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过来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过来人

相关日志

写在考研成绩出来之后
热度 2 markerfree 2015-2-13 10:24
写在考研成绩出来之后: 考研的成绩出来了,孩子们纷纷跟我汇报情况,发挥好的很兴奋,发挥不好的有些低落。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想说的是,考研读研这只不过是人生道路上一个路口而已。考研的初衷,不管是为了兴趣,为了爱情,为了父母的期望,还是为了以后的发展,你总要记得,你当初的心愿,不忘初衷。并不是读研才能实现你的梦想,更何况,你还有再来的机会,你们年轻,这就是你们最大的资本。大不了从头再来,记住,毅力和韧性永远都是成功者必须的品质。 其实,不管怎样,我都要给你们点个赞,在我的理解,不管你的理想是不是想上研究生,都要参加一次考研,考研是你大学生活重要的一环,考研的复习,对于你理解你所学的专业有无比重要的作用,对于你整合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一次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蜕变,获得新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不能因为自己发挥不好就看不起自己。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瞧不起你,唯独你自己不行,瞧不起你的人多了,你就不用再加上自己了。不能自我放弃,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不走永远到达不了。这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人生处处有精彩,借用一句话,你不努力,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努力永远是成功路上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次成功或失利,相信你们都会学到的更多,以后的路,不管重来还是继续前行,都会顺畅很多,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西游取经也是一样,不经九九八十一难, 你们就难以理解和蜕变,不能直面失败和困难的人,也不会有面对成功露出微笑的一刻。 不管结果如何,你们并不会失去你们所要坚持的东西。客观的说,成绩好的也不一定能上自己心仪的导师,考得不好的也并不是没有机会。而在于你们还会不会积极的面对,积极地创造,人生总是属于那些积极向上的人! 顺祝: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40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国访问学者答疑(1)—邀请函篇
热度 2 chzg99 2013-12-16 00:13
英国访问学者答疑( 1 )—邀请函篇 目前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看到很多正在办理手续的战友经常问同样的问题。 2 年前我创办了一个英国访问学者的群( two seven two nineeight four one two one ),里面对各种问题都有讨论。我是过来人,所以想把自己走过的经验分享给大家,避免后来者走弯路。 作为大学老师,最直接的出国途径就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访问学者项目,也可以走自己学校的出国留学项目。 Anyway , 申请项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邀请函 。当然申请项目时的邀请函并不严格,怎么写都可以。但是如果签证时提供的邀请函必须要遵守英国对访问学者邀请函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英国访问学者邀请函的格式和需要哪些内容。 邀请函的基本要求是: 邀请信主要内容包括 :邀请人姓名、单位、地址、电话号码;被邀请人姓名、单位、预定访问日期、停留期限、访问目的、经费来源以及 Bench Fee 的明确数额 留学一年以上的, Bench Fee 最高可报销限额 1000 英镑;留学期限为六个月的, Bench Fee 最高可报销限额 500 英镑。超出部分自理,邀请信上未注明的,原则上不予报销受理。 另外在邀请函里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声明,就是访问学者必须是从事独立性的研究。 这条非常重要。有些人在邀请函里大谈特谈与外方的合作研究关系及项目,没想到立刻被签证官以访问学者必须从事独立性研究为由拒签。所以在邀请函里一定要特别声明这条,让签证官彻底安心。 所以在写邀请函时,你应该从签证官的角度去看你的邀请函。说实在的,签证官并不想拒签的,给英国送钱的好事,没理由不干的。但是签证官最害怕没有钱的人去,或者到英国赚黑钱。所以在邀请函里要说明自己是受留学基金委的项目资助,所有费用都由项目经费承担。当然在签证时,必须提供留学基金委的中英文资助文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提供支撑文件是向签证官说明理由的最佳方式。 关于签证时需要提供哪些材料,我们在下次博文里说明。 这里还要说明很多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邀请函原件的问题。再次声明, 邀请函不需要原件,但是导师签名必须是手写签名。邀请函打印出来即可,彩色的、黑白的都可以 。另外, 签名的必须是外方系里的负责人 ,例如系主任。 以系主任的口吻邀请你 ,在邀请函里要说明你的导师是谁,最后签名的是系主任。 下面是一个范例,我就是这样的邀请函通过的。邀请函不要复杂,提供签证官想看到的东西即可。 Chen xxx Date of Birth:September 1th , 19xx School of Computerand Information XXXX Universit y No.8 South Road Hangzhou city, ZhejiangProvince, 115100 P. R China Dear Dr. Chen XXX Subject: Invitation to Chen XXX to conduct research atthe XXX University as an Academic Visitor I am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spend 12 months at the XXX University as an Academic Visitor, during thetime period from 20 st August, 2013 to 19 st August, 2014. I understandyou will be supported by a scholarship from the Chinese Scholarship Council(CSC) and the Zhejia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如果是省里和留学基金委的合作项目,需要提及说省教育部,否则不需要 the Zhejia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这句。 ). The funding covers the international airfare, living expenses andhealth insurance for a period of 12 months. I have communicated with you forseveral times and can attest that your English level satisfies our requirementsfor an Academic Visitor. You will conduct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applied cryptography,in which you have had significant experience already (说明自己是有研究经验的,让签证官知道你不是去玩的) . Your academic visit to the XXX University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independentresearch as set out in your application . (必须强调独立性研究,让签证官彻底放心) TheXXX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largest security group inthe European, and has a leading research in sever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security. You shall be provided the necessary support for carrying out theresearch including providing office space, materials supplies and access to ourlibrary and other research facilities. Moreover, there are no bench fees for themoment here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这里是没有收 bench fee ,如果需要收这里要加上费用是多少) . Please note that academic visitors are notpermitted to engage in work in the UK other than the academic activity forwhich they are admitted under the Immigration Rules (再次用法律条文强调,让签证官的心再次放心) . I look forwardto your visit. Yourssincerely, (Handwriting Signature) 如果你是签证官 ,你看到这样一份邀请函会同意么?我想应该是 of course 。 因为里面没有任何签证官担心的问题出现。
个人分类: 英国|24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学资讯:过来人谈申请北美博士学位的种种(English)】
热度 8 liwei999 2013-6-28 10:07
【立委按:亲友的孩子很多都到了大学毕业的阶段,于是经常有问如何出国留学深造的问题,特别是该不该申请博士学位,等。现将自己亲历和观察到的经验和建议整理分享给各位。这是针对在海外已经得过硕士学位,还想到北美继续深造的情况,但是里面的资讯尽可能做到更加普适。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I do have some advice and experiences to share with you on the application in general, on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draw attention and response. It also depends on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achieve. If all you want is acceptance into a PhD program of the area of your choice, it should be fairly easy and straightforward for your background. Except for a few very hot areas, in general, PhD programs in Canada are not difficult to get in. As long as you satisfy their requirements, the chances are very good, even if you just follow the normal procedure of application, with no special effort to communicate with individual professors. All you need is to follow the procedure instructions they specify and meet the deadlines for all the documents they need. But if you want partial or full financial support to be part of your results, then you should take a more informed and planned strategy to approach professors. Keep in mind that if an area is not hot in market, almost all PhD students get some financial support in some form (Teaching Assistantship or Sessional Instructors from the department, Research Assistantship from professors, Fellowship from the school,etc). That is the way they attract and keep people to stay in the programs for years to finish the degree, for otherwise people who cannot support themselves will just stop half way and go out to work for living. But the difference lies usually in whether you get a financial support upfront versus whether you get it after you enter a program. Hot areas may be exceptions as too many people want to get into the program and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to