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生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百味杂陈的申报运动
libseeker 2014-4-9 10:08
身在高校,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申报(申请)——包括基金项目、成果奖、人才计划、职称等等,难以一一。本文将其统称为“申报运动”。可谓此起彼伏,百味杂陈。 个人参与基金项目的申请已有十年历史,参与过国家的、教育部的、省社科规划办的、省社科联的、教育厅的、校内的。有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报,也有以主要成员参与申报,少量“友情参与”式申报。有成功,也有失败。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报的,即便成功了也是“小”成功。没有“大”成功的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硬实力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软实力(比如所在单位、职称、学历等等)的原因。软硬兼施,软硬兼行才行。多年的“运动”,不仅没有运动开,反倒运动“蔫”了,近年对各种项目申报似乎有些“麻木”了。当前的项目申报好些是有申报门槛的。科研成果被认可也是有门槛的,比如项目到帐经费多少,项目排名第几,成果发表出来是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如此等等。如果明知“无意义”(不被认可、经费少或者没有),如果可以自主选择,无用功自然会选择少做或不做。好些申报的运动量并不小,那种望眼欲穿的等待滋味亦不好受。 参与成果奖申报也有近十年历史了,参与过数次,包括教育部的、省社科联的、文化厅的、所在市的。虽然是做“小二”(二等奖)、“小三”(三等奖)的命,但好歹算有点收获。最近与友人聊起教育厅组织的社科成果评奖,全省300项获奖名额。它是限项申报的,我以前以为只要出学校就能得奖。后来发现其实不然,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限报10项,高职高专限报5项,有国家重点学科之类的高校最多可报40项。我测算了一下,估计会超过1200项,也就是即便出了学校得奖率也就是25%。限报10项是什么样的局面,有的学校是直接分配,有的学校是校内评审。得了奖有什么“好处”,所在学校的政策,这个层次(厅级)的奖励力度甚微,奖金1:1配套。据个人了解,奖金也就数千元(我知道有些厅级奖是没有奖金的,这样的话到学校层面会是“一无所有”)。得奖不容易,众所周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部分高校是绝对的得奖“大户”;部分要人、高人得奖优先…… “人才计划”申报参与过一次,去年9月填的表,今年4月未见结果。“职称”申报参与过,其中滋味说不好、不说好。 种种申报运动,要么是“运动员”,要么是“啦啦队”,主动参与有之,被动参与甚至“被参与”亦有之。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心事
热度 5 libseeker 2014-3-3 22:10
近几年,由于我爱人在读博士、小孩小,较多的精力放在家庭方面,科研方面无甚长进。在该状态下,其实也一直要么是在做点科研或科研服务,要么是在去科研的路上(做点阅读与思考)。目前我爱人取得的成果(累积影响因子)已达到毕业要求,小孩满3周岁开始上幼儿园,期许近年能有更多精力,有所进步。 开学第一周浏览到同事发来的科研奖励办法(试行)讨论稿,该稿基本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讨论稿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只奖励CSSCI收录的论文,且只有一个等级(单单是SCI收录论文相当于分了7个级别,NS级,Nature子刊级、中科院分区4个区对应4个级,未入分区的为一级。CSSCI奖励金额只为未入分区SCI论文的2/3。SSCI或AHCI奖励标准较SCI三区略高。)。2009年12月印发《学术论文分级办法》有其科学性,兼顾了中文期刊(未被SCI、EI收录部分),尤其是兼顾了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个人对我校科研情况的观察,个人认为五级论文不奖励,但四级论文当前还是需要鼓励(结合讨论稿中的幅度,比如奖励金额0.1万元),三级论文以上还需要保留分级(比如二级奖励金额0.3万元,一级奖励金额0.4万元,而且可以适度提高,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等论文是名副其实的高水平论文,诸多知名高校认可。(2)关于科研项目奖励及科研获奖的奖励,酌情考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际,提高奖励额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经费近年有些提升,但省社科联项目、教育厅项目、文化厅项目等项目的经费相当少,甚至没有(立项不资助或自筹)。科研获奖方面,人文社科领域的奖金其实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奖金。目前讨论稿中“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颁发的奖项,奖励基数为其奖金的1倍;国家其它部委局颁发的奖项,奖励基数为其奖金的0.8倍。”,远远不足以达到激励作用。具体到市厅级奖,个人建议奖励基数至少应维持过去的1:1,对于没有奖金的参照同级奖奖金额度予以奖励(比如市厅级成果奖三等奖给予500元奖励)。 我很在乎这个科研政策。读过之后可谓感慨万千。因为假如这个政策不调整,科研实在是无乐趣可言,伤心劳神还得花钱。就所在领域,只有3种期刊(均为双月刊,年载文量不到200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不需要版面费,还有少数几种无课题资助论文不收版面费,多数是需要交版面费的,而且费用不低(有些要超出讨论稿中的奖励数额)。近期两位图书馆同行同我交流:一位说“迷茫”了,其所在单位晋升职称需要“需要主持5个市级课题,或者主持3个省级课题”,我一听晕了,我知道江苏省人文社科类省级课题相当少,进一步询问,其所在省其实也不多(限项申报),而且经费少(x千元级),甚至没有经费;另一位告诉我,其所在学校校级课题(5千元经费)要求必须得发CSSCI收录论文才给结题。近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部分国家自科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逐年增多,这些项目已然成了期刊资源的主角。发文确实越来越难了,馆员群体更甚(同图情领域教师、硕博士研究生相比)。 我暂时没有申报各类项目的打算。其一,参与的一个省社科研究学会专项课题要求年内结题;其二,比如省社科基金我们所属学科组,每年立项项目真是屈指可数,被立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加上目前我还是中级职称,机会就更少了。 我曾表述过我的科研态度:“我的态度是务实、致用。个人非常在意所做工作的价值。我当前的科研基本是围绕图书馆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问题展开的。我的科研,首先是立足自身图书馆工作实际的,有利于工作开展,也确实有利于用户,有看得到的效益;高于现实的部分,我希望‘东边不亮,西边亮’,我会积极宣传与推广,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此外,我很关注或在意第三方评价,比如我会留意论文的被引情况及相关评论。” 我是那样想,也是那样做的。单单是“图谋博客”围绕“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坚持了9年,作为《图书馆报》图林漫步专栏也已坚持了8年。年初接受了一次打报记者采访,可谓尽心尽力,报道刊出后,有朋友发信息给我,调侃道“你给你们学校扬名了……你的大名多次出现……”,坦白说听了后我很紧张,虽为草根,我的本意只是觉得有必要且乐意做点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事。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70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的科研观
热度 2 libseeker 2013-11-27 10:22
