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班干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选举班干部这件事儿
wonsure 2014-3-5 11:07
有时候,行政命令更有效,至少不浪费时间,不搞幌子。 现在上过大学的人,应该都有选举班干部的经历。 选举一般都有候选人,候选人怎么产生就不说了,最终结果也一般不会出候选人范畴。 不被提名候选人的话,想被选上不太容易,除非学衡阳的人大代表或者美国的总统,提前想法四处拉票。无缘无故,谁会让你得好处呢?! 选举分为差额选举和等额选举。差额选举还是有点意义的,有竞争,所以候选人可能会和选举人搞点关系,至少面子上能过去。 选票一般要超过一定的数量才有效,如果因票数原因未选出足够人数时,需要继续选举,直到选出所有的班干部。这样的话,就是你再不喜欢某人,你可能也得投他的票,不然,你不能离开会场。等额选举更是如此,如果想不浪费时间,选所有候选人就行了,哪怕你怎么不情愿,反正最后结果就是那样。如果选票有猫腻的话,你更没办法。 现在的选举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所谓的“班干部”,就是这样产生的。 他们做错事了,是你选出来的,你能有怨言吗? 他们出成绩了,其实也有你的功劳,你是不是应该感到无比的欢喜和自豪?
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毅伟发表重要QQ讲话
热度 4 metanb 2013-1-7 18:22
李毅伟(1157014583) 17:12:13 咳咳。。 李毅伟(1157014583) 17:20:36 无意冒犯,但据我的观察,农村出身的人似乎有种天生的等级观念和等级意识(不排除例外),姑且叫做“等级心理学”吧。典型的现象是,凡是“上级”说的,不用过脑子,一律执行;凡是非上级说的,一律不加理会。对了,“两个凡是”不就是那个山西农民华国锋主席提出的吗?后来被否定了。我上大学以前,从来不知道世上有那么多农民。因为辅导员是农村出来的,班里的班干部也都是农村出来的,把个班里闹的乌烟瘴气:篡改同学们的成绩、侵吞班费,给辅导员送礼,等等。到了大三的时候,同学们受不了了,我发动了一次民主选举,结果我当选为“委员长”。等到毕业的时候,班费每一分钱都要算清楚,结余的钱平均发还给同学们。 李毅伟(1157014583) 17:25:19 因为我很了解那些同学,所以在搞选举的时候,我特制了40张选票,这样他们就无法作弊。后来换“内阁”的时候,又搞选举,那次没使用特制选票,结果就有同学作弊,给自己选的人多投一张,让我给抓住了。真是有孔必入啊。 李毅伟(1157014583) 17:26:52 现在中国社会上的那些腐败官员,你看看,哪个不是农村出来的?有诗为证:农民爱当官,当官只为贪。 李毅伟(1157014583) 17:30:00 中国文化,从骨子里讲,其实就是农民文化,最典型的就是送礼、拉关系。唉,将来真正的城市人就会变得象文物一样稀有了。 李毅伟(1157014583) 17:40:54 我有一个理论,叫做“农民人口决定论”,就是说,一个国家中农民人口的比重决定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现在开发商祸害农村,表面上看很不对,但从社会进步而言,还是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就像英国的圈地运动,但方式方法是不对。其实这些开发商也大多是农村出来的。 李毅伟(1157014583) 17:46:08 我说这些大家可能不爱听,但我是为大家好。想想看,为何离开农村?为了做城市人。可是,要是把农民文化带到城市,不就把城市“污染”成农村了吗?那将来大家的小孩不就又等于回到农村了吗?所以,为了后代着想,也要摒弃农民文化。出身无法选择,出生在农村也不是错,但思想是可以改造的。 李毅伟(1157014583) 18:02:33 对了,之前搞民主选举的事情还没全讲完。当时虽然我当选了,但原来的班子有辅导员撑腰。有一天,趁我不在班里,辅导员就对班里的同学讲话,做思想工作,企图否定同学们的民主斗争。我到班里的时候,他刚讲完从教室里走出来。我当时拿着自己做的一大卷海报,就走到讲台上,照着海报给同学们讲我的想法。那个海报就是把班里的一些事情公开记录,比如打扫卫生,出勤等等。以前都是原来的班长自己记录,改了别人也不知道。我主张一切关乎同学们利益的事情都随时公布出来。 李毅伟(1157014583) 18:08:29 那段时间很有意思。打扫卫生的时候,我让同学们打扫这里,原来的班长就让打扫那里,大家不知道听谁的。后来换了辅导员,新的辅导员要求重新选举,不知为何大家选我当团支书,原来的班长维持原有职务。可是他不争气,考马列的时候作弊给抓住了。那一阵子,学校严打作弊,给这个家伙贴了黄榜,一下子给闹臭了。新辅导员当天就让我兼任班长职务,直到毕业。 李毅伟(1157014583) 18:16:36 现在回头想想,那个班的同学哦,特别自私,同时又特别懦弱。你让他们往东,他们绝不敢往西。有这么一帮同学还真好管。记得那时陕师大搞校建,打扫卫生和每周点名是最大的政治。有一次,我去交大办事,回到学校后比较晚。走到班里后发现同学们齐齐整整坐着,我这才想起来,原来是等我点名呢,哈哈。自那以后我得到一个经验,叫做“给别人培养习惯”,就是经常让他们做同样的事情,时间久了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李毅伟(1157014583) 18:18:27 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群众,就有什么样的统治者。 李毅伟(1157014583) 18:20:47 咳咳。。说话间,一篇博客诞生廖。
15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岁月•容颜
热度 44 YC2011 2012-12-31 20:25
岁月•容颜
