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真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罗蒂 人类应当关注的是他们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在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
windlight 2010-4-24 23:57
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日前去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05:31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石剑峰 IC资料图   美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理查德罗蒂因胰腺癌及并发症,于6月8日在加州帕罗奥多家中去世,享年75岁。2004年7月16日至7月23日,理查德罗蒂曾来过上海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其间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做专场学术讲座。   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人类应当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1931年,罗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托洛斯基家庭,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在最初的学术生涯中,罗蒂先后任教于卫斯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当时主流的分析哲学。2003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之后对分析的背叛相当程度受到上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影响,我当时抽很多烟,留长发,但我很快发现自己对那些企图摧毁校园的激进学生没有任何好感。1970年代后,罗蒂开始与分析哲学分道扬镳,但同时被主流学术界所拒绝。直到1982年,罗蒂才被弗吉尼亚大学聘为人文教授,1998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   1979年,罗蒂出版了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这部哲学著作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流行观点哲学家的任务是告诉我们能知道什么和不能知道什么在罗蒂看来,这些都是废话。他认为,人类应当关注的是他们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在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   1982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的后果》一书中,罗蒂提出了他的新实用主义主张,即在某种程度上对反本质主义、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某种认同。对这种新实用主义及其后果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出版于1989年的《偶然、反讽与团结》。他在批判西方传统的超越历史观和普遍人性观的同时,罗蒂主张一方面坚持自由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另一方面又承认所坚持的信仰、价值以及用以描绘自我和世界的终极词汇都是历史和环境的偶然产物。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罗素伯曼曾经与罗蒂共事多年,在他看来他(罗蒂)把哲学从分析的桎梏中拯救出来,让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核心人之为人,政治社群中人与国家关系。一个坚定的左派知识分子,12岁就决定用尽一生为社会正义而斗争。哲学观点冒犯了右派,政治学观点冒犯了左派。罗蒂一生颇为多产,其著作也不仅局限于艰深的哲学理论思考,经常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公共观点和尖锐批评。他讨厌那些宣扬爱国主义、学术经典以及人都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伦理判断的批评家。10多年来,罗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上,并同时积极参与文化政治学、全球化、女权主义等公共话题的讨论。12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用尽一生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罗蒂曾说道。   所以,几十年来,罗蒂的声音始终并不局限在哲学领域。作为坚定的左派知识分子,罗蒂1998年出版了《筑就我们的国家》,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罗蒂强调左翼知识分子和基层的政治激进派之间建立某种强有力的联系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失望地表示,社会民主左派在1910年至1965年半个世纪塑造的民主党已经崩溃。他说,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左派为美国黑人、妇女和同性恋群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它从来没有想过要发展出一种能够赢得多数选票的政治立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向马克思表示崇高的敬意。但罗蒂在思想界的多面性和对左、右翼知识分子均毫不留情的出击也使他处境尴尬。如果说我的哲学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么我的政治学观点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罗蒂曾这样评价自己。   尽管对未来深深悲观,但罗蒂和杜威一样,对美国的未来心存一丝希望。2003年,罗蒂表示为杰弗逊、林肯、威尔逊、罗斯福、马丁路德金等这些美国精神的继承者感到骄傲,这是件很重要的事。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还应该把这种自豪感作为产生同情心的动力。   尽管被称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罗蒂在1992年出版的自传《托洛斯基和野兰花》中形容自己是傻笑的知识分子,弱化了年轻人的道德准线,愤世嫉俗和虚无主义者,自满得意和不负责任。   罗蒂的著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被陆续介绍进中国,中译本包括《哲学与自然之镜》(1986)、《后哲学文化》(1992)、《偶然、反讽与团结》(2003)、《真理与进步》(2003)和《筑就我们的国家》(2006)等。   学者的话   他是杜威的继承者   刘放桐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2004年理查德罗蒂在沪期间,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教授曾与他有过对话,听到罗蒂过世的不幸消息,刘放桐教授惊讶地表示,知道他患有重病,没想到这么快就去了。在刘放桐看来,作为新实用主义者在许多方面他都是杜威的继承者。从哲学上,罗蒂曾经受过严格的分析哲学训练,但最后走向了杜威和实用主义。但他与杜威的区别是,他深受分析哲学熏陶。在政治上,罗蒂是一个左派并且是位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也和杜威非常相像,杜威在各个领域都有发言,罗蒂几十年来对美国政府的批评则引人注目。事实上,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体现,不在于建立某种高深的哲学体系,而是解决当前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他对左派和右派都有批判,所以称他为自由知识分子更为确切。   知识分子的良心   王新生 复旦大学教授   在罗蒂访沪的几天里,复旦大学王新生教授曾陪同罗蒂数天,在王新生教授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罗蒂那就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对人类命运充满关怀。罗蒂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上次他来上海我也陪他数天。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对中国的变化持肯定态度,并希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多年来,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已经超越了哲学家的身份,而这都源于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美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旗帜。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卡廷事件真相
热度 1 黄安年 2010-4-11 09:51
卡廷事件真相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1 日发布 1943 年 4 月德国军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发现 4000 多具波兰军官的尸体 , 这是德国还是苏联所为 , 现在早已真相大白 , 原来是 1940 年德国军队占领苏联斯摩棱斯克前被斯大林下令杀害的。 今年是卡廷事件 70 周年,波兰总统 卡钦斯基率领波兰政府代表团前往卡廷参加纪念活动 , 波兰代表团乘坐图 -154 专机, 4 月 10 日莫斯科时间 10 时 50 分 ( 北京时间 14 时 50 分 ) 在俄罗斯西部斯摩棱斯克市附近降落时剐上书枝坠毁,包括卡钦斯基夫妇在内的机上人员 全部遇难,其中含 波兰代表团高官 87 人,包括 总统办公厅主任、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中央银行行长、议会副议长、外交部副部长等多名波兰军政高官和波兰大主教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 根据报道 : 波兰代表团此行是为了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 卡廷 事件遇难者纪念活动。 1940 年,约 2.2 万名波兰军人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州以西的卡廷森林被集体杀害。 1943 年 4 月 13 日,攻入苏联的纳粹德国宣布在卡廷森林发现大批波兰军人尸体并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方面所为,苏联随即予以否认,并说纳粹德国实施杀害后嫁罪于苏联。长期以来,是苏联还是德国法西斯杀害了这些波兰军官一直是个谜。 1990 年 4 月 13 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方正式承认对 卡廷 事件负全部责任。 2007 年波兰决定将每年 4 月 13 日定为 卡廷 事件遇难者纪念日。一直以来, 卡廷 事件都是影响波兰和俄罗斯关系的重大事件。波俄关系长期以来处于 紧绷状态 ,原本不少评论认为,此次卡廷惨案 70 周年纪念活动,俄罗斯和波兰方面可能会释放一些善意。(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olanzhuanjizhuiji/zuixin/201004/0410_9942_1600364.shtml ) 这次突然发生在 俄罗斯西部斯摩棱斯克市附近坠毁的惨案无疑是卡廷事件惨案的惨案,前者发生在卡廷森林,后者又于卡廷附件森林有关,这一惨案给俄波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波兰政局带来意外冲击。 关于卡廷事件的真相 , 笔者和肖军政、张运成、张聚国、谭荣邦合著的《十大谜团》于 1995 年 12 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 其中就有骇人听闻的卡廷事件大曝光专题 , 现在以照相影印方式发布如下,共 44 幅。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6954 次阅读|3 个评论
“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男孩叫什么名字?
热度 1 harmonism 2010-4-7 22:53
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男孩 曾纪晴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新装里有一个小男孩,虽然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他却非常有名。 有人说他很伟大,很了不起。大家都不敢说皇帝没穿衣服,就他敢。 有人说,他没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小屁孩,什么都不懂,伟大个屁。 于是乎,大家都记住了这个伟大的男孩,但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只因为你不小心说出了大家都不敢说的常识或真相。 2010-4-7
个人分类: 未分类|70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主粮问题的真相与危机
热度 1 tarimriver 2010-3-6 10:03
综述:转基因主粮问题的真相与危机 民心 目录 1 世界各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2 阿根廷: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实验品 3 转基 因种子优势之疑 4 跨国公司及中国科学家利益集团 5 中国转基因水稻的专利陷阱 6 转基因食 品安全性问题 7 张启发的BT 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是否有毒? 8 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代价 9 神秘 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10 农业部颁布的转基因安全评价存在漏洞 1 世界各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美 国 【核心提示】目前全球没有任何地区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因为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欧洲、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 1 .美国转基因主粮小麦未获商业化种植 据美国西部资源组织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发展转基因小麦的努力获得成功,那么美国小麦价格可能会下跌40%,甚至更多。这份报告称, 欧洲、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 如果美国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这些国家的买家可能会从其它地区寻购小麦。美国硬红春小麦价格可能会跌40%,杜伦麦价格可能跌57%。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经学家称,在美国推广转基因小麦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任何的转基因小麦距离商业推广仍需要数年的时间,因为孟山度公司、道氏公司以及其它研究机构仍在通过基因修正及其它方式来改善小麦。由于农户转播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因而近几年来美国小麦播种面积逐年下滑。一些小麦行业人士已经要求孟山度公司和种子公司研发更好的小麦种子。 目前全球没有任何地区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因为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 孟山度公司2004年取消了商业推广Roundup Ready春小麦的计划,当时该行业担心新型小麦可能伤害美国出口生意。孟山度公司去年表示,已经开始一种新型的转基因小麦研究,使小麦作物更能够抵抗干旱,单产更高。(来源:美国西部资源组织委员会WORC报告 2010年1月) 2010年2月9日,来自26个国家的233个消费者和农民团体已经加入了全球反转基因小麦(Definitive Global Rejection of GM Wheat)声明,以阻止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并提醒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对(小麦)这一主粮农作物的转基因改造不能被农民和消费者接受。233个团体签署的这份声明是由15个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农民和消费者团体最先发起的。(来源:美国西部资源组织委员会WORC报告 2010年2月) 2 .对健康和环境有风险?转基因在美国遭到阻击 专访绿色和平科学顾问杜琳斯德宾斯基教授 记者:目前在美国,有没有主粮作物进行了转基因商业化种植? 杜琳斯德宾斯基: 至今没有一个主粮进行转基因商业种植。美国大面积种植的只是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木瓜,都不是人类的主食,而且,大豆和玉米主要用于饲料。 美国人吃的食品,的确有一部分属于转基因食品,但一丁点的转基因大豆油、玉米粉,跟你面前的一整条面包、一大盘意大利面全是转基因食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小麦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主粮。孟山都公司曾向美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提出申请,进行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但遭到农民协会的强烈反对。农民团体发出公开信,要求孟山都公司撤回申请。因为农民清楚,转基因小麦根本没有海外市场,欧盟和日本将拒绝进口转基因小麦,转向其他进口来源。加拿大政府看到国内一面倒的反对声音,加上环境风险的考虑,极可能作出驳回申请的决定。孟山都公司认为,如果被一个如此重要的国家政府驳回,那对他们极为不利。于是,今年上半年,他们主动同时从加拿大和美国政府撤回了申请。 记者:这么说,在美国,转基因食品也遇到很大的阻力? 杜琳斯德宾斯基:是的,转基因公司一直遭到反击,而且反击的力度越来越大。 这一年来,加州有 3 个县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禁止在自己的县里种植转基因作物。这是从欧洲学来的。 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将自己的地区划为非转基因净土,现在这种方法也传入了美国,而且会继续传播开去。有一家美国企业在加州做一个药用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试验,遭到当地农民的反对,被农民们踢出了加州,转到了密苏里州。现在,加州农民已在接触密苏里州的农民,让他们警惕这个公司的行为。 记者:美国的转基因科学家和转基因生物公司,是不是很希望看到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能够商业化种植? 杜琳斯德宾斯基:那当然。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人经常拿中国种植转基因棉花的例子到处宣传,说发展中国家从转基因棉花中得到了好处,如果中国再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那会是他们很有力的宣传武器。再说,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申请失败后,还没有一种主粮是转基因食品,他们很希望看到有一种作为主粮的转基因作物被广泛种植。 目前来看,因为水稻的种子市场比较分散,国外大的种子公司还很难从中国稻种市场上得到直接利益,但是,大企业的目光是长远的,从转基因小麦的申请失败来看,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害怕他们推出的产品,再遭到农民和政府的反对,因此,他们很高兴看到中国的科学家来推动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由中国科学家本身来承担风险。一旦商业化种植成功,这些大的外国生物技术公司再来染指这个产业,通过大量收购有专利权的中国生物公司,来垄断种子市场。 (作者:刘鉴强来源:《南方周末》 2004 年 12 月 10 日 ) 3 .加州三县投票公决禁止种植转基因 据加州农民网消息 2004年3月2日,加州门多西诺县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转基因作物和动物的县。H号法令得到56%的选民投票支持。 2004年8月9日,加州三一县成为美国第二个禁止转基因作物和动物的县。 2004年12月2日,加州马林县就是否禁止转基因作物和动物举行全民公决, B 号法令 获得56.55%的选票支持。(来源:加州农民网) 4 .美国超市大豆制品基本是非转基因的 徐开彬 虽然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转基因大豆每年达几千万吨,占中国大豆市场的70-80%,中国的大豆油、豆奶、豆腐大多都成了转基因大豆的制成品,可是, 美国的超市大豆制品却基本上是非转基因大豆制成的。 笔者于今天在美国一超市购物时顺便用手机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豆奶、牛奶、豆腐、鸡蛋包装盒上都印有ORGANIC (有机产品)字样,如 ORGANIC SOYMILK(有机豆奶),ORGANIC MILK(有机牛奶),有英文和韩文的豆腐加有USDA (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首字母缩写)认证的ORGANIC(有机)或者NON-GMO(NON-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的缩写,非转基因)字样,最后两张是ORGANIC EGGS(有机鸡蛋),完全不是转基因大豆制品,读者可以从这些照片的包装盒上看到这几个关键字。 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在美国本土主要是用于动物饲料和生物燃料,再就是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中国,去喂养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最后,笔者也转一家美国网站对未来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物市场趋势的预测: 标题:今年更多的美国农民种植非转基因大豆 更多的农民决定种植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种植的亩数出现下降 ,自1996年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大豆较低的期货价格,具有吸引力的非转基因大豆的溢价,不断上涨的转基因大豆种子的价格,都使得美国农民今年开始更多地种植非转基因大豆。来自于大豆协会、大学与粮商的代表一致认为,对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在增加,使得农民更多地种植非转基因大豆。 原文链接:http://www.non-gmoreport.com/articles/mar09/farmers_planting_non-gmo_soybeans.php (作者系旅美学者,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助理教授) 5 .美国人主食不吃转基因食品 作者:亦明来源:天涯社区 玉米在美国主要用于饲喂牲畜及作有机燃料(美国人喜欢吃的青玉米,极少是转基因的),大豆和Canola用于榨油。 所谓美国食品,指的是货架上的成品或半成品。例如,披萨饼中含有豆油,而根据美国大豆60-70%以上是转基因大豆,则可以大致推测这个披萨饼有这么大的可能含转基因成分。由於很多食品都含有豆油,结果就得出了这么个大约莫的60-70%。依此类推,假如蛋糕里含有玉米粉,则这个蛋糕就有和当年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量百分比相应的可能含转基因成分。 实际上,说一个食品含有 转基因成分,就是意味着它或者含有转基因本身(DNA),或者含有转基因的产物(蛋白质),或者是转基因的目的产物(如含有某种特殊脂肪酸)。而豆油中则既没有核酸,也没有蛋白质,它怎么能够被说成含有转基因成分呢?(含有特殊脂肪酸的转基因大豆很少。)所以说,用美国市场上的食品70%都含转基因成分来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欺骗。 实际上,这句话的英文是这样的:Recent estimates suggest that more than 60% of food products on US shelves may contain at least a small quantity of some crop that has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最近的估计表明,美国市场货架上超过60%的食品可能含有至少是少量的转基因作物。http://www.geo-pie.cornell.edu/crops/eating.html)。说60%的美国食品含有至少是少量的转基因作物,是准确的、科学的说法,而把它们说成是含有转基因成分,并且故意删去至少是少量的这几个字,那就明显是在进行欺骗。 确实,大豆、玉米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美国人的食品中的辅助食品。这些植物的转基因产品在美国食品中,即使是真的含有转基因成分,在比重上也可以说是极为少量的。