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量子现象学讨论的一个小结Summary to quantum phenomenology
ssglwu 2010-5-30 17:56
导引:本部分是对量子现象学的前几次讨论的一个小结。 六、结语 现象学所确定的面对实事本身基本原则,它表明,现象学将认识事物本身,揭示事物本身之所是。依据这一原则,我们认为,现象学方法可以用之于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领域。通过上面我们对现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考察,不难发现,现象学用于微观世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能够被证伪正说明该理论的科学性,而现象学原则在微观领域受到限制,正好说明现象学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通过我们的改造,现象学能够将之用于引导和启示量子力学的研究。 在微观世界中,应用现象学的若干概念或方法,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量子现象是可以被直观的,但是,量子现象的直观必须借助相应的科学仪器,人们才能经验地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才能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本质。为此,我们将量子力学意义下的直观定义为:量子现象的直观就是以量子现象的方式直接把握到微观实事本身,获得其明见性。事实上,人经验地直接观察宏观事物,也只能观察到宏观事物的一个侧面或方面,不可能一次就能直观到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同样,对于微观现象,我们将借助仪器或工具来进行直观。由于仪器或工具只能反映微观事物某一个方面或侧面的性质,也需要借助多种性质的仪器或工具对微观现象进行更全面的把握,由此,才可能获得微观现象的共同的不变的本质。 (2)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所谓的实事本身,就是事物的自在存在,它是超越了主客体之分的原初的事物的显现,是事物在自身中的显现,并不简单地把实事本身理解为意识性的存在。科学仪器或人的感官所观察到的微观现象(如经典的电子现象)并不是原初的微观对象(如具有可逆性的电子),而是原初的微观对象与宏观环境(包括测量仪器等)共同构成的。 量子现象本身就是用奠基于生活世界的科学语言所表达的概率幅。从揭示微观现象的本质来看, 仅有描述现象学是不足的,还必须分析、解释等方法来展示现象之所是。 (3)现象学同样重视客体,只是因为方法论的原因没有首先考虑客体。胡塞尔本人也没有否认客体的存在。从现象学的角度审视量子力学,即量子现象学,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察看微观世界,微观实在世界不断向我展示它所具有的结构、关系等诸种潜在的意义。量子现象的现象学研究,当然要承认微观现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解释性。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3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现象学(quantum phenomenology)之五:对象与客体 吴国林
ssglwu 2010-5-28 07:56
导引:本文在于说明在量子现象学中,对象与客体起一个什么作用,它们是否都不存在了?或者以某种方式在影响着? 五、对象(object)与客体 现象学不是不重视客体,而是因为方法论的原因没有首先考虑客体,实际上,胡塞尔本人也没有否认客体的存在,真正的现象学必须考虑客体的存在。正如著名胡塞尔研究学者扎哈维说:因为方法论的原因,现象学最终会将它最初所打上括号的东西包括进来,并结合为一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胡塞尔最终得以宣称,一个完全发展的现象学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实现了的本体论,在这里所有本体论的概念和范畴都在它们与构成性的主体性的相关中被阐明。 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悬搁( Epoch )。悬搁意味着一种节制,意味着中止外部的存在性判断,对外部世界是原因这个的推断加上括号,让其悬置起来了,但是并没有清除外部世界。 著名物理学家马格劳(Henry Margenau)说:加括号并没有消除外部事物,它们仍然作为我们的思想的对象而存在。 原来作为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的客体、实体等,仅是将其括号起来了,它们并没有消失;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之后,它们仍然以意向性对象存在于意识活动之中。 现象学哲学家萨特承认物的存在,并指出它的存在是超现象性的 。这个作为存在的显现的超现象的存在是超出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为这种认识提供基础 。可见,萨特超越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走向了唯物主义。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6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休博有感
lvnaiji 2010-5-27 22:42
吕乃基 开博已一年有余。在工作繁忙之时,在琐事缠身之际,在点击率低迷之日,每每生发出休博之想。这次到台湾一周,前面的准备及之后的杂事,加上这些天积压的事务,至今似乎已经停了十天之久。对于一个还算勤快的博主,十天,应该不算短:都可以十日谈了。 终于可以开写了,却有点手生。好比上下集之间断了档,忘了上集写什么,不知下集该怎么写。时而觉得上集这么由着性子写没意思,想梳理这十年正是这十年,中国的 GDP 攀上了老二的位置,同样也正是这十年,社会的底线被一再突破。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时而又觉得这样的打算过于沉重。那么写未来的十年吧。中国处于分岔点,有多条可能的路径。写写面向未来的罗生门。然后又想起,在科学网上,时时有新的主意,新的热点,本来就是如普利高金所言的随机涨落,既然如此,又何必有所打算,设置什么计划,甚至还要写什么连续剧?前十年,后十年,是我等凡夫俗子写的么?还是跟着感觉走。 思前想后,怎么写竟然慢慢演变为写不写。正如科技哲学在百年前,在执着的追溯中,把传统认识论关于科学家怎样认识世界,演变为是否可能。十天休博,十天清福,十天自我!几乎回到了开博之前。为何写博的所有理由真的成立吗? 然而,我是否真的能回去?记得哪本小说中有一段话,人,能否像一本书架上的书,拿下来翻阅,随后放回书架,没有任何变化?显然,写博,与网友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已经成为自我的某种延伸,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越是参与,也就越依赖于所参与的舞台。 于是,休博的十天,让我体验离开舞台的日子:离开舞台,我还能否是我? 其实,系统论说的很清楚。一方面,要素只有参与系统,在系统中方能体现其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价值,只有当要素的相对独立,以及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时才能实现。这就是休博的体验。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体验,却只有在写博时,在参与中,方得到梳理。回过头来,真要感谢当初把我挟持上网的朋友。 难道一定要休博才有这样的体验吗?平素里,在埋头写博之日,在网上浏览之际,在评论他人文章之余,在阅读他人评论之时,心底里难道不能时时泛起休博之感,以提醒自我的存在?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210 次阅读|9 个评论
量子现象学之四:自我与外部世界 吴国林
ssglwu 2010-5-26 09:37
导引:自我与外部世界是一个什么关系,自我能产生外在客观世界吗?应如何正确看待?唯物与唯心是一个什么关系? 四、自我与外部世界 随着胡塞尔思想进入先验现象学阶段之后,自我,特别是纯粹自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论题。 与笛卡尔不同的是,胡塞尔不仅悬搁掉了笛卡尔所怀疑的一切实体存在,而且更为彻底地悬搁掉了笛卡尔所自以为不可再怀疑的自我实体,将笛卡尔的自我还原到先验自我 。 胡塞尔是通过内知觉的自明性来确立自我的。在胡塞尔看来, 先验自我具有自明性,它明见于自身之中,它是相对于自身的自我给予性。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是一个空的同一极,也是一个能够返回到经验的固定的点,它是由意识流构成的统一体,这统一体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意识流不断从一行为到另一行为。先验自我在不断的生成之中明见自身,在不断的明见呈现过程中构建自身的。胡塞尔写道:自我本身是自身自在地存在于连续的明见性之中的,因而是在自身中连续地把自己构造为存在着的。 在现象学的还原排除了世界以及经验主体性之后,留下了纯粹自我。纯粹自我的根基在什么地方?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只有通过主体间性才获得其意义。 他说具体的完全的先验主体性,是一个由许多我所组成的开放的共同体的总体一个从内部而来的、并且仅仅以这种方式才是具体的总体。先验主体间性是绝对的并且是唯一自足的本体论基础,每个客观事物都从那里(客观地真实的东西的总体 , 并且也是每个客观的观念世界的总体)获得其意义和有效性。 解决纯粹自我的根基与意义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纯粹自我与他我如何发生关联?在胡塞尔看来,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并不是自明的。他企图从没有任何成见纯粹自我为原初的自明的基点,通过统觉( Einfuehlung )、移情作用来建构主体间性的世界,逐步构成外在的事物。 对于微观现象来说,如果不在存在论意义上承认微观的客观世界的在先性和原初性,那么,仅从先验自我的原初性,借鉴和重新诠释统觉( apperzeption )、移情作用等心理学概念,企图说明他人与客观外在的世界的产生与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胡塞尔自己所说:自然科学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进行观察和实验。 即他按照对经验确定着事实存在,对他来说, 经验活动是一切均以之为基础的行为, 它绝不能被单纯想像活动所取代。 9 当然,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描述,也不是指不能使用有关的概念和理论,事实上,在当代社会,科学世界已经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科学已大大改变原来的生活世界,比如,量子力学及其导致的量子器件(如隧道二极管、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正在形成的量子计算机都远远超出了近代社会所可能想象的程度。必要的科学知识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地纳入和融化了科学世界。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诞生出来,又反作用于和融入生活世界,更显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如 扎哈维所说:当胡塞尔谈及对现象进行无前提的描述时,这不应理解为一种非概念和非理论的说明,而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事情本身、而非各种可能遮蔽和扭曲所要分析内容的外在考虑所决定的描述。 99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5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之科学精神须提高,有些浮躁了!
