,只是具体的村落不同。笔者考察的时间与地点是2009年安徽歙县绍濂乡五丰村。 图1 央视纪录片截图,左下即为木榨 纪录片说此种榨油有上千年的历史,果壳网文说此种榨油最在的文献记载见《东鲁王氏农书》。的确如此,《东鲁王氏农书》即一般而言的王祯《农书》,成书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距今700年了。但王祯《农书》描绘的土榨油法与纪录片中的榨法还是略有不同,可以从《农书》现存最早的版本1530年的明嘉靖本插图上看到,当时称为“横榨”,说白了就是大木横置,塞油饼的开口在上方,榨油者是用大木棰在上方击打,木大下方有孔,油从下方流出。明确记载纪录片中从侧旁击打压榨的,是在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画面上看,此种压榨法与记录片拍摄的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明代的撞木在纪录片中成了大石块(做撞锤)。 图2 《农书》油榨 图3《天工开物》南方榨 笔者想说的是,这种土法榨油中楔子的制取有特殊的技巧,笔者2009年在歙县考察的时候,当地一家油坊主人徐玉昆师傅曾给笔者详细解释过木楔子的制取方法,详细的细节笔者就不介绍了(笔者的博士论文有涉及),最主要的是要狭长三角状的楔子水平向两侧面不能用刨子刮,而要用锛劈,否则楔子会反弹——这很危险。我当初现场考察的时候,并没有向徐师傅提到《天工开物》的记载,但是他的描述与《天工开物》的记载是一致的(其尖注:即楔子过斤斧而不过刨……惧报转也),看来古人不欺余也。 图4 徐玉昆先生在给笔者讲解楔子的加工技术(站立者是同乡的程瑞驷先生,他帮我联系上徐) 这种传统的榨油法过去在南方多见,目前在一些农家乐场所、以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还能看到身影。类似王祯《农书》描绘的那种横榨,极少地区还能看到,但已经采取现代机械施力榨取了。至于传统榨油的缺陷,在果壳网的文章中,他人已经分析过了,不再赘言。 延伸阅读: 张柏春,冯立升:南方“油榨”的初步考察,古今农业1994年第4期; 南方油榨的初步考察.pdf 袁剑秋,何东平:我国古代的制油工具,古今农业,1995年第1期; 我国古代的制油工具.pdf 博主的博士论文,王祯《农器图谱》新探(2010年完成),维普网有下载。
个人分类: 传统农具调查|7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矿安全监控与灾害应急通讯平台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8-19 07:41
  我国是煤矿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煤矿的消费大国,在我国西北部地区,蕴藏着大量的煤矿资源。我国大部分煤矿都为深井煤矿,许多传统的煤矿事件应急技术手段严重地受到物理因素的制约,本节在介绍煤矿事故及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监控与灾害应急通讯平台。 一, 近几年国内煤矿事故概况   由于国有大型煤矿不能满足社会对煤资源的需求,在暴利的驱使下涌现出很多小煤窑,这些煤窑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煤矿事故频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5 年煤矿事故 3341 起,死亡 5986 人; 2006 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 4746 人; 2009 年,发生各类煤矿事故 1616 起,死亡 2631 人。其中,煤矿透水和瓦斯爆炸两类事故损失巨大,往往造成重大或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   据安全生产专家分析,几乎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井下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应急通信手段不发达等原因造成的。结合《 2009 中国统计年鉴》,按照事故的性质,煤矿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 .冒顶事故   当采煤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时,采场空置顶面积逐步增大,若此时矿井顶板厚度不大,矿井顶将逐渐塌落,而其大面积悬露时,就会在工作面顶板岩层形成一个自然压力拱,煤壁受压发生变化,造成工作面压力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作面支架对顶板的总支撑力不能与维持顶板稳定下沉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出现冒顶。按照矿井顶板一次冒顶的范围及其所造成伤亡的严重程度,冒顶事故主要分为大型冒顶事故和局部冒顶事故两类。   2 .井下触电事故   这类事故是一种人为事故,具体是指矿井操作人员不遵守《矿井安全规程》带电操作,严重时可能引起矿井火灾和煤矿瓦斯爆炸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2010 年 8 月 7 日 招远金矿井下电路短路引起的火灾经鉴定就是一起由于人为误操作引起的井下触电事故。   3 .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是近几年煤矿灾害的主要形式,这类突发事件具有死亡人数多,破坏性严重的特点。