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然志24】遍地槐花无人食
热度 5 fuleiucas 2017-9-8 08:55
每年仲夏开始,北京的大街小巷就飘起了槐花 “雨”,小区里久未启动的私家车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变成了“花车”。但见槐花落,不见路人拾。我的印象里,槐花是可以吃的,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采了槐花回去吃呢?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能吃的是洋槐花,现在落的是国槐花,没人吃。 图 1 洋槐花与叶 图 2 洋槐的果实 先说说我以前吃过的吧。洋槐又叫刺槐,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豆科洋槐属。顾名思义,洋槐是从国外引种来的。洋槐树的树干是褐色的,高达一二十米。叶子是卵圆形或椭圆形的。每年四五月份开花,花是白色的,有浓郁的香气,吃起来有甜味。洋槐花叫做总状花序,意思是同一个花轴上着生了许多小花,每一朵小花有很短的花柄,开花的顺序是从花轴底部过渡到顶端。八月份以后,洋槐树就开始结果了,它的果实是长长的豆荚,每个豆荚里有数枚种子,就像黄豆一样。 图 3 国槐花与叶 图 4 国槐的果实 再来说说国槐。国槐跟洋槐一样,都属于豆科,但国槐属于槐属。国槐在形态上跟洋槐很像,却又有很多不同。国槐的叶子比洋槐的细长,末端是尖的。国槐的花也是总状花序,跟洋槐花有些像,但开花的时间比较晚,每年的六七月份才开,而且花是淡黄色的,香气也不如洋槐花浓郁。因此,如果在七八月份见到槐花雨,那就是国槐的花要谢了。国槐的花可以入药,却没有见到有直接吃的。国槐结果的时间跟洋槐差不多,但果实的形状差别很大,像一串珠子。很多北方人都说,自己的祖上来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想来那也是数百年前的故事了。那时候洋槐还没有传入中国,这些移民所指的应该就是国槐了。 记得在上小学之前,老家附近有几棵很大的洋槐树,春夏之交,槐花飘香,我们就采了槐花包成包子,或者蒸窝头,香甜可口,至今难忘。想来国槐的花并不可口,因此,人们从落满槐花的路上走过,脚步也不会停歇,更没有人收集槐花来食用了。 注:本文删减版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科学周末》 2017- 9 - 8 (4);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507.shtm
个人分类: 自然志|6521 次阅读|8 个评论
美丽的红槐花,刺槐和槐
热度 1 fdc1947 2017-4-30 08:04
美丽的红槐花,刺槐和槐 前天在学校散步,看见几棵红槐树,开着红色的花,甚是鲜艳。就随便拍了几张照片。 这些红槐树很高大,我不大会照相,仅仅有那么一个影而已。 这些天,白色的刺槐花也开得很茂盛,就在这几棵红槐的边上,就有几棵开得很好的白色花的刺槐。几个不知道哪里来的中年妇女,举着绑着小镰刀的长竹竿,在割树上的花。吃这些刺槐的花,大概是他们的传统。这是很难制止的事情。日本人说吃鲸鱼都是他们的传统、加拿大人说吃海豹肉是他们的传统,国际上也拿他们没有办法。据此,这些妇女们吃些刺槐花,也就很顺当了。 (正在被妇女们“收割”的刺槐花) 不过,那些红槐却没有人来割。有人说,红槐有毒,只是好看,不能食用,也有人说是微毒,也有人说没有毒。白花和红花的槐树都是刺槐,是同一个属的植物,好吃的就会被人们折残,可能有毒的就没有谁去动它了。 刺槐的花到底有没有毒,毒性有多大,众说纷纭。大家都是据中医说如何如何,不过我看都不可靠。 刺槐是18世纪末期才由传教士引进到青岛附近最先种植的,所以又称洋槐 。它们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不算很长,中医似乎难以用“长期经验”来判断其毒性和药性。我们有“长期经验”的是槐树。 为了与刺槐即洋槐相区别,如今人们大都称槐树为国槐。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分不清楚这两种树的,都把它们称为槐树,把它们的花称为槐花,也都去吃。 实际上,刺槐(洋槐)和槐(国槐)是两种不同属的树,虽然他们都属于豆科。豆科是一个非常大的科,大豆、蚕豆、花生、紫荆、皂荚、合欢、含羞草等等都属于这个科。刺槐与国槐是远亲,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就相当于大豆与花生不同一样,比赤豆和绿豆之间的差别要大许多。所以,严格地说, 刺槐不是槐。真正的槐树,是指中国传统的槐树。也就是说,现在植物学分类上被称为槐的,就是俗称的国槐 。 国槐的叶子长出来的很晚,只是在最近的一个星期,济南的槐树才开始有了明显的树阴。它们的花期,在济南(黄河流域都差不多)要到七月份。过去高考在七月份,当开始高考阅卷的时候,山大老校的外语楼前和山大趵突泉校区(原山东医科大学)满园都是白色的落花,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提起槐树,人们往往会想起洪洞县的大槐树。许多人都说老家在那棵大槐树下,这是因为明代初期移民的结果。现在,那棵大槐树是山西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大家都说来自洪洞县大槐树,我总有一点疑问,山西各地那么多的移民,真的都非要到这大槐树下集合不可?山西出来的人,不管从哪里移出来,不管移到哪里去,不管道路远近,一定要到洪洞县的大槐树底下去拐一下,天底下哪里会有这样的管理办法? 