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想象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想象

相关日志

光阴不是想象
热度 1 pingguo 2020-5-26 11:53
进入真实的回忆, 不是朝镜子里望上一眼, 忧伤就会像谷雨, 不可避免。 光阴它不是想象, 光阴里的月亮没有一次圆满。 如果可以在想象与真实之间选择, 我依然只有一个选项, 我将再一次, 望着你远去的背影。 2020-03-11
个人分类: 诗歌|1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看事理
wkwzydgjjx 2020-4-22 06:12
我看事理: 光亮下的任何事物至少 可以分为明暗两面,遵循这一规律的美术操作就产生了这样的黑白素描画。如果说任何事物的暗面,是这个事物的理,其明面也不得不是这个事物的理。任何事物的明暗面都可以当理去说,不颠倒黑白的理就是真理。 光亮下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有很多很多明的暗的不同层次的。事实上,我们的脑子对任何客观事物的任何客观认识,也会有多元的说法,这就是想象的意义,说大了就是人类文化文明之意义。 例如我们的文化文明中,即使是拉屎撒尿,可以被当好事去说,也可以被当坏事去说,甚至可以一个都不落下的联说到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和人类文化文明的一切。就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想说什么。当然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闲情逸致,还要看你有没有那么长的命。 在这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我们人与人,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都特别需要和为贵,今后仍然需要和为贵。和为贵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千万不能也不需要再斗下去了。 特别是文革中走过来的我们这些老年人,要多积德,千万不要宣传你的那一套斗争哲学的理。实在忍不住,少说一点,说淡一点,不要说的血淋淋的。 从思维学的角度看说理,说理就是说想象,几乎都是来自于你的脑子,是自己脑子里的已有信息。想象能明了事实,整体思考,精准定位,就是说了真道理。 从知识的角度看说理,说理就是说概念,用概念表达自己的已知知识。只有当概念精准描述于相应的对象时,你所说的概念才有可能是真理,也就是真正的道理。只是说概念不说概念对象,只是说想象不说相应的事实,不是呆想就是骗术。
个人分类: 七思八想|1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绕(短诗三首)
pingguo 2019-9-11 15:55
《可能是爱》 必要有这样的瞬间, 像闪电, 想说的话获得整体表达。 可能是爱, 也可能是别的真理。 《想象》 认识你之前, 我对你的想象都是对爱的想象。 认识你之后, 我对爱的想象都是对你的想象。 《围绕》 围绕一颗星, 不能用已有的诗句, 不能有概念—— 那意味着是别人在围绕, 而且围绕的是这颗星的过去。 围绕你也是如此。
个人分类: 诗歌|1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像星空一样美
pingguo 2019-7-29 10:43
喜欢饮酒, 也喜欢仰望星空, 屈原, 李白, 苏轼, 他们在星空里看见什么: 宇宙的深度, 还是人类的高度? 此刻, 他们像星空一样宁静, 他们把天才的想象存放于星空。 在诗的宇宙, 他们看见一万年之久, 看见浩瀚星河, 这样的人, 绝不会屈从于一时的命运。 美酒, 诗歌, 星空, 他们的生命中的景点, 我知之不多, 我对语言天然的醉意, 知之不多。 我也喜欢仰望星空, 喜欢在星空里照见自己。 真正的秘密是, 我在星空里看见她, 像星空一样美。 2019-06-25
个人分类: 诗歌|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捉刀小辑12:二十年后回到家乡
热度 1 nyj 2018-11-15 09:49
周末帮女儿收拾书本等物品,发现一张我帮她写作文的打草纸。当时是五年级刚开始,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回到家乡》,我经过简单构思, 十多分钟就写满了一张A4纸,让女儿参照抄写了。现在整理修改为Word,贴出来作为《捉刀小辑》系列的一篇。 二十年后回到家乡 2036 年秋天的一天,我乘飞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潍坊。 潍坊新建的飞机场非常漂亮大气,宏伟的候机楼矗立在蓝天下,宽阔的停机坪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飞机,一会儿就有一架起飞,一会儿又有一架降落。 我走出机场候机大厅,网上预约的出租车也正好达到。上车后我看到司机只在屏幕上点了几下,不用扶方向盘,出租车就自动向市区驶去。 从车窗向外望去,与脑海中原来的印象相比,潍坊市区变得更大了,到处高楼林立,马路也变得更宽敞了,路边花坛中鲜花盛开,草坪上绿草茵茵,行道树也比以前更粗更茂盛了。 马路上的车辆依然川流不息,但井然有序,因为行驶的车辆已经全部是智能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看不到车尾冒烟,也闻不到任何异味。 我看到两边路灯杆子上都安装了一个小盒子,就问司机是什么。司机告诉我,这个小盒子不仅能根据外界光线强弱自动调节路灯的开关和亮度,而且集空气质量监测、噪音监测、路面视频监控、免费超高速无线网络信号发射等功能于一体,是智慧城市的一大“法宝”。我打开手机上网一看,移动数据信号果然又快又强。 很快车驶过一座大桥,我向外看到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河面上水鸟嬉戏,岸边金柳垂丝,这不是白浪河吗,我简直都不认识了! 猛然间听到汽车不断的鸣笛声,我来到阳台朝楼下一看,唉,外面嘈杂的马路上又堵成一锅粥了。我这才回过神来,刚才的想象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直觉(感觉的极致) 联想(类比的途径) 思维(形象加抽象)
geneculture 2018-7-10 07:41
直觉(感觉的极致) 联想(类比的途径) 思维(形象加抽象) 想象力贯穿于其中。-邹晓辉 附录: 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孟子的学术地位相当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下六位巨人之一),在中西方学者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来说,都是如雷灌耳而无须再做特别介绍的。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这三人在英美数理逻辑、数学和分析哲学领域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图灵、丘奇和克莱尼,这三人在英美数学和理论计算机领域尤以图灵最为著名。塞尔在当代语言、心智和社会三方面的哲学反思方面,尤其是在强、弱AI的论述上,有其独一无二的学术地位。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与乔姆斯基在形式文法学的影响力,也是无须介绍即可普遍认可的。这样六个人(他们两两一组)为后学追根溯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理论研究,而且,工程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也必然要求,每一个深思熟虑的学者去刨根问底!-zxh (有幸熟悉他们六人并直接面对面交流的两人)
个人分类: Mind与Analysis|2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28)
罗非 2017-10-12 10:47
神圣的经文 在文本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真的往往是现实让步于文本吗?这会不会只是对官僚体系一种常见而夸大的诽谤?不管服务于谁,大多数官员都是讲理的人,他们肯定会说: “ 我们是用文字来描述田地、运河和粮仓的现实。如果描述准确无误,我们做出的就是符合实际的决定;但如果描述不准确,就会造成饥荒甚至叛乱。这种时候,我们或未来的政权领导者就能从错误中学习,努力让描述更准确、更真实。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文件记录就能越来越精确。 ” 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但它忽略了一股历史的反作用力。随着官僚体系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多,他们变得即使犯错也无动于衷。这时,他们不再改变故事以符合现实,反而通过改变现实来符合他们笔下的故事。最后,外部现实终于与这些官僚的幻想达成一致,但一切都是强迫现实不得不做出这种改变。例如,许多非洲国家的边界无视山川或贸易路线,造成历史和经济区域遭到不必要的分割,地方种族和宗教也遭到割裂。同一个部落可能赫然发现自己被分到了好几个国家,而同一个国家也可能纳入了许多敌对的部落。这样的问题虽然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都在所难免,但在非洲却格外激烈。原因就在于,现代非洲各国边界所反映的并不是当地国家自己的期许和斗争,而是由从未踏足非洲的欧洲官僚一笔画定。 19 世纪后期,欧洲强权既擅自主张在非洲占有领地,又担心一旦互相冲突,可能导致全面的欧洲大战,于是各方在 1884 年共聚柏林,欲瓜分非洲,仿佛非洲只是一张馅饼。当时,欧洲人对绝大部分非洲大陆仍然一无所知。英、法、德已经拥有非洲沿海地区的精确地图,也清楚地知道尼日尔河、刚果河和赞比西河是在哪里入海。但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些河流上游在非洲内陆的状况,不知道沿岸的王国和部落,也不知道当地的宗教、历史和地理。这些事情,欧洲外交官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只是在柏林一张光亮的会议桌上,摊开一张还有一半空白的非洲地图,在上面画了几条线,就私自瓜分了整个非洲大陆。 等到这些欧洲人拿着先前早已商议定案的地图终于打进非洲内陆时,才发现在柏林画的许多边界根本难以适用于非洲的地理、经济和种族现实。但为了避免产生新的冲突,这些侵略者仍然坚持原协议,于是这些想象出来的线条就成了欧洲殖民地的实际边界。在 20 世纪下半叶,欧洲帝国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但新成立的这些非洲国家担心重定边界会带来无止境的战争和冲突,因此边界仍未改变。现今非洲国家面临的许多困难,都是由于这些毫无道理的边界造成的。欧洲官僚笔下的幻想遇到非洲的现实时,现实被迫投降。 5 现代教育系统也有许多现实向文字低头的例子。如果我要量自己桌子的宽度,要用哪个度量衡单位无关紧要。不管它是 200 厘米还是 78.74 英寸,桌子的宽度并不会有所改变。但如果是官僚体系要衡量人的时候,用哪个标准差别就很大了。学校一旦开始用说一不二的分数来评估学生,数百万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分数是历史相对晚一些的发明。狩猎采集者从来不需要用标记来评估自己的成就,甚至在农业革命几千年后,也很少有教育机构会使用精确的分数。到了年终,某个中世纪的补鞋学徒并不会收到一张纸,说他的鞋带技术拿了个 A ,但鞋扣技术只有 C– 。在莎士比亚时代,牛津大学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只有两种可能,即拿到学位或是没拿到学位,没人想过要给某个学生 74 分、另一个学生 88 分这种事。 6 图24 19世纪中叶欧洲的非洲地图。欧洲人对非洲内陆所知甚少,却仍肆意瓜分非洲、划定边界 直到工业时代出现了大众教育系统后,才开始固定使用精确的分数。先是工厂和政府习惯用数字语言来思考,接着学校也开始效仿,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平均分数来判断学生的素质;至于老师和校长的素质,则是根据学校的总体平均分数来判断。官僚体系采用这个标准之后,现实就变了。 一开始,学校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教育学生,而分数只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工具。但很自然,学校很快就开始一心追求高分。每个孩子、教师和督学都知道,考试考高分需要的技能,与真正了解文学、生物学或数学所需的技能并不相同;每个孩子、教师和督学也知道,如果被迫两者只能选其一,大多数学校选的会是分数。 书面文字的力量,随着各种神圣经文的出现而达到巅峰。古代文明的祭司和抄书吏,习惯将各种文件看作现实的指南。起初,这些文本会告诉他们关于税收、田地和粮仓的现实,但等到官僚系统得到了权力,文本也就得到了权威。祭司不仅记录着诸神的财产,也记录着诸神的行为、戒条和秘密。而就此写出的经文,号称描述了完整的现实,也让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习惯于从《圣经》《古兰经》或《吠陀经》中寻找着一切问题的答案。 理论上,如果某本宗教经典扭曲现实,门徒迟早都会发现,而让这本经典权威扫地。林肯就说过,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骗过所有人。只不过,那是林肯一厢情愿罢了。实际上,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想要有效壮大组织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 如果用时光机把现代科学家送回古埃及,就算他用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戳破了古埃及祭司的一切虚构,还是无法在当时拥有权力。当然,如果这位科学家可以运用知识制造出枪炮,就能在面对法老和鳄鱼神索贝克时大占优势。但为此,他必须开采铁矿、建造鼓风炉、制造火药,也就是需要许多辛勤劳动的农民。你真的觉得,和农民大谈 E=mc2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就能让他们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吗?如果你真这么想,欢迎现在买张到阿富汗或叙利亚的机票,在那里好好施展你的才华。 就像法老统治下的埃及、欧洲的各个帝国以及现代的学校系统,这些真正有力的人类组织,并不一定都把现实呈现得清清楚楚。这些组织大部分的力量,都在于能够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现实之上。例如,货币的整个概念正是如此。政府制作出本身并无价值的一些纸张,宣布它们是有价值的,接着就开始用它们来计算一切的价值。政府有权强迫公民只能用这些纸张纳税,于是公民别无选择,至少得拥有几张。这样,这些钞票就变得真的有价值了,政府官员的身价也跟着得到肯定,而政府既然控制着钞票的发行,权力也就水涨船高。