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交网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8岁你应该干什么
热度 1 wgfking2003 2011-6-21 04:08
28岁的男人,你应该怎样活着?每天做一些没有激情的事情,仅仅是完成任务;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你需要给自己注入一点激情,一点热血,让事情的成功来得更加振奋人心一点。保持好的身体状体和精神状态,多想一些积极的事情,多微笑。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能在一个晚上完成自己的网站,在做事情的时候思维快速的运转着,心无旁骛,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享受。但是太久太久没有这种享受了。将自己置身与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中,不知疲倦,乐此不彼。科学中也是如此,在做实验,在写文章,应该要产生这种乐趣和激情。有了这种乐趣和激情之后,我想就不会感到疲倦和浪费时间了。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上上网页,大大游戏。生命的价值在于全力以赴的做好一件事,然后去享受它的成果。人生的乐趣很多来源于此,这才是我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社交网络增强自尊
热度 1 paraland 2011-5-9 09:57
有不少人偏激地认为网络是玩物丧志的的东西,但一些美国科学家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经过实验证明,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其实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通过社交网站的互动,能够重塑和增强我们的自尊心。 试验中,研究人员将63名学生分成三组,将他们安置在媒体实验室内。第一组成员被要求看着关闭的电脑显示屏呆坐三分钟;第二组则是花三分钟的时间观看镜子中自己的影像;第三个小组可以在三分钟内登录Facebook浏览自己的主页或更改个性签名。在随后有关自尊方面的问卷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第三组学生的自尊心大幅上涨,他们大多给予自己更大的肯定,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前两组的自尊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康奈尔大学的Jeffrey T. Hancock解释道,镜子还原的是真实的自我,而这个形象往往与我们理想中的样子不相符。这种自我评价估值的偏差,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自尊心受挫。而社交服务网站为用户提供了秀出自我理想形象的捷径。每个人都可以用有成百上千名好友,体现出自己庞大的社交圈;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个性签名和状态来进行自我展示;更可以嗮出经过特殊处理的照片,即使这些照片跟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相符。 有人担心沉溺于社交网络是否会引起过度的自我膨胀,以至于把人变成自恋狂。合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my L. Gonzales认为,普通人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上社交网络没什么不好,社交网站反而会给自卑者或抑郁者带来一些潜在的心理效应。社交网络营造着一个积极的互动环境,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的人们,可以通过互相交谈和帮助,让自己的心理强大起来。 原载《新发现》2011年五月号第29页。 论文下载: cyber.2009.0411.pdf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移动自组网、复杂网络、社交网络、语义网之我看
burn 2011-5-9 08:49
语义网络、复杂网络、社交网络、移动自组网络、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这些最终的处理模型,信息的动态演化,都可以用一个自适应模型来建模,然后结合统计分析进行数据聚类,包括情感分析,文本聚类,信息抽取,针对微博,博客,贴吧等数据集合的处理,都可以用同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情感分析甚至可以用传染病模型来研究,这些包括形成、成长、成熟、遗忘等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的过程,最终都可以从本质的动力学演化模型角度来解释。
5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Open Social
billzhenxing 2011-4-19 21:29
Open Social ——帮助你开发运行于社交网络的应用 收藏 昨天有幸听了CSDN在谷歌公司举办的关于Open Social的讲座,记录如下。(大部分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未必准确也许有错误,只是简短记录一哈备忘,路过的朋友仅供参考哈) (1)什么是Open Social? Open Social是一套接口标准,描述有关社交网络的数据(比如:朋友、活动、排行榜之类)规范。它分做平台方和应用方两个部分。平台方的部分主要是让各 SNS网络的提供方把自己的social数据和标准的social数据接上茬;应用方的部分则是给开发者用的,开发者用应用方这部分API可以方便地写运 行于各社交网络的应用(啥?什么是社交网络? 比如:CSDN的个人空间就算是咯)(再啥?CSDN的个人空间在哪里? 晕哦,速速登陆这里: http://hi.csdn.net/space-home.html )),而且“一次开发,到处运行”,所有支持Open Social的社区都可以运行你的程序了。 