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浙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是谁在非议张月红?
冯用军 2010-9-15 14:19
夏王述二 张月红《自然》事件发生以来,持续成为科学网的热门话题,已经超过2周,这在我加入科学网博客以来是极其少见的,也是非常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 纵观网络言论,大体可以分为挺张派和反张派,少见骑墙者。在两派阵营中,既有学术界、科博界的大佬、大牛,也有期刊界、网络界的新兵、新人,大家各抒己见,也有针锋相对,颇有当年春秋战国、文革前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阵势。作为局外人,本来应该搬个凳子坐下来看热闹。但是,显然这种举动和言行不太符合读书人的性格和职业操守。 出则兼济天下,入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敢于面对博坛乱箭齐飞造成的误杀,指出究竟是谁在非议张月红的义举自暴家丑、大义灭亲,巾帼不让须眉。 一类是那无论是25%还是31%的张所指出的或者被张枪毙的造假、剽窃论文的作者或者作者的关系人,他们应该是张的最大敌人。 一类是跟张差不多的XX期刊的编辑群体(主编、副主编、主任、编辑或编委等)或其的关系人(作者群),他们愤恨张揭去了这最后一块遮羞布,嫉恨张是那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要警惕他们正在形成一个科学博客圈或者期刊博客圈的黑社会,力图通过自己的院士或学霸地位,打压揭露期刊界黑幕的正义之举。 至于我,是非常支持张及她这种大义凛然的举动的,当然,我更希望更多的各类杂志或期刊的编辑群体团结起来、自发起来,揭露更多抄袭、剽窃、关系稿、买卖版面等中国学术期刊界的丑恶现象和黑幕。 通过大乱达到大治,只有敢于揭发自己期刊的短处的期刊,才能办成世界一流的期刊;只有张月红这样的大义灭亲的有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和编辑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多起来,中国期刊才有希望,中国科学才有期望,中国才能由论文大国变为论文强国、由科技期刊大国变为科技期刊强国、由科技大国变为科技强国。 反之,如果张月红这种正义的举动得不到支持,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期刊界、我们的科技界、我们的博客界,有多么黑社会、多么积重难返!
个人分类: 学术诚信研究中心|4611 次阅读|5 个评论
浙大玉泉
tianchuanhao 2010-1-13 10:00
从教六4楼的窗户往外看,是我学习之余的一大乐事。我喜欢玉泉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即使是冬天,也是郁郁葱葱,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据说,玉泉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新校区,1950s左右吧,有学长讲,当初他们来浙大的时候,周围是一片金黄的麦田,或许现在听起来挺浪漫的,不过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不过是从农村跳到了被农村包围的郊区,实在没有浪漫可言。可以让人兴奋的可能是毛主席的挥手打的像。据说大部分工科院校都有主席的雕像,而文科院校比较少,据说,还是据说,原因是因为搞文科的不懂结构力学,建起来的雕像重心不稳,都垮掉了,或者根本就没建起来。在当时,这么大个的毛像还是很激动人心的事情。现在,这里也是学生聚会的一个重要场所,浙大玉泉的英语角也在这里。在毛主席的脚下,多少恋人茁壮成长,多少情意绵绵,多少藕断丝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润之,对于儿女情长的事情应该也只是微微一笑吧。 教学楼(教三)的建筑风格是仿苏联的吧,我不知道,但是我喜欢这种风格和配色,方正大气。看起来就觉得很稳定,很结实,如果来一次战争,应该是很好的防御工事。想想90年代新建的楼房,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列入拆迁改造的范围,楼脆脆之类的事情听的多了,感觉还是老房子呆着牢靠。 主席像的对面,就是综合楼。这里曾经是不少副教授、副处长和教授住过的房子。随着浙大两个新住宅区的完成,不少老教师搬出去了,现在已经是博士后和年轻教师的临时过渡房,据说,涂博士就住在这里,并且从这里选择了生命的终结。主席,仍旧挥手,不发一言。遥想润之生平,大起大落,上过神坛,也走下神坛,死后曾经被妖魔化,又重新被神化,成为的哥的平安守护神。历经坎坷,我想,用坎坷来形容是不够的,比过山车还要刺激。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容呢? 我自挥手向天笑,奈何的士打不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浙大海归之死背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panfq 2009-11-10 17:51
李妍  刊发时间: 2009-11-10 16:00:21  光明网 - 光明观 察 生命的逝去总让人扼腕,特别是当一个承受着家庭、社会期待之重的生命,在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决绝地走向生命尽头时,他身后背负的沉重与无奈,也许更是对现实无力的叹息。 9 月 17 日 ,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 6 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 6 天,他刚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10 月 22 日 《华商报》)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 3 楼走到 11 层纵身跃下的。这位今年 6 月才从美国回到国内的 32 岁海归,拿到了浙江大学的教职资格,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前程似锦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浙大的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束。人们扼腕叹息,更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肇因。触摸涂序新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更能看清无数海归人的心理路径 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后,是家庭的骄傲与期待。如此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块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人陷入现实困顿。   有人说,是现实杀死了涂序新。这很容易将涂序新之死陷入个体化解读。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这或正是无数海归们内心的苍凉,也或可归结为涂序新之死的海归群体心理因素。当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 SCI 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现实困境完全可以视为短暂问题,真正压垮他的,或正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学术。尽管网络盛传其申请职称失利、学校口头承诺未能实现等问题,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其留下的的遗书中,谈及 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却似乎已经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 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 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无论从个体因素还是从学术因素解读海归涂序新之死,都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应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但却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至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相关链接 浙江大学一讲师疑因评职称问题跳楼自杀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假如浙江大学关于涂博士的公告是这样写的
nli2233 2009-10-30 01:16
