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利己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热度 1 zhongwen123 2012-11-20 21:59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四十 年前,一位学者基于自己的良知,将美国五角大楼最高机密曝光,把美国政府如何卷入越战并导致无数越南人和美国人丧生,以及时任总统尼克松如何欺骗美国公众的真相全抖出来。这震惊了世界,改变了民众对越战的看法,最终导致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 这位学者就是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很多中国知道越南战争,却不知道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这个人。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是个怎样的人? 让我们先看看他的简历吧。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1931 年出生于芝加哥。 1952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后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一年。 1954 - 1957 年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 1957 - 1959 年重返哈佛大学学习, 1962 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为《风险、不确定性和决策》( Risk, ambiguity and Decision )。其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就是后来著名的“埃尔斯伯格悖论”( Ellsberg Paradox )。该理论被认为是决策论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里程碑。 1959 年,埃尔斯伯格以战略分析师的身份服务于兰德公司,同时以顾问身份服务于美国国防部和白宫,专攻核武器的掌握与控制、核战计划和危机决策制定。 1961 年,他为国防部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了全面核战行动计划。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是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服务的三个成员之一。 1964 年,埃尔斯伯格进入美国国防部,担任主管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约翰 麦克诺顿( John McNaughton )的特别助理,负责越南战争的扩大。随后,于 1965 年转入美国国务院,在美国驻西贡的大使馆工作两年,实地评估越战形势。 1967 年,埃尔斯伯格重返兰德公司,参与了后来被称为为“五角大楼文件”的绝密文件的编写。参加该文件编写的人员包括了国防部和国务院里文职及武职的专家以及政府资助的智囊团专家。“五角大楼文件”编写完成后,总共复制了 15 份。 1969 年,他复制了七千页的“五角大楼文件”,并将该文件交给了美参议院关系委员会。 1971 年他有将该文件交给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17 家报纸。其行为让美国民众了解了越战真相,最终导致越战结束。 从上面的简历来看,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我们认为的精英人物。原本有大好前程的埃尔斯伯格后半生近乎默默无闻。 他牺牲了其大好前程和个人利益,但他无怨无悔,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希望以此类教训告诫今后处于同样情况下的官员,告诫今后对此类情况负责的所有公民,实话实说,揭露错误的秘密,可以产生一种非比寻常、高深莫测的能量。” 在现今的中国,是否有精英人物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非常不幸的是,这些精英人物已经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房价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沉默了。普通老百姓以终生的努力工作也难以得到安身之地。所谓“安居乐业”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在教育日益颓废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沉默了。普通老百姓拿出血汗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可孩子毕业就面临失业。普通老百姓心里都清楚中国的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了,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高喊“美国的教育不如中国”。 在分配极其不公平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沉默了。在 GDP 连续多年的以近 10 %增长的国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质在下降。“幸福”几乎和“小姐”变得一样。 在面对如此诸多事情的时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在各级政府与形形色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共同协作下,中国的老百姓对很多事实的真相不清楚,默默地承受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拼爹”和“坑爹”的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的沉默,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也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 与中国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相比,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真正的精英!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9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钱理群先生的批评
jiaguangjia 2012-7-29 12:45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一种原因
热度 3 Bobby 2012-5-9 14:08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陈浩武,在微博中称,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尖锐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钱理群: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 “ 精 致的利己主义者 ”_ 》 王曾瑜《潘家园书声》的一篇文章中说,在宋朝君王和高位者的威逼利诱之下,读书人风气(所谓士风)浮薄,“希意迎合之人,无不夤缘,骤至通显”(朱熹语),渐渐“士风陵夷,四维未张,惟利是从,不顾义理。”(胡寅语),“士风偷薄,世道颓靡,面誉背毁,心私迹公。”(魏了翁语),而“而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无耻。士大夫无耻,唯见利而已,不复知义。”(游酢语)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50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理想大学》