help all. But in North America, as far as I know, most PhD programs are supporting their students but master programs ar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get financial support. A hot area like computer engineering for a master degree rarely gives support to the students who usually get support only in the summer when they find work for some companies as interns or something. I do not know how hot your area is and whether most students in the PhD program do get support. But the general situation is,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o find an industry/society job for that area in the market (not counting the very few academic jobs such as professor jobs or research jobs in big labs because every area has a small percentage of PhDs lucky enough to get academic jobs), the easier you can expect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department. This is understandable because otherwise the system cannot sustain itself. That is the reason why you see the North American universities keep producing PhDs in many areas, who are out of jobs as soon as they get PhD and for this reason who try to delay the graduation as late as possible. Not few middle-aged students are stuck in the black-hole of PhD or in several rounds of post-docs without the hope of getting a real job and losing abilities of changing careers due to the over-involvement in a narrow and not practical area. Other people who are smarter and more flexible usually choose to abandon PhD programs once they find themselves sort of stuck, and shift to more practical areas of programs with shorter training for the job market. It is painful, and involves recognition of the waste of the time already spent in the PhD program, but once they get over this and find decent jobs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a real career, they typically do fairly well and not regret the decision for a change. I have observed people who shifted from PhD programs in linguistics, literature, economics or other humanities to master program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or some other practical programs such as accounting, MBA, nursing, pharmacy, etc. Similar shifts happen to PhD candidates in math, physics, philosophy which happen to have no jobs in market either. A lesson learned from all these cases is simple: (i) do not enter a PhD program with no jobs unless this is the only vehicle or bridge to help reach your final goal, final goal being things like pursuing one's true interests without the pressure to earn breads for yourself or family (e.g., your parents are multi-millionaires), pursuing academic career if you believe you indeed have a chance (but be noted that too many people overestimate themselves for this), using this as a bridge to go abroad or to immigrate (green card), using this as a buffer to keep the status between jobs, using this as a stop to buy you time before setting the final goal; (ii) in case you enter such a PhD program for whatever reason, try to get out of it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do not be easily persuaded by your own inertia or hesitation, your professor's nice words, or the brand name of your university: all this does not count if they cannot help you find a job to establish yourself for a decent career. Having said all this, if you think at this point your pursuit for a PhD program in Canada helps you to get closer to your final goal for immigration and pursuing a career in North America (with which I agree, coming out of Chin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the goal), go ahead applying. First, follow the application steps set by the university in general and by the department in particular. Meet all the deadlines, prepare for the tests if they require one (many programs in canada do not require GRE or GMAT tests, but some do). If you apply for 5 programs, I think you will get at least 2 offers of acceptance. It is also quite possible that you will at least get some financial support (such as tuition fee waiver). With careful plan, the chances of getting full financial support should also be there. Contacting professors themselves is indeed a good and quick way to get accepted for financial support (especially the RA which the professor can decide to give whom) as well as for admission. So keep trying. (In my generation,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钟南山捷径: all the people who came out to do degrees at our time needed finan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get visas and in my generation, almost no families had the ability to support the study abroad by their own savings. Most people succeeded in secur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by trying to stand out in all aspects required, such as the best score in GRE/GMAT, providing the impressive transcripts and other achievements, great Statement of Purpose and great references. A few who have not had time or energy to do so try this 钟南山捷径 to get attention from the professor himself/herself, and there are success stories. What they usually do is to study the professor carefully, for example, read the publications of the professor, translating the professor's work into Chinese, volunteering to serve as a guide or interpreter when the professor visits China. Some foreign students also visit professors on campus to get close to the professor. When the candidate contacts the professor, he/she tries to ask questions which he knows will interest the professor, or gets into a discussion on some topic of interest to the professor. Once the professor has a good impression of a candidate, he can help in many ways to get the candidate into his program. I think you can improve your letter by adding at least one paragraph on why you choose him as your advisor before you present your background. Say some nice words about him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If you can discuss some of his work in more details, it will surely draw his attention. If I were you, for the initial contact, try to email him with shorter message instead of formal application cover letter. Once he replies you, you can keep the communication going by asking more questions, and showing strong interest in his work and it will be natural to indicate you really want to pursue a degree under his supervision and ask him for how you can better prepare yourself for that. In this electronic age, you should set up a personal page or LinkedIn account with your refined CV (put a picture or icon of yours in it), some of your select albums and other nice activities or aspects you want to help impress others. In your email, your application package, you always leave a link to your personal page. This way, when a professor or admissions officer examines your email or application, they can easily click the link to know more about you. The candidate and application will no longer be just an ID to their eyes, the real person behind has a chance to meet the decision makers. That is as much as I can think of on this issue. Hope it helps. In general, if your family can support you for the first year, you will be able to get multiple offers and be more selective on which program and which university location you want to get into. If you entirely depend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university or professor to do the degree, your choices will be limited. In my generation, some very bright students had to enter a second-class university, simply because that is the one with financial support at that point (we call it 有奶就是娘). Wish you success in your pursuit, I think you should apply for both Canada and US,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1402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经过逆反期,你依然是我心里的宝——写在儿子初中毕业之际 II