【博主按】 涂序新博士自杀事件,浙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竟责任有多大尚不清楚)。但是,浙大的公告却对校方应负的责任只字未提,这可能是造成公众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博主不揣浅陋,在浙大原公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形成了下面的文本。我想,如果当初浙大讣告是这样写的,应该可以减少乃至平息不少人心中的怨气。下面是公告正文,涂博士来浙大后的主要经历就不必附在后面了。 公 告 9月29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等共 100 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涂序新老师 1977 年 8 月生于浙江金华, 1995 年 9 月 2001 年 6 月就读于清华大学, 2000 年 6 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 年 6 月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1 年 9 月 2007 年 6 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 2004 年和 2007 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 年 6 月中旬回国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工作,任讲师。 2009 年 9 月,涂序新老师被诊断出罹患抑郁症。 9 月 17 日凌晨 2 点,涂老师坠楼,不幸去世,终年 32 岁。 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涂序新老师爱护学生,多次亲往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耐心解答疑问,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在专业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涂序新老师的不幸逝世,是我校建筑工程学院的重大损失!对于这次不幸事件,校方深表遗憾!同时,涂老师的不幸,也暴露出我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尤其是,在操作规范上存在不足,对引进人才关心不够。校方愿意深刻检讨上述问题,努力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做好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 希望涂老师亲属节哀顺变。 浙江大学 2009 年 10 月 30 日 附:浙江大学公告原文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 100 余人 。   涂序新老师于 2009 年 9 月 17 日凌晨 2 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 32 岁。   涂序新老师 1977 年 8 月生于浙江金华, 1995 年 9 月 2001 年 6 月就读于清华大学, 2000 年 6 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 年 6 月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1 年 9 月 2007 年 6 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 2004 年和 2007 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 年 6 月中旬回国到学院工作。   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 ; 对待学生,耐心解答疑问,多次深入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   借此机会,感谢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 ! 附涂序新博士来学院的主要经历    2009 年 1 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    3 月 24 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    4 月 21 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 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    6 月 12 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    7 月 28 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 57 平方米 ( 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 ) 。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 2009 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   9 月 1 日到 8 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 没毛病 )    9 月 8 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9 月 11 日,涂博士在学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 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    9 月 17 日,涂博士于凌晨 2 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 . . 【注】本博文原标题为《假如假如浙江大学的讣告是这样写的》,其中讣告一词属于用词不当。现改为公告。本博主诚挚感谢注册用户hysen,是他(她)指出了这一问题,让本博主深受教益。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1036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浙大海龟博士自杀深层次原因
张能立 2009-10-29 14:31
普思 2009年9月17日,清华大学毕业生、美国西北大学博士、浙江大学教师涂序新,为了抗议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纵身一跳,自己虽然解脱了,但给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幼小的孩子,留下了无法解脱的伤痛。 纵观近十年国内高校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各个高校不停地从外面,特别是从国外引进人才。远的不说,就拿导致涂老师死因的浙大1311计划来说,其核心是引进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0个学术骨干,组成100个创新团队。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其实,国内各个高校都有类似的计划,在引进人才方面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 为什么大学领导热衷于引进人才,而不是培养和宽待人才?这不由笔者想起改革初期,改革总设计师邓大人的名言: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对照一下,现在国内大学领导对待人才就是这个态度。对于高校而言,造船就是自己培养人才,买船就是引进人才,租船就是共享人才(各种挂名院士、长江学者之类)。对于领导而言,造船哪有买船和租船来得快呢?造船劳神费力,吃力不讨好,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要国内大学领导有一个基本的智商,就不会搞造船工程。再者,买船和租船又不是花自己的钱,是属于崽卖爷田心不疼。经济上领导获得的好处,没有直接证据不敢说,但大学领导与这些海外牛人混个脸熟后,自己的孩子什么的出国多一个人关照不是坏事的吧? 其实大学领导牛人也有不被外人知道的苦衷:由于他们带头大搞近亲繁殖,成立各种帮派圈子,快速获取眼前巨大利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帮派圈子内的水平正因为近亲繁殖,越来越低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帮派圈子老大也不能断尾求生;另外一方面,由于这些领导牛人在大搞近亲繁殖的同时,必定要排斥甚至打击那些不肯上船而留在圈外还有点水平的老师。这些圈外老师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学术资源的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老师的学术水平也慢慢沙化了。 各位看官,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在自己圈内人水平持续下降和圈外人水平沙化的情况下,大学领导牛人不从海外引进人才行吗?大家是不是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谅大学领导牛人的做法呢?只不过是按照邓大人搞经济的做法来办大学,此路能通吗?再者,邓大人改革初期引进了几艘船后,后面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好,不还是引进了西方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吗?如果不全方位引进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能有今天让领导感到自豪的综合国力吗?有鉴如此,笔者可以断言,如果不全方位地引进西方的学术制度,而沉醉于自己的特色制度的话,中国人想办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是南柯一梦!
个人分类: 教育|4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大海龟博士自杀事件中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
kerer009 2009-10-29 12:12
近日出差归来,惊闻涂博身故,震惊之余深感惋惜。人生百年,过而不再,若有在天之灵,俯瞰身前身后,真能一了百了?果真甘心?糊涂啊糊涂!痛惜啊痛惜! 涂博士好生了得,数年成就2篇TopSCI,如此人才自杀亦受万人瞩目。众人或有感而发,或以事论事,更有水木社区之高贴,真假以涂博全体同班同学之身份,仅凭一句初步了解,欲将浙大抛离涂博自杀之漩涡。高贴体慰涂博娇妻幼女之心,跃于字间,然竟未思量,涂博之死,已至社会之高度?涂博以重磅之身赴死,细节已不重要,但折射残酷、无信、无情之学术畸制,蔫能不引起社会之反思?身死为小,业兴为大,由己及人,利在千秋! 死者已矣,家人承力万钧。我辈同病相怜也好,涂死我悲也罢, 齐聚余力, 善待涂之家人。 另反应迟钝、忽闪遮掩之风口浪尖浙大:浙大冤乎?如众校做贼,浙大做贼即可无罪?罪无可恕!