岁月 · 容颜 曾泳春 今天去教材科印期末考卷。我的本科生课程考试排得很晚,教材科印考卷的高峰期刚过,办公室里一股书和纸特有的味道,显得静谧安详。教材科的那个老师微笑地坐在桌前,我填好单子递给她,看到了她鬓边的白发。 这个老师从我17岁进入这个大学校园起,就一直在教材科。那时她应该30岁出头吧,典型的上海女子,面容温婉。我这个中学里从来没当过班干部的人,上了大学忽然交了官运,光荣地被任命为学习委员,一当就当了三年,于是在这三年里,与教材科打交道就是我的主要任务。每学期初,要领教材了,我就到男生宿舍去求,求几个男生帮我去搬书,而那时接待我的,就一直是这个女老师。在一教底楼暗暗的教材科里,四周的书一直堆到天花板,这个女老师坐在书堆里,脸上闪着瓷白的光泽。 而今天,我看到她依然坐在书堆里,依然是那份淡淡的笑,但已是两鬓斑白。她的人生岁月,静悄悄地趟过一摞摞的书...... 人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喧哗,又是从什么时候趋于平静,我们似是一一地淡忘,看到的只是容颜的改变。一晃,我已在这个百合花一样小的校园里,渡过了17到24岁绚烂的青春期,还有30到42岁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期。走在校园里,有时我会看到几个与我同龄的中年女人的脸庞,似曾相识,眼前闪过的却是她们少女时代的模样。她们和我一样,也是从少女时代就进入这个校园,从此就留了下来。岁月在我们的脸上轻抚而过,拂去了青涩和婴儿肥,变成了现在这张脸。我们还会继续老去,因为人生还在继续。 几年前在北卡,我去了一个北卡人的家。那是一个叫Greensboro的安静小城,Randy和他的太太以及两个儿子,住在一幢美丽的房子里, 他们在这所房子里已经居住了 20 年。 Randy 的太太年轻时的照片摆在壁炉上,很美,让我想起了《辣手摧花》里那个年轻的女孩。她与 Randy 结婚后,就从来没有出去工作过。她陪着丈夫到欧洲 2 年之后,就回到北卡的这所房子里,从此没有再出去过。一个女人,从结婚起就一直住在一个美丽的房子里,似乎是不老的新娘。 然而岁月终究是会在每个女人的脸上留下什么,我们无力抗拒。我并不太喜欢年轻时我那张青涩的脸,我相信我那时的眼神,一定没有多少内容。那是一张得到后就会笑的脸,如果你正好来到身边,也会感觉是在春天,我那么狂像马儿奔跑在旷野。我想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所以我才如此急切地追随你。 而当我终于意识到,美丽已离我远去,于是我不再追了。美丽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在波峰的时候即可预见波谷,任何一个微小的扰动,都 可能使美丽从波峰迅速滑向波谷。而现在的我,才是稳定状态,不必再惊慌岁月流逝,不必再追随你。 当我停下奔跑的脚步,却发现你一直就在我身边,从未稍离。你怜惜地看着我奔跑,释放心中不曾修饰的原始激情。而在跑不动了的今天,我审视自己的脸,惊喜地发现了我不曾发现过的容颜,那是岁月的赠予。 在 2012 年的最后一天,我写下这些文字,心中是满满的温柔。 李慧珍,《 在等待》。 我想要放开总是欢乐之后走来的悲哀 它让我明白美好永远会是短暂的存在 我想要放开经过痛苦忍耐获得的精彩 它让我认为付出很多代价换不回原来
10331 次阅读|95 个评论
金钱时代、关系时代——奖学金评选折射出的五颜六色
flysky97 2012-12-23 00:50
前一段出台政策,评选国家奖学金…… 金额是20K——相当于我们一两年的津贴了……确实挺诱人的! 于是乎…… 为了减少评选工作量,院里规定,能参评的必须是“三好学生”、或者“优秀班干部”…… 看到群里也在讨论这个! 本来,这个评选就是人情…… 现在涉及到金钱了,更要关系了…… 一切,都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相比其他以论文影响因子来衡量的更让人无语了…… 本来,以金钱来促进学习的方法就很值得思考, 如今,评选方式上的不公平就更激起了无数矛盾…… 也许,人天生对于不公平的忍耐程度不一…… 于是,某些人不以为然, 而很多人却会为此受伤…… 中国,以关系凌驾于公平之上的行为方式——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人心混乱
个人分类: 人文|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博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kejidaobao 2012-9-13 10:00
文/曾泳春 人说如今高考不易,读研不易,考博读博更不易。但我这个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过来的博导,感觉当个博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几天,我的两个博士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参加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口试。由于连日来准备紧张,那个女生上午答辩完后,下午就头疼回宿舍了。正好我那天下午想找她接着讨论课题,她不在。到了晚上那个男生就给她通风报信,说我找她她不在,结果吓得那个女生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邮件,向我解释下午不在工作室的原因。我看完之后也吓坏了,原来我就是一灭绝师太啊,学生对我如此紧张。我觉得这件事比较严重,平日里我就是平易近人到死,而学生就是要怕我(如同我当博士生时惧怕我的导师),怎么办?为了安慰那个女生,也为了不让学生这么怕我,我决定给课题组安排一次活动,把今年3月底刚毕业的两个硕士女孩叫回来,大家一起去吃顿饭,然后去唱歌。 我是个特别不擅长组织活动的人,从小到大,我都是那种学习成绩很好但从没当过班干部的人。只在大学期间当了3年学习委员,勤勤恳恳地每学期去给大家搬新书。