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模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微孔淀粉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其止血剂和缓释剂的研究”项目在西安通过专家验收
jxz1963 2019-7-30 22:44
“微孔淀粉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其 止血剂和缓释剂的研究”项目 在西安通过专家验收 2019 年7月30日,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的2016年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一微孔淀粉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其止血剂和缓释剂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KTCQ02-18),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本项目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边六交教授为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内容有: 建立每批次20吨玉米微孔淀粉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所建立的复合酶水解条件为:淀粉乳浓度40%,酶加入总量1085 u/g,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4:1,醋酸-醋酸钠浓度50.0 mmol/L(pH5.4),糊化温度55℃,反应温度52℃,反应时间18h,搅拌速率为200r/min; 对每批次20吨玉米淀粉酶解所得微孔淀粉的比表面积、吸水率和吸油率进行了测定,其比表面积为158.8m 2 /g,比原比表面积42.4m 2 /g增加了116.4m 2 /g,吸水率为135.1%,比原淀粉的吸水率45.3%增加了89.8%,吸油率54.9%,比原淀粉吸油率21.4%增加了33.5%。 以玉米多孔淀粉为原料制备了多孔淀粉止血剂,其对兔耳创面完全止血,时间为129±6s, 对兔肝创面完全止血,时间为70±5s,止血效果显著优于云南白药(P0.01)。在止血剂浸提液中未检出病源微生物和内毒素;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和MTT比色法评定,止血剂对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极轻微损害,小鼠股部植入实验表明,多孔淀粉在植入6d后完全降解,对周围组织细胞结构形态影响较小,肝肾未见异常。 研究了玉米微孔淀粉对茶碱、维生素C和BSA三种模型药物分子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和体外释药性能。 完成专利1项,发表论文6篇。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养殖业应当是农业产业门类中最早实现现代化的
jiangming800403 2016-1-1 12:19
饲料市场也存在激烈的竞争,由于资金和渠道优势的大型粮油饲料企业必然将产业链下沿到畜牧养殖业。 同时,养殖业对土地的依赖作用较小,因此,可以克服人均土地不足的劣势,在我国的农业产业门类之中最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特别是乳业,由于乳品质量问题,集中化的牧场养殖正在取代一家一户的传统散养。 著名的乳品企业——蒙牛,投入央企巨无霸中粮集团的麾下就反映了这种趋势。 民营饲料企业巨头——新希望集团也开始涉足养猪业和肉类加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2182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灌区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地私有与规模化:一点欧洲经验
estudy 2014-4-9 22:53
上次聊到的爱尔兰私有土地仍然不能规模化的问题,今天和一个做农业经济的老师也聊一下,她在德国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德国人给出来的原因和爱尔兰人提到的是一样的——即都是把土地作为遗产来看待,不愿意轻易变卖。很多拥有大量土地的人不愿意卖出土地以使得其他人能够经营,而自己又不好好经营,这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成为政府头疼的问题。 这种现象和土地的文化属性有关。土地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源,除了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属性外,还具有一些社会文化属性。土地具有地理上的固定性,因此很容易由某类所有者(如一个家族)长期占有,这个家族可能会经年累月地在这块土地上构建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如建筑),这可能源于这个家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气质,也可能是出于宣称其所有权的需要。这样一来,土地对于所有者就具有了文化的价值,而所有者对这种价值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人。因此,即使交易成为可能,买卖双方不容易在价格上达成一致。 同样的机制可能在中国就发挥不了作用。