个人分类: 心灵随笔|4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必过度解读
热度 1 nli2233 2009-10-26 14:57
一 转眼又快到万圣节了。因为科学网上在热议浙大海归涂博士跳楼自杀的事件,我不禁想起 18 年前的万圣节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 1991 年 11 月 1 日, 198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通过 6 年攻读刚刚在美国依阿华大学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卢刚,一连射杀了包括他的导师、系主任、副校长、中国同学在内的 6 人,并致使一位女秘书身受重伤。卢刚本人饮弹自尽。 跟涂博士一样,卢刚也留下了一封遗书(行动前给他二姐的信)。幸运的是,他的遗书被美国报刊全文刊登了,我们因此能够对他的杀人并自杀的原因了解个大概。卢刚说: 你知道我一生来正直不阿,最讨厌溜须拍马的小人和自以为是的赃官。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人的风光。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贴背的人给我陪葬。我这二十八年来的经历使我看淡了人生,我曾跟几个人说过我想出家修行去。人的生活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在美国虽然吃穿不愁,但上边有大富人,跟他们一比,我还是个穷光蛋。总之,我给我自己出了气,给家里人生计提供了保障。 在遗书中,卢刚还表达了对物理学研究的厌倦,他说: 我对我攻了十年之久 ( 四年本科,六年研究生 ) 的物理已经失去兴趣,可说是越走越觉得走进死胡同。物理研究是越来越失望,目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人们按照不同的学校分成几大派,互相攻击对方,大为吹捧自己。 卢刚还对父母未能支持他学习应用科学表示了态度: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我当初去读工科,我今天绝对不可能来美国读学位攒美金。父母是没有经济实力送我来美国深造的。本校一些搞应用学科的人,他们父母大多是留过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家里有外汇,可以提供子女考托福、 GRE ,提供在美的学费和生活费,或他们有海外亲属来借钱。我今天到这一步,已可以说是有父母的过错在内。我信奉: 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我一切自己做自己当。 就引用这么多吧。从卢刚的遗书里面,你能得出他为什么杀人然后自杀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吗?反正我看不出。卢刚的行为,应该来源于极度膨胀的自私自恋,而就这一点,他并没有在遗书中剖析自己。可见,遗书里面的话也不一定就是靠得住的。 卢刚死后,中国留学生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总体来讲,他们没有群情激愤地去谴责校方平日对卢刚不公,也没有去努力批判美国的大学制度(尤其是博士制度)残害有志青年,他们最初的反应和对策非常一致:那就是,努力向媒体和周围的人说明,卢刚事件是一个个体事件,不代表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的行为。 美国人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他们没有去谴责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过度自私自恋,也没有去谴责培养出这个学生的国家的教育制度,也没有去谴责这个留学生的父母教子无方,他们接受了这一事实,把它看作一个刑事案件,并尊重警方的调查。美国的大学也并没有因为发生了这次事件,就决定不再录取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二 两年多以前, 2007 年的 4 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位韩国后裔的小伙子,开枪射杀了 32 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杀事件。这个学生叫赵承熙,他行为使得弗吉尼亚理工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韩国人为此感到不安,韩国总统还专门就此公开向美国人民道歉。估计在他们看来,美国人一定会把这件事联想到韩裔的 民族性 ,会揭露,会谴责,更有可能将这种仇视泛及到韩裔和其他亚裔。不过,美国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却让世界大吃一惊。 事发不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中央广场上,出现了 33 个花岗岩悼念碑。是的, 32 个死者,再加上杀人凶手赵承熙。有同学在赵承熙的墓碑上留言说: 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 学生们在放飞气球悼念死者的时候,同样放飞了 33 只。因为大家了解到,赵承熙生前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不少同学还为未能及时向赵同学伸出帮助之手而感到自责。 赵承熙的家在弗吉尼亚州 Fairfax 县的 Centreville ,这里离我在美国的家只有 5 分钟不到的车程。那个地区住了很多亚裔,包括中国人,韩国人,我没有听说韩国人或者亚裔因此受到当地人排挤的事件。 三 再回头说涂博士事件。 肖重发博主发了一篇文章《涂博士的死会有意义么?》(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028 )。文中对我、曹广福和饶毅进行了谴责。关于我的部分,他说: 李宁老师所当其冲,独独把 忧郁症 拎出来示众。还顺便打打 忧郁症 的广告。我的解读大概李宁老师想表达这样的意思: 争个屁,不就是忧郁症死的嘛!大家以后对忧郁症防着点就好了。 我回复了一段话,贴在这里: 重发,你对我的博文过度解读了。我从来没有说过国内的学术环境不需要为此负责的话,但是,如同杨玲所言,导致这次事件的原因应该是个多种因素的复合结果。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获得的信息还不足以让我们确切知道涂博士真正的死因,那一篇遗书我们也只读到了 6 页纸当中的一段话而已(这段话的真伪尚不确切)。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我认为不应该对涂博士的死因草率下结论。 但是,这个事件给我们比较确知的教训是,涂博士的抑郁症或者抑郁倾向被他的亲人和同事忽略了。这是很严重的失误,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这是我那篇博文的初衷。不知道你是怎么读出来我的其它意思的。 我个人参加过自杀救助( suicide intervention )的 workshop ,知道内心极度沮丧抑郁的人,如果能够及时得到亲人和朋友的帮助,是有可能避免走上绝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培训是国内很缺乏的一个环节。 中国的传统是死者为大。对于死者,尤其大家认定的这位有才华的、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死者,给予最大的尊重是应该的。不过,我们也应该充分尊重生者吧?我们对生者的声讨和谴责,应该尽量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吧。 有人凭死者遗书的一段话,就认定死者自杀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我则认为我们目前掌握的信息还太少,还不足以做出确凿的结论。 不错,死者说国内的学术圈子残酷、无信又无情。这个说法也得到了相当多人的共鸣。可是,在这个圈子里讨生活的科研人员多了去了,为什么选择自杀的却是少而又少呢?我觉得,要么是涂博士在学术圈子里受到了特别特别恶劣的对待,要么是涂博士的死因还有学术圈子以外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个阶段,事实不清楚,不好下结论。 重发通过我、曹大侠和饶毅的博文得出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结论。我非常难以理解。我是一名海外华人,跟国内政界和学界都没有什么瓜葛,而且说不定哪天也要海归。要说屁股坐到哪一边,似乎应该是跟涂博士的更接近才对吧。可见,我不是屁股决定脑袋,我是尽量做到事实决定言论。 不管怎么说,在没有确切事实依据的时候,还是不要过度解读吧。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84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人又没了一个----海外博士之死
chile 2009-10-23 18:10
这个消息是惊人,最近几年国内也有不少同志前仆后继的去找马克思。事情的留下的伤痛最终往往都是在强大和谐的各层官员有意无意的淡化了,但是留在心里的伤痕确实无法消去。 人又去了一个,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只是一个过客,而且那个单位会承认是亏待与你那? 希望善良的人心里有更多的承受能力! 希望领导们也给年轻人一个可以养家的薪酬。 也希望单位都可以承担起员工的责任,不能成为葬送人才的墓地。 希望教育部的领导在歌颂自己的业绩死后,算算每年非常死亡的尸体有多少吧! 本不想说什么话,看了几篇文章后感觉心如刀割,不知道我满怀希望看着的高校,是不是将来也让我失望那?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大海归自杀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nli2233 2009-10-23 14:35
《海归博士归国三月跳楼身亡遗书称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一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4333.shtm )对浙大海归自杀事件有很详细的报道。现摘录几条重要信息如下: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也是在 8 月,他开始焦虑,并开始服用药物帮助睡眠。 无从得知,涂博士的焦虑从何而来。从他搬到求是村综合楼,他大部分时间独自居住。 在他的妻子和至亲眼里,涂博士一直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9 月 1 日到 8 日,涂博士参加了浙大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 月 8 日,浙大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9 月 11 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9 月中旬,涂博士诊断出 抑郁症 下面关于 抑郁症 的介绍引自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htm )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 5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 5% 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造成涂博士身患抑郁症的因素可能很多,有浙大校方提供的条件与涂博士的期望之间的落差,有国内学术环境的现实与涂博士的期望之间的落差,甚至可能还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 不管怎么样,从报道看,涂博士的抑郁症其实从 8 月份就初见端倪了。其实,他在生前已经是个精神上有问题的病人。可惜的是,他没有得到及时的专业治疗和帮助,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对于他的症状,不能不遗憾地说,他的妻子和亲友忽略了,他的同事和领导也忽略了。他自己就医后,病情也没有好转。 希望涂博士的教训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他的悲剧不要重复发生。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74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求是与“难得糊涂”