不过,对于已经移民的后代,大槐树倒是有象征意义的。不管是否到过大槐树,他们真的都希望他们的祖先是从大槐树那里出来的。因为槐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 每一个经过“文化革命”年代的人都熟悉毛泽东的词句“蚂蚁缘槐夸大国”,打派仗时都这样骂对方。这词句出自一个典故, 唐· 李公佐 《 南柯太守传 》说,有个叫淳于棼的人,靠着老槐树睡着了,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南柯郡太守多年,极其显贵,最后被罢官。醒来方知是一场大梦,所谓大 槐安国 不过是老槐树下的大 蚂蚁窝 ,南柯郡是槐树南枝上的小蚂蚁洞。成语“南柯一梦”就出于此。明·汤显祖据此编写了传奇《南柯记》,这是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昆曲和各种戏曲都有演出,搞得家喻户晓。 问题是:为什么做梦偏偏要靠着老槐树呢? 这是因为 槐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官厚禄,极高的官、极厚的禄 。 《 周礼 · 秋官·朝士》中记载说:“ 面三槐,三公位焉 。”也就是说,相传在周代天子的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来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 因以三槐喻三公 ,也就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自周到清的两千多年里,太师、太傅和太保一直是朝廷里品级以及爵禄最高的官员。 《千字文》中有“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的句子,其中槐就是指三公。启蒙读物把槐就是高官厚禄的代表这种观念从小就灌输到了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因此,一提起槐,人们就会下意识的与高官相联系。附会在汉代高昌侯董永身上的民间传说《七仙女下凡》(即《天仙配》)中,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是老槐树,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古文观止》里,有一篇苏东坡写的《三槐堂铭》,说北宋初兵部侍郎王佑“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孙子都有大的功名。铭文中说“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归视其家,槐阴满庭。……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槐荫即是得到祖上功业的荫蔽。 当然, 槐与怀同音,因而槐还隐含着怀念的意思 。周朝廷立槐树的本义就是怀远人而来之,那是天子安抚百姓。百姓怀念祖先,是不忘其根本,牢记“父母之怀”,那是孝顺。 看到了这些,了解了槐所包含的隐喻。我们就能够较深切地理解古代的移民们把移民的出发点全都想象为大槐树这样的事情。 对于我们现代的人们,槐树全然没有了在古人那里的意义。这些树和它们的远亲刺槐一样,带给我们的只是它们婀娜的树枝、夏天的树阴、冬天可以透过的阳光、它们美丽的花以及由槐花酿成的甘甜的花蜜 。 (4月29日山大老校外语楼前的国槐)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那片洋槐花
热度 8 gaojianguo 2011-7-21 17:55
那片洋槐花
第一次对洋槐(又名 刺槐 )的理性认识是在小学四年级,当时有一篇课文《 十里长街送总理 》提到了洋槐树。洋槐树在我们太和老家是很普通的树种,当时我们老房子旁边就种了不少洋槐。洋槐的材质很好,花香可食,每年的 4 、 5 月份我妈基本上都会蒸洋槐花给我们吃,有时甚至还会包包子。但现在我们那里这种习俗不多了,主要原因是大家把洋槐树砍掉,种上了生长迅速的杨树,真是一大遗憾。 槐树的种类很多,上面提到的洋槐一般是 4 、 5 月份开花,还有就最近( 7 、 8 月份)开花的国槐,国槐在我们学校校园就有栽种。国槐和洋槐都属于豆科,除了有没有刺和花期的特征差异之外,一般不容易辨别。国槐在北京较为常见,是北京市市树的一种(另一种是侧柏),在《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提到的到底是不是洋槐(我认为国槐的可能性更大),目前还无法考证。 洋槐花不仅花型美丽,花香逼人,还是很不错的蜜源,上初中时外乡来的养蜂人每年都会来采蜜。下面的洋槐花是在学校植物园拍摄的,本来打算发布在 2011 的五一劳动节那天。今天在校园游走的时候偶然看到、闻到了国槐花,又有了分享的冲动。洋槐花(花瓣最好还没有展开)稍作清洗,就可以生食、做汤和烧菜。最后两张“金黄玉米洋槐花”是不是很诱人?呵呵,原料包括鸡蛋和玉米粉、面粉,放上少许的盐,色香味俱全的“金黄玉米洋槐花”就做成了(火候控制很重要),整个实验室的人都说好吃!嘿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王老师,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他因病去世!我们全班同学和校领导、老师参与了他的追悼会,当时我们正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808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