如上面所举的蛋糕的例子玉米粉在蛋糕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而且人们也不拿蛋糕当主食。而大米、玉米是亚洲人的主食,是人们每天都要大量摄取的食物。 (亦明:方舟子在转基因问题上肆无忌惮的欺骗 来源:天涯社区) 欧盟 1 .欧盟解禁转基因食品之路仍很漫长 【核心提示】自1998 年以来,欧盟便没有批准过任何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上市,从而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禁令。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态度,引起了美国等转基因产品生产大国的强烈不满。2003 年5 月份,美国还与加拿大、阿根廷等国联手,将官司打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委员会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70 %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94 %的欧洲人希望能自己选择是否购买含转基因物质的产品。 2003年12月8日,欧盟委员会有关允许一种转基因玉米上市的建议遭到欧盟一专家委员会的否决,显示欧盟在解禁转基因食品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意味着欧美围绕转基因食品的贸易摩擦还将继续下去。 对欧盟国家来说,转基因食品问题因为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因而成为一个颇具政治敏感性的议题。虽然欧盟各国对转基因作物并没有明文禁止,但自1998年以来,欧盟便没有批准过任何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上市,从而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禁令。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态度,引起了美国等转基因产品生产大国的强烈不满。美国人一直指责欧盟出于保护市场的目的,阻止转基因产品的进口与销售。今年5月份,美国还与加拿大、阿根廷等国联手,将官司打到了世界贸易组织。 为平息美国的不满,同时也是为了在打官司时有更多的法律依据,欧盟于10月份通过了两项关于转基因产品上市许可和标签的新条例,允许符合条件的转基因食品在其市场销售,从而在法律上为解除欧盟的禁令铺平了道路。但是,欧盟一些国家对转基因产品的疑虑并未消除。 根据新条例,一种转基因产品要想上市,必须获得多数欧盟成员国的同意。今年11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建议,要求批准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代号为Bt-11的转基因玉米可在制成罐头后在欧盟市场销售。由于这是欧盟新转基因产品管理条例通过后的首次申请案例,因而被广泛认为是欧盟解禁转基因食品的试金石,备受各界关注。 虽然欧盟委员会在投票前呼吁各国应在科学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但是,在由欧盟15个成员国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中,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只获得英国、西班牙等6国的支持,法国、奥地利等6国投了反对票,而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则弃权。该建议因而遭到否决。 应当说,此次投票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此间分析人士大都认为,欧盟没能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取得突破,主要还是因为欧盟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对转基因产品感到恐惧并充满戒心。 欧盟委员会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70% 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94% 的欧洲人希望能自己选择是否购买含转基因物质的产品。 此外,欧盟与美国在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上的巨大差距,也是欧盟不愿意完全开放转基因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美国是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投资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播种最广泛的国家,占到了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66%。相形之下,欧盟允许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大豆、玉米和油菜等,耕种面积仅占世界转基因作物面积的0.3%。 欧盟在转基因产品问题上的保守态度,肯定会使欧美在转基因问题上的争执继续下去。实际上,早在欧盟刚刚通过新的转基因条例不久,美国政府便直截了当地表示了不满,并明确表示在世贸组织的转基因官司还要接着打下去。欧盟此次投票表决的结果,只会让美国人更加认定欧盟新条例只不过是一种表面文章罢了。 根据欧盟的相关规则,Bt-11转基因玉米上市的申请将提交到欧盟农业部长理事会进行讨论,那就至少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对等候在欧盟市场外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商来说,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解禁之路还很漫长。(作者:田帆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3-12-10) 2 .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正在退缩 作者:威廉恩道尔 来源:《粮食危机》后记 在我撰写这篇后记时,迄今为止对转基因生物全球扩散持最强烈反对意见的欧盟正在退缩。2006年9月,WTO部分公开了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诉欧盟在批准转基因生物时存在事实上的暂停一案作出的裁决。WTO的法官指出,鉴于欧盟委员会在应诉期间改变了将一系列不同的转基因品种进行商业应用的审批程序,所谓的暂停或官方禁止因而也就不存在了。遗憾的是,这正是事实。 由瑞士农业部官员克里斯汀哈伯利主持的WTO三人特别法庭,初步裁定欧盟自1999年6月至2003年间,在审批转基因生物产品时存在事实上的暂停,这与欧盟声称不存在这种暂停相矛盾。WTO的法官们认为,欧盟没有履行欧盟自己的规定,导致其在履行WTO的义务方面发生了过分的延误,因而有罪?。 根据泄露出来的文件,这个秘密的WTO特别法庭还裁决,提交给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由欧盟政府进行种植特定转基因植物正式审批的27个特定转基因产品中有24个被过分延误了。 WTO特别法庭还建议由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世界贸易的警察)呼吁欧盟采取实际行动,以依照其根据(WTO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规定应履行的义务行事。这个协议在逃避动植物卫生检疫方面声名狼藉,允许农业综合企业运用WTO至高无上的贸易强权践踏关注国民健康和安全的国家主权。欧盟如拒绝按照WTO的要求行事,其后果可能是支付每年数亿美元的罚金?。 欧盟委员会,这个设立在布鲁塞尔并掌控着25个成员国约4.7亿公民日常生活的强大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不怎么靠谱的官僚机构,在转基因生物问题上意见不一。来自丹麦的农业委员是转基因食品的坚定支持者,而来自法律严禁转基因生物的希腊的欧盟环境部长则坚决反对转基因生物。整个欧盟的农民自发组织了非转基因生物区域,并对政治家施加压力,要他们不向WTO的要求低头。 民意调查一再显示,当问及转基因生物时,超过 60% 的欧盟公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 在写作本书时,转基因生物这部重型战车是否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叫停还没有明确结果。保守的德国新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决意要缓和与小布什的华盛顿之间的冷淡关系。2007年2月,她的内阁召开会议讨论扭转政府审慎的转基因生物政策,将转基因生物作为未来科技进行推广。保守的农业部长施霍夫鼓吹从根本上削弱前政府的《基因植物法》。 施罗德政府曾经通过法律规定:如果转基因种子污染了邻近的农田,种植转基因种子的农民或企业对非转基因生物地区的破坏负有赔偿责任。这一与美国和加拿大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责任相对立的规定,已经成为阻止在德国和欧盟大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转基因生物种植的主要障碍 。 多个规模数千人的农民团体迅速组织起来对此表示反对。这种类似的抵制活动正在波兰、克罗地亚、奥地利、匈牙利、英国、法国以及整个欧盟范围内蔓延。 3.孟山都MON810转基因玉米遭到欧盟多个国家的封杀 【核心提示】1998 年,欧盟国家允许商业种植MON810 转基因玉米。但近年来,转基因玉米遭到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封杀。 2009年4月,德国农业部长Ilse Aigner对孟山都公司的MON810抗虫玉米颁发了禁令, 这种玉米是欧盟唯一允许种植的转基因作物 。德国现在加入了希腊、匈牙利、卢森堡、奥地利和法国的队伍,Aigner启用了欧盟颁布的保护条款。孟山都宣布将对禁令提出诉讼,如果其不能通过司法检察,德国将被处以700万欧元罚款。(2009-05-20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 ) 法国政府于2008年1月11日宣布, 当年暂停种植 MON810 型转基因玉米, 这是法国迄今 种植的唯一转基因作物。 法国总理府发表公报说,法国政府将启动一项欧盟例外条款,暂停种植这种转基因玉米,等待欧盟司法机构对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许可重新评估。目前,希腊、奥地利和匈牙利等欧盟成员国实施了这一例外条款。(来源:新华社巴黎1月12日电) 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宣称,该机构经过研究认定,种植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一表态使得法国取消转基因玉米的种植禁令更加遥遥无期。 除法国外,德国、奥地利、希腊、卢森堡和匈牙利五国也对MON810 转基因玉米下了禁令。 (来源:新华网 2009 年 12 月 22 日 ) 瑞 士 瑞士全民公决禁止农业在五年内应用转基因技术 新华网日内瓦2005年11月27日电(记者 李洁) 瑞士27日举行全民公决,通过了一项5年内禁止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和禁止进口转基因动物的提案。 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结果,55.7%的选民支持这项禁令,44.3%的选民投了反对票;这项禁令的支持者在瑞士全部26个州都占到了多数。满足了多数选民和多数州支持的双重条件,全民公决的结果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使瑞士对基因技术的限制成了全欧洲最严格的。 瑞士议会2003年曾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在瑞士种植及交易转基因农作物,但环保人士、消费者团体和农民团体征集了足够多的签名向政府施压,提出5年禁令的提案并要求举行全民公决。 公决结果公布后,禁令的支持者说,他们的胜利显然说明瑞士的消费者和农民喜欢不含基因技术的产品,农民们相信不含转基因的标签更能凸显瑞士产品的质量。 而政府、企业界和主要政党都反对这一禁令,并认为现在实施的有关转基因的法规已经非常严格,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来源:新华网 2005 年 11 月 28 日 ) 俄罗斯 【核心提示】俄罗斯目前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俄罗斯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进口。95% 以上的俄罗斯人同意拒绝使用转基因产品。2005年11月12日,俄罗斯著名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1 .俄罗斯不种植转基因作物 作为世界科技大国(包括生物科技)的俄罗斯在转基因作物问题上却呈现出了另一种状态。农业在俄罗斯国家经济当中一向所占比重不大,虽然多年进口粮食(多为工业用粮和饲料粮,人吃的只进口少量大米)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但农业的压力似乎并不十分紧迫。例如由于人们生活中习惯了糖煮水果这道饭后甜点,俄罗斯的苹果改良一直进展不大。马铃薯在俄罗斯历来享有第二面包之称,也许正是因为其太重要了, 所以俄罗斯不仅至今对转基因马铃薯表示质疑,而且也未允许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于俊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3年12期) 2 .95% 以上的俄罗斯人拒绝使用转基因产品 《科技日报》莫斯科2008年10月19日电(科技日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浩)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全球发展迅速,俄罗斯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也紧跟世界生物技术的脚步快速发展, 但俄罗斯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却严重滞后。 有关资料表明,尽管俄罗斯很少种植转基因作物,但转基因食品的进口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这些转基因食品主要有大豆、土豆、玉米和红菜等。 据俄罗斯舆情研究中心调查,95% 以上的俄罗斯人同意拒绝使用转基因产品。他们表示,食用这类食品对他们的健康没有保证,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产生影响。 2006年6月1日,近30名民众在莫斯科俄罗斯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大楼门前举行抗议活动,打着儿童食品不要转基因、我们的孩子不是试验的对象的大横幅,反对在儿童食品中使用转基因产品。2008年4月,俄罗斯西北摩尔曼斯克州的青年组织举行游行,声称转基因食品会导致过敏症和癌症,反对政府引进转基因食品产品,并要求政府禁止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也有些商店和超市因担心转基因食品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往往表示在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之前拒绝销售。(来源:《科技日报》 2008-10-21) 3 .俄著名反转基因专家走马上任 《科技日报》莫斯科11月12日电 世界著名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关于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此,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这个名字闻名于世。 根据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的实验数据,在小白鼠交配前两周以及在它怀孕期间,喂食经过遗传基因改良的大豆,一半以上的小白鼠刚出生后就很快死亡,幸存的40%%生长发育也非常迟缓,它们的身体都比那些没有喂食经过遗传基因改良的大豆的小白鼠所生下来的幼崽小。同时发现,喂食含有基因食品的母鼠和幼鼠攻击性和焦虑症状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 俄国家基因研究会执行主席阿列奥纳沙洛基娜表示,叶尔马科娃的实验将推动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尽快筹集资金,开启一项名为安全测试的国际行动,目的是研究转基因产品对哺乳动物的影响。叶尔马科娃强调,每年俄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都会发布很多关于转基因产品潜在危险的报告和论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却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而对这些报告和论文表示置疑,宣称转基因产品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因此,研究人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独立测试实验,找到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性的的确凿证据。在这一点上,叶尔马科娃与俄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为了这一目的现在联合了起来。他们希望让事实说话,因为科学实验的结果胜过一切言词。 叶尔马科娃认为,一些西方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俄作为转基因产品的实验场。甚至,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美国直言不讳地向俄罗斯提出了开放转基因食品市场的要求。她坚信,只要转基因产品无害性还未被证明,那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增加,不育症、过敏症、慢性中毒,以及基因突变等疾病将随时可能会将人类逼向绝境。 (来源:《科技日报》 2005 年 11 月 15 日 ) 日 本 【核心提示】日本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和慎重对待。根据Angus Keid Group 发布的调查,82 %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2006 年8 月,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1 .82 %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 在日本,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为保证农业转基因生物 (GMO)的环境安全,农林水产省(MAPP)在1989年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评价指南,该指南指导从事GMO工作的申请人对GMO进行潜在环境风险评估。如果农林水产省认同其评价结果,将批准申请人进行田间试验。在日本第一例通过环境安全评价的是转基因抗病毒番茄,十多年来,已经有60例转基因植物通过农林水产省的环境安全评价,这些转基因植物是由日本公司、研究机构及国外公司研究和开发的。 目前,日本只批准了转基因康乃馨的商品化种植。 尽管日本政府对转基因作物、食品和饲料进行安全评价,但由于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日本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仍然心存疑虑。一些民间组织如消费者组织对转基因作物持反对立场,并发起了一系列反对转基因作物、食品和饲料的抗议活动,各种媒体在相关报道上也起了重要的负面影响。一些记者甚至科学家也加入到了抵制转基因作物的行列。 根据Angus Keid Group 发布的调查, 82 %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最近由日本一所大学的研究者开展的调查表明,对转基因食品持肯定态度的消费者的比例已由1997 年的45 %降至31 %。东京市政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总之,过去的两年里,不愿意食用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的比例明显上升,目前这一比例为90 %左右。 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否定态度已开始影响日本的食品加工业。例如,几乎所有的酿酒商已开始停止使用转基因产品酿造啤酒;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日本食品如豆腐的公司开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并标记上没有使用转基因大豆。因此,要求对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分开贮运的呼声越来越高。(王青立等:日本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管理 来源:《世界农业》 2002年5期) 2 .日本封杀美国转基因大米 2006年8月22日消息:自检查发现美国长粒大米内含有未能批准的痕量转基因成分后,日本卫生部已经暂停进口美国所有长粒大米。这种转基因大米由德国拜耳公司发现,随后该公司通知了美国官方。目前这种转基因大米并未在美国得到销售批准,但是其他含有同样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大米得到了销售批准。(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 国际动态) 2006年8月,美国农业部对外宣布在美国市场上发现有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稻米LL601流通,欧盟委员会随即通过控制措施,要求进口自美国的大米出具不含有转基因稻米(LL601)的证明书。而在10月,欧盟委员会又进一步要求对进口的美国大米进行强制检测,而不是先前的随机抽检。由于该控制措施极为严格,可以说,目前欧盟实际上已停止从美国进口所有品种的大米。日本卫生部则在8月就宣布暂停进口所有美国长粒大米。(来源:2007年01月15日 第一财经日报) 印 度 【核心提示】由于遭遇强烈抗议,印度暂停引进转基因茄子。现阶段,棉花是唯一一种在印度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的转基因作物。 印度政府9日决定,在进一步研究结果问世前,暂停商业化种植一种有美国血统的转基因茄子。在独立科学研究得出令公众与科学家满意的结果前,出于对人类健康与环境长远影响的考虑,我们决定暂停引进BT茄子,印度环境和林业国务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说,(引进BT茄子)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眼下)公众持消极态度。 拉梅什说,现阶段,不会封杀这种转基因茄子,但暂停引进并不意味着有条件接受。 德新社说,转基因后的BT茄子可以抗击病虫害,其种子由美国孟山都公司与印度麦克公司合作研发。印度基因工程审查委员会去年10月批准引进种植这种转基因茄子,委员会认为这种转基因茄子符合生物安全标准,可以减少使用杀虫剂,增加收成。不过,印度引进BT茄子引发科学家与人权组织的强烈抗议,印度11个邦政府说,他们不会引进这种转基因茄子。 现阶段,棉花是唯一一种在印度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的转基因作物。 (来源:新华网 2010 年 02 月 11 日 ) 2 阿根廷: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实验品 根据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一书摘编 【核心提示】到2004 年,阿根廷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美国,全国48 %的土地被用来种植转基因大豆,其中90 %以上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品种,而种植这种种子一定要用孟山都公司提供的农药。由于种子和农药都要从美国公司购买,以及孟山都公司在专利费上所持的强硬立场,仅仅十年时间,在技术进步的名义下,阿根廷的粮食自给能力逐渐丧失,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彻底受控于外国权势集团。 阿根廷成为第一个实验品 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由接受过遗传学训练的、虔诚的分子生物学家组成的全球网络已经形成。与此同时,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一个庞大的转基因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地点选中了阿根廷,在那里,戴维洛克菲勒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已经与新任的总统卡洛斯梅内姆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阿根廷的农业用地被确定为转基因作物的第一个大规模实验场,阿根廷的人民也因此成为转基因作物的第一批活体实验品。 到2004年,阿根廷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3400万英亩(约1375.9 万公顷 ),在种植面积上仅次于美国。转基因农业的历史和阿根廷的大豆革命,是一个国家在进步的名义下全面失去粮食自给能力的典型案例。 1991年,早在美国批准和开始进行田间实验好几年之前,阿根廷就成了开发转基因作物的秘密实验室。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变成了这个项目的活体实验品。 委员会总是秘密碰头,讨论结果也从未公之于众。它只是充当了转基因种子跨国公司的代言人。这毫不奇怪,因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来自孟山都、先正达、陶氏益农等转基因生物巨头。 