zhulin 2009-10-23 10:48
浙大的涂博士在求是村跳楼了!震惊之余,感觉或许是抑郁症 + 求完美的心里和一直顺利的经历,断送了这么有才 华的前程似锦的 博士?太可惜了! 浙大的求是村我在 84 年 85 年住过,期间曾有过莫名的失去自我的感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没了意义,怎么也找不到有何意义,好像自我意志丢失了,支撑不起所思所想所为的一切了。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迷失感觉最最痛苦---象少年时曾有过一次的在整天走过的最熟悉的大街上迷路的感觉(失去了方向感和意义感,仔细辨别周边好像还熟悉有点印象,但不知自己在哪,想不出自己要干啥要去哪,心中无底有些发慌,仿佛跟这个世界模模糊糊地隔离了,好在迷路也就只有十来分钟就渐渐清醒过来了)。通过读了《圣经》和佛学、道学以及一些哲学书,加上漫无目的随处走走,常常到附近的玉泉、杭州植物园随意观察花草树木和昆虫鱼儿,听听鸟鸣闻闻花香等,才慢慢地缓解过来。 建议住求是楼的朋友在室内挂个难得糊涂等类似的牌子或条幅。人生不能时时事事求是,过于较真,有时还需要难得糊涂,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己对人宽容大度。当然,从聪明再到糊涂还是一个很艰难的心路历程,这需要人生大的智慧和真正觉悟。其实连随心所欲、休养生息的住处都冠以求是的名字,大概对提高浙大的学术水平和声誉没什么作用,反倒可能不利于高知们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和觉悟,还是改个名为好,若实在找不到恰当的名称,就叫无名村吧,反正一心想求纯粹高知献身真理的人们,一般多为人梯,在有生之年与名利无缘。 现在北京工作,但我常常想起年轻时在杭州的经历,关心浙大的消息,迷恋杭州秋季到处弥漫的沁人心脾的桂花之香。衷心祝愿浙大人幸福安康,多多保重!可千万别辜负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坚信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需拍案惊奇,记住涂博士的讣告很重要
sheep021 2009-10-22 15:44
9月17日凌晨2时,涂博士从11层楼顶跳下。留下6页遗书,遗书里,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不知何故,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来自: 人间奇文:一位海归博士的讣告竟然是这样写的! 讣告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不用全看完了,这哪像是讣告阿,简直是招聘广告嘛 讣告是长了点,但最后一句实在是点睛之笔,用 词很像中央电视为去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的讣告的最后一句。只是因病二字,实在有点语焉不详,难道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没有偷? 最后,为涂博士悲伤,希望他在天堂安息。 后记: 我曾有过找个高校轻轻松松做教师的梦想,现在才知道没有走这条路也不值得遗憾。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在哪里?--北大、浙大历史上四位绍兴籍著名校长的回答
kksonne 2009-10-22 07:21
注: 近日温总理的教育讨论得到 了多位大学校长的积极回应,如 饶子和回应温家宝:中国教育怎样培养出更多 李四光 , 杨福家回应温家宝:中国教育如何摆脱 危机 , 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回应温家宝: 教育家 们在哪里 。 其实中国近现代不缺乏教育大家,缺少的外部环境与坚持。 请看看历史上几位优秀教育家的见解,他们都出国留学多年,接受中西方的教育洗礼,他们的思想迄今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我作为小老乡为家乡有这些教育大家而深感荣幸,并以此激励自己。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蔡元培 平生做事全凭 三子 :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所以胡适赞扬蒋梦麟是一位 有魄力、有担当 的校长。蒋梦麟 和新生谈话时提醒大家: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为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答案。他说: 诸 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 在竺可桢看来,当时大学培养出来 的人才应该是能 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要能担负起 拯救中华 的重任。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此。竺可桢 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 马寅初    蔡元培 北京大学校长( 1916-1920 )浙江绍兴人 蔡元培 ( 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 浙江绍兴人 , 汉族 ,原籍浙江 诸暨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 教育家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 留学 、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 封建 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 北京大学 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 学界 泰斗 、人世楷模 。他提出了 五育 (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 并举的教育方针和 尚自然 、 展个性 的儿童教育主 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 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 美育的专题 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 计算、说 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其 74 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 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8.htm?fr=ala0 ) 蒋梦麟 北京大学校长( 1930-1945 ) 浙江余姚人(注: 1954 年余姚划归宁波,历史上一直属于绍兴) 蒋梦麟( 1886 - 1964 )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 余姚 人。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 北京大学 校长。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 1899 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 1900 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 1901 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全体学生离校。 1902 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 1903 年入浙江高等学堂( 浙江大学 前身)学习,次年中 秀才 。 1904 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 尚未成熟的心灵 终于看清楚了 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 。 1908 年他考取官费留美资格,留美近十年,成为杜威的学生, 1917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 刊。 1923 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1927 年 8 月至 1930 年 7 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28 年改为 国立浙江大学 )校长。 1929 年 5 月至 1930 年 6 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 浙江工商大学 )。还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 中国红十字会 会长等职。 (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087.htm?fr=ala0 ) 马寅初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1949-1951 ) 北京大学校长( 1951-1960 )绍兴嵊州人 马寅初 ( 18821982 ),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 浙江省 嵊县浦口镇。 中国 当代 经济学 家、 教育学 家、 人口学 家。1901年考入 天津北洋大学 (今 天津大学 )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 美国 留学 , 先后获得 耶鲁大学 经济学硕士学位和 哥伦比亚大学 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 北洋政府 财政部当职员、在 北京大学 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1938年初,任 重庆大学 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 蒋介石 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 浙江大学 校长,并先后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 新人口论 》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 中国人口学会 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 哲学 思想和 政治 立场》《中国国外 汇兑 》《中国 银行 论》《中国 关税 问题》《 资本主义 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 特别荣誉奖 。