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剥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灭火器为什么经常“用不上”?
热度 1 dfedhw 2017-8-3 20:13
英国人乔治・威廉・曼比,最卓越的首创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手提式压缩气体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一个长两英寸,直径八英寸,容量为四加仑升的铜制圆筒,和今天的灭火器基本上相同。他把灭火器放在他专门设计的特制手推车里,他希望,配备这种灭火器的巡逻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作为灭火器的有效性,毋容置疑,然而现实的火灾往往是这样的:初期火灾并不是立即就能被发现,等到发现时,能够就近找来的灭火器数量有限,当第一波“攻击”未能奏效,势必要再花时间从更远处找来第二批灭火器,而在这些寻找和运输的过程中,多折腾几回,火灾很可能又已经发展到超过第二批灭火器的“控制能力”,所以局面很容易出现失控。 因此,题目所述“用不上”并非否认灭火器的有效性,而是指由于发现时间的延迟以及灭火器的实际分布密度所限,导致第一时间不一定能筹集到足够数量的灭火器,难以一气呵成,错失灭火最佳时机,导致火势失控。 再来看看灭火器发明者的初衷:“配备这种灭火器的 巡逻 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也就是说,灭火器最初是为具有“机动”性质的灭火巡逻队设计的,它只有在“流动”的过程才能综合发挥出功效,可是,当灭火器后来作为一种位置“固定”的灭火设施长期存放于某一点,供非专业人员使用,问题就出来了: 1. 长年没有机会用到,大量灭火器的定期维护更换就成为“鸡肋”,直接涉及到成本问题,这就不像放在巡逻队的手推车里,很快就会被用掉,然后再换上一批新的,所以闲置多年的灭火器可能在紧急关头却被发现已失效,时间一长,甚至无处寻觅。 2. 在固定的地点预备灭火器,而实际这些“点”是个无限的概念,出于成本考虑,只能无形中拉大“分布密度”,密度一旦变得“稀疏”,就意味着临时“补充”或“支援”的速度相应放缓,直接影响灭火效率,“有”等于“无”。 3. 专职巡逻队“熟能生巧”,无论在灭火器使用、灭火技巧、火场经验以及面对火灾的勇气和体能上,都明显强于一般人,只要数量足够,管辖区域不太大,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灭火效果自然显著,而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是灭火器本身的“功劳”。 灭火需要第一时间的“集群”作战, 集中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在持续的“运动”过程中自然可以一直保持并随时发挥出较强的灭火控火能力 ,可一旦位置被“固定”下来,数量被“分散”开来,与专职队伍“剥离”开来,就无形中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以及最为关键的“效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灭火器一旦从“流动”的变为“固定”的,从身经百战的巡逻队手里交到一般人手中,从“抱团作战”转为“各自为战”,加之火灾随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化”之中,它的实际功效发挥就逐渐开始“打折”,根源就在这里,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物”,再加上思想状态长期处于放松的“人”,这二者的组合并不能真正适应现代火灾的蔓延速度,与初期火灾“抢时间”的能力极其有限,更多的结局都是错失良机,指望救援。价格亲民、操作简便的灭火器总体表现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以灭火器使用方式为“蓝本”设计的,单体价格更高的灭火器具了。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灭火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算帮忙还得跑快点,来晚了即使再多也“用不上”,甚至可以由此断言: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灭火流程中的各种“动静”关系,不能让“以静制动”的灭火体系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灭火效果将永远只能停留于一厢情愿。
3022 次阅读|2 个评论
防洪与防火
热度 1 dfedhw 2016-6-26 15:00
自古以来水火不相容,但从灾害学的角度看,从诱因导致灾害形成的过程来分析,二者却有相通之处。 无论火灾还是洪灾,都是诱因在系统内被不断放大的结果,类似于“蝴蝶效应”,通过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不断演化,最终可能造成巨大的麻烦。倘若能合理采用技术手段,有效切断系统和诱因之间的持续连接,局面将大为改观。将各种突发的“诱因”从系统中快速剥离,是避免灾害进一步升级或最终形成的基本思路,而 各种简便高效的“剥离”技术,将会成为今后防灾减灾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 。 火灾 洪灾 诱因 初始火灾 洪峰水量 系统 相邻可燃物 河道基本水量 在火灾中,初始火灾不断与相邻可燃物搭界,系统空间有多大,火灾就可能发展为多大。由于系统客观存在,现有火灾格局难以改善,所以在每一个时间段里尽量控制住初始火灾,使其与系统尽早分离是降低火灾损失的唯一途径。 在洪灾中,河道基本水量不足为惧,也不会对河道两侧的堤防构成威胁,可一旦洪峰水量来袭,就会与基本水量形成叠加,随时对沿岸堤防形成威胁,一旦漫堤决堤,便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如果任由洪峰一直滞留于主河道中,仅在纵向借助水库改变其时空分布,这样的调控能力终归有限而且不保险。因此,设法把洪峰这一多余部分的水量从河道中“舀”出来,实现多点横向分流,避免与基本水量形成“合力”,以此改善调节洪水在主河道中固有的时空分布,是减轻两岸堤防压力的关键手段。 水和火分属两类不同的物理形态,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火是游离态,无法移除,系统亦无法搬离,要使其与系统分离,只能尽快扑灭;水是固有形态,无法凭空消失,行洪通道又有限,只能通过分流技术使其暂时离开主河道,以达到与系统彻底脱离的目的。 将各类灾害的峰值部分(初始火灾及洪峰水量)及时与系统分离,可以杜绝峰值对原本稳定运行系统的扰动,可以避免灾害愈演愈烈,可以显著降低事故损失及事故风险,分离得越快、越彻底,系统就会越安全。 类似思路已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技术中应用多年,一旦系统中有接地短路故障出现,借助高灵敏度的检测回路启动跳闸回路,能够瞬时将诱因(故障段)从系统中切除隔离,丟車保帅,避免过电压和短路电流进一步波及整个供电系统, 从而 将事故损失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
5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