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医科学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四)
fqng1008 2018-9-1 09:41
4.4 类比与归纳 过去我们常说,取象比类(或取类比象)是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甚至为 到底是 “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 发生过争鸣。但归根结底,它就是 类比思维 。 什么是 类比思维 ? 即 根据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相应特征存在的思维 方式 。类比思维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它不需要对大量特殊事物 进行 研究 , 因而很难获得事物 的一般 性 规律。 但 它可以在归纳与演绎无能为力的一些领域中发挥独特作用,尤其在那些被研究的事物个案太少或缺乏足够研究、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不具备归纳和演绎条件的领域。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 结论 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为了获得个别性知识,就必须收集经验材料 。 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 主要是 观察 和 实验 , 因而对求真务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并直接推动了受控实验的发展 。 古典归纳逻辑是由 培根 创立,经 穆勒 发展的归纳理论 , 主要研究完全归纳推理 、 不完全归纳推理 ( 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 )、 求因果五法等 。 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 休谟 的诘难 , 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只是一种 习惯性心理 联想,从个别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 休谟的诘难引人思考 : 个别性的前提是否可以对一般性的结论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这就 导致了 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 诞生 。 现代归纳逻辑,是由梅纳德 ˙ 凯恩斯 ( Magnard Keynes ) 创立,由莱辛 ˙ 巴哈 ( Reichenbach ) , 卡尔纳普 ( Rudolf Carnap ) 科恩 等发展,运用 概率论 、 形式化的公理方法等工具,探索归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现代归纳逻辑正处于发展时期,多种类型的归纳逻辑理论,不断被引入认识论 、 科学方法论 、 统计学 、 决策论 、 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 上个世纪, 爱因斯坦 评价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时说 “ 上帝不掷骰子 ”。但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一个轴心时代?轴心时代那些先贤的思维特质是什么?在讨论这一节的时候,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新 的 思考角度。我想, 类比思维 是轴心时代自然哲学蓬勃昌盛的神秘推手,归纳法却是掀开科学大幕的关键环节。它们是上帝根据不同时机掷出的两枚不同的骰子,不偏不正地砸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上(哈哈,又是类比思维)。 回到 纳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基准》 的 “ 阴阳五行 ” 、 “ 天人合一 ” 、 “ 格物致知 ” 等 自然哲学思维方式,它们都可以说是类比思维的典范。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例证来阐述这个观点,评价它们的得失。但鉴于本文的读者对象,我们免除那些繁琐的论证过程和证据内容,这里给出一个基本印象: (1)类比思维是 最活跃但最不可靠的推理方法: 类比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今天仍然需要), 它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极其有限、自然知识极其匮乏的年代,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有益的、无用的和荒谬的。当 归纳法应运而至(逐渐 成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类比思维所揭示的因果关系很不可靠, 以实证为后续的科学精神逐渐提炼而出, 于是 新的科学时代来临了。 (2) 类比思维是早期智者最切合实际而又最无奈的选择:类比思维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思维模式。那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轴心时代,因为人类对本体事物的知识实在有限,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远远不够,但是理论思维是人类的特质,而偏偏此时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些最早 “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急于要回答 “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孩童时代,充满好奇心而又易于被忽悠。按说,那个时代对事物因果关系这种在许多领域至今仍然困惑众多科学家的难题,本无能力探讨。但是天才的智者,聪明地“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各种自然哲学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达到了让人惊奇的地步。 (3)类比思维是时代特征,与地域无关:《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轴心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多个文化中心凸显出来,东西方文化层次并没有显示出巨大差异。那时候,在类比思维推动下,各种自然哲学学说满地开花, 由于中医原因为 我们所知晓的 “ 阴阳五行 ” 、 “ 天人合一 ” 、 “ 格物致知 ”等等只是那个时代的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 几朵 浪花。但从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水平上,并无大的区别。 4.5 量化与统计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二)
