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野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袁隆平先生的那个争议问题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3-1-24 13:08
   老早就听说了关于袁隆平先生的那个争议问题,就是海南的那株决定袁老荣誉的稻子究竟是谁发现的。    对于袁老发现那颗稻种的故事,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但 是,时间一长,这事就过去了,也许有实验也没获得很大的成功,所以,需要重现找到类似的稻株。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    对于“争议”我没有认真去搜索前因后果,了解到大意是这样的:究竟是谁发现了那颗稻种?究竟是谁找到了那颗后来被命名为“野败”的稻种?    以上引用的说法认为最初是袁自己发现了这种特殊的稻种并将所有谷粒留下,而几年后,在另外的地方(海南),两名助手(名字应该也给出一下)重新找到了“野败”。    我认为,即便是别人初次发现了野败和首次找到了野败,也不影响对袁隆平先生功劳的评价。因为育种和物理不同,物理的不少方向是找到内在的规律,事情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育种如果不是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根本就无法种植,所谓产业化更是无从谈起,对国家和世界“吃饭”方面的贡献自然也不可能。只要育种过程是袁老的主要贡献,那就不应该有这些争议。    也因此,即便存在关于发现和找到野败的“争议”,袁隆平先生应该受到最大的尊敬也没有问题。    不知道这样判断对不?
个人分类: 人论|1457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图文]最长最详细的袁隆平介绍(三)--艰辛研究路
yebike 2008-10-18 17:17
最长最详细的袁隆平介绍(三) 袁隆平在田间为农民讲课 1967 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1979 年袁隆平在美国指导杂交水稻技术研究 早期研究 - 与助手尹华奇(左一)、李必湖(右一)在安江农校试验田 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现场 【艰辛研究路】    1960 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 年 7 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 1964 年到 1965 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 1964 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 6 年时间,先后用 1000 多个品种,做了 3000 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 100% 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 1970 年 11 月 23 日 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 66 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 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 1973 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 1000 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 1000 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 IR24 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 90 %以上的恢复系。    1973 年 10 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 21 世纪 30 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 1986 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 年 8 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 750 - 1500 公斤 ,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 1800 余万亩。目前,国家 863 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 年 8 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 1000 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有关专家对 48 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水稻稻谷结实率达 95% 以上,稻谷千粒重达 27% 以上,每亩高产 847 公斤 。这表明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目前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在场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这位卓越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这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继续领跑世界。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野败】    1970 年秋季,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11 月 23 日上午 ,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 0 . 3 亩面积的普通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因为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后 20 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 3 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 3 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除这 3 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为了弄清这蔸野生稻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价值,他们将它连根拔起,搬回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并命名野败。并用广场矮、京引 66 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他们在考虑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 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 1973 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 1000 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 1000 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 IR24 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 90 %以上的恢复系。    1973 年 10 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 30 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 1986 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 年 8 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 9 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 750 - 1500 公斤 ,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 1800 余万亩。目前,国家 863 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 年 8 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 1000 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 800 公斤 ,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个人分类: 牛人轶事|4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