1996年,在决定许可种植孟山都的转基因抗农达大豆之后,阿根廷随后发生了一场革命,它被倡导者们赞颂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阿根廷转基因大豆革命的结果,至少在一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的农业经济被彻底改造了。 20世纪70年代,在债务危机之前,大豆在这个国家的农业经济中所占地位微不足道,种植面积只有9500公顷。在那些年月里,一个典型的家庭农场种植多种蔬菜和粮食作物,还养些鸡,有的还养有少量的牛,来生产牛奶、奶酪和牛肉。 在改种孟山都大豆和采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四年之后,到2000年,转基因大豆的播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到2004年,面积扩大到1400万公顷以上。大型农业收割机械大量砍伐森林,并扫荡由当地农民占据的土地,以便为大豆种植提供更多的土地。 阿根廷农业的多样性一垄垄玉米地、麦田和广阔的牧场被迅速改变成了种植单一农作物的地区,就像埃及的农作方式在19世纪80年代被棉花取代并被摧毁一样。 到2004年,这个国家所有农业用地的48%被用于种植大豆,其中90%~97%种植的是孟山都的转基因抗农达大豆。阿根廷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毫无控制的转基因实验场。 1988~2003年间,阿根廷的奶牛农场减少了一半。破天荒第一遭,牛奶不得不以比国内高得多的价格从乌拉圭进口。随着机械化的单一种植大豆的农作方式迫使数十万农民离开土地,贫困和营养不良现象大量出现。 在风平浪静的20世纪70年代纽约的大银行进入之前,阿根廷的生活水平是拉丁美洲最高的国家之一。官方公布的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口比例1970年仅为5%,到1998年,这个数字陡升至30%。而到了2002年,又激增至51%。以前在阿根廷闻所未闻的营养不良现象,到2003年上升到约占3700万总人口的11%~17%。 在因国家拖欠债务而引发的全国性严重经济危机当中,阿根廷人发现,他们已经不能再依靠小块土地生存。这些土地已经被大片的转基因大豆所占据,甚至堵死了种植能维持生存的一般作物的出路。 在外国投资者和孟山都、嘉吉等农业综合企业巨头的支持下,阿根廷的大土地所有者有条不紊地采取行动,从无助的农民那里夺取土地,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农民们突然接到通知,他们的土地已经划到了别人的名下。通常,如果他们拒绝自愿离开,武装团伙就会偷走他们的牛,烧毁他们的庄稼,而且威胁他们还要吃更多的苦头。转基因大豆出口的巨额利润的诱惑酿成了全国各地围绕传统农作方式的暴力骚乱。 几年之内,超过20万的农民和小农场主被逐出自己的家园,为大型商业化农业大豆种植商让路。 孟山都用欺骗手段进行征服 由于阿根廷的国家《种子法》并不保护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种子专利,当阿根廷农场主在下一季再次使用其种子时,从法律上说孟山都不能要求他们支付专利费。 但是,收取这种专利费或者说技术许可费,是孟山都市场营销方案的核心。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农场主必须与孟山都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同,同意不得再次使用收获后保存的种子,并且每年要向孟山都支付新的专利费。持民族主义立场的阿根廷国会,拒绝通过新的法律授权孟山都通过由法院施加严厉罚款的手段来强制征收专利费。 为了在阿根廷扩展大豆革命,农民们最初以优惠条件购买所需的种子。在最初阶段,孟山都故意放弃技术使用许可费,以尽可能加速其转基因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的扩散,特别是尽可能扩大与这些种子一起使用的、拥有专利的草甘膦农达除草剂的使用。销售抗草甘膦种子的市场营销战略背后的险恶用心是,农民们被迫购买专门与种子相匹配的孟山都除草剂。 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土地已经增加了14倍,而孟山都的抗农达大豆种子的走私现象遍布整个潘帕斯平原,并进入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和乌拉圭。对于其种子非法传播的现象,孟山都公司却坐视不管。孟山都的合作伙伴嘉吉公司自己就受到了非法走私转基因大豆种子的指控,说它将转基因种子与非转基因种子混在一起,从阿根廷走私到巴西。 最终,在1999年转基因大豆引入三年之后,孟山都公司正式要求农民们为种子支付延期专利费,尽管事实上这一要求并不符合阿根廷法律的规定。孟山都声称,收取专利费是必要的,因为它要收回用于转基因种子的研究和开发的投资。由此孟山都发起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宣传运动,目的是将自己装扮成农民们滥用和盗窃行为的受害者。 2004年初,孟山都紧锣密鼓地对阿根廷政府施压。孟山都宣布,如果阿根廷拒绝承认技术许可费,它将在进口大豆的地点诸如美国和欧盟强制收取专利费。在这两个地方,孟山都的专利都是得到承认的。这一措施意味着,阿根廷商业化农业的出口市场将受到毁灭性打击。而且,孟山都进一步威胁说,将阻止阿根廷销售所有的转基因大豆,并声称在所谓的黑市中销售的85%以上的大豆都是由农民们非法再次种植的。之后,阿根廷农业部长米盖尔坎波斯宣布,政府与孟山都公司达成了协议。 阿根廷农业部拟成立一个由其管理的技术补偿基金。农民们不得不向粮食储运加工商或嘉吉公司等出口商支付几乎高达转基因大豆销售额1%的专利使用费。这种使用费在加工场所收取,农民们除了乖乖付钱之外毫无选择,因为他们必须加工自己的收成。然后,这笔使用费再由政府返还给孟山都公司和其他转基因种子供应商。 尽管农民们提出强烈抗议,但技术补偿基金还是于2004年底开始实施。 到2005年初,卢拉总统领导下的巴西政府也举起了白旗,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首次使种植转基因种子在巴西合法化。到了2006年,阿根廷、巴西,加上由孟山都转基因大豆主导的美国,占据了世界大豆产量的81%以上,因而保证了世界上豆粉喂养的所有动物实际上都在食用转基因大豆。 结果是,由于经济危机恶化,饥饿遍布这个国度。由于担心粮食危机引发骚乱,在孟山都和嘉吉、雀巢、卡夫食品等国际大豆用户的帮助下,阿根廷政府向饥饿的人群提供免费食品。因此,用大豆制成的食品被到处分发,其中伴有培育更大的国内大豆消费市场的动机。 一场全国性的推广运动开始了,它鼓励阿根廷人用大豆来替代新鲜蔬菜、肉、奶、蛋等健康食物。杜邦农业科学公司建立了一个组织,并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很健康的名字生命蛋白,目的是宣扬人类应食用大豆,尽管原来种植大豆的意图是作为动物饲料。作为这场推广运动的一部分,杜邦向数千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穷人分发大豆强化食品。在所有国家当中如此众多的人口直接食用大豆,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到目前为止,阿根廷人在很多方面都成了活体实验品。 政府和私营公司大肆鼓吹大豆食物对健康有巨大的好处,可以代替牛奶或肉类蛋白。但是,这种宣传纯属谎言。它故意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以大豆为基础的食物不适合人类长期食用。而且研究已经证明,与用母乳或牛奶喂养的婴儿相比,用豆奶喂养的婴儿的过敏症发生几率会大大提高。他们并没有告诉阿根廷人,未经加工的大豆和经过加工的大豆均含有一系列有毒物质。如果大豆作为人们食物中的主要成分,这些物质会损害健康并可能导致癌症。他们绝口不提,大豆含有一种抑制剂胰蛋白酶,瑞典人的研究已经将这种物质与胃癌联系起来。 在农村,大规模单一种植大豆的农作方式的后果更是可怕。因为农达把除了经过基因改造能够抗草甘膦的孟山都大豆之外的所有植物都杀死了。 200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喷洒不仅杀死了附近农民的庄稼,他们养的鸡也死掉了,其他牲畜尤其是马匹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老百姓则因除草剂出现严重恶心、腹泻、呕吐和皮肤损伤等症状。有报告称,转基因大豆种植田附近产下的动物出现严重的器官畸形,香蕉和甘薯也变得奇形怪状,湖里突然漂满死鱼。有些农户报告说,邻近的大豆田喷药之后,他们孩子的身上出现了奇怪的斑点。 对珍贵的林地的破坏更大。这些林地被推土机推掉,以便大规模种植大豆,这种状况在巴拉圭附近的查科地区和永加斯地区尤为严重。森林的破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急剧增加的医疗问题,包括黑热病,这是一种通过沙地苍蝇传播的寄生虫病,治疗费用极其昂贵,而且会留下严重的疤痕和其他畸形。在恩特雷里奥斯省,120多万英亩(约48.6 万公顷 ) 森林到2003年被全部夷为平地,而到这个时候,政府才终于颁布毁林禁令。(摘自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 第八章 P148) 3 转基因种子优势之疑 1.转基因种子的优势之疑 【核心提示】转基因棉花会出现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次生害虫频发,农药用量加大;二是其他病害易发,无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人员经过历时7 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这些农户在种植转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经济效益最大,但情况从第四年开始发生逆转。 方立锋并不认同农业部在给本刊记者回复中阐述的转基因种子优势。他说,即使以转基因棉花为例,它也使棉农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转基因棉花会出现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次生害虫频发,农药用量加大。一方面,棉铃虫的抗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江苏沿海地区农研所的调研发现,次生害虫日益严重,并成为棉花的主要虫害。次生害虫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持续大量的农药投入,并且使用的农药将越来越多。 二是其他病害易发,无法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江苏省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实际案例表明,转基因棉花更容易得黄萎病和枯萎病,造成的减产严重。扬州大学的科研小组研究得出,转基因棉花不能更好地应对高温条件。 据2006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所发布消息:中美两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历时7年的联合研究表明,尽管Bt转基因棉花能有效控制棉铃虫,但长期种植会导致其他害虫肆虐,这使得中国种植的Bt转基因棉花长期经济性不如预想。 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的这一项目,是世界第一个对转基因棉花种植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估的课题。科学家调查的Bt转基因棉花是第一种投入商业种植的转基因棉花。它因在棉花基因组中插入苏云金杆菌(Bt)基因而得名,能分泌毒素杀死棉田最主要的害虫棉铃虫。早先的一些小规模研究表明,转基因棉花能有效提高棉田单产、降低杀虫剂用量,有较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因此已陆续在美国、中国和印度等多个产棉国推广。 中美两国科学家对中国481户棉农的长期研究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研究人员经过历时7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这些农户在种植转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经济效益最大,他们的平均杀虫剂用量比种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 但情况从第四年开始发生逆转。转基因棉花尽管抑制了棉铃虫,但它无法杀死盲蝽等其他害虫,导致盲蝽侵害棉田。当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杀虫剂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种植户高了3倍,而他们的收入却低了8%。到第七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所使用的杀虫剂,已明显高于普通棉花种植户,加上转基因棉花种子成本也较高,使棉花种植户的收入大幅下降。 康奈尔大学教授、这一研究的美方负责人平斯特拉普安德逊说,早先科学家曾认为Bt转基因棉花可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无法对付的次生害虫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他认为,只有尽快开发出抑制其他害虫的方法,才能让Bt转基因棉花产生明显的效益。(来源:《瞭望》 2010年第6期) 2 .转基因植物真的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吗? 2004年10月,美国生物技术信息网(BioTech InfoNet)报告,题为《美国遗传工程作物及其农药使用:第一个九年》(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and Pesticid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rst Nine Years)。( http://www.biotech-info.net/Full_version_first_nine.pdf)。主要结论:转基因植物减少农药的使用这个说法没有根据(Pesticide Reduction Claims are Unfounded)。它提供的具体数据:三大转基因作物,玉米、大豆、棉花,在1996-1998三年间,减少了农药使用量2060万磅,但是从1999到2004年六年间,这些植物的农药用量却增加了1亿4千3百万磅。也就是说,九年之间,转基因作物的农药用量净增1亿2千2百万磅。(来源:美国生物技术信息网报告 P39 2004年10月) 4 跨国公司及中国科学家利益集团 转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 【核心提示】据恩道尔《粮食危机》一书介绍,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其旗下的研究机构,孟山都公司、陶氏化学、杜邦等农业化学巨头和美国政府是发动转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控制世界粮食生产,最终控制世界。 洛克菲勒基金会 1.控制世界粮食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栽培起来的得意门生,截至1973年,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他完全掌控着。 基辛格在嘉吉公司和其他粮食贸易集团的支持下开始了他的侵略性粮食外交政策,他把这种政策称为粮食武器。 2.发动转基因革命 在发动转基因粮食作物基因革命以及这场革命向全世界扩散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充当了主要推手,这一点毋庸置疑。政府与孟山都、陶氏化学、杜邦等农业化学巨头一唱一和,就好像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融为了一体。 在整个绿色革命的进程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和中央情报局在对外政策目标方面通力协作,携手并进。 在整个基因革命的演进过程中洛克菲勒基金会都处于核心地位。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这个基金会在制定改变人类饮食方式的战略和手段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甚至能让全世界断粮。 3.控制世界人口 1974年,美国政府的少数要员收到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这份报告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由基辛格起草完成,其主旨是实施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以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数量。 到基辛格受命起草《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文件的时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网络已经逐渐为控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研究与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精心培养转基因科学家 约翰三世的农业发展理事会还为经过精心挑选的几所亚洲大学聘请了美国大学的部分教授来培训新一代的科学家。最好的科学家会被选送到美国攻读农业科学的博士学位。从跨出美国大学校门之日起,这些科学家就会遵循洛克菲勒的农业发展观而卖命工作。这个精心构建的网络将在日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全球传播转基因农作物应用的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得到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 的慷慨资助,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 就能够做到将第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和农学家送到美国去学习掌握现代商业化农业生产的理念,并将其带回他们的祖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为在自己的祖国推广美国的商业化农业建立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而且这些活动都是以发展科学和高效的自由市场农业为名开展的。 下面介绍一下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或资助的主要研究机构。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 ) 世界最大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联盟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成立于1971年,是一个战略联合体,由国家、国际及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为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与各国农业研究系统、民间机构、私人部门有合作关系。自1984年中国加入CGIAR以来,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CGIAR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农业发展政策、种质资源交换、新品种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CGIAR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合作领域的重要伙伴。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IRRI)是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一个下属机构。 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创办,并得到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助。 中国水稻研究所(CNRRI ) 中国水稻研究所是由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在杭州建立,由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 洛克菲勒基金会 (IRRI) 、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 美国洛氏基金会 (机构)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科研单位,逐步扩展到欧盟、东南亚以及国际性大公司。(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网站) 等国际组织 共同投资的受农业部和浙江省双重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管理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水稻研究所。九五期间,合作伙伴由 国际水稻研究所 孟山都公司 孟山都公司就世界上第一号转基因公司,总部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它是转基因种子的主要供应商和化学除草剂草甘膦(孟山都称其为农达系列除草剂)的世界最大生产商。 孟山都创立于1901年,最初生产硫酸等工业化学品。它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多氯联苯(PCBs),并向其他企业发放生产这种产品的许可证。后来证明,这种东西会造成严重的大脑损害、生育缺陷和癌症。 孟山都曾参与高毒性二英的生产,并生产一种基于二英的致命毒剂橘剂,这种毒剂曾在越南战争中使用。正如一个专业报告所指出的:从1962年到1970年,美国军队在越南喷洒了7200万升除草剂,其中大部分是橘剂。超过100万越南人暴露在喷洒之下,另外还有超过10万美国和盟国士兵。 2007年初,英国调查人员披露的英国政府内部备忘录和证据显示,孟山都公司曾向威尔士南部一个未划定隔离线、会渗漏的采石场倾倒约67种化学药品,包括橘剂派生物、二英和只有孟山都才能生产的多氯联苯,这个采石场没有取得接纳化学废料的许可,造成30年后地下水和大气的污染。 (恩道尔:《粮食危机》) 中国转基因研究的关键性人物 中国转基因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机构为主,以张启发、范云六、陈章良、贾士荣、黄季焜等科学家为代表。这些机构和科学家们都与洛克菲勒财团有联系。下面介绍几个代表。 张启发 2009年11月27日,在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后,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其中两种转基因水稻品种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等科研人员培育而成,是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 张启发,男,博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5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其后于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 兼任 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网站) 1 .中美国院士 2007年5月1日,张启发院士又荣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启发教授还担任 美国 Rockefeller 基金会 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从事农业教学科研工作26年来,主持承担了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项目 等二十余项重大(点)研究项目。(来源:新华社及《科技日报》报道资料) 1988年夏天,这项国家863高科技生物课题、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课题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标记鉴定和定位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1990年张启发参加了用分子标记方法研究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角逐。这一研究课题很快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1992年被列入美国洛氏基金国际水稻生物技术计划重大项目。(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9年01期作者:鲁大安张春强) 2 .被打造出来的院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农利用 世界银行贷款 将张启发等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人送往世界科技前沿深造,张启发归国之时,当时的校长孙济中教授就认定这个小伙子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科学研究方法,是华农的未来。 一穷二白。缺水,建水塔;没电,买发电机。总而言之,砸锅卖铁,举全校之力为张启发搭建科研平台。专门为张启发组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此同时,跨学科抽调一批崭露头角的学者给他充当助手,并专门开办7年制本硕连读的生物技术班,培养后备科研队伍。 校方甚至专门为张启发配备了一位实验室总管他过去的老师、曾经当过科技副县长的章荣德,因为老章既懂业务又懂管理。在张启发的周围,孙济中不止一个,章荣德也不止一个,他们共同造就了张启发。(来源:《湖北日报》 2004年4月14日) 其实准确地说,张院士不仅是华中农大打造出来的院士,更是世界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基金会打造出来的。更进一步说,张院士更可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推行转基因革命的急先锋。 3 .变身转基因科学家 2000年10月,张启发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发表了一篇论文,最终成为转基因科学家的领队。 