fqng1008 2018-8-30 16:31
3 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的一步之遥 在这一节开头的时候,我别出心裁地定义一个争论不清的概念:科学是什么?一是吸引大家的眼球,二是自认为有新意,尽管没有按照“种属+差”的常规思路。 我的定义是:科学是人类科学精神的文化载体。为什么这样定义?与我多年对中医学的苦苦思考有关。因此,接下来关于 “自然哲学”的论述,也直接结合中医药的学术母体来探讨。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大自然确实让人类着迷,并促使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大自然,拷问大自然。毫无疑问,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迈向文明进步的两个台阶。自然哲学是人类理性化过程中的必然驿站,而科学精神(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人文精神)是自然哲学进步的归宿。 那么,如何最通俗、最简洁地说明二者的关系?我觉得,那就是科学精神比自然哲学更认真(实证)一点、更严谨(逻辑)一点。这个说法不是我的发明,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匠早就说过。1953年,爱因斯坦 在一封信中曾经写下了关于现代科学 产生基础 的著名论断,“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不过,我仍然要在“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外,再造一个新概念——“自然哲学共同体”。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观念相同的科学家所组成的集合体——科学活动的主体。1942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拉尼(M. Polanyi)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运用“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来说明科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认为“科学共同体”在实际上和逻辑上都很接近“范式”。指出一个范式只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由于这些成员使用共同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 构建“自然哲学共同体”概念有两个理由:(1)科学观念是与科学诞生、发展过程中一道进步的产物,传统自然知识并非科学,自然哲学家也不可能具备科学观念;(2)拥有传统自然知识和技能的人,与未经严格科学思维训练的普通人一样,具有较为一致的意识形态(自然观),但在求真愿望与逻辑严谨性方面与科学家共同体存在明显差距。 这个概念是重要的,为什么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一脉相承,延绵数千年?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攻势,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并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医学的现代化道路为什么那样艰难,稍微再认真(实证)一点、再严谨一点存在哪些障碍?“不可通约性”是不同学术之间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除外历史包袱的负担,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观念差异是否更加重要?显然,这些问题需要中医人来理清、交流和沟通,因为它涉及到传统医学的未来走向。 必须指出,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科学家所组成。“自然哲学共同体”(这个命名值得商榷,但为了后面的论述方便,暂用) 成员 则无需严格的科学思维培训,掌握一定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人很容易获得共同认识,达成一致意见。因而更容易与广大群体交流与沟通,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4 中医学的逻辑(严谨性)问题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一)
fqng1008 2018-8-29 17:07
科技部、中宣部2016年4月颁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准点第9条“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在科学和科学史界激起轩然大波。各种意见互不相让,延绵至今。本文谈一点“和稀泥”的个人看法。 1 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 昨天晚饭后,一家人在桌前意犹未尽。看到孙女们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突发奇想:“两个小东东,你们是不是在思考科学问题: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 话音刚落,6岁的大孙女脱口而出:“苹果熟了,就会从树上掉下来。”3岁的小孙女也鹦鹉学舌:“苹果熟了,就会从树上掉下来。” 有人说,孩子充满好奇心。大孙女如此神速而胸有成竹的答案,让我吃了一惊:牛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她们就能够这样回答? 本来我想说,你这是经验阐述,而不是理论思考。但对两个孩子而言,能够应用如此艰涩而生僻的术语吗?