热度 1 cosismine 2013-5-18 22:10
九班这一年 分享 经过逆反期,你依然是我心里的宝——写在儿子初中毕业之际 (I) 无论如何,妈妈都相信九班这一年对你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年,很多挑战仰面而来,你不得不面对,也应该学会很多。也许你现在还无暇总结,妈妈试图以过来人的眼光和你聊聊所有得失,仅仅希望能对你此后的人生有所裨益。 九班,是铁岭中学初三时新组建的一个班级。按照初二期末考试的成绩,从前 70 名学生中抽出非七班八班的 35 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七班和八班是学校刚入校的时候就成立的特色班,一开始就选了最好的学生,配备了最好的老师。但到初二期末, 80 名学生中,也只有 35 名学生进入到前 70 名。初三第一学期结束后,又把别的班级考得好的两个学生调入 9 班,所以,所谓 9 班,也就是精英班,而你们这些学生,又被称为是精英中的精英。 高手对决,往往就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更何况是高手群决?可能大家所竞争的,就不再是聪明,其中更重要的是心智和心态。记得你刚进入这个班级的时候,是班级第13名,年级37名。那时候,你雄心勃勃,说第一次月考后见高低。 的确,进入九班之前,大多数时候,你是班级第二名,最坏的,是班级第四,还曾到过班级第一。而且,一直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似乎你不怎么学习,总见你在玩,成绩却能名列前茅。在同学当中,你也一直很有号召力,你的话比老师的话都有号召力。老师为了让男同学记住一个概念,甚至要你复述一遍。而进入九班后,同学和老师也一下子认识了你,都认为你很聪明,那时候,很多老师都期待着你能创造一种辉煌,一种传奇,就如上一届毕业的那个上了复旦附中的校友,他的种种故事,至今还在学校的记忆里。 但第一次月考,你不进反而退步,考了班级27名,年级61名。在A档已经处于末端了。这时候,你终于能够明白这种时候,仅有聪明是不够的,你必须要踏踏实实,静下心来,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赶到别人前面。这时候,你开始了缓慢而踏实的追赶,从班级27名,年级61名,赶到一摸考的班级19名,年级46名,到基础考,你已经是班级14,年级27了。但这次二摸考,你却又落回原点,又返回到班级27名,年级61名。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来是你骄傲了,二来是因为这段时间,你参加了一系列的竞赛,包括智力竞赛和体育竞赛,这必然牵扯精力,而且,这段时间因为交大附中的机会,弄得你更加虚浮,因而无法专注于学习。 妈妈在这里排名,并不是因为妈妈看重排名,而是其中所体现的你的品质,和这种品质对你一生的影响。这一年应该说你面临了很多挑战,也应该学会很多,你至少应该知道如何应对挑战,如何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何面对自己的弱势和缺陷,如何在弱势和缺陷中取得进步,如何在得失中明确和调整自己的目标,而达到目标要经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更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你应该知道聪明和勤奋的关系,舍和得的关系,虚浮和踏实的关系,坚守自己与采纳别人意见的关系,遵守规则和一意孤行的关系,宽容、谅解和挑剔的关系。 而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如何尊重人,尊重事,尊重感情,尊重事实。妈妈试图把这一切道理,通过你这在九班这一年遇到的人和事给你说说。一切,都只是希望对你此后的人生有所裨益。 分享 经过逆反期,你依然是我心里的宝——写在儿子初中毕业之际 III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3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厘头的一顿乱说···
热度 1 zengshu401 2013-3-19 00:01
今天又一个人在实验楼加班,好安静的环境,突然觉得大学城的安静真的很适合想问题、做科研。 大学读的是中医,感觉自己脑子里已经适应中医,就常会看古文有关中医的书籍,可现在虽说也是中医的研究生,却天天学着西医的知识,做着有关中医的西医化研究,以前喜欢看古文却一点也不喜欢看英语,所以英语一直都不是自己的强项,现在好了,天天都要看外文文献,看了一个星期,可能水平真的不是很强,但是慢慢觉得英语也挺好玩的,前两天跟老板一起吃饭,老板以一个过来人跟我们传授经验,老板觉得中医是很实在的,它就是能解决很多问题,作为年轻人尤其是学中医的年轻人一定不能把中医给丢了,我很赞同老师的观点,可是读书的我们也很无奈,临床要搞,而且这西医水平还不能比西医院校的,所以学中医压力确实挺大的,主观不说我喜不喜欢中医,就是我很喜欢,可我也面临中医的就业难的现实,所以不懂西医能行吗?老板也觉得我们这代活的好辛苦,说句心里话,我也觉得好辛苦,看我现在天天看看文献、天天面对着老鼠,每天两次给大鼠灌胃的工作量啊 ··真的好累,今天做杂活磨得我手都起泡了,天天抓老鼠还是500g的大鼠呢,手也总是酸痛酸痛的,这些苦这些累没办法跟别人说,说出来就是被鄙视的对象了,老板经常说吃亏是福,多干活多做事少抱怨,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坚持到什么时候,有时候想一个女生有必要让自己那么苦吗 ··坚强吧· ·相信付出总有回报,鼓励一下自己吧··看我刚做完了实验设计的,还是很高兴的,而且还看了篇文献,现在做到不害怕英语,觉得自己也可以很好掌握英语的时候,我也不会忘记中医的学习,加油吧· ·相信美好明天的到来··睡觉去啦· ·
4239 次阅读|8 个评论
Nature就是耍帅女,在乎的只是眼球吸引率
热度 3 laserdai 2013-1-14 01:23
最近科学网上 耍帅 耍衰 到了非常热闹的地步,话题自然而然引向一个主题: 什么是漂亮,什么才是美丽 ?,由此引起了 火热激烈的争论 , 其实,关键所在是单纯外表相貌的漂亮,还是内涵丰富自然而然带出的美丽和魅力之间的讨论。前者大多为小年轻们所看重,后者则为混过社会的人之理性逻辑。我想可以这样简单概括为: 小年轻们注重的是第一眼美女,就是一招制人于死地,需要的就是眼球的吸引力,更有嘟嘟嘟走在大街上的回头率;而老于世故的过来人认为第一眼美女就是仅仅只是看一眼而已,不需要心理想太多东西,而真正需要认真关注的则是第二、第三眼等美女,因为后者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管怎样,过来人对待第一眼美女的态度就是谨慎,小心有炒作嫌疑,可以把玩而不可以娶;要娶还是要着重考虑第二眼及其以后的美女。所以,媒婆之约,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等上下五千年文明积累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刻的科学道理,不能轻言放弃和抛弃;自由恋爱只是一种辅助形式而已。 科学研究的规律也是完全一样的,凡是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一般不会是第一眼美女,需要经过数十年的修炼以丰富内涵,才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注意,比如最近的希格斯粒子,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轻子模型,屠呦呦的青蒿素,张廷栋的砒霜注射剂等等,例子太多举不完。有些较快的也需要好几年才能得到公众认可,比如第一个高温超导,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单层石墨的碳烯等。科研方面也有很多第一眼美女的事情发生,后来证明纯粹是搞笑的闹剧而已,比如前年的中微子超光速,砷基生命,更早的有室温核聚变,还有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的那位萧恩同学等等。所以,对待科学上的第一眼美女要特别谨慎和小心,绝大多数是炒作甚至闹剧。 但是,有些研究人员就是喜欢耍弄 科学第一眼美女 的把戏,于是把研究论文发表在更能吸引眼球的期刊杂志。所谓的吸引眼球指数,就是 impact factor ,这样应运而生,产生了一批期刊杂志,彻底迎合科学研究中的第一眼美女,并为其煽风点火,添油加醋,极尽炒作之能事!Nature 家族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关键问题是, 一个期刊的impact factor并不代表论文的洞察力 ,也就是说, i mpact factor高并不见得期刊或者其论文有深远的impact effect。这就说明 Nature 就是耍帅女,在乎的只是嘟嘟嘟走在科学研究大街上的眼球吸引率,还包括短暂的回头率。 再说得细节一点, Nature在2 005年的IF为32.2,但是,它自我检讨说,上一年25%的论文贡献了89%的引用。其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少于30,也就是说,小于Nature的IF。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比 Nature 要明显低档的杂志,年引用超过 30 的 论文有的是。这就说明,发上 Nature 的 论文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然而就有一些科研方面的领导,不明事理,偏偏看中高的引用因子期刊,由此极少数很会耍帅的科研人得益,而多数兢兢业业的科研人员明显吃亏,并且,好的科研成果经常是这些老实巴交不耍帅的人取得的。这样玩下去,会耍帅的科研人员及其领导占了便宜,他们的国家可就是明显吃了大亏的。 最后的总结,科研的重大突破不是耍帅能成的,需要兢兢业业的刻苦努力。喜欢耍帅者,应该留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小天地,但是领导们要清楚看到,主流和重大科学原创可并不在耍帅者手里。 其他相关博文: 我看nature及其子刊:爷玩的只是哗众取宠?! 一篇nature physics论文乌龙加忽悠,武排最多第三吹成第一 破解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崇拜 期刊的impact factor并不代表论文的洞察力 Nature Communication是个面向中国人中国钱的烂杂志? 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垃圾杂志吗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896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生物专业 出路
gwyan3410 2012-10-28 21:04