刘玉仙老师在一则博文评论中问我:“王老师一直也喜欢科研,还在图书馆工作,那么您有没有问过自己,您的科研对图书馆有些什么用途?而这些用途是否能够充分发挥?” 我回答如下:“关于个人的科研态度,我的态度是务实、致用。个人非常在意所做工作的价值。我当前的科研基本是围绕图书馆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问题展开的。我的科研,首先是立足自身图书馆工作实际的,有利于工作开展,也确实有利于用户,有看得到的效益;高于现实的部分,我希望‘东边不亮,西边亮’,我会积极宣传与推广,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此外,我很关注或在意第三方评价,比如我会留意论文的被引情况及相关评论。” 其实,也许我能理解刘老师的话外之音,但真不好回答。我那个回答,更多的属于借题发挥。回答之余,我还想进一步梳理一下自己现阶段的科研观。 刘老师问的那个问题是常见问题。图书馆界内部人问,图书馆界之外问的人更多。子问题可能会是:图书馆人搞什么科研?图书馆人搞科研能搞出什么名堂?图书馆人搞科研对图书馆发展有用吗?图书馆人搞科研,自认为有意思吗?…… 虽然我至今没有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但应该可以算作一个科研粉丝。我的情况是,做了图书馆工作,喜欢上了图书馆工作,且成了科研爱好者。如果以第一篇正式发表在正式科技期刊上作为我科研之旅的起点,那是2001,距今12年了,我很享受这个旅程。在这过程中,我需要感谢很多人,是他们的关爱与扶持,赐予我力量。作为草根中的草根,原本是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的,但因为有了诸多贵人的“他信”,我挺胸抬头在旅途了。 科研是什么?百度百科的定义为:“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近期从电视上看了“农民科学家的超级杂交油菜梦”,农民科学家沈昌健肩扛着锄头行走在垄沟,爽朗且充满自豪地扭头对记者说:“农民也可以搞科研!”。从科研定义中“探索、认识未知”看,科研本身其实没有门槛,种种“壁垒”是人造的。 图书馆人的科研,意义何在?用张厚生先生的话为“我们的社会和民族不仅需要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需要能够进行信息分析、组织和检索,帮助与支持教学科研,从事知识培养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实务工作者,有了他们,文化才得以传承,科技的进步才得以建立在厚实的信息资源的土壤里。”(见:张厚生.书苑文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514-515) 图书馆人能搞科研吗?由“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里边不少教授有图书馆工作经历可见一斑,其实还不仅限于该领域。我知道有位985高校二级教授,他是在图书馆工作20多年之后离开图书馆。离开图书馆之前已经是研究馆员职称,离开之后,更是功力爆发,真可谓硕果累累。有人会说,那是“历史机遇”,单单就我看到的,也有近几年离开的图书馆人,其离开前所在图书馆也是很普通的,已迅速成长为985高校教授、博导。 图书馆的科研环境好吗?欧美图书馆界广为流传的名言:“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用刘庆生先生的话说“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3617do=blogid=681751 )。图书馆人“坐拥书城”,总的来说应该不错。曾与友人闲聊,大意是始终在图书馆的,似乎没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大牛”,许多有图书馆工作经历的学者,离开图书馆之后,迅速华丽转身。其中缘由,值得三思。 我喜欢科研,并希望继续喜欢下去。也许我一辈子也做不了什么大学问,期望积极“探索、认识未知”的点滴行动有助于益智延年、修身养性。若能利人利己,人生幸事!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008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博客观
热度 3 libseeker 2013-6-14 10:47
近期有位同仁编写一本书,书中有若干文字提及“图谋博客”,让我提意见和建议。读了以后,促使我思考我的博客观,或者说我的博客理念。 我是一名小图书馆员,从图书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粗浅的学习与思考。写博客的本意是:“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图谋”是我的“网名”,也是《图书馆报》等报刊常用笔名。 2009年2月9日,我选择实名制的科学网博客平台开设“图谋博客”。其时,我已在博客网( http://libseeker.bokee.com/ )坚持写“图谋博客”四年多(2005年1月28日始),且有点人气,访问量逾135万人次。我当时这样表达心声:“科学网高人云集,俺一正宗草根,是否不利和谐?科学网侧重自然科学,俺偏好人文社会科学,是否有点不协调?科学网实名制,俺习惯了披个马甲壮壮胆,是否自找苦吃?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算不上‘学者’,充其量一‘学习者’。轻轻地我来了,我不是来打酱油的,我是来学习的。”此后的数年间,两个平台的“图谋博客”双轨并行,各有侧重,持续更新。至2013年1月,科学网图谋博客访问量逾70万人次(博客网图谋博客逾320万人次)。 2005年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其时是本科学历,初级职称,任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5年,发表论文20余篇(大多数为CSSCI收录刊物)。2009年到科学网上写博客时为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为我在职脱产学习时间)。写博客之后的若干年,我的论文产量持续低靡。部分原因是,我希望让博客成为学术论文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于个人如此,于众人如是。 图情领域不差论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刊号:CN11-9130/G ISSN1673-8144,简称《年报》),2012年第10 卷。图书馆学情报学(G25,G35)类期刊“统计源期刊”共40种,包括“K 历史(除文物考古)”3种(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通常意义上的“图情期刊”实际为37种。2011年图情期刊“可被引文献”总量为14290篇,其中核心期刊为5717篇,占49%。非核心期刊“可被引文献”量为8573篇,其中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3406篇,占39.7%。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主要阵地”,其它高校学报等期刊亦有“一席之地”。又据《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1期2012年发文述评:2012年该刊发文651篇,来稿量为6200余篇,刊用率10%左右。另据《图书情报知识》2013年第3期卷首语,如果简单地从职业来源归类投稿作者的话,往往可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是来自图书馆一线实际工作单位的馆员、正副研究馆员等;第二阵营是来自教学科研单位的教师、研究生、研究员等;2013年3月8日至4月8日,投稿数量系统记录数255篇,其中投稿人单位明确署名“……图书馆”的,143篇,占56%。 如果我自身来看图谋博客的价值:从2005.1至今持续更新,目前发布博文2000余篇,浏览人次数百万。大概这多少有点价值吧。此外我的博客有两个“副产品”:其一为《图书馆报》发表学术随笔100余篇,其二出版了《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王波先生为拙作所作序言中道,“很多大学者以雕虫心态写的小品短章,若干年后常常比学术论文,流传更广、影响更远,原因是学术论文容易因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过时,而随笔却因为蕴含丰富的细节,而容易摇身一变为学科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启云的《图书馆学随笔》,我觉得也可以作如是观。它虽然有一定的学术性,但我觉得其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它展开了21世纪初一名高校图书馆员的思想画卷和生活画卷,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这个时代的图书馆员关心什么、思考什么、因何快乐、因何忧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启云都真诚地作了交代,不但易引起当代图书馆员的共鸣,乐于阅读,后人很可能将把本书作为一个时代的图书馆事业史或图书馆员生活史的史料来看待,故而这本书的生命或许比一般的学术专著更长久”。另有一读者评论拙作:“在不刻板的文字中,既能提高一般人对图书馆的兴趣,也对专业人员有所启发和思考。”从上述反响,不仅契合了我多年坚持撰写专业博客的理想与追求,也让我感受到我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因而备受鼓舞。 2013年1月萌生出版《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的构想,且于6月份准备好了初稿,该书为一部图书馆学随笔集,全部内容精选自科学网图谋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2011-08至2013-08)。一方面想沾点”科学网“的光,科学网博客学术气息浓厚一些,时下,“博客”貌似大多“过气”了,但科学网博客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想“顺势”,作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那本的延续。我期盼这一本的影响比上一本更好,坚持两条原则:(1)的确有出版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2)不指望赚钱,但不宜贴钱(自身综合评估结果)。在同出版社、师友等诸方面的交流过程中,我的希望逐渐变得有几分沉重,乃至失望。 我不知道写博客坚持多久。科学网博客平台,种种原因,有点偏离或远离我的目标读者。博客网平台自2013年3月开始调整,该平台上的“图谋博客”,如今是“面目全非”,已被“休克”3月有余,但其宣称“将免费博客进行到底”。我则打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将“图谋博客”进行到底。希望不要太快就见“底”了。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317 次阅读|6 个评论
