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业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粮食作物科研担忧?后继人才90后、00后会变成"高科技"农民吗?
热度 1 jzhou65 2015-3-12 19:54
粮食生产不许大意,农业发展需要科技领航。科技掌握在年轻人手里,农业发展要让这些年轻人成为“高科技”庄稼汉吗? 我有点理解国家将市民和农民称呼改为居民了。农村的年轻人都进城了,留在农村的就只有老幼了。这里就会出现田地谁来负责的问题。 国家搞新农村建设处于大发展阶段,全国各地一片“沸腾”建设景象。虽然空气中充满沙尘,但是整齐的“别墅群”真好看。农村的道路修的好,也很方便,是个大工程。 田地种粮的问题,先是不交公粮,后是补贴种粮户。接下来,实行机械化大生产还是包产到户?还是大合作分股生产?个人大承包,万一精力不济,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每个人都要为此负责。 农村的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粮食问题,人才有温饱。也就不存在农民了,社会上人就都变成居民了。各业工人:教师也是工人,塑造人才的工人;政府人员是服务大众的工人;还有记者、作家什么的都是工人,学生也是负责学习的工人。。。。。。都是工人。很平等? 农村粮食可以机械化,但负责科研的年轻人,90后及以后的年轻人目前还要靠自己去干。科研人员的工作比农民还农民,这是一位农民在了解科研人员的工作后说的话。累,没什么!可是大太阳下面在田里忙,那高温,让人直淌汗,让人虚脱。“弓腰驼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吃饭有气无力,只想睡觉,浑身疼。蚊虫都在眼前乱转,满脸满身都是包,再加上毒辣的太阳晒出的汗水,疼痛难忍。粮食作物的叶子在身上一道道的割着口子,盐水一过,巨疼。这是没有条件的以前,我们只能忍受。现在我们有智慧克服这些问题,但是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送孩子上学的父母心疼孩子,告诉校长,我孩子怕热,请您安装空调。是啊!年轻人越来越脱离土地,城市的孩子就不用说了,农村的孩子还有多少在地里打拼?生活条件好,父母心疼孩子,这感情牵动了父母每一根神经。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变成“高科技”农民吗?我们的条件好了,能避免日晒雨淋?能避免蚊虫叮咬?能避免“弓腰驼背”一干一天几天吗?我觉得暂时免不了。 适应和习惯的力量很大,一个人的可塑性也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不知道军队训练是怎么样的苦,为什么很多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军队,说是让孩子好好锻炼一下,参军就是塑造孩子最好的方式? 现今不愁吃穿的时候,只要干活就饿不死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信仰。 让你睡几天,你睡不着,睡得难受。你需要什么呢?干活(做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我很担心年轻人不愿意做粮食作物科研工作的,因为不容易出成果,日子苦,玩高科技可以但是玩泥巴会让人瞧不起,粮食科研要种田玩泥巴;没吃过田间劳作的苦,一时还难适应,再说,我们条件好了,选择多了,为什么干这个活呢?不止一个博士说,有次田间劳作,带孩子的母亲对孩子说,看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像他(她)一样下田干活。 人才是一切的源泉。“高科技”农民被人瞧不起?我们何谈尊重人才?搞科研,我们劳务费10%有没有不清楚,但是就是少啊!现在一个试剂动辄上万,少则几百,有的为发文章搞测序一下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投入,投入后就是一堆破数据,更可气的是重复做这一个实验,浪费国家资源。而“高科技”农民,仅能温饱吧!有的项目,仅靠人干活就能完成,却搞出一大批要买的试剂和仪器。这让人觉得,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一个机器值钱。 尊重人才,就要爱护人才,关心人才,提供好的生活条件。。。。。。 年轻“高科技”农民需要爱护,需要关心,条件好了就要少受点能解决得了的苦,集中精力做科研,出成果。哪里投入哪里就有收获,让每个高科技农民兴奋而来,高高兴兴回家。 这一个过程需要艰苦奋斗,变革的过程,受点苦,以后就好了。。。。。。 陕西一村庄仅剩夫妻两人 500亩土地随意耕种(请看链接)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318/13562358_0.shtml#_zbs_2345_bd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象日随想
xuxfyuwp 2014-5-4 16:37
今天是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前几天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谈了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将天气、气候与水一样,作为资源一样看待,应是这次气象日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在气象开放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谈了这一看法,水作为人类生存无法缺少的资源,应是不会有任何质疑的,特别是对于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更应提高对水的珍惜和保护意识。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如何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在理解上不像水那样直观。 记得曾在一次讨论农业发展的会上,针对有人提出我国尚未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的说法,我表达了不同看法,人类不应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祈盼,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人若离开天气、气候,离开阳光、雨露、空气就无法生存,上天创造了适宜的自然环境,这是人类必须依赖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要摆脱呢?关键是要如何去适应、利用、享受和保护,包括防范,也算是一种适应吧。如果认同这一观点,天气气候作为一种资源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得前年去宁夏时,就听当地人谈到过那里的气候很适宜种植酿酒的葡萄。宁夏向西,气候干热,葡萄含糖量偏高;宁夏向东,雨水增多,含糖量又不足,葡萄易酸,我不知道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但确实体现出了人类主动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实际上,在国外判断红葡萄酒的品质也与气候有很大关系,记得去法国时就听那里的人讲过,选择葡萄酒,除要看品牌外,还要注意年份和产地,这些指标与气候有关,会选的人都知道哪年的葡萄酒好,依据就是生产年份的温度、雨水和光照。 今年我国江南一带就面临气候资源的不平衡,对人类生活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其特点是阴雨天多,日照少。浙江今年1月1日至今的累积平均雨量已达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二多的水平,而平均累积日照时数则为历史最低,到3月23日是140小时,仅为历史同期平均值280小时的一半。雨少了不行,如今春的云南,造成干旱,易发火灾;雨多了也不行,造成低温,降低日照,影响生活上产,多变的天气气候不是那么顺从人意的。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的机会,到杭州参加了浙江气象应急电视频道的开播仪式,并到杭州气象局的气象科普馆看了看,不少中小学生在那里参观,颇有兴致地与那些科普展品亲密接触。还看了杭州局的大气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对杭州大气颗粒物成分的实时监测,包括PM10、PM2.5和PM1,总体上看比北京的情况要好。PM10的变化曲线趋势与PM2.5大体一致,这印证了一个观点,观测到了PM10,大体可以掌握PM2.5的情况,现在人们那么重视PM2.5的监测,应与媒体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若不掌握PM2.5,知道了PM10,也应基本了解到空气质量的指标。 不合理的发展方式,是对天气气候资源的破坏,当看到一些大城市被雾霾笼罩的时候,天气作为一种资源,其动力作用肯定减弱了不少,还会发生负面影响,诱发疾病、影响交通,降低光照等。总之,如何有效利用、保护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并非易事,增添动力是人们的愿望,实现起来还需要人类自身的智慧。 晚上赶回北京,航班晚点,原因是北京刮起了大风,也算是天气引发的负动力吧。 (原文写于2012-03-24 00:34:0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南博友沙龙第9期:专家把脉湖南农业发展
蒋高明 2014-4-14 22:03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不断受制于人后患无穷(3): 国际市场
热度 1 蒋高明 2013-4-12 09:29
 蒋高明   1、中国农业市场正承受着到来自境外农业产品的冲击   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了以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   美国进口的粮食是美国政府高额补贴生产出来的;   美国出口给中国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   美国补贴给农民的费用是中国人给的。   按照现代农业和市场的标准,美国农场主生产粮食是赔本的。我们知道,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美国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不会发扬共产主义精神的。美国人到底补贴了他们农场主多少美元?中国人借给了他们多少钱?中国农民从政府那里到底得到了多少人民币?这些数据一旦明确了,我们或许就得到了答案。作为近14亿人的中国,在吃饭问题上如果受制于人,那将是一条不归路!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警惕美国用美元打败中国农业!   美国的所谓现代农业是亏本的,没有政府的大量补贴,美国农场主根本就不能生存。下面是一些数据:   美国的农业产值才3046亿美元,而农业补贴居然高达1092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1/3强!    2、为什么美国政府倒贴金钱支援中国的农业呢?   美国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比中国本土的还低,因为美国政府给予了补贴。美国3亿多人,最多生产2亿吨粮就能满足其奢侈需求了,政府为什么赔钱多生产1亿吨粮食供应国际粮食市场呢?其中中国是最大的买主。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美国人要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吗?要知道,在美国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美国欠中国的3万亿美元不还,大量印美元使其贬值;中国人的几百吨黄金放在美国取不回来,而他们却倒贴钱给中国进口粮食,这其中的战略意图不得不防。   美国在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等领域的一切高科技对中国实行最严格的封锁,而唯有转基因这个高科技却不远万里送货上门,还派洋专家到中国来游说,连《科学》的主编也进中南海去游说我们的高层领导,科学家当起外交官来,难道这些都不能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吗?   所谓粮食美元,就是将美元和粮食绑定,让粮食替代石油成为美元的锚定物。美国政府每年对美国的农业补贴高达农业总产值的1/3强!   这就意味着美国的粮食能以大大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其他国家进行恶意“倾销”,以此毁掉他国农业的基础,美国每年在转基因大豆上就给美国豆农补贴19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200亿元,使得美国的转基因毒大豆能够低价倾销中国,从而打败中国的天然高蛋白、高营养大豆,美国的农业产值才3046亿美元,而农业补贴居然高达1092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1/3强!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实际上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中国的农业补贴只有中国农业总产值的13.3%!比美国低一倍还多!而美国的农业补贴都是实打实地每一毛钱都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的,是由专门政府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落实的,谁也休想从这里捞一点油水,而中国的农业补贴则经过层层盘剥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所剩无几!   中国农业事实上已经被美国控制,从理念上、技术上、产品销售上,美国人对中国农业的蚕食可谓“用心良苦”,他们设计的中美国农业模式,派鼓吹手游说政府,并收买媒体,无非是引起中国农业为美国马首是瞻。其实,国人并不清醒的是,中国发展美国式农业走得是一条亡国之路。   笔者进行过粗略测算,如果中国农业学美国,也让2%的农民养活98%的城里人,也大量消耗动物蛋白质,即使产量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需要120亿亩耕地。这对于只有不到18亿亩耕地来讲的中国,是完全行不通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530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不断受制于人后患无穷(2)国内市场
蒋高明 2013-4-11 23:00
蒋高明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任由各类农业公司控制。尽管国家每年投入大量农业经费,但这些经费被各级农业部门层层截留,其余的则逐渐到了各类农业公司头上。化肥、农膜、农药等基本农用物资,农民是没有办法生产的,只有到市场上去买。当农用物资涨价时,只好认吃亏。 原来农民自己留农家肥,对化肥依赖度低,但现在由于年轻劳动力严重缺乏,积农家肥费时费力还脏,几乎没有人愿意干了;以前农民用秸秆覆盖也能收获一些经济作物,但随着农用地膜的普及,秸秆不被人看好,在地头一烧了之了;过去由于精耕细作,加上间作套种,基本不用农药,农田里的天敌多,害虫没有今天这么猖獗,随着大量农药的使用,天敌也被消灭了。害虫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农药越打越多,逐渐农民对农药也产生了依赖。为了控制害虫,一劳永逸解决害虫问题,有人用转基因的办法让庄稼自己制造农药,这样引起的麻烦更多。 除了转基因种子外,连农药和化肥想买别的品牌都不行,农民种地完全受制于人了。 非常奇怪的是,农民对于自己生产出来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农产品,自己却没有定价权,完全听人市场摆布,市场又听资本摆布: 遇到一年大蒜贵,农民就一窝蜂种大蒜; 一年猪肉贵,农民又一窝蜂养猪; 一年绿豆贵,农民又抓紧种绿豆。 造成市场总是出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吃亏的总是农民。农产品便宜的时候,农民任其烂在地里都不去收。 长期这样下去,农民就会逐渐对土地失去兴趣,进而转移到城市谋生。农业完全听任市场的苦果就是,先是死鸡死猪走向百姓餐桌;后是政府监管严厉时,养猪户向河道里丢弃死猪死鸡死鸭,造成黄浦江飘来死猪、长江飘来死鸭、河海飘来死鱼的“壮观局面”;城里人被迫吃地沟油、儿童喝三聚氰胺牛奶;全体中国人吃美国来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 几十年前中国人就解决了吃饭问题的,现在却要要看外国人脸色,且餐桌上的食品已远非当年那样安全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不断受制于人后患无穷(1)种子
蒋高明 2013-4-10 21:57