我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并不代表我不爱参加。我其实挺喜欢玩的,但我不会主动去组织,都是别人组织了,一喊我我就去了,去了也不出彩,默默地坐在角落里。所以我们高中毕业20周年聚会时,大家翻看以前集体活动的照片,很奇怪怎么每次活动的照片都有我,但每次活动都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我感觉很冤,虽然我组织性不是很强,但还是很有集体荣誉感的,怎么会没参加集体活动呢! 而直到现在当了博导,逐渐有了一群学生,我终于发现,我再也不能拿不擅长组织活动做借口了。那个女生昨天很高兴地来跟我商量去哪里吃饭唱歌,她说别的课题组每学期都有这样的活动。我心想他们这就是在怪我,从来不组织活动,只是偶尔吃顿饭,大家也都闷闷的。想来我的课题组是死气沉沉啊,估计他们也觉得我是个很闷但不骚、无趣的导师。可是作为博导的我也是有苦衷的呀!我每天下班就要赶回去看孩子,白天博导晚上初导,周末更是要做饭陪家人,剩下来的心情就不多了。看来女人,特别是孩子还小的女人,最好不要当博导。 我当这个博导也只有1年多的时间,正在往黄脸婆的路上疾奔。有人说黄脸婆总是会熬成的,不应该把责任推到当博导身上。可我就是要推到当博导身上。想想不当博导之前,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再说我前几年还没当博导时,一个人就快被那些经费撑死了),多么逍遥啊!后来学生逐渐增多,特别是招了博士生后,我开始愁起经费来了。那天给学生开组会,我告诉他们我的家底:到今年底还要迅速用掉约30万元(为什么,为什么就是不能让我留下一点?),而明年如果申请不到基金,就没有像现在这样比较大笔的钱了,以后买仪器设备就无法像现在这样畅快了。至于给学生的钱,培养费和助研津贴,我好歹是通过横向经费留了一些在那里,以备万一申请不到经费时,还能保证养学生;但那些纵向经费,即使花不完,也是不能发给学生的,这是国家的规定,我也给学生说明了。说完这些,我忽然觉得很无助,不知不觉间,我要担负的责任大了,我再也不可能是那个逍遥游的女人了。 可是,难道我的学生们没给我带来快乐吗?3月底两个女孩子硕士毕业,那天她们走进我办公室,捧着一套茶具(我在办公室也泡茶),显然是来告别。其实告别已经很多次了,答辩后吃饭、离校手续签名、毕业典礼照相,已经经历了好几次告别了,而那天,她们是要彻底搬出这个校园了。我的眼泪很不争气地就流出来了,想起这两个女孩子的贴心,她们说笑话给我解闷,给我传播校园小道消息,她们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眼泪,瞬间闪过眼前,她们带给我很多快乐。而我的两个博士生,在经历了读博第一个半年的茫然之后,在我的引导下,现在有条不紊地做着课题,实现着我们的想法。我不禁感叹他们的精力充沛,很多我能想到,但没精力做的研究,他们只要熬几个星期就能完成,当他们若无其事地告诉我“这个流场计算在并行计算机12个CPU上只要花5天时间就能计算出结果时”,我的头嗡一下就大了,我想到了“力不从心”这个词,是导师我力不从心了。 但作为博导,和学生间只有学术交流,显然是不够的了。安抚完那个女生,正在感叹当博导不容易时,那个男生来跟我汇报他的课题进展。这个男生因为从硕士起就跟着我,不像那个去年9月才开始做我的博士生的女生那样老实地害怕我。他一样样地展示他的结果,脸上一直带着得意的笑容。他暑假里要把这些结果写出paper,我认为是相当好的研究,同意了。忽然我想起一件重要的事,又把他叫过来,我告诉他:Introduction由我来写,不然我没事干了。那男生说好的,脸上现出了诡异的笑——他实在是太了解导师了。 当博导有热闹,也熬人;有辛苦,也有快乐;有忙乱,也有不紊;有苦衷,也有甘甜;有感叹,也有责任。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在需要被安抚时,先要付出安抚;在无助时先要为人提供帮助。当博导不易,当女博导更不易哟!愿在力不从心、黄脸婆般的疾奔中,多得到一些对后来者精力充沛的羡慕和欣慰。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2-06-16)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紧张激烈的班干部竞选
yaoronggui 2012-2-28 09:57
2012 年 2 月 27 日 下午第四节班会,高一( 9 )班举行了紧张激烈的班干部竞选会议。本次竞选共 20 人上讲台发表竞选演讲(本班共 45 人),竞选 12 个班干部职位(本班共设 15 个职位,但数学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生物课代表由任课老师确定),其中 2 人参选班长, 2 人参选副班长, 2 人参选文艺委员, 3 人参选英语课代表, 3 人参选物理课代表, 4 人参选化学课代表, 1 人参选团支书, 1 人参选纪检委员, 1 人参选宣传委员, 1 人参选劳动委员, 1 人参选体育委员, 0 人参选学习委员。 上台发表竞选演讲的学生演讲的都非常不错,下台后还进行了拉票活动,气氛非常激烈,历时 45 分钟。 对于多人参选的职位,本着民主的原则,由本班学生投票决定。最后确定了本班班干部名单如下(任期一年): 班长:张毅龙 团支书:饶高峰 副班长:余京男 学习委员:徐涵晨 纪检委员:艾超 宣传委员:岳文骏 劳动委员:叶泽轩 文艺委员: 应鹏飞 体育委员:张烁 祝丽娜 课代表 语文: 朱依璇 数学: 周贤 英语: 张薏 物理: 李弯弯 化学: 胡天皓 生物: 祝帅 组长 一组: 汪闽粤 二组: 彭兵飞 三组: 吴良 四组: 宁振鸿
个人分类: 教育管理|2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几则微博引发数千人转发、评论
slideicy 2011-12-13 19:16