国内已支持Open Social的社区:聚友、人人、51.com、天涯、一起等等。CSDN的个人空间也开始支持了。 (2)用Open Social开发应用有什么好处? 不要小看社交网络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你的应用或理念用传统途径去传播,也许要很多年;而利用社交网络的数据资源,也许你能在短短数周内得到数 量惊人的网友的认可,当然前提是你做的东西足够好。Google的王超提到“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的概念说的是这个意思。许多程序员想创业,但是苦 于社交能力和人脉跟不上,这也许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捷径。 (3)开发Open Social应用如何获得商业上的利益? 在Open Social的支持下,社交网络提供用户资源、社会化应用提供专有的功能,双方达到共赢,利益也分成。(不过,感觉CSDN这方面并没有打算,呵呵)(衷心希望CSDN更成功、更富有一些,给CSDN的网友带来真正的实惠) (4)Open Social是哪家公司推出的?前景如何? 据谷歌工程师称:Open Social != Google Social。Open Social是个开源开放的标准,好像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意见,如果意见中肯会得到采纳。貌似除了谷歌,雅虎和myspace等厂商也积极参与这个协议。 和Open Social类似的API还有Facebook Platform,各有特点。Facebook Platform的开源更新较慢(几个月更新一次)、开放度不如Open Social;另外据称Open Social的gadget的运行模式更为安全;另外还据称Facebook Platform只为Facebook一个平台设计,而Open Social关注众多的平台。 Open Social只关注于如何安全方便地获得社交网络数据,你要实现其他的功能,应该还需要用到其它的gadget API。 (5)Open Social支持哪些语言? 平台方:PHP, Java 应用方:Ruby, Java, Python, Php (6)Open Social的常见开发和调试工具有哪些 OSDA FireBug:FF插件 OSDE:Eclipse插件,用于本地调试 Shinding:对Open Social API和SPEC渲染的实现,开发源代码;myspace也有自己的实现和Shinding不同 Partuza:SNS容器+shinding (7)Open Scoial的应用的两种模式 一种是gadget模式,一种是RESTful模式。gadget模式下,你的应用是嵌在浏览器页面里的容器页面里的(啥叫容器?我理解就是 Open Social API自动在相应页面里生成的用来放你的应用的一个Frame);在RESTful模式下,你的应用可以嵌在浏览器、用户手机或用户桌面应用里的任意第三 方页面里。 不过,RESTful模式谷歌工程师没有讲得很多,感觉是还没有开发得很好。 (8)通过Open Social可以得到用户数据,这个的话,安全么? 这个讲座过程中网友们比较关注,感觉也是Open Social标准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具体没太仔细听,大意是每个工具有自己的sandbox,限制每个工具的权限范围;认证的话也只是对URL认证,不 会认证一下就什么数据都得到;另外,还有自动认证机制等等;认证方面采用了oAuth标准,貌似。 (9)在哪里可以得到关于Open Social更多的信息?(未经验证) 查资料:wiki.opensocial.org 下载别人做好的成功应用:directory.opensocial.org 总体感觉:如果你想写跑在各大社交网络上的应用,可以试试Open Social。 附记: (1)敏敏很细心,给每个网友做了个不干胶的标签,上面写有论坛ID和昵称,方便大家互相认识。不过,字有点小,生性害羞的程序员们估计不大好意思凑过去去看。建议下次准备空白的不干胶和粗的记号笔,每个网友来了自己写上自己的名字。 (2)谷歌的工程师很棒,表达清晰、回答问题精准并且放松、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不知他们是专业的培训讲师还是开发人员,如果是专职的开发人员的话,能有这样的表达和理解力真是很优秀了,膜拜一哈。 (3)讲座之前和某帅哥寒暄之际,另外一个帅哥很神秘地跑来说:“西西,你猜我是谁”。我定睛一望,貌似不认识。于是该帅哥很得意地说:“我是你家老七!”嘿嘿嘿嘿,俺好荣哦 (4) http://hi.csdn.net/space.php?uid=65381do=threadid=2447 发表于 @ 2009年12月06日 10:00:00| 评论( 11 ) | 举报 | 收藏 旧一篇:孩子作答——爱是什么意思 | 新一篇:床上等你童鞋轶事集(持续更新) changemyself 发表于2009년 12월 6일 일요일 오후 8:53:33 举报 回复 google那两个工程师对你的问答,的确很有礼貌和耐性,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changemyself 发表于2009년 12월 6일 일요일 오후 8:54:40 举报 回复 google那两个工程师对你的问答,很有礼貌和耐性,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changemyself 发表于2009년 12월 6일 일요일 오후 8:54:59 举报 回复 OpenSocial 只是一套SNS技术解决方案,它不会告诉你用了这套技术解决方案,你应该做啥应用,进而挣到多少钱;此外,对于国内SNS和社区、论坛而言“开放”几乎成 为下一步争取发展不争的事实,为啥google牵头争这个东西,我想基于竞争的利益为战略布局的:《1》google倡导“开放”、“共享”,SNS像 Facebook、人人网等,它们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就是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墙,SNS平台内部对于互联网是封闭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完全的“开放”对于纯商 业的公司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开放”对于绝大数公司而言是不符合战略发展利益的,但是“开放” 只是符合google的战略发展,毕竟它是一家将技术转化为服务,服务转化为流量,流量为CPM(或CPC)广告效果付费。