做基础科研,其实做的是心境
热度 1 lipscu 2012-7-7 16:22
读研究生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里不仅收获的是学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成熟 … 记得两年前刚刚接触科研的候 , 对所要参加的课题既产生敬畏又充满好奇 , 敬畏的是怕自己做不了 , 好奇的又是课题给我带来的神秘感 … 最后还是给自己无比的勇气开始迈出了第一步。从专业名词的一无所知,到计算软件的陌生;从思维模式的困境再到熟悉操作系统 … 第一步迈出的很沉重,那份好奇逐渐被眼前的困难所淡化,那是在心灵上也产生了不安。 万事开头难,认识到困难并不是为了等待,而是要迎头赶上。于是在第一学期课余之际就不断的查阅文献,熟悉软件,不断的与导师,指导软件的师姐交流,在第一学期结束之时就将涉及的物质结构建立起来。那段时间真可谓五味具杂 … 之后随着工作的推进,越来越感觉到的是心境的变化。也逐渐认识到心境对工作的影响。回头看看自己的第一篇 SCI ,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浮躁,思考的问题也并非全面,再看第二篇,明显感觉到进步,到最近完成的第三篇就更是如此。 我想这里面不仅有知识与经验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自己心境的变化,一颗在工作中不再急躁的心。 大学期间很喜欢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它影响了我的做人处事,之前一直喜欢那句经典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现在回想起来,里面还有一句台词“平常心”寓意深远。是啊,我之前缺乏的是不是就是一颗平常心呢??? 经过两年的历练,我逐渐拥有了平常心,使得我考虑问题更加周全,在这个平常心下,慢慢觉得科研也是一件优美的事 … 所以,对于我而言,做科研,其实是在修炼心境...
2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生活:新时代的巴山夜雨
热度 32 stone1971111 2012-7-6 09:12
中国近代的小说家,有一位我始终只知其名,没有看过他的小说,其人是张恨水。原因在于教科书上没有推荐过他的文章,评论中将他的小说评价不高,有鸳鸯蝴蝶派之说。最近电子书上翻遍了,没有当下可意的书,偶尔翻了翻量还不小的鸳鸯蝴蝶小说。睡觉前的读书总是读的很快,居然读了两部:《傲霜花》和《巴山夜雨》。这两部书内容大体类似,描述的场景也基本雷同。前者侧重于描述重庆和西迁的文人,后者描述大轰炸下的文人众生相。尤其是《傲霜花》,原名第二条道路,所谓第二条道路就是当文人决定不再坚持原来的清高,可以选择走其他的路,统称为第二条道路。在这两本书中,给人非常强烈的感觉是, 文人,即便是极其有名的文人,也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 这里的保障是最基本的保障:吃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多数时候,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保证。很多人走了第二条道路,做官,做商人,或者嫁给了商人或者官员。也有人坚持了自己的操守,延续了自己的贫困。 中国的今天,不要说有名的文人,就算是没名的,只要是在高校有个正式职位,吃饭应该不是问题。就基本的生活条件来说,比巴山夜雨中的穷教授们已经如在天堂中。其中有句话: 夫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有两个解释,其一,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做好有限的事情。其二, 人应该遵从一些基本的原则,有些事是不能做的,然后才可能做成一点事情 。张恨水的解读是第二种,我也认可这个解释。在中国当下, 我们自己都觉得是个浮躁的社会中,虽然没有了巴山夜雨的困顿,但是精神上,似乎并没有摆脱当年那些穷教授面临的困局:是否走第二条路 。当然今天的第二条路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也未必想走就能走得动。但是其原理似乎还是很相似。现在社会宽容多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但是真的很自由吗?就我过去十几年的经验,人是否走第二条路,怎么走第二条路,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很多次选择,但是每次我都感觉类似要走第二条道路一样。 第二条道路一,放弃自己的专业。 记得当时从数学所毕业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留在数学所继续做点数学。虽然明知道做数学是个艰苦的活,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做别的学科挣钱去。可惜天不从人愿,我所在的方向不是数学所的主流,想留也留不下。那就只能去其他地方。当时的感觉是自己堕落了,本来学数学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点成绩,现实不给这个机会。后来来到自动化所后,好多年内心的挣扎,以至于见到同学和老师都有某种愧疚。 这种敝帚自珍的心理尽管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是现在想来还是非常珍惜,那是一种对自己道路的喜爱。 当然现在看来,我还是吃数学那碗饭,仅仅是在圈子外吃罢了。 第二条道路二,放弃国外科研的机会。 若干年前,有一天接到一个学术界前辈的来电,说请我到他那里做访问,已经准备好了基金。听到的第一句话,我很感动。因为他很认真地在帮我,也主动给我提供条件。在那前后不久,另一位教授也发出类似的邀请。辗转踌躇中,我在想是否接受邀请。显然,去了,对我的个人科研肯定是有帮助的,毕竟那时候国内的条件并不好。假如我那时候还是个孤家寡人,人生道路可能就此有重大转变。但是遗憾的是,我早早当上了导师,并且已经招收了几个博士生。实验室也刚刚有起色,我还是个走不开的人。思前想后,婉言拒绝了两位教授的善意帮助。迄今,还有我的学生说我可能做了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 选择毕竟是自己感觉驱动的,好坏都是自己应得的, 我只有感激。 第二条道路三,放弃当官的机会。 有一天,上级机关领导来电,要找我谈话,说为了某个新成立的部门要招聘一个领导。这对我来说,也很感动,因为我并没有主动要求去做官。感动中思考何去何从。从理性上,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各有好处。那就问问自己的心,我还想不想做点科研,如果想,那就做,如果不想,那就可以去。磨叽了几天,终于想通了, 多年来我放弃了很多机会,无非是要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还是想做点科研的 。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和两位领导面谈中,老老实实的告知了我的想法,在感谢中,两位领导也很开明,体谅了我的婉拒。到今天,我还是觉得两位领导并没有责怪我的不领情,感谢他们。 第二条道路四,沿着成熟道路走。 我在专业上有三次转型。前两次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必须转型。最近一次则不是,在原有的方向上,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也有了小小的空间,本来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心里没有说服自己,尽管那个方向我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感觉上总是缺点什么东西,缺什么呢?思来想去, 还是缺少点自我认同的感觉,没有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 。那就另开一条路吧。 离开自己成熟的领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不离开,可能没有自己的感觉。 在继续坚持原有方向的研究情况下,新的课题方向开始了。近两年的感觉表明,比原来的方向感觉好些,当然并不能表明我能做出什么天大的成果,仅仅是告慰了自己的心灵。 在新时代,尽管已经摆脱了吃饭的烦恼,但是发展的烦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过时的话题。我们会被周围的氛围影响,会被自己的内心牵着走。如何走好属于自己的第二条路,在一个分叉点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灵选择,这也肯定是永恒的话题。人之所以不是乏味的活着,我想可能就是这些不经意到来的变化让人有一种新的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能准确预报明天的自己,那不会是有趣的人生 。路到底走哪一条更好,并没有客观的定义,但是正如在巴山夜雨中一样的,我们可以在苦难中寻找快乐 ,更何况在现在已经吃饭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跟着潮流似乎是大多数人的走法,坚持自己的路也不失为一条有意义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可能还能有所为。 silong.peng@ia.ac.cn 2012.7.6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8568 次阅读|63 个评论
科研生活:今天你挑战了吗?