Jumin Tu, Guoan Zhang, Karabi Datta, Caiguo Xu, Yuqing He, Qifa Zhang, Gurdev Singh Khush Swapan Kumar Datta. (2000). Field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elite commercial hybrid rice expressing Bacillus thuringiensis -endotoxin. Nature Biotechnology 18, 1101-1104.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报告Bt转基因的水稻恢复系明恢63及其杂交后代汕优63在田间既抗虫、又增产。虽然这项研究所使用的转基因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范云六,水稻材料明恢63和汕优63是谢华安培育出来的,并且田间实验是在武汉进行的,但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却是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Swapan Kumar Datta。 4 .涉及多项国外专利 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张启发研究的转基因抗虫水稻Bt63涉及多项国外专利。 转基因抗虫水稻Bt63在研发过程中,至少涉及到11 项国外专利。这些专利包括了技术(如合成植物基因和准备方法(EP0413019)等)与基因(如合成杀虫晶状蛋白质基因(US5380831)等)。 这些专利都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与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注册。专利持有人包括孟山都(Monsanto,美国),拜耳作物科学(Byer Cropscience,德国) 和先正达(Syngenta,瑞士)等国外生物科技公司与科研机构。(来源:绿色和平,2008年4月,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 5 .秘密会议:转基因水稻的首次亮剑 2004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咨询组(成员包括张启发)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提出在继续扩大抗虫棉种植的同时,重点推进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五期) 2004 年11 月底,国家农业部召开的一个讨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会议,12月1日会议结束,但是官方没有公布会议内容。2004年12月9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转基因稻米:13 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披露了会议的内容,并指责这些转基因科学家有谋取私利之嫌。 张启发是转基因科学家,这次北京会议,就讨论了他的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来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 6 .湖北非法种植Bt 转基因水稻事件 2005年4月13日,绿色和平组织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非法转基因水稻污染中国大米》。该报告说:绿色和平于2005 年2 月到2005 年4 月期间,分别四次到湖北省进行实地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湖北多个地方的种子市场、农技站和种子站已经在非法售卖还没有通过安全审批的Bt抗虫转基因水稻;Bt 基因的抗虫转基因大米已经污染了湖北的大米市场,并很可能销售到湖北以外的市场,污染大米、米制品和加工食品;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农民一般不知道这是转基因品种,只知道是抗虫的;我们综合估计湖北去年最少有950-1200 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 绿色和平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得出结论:非法销售的转基因水稻可能就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等科学家正在研究的转Bt 基因抗虫稻,而且我们有理由认为华中农业大学可能就是污染源头。(来源:绿色和平组织) 这就是著名的湖北Bt转基因水稻事件。 一位专家对记者说,搞转基因研究的专家很多人并不缺钱,但是他们希望能够早点将自己的成果推广,按照现有的程序,很可能很长时间都批不下来。有意或者无意的泄露一些种子,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既成事实,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这些转基因的种子作为普通的杂交稻种到地方上进行申请,按国家规定只有转基因的种子才必须由国家批准,这样难度也就减少了。(来源:《凤凰周刊》2005年15期 总184期) 湖北省农业厅最终在2005年8月发表声明,宣布对三家种子公司进行处罚,并彻底铲除田间的转基因水稻。2006年1月,向全省发布通知,禁止销售未经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作物种子。(来源:南方日报 2005年08月11日) 陈章良 男,汉族,1961年2月生,福建福清人,无党派,1982年7月参加工作,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专业毕业 ,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1 .效力孟山都公司 2002年11月9日,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美国中心,陈章良校长从华盛顿大学校长Mark Wrightom手中接过华盛顿大学杰出校友奖证书。他是华盛顿大学建校以来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留学生。他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 Roger Beachy 教授 ,同时参加了第一批的转基因植物研制。(来源:中国农大新闻网) Roger Beachy 教授是 美国国际热带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 ILTAB )创始人、主任,曾与孟山都公司合作开发抗草甘磷的作物。 得到了美国几个联邦机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法国的一个公共研究机构( 的资助,它致力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物技术。 本来位于加州,后来迁往 孟山都公司总部外面 的 圣路易斯唐纳德丹佛植物科学中心 (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 。该中心由孟山都公司耗资超8000 万美元而建。 (http://www.grain.org/briefings/?id=140) ILTAB ORSTOM ) ILTAB 大概是因为其导师的这种背景,陈章良才有机会得到孟山都公司的青睐。 据报道l985年1月欧洲分子生物学学报发表了24岁的陈章良的第一篇论文,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大豆蛋白基因成功地转移到矮牵牛(茄科植物)上,并使大豆蛋白基因在矮牵牛种子里得到表达。当陈章良取得这项举世瞩目的成果后, 华盛顿大学孟山都公司 6月成功地把抗花叶病病毒基因,转移到烟草、番茄等作物上去,解决了世界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防治植物花叶病的难题。嗣后,他又把一种能使昆虫致死而对人体有利的蛋白基因转移到蔬菜上去,使蔬菜生长期不用农药喷杀就能达到防虫害的满意效果。这些科研成果都有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给 孟山都公司获得了巨额的专利费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院校报》 56期 1987 年 10 月 20 日 ) 立即把作为一般学生的陈章良吸收进公司给予专家学者的待遇专门给他一套精密仪器设备,从事基因工程的研究。这对于陈章良来说,正如虎添翼,到公司不久便在去年 2 .支持转基因,继续与孟山都合作 果然,后来陈章良成为中国最早公开支持转基因植物推广的科学家。 2000年8月21日,陈章良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转基因作物并不可怕》。 2001年2月16日,中国青年创新论坛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陈章良作了题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的演讲,力挺转基因食品。(《中国青年报》 2001 年 2 月 19 日 ) 2008年01月10日,孟山都全球副总裁Jerry Steiner受陈章良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演讲:生物技术未来全球经济新引擎。(来源:中国农大新闻网) 3 .领军广西农业经济,又见孟山都 2007年2月,陈章良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2008年4月10日,《小康》杂志专门做了一个报道,其中说: 1991年,陈章良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国际基因工程大会。 同年的 美国洛克菲勒国际会议 和国际第三届植物生物学大会上,陈章良又分别公布了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 无论怎样,如今的陈章良已经意气风发地领军于广西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阵。(来源:2008年4月10日,《小康》杂志) 2008年6月25日,陈章良在南宁会见了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副总裁麦克凡一行。陈章良说, 广西与孟山都的合作已经有 7 年多 ,孟山都公司在广西推广的迪卡007玉米新品种,填补了广西高产优质、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的空白。目前,迪卡007在广西的推广面积已近600万亩。广西希望能够跟孟山都公司有更深的合作。(来源:南宁日报 2008 年 6 月 26 日 ) 另据广西科技成果网2008年3月14日的科技成果登记,科技项目抗旱耐瘠玉米新品种迪卡007的引进与产业化开发取得重要成果,按照总公司+区域分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六年累计推广应用 迪卡 007 玉米 1026 万亩 ,完成计划的513%。 黄季焜 现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获菲律宾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政策,资源和环境经济政策,价格与市场,食物安全和反贫困政策,国际贸易等研究。(来源:中科院农研中心网站) 我们首先注意到黄季焜是学经济学的,而且是从事农业科技和食品安全政策研究的,地位重要。 1990年获菲律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随后在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2年回 中国水稻研究所 1993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年去 斯坦福大学做合作研究 1994-1995年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建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以来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同时兼任数个 国际组织的顾问 和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兼职研究员、教授。(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 工作, , 2004年这一年,黄季焜没少为转基因商业化冲锋陷阵。 据报道,2004年6月9日晚7时,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新报告厅举办了新一期的名家论坛。中科院创新基地研究员、 首席科学家黄季焜 黄季焜:发展转基因农作物符合国家利益 2004 年 7 月 6 日 ) ,围绕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政策及其对经济和贸易的影响等方面为在场的师生做了一场详实而又精彩的报告。(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2004年11月,黄季焜接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记者采访,认为发展转基因农作物符合国家利益。推迟产业化的政策成本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浙江转基因稻米产业化发展是推动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重要进程。(来源:《今日早报》 2004年11月25日) 几天之后,农业部即将召开会议讨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问题。确实,曙光就在一步之外。 可惜后来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被搁置。黄季焜也被绿色和平组织揭露鼓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涉及私利。 据南方周末报道:大力呼吁转基因水稻的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其夫人是转基因科学家贾士荣所在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又同时在贾士荣任董事的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任职。贾士荣则是多种身份的人,他是转基因科学家,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又是创世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董事,有商业利益。而现在,他向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会申请转基因稻米的商业化生产。(来源:《南方周末》 2004-12-09 ) 5 中国转基因水稻的专利陷阱 【核心提示】中国目前正在申请商业化的8 种转基因水稻,没有一种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而且上述8 个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28 个国际的专利技术。 郎咸平:绿色和平组织有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题目很有意思,叫做《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当然了,就是孟山都等等, 中国目前正在申请商业化的 8 种转基因水稻,没有一种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而且上述8 个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28 个国际的专利技术,是谁的呢?是孟山都的,德国拜耳的跟美国杜邦的,它们是真正掌控了水稻的核心技术, 因此我们这些个所谓的科学专家,我可以告诉你,他们连最基本的核心技术都不掌控,都是孟山都它们掌控的。 李银:而且我个人有个观点,我觉得专家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孟山都他们那个做法背后的目的。我举个例子,孟山都跟湖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包括先正达、拜耳、杜邦,他们都纷纷跟中国的科研机构合作,这个过程就有陷阱在产生,为什么,它的试验的品种,植株是孟山都他们提供的,比如第一代转PEPC基因的水稻,是美国大学研究出来的,第二代的转基因水稻Xa21,这个型号是美国的实验室出来的,它们都会受到一个叫做《材料转移协议》的保护,这个协议看起来好像不是专利申请的那种保护,但是你要知道,中国的研究机构跟他们签这个协议的时候是必须要签的,这表示什么呢? 这个科研材料在科研的时候可以无偿使用,一旦商业化,它必须再跟孟山都等提供植株的公司再谈判,谈判的过程中要保证提供方的经济利益。这就是掩埋的陷阱在里面。 郎咸平:我想给观众朋友们在图上解释一下,我们是如何受制于人的,这个就是整个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流程,是孟山都等公司规定好的流程,你一定要按照这个流程走,因此从细胞染色体开始,一直到完成为止,要经过这么多流程。我要告诉观众一件事,第一,走到这儿孟山都等等掌控22项专利,走到这儿,孟山都等等掌控7项专利,这儿6项专利,这儿呢15项专利,在基本元件这块还有9项专利,也就是说当你做完水稻研发整个流程完成之后,要附22项的钱、7项的钱、6项的钱、15项的钱,还有9项基本元件的钱,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如果中国人都开始吃转基因稻米以后,我们买米的钱有一大部分将要付到这些专利里面。(来源: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 6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007年,西班牙科学家J. L. Domingo在一篇综述中写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信息,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全部通过了各国主管部门的危险性评估。这些评估没有表明这些产品对人类健康有任何危险。尽管如此说得如此明确,但在过去七年间发表在国际科学刊物上的综述文章没有发现,或者只发现极少数量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动物的毒理学/健康威胁进行研究的参考文献。本文回顾了Medline数据库中关于转基因植物的潜在毒性的科学信息。参考文献数量之有限,令人吃惊。并且,绝大多数发表的研究结果都不是制造这些转基因产品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出的。本综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证明转基因植物/食品在毒理学方面安全的科学证据何在? (Domingo JL.Toxicity studi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07;47(8):721-33. ) 即时至今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试验数据的缺乏,仍旧悬而未决。 2 .转基因会吃进肚子会被消化降解吗? 核酸营养品中的DNA是裸露的、比较单纯的核酸分子,它们在人的消化系统中确实是很快被消化、降解。而转基因食品中的DNA,是被包裹在植物组织中、在细胞壁内、并且被染色质紧紧地包裹着,它们在人的消化系统中可以存在很长的时间。这一点,已经被科学试验充分地证明了。 还有研究表明,饲料中的DNA,甚至能够进入牲畜的肉体之内,甚至血液之中。 另外,在人、畜的肠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与食物中的转基因直接接触,转基因分子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这些微生物的细胞之中。这种可能性也已经被科学试验所证实。 由於细菌没有细胞核,并且其基因组没有染色质包被,所以转基因与肠胃微生物基因组发生重组的可能性比人类基因组要大得多。 假如这种重组确实发生(目前尚未证实),则转基因就能够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与人类的基因组发生重组。 3 .几个实验数据 2005年,世界最大的转基因植物公司孟山督公司的科学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不得不承认说:从科学的角度讲,转基因在自然界中迁移的可能性根本无法绝对排除(Gene transfer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remains so infrequent as to be theoretical. Whil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re such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such transfer can never be absolutely excluded), 2006年,巴西科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报告说:在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中,已经发现了三种抵抗草甘膦的杂草(Three weed species have evolved resistance to glyphosate in GRCs);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确实转移到了非转基因的canola中(Glyphosate resistance transgenes have been found in fields of canola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non-transgenic);当抗草甘膦基因与其他转基因(如抗虫基因)联手进入野生植物中之后,自然生态系统将会受到影响 4 .世界各国转基因安全事件 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Pusztai)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实验证明,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脑部萎缩,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免疫系统变弱。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John Losey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1997-1998年,英国等实验分析发现转基因食品导致某些动物健康异常和种植区域出现异常。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显示,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肝脏癌症早期症状、睾丸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等异常现象。 1998年,欧盟国家通过法律,把转基因农产品作业严格限制在实验室环境或封闭区域之内。   2004年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爆发丑闻,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踢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没有食用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意大利的科学家在2008年做了一个长期实验。他们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喂养雌性小鼠长达24个月,结果发现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脏出现异常。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种子销售使用。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7 张启发的 BT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是否有毒? 此附件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的文章整理。 王月丹简介:男,1972年生,副教授,医学博士。曾在法国Montpellier大学医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医学部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兼病原与免疫综合实验室主任。讲授《医学免疫学》课程并负责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科研方向主要为血液系统肿瘤及其免疫治疗,抗感染免疫和免疫信息学与抗原肽疫苗的研制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1项,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计划的获得者。从1996年以来,共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12篇,并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2项。 1 .BT 蛋白对人体有毒已是权威结论 苏云金芽孢杆菌英文名称: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简称BT或Bt。1911年,德国人贝尔奈(Berliner)从德国苏云金省这个地方的一家面粉厂里的地中海粉螟上又重新分离到一种有很强杀虫力的细菌,并正式定名为苏云金芽胞杆菌。从20世纪20年代起,Bt就得到大规模生产并被用来防治欧洲玉米螟,但直到1950年,人们才了解Bt杀虫活性完全由它在芽孢形成时产生的晶体蛋白即BT毒蛋白所决定。 有人做了个实验,对18名志愿者每人每天吞服30亿活芽孢,连服5天,4-5周后检查,一切化验结果正常,无毒性反应。