ljry8044 2010-5-6 23:43
我发现,广大研究生甚至一些老师的修为都急待提高! 我原以为这两篇博文( 谁能理解自杀者甚至凶杀者撕心裂肺之煎痛? , 人不能缺失自我,否则易致失败和 痛苦(补充) )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刚又看到 研究生 — 别把精力关注于 自己的小世界 . 一文,觉得有必要再提醒大家一次,但无暇展开详述,仅就其中一些错误观念进行点评。 【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米尔曾经说过,避免失落沮丧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过于专注自我】 其实,这该问心理学家才对! 避免失落沮丧的最佳方法就是专注积极向上的事情。 专注自我并不会导致沮丧,也可以兴奋,也可以忘我沉迷。专注与令人沮丧的事情或者他人才会沮丧,大量研究标明,中国、日本等东方人对他人情绪特敏感,如果周围群体沮丧,也会跟着沮丧。 所以,关注外界未必能避免失落沮丧,反而可能导致进一步沮丧! 另外,既是【过于自我】,那么,什么时候都要不得。 就我来说,失落沮丧时,我才不会通过关注他人来调节心情,而是做我最开心的事情,比如,全身心地投入到打球中去,忘我地沉迷于其中,享受那种淋漓酣畅的亢奋快感。 所以,避免沮丧的方法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开心的事情,而非外界他人!依靠关注外界来调节心情,实为下策。 【他还说,所有快乐的人,都“全神贯注于自身之外的事物,他人的快乐、人类的进步,甚至某种艺术或者职业本身。在投入其中的过程中,他们就得到了快乐”。】 事实上,这个哲学家又在乱放炮!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契克岑特米哈依(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经请一些人简单描述使他们感到最快乐的活动,发现人们一致地谈到当时自己对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投入,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扰他们。契克岑特米哈依经研究后提出,人类最快乐的状态,是专注地融入某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全力以赴、尽情发挥,完全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事物的存在,这时内心会感到很自然,很轻松,他把这种体验称为“心流”(flow)。 另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家的调研表明,这些研究显示幸福与成功呈正比,且幸福为成功的前提。 另外,国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运动员和过度学习者其实是最幸福的两大群体,但我想中国的可能例外,至少,周同学是如此,因为更多关注着外在变化和他人感受,难免不受打扰,所以,我也可以由此推断,周同学的科研水平难得乐观,因为更多地在适应浮躁的大环境,而非努力坚持自我搞好研究。 根据以上幸福、成功理念,周同学博文以及后面诸多评论,我们也能看出中国科研的致命弊端所在,太多的人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之中,不得不眼观六路、耳听八分,不断关注着他人尤其是领导的想法和要求,非常不幸,当然,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因为幸福与成功成正比吗。 不过,令我非常意外的是,周同学居然将这种极不利科研的令人痛苦的坏风气当作成功学,而且,附合者众多,也就功力深厚的绥阳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 研究生—别把精力关注于周围的大世界 】 我想陈老师的意思应是: 研究生大都连自我都没关注好呢,连自我都关注不好,怎么可能关注好周围大世界呢 周同学提出了『不能过于关注自己小世界』的概念,显然,谁也不能说错,因为有『过于』二字。 但落实到具体内容,就乱了: 【生活中的快乐元素很多,重要是我们如何去发现。可见,快乐需要我们关注于周围】 又搞反了! 调研数据表明,最快乐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关注周围的人,而是善于聆听自我、发觉内心感觉的人。喜好关注周围的人最大的一弊端就是容易无聊,还有浮躁。 【现在的世界缺少的不是匠人,而是具有合作意识的潜力股,团结就是力量。】 如果这【匠人】是泥瓦匠,那么,我不作评论,相信,我们的研究生教学所培养的应该不是泥瓦匠。 如果这匠人是有着真才实干的科研技术人员,那么,我必须说,中国最缺少的就是这类人。我工作过多年,太有体会了,至少高压、接地、防雷等多个领域五一不是如此,至于合作意识,那是中国人的天性,事实上,我们的科技人员就是太合作了,以至普遍忘记了自身价值所在了,不受尊重,多为配角,各个行业都是,惹得国外来访的朋友目瞪口呆。 【2、研究生依然要关注自己。 不关注自己就不能发现自己问题,也无法静下心来做事情,重要的是要学会把关注的群体放大,用更加宽广的心境和关注自己的关注程度去关注周围。 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关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是一定要学会把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放到整个科研团队 (博主:哎……),看看与其他人有哪些交叉点,能不能在完成这一项工作的时候帮助其他人,达到资源共享和统筹规划。此外,在关注周围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有可能周围的事件和影响,能够给自己提供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这哪是在科研,项目工程吧?这就是科研现状?可怜、可悲,! 3楼跟帖:【关注应该关注的人,就是最好地关注自己!】 以为关注好他人就能关注好自己,那就永远关注不好自己,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一个不能最好地关注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关注好他人,至多只能顺从他人,顺从到最后是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后果参见 谁能理解自杀者甚至凶杀者撕心裂肺之煎痛? 11楼的过客跟帖如下【写的好。我的一个还算有才的学生就是不能和教授合拍,造成自身心理上的委屈心理。】 这个浮躁的老师,耽误学生,还抱怨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只有无能的老师才会这么推卸责任。 最后再强调一下过于关注外界致自我丧失的致命弊端: 失败,痛苦,多病,早逝,甚至让人绝望自杀! 具体参见下文: 谁能理解自杀者甚至凶杀者撕心裂肺之煎痛? 人不能缺失自 我,否则易致失败和痛苦(补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枫枫桥 删除 回复 看了两个貌似观点对立的博主的文章,其实,周灵娜同学说的,更多的强调的是一个身心正常的人,需要加强对外界的交流和合作,而从远新同学更多的是强调是极端情况下,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当然,要关注“自我”,“自我”是一个人生存存在的表达,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了,周同学的说的,开放的心灵,呵呵,二位同学讲的都好,哈哈,我都支持了,希望从同学,不要攻击科学网的什么什么,凡事都要有度。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houlingna12 删除 回复 不愧是雷人,不过本人认为你是过于偏激了。呵呵,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动物,考虑任何事物都要看范围界定,都要看对方的情境。读了你的文章发现两篇文章的情境相差甚远,看到你的激愤,十分抱歉。不过这样理解也有道理,你的理由也很充分,主要是看当事人的心态罢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ianyizhang6 删除 回复 丛兄对这个问题还挺执着的。 我抛出了“人与自我”这句话。这种说法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自己也觉得这层关系很重要,却最容易被人忽略。 “自我”除了包含价值观,还是一面镜子,可以时常通过它,看清自己。当然,他人、环境、社会也是镜子。只有这些镜子不变形,角度正确,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如果除了问题,镜子里反射回来的可能是“异形”。