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说 “ 钞票只是根本没有价值的纸 ” ,而且认真地只把钞票当成纸,那么他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教育系统,他们认为入学考试是评估学生的最好方法。教育系统拥有足够的权力,能够影响大学入学标准以及公职或私人企业的聘用标准。于是,学生就会全力以赴,一心取得好成绩。那些令人垂涎的职位都由成绩好的人抢下,而这些人自然又会大力支持这个让自己得到好处的系统。教育系统掌控着各项关键考试,也就使它更有权力影响大学、政府及职场。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说 “ 学位证书只是一张纸 ” ,而且认真地只把证书当成纸,那么他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各种宗教经典也是同样的运作模式。各种宗教组织声称,自己的经典里有着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而且同时也对法院、政府和企业施加压力,要大家照着经典行事。这时,如果有个聪明人读到经文,再看看周围的世界,会发现好像确实符合事实。 “ 经文说,你必须向神缴纳什一税,而你看,大家真的也都缴了;经文说,女不如男,不能担任法官,甚至不能出庭做证,而你看,现在确实没有女法官,法庭也确实不愿意接受女性的证词;经文说,只要好好研读神的话语,就能在生活中得到成功,而你看,现在所有的好工作,确实都是由那些熟读经文的人担任。 ” 这样一来,聪明人自然就会去研读宗教经典。也正因为他是个聪明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经典的权威,甚至会成为法官。如果他当上了法官,一定不会允许妇女上法庭做证;如果要选继任法官,显然他也会选个熟读经典的人;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说 “ 这本书只是一叠纸 ” ,而且认真地只把这本书当成一叠纸,这个 “ 异端分子 ” 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就算各种宗教经典从根本上扭曲了大众对于现实本质的理解,却还是能大权在握数千年。例如,《圣经》对历史的看法在根本上就有问题,却仍然成功传遍世界,数百万人深信不疑。《圣经》宣扬的是一神论的历史理论,声称整个世界是由某个唯一、全能的神来掌管,而且他非常关心我和我的行为。如果发生了什么好事,一定是他在奖励我的善行;而如果发生了任何灾难,也必然是在惩罚我的罪恶。 因此,古代犹太人相信,不论是遭受大旱,还是因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入侵犹太王国而流离失所,也都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而受到神的惩罚。至于波斯的居鲁士大帝打败古巴比伦人,允许犹太流亡者回家重建耶路撒冷,当然是因为慈爱的上帝听到了他们悔恨的祷告。《圣经》并不会承认,大旱有可能是因为菲律宾火山爆发而引起,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入侵是为了古巴比伦的商业利益,居鲁士也是出于自己的政治因素而支持犹太人。因此,《圣经》显然对全球生态、古巴比伦经济或波斯政治体系都没有什么兴趣。 人类的童年都有自我专注的特征。不论什么宗教或文化,儿童都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对其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兴味索然。正因为如此,父母离婚对儿童会造成莫大的创伤。一个 5 岁的小孩并不能理解,某件重大事情可能不是因为他造成的。不管父母跟他说多少次 —— 说父母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问题和希望,父母离婚不是因为他,孩子都不会懂。他一心认为,所有事情都是因为他的关系。大多数人长大之后就会摆脱这种幼儿期的妄想,但有些人却继续坚持、至死不改。就像孩子觉得父母是因为他才会吵架,一神论者也相信,波斯人与古巴比伦人是因为自己才会开打。 在《圣经》时代,有些文化对历史的看法明显更为准确。在泛灵论和多神论宗教的眼中,世界就是一个各方权力竞逐的角斗场,而不只是有单一的神,因此泛灵论和多神论者很容易相信,有很多事情不管是与我还是与我最爱的神都无关,既不是为了惩罚我的罪恶,也不是为了奖励我的善行。不论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希腊历史学家,还是像司马迁这样的中国历史学家,都已经发展出非常精致的历史理论,与今日的现代观点极为类似。他们认为,之所以会爆发战争和革命,是由于无数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有可能没有犯下任何过错,却仍然成为战争的受害者。所以,这些让希罗多德对波斯政治深感兴趣,而司马迁也极为重视蛮夷文化和宗教。 7 现代学者多半会同意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的历史观,而不是同意《圣经》。正因为如此,所有现代国家都会投入大量精力,收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并分析全球生态、政治和经济趋势。在美国经济表现不佳的时候,就连福音派的共和党人有时也是把错怪到中国头上,而不是忏悔自己的罪。 然而,虽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比《圣经》作者更了解现实,但这两种世界观一发生冲突,《圣经》就将对手一举击倒,最后,希腊人采用了犹太人的历史观,而不是犹太人接受了希腊人的历史观。从修昔底德的时代又过了 1000 年,希腊人反而越来越相信,如果有蛮族入侵,肯定是神在惩罚自己的罪行。不管《圣经》的世界观错得多么离谱,却能为大规模人类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就算到了今天,美国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手也是放在《圣经》上。同样,在包括英美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国家,证人上法庭做证,也会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说出事实、完整的事实,也唯有事实。然而,发这个誓的时候,他们所凭依的书里竟是充满虚构、神话和错误,岂不讽刺?
个人分类: 科普|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25)
罗非 2017-10-9 10:39
大同世界 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运动。 其他动物也有可能想象各种事情。猫埋伏着要抓老鼠时,虽然可能没看到老鼠,但很可能想象老鼠的形状甚至味道。不过就我们目前所知,猫只能想象这个世上实际存在的东西,例如老鼠。它们无法想象自己看不见、闻不着、尝不到的东西,例如美元、谷歌或欧盟。只有智人能够想象出这种虚幻的事物。 因此,猫和其他动物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客观的世界,沟通系统也只用来描述现实,但智人能用语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实。在过去 7 万年间,智人发明出的具备互为主体性的现实越发强大,让智人在今天称霸世界。黑猩猩、大象、亚马孙雨林和北极冰川究竟能否挺过 21 世纪?这一切的结果,将要视欧盟和世界银行等组织的意愿和决定而定。这几个实体其实都属于互为主体,只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想象之中。 没有任何其他动物能对抗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灵魂或没有心灵,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必要的想象力。狮子能跑、能跳、能抓、能咬,却不会开银行账户或提起诉讼。而在 21 世纪,一个知道如何提起诉讼的银行家,拥有的权力绝对远远高于大草原上最凶猛的狮子。 能够创造出互为主体的实体,这种能力不仅让人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也让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出现分歧。历史学家希望了解神、国家这种互为主体的实体如何发展,但生物学家很难认同这类事物的存在。有些人认为,如果我们能解开遗传密码、弄明白大脑里的每个神经元,就能知道人类所有的秘密。毕竟,如果人类没有灵魂,如果所有思想、情感和感觉都只是生化算法,那么为什么生物学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变幻莫测?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字军东征就是由进化压力导致的领土争端,而英格兰骑士前往圣地征伐萨拉丁,其实就像一个狼群想抢下隔壁狼群的势力范围。 相反,人文科学强调互为主体的实体,认为其重要性不亚于激素和神经元。要用历史的方式思考,也就意味着要给想象中的故事赋予实际的力量。当然,历史学家不会忽视气候变化和基因突变等客观因素,但他们更重视那些人们发明并信以为真的故事。朝鲜与韩国之所以如此不同,并不是因为平壤居民和首尔居民基因不同,也不是因为北边气候较冷,山较多,而是因为南北双方相信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套故事。 或许某一天,神经生物学能有重大突破,让我们用纯粹生化的词汇来解释十字军东征。但我们现在离那一天还非常遥远。在 21 世纪,历史和生物学的界线可能会变得模糊,但并非因为我们将发现如何用生物学来诠释历史事件,而是因为我们会因为意识形态的虚构故事而改写 DNA 链,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而改变气候,用网络空间来取代山川的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的种种虚构想象转译成基因和电子代码,互为主体的现实将会吞没客观现实,而使生物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到了 21 世纪,虚构想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自然选择。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的未来,只是破译基因组、处理各种数据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破解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
个人分类: 科普|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16)
罗非 2017-9-30 11:16
农业交易 对自己的行为,农民是怎样自圆其说的?狩猎采集者很少意识到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但农民则再清楚不过。他们知道自己在剥削这些家畜,用它们满足人类的欲望和任性。他们的理由是新的有神论宗教,自从农业革命后,有神论便蓬勃兴起、广泛蔓延。在有神论宗教看来,整个宇宙并不是万物共同组成的议会,而是由一小群神或是唯一的神 —— 上帝所控制的神权政治。我们通常不会把这个概念和农业联系起来,但至少在一开始,有神论的宗教其实与农业有关。比如犹太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其神学、神话和礼拜仪式一开始都是以人类、农作物与家畜的关系为中心。 25 比如《圣经》时代的犹太教,宗教活动就是以农民和牧人为中心,戒律多半与农务和乡村生活有关,而主要的节庆也都是丰收节。在现代人的想象中,耶路撒冷的古犹太会堂可能与大型的现代犹太会堂相似,祭司穿着雪白的长袍迎接虔诚的朝圣者,唱诗班吟唱着悠扬的诗篇,空气中飘着熏香。但实际上,古犹太会堂更像屠宰场加上烧烤摊。朝圣者来的时候可不是两手空空,而是带着简直一眼望不到头的绵羊、山羊、鸡等动物,在神的祭坛上献祭,接着烹煮为食。另外,小牛的吼叫和小孩发出的嘈杂声,恐怕叫人难以听到唱诗班的歌声。祭司穿着血迹斑斑的套服,切断祭品的喉咙,将喷涌而出的血液收集在罐中,再泼洒在祭坛上。熏香的气味混合着血液凝固后的腥味、烤肉的香气,成群的黑苍蝇四处嗡嗡飞着(参见《民数记》 28 、《申命记》 12 、《撒母耳记上》 2 )。现代犹太家庭过节的时候是在前院草坪办烧烤活动,而传统犹太家庭则是去会堂研读经文。这样看来,办个烧烤活动可能还比较接近《圣经》时代的精神。 有神论的宗教(例如《圣经》时代的犹太教)用一种新的宇宙神话来合理化农业经济体制。过去的泛灵论宗教,是将宇宙描绘成如同一场盛大的京剧,有无穷无尽、五彩华丽的角色不断上场。大象和橡树、鳄鱼和河流、高山和青蛙、鬼魂和精灵、天使与魔鬼,都是这场宇宙大戏的角色。但有神论的宗教改写了剧本,把宇宙变成易卜生荒凉的戏剧场景,只有两个主要角色:人和神。天使和魔鬼也在这次改写中幸存,成为诸神的使者和仆人。但原来其他泛灵论的角色,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现在都成了无声的装饰。确实,有些动物被认为具有某种神性,也有许多神带有动物的特征:比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 Anubis )就有着胡狼的头,甚至耶稣基督也常被描绘成羔羊的形象。只不过,古埃及人很容易就能分辨阿努比斯与潜到村子里偷鸡的普通胡狼有何差别,而基督教的屠夫宰羔羊的时候也从不会误认为这是耶稣。 我们常常认为有神论的宗教只是赋予诸神以神格,却忘记宗教把人类也神格化了。在这之前,智人一直只是成千上万名演员当中的一员。但在新的有神论戏剧之中,智人却成了中心角色,整个宇宙围绕着他转。 而同时,诸神则要扮演两个相关的角色。首先,诸神要解释智人到底有什么特别,凭什么要让人类占主导地位,剥削其他一切生物。例如基督教就说,人类之所以能支配其他生物,是因为造物主给了他们这项权力。基督教还说,上帝只给了人类永恒的灵魂。而既然这永恒的灵魂是整个基督教宇宙的重点,而动物又没有灵魂,它们当然就只能扮演临时的角色。于是,人类成为上帝造物的顶峰,而其他所有生物只能待在角落里。 其次,神要负责在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进行调解。在泛灵论的宇宙里,所有角色都能直接沟通。如果你需要美洲驯鹿、无花果树、云朵或岩石给你什么,可以自己直接去谈。但到了有神论的宇宙,所有非人类的实体都沉默了。于是,人类不能再与树木和动物交谈。但这样一来,如果需要果树产出更多果子、奶牛产出更多牛奶、云朵带来更多雨水,以及蝗虫远离你的作物,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神上场的时候了。诸神承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虫病不兴,而人类也要提供一些回报。这就是农业交易的本质。诸神负责保护农业,让农业丰收,而人类则将部分农产品献给诸神。这笔交易对人和神都好,却牺牲了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 在今天尼泊尔巴利雅普村( Bariyapur ),信徒每 5 年会庆祝一次嘉蒂麦女神( Gadhimai )的节日。 