写这个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几乎每一个综合类大学或理工科大学内都会有这方面的专业,而一直以来却很少有这个行业的过来人为大家分享经验,虽然这个学科不是最热门的,但学这个专业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每年找工作时,别的专业都会有很多面经,分享,实习交流等文章可以指导他们找工作,但一到生物学科,就几乎从来没看到过有什么人或文章可以借鉴和参考。 我学的是生物,指导这两个字肯定谈不上的,我也只是毕业了1年多,我希望的是能通过这文章让学生物的同学大致上了解一下毕业找工作的一些出路和方向,好为将来提早准备。 ------------------ 一 生物类学科是啥? 所谓生物类学科,通常包括: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生生物学,免疫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这里面已经包括了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大部分专业了。一般在生科院读书的同学都八九不离十能对上号。 很多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同意一半。在国外,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可以是独立的研究生命科学技术的公司,也可以是与医药公司合作或属于医药公司的研究所,它们是可以创造利润的,因此可以说是产业。 在中国,生命科学还主要是靠科研经费在支持发展,中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去发展生物基础研究,所谓的基础研究,就是可能花了100万进去,但1毛钱的利润都暂时产出不了的东西。自然而然,你就可以猜到有多少公司可以有这个实力去干这种不断投入100万而又不见产出的事情了。 二 读生物要读多少? 相信没有哪个专业的同学会象读生物的那样,一个本科班30人,有27-28个会考虑读研的。为什么?老师说,这个专业只读本科是很皮毛的,要读研究生深造才算成器;你自己对自己说,明明就是毕业找不到工作,所以要继续读研,逃避一下就业危机而已。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个想法。本科毕业的生物学毕业生,很多要么转行做别的工作,要么就去干一些和生物搭一点点关系的工作。换作是你,花钱读了4年,你觉得出来后干个这活,值得么? 所以,很多人选择读研,甚至读博,更甚者博士后。。。有的希望能找个好工作,有的希望暂时缓一下就业危机,有的希望深造学术科研,但无论怎么说,大家心里其实都有那么一个问号,那就是第二个问题——我读了生物,到底能干什么? 三 读生物能干啥? 据我的观察和总结,当你本科毕业后带着生物学的毕业证找工作,多数找到的是一些毫不搭边的工作,当然,有的人是本来就奔着这个转行的念头去找工作的。如果大家遇到卖保险,景点导游,猎头助理之类的,不妨问问他:你是不是学生物毕业的?很可能对方会很吃惊的告诉你:你怎么知道的?! 我认为,生物学毕业的同学大致上可以有几个方向去发展。 1 转行 2 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3 投身科研事业 4 到生物技术相关的公司工作 5 到法律行业 我会针对每一种选择作相应的叙述。 一、 转行 很多专业的同学毕业后都不是做跟自己专业有关系的工作,转行其实不是学生物的毕业后的专利。为什么学生物的同学会想转行呢?我觉得可能从大学前就已经有了原因。 有很多大学是生物学专业的同学,当初考大学时其实并不清楚这个专业毕业后可以干什么,只是知道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于是就来了。但来了后就发现其实并不美好,中国还远远没到生物的世纪,而且生物学科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经常做实验,写实验报告。所以有的同学毕业后就横下心,再也不沾这一行了。 那么既然选择转行,可以干啥呢? A 外企——很多外企并不会介意你是什么专业毕业的,因为它只看重你的潜力和素质,至于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外企招聘的管理培训生的要求就看得出来,有代表性的公司有快消行业的老大宝洁,联合利华,箭牌等公司。 这些公司招聘的管理培训生相当于是公司的重点培养的人才,一般进去后不会马上把你分配到具体的部门,而是通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轮岗和培训,让你熟悉公司的运作,管理和文化,然后根据你的特点再做部门分配。不过我所知道的很多应该最后都会去到市场部,业务部门工作,其实这些部门也是这类公司的核心部门。 这些公司的面经通街都是了,我只强调一点,在外企工作,或者要通过外企的筛选,英语是必须的,尤其是口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尽早做这方面的准备。 B 央企和国企——当然,每年的招聘里央企和国企也会招聘管理培训生这一类的职位,不过仅限于很大型的企业才会设置这样的岗位,一般也是快消行业的居多。我以中粮为例子说明,中粮下面有很多小集团,例如酒业,地产,期货,粮油,面粉之类的,它们招聘的管理培训生岗位基本都是面向业务一线,也就是销售,不过我认识的朋友有进去培训后,申请调去其他部门的,例如人力资源,稽查,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也有不少成功例子。关于待遇,很多人觉得一听到央企和国企就好像看到了无数福利一样,其实不一定的,再以中粮为例,在总部工作的人待遇和各业务集团的是相差很远的,而有编制和没有编制也是差很远的。有的业务部门招聘的时候会告诉你,可能第一年是签外包合同,第二年或者什么时候表现好的再转为正式编制,正式编制就意味着你真正属于这个企业,工资和福利也会提高不少。 C 私企和民企——这两个企业有个特点,一切以效益为先,管理会较灵活。简单的说,为了利润,公司可以暂时牺牲制度。当然,在这里也是能者多得,只要你能干,老板不会吝啬钱包。不过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混不下去,分分钟扫地出门是很正常的事,这和外企,国企是不一样的。那在这些地方工作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也有能力,肯拼,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毕竟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私企民企灵活的做事方法比外企和国企事事遵循规章制度的行为会更占优势。私企和民企的种类非常多,进入的门槛也会相对低点,对于应届生,起始工资可能会较低。而且如果想进这类企业,最好是有个特长,这里的特长并不是指你会跳舞什么的,而且针对这个公司或这个行业的特长。以我一个同学为例,她对生物就是特别不感兴趣,但对photoshop和摄影特别爱好,而且水平也不错,毕业后她就直接找了一个广告公司负责平面设计。如果你在大学时积累了一些特别的技能,不妨将兴趣技能和职业相结合,会比较容易发展的。 转行的一些选择大致上分析了一下,现在说说如果转行的话,同学们最好怎么走这条路。我认为转行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主动转行和被动转行的。主动转行的无非就是在大学期间早就此打算,所以早早着手转行计划,或者是家里有资源可以帮你一把,而被动转行的,无非也就是实在找不到工作被迫转行,或者是没有做好计划结果变成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那种情况而转行。 最好是能做到主动。 在大学期间,大家应该都可以感觉得到自己适不适合将来继续从事生物行业,从大家对专业课的接受程度,对实验是否感兴趣,对这个行业发生的一切是否关心等,都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待在这里发展。一般来说,如果你做实验总是一团糟,对实验结果不感兴趣,如果你平时会有厌恶这个行业的想法,可以初步判断你对其他类型的工作可能更适合。 一般生物专业的专业课从第一学期就会开始有上了,微生物学/应用化学之类的基础学科,到大二大三就会有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之类的更深的课程。如果是选择要转行,最好是在保证学业能顺利通过考核的情况下,多积累你想从事的行业的知识,可以多修一个学位,例如我有个同学就是本科毕业后修了经济学的学位,然后去了银行业发展,我建议修双学位的同学最好选择就业面宽广的来修,因为生物本身就是比较冷门的,如果你再修个什么哲学的双学位。。。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尴尬而已。。。英语,经济,计算机都是不错的。这里插句话,我有个硕士的师兄,他是修了计算机本科学位,后来跑来读生物的硕士,结果毕业后彻底悲剧了。。。问他当初为什么要读生物硕士,他来了句:因为兴趣。 生物学这个专业,说真的,我也同意一个观点,读完本科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而已,起码读了硕士后,你才叫初步掌握了生物学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所以,生物学硕士不时随随便便就可以读的。。。 ------------------ 二、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 前段时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吧?看了条新闻,好像是说今年考公务员的人数非常非常多,有的职位甚至出现三四千人一起争的局面。其实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前几年有句话说,一流的人才去外企,二流的去国企,三流的去私企;大家都很羡慕外企很高的工资和美好的工作环境。但一场经济危机让很多人知道了一个现实,老外不是开福利院,没钱赚或者赚得少时就立马拿员工开刀,今天你可能还在为公司奋斗,明天说不定就在收拾包袱走人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变得比较多,物价,房价。。。如果周围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的话,人们就会更希望待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所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就变得更受欢迎。加上这两种单位在我们印象中经常是充满着让人羡慕的福利,我所说的福利不是什么过节发给你几箱水果的那种,而是名目众多的现金奖励,诸如国庆节补贴8000元之类的。因为这些福利或者补贴是没有标准的,可以很少,但更多的是可以很多。 先说公务员,所谓公务员,都是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去的,一般分为国家公务员,各省各市级的公务员不等,区别在于招考的单位级别不同,考试的时间不一样(如果有误的话,大家帮我补充)。考试卷的题型大致相同,选择题和写作文(我比较爱这样说,呵呵),可能有的省或者市的考卷会有自己的特色题型。总的来说,公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会最多,而且难度也是最高的,考试的公正性也是最高的。各省市的考试一般每年都不一样,有的年前,有的年后,注意留意各大招聘网或者当地人事局都可以看到考试信息。 在这里我主要说说如果要考公务员,可以怎么准备和应该注意什么。一般报考前,会有资格审核,资格审核主要涉及你的学历和专业,学历要求请特别留意。诸如本科学历以上,就意味着本科,硕士,博士都可以;本科学历,就可能只招收本科,如果不确定,一定要打电话去招考单位问清楚,同理,专业要求也一样。不管上面写什么专业要求,我建议大家都要打电话去问清楚,例如之前我就看到有单位的专业要求是生物化学,我的专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打过去对方说不行,一定要完全一样才可以。。。 一般来说,公务员考试一年中都会有好几次,国考一次,省考一次,省内的市考一次,如果不介意考其他城市的话,那就更多选择了。要考公务员最好做得准备充分点,个人建议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 A 提前与家人和亲戚打好招呼,看看他们能否帮你一把,这是现实。公务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不得不承认,面试中的变数很大,这里不详说,总之大家要尽量搜集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呵呵。 B 笔试中的选择题有好几大类,什么计算,逻辑,语言。。。总之就是会考核大家的综合能力,书店很多辅导书,大家针对的选来做就是了,熟能生巧大家懂的。关于选择题,我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曾经也考过哈,一般来说那一百条或者是一百多选择题是肯定做不完的,这里要考验大家的能力了,当你面对一大堆事情时,你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去尽量多和好的完成事情,一是看个人的熟练度和如何取舍。试想一下,不管你是做公务员还是其他工作也好,总有忙的时候,如果上级交代你做几十个任务,你不懂得分配时间,结果一天下来只做了几件事情。。。所以,工作和考试其实是很像的。另外一个就是写作文了,一般和时事相关,大家最好多看新闻,报纸,关心身边事,社会事,国家事,同时也学一学新闻和报纸上政府对某些时事的观点,看看他们的立场和如何阐述立场的,所谓的官腔,呵呵。还有,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同理,熟能生巧。 C 大学期间可以为将来走这条路准备准备,作一下思想觉悟的准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的同学认为入党纯粹是走形式,我不认同。我以前在生物系要入党,考核是比较严格的,例如要通过四级,学分绩点要达到多少,要坚持写思想汇报,还有专门的师兄师姐或老师定期考核你。而且入了党,对自己的要求应该要更高,你对自己马虎就是对自己不负责。 D 报考公务员,最好是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为什么呢?你可以去报海关,国税,但和你竞争的人多如繁星,厉害的,有背景的更无从考量,相当于为自己主动增加难度。反过来,如果你报考的是农业局,它指明只要生物的,那和你竞争的人就少了,和几千人抢,和一百多人抢,哪个更容易? E 报考时,我也认同一种做法,不管你有没有信心通过国考,你都去考一下,可能你最希望的职位在省里或市里,不过最好别把最重要的考试放在你第一次考试中,很多人都需要锻炼和熟悉才能表现得更好。 公务员就是差不多这些,有的人觉得公务员的工作就是一杯茶加报纸到下班,现在已经很少这样的工作了,有的地方公务员是很忙的,特别是执法或现场一线的,加班加点是很常见的事,我有个同学在深圳做公安,两个星期才能有一次双休日,经常要出差外勤等。 下面就写事业单位吧。 事业单位是啥?举个例子,文化局的人是公务员,电视台的人是事业单位的;卫生局的是公务员,疾控中心的是事业单位。一般事业单位都是某个公务员机构的下属单位,有的事业单位是自负盈亏的,有的是政府支持的,如果能创造利润,就能自负盈亏,但不是每个事业单位都能创造利润养活自己,例如地震局。。。同理,如果该事业单位能创造很大的利润,那福利和待遇自然很好。 报考事业单位,一般都要求考试,同样也是笔试和面试,几乎都是该单位自己招考和考核,标准当然也几乎是自己定的,说到这大家应该清楚什么意思了吧。报考这些单位一般有严格的专业要求,因为很多事业单位的职位都是和技术有关的。其实大学也是事业单位,但在这里先不说大学。我先把其他的事业单位说说。 针对生物专业,我所能记起来或想到的单位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中心,各种医院,微生物研究所,环保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具体需要查),药品检验所,质量监督研究所。。。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清楚到底还有多少事业单位可以去考,可以去政府网站,找一些卫生局,科技局之类的地方去看他们的下属单位,一般都能查得清楚。上述的单位,我个人认为难度最大的是医院,因为我们不是学医的,去到医院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即使去到,也是做操作仪器或做检验实验的,这些工作十有八九没有编制,待遇不高,医院为什么招这些职位?医生不愿意自己做实验,危险/耗时,所以花钱请人来做。