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 人口 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 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 人口普查 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 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 的增殖率估算 ,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 。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 科学技术 、提高 劳动生产率 和人民的 物质文化 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 ① 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 消费 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② 搞 社会主义 ,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 工业 ,搞农业电气化、 机械化 ,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 工业化 的后腿; ③ 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 轻工业 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 粮食 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 经济作物 。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 重工业 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④ 全国人均不到3亩 耕地 ,大面积 垦荒 短 期内又做不到, 就粮食而论 ,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41.htm ) 竺可桢 浙江大学校长( 1936-1949 ) 绍兴市人 竺可桢 (18901974) ,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 浙江 绍兴市 人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 地理 学家和 气象 学 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毕生为国 求是 的气象事业开拓者 . 竺可桢 1890 年 3 月 7 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 1910 年公费留美(竺可桢, 1910 年清华留美生),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 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 1918 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 类》(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 )的论 文获得 博士学位。 1920 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 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 1928 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 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 年 4 月,竺可桢与 翁文灏 、 张其昀 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 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 1949 年,为了婉拒 蒋介石 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诞生后,他担任 中国科学院 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 1962 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 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 可持续发展 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 19161974 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 160 余篇,内容除 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1974 年 2 月 7 日 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 (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21.htm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德年:浙大是我美好的一站
kksonne 2009-10-16 11:08
( 10月15日下午,医学院名誉院长巴德年院士、医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聘任仪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举行。此文 根据巴德年在仪式上的讲话的录音整理 ) 在我的整个人生当中,在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一站,在浙江大学工作的时光,令我感到高兴、令我感到喜悦。方才,杨校长对我的一番评价,说实在的,和我的自身评价相比,要高出许多。我给我自己,打了75分,可是,杨校长的评价,我估计,至少是95分,所以有20分的差距。差在哪里呢?我一直想在我的任期内,能够看到,紫金港医学中心的建成,我希望口腔医院能够有所扩大;在华家池,能有一个临床教学的基地,以及高级护理学专业能够创办成功。可是这些,在我的任期间,都没有完成,所以,我给我自己,打了一个劳动态度良好,但效果只能是75分。但我相信,刚刚接任的段树民主任,一定会把这些工作超额地、杰出地完成。 今天,我虽然结束了医学院院长的职务,但是,我愿,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永远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人。不管是做什么,也许会给大家带来麻烦,我还是愿意永远做浙医人。方才,杨校长对我在医学院期间所做的工作已经做了评价,让我想起了,在我结束医科院院长的工作、卸任协和大学校长职务的时候,张文康部长,曾经对我的工作有过很好的评价。可是今天浙江大学对我这样的评价,是对我的整个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我鞭策和激励。至于授予浙江大学最高奖 竺可桢奖,说实在的,我已经70岁了,还能获此殊荣,应该说,对我的健康,对我未来,肯定有相当好的作用。我感谢学校,感谢在座的同志们。 当然令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刚来的时候,可能像郑树森、罗建红、陈智、张苏展这些50年代,也就是70年代入学的,刚好是主宰着医学院的工作。最近,60后的,象在座的蔡秀军、王建安、许正平、沈华浩、陈忠,他们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次班子调整中,又有一批70后的年青人,如欧阳宏伟、周天华、叶旭军已经进了院系的领导班子,说明医学院后继有人,医学院前途似锦。人,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是我们浙大医学院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我院长虽然不做了,但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喜悦。 按我的标准,我应该算功臣。为什么?因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能找一个比他自己还强的来接替他自己的工作,他就是浙大医学院的功臣。今天,我找到了。今年4月的一次评审会上,我是评委,段院士也是评委。直到下午三点,评审会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对段院士说,我已经70岁了,我不能再做医学院院长了,我想让你来做,并且说了我的理由,我说你是学医的,又是研究神经的。你在科学院,你有研究神经科学的条件,但是你没有很好的研究神经疾病的条件,你到浙大来,又可以研究神经医学,还可以研究疾病,这是第一;第二,我今年什么都不干了,如果能把浙大医学院神经医学搞上去,我就干这一个事。他回答说,我同意。我们俩握了手。我们俩说了最后一句话。我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事儿,当天晚上我打电话给杨校长,我说,我找到了一个医学院院长的候选人,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我又给倪校长打了电话。学校非常支持,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到今天,段院士终于到我们医学部,来做学部主任了。所以,按这个标准,谁能找一个比自己强的,谁就是功臣,我找到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杨校长,你应该表扬我! 当着杨校长的面,我比较过,我和段院士的情况。我衡量一个干部,靠三个条件,看经历、看能力、看潜力。和他比,论经历,段院士不如我,所以我给我自己打30分,给他打25分;论能力,他的科研能力比我好,我的管理能力也许比他强,所以,我们都得30分;论潜力,一个是70多岁,一个是50岁,相差 20岁,但也不能说我完全没有潜力,所以,我给自己打了2分,给他打了30分。所以,段院士打分结果,85分,我打分结果62分,所以我说,他比我强。 我临来之前,我想了一个对联,上联是,好队伍好作风好势头好上加好,下联是,新领导新思路新机遇欣欣向荣,横批是,求是求新一定一流。好,祝医学院兴旺发达,一定一流。 ( 录音整理:欣文 ) from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28400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2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涂序新,谁是矢村警长?
