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good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不经历失去无法懂得珍惜
ZIMUsun1 2017-5-29 10:36
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没有经历失去的人是永远不会懂得珍惜的。 然而“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常常被人们用于贬义的说法。尤其是换一个词成了“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常常用来挖苦“感情木讷”的男女。这种故事我们看得多了,某某对他/她说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应该一开始就珍惜的,到了现在的地步才明白,已经晚了。”更尖刻的说辞是,“你活该,谁让你当初不懂得珍惜了。”我却以为这句话不该这么用,这么用这就话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认识和感情发展的真实过程。 “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它是对人的认知和感情发展规律的一种描述,是一个规律。 没有经历失去过的人永远不知道真正的珍惜。所以我们听到这句话后不需要自责,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珍惜,这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 怎样才能懂得珍惜,懂得珍惜的前提是必须有对比,可以是当前和以往的对比,可以是自己和他人的对比,可以是这里和那里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有一个是更优于另一个的。知道了哪个更好之后就有了一个最初的感情基调,如果你知道你处于更好的 一方,你会很有优越感,但是即便是优越感也不一定懂得珍惜,你也许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所以直到你失去了它,以前认为的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美梦被打破了后,你才会反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这时你才会慢慢地步入懂得珍惜的大殿里。 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朋友的热情洋溢和肝胆相照,爱人之间的互相缠绵和取悦… 这些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尽管他一开始就处在富裕美满的家庭,一开始就有无话不谈的知己,一开始就得到了令人羡艳的 爱情 ,他们也许会认为这是上天的宠爱,是自己的运气,自己是独特的,却未必懂得珍惜。对于这种一开始就处于优越的人们,等到失去了优越时,更容易懂得珍惜。 即使把这个道理说得这么明白,如果不经历失去也不能懂得珍惜。 经历失去是懂得珍惜的必经之路 。 有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不是真正的懂,只是知道。我们很早就知道“百善孝为先”,我们很早就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很早就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很早就知道“真善美”,我们很早就知道“有家人朋友和爱人”,我们很早就知道“善恶、光明与黑暗”。但是我们很懂这些吗,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见得搞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光明正义。 所以从知道到懂得,是一种从知识到内化的过程 。知识或概念可以从书本上得来,但是内化必须靠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不可能教会人们内化,我的这篇文章也不能让你懂得珍惜。要想懂得珍惜必须靠实践,就是要去经历失去。 那些还没有经历实践的小朋友,就会错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其实说得是“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经历过实践的人会微微一笑,等他们自己去领悟。 人的一生不是很长,要实践的东西却很多。这篇文章虽然不能帮助后来者去懂得,没有什么书面上的东西可以替代实践。然而他的有益之处在于辨别了一个概念: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指明了一个方向:要不断地付诸实践。 希望这是有用的。很多东西我们并不是很懂,仅仅是知道。不要故作很懂的样子,以免贻笑大方。贻笑大方倒是不要紧,要紧的是欺骗了自己,自己都以为自己很懂了,最后才明白原来离懂还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做选择前要分清自己是不是很懂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免追悔莫及。 任何事物都有与之对应的概念,任何概念都有离分区别的标准 (即表征一个概念不同于另一个概念)。做自然科学研究和做人文科学研究的人都会懂得这个道理,没有确定好概念,没有梳理好标准之前,不能做进一步推理。 处于自然科学领域,我偏偏要举一个人文科学的例子。 不知你能不能区别爱情和 友情 ,大家可能头脑中模模糊糊知道他们是不同的,具体的区分却可能一是说不出来。爱情和友情,作为两个词是两个概念,他们确定了我们要讨论的对象;显然他们必须是两个不同的对象,不然没必要用两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既然是不同的事物,区别他们的不同就要有标准;标准就是,前者是一种自私的感情,具有唯一性,后者是一种博爱,具有分享性。就爱的本身两者很难说有什么不同,都是爱。然而人们都想独自占有异性,都不希望爱人被第三者沾染;对于朋友,我们却很自然的希望把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介绍个另一个好朋友,不断扩大朋友圈的容量。再说一句,我认为 亲情 是一种先天友情,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可能性。 厘清好概念,有了标准,我们来做一道题。请问:分手的恋人还能做朋友吗?大家先自己在心里想好自己的答案。 现在我用以上的概念和标准,科学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两个恋人,一开始的感情是爱情,具有唯一性;而朋友之间是友情,具有分享性。现在有一个事变,那就是分手,如果考虑两人之间是没有了爱情才导致的分手,那他们可以成为朋友;如果是因为地理、金钱、谎言、地位等等因素分手,而其中一方还爱着另一个,就不能成为朋友,因为那个人不可能把唯一的爱情去分享。 这样看来成就一件事很难,而破坏一件事却很容易。显然如果这件事的涉事者是两个人,比如上段讨论的事情。成就一段爱情需要两个人都同意,都有爱情,破坏它只要一方摇头就成了;分手的恋人,只要一个人不同意,朋友也做不成。这样看来一件事的涉事者越多成就起来就越难,破坏起来就越简单。其实也不尽然,上面的两个例子是一类,还有另一类往往涉及很多的人,那么人们往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比如国家大事。 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但是只要一辨,就明了了。不要把不同事物的区别停留在感觉的层面上,要建立好概念和标准,这样才能做好学问,做好事情,做好人。 你可以不同意我以上对爱情和友情的区别,但是你一定会同意我处理他们的方法,即厘清概念,确定却别标准,所以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 写一篇文章,讨论一个问题,常常会带出很多问题,要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下去会没完没了。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发生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了。我本想只讨论“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正如标题所写,后面却又引出了爱情友情的区别、成就一件事和破坏一件事的难易。好吧,现在我只好强行结尾了。 希望这篇文章是有益的。 2016/07/12 于昆明
个人分类: 思考思想|7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产阶级科研的必由之路
热度 5 controlhopeless 2015-11-16 20:45
刚刚读到杜占池先生的回忆录 “文革”亲历记(8) ,提到了文革时期发表在人民日报1975-12-04-2的一篇“无产阶级”的科研观,作者是李科,大概和“梁效”一个意思。我注意到这个背景和武际可老师在其博文: 漫谈知识与“反智” 相关,在哪里武老师抱怨过学科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矛盾,我 批判 过。 下面全文转载。注意下面的红字, 科研工作也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这和我最近痛苦思考以后,所得 结论 惊人一致。有用的“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发展的确遵循这条途径。 科研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科 人民日报 1975-12-04-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战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工厂,开门办科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生产实践直接地、不断地给科研人员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课题和研究任务。恩格斯说得好:“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显然,生产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源泉。如果科学研究和实践断绝了关系,那还有什么科学呢?科研工作只有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实践中去取得真知,坚持理论与实践、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科研成果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和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劳动人民是科学技术的主人和创造者。他们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与自然界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研究要总结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科研工作也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科研人员应当到生产实践中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同工农群众一起搞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接受工农群众的再教育。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科研人员的立足点来个转移,改造世界观,提高思想觉悟,成为工农兵所欢迎的知识分子,而且在科学研究上,还可以从工农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吸收群众智慧,丰富新的知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科研人员批判了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开门办科研,同工农相结合,大搞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上海激光技术试验站,实行厂站结合,开门办科研,给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有些不好解决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一经与工人相结合,很快就解决了。开门办科研,短短的三、四年,就取得了三十多项研究成果。开门办科研,不但大大加快了激光技术的发展,而且为激光技术的研究开阔了新的前景。自升塔式起重机的诞生,也是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实行“三结合”,开门办科研,大搞群众运动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科研人员只要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生产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完全可以做到思想、科研双丰收。 坚持开门办科研,是无产阶级搞好科研的必由之路。 “开门”与“关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反映了科研工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科学事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搞好科研工作,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有着重大意义。科研工作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坚持开门办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我们必须批判刘少奇、林彪所推行的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工农群众,脱离生产实践的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科研路线。我们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努力开展科学研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历史在说|35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A very good day, for work, exercise and fun