2009 年创下纪录, 25 万头动物被宰杀献祭给女神。一位当地司机向来访的英国记者解释: “ 如果我们想要什么,只要带着祭品来这里献给女神,所有的梦想就能在 5 年之内实现。 ”26 许多有神论神话会解释这笔交易微妙的细节。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Gilgamesh )就提到,诸神放出大洪水毁灭世界,几乎所有人类和动物都被毁灭。冲动的诸神此时才惊觉,这下没人为他们做奉献了,饥饿和痛苦逼得诸神简直发狂。千幸万幸,还有一个人类家庭存活了下来,这得感谢水神恩基( Enki )的先见之明,他安排信徒乌特纳比西丁( Utnapishtim )躲在一艘木制的大方舟里,方舟上还载着乌特纳比西丁的亲人,以及各种动物。等到洪水消退,这位美索不达米亚神话里的挪亚便从方舟中现身,第一件事就是将一些动物献祭给诸神。根据史诗说法,诸神立刻冲到现场: “ 诸神嗅到香气 / 诸神嗅到美味的香气 / 诸神如苍蝇群聚在祭品周围。 ”27 至于《圣经》中的洪水故事(写成时间比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晚了 1000 多年),同样写到挪亚一出了方舟,就 “ 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 ” (《创世记》 8 : 20——21 )。 这种洪水故事成为农业世界的奠基神话。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它添上一点现代环保的色彩,说这场洪水是在教训人类,要我们知道人类的行为可能会毁掉整个生态系统,而人类要负起保护万物的神圣使命。只是就传统诠释而言,洪水恰恰证明了人类的优越杰出以及动物的毫无价值。在传统诠释中,挪亚虽然奉命拯救整个生态系统,但目的是保护神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为了动物的利益。非人类的生物本身并没有价值,它们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 毕竟,当 “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 ” ,就决定 “ 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 (《创世记》 6 : 7 )。可见《圣经》觉得,为了惩罚智人犯下的罪行,把所有动物都消灭掉也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就好像只因为人类不乖,所有长颈鹿、鹈鹕和瓢虫也都不再有意义。《圣经》没能想到另一种情节:耶和华后悔创造了智人,于是把这种罪恶的猿类从地球表面抹去,接着就能享受鸵鸟、袋鼠和熊猫的各种可爱表演,直到永远。 然而,有神论宗教对动物仍然有一些友善的想法。诸神让人有权掌控动物界,但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负点责任。例如犹太人就奉命必须让家畜在安息日休息,并尽可能不给它们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只不过,每当发生利益冲突,人类的利益仍然永远高于动物的利益。 28 ) 在犹太经典《塔木德》里有一个故事,一头小牛在前往屠宰场的路上逃掉,求助于拉比犹太教( rabbinical Judaism )的创始人之一 —— 耶胡达 · 哈纳西拉比( Rabbi Yehuda HaNasi )。小牛把头钻到这位拉比的长袍下,开始哭泣。但拉比把小牛推开,说道: “ 去吧,你被创造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 而因为这位拉比如此不慈悲,上帝便处罚他,让他生了一场长达 13 年的痛苦的疾病。直到有一天,仆人打扫拉比的家时发现几只刚出生的老鼠,开始把它们扫地出门。但拉比立刻赶去拯救了这几只无助的小生物,要仆人放过它们,因为 “ 耶和华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 ” (《诗篇》 145 : 9 )。因为这位拉比展现出对老鼠的慈悲,上帝也就展现了对他的怜悯,治愈了他的疾病。 29 其他宗教对动物有更大的同理心,特别是耆那教( Jainism )、佛教和印度教等。这些宗教强调人类和生态系统其他部分密不可分,而且最重要的道德戒律就是不杀生。《圣经》只说 “ 不可杀人 ” ,但古印度的 “ 非暴力 ” 原则却适用于众生。在这方面,耆那教的僧侣特别注意,他们总是用一块白布挡住嘴巴,以免呼吸时不小心杀害小昆虫,走路的时候也总是带着扫把,将路上的蚂蚁或甲虫轻轻扫到一旁。 30 然而,所有农业宗教(也包括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有一套说辞,认为人类就是高出一等,剥削利用动物实属正当(就算不是杀生取肉,至少也是获取其乳汁,或是利用其劳力)。这些宗教都声称有一种自然的阶层结构,赋予人类控制和使用其他动物的权力,唯一的条件就是人类要遵守一定限制。举例来说,印度教虽然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并禁吃牛肉,但仍然能为乳品业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声称牛是一种慷慨的生物,很渴望和人类分享它们产的奶。 因此,人类就这样自己谈成了一场 “ 农业交易 ” 。根据这项交易,某种宇宙力量给了人类控制其他动物的权力,条件是人类要对神、自然以及动物本身履行某些义务。而在农耕生活里,人每天都会感觉宇宙间确实有股力量存在,也就更容易接受这种说法。 狩猎采集者并不觉得自己比其他生物高级,原因就在于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当时典型的部落大概只有几十人,部落周围却有几千只野生动物,部落能否存活,有赖于理解和尊重这些动物的欲望。负责找食物的人要不断问自己,野鹿想做什么?狮子又会想要什么?否则他们就捕不到鹿,也逃不过狮子的利爪。 但农民却与此相反,他们住在一个由人类梦想及思想控制和塑造的世界。虽然人类仍然逃不脱强大恐怖的天灾(例如台风和地震),但已经不再那么依赖其他动物的想法了。农场上的小伙子很早就懂得怎么骑马、给牛套上犁、鞭打倔强的驴子,以及把羊赶去吃草。每天这样过日子,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一定是某种自然秩序,或是上天的旨意。 于是,农业革命既是经济上的革命,也成了宗教上的革命。新的经济关系兴起,新的宗教信念也同时产生,而为残酷剥削利用动物找到了借口。只要哪个现代硕果仅存的狩猎采集部落也开始走向农耕,我们就会再次见证这种古老的过程。近年来,印度南部的纳雅卡狩猎采集者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农耕行为,比如养牛、养鸡、种茶。毫不意外,他们也开始对动物有了新的态度,而且对于家畜及农作物的态度明显与对野生生物不同。 在纳雅卡的语言中,具有独特个性的生物称为 “mansan” 。例如人类学家丹尼 · 纳韦问他们的时候,纳雅卡人会说所有的大象都属于 mansan 。 “ 我们住在森林里,它们也住在森林里。我们都是 mansan ,还有熊、鹿、老虎也都是,都是森林的动物。 ” 那奶牛呢? “ 奶牛不一样。到哪里你都得带它们走。 ” 那鸡呢? “ 它们什么都不是。它们不是 mansan 。 ” 那森林里的树呢? “ 算是,它们已经活了这么久了。 ” 那茶树呢? “ 喔,那是我种的,所以我才能把茶叶卖掉,从店里买我要的东西。它们不算是 mansan 。 ”31 这样,就把动物从有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为不过是人类的资产,但这种过程并非仅限于牛和鸡,大多数农业社会也开始把不同等级的人视为资产。比如在古埃及、《圣经》时代的以色列和古代中国,都曾将人类当作奴隶,恣意虐待,随意处决。正如农民不会去问牛和鸡对于农场运营的意见,当时的一国之主也不会想到要问问农民该怎样治理国家。此外,每当某些族群或宗教社群起了冲突,常常就是互相指称 “ 不配当人 ” 。先将 “ 他者 ” 称为野兽,之后才能待之以野兽。于是,农场也就成了新社会的原型,有着目空一切的农场主人,比较低等而可以剥削利用的其他动物,可以消灭的外部野兽,以及在一切之上有位伟大的神,对这一切安排给予祝福。
个人分类: 科普|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28)
罗非 2017-6-27 09:57
  监狱的高墙   不管是基督宗教、民主还是资本主义,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而要怎样才能让人相信这些秩序?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永远要强调,这种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是个客观事实,是由伟大的神或是自然的法则所创造。如果要说人人不平等,不是因为汉谟拉比自己这么说,而是因为恩利尔和马杜克这两位神的旨意。如果要说人人平等,也不是因为托马斯·杰斐逊自己这么说,而是因为这是上帝造人的方式。如果要说自由市场是最好的经济制度,不是因为亚当·斯密(Adam Smith)自己这么说,而是因为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   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提醒他们这套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套原则,不管是童话、戏剧、绘画、歌曲、礼仪、政治宣传、建筑、食谱还是时尚。举例来说,我们现在相信平等的概念,所以富人家的子弟穿起牛仔裤,觉得这是种时尚。一开始,牛仔裤是工人阶级的打扮,而如果是在相信阶级制度的中世纪,欧洲人绝对不可能有哪个年轻贵族去穿上农民的工作服装。在当时,“先生”(Sir)或“女士”(Madam)是贵族专属的特权称谓,甚至常常还得通过许多牺牲才能取得。但到了现在,不管信件的收件人是谁,开头的称谓一律都是“亲爱的某某先生/女士”(Dear Sir or Madam)。   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们都已经花了大把精力来解释这些想象建构的秩序会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但这里篇幅有限,只能简单一谈。有三大原因,让人类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   1. 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   虽然这些想象建构的秩序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但它可以与真实的世界紧紧结合、密不可分。像是今天大多数西方人都相信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价值,而不受他人看法的影响。换句话说,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道光照亮我们,让我们的生活有价值、有意义。在现代西方学校里,老师和家长会告诉小孩,受到同学嘲笑并不用太在意,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别人不见得了解。   除此之外,这种由想象建构的虚构故事还落实到了现代建筑之中。像是理想的现代建筑会将房屋分成许多小房间,让每个孩子都能有私人空间,不用曝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能有最大的自主权。这种私人房间几乎一定有门,而且许多家庭不只允许小孩关门,甚至还能上锁,就连父母想进去,都得先敲敲门得到允许才成。小孩对自己房间的装饰可以随心所欲,墙上可以贴着摇滚明星的海报,也可以满地丢着脏袜子。如果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就是个“个体”,觉得自己的真正价值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他人所赋予的。   然而,像是中世纪的贵族就没有个人主义这一套。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是由社会阶级、由他人的看法所决定。在这种情形下,“被别人嘲笑”就成了莫大的侮辱。而当时的贵族也会告诉孩子,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名声。同样,中世纪想象中的价值体系也反映在当时实际的城堡建筑上。一座城堡几乎不可能有儿童房(就算是成人也很少有个人的房间)。例如,如果是个中世纪男爵的儿子,城堡里的二楼不会有他自己的房间,他如果崇拜狮心王理查或阿瑟王,也没办法把他们的海报贴在自己的墙壁上,当然什么可以上锁的门就更别谈了。他睡觉的地方跟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就是在宽敞的大厅里。所以可以说他总是活在众人的目光下,总是得注意别人的观感和意见。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就会觉得:个人的真正价值是由他的社会阶级以及他人对他的看法而定。40   2. 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多数人很难接受自己的生活秩序只是虚构的想象,但事实是我们从出生就已经置身于这种想象之中,而且连我们的欲望也深受其影响。于是,个人欲望也就成为虚构秩序最强大的守护者。   例如现代西方人最重视的那些欲望,都是建构在已经为时数百年的虚构故事上,包括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我们常常告诉朋友要“随心所欲”,但这里的“心”就像是个两面间谍,听从的常常是外面那些主流的虚构故事。于是“随心所欲”不过也只是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消费主义,再植入我们的脑海罢了。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旗下雪碧的广告词就是:“相信你的直觉,顺从你的渴望。”   甚至那些人们以为深深藏于自己内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了想象秩序的影响。例如,许多人都很想到国外度假。然而,这件事并没有什么自然或是明显的道理。像是黑猩猩的首领可不会想要运用权力让自己到隔壁黑猩猩的领土上度个假。而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财富拿来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而不会有人想要去巴比伦瞎拼或是去腓尼基滑雪。现代人之所以要花费大把银子到国外度假,正是因为他们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费主义神话。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而其中最好的一种办法,就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国度,好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我们总会不断听到浪漫主义的神话,告诉我们“那次的经验让我眼界大开,从此整个生活都不一样了”。