《2》国内SNS和社区、论坛 的下一步“开放”,据我判断只是象征性、限制性的“开放”,大家想想,你用OpenSocial会干点什么?我想第一考虑一下有没有利益,否则纯技术爱好 而言是不会搞出个商业应用出来的,如果利益问题解决了,我首先用它做汇聚各大SNS、社区、论坛用户及分析用户行为特征为之用途,我想就连我这个笨人都想 到了,各大SNS、社区、论坛的管事之人不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愿意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这么大一个口子,无利可图地贡献着网络带宽、服务器、开发人 员的资源,那真是互联网的活雷锋,不要反驳我,SNS平台看重的是跟多的应用吸引进入SNS平台,从而完成平台和应用提供商的分成的盈利模式(如果这样的 话,SNS平台将会饿死了)。《3》大家要学会用商业的眼光看事情,不能从20岁到30岁甚至更老,一直习惯用技术的眼光看事情,毕竟现在这个互联网行业 里创意不值钱、技术不值钱,最值钱的就是商业模式,SNS的商业模式你认为是什么?结尾:其实我想给大家说明的是google是互联网的大佬,他的每一步 产品和服务的推出都是基于未来战略目的而为依据,互联网那最赚钱的盈利模式从今天来看就是广告,你SNS人气旺了,流量大了,对于google而言就是要 你们全部“开放”,而且是毫无保留的,也难怪google的“生活搜索”大家越来越离不开了,那些内容对于你我都是有用的,对google更有用!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0 个评论
无题
热度 1 zhangyuguo 2011-4-18 15:52
1. 昨天看了电影《社交网络》。一部很智力的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除非对此类题材特别热衷。哈佛的外景是我熟悉的,那些古老的红色的建筑,静静流淌的查尔斯河。但除了图书馆和燕京学社,我从未去过任何建筑内部。感觉哈佛的建筑内部色调太阴暗、太沉重了。英文讲得太快了,跟不上。让人自渐形秽。不是母语,如何能够跟他们辩论、工作呢?帅气的双胞胎求见校长拉莫斯的场景很绝,令人想起公司里上层的工作氛围。浪费别人的时间是一种罪过。说话不到点是一种罪过——因为说话冗长就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高处不胜寒啊。 2. 前两天与朋友在三联书店楼上的雕刻时光咖啡馆谈事。这原是书店的二楼,大概因为经营不好,租给雕刻时光了。店面很宽敞,布置得很乡村,让人感觉很舒服。我来了两次,人都比较少。这种情况,能坚持下去吗?喜欢附庸风雅的朋友们,不妨去捧捧场。我与店主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怕这么个好去处坚持不下去,过几天关张。同样的,前几日在南京出差,慕名去了先锋书店。很大很宽敞,一个大大的十字架,装饰得像教堂。我用手机拍了照片,给朋友发过去,朋友也说,好。只是怕这样的好去处在竞争中坚持不下去。在南京的和去南京的朋友们,去看看吧。 3. 在三联书店购得余英时《史学研究经验谈》一书。余英时先生的书,我敢说大部分都收齐了。包括很多重的文集。这次看中这本书,主要是第一篇文章是余先生的访谈,讲史学研究的经验。以前没见过,翻了几页,觉得很亲切,当即就买下了。春天的周末在家读这本书,读得很过瘾。此时正在机场,要登机了,过几天再把感想写出来分享。
个人分类: 无事乱翻书|3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交网络》——友谊、成功与失落
njusimonleaf 2011-3-8 20:38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在任何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以及相互影响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带来友谊和相互支持,也可能带来伤害与不期而来的烦恼。在这个生活形态被网络大幅改写了的时代,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在网络之上,引人遐思。 获得第八十三界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的《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 描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的发家史。影片从他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开始,讲述这个与女友分手后恼羞成怒的编程怪才,借鉴别人的创意发展出大受欢迎的校内交友网,一步步在好友的懵懂帮助下,拓展出规模巨大的Facebook,成就了当代最璀璨耀眼的业界神话。 Facebook快速开创了网络新一代的生活热点,引导了年轻人的生活和交友方式,影响深远。Mark确确实实成功了,但他却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不得不与之进行法律调解。Mark是否真的剽窃了他人的创意,并不是事件的重点。不过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才和执着之外,确实伴随着狂傲,自私,背叛,还是很多似是而非的狡猾。 影片引发我的两个思考:人为什么要互相交往?成功的代价是什么? 面对Facebook和twitter 这样新颖而潮流的社交工具,可能没有几个当代年轻人能够拒绝。随时与千万里外的朋友交换想法,谈论各样有趣的话题,分享照片,影片,音乐,建立一个虚拟而鲜活的群体。这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全方位沟通,难道不是扩大了友谊的疆界,发掘出更多生活可能性的一种理想吗? 然而调查显示,网络时代的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上社交,却缺乏在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机会和热情。网上的虚拟世界,漂亮的界面,多样的功能和新鲜的即时信息具有强大吸引力,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越来越彼此冷漠没有兴趣。