zuojun 2015-7-6 15:55
By any measure, it's a very good day today. It's Sunday, but not necessary a holiday for a freelancer. I work on any day when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and I play on any day when there is no demand. It took me about three hours to edit replies to reviewers' comments, which had 20+ pages. The writing was good, and the logic was clear. I cannot ask for better work than this. (And, the paper will be accepted after this round of revision!) Then, it's yoga time. Today's instructor is new. In fact, it's her first time teaching. There were only about five students, but that may be a good thing because every student can get extra assist from the instructor. She made some mistakes, but her music was good and her instruction carried her own thoughts (not just a total copy of the routine). She has a nice voice, and she carries calmness and gentleness through her voice. I was very happy to be in her class! Rushing through lunch in five minutes, so that I could join friends to watch the women's World Cup! What a game! (Yesterday, the score was 0:0 after 90 minutes between England and Germany. Then, the recording ended, and I missed the rest of the game!) I don't recell ever watching a game like this: the team I am sided with won one goal after another (plus an own goal for the other team). It was nothing you would expect from a World Cup Final, but I am glad my team won! Back to work after dinner, because Sunday does not mean a day of rest, for a freelancer.
个人分类: Uniquely Hawaii|10 次阅读|0 个评论
You made my day!
zuojun 2014-9-26 15:02
A student emailed me to tell me that his third paper has just been accepted by an SCI journal! Great!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2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ood agreement makes good freinds; looks good on paper
Fangjinqin 2013-10-6 08:18
Looks good on paper.pdf Good_Good.pdf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12-28
hgly 2012-12-28 13:33
初来科学网,也并非天天登录,但是每次上来四处逛逛,总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看到别人思考的结晶,接触一些平时没有考虑过的方面,学习突然变得很有趣。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位大师对话。于是看到好的帖子文章,都会屁颠屁颠的加好友,仿佛完成这个过程以后,就可以延伸触角,汲取营养。希望每天进步一点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O(∩_∩)O
2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waterlilyqd 2012-12-1 09:27
Opening my Yahoo Knowledge School webpage, I found out this answer to someone's question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I just wrote several simple sentences to this question (which was written several years ago). The following is my answer. 1. Dress properly and comfortably. 2. Have confidence in yourself. 3. Speak neither too fast nor too slow but with composure. 4. Look at the eyes of the people you are talking to but don't stare at them for a long time. 5. Choose topics which can interest both of you. 6. Arm yourself with more meaningful thought. You can surely leave better impression to others if you do as I tell you.
个人分类: Life and Fun|3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Best Hawaiian Food in Honolulu
zuojun 2012-11-12 15:25
http://youngsfishmarket.com/index.cfm/menu/ http://www.yelp.com/biz/ono-hawaiian-foods-honolulu http://www.yelp.com/biz/helenas-hawaiian-food-honolulu http://hailishawaiianfood.com/ ps. I have never been to any of these places. Will try them one by one, and report back.
个人分类: Uniquely Hawaii|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A man who was both good and evil
zuojun 2012-6-5 06:24
Note: I knew a little about the Haber-Bosch process , when I co-taught at U. Hawaii. How little did I know about Haber himself. Here is what I heard over the NPR, and googled.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itz_Haber Haber was born in Breslau , Germany (now Wrocław, Poland), into a Hasidic Jewish family. Nobel Prize During his time at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from 1894 to 1911, Fritz Haber and Carl Bosch developed the Haber process , which is the catalytic formation of ammonia from hydrogen and atmospheric nitroge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 1918 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his work. The Haber-Bosch process was a milestone in industrial chemistry, … The food base of half of the current world population is based on the Haber-Bosch process. World War I Haber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warfare in World War I . Part of this work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gas masks with adsorbent filters. In addition to leading the teams developing chlorine gas and other deadly gases for use in trench warfare , Haber was on hand personally to aid in its release despite its proscription by the Hague Convention of 1907 (to which Germany was a signatory). Future Nobel laureates James Franck , Gustav Hertz , and Otto Hahn served as gas troops in Haber's unit. Gas warfare in World War One was, in a sense, the war of the chemists, with Haber pitted against French Nobel laureate chemist Victor Grignard . Regarding war and peace, Haber once said, "During peace time a scientist belongs to the World, but during war time he belongs to his country." This was an example of the ethical dilemmas facing chemists at that time. His first wife Clara , a fellow chemist and the first woman to earn a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Breslau, committed suicide with his service revolver in their garden , possibly in response to his having personally overseen the first successful use of chlorine at the Second Battle of Ypres on 22 April 1915. She shot herself in the heart on 15 May, and died in the morning. That same morning, Haber left for the Eastern Front to oversee gas release against the Russians. Haber left behind his grieving 13-year-old son, who had been the one to discover his dying mother. Haber defended gas warfare against accusations that it was inhumane, saying that death was death, by whatever means it was inflicted. During the 1920s, scientists working at his institute developed the cyanide gas formulation Zyklon A , which was used as an insecticide , especially as a fumigant in grain stores. During the Holocaust, Zyklon A was altered by the Nazis to be used in the gas chambers of concentration camps as Zyklon B. Haber's creation of Zyklon A was used to kill millions after his death. Criticism Haber received much criticism for his invol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weapons in pre-World War II Germany, both from contemporaries and from modern-day scientis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ambivalence of his scientific activity: on the one hand, development of ammonia synthesi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xplosives and of a technical process for the industrial manufacture and use of poison gas in warfare, but on the other hand, development of an industrial process without which the diet of today's humanity would not be possible.