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什么商品(新车、新衣服、有机食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清洁工、心理咨询、瑜伽课)。就连每一则电视广告,也都是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鼓励多元多样的浪漫主义又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两者携手前行,催生了贩卖各种“体验”的市场,进而推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真正卖的可不是机票和饭店房间,而是旅游中的经验。所以这样说来,巴黎的重点不是城市,印度的重点也不是国家,而是它能提供的经验;之所以要买经验,是因为据说这样就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发挥我们的潜力,并且让我们更快乐。也因此,如果有个百万富翁和太太吵架,和好的方式很可能就是带她去巴黎旅游旅游。这种做法让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某种个人的欲望,而是他深深坚信着浪漫的消费主义。如果是古埃及有钱人和太太吵架,带着她去巴比伦度个假绝对不会是选项,反而可能是为她建个她梦寐以求的华丽陵墓,那才会让她心花朵朵开。   一如古埃及精英分子,现在大多数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举例来说,可能是一栋近郊的独栋透天别墅,有游泳池和大庭院,也可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高楼公寓,有着令人屏息的美景。但很少人会真的去问,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开始想建这些金字塔?   3. 想象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就算假设借着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我让自己的欲望跳脱出了这个由想象建构的秩序,但我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想要改变这个秩序,我还得说服数百万的陌生人都和我合作才行。原因就在于:想象建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之间(inter-subjective),存在于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想象之中。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解释一下“客观”、“主观”和“主体间”的不同。   “客观”事物的存在,不受人类意识及信念影响。例如“放射线”,就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早在人类发现放射线之前,放射线就已经存在;而且就算有人不相信有放射线存在,还是会受到它的伤害。像是发现放射线的居里夫人,就没想过多年研究放射性物质会伤害她的身体。虽然她不相信放射线会对她有害,最后她还是死于因为过度暴露于放射性物质而造成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观”事物的存在,靠的是某个单一个人的意识和信念。如果这个人改变了自己的信念,这项主观事物也就不复存在或是跟着改变。像是许多小孩都会想象自己有个只有自己看得到、听得着的朋友。这个想象中的朋友只存在于孩子的主观意识中,等孩子长大、不再相信,这个朋友也就烟消云散。   “主体间”事物的存在,靠的是许多个人主观意识之间的连接网络。就算有某个人改变了想法,甚至过世,对这项事物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是这个网络里面的大多数都死亡或是改变了想法,这种“主体间”的事物就会发生改变或是消失。之所以会有事物存在于主体之间,其目的并不是想存心骗人,也不是只想打哈哈敷衍。虽然它们不像放射线会直接造成实质影响,但对世界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历史上有许多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都是这种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概念想法:法律、金钱、神、国家。   让我们再次以标致汽车作为例子。这家公司并不是标致执行长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朋友,而是存在于数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想象。这位执行长之所以能相信公司存在,是因为董事会也这么相信,公司请的律师也这么相信,办公室里的同人也这么相信,银行人员也这么相信,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员也这么相信,还有从法国到澳大利亚的汽车经销商,大家都是这么相信的。如果某一天,执行长自己不相信标致汽车存在了,他很快就会被送到最近的精神病院,还会有人来他的位子接班。   同样,不论是美元、人权还是美国,都是存在于数十亿人的共同想象之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无力撼动这些概念。就算我自己下定决心不再相信美元、人权和美国,也无法造成任何改变。正因为这些由想象建构的秩序是存在于主体之间,想要改变这些秩序,就得同时改变数十亿人的想法,这绝非易事。想要达到这种规模的改变,必然需要有复杂的组织在背后协助,可能是政党,可能是思潮运动,也可能是某个宗教教派。然而,为了建立这种复杂的组织,人们就得说服许多陌生人共同合作,而这又得靠着他们都相信另一些共同的虚构故事才行得通。由此可见,为了改变现有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就得先用想象建构出另一套秩序才行。   举例来说,想解决掉标致汽车,我们就需要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像是法国的法律制度。而想解决掉法国的法律制度,我们又需要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像是法国国家的力量。而如果想解决的是法国,就还得再想象出更强大的才行。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个人分类: 科普|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27)
罗非 2017-6-26 10:51
  真正的坚信者   很多读者读到上面这一节,可能都觉得如鲠在喉。毕竟那就是我们中的多数人今天所接受的教育。我们说《汉谟拉比法典》是虚构故事,并不会觉得难以接受,但说到人权也只是虚构的故事,听来就有些刺耳。如果大家都发现人权不过是种想象,岂不是社会就要崩溃了吗?讲到“神”的概念,伏尔泰就曾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汉谟拉比对于阶级原则、美国国父杰斐逊对于人权,应该也都会说出一样的话。智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权利,就像蜘蛛、鬣狗和黑猩猩也都是如此。但可别告诉我们的仆人,免得它们半夜偷偷把我们宰了。   这种担心其实很有道理。自然界的秩序是稳定不变的,就算人类不再相信世界上有重力,重力也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但相反的是,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总是有一夕崩溃的风险,因为这些秩序背后靠的都是虚构的故事,只要人们不再相信,一切就风云变色。为了维持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必须持续投入大量心力,甚至还得掺入些暴力和胁迫的成分。像是为了让民众不违反想象建构的秩序,国家就需要有军队、警察、法院和监狱不分昼夜发挥作用。如果一个古巴比伦人让邻居眼睛瞎了,想要执行“以眼还眼”的规定,就不得不有些暴力的措施。而在1860年,大部分美国公民已经认为黑奴也是人,必须享有自由的权利,这时也是靠着血流无数的一场内战,才让南方各州只能黯然接受。   然而,光靠暴力还不足以维持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我们另外还需要一些真正坚信如此的信徒。法国政治家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的政治生涯就像条变色龙,先是路易十六的臣子,再经过革命和拿破仑政权,又抓准时机再次投诚,回到君主制的政体。他曾总结自己几十年任职的经验,表示“刺刀确实可以做很多事,但想安心地依靠它可是不太容易”。很多时候,一名牧师的效果大过一百个士兵,而且更便宜、更有效。此外,不管刺刀多有效,总得有人来刺。如果士兵、狱卒、法官和警察根本不相信某个想象建构的秩序,他们又怎么会照办?在所有的人类集体活动中,最难组织推动的就是暴力活动。如果说社会秩序是由武力来维持,立刻就会碰上一个问题:那军队秩序是由什么来维持?想靠威胁来维持军队组织显然不太可行。至少必须有某些军官和某些士兵真正相信某些事情,不管是上帝、荣誉、祖国、男子气概,或是单纯相信金钱也成。   另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关于那些站在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如果他们并不相信这些想象的秩序,他们又为什么要推动这种秩序呢?常有人说这些人其实什么都不信,只是贪婪而已。但这种说法有问题。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信(像是犬儒学派),就很难是个贪婪的人,毕竟客观来说,只是单纯要满足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并不难。而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多余的钱就可以用来盖金字塔、到世界各地度假、资助竞选活动、提供资金给你最爱的恐怖组织或是投入股市再赚更多的钱,但对真正的犬儒主义者来说,这一切贪婪的事都毫无意义。创立犬儒学派的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s),就住在一个桶里。据说有一天他正在做日光浴,当时权倾天下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来找他,想知道他是否需要些什么,而且保证自己会尽力协助。第欧根尼回答:“确实,有件事可以请你帮个忙。麻烦你移动一下,别再挡住我的阳光。”   正因如此,犬儒主义者不可能建立起帝国,而且如果人们希望某个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能维持久远,大部分的人(特别是大部分的精英分子)就必须真正相信它。如果不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相信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绝不可能持续了两千多年。如果不是大多数的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相信人权,美国的民主也不可能持续了250年。如果不是广大的投资人和银行家都相信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连一天也不可能继续存在。
个人分类: 科普|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26)
罗非 2017-6-25 10:26
  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   靠着农民多生产出来的食物,加上新的运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先形成村落,再形成城镇,最后成为都市,再由王国或商业网络把它们紧紧相连。   然而,想真正抓住新时代的契机,光靠粮食剩余和交通改善还不够。就算有能力养活某个城镇的一千人或是某个国家的一百万人,还是无法确保这些人都同意如何划分领土和水资源,如何解决争端,以及在干旱或战时该如何应变。而如果对这些事项都无法达成协议,就算大家谷仓满满,还是会冲突不断。史上的场场战争和革命,多半起因都不是粮食短缺。法国大革命领头的是有钱的律师,而不是饥饿的农民。古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1世纪达到权力高峰,舰队从整个地中海运来种种珍宝,就算在他们祖先最疯狂的梦里也意想不到。然而,正是在他们的富庶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古罗马的政治秩序崩溃,引来一系列致命的内战。南斯拉夫在1991年的资源完全足以养活所有国民,但依旧解体并引发可怕的浴血战争。   这种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只是几十人的小部落。从农业革命之后,不过短短几千年就出现了城市、王国和帝国,但时间并不足以让人类发展出能够大规模合作的本能。   虽然人类在采集时代也没有这种合作的生物本能,但因为有共同的神话故事,几百个陌生人就能够互相合作。然而,这种合作毕竟比较松散而有限,各个智人部落还是各自生活,也能满足大多数智人的自身需要。如果两万年前有个社会学家,完全不知道农业革命后的事情,就很有可能认为种种虚构神话故事的用途相当有限。讲到祖灵、讲到部落图腾,或许已经足以让500人愿意用贝壳交易、举办某种庆典或是联手消灭某个尼安德特人的部落,但也就如此而已了。这位远古社会学家不可能想到,靠着虚构的故事还能让几百万互不相识的人每天合作。   但事实就是如此出乎意料。现在看来,虚构故事的力量强过任何人的想象。农业革命让人能够开创出拥挤的城市、强大的帝国,接着人类就开始幻想出关于伟大的神灵、祖国、有限公司的故事,好建立起必要的社会连接。虽然人类的基因演化仍然一如既往慢如蜗牛,但人类的想象力却是极速奔驰,建立起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大型合作网络。   在大约公元前8500年,全球最大的聚落大概就是像杰里科这样的村落,大概有几百个村民。而到了公元前7000年,位于今日土耳其的加泰土丘(Catal Huyük)城镇大约有5000到10000人,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聚落。再到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肥沃月湾(Fertile Crescent)一带已经有了许多人口达万人的城市,而且各自掌理着许多附近的小村庄。在公元前3100年,整个下尼罗河谷统一,成为史上第一个埃及王朝,法老王统治的领土有数千平方公里辽阔,人民达数十万。大约在公元前2250年,萨尔贡大帝(Sargon the Great)建立起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号称拥有超过100万的子民,常备军队达5400人。