热度 2 yejian 2009-10-11 23:16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走过去,你可以融化在那蓝天里。一直走,不要往两边看。明白吗,杜丘?快,去吧 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啊!好,这下有决心了,嗯?怎么了,你害怕啦?你的腿怎么发抖啦? 这是电影《追捕》中的情节,矢村警长在引诱吃了药的硬汉高仓健跳楼。 土匪是他的初中时的外号,我曾经听他说,到了大学,他升级叫做屠夫了。一个身高和相貌都是一等一的帅哥摊上这么个名字还能沾沾自喜,應該知道他是一个乐观通达的人。随便说一下,我的绰号叫无赖,但是我却是小鸡肚肠耿耿于怀,谁这么叫我都会咬牙切齿一番的。 他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但是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这点毫无疑问。如果说抛开他硕大的耳朵和手脚外,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的毛笔字是自小一直到大学还是没有停止.还有就是球打得好。我说的球是台球。在我们那个年代,那个没有丁俊晖和傅家俊的时代,打台球是街头混混才干的事情。我永远记得在海淀图书城附近,一干同学打台球被土匪涮的一塌糊涂的场景,他那谦虚的得色至今我还能回想起来。要说玩,他是一个会玩的人。简单的说,他是我们那批人中的牛人。要说吃,他也能吃,一次请客带我们去清华墙外的一个晒麦场,7块钱一斤的涮羊肉整整人人肚圆.一个会玩会吃的牛人倘若又是年年清华年级第一,世界顶级的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博士,那算不算一个super牛呢!顺便说一句,这小子口才和笔头功夫那也是一流的。倘若说一定要挑个毛病的话,如果他觉得他有道理,他是绝对不会低头的。还有就是,他爱脸红. 这是新浪博主 OLD胡 悼念同学的文章。 从 OLD胡 的描写来看,这位同学涂序新也该是个硬汉,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甚至有些豪迈洒脱的汉子。 但是,矢村警长百般诱惑,杜丘也没跳。涂序新跳了。 跳楼本身一点也不稀奇,如今各大高校哪年没有?跳楼的人往往是忍受不了压力的学生居多,从适应不了从小地方的天才沦为大池塘的平凡的大学生,到忍受不了老板科研压力的博士生。但他们大多还是有些共性,就是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差。引诱他们跳楼的矢村警长,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他们自己。 这位涂博士却令人糊涂。十几年的求学压力,谈笑间就挺过来了,而且挺得很出色。如今刚从国外回来,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何不好好看看长安花?他的矢村警长是他自己、家人,还是另有其人? 不管是谁本博都觉得没道理。似乎是自己吃错了药。 所以本博觉得,说涂序新是堕楼,估计更有道理。见: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100余人。 涂序新老师于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32岁。 涂序新老师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学院工作。 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对待学生,耐心解答疑问,多次深入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 借此机会,感谢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 附涂序新博士来学院的主要经历 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 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7 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 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 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 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 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堂堂正正。 仁至义尽。 说明:本文只是本博基于网上材料的胡思乱想,请知情者指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9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浙大院士造假与天士力利益博弈
冯用军 2009-5-8 20:02
来源1-百度 李连达 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84271.htm 来源2-大河网新闻: http://jr.dahe.cn/html/zhengquan/shangshigongsi/200902/11-13653_2.html 来源3-搜狐新闻: http://news.sohu.com/20081226/n261428326.shtml 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涉嫌造假、天士力集团主要药物复方丹参滴丸涉嫌毒副作用巨大、举报李连达等涉嫌造假的祝国光与天士力有利益关系.... 院士涉论文造假续:天士力集团为报复举报   2009-02-05 【星岛网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牵涉中国医药企业天士力集团。李连达院士认为是他执意公布研究结果,导致天士力借论文造假对他进行报复。天士力总经理李文否认。   据《浙江经视》报道,祝国光天士力集团的高级顾问。一起普通的论文造假事件升级为院士造假,又引发复方丹参滴丸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让人始料未及。   李连达院士即将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天士力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份低,疗效差,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   天士力集团是国内制药的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5亿元,其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经连续六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这样一家企业牵涉其中,的确让人震惊。   李连达院士证实,随后出现大量寄往各部委和主管部门的举报信让他意识到:所谓的学术造假可能是对人不对事。他确认,2008上半年,他从事一项研究课题中涉及天士力集团的产品复方丹参滴丸。   李连达院士表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1%,一年大概有100万人用药,那么一年就要有三万多人有不良反应。这毒副作用发生率太高。   另外就是从症状上看比较严重,主要就是胃不舒服,胃肠道的症状明显,而且有休克的,有昏迷的,有尿血的还有皮下出血的,所以这些呢都比较严重。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用的药,一吃吃两年、三年,至少你要做一个长期毒性试验,这样我就知道长期吃了以后对于五脏六腑会引起什么毒性,他没做。   李连达院士称,他的研究内容很快被天士力集团得知。   厂里面就有人来找我,说你这个结果一公布,或会影响我们的销售量,影响我们的经济收入,所以你能不能把你的这个科研成果不要对外发表。或者你发表的话你发表些对我们有利的,证明我们这个比别人,比谁的都好,那这样的话我当然不同意,我们搞科研一是一,二是二。   他弦外之音就是这样的:那么你要是同意我这样做的话,那么我给你培养费,就说大量的钱,那不是一二百万,那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当时我拒绝了,拒绝以后他还不死心,就几次三番打电话给我的秘书。   但是,天士力总经理李文否认祝国光与天士力集团有关系。他还称从来没有见过李院士的研究课题。   天士力方面的矢口否认使整个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据了解,举报人祝国光不仅是天士力的高级顾问,天士力网站上力推的用于宣传药品的书籍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 就是祝国光和天士力总裁闫希军合着的;在荷兰成立的欧洲中药商会中闫希军和祝国光同任副理事长;在天士力的各种庆典活动中,祝国光也是频繁露面。 院士与天士力之争背后 天士力称将起诉李连达 来源: 北京商报 时间: 2009-02-1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国家药监局会对上市药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做出安全性评价,保障用药安全,但不会针对所有上市药品进行监测。从2001年至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公布了1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其中未涉及复方丹参滴丸。   上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各监测中心都会对每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得出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每个药品不一样,所以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治疗癌症等的药物,可以允许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点儿,但如果是治疗感冒、慢性疾病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将严厉控制。   一般情况下,普通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该小于万分之一,如果高于万分之一,我们将对其进行评价,如高于千分之一,则将引起重视。杜文民表示,至于李连达所指的复方丹参滴丸3.1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要根据具体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去分析,如果普遍出现胃黏膜糜烂、出血等不良反应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杜文民还表示,由于我国大部分西药都是仿制药,所以西药的安全性标准多来自进口药的标准,目前西药安全性标准还比较完善,但中药不良反应的标准与研究尚不完善,中药缺乏权威合理的药效、安全性标准,这也严重制约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杜文民透露,上海已着手研究中药的安全性标准。   学界与商界   举报人与李连达的双重身份   在这场风波中,关键的两个人是李连达和祝国光。其实,李连达和祝国光都与浙江大学有一定的渊源。李连达目前是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而祝国光曾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   李连达表示,祝国光是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后来在天士力工作。