只好调侃了一下:“真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科学源于好奇心”与“孩子充满好奇心”并不是一码事。他们(包括牛顿小时候)只是处在经验层面的好奇心,很容易被大人忽悠;而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好奇心,必须有待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技部、中宣部颁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这也许是其意义所在。但所谓“好奇心”,也就是“探索精神”(包括质疑),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它确实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 “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也许,小时候的牛顿轻描淡写地想一下就很快就过去了。到了1666年,23岁的牛顿成为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时候,黑死病席卷了伦敦,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大学被迫关闭,艾萨克·牛顿只好返回安全的乡村,期待着席卷城市的病魔早日离去。此时的牛顿已经具备一般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训练。思考开始转向理论层面:是什么力量驱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地球不会掉落到太阳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牛顿结合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这件事,让物理学家牛顿获得了最精彩的发现。但对于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答案也是这样吗?我想,他们的专业角度和出发点,结论和意义肯定大不一样。那么在神学家眼里,苹果何时何地从树上掉下来,也许一切都是造物主的安排,不容置疑。而在“五行学家”那里,“金克木”无疑是一个最佳阐述。因为秋风肃杀,有如金刃,类比推理是其所向无敌的武器。 2 拷问大自然的三种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科学”二字肯定不单单指狭义的“自然科学”。但为了删繁就简,本文尽可能讨论自然问题。 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包括三个层面:经验、理论和技术,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依据自然观的不同,我将其归类为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见表1): 表1 三种拷问大自然的不同意识形态 宗教自然观 自然哲学 科学精神 目 标 崇拜神圣,不可侵犯 追求实用,不求甚解 追求真相,崇尚理性 理 念 不容置疑,终极真理 崇尚经典,多元并存 无穷质疑,推陈出新 方法学 经学传统 经学传统+实际经验 强调实证,淘汰谬误 技术关系 无法开展科学研究 经验应用,基础研究缺失 基础与应用研究水乳交融 发展关系 停滞 慢三步 加速度 (1)宗教自然观:也可分为三种。一是把 自然界 看作 是神 的体现,视自然界为神圣不可侵犯。其宗教仪式往往多以各种方式进行祈祷和献祭,以祈求自然的赐福,并安抚主宰 自然力 的神以实现降雨与驱逐旱灾,消灭地震,结束 瘟疫 和洪水等灾害。二是超自然的神不仅统治着自然,而且也统治 着人 。人和自然居于同等地位,例如对农民的从事耕作是受神的委托而照顾土地,因而要求农民像服务于神一样来管好土地,不要破坏 自然系统 。 基督教 中的本笃会(本尼狄克派)持这种自然观,他们强调人在 世界上 是作为 神的仆人 ,要照料 好自然 。三是把神放在人 之上 ,而人又在自然之上。起源于 西南亚 的基督教与 犹太教 认为,神创造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动物、 植物 以及生活在世界上的 人类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圣经 》中的 上帝 赐福给 挪亚 中提到,“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赐给你们,如同蔬菜一样。”因此,就鼓励 人们 去开垦土地,排干沼泽、砍伐森林、建立聚落。 (2)自然哲学:主要指产生于远古时期,一些神学家、哲学家和大自然探索者企图借助于已有的经验知识,以及宗教、哲学的抽象思辨,从而构建起解释自然界的学说。在自然科学诞生之前,人们还不能比较完善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界中诸多现象和过程及其客观联系,经验知识和哲学、宗教混为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谋发展的一种过渡性模式。 把“自然哲学”推进到真正系统化阶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而最后完成者是G·黑格尔。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批判“自然哲学”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恩格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自然科学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许多自然领域内还存在着不少尚未认识的空白区的情况下,“自然哲学”采用理想的、想象的联系来代替尚未认识的过程的真实联系,用某些推理来代替所欠缺的事实和过程,用联想来填补实际上的空白。这种作法和努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曾“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近代崇尚理性、注重实证的唯物主义传统,是与人文精神一道携手并进的,在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它在认识论层次强调 科学认识 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在社会关系层次主张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在价值观层次要求通过求真,达到求美、求善的目标。 (4)三种意识形态的相关关系 对于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观,我之所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因为感觉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尖锐冲突性和难以调和性。以至于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经常看到意识形态相左的人相互撕咬、大打出手,恰恰是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频道”,“各吹各的号,各谈各的调”。 19 世纪的著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 1872 年- 1970 年)有一段话评述了三者的关系:科学诉之于理性,神学诉之于权威,哲学(可以理解为自然哲学——本文作者注)则介于两者之间。罗素对哲学评价的意思是说:自然哲学如科学般地强调理性,但又如神学那样反映了人类对不确切事物的思考。 当然,冲突是一方面,渗透和利用则是另一方面。在我们今天的多元文明里,神学也要从自然科学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科学家常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躺在神学的怀抱获得宽释。至于自然哲学,仍然要一边向两个方向伸手寻求援助,一边坚守自己的阵地。 3 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的一步之遥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56、指数曲线中蕴含的中医科学思想
baishp 2018-4-1 19:18
指数曲线蕴含的中医科学思想 有人说,现代科学思想,都是蕴含在数学公式中的,诚哉斯言!这当然也包括医学生理学。中西医支持者之所以争论不休,是因为各自思维方式天壤之别。对顽固的反中医者,要用一般的语言文字让其理解一点中医的思想,基本上是“鸡同鸭讲”。此文采用“指数曲线(函数)”来概括一下我对中医思想的理解。对那些动则以“科学”自居的反中医者,如果还是顽固不化,那只能称其为“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如下图所示,是中学生都懂的“指数曲线(函数)”: \0 图56-1 两条对称的指数曲线,加上两条对称的对数曲线,四条曲线蕴含的“思想”是一致的。不失一般性,选定一条来说事即可。现选a1时的指数曲线(上图左边曲线)来加以说明。 今建构代表人的生存能力的“生理量”H。H亦可称为“生命力”“活力”“活量”。在中医与道家学术中,它指的就是“元气”。H越大,生命力或活力越强,否则越弱。H的倒数1/H则代表了距“死亡”的距离,可用y表示,即y=1/H。 y与时间x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y=a^x(a1)来表示。当x--+∞时y--+∞,即人趋向死亡。当x---∞时y--0,即人趋向于“超强活力”。当然现代科学所“定义”的时间是不可以“倒流”的,这个后面再谈。 “活力”H=1/y=y^(-1)=a^(-x)=(1/a)^x,就是上图右边曲线中同一x处的y值。 设某人的出生时间为x00,死亡时间为x90。那么刚出生时的y=a^(x0)是一个非常接近0的数,其死亡时的y=a^(x9)是一个很大的数,其增长速度犹如决堤的洪水。活着时某时刻的年龄x:x0 x x9。 当然也可以令x0=0。这相当于把曲线向右平移|x0|个单位,但并不影响对问题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人出生后y值便不断增大。这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y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参数”。我们知道“信息”是蕴含在“信号”之中的。怎样把这个信息从信号中提取出来,这是一个大课题。 人体所有实际的医学生理学测量信号,都是极其复杂的。含有多种生理周期信号(多周期循环平稳信号)成分,一般来说还含有很强的噪声成分。可写成 s=(y+c)·w+r。-----(s) w代表多种生理周期信号合成(多周期循环平稳信号),r代表噪声,s,y,w,r都是时间x的函数,c是一个常数。 有s的两个阈值sl及sh:sl sh。当s sl 时,人即会感到“生病了”;当s sh时,人即会感到“生大病了” 当人的年龄x大于某个数值时,y的增长将发生很大的非线性增长。不失一般性,可令此数值为0,即当x 0时,y值对s值的“贡献”可能会使s值常常超过sh。现代医学所能检验检测到的人体病理信号s,都是在s sh时的。 当x 0时,人体若有不适,此时s有:sl s sh 从(s)式我们知道,s中有一噪声项r。当s较小时,生理病理信息(y+c)·w将完全被噪声项r“淹没”。 “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从仪器检验检测所得到的信号s中,提取出生理病理信息(y+c)·w。 具体的疾病类别信息,跟多周期循环平稳信号w的“相位”有关。“养生”“修道”依如此。在时间轴上,表现出的则是一种“节律”。w的相关参数是可以“师承”或研究出来的,因此w节律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治病,养生,修道,都要尊其节律进行,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用现代科技术语来说就叫做“共振”。 一些只懂点科技皮毛之人反中医,总是拿中医不能做“双盲试验”说事。这种人对“信息”“噪声”是没有丝毫概念的。现代医学做“双盲试验”,其设计流程,都是直接用观测信号s来做的,如果信噪比太小,就做不了。如果将信息从噪声中提取出来,一样可以做。中医就是这种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了。现代医学要解决的,是人的x 0、s sh时的生存障碍问题,中医要解决的,是人的x 0,sl s sh时的生存障碍问题。 而且中医医理模型,不仅是用在s sl时的治病上,也用在s sl 时的“养生”上。 因此,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不是“升级换代”的关系,不是孰优孰劣、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从人的生存质量来说,能够将s控制在s sl难道不好,非要等到s sh时,去到医院,插上氧气管,推上手术台......才好? 若追求 x---∞、y--0(H--+∞), 那就是追求生命的终极真理、“修道”了。图56-1左边曲线上有一点“p”,可视为“现在”时刻。向右的箭头代表推向死亡的“自然力”,向左的箭头代表推向“超强活力”“终极真理”的“修持力”。 如果将y=a^x改写成y=e^(σ*x)(e为自然对数底)的形式,那么两个对p点的作用力,则表现为对σ值在“0”点附近的“争夺”。