蒋高明 目前中国农业,由于分工越来越细致,农民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种地自己说了算,逐步发展到种地的自主能力下降,农业受制于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先来看种子。现在,农民种地不能留种了,种子是由种子公司控制,甚至外国人控制。种子的极端重要性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讲,那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饿死爹娘,不吃种子粮”,没有种子就没有来年的收成,忍饥挨饿也不能吃种子。笔者小时候嘴馋,将父亲藏起来的花生种偷吃了一把,挨了一顿打。在农民眼里,那些种子是不能动的,偷吃种子的罪过是比摔坏锅碗瓢盆要大的,农家孩子只要犯了这些错,就得挨打,其目的是要孩子们长记性。 几千年来,农民种地留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农民就是天生的育种专家,他们往往把那些个头大,整齐、没有杂质的种子提前晒干,找安全的地方储存下来,其余的才作为食物。农民种地留种就成了习惯,成了常识。长此以往,栽培品种不断优化。现代育种专家做科学试验,培育优良品种,其前期材料大都是农民祖祖辈辈而留下来的。后来,杂交作物出现了(北方的玉米,南方的水稻),农民不能留种了,这样的品种多了,农民就依赖种子公司。现在,转基因作物又出现了,农民非但不能留种,恐怕种地也要提心吊胆了,搞不好还要吃官司——转基因巨头有着各种理由禁止农民留种,即使被转基因作物污染了,本来是受害者,却说你偷了他们的种子。跟资本家是没有理好讲的。 非常奇怪的是,一些传统的种子既不是杂交的,也不是转基因的,但农民依然要去买种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国内外种子公司的公关力量起了作用。他们向农民宣传商业种子的种种好处,国家还向种子公司提供一定的补助,使得种子价格相对低廉,他们把种子站布局到村头。这样,农民得到了那么多的承诺,又嫌留种麻烦,就从种子公司买种子,传统的留种子做法就没有人再提了。即使农民买了假种子上了当,也只好打破牙齿望肚子里咽——种地的个体农民是无法与强大的种子公司抗衡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公约
liuxuxia126 2013-3-3 15:08
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公约 导言 合约缔结各方: ·确信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独特的自然属性,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随之产生的问题需要特殊的解决途径; ·震惊于这类资源持续的损失; ·认识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国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所有国家都同样非常依赖着这些提供粮食和农产品的植物遗传资源,无论这些资源源自哪里; ·承认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挖掘,收集,描述,评估及记述是从根本上符合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与世界粮食最高行动纲领的,符合当今及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和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完成这一目标的能力急需加强; ·注意到全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使用行动计划被认为是一个国际认可的活动框架; ·进一步认识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是作物品质改良不可缺少的原始材料.不论这种改良是耕种者的经验选择,正规的育种实验或是利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方法实现的,都是适应不可预知的环境变化和未来人类需求的物质基础; ·肯定了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世界上的所有地区尤其是那些植物遗传资源的起源和多样性中心地区,保存,改进和利用这些资源是耕作者的基本权利; ·也肯定了条约中认可的关于保存,使用,交换和出售农场保存的种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权利,参与决策制定的权利,公正公平地分享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使用所带来利益的权利等是耕作者基本的权利保障,也是在国家和国际水平上对耕作者权利的提高; ·承认本条约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国际协议在可持续农业及粮食安全方面府该是相互支持的; ·确认条约的缔结者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在其他国际协议之下以任何解释方式发生改变; ·理解上述内容并非是为了在本条约和其他国际条约之间制造分歧; ·意识到关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问题是涉及到农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交汇点的问题,确信应该在这些方面之间达成协作; ·认识到其在过去和未来两代人之间实现保存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责任; ·认识到在行使关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时,各国间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高效多边的系统,以推动对这些资源的协商选择和公正公平地分享资源所带来的利益,相互问获得利益; ·希望依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章程第十四条款,在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在下文中简称FJLO)框架内缔结一个国际协议. 已经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部分前言 条款1目标 1.1本条约的目标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公正公平地分享利用这些资源所获得的利益,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调一致,致力于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发展. 1.2本条约通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的紧密联系来实现这些目标. 条款2术语的使用 为了明确条约的含义,特定义下列术语在条约中的含义,这些定义不包括商品贸易中的含义: "原生境保存"意为在物种可繁育种群的自然环境下,或被驯化或被培养的植物品种在其可发展自身属性的环境下,对物种的生态系统,生活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物种种群的维持和恢复. "非原生境保存"意为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在其自然生存环境之外的保存.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意为任何对粮食和农业有现行的或潜在价值的植物起源遗传材料. "遗传材料"意为植物起源的任何材料,包括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材料,包括遗传功能单元. "品种"意为一个植物分组,在一个单千的最低级别的植物分类下,能够通过繁殖表达其特性和遗传特点. "非原生境收藏"意为粮食和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在其原生自然环境之外的收藏. "起源中心"意为一种植物,无论是驯化的或是野生的,最先发育特征属性的地理区域. "作物多样性中心"意为原生自然环境中包含高水平的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区域. 条款3适用范围 本条约适用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 第二部分总则 条款4一般义务 每个签约方应该确保其法律,法规,执行程序与本条约中所承诺的义务相一致. 条款5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勘察,收集,描述,评估及记录 5.1每个签约方应须经国家立法,与其他签约方以适当的方式,促进形成一个完备的开发,保存和可持续利用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途径.特别是: (1)调查清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在已经存在的种群中注明变异的状态和程度,包括那些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变种,如果可能,还需评估对资源的各种威胁; (2)促进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有关这些面临威胁或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遗传资源的信息的收集工作; (3)适度促进或扶持耕种者或地方社区在管理和保护其本地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方面的努力; (4)促进作物野生亲缘植物和可提供粮食产品的野生植物的原生境保护,包括被保护的地域,尤其是本土的资源和地方社区的工作需要支持; (5)合作促进高效可持续异地保护系统的发展,对完善资源的记录,描述,重建和评估给予适当的关注.为了促进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研发和推广相关的技术; (6)监控粮食和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保藏中心对成活率,变异程度及遗传完整性的管理. 5.2签约各方应该逐步地减少或尽可能地排除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危害. 条款6植物通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1签约各方应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法律政策措施来推动粮食及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2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包含以下措施: (1)采取公平的农业政策来适度促进多种耕作系统的发展和维护,从而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为了耕作者的利益,尤其是生产和使用自有作物品种的农户,以及使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维持土壤的肥力和防治病虫害,杂草的农户,应当强化通过最大限度的进行种问和种内杂交来保护及增加其品种资源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3)尽力促进有农户参与的植物育种工作,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加强研发更加适用于当地(包括边远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的作物品种; (4)拓展作物遗传资源的基础,扩大适用于农户的遗传资源多样性的范围; (5)酌情促进对当地或适用于当地的作物品种,杂交种和末充分开发物种的使用; (6)酌情扶持农场管理中作物品种和物种多样性的广泛使用,作物品种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农业发展和植物育种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减少作物品种的弱点和降低品种的遗传退化,改进不断增加的世界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7)适当评价育种策略调整和品种推广,种子销售的规则. 条款7国家义务和国际台作 7.1为实现粮食和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及可持续利用,每个签约方应当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遵照条款5,6,与其他签约国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政策,计划及行动上达成一致的共识. 7.2国际合作尤其应当: (1)建立和加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关于保护及可持续使用粮食与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的能力; (2)与条约第四部分相一致,加强改进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评估,记录,遗传性强化,植物育种,种子繁殖,分享,提供,交换等方面的国际活动和相应的信息与技术; (3)维护和加强在本条约第五部分阐明的制度安排; (4)贯彻本条约条款18的财政政策. 条款8技术援助 为了促进本合约的执行,签约各方同意对其他签约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种援助可以是双向的或通过适当的国际组织实现. 第三部分农户的权利 条款9农户的权利 9.1签约各方认识到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品种起源中心和品种多样性中心地区的农户,地方和社区机构在保护和发展世界粮食及农业的基础保障一植物遗传资源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9.2签约各方同意,认可农户对粮食和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的权利的责任取决于各个主权国家.考虑到农户的需求和优先权,每个签约方在本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当尽力保护和改进农户的权利,包括: (1)保护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 (2)公平参与分享开发粮食和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所带来利益的权利; (3)参与制定国家有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决策的权利. 9.3本条款中的任一项都不能限制农户在符合本国法律的情况下,对其自身拥有的种子或繁殖材料的保存,使用,交换和出售. 第四部分获得资源和利益分享的多边体系 条款10获得资源和利益分享的多边体系 10.1在与其他主权国家的关系上,签约各方承认各主权国家对其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依据国家或政府法规的许可获取这些资源. 10.2在运用这些权利时,签约各方同意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边体系,使其在有效获取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及公正公平地分享资源利用所带来的利益两方面能够起到有力的,高效的,明显的作用. 条款11多边体系的范围 11.1如条款1所述,为了促进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公正公平地分享资源利用所带来的利益,依据食品安全及相关的标准建立的多边体系应该包括附录I中所包含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 11.2如条款11.1中所述的,这个多边体系应当包括签约各方在公共领域管理监控下的附录I中所列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为了使这个多边体系包含最完备的资源,签约各方邀请所有附录I中所列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拥有者加入这个多边体系. 11.3签约各方也同意以适当的方式鼓励那些拥有附录I中所列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自然人或法人在其权利许可范围内参加这个多边体系. 11.4在加入本条约的前两年中,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当对计划纳入条款11.3中所述的多边体系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进行评估.评估之后,对条款11.3中所指的拥有粮食和农业植物自然资源,但还未加入本条约的自然人或法人,各方政府应决定是促使其加入本多边系统还是按其认为合适的其他方式管理. 11.5本多边体系应该包括附录I中所列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这些资源可按条款15.1(1)所规定保存在国际农业研究专家组(CGIAR)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保藏中心;或按条款15.5所规定保存在其他国际机构. 条款12多边体系内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有效获取 12.1如条款11所述的在条约规定内促进多边体系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 12.2本条约赞同在多边体系内采取必要的合法或其他适宜的方式为其他合作机构提供资源的获取.依照条款11.4的规定,这种获取应该按照每个缔约方的权限提供给其自然人和法人. 12.3这种获取可依据下列情况提供: (1)获取的资源应当仅用做粮食和农业资源的使用及保护方面的研究,育种与培训,保证不包括化学的,药物的,和域其他非粮食用料工业的利用.