热度 33 stone1971111 2012-6-8 10:24
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的,每个人一生都希望自己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我估计没有人能够想的清楚。有些人认为开心就是幸福,有些人认为平静就是幸福。我认为幸福是对自我生活状态的一种总体评价,这里面包括物质、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对自己状态的总体评价是好的,那就是幸福,评价越好,幸福感越强。所以这种幸福观完全是主观的,与他人无关。但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呢?除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之外,还需要具体评价的对象。 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来自变化, 如果每天都一样,那不会有幸福感,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变化,才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怎么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变化呢?那就需要多迎接一些挑战,有时候是刻意追求一些挑战。 实际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挑战都是必须的。 其一、挑战是成长的唯一途径 。学习不会让我们得到本质的成长,而挑战才是成长的关键。 所谓挑战,其实就是冲击当下自我能力极限的行动 。小孩子不断地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就是不断地在挑战自我。当然那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个被过度保护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 一个能力强大的母亲往往培养不出来能力很强的子女, 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母亲包办了原本属于子女的锻炼机会,子女不能得到真正地机会去成长。 阿斗的悲剧在于诸葛亮的超人能力 ,他没有机会去掌握自己,没有机会去犯错,因此就没有机会去成长。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从不起眼的人,不断地挑战,才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否则可能就是一个和尚或者小吏。 其二、挑战是信心的唯一来源 。 我们之所以对自己有信心,并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通过行动获得的。 我们经过了挑战的考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对自己的判断就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科研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信心,尤其在做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新技术,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由于我们的教育过于专业化,我们内心对其他学科充满了畏惧感。只有通过各种跨学科的挑战,才能突破自我的心理障碍,才能在各种所谓新知识面前保持从容的状态。记得读书期间给微软打工,他们有个需求需要用到一个新的工具,那个工具我没有摸过,时间很紧,我花了一个星期看了看书,然后就开始了项目,很快也就顺利完成了。这个小小的经历让我面对新工具时不再惧怕,我知道任何工具和技术都可以很快的学习,不需要什么专业。 其三、挑战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不涉猎艰险,不能见到风景。生活也是一样,风平浪静的生活只能带来风平浪静的结果。我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否处在挑战中,假如没有,那我们就是在浪费生命。人和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并不大,能力的差异就是在挑战中获得。而新的挑战才能带来新的机会,没有风险就没有机会。在1950年代有本书《how to win before 40》,也提到,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挑战。 我们做科研,就要做有挑战的课题,没有挑战的课题可以交给刚入门的学生去锻炼。 其四、挑战能够带来人生不可或缺的激情。人只有在危险或者挑战的状态中,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而一旦激发了潜能,那我们的能力看起来就比真实的能力要强大很多。 做没有风险的事情不会让自己有激情。为什么赌博能够让人痴迷,就在于中间充满了机会和挑战。为什么游戏能够让人沉迷,就是小孩子在里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挑战。这几天高考,我也想到了自己的高考,那年高考失利了,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好学校。但是正是这次失败,让我产生了挑战生活经历的斗志。我不相信我非要在一个名校中才能读书。只要给我书,我就应该读好。现在想起来,我是在懵懵懂懂中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条件如何,都要不断地攀登。但是假如没有激发自己的斗志和激情,大学生活也许就是白开水般的无味。 其五、挑战是阻止我们堕落的唯一方法。 人生如逆水行舟,我们想停都停不下来,好比穿上了那只红色的舞鞋,跳起来只能跳下去。否则,我们就不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堕落,并不是指犯罪,而是成了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及时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目标,这样我们才会不停地走下去,见到新的风景。 当我们一旦害怕了挑战,我们就已经走在了堕落的路上,当我们未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最后悔的可能就是开始放弃挑战的那件事 ,而不是我们做错了多少事。 挑战,实际就是自我成长的标志。没有挑战就没有真正地生活体验。 挑战能够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不断增加信心,能够给我们带来激情,让我们能够做成一件又一件让我们开心的事情,防止我们堕落。为了幸福,我们需要挑战。勇于迎接挑战,甚至寻找挑战,才是积极的人生。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挑战了吗? silong.peng@ia.ac.cn 2012.06.08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10210 次阅读|60 个评论
您会“致谢”吗?