JRoy 2012-5-5 00:43
钱理群 记者 贺延光摄 “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 ”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 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原题为《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 更多阅读 钱理群致青年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能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热度 1 liuchao666 2012-5-4 08:50
大学,能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 ,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番话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那么,我们想知道,北大,能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里向从两个方面来简单的讨论一下, 1 ,大学,该不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孔老夫子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孔老夫子的大学和今天所说的大学有些差异,但是,其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 显然,理想中的大学,仍然是为了完善个人内心的德行。 再看钱教授所说的这些特点,“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哪些是错误的呢? 高智商:这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世俗:词典上说,世俗,世间不知变通的、拘泥的 习俗 ,这个显然不是钱教授所说的那些高智商人士的特点,取消。 老到:做事有经验,很好。 善于表演:这个似乎有点贬义,后面再谈。 懂得配合:懂得合作,社会上很需要这样的人才,企业也是这样要求的,但是,学校应不应该培养,后面再谈。 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目的与手段的区分,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注意的。利用外力,利用体制,自然属于顺势而为的系列智者所为。 在以上几个特点中,只有两点是需要重新讨论的,一个是配合问题,一个是表演问题。 作为一个大学而言,既然其本性是要去完善个人的德行,因此,应该讨论的就不是“应不应该与别人合作”的问题,而是完善“如何与别人合作”或者“如何学会独立自主”。换句话说,合作或者独立都应该是学校培养的内容。 因此,真正值得探讨的是,学校应不应该培养“善于表演”的人。我们有许多“表演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摄影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但是,艺术与生活能不能放在一起讨论呢? 表里不一,大概是我们对于政客的主要批评之一了,老百姓并不喜欢——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喜欢。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让每个人都达到“真人”的状态,表里如一呢? ——这个,基本上很难。 ——问题是,难,不等于不去做,因此,我们应不应该去做呢 ? ——应该。 ——但是,要求自己是应该的,只是,是否也可以这样来要求别人呢? ——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道德标注,然后让自己来遵守,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自己制定道德标准,却强制让别人来遵守,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因此,学校里面即使不教授表演,至少也应该让学生知道,有些人是喜欢表演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利用表演来实现自身的德行呢? 问题仍然出现在我们有一个主观的好恶标准,我们希望其他人都是“损己利人”,并宣称这是所谓的德行。 我喜欢一个大梨,但是,我却把这个大的让给别人,啊,我是多么的高尚…… 然而,这里的问题在于,让大梨的人是高尚了,那么接受大梨的人呢?总归有人不高尚吧,而且,让来让去,何去何从? 因此,结论是:大学,应该允许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另一篇博文对此还有相关的讨论,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2 ,北大,该不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之所以要被单独的列出,因为,北大,是以一个超一流的标准出现的,虽然其他学校可以培养,但是,北大却未必要培养。 ——为什么北大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呢? ——因为北大是精英中精英。 ——精英是由谁来定义的呢? ——世俗的标准。 ——世俗的就是好的么? ——至少这本身也是世俗的循环定义问题。    至此,我们发现,一般的“贪官污吏”之危害,在于权利形成的制度缺陷,而利己,并不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而北大,至少不应该有比别的学校更大的内疚感。
2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教授:北大等培养利己者 他们掌权比贪官可怕
毛宁波 2012-5-4 06:28
[转载]教授:北大等培养利己者 他们掌权比贪官可怕
钱理群 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
热度 1 imthere 2012-5-3 22:16
大学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语惊四方。 尤其是“ 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直描了社会弊端。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殿堂。别忘了教育责任——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
1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于北大钱理群教授真言:精致利己与贪官污吏
热度 4 ysm 2012-5-3 21:59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敢于揭短,坦言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 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 ,懂得配合,更善于 利用体制 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语惊四座,振聋发聩。“利己主义”从来就与大学教育之精神背离,更为大学管理者或者“思想灵魂师”嗤之以鼻,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所以产生,则源于北大等诸多高效的“狭隘本位”思想作崇;他们“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坦诚剖析得如此到位,堪称精辟!看来,现今的“高校体制”已逐渐远离培养“独立人格”的轨道,而愈来愈接近“一流大学”的追求目标了!个中原委,值得深思!