在作物多用途利用情况下(粮食和非粮食),食品安全性是判定是否处于多边体系内和是否可以获取使用资源的重要因素; (2)资源获取应该是一致地,迅速地,不需要遵循任何附加条件地,免费地,即使收费也不超过最少费用; (3)在服从于适用法律的前提下,所有有用的说明数据,任何其他相关的非保密的描述信息,都应该与资源本身一起提供; (4)在从多边体系接受的申请表格中,资源提供者不应该要求任何限制获取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或它们的遗传组分,成分等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 (5)获取处于栽培期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包括农户正在栽培的植物材料,应该服从栽培者的决定; (6)获取涉及知识和其他产权的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应该与相关的国际协议和国家法律相统一; (7)根据本条约的规定,获取者从多边体系内获取及保存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还应该继续能为提供者所使用; (8)为了公平对待本条款的其他规定,本合约同意获取原生境培养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应依据其国家法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应依据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12.4为此,遵循上述条款12.2和条款12.3,为有效获取资源,条约最高管理委员应当采用一个标准材料转让协议(MTA).该协议应包含了条款12.3(1),(4),(7)各项和条款13.2(4)②的利益分享规定以及本条约的其他相关规定,还包括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接受者应该要求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资源的传递者均遵守MTA的转让条件规定. 12.5假如关于标准材料传送协议出现争议,是否对出现争议的MTA履行义务取决于涉及这些MTA的所有成员国时,签约各方将确保在各自的法律体系下,在符合司法要求的情况下,提供有效查询资源的机会. 12.6在突发灾难情况下,本条约组织同意提供多边体系内适当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便与灾害救助系统合作为农业系统的重建做出贡献. 条款13多边体系内的利益分享 13.1本条约组织认识到在多边体系内有效获取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会对体系自身带来巨大利益,同意因此产生的利益应该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公平公正地分享. 13.2在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本条约同意应该遵循下列机制公正公平地分享多边体系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所带来的利益,包括商业上的利益(如信息交换,获取和转让技术,通过商品手段分享利益),在全球滚动行动计划下采用优先活动领域: (1)信息交换 本条约同意就多边体系下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描述,评估和使用情况提供有用的信息,信息类型为分类目录,详细目录,技术信息,技术结果和科学与社会经济研究结果等.这些信息应是可利用的,非机密的,法律允许和适应本国国情的.这些信息通过条款17规定的信息系统对所有条约签定方开放. (2)技术的获取和转让 ①条约缔结各方承诺提供和域促进在多边体系内获取,利用,保护,描述和评估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技术.认识到某些技术只能通过遗传材料来转让,按照条款12的规定,在多边体系下,条约缔结各方应该提供和域促进获取这些技术和遗传材料以及利用这些遗传资源所得到的改良品种与培育好的遗传材料.在提供和域促进获取这些技术,改良 品种和遗传材料时,应当尊重私人的财产权利,相关的法律,以及各个国家的国情; ②在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获取及转让技术时,应当提供一整套的实施办法,包括资源的建设和维护,资源的分享,以不同作物为主题的资源利用方面,专业组织各种类型的研究,开发和与遗传材料相关的商业风险投资方面的合作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基础条件装备的有效获取等; ③在向本条约缔结国中的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获取及转让上述①和②条款所述的技术,包括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时,应当提供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当被提供的技术是用在保护这些国家的资源和维护农户的利益时.在多边体系中,参与研究和开发的各成员之间应该适当让步及相互提供优先条件.提供上述这些获取和 转让应当完整而有效地遵循知识产权保护法,并与之协调一致. (3)资源建设能力 关于多边体系涵盖下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在其有关这些资源的计划及项目中建设能力的需要,条约缔结各方同意给予下列优先权: ①设立和强化有关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科技教育和培训项目; ②发展和强化有关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科研基础条件设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 ③开展更适宜的科学研究,如果可能,和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来发展他们在其需要领域的建设与研究能力. (4)商品化收益和资金的分享 ①条约缔结各方同意,在多边体系下,为了实现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商业利益的分享,在本条款下,应当通过私人和公共部门的参与,通过合作和协作,包括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中的私营部门的参与,采取措施加以实现; ②条约缔结各方同意,参照条款第12.4,标准材料转让协议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接受者如果利用从多边体系中获取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开发了一个产品,那么他应该参照条款19.3(6),与本多边体系分享产品所带来的利益.除非该产品是无偿地提供给其他的研究和育种工作者使用,否则本条约要求资源接受者提供这种利益分享. 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该首先按照商业惯例明确这种支付的规模,组成和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产品的资源接受者制定不同水平的支付规模;当然也应考虑免除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中小型农户的费用支付.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可以从公正公平地分享利益的角度考虑支付的规模问题,也可以从条约生效起的第一个五年为一个评估阶段,来评估标准材料转让协议是否也适用于那些向其他研究和育种者无偿提供资源商品化的产品情况. 13.3条约缔结各方同意,在多边体系下,对于所有国家的农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如果他们从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遗传资源,那么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带来的利益应当主要地,直接或间接地分配给他们. 13.4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对维护多边体系中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们的需求是特殊的,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该在其第一次会议上,遵循条款18所制定的资助政策,考虑制定相关政策和标淮来特别帮助这些国家保护其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 13.5条约缔结各方承认为了充分地贯彻全球行动计划,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朗国家,各方应当有效地执行本条款和条款18规定的财政政策. 13.6对于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中获利的食品加工企业,条约缔结各方应该考虑他们应对本多边体系承担多种形式的,无偿的利益分享政策. 第五部分辅助部分 条款14全球行动计划 认识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全球滚动行动计划对本条约的重要性,条约缔结各方应该适当通过国家干预,国际合作来提供一个连贯的工作框架促进它的有效执行,其中的资源建设能力,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换参照条款13的规定. 条款15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和其他国际研究机构开展的粮食及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非原生境收集 15.1条约缔结各方认可位于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下设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1ARCs)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非原生境收集中心对于本条约的重要性.条约缔结各方呼吁IARCs与本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针对该收集中心依据下列情形和条件签署协议: (1)本条约附录I中所列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及IABCs所保存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应当按照本条约第四部分条款的规定使用. (2)本条约附录I中未收录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及IARCs在条约签定之前收藏的植物遗传资源应当遵循IARCs(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与FAO(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当前正在使用的标准物质转让协议(MTA)的规定使用.这一标准物质转让协议(MTA)应由条约管理机构在第二次正式会议之前,与IABCs(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协商,参照条约相关规定尤其是条款12和条款13中规定的情况进行修改: ①IARCs应当根据本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计划表定期地通报所受理的标准物质转让协议情况; ②从合约缔结各方的领土上采集原生境条件下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时,该国应该按要求提供这种资源的样本而不需要任何标准物质转让协议; ③在上述MTA情况下产生的收益依据条款19.3(6)自然归属本条约组织,应用于正在讨论中的关于粮食和农业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项目上,尤其是那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及地区的项目,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和最不发达地区的项目上; ④IARCs依据自身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有效地满足MTAs的条件,如果不能提供应尽快通知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 (3)IARCs承认本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依据本合约的规定针对其所属的非原生境种质资源收藏所拥有的制定政策指南的权利. (4)IARCs有权支配和使用保藏这一非原生境资源的科研技术条件设备,IARCs承诺依据国际标准,尤其是由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粮食及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签署的"基因库标难"来管理与维护这些非原生境收藏物. (5)本条约组织秘书处将尽力为提出要求的IARCs成员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 (6)本条约机构秘书处任何时候都有权使用条约体系内的条件设备,有权检查条约体系内直接涉及遗传材料保存和交换的所有活动. (7)如果IARCs所属的非原生境收藏的有序维护受到了任何事件,包括不可抗力的威胁和破坏,本条约组织秘书处在取得所在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帮助其将收藏物转移和撤离到其他临时地点. 15.2条约缔结各方同意向依据本条约规定与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签定了协议的IARCs成员提供多边体系内附录I中有关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有效获取. 15.3对于IARCs成员在参加本条约之后收到和保存的附录I中未列出的遗传材料,拥有这些材料的成员和希望获取这些材料的成员应该依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或其他适用法律,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来实现这些遗传材料的交流. 15.4对于IARC成员的项目或活动中非常需要而又未在附录I中列出的遗传资源,在经双方友好协商后,条约缔结各方应积极提供纺已经与本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签定协议的IARCs成员. 15.5为了本条约的使命,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将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条款16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台作网 16.1在本条约现有条件和活动安排的基础上,发展现有的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合作,尽可能完整地涵盖所有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 16.2条约缔结各方应当酌情鼓励所有相关机构:政府部门,私营部门,非政府部门,研究部门,育种机构等加入到这个国际合作网中. 条款17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全球信息系统 17.1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针对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环境领域,条约缔结各国应该合作开发和巩固一个全球信息系统来促进信息的交换.希望通过使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信息能被所有条约缔结国利用,从而使这种信息交换促进利益的分享.在开发全球信息系统中,将寻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息交换机制的合作. 17.2为保证这些植物遗传材料的安全,条约缔结各方应该对威胁遗传资源有效维护的危害提供早期预警. 17.3为推动在条款14中所列的全球滚动行动计划,条约缔结各方应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合作,定期对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进行评估. 第六部分财政规定 条款18财政来源 18.1条约缔结各方承诺遵循本条款的规定执行本条约的财政政策. 18.2本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加强在执行本条约各项事务时财政支出的有效性,透明度,效率和效力. 18.3为了调动资金用于优先的事务,计划和项目,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并且将全球行动计划纳入预算,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地制定财政目标. 18.4依据这个财政策略 (1)为执行条约下的计划和项目,在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国际机制,资金和组织下,条约缔结各方应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来确保优先关注对预期和协商过的资金的有效分配. (2)对于条约缔结国中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他们是否能有效地执行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取决于条约组织中相关财政资源的有效分配,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分配.