可能一面在Facebook上不断添加好友,一面在心底里复述着自己的孤独。这样一来, Facebook 的交友仿佛是一种行为艺术,实际上是表达着人们对身边的人的厌倦。 我们并不能期望着网络赋予社交某种新的真相,当然也不能否定它存在自有其道理。然而,人们在交往中需要的是友谊,支持,和信任。深度的友谊,支持和信任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灵。如果仅仅是消磨时间或者是需要人群应和,快乐自然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花缭乱的网络充塞着有限的时间,已经没有时间来面对真实的自己,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关怀和发掘别人的内心。好友很容易就添加上百个,却可以很快失去而不觉得可惜。因此Facebook上的友谊虽然光彩,却流于肤浅,不易深入。 而完全诚恳正直的成功在这个消费世界上还有可能吗?这是很多人都怀疑的一个问题。Mark神奇的成功令无数人羡慕,但是影片里所写的成功是否对社会是一个正面的导向?在一个崇拜着成功金钱和权力的时代,人们更多地被炫目的数字和业绩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和的单纯,忘记除了交友和业绩,每个人还有内在的心田需要静心孕育和培养。这片境地,需要信仰的安慰和引导。 成功以后的Mark片尾的失落具有真实意义,一切都值得我们再思与反省: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到底要什么? 加拿大商 报
个人分类: 缤纷人生|2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能造就“社交版PageRank”?
热度 11 babyann519 2011-3-4 21:55
谁能造就“社交版PageRank”?
今天在腾讯科技上看到一篇文章,如题。后来发现他实际上是翻译了 Gigaom 的一篇报道“ The Race to Build a PageRank for the Social WebContinues ”。个人觉得这个中文题目翻译的特别到位。 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可以一年不看电视,但是不能一天不上网,否则你就 out 了”。社会化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是新闻消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如国外的 twitter 和 facebook ,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等等。和传统媒体相比,这里的信息更加及时和广阔。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将这种模式作为每天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意思的信息会通过你的上游用户,也就是你“粉”的人传给你,然后你有可能转载于是又传播给了你的粉丝。一个有向的社交网络就搭建起来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产生了,“谁是最有影响力的人?” (图片来源: http://tech.qq.com/a/20110303/000340.htm ) PeerIndex 和 Klout 就在试图做这件事。 PeerIndex 和 Klout 都以用户的 Twitter 、 Facebook 和 LinkedIn 帐户中的数据为基础,对用户的影响力进行排名。虽然这两个网站说它们的排名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根据都是用户的活动对他们的社交图谱有多大的影响(比如用户的 Twitter 消息是否被其他有影响力的人转推过)。 PeerIndex 说,它根据你在 Twitter 、 Facebook 和 LinkedIn 上的活动,得出你在 8 个领域中的专业知识权威的排名,从而为你创建出 “ 影响力足迹 ” 。 (图片来源: http://tech.qq.com/a/20110303/000340.htm )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组也有一些相关研究,我们针对 delicious 上面的用户做了一个影响力的排名系统,使用 delicious 的账户就可以查询自己的排名情况。欢迎大家登陆我们的测试网站游戏。 http://rank.sesamr.com/ 网站自己写的比较粗糙,欢迎提出您的宝贵建议:) 最后,要想设计一个完善的“社交版 pagerank ”(或者叫其他什么 rank ),一定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影响力,如何刻画排名的有效性; 2 )抗击恶意行为和随机扰动; 3 )抵抗垃圾用户,女巫攻击等等。 ———— 参考链接 ———— 谁能造就 “ 社交版 PageRank” ? http://tech.qq.com/a/20110303/000340.htm Why We Need PageRank for the SocialWeb http://gigaom.com/2010/11/18/why-we-need-pagerank-for-the-social-web/ The Race to Build a PageRank for the Social WebContinues http://gigaom.com/2011/03/02/peerindex-quora-pag erank-socialweb/
708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大學生必看影片《社交網絡》
LEOLAND 2011-2-16 13:10
