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先驱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拿过奥运会奖牌的数学家,博士答辩粉丝挤满了会场
热度 1 beckzl 2016-8-15 09:53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ME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早在卡卡、贝克汉姆、罗纳尔多之前 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第四届奥运会) 就已经有一个神一般的男子 迷倒了在场所有的球迷 他就是丹麦国家足球队的 Harald Bohr ( 哈罗德 · 波尔 ) 丹麦国家足球队年轻、英俊的灵魂人物 Harald Bohr 1906年以前,丹麦还没有正式的国家队 1906年,为了响应奥运会的邀请,丹麦组建了一支国家队 可以想见,当时的丹麦国家队队员无法与如今的职业球员相比 但在那个年代,他们水平已经是非常出色的了 而Harald Bohr能凭借业余爱好进入国家队,不得不说是个天才 1908年 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 在丹麦队对战法国队的小组赛中,右前卫 Harald Bohr 连进两球 Harald Bohr 骁勇的表现使得丹麦队士气大振 一路拼杀进了半决赛 在激烈的半决赛中, Harald Bohr 和队友们愈战愈勇 丹麦队以17:1的辉煌战绩拿下对手(至今都是 世界纪录 ) 最终获得了奥运会的银牌 整个丹麦都沸腾了 所有人都为首次出战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年轻人们骄傲 Harald Bohr 更是因为骁勇的表现成为了丹麦的超级明星 连皇室成员都成了他的粉丝 … 而获得奥运奖牌,因足球成名 是 Harald Bohr 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 1887年, Harald Bohr 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母亲是丹麦金融大鳄的女儿 他和哥哥 Niels Bohr (尼尔斯·玻尔) 从小在父亲旁玩耍,听着教授们的讨论 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ohr一家 他的哥哥就是中学物理课本里的Niels Bohr 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1922,玻尔因对研究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辐射所做得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像爸爸和哥哥一样, 17岁的 Harald Bohr 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他和哥哥 Niels Bohr 从小就喜欢踢足球,哥哥是门卫,他是右前卫 他们一起在丹麦 最厉害的Akademisk Boldklub足球俱乐部踢球 左:Harald Bohr 右:哥哥Niels Bohr 一次偶然的机会,弟弟 Harald Bohr 被国家队的教练看中 进了丹麦国家足球队 亲赴伦敦代表丹麦出战奥运会的那年 Harald Bohr 年仅21岁 还是哥本哈根大学数学系青涩的大四学生 在紧张地准备着开始他的研究生学习 对他来说,在国家队踢球和俱乐部是一样的 就像小时候和哥哥一起踢球 只是换了一群玩耍的伙伴而已 而奥运会之后获得的荣耀却是他从未想过的 在作为一个足球明星风靡全国之后 Harald Bohr 只是羞涩地笑笑,腼腆地表达对大家的感谢 他没有四处抛头露面或者忙着参加活动 而是回到学校默默地继续攻克之前尚未完成的数学难题 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他又变成了那个数学nerd Harald … 正是因为 Harald Bohr 的低调 粉丝们更加疯狂地喜欢他、崇拜他 一个年轻英俊、家世良好的足球明星 竟然还是个神秘、理性的数学博士 研究着高深复杂的 狄利克雷级数(Dirichlet series) Harald Bohr 几乎成了所有丹麦女孩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Harald Bohr 奥运会第二年, Harald Bohr 就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紧接着一年之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1910年他进行博士答辩的盛况 更是丹麦少女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 那一天,当 Harald Bohr 出现在答辩现场时 他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参加他公开答辩的足球粉丝填满了偌大的会场, 甚至远远超过了在场的数学家 而他报告的题目却是极其艰深的 《对狄利克雷级数的研究》 尽管如此,所有人还是饶有兴味地听完了 Harald Bohr 漫长而艰涩的答辩 Harald Bohr 与德国数学家Edmund Landau合作,研究黎曼zeta函数 ( ζ(s) ) 1914年,他们证明了zeta函数 ( ζ(s) ) 的零点分布 成就了著名的波尔-兰度理论(Bohr-Landau Theory) 这是 Harald Bohr 在数学界的首次亮相 Harald Bohr Harald Bohr 认为函数可以用一个狄利克雷级数表示 历经三年的辛勤钻研, 他创立了 “概周期函数” ( Almost periodic function ) Harald Bohr 在1924年至1926年三年间在《数学学报》 (Acta Mathematica) 发布了三篇重要的相关论文 这项研究,使得他的名字真正以一个数学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视野里 和哥哥 Niels Bohr 在一起 (Niels Bohr 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因为哥哥Niels Bohr在物理学上取得巨大成就,被人们所熟知。至今人们也经常把他们两个混淆,人们常把弟弟在足球方面取得的成绩误加在哥哥身上。 曾经哥哥Niels Bohr在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 ,被丹麦国王接见。 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说:“很高兴见到著名足球运动员玻尔。” “对不起,陛下可能是想到了我的弟弟。”玻尔马上提醒国王——自己的弟弟才是那位“著名足球运动员”。 这个故事至今仍在在玻尔家族中流传。 