 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几则微博引发数千人转发、评论,他认为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是鼓励学生为强权效力和告密。由他本人发起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近九成网友赞同这一观点。对此,记者采访了沪上多位教师和教育界专家,小学教师大多不赞同这种说法,然而不少教育界人士则认为郑渊洁的建议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不论赞同或反对者,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应尽可能消除班干部的“官味”,让孩子树立“服务”而非“管理”的意识。   【事情起因】   一年多前的微博引发争议   昨日,记者登录郑渊洁微博发现,他关于班干部的几条议论均是去年发表的,当时并未产生很大反响,由于微博这一年来的迅速发展,这几条旧微博被“好事者”挖出来后,即刻在网上蹿红,郑渊洁最早议论此事的微博已被转发2000多次,评论1000多次。   去年6月,郑渊洁发表一则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汉奸有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   去年10月,他再次发表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就是培养叛徒的体制。老师不在时,班干部要记下“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报告给老师……”随后,郑渊洁又在11月份时发起一则 “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在1588张投票当中,89%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   从网友的留言评论中也可看出,大部分网友赞成“取消”,不少网友还以自己上学时受到的心灵创伤作为例证,认为“班干部”要么取消,要么改称“班仆”;也有网友认为,班级里学生数量众多,教师精力有限,不设班干部职位难以维持秩序,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各方观点】   赞成派:班干部制令多数学生缺乏成就感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说,小学班干部招来这么多非议,不是因为班干部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成人化“官本位”倾向,导致一小部分学生享受过多待遇,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正向肯定,不利于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讲,小学是每个孩子在心理上“种树”的年龄。如果小学期间孩子得到足够的正向评价“心理养分”,“成就感之树”就能茁壮成长。在陈默看来,是否取消班干部制度不是重点,关键是每个孩子是否能在小学阶段种下这棵“成就感之树”。   其实,班干部制度可以让孩子得到成就感,一方面可以让每个孩子轮流做班干部,另一方面应该强调班干部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减少班干部对应的各种“官本位”待遇。   目前,许多小学班干部总被正向评价包围,这些孩子的成长符合心理学的发展,长大后容易形成很强的工作能力,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和正向评价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感。另外,即使不是班干部,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如专门负责管理教室抹布的学生,专门负责联系老师的学生……如果都得到老师认真的赞扬,他们也能获得成就感。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寻找机会给予孩子成就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否则,即使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孩子一样获得不了成就感。   比如,某个学生溜溜球玩得很好,老师可以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并予以赞扬,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也会带给孩子强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实,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提了更高的要求,陈默表示,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能力,即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的能力。昨晚,陈默前往济南为中小学教师讲授德育课程,其中就有关于如何为孩子种下一棵“成就感之树”。她表示,郑渊洁挑出班干部制度目前很现实的问题,但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教育者能力的问题,否则如果教师有官本位的思想,那教育公平化就很难真正实行。   反对派:淡化官位意识,班干部不必取消   绿化管理员、窗户保洁员、讲台管理员……在虹口实验学校八(6)班,36位学生人人都有服务岗位。