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我的网易博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回北京
热度 1 dongzg101 2012-2-15 18:13
再回北京 2011-03-20 02:15:10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mba 清华 博士 旅游 北京地铁 字号 大 中 小 就像十年前想的,假如我十年后再回北京读书,读不同的专业,又有一群不同的同学,那该多有意思,十年前的一个小小念头,突然就要变成现实,有点吃惊。明天就要去北京,准备下周的MBA复试,一点兴奋都没有,心静如水,就像是去旅游一样,只是去回母校看看而已。工作了十年,也该给自己放个假,放松心情,找个人谈个恋爱。 北京地铁变得比过去方便多了,本来想趁今年清华100周年读清华的博士,看来不用了,暂时还是和清华无源。生命是一种轮回,沉淀下来才能厚积薄发。 不知道还能不能联系到在北大认得的曾姐姐,十年前她进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因为一直没联系,也不知道过得怎样。一直都好想她,那时候,没有她的关心和爱护,我不知道会变成怎样。 未来怎么样我不会去想,日子要一天一天的过,很多时候,我总是童心未泯!或许,这次我会读完MBA后可能就不读博士了,如果需要的话,到时读个在职的博士就行了,反正做人做事要务实和低调,这是我的原则。 0 人 | 分享到: 阅读( 6 ) | 评论( 0 ) | 引用 (0) | 编辑 | 删除 | 推送 | 置顶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178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 未来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20 05:25
中国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2011-01-28 11:46:15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第三产业 经济学 教育 发展 工程师、改革开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这次去北京,在清华的经管学院听了新浪总裁关于微薄、新媒体的演讲,觉得真有意思,刚好旁边坐的是一些经管学院的老师,和她们交流了一下,给了我很多启发。 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终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过去的发展模式在今天看来,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不改变,恐怕几年后会出问题。以全面高投资、过度消耗资源、能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应该逐渐减少乃至终止。因为这会透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我们的经济学,一直在跟随国外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当然,我们必须有一个模访的过程。但现在,应该是开启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产、二产的研究基础之上,今天所有的经济学组织、金融机构都是围绕着这些来构建。很多第三产业的机构,构建在一、而产业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美国金融 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我想,构建在这些基础上的金融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受到质疑,实体经济的风吹草动,加上今天资讯快速的传播方式,就会迅速导致一场金融灾难。简单说,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有点过时了,与其不断的修修补补,不如从新构建。其实、今天的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实体化了,就未来而言,绝大多数人从事的都会是第三产业。如果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活在今天,我想,他们会建立构建的一、二、三产业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因为,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活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而我们头脑里的理论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在第三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就是教育产业和文化、科研产业。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它是其它服务产业的基础。其它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观念和需求,而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会最大限度的改变人的观念和需求。第二,在过去的社会里,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第一产业农业占据了最大的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特别是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大量的人口被转移到第二产业 、城市中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基础。人口集中度越大的城市,教育越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就发展得越快。第三,发展教育产业,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搞错了教育产业的目标群体。教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对象应该是成年人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主体对象还是没有经济能力的人。这是应该予以保护的。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可能除了少数单位的少数人员有继续教育的特权和资源,大多数的单位的人,都是一种个人行为。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出去学习甚至要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我想,工作五年,至少要有半年的带薪学习的机会,工作十年年至少要有一年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应该是一种权利,是人人都有的受教育权,每个人不管时谁,不需要任何条件,都应该是平等的。当然,这种学习是要付费的,但这个费用的相当部分应该由政府承担相当部分,个人承担少部分。为什么,收了那么多税,总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与其投资那么多产能过剩的项目,投一点到中华民族人力资源上,不过份吧。而且,这种机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不应该只是领导、学科带头人享受这种待遇。为什么人人都想去北京生活,因为那里有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改变命运只有高考这唯一机会。但 如果,工作之后还有这种机会呢。高考还会那么重要么。当然这种培训教什么,怎么教,那就是各个大学考虑的事情,而且这事情不受教育部的控制,能发挥大学的主管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可以为大学的自身发展开辟一个财路。 中国制造业的困局,是因为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工程师、高级技师。我们现在有些大学引进了国外的工程师培养课程,这很好。问题是这些人将来毕业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么。即使找到对口的工作,待遇不解决,他们能一辈子干下去么。为什么没有大学能对现在已经工作了有一定年限的,从事实际工作工人开设针对性的课程,也许他们的成材率还高些。立足岗位搞科研,并不是什么难事。解决普通工人的继续教育权问题,和技术工人的待遇职称和评定问题或许还是一个制度层面上的问题。 我想,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释放民智,创新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事情,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
1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