杰出的英国数学家Titchmarsh盛赞 Harald Bohr 的“ 概周期函数 ”理论是对复杂变量的最完美的理论 它的简洁和优雅, 直到今天依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完美形式 … 而在做研究的同时, 他热爱教学 不像大多数数学家的僵硬拘谨 Harald Bohr 轻松生动的讲授风格获得了学生们的追捧 他在教学岗位上坚持授课36年 亲力亲为地提携后学,鼓励他们的成长 曾任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秘书长的 大数学家Borge Jessen就是他的学生 Harald Bohr 撰写的四卷本《数学分析教材》(Textbook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 成为数学分析学的学生入门必备的宝典 为了奖励 Harald Bohr 在教学上的成就 哥本哈根大学专门设立了“ Harald Bohr 教学奖”奖励每年的杰出教学者 哥本哈根大学 Harald Bohr 的一生 是风靡全国的足球明星,吸引无数粉丝支持 是研究成绩卓越的数学家,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也是伟大的数学教师, 授课著书,为世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 不畏浮云遮望眼 他没有因为名利心去成为什么 只是一直坚持着做好自己的事 却走出了一条真正的男神之路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24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创】论科学的平民化
热度 17 jameshzd 2014-1-2 21:59
我们一说起来科学,立马想到的都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这样的 “ 先驱者 ” 。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的丰功伟绩,好比神一般,值得我们敬仰的赞美。但是话说回来,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这么崇高的。 远古时代,在人们吃饱喝足,拥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思考。有的人思考为什么会热和冷?有些人思考天空上为什么会有闪亮的星星?有的人思考为什么会下雨?有的人思考为什么我和周围的事物不一样?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感知大自然,去发现那些支配着世界的规律。 这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才是科学的本源 。科学本来就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但是看看现在的教育,让科学走上了神坛。院士、学者、教授、老师仿佛都是“神授”一般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而让科学的本质,失去了。所以最终导致我们的教育尽管将科学教育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出来的人们对科学反而丧失了兴趣,满脑子都是“我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这样的思想。试问:如此下去,泱泱大国的科技人才何时才能涌现出来?“钱学森之问”如何才能找到答案? 反而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对科学的培养是从探索大自然开始的。从小就开始露营、去博物馆和展览馆、以及动手做科学实验,如果有好的想法还可以去附近的大学或者研究所当中继续从事相应的研究。这样对科学的兴趣,是在不断的与科学接触中产生的,而并非是解决一道专家所出的题目所能达到的。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试问:是专家的知识水平高还是大自然的知识水平高?当然是大自然。那么,在专家知识水平上所出的题目,能和在大自然中国寻找到的题目的难度和深度相比么?答案想必是显而易见的吧。 欧美国家对科学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在国外不光有 Discovery 和 National Geographic 这样的综合性科普节目,还有 PBS 这样专门向大众介绍科普的电台。最近几部很火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绝命毒师》、《黑名单》、《神探夏洛克》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 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科学知识的时候,那么他就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和改变世界的权利 。而这种权利不是一个体系或者制度所授予你的,而是大自然给你的一种赏赐。你理解了大自然,大自然就自然会为你服务。最后总结的一个小 List 是列举出了一些我比较欣赏的美剧和英剧,在它们当中运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主角,让人们沉浸在连续剧紧张的剧情的同时,也体会着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连续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一个科学家团队来为大众“科普”。只不过这种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有效。因为毕竟,谁都喜欢看紧凑的剧情和绚丽的科技。而且这些连续剧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力,应该不会比老师要差多少。有多少人看完《数字追凶》对数学重新燃起了兴趣的?有多少人看完《生活大爆炸》后觉得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原来也可以这样有趣?有多少人看完《豪斯医生》后觉得医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对人类作出多大的贡献?有多少人看完《绝命毒师》之后赶紧回去翻开自己的化学课本好好研读的?光下几道命令和颁布几个法案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科普难的问题,那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现在电视节目中播出的抗战片、小三片、古装剧、韩剧。