对p点向右的作用力,表现为使σ 0的影响;对p点向左的作用力,表现为使σ 0的影响。 至于“常识”中,为什么人“终有一死”?我只能说“夏虫不可语冰”。 《内经》《佛经》里都说有“仙人”“寿敝天地”。你信不信是你个人的事,“常识”不能代替“真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大谜”,相比之下“寿敝天地”根本就算不得什么“谜”。但人们对前者丝毫没有感到什么疑惑,对后者却疑虑重重,这就是人类“少见多怪,多见少怪,不见大怪,常见不怪”的心理弱点反映。 “寿敝天地”只是个形容词,表示活的很久很久,但不可能活得象数学符号“∞”所表达的那么多年数。从式(s)说明,决定人的生老病死的,其实是y与w两个因素的“合成”、“博弈”。y是“本”,w是“标”。 w中含有多种周期成分。就我们地球人所处的“形而下”环境来说,就有地球自转,绕日公转,月地运动,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周期对地球的影响......此外还有看不见的“形而上”的运动周期影响。 人寿命活得越长,就需经历周期越长的环境周期运动。周期越长,对人的考验越大,就需要越小的y值加以调和、对抗。 太阳系最长的运动周期你闯过了,还有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周期2.5亿年。这个2.5亿年周期你闯过了,还有银河系的公转等更长周期等着你......所以我认为“仙人”最终还是会死的。但那时y值接近“0”的程度,使得“死”与“不死”根本没什么意义了。旧肉体不要,精神永存。还可以再要一个新肉体。 话再说回来。不管怎样讲,p点始终是在指数曲线上“运行”。它位于x 0的位置,就不会位于x 0的位置。不在x 0的位置何来大病?这就是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 笔者在一个微信群里偶尔提及“治未病”,被几个“大科学家”“大医学家”好一顿讪笑。老子有修养,称之为“下士闻道,大笑之”。用现在“没修养”的话来说,就是“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本来是几个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思维极度僵化贫乏之人,提起“科学”来,自我感觉却超级良好。不得不让人膜拜。 就现实而言,我个人的感觉,人在“衰老病”之后、又不懂w节律的情况下,多么努力,最多是减缓p点右移的速度,无法使p点停下来,更无法使其左移。p点位置越靠右,越是这样。因此佛家道门都特别看重“童真入道”“持盈保泰”的作用。 另外,用“指(对)数曲线”还可以表达许多难以用语文传递的“思想”的,比如关于现代科学边界、时空问题,与宗教哲学命题的衔接问题......为了不使主题太过分散,控制篇幅,这篇文字就到这里吧。 2018、3、12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本博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加本人QQ554240962,注明“科网博友”)
个人分类: 夸夸其谈|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同学东扯西拉“中医科学性”
热度 1 fqng1008 2017-10-12 17:16
中医刘:(转载了附件2的“ 尤虎中医 :高效退热,每个中医都应有的技能!”广哥信否? 我:为立弟,姚老师的文章欠严谨。发热待查是检验感染科顶级高手的一项业务,因为它还包括许多非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疾病,热程各不相同,治疗的差异性很大,确实是非常考验医者水平的。首先是诊断,往往就让人头疼,治疗也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姚老师的疗效特别好,完全可以在国际上发好文章,那才是为我们中医界争光的事情! 李剑松:@聂广(深圳三院) 是的,当年在附院,不是有个急症研究所么?最后可能只能对上感发热有些效果,“退热1号”获得多种科研成果奖,你懂的…… 我:姚老师文章的严谨性应该不如涂老师,因为涂老师毕竟有课题和成果支持。 中医刘:@聂广(深圳三院) 具体情况如何我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暂且不按那么严格的西医各种要求标准,仅就体温计测的体温用药前后的检测而言。广哥觉得他用药后(1-2天)的体温对比(退热)数据可信吗? 我:不可信。 中医刘: 我也是半信半疑。但我相信他比一般的中医和西医的退热效果要好(退热)要快。 我:得 严谨的 数据说话。 中医刘:口碑和门诊量算不算数据?(我不是单指他。当然病人多少不一定完全客观正确地反映出医者的真实临证业务水平。但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可以作为一种判断依据的) 中医做学问也是很辛苦很严谨的。不能按西医的标准要求他们。 如果有兴趣、有耐心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认为中医不严谨吗?它没有现代科学的仪器和设备,只能靠人机体的眼耳鼻舌身的本体感觉“望闻问切”去观察收集病情资料,再通过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语言和思维)去诊治病人。他们用心不可谓不精细,只是完全不同于西医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如果非要按西医的东西去要求中医,你觉得这样“科学”吗?“合理”吗? 我:为立弟,评价疗效也是确立因果联系,中西医方法不同,但优劣可见。 这就是国家项目的研究,总是要用西医的方法评价,让很多人不满的原因。 中医刘:广哥,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西医实际上是现代医学,它结合渗透了所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当然它是科学的。这是中医没法企及的。我的意思有一层是:中医没法去研究西医(可以学习借鉴西医),只有用现代科学包括西医的手段去研究中医(帮助中医有些方面的完善或提高)。但有些方面去绝不能一厢情愿地用西医的“标准”去要求中医,那本身就是不科学,行不通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英语可以和说英语的人很好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汉语同样可以和说汉语的人完美地无障碍地交流和沟通。你没法评定是英语好,还是汉语好(也许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或写出论文什么的),你也绝不可能将英语和汉语“结合”。说汉语的想研究英语,就只能去埋头学英语。了不起,为了记忆方便用汉语标注过“姑的摸领”什么的。这样虽然便于记忆,反而读音失准。