1831 次阅读|9 个评论
自杀者之痛
ljry8044 2010-5-6 09:06
如题! 鸿飞老师是理解的,所以,他在 关于自杀--给受折磨的灵魂 一文中道: 对于生死的问题,我们向来是很糊涂的。 我们常常不能理解自杀者,其实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怪不得本杰明 富兰克林会说:有的人 25 岁就死去了,葬礼到 70 岁才举行。 自杀的人总是少数,他们往往能让他们周围的人更好地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他们从来就没有白活。那些成天蝇营狗苟的人,才是白活了一场。 天翼兄也是理解的,所以才有 中国人要自我一点 --- 谈华人耶鲁枪击案 一文,所以才在我博文 【北科大女生跳楼身亡 院长称很正常】正常吗? 后留言: 看来,‘自我’可以防身,但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找寻‘自我’的条件。 不过很遗憾的是,却有同学理解为耐挫折心差、进取心不足等缘故,所以要克服挫折,不断进取,努力成为强者,因为“社会不同情弱者”。 所以“ 当你成功时,相关与不相关的人都会来祝贺,却无人懂你一路的艰辛,而当走过事业高峰,依旧无人问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依然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点要注意,这就是人,人的贪嗔痴慢疑的弊病是很难丢掉的,也是社会总是处于浮躁的状态。 ” 没有比这糟糕的馊主意了,事实上,人之所以会自杀,很大程度上即源于该心态 !他们不知道聆听自我,不知道内心真实需求,只知道跟着一套流行的成功理念走,即使别人将流感、肿瘤当作成功,他们也马上会拥过去,坚持下去非病即死。事实上,也未必能彻底坚持下去,当追求与“自我”不合时,必非自己所擅长,一般只有失败。如果他的家人或者上司一定要他以此标准作好,那么临到最后只能在屡战屡败中绝望,善良者自杀,暴戾者杀人。 我刚刚打消过一大学行政女老师的自杀念头,她原本数学好,打算从事相关工作,但却在家人一再要求下当了大学行政老师,尽管她非常不情愿,但更不愿惹养育了她多年的父母伤心,女性太敏感和善良了,只好痛苦地委屈自己。当然她的家人还坚持以为他们的决策英明,觉得女孩子就该从事稳定些的大学行政工作,觉得此举是对她好,她就得无条件接受,还得感激。 后来又与一非她喜欢类型的事业有所成的行政工作者结婚了,也是家里一再焦急催逼的结果,而且很快就怀孕生子了。 她父母开心了,荣耀了,觉得自己女儿找了个稳定的工作,嫁了个前途不错的男人,还有了个孩子,太成功了。 可这位老师自己呢,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而且永远也做不好(不擅长,因为原为理科)的行政工作,不仅难得尊严,难以保持独立的个性,还常常遭指责,当然,功劳永远是领导的。晚上回家后,还得对着自己将就的男人,虽然她知道这个男人爱她,虽然她也努力对这个男人好些,可就是努力将就着的。 所以,她的生活就是:“心头的酸泪逆流着, 喉头的荆棘横梗着, 在人前, 都化做了轻浅的微笑”。 作为一有着独立灵魂的人,却不能依照自我生活,活着只能是无比痛苦的煎熬,这才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所以往往会自杀解脱。 所以她一直有自杀的念头,至今年,尤其明显,因为唯一挂念的孩子已经可以完全托付给外公、外婆等生活了,所以表示,“如果我去了,请不要吃惊,不要伤心”。 我极度紧张、难受。可我是唯一比她小的男性朋友,还小她几岁,怎么劝都不行,但幸好想起了她多次为那个“粘人的小家伙”伤心痛苦流泪,觉得不该生下她,因为常照顾不好她。所以,我情急之下将 新年里请您一定要呵护好自己 发与这位老师看,并指出,如果她去了, 20 年后,她孩子定会写出比我更辛酸和令人感动的文章,终于触动了她,表示这辈子将为了孩子而“苟且偷生”。 如果将这位善良的老师换作一位攻击性较强的男性,又会如何?杀人! 比如前不久连续发生的多起校园凶杀案,我不会说他们杀人就是因为迷失自我或者自我被扼杀导致,但我可以确信的是,自我被扼杀确实会导致人犯罪杀人!参见博文 玩耍,放飞孩子的希望 。 文中指出,杀人犯的一大共性就是小时好玩的自我天性被扼杀。 另外, 1997 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到 2 、 3 岁时,曾就 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 1/3 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王 子,只有不到 1/10 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 7% 白 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孔子长大后, 1/4 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非常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还在逼着太多的家长扼杀孩子的天性,令其丧失自我,按照一定意志行事! 事实上,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和灵魂的人,如不能秉持自我,那么,只能按照他人的观念或者规则行事,可他人的观念和规则只对制定者有利,且各不相同,甚至常常矛盾,坚持下去唯有失败和绝望,最终只能自杀或者杀人宣泄。 丧失自我,是个死局!极其痛苦的死局!给自己给他人造成深远影响的痛苦死局! 人不是工具,即使是工具,也只有特定的使用价值,胡乱使用,必会产生反效果。 人们之所以会自杀解脱痛苦,关键是缺失了自我,或是自己迷失,也或是被社会环境等扼杀,后者最为致命。犯罪杀人,也多为该缘故所致。 再看前不久自杀的陈蕾吧,学校关心的是学习成绩。她父母关心的是也是学习等“成功”的一面。 而她自己呢: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次日,义务鲜血200cc。奥运会期间,还是一名志愿者。 骨子里流出了善良、真诚、友爱的女子天性,这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价值,也是维系人类生存、进化之根本所在! 可惜,学校和家长要的是所谓的成功,而非她的该天性。而她自己也认同了那些所谓的成功观念,忽视了自己最为宝贵的善良、真诚、友爱的天性。既然自我价值无用,又满足不了社会成功的需求,那就自杀吧,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最大的悲剧还在后头,院长认为“现代大学生自杀很正常”家人则完全将责任归咎于学校,并索赔百万。 这就是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的价值,您又是如何看待自我价值呢?你敢放弃自我吗? 最后,顺便说一下,“社会不同情弱者”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特性,同情弱者却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个不正常的年代。 【当你成功时,相关与不相关的人都会来祝贺,却无人懂你一路的艰辛,而当走过事业高峰,依旧无人问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依然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点要注意,这就是人】偏激了!这这是部分人,部分急功近利的人,却是这个浮躁期的大部分人! “社会总是处于浮躁的状态”,断不可能,否则,必致社会毁灭。看看过去的历史或者国外的历史和现状即可知。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1891 次阅读|4 个评论
鹌鹑会做梦吗?