个人分类: Thoughts of Mine|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e you ready for the New Year?
热度 3 zuojun 2011-12-31 18:27
About 24 hours before the New Year arrives in Hawaii, I received a call from a good friend. I was surprised, because hardly anyone calls this late unless it's from China, from someone who cannot figure out the time difference correctly. Oh, she is stuck at the NRT due to flight cancellation. Luckily, she has Skype. So, she called me, without knowing exactly what time it is here (almost midnight). Immediately, I gave her my good friend's phone number, the one who lives in Chiba. A good friend's good friend's friend, at least. Right? I should be in bed by now, but I don't want to go to sleep. Why? I just finished the book, "The Hunger Games." The ending is so heavy. I don't know if I want to read Book 2. Do I?
个人分类: Uniquely Hawaii|2616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网的好博文也要“两性”兼备!
热度 12 wsyokemos 2011-6-3 20:46
近日我写了一篇标题为 好论文的标准:“两性”兼备 的博文,赚了不少点击,也有不少网友参与评论,其中有一位半开玩笑的说我的这篇博文也是“两性”兼备,这便引出了本文的话题:好博文,尤其是科学网的好博文也要“两性”兼备! 在上述博文中,我提到:好论文的标准中的 “两性”兼备是指 新颖性、有趣性 / 可读性。当然,不可否认,正如有的网友指出,这所谓的“两性”,应该是指“三性”,这个涉嫌玩标题党的标题当初也是为了吸引眼球。说 “两性”兼备,可能有许多人感兴趣,但是如果换成“三性” 兼备,我估计许多人就兴(性)趣寡淡了。我个人认为:上述博文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佐证本文我的主要观点:科学网的好博文也要“两性”兼备。下面会进一步分析,但是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认为的好博文的“两性”兼备和好论文的“两性”兼备不尽相同。 好博文的“两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 : 科学性 + 有趣性 ,和好论文对 新颖性(创新性)的要求不同,写博文毕竟不是发表论文,对于新颖性要求不高。下面就具体谈谈为何科学性和有趣性是科学网好博文的 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并且这两点几乎又是好博文的充分条件。 “科学性” :毫无疑问,只要是真正的好论文,“科学性”那是必须的,对于“科学”网上的好博文而言,我觉得也需要有“科学性”,因为对于科学网上的网友,我相信大多数都有看具有科学性的文章的心理预期,热衷于八卦、情色、掐架、明星新闻的网友估计不会想着要来科学网搜搜、看看。为了迎合这种心理预期(这种“迎合”,似乎比一般的曲意迎合还是上了点档次),科学网的博文也有必要多少有点“科学性”。当然这个科学性的涵义,我个人认为需要适当外延,因为有些看起来和“科学”不大沾边的博文,比如有些摄影类的博文,似乎和科学有点距离,但是有些摄影高手,比如以科学网博主李学宽和孟津等老师为代表的一批高手,尽管他们不是职业摄影家,但是照片拍的却很有专业水准,所配图片的介绍和解释也往往妙趣横生,可以说和图片相得益彰,真正是图文并茂,在我看来,这类的博文的科学性同样很强,可以说是“很猛、很强大”。反之,有些看起来很有科学性的博文,但是文章本身笔误很多,或者文章有学术性的硬伤,再加上写的又无趣,自然算不上好博文。但是,如果一篇博文,只是为了有趣而有趣,插科打诨,而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则同样算不上好博文,至少应该算不上科学网的好博文,毕竟科学网不是小品、相声的集中营。 有趣性 :在博文有科学性的前提下,好博文要写的有趣,有趣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搞笑,但是幽默风趣无疑会为博文增色,当然,我所理解的有趣性,还在于博主能够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所以博文要能吸引读者读下去,除了和文章本身内容有关,也更与作者如何写自己的博文有关。科学性再高的博文,如果读者压根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也是枉然。我觉得一个好的博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吸引人眼球的标题,不谦虚的说,我自认为我的大多数博文的标题还算比较吸引人,我在写每一篇博文时,我的博文题目都会仔细考虑一下,以尽可能在反映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尽量更有趣。在现在这个几乎人人是博客写手的今天,要想有更多的读者点击阅读自己的博文,扩大影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 在科学网,科学性与有趣性兼备的博文有很多,这方面难捏的很好的博主也有不少,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出色代表之一为李福洋老师,他的一系列有关科普的博文大都堪称科学性与有趣性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科学网博文中的精品中的精品。另外,我不知道科学网编辑的精选、置顶博文的标准具体是什么,但从过去近两个月的经验来看,科学网编辑们认为的好博文似乎也基本符合上述的“两性”标准。 另外,顺便谈点题外话,有些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或评论说我的博文篇篇被精选,这实在是抬举我了,我在科学网开博近两个月来,已写(包括以前在别的博客写的)博文 40 余篇,尽管大多数蒙科学网编辑抬爱被精选(其中一些甚至被置顶推荐),但是还有一些未被精选,在此澄清一下。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的大多数博文被精选,但是我一没有给科学网编辑 MM 送过花,二没有给科学网编辑 GG 喝过酒。另外,我更想强调的是:我写博文并非是为了被精选(尽管被精选是令人高兴的事),如果只是为了被精选,写博文估计就没有多少乐趣了,我写博文最大原因或者因素是兴趣,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看到自己写的博文,尤其是关于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博文,对于年轻研究生们有点帮助,自然觉得很欣慰,从而也觉得自己是有福气之人,因为正如圣经所言:“给比受更有福”。 写博文最令我感到高兴,或者说最有收获的地方是:当自己写的博文贴出后, 有网友有精彩评论(这样的评论往往比我写的博文本身好的多)或者指出我的博文中学术上/科学上的硬伤/错误,从而自己得以学习和提高。这样的例子,对于我而言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其中一个例子:比如我在一篇涉及诺贝尔奖的博文中(点击参见: 全球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诺贝儿奖 ) ,曾提到 田中耕一 ,在我的博文原文中曾有一句话“ 田中耕一 只有本科学历,这是诺贝儿奖百年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颁发给一个是只有本科文凭的科学家”,有位网友就质疑这句话,提出“ Please check Guglielmo Marconi, 1909 laureate for physics ”, Marconi 即为发明电报的马可尼, 1909 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我在网上一查(包括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果然马可尼基本就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主要靠家庭(尤其是其母亲)教育。当然,我原文中那句对 田中耕一 的表述并非是自己的猜测,也是有根据的,在英文维基百科上关于 田中耕一 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 As of 2008, he is the only person without a post-bachelor's degree to have won a Nobel Prize in a scientific field ”。而我的那篇博文对 诺贝尔奖的讨论只限科学类奖项,并且 2009, 2010 年 诺贝尔科学类三大奖的得主,都读过研究生,所以我才得出上述对 田中耕一 的错误论述,这件事,也看出维基百科的不靠谱之处,不过,瑕不掩瑜,维基百科的好处和优点还是要远远大于其不足之处。 当然,在这位网友质疑后,我根据自己的进一步网上查询结果,确定自己是错误之后,就立刻更正自己的博文,并致歉,我和那位网友也互相加为好友。但是在科学网上,我也看到有些博主,在别人对自己的博文提出质疑之后,或者死不认帐,或者对指出错误的网友冷嘲热讽,我觉得这样,一是表现出对自己、对自己博文没有足够的自信,也使自己丧失了非常好的学习、进步的机会。这一段,我这样说,并非想表明自己是多么的 NB 或者境界高 , 而是认为科学网的博客也可以(也应该)成为大家相互切磋、学习提高的平台。事实上,我最近就斗胆对一位博主的英文博文指出一些明显的错误,该博主不但不没有表现出反感,还对我的评论意见表示感谢,并对博文做了相应修改,还主动加我为好友,这种经历我是第一次,因为我即使看到别人的博文有错误,也不愿指出,怕别人不高兴,但我相信:像上述这位虚心的博主应该是科学网的主流和大多数。 当然,我写博文,并非都是上述愉快的经历,不爽的事情也发生过,科学网有位大侠级的博主曾提到,赞扬型的博文可称为“献花”,批评性博文可称为“放炮”,我就曾经写过一篇多少有点“放炮”性质的有关大学排名的博文,这篇博文,我尽管只是用数据说话,这通“放炮”还是炸着了自己,如同捅了马蜂窝,引来了不少谩骂和人身攻击,我当然没有对这些人以牙还牙,我觉得骂人不但伤害了别人还伤害了自己,甚至还会累及自己的母校或者工作单位(即使是匿名评论,留下的 IP 地址也大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最后,由于这些人坚持不懈地谩骂和攻击,该博文不得不被迫关闭了评论功能,这也是迄今为止,我的博文中唯一关闭了评论功能的。然而,这个不爽的经历也让我至少有两点收获:1)更加容易知足:现在写博文,只要不挨骂,我就很知足了;2)人人都喜欢别人“献花”,不喜欢被别人“放炮”,所以,我决定:以后多“献花”,少、乃至不“放炮”,“放炮”多了,是否炸了别人倒不一定,受伤的首先是自己。毕竟,正如一位博主所言,写博文,博的就是“心情”!有人将谩骂和人身攻击型的评论比喻为自己后花园的一坨 shi ,如果天天出门看到这玩意,还有心情写博文?! 对上述 “两性”兼备话题之外的跑题,深表歉意! ( 王守业写于 2011 年 6 月 3 日,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个人分类: 乱弹杂谈|1025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如何选题开题,如何找到创新点?