“设立服务岗位的初衷,就是希望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这个集体不是几个班干部的集体,而是大家的。”班主任施聪聪告诉记者,她会根据同学的特点来安排岗位。“微博上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我不认同,教师引导得当是可以避免此类问题产生的。”施老师说,现在老师在岗位设置中,很注意淡化官位意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学生在服务集体的过程中,责任心增强了,笑容也更多了,尽管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很出色,但他们在服务中也收获了成功,整个班级管理变得井然有序,形成良性循环。   “这则微博的说法有些偏激,问题不在于小干部职务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定义班干部的工作职责。 ”普陀区一所小学多年从事少先队工作的俞老师说,每一位队干部在就职前,都会庄严宣誓,“一当火车头,样样事情能带头;二当孺子牛,热情办事勤奔走;三当水中鱼,团结伙伴做朋友;四当智多星,能出点子会创新;五当小火箭,自动向上齐奋飞。”所谓的“一条杠杠一份责任”,是每个班干部都应该铭记于心的话。   在她看来,之所以有微博的言论,可能是有些教师忽略或误解了班干部的职能,变成教师自己包办,只将收本子、管纪律等事情交给小干部去处理,久而久之形成惯例,就认为小干部的工作就是管人,成了“小叛徒”。   “其实,就算管纪律,也是一门学问,记名字告状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带头、说服等更好的方法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慢慢领悟的。 ”俞老师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主体作用,错误定位小干部的职能,但她认为,这不应该成为取消班干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提高对班干部工作方法的指导,以及赋予班干部更多的工作职能。 ”   “班干部是否取消,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们,而是孩子。”瑞金二路小学陶老师认为,确实有些地方的班干部设置过滥,或者是与家长职权挂钩的现象,但总体来讲,孩子们还是喜欢班干部,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班干部的设置确实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起到一定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取消就可以抹杀的。 ”   【本市实践】   沪上中学公开招募“小帮手”   虽然教师们普遍认为取消班干部不现实,但他们已经在悄悄改变以往的班干部遴选制度。昨天,记者从虹口区钟山初级中学获悉,该校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班干部岗位接受学生自荐,取代曾经的老师指派方式。该校徐铭安校长发现,经常有机会做班干部的学生比较自信,而一些想锻炼却得不到机会的学生越来越不主动,甚至产生惯性思维:这些事情肯定轮不到我的,我也不用参与。   为此,该校专门开展 “志愿者工程”,将教师“小帮手”的岗位提前公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愿报名。最近,学校组织了一场秋季运动会,教师人数有限,运动会所需要的举牌、播音员、记分员、监督员、裁判员等岗位需要招募学生。学校提前一个月在海报栏贴海报,写明各个岗位的要求,接受学生自愿报名。老师再对这些学生统一培训,遴选时优先考虑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多次实践证明,这些普通学生非常珍惜担任志愿者的机会,在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大家的认同与赞扬,成绩也随着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好。   最近,该校的部分班级也在试点公开招募班级干部。“有些孩子想做班干部,但家长不支持,担心耽误孩子学习时间。 ”徐校长说,初二几个班级就让学生自荐,班干部岗位提前公布,让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自己报名,并接受全班学生投票选择。试点发现,自荐的班干部不仅受到家长支持,也更愿意为同学们服务。   【专家说法】   对班干部不能随意贴标签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杨江丁主任介绍,目前,上海的小学班级干部和少先队委员是合二为一的。让孩子们学习管理、学习服务、学习尽责,这是少先队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上海很多学校都设立各种公益岗位,让孩子们接受锻炼,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爱心、责任有重要作用,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现在,很多学校对少先队委员、班级干部采取竞选方式,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本领,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班干部的竞选和管理中,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但千万不能概念化,不能偏激地批评班干部制度,更不能加上某些用意加以曲解。