这些除了满足了我们空虚寂寞的内心,让更多的人追求物质而非精神之外,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而且看看这些国外的科学剧, 不难发现国外人做事严谨、设备丰富、肯钻研、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而且富有娱乐精神,这样的科学家形象,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捧么? 如果这样的剧再多一些,那么科学还会是那么的高耸入云,难以理解么?这时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的成果才能最大化的普及到社会和市场之中。才能展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和用途。 看看我们国家,科学和大众的关系是非常的遥远。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国的民众开始疯狂的抢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景发生?试问:如果在某一个电视节目当中,演到了相关的场景,并用浸入式的方法让人们知道抢盐的行为是不理智的。多一些这样的“解惑”,我们国家的生活会更美好。最近热闹起来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他们作为中国知识界和大众的第一次碰撞,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仅仅在文学或者史学的层面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连接。貌似中国的科学家们或者高科技知识分子们不太愿意将自己的所学和所思对大众进行公开?真的是这样的么?我觉得这还需要进步。果壳网、知乎、科学松鼠会这三个网站在大众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小木虫作为科研第一线学生、老师的交流平台也日益活跃开来。童哲所提出的“ one man university ”也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也聚拢了一批的追随者。类似于 TED 一样的交流大会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成为气候。但是我相信,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会成功的。 网络是一个“草根崛起”的时代。在网络上发布知识可以得到很广泛的传播,因此在这里做一个推广:希望看到这篇博文的读者们帮忙分享一下,让更多知识分子也参与到“知识分享”当中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市场。 知识分子在当代的活法其实是很悲惨的:读完炼狱般的高中三年、考上了大学;读完四年大学到了研究生,研究生 5-6 年升到博士毕业,之后顺着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一步一步往“天台”上爬。脑袋往天上看,眼睛往天上看,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科学界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么?武侠中有名门正派,也有江湖邪派,都是习武,邪派的武功正派还不一定能赶得上。如果哪一天,我们在攀爬天梯的时候累了,想休息一下,不妨朝你周围看看,看看社会上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如何将我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生活的更好? 要记住一个科学中最容易令人遗忘的定律:科学,之后分享才能创造价值。因此为什么科学网博客是一个最好的思维碰撞的舞台。 而且,各位想想,当民众的科学意识提高了,科幻小说、科学剧、科学实验平台等等的配套设施都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那么作为大自然的探索者的我们,不就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了么?关于这个观点更深入的评书,请参阅罗振宇罗胖的《罗辑思维第55期:读书人的新活法》。 科学研究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但是科学的成果是可以分享的,可以讨论的,可以表演的,可以感受的。我们在承受这份孤独,努力探索这个遮遮掩掩的大自然面纱下的奥妙的时候,也需要和这个社会上渴望科学成果的人们进行有活力的互动,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学研究的氛围才能越来越好。科学永远不是一个人活着一小撮人的事情,它是一个社会的事情,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国力体现。 最后,希望大家和我一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比如在教学的时候思考一下基本知识的现实应用,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排练一部科学剧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虚拟的场景当中;或者在科学网上写一点自己研究的成果小结;或者给出一下一个定理的通俗化描述;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是积水成江,慢慢的,一点一滴的,我们就能为科学这个小树苗多提供一些养分和水源,让它在广袤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到那时,我们这些大自然的好奇者和追求者,不也可以分得一杯羹了么?读者们,您说呢? 附录:一个 List ,里面囊括了我比较喜欢的美剧和英剧(和科学相关的): l 《数字追凶》:运用数学定理来侦破案件 l 《生活大爆炸》:科学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l 《豪斯医生》:医学和医生的幽默表现 l 《别对我撒谎》:心理学和微表情的应用 l 《绝命毒师》:一个化学家的堕落,化学知识的重新表达 l 《神探夏洛克》:本质不是科学,但是里面对于科学态度的表达令人感到敬佩 l 《性爱大师》:讲述了一个“边缘科学”是如何登上大雅之堂的 l 《 IT 狂人》:两个计算机 Geek 的生活 l 《神秘博士( DoctorWho )》:尽管是科幻剧,但是里面的材料、时空穿梭这些物理学中很令人向往的问题,都有了视觉化的体现 l 《神盾局特工》:里面 Fitz-Simmons 的欢乐表现也为科学家形象提供了新的参照物 祝大家科研顺利,科普欢乐!2014马不停蹄,马到成功!