热度 1 slei 2011-5-17 13:01
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 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 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 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 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 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 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 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 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 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 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 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 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 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 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 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 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 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 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 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 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 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 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 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 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 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 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 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 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 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 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 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 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 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 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 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 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 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 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 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 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 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 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 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 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 转自 emuch 科研工作时应该培养的习惯: 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培养想要成功的动力; 2: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多有点成本意识; 3:碰到卡壳时,静下心,换个角度,再多想一想,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4:有积极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理想的结果; 5:懂得自救,条件好时,要努力;条件不好时,更要努力; 6: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7: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或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8:不要怕耗时间,不要悔自己的选择; 9:不要和自己较劲,让证据说话更有效果; 10: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要想做的漂亮点,就每天多做一点点. 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 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 idea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 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 可能性。 3. 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 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3)如文章是 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 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 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创新性思维的天敌 1. 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科研思维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单位的人容易搞相同或相似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一种定势,限制你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在申请NSFC过程中就可看出, 有一个人搞凋亡中标了,大家都来搞凋亡;有一个人搞RNAi中标了,大家都来RNAi。结果是盲目跟踪,毫无创新可言。在此,姑且将这种怪现象说成是“从 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定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跳出来。我原来所在的研究所,就有一个类似的情况,见什么热就搞什么,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打一枪换个地方。 要真正潜心搞科研,一开始就应该努力避免跟跳入了身边同事的一个模子里面去了!!避免一叶障目。当然,看文献不全面、不权威,也是限制思维的一个重要因 素。我们看文献应该看一定档次的,具有不同倾向的观点,不能选择文献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思维、发现真谛!! 2. 先入为主 在社会交往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貌取人。 我们在科研中往往也会犯这种错误。在对现象了解还不全面的情况下,就认为已经了解了本质的东西,结果闹笑话。我们有些专家,正因为他是专家,他对自己的观 点就深信不疑,于是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先入为主的进行了一次并不真正客观的评估;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专家在过高估计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忽视了对立的 意见或观点。结果必然限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产生错误导向。 比如,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可能都知道,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在我们的媒体上居然会看到“我国在脓毒症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报道。相 关专家在这些报道中还能泰然处之,显然他们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并没有反应这个领域的真实现状,并不是真正取得突破进展了!!而是变了个花样再一次重复了 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而已。相反,刚入门的学生看文献就没有个人嗜好和观点选择倾向,所以更客观些。或许,这些学生也许才真正知道那个领域内真正发生了什 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那些是已经发生过的、那些是还没有发生的,等等。然而学生的那种并非先入为主的相对客观些的观点即使提出来,有人相信吗???? 楼主辛苦了 我也补充 转贴 呵呵 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办法谈科研问题。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自己在这方面有了积累一些切身体会和感想。 一、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1)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 我身边有个点子特多、特好的人,连续中了5个NFSC面上项目和一个重点项目。他的学习经历是:师范学院本科,农业大学硕士,医学博士,后来还在生物物理方面与某综合大学做了些合作研究。这个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正是他思维开阔的重要基础吧。 他 的思维是发散型的多向思维。