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亦末见异常。(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螨制剂 来源: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网站 2008-2-2) 实际上,我国有关的食品管理部门早就知道苏云金牙孢杆菌对人体是有毒害的。国家官方杂志《食品科学》,早在2007年28卷第3期的357页就已经撰文,揭示出苏云金杆菌其实与人体的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菌,而后者被认为是可以引起致命性呕吐和肠胃炎的病原体,其产生的热稳定性毒素可以在30分钟内引起人体发生呕吐,并曾经导致一名17岁的瑞士男孩由于呕吐引起的肝衰竭和横纹肌溶解而死亡。目前的研究发现,以前的所谓蜡样芽孢杆菌中70%是苏云金杆菌,而且目前商业用的苏云金杆菌菌株(我们的农药菌株)含有呕吐毒素和肠毒素基因。所以,目前我国的很多农产品和畜牧产品都受到了这种农药菌的污染,有些人甚至说被污染的牛奶是特意添加了苏云金杆菌益生菌的,很多人因此腹泻,但都被归结为了乳糖不耐受症等疾病,从而掩盖了BT致病的事实。(来源:国家权威杂志《食品科学》 2007年28卷第3期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污染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 .BT 毒蛋白和三聚氰胺毒蛋白 作为转基因稻米的培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改良实验室)完全肯定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改良实验室在给本刊记者的回复中介绍道,我校转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是专一高效杀虫Bt蛋白。目前发现,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肠壁上有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因而该蛋白能选择性地杀死该类害虫。而人类肠道上没有该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故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人类认识Bt蛋白的来源生物苏云金芽杆菌已有100余年,安全使用Bt蛋白作生物杀虫剂有70多年,大规模种植和应用Bt作物已超过10年,目前没有过敏性反应的报告,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生存能力竞争、基因漂移等方面,该品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安全的。回复称,有人担心长期食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小鼠灌胃实验的结论可供参考讨论:该实验按照大鼠体重,每千克用5克抗虫BT蛋白每天两次灌食。8天后,各组动物体重和脏器重量无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华恢1号稻米中抗虫蛋白含量2.5微克/克,要达到5克/千克(抗虫蛋白与体重的比率)的接受试验的剂量,体重60公斤的人需要吃120吨稻米。回复称,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推理,如果按照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成年人即使吃华恢1号转基因稻米657年也应该是安全的。关于这样的安全论证方式,回复表示:这个推理可供大家讨论。并向本刊记者介绍:近年来,我们的科研人员长时间试吃了两个品系的大米,口感良好,而且健康状况良好。我们也愿意重申,一旦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后,我们科研人员的米缸里全是转基因水稻,到时候欢迎媒体监督!(《瞭望》新闻周刊 2 月 8 日 ) 只是用5g/kg的BT蛋白喂了8天大鼠,就认为安全,其实是很荒谬的。以三聚氰胺为例。 目前三聚氰胺被认为毒性轻微,据1945年的一个实验报道: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来源:《东方早报》 2008 年 09 月 12 日 ) 如果据此认可BT蛋白安全,那么三聚氰胺也是安全的,可以掺在大米里吃了。如果按照每公斤奶粉添加不超过2.5mg的三聚氰胺,人类每天吃500克奶粉,一个成年人即使吃三鹿奶粉400年,也不应该中毒,那么我们还制裁和查处三聚氰胺奶粉干什么呢?!可是,后来发现: 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然而,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为上述毒性轻微的结论画上了问号。( 来源:《东方早报》 2008 年 09 月 12 日 ) 199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也只说明: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 从1945年到2007年,经过了整整52年,才证明了三聚氰胺的毒性。 所以,我们如果不慎重,那么今天认可的BT蛋白,就可能是明天被后人唾骂的三聚氰胺了。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和子孙负责。所以,这个所谓改良实验室认可BT蛋白,不过就是认可了又一个三聚氰胺罢了。所以,认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必须要由专业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来认可。 3 .转BT 毒素蛋白基因作物食品对免疫系统及其功能潜在影响的研究进展 转BT基因的作物可以通过裂解昆虫的肠道上皮细胞而杀死昆虫。但是有研究表明,BT 蛋白不仅可以引起机体产生IgE和IgG等抗体应答和T细胞应答,具有引起超敏反应的潜在可能,而且还可能造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发育障碍或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这种对免疫系统及功能的潜在影响可能对某些人群或某些发育阶段的人群更加显著。所以,在评价转BT基因食品安全时,需要从免疫系统及其整体功能的角度进行评估,而不应仅关注其引起超敏反应的可能。(作者:初明 王月丹 来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8 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代价 1.中国转基因棉花失败案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于1996 年开始引进转基因棉花种植,目前已有10多年的种植历史,2007年中国种植转基因棉花面积达380万公顷,占中国棉花种植面积的69%。但是目前,中国的转基因棉花种植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2009年江苏省的棉花种植受病虫害影响损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减产绝收。 另据中国农业部发布的消息,2009年中国棉花的生产出现下滑,面积和产量减幅均超过10%。由此可见,转基因棉花可能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之一。另外,转基因棉花的问题已经暴露,长期的安全性值得担忧,也将影响中国的棉花生产。 2.美国转基因大豆减产案例 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在2008年美国种植的大豆95%是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3060 万公顷,产量达8054万公吨(美国农业部,2009)。同样在2008年,美国的大豆产量由于产量阻碍造成的损失达400至800万公吨。 由此造成的损失比美国平均每年出口欧盟(370万公吨)或墨西哥(360万公吨)的量还多,甚至可能超过两者之和。据估计,从2006年到2009年,美国的农民因种植转基因大豆而减产的量达3100万公吨。在最近的4年时间里,由于减产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110 亿美元(按农场价格9.65 美元/蒲式耳计算)。 3.美国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问题严重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公司巨头孟山都开发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被设计为具有抗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特性,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高温和干旱导致其除草剂抗性降低(Cerdeira Duke2006)。孟山都与农民签订协议,在购买Roundup Ready的同时,也要购买孟山都公司出售的除草剂农达(Roundup,主要成分为草甘膦)。 根据德州农民的投诉,在2004年和2005年,他们种植的转基因棉花由于草甘膦危害而损失惨重。此外德州农民还指控孟山都明知棉花会受到草甘膦的危坏,但却没有公开此事实。一个农民告诉路透社说我们感觉孟山都一直都对我们说谎。另一个人说,草甘膦的危害使得他种植的RoundupReady 转基因棉花的产量减少了近40%(Gillam,2006)。 4.美国转基因水稻污染事件 2006年8月,美国农业部的一则公告引发了全球大米市场的震动。美国农业部称美国的水稻已经被一种由拜耳公司研发的未经商业化批准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污染。 由此引发的大米市场经济损失事件层出不穷。整个美国大米行业的最大经济损失达7.41亿至12.9亿美元之多,其中包括对国外公司的赔偿费用和不确定的针对拜耳公司的法律事务费用。但是,对于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至今没有清楚的解释。 5.加拿大转基因亚麻污染事件 在2009年,从加拿大出口到欧洲和日本亚麻种子中检测到转基因污染,引发了市场的崩溃,造成了加拿大农民的巨大经济损失。欧洲的加工商和零售商同样也遭受了经济损失,很多国家的产品也被召回。 2009年9月,从加拿大出口到德国的亚麻籽首次发现转基因污染,市场也迅速作出了反应。仅仅几天之后,萨斯喀彻温省的亚麻发展委员会主席的结论是亚麻市场基本上已经崩溃(Kuhlmann,2009)。在年底,情况依旧没有好转,更多加拿大2009年收获的亚麻仍旧由于缺少买家而储存。(来源:绿色和平组织报告《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代价》2010年2月25日) 9 神秘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第一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是在原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担任主任。第一届安委会由58名专家组成,涉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贸易等多个领域,负责安全评价评审、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工作。安委会任期3年。 58 人组成的负责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中,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里面涉及的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和申请通过者, 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只有几个人。(来源:《南方周末》 2004年12月09日)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网站有一个《关于成立第一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通知》(2002年5月21日), 通知中附有第一届安委会成员名单,但此网页已经被删除 ,百度快照中仍可看见,附件无法下载。 2005年6月22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安委会成立大会。农业部副部长、第二届安委会主任张宝文,以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领导和第二届安委会委员出席了会议。第二届安委会成员有74名,增加了食用安全、环境安全、技术经济、农业推广和相关法规管理方面的专家。 第二届安委会的名单在网上搜索不到 ,只能在专家的简历和相关报道中零星找到。 根据农业部网站《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召开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暨2009年第三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审会议》,2009年12月4-6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安委会成立大会。这个通知本来有附件(百度快照中有附件2字),现网页上已经没有显示,但查看源文件中仍可看到。 百度搜索《农业部关于印发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 6号),没有相关结果。 第三届安委会成员究竟有哪些人?在网上搜索,只找到一些零星报道 : 朱水芳所长和林祥梅副所长当选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组图:黄大昉、杨晓光、彭于发做客人民网科技 从报道中我们得知,第三届安委会成员有60名。 农业部的网站搜索下载到一个文件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下载地址:http://www.agri.gov.cn/xxgkgzdt/P020080429670927134518.doc),打开文件标题上写着附件2,显然是作为某个文件的附件发的,文件最终修改日期为:2009年8月25日, 18:07:23。 此名单刚好与网上所传的 41 人名单完全一样。 根据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的中国生物安全网的报道,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成立于 2004 年11 月30 日 ,其编号为SAC/TC276 。段武德任主任委员,方向东、施宗伟、彭于发、杨汉春、严卫星任副主任委员,李宁任秘书长,汪其怀任副秘书长,秘书处设在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这个报道中还附有标委会名单供下载,这个名单与农业部网站的标委会名单完全一致。 标委会成员是否自动为安委会成员?从网上的报道看,我们只能知道有部分标委会成员也是安委会成员,如彭于发、杨汉春、朱水芳、李宁(中国农大)等。 综合网上的报道,目前可以确定为第三届安委会成员的有:黄大昉、彭于发、杨晓光、李宁(中国农大)、杨汉春、 黄昆仑、朱水芳、林祥梅、王硕、刘勇、于嘉林、赖锦盛、蒋思文。 罗云波为第一届安委会委员。李聪、 吴孔明、贾士荣为第二届安委会委员,不能确定是否连任。 据人民网科技频道报道,2009年12月25日12:30生物技术专家黄大昉、杨晓光、彭于发做客人民网科技访谈,解读转基因安全证书。这三名安委会委员可以算是第三届安委会的代表,出来跟公众对话。但是整个安委会的名单至今没有公布,相关网页删除的删除、修改的修改,相关附件不提供或者删除,这个安委会可够神秘的。为什么几届安委会的名单都没有公布过? 10 农业部颁布的转基因安全评价存在漏洞 农业部颁发的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九条中说: 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 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 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 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 最高安全等级安全等级Ⅰ是如何确定的?第十一条中说: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受体生物应当确定为安全等级Ⅰ: 1 、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未曾发生过不利影响; 2 、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极小; 3 、用于特殊研究的短存活期受体生物,实验结束后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极小。 注意这个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这就是说,只要符合1、2、3任何一项即可确定为最高安全级别安全等级Ⅰ! 只要符合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未曾发生过不利影响,即使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不极小、实验结束后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不极小,就可确定最高安全级别安全等级Ⅰ! 只要符合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极小,即使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曾发生过不利影响、实验结束后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不极小,就可确定最高安全级别安全等级Ⅰ! 只要符合实验结束后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极小,即使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曾发生过不利影响、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不极小,就可确定最高安全级别安全等级Ⅰ! 确定最高安全级别只要符合1、2、3任何一项!而不确定为最高安全级别却必须同时不符合1、2、3三项!(来源:人民网作者:九成)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16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蒿素真相在中国
twsliu 2010-1-29 21:11
科学追求的是真相,历史是真相的眼睛。《青蒿素真相在中国》就是用历史的眼睛揭秘科学的史实。
个人分类: 未分类|8904 次阅读|7 个评论
哥本哈根溃败记录—我所知道的真相(转zai)
tianli99 2009-12-23 21:08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延时到周六下午正式敲槌结束。诚实的讲,从周四事情开始显露失控的迹象,到大会最后成为一次名留史册的彻底溃败,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错。194个国家怎么就错过了千载难逢、一生一次的机会?每个身处漩涡中的人都忍受着震惊、挫败和困惑。 周六晚上我原本写好了一篇博客,试图逃避郁闷之情,开始理性反思。但今天上网看了一下国内的新闻,发现居然没有人讲的清楚最后两天发生了什么!多数报道非常含糊,或停留在周五下午的状态,甚至还有人以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了!? 不了解真相,如何开始反思?如何能避免所有人一次再次的消耗宝贵的时间、延误战机?在最后两天NGO被大量被阻拦入场的信息失衡局面下,幸运的拿到了入场券的我、爱伦和小军,现在有责任站在一个相对独立和清醒的立场上向一直以来关注着哥本哈根的你们还原这个真相!虽然并没有亲身经历每一个瞬间,但我相信这将是我们三人在场内眼见耳闻汇集的一份重要史料。 2009年12月17日,周四, 我觉得事情是从周四开始发生戏剧性转折。在那之前的部长级会议没能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共识,两份主席案文上面打满了代表异议的方括号,动弹不得。而在美国的宣传和施压之下,没有人再去关注这个对全球变暖负有最大责任国家的减排目标问题,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减排信息透明问题竟然成为会议的焦点!第一周游刃有余的中国代表团开始陷入合围的被动处境。 周四,首脑峰会开始,重要国家的首脑许多提前一天抵达进入对话。人们寄希望于首脑们解决分歧最严重的问题。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一次危险的赌博。 AM: 周四,提前达到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支持发达国家整体作出长期的减排资金承诺,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并持续下去,美国将承担相当部分。在幕后沉默至今的美国这一表态,受到广泛但谨慎的欢迎(包括中国在内)没人知道这会不会是张空头支票,以及美国下一步棋会怎么走。 这一天上午,有媒体报道说一位匿名的谈判代表透露中国人称会议只能达成一个很短的政治宣言,引起一场公关危机。媒体中心里传言这是美国人放出来的风。虽然中国发言人很快澄清,但事态很明显最后的blame game大戏登场。于此同时,关于中国信息透明度的讨论进入白热化。据说中美两国在一周的公开对抗后,这一晚终于私底下找到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周四的另一个新闻,是联合国为首脑们准备的一份背景分析文件被媒体泄漏,显示出按照现在所有国家公开提过的减排承诺,包括中国印度这样的相对排放控制目标在内,全球升温将达3度。 PM: 周四晚是丹麦女王主持的首脑晚宴。传闻宴会过后法国和巴西会拿出一份三页纸的草案,邀请包括中美、欧洲等大国在内、也包括一些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内的 28位国家元首讨论。一直坚决对抗不够透明和平衡的丹麦案文的中国,对如此重要的会议只派了外交部副部长参会。有人开始猜测中美两国首脑在较劲。 2009年12月18日,周五 AM 周五一早的重头戏是温总理和奥巴马总统的大会发言。温总理的措辞出乎意料得强硬不管这次会议成不成,我们自己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不以任何其他国家为转移!后来外交部散发的正式讲稿上,并没有这句话。而且讲话时温总理看得出非常生气之后奥巴马的发言则火药味更浓,他干脆把某些国家的数据透明度与世界减排目标和气候资金并列来谈,暗示中国不接受信息公开是大会的主要阻碍因素。他的发言也跟公开讲稿有很多不一样。听完这剑拔弩张的遥相问答,我和爱伦面面相觑,只说得出一句话:事情不妙了。 对奥巴马就差指名道姓的攻击,据说中国代表团大为光火。在前一天就已经差不多谈妥了的情况下,这样的公开打击近乎背信弃义。 前一晚的哥本哈根临时协议Copenhagen Accord草案,周五早上在所有信息灵通的媒体和NGO之间流传。果真是政治宣言,内容很糟糕,没有发达国家的整体减排数字只说2010年1月份各国应该提交各自的承诺,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给出了哥本哈根之后一年的谈判时间表,并明确说2010年底要达成的是两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 看到这份草稿,所有人开始明白,无论如何一份完整的协议是无法达成了。此刻起一切将开始围绕这份政治宣言的质量旋转。 在全程对首脑发言现场进行直播的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中、印、南非和巴西的首脑一起出去密谈。听说温和奥巴马发言之后也谈了一次,白宫声明说长达53分钟,并很有进展。 PM: 下午三四点,惊天消息传来:奥巴马闯进了中印巴西南非的基本四国会议,跟四位新兴经济国家的领导人直接斡旋。听说他说了两遍我能进来么?,并直接坐下。然后听说巴西总统卢拉离开。四个小时后,奥巴马在CNN直播中宣布他与主要发展中国家达成了共识。一份全新的临时协议出炉。随后空军一号起飞,延长访问5个小时的温总理也终于赶赴机场回国。 晚上10点左右,我们也终于拿到了这份五国版临时协议。令人遗憾的是,这版比早上的28国草案更糟糕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不再提,就连明年底要达成协议的语言也消失了。但可以看出那个闭门会议的成果:信息公开数据透明那一段写的很明白。中美都达成了共识,在很多人看来就算成了。媒体纷纷发出哥本哈根终于形成共识的新闻稿,各个机构迅速作出回应。相信现在很多对哥本哈根错误的乐观报道,就是从那时的新华社通稿而来。 然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实际上,从奥巴马宣布协议达成这一刻起,败局已定。 这样的协议,没有征求欧盟意见,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也毫不知情。欧盟和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别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接受。但中美和其他发展中大国元首已经离场,没有可能再对协议内容展开讨论,这是不争的事实。 午夜前,发展中国家集团的主席苏丹大使来到媒体中心,召集媒体宣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将不会接受这份强加的协议,里面既丝毫不能反映全球减排的雄心,也没有对最脆弱国家的关注。宁愿明年重头再谈。欧盟宣布他们将维持现有的20%减排目标。至此,德、法、英推高欧盟整体目标到30%的努力宣告失败。巴罗佐在发布会上苦涩自嘲:都没有人来跟我们提过这个要求。 午夜12点,公约缔约方大会闭幕式正式召开。这会议不再讨论任何具体内容,而围绕着两点进行:这份几个国家元首签署的跟联合国正式程序毫不相干的政治协议,大家要拿它怎么办?明年还怎么谈? 2009年12月19日,周六 除了坚持为自己的国家振臂高呼的马尔代夫总统以外,所有元首都飞走了。政治协议之外的100多个国家愤怒、疑惑、挫败。对于气候谈判未来命运如何的讨论持续了一整夜。我早晨7点半终于坚持不住离席打盹,一路上看到面如土色、脚步滞重的代表们面无表情的缓缓走过,恰如一个外国记者在博客上形容的:这是个活死人之夜。 谁都不敢想象最后的时刻。 欧盟看起来已经接受了现实,打算支持五国临时协议。英美强烈要求把它作为大会的一个决议保留下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后这一点可怜的政治共识,是要彻底丢进垃圾桶不留一点痕迹,还是至少有一点算一点,成为艰难的选择题。拉美国家排队发言,坚决反对把它作为大会的决议。苏丹坚决要求不在大会决议里提一个字。马尔代夫则夹在中间,恳求通过某种形式保留住这个共识,里面至少有可以立即执行的300亿美元。 早上12点回到会场,正赶上大会将要得出结论。在最后的决议文件里,写到注意到哥本哈根临时协议,并把它放在附件里供参考。 下午3点左右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会议也在一片死气沉沉中结束了。可惜的是,这么长久的艰辛和期望,到了最后,只落在两页薄薄的决议上:大意是,明年接着谈,到墨西哥的16次大会汇报结果。但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是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只字未提。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筋疲力尽的旋转三天之后,终于到底。 耳闻大会结束的锤声,面对全球亟需的气候保护协议的流产,没有人哭泣,出奇的安静。全球变暖不会因此而停止,气候谈判也并不以为为终结点。巨大的失败带来的是巨大的震撼,来不及调动个人感情。 我一直在想,未来人们会如何落笔书写这两天。昨晚,走在积雪的哥本哈根街头,我开始相信历史会铭记这一天。194个国家、120位国家元首、2万5千参会代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走上哥本哈根和全球街头的志愿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认真奋斗过。我们有了几乎能想象到的最好的条件,最终却仍被分歧隔绝在世界的彼端。一定有什么深层次的思考和决定尚未发生。这样的两周,在每一个国家都会留下痕迹,带来一些改变。只是此时此地,身处历史中的我们尚不能明白。 下一步是冷静反思,坚定决心。 作者:李雁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现在主要负责气候政策、影响等工作,2007年到2008年作为绿色和平国际气候谈判代表团的成员参加巴厘岛、波兹南等各次谈判会议】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9333page=1fromuid=638384 -------------------------------------- 博主的话: 那么多国家去开会,能出来个协议真不容易。幸亏我国参与基础四国,又为国际出了一把力。