由于煤尘爆炸可能释放大量热能,致使爆炸火焰温度高达 1600 ~ 1900 度,严重威胁矿井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当煤尘不完全燃烧爆炸后,井下存在大量的爆炸气体,如一氧化碳,给矿井下面的操作人员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大部分瓦斯爆炸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一氧化碳窒息所致。   4 .矿井透水事故   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由于防水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或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事故。作为一类煤矿事故和水灾事故相融合的突发公共事件,矿井透水事故往往由于井下环境复杂,导致救援难度极大。如 2010 年发生的山西王家岭的煤矿透水事故,施救人员用整整 9 天的时间才将被困井下的 115 人救出; 2010 年 8 月智利 33 名矿工由于矿井透水事故,被困井下近 4 个月后才成功升井。    二, 煤矿安全监控中的应急通讯定位技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通信设备不断涌现,很多无线通信设备在煤矿应急通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 ZigBee 、 WiFi 、 Bluetooth 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事件应急中逐步得到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随时监测现场图像和数据,当矿井出现故障时,通信系统会立即报警,使得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查故障,减少生产损失。通信终端具有短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对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并发送给远端的监测中心。虽然当前煤矿通信设备各种各样,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很多短距离无线通信设备的脆弱性较高。如 2010 年 8 月智利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煤矿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矿井内外的通信顿时中断,被困井下的矿工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最终不得不将一根足够长的钢管插入被困矿井中,通过敲击钢管实现矿井内外人员的联系。   矿难发生后,矿井上下人员的沟通是应对矿灾的重要一环。目前在井下使用的通信定位技术主要为 RFID 考勤系统和 ZGBEE 网络系统。这些系统的各项技术参数比较落后,在实际矿井生产中只起到矿工考勤的作用,定位精度较低,一般在采集面上的最高工作定位范围仅为 50 米 。实际矿产生产作业,井下的坑道经常有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远,而只有在坑道的转弯处安装读卡器,在坑道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布放读卡器。这就导致某些坑道的交接地段成为读卡器盲区,一旦矿井突发事件发生,读卡器很难精确地监测矿难的发生地点。即使读到了事件发生地点,由于定位精度较低,系统不能有效的确定处突地点,也不能为应急救援的情景分析提供信息。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的煤矿应急无线通信定位技术:   1 ) PHS 无线通信技术   PHS 通常被称为小灵通无线通信系统,是目前在煤矿应急事故应对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利用地下无线射频技术和有线网络两套系统实现地面和井下通信系统的结合,最终完成煤矿的应急救援任务。   2 ) CDMA 无线通信技术   CDMA 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网络的理论传输速度为 153kbs ,但实际传输速度仅为 70kbs ,它可以支持音频、视频数据以及监控数据的双向传送。由于基站功率不同, CDMA 的信号范围可以覆盖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在我国不同矿井使用的 CDMA 技术存在差别,西部地区矿井使用的为 CDMA45OMHZ 的网络,东部地区的矿井只允许使用 CDMA800MHZ 的网络。   3 ) SCDMA 无线通信技术   SCDMA 技术又名“大灵通无线通信系统”,它的覆盖范围为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该技术需要在矿井口设置网络通信基站控制器,井下通道覆盖的是基站的无线网络信号,直放站以及室内分布覆盖系统。   4 ) WLAN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局域网络 (WLAN) 是利用射频技术取代传统的双绞线所构成的有线局域网络。在煤矿的生产中,有线线路铺设的时间相对较长,针对短时间内的矿井生产,使用有线通信技术成本较高,且电缆的成本也较高。因此, WLAN 无线局域网技术是当前矿井通信较为理想的技术 。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6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