harmonism 2010-4-28 00:08
鹌鹑会做梦吗? 曾纪晴 傍晚儿子问了如何鉴别鹌鹑公母的问题,睡觉之前,他还在想着鹌鹑的事呢。 爸爸,鹌鹑会做梦吗?儿子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种问题啊。 这个 我不清楚啊。要做梦的话也应该是很简单的梦吧?比如梦见吃食物啊。我想当然地说道。 你说它会不会梦见自己呢?儿子的问题又一次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 鹌鹑会不会梦见自己?它会照镜子吗?我觉得它不会梦见自己吧?我只好又一次想当然。 那你觉得它如果照镜子的话,它能认得自己吗?儿子继续追问道。 估计它不会认得自己吧。你还记得很多动画片里面,有许多动物照镜子,它还以为是跟别的动物玩吗?我想起来动画片,当然还有一些家庭搞笑 DV 呢。 哦,是啊,它们还以为镜子里面的动物不是自己呢。儿子说道,似乎明白了。 动物是否真的没有自我意识呢?它们难道真的是一种生物机器吗?儿子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 爸爸,鹌鹑听不听得懂我们说话呢?儿子的提问打断了我的思绪。 鹌鹑 它估计听不懂吧?不过,有些动物很聪明的,它们可以听懂我们说的话。比如,狗就可以听懂我们的话。有些鸟,像鹦鹉和八哥都可以跟我么能学说话呢。想起一些聪明的动物,但觉得鹌鹑似乎不够聪明。 为什么鹌鹑听不懂我们说的话呢?为什么有些动物就可以听懂?儿子的问题实在让我无法回答。 为什么有些动物可以通人性,而另一些动物则不能?它们的区别究竟在哪呢?它们的大脑结构有什么不同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啊。 2010-4-27
个人分类: 天和之路:一个父亲的育儿日记|4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找回自己的民权
yaoyaxin 2010-4-23 18:17
每晚翻开书册,对于不以读书为业的绝大多数工作者,是将自我给付工作八小时之后,进入书境回归心灵自我的一段惬意时光与神圣时刻。惬意是读书的本性,自主读书即自寻惬意;神圣则相对于过度的生存压力与人为物役的当今时代而言,怡然自得的读书是许多人的奢望,物役之余读书来,物我两忘寄情书境,兴味澄明。时刻虽短,岂非神圣? 书是自纷繁世界凝炼而出的精髓,情感、思想、精神、眼界以及知识、方法无不从中获得,最早意识到书的价值并从中获益者,很自然地将颜如玉、黄金屋的世界据为己有,因而自文字、书写及其载体产生以来,读书成为神职人员、权贵阶层长期独享的特权。面向公众的公共图书馆在近代欧洲出现之前,读书属于特权阶层私人的事,缺乏公众教育的中古社会,民众不可能被赋予进入读书世界的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可以说,读书这件今天看来天经地义的寻常事,是随着民权、平等、自由等近代理想的实现进程而化为寻常的。远的不论,贵族孩童认真读书、家奴被劳役所缚的天壤之别,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贵族孩童课读是必须严格遵照的每日功课,主人上课之际,侍读家奴可以在远离教席的室外空闲着发呆,但决不允许偷听专向主人传授的内容,且被严密监视并以残酷的惩罚相待。向往知识、向往自由、向往自主的人之本能,在高压之下,激发出有志农奴象主人那样渴求读书的顽强信念。耐人寻味的是,获得了读书平等权且不断充足读书能力的人们,在社会提供的读书环境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反而日益远离读书,远离这一有些迟到的天赋人权。 读书由具备阅读能力与阅读垄断的特权走向阅读能力成为人的基本素质、自由阅读的平等权,细细想来,不能不说读书是人类争取所得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与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近代使命一道,由特权走向平权,由局域走向普遍,由一人走向人人。读书平权的背后,是精神蒙昧的终结,是思想禁锢的松绑,是民众素质普遍提高的可能性;基于此,获得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人权的程度与保障体系的建立才能不断深化。获得自主的自由与理性的权利的人类,才能真正开始告别丛林法则进入社会伦理,最终实现人之为人的最大自由。如果说读书与自由、平等、民主同为人类基本权利同道的话,读书这项权利为什么被人们普遍地轻易闲置了呢? 人之为人的内在乐趣和精神自由如果不能够在幼时借助来自长者的读书教育得到启蒙,在为人的起点,读书的作用或许就只能限于升学进阶的工具层面,指向国人的颜如玉、黄金屋,进而流于物欲、消费、享乐的低层级满足感成为大众认同的享受生活,实质上回归物性的人的追求就不可避免。 4.72 本的当前中国成人年均读书量,相较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2 0 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 64 本;联系到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对于民权、民主、公民社会的呼唤奔劳,我们的社会进步不只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中匆匆繁复的为利来往,全民找回读书作为人通往快乐、良知与精神自由的基本权利,人与社会的再度进步方始有望。 读书日,读书人阖上书,不读书人翻开书
个人分类: 时令感怀|31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好人和坏人都从这个原点出发
fqng1008 2010-4-23 08:14
昨天晚上,两位朋友前来看望。先是一阵寒暄,然后忿忿不平地讲起了各自的故事。 甲朋友说:真他妈的晦气!我做的那个营销刚刚为公司全面打开局面,他们就开始排挤我,又是掺沙子,又是减报酬,弄得我跟他们大干了几场。如今还归我走人,你说气人不气人,我非把它这个市场搞垮不可!我连忙劝他:事情不要做的太绝,可能有些方面你自己还得反省。他一时难以接受,我进一步说:你要把他们搞垮了,他们也会把你的那个关系搞垮。因为他早就说过,他的那个亲戚在市场开拓方面帮了很大忙。见我如此一针见血,他连忙软了下来,算了,算了,不跟他们计较了! 接着,朋友乙讲起了另一件更令人愤概的事情。他的一个学生,明年研究生毕业,为找工作的事情,动员了全家族的力量。早几天,学生的表哥(市国土局的副处长,来深圳工作二十多年了)托熟人宴请了一位院长(很熟的,不便道明)。院长带来了三个人,一进门就大大咧咧地对那个熟人说,不是看你的面子,我就不会来的。你知道的,这种场合我是轻易不参加的。大家连忙唯唯诺诺,于是众人落座,酒也上了。院长一看,这种酒我是不喝的,我只喝五粮液。学生的表哥连忙安排换酒。一个多小时的推杯换盏,宴席终于结束了。一算帐,花了四千多。过了几天,那位熟人传话来:院长带来的那位熟人你是认识的,通过他把钱转交过去,事情就搞掂了。我们一听,大大的光火。朋友甲说:要是我,当时就把桌子掀了,还一杯茶水泼过去。我也义愤填膺:宁愿不办,也不花这个冤枉钱。但是朋友乙说,你看你们,都是场面外的人说的话吧。场面内的人是不会说的,因为有潜规则。如果那样做了,你就在场面上混不下去了。再说,那单也是共产党买的,谁也不用掏腰包。事情闹大了,怎么好收场? 朋友们走后,儿子如有所悟地跟我说:看来做事情都要为别人留后路。我郑重的告诉他:不,是为自己留后路!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 人都是自私的。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是站在自我这个原点上起步的。为什么有人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或狠斗私字一闪念的高调下,唯利是图,甚至穷凶极恶;而有些人在承认自我的前提下,能够怜悯弱者,惠及他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我这个原点之后,采取什么样的做法?这里面有道德的因素,也有政治制度的因素。可能后者是更重要的关键。 每个人都需要管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最高统治者。如果没有制约,他很可能将自我的那个原点无限扩大,最后演变成一个极端自私的小人或者一个呼风唤雨的恶人;如果有所制约(制度建设)独立的司法、开放的舆论、制衡的权力、道德的教育、宗教的信仰成功的管制就能让那个自私的本性受到限制,造就成千上万向善的人,尽管他们自我的欲望仍然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孙悟空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本领高强的、人民心中的惩恶扬善的英雄,但是他的头上也必须戴上一个能够制约他任性胡为的紧箍咒。 于是,有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私。性相近,习相远。有制约,抑小我。兼顾他,趋向善。无敬畏,我第一。痞已成,恶名扬。(抱歉,不会写诗,请道林兄斧正并加长!)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我,自我和超自我
nevergu 2010-4-8 03:17