条约缔结国中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成员应该给予本国粮食及农业遗传资源保藏能力建设计划及项目正当的优先权. (3)发达国家成员和发展中国家成员以及经济转型期国家成员应该通过双边的,地区间和多边的合作渠道,为完成本条约的使命,提供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经费来源.这些渠道包括条款19.3(6)中相关机制. (4)每个条约缔结国同意根据本国能力和经济条件为国家级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活动承担与提供经费来源. (5)条约缔结各国同意依据条款13.2(4)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是经费来源的一部分. (6)条约缔结各国,条款13规定的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类型组织可以提供无偿资助.条约缔结各国同意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该制定鼓励无偿资助的具体政策. 18.5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中签定的关于农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计划与项目,合约缔结各国同意给予优先权. 第七部分组织制度 条款19最高管理机构 19.1本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据此建立,包括所有条约缔结国. 19.2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的所有决议应经所有成员一致同意.除非所有成员达成对关于某个措施的决议采用其他表决方法.关于条款23和条款24的决议必须要求一致通过. 19.3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功能是遵循本条约的使命,保证本条约的完整实施.特别是: (1)为条约的贯彻实施特别是多边体系的操作方式提供政策指导和管理指南; (2)负责采用贯彻实施条约所进行的计划和项目; (3)依据条款18的规定,召开首次会议和定期的条约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政策讨论会; (4)负责条约的财政预算; (5)筹划和建设必需的辅助机构,并且负责这些机构的委任和组成; (6)按照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财务机制,如信托账户,来接受和使用贯彻执行条约目标的经费; (7)建立和维护与相关国际组织及谈判机构的合作关系,特别应该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成员大会与本条约相关联的部分,包括它们参与财政策略; (8)依照条款23的规定按照需要筹划和实施对本条约的修正; (9)依照条款24的规定按照需要筹划和实施对本条约附录的修正; (10)参照条款13和条款18制定鼓励无偿捐助的实施政策; (11)承担实现本条约目标可能需要的其他职能; (12)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各方大会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及条约机构的有关决议; (13)酌情向生物多样性公约各方大会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及条约机构通报本条约的执行情况; (14)在条款15的规定下,批准与IARCs和其他国际协会问的协议,总结和修正条款15中的MTA. 19.4以条款19.6为条件,每个条约缔结国只能委派一名代表在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大会投票,该名代表可以配有一个替代代表以及若干专家和顾问.替代者,专家和顾问可以参加最高管理机构大会但没有投票权,除非他们被授权代替正式代表. 19.5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他任何非本合约成员的国家地区,可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大会.任何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领域有资格的其他机构与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如果希望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大会,需向大会秘书处通报,获得l/3大会代表的同意后即可参加.观察员参加 和出席大会需依照最高管理机构的规章程序. 19.6作为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成员的本条约成员,应参照已作必要修正的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总则及宪章,行使他们的成员权利和履行他们的成员义务. 19.7如果需要,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该修正其本身的一些不适合条约的规章制度和财政制度. 19.8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的任何会议都要求占大多数的法定人数成员国代表出席. 19.9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该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正式会议.这些会议应尽可能地紧随着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正式会议而召开. 19.10在认为有必要时或应任何条约成员国的书面要求(这一书面要求必须经过至少 l/3的成员同意),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该召开特别会议. 19.11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应按照操作程序选举出主席和副主席(全称可以叫做"主席办公室"). 条款20秘书处 20.1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应该经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承认,由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总于事委任.一些必需的工作人员协助秘书长完成工作. 20.2秘书处应当履行下列职能: (1)安排和处理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各部门和其他附属机构的工作事项; (2)帮助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完成其职能,包括执行分配给他的一些特殊工作; (3)向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汇报它的活动. 20.3秘书处应该向总干事以及所有成员国通报下列信息: (1)执行之日起六十天内通报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决议; (2)依据条约规定从条约缔约回收到的信息. 20.4为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的会议提供联合国采用的六个语种的文件. 20.5为完成本条约的使命,应与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的秘书处在内的其他组织和条约机构开展合作. 条款21操作依据 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将在其首次大会上讨论并通过促进遵守合约规定和处理违反合约规定情况下的有效合作程序及操作机制.这些程序和机制将包括监控,建议和援助,在发展中国家成员和经济转型期国家成员需要的情况下,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援助. 条款22争议的解决 22.1在条约缔结国间产生有关条约条款含义和应用上的分歧时,有关各国应通过协商解决. 22.2如果有关各方不能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应共同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和调停. 22.3从认可,接受,赞成或加入本条约之时起,任何一个条约成员国通过书面声明发生如条款22.1或条款22.2所述末解决的争议后,其必须接受下列两种或其一的仲裁方法: (1)依据本条约附录H的第一部分所列的程序作出的裁决; (2)服从国际审判法庭做出的裁决. 22.4依据上述条款22.3,如果涉及争议的条约成员国不能接受上交仲裁程序,那么应依据本条约附录II的第二部分的规定调停争议,除非成员国同意. 条款23本条约的修正 23.1任何成员国可以提请对本条约的修正. 23.2对条约的修正应通过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任何有关提请修正的文本应由秘书处在正式提请会议召开前六个月发送给各成员国. 23.3所有对条约的修正应当由出席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 23.4任何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采用的修正案应当在2/3成员国签署批准,接受或认可九十天后生效. 23.5鉴于本条约的目的,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成员不需要签署这种保证书. 条款24附录 24.1本条约的附录是条约的正式组成部分,任何对本条约的参照同时也是对本条约附录的参照. 24.2条款23规定的修正同样适用于对附录的修正. 条款25签署 本条约签署期限是2001年11月3日到2002年11月4日,签署方为FAO的所有成员,联合国未参加FAO的成员和专业组织,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业组织等. 条款26批准,接受和承认 FAO的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可以参照条款25批准,接受或承认本条约.批准,接受或承认的正式文件应提供交存文挡. 条款27加入 本条约在签署期过后,FALO的成员或非FJLO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所有成员或专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专门机构可以继续加入,加入的文档应该提供交存文挡. 条款28生效 28.1依据条款29.2,本条约应当在第四十份批准,接受或承认,加入的文档交存后九十天生效.其中有至少二十份FAO的成员国已经交存了批准,接受或承认,加入的文档. 28.2对每个批难,接受或承认,加入FAO的成员或非FAO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所有成员或专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专门机构,依据条款28.1,在第四十份批准,接受或承认,加入的文档交存后,本条约应在交存之日九十天后生效. 条款29FAO的成员组织 29.1当一个FAO的成员组织提交了批准,接受,承认或加入本合约的文件,成员组织将根据FAO宪章11.7条款的规定,根据对本条约的接受,在必要时通报根据FAO宪章11.5条款提交的权限宣言的任何分配方面的变化情况.当成员组织和成员国之间对本条约范围内任何特别事件负有责任时,任何本条约的缔结方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要求一个加入了本条约的FALO成员组织提供有关信息.成员组织将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提供这些信息. 29.2FAO成员组织批准,接受,承认,加入或退出的交存文档不应当列为其成员国附加的交存文档. 条款30保留权利 本条约未设保留权利. 条款31非成员国 条约各成员国应当鼓励FAO的成员或其他非条约成员国家接受本条约. 条款32退出 32.1任何一个条约成员可以在条约生效两年后的任何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条约交存机构退出本条约.交存机构应立即通知所有条约成员国. 32.2退出请求应当在收到通知起一年内生效. 条款33终止 33.1由于退出的原因,导致本条约的成员国总数少于40个时,本条约自动终止,除非剩余的成员国一致同意继续条约. 33.2条约交存机构应当在成员国数量少于40个时通知所有成员国. 33.3当本条约终止时,应当遵循条约最高管理委员会的财务规定处理资产. 条款34受托机构 本条约的受托方是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总干事. 条款35正式文本 本条约的正式文本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 附录Ⅰ多边体系内的作物清单 粮食作物 作物 属 备注 面包果(Breadfruit) (a)Artocarpus 仅面包果 芦笋(Asparagus) Asparagus 燕麦(Oat) Avena 甜菜(Beet) Beta 芸薹类(Brassicacomplex) Brassica等 包括的属为:Brassica,Armoracia,Barbarea,Camelina,Crambe,Diplotaxis,Eruca,Isatis,Lepidium,Raphanobrassica,Raphanus,Rorippa和Sinapis.这包含油籽和蔬菜作物,如卷心菜,油菜,芥菜,独行菜,芝麻菜,萝卜和芜菁.不包括Lepidiummeyenii 木豆(PigeonPea) Cajanus 鹰嘴豆(Chickpea) Cicer 柑橘(Citrus) Citrus Poncyrus和Fortunella属作为砧木包括在内 椰子(Coconut) Cocos 主要天南星科作物(Majoraroids) Colocasia, Xanthosoma 主要天南星作物包括芋头,Cocoyam,Dasheen和Tannia 胡萝卜(Carrot) Daucus 山药(Yams) Dioscorea 小米(FingerMillet) Eleusine 草莓(Strawberry) Fragaria 向日葵(Sunflower) Helianthus 大麦(Barley) Hordeum 甘薯(SweatPotato) Ipomoea 草香豌豆(Grasspea) Lathyrus 小扁豆(Lentil) Lens 苹果(Apple) Malus 木薯(Cassava) Manihot 仅Manihotesculenta 香蕉/大蕉(Banana/ Plantain) Musa 不包括Musatextilis 稻谷(Rice) Oryza 御谷(PearlMillet) Pennisetum 菜豆(Beans) Phaseolus 不包括Phaseoluspolyanthus 豌豆(Pea) Pisum 黑麦(Rye) Secale 马铃薯(Potato) Solanum 包括tuberosa部分,不包括Solanumphureja 茄子(Eggplant) Solanum 包括melangena部分 高粱(Sorghum) Sorghum 黑小麦(Triticale) Triticosecale 小麦(Wheat) Triticum等 包括Agropyron,Elymus和Secale 蚕豆/野豌豆(FabaBean/ Vetch) Vicia 豇豆(Cowpeaetal.) Vigna 玉米(Maize) Zea 不包括Zeaperennis,Zeadiploperennis和Zealux urians 饲草 作物 属 豆科饲草 华黄芪(Astragalu)s Chinensis,cicer,arenarius 洋刀豆(Canavalia) Ensiformis 多变小冠花(Coronilla) Varia Hedysarium Coronarium 山黎豆(Lathyru)s Cicera,ciliolatus,hirsutus,ochrus,odoratus,sativus 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striata,stipulacea 莲(Lotus) Corniculatus,subbiflorus,uligunosus 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angustifolius,luteus 苜蓿树(Medicago) Arborea,falcata,sativa,scutellata,rigidula,trunctula 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officinalis Onobrychis Viciifolia Ornithopus Sativus Prosopis Affinis,alba,chilensis,nigra,pallida 三裂叶野葛(Pueraria) Phaseoloides 三叶草(Trifolium) Alexandrinum,alpestre,ambiguum,angustifolium,arvense,agrocicerum,hybridum,incarnatum,pratense,repens,resupinatum,rueppellianum,semipilosum,subterraneum,vesiculosum 禾本科饲料 非洲兰茎草 (Andropogon) Gayanus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desertorum 匍茎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tenuis 大看麦娘(Alopecurus) Pratensis 燕麦草(Arrhenatherum) Elatius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gigantea,heterophylla,ovina,pratensis,rubra 黑麦草(Lolium) Hybridum,multiforum,perenne,rigidum,temulentum 梯牧草(Phalaris) Aquatica,arundinacea 早熟禾(Phleum) Pratense (Poa) Alpina,annua,pratensis 危地马拉摩擦禾(Tripsacum) Laxum 其他饲料 滨藜(Atriplex) Halimus,nummularia **毛菜(Salsola) Vermiculata 附录Ⅱ 第一部分仲裁 条款1发生争议各方参照条款22提出要求仲裁的议案,并正式通知秘书处.