曲津華 如今不知道 Facebook 的人恐怕不多了。一早聽說描寫 Facebook 創業的好萊塢影片《 Social Network 》日前獲得了奧斯卡獎多項提名,而此前不久大名鼎鼎的 Facebook 老闆曾偕其華裔女友回中國省親,僅這兩點就足以讓人有看這部電影的衝動。這不,春節假期就找來看了,果然不錯。 這部影片的最大特點是人物用真名,但完全真事就未必,比如現實版的主角 MARK ZUCKERBERG 的華裔女友就未現於片中——這並未減少影片的魅力。電影版的 MARK 一副羅馬男人雕塑的面孔,眉骨高,眼窩深,看起來就有才,當然也好過《時代》週刊封面的真人之尊容。 今日之網絡時代的特點,在影片中有很強烈的體現——對話高度密集,場景頻繁轉換,時空頻繁交錯,閃來閃去的,要高度認真才能跟上影片的節奏。 推薦給大學生的理由是:這是一個“知識青年”創業成功的典型範例——知識、年輕、個性、合作,應該是現代年輕人事業成功的關鍵詞,而用“知青”一詞意為成功不專屬於大學生,有為者不問出處。 如果哪位確實不知道 Facebook ,也可以理解,因為它雖貴為世界三大網站之一,卻還沒有進入中國內地——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2011-02-16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交网络如何促进革命?(刘荻)
热度 1 yangfanman 2011-2-13 17:01
来自牛博: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stainlessrat/archives/374956.aspx 社交网络如何促进革命?(刘荻) 2011-02-09 去年十月,《纽约客》发表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文章《微博会引发革命么?》(Small Change——Why 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weeted.)该文以美国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为例,认为通过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络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属于“弱联系”,弱联系虽 然有助于交流信息,但是不能使人在面临危险时坚持抗争;该文还认为,网络组织充满纷争,无中心无权威,无组织无纪律,因此难以起到组织和领导抗争的作用。 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故撰此文与作者商榷。 1.社交网络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可以迅速高效地传播信息。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里,即使没有互联网,反对派传播信息也不是问题;但是在专制国家里, 互联网或许是反对派唯一能够使用的大规模传递信息的手段。因此与在美国相比,互联网(包括社交网络)在推动专制国家发生革命上的作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专 制国家对信息传播进行管制,因此传播信息本身就构成了对专制的挑战。 2.社交网络能够迅速灵活地组织抗争。在专制国家,通过传统的等级制、权威主义的方式来组织抗争很容易遭到镇压和破坏;而社交网络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在对 手来不及做出反应之时动员大量群众走上街头。由于官僚体制收集、处理信息和做出反应的速度要远远落后于网络的组织动员速度,因此社交网络能够使反对派在与 专制政府的斗争中占据优势。无中心的特点也使抗争行动较难遭到破坏。 3.通过社交网络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只有弱联系。今天,人们在网上的朋友和网下的朋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群人。今天,我们在网上结交朋友后会在网下 见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网下认识新朋友后也会交换电子邮件和MSN/SKYPE等。我们在网上召集网下的活动,网上和网下并不是两个世界,而是融 为一体的。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与“真实世界”一样,是通过朋友圈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你通过这些网站与你的亲戚、同学、同事、现 实生活中的好友保持联系。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信息像流言一样通过一个个由亲朋好友组成的小圈子进行传播,这与“真实世界”中的非正 式信息传播方式有相似之处,不过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看到的人更多。与电视、广播、报纸之类的大众传媒相比,社交网络显然更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强联 系。与“真实世界”中一样,社交网站上当然也有大量的“弱联系”朋友,但不是所有的网友都是弱联系的,许多网友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许多“革命同志”也通 过网络彼此联系,他们完全有能力在面对危险时并肩作战。 4.缺乏核心和权威、等级和结构,无组织无纪律,这些确实是网络组织的特点,但笔者并不认为“革命”只能通过权威主义和等级制的组织来发动。马尔科姆•格 拉德威尔主要以美国民权运动为例来证明他的观点,但他难道不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推翻共产主义制度的革命就是靠这种无中心无等级的松散组织发 动起来并取得成功的么?网络组织虽然有缺点,但是它反应迅速,灵活性强,易于学习和创新,难于镇压和破坏,成员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也强——因为他们感觉自己 是在给自己工作,而不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中的一颗螺丝钉,这些都有助于“革命”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社交网络出现的时间还很短,其潜力还有待挖掘,其使 用方式和可能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观察和研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2739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别失去自己的特色!