热度 1 libseeker 2012-3-18 17:41
近日完成一篇浅陋无比,但于自身确是全力以赴的东东,给一会议投稿。 上午将拙作发给两位美国学者(华人),因为写作环节,本人自以为得到她们的帮助,文后的致谢提及她们的名字。将拙作发给她们,一是算作“交代”,二是期望进一步教正。 下午赫然看到她们的回信,标题分别为“郑重宣告”及“抗议”,一致要求删除相关致谢文字并道歉。赶紧一一致歉,并删除致谢文字。 这事于我太震惊了,太受教育了。学术规范中的如何真正做到合理引用是困惑我多年的问题(比如:引用的程度?具体引用什么必须得到本人允许?),未曾想到“致谢”也是个大问题。 记录以上文字,备忘兼作分享,并期待科学网高人们进一步解惑。先行谢过! 附笔: 对方勃然大怒的缘由:其中一位自认为是“合作”,认为有辱其声名。我只是在致谢文本中如实感谢帮助,“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xxx、xxx、xxx等的帮助,特此致谢!”,“帮助”等同于“指导”,甚至等同于“合作”吗?另一位估计也许有同样的原因,此外是因为文中引用其来信中的一句话(这样的引用也必须征得本人同意,修行太浅,这块意识淡薄)。 个人的感慨是:该文稿并未公开,可以说第一时间发给她们,表明其态度就可以了。其实笔者完全是无意的,也不存在任何故意(攀附),三位致谢者中,有一位是因为帮助做了图像处理,我认为同样应该致谢。也许除了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读之外,触犯了“潜规则”(踩到了地雷)。教训很深刻。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5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实验室的点点滴滴
热度 1 guoyong21 2010-10-7 20:53
不知不觉中做科研已经有一年多了,期间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让我慢慢从一个门外汉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科研的神秘面纱也开始褪去,而我的科研之路也逐步走上正轨。下面我想回忆一下我当初考研面试的经过,算是为下一步的启程祝福。 当时来到交大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所学校。我内心深处的大学情结终于打开了。大学,我的大学终于到来了。现在想想觉得有些事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一般,我从内心里刚到了久违的畅快和舒心。 等待考研出成绩是一个相当难受的事情,记得查到成绩那天我真的很失落。一个不高的分数(刚过学校分数线,但没过学院线),把我的交大梦击得粉碎。交大竞争那么激烈肯定没戏了。哎,一下子跌到了一个低谷,真是不堪回首啊。有种英雄落难的感觉,我心里很不高兴,我一不高兴呢又让家里跟着也非常伤心。父母给了我最大的宽容和理解,我也在想下一步该真么办。 后来只有联系调剂学校,给很多我不喜欢的学校发e-mail,大都没有回音;后来给他们研招办打电话也吃到了相当多的闭门羹。这一番经过后才知道想在社会上办一件事情是那么的困难。不过北京工业物理系当时有个管招生的老师很快给我给我回了邮件,鼓励我不要放弃,有机会会考虑我。我当时内心很感动,体会到人只有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他才记得最清楚。 再后来是看到交大研究生院网页上有了申请校内调剂的新闻,我赶忙登录提交了申请。这是我最后的希望了。一切都是未知的,我选择了花园。几天后在花园主页复试准考证号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号码,我当时激动的跳了起来,真的太难忘了。我立即下楼告诉了母亲,母亲会心的笑了。因为只要我高兴了,母亲也高兴了。父亲因为出差不在家,我随后打电话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也很高兴。 再后来我经过紧张的复试,焦心地等待结果。再后来选择了车老师研究室。现在一切都很顺利,都按照最好的方向发展。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方不负我平生之志向。 前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学生的letter
fuss1983 2010-6-1 21:02
忘记从哪里转载的了,首先感谢原版,读完这些有感想吗?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学生的letter Mu-ming Poo is head of the Division of Neurobiology,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ifornia, USA. He is also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To all lab member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me that if there is no drastic change in the lab, Poo lab will soon cease to be a productive, first-rate lab that you chose to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Lab progress report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most projects. One year ago, when we first moved to Berkeley, I expressed clearly to everyone my expectation from each one in the la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There may be a few rare lucky fellows like Florian, who had two Nature papers in his sleeve already, can enjoy life for a while and still get a job offer from Harvard. no one else in the lab has Florian\'s luxury to play around. Thus I am imposing strict rules in the lab from now on: 1. Every one works at least 50 hr a week in the lab (e.g., 8+ hr a day, six days a week). This is by far lower than what I am doing every day and throughout most of my career. You may be smarter or do not want to be as successful, but I am not asking you to match my time in the lab. 2. By working, I mean real bench work. This does not include surfing on the computer and sending and receiving e-mails for non-scientific matters unrelated to your work (you can do this after work in the lab or at home), and excessive chatting on nonscientific matters. No long lunch break except special occasions.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ing during working hours when you are ready for writing a paper. 3. I must be informed in person by e-mail (even in my absence from the lab) when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for a whole day or more. Inform me early your vacation plan. Taking more than 20 working days out of one year is the maximum to me. In fact, none of you are reporting any vacation and sick leave on your time sheet (against the university rule, although I have been signing the sheets), but you know roughly how many days you were not here. On the whole, I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may not fulf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s all the time, due to health reasons, occasional personal business. But if you do not like to follow the rules becaus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choice of life style, I respect your choice but suggest you start making plans immediately and leave the lab by the end of January 31. I will do my best to help you to locate a lab to transfer or to find a job. If you do accept the conditions I describe above, I am happ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my best support to your work, hopefully more than I have done in the past. I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of everyone in the lab by the end of June of 2002. I expect everyone to have made suffici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so that a good paper is in sight (at least to the level of J. Neuroscience). If you cannot meet this goal at that time, I will have to ask you to prepare to leave my lab by the end of August. Mu-ming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博客第一贴