个人分类: 自我感悟|6407 次阅读|21 个评论
介绍《风暴守望者》 — 28位气象学先驱者的故事(全书可下载)
热度 2 hillside 2013-9-26 16:43
特别提醒: 本文介绍之书籍转载自 http://www.phy.pku.edu.cn/climate/wiki2/doku.php/home 该网页在页底注明“ http://www.phy.pku.edu.cn/climate 内容遵循如下协议: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1.3 “ 经与此书主译——北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闻新宇老师联络,他同意进行介绍,以下附上回信内容: ”***,你好,我们确实正在出版此书,不过也不是为了钱(版税),所以你可以放在你的网页上与朋友分享,没有问题。但还是要遵守GPL协议:即标明出处;若有修改则标明修改。 希望我们都是为了促进知识的传播,而不是为了汇集金钱,在此大前提下,没有问题。 谢谢你, 闻新宇“ 在此,也向闻新宇老师等的辛苦劳动表示谢意。如有网友们愿意修改,不妨锻炼一下。 我且抛砖引玉:书中几处混淆了”地“与”的“用法。 附1:以下为原网页介绍: http://www.phy.pku.edu.cn/climate/wiki2/doku.php/publication/%E5%87%BA%E7%89%88%E7%89%A9 风暴守望者 我们从2012年3月开始翻译了一本介绍气象学先驱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分5个时代,向我们介绍了28位著名气象学家的生平,展示了这些科学巨人背后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我们希望通过翻译这本书,让更多的朋友和同行得以了解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获得和我们一样的乐趣与感动。 书名: Storm Watchers: The turbulent history of weather prediction from Franklin's kite to El Niño 译名:风暴守望者 — 从富兰克林的风筝到厄尔尼诺的天气预报风云史 原著:John D. Cox 翻译:闻新宇、贾喆、朱清照 鸣谢:吴书强、徐粼澄 查看: 译文全文(共28章) 下载: PDF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59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说济南(6)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周永年
热度 1 fdc1947 2013-7-27 07:33
 今天介绍的济南人,是清代人周永年。《清史稿·儒林传》这样介绍周永年( 本文文言文后括号中小字为博主简要注解 ): “ 周永年,字书昌,历城人。博学贯通,为时推许。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与 晋涵 ( 邵晋涵 , 1743——1796 ) 同征修四库书,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四十四年,充贵州乡试副考官。永年在书馆 ( 编修《四库全书》之处 ) 好深沉之思,四部 ( 经、史、子、集 ) 兵、农、天、算、术、数诸家,钩稽精义,褒讥悉当,为同馆所推重。见宋、元遗书湮没者多见采於永乐大典中,於是抉摘编摩,自 永新刘氏 兄弟 ( 宋代永新人刘敞、刘攽兄弟 ) 公是、公非集 以下 , 凡得十馀家,皆前人所未见者,咸著於录。又以为 释、道有藏,儒者独无 。乃开借书园,聚古今书籍十万卷,供人阅览传钞,以广流传。惜永年殁后,渐就散佚,则未定经久之法也。 ”  周永年 1730 年 生于济南西门东流水街,自幼用功读书,他曾经在泺源书院( 今泉城路西段 )学习,又曾 隐居济南城东南郊佛峪“般若寺”埋头读书,寺旁有林汲泉,其书屋称“林汲山房”,自号林汲山人。 他的老师沈起元当时这样评价这个学生:“ 余 ( 我 ) 来主泺源书院讲席,得周生永年。其文矫然,其气凝然。百无嗜好,唯嗜书。历下 ( 即济南 ) 书不易得,生故贫,见则脱衣典质,务必得,得则卒业而已。今所藏经、史、子、集、二氏 ( 佛、道 )、 百家之书已数千卷,皆能言其意 。”( 清·叶昌炽 《藏书纪事诗》)在做学生时,周永年已有数千卷书,真是不易。 周永年鉴于“ 释、道有藏,儒者独无 ”( 佛教有集佛教经典大成的《大藏经》,道教有与之对应的《道藏》,而儒家并无这样的大部头书籍, 明末学者曹学佺曾提出儒家也应当有《儒藏》 ),赞成并大力鼓吹、积极筹备《儒藏》。他的 《儒藏说》,集中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是藏书观念的一大改变。他认为, “ 书籍者,所以载道记事,益人神智者也。 ” 他积极提倡书籍的流通与传借。指出过去公私藏书,未能长久保存,感叹道: “ 藏之一地,不能藏之于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于万世也。 ” 他要求做到“ 俾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日永无散失,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 ”。