待遇较好的应该有药检所,疾控中心,这俩单位一个掌握着药厂的生死大权,一个掌握着公共卫生,意味着国家会非常重视,所以它们是不愁收入的。这些单位进去后一般也是做实验就是了。 如何准备?同公务员差不多,首先的都是考虑有没有资源可以利用,其次有点特别的是,读书时多和自己导师沟通,因为国家有的科研经费或项目是高校和事业单位合作的,如果你的导师在这些机构有关系,尽量让他们帮你介绍一下工作或者实习,有人推荐那是完全不同的优势啊。 上面说了一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内容,当时还提到大学,其实毕业后留校发展或到别的学校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部分硕士或博士毕业的同学来说,这个选择甚至是主流。 毕业后在大学工作,主要三个方向:行政事务的工作,科研技术工作,教学教务方面的工作。 首先,行政类的工作:一般是应聘于学校各个机构的科员职位,从人事处网站可以查到招聘信息,不同的处或科室都是根据自己需要来招的,当然,本校的同学会占有天然的优势,即便有上千人去应聘一个职位,作为本校的你入围的希望也会更高。不同的处招聘要求各不相同,但一般硬性要求是:党员,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奖学金,英语CET证书。面试一般涉及几个环节,笔试/上机考试/集体面试。笔试常考公文写作和针对学校事务的观点论述写作,时间有限,写的时候要抓紧;上机考试一般是考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课的重要性看出来了吧!呵呵。。。集体面试几乎是最重要的一环节,一般就是将来你这个部门的所有领导,涉及到考核点的其他各方面老师都会出现,自我介绍-提问回答-英语口语考核(不一定每个都有)-其他问答。 我没有正式在这类工作岗位工作过,所以不能准确的告诉大家具体干什么,不过我认为,学校的老师工作,三种素质是应该要有的——细心,耐心和尽心,所谓行政事务,常常都是繁多且琐碎,但又不能粗心出错,细心必须;面对的是学生的事情,耐心是必须的;要真正为这个学校奉献,尽心尽责也是要的。 这类工作,建议大家尽量应聘本校的职位。 第二类,科研技术类,生科院内有很多研究所,什么健康工程研究院,水生所,组织免疫所,生殖中心之类的,这些机构内的大老板,也就是大导师,通常会招聘研究助理来负责协助课题科研任务,一般硕士或博士期间表现不错的同学可以考虑跟导师提早商量看看能否提供这类职位给你,谈好了的话,所谓的招聘也就是个形式而已。这类职位的发展前途我不太清楚,不过在学校工作,最好能和教学沾上边,争取能带个课,这样你就属于真正的老师了,待遇不错的。如果应聘这类职位,可以不用太在意是否本校,因为有的科研实力强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会对外招聘很多研究人员,机会是均等的。在学术上,主要还是看你的科研能力。同理,应用化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学也一样的,留意一下这些单位总不会错。 最后一类,教学教务类工作:这种工作如果能做到,一般是两种可能,一是你在读书时已经小有名气,特别是在科研上,取得不错的成果,被国家认定为科研人才,那你留校做教学和带科研,申请课题都是没问题的,学校甚至还会有安家费留住你呢。第二种可能就是你去到稍微低一级的学校,例如职业学校,三本这类的,他们会提供教学职位给博士,硕士甚至是本科毕业的人去做。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大家都应该了解过,有的导师特别厉害,虽然身在学校,但同时也创业开公司让科研成果变成利润和产业,如果你受导师的器重,他们会邀请你毕业后去他们的公司工作,一般也是科研技术岗位。福利和待遇不定,看公司的运作和发展程度。 -------------- 三、投身科研工作 我习惯分为3种:外企,国企和私企 针对生物类的同学,我主要以具体的公司为例来说明。 外企:以GSK(葛兰素史克),诺华,拜尔,宝洁和高露洁为例,外企中如果能提供科研职位的,一般是因为他们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在中国有业务,但不一定每个公司都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比较出名的就是上面那4个。一般这类公司无非就是2种,医药企业和日化企业。建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的同学多留意GSK,诺华,拜尔,昆泰等医药公司,他们的职位多是进行高端研究的,没有个硕士博士毕业几乎不可能进去,但同理,做了那么多年实验的你,会有优势。我有个师兄在GSK,刚进去7-8K/月,也算OK啦,硕士毕业的。拜尔除了是医药之外,还有材料化学,所以应化的同学们,你们可以看看拜尔,陶氏化学,巴斯夫等这些公司,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化学产品,生医的同学们,可以看看迈瑞,在深圳,整整一栋大厦,环境很好。而宝洁,高露洁的话,你学啥专业倒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是个生物类的就好,他们还是那句话,可能是看重你的潜质,我有个同学和师姐,学动物生物学的,去高露洁了。。。整天就是搅搅玻璃棒配配溶液,好像也不累的工作,呵呵。。。 国企:你能想到什么国企要生物的人?中粮,中烟工业,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好像是这个名字)。中粮有个中粮研究院,估计专门搞粮食研究的,我所知道的是有涉及到转基因研究,微生物发酵,生物能源研究这几类,好像不仅在一个地方,要看不同的部门。中烟工业,每个地方都有,是以省为单位的,进去干嘛?主要是两种工作,客观和主观评价烟和研究烟产品,客观就是做实验呗,主管就是。。。嘿嘿,自己抽,你只要是学生物的就好,其实实验都很简单,就看双方合不合,广东的中烟工业比较爱暨大的学生,真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是一个集团,下属很多单位的,要进去还真不容易,听人说里面的研究掌握着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法向。 国企的招聘,基本都是要应届生,因为他们有国家指标任务,每年必须接收一定数量的应届生,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私企:太多了,有人说,一个硕士拿着一叠自己的简历去广州科学城转一天,肯定能找到工作。这些私人生物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数不胜数,一般对专业要求比较高,他们只爱特别对口的人,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很重,发展得慢就被淘汰,他们也缺乏资源去为一个人做全面的培训,最好就是你穿上白大褂就能给我干活,不需要我教的那种。这类企业流动性很大,有的同学笑称工作一年的都是元老了。不要觉得奇怪,成长期的公司就是这样,不断选择,不断发展。建议大家如果去到这些公司工作,好好做,积累经验,然后再谋发展,但切记不要带着一份骑驴找马的心态去工作,你觉得你已经学够了,就走,不要学也没学到就跑了,那岂不是浪费时间?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段经验,要让你的生活过得有意义。 一般这类企业发展得比较大和规范的要属华大基因,在深圳,每年都招很多人,有的分配全国各地,有的留在深圳做技术,他们经济实力很强,管理也相对更好,是个年轻人闯荡的好地方。 最后说一点,要想做技术搞科研,就要抱着耐得住寂寞和忍得住诱惑的心去做,科研是枯燥的,但也是有挑战性的。还有,面试时,科研的人是理性的,务实的,如果你面的是销售职位,你或许可以吹一吹,但搞科研的人需要实事求是和追求真实的智慧。举个例子,如果你面中烟,人家问你抽烟不,你别不抽硬说你爱抽,那只会自己打自己嘴巴而已,回答的有智慧一点,呵呵。 ----------------- 四、生物技术公司 所谓生物技术公司的工作,主要就2类,国内的和国外的。除去做研发的不算,其实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职位无非是以下几种:销售代表,技术支持,市场专员,客服代表,工程师,内勤行政。 国内的生物技术公司一般是私企性质的,主要是代理商和经销商,也有少部分是自己有研发和生产,销售部门的。国外的生物技术公司一般在中国是办事处,或者是亚太区分公司的形式,也有极少的是把部分研发和生产搬到中国来的。 现在这一块的市场是这样的,国外的生物技术行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尤其是近几年不断的有大公司开始快速的兼并小公司来扩大发展。他们的产品无非是用于科研/检测/生产的试剂和仪器,中国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速度最快,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中国的销售业务,目前很多公司还没有人力物力直接进行市场开拓,所以他们一般委托国内的代理公司来做。 我所知道不少学生物的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国内的代理商去工作,主要也是技术支持和销售代表。有的同学会看不起这类工作,觉得很没尊严和前途,尤其是读了硕士之后还去做销售。但我要说,其实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有科研背景的人入这一行,机会很多! 为什么?因为这一行在中国还是新兴行业,还没发展成熟,所以很对规则还没建立起来,非常适合趁乱趁早抢钱和创业。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职业路线是:国内代理商——外企——创业或更好的外企——退休 国内比较出名的代理商有基因公司,吉泰生物公司,广州比较出名的有英韦创津,莱德尔生物等。他们主要是卖试剂为主的,还有很多卖仪器的,没有哪一家特别厉害,因为仪器交易涉及招标和采购,中间操作比较多,所以没有人能把这么大一块市场都吃掉。 这些公司招聘的几乎都是销售代表,客户主要是高校和医院,也就是你经常会面对老师和学生。销售的过程是你去到单位的实验室,直接跟目标人物交谈并建立关系,通过你的介绍或产品展示,让他们买你的产品。你通过完成任务,拿到提成或奖金。 这种工作是比较繁琐和累人的,因为实验室多如繁星,人就更多了,一百几十元的生意你要跟,几万的单子你也要跟。不过却很锻炼人,你跑个一年两年,什么人你都见过了,什么人你都会应付了。待遇的话,要看不同的公司,有的公司底薪高一点,可能到3000,但奖金或提成少,有的底薪很低,1000的都有, 但提成高,我见过一年下来能拿到12-14万的人也有,一年只有3-5万的也有。 不过,如果真的开始走这条路的同学,不妨放低心态,抱着好好学习的心态去做,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将来可走的路和前途都是不错的。一般学生物的,而且是硕士毕业的人,走这一行会特别容易晋升或跳槽去外企,因为这一行主要的工作就是销售,但却和快消不一样,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生物学知识和商务谈判知识,所以能胜任的人就少了。你想想看,招个人去卖洗发水,满街一抓就能有一大堆,但招个人去卖试剂,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是你做过科研,你更容易和这类客户打交道。 刚才说过,很多外企都看重中国市场,所以将来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外企就业机会提供,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行业比较出名的外企。我也在其中一家工作。 Invitrogen公司:现在也叫life technologise公司,两年前和世界著名的ABI公司合并了,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的。invitrogen的试剂有上万种,几乎世界上每个实验室都会用他们的产品。目前在中国的职位主要是销售代表(分销的),技术支持,研发和客服。 ABI公司:和invitrogen合并了,不过还有自己独立的销售系统,他们做的就是测序仪器和荧光定量仪器,对销售的要求非常高。 ROCHE公司:也就是罗氏,罗氏的应用科学部是收购了一个德国生物公司后成立的,主要就是生命科学产品,包括试剂盒仪器,近几年在中国扩展得非常快,也是分销模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公司还有分子诊断部门,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客户是医院。 MERCK公司:德国的公司,学医药的肯定知道,就是默克公司,在生物行业主要是生物化工类的产品,客户主要是工业客户,制药厂之类的。 millipore公司:全世界第一的纯水仪和过滤设备/耗材供应商,被MERCK公司收购了,不过还是独立的销售系统。 ependorff公司: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有他们的离心机。。。做实验设备的。也有移液器。 QIAGEN公司:德国公司,估计是全世界第一的核酸提取纯化产品供应商,前几年在中国开始了直销。 BIO-RAD公司:估计做过电泳的人都知道吧,那绿色的电泳仪,也是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有,他们还有消耗品和试剂供应,不过好像用户主要是工业方面的,例如蛋白纯化填料。 GE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他们旗下的health care部门,有生命科学类的产品,主打的是纯化,分析类的仪器和试剂。 热电公司:在中国的部门很多,仪器是主要业务,客户层面涉及多个行业,对中国市场发展很关注。 主要的公司就是这些,一般在里面做销售,年薪10万是有的,做仪器的部分公司有可能达到20万甚至更多,当然前提是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都差不多,就是销售,有的是直销,有的是分销,做仪器的一般要求经验比较丰富。销售任务视不同公司而定,多的200万美金,少的60多万美金的都有。当然,分销肯定是轻松一点,毕竟有代理商为你跑市场,你更多地可能是做销售管理类的工作。 这些公司你要想升职,没有4-5年的本公司工作经验几乎是不可能,除非你超级厉害,在这个行业内听到你的名字就怕得不得了的话,你就有可能比较快的当经理。经理一般分2级,片区经理和中国区域经理,每升一级薪酬差不多就是*2-3倍的增加。 如果想进入这一类的企业,必须要有工作经验,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先去代理商那工作一段时间是有用的。几乎所以进入外企的人都是从代理商过来的,少数是从科研岗位来的,不过他们主要是来做技术支持和客服。这些公司的招聘不会大张旗鼓,一般只会在相关的生物网站或委托猎头来物色人选。