个人分类: 高校悖思|378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钱理群:北大等大学在培养利己主义者
liyibo666 2012-5-3 18:51
钱理群:北大等大学在培养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 记者 贺延光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原题为《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
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 正培养利己主义者并不坏
热度 2 hailang0 2012-5-3 17:12
北大教授说:大学 正培养利己主义者, 核心提示:近日,北大教授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认为 培养利己主义者 应该不是北大和中国高校的耻辱。 真正的可耻,在于培养出 专门利己 , 毫不利人 的人的大学和教育体制! 目前盛行的 唯利是图的大学取向 ,怎么可能造就真正利于他人,利于社会的大写的人呢?
个人分类: 科学|4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
Passport 2012-5-3 16:40
钱 理群。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个人分类: 事件评述|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学子上学变难和高校培养利己主义者多维分析
热度 3 fengzhigu123 2012-5-3 14:51
(一)我是一名利己主义者 首先,我是来自甘肃农村的一名学子,父母务农为生,所以显然我是一名寒门学子。 其次,目前我也算得上即将毕业于“名校”,在家乡亲戚朋友、同学玩伴眼中也是“社会精英”了,是他们眼中羡慕的对象。 可是,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也是一名“利己主义者”。在没有看到北大钱理群教授的这句“北大等大学都是在培养利己主义者”(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3548.shtm )之前,或许我可以假装不知、良心安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再关心作为一名“寒门学子”或者“社会精英”的责任,但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有一种触动,因为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自己已经沦为了一个实际的“利己主义者”,而或许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其实和我们自己一样,也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二)利己主义者的表征 纵观我自己和我身边的同学们,其实我们很多人的家庭出身并不优越。所以家庭从小就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不辜负家庭的托付,上了大学,上了研究生,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但从我们这些人找工作的思路以及只关心自己的思想局限性不难看出我们利己主义的表征。 1)找工作以政府部门和垄断性国企为主,金融类、能源类等行业吃香 2)非寒门学子不懂他人的疾苦 3)寒门学子也只求自己衣食无忧 4)真正的名校学子从政欲望强烈 目前,学子找工作时,大多以进入和政府相关的部门为最佳选择,叫做“混在体制内”。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一个是可以利用政府的相关资源,为全社会谋更大的福利;另一个则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第三个则是从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角度来选择的,他们想着当官谋发达。 从目前看来,从政或者进入国企的人抱着第一种想法的人非常少,抱着第二种想法的占了一半以上,而还有一大批人真正的“精英”(这些人以我看来主要在清华和北大)则是抱着第三种想法。抱着第三种想法固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随着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寒门学子数量越来越少,该类学校主要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子,这些人从小衣食无忧、五谷不分,根本不懂民间疾苦,从何谈起“兼济天下”。而进入该类学校的寒门学子,也大体上自我感觉衣食无忧,也就逐渐的对他人的疾苦变得冷漠了,这是一种社会现实。 而同时,金融类、能源类等赚钱较多,较为容易的行业被人们趋之若鹜,这也可以理解。制造业比较冷门,但一个国家的基础实际上还是在制造业。 (三)寒门学子上学变难和高校培养利己主义者的关联 其实寒门学子上学变难和高校在培养利己主义者,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且容文得慢慢道来。 文得高中所在的县是一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县城,全县就一所高中,教育落后,每年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着实不多。 而这些考上稍好些大学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回去建设家乡的,文得也是其中一人。做出这个选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考量:第一,家乡实在落后,也没有靠谱的职位,自己不愿意回去了,家人也不愿意子女回去;第二,回了家乡也不过是被一群残害老百姓的官员蹂躏于权力的手腕之下,很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各种人也会络绎不绝的来求情,这种要面对的苦恼和麻烦自己实在不愿承受。 考上一些比较不太好学校的学生则大多回去到了县城,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些人的水平并不高,尤其回到学校当老师的一些曾经的同学,他们的水平着实不敢恭维,而回家当公务员的同学也不过混日子而已,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质量低和高校培养利己主义者的循环。 小县份上大多都是寒门学子,而整体的教育质量低下,他们的起点也要低于县城的小孩,所以寒门学子上学变难也必然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四)寒门学子上学变难和高校培养利己主义者都是表象 从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问题的核心已经不是高校和学子自己所能掌控的问题。因为作出的一切选择他们不过是本着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来的选择。这些选择也正在强化我们看到的两个结果:寒门学子上学变难、高校培养利己主义者。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那里呢?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社会教育资源分配高度不均 城乡差距,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太过于明显。 2)小地方政治环境的黑暗 越是小,越是落后的地方政治越黑暗,人们所承受的困难,贪污腐败更为严重。在这种地方基本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且不会有所真正的作为。 3)高校在企业化,教授在拉项目,学生在打工 这个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中国有正儿八经搞科研的,但很少。大多以浑水摸鱼、坑蒙拐骗为主。 4)以权谋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大家都是如此,无人得以幸免 5)年轻人不再拥有梦想 请问下你自己:你还有梦想吗? 6)实用主义大行其道 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对于社会进步其实是一种阻碍。总要有除了影帝之外的其他仰望星空者,社会才有希望。 (五)什么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其实上面讲的也只是表象,更深一层的根源,在于什么? 只记得温总理说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296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