他提出公共儒藏思想,“ 果使千里之内有《儒藏》数处,而异敏之士或裹粮自至,或假馆而读,数年之内可窥古人之大全 。”这就是要求建立公共图书馆了。他甚至要求“ 寒士则供其食饮”、“极寒者并量给束修,免其内顾之忧 ”,更是一种超前的想法。 周永年不但大力鼓吹这种公共儒藏,而且身体力行。首先拿出自己的藏书,建立“借书园”。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得到了他的好友和知己 桂馥的鼎力支持。 桂馥,山东曲阜人,清代杰出学者、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家、 乾隆五十五年进士 。 桂馥 支持并协助好友周永年筹办 “ 借书园 ” , 他们在济南五龙潭(今济南西门“五龙潭公园”,与“趵突泉公园”北门相对)畔修建了潭西精舍, 倾其家藏书籍善本捐赠给 “ 借书园 ” ,“ 聚书其中,招致来学 ”。 但是,以个人之力(而且是并不富有的读书人)举办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基本上说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周永年大力宣扬《儒藏说》,得到许多文人的赞同,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人们的这些思想,促成了清廷修《四库全书》。 由于周永年的博学多才,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如大学士 刘统勋(刘墉之父)、朱筠、纪昀等多有交往。 周永年于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年)举进士。乾隆四十年,周永年在刘统勋的推荐下, 被征为《四库全书》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从《永乐大典》的校勘辑佚工作开始的,《永乐大典》中保留着大量失传古籍,当时,要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复原这些古籍,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周永年在这件事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章学诚在《周书昌别传》中记载,一些馆臣们不肯费力搜寻,选了一些容易辑录之后,就说再无可辑之书,可因为周永年固执以争,认为其中还有许多可做的工作。拿他无可奈何的同事只好 “ 尽举而委之书昌 ” ( “你说还有,那你来做吧”。周永年字书昌 ),周永年不畏艰辛, “ 无间风雨寒暑,目尽九千巨册,计卷一万八千有馀,丹铅标识,摘抉编摩 ” ,辑出永新刘敞兄弟《公是》、《公非》等十余家佚书,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外还据《永乐大典》葺补残缺、校雠错讹脱倒。 晚清著名学者李慈铭认为,《 四库全书 》虽由纪 昀 、 陆锡熊 总其成,但是四部提要的 主笔及作出最大贡献的 分别为经部戴震,史部 邵晋涵 ,子部周永年, 集部纪 昀 ,这种说法得到学界公认 。据陈垣先生考证,《四库提要》中释家著录十三部,存目十二部错误极少,亦为周永年所纂,因周永年自年轻始即笃嗜内典,对佛家著作颇为精通。 乾隆五十六年( 1791 年)乞病归里,是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他自称手拙,除《儒藏说》 18 篇外,不存稿,亦不著书。 周永年身无遗产,反而因买书而欠下巨债,去世后,他的藏书多被抵为债款而散失,但借书园的名号却被後人保留下來。 为了纪念周永年这位我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学者、藏书家、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 , 纪念他在校勘学、目录学和图书馆事业上的卓著成绩和对《四库全书》的撰修作出的突出贡献, 坐落在济南中山公园的济南市图书馆南门前为周永年塑半身青铜塑像。深红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周永年 ( 1730 ~ 1791) ,字书昌,历城 ( 今济南市 ) 人。清代学者,藏书家。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创议人,创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 借书园。”  (照片取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41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2013年的世界粮食奖授予3名转基因作物技术先驱者
热度 2 bioxncai 2013-6-22 09:23
