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字城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重塑格局:中国“数字一线城市”名单出炉
rbwxy197301 2020-1-6 23:10
重塑格局:中国“数字一线城市”名单出炉 来源:数据观时间:2019-12-18 17:05:05作者:综合报道 12月17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发布了《2019城市数字发展指数报告》,从数字环境、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生态4个一级指标及20个分指标,对各城市作了综合评分。 从总指数评分看出,杭州、上海、武汉、深圳、北京、郑州、广州、南京、宁波、青岛凭借出众的成绩成为前十名,组成了数字一线城市十强阵容。其中,除了排名第二的上海,得分最高的前三名中两个都是二线城市。2018年GDP排名全国第17位的郑州,则仅次于深圳和北京,排名第六,比广州还领先一位。 报告认为,这表明二线城市在数字发展方面正与一线城市缩短距离,尤其是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层面尤为明显。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正在被数字发展打破。 在数字中国大战略下,各城市都在用“数字”推动政务创新改革、促进社会综合治理、服务百姓民生。 杭州市 报告显示,在数字生活版块,杭州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生活便捷度全国领先。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发展数字产业化的城市,杭州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先天基础。 2000年,杭州提出“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 2014年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将信息经济列为全市“一号工程”;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草图中的重要议题,杭州成为中国首提“数字经济”的城市; 2017年,“数字杭州”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18年,杭州宣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行动计划;同年12月,“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发布,从交通领域扩展到城管、医疗、旅游等六大领域。 在产业发展领域,依托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头部互联网企业,杭州在数字发展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阿里巴巴等企业为中心,形成了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有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心脏”——网络数据中心,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商业,以及数字政务的开展奠定条件。 在民生领域,杭州也大力推进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2016年启动了建设“城市大脑”,在交通拥堵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开发的智能交通、便捷泊车、智慧医疗、数字旅游、应急防汛、智慧电梯、智慧安防等10多个应用场景,不断优化着城市大脑功能。 在政务领域,杭州建设了大数据资源中心,制定统一规范、开放共享的数据和接口标准,推动全市网上政务服务高效运行。 此外,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重器的落地,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研发;做强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了杭州产业最大的名片。 上海市 在“数字一线城市”名单中,上海排名第二。“十三五”期间,上海全面推进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民生、城管、政务等领域,数字惠民效果逐步显现,数字城管能级明显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持续改善。 在产业发展领域,自2016年以来,上海紧紧把握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机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一批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夯实完善,海尔、智能云科等一批代表性平台在上海落地成长,在一批运营商和服务机构助力下,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链雏形已现。 在政务领域,上海市已基本形成了“一网(政务外网)、一云(电子政务云)、一窗(网上政务大厅)、三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库)、N平台、多渠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支撑体系。 此外,在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上海在国内较早建设了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在城市服务方面,上海在医疗、政务、教育等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在城市治理方面,上海建设了较完善的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综合管廊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深入。 武汉市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数据统计,武汉在交通出行、在线社保服务、在线生活缴费、在线出入境服务、在线教育服务等以人为本的城市数字发展指数中的排名均居前三,武汉的数字化产业水平指数也位列前三,其他如电子政务财算投入、公共信息资源交易水平、普惠数字金融、公积金在线服务水平、数字化创新能力等均位列前十。 在政务领域,武汉通过持续深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不断完善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打通各单位信息孤岛,全面加快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建设,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市民在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可自助办理139个便民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 在民生领域,报告显示,在数字生活板块,武汉排名全国第三,数字生活便捷度全国领先。近年来,从生活缴费、电子证件、社保公积金到交通出行,越来越多的服务搬到互联网上,老百姓办事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通过手机几分钟完成。在出行方面,武汉的公交车、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早已接入支付宝。 据统计,2018年,武汉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5772.06亿元,占GDP比重达38.9%,位列中部第一。 2017年6月,武汉市和蚂蚁金服联合宣布,要把武汉打造成“移动智慧城市”标杆,蚂蚁金服将为武汉城市升级提供智慧商业、智慧出行、智慧政务的能力。武汉打造移动智慧城市的速度和力度,也跑在了全国最前面。2017年,武汉首家盒马鲜生落地,至今已有超过15家盒马落地,武汉也由此成为阿里巴巴打造的“华中首座新零售之城”。 深圳市 在“数字一线城市”名单中,深圳位居第四。而深圳的数字城市建设得益于其优质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扶持。 2018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强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的发展目标,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在政务领域,深圳市政府已经建设了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目前汇聚了全市各区、各部门100多类业务数据、28万路视频监控、全市300多个GIS业务图层和80多个重要的业务系统,构建了深圳市“1+12+N”一体化指挥体系。 在民生领域,数字深圳正在释放更多数据价值,比如深圳地铁每天承载着500多万人次的通勤出行,现在有16条线路、284公里线路同步在建。既要“建得快”、“建得多”,又要保障施工安全和运营。华为和深圳地铁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基于5G、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围绕地铁生产、运营、运维、管理场景,开发了智慧运维、智慧工地、智慧车辆等解决方案,实现了远程监控、风险预警、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北京市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对数字生态城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高度重视,陆续发布了《北京市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北京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等重要战略规划。