对于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应该加以引导,班干部、少先队组织只是提供岗位训练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学会集体自理、集体管理。   【它山之石】   多个国家小学并无“班干部”   那么国外的小学是否有班干部呢?跨国教育研究者、中智海外教育中心资深顾问袁正翔说,据他所知,美国、澳洲、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的小学都没有班干部。   “在西方国家的小学里,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观念,在老师看来,每个小学生都是平等、纯洁的,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 ”袁正翔说,西方国家小学阶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老师更多是采用鼓励式教学,帮助孩子挖掘特长。同中国老师特别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在西方国家老师眼中,学习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一部分体现,他们不会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也不会用成绩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老师更不会专门在班级学生中去树立一个好学生或一个坏学生的典型。   那是不是“让学生自主管理”这一观点有误呢?袁正翔认为,这一观点本身是正确的,只不过被异化了。 “小学阶段不宜过早把成人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加到小学生身上,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对那些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在心理上背上包袱。学生当上班干部之后,班干部群体在使用学校资源乃至升学上都明显有优势。在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小学生阶段,就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来区分,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妥当的做法。  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几则微博引发数千人转发、评论,他认为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是鼓励学生为强权效力和告密。由他本人发起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近九成网友赞同这一观点。对此,记者采访了沪上多位教师和教育界专家,小学教师大多不赞同这种说法,然而不少教育界人士则认为郑渊洁的建议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不论赞同或反对者,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应尽可能消除班干部的“官味”,让孩子树立“服务”而非“管理”的意识。  【事情起因】   一年多前的微博引发争议   昨日,记者登录郑渊洁微博发现,他关于班干部的几条议论均是去年发表的,当时并未产生很大反响,由于微博这一年来的迅速发展,这几条旧微博被“好事者”挖出来后,即刻在网上蹿红,郑渊洁最早议论此事的微博已被转发2000多次,评论1000多次。   去年6月,郑渊洁发表一则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汉奸有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   去年10月,他再次发表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就是培养叛徒的体制。老师不在时,班干部要记下“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报告给老师……”随后,郑渊洁又在11月份时发起一则 “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在1588张投票当中,89%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   从网友的留言评论中也可看出,大部分网友赞成“取消”,不少网友还以自己上学时受到的心灵创伤作为例证,认为“班干部”要么取消,要么改称“班仆”;也有网友认为,班级里学生数量众多,教师精力有限,不设班干部职位难以维持秩序,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各方观点】   赞成派:班干部制令多数学生缺乏成就感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说,小学班干部招来这么多非议,不是因为班干部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成人化“官本位”倾向,导致一小部分学生享受过多待遇,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正向肯定,不利于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讲,小学是每个孩子在心理上“种树”的年龄。