热度 2 杨学祥 2012-5-3 14:22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3日04:07 中国青年报 钱理群。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http://news.sina.com.cn/c/2012-05-03/040724359951.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69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hslqdkxw 2012-5-3 10:19
http://zqb.cyol.com/html/2012-05/03/nw.D110000zgqnb_20120503_2-03.htm 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 本报记者 谢湘 堵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03日 03 版)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 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 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 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 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 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 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人及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信息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注明 了出处,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相应的后果。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等事 宜,请及时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随想随转|2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的高等教育
ngjason 2012-5-3 08:33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上述点评无论是否存在商榷,都值得我们的高校及其相关部门的深入思考。我们的高校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才?我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WuchangZhang 2012-5-3 08:26
  转自网址 搜狐 http://wei.sohu.com/20120503/n342216156.shtml?pvid=tc_newsa=b=%E6%95%99%E6%8E%88%EF%BC%9A%E5%8C%97%E5%A4%A7%E7%AD%89%E5%9F%B9%E5%85%BB%E5%88%A9%E5%B7%B1%E8%80%85%20%E6%8E%8C%E6%9D%83%E6%AF%94%E8%B4%AA%E5%AE%98%E5%8F%AF%E6%80%95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省自己,我们是不是钱理群教授所说“有毒的罂粟花”
热度 1 moxj 2012-4-29 16:11
网络正在转载钱教授的一段言论: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尖锐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正好我今天参加一家单位的面试,在面试室外等待的时候和一些同学聊来参加面试同学的情况。其中有两个同学话比较多,而大多数都在旁边等着,没什么回应。这两个话多的学生几次抱怨:我都是被折腾来打酱油的,考试、面试一边一边的跑。没有关系,都是别人的陪衬、、、。 想起在所里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你这次过去面试找人没有啊?听到我很直接的说没人的时候这位老师很关心的嘱咐一番:一定要找人啊,你不愿意留咱中科院这边,那边单位虽然没我们科研方面强,但现在哪里都要找人的,我们这边还不是老师更偏心自己的学生。能力不是一个面试机会就能体现的、、你在这边做实验,野外能力、、、、老师都夸奖,过去走过场的、、 虽然被老师这么说,自己心里有些不平静,不自觉的想到以前工作的几位兄弟,自己知道有兄弟和这个单位的领导关系很不错的,但上次来参加考试都回避没去看我的兄弟,怕问起来面试哪个单位,这次也就算了,随缘吧,能去就去,不能去,更好的单位还有不少。我想女朋友也会理解我为了她找这个单位,一次一次跑来考试、面试就足够了。 和弟兄们喝酒我还算在行,拉关系还是不要了,再说中科院在大陆也不是垫底的学校,让周围人看着自己找个工作都要拉关系,怎么对得起母校啊~~~~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46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等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
dongzg101 2012-4-22 23:01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北京大学等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 已有 83 次阅读 2012-4-22 21:37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北京大学 教授 利己主义 罂粟花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尖锐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p.s.:来自微博 http://weibo.com/xsmw061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0418do=blogid=562468
个人分类: 社会道德|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北京大学等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
热度 7 zhenghaoran 2012-4-22 21:37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北京大学等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尖锐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p.s.:来自微博 http://weibo.com/xsmw0618
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