热度 29 SmileyCat 2011-1-17 14:47
挺喜欢原来的用户界面的,比较简单直接,一目了然。(虽然不是很美观)。新的个人博客界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博客怎么变成了聊天室? 旧版的个人博客在主要版面显示作者最近的十篇博文,包括图片,让访问的人可以清楚地了解那些博文的大概内容,是否值得继续看。同时,旧版的左栏显示一些有关此博主的统计数据,也是比较简单实用。 新版的个人博客版面看上去更像社交网络常见的聊天室,每篇博文只显示两行文字,没有图片,文字又少到不足以给人关于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的印象。 同时,却占用了大量版面显示这个博主的动态,他的好友,社交圈子等信息。 这种版面设计更倾向于现在流行的社交网络--那种不需深思熟虑,想起什么就随便写两句的地方,如脸谱,或微博,而不是博客。 我喜欢科学网博客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有不少博主是在认真地写东西,发表的博文值得人花时间认真地读和思考。同时我自己也是认真地写自己的博文。然而新版的个人博客界面失去了原有的认真和学术的气氛,倒更像翻版的脸谱,更注重社交。难道这是整个中国学术界的缩影?没有人耐心地做学问,大家都去挣金币,搏积分?不老老实实靠写博文赚信誉,反而更热衷于向全世界宣布自己跟什么名人是好友? *********************** 好了,上面是我早上想发表却没有发表的话,现在读来是有些情绪化。没发表也好,让我有时间想好了再心平气和地说。新的东西出来总有个适应的时期,得有耐心和宽容等它并帮它变得更好。 我想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保持自己的特色还是要变成另一个"脸谱"或QQ的问题。现在社交网络很流行,吸收利用它们的一些社交功能也很不错。我觉得科学网博客到现在办得成功的一面是,它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公正的环境,吸引了一批比较严肃和认真的博文作者。 如果改版,还应该继续保持博客这个特色,而不应该热衷于也变成一个以社交为主的网络。 所以在版面设计,功能增减上,要考虑到这一点。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4154 次阅读|29 个评论
计算生物学 发展趋势(2010)
phenome 2011-1-16 22:50
计算生物学 发展趋势(2010) Trends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2010 近日Nature Biotechnology编辑H Craig Mak撰文综述了2010年 计算生物学 方面的重要进展,主要进展涉及: 第一,无可争辩,NGS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数据分析; 第二,GWAS数据挖掘; 第三,分子影像中的模式解析; 第四,基于社交网络与web2.0 的计算生物学新玩法。 原文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29/n1/full/nbt.1747.html
个人分类: 计算生物学|4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Facebook实习生画的全球好友关系图
zjie 2010-12-17 18:13
Paul Butler 是 Facebook 的数据基础架构工程组(data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team)的一名实习生,他在12月14日基于Facebook的数据,发布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可视化全球好友关系图”(Visualizing Friendships)。 他的原始博文介绍了这张图的制作过程,简单翻译如下: “数据可视化就像摄影术。只是你并不是从一个空白的画布上开始,而是由你来操作镜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数据。 当这个数据来自5亿人的社会化图时,你可以通过很多种镜头去看她。其中一个引起我好奇的是朋友联系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很感兴趣看一看地理和政治的边界是如何影响朋友关系的。我需要一个可视图来展示不同城市之间的朋友联系。 我从我们的数据仓库 – Apache Hive(http://hive.apache.org/) 中抽取了1000万对朋友的采样数据。我将用户按城市进行数据分组,并将两个城市之间含有的朋友对的数量加和。然后再给每个城市加上的经纬度的属性值。 基于这个基础,我用了一个开源的统计工具 – R (http://www.r-project.org/)来做数据挖掘。我根据城市的经纬度画坐标点,画完后,已经能大致看到一个世界的轮廓。接着抹掉这些点,开始画点与点之间线(注:一条线代表两个城市之间有一个“朋友对”)。几分钟的渲染后,一个巨大的白团出现在图的中心。团的一些外边界大致上接近一些大陆的边界,但很明显的,仅仅这样画线,会由于数据太多而得不出有趣的结果。我想也许让线条变得半透明会更好,但我立刻意识到我的绘图环境不能处理足够的色度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于是我想了一个替代方法来模拟。我定义了每一对城市间的“权重值”,该值是另两个参数的函数(一个是城市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另一个是两个城市所含“朋友对”的数目)。然后我根据“权重值”来画线,两个城市间“朋友对”的个数越多,该线条将越置于别的线条的上面。 我用了一个从黑到蓝到白的色盘来标识不同权重的线的颜色。我还将那些跨度超过半个地球的线做了一些处理,让他们尽量沿着图的边上走。 又经过几分钟的渲染,新的图终于出来了,我看到后大吃一惊。那个大白团变成了令人惊讶的一个世界图。不仅大陆架清晰可见,连一些国家的边界线都很清楚。这些真令人目瞪口呆,因为这些线条并不是用来描述海岸线、河流或是政治边界的,仅仅是真实的人际关系。每条线可能描述了一对远隔重洋的驴友,或者是分居两地的家庭成员,甚或是一对老校友! 最后,我按地球仪上两点的最短球面线将所有的线重画。得到了你们所看到的现在这张图! 当我把这张图拿给 Facebook 其他同事分享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幅可爱的画,这是跨越海洋和国境的社交网络对人类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新肯定! ” 高清版"Facebook 全球好友关系图",下载地址:http://sinaurl.cn/hb81D6