如果小学期间孩子得到足够的正向评价“心理养分”,“成就感之树”就能茁壮成长。在陈默看来,是否取消班干部制度不是重点,关键是每个孩子是否能在小学阶段种下这棵“成就感之树”。   其实,班干部制度可以让孩子得到成就感,一方面可以让每个孩子轮流做班干部,另一方面应该强调班干部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减少班干部对应的各种“官本位”待遇。   目前,许多小学班干部总被正向评价包围,这些孩子的成长符合心理学的发展,长大后容易形成很强的工作能力,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和正向评价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感。另外,即使不是班干部,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如专门负责管理教室抹布的学生,专门负责联系老师的学生……如果都得到老师认真的赞扬,他们也能获得成就感。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寻找机会给予孩子成就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否则,即使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孩子一样获得不了成就感。   比如,某个学生溜溜球玩得很好,老师可以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并予以赞扬,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也会带给孩子强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实,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提了更高的要求,陈默表示,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能力,即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的能力。昨晚,陈默前往济南为中小学教师讲授德育课程,其中就有关于如何为孩子种下一棵“成就感之树”。她表示,郑渊洁挑出班干部制度目前很现实的问题,但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教育者能力的问题,否则如果教师有官本位的思想,那教育公平化就很难真正实行。   反对派:淡化官位意识,班干部不必取消   绿化管理员、窗户保洁员、讲台管理员……在虹口实验学校八(6)班,36位学生人人都有服务岗位。“设立服务岗位的初衷,就是希望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这个集体不是几个班干部的集体,而是大家的。”班主任施聪聪告诉记者,她会根据同学的特点来安排岗位。“微博上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我不认同,教师引导得当是可以避免此类问题产生的。”施老师说,现在老师在岗位设置中,很注意淡化官位意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学生在服务集体的过程中,责任心增强了,笑容也更多了,尽管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很出色,但他们在服务中也收获了成功,整个班级管理变得井然有序,形成良性循环。   “这则微博的说法有些偏激,问题不在于小干部职务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定义班干部的工作职责。 ”普陀区一所小学多年从事少先队工作的俞老师说,每一位队干部在就职前,都会庄严宣誓,“一当火车头,样样事情能带头;二当孺子牛,热情办事勤奔走;三当水中鱼,团结伙伴做朋友;四当智多星,能出点子会创新;五当小火箭,自动向上齐奋飞。”所谓的“一条杠杠一份责任”,是每个班干部都应该铭记于心的话。   在她看来,之所以有微博的言论,可能是有些教师忽略或误解了班干部的职能,变成教师自己包办,只将收本子、管纪律等事情交给小干部去处理,久而久之形成惯例,就认为小干部的工作就是管人,成了“小叛徒”。   “其实,就算管纪律,也是一门学问,记名字告状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带头、说服等更好的方法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慢慢领悟的。 ”俞老师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主体作用,错误定位小干部的职能,但她认为,这不应该成为取消班干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提高对班干部工作方法的指导,以及赋予班干部更多的工作职能。 ”   “班干部是否取消,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们,而是孩子。”瑞金二路小学陶老师认为,确实有些地方的班干部设置过滥,或者是与家长职权挂钩的现象,但总体来讲,孩子们还是喜欢班干部,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班干部的设置确实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起到一定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取消就可以抹杀的。 ”   【本市实践】   沪上中学公开招募“小帮手”   虽然教师们普遍认为取消班干部不现实,但他们已经在悄悄改变以往的班干部遴选制度。昨天,记者从虹口区钟山初级中学获悉,该校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班干部岗位接受学生自荐,取代曾经的老师指派方式。该校徐铭安校长发现,经常有机会做班干部的学生比较自信,而一些想锻炼却得不到机会的学生越来越不主动,甚至产生惯性思维:这些事情肯定轮不到我的,我也不用参与。   为此,该校专门开展 “志愿者工程”,将教师“小帮手”的岗位提前公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愿报名。最近,学校组织了一场秋季运动会,教师人数有限,运动会所需要的举牌、播音员、记分员、监督员、裁判员等岗位需要招募学生。学校提前一个月在海报栏贴海报,写明各个岗位的要求,接受学生自愿报名。老师再对这些学生统一培训,遴选时优先考虑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多次实践证明,这些普通学生非常珍惜担任志愿者的机会,在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大家的认同与赞扬,成绩也随着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好。   最近,该校的部分班级也在试点公开招募班级干部。“有些孩子想做班干部,但家长不支持,担心耽误孩子学习时间。 ”徐校长说,初二几个班级就让学生自荐,班干部岗位提前公布,让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自己报名,并接受全班学生投票选择。试点发现,自荐的班干部不仅受到家长支持,也更愿意为同学们服务。   【专家说法】   对班干部不能随意贴标签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杨江丁主任介绍,目前,上海的小学班级干部和少先队委员是合二为一的。让孩子们学习管理、学习服务、学习尽责,这是少先队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上海很多学校都设立各种公益岗位,让孩子们接受锻炼,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爱心、责任有重要作用,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现在,很多学校对少先队委员、班级干部采取竞选方式,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本领,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班干部的竞选和管理中,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但千万不能概念化,不能偏激地批评班干部制度,更不能加上某些用意加以曲解。对于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应该加以引导,班干部、少先队组织只是提供岗位训练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学会集体自理、集体管理。   【它山之石】   多个国家小学并无“班干部”   那么国外的小学是否有班干部呢?跨国教育研究者、中智海外教育中心资深顾问袁正翔说,据他所知,美国、澳洲、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的小学都没有班干部。   “在西方国家的小学里,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观念,在老师看来,每个小学生都是平等、纯洁的,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 ”袁正翔说,西方国家小学阶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老师更多是采用鼓励式教学,帮助孩子挖掘特长。同中国老师特别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在西方国家老师眼中,学习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一部分体现,他们不会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也不会用成绩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老师更不会专门在班级学生中去树立一个好学生或一个坏学生的典型。   那是不是“让学生自主管理”这一观点有误呢?袁正翔认为,这一观点本身是正确的,只不过被异化了。 “小学阶段不宜过早把成人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加到小学生身上,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对那些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在心理上背上包袱。学生当上班干部之后,班干部群体在使用学校资源乃至升学上都明显有优势。在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小学生阶段,就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来区分,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妥当的做法。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