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在中东开始出现大型帝国: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这些帝国统治人数达数百万,军队人数也有上万人。到了公元1年,古罗马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纳税人口达1亿。有了这些钱,古罗马得以维持人数达25万到50万的常备军,架构完善的交通网络,在1500年后仍然在使用,另外还有到现在仍令人赞叹的剧院和露天剧场。   其他地区也各自有其社会发展和政治统一的过程。例如在东亚,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在黄河流域出现小村落,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约有4000万人,税收得以支持数十万士兵,以及共有超过十万官员的复杂朝廷系统。   确实,这种种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不该有太美好的幻想,以为在法老王时代的埃及或是在秦朝的“大型合作网络”就已十分完美。“合作”听起来应该十分无私而且利他,但这件事并不总是出于自愿,而且还更少能够公平。大多数的人类合作网络最后都成了压迫和剥削。在这种新兴的合作网络里,农民交出他们辛苦工作得来的多余粮食,但帝国的收税官只要大笔一挥,就可能让他们一整年的辛劳都化为乌有。像是古罗马著名的圆形剧场,常常是由奴隶所建造,让有钱有闲的古罗马人观赏由奴隶上演的神鬼战士秀。就连监狱和集中营也算是合作网络,要不是有数千名互不相识的人用了某些方式来管理协调彼此的行动,这些网络根本不可能运作。   * * *   所有这些合作网络,不管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还是秦朝和古罗马的帝国,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支持它们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着共同的虚构神话故事。   虚构的故事是怎么支撑着整个帝国?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标致公司。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另外两个史上最有名的虚构故事:   第一个是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这可以说是几十万古巴比伦人的合作手册;第二个是公元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这可以说是现代数亿美国人的合作手册。   在公元前1776年,巴比伦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而巴比伦帝国也很可能是当时最大的帝国,子民超过百万,统治着大半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包括现代大半的伊拉克地区和部分的叙利亚和伊朗。现在最有名的巴比伦国王就是汉谟拉比,而他有名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以他命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汇集各种律法和判例,希望将汉谟拉比塑造为一个正义国王的榜样,作为更一致的法律体系基础,并且教育后世子孙何为正义,正义的国王又该如何行事。   后世子孙确实看到了。远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知识分子与官僚精英将这部法典奉为经典,就算等到汉谟拉比骨已成灰,巴比伦帝国也烟消云散,这部法典还是由文士不断抄写流传。因此,想认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对于社会秩序的理想,《汉谟拉比法典》是个很好的参考来源。35   法典开头指出,美索不达米亚的几位大神安努(Anu)、恩利尔(Enlil)和马杜克(Marduk)任命汉谟拉比“在这片土地伸张正义,驱除不义罪恶,阻绝恃强凌弱”36。接着,法典列出大约300条判例,固定写法是“如果情形如何如何,判决便应如何如何”。以下举出判例196~199和209~214:   196. 若某个上等人使另一个上等人眼瞎,便应瞎了他的眼。   197. 若他使另一个上等人骨折,便应打断他的骨。   198. 若他使某个平民眼瞎或骨折,他应赔偿60舍客勒(shekel,约8.33克)的银子。   199. 若他使某个上等人的奴隶眼瞎或骨折,他应赔偿该奴隶价值的一半(以银子支付)37。   209. 若某个上等人殴打一个上等女子、造成她流产,他应赔偿她10舍客勒的银子。   210. 若该女子丧命,他们应杀了他的女儿。   211. 若他殴打某个平民女子、造成她流产,他应赔偿她5舍客勒的银子。   212. 若该女子丧命,他应赔偿30舍客勒的银子。   213. 若他殴打某个上等人的女奴隶、造成她流产,他应赔偿2舍客勒的银子。   214. 若该女奴丧命,他应赔偿20舍客勒的银子。38   列举他的判决后,汉谟拉比再次宣告:   以上是干练有能的国王汉谟拉比所做出的公正裁决,指示着这片土地朝向真理的道路、人生的正途……我是汉谟拉比,高贵的国王。恩利尔神将人类子民交付给我照护,马杜克神将人类子民交付给我带领,而我悉心关怀、不曾轻忽。39   《汉谟拉比法典》认为,巴比伦的社会秩序根源于由神所指示、普遍且永久的正义原则。这里的阶级结构原则至关重要,将所有人类分成男女两种性别,以及上等人、平民和奴隶三种阶级;性别和阶级不同,价值也就天差地别。像是一个平民女性值30舍客勒的银子,一个女奴隶只值20舍客勒,但光是平民男性的一只眼睛就值60舍客勒的银子。   《汉谟拉比法典》也有严格的家庭阶级制度,根据规定,小孩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父母的财产。因此,如果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惩罚就是把凶手的女儿给杀了。这对我们看来可能荒谬至极,凶手本人逍遥自在,但他无辜的女儿却得赔上一命。但在汉谟拉比和当时的巴比伦人看来,这再公平正义不过。《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一项重要假设,就是只要国王的臣民全部接受各自的阶级角色、各司其职,整个帝国上百万的人民就能有效合作。这么一来,这个社会不但能为所有成员生产足够的粮食、有效分配,还能保护国家抵抗敌人,甚至是扩张领土,好取得更多财富、更多安全保障。   汉谟拉比去世3500年后,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的民众认为英国国王对待他们不公,于是各殖民地代表群聚费城,于1776年7月4日宣布,所有殖民地的民众不再是英国王室的子民。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告自己是普遍和永恒的正义原则,而这则宣言也像《汉谟拉比法典》一样找了神祇来背书。然而,美国神指示的至高原则,却似乎和巴比伦神指示的有所出入?美国《独立宣言》主张: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一如《汉谟拉比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也承诺着如果人类依照其中规定的神圣原则行事,数百万的民众就能彼此合作无间、生活安全和平、社会公平且繁荣。和《汉谟拉比法典》一样,美国《独立宣言》的效力不仅限于当时当地,而是让后世子孙依然奉为圭臬。现在已经过了超过两百年,但美国学童仍然要抄写、背诵这份宣言。   这两份文本让我们左右为难,不管是《汉谟拉比法典》还是美国《独立宣言》,都声称自己说的是普遍且永恒的公平正义原则,但美国人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巴比伦人显然并不这样认为。但事实上,他们都错了。不管是汉谟拉比还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心中都有个想象的现实,想象着这个世界有着放诸四海皆准、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例如平等或阶级),但这种不变的原则其实只存在于智人丰富的想象力里,只存在于他们创造并告诉彼此的虚构故事中。这些原则,从来就没有客观的正确性。   对我们来说,听到要把人分成“上等人”或“平民”,大概都会同意这只是一种想象。但其实,即使说的是“人人平等”,也只是虚构的概念。到底所谓人人平等是什么?除了想象中之外,有没有什么客观的事实可以说我们人人平等?人类彼此在生物学上都相等吗?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再重新看一次美国《独立宣言》里最著名的段落: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一开始,英文讲到人人生而平等用的词是“create”(创造),但生物学并没有“创造”,而是演化。演化铁定没有“平等”这回事,所谓平等的概念,是与“创造”的概念紧密相关。美国人的“平等”观念来自基督教,基督教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由上帝创造,而所有灵魂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但是,如果我们不相信基督教那一套关于上帝、创造和灵魂的神话故事,那所谓人人“平等”究竟是什么意思?演化的基础是差异,而不是平等。每个人身上带的基因码都有些许不同,而且从出生以后就接受着不同的环境影响,发展出不同的特质,导致不同的生存概率。“生而平等”其实该是“演化各有不同”。   而根据生物学,人并不是“创造”出来的,自然也就没有“造物者”去“赋予”人类什么。个体诞生的背后就只是盲目的演化过程,而没有任何目的。所以“造物者赋予”其实就只是“出生”。   同样,生物学上也没有“权利”这种事,只有各种器官、能力和特性。鸟类会飞就是因为它们有翅膀,可不是因为有什么“飞的权利”。此外,这些器官、能力和特性也没有什么“不可剥夺”的问题,它们常常会不断突变,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完全消失。例如鸵鸟,就是失去了飞行能力的鸟类。所以,“不可剥夺的权利”其实是“可变的特性”。   那我们要问,究竟人类演化有什么特性?“生命”倒是毋庸置疑,不过“自由”又是怎么回事?生物学可不讲自由这种东西。“自由”就像是“平等”、“权利”和“有限公司”,不过是人类发明的概念,也只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要说人类在民主社会是自由的,而在独裁统治下是不自由的,这点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幸福”又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生物学研究还是没办法为“幸福”明确下个定义,也没办法客观测量“幸福”。大部分的生物研究都只认可“快感”确实存在,也能有比较容易的定义和测量方式。所以,“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其实只是“生命和追求快感”。   因此,我们来看看美国《独立宣言》改用生物学、科学的角度来写该是如何: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演化各有不同,出生就有某些可变的特性,其中包括生命和追求快感。   上面这段推论过程,如果是平等权和人权的激进分子看到可能会大发雷霆,大声驳斥:“我们知道人在生物学上不相等!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人人在本质上平等,就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这点我完全赞成,但这正是我所说“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这种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是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救命仙丹。但也别忘了,汉谟拉比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捍卫他的阶级原则:“我知道所谓上等人、平民和奴隶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我们这么相信,就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个人分类: 科普|1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8)
罗非 2017-6-7 11:05
  标致汽车的传说   黑猩猩可以说是人类的表亲,而它们通常是几十只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族群。这些黑猩猩彼此十分亲密,会一起打猎,携手抵抗外面的狒狒、猎豹或是敌对的黑猩猩。它们有一种阶层社会结构,掌权主导的几乎一定是雄性的首领(alpha male)。首领出现时,其他黑猩猩无论公母都会低下头、发出呼噜声,以展现服从;而这与人向皇帝叩首高呼万岁倒也类似。首领会努力维持手下族群的社会和谐。两只黑猩猩吵架的时候,它会介入、制止暴力。而没那么仁慈的一面在于,特别好的食物全部为它所有,而且它还会看着不让地位太低的公猩猩与母猩猩交配。   如果两头公猩猩要争夺首领地位,通常会在族群中不分公母各自寻求支持者、形成集团。集团成员的连接在于每天的亲密接触,像是拥抱、抚摸、接吻、理毛、相互帮助。就像人类在选举的时候得到处握握手、亲亲小婴儿,如果哪只黑猩猩想要争夺首领宝座,也得花上许多时间拥抱、亲吻黑猩猩宝宝,还要拍拍它们的背。很多时候,公猩猩能坐上首领宝座不是因为身体更强壮,而是因为领导的集团更庞大也更稳定。至于集团的作用除了争夺首领位置,更几乎渗透到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集团的黑猩猩更常彼此相处、分享食物,并且在碰上麻烦的时候互相帮忙。   以这种方式形成并维持的黑猩猩族群,大小有明确的限度。这种做法要能运作,族群里每只黑猩猩都得十分了解彼此,如果都没碰过面、没打过架、没互相理过毛,两只黑猩猩就不知道能不能互相信赖,对方值不值得帮助,也不知道谁的阶层比较高。在自然情况下,黑猩猩族群一般是由20~50只黑猩猩组成。而随着黑猩猩成员数量渐增,社会秩序就会动摇,最后造成族群分裂,有些成员就会离开另组家园。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曾有动物学家观察到超过100只的黑猩猩族群。至于不同的族群之间,不仅很少合作,而且往往还会为了领地和食物打得死去活来。研究人员就曾记录到,在不同族群之间可能有长时间的对抗,甚至还有一个“种族屠杀”的案例,一群黑猩猩有系统地几乎杀光了邻近的另一群黑猩猩。3   类似的模式很有可能也主导了早期各种人类物种的社会生活,其中也包括远古的智人。人类也像黑猩猩一样有着社会本能,让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形成友谊和阶层,共同打猎或战斗。然而,人类的社会本能也和黑猩猩没有什么不同,只适用于比较亲近的小团体。