最近由于阅读Eric Kandel 的自传《In Search of Memory》,重新燃起对弗洛伊德的兴趣,所以就抽空阅读了 高宣扬著的 《 弗洛伊德传》。其实开始知道弗洛伊德名字,大概是在 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初。当时《梦的解析》非常流行,至于为什么一夜之间大江南北到处传阅,我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当时的自己,这本关于梦的书,可能像天书,也可能觉得是异类,还有可能觉得是黄色书籍,并没有仔细看过。不管怎样,奥地利精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大名还是牢牢记住了,从此知道这位精神分析方法的创立者,第一次知道了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尽管当时并不理解。 弗洛伊德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心理学家,也是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他的精神分析方法给二十世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医生,弗洛伊德在对 歇斯底里病的治疗中最先采用催眠术,传记中说 催眠术的应用不仅标志着精神病治疗法的一次革命,而且,也使弗洛伊德从对歇斯底里病症的治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是他转向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关键。正是通过催眠术的应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后来,他发掘这种潜意识,并加以分析,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 。弗洛伊德不仅是一医术高明的医生,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他从自己接触的 歇斯底里 病人入手,通过观察,治疗和研究, 写出了《歇斯底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分析方法。后来又通过自身心理分析和对梦的解析,写出了《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学新论》 ,提出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个新的概念与上述三种形式的心理状态相对应:原我(id)、自我(ego)和超自我(superego)。 反复阅读,越来越能体会到这三个描述人的心理层次概念的精妙之处。 原我,是指那些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内容的心理,它与意识的人格无关。原我的原字id是弗洛伊德从尼采(18441900)那里借来的。从字面上讲,它是从拉丁文的非人称的代名词生发出来的。它的原意相当于英文的it,即它。因此,它可以很恰当地表明它与意识生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它本身不属于意识,却又时时处处想表现为意识。 说得更确切一点,原我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事情很明显,如果不对它们压制,任其表现或泛滥,就会使人变为疯狂,不可收拾,以致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现实生活是不容许原我为所欲为的。 简单地讲,人的原我,其实可以说人的动物本性,和周围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代表着人的基本欲望和本能需求。当然这些本能必须得到抑制。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原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它就得到了修改。这部分得到修改的原我便成为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原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原则的基础上使原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好象成了原我的侦察兵和调度员。 也 就是说, 人的自我,是在原我的基础上,从我们出生就开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使自身的行为得到修正,此修正过程是不断和原我做斗争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归化的原我。有点像对野生动物通过不断的奖赏和惩罚进行驯化,变得可以家养。 对于原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说: 就全体说,自我必须满足原我的意向。假如它能制造实现这些意向的条件,它便尽了它的责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原我比作骑马人与他的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力量,但骑马者具有决定方向和向着该方向前进的指导权。然而,在原我与自我的关系中,有时也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情形,即骑马者必须在为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上来指导他的马。 超自我就比较复杂点,通俗点可以理解成良心。它 可以监视着原我的冲动,并强迫自我去压制那些它所不容许的冲动。所以,超自我的胚胎是父母权威在儿童心理的内部化。到了成人以后,超自我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最后,甚至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所谓的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 。 关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有一非常形象的比喻: 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比这里所说的还要困难,它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且必须得尽力和解这三个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便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原我自我觉得它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厉害。因为它起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它命定要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但它也愿意作原我的忠仆在另一方面,它的每个动作都为严厉的超自我所监视。这种超自我坚持一定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关心原我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困难。假如这些标准未被遵守,它就用紧张的感情来责罚自我,使自我产生一种劣等的和犯罪的感觉。正是这样,为原我所激动、为超自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负起了调剂这种内外夹攻的势力的任务。我们大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时常抑制不住地喊出这种呼声:人生不是容易的 。 人出生后的成长受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是nature(自然属性) 和nurture(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三种角色(id, ego,superego)的混合体,有点像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属于同一体,又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位格。展现在同事,朋友和家庭中我们自我,只是处于原我抑制,和超自我监控中的一个角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伪君子。这三个角色似乎是通过生物的进化而来,但不完全是从高到低的关系。 注:红体字部分直接引自高宣扬著的《 弗洛伊德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线阅读: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flydz/default.htm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13141 次阅读|5 个评论
幸福——自我的成功协调