最新消息Wednesday, June 19, 2013: 2013 年的世界粮食奖授予3名转基因作物技术先驱者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把2013年的世界粮食奖授予导致世界转基因作物的3名植物生物技术先驱者,它们是美国的Robert T. Fraley 和 Mary-Dell Chilton,以及比利时的Van Montagu。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不理睬来自有机食品鼓吹者说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论战,坚持给这3位科学家授予25万美元的世界食品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 Kenneth Quinn说:如果我们屈服于这种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争论,那就是贬低我们授予的奖赏。 获奖者Van Montagu是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生物技术服务研究所的创建人和董事长。Mary-Dell Chilton是先能达生物技术的创建人和研究员。Robert Fraley是孟山都首席技术官员。 Van Montagu and Chilton在1980年代独立的发明了把外源基因稳定转入植物的技术。从此就开始了发展转基因植物工具(方法)的竞赛。 他们的发明导致科学家把遗传特性转进植物,产生了更好的抗旱,抗高温,抗虫,抗病的特性。Fraley是把对细菌的免疫力转进植物的第一个人。 世界粮食奖是一个国际奖,专门授予对世界粮食的品质,产量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是1986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曼-布劳格建立的。布劳格是第一次世界绿色革命的开创者。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由于杂交水稻的成绩获得2004年的世界粮食奖, 在国内媒体引起巨大反响。 转基因反对者立即谴责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把奖授予转基因开发先驱科学家。 获奖者之一的Van Montagu教授说:这个世界粮食奖让人理解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仅仅是想社会解释科学事实,这些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至少与传统的食品一样安全。“如果有人否认这个科学事实,我们就只能坦白的对他们说,你们是在误导舆论”。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Marc Van Montagu(左)、美国科学家Mary-Dell Chilton(中)和孟山都首席技术官Robert T. Fraley(右)获得了2013年世界粮食奖,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改良作物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来源: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61/49/28/6_1.html http://tieba.baidu.com/p/2408182135
2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国图书情报界人物名录
libseeker 2011-7-31 21:00
信息来源:外国图书情报界人物传略(侯汉清等人编译 上下册,山西图书馆学会,1984),世界著名图书馆学家153位。 “ 人物传记,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领域。在国外是如此,在我国也是如此。近几年我国在介绍、引进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同时,翻译、出版了一大批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重要论著,书中也经常提及不少人物。但是,读者往往是睹其书(文)而不知其人,知其名而不知其事。他们希望对这些图书馆及情报界的著名人物有一个概要的了解。所以,向我国读者简要地介绍这些图书情报工作先驱者的生平事迹和著作,就成了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动念,我们不揣冒昧,在工作之余共同编译了这本《外国图书情报界人物传略》 这本《人物传略》是以美国图书馆协会1980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机构百科全书》(ALA Encyclopaedia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为基础编译而成的。有些人物传略的编译还参考了一些其他传记资料。全书共收153个国外图书、情报界(包括档案界)的著名人物的传略。为了便于读者查考有关资料,对于书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及著作,一律附上原文的题名。