等到这个团体过大,社交秩序就会崩坏,使团体分裂。就算有某个山谷特别丰饶,可以养活500个远古的智人,但他们绝对没办法和这么多不够熟悉的人和平共处。他们要怎样才能决定要由谁当首领,谁能在哪里打猎,谁又能和谁交配呢?   等到认知革命之后,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于是部落规模变得更大,也更稳定。然而,八卦也有限制。社会学研究指出,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的团体还是继续受到这个神奇的数字影响。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4不管是30人的一个排,甚至是100人的一个连,几乎不需要有什么正式纪律,就能靠着人际关系而运作正常。正因如此,在某些小单位里,老兵的权力甚至要比士官更大。而如果是一个小的家族企业,就算没有董事会、执行长或会计部门,也能经营得有声有色。   然而,一旦突破了150人的门槛,事情就大不相同。如果是一个师的军队,兵数达到万人,就不能再用带排的方式来领导。而有许多成功的家族企业,也是因为规模越来越大,开始雇用更多人员的时候,就碰上危机,非得彻底重整,才能继续成长下去。   所以,究竟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例如教会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像是两个天主教信徒,就算从未谋面,还是能够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是一起筹措资金盖起医院,原因就在于他们同样相信神化身为肉体、让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救赎我们的罪。所谓的国家,也是立基于国家故事。两名互不认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都相信塞尔维亚国家主体、国土、国旗确实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至于司法制度,也是立基于法律故事。从没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师,还是能同心协力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辩护,只因为他们都相信法律、正义、人权确实存在。(当然,他们也相信付的律师费确实存在。)   然而,以上这些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人类自己发明并互相讲述的故事里。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如果我们说:原始人因为相信鬼神,每次月圆会一起聚在营火旁跳舞,于是也巩固了他们的社会秩序;这件事人人都觉得不难理解。但我们没看出来的是,其实现代社会运作的机制还是一模一样。以现代商业领域为例,商人和律师其实就是法力强大的巫师。不同于过去部落巫师的地方是现代人的故事还更扯。例如标致汽车(Peugeot)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 * *   从巴黎到悉尼,现在许多汽车、卡车、摩托车的车前盖上都有着一个很类似施泰德狮人的“标致”商标。标致汽车是欧洲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汽车制造商,起源于法国的瓦朗蒂盖伊村(Valentigney),距离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远。标致一开始只是个小型家族企业,现在却是个跨国企业,全球员工达20万人,而且多半完全互不相识。通过这些陌生人极有效率的合作,2008年标致制造超过150万辆汽车,营收约550亿欧元。   图5 标致的狮子商标。   该以什么标准,我们才能说标致公司(Peugeot SA)确实存在?虽然路上有很多标致制造的车辆,但显然这些车辆并不代表公司。就算全世界所有的标致汽车同时被回收打成废铁,标致公司也不会消失。标致公司还是能继续制造新的汽车,继续写出新的年度报表。另外,虽然公司有工厂、机器、展示大厅,也雇了技工、会计师和秘书,但就算把这些全部加起来,也不等于就是标致公司。即使来了一场灾难,让标致公司所有员工全部罹难,毁了所有的装配线和办公室,公司还是可以借贷,重新雇用员工,重新盖起工厂,重新购买机器。另外,虽然标致也有经营团队和股东,但这些人也不等于公司。就算解散经营团队,股东也把所有股票售出,公司本身依然存在。   然而,也不是说标致公司无坚不摧、不可能摧毁。只要有个法官下令强制公司解散,虽然公司的工厂仍然存在,员工、会计师、经理和股东也继续活着,但标致公司就这样消失了。简单说来,标致公司与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体的链接。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   标致公司只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想象,这种想象在法律上称为“法律拟制”(legal fiction)。像是公司,我们没办法明确指着它,它不是一个实体对象,而是以一种法律实体的方式存在。这种法律实体就像你我,会受到所在国家法律的管辖,可以开立银行账户,拥有自己的财产,要纳税,也可能独立于所有拥有者或员工之外而遭到起诉。   标致属于法律拟制的“有限公司”。而在这些公司背后的概念,可以说是人类一项巧妙无比的发明。在这之前,智人虽然已存在许久,却一直没想到这件事。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必须是个有血有肉、有两条腿还有个大脑的人类,才能拥有财产。假设在13世纪有个法国人尚恩,开了一个马车制造工作室,那么他本人就是工作室。如果他卖的马车才跑了一个星期就坏了,买家心情不好,告的就是尚恩本人。而如果尚恩借了1000金币成立工作室,而店倒了,他还得要卖掉自己的财产(包括他的房子、他的牛还有他的土地等等),以偿还贷款。甚至孩子都可能会被卖去当奴隶。如果这样还不足以偿还债务,就有可能被国家关进牢里或被债主抓去当奴隶。只要是工作室造成的任何责任,他就得要无上限完全承担。   如果活在那个时代,创业前可能都得思考再三。这种法律规定绝对没有鼓励创业的效果,只会让人不敢投入新业务、承担经济风险。毕竟,如果可能搞得自己家破人亡、家徒四壁,哪能说划算?   正因如此,人类才一起想出了“有限公司”这种概念。在法律上,这种公司是独立的个体,而不等于设立者、投资者或管理者。在过去几世纪间,这种公司已经成为经济主流,我们太习惯于这种概念,而忘了这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有限公司”的英文称为“corporation”,这点颇为讽刺,因为这个字的语源是“corpus”(拉丁文的“身体”),而这正是有限公司所没有的。虽然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实体,但在法律上我们却将它称为“法人”,好像它真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一般。   在1896年的时候,法国的法律就已经是这么认定。当时阿尔芒·标致(Armand Peugeot)继承了父母的铁工厂,做的是弹簧、锯子和脚踏车,但他决定要跨足汽车业。于是,他成立了一家有限公司。虽然公司的名字和他的姓一样,但公司并不等于他本人。如果公司做的某台车出了意外,买家可以告标致公司,但没办法告到阿尔芒·标致本人。如果公司借了几百万而破产了,阿尔芒·标致本人一毛也不用付给公司的债主。毕竟,那笔贷款给的对象是标致公司,而不是阿尔芒·标致这个人。也因为如此,虽然阿尔芒·标致已经在1915年去世,但标致公司至今仍然生气勃勃。   所以,究竟阿尔芒·标致这个人是怎么创造出标致公司的?其实,这和史上许多祭司和巫师创造神魔的方式殊无二致,而且就算到了现在,许多天主教的教堂每次周日礼拜也是用这一套来创造出基督的身体。说穿了,就是讲故事,再说服听众相信这些故事。以神父主持礼拜为例,这里关键的故事就是天主教会所传颂的基督降生及死亡。根据这个故事,如果天主教神父穿着圣袍,庄重地在对的时间说出对的话语,再平凡不过的面包和葡萄酒,就会变成神的身体和血。神父大声宣告“Hoc est corpus meum!”(拉丁文的“这是我的身体”),一转眼,面包就成了基督的身体。而只要见到神父庄严神圣地遵守完成这些程序,数百万的虔诚天主教徒也会行礼如仪,好像上帝真的现身于这些变得神圣的面包和葡萄酒之中。   至于对标致公司来说,关键的故事就是由法国国会所编写的法律制度。根据法国国会的说法,只要经过认证的律师遵守所有适当的礼仪和仪式,在一张装饰得华华丽丽的纸上写下种种必需的咒语和誓言,再在文件底端龙飞凤舞签上姓名,就在这一分这一秒,新公司注册成立!在1896年,阿尔芒·标致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于是他雇了一位律师,好完成这些神圣的过程。等到律师正确执行了一切的仪式,宣告所有必要的咒语和誓言,千百万奉公守法的法国好公民也就表现得好像标致公司确实是个存在的实体一般。   然而,要说出有效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难的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要让人相信。于是,历史上也就不断围绕着这个问题打转:究竟某个人是如何说服数百万人去相信神、民族或是有限公司这些故事?然而,只要把故事说得成功,就会让智人拥有巨大的力量,因为这能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合力行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语言只能说些像是河流、树林或狮子之类真正存在的事物,要建立国家、教会或是法律制度可不是难上加难?   * * *   多年来,人类已经编织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像标致公司这种虚构的故事不仅存在,而且力量强大。这种通过故事创造的东西,用学术术语来说就称为“小说”、“社会建构”或者“想象的现实”。然而,所谓想象的现实并不是“谎话”。如果我知道附近的河里没有狮子,我却说有,这叫作谎话。但谎话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像是青猴和黑猩猩也都会说谎。曾有科学家发现,有青猴在附近没有狮子的时候发出了“小心!有狮子!”的叫声,把附近另一只猴子吓跑,好独享某根它看到的香蕉。   然而,所谓“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施泰德洞穴的艺术家可能真的相信有狮人守护灵的存在。虽然也有些巫师是骗子,但多半都是真诚相信有神与恶魔的存在。至于百万富翁,他们多数也是真诚地相信世界上有金钱和有限公司。而对于活跃的人权主义者来说,他们也多半真诚地相信人权的存在。虽然其实所谓联合国、利比亚和人权都只是我们想象出的概念,但在2011年,我们说联合国要求利比亚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权,并没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是谎言。   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一方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和企业这种想象中的现实。随着时间过去,想象现实也日益强大;时至今日,河流、树木和狮子想要生存,有时候还得仰赖神、国家和企业这些想象现实行行好、放它们一马。
个人分类: 科普|1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一实现了呢?
zhandlu 2016-5-2 12:12
软件、互联网,很牛,微软、网景、网易、百度、腾讯、阿里……可以列出很多名字。什么不牛?制造业,汽车、石油、电信、小商品、零售、各种奢侈品……也有相应的前几位巨人。 这些名单,大家很是向往,言必称成功学,头脑暗暗地被心灵鸡汤浸润着,并说: “要去想象,要去尝试,万一实现了呢?” 还真对,不管列出多长的名字,李彦宏、周鸿袆、马化腾、雷军、丁磊……一般人列不过1000人,相对于1000万的程序员,也就是万分之一, “万一”是多小? 什么叫尝试? 如何去想象? 想象: 说“万一”象彩票一样的几率,这是不对的,因为买彩票人人是平等的,而对职业,每个人不平等,基础不一样,智力不一样,个人努力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不一样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一个我”。因为,每个人如果都这样说,等于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说,那么就是平等的,等于没有说。 如果能想到这,下面就好办一些。 什么叫“不一样”? 仅仅“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够了吗?努力了就可以?! 看看自己在公司里的水平如何?看看公司在本市的水平如何?看年本市在全国的地位如何? 看看自己努力的程度如何,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如何? 再看看自己的资质如何,周围朋友如何,社会资源如何? 再看看自己调用资源的能力如何,与周围人员相处、团结的能力如何? 万一: 知道“万一”是多少吗? 曾经在全班50个人中是第一名,因此是50分之一?全班第一,容易吗?! 全年段10个班,约1000人,是第一名,当年是县状元入选大学,是1000分之一?问题还是,觉得这容易吗?是必然的吗?当年全省考生是5万人,排名在前5? 是的,总有人在前10名,前10名总有人,就象互联网总有10巨头,房地产总有10巨头,任何行业都有10巨头一样。它存在着,永远,但只是一个统计数字。 是的,“万一”挺难的,运动会时,想某个项目全校的冠军,真的是挺难的。 没错,“万一”实现了,但还有一样没有错,万分之9999是实现不了的。 其实还不止于此。 已经知道自己只有百中选一(1/100)的水平,却要去尝试达成万中选一(1/10000)的成就,大家觉得可能性多大?是1/100吗? 想象一下: 100 人个的群体中,资质相当,努力相当,要成为第一名,几率是1/100;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在人群中是最后一名,却尝试去当第一名,几率也是1/100? 应该数量级地小于1/100! 尝试: 如何正确去尝试?首先是劳动,李彦宏、周鸿袆、马化腾、雷军、丁磊……都曾是程序员。对,不能傻傻地去劳动,正确的劳动是什么?有方法吗? 如果知道自己是1/10,就去试着成为1/50;如果判断自己是1/100,尝试着去成为1/500……。如果自己是1/100的水平,想去成为1/10000,就是自讨苦吃。 如何知道自己的1/X?这个X是多少? 只有10000小时的有意识努力,在行业是浸润! 只有经过10000小时的持续地在自己领域中的努力,才会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人生,才可能知道自己在领域中的位置,并如何正确地把控,恰到好处的超越。 当然,如果问有谁愿意用自己的人生去尝试已经明确的最多1/100几率的事情?有的,总是有那么1/100的人这样去做的。也就是说1亿的年轻人中,至少有100万人就是这样想的。这个谁也帮不了他。 因此, “尝试”着正确地“想象”什么是“万一”! 是第一步中的第一步!