个人分类: 网络文摘|1193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科学家的学术争论:全球变暖的真相(转载)
杨学祥 2009-12-1 05:04
转载者按:世界科学家并不像人们宣传的那样一致同意全球变暖持续的观点,争论是长期存在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例:美国部分科学家就气候变化问题被严重夸大的观点发表郑重声明。 附1、专栏的前言: President Obama says that few challenges facing America and the world are more urgent than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The science is beyond dispute and the facts are clear. In fact, many scientists disagree with the facts, their certainty,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Over 100 of them have signed the statement that appears in the Cato Institute's newspaper ad. 奥巴马总统说应对气候变化,毫无疑问是美国和世界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这已被科学证明是确定无疑的现实。但是在实际上,许多科学家对这个现实确定性的认可和解释并不一致。有100多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声明,并以美国凯托研究会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 附2、声明正文译稿: 应对气候变化,毫无疑问是美国和世界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这已被科学证明是确定无疑的现实。 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08年11月19日 恕我们直言,总统先生: 事实并非如此 (翻译 马德) 我们,在下列签名的科学家,就气候变化问题被严重夸大的观点发表郑重声明。 1、地球表面气温变化在过去一个世纪并没有连续而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最近十年期间的全球变暖。 2、控制人口增长和资源的利用,并没有能够减轻气候灾害事件造成的严重损失。 3、由计算机模拟的气候模型所作出的地表气温急剧变化的悲观预测,并不符合近期若干年来的实际状况。 4、总统先生,您对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的情况和在这个领域的科学论争的了解与表述流于简单,这是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 (签名略) 附3、声明英文原文: Few challenges facing America and the world are more urgent tha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The science is beyond dispute and the facts are clear.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NOVEMBER 19 , 2008 With all due respect Mr. President, that is not true. We, the undersigned scientists, maintain that the case for alarm regarding climate change is grossly overstated.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ave been episodic and modest and there has been no net global warming for over a decade now. 1,2 After controlling for population growth and property values, there has been no increase in damages from severe weather-related events. 3 The computer models forecasting rapid temperature change abjectly fail to explain recent climate behavior. 4 Mr. President, you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facts regard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gree of certainty informing the scientific debate is simply incorrect. Syun Akasofu, Ph.D, University Of Alaska Arthur G. Anderson, Ph.D, Director Of Research, IBM (retired) Charles R. Anderson, Ph.D, Anderson Materials Evaluation J. Scott Armstrong, Ph.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obert Ashworth, Clearstack LLC Ismail Baht, Ph.D, University Of Kashmir Colin Barton Csiro, (retired) David J. Bellamy, OBE, The British Natural Association John Blaylock,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retired) Edward F. Blick, Ph.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emeritus) Sonja Boehmer-Christiansen, Ph.D, University Of Hull Bob Breck Ams, Broadcaster Of The Year 2008 John Brignell,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emeritus) Mark Campbell, Ph.D, U.S. Naval Academy Robert M. Carter, Ph.D, James Cook University Ian Clark, Ph.D, Professor,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Ottawa, Ottawa, Canada Roger Cohen, Ph.D, Fellow,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Paul Copper, Ph.D, Laurentian University (emeritus) Piers Corbyn, MS, Weather Action Richard S. Courtney, Ph.D, Reviewe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berto Crescenti, Ph.D, Past-President, Italian Geological Society Susan Crockford, Ph.D, University Of Victoria Joseph S. D'aleo, Fellow,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James Demeo, Ph.D, University Of Kansas (retired) David Deming, Ph.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Diane Douglas, Ph.D, Paleoclimatologist David Douglass, Ph.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bert H. Essenhigh, E.G. Bailey Emeritus, Professor Of Energy Convers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hristopher Essex, Ph.D,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John Ferguson, Ph.D,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retired) Eduardo Ferreyra, Argentinian Foundation For A Scientific Ecology Michael Fox, Ph.D,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Gordon Fulks, Ph.D, Gordon Fulks And Associates Lee Gerhard, Ph.D, State Geologist, Kansas (retired) Gerhard Gerlich, Ph.D,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raunschweig Ivar Giaever, Ph.D, Nobel Laureate, Physics Albrecht Glatzle, Ph.D, Scientific Director, Inttas (Paraguay) Wayne Goodfellow, Ph.D, University Of Ottawa James Goodridge, California State Climatologist, (retired) Laurence Gould, Ph.D, University Of Hartford Vincent Gray, Ph.D, New Zealand Climate Coalition William M. Gray, Ph.D,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Kenneth E. Green, D.Env.,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Kesten Green, Ph.D, Monash University Will Happer,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Howard C. Hayden, Ph.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emeritus) Ben Herman, Ph.D, University Of Arizona, (emeritus) Martin Hertzberg, Ph.D, U.S. Navy, (retired) Doug Hoffman, Ph.D, Author, The Resilient Earth Bernd Huettner, Ph.D. Ole Humlum, Ph.D, University Of Oslo A. Neil Hutton, Past President, 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Craig D. Idso, Ph.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arbon Dioxide And Global Change Sherwood B. Idso, Ph.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retired) Kiminori Itoh, Ph.D,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Steve Japar, Ph.D, Reviewe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ten Kaijser, Ph.D, Uppsala University, (emeritus) Wibjorn Karlen, Ph.D, University Of Stockholm, (emeritus) Joel Kauffman, Ph.D, University Of The Sciences, Philadelphia, (emeritus) David Kear, Ph.D, Former Director-General, Nz Dept.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Richard Keen, Ph.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r. Kelvin Kemm, Ph.D, Lifetime Achievers Award,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South Africa Madhav Khandekar, Ph.D, Former Editor, Climate Research Robert S. Knox, Ph.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emeritus) James P. Koermer, Ph.D, Plymouth State University Gerhard Kramm, Ph.D,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Wayne Kraus, Ph.D, Kraus Consulting Olav M. Kvalheim, Ph.D, Univ. Of Bergen Roar Larson, Ph.D,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mes F. Lea, Ph.D. Douglas Leahy, Ph.D, Meteorologist Peter R. Leavitt, Certified Consulting Meteorologist David R. Legates, Ph.D, University of Delaware Richard S. Lindzen, Ph.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ry F. Lins, Ph.D. Co-Chair, IPCC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Working Group Anthony R. Lupo, Ph.D, University Of Missouri Howard Maccabee, Ph.D, MD Clinical Faculty, Stanford Medical School Horst Malberg, Ph.D,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Bjorn Malmgren, Ph.D, Goteburg University (emeritus) Jennifer Marohasy, Ph.D, Australian Environment Foundation James A Marusek, U.S. Navy, (retired) Ross Mckitrick, Ph.D, University Of Guelph Patrick J. Michaels, Ph.D, University Of Virginia Timmothy R. Minnich, MS, Minnich And Scotto, Inc. Asmunn Moene, Ph.D, Former Head, Forecasting Center,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Norway Michael Monce, Ph.D, Connecticut College Dick Morgan, Ph.D, Exeter University, (emeritus) Nils-axel Morner, Ph.D, Stockholm University, (emeritus) David Nowell, D.I.C., Former Chairman, Nato Meteorology Canada Cliff Ollier, D.Sc.,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Garth W. Paltridge, Ph.D,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lfred Peckarek, Ph.D, 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 Dr. Robert A. Perkins, P.E. University Of Alaska Ian Pilmer, Ph.D,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emeritus) Brian R. Pratt, Ph.D,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John Reinhard, Ph.D, Ore Pharmaceuticals Peter Ridd, Ph.D, James Cook University Curt Rose, Ph.D, Bishop's University (emeritus) Peter Salonius, M.Sc., Canadian Forest Service Gary Sharp, Ph.D, Center For Climate/Ocean Resources Study Thomas P. Sheahan, Ph.D, Western Technologies, Inc. Alan Simmons, Author, The Resilient Earth Roy N. Spencer, Ph.D, University Of Alabama-Huntsville Arlin Super, Ph.D, Retired Research Meteorologist, U.S. Dept. Of Reclamation George H. Taylor, MS, Applied Climate Services Eduardo P. Tonni, Ph.D, Museo De La Plata, (Argentina) Ralf D. Tscheuschner, Ph.D. Dr. Anton Uriarte, Ph.D, Universidad Del Pais Vasco Brian Valentine, Ph.D,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Gosta Walin, Ph.D,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emeritus) Gerd-Rainer Weber, Ph.D, Reviewer, Intergovernme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rese-Carlo Wezel, Ph.D, Urbino University Edward T. Wimberley, Ph.D, Florida Gulf Coast University Miklos Zagoni, Ph.D, Reviewe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Antonio Zichichi, Ph.D, President,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 Footnotes Swanson, K.L., and A. A. Tsoni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in press: DOI:10.1029/2008GL037022. Brohan, P., et a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2006: DOI: 10.1029/2005JD006548. Updates at http://www.cru.uea.ac.uk/cru/data/temperature . Pielke, R. A. Jr., et a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 2005: DOI: 10.1175/BAMS-86-10-1481. Douglass, D. H.,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 2007: DOI: 10.1002/joc.1651. 【词语别解】共识真理 马德 共识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儿,比如全球变暖的问题,据报道,这已经是全球达成的一项共识。 遗憾的是,共识不见得就是真理,共识也不必然地会成为科学的论断。有的时候,迷信和信仰更容易成为支撑共识的基础。大家一定记得,许多年以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也曾经是许多人的共识呢。 其实,有的时候,共识恰恰会成为扼杀科学的屠刀。众所周知,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曾经长期受当时地心说的共识压制,被视为异端邪说,乃至布鲁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伽利略也遭受不白之冤达300多年之久! 共识,往往是以一种评判标准的形式而存在的,而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标准与创新、共识与标新立异之间的冲突,是科学发展中一个永恒的矛盾。 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或共识的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的共识的限制或压制。这也许是科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悲剧。但是,没有由共识以及由此所建立的标准,科学的成果就无法推广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通过共识所建立的标准的评判和约束,科学的成果就无法积累,人类就无法在科学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前进,而科学的探索也有可能成为肆意妄为的蛮干,而给社会带来灾难。 我们所谈论的共识,最终总是会转化为一种约束,或者说是一种权力。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文中说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 我今天之所以因共识而引发一番感慨,是因为最近在网上读到一个声明,这是美国的一批科学家就全球变暖问题而对奥巴马总统发表的声明。这份声明分明是一种挑战,矛头所指,不仅仅针对奥巴马总统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观点,更是针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全球共识。 我不是气候学家,本文也无意讨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孰是孰非,我只是想把这份声明介绍给大家,让我们见识见识科学家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气概,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说明:这个声明发表于美国凯托研究会(Cato Institute)的官方网站(http://www.cato.org/)的一个专栏网页,总的题目是《气候变暖的真相》(Climate Change Reality)。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190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8433 次阅读|8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11):盖棺定论----Too good to be true!