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已实现首张窄带物联网的正式商用,百兆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50%,4G用户占比超过73%。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各领域公共服务与“北京通”深度对接,正式上线“北京通”APP,新增发放“北京通”卡1030万张,累计发卡2297万张。 在政务领域,2017年1月,作为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一站式政务APP“北京通”正式上线。市民打开“北京通”,无论是办身份证、居住证,还是办社保卡等各种事项,只要填写一张表,所有问题、所有程序,均可一并解决。 郑州市 报告中,郑州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郑州在数字发展总指数上排名第六,跻身一线。根据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五年内将实施一揽子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 在产业发展领域,河南省以建设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大数据、5G、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建设。据统计,2018年,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万亿;2019年上半年,河南省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0783.6万户,居全国第4位;2019年8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郑州市人民政府还同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将发挥技术优势助力河南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强省,将郑州打造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先城市。 在民生领域,河南省政务服务“豫事办”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为全省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办事“总入口”,首批接入该系统的206项便民服务,几乎涵盖了居民生老疾病、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涉及各个单位办理的大部分事项,如今只需登录这一平台就能办妥。 广州市 广州市出台了30多项配套产业政策,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八大领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广州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资源富集、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供给资源体系,并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引导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市约500家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成熟度测评;16家企业入选珠三角服务型制造示范区企业(平台)。 依托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构建NB-IoT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建设规模,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开放平台。以广州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广“行讯通”应用系统,搭建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枢纽及城际干线路网的智能交通物联网。在广州黄埔区划定示范区建设区域,建设5G等新型基础设施,联合广东电信公司、华为公司编制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打造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 南京市 南京通过借力软件产业优势基础,进一步聚焦特色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得益于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南京软件产业自2005年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成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2005年南京特色软件产品群聚集在江苏软件园及南京软件园两大首批国家级软件园。2010年,形成了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一谷两园”为重点,徐庄软件园等省级软件园、省级互联网产业园为支撑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聚集了南京市85%的软件企业。2016年起,除优势软件产品外,政策引导及支持软件产业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2018年底南京首次提出城市“硅巷”计划,以主城区的存量空间更新为依托,高度汇聚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而形成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宁波市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宁波正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一系列做实做细数字经济的谋篇布局密集展开。以数字经济、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核心的数字宁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经济规模大幅提升,总量居浙江省前列,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宁波老百姓的数字生活获得感也在稳步提升。报告显示,宁波居民对数字服务满意度全国排名第五。 宁波是较早实现公交地铁“扫码乘车”、电子社保卡全流程就医的城市,数字生活便捷度全国领先。在一网通办“浙里办”的带动下,宁波居民都充分享受到了较好的数字服务体验。 青岛市 在十强名单中,青岛在北方仅次于北京,位列北方城市第二名。 根据青岛市政府发布的《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明确“发展数字设施、培植数字动能、打造数字治理、提升数字体验、完善制度建设”等5大主攻方向、9项主要任务及13项重点行动,致力打造“数字山东”引领核心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区。 在产业发展领域,青岛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和“现代产业精准招商行动”,走访对接近80家独角兽、大数据企业单位,引进了58集团、数梦工场等多家业内领军企业。截至10月份,我市大数据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90.7亿元,同比增长约22%。 在政务领域,青岛依托“企业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云中心,10个区市和56个市级单位的全部业务系统实现了“上云”;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省、市、区、街道五级“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电子政务“一张网”,各级各部门依托政务外网深化业务协同,为建设“数字政府”奠定了网络基础, 在民生领域,青岛市创建指尖办事“一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青岛政务通,整合公安、社保、民政、公积金等各部门服务事项1032项,为市民打造“一部手机、一个APP、动动手指即可办”的一体化移动政务服务新平台,覆盖了政务资讯、社保公积金、涉企业务、日常生活、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 转自: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9-12/18/content_6153529.htm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数字福建泉州数字城市试点方案的意见
ws0110 2013-2-12 18:41