而他现在的工作所在地芬兰则有天士力的办事处,祝国光本人就负责该地区的药品推销业务。李连达还明确地告诉记者,所谓全欧中药商会和全欧中医药联合会,无论会长还是主席,都是天士力的董事长和祝国光本人。   公开资料显示,祝国光,医学博士,教授,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全欧中药商会副会长,北欧现代自然疗法协会、世界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曾任职于浙江金华雅畈区医院、天津医科大学、 法国里昂爱德华研究所、芬兰奥鲁大学生物医学实验室、北欧现代自然疗法协会。主要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欧共体植物药法规和世界各国植物药法规。主编《中药如何进入欧共体市场》、《复方丹参滴丸》等学术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91篇。   记者发现,祝国光与天士力关系甚密。2003年出版的用于宣传复方丹参滴丸的书籍《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由祝国光和天士力总裁闫希军合著;在荷兰成立的欧洲中药商会中闫希军和祝国光同任副理事长;更有传言,祝国光长期被天士力雇佣,在天士力有固定的住所和办公室,每年有固定的薪水,在天士力和荷兰神州合作的CMC Tasly Group BV公司中,祝国光是独立董事。但祝国光与天士力都坚决否认了上述说法,天士力只是表示,祝国光是该公司的顾问,同时也是国内多家公司的顾问。   举报人祝国光被指与天士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被举报人李连达一样被指与另外一家药企有着紧密的联系。白云山制药方面已经证实,李连达目前的确是其旗下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研究人员,职务是顾问。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便是复方丹参片。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上,李连达称其研究证明,复方丹参片更适合于医保用药和大众用药。   在同类药中,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已连续数年占据行业第一,白云山制药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目前排名第二。虽然承认了李连达是该公司的研究人员,但白云山表示李连达和天士力之间的纷争与其无关。   举报与被举报   天士力与院士的曾经接触   天士力是国内制药的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5亿元,其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经连续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根据天士力总经理李文的说法,天士力在前几年就与李连达接触过。   李文表示,当时接触的内容就是李连达希望天士力资助其经费搞研究。李连达当时要200万元,但我们当时只同意资助50万元,所以没有合作成。之后就没有接触过了。李文表示,后来他就到另外一个复方丹参片的企业,也就是我们的最大竞争对手去做首席科学家了。现在他所有研究的目标就是证明复方丹参滴丸没有复方丹参片好。   对于是否向天士力提出过希望给予资助经费搞研究一事,李连达的助理表示无可奉告。   李文还认为,李连达这个时候指出复方丹参滴丸不良反应发生率3.11%完全是为了转移视听。在被举报论文造假之后,李连达为了逃避学术造假的社会压力、转移公众的注意,故意制造事端。李文强调。   李连达则认为,祝国光此次论文打假,根本原因出在自己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天士力的商业利益。该研究结果表明(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的实际疗效与宣传效果不符,于是该公司试图收买李连达不成,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   其实,最初这个研究不是要挑他们(天士力)的毛病,是考虑到药品比较混乱,比如复方丹参制剂,一个方子有片剂、丸剂、胶囊剂,生产厂家有800家,质量有好有坏,但是讲不清楚。因此我们就要进行再评价,就是虽然批准生产了,但是也要再研究比较一下。我在800家里挑了大家公认最好的两种做对比。它(天士力)的滴丸比别人的片剂稍微差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差一些,做动物试验药理作用差一些。还有安全性问题。另外,药费也贵4-6倍。李连达表示,天士力在试图收买其不成后,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   天士力对李连达的说法一一进行了否认。如果谁提供说天士力因这个课题与李连达进行过接触,那么他得提供证据,时间、地点、谁、怎么接触的、说的什么,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提出诬告控诉。李文强调。   李文最后还表示,李连达通过大众传播而非学术传播的方式,夸大复方丹参滴丸的不良反应率,已严重影响了天士力的形象和声誉,天士力已保留和收集了证据,将采取法律措施,起诉李连达。   李连达的秘书昨日表示,李连达的生活近日虽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仍处在正常的工作学习中,昨日还在北京参加了学术会议。针对天士力将起诉李连达一说,李连达秘书笑称:让他们去起诉吧。 浙大一教授论文涉嫌造假 学校称当事人已被开除 2008年12月26日02:47 来源:现代金报 浙大一教授论文涉嫌造假?   浙大回应:涉嫌造假的当事人已被开除 知情人士称:这或许与高校考核体系有关   最近,在互联网上搜索浙大,出现了很多有关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涉嫌论文造假的帖子,甚至有网友用了很极端的词语:李连达院士的研究成果=剽窃+造假+一稿多投。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昨天,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    事件起因   浙大校长收到两封信   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    第一封信:   李连达署名的三篇论文学术造假   11月18日,全欧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特别专家小组的祝国光教授在芬兰给浙江大学的杨卫校长发去了一封题为《提倡严谨治学,反对学术造假》的信。   信中祝国光告诉杨卫:有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署名的三篇论文有学术造假问题。   经全欧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特别专家小组认真研究认为,论文作者不仅一稿多投,而且还存在严重造假。曾经刊登该研究小组论文的德国《NSA药理学杂志》、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英国《本草疗法研究》、波兰《药理通报》等先后公开发表声明,称这是科学的欺诈行为,并将这些已发表学术论文删除,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目前,国际上深入调查正在进行中。   祝国光教授在信中表示,浙江大学一直以严格治学著称于世,我们一直引以为荣,想不到会发生这论文造假之事,并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名下。    第二封信:   一稿多投,损害我国中医药在欧洲声誉   正当浙江大学对此事展开调查之际,12月6日晚,祝国光教授又给浙大杨卫校长发去一封信。   信中说,我们又发现李连达院士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的两篇文章,先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然后隔数月或年余,又在国内以变换第一作者为李连达院士的名义发表,并且中文的论文没有提及任何该文已经用英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甚至在其参考文献中也未列上。说明作者是有意避开已经发表的相同文章!   祝国光教授表示,李连达院士研究组的造假论文一案,已经严重损害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在欧洲的声誉,损坏了我们中医药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形象,影响了我们的中医药市场。    媒体调查   共有十三篇论文被指造假   此外,据人民网报道,一些专家、学者在互联网上揭发,近两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领衔的研究小组,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采取剽窃、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手段,发表学术论文13篇,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这些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多名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论文都有李连达署名,其中,李连达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有两篇。研究小组以这些论文立项,分别得到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要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    浙大回应   论文造假是其所带的博士后所为   昨天,浙江大学新闻发言人以书面的形式就此事对媒体公布了学校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   文中说,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收到某教授的邮件,投诉他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原浙大博士后、时任浙大副教授贺海波在论文中末经他本人同意使用了他的研究组的数据,属剽窃行为。浙江大学药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十分重视,当即开始了调查。贺海波已向学院承认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向他的博士导师当面作了检讨。   贺海波于2006年6月进入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7月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查明:贺海波在浙大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其论文存在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的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11月13日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据《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如发现任何与此相关的学术不道德的行为问题,都将一查到底。   浙大方面还表示,国外的这些期刊并没有刊登,只是录用。   新闻发言人表示,抵御学术腐败,维护学术道德,是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高等学校的共同责任。