通知应当阐明需要仲裁的主题事项,尤其应当包括争议中涉及的有关对条约条款的解释和应用.如果争议各方在仲裁法庭主席提出争议事项之前不能就仲裁事项取得一致意见,那么仲裁法庭应该确定仲裁的议题.秘书处应该将收到的信息传达给各个成员国. 条款2(1)如果在两个成员中产生争议,那么仲裁法庭应该有第三方成员参加.产生争议的双方应该各指派一位仲裁员,被指派的两位仲裁员应该共同指派第三方仲裁员为仲裁法庭的主席.后者不应该是争议双方国家的人土,也不能是争议双方国家的永久居民,雇员或与其有商业关系; (2)在多于两个成员国间发生争议,有共同利益的争议各方应该通过协议指定一位仲裁员; (3)任何空缺应该按最初指定的方式补充上. 条款3(1)如果在指定了第二位仲裁员后两个月仍未委派仲裁法庭主席,应发生争议的一方请求,FAO的总于事应该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指派一位仲裁法庭主席; (2)如果发生争执的一个成员国在正式提出仲裁之后的两个月内未指派一个仲裁员,其他各方应通知FAO总干事,使其在之后的两个月期限内进行委派. 条款4仲裁法庭应该依据本条约和国际法的规定做出裁定. 条款5除非产生争议的成员同意,否则仲裁法庭应该决定自己的操作规则进行裁决. 条款6应发生争议的任一方申请,仲裁法庭可以推荐临时的基本的保护措施. 条款7发生争议的各成员应该帮助仲裁法庭的工作,特别是利用可以使用的所有方式: (1)提供所有相关的文件,信息和设备; (2)必要时,使仲裁法庭能够召集证人,专家并且接受他们的证据. 条款8发生争议的各成员国和仲裁人员在仲裁期间有义务保证他们收到的信息的机密性. 条款9除非仲裁法庭决定;否则因为案情的特殊情况,法庭的支出应该由争议各方平均分担.法庭应该对所有支出保留一份记录,并且给各争议成员提供一份最终支出报告. 条款10任何条约缔结国,如果其法定的利益由于该项争议所做的决定而受到影响,可以经仲裁法庭许可介入仲裁会议. 条款11仲裁法庭可以审理和裁决有关争议案的反诉讼. 条款12仲裁法庭对程序和实质作出的裁决需经多数法庭成员的同意. 条款13如果争议一方在仲裁之前没有出现或辩护失败,另一方可以要求法庭继续审理并且作出判决.争议一方缺席或辩护失败时,应停止法庭会议.在作出最后裁决前,仲裁法庭应保证裁决是建立在事实和法律基础上的. 条款14仲裁法庭应在裁决正式生效的五个月内执行,除非发现有必要延长限定时间,延长的限定时间不能超过五个月. 条款15仲裁法庭的最后裁决应该针对争议的主题,应该阐明其依据的理由.裁决应该包括仲裁成员的名单和做出裁决的时间.任何仲裁成员可以附上有关最后裁决的单独的不同的意见. 条款16裁决书应该按争议各方装订成册.除非争议各方事前同意受理上诉的程序,裁决书不应包含上诉材料. 条款17争议双方对最后裁决的解释或执行方式的任何争论可由任一方提交给仲裁法庭来作出裁决. 第二部分调解 条款1调解委员会应由一个发生争议的条约成员方提请成立.除非经由发生争议的条约成员国同意,否则调解委员会应该由五个成员组成,其中争议双方各指定一个,委员会主席由其他成员共同选出. 条款2如果产生争议的有共同利益的成员国超出两个,这些成员国应该委派他们的代表共同协商.在两个或更多的成员有利益冲突时,或任一方,无论他们是否有利益冲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分别委派他们自己的代表. 条款3如果递交的设立调解委员会的申请在两个月内没有达成协议,FAO的总干事如果受产生争议的成员国委托,应该在之后的两个月内作出决定. 条款4如果两个月内调解委员会的成员没有选出其主席来,那么FAO的总干事,在争议各方的要求下,应该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指定一名主席人选. 条款5调解委员会应该采用多数委员投票表决的决定.除非产生争议的各方另外要求,委员会应该决定自己的办事程序.它应该呈递一份解决争议的为各方认可的报告. 条款6应由委员会决定调解委员会是否能够提出一项否决议案.
个人分类: 转基因相关|3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家庭经营带来的主要矛盾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2-24 17:35
2003 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 10 年增长,以及接近 6 亿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反映了现有的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和农业经营模式是适应农村和农业发展需求的。在此基础上,土地和劳力的大规模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生产老龄化、兼业化并没有动摇而是增强了我国以粮食为基础的农产品安全综合能力。 但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模式不可避免造成了两个主要矛盾——农业经营碎片化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承包地长期不变造成人地分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在未来 10 到 15 年内可能会演变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50 年代起的农业集体化,一定意义也是为了解决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为了不误农时,某些农业活动,包括基本建设,往往需要短时期投入大量的人力或机械,这是个体小农所不具有的。因此,大集体经济散伙以来,农民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自发出现了雇工(机械)和帮工(换工)。换工主要是在同族近枝、邻里和好友之间,仍或多或少带有合作经济的特色,不过是退回到了互助组阶段以前。而且,由于共同劳动,和大家集体时代比,农村同族近枝形成的宗族力量也在增强。 同时,我国有接近 2 亿户小农,户均经营面积一般只在 5-10 亩左右,这一方面使得农田景观非常破碎,而现代农业技术主要适用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造成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一直极低下。同时,中国农业已经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现代农业转变,亿万农民的分散决策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农业生产格局和农村景观不仅非常破碎,而且动态变化也极其显著,这进一步限制了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了使千百万小农户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试图在农村确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专业合作社、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等农业社会化生产模式。为了发展规模经营,稳定市场供应,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但是专业大户、租地农场以及合作社虽然规模较大,但也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沧海一粟,根本不可能具有左右市场的能力。 同时,中国农民具有极其高超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任何专业大户、租地农场和合作社都不可能垄断某一个高价值市场。 由于地租和雇工成本,在市场低潮期,规模经营的压力更大。而个体小农没有地租压力,甚至可以不要劳动力报酬,耐受力更强。 专业合作社以及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生产模式为什么一直推广示范的阶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难以具有抵御市场动荡的能力。经济效益好时候固然可以皆大欢喜,但一旦亏损两口子都可能干仗,合作社很可能散伙了事。而且,合作社和公司化经营规模越大其抵御市场动荡能力越高,但同时期内部管理成本也将急遽增加,搭便车行为也可能普遍发生,这也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延长土地承包年限可以增强农民对农业的投入,避免短期行为。 20 世纪末,国家出台了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增人不增地这种 “ 摊丁入亩 ” 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从福利供给层面抑制农民的超生冲动。 但是这如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实际上假定农民的职业是固定的、世袭的、终身的,否则必然会带来了有很多的矛盾,经过一两代人时间的累积,农村中人地分离的情况会很严重,必然会造成某些承包地无力耕种,甚至出现新的地主和雇农。 随着建国后出生的第一代农民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农村土地承包的矛盾将逐渐显现,甚至非常尖锐。由于婚嫁,通过求学、经商、务工等进入城市,农村中有人(劳动力)无地、有地无人(劳动力)的矛盾将逐渐突出。比如我早年一个很好的朋友,她们姊弟四个中只有一个妹妹留在了农村,而且嫁到了十几里远的外村,她们的父母已经接近 60 岁,虽然现在还能经营十几亩承包地,但是总有一天会有心无力的,而且也用不了十几年了。在老家有我的两个近枝家族,曾经有 20 几口人,总的承包地接近 40 亩,但是现在只剩下我弟弟和几个远房堂兄在家乡务农,我和下一辈的侄女们都已经远离了农村。而且堂兄们已经年届五十,未来 10 到 20 年的时间内,他们也会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而且我弟他老丈人那边也有一二十亩地。 目前,独女户或双女户以及多女户约占农村总户数中的 1/5 ~ 1/4 。在女到男方落户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父母年老去以后,土地承包权的继承将成为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嫁到村外的女儿总不能跑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回来种田吧(实际我弟他们每年有 1/3 的时间在他岳父那边种地)。 同时一部分农业人口通过种种途径城市化,但是他们还在继承了在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而与此同时由于土地承包权无法调整,一些家庭由于人口增长,必然会出现有人无地的情况,会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土地承包期延长后出生的孩子,长大后或许就是真的“失地农民”,这种情况 10 ~ 15 年内就有可能发生。总而言之,这些矛盾只能通过乡村集体经济调节,家庭或家族内部很难协调的。 所以说,土地承包长期不变保护的不是农民利益,更多的倾向我们这种刚刚脱离农村的新市民家庭,当然这也是一种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但是我们不想成为地主,不过我也不可能向我弟收租,我的承包地实际上也转给我的小侄女了,但是我想她也不会留在农村。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42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共菏泽市委农工办现场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热度 1 蒋高明 2012-8-31 22:26
中共菏泽市委农工办现场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曾彦 2012年08月30日,为落实菏泽市委书记赵润田指示,菏泽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白茂华一行专程来访弘毅生态农场,就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行调研。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各有关部门 领导陪同调研。 这是该市领导在看到近期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等有关媒体对弘毅生态农场报道后,做出的到农场现场调研的决定。 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驻弘毅生态农场科研人员曾彦、甄珍、丁娜、郭立月、孟杰等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调研组一行在农场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农场相关展板,自农场建立 以来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参观了农场的各项种养环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肉牛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禽粮互作”模式 、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参观过程中,陪同菏泽市农工办领导参观的当地政府领导特别指出,在弘毅生态农场的科技示范带动下,卞桥镇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优质农业种植。目前,已发展冠鲁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园300亩;大、小广良优质粮食种植 基地1000亩;时家村东岭优质果品示范园5000亩;辉泉、时家村、西荆埠等村优质大棚瓜菜园12000亩。2011年6月份卞桥镇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 调研组一行对弘毅生态农场的作法及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并希望弘毅农场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再做突破,以利百姓。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村科研助理) 图1 弘毅农场研究生向来宾发放宣传材料 图2 介绍生态农场科研进展 图3 介绍大型遮雨隔室式青贮池 图4 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曾彦向前来参观的菏泽市农工办领导介绍秸秆养牛效果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41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农业科技投入的必要性素材资料
zr99 2012-7-4 11:46
一是围绕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问题,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农业科学技术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能否再上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我曾多年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与农业科技工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次和他们座谈科技兴农,向他们请教农业科技问题。我每次到农村考察时,都要到省里的农科院或者县里的农科所及农技推广站去看看。1995年7月13日,我到中国科学院与部分研究所所长座谈,调研农业科技发展问题。我曾多次和李振声院士交谈农业科技问题;多次和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探讨水稻育种问题,到过他在湖南的实验室和试验田,还请他到我的办公室来谈发展杂交水稻问题。现在,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000万人。2003年开始推广超级稻,超级稻产量的潜力是每亩1600-2000斤,现在推广了1.12亿亩,可以增产稻谷145亿斤。 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只有1/4,而且有限的资源还在减少。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的70%,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1%,而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仅占30%,耕地却占69%。目前能调出粮食的省区主要在北方,北粮南运,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现在我们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保十几亿人口的饭碗,保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不出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进一步增加农业产出。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还要占用耕地,非农业用水也越来越多。 