如果你一定要将英语和汉语“结合”,那最后只能是“世界语”(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全人类都用它……意未尽然,然意犹此也…… 有错别字,不影响表达吧? 广哥,我不是特意“反驳”你,正好相反,我觉得你一直都是个很纯的学者,和你讨论可以使我受益。 @ 俞剑虹剑哥推介的这篇文章的确说出了一些现实问题! 虽然社会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我们要学开车要学电脑……但学中医还是得“学中医”。 另,师承政策现在国家似乎有些政策了。 我:为立弟,语言与科学是不同的。科学追求的是无限地接近真实,而语言约定俗成即可。真实是排他的,例如现代医学只有一种,它能够不停滴自我否定,并在其基础上前行。为什么传统医学五花八门?它们缺乏否定自我的机制,就是科学检验的方法论手段。 中医刘为立:广哥,你说的这个问题,中医人不一定就看不到。请看伍炳彩的这段文字: 先生(姚荷生)治学非常严谨,我是55岁才提到正高,很惭愧呀,在坐的可能很多都是早就拿到了正高,为什么呢?因为先生不让我们写文章,他讲:中医只所以有今天,文人之功也,中医之所以滞于今天,文人之过也。听懂了吧?为什么说中医之所以有今天是文人之功呢?因为文人把中医这些经验给记载下来了,但中医为什么停滞于今天呢?就是中医写文章不严谨,书太多了,文章太多了,而且没有像西医一样进行细致的整理,所以我们到图书馆去看,中医的书不知道有多少,可是你们看西医,第12版《实用内科学》出来了,老的内科学就可以很便宜卖给你,甚至可以烧掉不要。中医几千年的书都留在那里,这也是好事,可也是坏事,就比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也好,《内经》也好,过了几千年了,一千七百多年,仍然留在这里,说明我们祖先了不起,但是也说明我们后人没有很好的进行整理,惭愧呀。所以先生不要求我们写文章,后来因为我们要提职称,没有文章不行,他这才允许我们稍微写一点点文章,而且不要乱写,所以我也差不多到了要退休的年龄才提到正高。很多人也都曾经劝我,说伍老师你也出本书呀,不出本书对不起自己,我说我们先生在世的时候讲过不要乱写东西,不要害人哪,所以我不能写书。姚荷生老师,我称他先生,虽然他已经走了快十年,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中医刘:广哥,我的意思是有不少搞中医的人,他们并不糊涂,目光也不一定短浅,也不一定就比搞西医的固执偏见……只是理论体系方法不同而已。 我:实质问题是方法学差异。比如流行病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科学试验方法、循证医学方法等等,它在不停地更新,不停地精益求精,不停地否定之否定。目的只有一个,接近真实。 完全不怪搞中医的人,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比我强多了,老师早已经跟不上了。 中医刘:中医是古老传统的,这是与古代的,哲学相关的,没办法,这是它独特的理论体系问题。它与西医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相融和“结合”(至多有些可以参考借鉴)。而搞中医的人却都是现代的。现代中医人和西医人的认识水平都是现代的,没有因为不同的体系其认识问题的水平会有高下之分(人的天赋和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及观点会有不同) 中西医“结合” 搞了这么多年,专家教授多的是。我可能孤陋寡闻,没见到什么实质上的“中西医结合”,至多就是“中西医配合”、中西医相互学习、借鉴 广哥,中医即使没有你所说的现代西医的那些东西,但它可以治好现代医学目前还没办法的“有些病”。这,我认为就是最好的“接近真实” 我一直有个疑问:中医既然如此“不科学(与现代科学包括西医“格格不入”)”,但它为什么能够“治好病”。(虽然不是“所有的病”,但它能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甚至包括目前西医还束手无策的有些疾病) 中医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现代科学”和西医,就可以单独地应对治疗一些疾病并且疗效肯定。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康复医学有一句话:用“一切”方法提高伤残患者的机体功能(非原话)。钻研中医的有些人也是一样在这么干的。他们并不会有意地去排斥现代科学和西医的东西。但,有些东西是各自不同的。不同的体系、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没办法结合。搞中西医结合的大多可能是西医的“精英”吧?他们又“结合”出来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呢? 我:这就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们有些西医非常崇拜中医,甚至包括一些大伽。为什么?因为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挥动科学大棒将许多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一一砍掉。而现代医学常常面对一些患者捉襟见肘:许多疾病诊断不清,没办法用药或者对症处理方案有限;一些疾病诊断明确,治疗手段却跟不上来。但是,临床医生必须对患者有所交代,他们不得不又回到传统医学寻找办法。因为在传统医学里,无论什么疾病总有应对措施,尽管那些措施常常无效。但有几次效果,就令人震惊。 中医:中医能治好一些病,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它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如果现代科学和医学认为它“不科学”。我认为会有两种情况:一,中医的确不科学。二,现代科学对中医的认识有问题。 我:明治维新后,日本曾经废除中医100年。但在上世纪,汉方医又活跃了起来,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针灸能够风行天下,也有这个因素。 中医:不是“有几次效果”,真有水平的中医是“经常有效果,并且比西医效果好”(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西医会比中医好)。但要弄清楚“西医是谁?”“中医是谁?”那个中医的水平能否“代表”中医? 我:科学以排他性为特征,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肯定不科学,而且科学方法直到近代才逐渐产生和进步的。但并非不科学的东西就必须抛弃,因为科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医刘:针灸目前能够“风靡天下”,我个人认为除了有它的特定功能之外,更多的还是“人为”的因素多。也许和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崛起有关。