个人分类: 生活体悟|5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锐一族 --新片评论“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
SmileyCat 2010-10-24 12:59
十月里,电影院里又上映了一部同互联网有关的新片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上映头三个星期,已经赚了超过一千万的票房,而且差不多是今年赢得观众评价最高的一部影片。雅虎的观众和专家评分为A-和A,烂西红柿(Rotten Tomato)影评网站上97%的观众评价为值得推荐。 其实,这部影片火爆的原因是,它是讲述脸谱社交网站(Facebook)创立之初的传奇故事。故事里的几位人物都是八零后,乳臭未干,还没从校园毕业,就误打误撞一般成就了其他人可能梦想和努力了一生都不一定能实现的成功。当人生如此戏剧化地被幸运关照,人性的弱点就充分地展现出来。对于这几位刚刚开始人生的新锐一族,是福是祸,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这故事并没有把它的主人公 Mark Zuckerberg 塑造成一位十全十美的天才。相反,影片里的 Mark Zuckerberg 让人感到像一个有点儿同周围格格不入,专注于自己的程序世界的nerd。影片刚开始,在哈弗校园,没有入选犹太兄弟会的Final club,他愤愤然出言不逊,被女友分手。回到宿舍气仍难消,写了谩骂女友的博客贴在网上。还不够解气,又盗出哈弗校园里一些兄弟会,姐妹会的学生资料,把漂亮的女孩儿照片两两贴出,让学生玩游戏评判谁更漂亮。没想到这个游戏竟然一下子火爆,半夜三更居然能把校园网络搞瘫。被学校抓住,背了处分,仍不以为然,说他的行为不过是帮助学校找到网络安全漏洞。在别人都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地开会调查这个严重事件时,而他这位肇事者上面套件旧绒衣,下身一条半长不短的裤子,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这不修边幅,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nerd形象,让人觉得非常真实。这样的小子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 Mark Zuckerberg的过人之处是在开发脸谱的专注。第一版的脸谱,他只用短短一个寒假,废寝忘食地编写,刚一在哈弗校园内上线,就马上走红。他应当说是十分幸运,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拿出了适当的软件服务,满足了十几岁,二十几岁这代跟互联网一起长大的人希望通过网络交际的需要。当然,脸谱的创意,不是他一个人的--最开始 Mark Zuckerberg 只是帮助Cameron 和 Tyler Winklevoss 两兄弟的 ConnectU 写代码,而把原始的创意发展成了脸谱。整个电影,就是围绕着脸谱的知识产权的官司而展开。当脸谱一炮走红,围绕着它争名逐利的各种斗争就越发激烈。相对于那些争名逐利者,Mark Zuckerberg 这个相对低调,不那么在乎钱,只想着把脸谱办成一个很酷的网站的nerd倒显得挺可爱。 这部电影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用了生活中的真名实姓。刻画这些人物的个性时,也没有故意去美化他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集才华和人性弱点于一身的复合体。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是Shawn Fanning,十八岁时就搞出了Napster的天才神童,生活中的问题少年,既为脸谱迁到硅谷,搞到风险投资立下汗马功劳,又因为嗑药给脸谱抹了黑。这些新锐一族,才华与财富滚滚涌来的同时,也在恣意挥霍着青春。不知道这几位生活原型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时会作何感想。 看完电影没事儿,顺手用Google Trends查了一下Facebook,Google, Yahoo! 和 MSN 在互联网上的流量趋势.这两年,脸谱真是声誉鹊起呀!到今年七月,脸谱已经有了超过5亿的注册用户,人们的生活已经同社交网络交织在一起。这个将由新锐一族统治的互联网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
个人分类: 网络杂谈|5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Bugles团队成员招募----构建全球科学家社交网络
热度 1 smilesun 2010-7-7 21:11
Bugles团队成员招募----构建全球科学家社交网络 团队暂时的交流平台见: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forumdisplay.php?fid=98page=1 Bugles团队致力于构建全球化科学家社交网络,以协作和共享推动科学发展!通过构建新的科研体制,改变学院派科研制度下的封闭与离散状态,以全新的方式推动科研的进步。 在我们的平台上,你可以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工作者组建跨学科的实验室,共同探讨前沿科学问题。你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和分享你的创意;及时共享实验结果,同步了解团队的研究进展。 在Bugles开发的平台上,不管你是大学本科生还是资深科学家,你都可以在这里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为共同的梦想而努力。这里,可以实现实时远程协作,与你的团队共享重要的文献信息,共同撰写项目计划,共同写作论文,或者评注文献等等。 这里,一切如此不同。 科研方式的改变,也许才能迎来第五次科学革命的春天。 Bugles团队为了完成这项宏伟的计划,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作为团队的起步阶段,现向全校招募以下成员: 1.技术类成员:主要负责共享协作平台的开发与idea挖掘 2.管理类:主要负责平台的推广以及团队协调 同时还面向0基础同学提供培训与项目跟随学习机制,作为后备团队成员培养。 报名方式: 1.登录 biotech.ustc.edu.cn/forum 并点击左侧浮动图片在线报名 或者直接点击下面的地址报名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v ... 2Z2NmQ0l6a1ZBSFE6MQ 2.前往生物楼315房间罗昭锋老师处报名 3.直接email给ustc.bugles@gmail.com并按照以下格式填写信息 姓名 专业 联系方式 技术or管理 是否愿意做leader备注 欢迎有激情、有梦想,认同Bugles团队价值和理念的同学加入我们的队伍。 Bugles团队 2010-7-1