从这个意义上,本书亦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供读者使用。为了便于读者把此书当作一部外国图书馆事业史及情报事业史来阅读,全书人物传略一律按人物的生卒年的先后顺序排列。书末附中文人名索引及外文人名索引,可供读者按中译名或原文名查找有关人物传记。” 贝涅狄克(480一546) 卡西欧多鲁斯(485一?) 普拉丁纳(1421—1481) 盖士纳(1516—1565) 蒙塞尔(?一1595) 博德利(1545—1613) 诺德(1600——1653) 菜布尼茨(1646—1716) 布雷(1658—1730) 比昂(1662一1743) 富兰克林(1706—1790) 布鲁内(1780一1867) 福斯(1790一1868) 卡莱尔(1795—1881) 潘尼兹(1797—1879) 萨米恩托(1811—1888) 爱德华兹(1812—1886) 爱德华兹(1812—1886) 利平科特(1813—1886) 普尔(1821——1894) 斯波福德(1825——1908) 伊顿(1829—1906) 温泽(1831—1897) 克特(1837—1903) 比林斯(1838—1913) 兹阿茨科(1842—1903) 布雷特(1846~1918) 休因斯(1846—1926) 佩塞瑞克(1847——1917) 鲍克(1848——1933) 尼科尔森(1849——1912) 埃文斯(1850——1935) 杜威(1851一1931) 埃尔门多夫(1855——1932) 托罗帕夫斯基(1855—1944) 普卢默(1856—1916) 麦卡利斯特(1856—1925) 福尔杰(1857—1930) 詹姆森(1859—1937) 波拉德(1859—1944) 阿 亨(1860—1938) 理查森(1860—1939) 马特尔(1860一1945) 普特南(1861—1955) 汉 森(1864—1943) 奥特勒(1868—1944) 贾斯特(1868—1944) 哈 西(1868—1953) 威尔逊(1868—1954) 克鲁普什卡娅(1869—1939) 博格尔(1870一1932) 洛克(1870—1937) 毕晓普(1871—1955) 穆尔(1871—1961) 海恩斯(1872—1951) 西尔斯(1873—1933) 曼 (1873—1960) 鲍尔(1873—1969) 凯佩尔(1875—1943) 马奇(1875—1957) 厄特利(1876—1946) 威尔逊(1876—1979) 萨维奇(1877—1966) 布拉德福(1878—1948) 康纳(1878——1950) 梅尔彻(1879—1963) 利兰(1879—1966) 塞耶斯(1881—1 960) 弗格森(1881~1969) 詹金森(1882—1961) 哈钦斯(1884—1961) 巴克(1884—1962) 米拉姆(1884—1963) 阿布斯诺(1884——1969) 惠勒(1884—1970) 赖德(1885—1962) 巴特勒(1886—1953) 乔克尔(1886—1960) 梅特卡夫(1889一 ) 真宫藤阳(1890—1970) 坎普曼斯(1890—— ) 哈默(189l—1971) 诺顿(1891一) 阮冈纳赞(1892—1972) 波斯纳(1892~) 麦克利什(1892一 ) 韦普尔斯(1893——1978) 杰尔斯内斯(1894—1968) 芒恩(1894—1975) 萨姆普尔(1895—1943) 卢恩(1896—1964) 麦考文(1896~1976) 温切尔(1896一) 柳别茨基(1898—— ) 德拉腊(1899一) 莫赖斯(1899—— ) 克拉普(1901—1972) 梅特卡夫(1901一) 弗朗西斯(1901一) 天野庆太郎(190l一 ) 巴切尔德(1901一) 埃文斯(1902一) 谢拉(1903——1981) 谢林伯格(1903—1970) 卡诺夫斯基(1903—1975) 莫顿(1903—1977) 芒福德(1903一) 唐斯(1903一) 阿葛约(1903一) 温 (1904—1972) 巴罗(1904—1967) 斯科金(1905—1968) 邓 金(1905—1975) 格罗费(1906一1970) 拉尔夫(1907一) 圣约翰(1908--1971) 丘巴粱(1908—1976) 库尼亚(1908一) 格利森(1909一) 厄克特(1909一) 喀萨万(1909一) 陶 伯(1910—1965) 埃文斯(1910一) 彭纳(1911---. ) 贝克尔(1911一) 琼斯(1912一 ) 梅尔彻(1912一) 罗维娅(1912一 ) 富斯勒(1914一) 索普(1914--- ) 马丁(1914—1976) 基尔戈(1914一 ) 阿什海姆(1914一 ) 坦诺迪(1914一) 萨伯(1916一) 福斯克特(1918一) 利伯(1919一 ) 埃尔申尼蒂(1920一 ) 奥斯汀(1921一 ) 普拉赛德(1921一 ) 阿基德(1921一) 加菲尔德(1925一) 罗宾逊(1925一 ) 奥根谢(1926一) 阿杰(1927一) 霍利(1927一) 阿努阿尔(1928一) 兰开斯特(1933一) 布索(1933一) 巴赫蒂亚尔(1934一 ) 相关资料 : 美国图书馆名人传略(严文郁,文史哲出版社,1998),美国图书馆界杰出领袖50名。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6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