xiangbingkxb 2009-12-24 17:48
科研生活,对其感情经历了神秘、向往、疑问到现在的淡然。 博士阶段开始有半年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探索中深入中。我很看好的我的博士阶段,也想过好我的博士阶段,想以后年老或某个时候回想起这个阶段能内心充满充实和幸福。 在这里安家了!希望在这里能认识到同行朋友!能向大家学习、共同进步!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4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站在软件复用的肩膀上
wbxu08 2008-11-7 23:12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白手起家、编写最简单的程序。科研工作就是从这一行行代码开始。在写这些代码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长进,逐渐了解写程序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同时也获得了乐趣,日子过得很好。 后来,要完成的功能越来越多,系统也逐渐变大。我们沉浸在调试程序的海洋中,几天专心在电脑前、就为了能够找出一个bug,和之后片刻的欢愉。 日子久了,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突然觉得有些累,因为我们的程序,很多开源软件已经做得很好,而且这些软件比我们自己写的还要好很多;而另一方面,在维护自己的系统时,也会花去更多的时间,我们便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去达成科研目标。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点子上,净在边边角角上折腾,影响了达成目标的速度。 而后才意识到,我们走了条弯路。 假如有其它办法提高自己的编程认识和编程能力的话,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选择开源软件,把心专在核心工作和科研攻关上,那样,科研的成果会更加丰硕! 就算不在计算机行业做科研,本质也差不多。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机会站的更高、望得更远! 当认识到这一点时,三年多的时间已过。 人生没有多少个三年,青春则更短。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能够为你省下起码两年时间。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与果
wbxu08 2008-11-6 09:38
种善因,得善果。 认真读了文献,就可以期望能给大家做个好报告。相反,倘若在文献前有所逃避,在写PPT时就会陷入困境,唉声叹气。 认真做了实验,就可以多排除几种不合适的方法。如果觉得做实验是一件勉强的事,能够期望的也不会是自己最想要的。 认真做了分析,在程序调试时就可以多一份自信。如果觉得写程序是一种痛苦,将要面对的可能是更多的痛苦。 不要再为昨天的无为而叹息和神伤,叹息只为让今天的你无所作为,也为明天的叹息埋下伏笔。 也不要再对明天感到无助和迷茫,只要你认真地付出过,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论是科研工作,还是生活,道理是一样的。只有振作、只要付出,你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和遗憾,生活和工作就越能向着你期望的方向前进。这就是茫茫生活中的确定的东西,是上帝定的因果法则。 在这个因果循环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份自信,一份平静,一份睿智,再加一份勤奋。我们能得到的,是一个应该还会令人满意的结果,就算不是,那也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 期望一份如意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别犹豫,别怠工,它真的会就在你的面前。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宋
wbxu08 2008-10-31 00:18
在老宋的当面,我绝对不敢称老宋,因为他年纪比我爸爸的还要大。不过我想,就算真的喊了,他也只是会微微笑,然后拍拍我的脑袋:这么顽皮呢! 第一次见到老宋,是在2002年的暑期,当时还是大三;因为准备报考单位的研究生、过来做一些咨询。那时候的老宋,就是每秒大约90字的语速,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他急一急,也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激怒他,永远一副略带微笑的脸庞对着你,一直都没有变过。而我,从来都是每秒270字的语速,而且也很少在讨论工作的时候不摆出比较严肃的脸。 我曾试着降低语速,想在心里跟老宋比一比到底谁慢。我以不影响自己的表达速度为准,结果也顶多打个平手,我发现自己难以在慢语速的时候还保持着良好的面部表情,并且在几天后完全现回原形。真正的慢速和微笑,是由内到外的;勉强为之,只会贻笑大方。 不错,老宋经历的多,论年龄比我大出一半还多,他今年已经59了。我不知道自己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是否有他这样的造诣,我觉得很难,因为我爸比我更接近他的年龄,他都没有达到。 从毕业到现在,老宋一直留在我们单位里工作三十多年。在大家为着生活的压力到处换工作的今天,老宋这一生从没有换过工作,并且到退休时,还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位。如今几乎没有人不为自己的发展考虑,都为自己做一个美好的职业规划,并期盼随之而来的那份美好的生活,甜甜美美的。这是时代的主旋律。我不敢说来源于50年代的那一代的老宋没有想过换份工作,也许是不让他换,也许是他想换的时候已经上了年纪了;终究是没有换,不过我也从没有听到他的半句怨言,跟我说话的,始终是那张笑脸。 老宋快要退休了,听说是在年底。老实说,我跟老宋并不是非常非常的熟悉,不过我还是想去送送他,如果可能的话,还像以前毕业留影一样,也跟他老人家照一张。我准备学他微笑的样子,还把V形手势放在他的脑后,并且不让他知晓。我还会把这张像放在我们全家福的旁边,每当看到时,就会想起他,心里就会升起一种平静的感觉,化成一份生活的淡然,和继续工作的动力。我想我以后不会成为老宋一样的人,我也很难成为他一样的人,但是,我会记住他的样子,还有他面上的那份笑容。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科研敲门砖
wbxu08 2008-10-29 09:48
做科学研究,第一关就是前人的工作基础,而了解前人工作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文献查阅。因此,说查阅文献是科研的敲门砖,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很多博友都谈了如何做文献阅读特别是英文文献的阅读,包括具体阅读技巧、提高文献查全率,相信对大家很有帮助。我想在本文中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献的一些细微的心理感受和我处理这些感受的方法,也算是做一个补充吧,希望给将进入科研领域、或有些迷惑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 【英文文献,没有泛读】 对于英文文献阅读,我觉得没有泛读一说,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精读。我不是没有试过泛读,也学着别人的三段论开头、结尾、实验结果,但是看完后,心里很是不安,总觉得欠缺了些什么、导致心理不通畅。本身对英语的理解就有着天然的一层隔膜,如果读得不仔细的话,是很难吸收到营养的。当然,看的许多文章都是来源于知名国际会议或期刊,而且是直接与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就省却一个筛选的过程。如果你对本领域已经很熟悉了,自然不太需要理会这一条。对于多数同学来讲、特别是刚接触本研究领域的,一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跟你说大概读一下这篇文章,记得要多花点时间精读它,读懂为止。 【别人帮不了你】 读文献总会遇到领域相关的暂时还不是很明白的知识,沟通或许是大家遇到困难时都能够想到的手段。但是,我想说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别人其实帮不了你什么。每个人都有征服的欲望,别人帮自己弄懂、远不如自己亲自弄懂更有成就感。所以,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内心,哪怕是我们去别人问题,其实我们心里面还是带着一份怀疑和拒绝的心态的。此外,很多时候,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从你的角度出发,为你解释难题,别人不是很了解相关工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带着问题去找别人,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想暂时从困难面前逃避一下。别人帮不了我们,这是我们的心理感受,也是经验。如果你遇到了问题,莫急着去问别人。 【中途受挫,灵活应付】 很少有一篇文章能够从头看到尾、一看就明的,尤其是当文章依赖较强的理论(如数学)基础时,并且,一般文章都有特定的上下文。所以,当我们读到文献中间的时候,很容易就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如果接着往下读,觉得前面没有弄懂,心里老是搁着件事,往往影响继续阅读的心情;读吧,又不知道何时才能读通,担心会不会影响进度。 人跟机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是有情感和心理体会的;人可以在心情好的时候把工作做得非常突出,也可以在心情遭时把它弄砸。读文献也是一样。我的体会是:如果你感觉到当前文献的阅读不影响你继续阅读的心情,那么,先读后面的部分吧,因为上下文是关联的,说不定对你前面的理解有所启发;否则,就跟它死磕,直到弄清楚为止。心情因素是重要的因素。这个时候,不要担心会花很多时间,因为对领域的了解本身就需要时间;如果给你读篇文章的时间不够,记得找他们沟通一下,争取延长。其实做很多其它事情也都是一样,我们都是抱着弄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来生活的。 【遇到挫折,重在坚持】 十一左右,看了一篇英文文献,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讲的是马赛克现象的计算,属于图形学的范畴,具体内容是判断一张被放置于三维空间中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何时会导致马赛克。