例如可以从生物通那看到招聘信息。 外企的销售工作压力比较大,老外一般只看数字,你做到了就是英雄,做不到就走人。当然也有不少公司是很看重公司人员的培训和成长的,他们的招聘很严格,一般都是有编制的,也就是英文里的headcount,所以招你进来就会好好培养你,不会轻易让人流失。 ———————— 五、最后一个,CC说确切的是法律技术类行业。 大家觉得奇怪吧,为什么读生物,化学之类的可以去法律类的工作。我要说的是,只读法律或其他文科出身的人还不能去,只能是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能进这一行。这一行确切的名字叫专利代理机构,说白了就是专门为那些有发明专利的人去写专利申请专利的职业,有的人也称这个行业的人叫第二发明人。 因为发明专利都是和理工科知识有关的,所以必须要有这类背景的人才可以做,而且涉及专利申请和写作,又需要知道法律知识,所以叫做法律技术类工作。 这类公司都是事务所的形式,由几个合伙人开办,下面的是代理人,或代理人助理。专利代理每年会有一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的,通过率在10%以下,和司法考试差不多。一般这一行业你要是通过了专利代理人考试和司法考试,你就差不多能在这里站稳脚跟了。过了司考的代理人能从事专利案件的诉讼,也只有这类人才可以从事专利诉讼。 接下来是待遇,不同的事务所不一样,做一个专利代理案件收的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万,代理人从中收取的提成比例少则5%,多则30%,象广东,浙江这类专利申请大省,一年下来好几万个案子,几乎是不愁没有市场。有的网站说这个行业是个金领行业,什么入行的都能有10几万一年,我觉得有待商榷吧,这一行和中医差不多,越有经验越老的越吃香,有资格证的更好。刚进去的有的代理人也是比较可怜的,4-5万一年的也有,不过做个几年,过了考试,年薪能上15-20万应该都不成问题。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这个行业因为整天面对电脑,而且涉及到案件的分配问题和工作性质,所以气氛是比较压抑的,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的,压力也比较大。想要从事这一行业的同学考虑清楚,钱不是那么容易赚的。 当然,有很多企业内也有专利事务部,但工作不大相同,企业的专利事务部主要是审核和处理企业内部的专业申请,发掘自己的专业。有的企业的这些部门很清闲,没什么压力,当然待遇也一般。有的老代理人去了企业直接当专利事务部或叫法务部部长,待遇也不错。所谓的不错多则上百万一年。。。 希望这一个帖子能让学生物的同学更清晰的看清楚生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也让大家对将来更有信心,学生物的出路还是很多的,有的出路待遇还是不错的。所谓行行出状元,走出第一步后,发展的如何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和机遇。 最后,祝大家前程似锦!~
2 次阅读|0 个评论
班会总结
andrewx100 2012-10-22 23:25
作为一个前辈,什么时候闭嘴比什么时候开口更重要,否则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智叟——事情你不用亲自做,意见倒是不少。但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有些话他们听不听勉强不了,但说不说就是我的责任问题。要分清说与不说还真是一种艺术。 刚进大学,很多学校都有做“入学教育”这件事。入学教育的内容也有部分是固定的,例如,生活上要学会独立自理,学习上要适应大学的课堂课后形式,然后就是做人问题,交际问题,人生目标问题,职业规划问题等等。这些道理不是不好。我作为过来人,当初也听过这些道理,排斥倒是没有,只是觉得,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我才只是个合格大学生,那也太没意思了吧;我感觉这些要是都做到了的,应该成为圣人。有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但我觉得这句话应该适用于自己给自己的鞭策,不适合用在对他人的要求上。哪怕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味的取乎其上在今天来看也似乎太过专制了,更何况是班主任?不过,有的大学讲这些道理的形式确实很高明,例如今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就是请该校的名人于丹来主讲。于丹的语言沁人心肺,再陈旧的道理,经她一番遣词造句后,连我都心悦诚服。文学博士就是不一样。 听过于丹的版本之后,我觉得我真是弱爆了。再烂的词也是我的责任,也得讲。从我的以前自己做学生的经验和我这段时间对他们的观察,也确实看出一些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在今年的年初都还是高考冲刺的状态,特别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突然间,今年的现在,他们嗖的一下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起点,这个起点新到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问题又在于,大学四年如何渡过,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唯一的答案。我哪怕事先给出再多的现成选项,也有强加之嫌。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只列了几条问题——至少该问自己什么问题得知道吧?希望他们从考虑几个问题作为出发点,自己找到自己的路,答案就不现成给了。四年说短不短,变数很多。 另一方面,有很多同学确实不知道我们专业要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这些信息早点知道是有利于他们早点确定自己的目标的。假如有不想从事这类职业的学生,可以尽早发现,尽早调整,不至于到大三大四才后悔(因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多数放在大三大四)。所以,我也花了一点时间非常简要地介绍了一下专业,给他们一个印象即可。 班干的选举,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班委产生之后,他们也开了第一次班委会,机会难得我也旁听了一下,也看出一些问题。我们班女生很少,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也隔得很远。虽然已经经过一个多月了,有的女生都还没认全所有男生。选举班干,男生人选多,票数也多,这是难免的。这就导致有的女生可能就会怀才不遇。不过,有一个女班干,凭着超有才的竞选语,直接让男生人选自愿下去了……所以,其实女生只要大胆地推销一下,还是很受男生欢迎的。不管怎么样,我希望班委在进行每一项决策时都要尊重女生的意见,甚至偏心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她们人数少,如果班里面什么事情都投票表决反而不公平。方式上也要注意,女生不像男生那样勇于大声插嘴。所以班长在主持的时候,要特意留出空间,问一下“女生有什么意见?”并让男生安静,以示尊重,才能顺利地征求到她们的意见。同时我也鼓励女班干,平时可以斯文些,班委会上要据理力争。总之我要避免的情况是长久以往女生们习惯了班里的事情“都是那些男生决定的,我们操心不来”这种局面。 我也不知道我这么处理合不合适,也许是我想多了。毕竟我本科是在一个美女如云的高校,其他方面我可以按我本科的经验来,这个还真没有。现在我才理解,为什么广工和华工这种理工高校会特易弄一个“女生节”,不这么弄的话,男生都普遍比较粗枝大叶,光靠平时交往,班里的女生很容易失去存在感。 梦幻三月:华南理工大学第八届女生节开幕 其实,除了女生节,平时的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院运会,篮球赛等等,都是全班同学集体出现,相互了解的机会。听说今年的院运会,我们班几个女生报的项目还挺多,可见我的担心肯定是多余的了。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969#ixzz2A2elvUEa
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从指缝中流走
andrewx100 2012-10-22 23:20
QQ空间这种小朋友玩意儿我一直都没加在意。但是看到学生来踩还踩两下,觉得这东西还是有它价值在……以后就专门在这里写一点过来人的话吧。毕竟自从有了学生之后发现有满腔的“过来人式的罗嗦”不吐不快,但是作为过来人首先明白的就是我最讨厌比我年长的人拿腔拿调地以“过来人”的身份横加指点。所以还是低调默默在日志里写写比较合适。 关于军训 这次出差只弄一个下午,来回用掉五天,觉得值得是因为毕竟获得高人指点,一两句都很受用;觉得不值是因为我错过了同学们军训的合照机会。我自己是没有参加过大学军训的,临行前一天抽了一个下午过去看了一下,觉得规模是不小,但水准太业余。我印象最深的两次军训是初中和高中。初中那次军训是深入到床单的边角有没有平整地塞进去以及牙刷牙膏的方向是否统一这种层面的。高中的军训是离开学校到黄埔的一个部队里住,吃饭前要训话要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吃饭时不能说话,晚上还有紧急集合上山跑步这种事情。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全体罚重来、罚俯卧撑、罚跑步就更多了。奇怪的是,整个军训过程,教官和我们的交流就是喊口令和惩罚,但军训结束时却总发现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感情,这是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的一点。我最有印象的是,高中那次军训结束后,我们坐班车离开部队往市区走,当我看到广州公交车出现在路上的时候,顿时有一种重见天日、回到地球的感觉。但几乎在同时我又想到刚刚造别的教官们——他们要继续留在那里,他们是属于那里的,而我们不是。我不是军人,我是本该自由的,但是在过去的两周被迫的“专制”经历,却成了我一生的美好回忆。 关于高考 高三的时候我在班里有点虚名,一些同学爱找我问问题。一度让我很苦恼的是,问题扔给我,我想半天想出个答案来,他搬个凳子来听听就恍然大悟回去了。我总是要搬出一些大道理来安慰自己,例如说“别人都帮我精选了问题,花时间回答别人的问题,好过我自己做题”之类,但仍然觉得心理不平衡。另外我还觉得,假如他们问我的问题我不懂,就很丢脸——原来我是假的,其实我物理数学是很菜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物理和数学确实菜,我确实考不上名校,但是到最后——仍然是我——又确实真正地从事科研工作了。重要的不是IQ,多少脑子比我好使的同学,现在正追求着更有趣的人生,廖俊枫、李扬飞、陈昊旻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考了哪个学校,大学读什么专业这些东西,只有你在乎它它才重要;如果你不在乎它,它就会立马失去了妨碍你追逐自己理想的力量。 高三也有点像军训,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件莫名其妙但很重要的事情逼着你做大家都要做的同一件事,并在这件事上竞争一番,一路上搞得有笑有累浪漫得很,结果过后几年回后一看发现那都是扯。当初满以为的事,后来发现都不是那样了。回想起来真正重要的不是复习如何艰苦高考如何凶险,而是同学们如何够义气又搞笑。刚考上大学之后,我还有点想念原来的高中同学,不时会给考上其他大学的旧同学打电话。没过多久,我也不打电话了,因为大学的要经历这么多的第一次,都应接不暇:交各种表、找课室、网上选课、办饭卡……身边陪着自己的当然不再是以前高中的老同学,而是现在住一块儿的新朋友。对我而言,高考那会儿,怎么会想到我人生最重要的朋友是要读到硕士才认识的?应该是连我能有一个如此要好的朋友都没法想象。刚上大学,后面有太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你们,真没必要为那已经过去了的高考而有一丝烦恼。 希望从回到广州之后那帮学生仔能赏脸跟我补一张穿军服的合照吧,也当我算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过华工的军训。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953#ixzz2A2dTjHQI
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or深造----写给大学即将毕业的那些曾经的我们
gmzhang 2012-10-19 22:19
闲来无事,想以过来人的身份探讨一下大学毕业后是选择工作还是深造的问题,以供那些还在踌躇的孩子们参考。仅一家之言,切勿全信,参考即可。 到了大四,很多人都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将来,有的人选择工作,有的人选择继续学习,也有些人踌躇不决,我个人认为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应该考虑一下几点因素: 1)个人兴趣。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在这里并不是讲空道理,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走过来,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要想成就一件事,就必须先喜欢上这件事,只有喜欢才会有动力。所以,踌躇的孩子们在做决定之前应该考虑好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不能随了大流进了考研大军,那就真是淌上这趟浑水了。 2)财力问题。我们中的大多数大学毕业后一般都二十三四岁了,往往这个时候,缺钱时再很难开口跟家长要,所以在抉择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应该重点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的。选择工作会有薪水,这里不再多说,如果选择继续读书,那就要慎重了,据我观察,一大部分研究生的生活都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并且到了研究生阶段做兼职的时间一般就比较少了。 3)个人感情。很实际的讲,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那些校园情侣一定要将自己的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做选择,这个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赘述。 4)家庭因素。提到家庭因素,可能有些人认为会多余,在这里以我为例,我家在山东,研究生选择了在广东,起初只是感觉到是有点远,但考虑到现在交通工具方便了,所以没多想就读了。谁知道年年因为回家的问题烦恼,提到坐火车就反感,对泡面讨厌也是坐长途车导致的。因此,那些思乡情结严重的孩子们,无论选择工作还是学习,也好好考虑这个问题吧。 不再罗嗦了,总之,选一条自己喜欢的路,挥洒汗水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见所见2