首先,欧洲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中国是一个现代社会或者现代化的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经济)效率导向的,而后现代社会不是效率导向的,而更多的是以文化因素为导向的,甚至是反效率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农民不太会像欧洲国家的农民那么看重土地的文化价值。此外,土地的文化价值的构建,是以土地有较大规模和土地的所有权长期固定为前提的,只有一个家族能够长期(几十几百年)稳定地拥有一块土地,而且土地的面积够大(例如达到能够形成农场、农庄这样的规模),这个家族才愿意不断投入对文化符号的建设。而中国农户的土地,一方面产权本身就不完整,而且分田单干实行的时间也不长,另一方面土地的面积很小,少量的土地也仅仅用于创造经济价值,对于农户占用者而言所具有文化价值也十分有限。唯一可能作为文化符号的房屋,也只是作为居住之用,没有多少文化内涵。现在一些农民的确有一种不愿意轻易转让土地的思想,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投机的心理,他们只是希望土地的转让换来更多的价值。这么看来,欧洲私有土地仍然不能集中这个现象,对我们国家土地政策的参考意义恐怕不大。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2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模化养鸡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1-8-15 13:43
规模化养鸡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们讲搞设施农业,搞规模化养殖,那么首先应该搞清楚规模化养殖和农户少数量散养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在各个行业是不同的。 对于养鸡来说,搞清楚这种区别有重大意义,关系到养鸡事业的成败。 第一个重要问题:鸡扎堆现象 我们观察,鸡扎堆是幼鸡的一种生物特性,当然也与温度有关系。但是鸡一边得着热病,一边扎堆的现象很普遍。所以扎堆现象很可怕,大热的三伏天扎堆挤死。扎堆的结果是压死挤死幼鸡。鸡到了羽毛丰满两三周后才逐渐不扎堆。 扎堆的死亡率在大群中是每天百分之一左右。严重时会达到百分之三。累计下来很可怕。 治理鸡扎堆只有改变饲养方式,由自由群养改变为分栏笼养,每笼数量不超过 20 只 。别的办法都不是很理想。我曾经试图让鸡上架,但是现在的雏鸡很不容易学会上架。就是上架了也会挤到一起。有的幼鸡在半夜从鸡架上掉下来摔死了。 这就要求必须有另外一套设备,另外一个场地。从室内笼养到室外散养必须经过室外笼养这个阶段。比较理想的室外笼养建筑结构如下:墙体:砖砌墙,顶部:水泥预制板。鸡架:钢丝网。楼层: 2 。宽度: 1 ~ 1.5 米,长度 10 米。隔断长度 1 ~ 1.2 米。接粪间高度 30 ~ 35 厘米;鸡舍高度 50 ~ 70 厘米。两层总高度 160 ~ 210 厘米。每笼养殖 15 ~ 25 只幼鸡。 另外一个防治扎堆的办法就是做鸡架。鸡架要求讲究一点,科学一点。鸡架过去农村的是线装结构,就是几个木头支起来,木头之间缝隙很大。但是为了对付数量很多的幼鸡,这种方法很不好。必须把鸡架做成鸡掉不下去,同时间距刚好(不会挤死),同时鸡不可能拥挤的样子。最好做成平面结构,方格网状,木头厚度一寸(或者四厘米),横向网格间距 15 厘米,纵向网格间距 15 厘米,用铁钉把纵横网格木头钉到一起。不留漏洞。这样鸡不会扎堆,也不会掉下去,也不会逃跑到网格以外,所以就不再扎堆了。 除过这两个方法之外,扎堆的治疗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大房子中制造小环境。把空间大的房子用隔断隔开,成为几个空气静止的小空间。但是这种效果根据情况而定。 第二个重要问题:鸡的啄癖难以防治。 鸡在大规模群养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啄癖,有啄肛门、啄翅膀、啄羽毛啄肉等怪现象。 许多书上把啄癖的原因归结为营养不全面。许多专家列举了如下原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食盐缺乏;鸡的应激反应,例如转场、下蛋、惊吓、冷风、雨淋等。据我的观察,这些因素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专家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大问题。 我认为出现啄癖的根本原因不是营养不平衡和应激,而是鸡体内酸碱不平衡。有人说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我却认为最伟大的发明是“油盐酱醋”。油盐酱醋是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每碗饭中必放的东西,这里面就包含了极大的学问。油能够补充脂肪,酱油补充蛋白质和氨基酸,盐补充体内微量元素,调节体液压力,而醋就是专门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人体内只有酸碱平衡才能营养吸收正常。各种营养缺乏症引起的不舒服才能消除。所以,“油盐酱醋”是中国人真正的伟大发明。这个发明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 啄癖的根本原因是鸡体内酸碱不平衡的想法来自于一次偶然的观察。我们陕西西府人吃凉菜都要加很多醋,有一次菜汤多了,我把它倒给了鸡群,没想到因为下雨第二天另外一个鸡群出现了严重啄癖,而且两只鸡因为感染严重死亡了,但是倒了醋的鸡群没有一只有啄癖的鸡。这个现象立刻提醒了我:啄癖可能就是酸碱不平衡的结果。 我以前对人体的酸碱平衡有较多的关注,而且写过一篇相关文章。所以联想到鸡缺乏醋酸也就很平常了。我再去搜集资料查书,居然发现没有一个科学家讲解鸡体内酸碱平衡的事情,真的遗憾。