fqng1008 2010-1-29 11:43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原我(音译为伊德)、自我和超我。 所谓原我,是一个人从出生时就有的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原我不认道理,不懂法律,不明宗教,只接受快乐原则的驱使,一味的追求欲望的满足。那是一口混混沌沌的,充满各种冲动、各种激情的沸腾的大锅,那是一匹不受约束的,带着极其卤莽、极其粗俗的任性的野马,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随时就可能爆发,随时就可以疯狂。然而现实生活是决不允许原我为所欲为的,人一出生就同外界接触,原我首先受到父母制约,接着遭受各种打击和失败,其中一部分被迫分离出来,也就形成了自我。 所谓自我,从原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那个部分。自我尊重环境,尊重欲望,也尊重思想,它接受现实原则的指导,努力追求和谐和协调:又要得到快乐,又要不受痛苦;又要顾住眼前,又要放眼未来。一方面,它像一个勇敢的骑士,借助野马提供前进的力量,借助思想寻找远大的目标,还要认清现实并选择可行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像一个尴尬的仆人,必须同时侍奉三个严厉而又专横的主子,既要满足原我的冲动,又要服从超我的监督,还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所谓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是时代的道德准则,它形成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超我能够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并监督自我,从而充当检查官的职务。超我和原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它的职责就是压抑原我的冲动,使其欲望不能实现。 可见,在原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中,自我对人生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即协调和控制作用。协调、控制得理想,人生就会感到幸福;否则,人生就是不幸。弗洛伊德从仆人的角色来理解自我,必然是幸福的悲观论者。他说:我想神在创造天地时并没有设计幸福这个词。一般人所谓的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它只不过是意指一种暂时的、过渡的比以前较好的情况而已。因此,实现幸福实在是一种乌托邦心态。因为他认为,自我是虚弱无力的,有句谚语告诫人不得一仆同事二主。可怜的自我境况却更糟:它要服侍三个严厉的主子,并要竭力把他们的要求和需要做得彼此协调。这些要求总是参差分歧,常常还似乎水火不容。无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其任务。它的三个暴虐的主子即外界、超我和伊德,它感到三面被困,受三种危险的威胁,如果它受压太紧,就产生焦虑做反应。由于它起源于知觉系统的经验,它就专门代表外界的需要,但它也力求作伊德的忠仆,同伊德维持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它一举一动都受严格的超我的监视,超我给它的行为规定明确的准则,丝毫不考虑伊德及外界方面给它带来的困难,而假如它不遵守那些准则,就让它有强烈的自卑感作为惩罚。因而这自我,受伊德的驱使,受超我的约束,受现实的排斥,为掌握作用于它的三大力量,能协调一致的有益工作而大费力气;于是文明便能够理解,何以我们经常无法压抑的一句呼声:生活实不易! 然而,我们更倾向于把自我理解为一位骑手和艺人。因为无论欲望多么难以满足,思想道德多么高尚,现实多么严峻,但生活总像有位睿智的长者,教会我们去理解、把握、调整和理顺各种关系。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自我就能够在现实的条件下,把原我和超我调谐在某一适当水平,幸福就会从容而至,并源源不断、绵绵不竭;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刻苦操练,自我就能够成长为一位勇敢的骑手和高超的艺术家。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中如何达到忘我境界
zuozw 2009-11-12 22:03
科研中达到忘我境界应该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如何达到忘我境界是值得每个人值得思索的。我想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 首先, 把科研当作一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作驱使,你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感兴趣的领域。某某科学家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工作,近几年有什么重大发展等,你会了解地一清二楚,就像 追星族特别了解到自己偶像一样。 其次, 爱科研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生命培育自己的孩子,而且从不要求回报,可以说父爱母爱永远是人间最美的真情。带着最真挚爱心和全心全意,每个人都应该能培养出好孩子的。 再次, 放弃自我 。很多人做科研为了评职称、升职等,这种带着功利性心理是不可取的。要带着一颗干干净净的心做科研。另一方面,放弃自我并不意味着丢掉自己的做人原则如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等。 另外, 现在开始行动 。 本来做科研就很累人,再加上要达到忘我境界。貌似很艰难,其实很多习惯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行动是驱除害怕和恐慌的最好良药。 总之,从现在做起,从科研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时间久了,你应该会很大的提高并且常会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 注:此博文修改稿发表在 《科技导报》2010年28卷03期 读者之声栏目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嗨,科学网
weidongfirst 2009-7-17 15:00
今天是个好日子,不仅仅是又一个周末的即将到来 无法知晓申请到科学网的博客对数年之后的我意味着什么,当下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就去用心 想马上写点什么作为开篇,在我完全清醒过来之前,就跟着感觉走好了 留学日本已半年,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选择并投身其中。欢乐过后偶尔孤独,奋发之余时有顿悟 以及一些喜欢的句子,就码在这里吧,和大家共勉 。。。。。。。。。。。我是深沉的分割线。。。。。。。。。。。。。 失败了就要承认,做错了就要认错,不要讲理由,那样只能让对方觉得你更恶心。要懂得去说,这是我的错,不要把本应用于解决问题的精力浪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不要天真的以为所有人都会理解你, 更不要和任何人耍小聪明,别人的关心要懂得感恩,真诚相处 要挑战强者,即使你全部失败了你也是勇士 保持自我 比整天装 B 活的更愉快。学会恰当的保持 沉默 今天的境遇是由于昨天的表现所导致,不断磨炼自己去 正确的表达思想 不论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爱情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经历是唯一的,没有什么可参照的,因为这一切的导演和主角都是你自己 一定要坚定的认为看到的所有人都是人 没必要让所有人满意,那不可能。别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就行了 面对现实,解决自己能解决的所有问题,解决不了的留着,时间能改变一切 你不会不懂的就不要说不要评论实在想说话就去请教,否则结果通常以丢人结束 帮助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还要看对方的贪婪程度。要多做雪中送碳渴中送水的事,少玩虚的,否则你就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人要有骨气,尤其是男人,要坚持你所坚持的,总有人认为你是对的 累了,就不做了。 你是自己的,不必太关注别人的感受 小心你的承诺,它们是用来兑现的,不是说来玩的,这是为人基本之一
个人分类: 神秘紫|2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既然已梦想到你
pingguo 2009-5-27 16:03
很多认识的人 都可以来敲我的房门 进屋坐坐 有事无事地谈点什么 不论我喜欢 或是不喜欢 只有极少数的人 能够 带着熟悉的面孔走进梦里 他们如何闯入我隐蔽着自我的地方 这种神秘说不清楚 在你闯入梦里的一刻 心底的真实一丝不挂 在梦里我学着面对这一切 醒来我学着面对真切的愿望 梦 也许只是偶然的相遇 可是我愿意相信 既然已梦想到你 你离我便不会十分遥远
个人分类: 诗歌|27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哲思
tianwaiyin 2009-5-18 00:24