wangjunfeng 2012-10-17 23:29
1. 今晚一师兄结婚了请实验室出去吃了个饭,回来大家一块去挤公交,结果师姐的包被小偷拉开了,东西差点被偷,幸亏一个老大爷在小偷偷时拍了小偷的手,结果有惊无险。我也是交过学费的过来人,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会手机在步行街做公交时被偷了,当时我气的在公交上大骂,我看那些人的脸,想看出哪个人是小偷,结果我愣是没看出来谁是小偷,回来以后我很不爽,不爽最大的不是我手机被偷,而是我恨我自己竟然看不出来谁是小偷......今天我是看见了,小偷一般会选择晚上下手,他们上公交会迅速的走到下车的门口那(便于他们迅速逃跑),其次他们会拿一个黑色的袋子(基本上不放什么东西,纸质或塑料),同时手里会拿一些烟盒或者其他来伪装,万一被发现可以作为解释的东西。袋子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偷东西时用袋子挡住,我们看不见,另一方面偷上后迅速放在袋子里,而不是身上。我们即使发觉也不会想到去查他的袋子......所以我们晚上尽量不要出去逛街,逛街完尽量不要做公交,尽量打的。如果实在得坐,那就上车前把全部东西放入一个裤子或衣服前面口袋,上车后一手抓杆,一手放入口袋,尽量不要去出口那,而且要不断地看看东西方的地方。我们总觉得有些东西离我们很远,曾经我也这么认为的,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它在我们身边的几率不是无穷小,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有限的几率一旦发生,对我们会有些损失,所以大家要吃好,喝好,玩好,锻炼好,把自己照管好......哈哈哈哈
1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和人生总结
热度 1 wh2011 2012-6-17 17:22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只读了一半你就说没时间了,说明你已经是个“茫”人了。 如果你看完了,你觉得这篇文章只是讲讲大道理,说明你的人生阅历还不够,需要你把这篇文章珍藏,走出去碰几年壁,头破血流后再回来,再读,你就会感叹自己的年少无知。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很有道理,然后束之高阁,继续走进拥挤的地铁,依然用着自己昨日的观念来思考自己的未来,你的人生也将继续重复着昨日的状况。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那是一个过来人,对你的人生忠告,并你也愿意用他告诉你的思想去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对你来讲成功不是很难,难的是你是否可以用这篇文章里的思想一直鞭策自己。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那是一个长辈用他的一生的时间来写的一篇对你忠告的文章,说明你已经有了和他相似的人生阅历,只要你继续努力,成就伟业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他人分享呢? 体验决定深度,知识决定广度。 你的人生是什么呢?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 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 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 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 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 ,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 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二、 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 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 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 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 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 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 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 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 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 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 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资 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 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 。 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 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 。 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 。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 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 。 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 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 一个好领导 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 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 ,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 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 领导敢于承担责任 ,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 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八、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 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九、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能做什么?”, 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 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们,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而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1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年前的高考
热度 3 liaoxiaolin 2012-6-9 11:06
昨天打开qq,看到上面的logo写“ 你是最棒的,加油!”一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看了同学的签名才知道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才知道高考离我已经十年了。虽然没有强烈的关于”高考,有话要说“的欲望,但是还是想回忆一下那年我的高考。 我高考的时候是02年,记不起那天有什么特别的,只知道老妈要送我去我拒绝了。记得我的座位是在倒数第二排,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个每次学校模考都是前十的才女(后来去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考试之前老师隐晦的交待我可以见机行事。记得第一门考语文的前十几分钟紧张的不行;记得考完数学后回家发现报纸上公布的最后一题答案有误反复研究之后仍然兴奋和无比肯定的说报纸错了;记得考综合的时候,放弃了一道物理关于磁场之类的大题,物理始终是我心头永远的痛,物理学的好的人始终是我高山仰止的对象。记得每次考完走出考场,大门外就是黑压压的一片,家人们隔着铁栏杆焦急的等待。也记得最后一天的时候,考场外有免费的绿豆汤,免费的清凉油; 老妈还是忍不住来接我回家,我回到家吃完饭,倒头就睡到第二天。 高考完的那几天其实比高考更煎熬,因为要估分填志愿。我记得估分那天打开答案书的紧张,然后越看我就愈有谱了。这几天给自己取了个江湖绰号叫”巫婆“,想来的确不假,那年高考的时候我的巫术就初现端倪,语文英语估的完全不差,数学和综合也应该在95% 置信区间内,物理一如既往地继续拖我的后腿。 分估好了就要进行选校,几大本的高考选校参考:各大学的编码和批次、各大学历年在各省招生名额招生分数统计、各大学的宣传。我在红十字方队风靡的那些年对军校尤其得钟爱,也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只是视力太差提前批若干体检之类的事项过于麻烦,因而放弃。到现在都还做着自己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梦,还有很强的军人情节,所以很是羡慕科学网上的谭姑娘。老妈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就希望我到北京上大学,搞不清楚是不是她年轻时候当工人那会出差去了趟北京就被颐和园故宫迷了心窍,痴痴迷迷到现在仍然跟我说唯一想去的还是北京。当然老妈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让我去北京也是很有一定的气魄的,让我到现在也很感谢她无形中对我最终选择的推波助澜。我当时很俗的讲也是有名校情节的,托我后腿的物理早就毁了我的北大清华梦;但是本省优势还是可以选择类似华中科大的好学校。我当时其实已经填好了华中科大的志愿卡,但是心中也有些不愿意,因为想跑的更远点。就这样纠结,直到最后一天,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从华中科大改到了北京科大。我知道老妈高兴了,我不知道的是北京科大原来以前叫北京钢院,不知道我选的所谓的与物理不沾边的环境工程让我又痛苦的学了四年的大学物理,让我继续被物理羞辱。 选校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最终的分数等待是否被录取。我忘记我是怎样度过那些日子的,只知道我打电话查分的时候心扑通扑通的跳,知道分数后其实不怎么意外但还是大声地喊老爸老妈,我高兴得其实还真不是分数,而是关于自己当时就灵光闪现的“巫婆”天分:估分准。再后来我拿到了科大的录取通知书,竟然没有意料到的兴奋,倒有一种莫名的惶恐。不太记得那个夏天有些什么特殊的故事,没有什么谢师宴。 然后八月底我和老爸就第一次坐上了北上的火车出了趟远门,离开了十七年的家。 想不到十年了,一切都还这么的清晰,写起这一段还是那么的心情澎湃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有很多焦虑,比如专业的不理想。但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或者到现在仍然觉得大学四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觉得高考选好学校的原因,不一定是学校多么好,而是选择一个让自己进步、有正面积极影响的、有志同道合伙伴的集体。身边的朋友其实对个人的成长有更重要的影响。我的那个集体我称为永远的环02,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莫名奇妙的集体主义或团队荣誉感的人,小水珠融入大海的感觉是很棒的。
4208 次阅读|5 个评论
青年教师“偷偷摸摸”借别人的研究生干活也是一种必经过程!
热度 3 taoyu1 2012-5-23 00:52
相信只要经历过刚毕业进入高校当老师的年青人都面临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没有研究生帮忙干活。无论你是选择“单干”还是“靠大树”,没有自己的研究生总是寸步难行:监考得自己去,报销得自己去,本科答疑得自己去....,如果再有点老婆孩子的那点事,各种琐碎之事把年青老师折磨得没有任何真正工作的时间,创造力最好的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回忆自己走过的最初最难的头几年,好不容易弄来一两个横向课题补贴一下家用,自己忙不过来,就只能偷偷摸摸去借其他老师的研究生干活了。酬金一定是要足够有吸引力的,秘密一定是要保守好的,师生关系一定要平等的,这三个“一定”处理好了,倒还真正帮自己做成了一些事情。回忆到这里,我想或许当年那些被我“借用”学生的导师们或多或少也是知道一点点的吧,或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许是也曾经是过来人,对我有了一些宽容,才让我得逞。在此要感谢他们! 现在已经不需要偷偷摸摸去借别人的学生了,自己招得学生也蛮优秀、蛮多了,这时我就想,如果有其他年青老师象我当年一样的来悄悄“借用”我的研究生,或许我也应该足够宽容一些吧!