就说诺贝尔文学奖吧。为什么之前一直没有给中国人,这次却给了莫言?那些评审的人真的都很懂中国文学吗?之前的老舍,矛盾,沈从文等等,都不如莫言?我不信。  但是,我认为中医科学不科学不是谁能够说了就算的。你(就算“现代科学”吧)说它不科学就不科学了?不定若干年后,还会有人说你(现在的“科学”)不科学哩。 我:现代科学有责任全面认识中医或其他传统医学吗?显然没有。所谓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就是这样一种思路,他们把中医理论体系看成是“体”,现代科学看成是“用”。现代科学只是一种手段,为我所用就行。实际上,现代科学还有它的理论体系,而且二者水火不容。 中医刘:中医从来就没有邀请现代科学去认识它。只是现代科学总要去探索它、评价它。 我:现代科学肯定不科学,它会淘汰许多自己的认识。因此,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永无止境地追求和靠近真实,而理论是灰色的,是随时可以淘汰的。。 看来,我们对“什么是科学”还未达到共识。一般而言,科学具有三个要素,分别是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科学目的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用性)只是副产品,是其技术化的后果。科学的方法,产生于近代以后,并在不断地更新之中,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为其特征。科学精神,概括为六个字:质疑,独立,唯一。质疑我们现知的所有理论,并证伪它,然后科学就不断地发展;独立,说明不管谁做这个研究,得到的结论都应该是一样的;唯一就是排他性,一个问题不可能有几个答案。 真相永远是唯一的。 俞剑虹:中医陷入了一个西医的坑,似乎只要证明自己是科学的就安心了,就没人敢取消中医了。这是中医自己没信心的表现。中医不科学又怎样?几千年来都不科学,照样生生不息,当年针灸谁承认是科学了?不照样被尼克松带到美国?现在谁又承认针灸科学了?不科学为什么在全球风生水起?反过来说,当西医或现代科学解释不了一些人体现象时,凭什么说西医或现代科学又是科学的呢? 我:剑虹弟,很有道理。 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科学”这两个字?现在的说法很多,极不统一。个人认为,找出真相是科学的目的,通过质疑逼近真相是科学精神,不断更新的科学方法是逼近真相的手段和策略。 俞剑虹:我倒真觉得中医是被卫生部的那帮老爷们给灭的,毛泽东定的调子是“伟大的宝库”,但这个经被歪嘴和尚念错了, 我:我们不必纠结,传统医学那么多,中医已经享受最大尊重了。 俞剑虹:为什么一定要纠结在科学上呢?吃饭拉屎科学不?如果科学,说说道理,如果不科学,取消吃饭,不许拉屎? 我:这样说不妥。 俞剑虹:我的意思是不要纠结科学不科学,似乎只有科学才能活得下去。中医的路民间一直自己在走,倒是官方搅乱了一池湖水,不中不西。 我:确实是官方过于重视,总想搞出名堂来。结果浪费了大量资源。 俞剑虹:我们针灸在临床上看见了大量奇异的人体现象,这都不是现代科学或西医能解释的!这时谁又敢妄言科学二字? 我:这是值得现代科学研究的课题。 科学问题来自于临床。 俞剑虹:最近扎了一针腰阳关出现的督脉显现状态,这是用解剖学解释不了的,那解剖学是科学呢还是不科学呢? 我:科学就是对奇特现象的好奇心。 然后突破既往的学说。 俞剑虹:我的意思是中医自己总在力争自己是科学的,这没有意义。现代科学达不到这个认识水平。 我倒是觉得,每个中医自己多观察,多认真总结真实的临症实践,不夸不贬,力求自己小的突破,积少成多,脚踏实地,这样才是中医的立足之地。 我:设计实验,逼近真相,然后突破经络学说和解剖学的已有认识。科学研究就这么简单,但难的是实验设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中医刘:休息了一下。脑子还没有完全清醒。 广哥,我自从进入中医学院的大门到毕业一二十年,都怀疑中医,不信中医更对中医不感兴趣。比较“崇洋媚外”真的以为“国外的月亮都是圆的”。后来在同济国际康复班学习,都是各个国家来的康复专家讲课教授学习。基于这个心理,英语一直自学。我相信南登昆教授(曾任同济医院院长)话,一个好的医生英语一定要好(因为可以直接读英语医学资料原文)。我曾可以不需要字典整本阅读英文康复医学书籍。到英国不到三个月,我就可以接诊患者不需要翻译(有些翻译的生活口语比我好,但词汇量并不一定有我多,医学名词更不用说)。在英国的几年,一个是不论什么病都只能用针灸按摩中药治,再者及其无聊,时间多,我就慢慢读一些带过去的电子版中医书籍。慢慢读,慢慢尝试于临床。慢慢尝到了甜头。 回国几年,出于对中医的兴趣及糊口,买了上百本中医书籍,边研读边看病,疗效逐步提高。我地处偏僻,不做宣传。病人都是口口相传而来。我的水平目前真的还非常有限,但即便有限,还是有些实在的效果的。不然谁会来呢? 我在学习中网上结石了许多搞中医的(经方为主),他们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观念新,学习异常刻苦(很难得的)。中医有它自身的规律,你学习它,思考它,研究它,就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我不管你怎么定义“科学”。如果说这“不科学”,那是否不太“科学”? 再者,我并非是要站在中医的立场拼死维护中医。我一直认为中医就是游击队,当代西医毕竟是正规军,是主导力量。我也甚至相信也许有一天,中医会被越来越强大的西医所淘汰。但,这并不排除中医有其奥秘,有其科学性。相信科学总是科学的,会有科学的态度,即使现代医学(科学)让传统中医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汲取里面科学的精华和奥秘。 我:剑虹弟的思考很有道理,我们不应该在医学体系那样大的圈子纠缠,立足于做些小事。 俞剑虹: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做小事做实事的。 中医刘为立:@俞剑虹 我有一本文革时期的书《经络敏感人》(具体书名忘了)。里面记载许多剑哥这样的例子。 我:为立弟,非常感谢你的诚恳交流。其实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各自经历不同就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大家都是真诚的就足够了。 俞剑虹:@中医刘, 这么多年“科学”也没有对这种现象做个解释,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纠结谁科学。 我:我喜欢交流,每一次都会学到很多东西。 中医刘:@俞剑虹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俞剑虹:@中医刘为立 因为他就在那里,所以没必要争论是否存在, 我:北京时间10月12日凌晨,Nature杂志同时在线发表四篇研究论文全面介绍了基因表达在人体不同组织和不同个体中的差异,这些发现为认识健康组织中基因变异和基因表达的关联带来了新启示,有望揭示出有关疾病分子起源的新线索(下图)。 