浙江大学一贯十分重视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学校把此事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反面教材,加强对博士后和新进教工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教育,采取进一步措施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部分专家   调查结果有疑点   不过,也有专家对该处理结果不满意。有专家认为:几篇论文中,其科研设计、思路、检测方法及项目,实验选择及搭配都有一定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不像出自博士后学生一人之手。而且,一个如此多项目的药学试验,并非一个人所能完成。而且,论文立项必须通过层层审批,其他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所获科研经费也不可能被某个人所用。而前三篇论文的中心课题,是李院士近几年最核心、最重要的课题,不知情有点说不过去。   不少专家认为,从学术规范来说,只要论文的作者对用自己的署名没有异议,一旦论文出问题任何人都难逃其责,而非一人承担。    知情人士   与高校教授考核体系有关   事实上,有知情人士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不良后果,是高校对旗下老师的考核体系造成的,老师发表论文数量直接跟收入、晋升等有关。   记者在浙江某高校的考核体系上看见,申报正教授要求的论文基数是: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权威核心刊物2篇以上。其中,每一类刊物的发表都被分别记分。此外,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省、部级科研课题等也被分别记分。最后的总分将决定该教授在学校里的升迁。   因此,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学生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刊登论文,老师会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候还是第一作者。每学年论文数量这么多,教授根本无法仔细查看每篇论文,涉及一些试验数据等更无法短时间内核实真伪。浙江某高校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说,也正因为如此,国内高校有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论文主要是学生完成的,无论指导教授名字放在什么位置,出了问题均只处理学生不处理教授。   记者 徐佳菁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演讲语录
quaternary1 2008-10-18 17:15
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演讲语录理解更深刻的含义,狠不得要回到幼儿班重 作者:孙远涛 2006-12-24 13:45:54 一次犹如后天般的演讲 演讲人: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     地点:浙江图书馆报告厅     精彩语录节选: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你能建10所世界一流大学,那美国有多少所?日本有 多少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世界上前200所大学,中国一所都排不进!在亚洲能排出几 所?我到国外去看了以后,感到要将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     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 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 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 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 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我 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 到批准.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 重的!     我们国家的现实和发展就是这样:凡是依赖不成的,我们自己都能搞得像模像 样,比如二弹一星;凡是能够引进的,就都搞不成.......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就这样,卖 点东西,而没有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殊不知,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 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 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 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 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 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 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 学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 机!     你看我,从高中开始学英语,大学学,硕士学,博士学,花了我多少精力!你说中 国人怎么做得出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 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 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 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 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你们都 没有注意这件事,这里面都是经济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 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 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 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 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 玩、就要谈恋爱.     我们有很多同学成绩好,却什么都做不了.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 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叁个杰出的人 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 明了什么问题?作老板的可不能这样啊!......人才的梯队一定要合理,而不要认为教授 就是万能的、博士就是万能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 想,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扫地能扫好,也应该受 到尊重;打扫厕所能打扫干净,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动不动就要高学历.我要提醒的 是:在国外可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博士就很难找到工作,为什么?因为老板心疼钱,招 了博士要给他高工资,而他能做什么用呢?这是个具体问题.     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玩,就 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 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标准,他是个文 盲,还谈什么教授!日本人就是喜欢美国人,我跟日本人说:你们这个民族爱谁,谁就要向 你们扔原子弹.日本人就是喜欢黑人也不喜欢中国人.......我特别对我们的女教授、 女同学说:在日本人面前一句日文都不要讲,会也不要讲;日本人一听说你讲英文,特别 是看到中国女孩讲英文,腿都要发软,这是真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些年都往外跑,最 重要的是要让国民自己爱自己国家.......如果我是杭州的市长,我绝对不是狭隘的民 族自尊心──如果杭州有什么灾难,我就首先把杭州的老百姓安排在香格里拉,让外国人 在外面排队!(掌声!)这样,你才会让你的国民爱自己的国家!一个日本的农民跑到峨嵋 山去玩,骨头摔断了,你就用中国空军的直升飞机去救他,而在日本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 在宿舍里死了7天才被发现;名古屋大学的一对中国博士夫妇和孩子误食有毒磨菇,孩 子和母亲死了,父亲则是重症肝炎,在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的门诊室等了12个小时,也没有 一个日本教授来看望!(中国人,你什么时候能站直了,别趴下!)而你们为什么还要 这么友好,以为自己很大度,实际上是被人家耻笑,笑你的无知!你们这个民族*!我们不 能这样!我们的领导人跑到国外去访问,看到有几个人在欢迎他们,就感到挺有面子;而 外国来了个什么人物,都是警车开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是自豪还 是悲哀?所有这些,对教育工作来讲,都是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经常讲,我作为一位自然 科学工作者,我教育我的学生,首先是学会做人,没有这些,你学了高分子,外语都是花架 子,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观念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技术越新越好?今天谈的就都是提醒大家 的......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技术要有储备.日本的企业现在卖的东西大都是10年或 15年前的技术,好东西他不拿出来,他要等到现有的技术把成本收回并获得尽可能高额 的利润以后才会拿出来.其次,我的对手什么时候推出新东西时,我才会出手.不要以为 你今天好不容易搞了生产线,明天又有新的了,你的钱还没赚到就换新的,有什么用?我 这次到日本刚好谈到悬浮列车──即使何先生在我也要说,这是中国人又在玩高新科技. 悬浮列车目前在理论上都还不成熟.日本现在最完善,最经济的就是新干线!从经济和 市场的概念来讲,越先进的东西,风险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回报就越少!    大家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还说:我爱你,祖国!    谁能像鲁迅先生一样,用笔唤醒这个自以为是的东方巨人!
个人分类: 神秘自然|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