他在考虑医学问题时,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刚开始接触时你会觉得这思维很怪异、很不可理解,但听 他分析讲解之后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就是拿到NSFC资助了。在他身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说乖也不 怪,国外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吧。其他专业的我不太清楚,仅知道搞医学生物学的那些科学家,他们的基础学科的知识非常扎实,以至于同样得出了一个结果, 在他们的讨论里面,总会科学的预见这个结果的可能意义,而我们就不一定做得到!这也是他们高明之处,也是学科交叉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名符其 实的双学士学位,有时可能要比一个直线发展、并在同一个学校获得的硕士学位要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因此,交叉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非常有益。 (2)不同专业的人员交流过程 我 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你多年的谜团。因此,科研工作者加强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什么都没有听进去, 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idea),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ider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报告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 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这个问题还可以说大点。我国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超声聚焦刀的产生过程就是这样的。王教授的专业是妇产科,他在与工科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提出如果将超声聚焦,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治疗? 这样,一个原始的创新就出来了。我们可以想象:产生超声、以及超声聚焦的设备,都是工科学者的拿手好戏;生物医学专业工作者看来很复杂甚至不能解决的问 题,在他们看来,有可能就是小菜一碟!这就是现在很多研究小组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小组中既有医学生物学的、也有工科的、计算机、数 学、物理、化学、化工的,这样的团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3)刚刚接触新的领域时 跟日常生活中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周围一切 都特别警惕和关注一样,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可能在这一刻与新领域内的任何东西的任何细节发生碰撞,产生火化。过了这段时间, 火化可能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思维定势也逐渐形成。因此,要十分珍惜这段时间和这种机会! 记得我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生)考硕士研究生, 结果被调配到了一个基础研究所。接触的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是一个搞研究的领域,这和临床医生有很大差别。就是在刚刚进入研究室的那段时间,我的新思维 新点子很多,虽然有很多都是被后来的工作证实为可笑的想法,但就是从中产生了一些有用的想法,老板对此也很高兴。再往后,新点子就很少了;到最后,我的思 维几乎就跟他们一样,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了。 就是这个过程,让我真正认识到,我的博士学位一定不能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一个单位攻读!应该吸取其他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 (4)特别要注意你身边点子花样本身多的人 搞科研要分人的,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的。就医学来讲,有人特擅长搞临床,有人特别能搞创新发明。还有人就是创新思维很发达,想法多、奇、怪、新,这种人可能会有较好的创新思维。跟这种人交流,你也会受益匪浅! (5)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国 内的科研课题,许多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 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 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 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 先就开题报告我说说自己的经验吧 现在很多研究生的课题都是老板给的,虽然给自己省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但我觉着还是亏了。为什么 这么说呢?研究生我认为主要培养的就几个能力:1)自己找课题的能力,2)由相关课题查阅文献的能力,3)最后就是如何完成自己课题的这个能力了。这3者 我觉着第1个最重要,因为相对而言,检索文献我们都有相应的工具,以前是CA现在有Scifinder,只要你会简单操作这个软件,一般的查询就没有什么 问题了。而具体到查文献,如果你们学校买了一些最常用的数据库,那当然是最好了,直接查询就可以了;如果学校没有买呢,我们不是有论坛么,我们可以求助 哦,这个似乎也没有什么难的吧!至于如何完成自己的课题,这就简单了,有了相关文献,有个本科学历足矣~难道会有人照着文献不会作试验的么?应该不会吧! 所有只有第1点最重要了吧,这也就是老板经常挂在嘴边的idea了,想法很重要,没有想法了,课题没办法开展,大到申请基金,没有吸引人家的地方,人家凭 什么给你捐钱啊!所以有时我觉着很遗憾哦,研究生最重要的一环我就这么错过了,所以建议有能力的战友都自己去找课题吧,而不是图省事,这样有得必有失啊! 您说不是么? 查询路线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有很多途径,您一定早查询大量的文献再作定夺。这样我们虽然在开始的时候麻烦了点, 但可以避免很多失误啊。仔细想来,我们还是有利的,您这时候图简单图省事,没有选择好一个最佳路线,最终吃亏的还不是您自己嘛!到时候用的钱又多又没做成 成果,老板给你好脸色才怪呢!选择路线的时候步骤当然是越少越好,当然您还要兼顾产率的因素。反正在您做到过程当中,肯定还需要继续查文献的,会用 scifinder就没啥问题了。有时候文献查不到了,可以考虑就近有没有中科院啊,他们一般资源买的都比较多哦~有钱人哦! 作开题报告 的时候我们查询好了合成路线,剩下的就是买药品,问价格了。不同的厂家有些药品的差价还是很大的,就我们化学而言,一般下面几个药品公司联系较多吧! Alfa Sigma Jk,一样的药品一定要多问,看看哪家的最便宜,不然到时候药品买贵了肯定要挨老板批的哦!其实嘛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果呢,那当然就是 直接买最终的产品了!哈哈,这个当然对某些专业不合适的,就像人家做全合成的,重头就是中间过程,直接买来就没有多少意思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您要做的底物 要很多步才可以,那就在您经过价格核算之后,决定有些底物是否直接购买更便宜呢。虽然可能比原料贵了点,但你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中间分离提纯的过程,加快 了试验进度,其实也可以节省很多money的。有时不要光图便宜哦~ 占小便宜吃大亏哦。还有一点就是您在 作开题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有经济预算,你预计作哪些底物,要买哪些原料,问过厂家之后买药品大约要花多少钱,加上您中间所用的溶剂费用,一些额外的损失,总 是可以在总体上有个估计的。老板看到钱之后也 更好决定你这个课题到底有没有做的价值啊!所以要量力而为哦~ 先说这些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看到这个题目,想说几句,班门弄斧了。 1.首先从你所从事的领域中找大问题,所谓大问题是指大家都没有解决的,这种问题不多的。 2.选择你感兴趣的,有感觉的,有冲动去解决的。 3.然后是就是查文献,从头查起,比如20-30年前的文献查起,重点是综述,近5年的细看。 4.然后结合你所在的科室和你的基础,找到交叉点,应该就可以找到了。 5.找到问题后,形成你设想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等等。 6.找到后再与老板讨论,老板要同意让你做才行啊,呵呵。 7.老板如果同意,就可以准备开题了。
个人分类: 科学文丛|8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Think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Sentence'?
zuojun 2011-1-31 05:03
Think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Sentence' (click here to listen)? Most people know a good sentence when they read one, but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Stanley Fish says most of us don't really know how to write them ourselves. His new book, How To Write A Sentence: And How To Read One, is part ode, part how-to guide to the art of the well-constructed sentence.
个人分类: I Love NPR|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热度 2 zuojun 2011-1-29 14:31
More than a year ago ( under the old SciNet system) , I wrote a Blog: Your “good friend” is only a click away … At that time, I didn’t like to become someone’s “good friend” without knowing. Now, I am afraid that I am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two click” to mingle provided by the new SciNet system. I wonder if it is possible to add a “choice” for the Blogger to decide whether he prefers “one click” or “two click.” As suggested by Neil: Neil决定接受科学网任何用 户的好友申请 Happy Chinese New Year!