背景凸显 在语言的运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词被问起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它的意义会消失于无形 ,奥古斯丁曾感叹,没人问我时间是啥的时候,我还知道,一旦问起我就不知道了。就好像人的思维的注视好象一束阳光,所指向的地方,词语的意义会想水雾一样消失,但其他的词语则依然烟雾缭绕,所以一个词的意义,往往是用另一些词语来注释,好象一个词语只有作为背景的时候,他的意义才能突显,就象时间注释空间时,意义分明,但自己出场时却啥也不是,姑且称这种语词的意义现象为:背景突显。 分析: 关于意义世界的整体性的先验绽开的说明。整个意义世界作为整体是有其先验本体的,如空灵的意韵、书法、绘画、音乐、诗歌,亦或语言的产生是完全偶然的,在对空灵的阐释上,空灵消散于词语的注释。但空灵本身确是存有的。因为意义世界的整体是先验展开的,是必定存有的,整个的秩序显示为理性,而对意义的观望则是情感感,不管是语言造就了意义整体,还是只是指示了整体,一个事实是,语言与意义的水乳交织成就了本身的整体特征,所以单个词的意义只能在整体上获得意义,当其做为背景的时候更接近整体,所以才有意义的背景突显现象,关于意义世界的先验整体性也可以对整体与部分的阐释循环和意义即用法的语言意义现象做出解释。 词义 也许从一个角度看,形式的区分并不具有真理,作为一种向科学迫近的学科,语言学必须要用形式分析的方式,划定自己的领域,借以构筑自己的概念、范畴、命题,即自己的知识门类归属。而符号与意义、能指与所指,便是这个学科的基础概念之一。虽然在静态的意向区分上,可以做出意指与符号,词语与意义的分水,但是在真正的语言存在中,在语言的活生生的运用中,这个区分不具有真理性。一如,汉语中 红 这个书写符号,和 hong 这个读音,在一个语言运用主体意义上的个体眼中,根本没有先看到一个字符听到一个音响,然后才联想到它的指代,它的象征,它的意义,真实的情况是,在符号 书写的,音响的,被从符号系统中区分出来,也就是被辨识出的那一刻,它同时获得的是它自己的意义,一种从紫橙黄蓝等等中区分出来的颜色,一个与激情,忠诚,热血,生命相关的情韵的色调,一种对视网膜的特殊的刺激与红旗,斗牛,火,的相关一个无边延伸的,早已先在的无限关联,这便是它的意义,它的世界。就像文学中的内容形式的本真情态是盐溶于水一样,符号与其意义,在语言存在中是不可分的,因而,对一个从形式出的词语符号,和其意义来说,探寻词语符号的意义,不可绕过的是,语言主体的生命阅历,和语词符号的关联。 河 这个书写符号,和它的音响符号,在古汉语中指代的是黄河这条河,但是它的意义决不能只停留于此,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在汉语的延续流程中,绝不是简单的一条河流,它有着时代的,群体个体的心灵的品味。它是横贯中原的东西水道,它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一条橘红色的大河,一个抵御北蛮的天然屏障,在符号的关联中,在,《史记》中,在唐诗中,在元曲,在各代的地志中,在碑刻,传说民歌中都有它的意义关联。而在现汉中, 河 指的是所有的水流,在溪流和江之间的大大小小的水流。这只是在专名的指代意义上,而所有的关于它的符号关联,意义关联,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的印迹,生命的历程,心灵的感知。在西方的语言中则没有这个历时的区分,那个河,诚然在指代上是各种在一定量化标准上的水流,但是它的意义,绝不仅至于斯,尼罗河上的梦幻,雪莱的诗歌,密西西比河的诉说,是异域的情怀,也是生命的别样拓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见出,一个语词符号的意义,从生命领域看,是生命的的经验 时代的,地域的,种族的,群体的,个体的,的体悟和把握,用语言符号表现出的东西,都是一种把握,意识对自身,对境遇的把握。但是但从语言角度看,意义的只在于,符号的关联也就是它的用法,在语言世界中。一个是区分,一个是连结。在 河 这个例子中,区分是它的指代意义,无论是黄河与其他,还是河流与江,海,湖,溪流,桌子椅子的辨异,都是它的用法的区分功能,他之所以是它自己,以为它不是别的。而母亲河、长河落日、梦里水乡、霜冷长河、河蟹、滔滔之江河,这是在组合中,与其他符号关联产生的意义,还有一种是隐喻意义上的连接,逝者如斯夫,似水流年。智者乐水,,都是在聚合意义上的联结。不难看出,打破了客体化倾向的形式区分,语词符号,意义,用法之后,得到的是在生存着的语言的真实,那就是意义被整合在语言整体中,意义就是语词符号,意义就是用法 区分 符号的任意性,好像是打破了语言和世界的精确的对应,一个所指可以被任何的能指指代,文字的,声音的。但是事实上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做为相对于所指的任意性的能指,绝不是具体的任意性,能指间的勾连,以及能指与能指在组合聚合中对世界的完美演绎,显示的是语言的本体尊严。抽去了具体的符号,永留的是符号之间的区分,他们之间的位置的确定,任何的变动会演绎出一副别样的情态,也就是所谓的事件。这跟奇妙的经济领域的价值理论相近,什么能跟什么交换,已经完全定下了,虽然不断有新的事物突进来,那也只不过是演绎了早已现在的网络,一如棋局,区分是先定的,无论具体的符号承载是什么,格局是先定的,不管有没有实现,这一切都呈示着一个预先绽开的世界,一个预先绽开的语言。语言的功能无非在于突出,这便是思维的把握,当突出的时候,意味着的是区分,而任何一个区分都意味着一个背景,被突出的加上一个背景就是所谓的世界,一个是凸显的个体,观念的与事物的事件的,一个是一个早已存在的,但只是在与意思接合才实现的无边延伸的天网。这样看来,语言就是世界,因为他们的共同血脉是区分,存在与不存在,可说不可说,可思不可思,精神与物,一切都根源在此。知觉以上的精神活动无非是比较,分析,综合,这都是语言,从思维对感知的回流来说,语言构造着意识的一切,思维与感知,情感与信念。最为最根源的区分,意识与物是恩怨的交织,一方面意识必须依赖于物,;另一方面,意识排斥着物,排斥着实存,他们的胶着是,作为现象的世界,这里一方面是自我与世界的融合,是情感,是直觉,是美,是幸福,是快感。一方面是他们的相互排斥,有世界的冷漠,物的 他人的,有自我失陷带来的恐惧,失落,痛苦。 悖论 悖论展示 : 一个来自克里特岛上的人对别人说克里克特岛上的人都在说谎 。对于这个人陈说的主题,无论怎么对他的所指做真值判断,都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他个人的陈说内容完全符合语法,所指也很合法,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儿的悖论,排出了言说及其所指,唯一剩下的就是他个人的角色,不难发现他言说的地位存在着嫌疑。一个来自克里特岛上的人作为克里特人整体中的一员,对整体 - 克里特人进行陈说,他有没有这个身份呢?由此联想的到的是人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由此观之整体的界限在整体之外,不在其中,点是线的界限,虚无是存在的界限,他者是自我的界限,但界限绝对不可能出自自身,那个克里特人的悖论原来出自自己的陈说地位。把目光游移到代词的用的用法中的时候,那个 我 其实是处于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没有我,那个矛盾的同一律,其实是荒谬,根本就没有自身同一的东西。灵魂,永恒,在为其实存付出的代价中,最大的就是荒谬,这是悖论的根源吗? 自我 千百年来对人们警醒的就是以自欺来欺骗别人 ,自己可以欺骗 但他人是不容的 所以招徕嘲笑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欺。下面将对自欺进行一些分析。 有一个小故事是一个陌生男子闯入女子浴室 ,那女的第一反应是捂住自己的眼睛。着同样也是一种自欺。人一般是这样拥有世界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把世界表象出来,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表象的方式存在。想想对开封的把握 5 年前和五年后肯定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一个开封,所以,当人阻断了表象,就阻断了世界,捂住了眼睛、耳朵,就捂住了世界、他人、世界,都不存在 。这是对自欺的诗化解释。 第二种,人的存在的量化,体现在线性展开上, 就是时间,在这个历程上,任何一个时刻、一个点都不能代替整个的人自身,也就是说,我 ,这个代词是有问题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我是一个完美的代词,即便是死也没有给人话一个句号。谁知道死后又是什么样子。 所以在这个历程上,既然指代总是是缺憾的,也就可以容许缺憾,你可以指着以前那个只顾低着头走路的小女孩说,我怎么可能那样呢?那不是我 。 所以一个人在干坏事的同时也可以说,我其实不是像这样做的,这个人不是我,只是那个被异化、分裂的我。 既然没有一个合法的自我,也就无所谓欺自,因为那个欺的宾语自己不存在,也就是说,被欺的只是消散在线性流程上的无整一性。 寻回 一个关于人的经验主义的比喻叫白板说 ,认为处生的婴孩就象一个白板,是后天的经历在人格上描画,以出生为始死亡为终点,描画出一个完满的性格。还有一种说法是行而上学的,认为人象遭贬于人世的神灵,在世间经受磨砺,正如一个石子投入水面,那个石子是已经恒常坚固的,那个激起的水纹也是早已被决定好了的。在理智反思的光芒下,一切都会如其所是的呈现,这不是辩证法的调和折中,毋宁说是存在的本来面貌。一方面时代种族地域对人的精神性的塑造是绝不容抹杀的,它们作为灵魂此在的依载,决定着灵魂的深度,灵魂的境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天才都只能在历史为他们提供的一切上面抉择,观望,承受历史和实在馈赠的局限。但另一方面,是精神超越时代地域的事实,这表现在人存在的历史性向度上,一个奇妙的现象,人类精神竟能越于自己栖息的大地,向过去 ,向将来而在。不同时代的人竟能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谅解,对已逝史实的同情式的吸纳,对即将来临的精神阅历的预言,似乎更有力的昭示了人之在的先天性,堕入世间的灵魂的先行存在。 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的存在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自我辨认,生死不是界限,虽然在世提供了自我观望的镜象。在情感世界里,存在着这样一些表述,带着前世的记忆,灵魂轮回中的永恒的畅望,穿越时空的爱,人鬼之间的未了情缘。总有一些在出生之前已经属于一个灵魂,虽然只能在世间找回的,情思与牵念。在心仪的对象,在高山明月,清风涟漪,在诗画居饮中处处可以找回那个先已属于却失落的自己,梦中人,艺术中的形式法则,自然的感性尺度,是教不会 学不来的预先设置。在道德伦理的领域,那些预存的的良知,那些神圣的道德使命似乎已经作为神性的禀赋,早已镶嵌在每一个灵魂的此在之中,他们的显现只是需要场景,因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境中,在预先抽去所有的教育,经历,一个完善的理智是知道应当怎样行动,因为一个来自内心的自我召唤 ,你必须如此,这也是在影视,小说,历史中人的道德评判的依据,是法的道德源泉,公平与正义的非理性完美证明。