在这样一个资源条件下,要养活十几亿人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主要是提高单产来解决总量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高、浪费严重、效益低。化肥和农药用量大,既污染环境,又影响食品安全,主要问题是有效利用率低, 目前都不到40%,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我国一方面严重缺水,一方面很多地方还是大水漫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也不到40%,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仅在2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到80-90%。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率仅为0.3∶1,发达国家能达到4:1。我国农产品加工主要还是生产传统加工品,深加工、新产品少。这是我国农业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转化增值,关键要有科技支撑。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我们把农业作为重要内容,规划了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环保型肥料农药、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并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入重大专项。这些科技项目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从实际情况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这是涉及到良种培育、种植养殖、施肥灌溉、植保防疫等各个农业领域的高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为动植物育种和发展高附加值现代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实现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传统农业技术仍将是我国未来农业技术的主体,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投入高和生产效率低,必须改造升级。三是通过深度开发技术,解决农产品深加工问题,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中心。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此外,还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接受科技的能力。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会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0 个评论
看“从养羊看我国农业发展的困境”有感
yifei1016 2012-6-9 16:37
我们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了,进入了政府机关,有房有车,钱也不算少,我为什么要下去吃苦受罪?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学农业科技,学了农业科技的又不愿意到一线工作,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农剪刀差造成典型的城乡二元体系。农村无偿支持城市,同时又遭受城市人歧视,同时农村人急切想脱离农村,曾经你个农民这句话是骂人的一句话。 而如今的农业科研工作者鄙视农技推广工作者,农技推广工作者更是鄙视农民,教授研究员只会玩弄文字游戏,发表数据创新论文,最近看见旁边的农大成立了科技部农业部联合成立农村发展研究院,名字很好听,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如同当今农业科研现状还是只想与国际接轨,不想与农民农村接轨。一个没有真正懂的农民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做的只能是混个饭吃。 单一体制下的农民,没有了他们的声音,农会农民协会这些真正农民需要的合作组织由于防止农民运动的再次兴起而被流于口头宣扬。 一个科研院所只负责数据创新,搞所谓的科学研究,而社会科学也就是农技推广研究已经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步。真的不知道每年农业方向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到底为国家提供了什么样的科技支撑。去年一个油茶示范项目的验收,用的地就是试验站的监测用地,旁边周围的村民没有知道的,喊了几个学生拿着几个牌子照了几张相片就算是油茶示范项目验收成功了。 如此的项目成果,如此的验收体系,如此的科技投入产出体系让一个刚进入科研氛围的人感到很诧异惊奇,只能叹息逃税漏税抓的那么近,这个税怎么用用的怎么样纳税人无权过问更不知如何过问。可怜的国民可怜的农民,你们只是某些人混口饭吃的工具罢了。 农业农村农民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鄙人认为只是畸形制度产生的畸形儿。制度畸形着腐朽着想要没有三农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个也只是一个国家命令,让农民成为国家的打工者,国家这个最大的地主! 一个地方的所有事物需经过领导批准方能进行,领导有限的能力和时间哪能管理那么多专业事情,专业人员没有管理权。如同宋朝文官管理军队武将轮换调动将无长兵兵无常将。经济如此繁荣的大宋屡屡被人欺负。 真正的农民工作者没有管理和指导农民的权力,农民更不知道他们能在农业部门领导下致富或者正常发展。 中国的如果无法改变这种很不科学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到来的只能是毁灭。科学发展观不是某个人提出的理论,而是真正用到实处证明是科学的,只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口号可见一个国家的领导和宣传能力是多么的僵化。 看到科学网挂出的现代化科学这个提法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仅仅是为了创一个新名词。现代化不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发展阶段的评价明明是一个社会科学的范畴,愣是突出现代化的科学......
2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养羊看我国农业发展的困境
热度 10 heitiedan2012 2012-6-8 17:41
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农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也许没有那么鼓舞人心,甚至有可以让人揪心,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听一听。 有人最近去北京周边农村去看了一看。有的地方在养羊。但是这个羊养的特别不像样子。那些羊瘦弱不堪,有的连站都站不起来,而且羊圈脏臭不堪,那羊粪有近一尺厚。这还不是主要问题,现在农民养羊,都要给羊喂药,什么药?激素类的药。为什么要喂这种药?因为不给羊喂这样的药,羊就不怎么长肉,或者长得慢,增加农民养羊的成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到农民那里买羊的商人也都只收这种喂过药的羊,这种羊身上肉多一些,卖得出价钱。如果没有喂药,那样的羊身上肉少,卖不出价钱,商人自然不想要。现在羊肉价格飙升,市场很大,但是供应量又不足,因为羊不太好养。羊如果生了病,养羊的人根本不给羊治病,因为不合算,又打针又吃药,花的费用提高了养羊的成本,这羊就没法卖了,因为肯定亏钱,所以就干脆不治。可是羊因为生病而损失,这都是农民的损失,所以农民有这样一句话:“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 除了羊之外,牛也一样。养牛也要给牛喂药。可以说,现在市场上的牛羊肉,根本没有所谓纯天然的,都是加了药的,而且这些药或多或少都对人体有害。可是如果不吃这种肉,就没有牛羊肉可吃。 更要命的是,现在有关部门对这种情况也很清楚,可是就是没有什么办法。他们也很着急,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就是没有根本解决的主意。前些年,国家对于养殖业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优惠办法,但是效果不佳。比如,国家从国外引进过一些优良的羊种,但是这些羊种很难推广开来,农民不愿意养,因为没人知道这种羊该怎么养,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也不知道,因为这些羊来自国外。所以时间一长,这些羊种在中国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就只在科研院所的院子里孤独地呆着。有关部门也曾下了一些工夫要推广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但是这些推广人员要么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么是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没有推广的积极性,也没有将市场引进推广的动力和经验,所以虽然他们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也在很努力的工作,积累了不少养殖这些引进羊种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农民不知道他们的工作,也不知道他们工作的意义,农民没人来找他们,他们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 政府给农民养殖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效果都不明显。政府愿意出钱,农民也愿意要这些钱,可是要了钱之后,怎么办?没人知道,农民不知道,政府也不知道。这些钱对于农民开展养殖业究竟有多大作用,农民心里没底,政府部门也心里没底,但是结果很清楚,那就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有些学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甚至获得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但是他们不愿意深入基层一线做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农村,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业,到了政府部门做了公务员。公务员的工作虽然不能说与他们的专业完全无关,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已经不再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了。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不下去做那些很重要的科技推广工作。他们回答得也很坦率,他们说,我们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了,进入了政府机关,有房有车,钱也不算少,我为什么要下去吃苦受罪?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学农业科技,学了农业科技的又不愿意到一线工作,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 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业问题,但是我们的农业到底怎么发展,应该走怎样一条发展的路,我们还是在摸索的过程之中。可是这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越见发达,对我们国家的农业的紧逼形势更为严峻。据说,美国已经下达政策,让大的食品公司收购美国现有农民的所有土地,美国的农业完全由大食品公司来操控,美国很快就没有农民这样的身份了,有的只是农业工人了。美国农业的这种产业化发展趋势来势非常凶猛,我们的农业能不能禁受住这样的冲击,还真是不好说。 光着急没有用,得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现在中粮集团已经收购了某个奶业企业,那么我们的农业国有企业能不能走一条这样的道路。由大型国有企业领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农村产业的改造。当然,有责任心的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在这种现代企业的引领下,既能集中雄厚的资金,又能集中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当然,还需要了解农民需要,跟农民搭得上话的推广人员,这样也许能够尽快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搞上去。最重要的是,政府有关部门要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做到有效的政策指导,使国家的政策和资金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既需要中央的决心,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配合。 我在这里说的还是很虚,只是希望能对有关方面有所警醒。当然,如果我们国家真正能够在这方面下足了工夫和力量,问题总是能够解决的。
660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热度 1 dapengniaoer 2012-4-21 22:55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在美国农业大学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是法定义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将近8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难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我国每年虽然有很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只有40%,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高达80%。这个现实的差距似乎能给我们未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指明一个努力的方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农业科技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问题还是要靠农业来解决。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种庄稼大概包括这些流程:整地、品种的选择、施肥、田间管护、病虫害防治、灌溉、农产品销售等,所有这些环节的决策农民基本是是依靠经验感觉,根本没有任何可供参考咨询的农业科技资源。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的现实,政府不过问便无人问津!过量施用氮肥、大水漫灌、滥用农药、种植品种单一、农产品的滞销等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增产,同时也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农民是现实的根本意识不到这些。由于油价、工价的上涨使种地的成本上升,很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尤其是80、90后农民工宁愿打工也不种地。农民抛弃土地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由此引发的很多社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农民还是应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多动脑筋。要让每一个农民相信靠农业致富是有希望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是关键。 看了4.15《对话》栏目的《农业科技沾土就灵》( http://jingji.cntv.cn/20120415/120016.shtml ),让我眼前一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尝试的一些农业科技推广的做法给农民给了实惠,也让农业科技成果生根落地。分专业在农业生产一线建立以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国际交流为一体的试验站,把教授专家留在生产一线同时培养土专家。同时大胆改革职称评定的标准,不再以发表论文的数目而依据品种改良和科技推广的规模以及为农民致富的贡献程度评定职称。其中一名种植草莓的土专家还受到华西村的邀请年薪12万,这充分证明了农业实用人才的价值。农业科技推广得依靠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创新是每一个学农的同志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我们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接班人。 心系三农,关注农业发展的需求和现状,寻找自己和社会的契合点!