个人分类: For New Bloggers|271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天才为什么要堕落[转载]
halcon 2010-10-13 17:41
看了social network想起电影Goodwillhunting,也似讲天才的成长史的,不过剧情更好。下面是豆瓣网上的影评。写的非常好,尤其是对人的心理分析非常好。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蓝勃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给上他课的大学生们留了一道难题,题目写在了楼道的黑板上,并称,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   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蓝勃教授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我不相信你们有谁能给出答案,毕竟,作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他当年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没两天,黑板上就出现了答案。但是,这个人并不愿露面,尽管露面可以享受难得的荣誉。   蓝勃教授再下战书,留了第二道难题,这道难题,他和伙伴花了整整两年才解开。   同样,没两天,那个“神秘数学天才”再次给出答案。这次,蓝勃教授看到了“神秘数学天才”的身影,发现他竟然是MIT这所顶尖学府的这栋大楼里的一位清洁工,但这位清洁工并不想被发现,他一边辱骂教授一边跑了。   这是着名的心理影片《心灵捕手》(又译名《骄阳似我》)一开始的情节。看到这种情节,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世界是分裂的。MIT的光辉,竟被一个落魄的清洁工彻底盖住了。   不过,外部世界的分裂,源自内心的分裂。这个落魄的男孩,他其实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数业余时间做一下解数学难题和读书这种“正确的事”,而多数业余时间,他是和几个问题青年一起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等。其中,他最拿手的是去MIT或哈佛大学,“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   这个内心分裂的男孩叫威尔,等蓝勃找到威尔时,威尔已因打架斗殴和袭警而被关进监狱,但蓝勃申请作为威尔的监护人而将他保释,保释的条件有两个:一,威尔要与蓝勃配合解数学难题;二,威尔要看心理医生。   威尔不想看心理医生,但更不想蹲监狱。两害寻其轻,他不得已答应了做病人。   但是,作为天才的病人,威尔接连赶跑5名心理医生。最终,蓝勃找来了自己大学同窗、现在的心理学教授西恩来为威尔做治疗。   同样的,在第一次会面中,威尔也刺痛了西恩。他通过对西恩一幅画作的观察,而看出了西恩当时的心态。西恩的画作是一个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独自画船的人。对此,威尔看出了两个内容,他对西恩说,第一,你当时正在暴风雨中,第二,你娶了“错误的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当威尔再次说“没错,你的确娶错了女人”时,西恩暴怒,他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说,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   威尔震惊了。以前,他戏弄那些心理医生时,他们的方式先是惊惶,接着是掩饰自己的愤怒,而后是拒绝继续给他做治疗。但西恩不一样,他也被刺痛,但他直接表达愤怒。更不一样的是,这个被刺痛被激怒的男人,答应继续给他做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或者在一切亲密关系中,这都是很关键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逻辑,我们认为,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好我”,这些特质可以让自己维持并促进关系的发展,而自己某些特质的是“坏我”,这些特质会导致一个关系的疏远甚至结束。   因此,当我们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好我”,并刻意压制“坏我”,而当我们想与一个人疏远时,就会表现出“坏我”,而不再表现“好我”。   譬如,一个依赖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他会表现得非常依赖,有时就是所谓的“可爱”。相反,一个支配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非常有能力的一面。   这时,如果那个人中招了,真的在我们表现“好我”时而与我们亲近,并在我们表现出“坏我”时结束了与我们的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的逻辑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这是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如依赖者总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依赖,支配者则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有力量。所以,每当遇到一个危机事件,我们都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逻辑,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僵化。   假若说治疗能发挥作用的话,关键点就在于,心理医生帮助来访者明白,他可以不必对那个逻辑那么执着,也就是说,他的“好我”并不一定会促进关系,而他的“坏我”也并不一定会疏远关系。   威尔的逻辑,其实就是,“天才”是坏我,“平庸”是好我。他其实认为,天才并不能换来关系中的亲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这一点。每当他展现天才时,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在疏远乃至结束一个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聪明都用到了刺激心理医生、“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等事情上。   也可以说,他其实讨厌他的天才,他不原因别人因为他是天才而接纳他,他更愿意别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人而接纳他。   那5名心理医生都中了威尔的招数,威尔用坏的方式表达他的天才时,他们都中断了和他的关系。西恩不同,看起来,他也中了威尔的招数,一样被刺痛,甚至更痛。但他这时不是中断与威尔的关系,而是选择了真诚袒露自己的心声。   当西恩这样做时,威尔的世界已经是在被颠覆了。威尔第一次发现,原来真诚地表达愤怒,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   第二次会面中,威尔的世界进一步被颠覆。西恩先是承认,威尔的确刺痛了他,令他彻夜难眠,但在这种痛苦中,西恩想明白了很多。   尽管总是将聪明用在攻击上,但威尔还是以自己的聪明自豪。但是,西恩对他说:“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恩明白,威尔狂妄的聪明自信,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罢了。这种防御是一堵墙,令威尔只敢与书本建立关系,而不敢与世界直接建立关系。而在说这段话之前,西恩还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说完这番话后,西恩撂下了一句话“现在该你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愿意真诚地去面对你,但你是否做好了真诚面对我的准备?   西恩的这番话也刺痛了威尔,或者说,令威尔感到震撼。第一次有“正确的人”对他如此坦诚相待,而他以前对付这些人的招数好像也都不再能发挥作用。那么,自己愿意冒一次险吗?真的对一个心理医生袒露心声?   最终,威尔选择了继续。      小标题:   选择继续是一个意愿,意味着威尔愿意尝试改变,但从这个初步的意愿到袒露心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两次治疗中,威尔长时间地陷入沉默中。   威尔沉默时,西恩一样沉默着。他绝不先开口,而是等待威尔开口。   这种沉默有两种意思。第一,他在告诉威尔,你有沉默的权利。第二,威尔要自己决定是否袒露心声,而不是由心理医生来诱惑或施加压力让威尔袒露心声。   终于,在玩了很长时间的“瞪眼游戏”后,威尔主动开口讲话了。这意味着,治疗正式开始了。   治疗正式开始后的第一个话题是爱情。西恩问威尔,在恋爱吗?威尔回答说有,但他有点不敢进行下去。   为什么?西恩问。威尔回答说:“现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坏。”   对此,西恩说:“或许是你认为自己完美,你不想破坏……这是极好的哲学,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人。”   这是无数人在恋爱时会犹疑的原因。看起来,我们是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   读大学时,我做电话心理热线,一个自称很帅的男孩打电话给我说,他失恋了,很痛苦。但这失恋又是他选择的。他和一个美女去逛街,美女突然说,你等我一下。他等了好长一会儿还没见美女回来,这时他突然明白,美女正在大便。一想到这么漂亮的美女在大便的情景,他特别忍受不了,于是转身而去。   这个故事中隐含着的道理是,美女的“美”和帅哥的“帅”是“好我”,他们之所以能被别人接纳,是因为相貌上的“好我”,而一旦有“丑”的“坏我”出现,他们就得不到关系中的爱与认可了。所以,这个男孩转身而去,看起来是不能接纳美女也大便的事实,但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也有丑的时候。   怎么在治疗中让来访者放下对这个逻辑的执着呢?心理医生可以戳穿来访者这个逻辑背后的把戏,但只这样做的话,就太生硬了。   于是,西恩在不动声色地戳穿威尔的游戏后,讲了自己一个故事。他说,他的太太放起屁来超厉害,一次,他被太太的屁惊醒了,接着,他家的狗叫了起来,最后,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问他,是不是你在放屁,西恩说是。   西恩讲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狂笑起来,而威尔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故事讲完后,西恩解释说,真实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东西,它可以选择谁进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关键是,你们是否合适。”   