livingfossil 2009-11-8 12:51
古植物学的故事( 11 ):盖棺定论 ----Too good to be tru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9454 发表于 2009-11-8 12:51:15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1): Comments after demise: Too good to be true! (by Qigao Sun) 关键词:科学 史;事实体系;真相 徐仁先生( 1910---1992 )是 20 世纪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说: 20 世纪的中国只有两个半古植物学家,徐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徐先生志向远大,但为人为学似乎都秉承勤、谨、和、缓之风格。 老先生的中英文论著均系他自己亲笔撰写,不会有徒弟或洋人为他拿笔捉刀。真可谓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徐仁先生从印度回归祖国后,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古孢粉学人才。上世纪 50 年代末,徐仁先生在北京筹建了一个古植物学研究室,培养一批古植物学人才。饮水思源,我们无比感激学术前辈的不懈努力。尽管我感觉杰出的古植物学家是难以复制的,但是我期望后学们应该努力向前辈学习,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不断推动中国古植物学朝着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要让古植物学研究在中国全面崛起!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一种基本的学术态度和思想品格。尽管徐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主要由他的弟子们用心记述和总结,但是已有资料还不够丰富、不够完整,也似乎有自己人写自己人的味道。我期望将来会有一位专门的史官对徐先生的学术历史和实际生活(包括各种困难)进行全面的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求学与治学客观事实体系。 任何一位科学工作者都不是神,正如人们通常所说人无完人。长期以来,有关科学家传记的写作惯性总是报喜不报忧、严重悼词化且有造神之倾向,似乎让读者感觉传主们永远只有 positivesides 而没有 negative sides 。请记住: Too good to be true ! 科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体系,然后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探究历史发展的真相及规律。历史事实体系极为重要,但它并不等于一本单调乏味的流水账。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网络时代, 我们有必要从全球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在不同的层面、用鲜明的个案来审视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文化过程,为中国未来科学发展提供富有理性的历史依据和比较持久的精神动力。 孙启高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写于美国康州 -------------------------------- 附:有关徐仁先生学术生平的资料以及若干问题 古植物学的故事( 5 ):徐仁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12 2009-8-29 22:52:50 古植物学的故事(8):中国古植物学的院士(学部委员)名单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5714 2009-9-15 11:59:18 古植物学的故事( 10 ) 勤、谨、和、缓: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的学术人生(转)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961 2009-10-17 1:10:29 古植物学的故事(12):一塌糊涂 +二塌糊涂 = 三塌糊涂 ----看看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学术遗产之命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9893 2009-11-10 10:44:27 《纪念胡先骕》与《古植物学的故事》( 14 ): 胡先骕和徐仁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学研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4966 2009-11-30 8:02:25 古植物学的故事(40): 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为了永远的的激励 -----纪念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诞辰100周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068 发表于 2010-5-29 20:37:39 古植物学的故事(41): 关于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学术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892 发表于 2010-6-1 11:39:09 古植物学的故事(52 ):走进南亚 让印度古植物学的故事在中国流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233 发表于 2010-6-24 6:51:55 古植物学的故事(71): 一位古植物学家的女儿对父母的回忆(作者:徐竺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0754 发表于 2010-10-8 5:17:57 (2010年10月24日补充)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烙印
moxj 2009-11-4 21:19
(倡议:科学网博客所列的十个分类已经可以包括我们所能想到和所要写的内容,但在这些范围内,我们的博文和科网的主题还是会有偏差,如果要写出来,我倡议大家用一个科网人的方式表达它,而不是像类似《 文化、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那样搞另类。当然这篇博文是没有被删除的,不然拿来举这个例子也没有意义。) 我从海滩走过, 留下一行脚印; 浪追逐着我, 抹平我的印迹。 我从沙漠走过, 留下一行脚印; 风追逐着我, 抚平我的印记。 我在墙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雨水冲走了它。 我在旷野竖起自己的标杆, 地震扳倒了它。 我从你的心里走过, 留下一点印记; 时间带走了它。 谁从我们的心里走过, 留下那些痕迹, 占满了空间的位置, 堵住了心灵的窗口, 模糊了你, 模糊了我, 更模糊了那些守望在窗外的 真相。
个人分类: 即荇写诗|3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谎言、录像带
shanggv 2009-9-27 11:09
《人物画报》金牌小编的娱乐圈观察 题记:我的女友说我老不更新博客,抱怨我的博客里没有她的影子。我不写博客,是因为懒,写博客又使我神经紧张,神经兮兮。对于她的影子这回事,我准备矫枉过正,简单介绍。我的女友巫婆静,目前是《人物画报》杂志的金牌小编(是真的金牌,而非银牌或者铜牌)。《人物画报》是意林杂志社下的一款摘编类杂志,创刊于 2008 年 9 月,从最初的月刊到半月刊,到现在的旬刊(加上原来的《富》),我的女友是元老之一。其口号是看人物画报,做人中精英,据说现在的发行量有 5 、 6 万。虽说与同类最好的杂志《南方人物周刊》的一、二十万还有一定差距,发展还是不错的。因为是市场化的导向,当然要在不惹麻烦的前提下,做到读者喜欢啥,我就做成啥样。我的女友也是名兼职娱记,采访过李银河、梁晓声、蔡琴、 Sara 、蔡国庆、莫言、陆川、张楚、许常德等名人,关心的是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私事,发表在《知音》、《家庭》等杂志。 下面是我的女友在博客里的一篇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1465b0100gtg8.html 我在后面评论:重点不是性,谎言,录像带,重点是能有人看过来。真相有时也会很好卖的。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 The Truth, who cares 。这与科学网上振聋发聩的 Facts are all the important 与事实才重要,教条顶个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物画报》的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rwhb 九月娱乐圈观察:性、谎言、录像带 影评人说,《国家要案》能帮助一个新闻从业者找回刚入行时的清纯与激情 出于焕发第二次职业青春的目的,忙里偷闲看了这部政治讽刺片 看到剧中提着脑袋追求真相的记者,觉得自己有点心虚 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闻的时代,泛娱乐社会,没有人需要真实 一本杂志要畅销,不需要有正义感的编辑,不需要肯舍身取义的记者,更不需要这本杂志有什么人本主义关怀 只消牢牢扣紧三个单词:性、谎言、录像带 性是最能让媒体浑身激动的发光源,媒体对性的珍惜,绝不亚于苍蝇对臭鸡蛋的迷恋。 辣妹的露点热图、女星的极限写真、不切实际的艳遇、潜规则、性丑闻、所有有关名人的或猥琐或苟且或暧昧的两性关系,都能让媒体趋之若鹜 贝卢斯科尼干了多少实事无人知道,也没人要关心,但他干了多少女人,则是永远不二的头条 永远倒霉的法国小丑萨科奇,我们对他的关注,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他身旁那位美丽、风情、曾拍过情色写真的女人 可怜的孙悦,新生代实力球星没能在赛场上扬名立万,却因为一场荒郊车震而妇孺皆知,当然,他可能是被利用了,也因此捧红了一个女人和一个组合。这也是给中国男人提个醒,随时保持冷静,不要轻易钻进情色圈套里,在你 震动的时候,不远处很可能就藏着激动的媒体。 谎言则是媒体最好的贵人。在谎言的提携下,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媒体能立刻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媒体先抛出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造足噱头,不用验证这消息是否真实,只要加上一个 ?,一切夸张的消息都可以往上放而不用负任何责任。 比如 张惠妹怀孕?王祖贤出家?赵薇结婚?许晴带发修行?张韶涵弃养?小沈阳孙红雷大打出手?章子怡男友染上HIV? 等等等等。只要你是第一个爆出类似头条的媒体,你就变成了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那只母鸡,所有的其他媒体只能像一群小鸡一样尾随在你身后被你甩来甩去。 待争议起来后,再出面否定不实消息,这一来一回之中,此条新闻已然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点击率。 当然,明星们也经常玩这套,用谎言把媒体耍的团团转。一个愿打一个愿捱,这是你情我愿的 SM激情戏,彼此折腾才HIGH得起来。 假静雯就是最好的案例,一场感动中国的夺女戏最终演变成恶心中国的公关游戏,但这中间确是她占足了连续三个月的搜索榜头条,赚足了眼球 《大内密探》炒大 S与古天乐的绯闻,《非常完美》炒章子怡与范冰冰的暗战,《风声》背后则是李冰冰和周迅的不合。。。。。。 无谎言,无新闻。 除了性和谎言,媒体还有一个重要帮手,叫录像带,学名叫隐私,小名叫八卦。 媒体用录像带记录名人的隐私,再把这隐私贩卖给寂寞的大众,为他们百无聊赖的生活增添一点味道。 于是只要你愿意搜集,你可以掌握名人的一举一动,你能走到他穿什么、用什么、吃什么、住哪、家人情况、恋爱经验、喜好、三维、甚至是他上厕所的习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情人大概都没有这么了解。 刘青云在为《窃听风云》做宣传时,曾这样感慨:在香港,你觉得无时无刻无不有摄像头对着你,连洗澡都不敢脱衣服,就怕被偷拍。 这样看来,名人确实很可怜,名气小的时候,生怕没人来关注。名气一大,就几乎失去了所有做人的自由。即便是刘天王这样德高望重的老江湖,也因为隐婚一事搞得地位岌岌可危,几度哭着道歉。 结不结婚是人家的事,隐不隐婚也是人家的事,可大众为什么这么生气?表面上是不满他之前一再撒谎,实际上呢,不满的是:我们这么爱你,结婚这样的隐私你怎么可以不拿出来分享呢? 不过,名人也不要抱怨,更不要装字母地说什么: 请大家关注我的事业,请尊重我的隐私。 对不起,你们的事业没有那么伟大,不值得我们严肃地关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劳民伤财的时代乱象罢了,不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实际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给你们这么高的回报,这么耀眼的地位,我们拿钱买的不是你的事业,而是你的隐私。分享你的隐私是你应尽的一部分义务。因为你的工作是娱乐,娱乐了我们,你们才有钱摆谱。你们只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大众宠物。 觉得这很残酷吗?从进入娱乐圈那一天,你就应该想清楚。
个人分类: 影音声色|5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利益关系的一致就没有真相——我对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理解
可真 2009-7-18 22:59
problem ( ip:129.111.240.* ) 在拙文《西方媒体终于提醒我们应该走什么道路》下发评论道: 西方媒体新闻 you read is selected and provided by 中宣部 , which is biased and not give you the whole picture. For example, 猪流感 , it is treated very differently in 西方媒体 中国媒体 . That said, I am not saying your article is wrong. Just keep in mind that 西方媒体新闻 you read is highly biased and may not be all 西方媒体新闻 . 本博主回复如下: 您描述是客观的,从这些客观的陈述可以看出,第一,西方媒体新闻之所以可以被某某作如此选择,这就说明了这些媒体确有造假的行为,从而证明了其行为远非如其自身所表白的那样是什么客观、公正,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不管中、西,任何媒体都是真真假假,没有什么国家的媒体能够做到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只是弱势群体对强势者的一种幻想和强势者对弱势者的一种居高临下的要求。鉴于此,我们老百姓根本就不应去想象所谓 客观、公正的报道 。这不是说媒体的报道从来不陈述事实真相,而是说即使陈述事实真相,也是出于其私利的需要和考虑,是其认为有利于自身利益时才会陈述事实真相的。那末,真相是什么?十分明显,真相不过是利益关系的一致,没有这种一致性,就没有真相;越是利益关系相互冲突,就越无真相可言。在战场上,交战双方有的只是互相欺诈,哪里会对对方说出事实真相?没有这种政治头脑,被某种意识形态迷了心窃,就会盲信盲从,以为西方人是实事求是,只有咱们中国人不实事求是。 其实,实事求是只有在科学领域才有可能存在,而且就是在科学领域也绝不总是实事求是的。 公正、客观、实事求是这些漂亮的词句,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根本就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忽悠,或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奢望。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3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伤痕》,曾经喜欢的歌之一
fxf 2009-6-24 15:26
年少的时候,喜欢过许多歌,《伤痕》是记得较深的一支。那时候,虽然不懂情感的复杂性,却能够感受其真挚,今天倒是似乎懂了不少,却没有了那份真挚,已经很少能够生出年少时灿烂的情感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认同流行歌曲对于青年人的重要作用,反正我承认自己年少时的流行歌曲,非常准确、饱满地添补了自己荒凉的心灵。若真地数起来,是数不胜数,除了《伤痕》,《雪山飞狐》的主题歌还是插曲《雪中行》,也是让我难以舍弃的一曲。在这个方面,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港台的腔调,我是喜欢的,喜欢他们奉献的细腻与真诚,甚至还有很少注意到的深刻。 今天之所以把《伤痕》拿出来,是因为我一天比一天明白,喜欢就欣赏她、珍惜她,不要掩着藏着,似乎做了什么丢人的事一样,因为我已经非常厌倦了,凡事总有真相的现实生活,我讨厌自己一心一意去应付或适应这样的环境,我要真实的感觉与领悟,我要千万倍珍惜自己的感触,不轻易浪费掉。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凡事总有真相? 《伤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3MDAwNjQ=.html ) 夜已深 还有什麽人 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 为何临睡前会想要留一盏灯 你若不肯说 我就不问 只是你现在不得不承认 爱情有时候是一种沉沦 让人失望的虽然是恋情本身 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若爱得深 会不能平衡 为情困 折磨了灵魂 该爱就爱 该恨的就恨 要为自己保留几分 女人独有的天真 和温柔的天分 要留给真爱你的人 不管未来多苦多难 有他陪你完成 虽然爱是种责任 给要给得完整 有时爱 美在无法永恒 爱有多销魂 就有多伤人 你若勇敢爱了 就要勇敢分 夜已深 还有什麽人 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 为何临睡前会想要留一盏灯 你若不肯说 我就不问
个人分类: 关于生活|3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央视网已对邓玉娇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有望揭开真相!
zengzhiyong 2009-5-28 21:56
央视网站已对邓玉娇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有望揭开真相!正在投票 央视网站已对邓玉娇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有望揭开真相!正在投票 http://news.cctv.com/special/badong/shouye/index.shtml
个人分类: QQ短信|43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杂感三则:圈子,诗词,真相
刘玉平 2009-5-17 23:50
圈子 科博的新面孔越来越多(现有实名注册用户约三千人),每天新博文达数百篇(例如: 2009 年 5 月 16 日 ,新博文为 221 篇)。在此背景下,对于斑竹而言,将这些文章和用户分圈别类,从管理上仍不失为可操作性比较好的一条思路。面对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有的博友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值得借鉴。有无相生,分合有道;学之有类,心中无圈。杂耍派的小刺猬,从心里是不希望有过多的藩篱、条块,束缚了思想交流与感情沟通。 诗词 诗词本是民间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皆可入诗成词,在合乎音韵的基础上,贵在自然、重在意境。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可以文辞华丽,但难免娇揉。如果说,高音雅韵乃吾心神所欲;那么,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大民诗,则更是我孜孜所求。 随手打油一则: 诗词本自生活来,搜孤觅僻囿书呆。 雅俗同赏尊意境,自然为佳见情怀。 真相 甲型 H1N1 流感让憨厚老实的猪,一度背上了黑锅。从 Ebola 、 AIDS 、 SARS 、 禽流感 到 猪流感 ,为什么非要从 大自然找一些替罪羊,而不去反思人类自己呢?面对一个个传染源,明天还有什么是安全的?这些突发性的传染病,是如何起源的?至今仍然是一团团迷雾。它们是不是一个又一个披着科学光环的切尔诺贝利?!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隐瞒错误并愚弄大众。真相是什么?!就让我们来听听几年前禽流感时期的一首歌我不想说我是鸡: 我不想说我是鸡 原唱 : K 娃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 我不想说我很安全, 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 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 等待被扑杀的危险。 吃我的肉我没意见, 拿我的蛋我也情愿, 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 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 人类的心情我能理解。 一样的鸡肉, 一样的鸡蛋, 一样的我们咋就成了传染源, 禽流感,很危险, 谁让咱有个鸟类祖先。 孩子他爹已经被处决, 孩子他哥抓去做实验, 这年头做只鸡比做人还艰难, 就算熬过今天就算过了明天, 后天估计也得玩儿完。 一样的鸡肉, 一样的鸡蛋, 一样的我们却已不值一钱, 一样要吃肉, 一样要吃饭, 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 一样的鸡肉, 一样的鸡蛋, 一样的我们却过不了本命年, 一样要吃肉, 一样要吃饭, 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 2005 年过去了, 希望一切不美好都能过去, 愿天下所有的小鸡、小鸭、小朋友们都能健康成长, 愿世界充满健康和平, 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 歌曲 URL : http://www.jxjtzs.com/media/200647221930.mp3 视频UR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Y2OTI0OTY=/v.swf 图片 URL : http://184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4/27/10/29/12190e7b6a1g213.jpg 有些意外,还真从网络上搜出了 猪流感之歌 ,不过个人感觉这首歌改造得不如我不想说我是鸡好: 猪流感之歌 歌曲 URL : http://bu.lonelylive.cn/defender.mp3?c=dD0xMjQyNTc0NTMxJmk9MTU5LjIyNi4xNTEuMTA2JnU9U29uZ3MvdjEvZmFpbnRRQy9lMi9mNzk3ZDRkNzY0NDAyNzFkZTU2ZTU3YTZjMDJjY2VlMi5tcDMmbT1lMmRmOTA3OTQ1OTMxNDUzYzIzMjZhZWU4OGYxMTMwNyZ2PSZuPdbtwfe40NauuOgmcz3N+MLnuOjK1g == 猪,你的流感惊天动地 感冒时的你吓得我不敢呼吸 猪,都怪你的外国兄弟 他们的喷嚏害的我们躲避 猪,你的体质原来那么差 害的连累我们都不知该吃啥 猪,都怪你吃了就睡啊 这才鼻涕哗啦被老天惩罚 啊 天蓬元帅这次又闯祸啦 他的喷嚏一打害人家 每天他让人担心又害怕 他的肉啊 我不敢吃啦 猪,我知道你也不容易 其实你的肉贵 咱早已吃不起 猪,我帮你穿上棉大衣 你若感冒生病 咱负担不起 天蓬元帅这次又闯祸啦 他的喷嚏一打害人家 每天他让人担心又害怕 他的肉啊 我不敢吃啦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57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收买真相是为了阴谋,收买真理是为了阳谋