个人分类: 三农问题|45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张晓山: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whyhoo 2012-2-22 08:53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这一判断以及相应出台的政策举措,必将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上“三化”同步的短腿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战略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从全国来看,目前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2011年末城镇人口达6.9亿,城镇化率达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仍然是短腿,农业现代化的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但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竞争力不强,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加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推进“三化”同步的着力点应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应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必须综合配套。这就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2%,但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每年经过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有一万项左右,约30%可以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科教、产学研脱节,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应以农民和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协同创新的机制,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人员流失、人员老化、推广能力不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技推广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三权的权限界定问题,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活动的区分问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问题等都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这些明确的政策举措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发展。应确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功能,对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推广进行分类管理。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国家办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应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发展。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和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及涉农企业等农业经营性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群众性科技组织,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等,是处于不同层次和位置、具有不同功能的农技推广主体,应对其推广功能加以区分和整合,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促进种业发展,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技术体系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谁能控制种子,谁就能控制农作物生产和食物的供给。在种子产业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最大的一家跨国种子公司2007年的种子销售额达到49.6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全球90%的抗虫棉和抗虫玉米品种中所含的抗虫基因来自该公司的产品。国内较大的5家种业公司2009年的研发投入为4400万元,不到该公司2008年研发投入9.8亿美元的1%。   要使我国的种业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应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形成大中小种子企业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企业集群,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联合与合作,把我国的种业做大做强,防止出现外资控制我国种子产业的局面。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超过1.5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这就引出一个在中国谁来种田的问题。但事实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连续8年增长,粮食单产和人均占有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供给充足。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其关键在于中央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扶持“三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有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在越来越多地替代劳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   马克思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只有更少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更多的农业资源,他们生产的剩余才能更多,收入才能增加,社会才能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2年国家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进一步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农户构成是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我国农业是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与口粮农业并存。从变动趋势看,在兼业农户大量增加的同时,专业农户正在兴起壮大。全国各地涌现的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是在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从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现代农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富力强的专业农民能在农业中创业、发展、致富,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家以及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和主力军,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开展联合与合作。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农业技能培训,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他们落实到农业生产中,传导到千家万户。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过程中,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模式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小规模农户如何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地区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走的是一条兼容性较强的道路。从全国来讲,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应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应防止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后导致农业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更应防止一些工商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土地、侵害农民利益。只有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户生产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才有坚实的基础。    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落实在生产上,最终应落实在农产品供给上。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如同坐上了过山车,暴涨暴跌,给农户和消费者带来损失。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对接?农产品如何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农业生产者如何获得合理利润?一些农产品价格波动、产品滞销的现象说明,单个农户难以准确掌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分散的基层农民合作社或协会、基层乡镇政府、甚至县一级政府部门也难以把握大市场的需求,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同时,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农产品以及食品质量问题使消费者越来越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何对农业企业加强监管,从体制上消除或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在面对千千万万个小农户时,如何监督农产品的种植流程和实现产品的溯源?实践表明,建立一个有效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就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整合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各个相关主体(商务部、农业部及供销社等机构的有关部门、涉农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农产品经纪人组织等)的更大平台,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真正成为农户与农产品流通及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载体、促进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的纽带、各级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的抓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2/t20120222_139975.htm
个人分类: 三农|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专家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发布
whyhoo 2012-2-18 19:14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日前公布,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必须尽快补齐,以实现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平稳协调发展。 “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更加充盈、丰富、安全 陈萌山表示,《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等7个方面27个发展指标。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达到5.4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310元等。 “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陈萌山说。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今后几年我国将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今后继续实施农业“四补贴”政策,增加补贴规模、扩大补贴品种、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时效。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农业农村改革将继续深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等。 着力解决明天“谁来种田”、“谁来养猪”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陈萌山表示,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致力于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搞一刀切,加强示范区建设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创造性地把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不同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功能。 陈萌山表示,这些区域划分充分考虑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既突出了主产区地位,与国家主题功能区“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58个农产品优势区一脉相承,又进一步充分考虑了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更加便于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针对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明、急需示范引领等问题,《规划》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从“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和“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国已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2/17/content_2069070.htm
个人分类: 三农|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whyhoo 2012-2-13 20:04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三是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四是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十二五”时期,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坚决防止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望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专栏:“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 类 别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 供给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 棉花总产量(万吨) 油料总产量(万吨) 糖料总产量(万吨) 肉类总产量(万吨) 禽蛋总产量(万吨) 奶类总产量(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5.0 16.48 596 3230 12008 7926 2763 3748 5373 94.8 5.4 16.0 700 3500 14000 8500 2900 5000 6000 96 3.27 1.62 3.12 1.41 0.97 5.93 2.23 农业 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30 9.3 1.7 36 10 2.2 农业物 质装备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机总动力(亿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0.5 9.2 52 0.53 10 60 1.68 农业 科技 科技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52 820 55 1300 6.8 农业生 产经营 组织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量(亿户) 奶牛规模化养殖(年存栏100头以上)比重(%) 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比重(%) 1.07 28 35 1.3 38 50 3.97 农业生 态环境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33 70.2 50 80 农业产 值与农 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919 8310 5 7 注:1.[ ]内为五年累计数; 2. 820万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2008年底数; 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三、重点任务 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八个方面建设。 (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扩大东北优势区粳稻种植面积,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稳定小麦面积,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积极恢复和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开发和选育马铃薯优质专用高产品种,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继续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油糖生产,多油并举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基本满足国内棉花消费需求,实现糖料基本自给。 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扩大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建设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等国家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推动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专用小麦、高油大豆、耐密玉米、双低油菜、杂交棉花、高产高糖甘蔗等新品种推广,加强小麦“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干热风)、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甘蔗健康种苗、机械化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联合育种,加快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进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场)推进,力争实现优势产区和主要品种全覆盖。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地)、县(场)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二)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垦规模化农业区。主要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等19个大型集团化垦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全面推进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商品粮供给重点保障区,建设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牛奶、种子等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提升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区,涉及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十二五”期间,牢固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建立草原增加碳汇和生态补偿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加强农牧互补、牧养结合,促进草畜平衡,发展生态畜牧业。 五、重大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新疆、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强化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和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南方甘蔗和北方甜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改善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等生产条件。 (四)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现代种业工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研发生物育种技术,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作物育制种基地,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检测设施条件。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六)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和内陆重点渔港,建设一批大型渔政船,加强渔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七)动植物保护工程。健全六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完善监测、防控、监管等设施设备。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全方位建设市(地)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十)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收集打捆机具配套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完善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十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十二)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 (十三)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继续加强三江源等地区草原生态建设,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南方草地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亿亩,人工种草1.5亿亩。 (十四)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六、保障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县域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农业中长期贷款,加强考核评价。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支持其开展信用合作,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后评估机制,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实效。继续实施种粮直补。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扩大马铃薯原种和花生良种繁育补贴规模;扩大生猪、奶牛、肉牛、牦牛、绵羊、山羊等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加大农机化薄弱环节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研究将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和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纳入免疫补助范围。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坚持和完善渔用柴油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农业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免税进口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转移支付水平,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规范粮食主产县涉农投资项目地方资金配套,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稳步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级人均财力水平。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扩大草原生态保护、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奖补范围和规模,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探索实施报废更新补助。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加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予以稳定支持。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工作经费,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规模。继续向农民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完善主要农产品吞吐和调节机制,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发挥骨干企业稳定市场的作用。继续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生猪、棉花、食糖、边销茶等调控预案,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三)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农业对外合作。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水平。借助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 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强化多双边和区域农业磋商谈判和贸易促进,做好涉农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工作。进一步强化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支持行业协会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运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措施,灵活有效调控农产品进出口。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动种业、农垦等方面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五)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 (六)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2062487.htm