个人分类: 思想火花|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随时吹来
热度 1 pingguo 2016-5-1 19:52
我在想象里登山, 一半是回忆。 当然不是为了健身, 对心灵却有实在的好处。 再次与一些人同行, 然后逐一说再会。 在不同的时点, 再会的含义各不相同, 这一点变得明确。 错过之处留有春天的纪念碑。 我把山名隐去, 表示我的想象并非刻意, 也可能没有山。 四月的峰顶不会空无一物, 可我并未攀登任何事物, 我的思想与梦境一向如此。 风随时吹来, 思绪的河流将保存它的曲折。 我只是有点担心, 那是否能称为一条路, 一个过程或一段经历。 2016-05-01
个人分类: 诗歌|1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雨夜金陵
xuxfyuwp 2015-4-30 18:12
乙未三月初十夜 惊起滚滚雷鸣声 雨雹 纷至 从天落 寒光闪处映长空 一览瞬间古都貌 抢按镜头观金陵 难料此时妙景现 银弧耀眼构图形 搅动一片网评起 赞叹感慨与卖萌 妍媸美丑任尔断 各持视角难认同 仿佛 “ 电母 ” 来探视 又似女皇在显灵 我看老妪头廓现 你说少女露芳容 心有灵觉无需证 独享幻境百家鸣 天地自有奇妙事 回映人间几多情
个人分类: 诗歌|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禅终南:心如虚空,久离恐怖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1-6 14:34
参禅终南:心如虚空,久离恐怖 大约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前后,冶开禅师行脚到终南山,结茅潜修。冶开初到终南山时的茅蓬正当山隘。一日晚间,一头老虎逡巡於茅蓬之外,他结跏趺坐,一念不起,良久之后,老虎屏息贴耳而去。以后老虎常由茅蓬前经过,来去均轻啸三声,好像和他打招呼似的。 后来他迁到一处名叫「喇嘛洞」的山洞中居住。洞中以往闹过怪异,居者每为所崇,虽持咒禁制亦无效。山中道侣劝阻他,他说:“以前住在洞中被祟的,正是因为他持咒作法与之为敌。我心如太虚,无迎无拒,彼纵拒我,我不拒彼,作祟与否,听其自然。”就这样他迁到山洞中,一住三年,了无怪异。最后在他决定离开终南山,住在洞中最后的一个夜间,后洞中砰然如千钧重物坠地。他持菜油灯往洞深处察看,只见一头黑狐,毛色光可鉴物,一闪而逝。冶开以心如虚空,久离恐怖。他不以异类视黑狐,故在他离开之前,黑狐现形为他送行。 -------------------------------------------------------------------------------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人心中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就像堂吉诃德要与风车作战一样。 佛纵有万语千言,但归根结底还是“无差别心”。 少林六祖慧能禅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之所以苦闷,还是因为太多诱惑,太多欲望。何为心魔,则是郁结在心中无法释放的欲望。心外无物,佛自在吾心,心中空明,邪魔外道就无法附身。无所比较则无所追求,无所追求则无所欲望,无所欲望则无所郁闷,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是修行之所以要出家的原因,但这只是小乘境界。境由心生,情由心生,魔由心生。真正的大乘应该阅尽人生百态,看空世态炎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心中无佛,心中无魔,不要去刻意什么。佛非佛,魔非魔,佛亦魔,魔亦佛(基督教故事中路西法也是天使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空地狱方正菩提。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2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热度 1 pingguo 2011-3-15 14:27
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毕加索 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你不会知道画上的人是谁,这一点 似乎在暗示,时间一去就都不重要 但你会猜到她是毕加索爱的女人 一个女人吸引人的部分都是立体的 骄傲的眼,柔软的手,月色的脸 一对掩藏不住滚落而出的春天的乳房 我是毕加索,这一点不能完全怪我 我只在纸上画心爱的女人 让她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 而女人总是深入到内心刻画我的灵魂 我擅长给她,比她想要的夸张更夸张 比她想要的色彩更饱满 比她想要的久远更久远 我乐于给她,比她的天真更天真 比她的疯狂更疯狂 比她的想象更富于想象 我是毕加索,从来都是 可是一直也不完全是 我从不停留在我的昨天 因为我喜欢创造,因为我爱的女人 一直,是一条欢跳的青春的河流 有一颗不会衰变的心,多么神秘 永远好奇永不满足的童心 而多角度的眼光,只需停在美的层面 浅一点或深一点,统统没有必要 现在,你准备好了吗——看吧 用你大自然一样流变的眼光 一个立体的女人,坐着以站立的姿态 她必然地完成在一个偶然的瞬间 2011-02-16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 1881 ~ 1973 )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诗歌|121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弯曲时空想象训练
热度 2 Babituo 2011-3-3 15:06
步骤1: 想象(只能想象,不能拿纸笔出来画): 我是生活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上的“平面虫”。我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在这片纸片上做匀速的、直线的运动。 当我运动到纸片的边沿了,怎么办?我不能超越我所在的空间,我被切换到空间的对岸的对称点,继续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 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这样想象1小时(或1分钟)后, 确认您已经进退自如地在大脑中快速播放你的生存景象了,我公布下一步训练方法。 步骤2: 想象长方形的纸片,自己慢慢地蜷曲了起来,两个长度的对边最终对接,纸片变成了一个圆柱筒。 作为平面虫的我,并感觉不到纸片已经卷曲,依然还是做着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不过,我在长度方向已经不需要“被切换了”,长度方向的边界已经对接,我可以更加“无切换知觉”地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了”。 真正的我,在纸片之外,看着那个“平面虫”的我依然在运动不息,象限虫子运动后留下的轨迹吧?会是什么样的? 这么想象1小时或1分钟后,再进行第3步。 这一步,如果能熟练想象到理发店前的螺旋灯筒的图案,就算成功了。 步骤3: 想象圆筒状的纸片开始高度方向的弯曲,圆筒的一段和另一端最终对接,纸片被连成一个圆环表面。 作为平面虫的我,依然感觉不到纸片的卷曲,还以为自己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我再也不会有任何的“被切换”的感觉了,我运动的直线是如此的平滑,而且无穷无尽,永远也不会到头了...。 真正的我,在纸片之外,还能看清楚纸片上的那个“平面虫”的我的运动轨迹吗?想着,纸片是完全透明的吧。 这么想着,如果熟练地想到了呼拉圈上缠着的橡胶带的样子。就算成功了。 步骤4: 现在,纸片变成了一个“呼啦圈”,它立着,开始了水平方向的自转,象地球的经线圈随着地球自转而转动的运动。 可作为“平面虫”的我,依然还在纸片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纸片外,那个真正的我,现在还能想象平面虫的我的运动轨迹吗? 复杂么? 平面虫说,不复杂,匀速直线运动而已。 真我说,还是有点复杂,这就是类圈体的三旋运动啊!
个人分类: 三旋理论学习|3131 次阅读|6 个评论
想象与回忆
pingguo 2010-11-17 16:43
一 离开青春已足够遥远 按理说 不该再用想象来充填生活 可对你 我依旧混淆着我的想象与回忆 混淆着眼前的你与想象中的你 走进不惑之年也已够深入 按理说 不该再用回忆去找寻生命 可对你 我依旧混淆着我的回忆与想象 混淆着人群中的你与记忆中的你 想象或是回忆 从自身的角度看 总以为对方乃是镜中的虚拟之像 如果借来神的眼光 旁观自己 那又会是谁在镜中 谁在镜外 二 回忆如同想象 或者 想象如同回忆 灵敏的诗人 何须去分清 是或者似 真实或者虚拟 想用你的眼睛去发现什么 什么就具足在你的世界里 所谓世界 首先是 心灵的世界 以心灵去俯视 定然相遇那美 以至无限
个人分类: 诗歌|3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唉,呵
ccpicasso 2010-8-9 14:28
唉 2008-09-0411:38 想象死掉的我 与沉睡中有什么不同 只不过不知道那时做到什么样的梦 我是昨天死掉的我的复活 毫无理由的复活 为了再次毁灭 或者就是这想象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复活了:为了现在的,还有将来的。另外世界同时告诉我另外一个被证实了的事实:时间告诉你一切,没有不可解的迷。至于以上中的死掉与沉睡,似乎之间仍旧是那么一点点差异】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虚构我情感|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象
ccpicasso 2010-8-5 10:35
imagine 2008-09-0411:21 在我下楼的时候,你上楼。却发现抬头看见的不是你,而是我,我相信那是我,真正的我,因为那是从一双怎样的眼睛里映出的我啊。你上了楼,我下了楼。你还要下楼的,我也还要上楼,我想,我还会遇到你。 她,十七八岁的样子,白色的连衣裙,百合似的姑娘。你还在上学吧,有多么美好的未来。我,经常的戴了一副眼镜,度数不高,可是足以隔绝你对我的了解,这让我陷入你的魔啊,却把你推向我的远方。我那完美的一半就在,就在眼镜前,我知道,但我不能上前。也许可以去习惯不戴眼镜,但是,我不知道下次遇到你可否认出你,你也会一样吗,不能上前。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虚构我情感|2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践的意义——开滦之行有感
fxl871437 2010-6-11 16:03
2010 年 5 月 8 日 ~9 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校党委组织的 笃志班学员赴开滦集团开展社会实践的活动。这次活动不仅给我带来了许多新鲜感和快乐,也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和启发我进行了许多思考。 两天里的耳闻目睹串成了关于唐山、关于开滦的短暂却丰富的记忆,其中无论是对于唐山这座城市、开滦这家企业的外部皮肤:建筑绿化与人的图像,还是在身处地下六七百米的煤井里时全方位的崭新感官感受,还是劳模的故事里所体现的坚定毅力奉献精神和开滦档案馆杨老师的高深广博的学术造诣及精致的学术品格,还是在与许多新的朋友的许多坦诚的交往中获得的对他们音容笑貌的印象都不能不说是深刻和难忘的。然而我知道要自己现在对这些经历做一客观充分的评价,思考它给我带来了哪些有价值的影响尚且为时过早,我想等到过了更多时间,走过了更多其他地方,见过更多别的人,到那时再回想起这一次开滦之行,才会有更真实的评价,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至少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我想,虽然不便现在就做总结,而在此如果只去记录自己个人的粗糙感受亦缺少意义,我倒不如记录下这次旅行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自己的思考,这些或许对自己对别人更有些实在的益处。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聆听了许多前辈长者发人深醒的话,其中尤以马院长所明确提出的关于感性实践的意义的话题给我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是啊, 实践对我们有何好处? 我想,首先,实践教会我们许多所谓前知识(又叫难言知识、默会知识,乃是那些我们的认识尚未深入的认识领域)。常见的如各种技术。比如一个人学习骑自行车,别的人告诉他怎么骑或者他自己从书中习得骑自行车的理论,对他学会骑车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乃是因为骑车这项活动,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厉害(据说迄今为止,让机器人实现慢走还是高难度的研究课题),我们对于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因而从现有理论是学不来这门技术的。另一方面,即便我们最新获得了某种全面认识,能够用几大本书、一大堆公式来系统地论述该理论,我们通过学习这堆资料,也获得了对于骑车的真正本质的认识,我怕那人自己还是不会骑,乃是因为在此,理解和掌握又属于不同的层次,理解了这些理论的是我们的大脑,而非运动器官、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理解的方式乃是掌握。也许你要问人的大脑不是人的身体各个部分的司令部吗,大脑的理解不就可以促成行动的掌握吗?严格说起来还真没这么简单。对于人体的一般活动以及尺度而言可能是这样,可是对于人体的很大一部分行为,大脑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大脑不能指挥我们心脏的跳动,大脑也不能指挥我们怎样不通过训练就能百步穿杨,这些与大脑的职能无关的部分是交由别的器官或组织机理控制的。比如内脏的活动就是交由植物神经控制的。对于这些无意识的能力就必须遵照其特有的规律,就是通过实践重复建立条件反射。 另外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其一:一般地,通过实践习得某一种技能的同时,我们还能够获得与该技能一类的技术群体中共性的东西,乃是某种肢体与外部实在世界打交道的某种感觉两者之间交流的方法。一个会打乒乓球的人倾向于比一个不会打的人更容易学会打羽毛球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例证。习得这一层知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生产实践无疑更加重要。其二:默会知识的另外一类是与人交往的能力。