大毛忽洞 2009-4-27 21:28
收买真相是为了阴谋,收买真理是为了阳谋 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 有阴谋就有阳谋,有阳谋就有阴谋。 收买真相是为了搞阴谋, 搞阴谋的目的无非是害他人命或谋取功名利禄。 小阴谋就小规模地害命谋取功名利禄; 大阴谋就大规模地害命谋取功名利禄; 超级大阴谋就超级大规模地害命谋取功名利禄。 收买真相的方法很多:分赃,封口,杀人灭口,等等。 收买真相是不公开的。 有人说:金钱可以收买小人,但是不能收买真理。 没错,能收买真理的不是金钱。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收买真理的勾当, 靠的是手中的权力。 真理是什么?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明明是一头简单的鹿,一目了然的鹿, 可是朝堂上多数大臣说是马。 收买真理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和大庭广众面前。 搞阳谋的目的和搞阴谋的目的差不多。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5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相大白”背后隐藏的秘密
热度 1 zhanghaisu 2009-4-3 22:37
张海粟 福尔摩斯通过和案件当事人、其他相关人不断地接触,自己亦不断地获取新的情报,逐渐地验证、求证以修正自己以前的情报,从而最终获得了案件的真相。我想问的是,除了福尔摩斯个人高超的推理、判断等认知能力之外,真相大白的过程是怎么在他和多个案件相关人之间发生的? 在爱因斯坦之前,我们认为世界是牛顿建立起来的经典力学模型,但是随着对于宇宙运动的不断思考和研究,为什么物理界的科学家们在爱因斯坦的揭示新的认知之后,能够逐渐地获得一个个关于相对论的科学真相? Wiki是一种通过网络自助增加词条解释的百科全书。关于某项词条,即使让专家来解释也非常犯难,或者难以避免因带有主观色彩而使得词条的解释偏离客观的情况。但是网络上的现实是,即时大家都是普通的网民,而且还有人会出低级错误、还有人捣乱或者心怀不轨等等情况,为什么我们的词条解释总体上最终还是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所有这些,我都想把它叫做真相大白背后隐藏的秘密。而我想解释的原理是:认知网络。如果这些真相大白过程的参与者是有着认知能力的个体的话,那么他们独立的认知能力会通过某一件探索真相的事情而连接起来,成为具有特殊结构的社会网络,不妨称之为 认知网络 。关于认知这个词,wikipedia给出的解释是: 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因此,麻醉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系统学(Systemics)以及计算机科学在分析认知时,其分析的聚焦点以及脉络是不同的。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物理学是我们课题组提出且一直在完善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定性概念和定量表示之间的转换开始,认知物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基础方法,如云模型、数据场、拓扑势等,在研究过程中大量吸收了认知原理、场论、计算机仿真和非线性数学等思想,在知识发现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得到不少应用。 另一方面,复杂网络演化的场景在我自己的脑海里面浮现的太多了,认知和网络两者不断地结合,敲打着自己的脑袋:认知网络。于是,Google了一下,发现认知网络不是一个很热的、已经广为知晓的名词。根据目前所知,关于认知网络严肃的报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无线电技术相关的cognitive network,认知网络是具有感知当前网络状态的认知过程的通信网络, 根据认知网络的端到端目标, 通过适当的学习机制, 利用这些感知的网络状态便可以进行正确的规划、判决和动作。显然,认知无线电中利用认知学习的工程技术不是我脑子里面想要表达的认知网络的意思。而下一个报道也许是有用的。 确切地说,我想表达的认知网络应该是congniting network,一种对于认知行为和过程进行刻画的网络(呵呵,这样才能揭示真相大白背后的秘密),而不是说具有认知行为特征的网络。因此,另外一个关于认知网络概念和方法的严肃学术报道见于Martin Kilduff和Wenpin Tsai合著的社会组织学著作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王凤彬译之中文版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将组织学中间的一种研究倾向称作 认知网络理论 ,并且给出了一个评论: 认知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之中,因此是无法观察且因人而异的,而且,认知研究属于心理学领域,而网络研究则常常将社会学和人类学联系在一起。处于以上原因,有关认知与社会网络的理论和研究看起来似乎是矛盾重重或者毫无希望的。 正是基于这段表述,有理由认为这里的认知网络理论是作者为这一方向的组织网路研究倾向起的概括性的名字。这个名字很传神,而且作者用这个名字充分表达了对于社会组织学中在这方面一些尝试的肯定: 认知网络理论的观点已经在两者之间的融合上进行了一些问题的考察,如个体行动者对社会网络的认知,这种认知对于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以及网络对于认知的反作用等等。 作者分三个方面进一步详细说明了将个体的认知和网络的结构相联系的研究结果: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认知平衡、认知准确度和认知图谱 所谓平衡图式,是指人们将情感关系(如友谊)视为对称的和可传递的这样一种认知倾向...是一种由一系列从相互性和传递性角度考察的关于社会圈可能结构的认知期望构成的 (认知准确度)对于同一网络结构,个体可能会有明显不同的认知... 何谓认知图谱?指的是个体对一个网络中存在的关系的表述,一个个体对某一友谊网络的认知图谱是由个体对在一个特定社会系统中谁是谁的朋友的关系的描述构成的... 现在,距离我的想法越来越近了。至少得到了两点证实:第一,个体的主体性,即使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对于(某些社会)网络的行为(结构)会有很大的影响;第二,真相大白是网络逐渐达到个体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体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正确认知准确度,建立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平衡图式,个体也因此构成独特的认知图谱。这两点对于我的想法由不小的帮助,因为我们至少知道了,认知网络上的节点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应该不会是简单的0和1两个状态。 是的,很显然的,0和1两个状态表述一个认知节点的状态的确是太过简单了。但是可惜的是,要建模实现这一点,然后用它来说明我们的认知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回到网络科学的轨迹上来看,我们以前的研究者们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从计算主义的角度将0和1发挥到了极致(不知道是不是图灵机的0和1两状态设想和计算机原理的功劳,呵呵)。回顾历史,会发现从元胞自动机到布尔网络,两者都是基于0和1的状态的,因此,在解释我们的认知过程的时候,这些模型和理论应该是束手无策的,至少可信性要由一些折扣。 当然,还要值得一提的是以网络同步为代表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以Boid模型为代表的动力系统同步模型,将节点简化成简单规则约束下的鸟群飞行速度、方向匹配问题。另一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具有混沌行为的节点组成网络的同步:节点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通过一个混沌函数描述节点行为,让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成为耦合矩阵,每一个节点自己再调和上一个内耦合矩阵,通过耦合作用判断网络最终同步的区域会是什么形状。 要想用boid的运动同步或者把认知节点看做混沌行为的个体来进行耦合同步等等这样的原理来解释真相大白似乎也显得有些仓促:混沌行为和认知之间的联系如何以及这种耦合性质的判定都是难以估摸的,至少直觉上这是不自然的。 因此,认知网络这样的模型能不能丰富现在的网络建模,将简单的元胞自动机和布尔网络推向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认知网络?我们的简单原则是: 第一, 网络的节点本身状态的多变的,但是可以用一个符合某项概率分布的随机过程来表示 。换句话说,你关于某一件事情的认知在随着时间变化:要么增加,即你获得了新的认知;要么减少,即你抛弃了错误的认知;或者更加复杂的,即你对于某个认知进行了改变。 第二, 网络节点认知之间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中介途径进行传播的 。显然,两位物理学家同时阅览同一篇学术论文将会有助于他们改变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知状态;而没有看到同一篇文章的两位物理学家就不会存在这种认知传播过程。还有侦探,在和相关当事人之间不断的询问和调查时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而相关当事人也会据此做出即时的反映:前提是他们有直接的接触或者传播方式,使得他得到了他人的相关消息。 ok,基本的思想有了,下面是关于问真相、个体认知状态、个体影响途径的建立过程:也许包括计算机仿真和理论推导。通过这些建立的认知网络,最终期望的认知结果是什么?真相大白之后,网络的认知图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目前有期待的结论,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完成,是一个work in progress,呵呵,所以就暂先不表。关于载体,目前有一个实际的载体验证就是就是学习的认知过程(关于物理学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认知过程),也在工作过程中,暂且不表。 总之,希望这样的认知网络建模方法能够起到丰富现在的网络模型的作用,将简单的元胞自动机和布尔网络推向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认知网络。更重要的,是想让我们大家都能够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哈,原来真相是这样大白的!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演化|4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只有查清真相,才能防止“不明真相”
刘玉平 2008-10-17 22:47
只有查清真相,才能防止不明真相 6 28 事件, 至今已 3 月有余。截至 7 月 25 日 , 公安机关已查获瓮安 6 28 事件涉案人员 317 人,其中黑恶势力成员 111 人,逮捕 54 人, 主犯熊教勋也于 2008 年 7 月 21 日 在海南落网 。面对上万人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公安部门不但掌握了有哪些帮派参与,还把具体参与的人数精确到了个位,不可不谓准确、迅速。但是抓获了这么多 黑恶势力成员 ,这其中有没有 6.23 在从教育局出来的路上殴打李秀忠(死者李树芬的叔叔)的那六个人? 到底是哪些警察与黑恶势力沆瀣一气?对主犯 熊教勋审讯的进展如何?现在该是答案揭晓的时候 了。 1 人杀 6 警的杨佳案 ,杨佳当然罪不可赦,但是他 2007 年 10 月短期来沪期间,因骑一辆无牌无证自行车途经闸北时被闸北警方盘查,在警局接受 6 个小时的讯问后,警方判定杨佳的车系租用后对其放行。此后,心生不满的杨佳多次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提出相关赔偿要求无果,直至惨案发生。这 6 个小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杨佳多次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提出赔偿?现在也该大白于天下了。 6 警打 1 人的林松岭案 ,至今已近 1 周。勿容质疑,警察应该承担其应有的法律责任。但是,有关人员家庭背景这一非最关键的因素,不应该成为此案的焦点。是直接殴打致死、还是另有原因?为什么死者家属 对哈市公安部门不信任,希望自己寻找有法律效力的鉴定单位, 尸检结果何时公布?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真相是依法执法的基础,因此,应该关注死亡的原因,更应该反思如何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以及该案件折射出来的法制和伦理道德问题。 谣言止于真相!只有查清真相,才能防止因不明真相而四起的谣言。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5046 次阅读|9 个评论
华南虎事件与贵州瓮安事件仍有存疑,需引起高度重视
剑走偏锋 2008-7-8 13:02
华南虎事件与瓮安事件有一定的相似性,本质都是政府一些官员不肯将信息公开,而激起的民愤.不同的是华南虎事件没出人命,所以可以拖得长,没有形成暴力事件.但两者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几乎是一样的. 现在华南虎事件与瓮安事件随着信息的不断披露,逐步接近真相.但仍存在着不少疑问,这些疑问不解决之前,还不能说真相大白,民众的心态仍难以平服,就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势态,从而继续长期伤害政府公信力. 1.华南虎事件中,周正龙造假已没什么疑问.但是不是从头到尾是他一个人造假,是网民们普遍质疑的. 一个不会用相机甚至不会开闪光灯的农民,怎么知道运用手动焦等技术,后期处理的水平还令"美国神探"佩服; 为什么以前周面对众多记者追问,他说不出拍照的确切距离(一会说是20米,一会说是50米),还说是闪光灯一亮,老虎叫了一声,就没再拍了(结果则是闪光灯有两张,中间还间隔了较长时间,根本不是最后一张拍); 为什么周一直对拍了大致几张都记不得? 为什么周说的老虎是用年画折起来作的对象,但那张年画从人家手中经转而来已历时多年旧画,画上的老虎早有皱纹,而老虎相上的老虎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整新亮,油光可鉴? 一张2块多钱的年画虎纸,能以形成固定的平面,拍出的年画虎更应该是纸板的老虎,如果是这样,这纸板是谁印出来的? 关克等官员一直挺虎,对众多网民的质疑,包括网民根据现场场景推算出的老虎大小(与后来公安公布的完全一致)而关克等一直不理睬,也不公布用胶卷拍的相片,并老是引用个别网民似是而非的所谓证据来护假,甚至一直以"民族英雄"给周挺气,这属不属于渎职罪? 为什么陕西省林业厅所谓的二次鉴定7个月了却根本没有进行?如果没有公安干预进入,可能还会一直拖下去,而却欺骗民众说,二资鉴定正在进行?欺骗民众有没有罪?渎职是不是罪?谁为这件事负责? 直到目前,没有一个官员引绺辞职,虽然被撤职了几个,但直到目前,挺虎中的官员专家,没有一个向公众致歉,还在死要面子.让事件结局不能令人气顺. 2.瓮安事件中的一些细节,现已逐步披露,强奸杀人或领导子女亲属犯法的流言已难再折波浪,但仍存在着大量疑问: 为什么一个中学生,还很高兴地在与朋友聊天吹牛,怎么突然会说活着没意思,跳河算了,并且是两度要跳河自杀? 为什么那一个女中学生,一个人远站在桥头,看着自己的恋人跟那位中学生聊天吹牛,却不参与? 为什么公安开始公布的材料称,一位男子在做"府卧撑",后来的调查,怎么又变成了是"躺在桥头睡觉"? 死者的叔叔怎么平白无故在派出所与一个公安警察冲突出来后,就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这些人是谁?为什么到现在还调查不清? 这些如果不解释清楚,离真相就还有100步,政府的赔钱息事宁人的努力,仍不足于清除各种流言,政府的公信力就仍难以建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韩国针灸取代中国成为国际标准”的真相
夫子 2008-7-3 17:11
【大公網訊】韓國一些專家日前散布「韓國針灸取代中國成為國際標準」的言論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WHO)方面的關注。據悉,WHO有官員已通過私人渠道向中方表達了歉意及對韓方的譴責,並將于近日在中國召開發布會,向外界說明真相。 據香港報章三日報道,WHO傳統藥物合作中心的丹尼拉.巴戈澤博士強調,「在二OO六年十一月日本筑波會議之前,WHO就已經明確了多數穴位定位標準,其中百分之九十都采納了中國專家的方案。這足以說明,中國針灸在國際上的公認地位。」 事實上,韓國韓醫協會歪曲事實的行為也已經遭到韓國國內有關專家的強烈譴責。大韓醫師協會下屬的醫療一元化特別委員會通過媒體表示:「韓醫協會發布的韓國針灸術壓倒中國成為世界標準的報道純屬虛構。」該委員會還敦促韓醫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目前,韓醫協會已經間接承認自己夸張,但不愿公開糾正錯誤。 事緣日前韓國有媒體報道稱,「韓國韓醫協會六月十八日表示,人體上可以進行針灸的穴位有三百六十一處,此次國際標準中的三百五十七個穴位采用了韓醫學的標準,比率近百分之九十九。WHO沒有選擇中國和日本的穴位位置作標準,事實上表明韓國韓醫學的針灸術成為了國際標準」。韓醫協會會長金玄洙(音譯)還表示,傳統韓醫學超過中國和日本,是一件讓人稱快的事。 針對這一說法,作為中日韓三國唯一參加過全部十一次WHO針灸穴位標準制訂會議的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龍祥以當事人的身份證實:WHO的標準共涉及穴位三百六十一個,其中三百五十九個是依照中國標準制訂的,比例幾近百分之百,「韓國針灸取代中國」的說法完全失實。 黃龍祥說,針灸的發源地是中國,屬于中醫理論體系,這是歷史和事實,誰也改變不了。他表示,真正參加標準制定的韓國專家,都非常清楚中國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而提出「韓國取代中國」的那位韓國專家,實際上並沒有參加任何會議。「我保留了所有會議紀要,以及圖像和圖片紀錄」,黃龍祥說,這些證據都可以證明韓醫協會的說法純屬虛構。 香港中通社三日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南虎事件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剑走偏锋 2008-3-10 12:04
某某省长说,就华南虎事件,他们的态度很明确.两会期间不要讨论华南虎事件,应该好好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华南虎事件到底重要不重要.单就这个相片真伪来说,可能是不很重要.比不上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可能这些代表要对国院院报告提出意见,要监督中央政府行为(如果真是这样,这才是个真正的人大代表).但相片背后影射出大社会,可以说,它绝不是一件小事,反而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为什么这样说? 华南虎事件实质是政府的诚信问题。如果它仅仅是周拍了它,说它是真的,随便他怎么叫,或民间媒介怎么宣杨,毕竟不是政府的行为。但这张相片出台的背景是怎么样的?是当地县政府与省林业厅一手推动,从所谓华南虎是否存在的鉴定,到只缺活体,其中诸多的缺陷与遗漏被披露出来都是政府有关部门有意为之。从周拍到相片,厅政府与县政府立即内部鉴定认定为真,迫不及待地向社会公布,当地县政府更是大肆炒作。根本没有经过科学的鉴定,根本没有还原现场。到后来观察周的言行,人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相片不会是周本人所拍。 当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中国网民对此质疑,县政府与林业厅却一口咬定是真。当华南虎年画出来后,应该是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但有关部门仍坚持挺周,甚至把周说成是民族英雄。 当公众质疑了100多天,林业厅仍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复.甚至在国家林业局的要求下,仍对二次鉴定(实际上不存在一次鉴定)采取拖延与隐瞒的态度。而当陕西省办公厅对此工作态度进行批评时,才对自己的工作程序作风进行了检讨(这完全不是针对公众,而是针对主管政府),但根本回避相片真假。 在二会上,当被记者追问时,有的官员居然说林业厅出发点是好的,好心办坏事,这件事就不要再追究下去了,试问?有哪一国法律规定好心办坏事就可以不受惩戒吗?是不是对老百性好心办坏事也不应该追究?我相信,没有一个贪官污吏或犯罪分子会说自己的出发点是不好的。又有官员说虎相只能说明要反思中国的整体,不是个别部门的问题,不应再追究当事人.这更是缪论,为什么要反思?如果这种比较容易判别的,千万公众关注的事情都不能有个结果,那何来整体的反思?只有借此事件,好好反思,认真追究责任人,才能真正扭转中国目前的诚信迷思现状. 从中可以看出,华南虎事件完全是政府一些部门为了地方与部门利益一手造成。根本不是民间尼斯水怪事件。 既然它是政府诚信问题,那么为什么政府有关部门不愿意改正错误?在几百万公众的长达近半年的质疑下,一个厅局居然可以拖着不回应,陕西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也拿它没办法.陕西省两会期间,居然没有一个代表委员敢提出这个问题,对其进行质询。是谁护着它?为什么要以政府公信力为代价护着它?为什么政府造假就这么容易?为什么要政府承认错误就这么难? 一个小县与一个无实权的厅,千万公众要其承认错误 惩戒责任人都这么难,如果是更高级别的部门犯错,如果是省级领导犯错,更不用说中央,那人民就别指望它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了.因为只要他死不认错,只要它控制媒介,就完全可以不顾民意;可以公开颠倒黑白,可以公然指鹿为马;就可以乱编预算,中饱私囊;就可以胡作非为,欺瞒社会,鱼肉百姓。那么,共产党如何执政为民?人民如何监督政府?人民还能指望政府讲真话、办实事吗?   可以说,华南虎事件的真相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它事关民心,事关政府公信力\服务效率与执政能力,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只有认真处理这一事件,查明真相,严肃惩戒责任人,才能中共才能执政为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政府的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在审议报告的形式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