我给鸡群的饮水中加进了少量醋,半天以后,鸡的啄癖消失。 所以,我认为鸡的啄癖出现的原因有营养不平衡,应激反应和酸碱不平衡三个。最为关键的是酸碱不平衡,应该在饮水中加醋。鸡的啄癖应该是一种“鸡自我感觉的骨硬症”,所以加醋软化,会使鸡自己的骨硬症感觉消失。鸡出现啄羽毛是缺乏蛋白质,要加强蛋白质饲料才能起作用,或者加一些酱油。鸡在出现严重啄癖的时候加食盐也会起作用,加维生素C也会起作用,但是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啄癖,只有加进食醋才能完全消除。 这是我的发现。 第三个重要问题:幼鸡的免疫力十分低下 幼鸡总是以死亡来抗争人类对它们的不公正。 刚出生的小鸡体内的卵黄还没有吸收干净,很容易引起感染。同时雏鸡的免疫力几乎为零,遇见异常应激、低温、贼风、空气不新鲜、缺氧、流行病、细菌病菌等情况在两个小时之内就以死亡来对付饲养员。鸡的免疫能力是逐渐增加的,一直到有了丰满的羽毛两周后,免疫能力才比较强(大约 12 周龄)。所以,规模化养鸡必须避免异常应激、低温、贼风、空气不新鲜、缺氧、流行病、细菌病菌等情况的发生。例如雨天不要放养到野地,比如夜晚给堵好漏风门,冬季春季拉上门帘,寒流到来关进鸡舍,又比如不要用冷水喷洒鸡身上,鸡舍经常杀菌经常清理鸡粪等等。 对鸡来说,预防胜于治病。如果鸡得病了,救治成活的可能性不到 50% ,当然兽医高手会更加好一些。所以,鸡场死鸡是正常现象,只有多少问题没有不可能问题。 为了保证鸡的成活率,我们研究后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恰当的设施。在鸡的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饲养设施,更换不同的饲料,才能保证鸡的成活。 另外,鸡必须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免疫接种,只有恰当的科学的免疫,才能提高鸡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成活率。 为了保证鸡的成活率,第三个必要的措施是给鸡饲喂恰当的饲料。鸡在不同时期都必须饲喂不同的饲料才能保证鸡生长所需。同时加进一些提高免疫能力的一些中药和适当的添加剂。例如微量元素、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和盐醋。添加一些杀菌剂等。 做到以上三条,另外加上鸡舍干燥、干净、无菌,那么鸡的免疫力就会逐渐增强,鸡的成活率增加,死亡鸡会大大减少。当然,饮水和饲料必须分开才能避免滋生细菌。 对于病鸡是单独喂养好,还是放在群里好?我的经验,病情轻的不要单独喂养,否则鸡会产生“离群综合征”,免疫力反而下降,更难救治。就在鸡群里单独喂药,捏住鸡下喙,从喉咙推进鸡药。对于必须单独喂养的注意空气流通,注意加温保暖,防止细菌感染其它病鸡。 我曾经经历过两次鸡失去免疫能力的情况。鸡生命犹在,但是浑身冰冷没有温度。有一次,下雨天我放开鸡,鸡在暴雨中奔跑受到了激烈刺激失去了免疫能力,浑身湿漉漉冰冷异常,呼吸微弱,快要咽气了。眼看没有别的办法了,我最后想了一个办法:温水泡鸡。把 40 度的温水放在盆子里,把鸡的整个身体除过呼吸用的鸡头外,其它都放在温水中,十分钟后鸡有了呼吸,二十分钟后鸡站立起来了。随后,我把鸡身上擦干,把它放到灯下面,然后又给了些药。这只从死亡线上救活的鸡只坚持了一天,第二天就死亡了,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这种温水泡鸡的救命方式是我的一个发明,事实证明还是有效的。 第四个重要问题:鸡的应激性很强。 鸡在以下情况会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 第一种情况:转场,环境异常。第二种情况:生人打扰,野兽惊扰。第三种情况:饮食结构急剧变化。第四种情况:暴雨打击、狂风冲击、寒流刺激。 出现应激情况以后会出现如下反应:啄癖大面积爆发,鸡群中萎靡不振的鸡多,羽毛下垂,头缩到身上,不喝水、不吃食,呆立不动,眼睛紧闭。紧急情况下猝死。 我们发现,鸡有应激反应,但是鸡一旦适应某种环境、人物和场所后,反而表现良好。所以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尽量减少刺激,进行应激预防,减少应激反应。另一方面应该对小鸡进行应激训练。 小鸡进行应激训练应该这样做:给小鸡播放音乐。开始播放悦耳柔和的音乐,时间长了播放刺耳激烈的音乐。慢慢让其适应环境。据科学家观测,音乐可以促进庄家生长,提高产量,可以促进动物生长。那么,既然鸡的应激如此强烈,音乐一定会对鸡的应激起作用,同时促进鸡的生长,增强鸡的免疫能力。 另外。鸡出现应激应该增加饮水,水中增加维生素C,食盐和杀菌剂。 鸡群养的第五个重要问题:死鸡、病鸡、弱鸡的处理。 鸡场死鸡很常见。但是死鸡如何处理,许多专家认为必须“深埋”。我则很想质问这些专家:死鸡没有营养吗?死鸡引起的经济损失如何补偿? 很显然,死鸡深埋既不符合生态学的平衡理念,也不符合经济原理。所以,我认为死鸡应该利用。目前,利用的途径有三:第一,用来喂猫、喂狗、喂家养食肉动物。但是,这只能供养少量的猫狗雕。第二,用来制造蝇蛆。把死鸡放到鸡粪中,加进水制造蝇蛆,给鸡制造蛋白质饲料。第三,用来饲养皮毛珍贵动物,例如狐狸、貂、雕。所以,养貂场和养鸡场结合起来饲养。这样,一些病鸡、弱鸡灯淘汰鸡也会得到消化。第四,经过杀菌处理制造饲料(这样有一定危险性)。 死鸡经过这样处理同样会消除鸡病传染源!! 在生态养鸡中,不主张使用药物,抗生素等有害物,那么如果建立了健全的死鸡病鸡弱鸡处理办法,我们就不用买药,不用害怕鸡死亡。鸡在什么情况下死亡,鸡在多大死亡都不会影响我们的经济效益。 那是多么美好的明天啊!!!安全食品,健康食品天天伴随着我们!!! 总的来说,以上五大类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大规模养殖。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请各路高手指点!!!
个人分类: 农林科技|503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