相比自然界,人类自身似乎更加复杂,对人类自身的理解还很有限,因而非得通过实践,才能够提升我们认识人,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而言显得尤其关键。 其次,实践给我们丰富的感性素材,对我们的理论学习大有益处。据说 C60 的分子结构的发现就是得自某一建筑的灵感启发。我们的理论思维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两个活动形式是联想与想象,前者是寻求相似,后者是寻求不同。我们生存的外部世界普遍联系,因而也具有普遍的相似性,因而当我们需要认识新的事物时,我们才有可能依赖于我们对于旧有事物的认识以及认识方法,而具体途径就是设法寻找两类东西的相似之处(联想)与不同之处(想象)。同时两者又有交叉,联想所赖的素材既可以通过实践直接收集得到,也可以得自想象,而同时,想象正是某种变异的联想。比如我业已有一个三角形的印象,我可以在脑中对其进行放大(操作)借此想象出一个大的三角形,也可以(对其进行弯曲)想象出一个曲面三角形,可以(对其进行切割重新组合)想象出一个四角形、多边形以至于圆形、球等等。我不知道人的想象是否可以囊括这个世界的全部。而显而易见的是人的想象是可以无比复杂无比丰富的,其中,部分想象更是超越现实世界之外的,这在我看来正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而显而易见的另一点是人的精力有限,而人对于想象机制的认识过于肤浅,难以有效操控自己的想象,因而至少在当下要通过想象获得认识实在世界有用的素材是极不划算的。因而由实践获得感性素材就变得极其高效和关键。 再次通过实践,可以检验我们已经习得的理论知识,能够使我们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因为在应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场合里,不仅只是大脑在做抽象的思考活动,全身的各级感官都在介入实践的负责环境,是一种复杂得多的全方位的体验。其次,实践的具体环境与一般理论所假定的条件都难以完全符合,有时在条件变了的情况下,照搬理论教条甚至会发生错误,这时,我们通过积极观察摸索尝试,能够应对新的情况,同时获得更新的理论,获得认识的提升。 再者,通过实践,我们不光能够获得一堆对于自然、对于人的具体的认识,在丰富的实践之上,我们会获得某种具有综合性质的更高级的感受和影响,比如行者无疆的人不仅会告诉我们一大堆趣闻,也不止能够胜任许多种工作,他们往往更具有一种不同常人的博大的情怀,一种崇高的气魄,一种坦然的心境。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素质的提升,而这种素质的重要性更是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在重要关头做出某项抉择是否合理明智,不光要求这个人具有高的智力,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实践既能够教会我们理论学习所不能交给我们的生活必须的东西,又能够促进我们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升华,还能最终提升我们的人格、品味和气魄实践使一个人真正成才,这些就是我关于实践的意义的理解。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孩子们说说“鬼”的事:我的一堂意识形态教育课
llgkyy 2010-1-18 22:35
题记:一生的职业选择都在教师的行当里兜圈子。初中毕业,上了中等师范学校,定位是当一位小学老师,毕业的时候,保送上了大学,小学老师没当成;上大学后,定位是做一名中学老师,毕业的时候,留校当了大学老师,中学老师没做成。昨天翻到了一篇发表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的旧文,看来那时也真用心良苦,专心专意想做好小学老师的。十几年前,我对哲学知之甚少,课堂里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信奉唯物主义,对学生的引导也就只能是不过尔尔。人生无法假设,如果当初安心做了小学老师,另一番样子的人生或许也是幸福的、安适的。 旧文如下: 抓住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论教师将课备得如何完善,课堂教学计划做得多好,也很难象加工某种产品一样完全程式化地按计划完成。而是常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此时,如果教师能抓住有利时机,适当引导,则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小学五年级作文课堂中的一次意外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次,给小学五年级学生上作文指导课,讲到联想和想象。我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例如,拿出一分钱硬币,问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在黑板上写出红字,引导他们联想......准备就他们自己联系、想象的结果做片段练习。 当学生们说出各种想法后,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不管你们如何想象,也想不出你们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忽然讲台下面一阵骚动,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能想出没见过的东西,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支持这位同学。这时候,遭遇如此深奥的哲学问题,面对小学生,老师用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我索性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师:好吧!你来说说你想出来的没见过的东西。(指站起来的那位同学)。 生:鬼。这位平素很调皮的男生说。全班同学都笑起来,看着老师。 师: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披头散发,脸很黑,血红的舌头伸出嘴外,手上有很长的指甲,全身长满毛。 师(面向全班同学):披着的头发,黑黑的脸、舌头、指甲、毛,哪一样你们没见过? 生(想了一会儿):都看见过。 师:这位同学并没想出他没看见过的东西,只是把见过的东西变变样子,组合到一块了,是不是这样?大家仔细想想。 生:是。 师:鬼并不存在,是人们根据他们看见过的东西,想象出来骗人的。 接下来,几乎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他们想象过的东西,有外星人、奇形怪状的机器人、小龙人、拿着枪的飞机等形象,我都按上面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确实想不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我布置了作文片断,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形象。 在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探索中,渗透了哲学问题的认识和世界观的教育,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探索,需要教师的应变机智、知识素养,更需要教师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维的有利环境。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对科学想象力的一点想法
cutefay 2009-7-21 08:52
现在的科学研究往往是用事实来说话,有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或者逻辑推导结果,就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即使是一些不能从逻辑上证实的假说,往往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就是通过现有的现象来构建假说,提出的假说可以解释事实中存在的现象,并且还不违反逻辑。可以说,现在的科学研究很严谨。因此,往往科学界对于没有实验基础假说比较抵触,往往把它们归为伪科学的行列。 而在很久以前(大约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时候的很多科学家提出很多理论,很多的理论也是没有实验数据来证明的,也就是所谓的假说,是后人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来验证了那些理论的科学性。我想,那个时侯科学研究之所以不反对假说,是因为当时的科技手段还达不到可以验证那些假说的水平。并且,即使现在,有些经典的假说也还是没有得到验证。 以前实验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有很多重大的理论成果,而现在的科技手段这么发达反而在理论方面的成果不如那个年代。我觉得这可能跟那个年代的情况有关系。正因为那个时代的条件落后,所以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想的成分多一些,而现在有了更好的实验条件,科学家们就更注重以事实说话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学的想象力。 但是,用事实来说话对科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科学界注重以事实说话的思想是正确的,只是稍微会有点科学想象力不足的弊端而已。 而现在有很多的对理论有强烈爱好的民间科学家,说自己创立了什么定理或者假说。这样的一些所谓,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理论本身就是违反事实的,能够很容易被事实证伪,而还有一些理论,不能被事实证明,也不能被事实证伪。我觉得这样的一些理论,哪怕它是错误的,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可能这个定理的大部分描述是错误的,而其中哪个小地方的思路可能是正确的,对目前的科学研究的思路拓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因此,我有一种设想是:对于这样的一些理论,如果不是明显错得离谱,可以刊登在一个专门的刊登这方面文章的非学术性杂志上,作为一种科学想象力的资料,或许会对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例如,前几天我在发表的博客文章关于生男生女概率的一个有趣现象中,很多人提出一些有趣的解释,这些解释也可能都是大家一时想到的,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些解释说不定可能给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性。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513 次阅读|9 个评论
雨中想象的天地
dongkell 2009-4-11 21:50
艺术想象的天地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090411) 前言:阳光如夏的天气,短暂地持续一周后,周末假日又被细雨所替代。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外出踏青、郊游,何况自己又是个爱静、不爱动的人。于是就看了两部影片:《罗生门》和《天空之城》。看完《罗生门》后,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于是想写点什么,可笔触白纸时,又无话可说。我越想有意地写些东西,就越思路干涸。没得法却又不想搁笔,胡乱扯了些文字,不过自娱自乐下而已。该文没有什么水平和价值,想看影评,网上可以搜罗一大框资料。 从天而降的倾盆大雨,到底在洗刷灵魂的污浊,还是在哭诉尘世的罪恶?瓢泼的雨声拉开了《罗生门》的序幕,一个以丛林为背景,由丛林掩盖下的四个不同当事人从不同角度讲述着有血有肉、立体动态的原生态的故事,亦将人类的丑恶和本性展示在人们面前。 淅淅沥沥的细雨中,伴随着旗袍女郎的出现,弄堂街口一次次闪烁着昏暗的灯光,这一场景不仅在《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2046》中亦出现过。看王家卫的电影能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被那一幅幅唯美的如油画般的画面所打动,尽管我不能说出到底是种什么感觉来。我喜欢那种没有故事的感觉,一种似流水却比流水还恬淡的感觉。也许我是个令人难以琢磨的人吧! 同样是雨,浅水湾的雨,是白流苏与范柳原谈情说爱的背景。我和柳原的姻缘是因为整个城市的倾覆而获得的我希望战争永远消亡,我希望我和柳原的爱情就像这个城市一样,永不摧毁!当他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白流苏这样说道。我很少看电视剧,但当我无意中看到央视-8热播的《倾城之恋》时,我被白流苏的古典气质美折服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下的点睛之笔,我没读过原著,无法将两者进行比较,说心里话,我真的迷上了电视机里那个白流苏,也许这就是我心目中对女子的定义吧!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白流苏是幸福的;而战火中站起来的斯嘉丽最终失去了白瑞德。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纠结呢?湘西的翠翠等待着一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人。沈先生笔下情窦初开的翠翠和小桥流水的田园,让我联想到雨巷诗人笔下那个结着仇怨的丁香女郎!另一方面,当我一直想搞清楚程蝶衣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为何在春天即将到来之际,拔剑自刎时,我想到了陈白露,一个旧社会里不幸的女子。一些远去的故事,谁还会明白呢?其实我也不明白,不过那个社会里的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依旧得拉车!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雷雨交加的夜晚,周繁漪疯了 不安分帆儿的却祈求着风暴, 好像风暴中才能找到安详! 婴儿的啼哭将我们再次拉回到故事的开始,这尽管不能改变整个故事的基调,可雨声渐小,使人类在忏悔中重拾对世界的信任! 当艺术、哲学、宗教、情感融为一体时,文化将跨越地域、种族、历史、信仰的藩篱,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 经典,有太多的看不懂,值得我们去品读! 罗生门 电视剧《倾城之恋》
个人分类: 胡评乱评|7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