生命科学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正在老化中...... 中医刘:这个爱尔兰患者,她小腿皮肤有差不多两个鸡蛋大小的溃烂,七年多一直没有愈合干燥过。她每天都得用纱布把伤口遮盖,七年没敢穿裙子(爱尔兰人都喜欢穿裙子)。七年来到处求医没见效果。我纯用中药前后治疗两个月左右痊愈。 第一张照片是用药后好很多拍照的。初诊时她不让拍照。开始时创口破溃流水 我:为立弟,相信你病例的真实性!问两个问题,一是她当年为什么找你,二是你刚开始治疗的信心? 中医刘:两位哥哥继续吧。我去药店买点中成药。最近在关注中成药。 广哥,当时英国的诊所数百个,遍布全英国,加之老板把中医当经商做(具体不谈。很丢人的)。后来中医在英国名声就不是那么好了(太多骗钱行为)。后来就开辟爱尔兰市场。爱尔兰人非常淳朴。医生在他们心目中是很崇高的。这个患者就是在我们爱尔兰新开的诊所来看诊的 刚开始也没多大把握。来了患者就得好好看。老板要钱。我要生存。 我:治疗方法和过程? 中医刘:(转“一则洋病例”)我上面转过来的文章里有。用药可能稍有出入,事后补写的。 我:啊,谢谢! 附中医刘:一则“洋”病例(及病例更新) 2012-8-29 11:36 Hudson 夫人,女,爱尔兰人,61岁2010-02初诊。 右下肢内侧皮肤溃烂7年。四处求医(西医。无明确诊断。),久治不愈。纳食、睡眠、大便可,小便稍黄,口稍干不苦,汗出无异常。 体查:舌暗苔薄黄,舌底静脉瘀紫,脉濡稍显滑。形体中等(在胖子多的爱尔兰,她应该算偏廋的),肤色偏黄(有些像亚洲人肤色)。 右下肢内侧皮肤溃烂如掌大,局部潮红、瘙痒疼痛、肿胀微热、渗出粘液(首诊匆忙,没想到拍照)。 自得病后患者一直不敢穿裙子(爱尔兰妇女大都喜欢穿裙子,一年四季。有的老太太终生都没有穿过长裤。)只能穿长裤,用纱布敷垫皮损处,外隔一层保鲜膜防止渗透及摩擦。7年不敢冲凉。 处方1:苍术、黄柏、生薏仁、川牛膝、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黄芪、当归、生甘草。上方加减治疗5周后,破损皮肤全部结出金黄色痂。  处方2: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穹、川牛膝、鸡血藤、金银花、连翘。上方加减治疗2周后,痂落新皮长出。  后处以活血化瘀之品,直至我离开都柏林。前后治疗2个多月,她对我建立了信任和友谊,她说:你走了我就不再治疗了。 下面是我们让她写的一封“感谢信”(他们没有“感谢信”这一说),这是为了向后面的病人做宣传用。 附 尤虎中医 :高效退热,每个中医都应有的技能! 没想到今日的一篇旧闻(尤虎中医订阅号,2014年10月20日)引起了很多关注。 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会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适合调理慢性病,对 急危重症 无能为力。 真的如此吗? 中医退热疗效神速,古今中外历代名医都有验案为证,但可惜的是,现在使用中药退热的临床中医越来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发热完全可以吃中药一剂退热,其实西医也不了解中医在此病上的特色,而大多数中医也退居慢性病的调理之中,不敢接诊急危重症。 请点击查看笔者在2015年1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的文章: 【验案】古今名医一剂就能退热,你能做到吗 ? 最新的2017年9月24日,江西省名中医姚梅龄教授做了《治好热病——中医必将成为“后抗菌素时代”的医疗主力军》的主题演讲。 姚梅龄教授以一例全身32种疾病的ICU重症的病例分析开始,生动形象、抽丝剥茧般细致剖析中医复杂疾病病机及治疗策略;并对1998年-2014年9月姚老及弟子门诊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发热性疾病总体退热率高达99.72%,1089例患者,仅失败 3 例,平均退热天数仅2.17天,涉及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这一临床数据的公布,让现场同仁喟叹中医治疗发热的神奇疗效。随后介绍了发热性疾病的核心病机、发展过程极其治疗原则及伤寒六经表证,让人听后豁然开朗,思路颇受启发。 其中提到的退热数据如下: 全部采用纯中药治疗的发热患者共计1089人次,仅失败3例,每人次平均退热时间为2.17天。其中:0.5天退热者66人次,占6.1%;1天退热者364人次,占33.5%;1.5天退热者21人次,占1.9%;2天退热者391人次,占36.0%;2.5天退热者2人次,占0.2%;3天退热者128人次,占11.7%;3天以上退热者115人次,占10.6%。 笔者与两位同道一同编写了两本与中医快速起效相关的书——《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与《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通过对历代名医医案的整理,只为说明一个问题: 中医究竟能否快速起效。 这两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历代经方医案文献中披沙拣金,严格筛选出“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名医名方验案,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因其中又包括了对经典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经典名方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浓缩、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知识,这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中医医案的研究,古今中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学习以及临床各科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目前所负责的产后中医诊疗工作,对于产后发热,基本上一剂退热,深受广大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好评。 中医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影响哺乳,这也是很多产妇最关心的问题。 时代需要中医,百姓更需要中医,希望中医医生建立自信,脚踏实地,中西医结合,共同为广大患者带来实际的疗效。 最后,用姚老的视频结束本文: 高效退热,中医可望为后抗菌时代的医疗主力!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30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