个人分类: 仪器共享|48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来自FACEBOOK和LINKEDIN上陌生人的邀请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0-6-28 01:26
近年来,互联网上不断出现各种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成为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昨天,收到FACEBOOK一个似乎是陌生人的邀请,感觉有点尴尬。查看了一下她的信息,几乎没有多少内容。由于她取了一个老外中间常见的名字,我也搞不清她到底是谁。考虑到拒绝一下也不一定妥当,没有多想就接受了邀请。 说不定是个老朋友想跟踪我的动向呢 :-)可惜我那里信息也不多,基本上就是偶尔跟几个老朋友寒暄几句。 LinkedIn 是个主要面向职业人员的网络, 我用得更多,主要是方便和职场上的同事,同行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经常还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在这个网络有时候也会收到陌生人的邀请。这种事也不好拒绝,说不定下回人家要面试你呢 :-) 不过,有个还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很烦人。那位老弟跟我的专业关系不大,这还不是大问题,我就接受了他的邀请,把他加进了我的网络。后来发现他跟上千个人都连上了关系。。。。。没过多久,他就给我发邮件,问了一堆的找工作的问题。这还不是厉害的,我都勉强地回复了。一年之后,他又发了一堆相似的问题,我基本上没太搭理。后来,他要求我帮他跟另一个人连接上,理由是他们两是国内某个大学的校友。第三者是我的一个好朋友,还是个漂亮的女生。这种事我是不能干的,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也立刻把他从我的网络上删除了。老弟,你们是校友就直接发出邀请好了,我跟你也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跟你网上那1000多个连接没有太多的区别。。。。。。 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无数的便利,不过偶尔也会有烦心的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Facebook并购FriendFeed,一个适合的科研工作者的SNS或将消亡
drqian 2009-8-12 16:02
社交网站Facebook周一宣布,该公司已收购了社交媒体聚合网站FriendFeed。 FriendFeed虽 从未引起过主流受众的关注,但她却是最好的聚合性网站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内容庞大但缺乏聚合与组织的facebook会对她产生兴趣的原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FriendFeed将继续维持运营。但如果Facebook将FriendFeed的最佳特点纳入自身网站,然后关闭FriendFeed,也不会令人感到吃惊。 Facebook收购FriendFeed FriendFeed虽名不见经传,但是却非常有特色。其中一些特质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喜爱。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区别于facebook的以人为核心展开的方式,FriendFeed采取围绕一个物展开的模式。这个物可以是图片、视频、博客、观点等等,围绕这些物,用户可以展开讨论。这也正符合科研工作的特性,大部分搞的是物的科研,而不是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讨论采取了聚合和线程化的模式。这非常有利于话题的回溯,比如争论总是围绕某点展开,当讨论内容多了之后,如果以平铺方式展开,那么自后会导致论点论据都 失去焦点,大家不知道谁就哪个观点给出了那些争议。而采用聚合和线程化的模式,那么就算几天几个也之后,你还能从讨论记录中找出论点论据的线索。这就非常 适合科研观点的表达与记录,也符合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思维模式。 3.找人功能异常强大,FriendFeed可以借助分析用户参与发表或评述过的内容等具体事物,然后又可以通过这些关联进一步找到朋友的朋友。这非常有利于科学家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行,扩大科研社交圈。 4.容易凝聚人心,让科学家们人以群分,最后形成特定的网络社区。 鉴于以上原因,很多科学家选择了FriendFeed作为他们的社交媒体工具,相反,没人会想到用facebook去做和自己研究相关的社交。这就是一种垂直特性决定了FriendFeed适合那些专业的以及有特定兴趣爱好的用户使用。而被facebook收购后,恐怕是要失去原先的这些特性,可怜的 Scientist们,你们就要失乐园了 Facebook标准logo 以上观点部分援引自 Cameron Neylon 的博客,之所以要提出来,也是想在思考科学主题网站建设的问题,比如这里科学网,以及我自己搞的 新科学网 。 要做科研社区,就需要帮助用户实现言之有物,像FriendFeed一样,能够让用户就某个物的主题展开讨论丰富的讨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前面提到的这些科研工作者要求的特性,也将成为网站成功的关键。 原文链接: http://www.xinkexue.com/space-1-do-blog-id-745.html
个人分类: 科学进展|4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