3794 次阅读|3 个评论
统计是如此的重要
热度 1 klymzkm86 2012-5-21 15:40
原来没有重视统计(包括试验设计)和数学的学习,现在后悔的很啊。 翻开学术论文,一看到“试验方法”这一节时就头痛,什么这种试验设计,那种统计模型。很多还上来很多公式,一看就不知所措了。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科学研究几乎没有离开统计的,里面涉及了大量的数学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内容。作为一个走完学校生活的过来人,俺真心的告诉那些见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把统计学好吧。
1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考研过来人高分经验谈:数学备考四步法
ChinaAbel 2012-4-14 15:40
数学在考研中拿高分其实并不难,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复习教材。最好从暑假7月开始复习,9月结束,考生要对照考试大纲把要考的章节勾出来,然后一章一章复习,每一章都必须仔细看,适当做一下笔记,尤其对需要记忆的部分,比如微积分公式,一些重要的定理等。看完每一章后要做课后习题。不要小看教材和课后习题的复习,这是打好坚实基础的前提。   第二步,综合复习。从9月开始建议先看知识点总结,随后自己做例题,实在做不出再看答案,然后再做课后习题。这一步中要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尤其是线性代数,几乎每一道题都有很多解法,考生在掌握的基础上选一种自己最擅长的解题方法。   第三步,真题攻破。我认为,从11月开始进行真题训练,从历年真题看,每年所考题型及知识点其实差不多,真题要多做几遍,第一遍可以每天做一套真题,限定时间,认真去做,并且估分,第二遍再把真题当作练习题来做一遍,进一步查缺补漏。   第四,从12月底开始到最后考试期间,我不建议考生再做难题、偏题。这时心态要好,不能焦虑,每天只要看以前错题总结和真题就可以了,不要再给自己增加压力。大家也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做一下模拟题。每天必须保证接触数学,以免在考试时感觉手生。   (王善仙 中科院研究生 2007年研考数学135分)   来源:北京考试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 YES OR NOT
热度 3 guijunyang 2011-12-5 12:02
看着‘万千百’人的计划,一炉一炉的出来,好多原本是小师弟妹们,从国外回来一下飞上柳梢头了。当下,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面临这种‘有点耐人寻味’的,却非常不舒服的压力,打乱了原来本就好好的科研秩序和格局。如果海龟们游到祖国的回报,个个都是出类拔萃,在国内混得也是响当当,那自然没话说。可是,,,多少回来的,雷声大雨点小,,一步就到了顶端,还有什么压力让他继续产出呢?况且,当下国内的科研生态和中国大学教育差不多,重入门,轻关门。 但是,闹心的事情就来了,就像突然把一只海龟放进土鳖群里,然后还给予各种优厚待遇,让土鳖们感受到巨大落差,那里憋得住呢,hold不住啊。问题就来了,土鳖们在国内虽然兢兢业业的卖力工作,成果也不少,但是就是缺个镀金身的条件,一下子被划到另一个层次了;况且,有好多土鳖们或多或少有点位置和资源了,如果坚持下去,那就继续忍耐,等到自己也熬出来才行。要么,放下当前一切,也走上海龟之路,虽然艰辛,风险很大,只能偏向虎山行了。 出国,出或不出,鸡肋在那里,风险在那里 请大家,特别是过来人,尽情拍砖吧。
39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初学韩语该做那些准备 韩语学习方法
chnfirst 2011-11-15 08:40
http://kr.v.wenguo.com/html/kr/200905/53242.shtml 初学韩语该做那些准备 韩语学习方法 来源:文国韩语网 时间:2009年05月14日 11:13 初学韩语该做那些准备?针对这个问题文国韩语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此韩语学习方法,希望对韩语学习者有帮助~~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要付出一番努力,所谓的捷径也无非是过来人的经验,让初学者少走点弯路,少浪费点时间,和金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点头绪都没有。大部分想学韩语的人多少是受了“韩流”的影响,首先要确定你不是三分钟热度,因为无论哪种外语都有它的难度,没有耐心是不行的。一定要坚持才能学好韩语!好了,现在你已经确定 你不是一时好奇想玩着学,那就 继续 往下看吧!刚开始接触韩语的所有人,当然包括我在内的人都会想怎么这么难啊?我想,韩语的难处在于三个地方,一是发音部分,二是语法部分,三是尊敬语部分! 发音难度在于它的音变之多,很难咬准。建议初学者不要只贴在电脑前听网站上的发音,还是老办法——磁带和复读机。(磁带尽量正版,发音会清晰,正统一点。)学外语,复读机是最合适,最保守的工具了。(要买名牌的哦!)一边反复听,一边勤跟读,如此再相比较,才能纠正发音,准确而快速地学习发音。这算是我的一点经验吧,发音对当初于刚刚开始学习韩语的我来说也是个大难题。字母不少,发音更不少,要怎么去背?我一有空就去背,可一转头就会忘,还像瞎子一样,背一个忘一个,经常弄混,很头痛。后来我就不刻意去背了,而是直接去 研究 单词。看到一个单词就把它拆成一个个字母,再字母的读音拼出单词的发音,这样时间一长,不仅字母和字母发音不用背,就能滚瓜烂熟,而且已经可以看到马上就念出各种复杂的句子了。很管用。 第二难题,是我至今还在困扰的语法了。韩语的终结词尾真的是多死了,光看就头晕。别让它吓到,虽然我现在也在头痛,但多少摸出点门路,够初学者参考。去买本书吧,别再依赖电脑了。网站上的是在学的明白后用来巩固和纠正的,不能光靠它来学。类似《初学韩语》,《轻松学韩语》的简易又实用的书籍很适合刚入门的你们。(也要注意正版,印刷质量会很好,也不会出错。通常会附带磁带。)在学这本书时把书上提到的语法和终结词尾全部分门别类地记载到笔记本上。再回头去看书上列举的文章,一句句分析。见到一个终结词尾就马上到笔记本上找记录。因为这些终结词尾也分接在陈述句, 疑问 句,感叹句,共动句之后,所以要记起来不是十分难。这样时间长了,印象慢慢就会很深了,不用背,看到一个句型马上就知道接怎样的词尾,也会通过看词尾来翻译句子了。 至于口语,还是我那句老话——疯狂韩语!只要看到,随时随地,想念就念,大声喊出,别怕笑话(也没人会笑话你,还会有人佩服你呢!)。念多了,口语自然顶呱呱了。这样你和韩国人沟通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你的语言天赋!很自豪的,以及会给你带来打工的机会! 第三个难题就是韩语中的尊敬语部分,这个也是我们中国人最难学的一个部分,因为中文当中的尊敬语常用的非常少,我能记住的也就一个”您”字,就都能代替了!但是韩语中尊敬语的文法非常的 繁琐 ,但是,你也不要太心急,因为,通过打工实习,你就会觉得马上有质的变化! 到韩国后,可以约一两个朋友到处溜达溜达,见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对韩语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在学韩语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可以讲出来大家研究,我可以帮助大家! 只要有耐心,恒心,勤学勤练勤念,美美的韩语照样可以从你的嘴里溜出来哦! 最后还是那句话,”只要功夫深,铁锄磨成针”!! 语法上几乎没 区别 ,但是用词和发音上区别较大。最大的区别是在外来语上。 朝鲜语基本上没有外来语,而韩语外来语的词汇量非常大。 外来语主要是中文,日语和英语的转化,近几年来,法语和德语词也出现了不少。 应该说半个多世纪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给南北两方的 语言 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同。 1)语音方面 单个的辅音、元音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主要是“ㅓ,ㅕ”这两个元音在韩国语里发得更接近“ㅗ,ㅛ”,而北朝鲜更接近“ㅡ,ㅕ”。在语调上南北有着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韩国的语调比较高,比较柔;而北朝鲜的则比较低、比较硬。 还有一点也明显不同,韩国语里面有“头音规则”,即北朝鲜的“녀자(女人)、리XX(李XX)”在韩国语里则是“여자、이XX”。 2)词汇方面 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韩国语的词汇更丰富、发展更活跃。而且在外来词方面,韩国接受得更多,像“와이프(wife)、나이프(knife)”这样的外来词在北朝鲜语言里就没有,北朝鲜一般只会说“안해(妻子)、칼(刀子)”。即便是像“电脑”这样在南北语言里都借用外来词的 情况 ,两者间也会有一些差异,韩国叫“컴퓨터”,而北朝鲜叫“콤퓨터”。 3)语法方面 应该说在语法方面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一些在韩国使用率很高的用法,在北朝鲜则基本不太使用,如韩国语里面表示猜测的“-나봐요”、"-가봐요"在朝鲜语基本不太使用。 4)日常用语 举例来说,在说“没关系”时,朝鲜语说“일없습니다.”,韩国语里面则说“괜찮습니다.”.再比如,在说“ 厕所 ”时,朝鲜语说“위생실(卫生室)”,而韩国语里说“화장실(化妆室)”。 关于朝鲜语和韩国语的差别,很难一言而尽.只有大家慢慢体会了。
个人分类: 学习、语言|0 个评论
我们还年轻
热度 1 weier1117 2011-9-7 20:22
今天实验室一个小师妹因为老师的几句话责备而哭泣不止。其实整件事的起因无非是课题思路的梳理,并且老师的责备并非偏颇,都为中肯之言,如若一个人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这甚至都算不上责备,而只是教育而已,高兴都来不及,哭却是没有必要的,这个世上除了我们的父母能以严厉教育对待我们的错误,别人谁又愿意多事去教育一个与已无关的人呢?倘若有这么一个人就已是我们的福气了! 我们还年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天生素质固然重要,后天养成却也必不可少,倘若一点的责备都不能够承受,姑且不说以后的路不好走,连学习的机会也一并失去了! 当然现在也是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但也毕竟是经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