文献难点重在三个公式,它没有复杂的数学函数、没有求导、也没有微分,只是简单的乘除法。就是在这三个极为普通的公式上,我整整两天都盯着它们看;我一直试图理清自己的思路,绞尽脑汁,不断地尝试换角度,思考、停滞、再思考、再停滞,直到最后突然明白了一切。 还有一次,别一篇文章,讲的是对三维服装动画的模拟。也是一个公式,涉及到微分计算。找了师兄帮忙解释,不能接触他的理解,于是自己来弄。也是硬盯了三天多才明白。 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我们不要害怕挫折,我们只需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遇到挫折时,不要打开新浪网,不要去外面抽烟太久,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当我们处理了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情感才会顺畅,我们才会更加有自信。 【最终境界】 当然是把文章弄懂。但是什么程度才是叫懂,是否有必要把文章弄得那么懂,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尤其是初接触文献阅读的同学们,包括我自己,都很容易陷入似懂非懂的境地。文章是看完了,但脑中只觉得有只言片语,跟别人讲文章思想的时候,都得翻到文章哪一页指出给别人看,脱离不了那8页纸,形成不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是能够把它当成一种思想上的交流而非一篇论文。弄清楚每个细节、并形成整体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吸收到了文章的精华。 【结束语】 完全靠自己掌握文献阅读的方法,我花了大约三年。三年时间、相对于漫漫人生并不算很长,却是一段很难得的时光。我没有后悔或遗憾三年后才了解到一份正确的方法,我把它看成一个成长的过程。三年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站在这里,面对许多准备进入或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同学们,我衷心希望自己的体会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使大家能够少走弯路,能够把自己领域的文献阅读做好、做透彻,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机会做出更加突出的成就。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有情有义的科研人
wbxu08 2008-10-27 14:16
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科研圈特别是处于一线的科研人员的社会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专注于研究,也容易使人忽视人情世故,虽然也常与同事交流、不至于给人冷漠的感觉,但一般情况下难于产生温暖的科研氛围,容易使科研工作机械化、过于职业化。温暖的人情,不仅能使科学研究有产生更多成果的机会,也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理解人情、增加自己的人情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人情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取舍和定位。有人打小就很受欢迎,与大家在一起、大家都很开心,离开大家、大家都很难过;这是非常难得的品性,不过它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更多情况下,人情中有许多理性因素,确切地讲,会涉及到一个人的追求。有的人以事业为重,以做出突出的成绩为人生最大的目标,人情上只要做到和平相处即可;有的人则以社会关系为重,不求在世能够活得多精彩,但求开开心心,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孤单;也有人在试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许多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分类,只不过一般情况下不会想到这个问题而已。 历史上人情最浓的,我想应该是敬爱的周总理。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但如果要我在爱因斯坦和周总理之间选个最喜欢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周总理。周总理最为人传道的自然是他在外交中的精彩发言,它们击败了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大使、甚至外国国家领导人,为所有中国人都长了颜面。这些发言会让我们对周总理百般尊敬,不过我想不是他老人家为全国人民爱戴的根本原因。无论他工作怎么忙碌,总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他和普通百姓一起挤公交、为的是体验交通拥挤的实际情况、并找出解决这一关心人们日常生活难题的办法;河北省邢台县发生地震灾害后,余震未息周总理就前去视察并向灾区群众讲话,当发现大家都迎风而立时,总理让大家背向风,自己却从背风转向迎风;飞机上遇到危险时,周总理不顾自己生命、把降落伞包让给了一个孩子。周总理的一位秘书纪东将军这样评价他:他把伟大和平凡结合的完美,他是付出爱最多的人,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最朴实、最深刻的答案。 每个人对于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愿意让自己拥有更多的人情味的,毕竟,人生在世,终是需要图个融洽、图个开心,而真正图个名的尚在少数。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关心亲人外,还要常常关心朋友,关心同学同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意味着在别人午休的时候尽量减低敲键盘的频繁和声音,在风大时关好窗户,在光线太强的时候拉下遮光窗帘,意味着移动座位时看是否挤到了他们,在他们工作不顺利的时候鼓励他们,在他们身体不适时提醒他们,意味着说话、做事都常把周围人的感受放在心上,意味着时常向大家传递健康的信息,意味着与他们分享自己快乐的感受而尽量不让自己悲伤的情绪传染到他们,也意味着不用偏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不使他们感到难堪。不冷漠、也不图啥,为平淡的科研带来温和的阳光。 不是期望成为周总理那样的人,再没有人能够做到。我们能做的,其实是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些情感,为工作营造充满关怀的温情氛围。也许,这能够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去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因为周围有这么多关心关怀自己的同学同事。或者,这也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毕竟,到世上走一遭,每个生命体都只有一次机会。关心周围的人,不是耻辱,也并不难做到,但因为你的关心,世界在你的眼中,会变得更加美丽和阳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强国,中国还需要等多久
wbxu08 2008-10-26 22:08
【 引言 】 这个题目,其实并不是我这样的人有资格讨论的;真正有资格的,应当是那些长居一线、与国内外交流频繁的科研工作者、机关干部群体,他们了解国内外切实情况、洞悉问题之根本实质。之所以敢于一言,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就算不是热血青年,心里一样希望和祝愿祖国一天天强盛起来,让美国知趣一点、离台湾远一点,让BBC别再拿张照片恶意说事,也让我们的巴基斯坦兄弟们笑得再开心点,让我们国家的人民吃得好、睡得好、精神更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缓慢上升的过程,其高峰应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其中有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火药及火器的发展应用。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侧重实用论、经验论而在理论方面不足。明清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而发展趋缓、至与西方的实体论(强调原子、分子等)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相形见绌的地步。近代以来,受列强欺辱而逐渐停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继续,中又遭受十年文*革*影响,而后才逐渐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至今为止,中国在生物技术、核物理、激光、超导、航天等领域发展尚可,而在数学等基础科学、计算机软硬件、制造工艺等方面相对落后。在少数领域,目前确实有一些相对领先的发展,但若想象美国那样全面开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仅靠少数人,要靠全民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科研方法的推广、科技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造就更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必要因素。 【 计算机行业的部分现状 】 拿计算机行业来讲,分为硬件、软件、研究等部分。硬件方面,国内曙光超级计算机曾排名世界第十并于最近达到峰值每秒200万亿次浮点计算速度(世界最快目前为IBM的1000万亿次),但不曾听闻在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银行业中获得应用;龙芯CPU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走低功耗路线、立志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信息化硬件平台,展现了困境里中国部分科技人员的决心,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目前仍然没有能匹配AMD、INTEL的主流CPU速度的产品,也无法在电子城里为DIY爱好者提供另一种选择。