(2008-11-13 23:18:11) 泉州“数字城市”试点,选择什么作为试点的内容,主要有两种思路: 1、建设一个充分体现泉州市特点的数字城市,比如充满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这是泉州的特点。如果建设成功,可以推广的便是以个性化为导向的数字城市建设经验。 2、建设一个在全省可以广泛推广的泉州数字城市,如果按这种思路主要有两个方面: (1)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试点,即按照数字福建对数字城市的顶层设计,把那些想做还没做,或者说国家在数字城市建设上的一些好成果、好经验引进到福建来,让泉州先试,然后推广; (2)作为数字福建成果和经验推广应用的试点,包括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立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及标准化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及经验,拿到泉州去用,然后推广。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神经元,是体现数字福建建设成果的窗口。数字城市建设应包括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应用服务工程建设,具体体现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现代物流等诸多方面。数字福建进行数字城市试点的目的,就是要使数字城市与数字福建的框架体系保持一致,并进一步完善数字福建。 从数字福建过去许多非基础设施类的应用工程和建设成效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通过省直机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垂直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延伸到市、县、区的同行业、同领域,并实现纵向的信息共享。 2、横向信息共享的工作重点一直是省直部门这一级的信息共享,这几年通过统一开发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见成效。 目前省、市之间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城市之间的跨部门信息共享还是数字福建短腿的薄弱环节,以空间数据的共享为例,省数字办的共享管理办法只涉及比例尺小于等于1:1万的数据,共享的范围仅限于省直政府部门;而福州市数字办的共享管理办法只涉及1:500—1:2000的数据,共享的范围也仅限于市直政府部门。因此目前我们还只能说基本实现了一横一竖“T”字形的信息共享网络,不像政务网,是个三横一竖,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王”字型网络。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政务网的效益。因此,希望能够把省、市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数字泉州的试点内容之一,否则,由于每个城市是个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单元,数字城市很容易各建各的,没有统一的体系框架,最后就是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流域”,各有各的河流水系,闽江流域和乌龙江流域不能互联互通,流不到一个海里去,或者流到一起也是一个死海。
个人分类: 数字福建|2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首个三维城市建模标准出台
ChenFengIUE 2010-12-9 18:18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发布公告,批准由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主编的《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成为全国行业标准,明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详见(http://news.3snews.net/industry/20101206/11046.shtml) 这个消息,值得欢欣鼓舞。 不过还是希望,能借此机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搭建的平台能真正服务于百姓生活和政府决策。 期盼。。。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第一届数字城市群建设和管理学术研讨会
vcitym 2010-11-30 15:18
2010 年 11 月 25-26 日,第一届数字城市群建设和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汪光焘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黄乃正院士、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院士、 台湾地理资讯中心孙 志鸿教授以及来自两岸四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中央或地方政府推出的城市群已达 30 余个,城市群的研究、规划、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产业、学术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数字城市在我国经历十余年的实践,发展势态良好,探索出了可行的建设模式和实施经验,提升了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针对 数字城市群建设和管理问题,与会者探讨了多项主题,包括大都市群的发展策略、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数字城市群与科技支撑、智能型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碳排放管理等。 我也应邀参会,做了题为《基于 USDA 的城市群数字演化模型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引起与会专家的兴趣和讨论,成为研讨会中 modeling 内容的主要议题。 进一步信息: http://www.iseis.cuhk.edu.hk/DigitalMetro/home.html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3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数字城市?
ChenFengIUE 2009-10-21 22:25
近日在科学日报,科学时报上均有报道:有关数字城市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视察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时指出: 中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的 思考、涉及到很多学科,综合集成当今国际前沿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的影响因子很多,城市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理 论和技术手段上,既要结合国情的特点,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除了重视实验科学以外,还可以 利用数字方法模拟城市环境的演化过程,从空间、时间,中尺度或者 大尺度进行认知和分析。 院里将支持在 城市环境所建立数字城市研究平台 。 (科学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认为,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从2000年至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数字城市促进了信息流通,推动了政务的公开、透明,加速了城市与经济的科学发展,改善并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字城市就是为了把一个栩栩如生的城市送到政府、百姓的面前,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问题。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时报) 同时报道指出: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战略重点,并相继启动了一批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去年,我国开展了30多个以搭建地理空间框架为主的数字城市建设,今年将在此基础上再建60~80个数字城市。 看来,数字城市已经成为科学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领域。不过,对它的理解我至今还不明白。什么是数字城市?除了从字面的定义去理解它。看来还不够。就像大家一直谈数字地球,是否Google Earth ,Virtual Earth就是数字地球了呢?或者钱学森老先生的天地人一体化思想的虚拟实现便是数字世界? 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惑。我们应该把数字地球 数字城市归为科学还是技术?就像我们一直在谈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是科学?技术?工具? 我个人赞成科学的说法。 当然,我们现阶段应该关注的是在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做什么?做科学研究的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和理论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恐怕是当前的任务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