这次咨询结束后,威尔立即去见他钟爱的女孩——哈佛大学的史凯兰去了。      小标题:   威尔和史凯兰,是在哈佛大学的一个酒吧认识。当时,威尔与他的三个死党——他们都没有机会读大学——去这个酒吧,一方面是为了“泡妞”,另一方面是继续威尔最擅长的游戏——“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而且是全球最知名大学的“笨蛋”。   这两面威尔都得逞了。威尔最铁的哥们查克冒充历史系学生和美女史凯兰搭讪,但哈佛大学的学生克拉克看破了查克是冒牌货,于是过来考查克历史学知识,但却被救驾的威尔给羞辱了。   威尔不仅羞辱了以哈佛大学生而自居的克拉克,也赢得了史凯兰的好感,两人第一次擦出了火花。   恋爱关系,是比治疗关系更为深层的关系。既然威尔不敢与心理医生建立关系,那么他更没有勇气去和自己所爱的女孩建立真正的关系。或者说,这是更为艰难的挑战。   在西恩的启发下,威尔终于鼓足勇气去见史凯兰了,并且两人的关系一直发展得好像很顺利。   但是,危机一直存在。敏锐的观众会发现,威尔一直不相信史凯兰爱自己,史凯兰的很多话,他都解释为,史凯兰并不是真心爱他。   譬如,史凯兰对他说,“有机化学对你这种人没用”。威尔立即问,他“这种人”是什么人。   再如,他几次对史凯兰暗示,他怀疑自己只是史凯兰的一个玩具,一个过渡性的男朋友,他的天才、贫穷和传奇会给史凯兰的生命添加一些色彩,但史凯兰作为一个富家女,早晚会抛弃他,而最终还是会嫁给一个成功人士。   最后,当他们的爱情抵达第一个最高潮时,也迅速跌落了最低潮。   史凯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要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读,所以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但威尔拒绝了,他认为,如果到时史凯兰发现他的缺点怎么办?那时她就会受不了他,而抛弃他。   这伤害了史凯兰,她说,如果你不爱我就该告诉我,你如果不爱我,我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听了史凯兰这番话,威尔立即说,我不爱你。   听到这句话,13岁时失去了父母双亲的史凯兰再一次痛得弯下了腰,而威尔也走了。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对史凯兰而言,她是个“好女孩”,而“好女孩”的逻辑是不能给别人麻烦,所以说如果你不爱就告诉我,我会主动消失。但对威尔而言,史凯兰这句话会让进一步相信,她并不爱他,她好像在寻找一个让自己主动离开的借口。   史凯兰认为,希望威尔跟自己去加州,证明她爱他。但在威尔的世界里,这种搬迁是最可怕的事情。他先是被父母抛弃,后来4次被送人寄养,其中3次被严重虐待。所以,他内心深处认为,换一个家是最可怕的事情。   于是,在第一次爱到最深处的时候,他们也遭遇了最严重的危机。这是他们各自坚守自己逻辑的结果。当然,主要是威尔坚守自己逻辑的结果。      小标题:   其实,这时不只是爱情到了第一个高潮,他的治疗也到了一个高潮,威尔和西恩已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同时,威尔的事业也貌似将进入一个高潮,蓝勃教授正接二连三给他介绍优裕的工作……   但是,对威尔而言,这是一种颠覆,他会恐惧。   因为,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长大,这让他对自己的逻辑无比执着。这也是每个人的共同点。   我们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逻辑。假若一个女子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她亲近的男子一定都不是好东西。因为,她会爱上“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个断言,如若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她的世界就会有颠覆的危险,她的内心就会有失控的感觉。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失控感,她要么远离好男人,要么会把好男人变成坏男人。   对威尔而言,他的一个断言是“我只是一个玩具”,他的聪明可以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些乐子,但只要他出现一些“坏我”,一个亲密关系会立即结束,对方会毫不犹豫抛弃他。他过去的人生经验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治疗、爱情和事业都抵达一个高潮时,他内心的斗争也就抵达了一个最严重的危机——是固守自己已有的逻辑,还是冒险接纳新的逻辑。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坚持自己固有的逻辑。于是,人生就只是一个轮回。   有意思的是,化解这个危机的是他的死党查克,这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一个情节。在建筑工地上休息时,威尔说,他觉得整天这样做体力活也不错,他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未来一起玩耍和生活。   没料到,查克却对他说,如果我们50岁时,你还和我在一起,我会杀死你。   这令威尔非常震惊,也许比面对西恩时还要震惊,因为他觉得,他和查克是如此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他们都很享受的。   但查克告诉他,他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只有10秒,就是每天他去威尔家接他出来时。每次,他都想象,这次见不到威尔了,那意味着威尔到了能施展他的才华的地方。然而,每次他都能见到威尔开门,这种幸福感便消失了。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看上去,我们每个人都限制了自己,都生活各种各样的痛苦中。但是,我们之所以陷在这种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痛苦其实有着极大的好处。我们之所以离不开痛苦,是因为舍不得这种好处。   威尔之所以自甘堕落,之所以浪费才华,无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友谊,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党的友谊,是他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支持。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常讲自我价值感,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在《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中,爱情是迷人的,心理治疗的过程更迷人,但威尔无意中最看重的,恰恰是和查克这些问题青年的友谊,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仅有的认可他、接纳他的关系。西恩懂得这一点,所以当蓝勃说威尔的朋友是“智障”时,他愤怒地为威尔辩护。   所以,当查克也对他说,你走吧,我渴望你顺应你的天才时,威尔真正解脱了。前面有爱情、事业等美好而正确的生活等着他,后面则是多年死党的督促、威逼和容纳,那么威尔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小标题:   影片最后一个高潮,是威尔终于又来到了西恩的治疗室,而西恩拿着威尔的卷宗,那上面有他的种种问题和受虐经历,对他一遍又一遍地说:“这不是你的错。”   西恩第一次这样说时,威尔说:“我知道”。   但是,威尔并不知道,他只是口头上知道而已。所以,西恩继续说。   威尔惊讶了,他看上去甚至讨厌西恩这样说,所以说:“你不要戏弄我。”   但西恩继续说:“这不是你的错。”   终于,威尔的防线彻底崩溃了,他扑在西恩的身上,紧紧抱着西恩,像婴儿一样痛苦。   这种拥抱,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威尔终于第一次真正信任了好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是威尔驾驶着查克等死党送给他的破车,奔向加州,去找史凯兰。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无论是治疗过程,还是对威尔的内心的理解,都非常具有深度而且真实。威尔和西恩的扮演者也有极佳的表演。凭借这些因素,这部影片获得了1998年奥斯卡奖的最佳配角奖(给西恩的扮演者罗宾·威廉斯)和最佳编剧奖(给威尔的扮演者马特·戴蒙和查克的扮演者本·阿弗莱克),并获得了其他多项大奖。   不过,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还想说,这部影片中有太多的戏剧色彩。导演给了威尔太多的支持性因素,譬如他的天分、爱情、卓越的心理医生和极讲义气的死党,而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获得这些因素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查克的那番话,我很少在现实生活见到。   甚至,在这一点上事情总是相反的。当我们想脱离旧的逻辑而奔向新的人生时,那些与我们旧的逻辑捆绑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并有意无意使用各种方式来阻拦我们的改变。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若想有真的改变,需要比威尔拿出更多的勇气。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97 次阅读|2 个评论
Two good movies based on Oscar Wilde's plays
zuojun 2010-3-21 08:29
A Good Woman Director Mike Barker's adaptation of an Oscar Wilde play is set in 1930 on Italy's sparkling Amalfi Coast. What does a good woman have if not a good reputation? Well, you will be surprised An Ideal Husband I watched the 1999 film version last night. For the story itself, go to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_Ideal_Husband
个人分类: iMovie (updated)|3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I am so glad that my glass is still half full!