软件方面,国内没有人继Unix、Linux、Windows、Mac OS等之后独立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人继C、C++、Java、C#等后推出自己的主流编程语言,没有一家厂商独立推出像Borland公司推出的Borland C++、微软推出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那样的编译器和编程平台,没人开发出非常出名的开源软件,没人推出代表前沿技术的游戏。研究方面,没人贡献出类似设计模式的精辟的软件开发思想,少有精彩的计算机书籍(以引进和翻译为主),研究工作在计算机视觉等一些领域尚可,不过也没有能够为其它研究者挖一个大坑的出色理论,跟踪研究目前仍然是主流。与美国相比,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以华为等为代表的民族产业,仍然处在全球产业链的相对低端位置。 【 走向科技强国的必要因素 】 包括众多华人在内的每个中华儿女,内心都希望祖国拥有发达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并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国家在各方面也确实不断在进步。但大家也知道,想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在各方面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发展科技、最根本的要素还是在于人,而人最基本的要素,我认为,在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科研心态。其中,坚实的理论基础依赖于素质教育,包括深厚的科学理论修养教育、和灵活运用理论的创新心态和文化教育。由于中国由来已久面向考试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在理论学习上,侧重事实教育而不是理论背后的思想剖析,侧重书本而无法合理地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因此无法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虽然可以通过自学、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但对多数人而言,已经错过了一个人一生当中最佳的学习季节,严重影响了每个人为科技贡献的潜力,从而影响国家的科技实力的提高。此外,树立正确的科研心态也非常重要;与理论基础相比较,科研心态的树立相对容易些,成年人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在较短(几年)的时间内达到,不过很可惜,相对广泛的正确的科研作风可能目前还没有树立。正确的科研方法,在我看来,应该是以抓住问题核心为前提,通过准确全面分析现状、辅以频繁缜密的科学实验,不断揭示问题的更深层规律、直到最终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而正确的科研心态,应该是在深刻理解科研活动的这种特点后形成的。如果已经广泛形成了这种科研心态,则现在的科研成就哪怕没有在国际社会上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力,也一定初具规模,在计算机领域不会是目前这样以跟踪研究为主的局面,在诺大个中国,至少会像德国、法国、瑞士、韩国等国家一样、出现几个具有自己特色和实力的研究所和大学系,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 80 后能否成为科技强国的复兴主力 】 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逐渐走向而立之年,越来越多的同学就读硕士或博士并毕业,逐渐以国家科研实力的主体面貌出现在各学校或研究所里。80后大部分都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因此在理论基础上有所欠缺,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最佳时期,创新能力也因而受到限制,因此,想依靠80后复兴科技强国可能具有很大的难度。这种说法,不意味着80后是无法在复兴科技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80后普遍具有很高的爱国情操、希望祖国尽快强盛起来,也具备可贵的勤劳踏实的实干精神,实际上,他们将在复兴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担任非常重要的任务,为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任务包括使中国在多数科研领域初具规模、形成共同的科研氛围和文化、以及按照素质教育的模式培养未来的接班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建立科研强国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共同科研氛围和文化的建立。 【 社会心理分析 】 务实的心态,官方用语是科学发展观,目前正在社会蔓延。这种心态不是从国家向社会蔓延,其实是在当今的国内国际环境下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国家领导人也逐渐认识到这种趋势,并及时提出相应理论并在机关内部首先推广。一个代表就是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的历史。与以往的正统历史书不一样,这本书是真正面向大众的,论史料,以诸多文献为基础,资料可靠,论文调,清新易懂,加入了很多作者对当时各历史人物在各个时期的心态猜测分析,可读性非常性,在普及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心态上看,作者提出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真正以面向大众口味的务实笔法讲述历史,获得了大众的青睐。另一个代表是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和《人体复原工程》,讲述了平常人理解和维护好自己的生理和生命系统,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实用书籍。当然,国家在救灾抗震中的表现和媒体公开程度也说明了政府也逐渐务实、开放起来,真正以民众生命福祉为最高目标,是根本不怕曝光的,相反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度、进一步提高执政力度。 以这种务实的心态从事科研,意味着以更加严谨的态度,以已有的研究工作为基础,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出发而不是人际关系或是完全从已有的工作出发,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研究对象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以提示规律性为最大成就而不是论文的发表或专利的申请或软件登记的撰写,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认识水平往更高更优越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里目标国内科学研究者心理的发展方向,并将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得到巩固和强化,最终推动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 【 结论 】 冒昧谈了这么多,相信一定有不成熟的地方。不过作为80后的一员,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一代能够做些什么,为国家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那一份。一个人力量单薄,如果大家一起,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加以科学的方法,相信定会有所成就,完成我们这一辈的社会使命。如果说我们目前受到什么压力的话,我想一定是住房问题,古人说安居乐业,我想这种心理至今还在我们上一辈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左右着我们的决定,时常影响我们的科研心态。其实80后都有那种够生活的就行,并不会盲目求金,是比较务实的一代。我也相信这种心态的巩固和强化会最终指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到2050年前后,中国的科研实力应该具有很强的实力。不敢说一定会与美国平起平坐,起码在众多领域成果显著是绝对切实的期望。我也衷心地期望这一天早些到来,如果到时候自己还尚在人世,已经70多岁了。能够看到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转化为现实,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祝愿祖国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球,让我们换个玩法
wbxu08 2008-10-19 22:41
优胜劣汰 ,似已成自然法则,充斥生活方方面面。从游泳到足球,从欧锦赛到世界杯,无论奥运会还是残奥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种赛事中由来都是赢者赢输者输。如果不是最好,自然无人问津。诚然,更高、更远、更强培养了我们信心和勇气、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其意义不言自明。日下,与身边老师、同学、同事开展了一项复合规则的乒乓球友谊竞技活动,成为试图颠覆这种法则的一个生活喜剧。 我们的规则很简单:首先使用淘汰机制分成两组,胜者都进入 强者队 ,按一般比赛规则决出前三名,而负者进入 弱者队 ,按 特殊规则 也决出符合此规则的另外前三名;其中的特殊规则就是谁的球技好谁在比赛中就败下阵去。 后面那条规则很容易引人发笑,把球打好难,要打烂那还不容易嘛?!呵呵,确是如此;规则目前过于简单,严重依赖自觉,如果大家真是这样做的话,这次活动就会一败涂地。但我们都是抱着以锻炼身体和娱乐为目的,是一场文明赛事,除了偶尔开开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大家都是抱着打出自己最好水平的心态来进行的。所以,赛事进展很顺利。 打得比较好的老师和同学在强者赛中发挥顺利,规则基本上影响不到他们。进入弱者队比赛的,其实也有强者,如果在第一轮淘汰机制中碰到至强高手,自是有些冤枉,但也不是绝对遇不到合适的对手的;不过,我们的侧重点是打得稍弱的同学同事们。由于始终采取抽签并淘汰的机制,在弱者赛中球技稍差的、会赢得比赛,并继续参加下一轮淘汰,因而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多些。比赛中,两边呐喊助威的声音都很浓,气氛都还不错。相机不太好,发两张图大家凑合着看看,呵呵。 参赛的一位阳光师弟: 裁判在统计结果: 一位师妹,打得还不错的哦: 偶同寝(握拍),打得比偶好得多: 一位同事,人也帅气,球打得也很好: 挺善良的另一位师弟: 黑马裁判也上场了,呵呵: 一位挺不错的师妹: 部分参赛同学同事合影: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