在认知的领域中,人们可以说不可能想象没有颜色广延,没有运动或持存的时间,没有物体的空间,但反之仍然成立,没有广延,时间,空间 绝对不可能想象另一方,从发生学的角度,似乎有时间空间的先在更说的过去,虽然有先有蛋,再有鸡的嫌疑。在判断中,无论经验领域的差异如何区别万千,但那些基本的范畴,数与量与质,原因结果,共存与非共存,模态的区分,确实似乎是依附与经验之中,又高悬与经验之外,更准确的说是先于经验而在的为经验可能提供法则的纯形式,象与名词相关的分类学,光明与黑暗,天与地,风雨雷电,它们的分野似乎在存在之先早已被确定,因而使得所有的定义,认识,免不了循环的嫌疑。即便是在欲望的领域,在大型超市,购物中心,所有的服务领域,人会发觉自己原来需要这些,好象是这些是早已属自己的。 在人的存在中,在生之前早已预先被置的所有属人格的精神的一切,便是人的存在的先天性,在世只不过是精神对其先天性的辨认,是形式从经验中的显现,生没有给出生命的开端,因为早已存在,死不是终点,因为精神是无限的先已展开的网,没有边界,只有无限的辨认历程。 无聊 如果存在是在精神性和物性之间,心与象之际的意义回旋,那末有和无标示的应当是实在及其界限 -- 虚无。围城作为人类的一个生存困境,即是以太极图的方式揭示人的在世的情形:一方面是面对虚无的惘然,一是面对被实在充斥的焦躁。二者正是无聊的两种情形,对在世的有和无的逃避和焦虑 。 两种隐喻的引入对其说明 光。光的存在只能是在他物上反射,就象不能想象没有广延的颜色一样,不能想像没有物反射的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是光对自身的回归,因为被反射的必然带着他物的色彩,光之所以是光,是因为它不是所有这些被反射的,它的本身是无。这种既在又不在的特性正是精神的在世特征,依与物,又排斥物。依与物造就的是对虚无的恐慌,一种无所依傍的焦虑,因此需要的是对虚无的逃避,是向实在的沉沦,所以有了在世,但在世的一方面是对灵动的充斥,在有限的痛苦的有形中失去的是那些如带着灵魂轮回中的记忆一样的 形式 法则 ,表现在良知 美 和理性中,表现在理想性中,这是精神向自身的回归,是那个沉沦竭力逃避的畏,那个本真的自我。逃避与回归以悖论的方式解说了无聊,解说了精神的性质。 力。光的隐喻显示了柔和的静态,虽然显示了生命的质地,单不完善 ,因为生命的情态不仅有阿波罗的无限光芒的普照,也有索福克勒斯的激情,生命的投射。是生命展现自身的欲望,这点与力同。力也无形,只能在其对物的效果中显示,重要的是要显示,它对自身的回归不同光的是那种力度,不惜毁灭的挣扎,是悲剧,是崇高。 终极 不管对一个客观的世界的证明是否最终会令人信服,也不管是否有那个坚实的单子般的灵魂,对这些悬置之后,剩下的唯一的一个真切的便是心相交织的意义世界,可以向两端发散,一方面是世界在心中的表象,一个是自我在世界形象中的自我辨认。这个整体最终会虽任何一方的毁灭而消散,况且生命的一端是绝对的意义中心,所以对于存在的一切 ,两元论的精神和物,所有的最终只能是生命的展现,为赋予这个以现象为存在方式的生命以无限的华彩,姑称之为灵魂在世。终极关怀只能是对灵魂在世的整体关照。 关照的方式:给出一个事物界限的东西只能在此事物之外,就象点是线的界限,精神是物的界限一样,对灵魂在世的关照的一个方向在时间上是在今生之外,是生死的界限,彼岸,天国,灵魂的轮回,这是宗教的渊源。在空间上的界限可分为两类,因为世界的最终归类是精神与物。所以一个界限是他人,一个异己的精神,给予了自我世界的界限,在这里有爱恨 情 仇 ,在所有的情感情态中 颤抖战栗的是做为整体的灵魂在世。另一类是物象,清风明月,数学与法,既是生命的展现也有更是在世灵魂的自我辨认,在意想 意境中,在观念的历史性自我回归中,观望的是只是灵魂的在世。 这是哲学,美学的渊源。在这些关照方式中体现的在世灵魂的一个特点是有限和无限的交织。是一个禀赋无限性的尊严的灵魂在现象界的显现,呈现的是有形,但根本是无形。所呈现的不是灵魂整体,但必须是这样的呈现。科学认识的一个弊端是想提着头发把自己抬高,在地球上的人想在地球之外为自己找到支点只能是妄想,因为整体是存在的又不存在,灵魂的在世是整全,又不是。这是二律悖反的源源把 / 属于现实的观望方式也许只能有观象味道。在艺术里是虚实相生,在哲学里是观念的先验与经验的后天相融,在宗教是灵魂的不死与灵魂的遭际,在每一刻的有限与无限的交融中,闪现的不只是在场,还有被关照整体的潜在。这应当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特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pingguo 2009-5-4 13:17
我是一支花吗? 春风摇动九十次, 未有一次盛开欢乐; 我是一颗果吗? 时光送来九百个金秋, 仍旧一无所有; 或者我是一株树? 夏日之热情, 却未能召唤出我茂密的翠绿; 或者我在冬眠? 不语的皑皑白雪, 有一行我浅浅的脚印。 我到底要什么? 照耀我灵魂的是何种神器? 我的痛苦是我想象的吗? 白天,我追逐太阳, 从清晨到日暮, 以一片绿叶纯粹的真诚, 以忠于生命的深切渴望; 阳光漠然地穿过我, 投射自我无意义之阴影。 那么,神秘的夜幕下有我的安宁吗? 我走近月色, 走近深邃的星空, 依旧以天真无邪的目光; 无论有否云彩隔在其间, 璀璨的星空即使流银如注, 同样照不到我心灵的深处。 我是盲目的吗? 我的生命没有意义吗? 我将自己遗失在童年的梦中了吗? 天地苍茫, 我随意流浪。 恍惚中远离时常徘徊的地方, 远离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远离权力对自由的侵犯。 在一处奇妙的地方, 遇见神采飞扬的自然女神! 她自由自在,仪态万方, 眼睛清澈透明, 嘴角挂着永恒灿烂的微笑。 她如歌的声音叫我直接用心灵听到: 你这自然的异化物, 看你逃得了多远! 那一片雾色下的苍翠生机, 便是你出走的地方; 赶快收起你的眼泪, 泪流太多会使你目光短浅; 赶快收起你的忧伤, 持久的忧郁会钝化你的智慧; 你心底的那一份痛苦仍须保留, 真与美的延续少不了它的催生。 瞧你,你这人, 你这个思想伟大躯体渺小的可怜儿, 你逃不掉自己, 自然之爱笼罩着你! 你要受我的引导, 你要得我的宠爱, 你那份视为高于生命的 自由、尊严、荣誉 凭你依然故持 自然女神清音如乐, 她唱着来自家园的歌吗? 多么似曾相识! 啊,神奇的自然女神! 梦想与现实有几多历程? 踏上你的歌 可以远行吗?
个人分类: 诗歌|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防卫过当伤害了你
moxj 2008-10-30 21:05
(图片来源 http://blog.ynstudent.com/?viewthread-558132.html )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聊到和谐社会的时候我想到了这句.我不知道古人大脑里有多少法制意识或者民主思想.但他们那个时代人们之间的相处不见的就不和谐.今天我还没有能力真正的拿这个话题来和大家讨论,我想谈到的只是一点关于我们 80 后的一代,或者比我们更小的人为什么在接受了这么多教育之后,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还经常有幼稚的摩擦呢?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我想聊的是什么了.和朋友之间的误会,特别是不能被朋友理解是最近朋友和我聊的最多的话题之一。我反复的斟酌这些矛盾,觉得即使有时候这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发生了之后还是可以很快弥补的。然而有几个朋友却没有做到。我寻找这些失误的共同之处,也包括我的类似的情况。我想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是引发这些问题的前提。我们这一带人更容易以自己为中心的(有时也许只是自我保护意思强了一点)。虽然我不杀伯仁,但我的行为不是我们共赢的行为。我的行为却伤害了他。很多时候感性的东西是很好的桥梁. 当你面对最亲密朋友的时候,你一般会很关心他,也愿意做出牺牲。因为在这样的时候,你一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不在自我中心.即使有矛盾也很容易被双方看到。你们之间有了最大的理解,是化解矛盾最好的良药。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相互之间的自我保护让彼此有了隔阂,其实谁都不想伤害谁.那为什么不降低一点你的正当防卫呢?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2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最重要
xiaoborui 2008-10-19 11:29
刚转载过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却在检查Borry的暑假作业时着实让我惊讶了一把。 暑假作业上要求,用重要写一个句子。小同学的作业本横线上大大地写着我最重要四个字,还不带标点的。我晕倒!如果他真在最后加了一个!标点符号,更是要倒一大批人了的 问他,为什么造句我最重要?他笑说,这是他的秘密,不能告诉别人的。于是不便多问。 毕淑敏文中说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看,现在却有个小朋友在光天化日之下叫嚣我最重要。刚想批判他的自我意识个人主义的时候,我终于把要说的话收了回来,换了一种方式来思考。他觉得他最重要,那么,他肯定会珍惜自己,会让自己努力,会让自己无比重要地生活着。这,也是一种自信。是呀,只有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让别人看得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看来,现在孩子受的教育,已开始慢慢从之前的我不重要转变为我很重要了。 当然,还得告诉他,认为自己重要,并不意味着别人不重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个人分类: 教育心理|132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