zuojun 2009-12-21 05:14
As the year 2009 nears its end, I have been thinking of what to share with my friends. Some of them already sent me their greeting cards via snail mail, which I have not done for years in the name of being green. Some of them will for sure send me a detailed year-end-report-card, which I tried to write myself but never was able to finish in the past. Thanks to Blog, I am going to do it this time. Things happened, both good and bad. For the sake of celebrating holidays, I will only share the good news with you, as indicated by the title, and send the bad ones down the trash chute. 1) Our research on the ASOMZ (Arabian Sea oxygen minimum zone) is on target to be finished in summer 2010. This is a 3-yr NSF project, with one PI and three co-PIs.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work on an ecosystem model, but funding was hard to obtain even for someone with a good track record. Thanks to Jay, who is the PI, our proposal was accepted after the initial submission! (Note, the success rate for the U.S. NSF proposals is about 20%.) We worked hard to extend the 4.5-layer model to 6.5-layer model and to add another component to the NPZD ecosystem model. However, even when Raleigh came to visit this summer, we were nowhere near our goal, to shift the OMZ 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basin of the Arabian Sea as observed. I was getting nervous, because the clock was ticking and the fund was running out During Raleighs visit, we decided to have a three-way conference call every week from then on. Even with Skype, such an arrangement is not always easy because Raleigh is on the east coast and I am in Hawaii, 5-6 hours of time difference. Plus, Raleigh teaches and Jay travels. However, we managed, sometimes spending two hours to go over the Web page I maintain, which contains standard plots for the latest experiments. (For the usefulness of Web page for research, see my Blog Research needs a good environment and devotion .) I would walk them through important new results, and they would ask questio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new experiments. Even after running more than nearly 300 experiments since Raleighs visit in July 2009, we were so close but still not quite there yet. Recent discussions with John Bullister in Seattle reminded us the importance of CFCs as tracers to estimate water age and possibly pathways. Discussions with Akio in Japan on a related project made me realize there was a coding error related to the Persian Gulf water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When Akio visited in mid December, we went over the 300-minus experiments to help him understand what we had been struggling with. Thanks to that lengthy overview, a new idea occurred to Jay. Bingo! We have finally obtained the solution we are happy with! I am sure many of you have similar experience, so I dont need to say how joyful we were when the three of us chatted via Skype last week, the final conference call of the year. Indeed, this is 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 for the whole team, which also includes Akio and Vinay. I would call this true team work! 2) I edited more than 60 manuscripts this year, which means I am half way to become a full-time freelancer! Sure, I will miss research, but the freedom of being a freelancer is worth it! 3) I finally remodeled BOTH bathrooms, and they are so beautiful! Was it hard work? Of course, but if the contractors are good, the stress is so much less. Happy holidays and see you all in 2010 if not before!
个人分类: Thoughts of Mine|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Tim teacher said “tai hao le” and my work paid off
haoxiaowei07 2008-10-19 19:14
At the end of my presentation, Tim teacher said tai hao le when I sent my handout to him. Instantaneously, I felt my work paid off. Of importance is that I spent 7 days (not net time) preparing the 3-minutes presentat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3-minutes presentation means more than an oral English text, and it brings me an absolutely good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Just as Tim said, we treat it as a practice rather than a test, and we are here for fun. Actually, we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practice. The following is the procedure of my preparation. At the beginning, about a week ago, I chose the topic how to elaborate a perfect resume, based on my relevant materials. Later, I made ppt slides, and It cost less time. After that I wrote the handout associated with ppt slides for a whole morning. However, I found a quite number of problems existed when I related my handout to ppt slides. Consequently, I had to modify them. Among modifications were deletions, additions, transformations and so on. Beyond imagination, the process of modification cost me more time. In the following days, I had been practicing the presentation. Firstly, I needed to turn to the handout since forgetting words were usual. Gradually, I could tell the topic fluently, abandoning the handout. Lately, I discovered interactions with audience were lacked, so I designed some special interactions plot into the presentation, and then tried the effect. Then I practiced for no less than 30 times, in class, before sleeping, even when walking. Another key point is that I had to suppose the scene and tried eye contact, body language, meanwhile controlling time. At last, I typed my handout and copied them for audience. Just one hour before presentation, a bug occurred. When I read my handout again, I found a spelling error. What should I do? I spent a quarter correcting the error one by one. Why did I spare no efforts to prepare the presentation? One key reason is that I am inspired by lecture preparation experience of Bill gates. Early spring this year, Bill gates was invited to make a lecture by his alma mater-- Harvard University. For the lecture, he prepared for half a year. You cant imagine such a famous figure spent such a long time preparing a lecture. At the start, he discussed how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subject with his team workers. Then he collected sufficient relevant materials for his lecture. Even he asked help from famous figures such as Warren Buffett etc. when the handout was completed, he tried practicing it in his office, at home, even on holiday. As a result, he addresses a perfect lecture in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e also received an honorary PhD degree gran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I thank Bill gates, Tim teacher, my partner Y. J. ZHANG, and my career teacher N. HUANG with Intel and H. LI with Deloitte, and they all contributed to my presentation.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