个人分类: 三农|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解读一号文件:谁来种地已成严峻问题
wliming 2012-2-2 10:21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曹明华:转基因不是农业发展方向
蒋高明 2011-10-13 21:54
来源:《社会观察》杂志2011年第10期 作者:曹明华 本文出处: http://guancha.cc/html/60271/2011/10/13/60543.shtml “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和开发的各种转基因生物物种已超过100种,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200多个..这些转基因项目几乎涵盖了人们的所有食物和主要林木,还包括一些中 草药材。”(见《中国正研发转基因生物逾百种,专家呼吁推进产业化》) 中国目前对于转基因应用和商业化的狂热,相当一部分原因要归于有关留美“专家”还在用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转基因”理论影响中国的决策层。 美国转基因食品严格受控 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转基因”热潮中,曾研制了各类品种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转基因”,可是在它们中大多数品种获得产业化之前,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的发展 已动摇了这一系列“转基因”产品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比如,植物中转基因的表达可能导致蛋白结构变异,引起食用这种植物的动物免疫系统的变化。换句话说,在原生物体中无毒的蛋白,植入转基因植物并表达后,不能认为还是无 毒的。中山大学的有关研究证明,转基因植物有很多非预期变化。 正因此,美国所有以动物、植物基因作为目标基因的“转基因”(如最初生物公司热吹的:沙漠动物的基因转入农作物、寒带动物的基因转入农作物、鱼的基因转入西红柿、牛的 基因转入土豆、人的基因转入猪、转入稻米,等等),已广泛不再为人们接受了。 美国十年前就搞出的可加速生长的转基因鲑鱼,开发商历经多次努力后,今年最终还是被美国众议院禁止FDA批准其供人食用。美国水产部门官员对此评论:“其实我发现唯一想要 这种转基因鲑鱼的人只是(转基因)公司自己而已。” 其实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市面上获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只不过两大类: 转入“抗除草剂”基因的作物和转入抗虫害基因的作物。这包括四类农作物:棉花、油菜、大豆和玉米。它们都可用来榨取植物油。而美国白人的传统食用油是白脱油、橄榄油、 棕榈油等,有色人种才会主要消费转基因作物制作的植物油来烹调。 除了用作生物燃料、动物饲料及出口,美国用作食用部分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基本上只是用来制作深加工食品的原料和作微量添加剂用的。 以上提到的四类作物中,约68%转入了“抗除草剂”基因,19%转入了Bt基因,13%转入了两者。 另外,占转基因作物市场不到1%的是转入了抗植物病毒基因的下列蔬菜和水果:13%的弯脖南瓜和80%的夏威夷木瓜。除了这两个特例,美国市场上的所有新鲜蔬菜水果都没有被转 基因。美国大多数超市卖的木瓜都是“墨西哥木瓜”而非有转基因可能的“夏威夷木瓜”。 至于转基因牧草和转基因甜菜,因卷入的法律诉讼一会儿禁止,一会儿又限制种植,斗争激烈,难以统计,暂不能纳入已经商业化的范围。 美国市场上的其他新鲜蔬菜和水果都没有转基因——曾短暂出现过的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土豆均已于1998年和2001年早就分别被撤下了美国市场(目前所种植的转基因土豆只是 严格供应工业所用)。美国市场上的肉、禽、鱼类都没有任何一种被转基因。 中国人成了转基因实验品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转基因农作物动物植物推广运动,确实走到了首屈一指的世界“领先”地位:新鲜的西红柿、甜椒等都已转基因(而且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唯一将产业化), 中国的转基因克隆奶牛也已经生产出来了——关键是,它的目标不是进行生命科学研究,而是为了产业化。 在刚刚由中国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立项项目”里,可以看到好几个农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与“改良”(转基因的“昵称”)的重大专项,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部的项目:“主 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也就是对中国人食用的主要蔬菜进行转基因改变。 而转基因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到2011年更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万元经费。 对比中国目前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大跃进”式的狂热,也许人们会问:不是美国开的头么,为什么美国目前市面上只有这少数几样农作物转了基因?还都不是主要供人直接食用的 。 那么,当初美国研发时那众多的转基因项目都到哪里去了?确实,美国当初曾研发的转基因食物品种,并不比中国今天正在进行中的那上百种少,但他们多数在分子生物学新的进 展面前,基本都落空了。 而含Bt和抗除草剂基因,还有少数几个抗植物病毒基因的品种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按更新了的分子生物学模型来看,它们“转”的目的基因都还不是“真核生物”(动物和植 物)的基因,不像真核生物那样一个基因可能编码多个蛋白质、和在更广泛的情形下多个基因可能影响同一性状以及受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调控机制的影响。 当然对于转目标基因是真核生物的基因,虽然也可以进行“筛选”,然而所得的性状不能让人信任是单一的和稳定的。即便是那两大类在美国获得商业化种植了的转原核生物基因 的农作物(抗虫害和抗除草剂),在近期已被报道前者是失去了抗虫性,后者导致了农田里滋生“超级杂草”。 因此,正如那位美国水产部门官员的看法:其实除了转基因公司本身,并没有其他人真正需要这些转基因作物食物的产品。但假如不能宣传出一些转基因食物的意义出来,就不能 创造市场需求,也就无法维持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国内的名声每况愈下,不少在西方受阻了的转基因食品“成果”,目前纷纷来中国找机会了——中国的百姓很善良,信任科学;中国的决策者也还是特 别尊重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的。此时,转基因食物,被转基因专家们有意无意地与“转基因技术研究”混为一谈,被描绘得高超而又神秘——在某些决策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便 及不上“宇宙飞船”、“原子能”那样令人敬畏,至少也像美国高科技电子产品那样是科技创新与领先而值得信赖。 他们到中国淘金的方法之一,是与国内的转基因科研单位和农业部专家结合,设立“科研”专项来搞转基因产业化,并利用中国的转基因“科普”专家,沿用美国八九十年代那些 过时了的材料,向老百姓进行转基因知识的宣传。 那条在美国流产了的“转基因鲑鱼”,最近也在蠢蠢欲动,想游到中国。一旦中国的“转基因主粮”成为史无前例的现实,那不但鲑鱼这样的“科学怪鱼”会来中国,加拿大正在 加紧开发的“科学怪猪”也将登陆中国市场。 好在自然和历史并不会最终为那些科学的盲从者、技术的垄断者改变它固有的轨迹,就像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传统的,古老的,但永远不会被认为是“过时的”一样,传统农业 的育种方式也不会在“转基因技术”面前被宣判过时。 今年6月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希望“让农业回归自然”,并给各国生态循环农业效益远高于“转基因”的政策推荐。这也正是中国的生态农业技术专家蒋高明研究员和他的同 行们在目前中国不断探索和付诸实践的方向——尊重生态、保护环境,这才是真正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 (作者系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老化分子学硕士)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镇 老龄化成农业发展隐忧
xushui 2011-10-7 18:25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5日14:07 光明日报 周喜悦 绘 CFP   日前,秋粮丰收的喜讯传来,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1.1万亿斤,实现连续8年增产。然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在许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老龄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年轻人都不愿种粮了,也不会种粮了,这不禁让人担忧,明天的粮食谁来种?   进城还是务农?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   1949年至1958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新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各大中心城市经历了第一次扩容,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了起来。当城市的承载能力超负荷后,城市的管理者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1958年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二元结构正式确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被阻断。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不可逆转的。1984年以后,以改革开放为号召的现代化进程中,先是东南沿海,以后又波及各大中城市,加工产业、轻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户籍及票证制度的松弛是不可避免的了。粮票等各种票证的废除让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加入了进城的行列。   现在有许多“二代农民工”,他们很小就随进城打工的父辈生活,现在已经和所在的城市水乳交融了,他们熟悉城市胜过农村,土地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陌生。他们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消费在城市,也艰难地在城市的学校里学习;但一纸户口,让水还是水,乳还是乳。   在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连续八年粮食大丰收。然而,连年的丰收是否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最根本、最基础的战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意义重大。近几年,我国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随着种粮成本的增加,物价的上涨,让农民种粮收益打了折扣。   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据悉,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   农村里那些匆匆远行的背影,谁也阻挡不住。虽然“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但城市对农村人口,特别是“二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是坚不可摧的。土地对农民工来说,只是相当于他们的一份社保,一旦遇到不测风云,可以暂时躲避一下。2008年当国际金融风暴来袭时,许多农民工返乡暂避。   只有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水平,在廉租房、医保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让农村承包土地摆脱“社保”的尴尬角色,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才能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   发展现代化农业,让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农业生产只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桎梏,成为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国家的惠农政策才会产生放大效应。我们既可以保证进城农民在土地之外获得更实惠可靠的社会保障,又可以塑造出一个高效安全的粮食生产新模式,让种粮农民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新闻观察员郭丽君)
个人分类: 农业|2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农业发展与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所应起的作用
kerer009 2008-10-20 16:12
 国家决策者在其位置能够获得相对更为全面的信息,能够高屋建瓴地对现实发展进行决策,可以在宏观上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现在国家决策者的一些言论和决策行为表明,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这绝非是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率不高以及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和农业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国家农业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密切相关,同时还和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心理状况密切相关,这其中包括社会整体上对农业发展的矛盾心态。   在国内外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国家最近提出的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和转基因技术作为国家支持产业的举措表明,虽然他们比从事农业研究和管理的很多人更为清醒地看到了现状的严峻和复杂,但不容置疑的是,决策内容和具体实施途径对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意识和把握仍是平面的,有些甚至是片面的。在他们把握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后,由于其所依赖的决策参谋机制和决策参谋系统不能对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制度和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标的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原因有深入、系统地认识,还由于决策执行的运行机制问题,由此产生的决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多年以来农村发展水平的滞后和教育科研、管理等国家农业相关部门的低效、内耗乃至惰政,使得国家在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又回到了简单一刀切,甚至受部门利益影响采取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的实施途径上来。这些做法不仅为具有真知灼见的而又没有出声权的人感到愤懑和无奈,同时决策的实施过程也容易产生劳民伤财、破坏农业发展资源或导致农业生产系统的失衡,最终不仅为直接承受这些后果的农民、也为关注此事的其他民众所不满和失望,从而产生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  为何多数情况下要出现这种愿望良好后果严重的自相矛盾现象呢?  首先,问题出在对国家农业发展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管理等农业相关部门内部或部门之间形成的一小部分具有相当特权的利益结合体身上,这部分特权阶层掌控国家农业投入的大部分资源,按照国家决策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能够为其带来更多垄断利益的决策参考而左右着国策,并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收获着垄断的、或违规的、或非法的多种表现形式的高额利益,国家近期提出的明确支持转基因产业的决策过程就是明显一例。事实上,农业生产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的,单一过分依赖、强调生物转基因技术只会造成生产系统的失衡,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灾难。现在提倡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并非主要作为一种配套农业技术为生产健康农产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而是主要以生产石油农产品为目标为石油农业服务的。   在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生物转基因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博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博弈格局中作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仅是多个组成部分中的一方(生物转基因技术)独大,大到足以侵害其他各方的发展空间,从而破坏了整个农业科研体系的平衡发展,并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  第二,由于现在国家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途径是完全依靠教育科研、管理等农业相关部门通过资源分配和管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一切则有赖于相关部门对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而农业教育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则有目共睹。这意味着关注民生问题、对农村问题有着全面感受、有着开创新局面的自觉与决心的政府,虽然在相当高度上意识到了农业生产问题的复杂,但在其工作层面上并没有摆脱以往部门运营机制的制约,并且由于农业生产污染越发严重、大量农民工弃农务工、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期等原因,国家决策层在农村发展、粮食生产问题上变得更加敏感,再参杂其他因素在内,政府部门上上下下也都更急切希望采取措施的迅速见效。   过去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人们有没有想到去做、有没有信心勇气去做的问题,是精神层面上的事,而现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益攸关的问题,需要产生利益冲突,而非精神层面上的事,改革就要触犯既得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个特权阶层却正是当前上位者中的一部分。当前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问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之所在,就在于农业投入资金的监督使用和科研项目的评审走过场,缺乏进行客观评价的机制和手段。如果能够敢于让这一切通过公共性来使之透明,那么这个管理运行机制的所有托辞就很容易被击败。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暴露的根本性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现在不进行改革,那么今后面对改革的对抗就会逐渐升格、阻碍改革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迟迟不能深入的原因也在于此。  许多农业科研人员自以为充分理智化的研究工作,不过仅仅是历史情境随便拨弄的产物,形势一变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只留下飘渺的浮华化作一篇篇垃圾文章或各种项目、奖项。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具有超越历史做天才的能力,从大多数人只有理论轻视实践的培养方式看也不能够苛求过多,但在科研工作中摆脱生产和理论实践之外的现实庸俗因素,以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还不是太难做到的,最起码应该对得起个人享受的待遇和条件。  农业科教、管理人员要想真的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较低的情况下,担负起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对政府决策或言论光知道批判、表示支持和理解,或者干脆对其错误行为感到无可奈何,显然是不够的,而无原则地迎合则不仅无耻,而且更是危害巨大。农业领域的知识分子更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运用清晰概念整理、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通过明晰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安全、粮食保障、生产效率和效益等难点问题在中国农业古今历史中的发展过程中和之间的关联关系,结合现实条件和今后发展方向,提出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解决方案。  只有如此,我们才看到地少人多、发展落后的农村其实充满着各种契机和可能性,当然也蕴含着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并与为之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潜在力量。从光能高效利用、养分吸收运转、生物潜能发挥等生理生态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而非远离基础理论,只从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出的原有正统知识认为有效的固化方法来入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学层面上对农村发展潜力进行进一步的深刻揭示和原理不变、形式多样的各种现实可操作生产模式的成型,我们才算在置身困境的情况走出一条现实问题的解决之路,这有助于整个社会行为和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理解和把握自古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认识,在此过程中重新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在社会整体上以新的社会主义精神面貌出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这样做对农业领域的知识分子而言也是极其有利的,知识分子这样可以充分地融入现实中去,真正地参与解决现实问题、开创未来,而非五谷不分、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被农民讥为只剩理论不懂实践的文化人。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