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盛顿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食电微生物是如何利用电子来还原二氧化碳的?(附原文)
zhpd55 2019-3-24 09:49
食电微生物是如何利用电子来还原二氧化碳的?(附原文) 诸平 据美国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19年3月22日报道,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展示了一种名为沼泽红假单胞菌 (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 的光养微生物如何从金属氧化物或铁锈等导电物质中吸收电子来还原CO 2 。位于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解释了这样一种细胞过程,即使喜爱阳光的微生物能够“吃掉”电子,从而再将电子转移来固定CO 2 ,为其生长提供燃料。 在华盛顿大学文理学院的生物学助理教授 Arpita Bose 和她实验室的博士生 Michael Guzman 的带领下,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展示了一种天然产生的 沼泽红假单胞菌 (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 是如何从金属氧化物或铁锈等导电物质中吸收电子的。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22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Michael S. Guzman, Karthikeyan Rengasamy, Michael M. Binkley, Clive Jones, Tahina Onina Ranaivoarisoa, Rajesh Singh, David A. Fike, J. Mark Meacham Arpita Bose. Phototrophic extracellular electron uptake is linked to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in the bacterium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Volume 10, Article number: 1355. ( Published:22 March 2019 ). s41467-019-09377-6.pdf 相关视频 : https://youtu.be/z5cyX0MUAiU 这项研究建立在 Arpita Bose 之前发现的基础上,即 R. palustris TIE-1可以消耗来自锈体代理如平衡电极( poised electrodes )等的电子,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外电子摄取。 R. palustris 是光养性的,这意味着它利用光的能量进行某些代谢过程。这项新研究解释了这种微生物将其从电中摄取的电子转移倾倒在细胞的凹陷处。 研究微生物代谢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 Arpita Bose 说:“这第一次清楚地表明,这种活动——生物体吃电的能力——与CO 2 固定有关。”这种知识可以帮助利用微生物的自然能力进行可持续能源储存或其他生物能源应用——这一潜力已经引起了美国能源部和国防部的注意。 Arpita Bose 说:“ 在野生和异国他乡都能找到 R. palustris 这种微生物菌株,比如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 (Woods Hole, Massachusetts) 的一座锈迹斑斑的桥上就可以找到,TIE-1就是从这座桥上分离出来的。”“真的,你到处都能找到这些生物。这表明细胞外电子吸收可能非常普遍。” Michael S. Guzman 补充说:“主要的挑战为它是一种厌氧菌,所以你需要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生长,这样它才能获得光能。但另一方面,这些挑战在这种生物体中得到了许多其他生物体所没有的多功能性的满足。” 研究人员 在他们的新论文中表述,来自电的电子进入膜中的蛋白质,这对光合作用很重要。令人惊讶的是,当他们删除了这种微生物固定 CO 2 的能力后,他们发现这种微生物消耗电能的能力下降了90%。 Arpita Bose 说: “它真的想用这个系统来固定 CO 2 ,如果你把它拿走——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根本就不想占据电子了。” 她说,这种反应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可充电电池。 “这种微生物利用电力为其氧化还原池充电,储存电子,使其高度还原。”“为了释放它,细胞还原了 CO 2 。所有这些的能量都来自阳光。整个过程不断重复,让细胞只用电、 CO 2 和阳光就能制造出生物分子。” 一个全华盛顿大学的团队克服了许多技术障碍完成了这项研究。来自麦凯维工程学院(McKelvey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马克·米查姆(Mark Meacham)帮助设计和制造了微流体设备,使研究人员能够专注于当此菌从电源获取电子时细胞内产生的活动。该团队还依赖于包括地球和行星科学系的大卫·菲克( David Fike )在内的合作者的支持,他们帮助 Arpita Bose 和 Michael S. Guzman 使用次级离子质谱来确定微生物如何利用 CO 2 。 这项新研究回答了基础科学问题,并为未来的生物能源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Michael S. Guzman 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微生物可以与环境中类似电极的物质相互作用,也就是带电的矿物质。”“但是没有人真正理解光自养生物是如何完成这一过程的,比如这些能够固定自身碳并利用光产生能量的生物。”这项研究填补了该领域一个人们知之甚少的空白。” Arpita Bose 的实验室正致力于利用这些微生物制造生物塑料和生物燃料。 Arpita Bose 说:“我们希望,将电力和照明结合起来减少CO 2 排放的能力,可能有助于为能源危机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相关报道或者原文 A shocking diet: Researchers describe microbe that 'eats' electricity ; Study shows how electricity-eating microbes use electrons to fix carbon dioxide Abstract Extracellular electron uptake (EEU) is the ability of microbes to take up electrons from solid-phase conductive substances such as metal oxides. EEU is performed by prevalent phototrophic bacterial genera, but the electron transfer pathways and the physiological electron sinks are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electrons enter the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during EEU in the phototrophic bacterium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TIE-1. Cathodic electron flow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a highly reducing intracellular redox environment. We show that reducing equivalents are used for carbon dioxide (CO 2 ) fixation, which is the primary electron sink. Deletion of the genes encoding ruBisCO (the CO 2 -fixing enzyme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 leads to a 90% reduction in EEU. This work shows that phototrophs can directly use solid-phase conductive substances for electron transfer, energy transduction, and CO 2 fixation.
个人分类: 新科技|3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盛顿大学的无电池手机(附原文)
热度 4 zhpd55 2017-7-10 16:23
华盛顿大学的无电池手机(附原文) 诸平 智能手机 的优缺点 智能手机 (Smartphone) 又 被 称 为 智慧型手机、智能型电话 等 ,是指“ 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 无线网络 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 目前的 智能手机 被认为有 五大特点: 1) 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 2) 具有PDA 的功能 ( 包括 个人信息管理 即 PIM 、 日程记事 、 任务安排 、 多媒体应用 以及 浏览网页 等 。 ); 3) 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 : 拥有独立的核心处理器(CPU )和内存,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扩展。 4) 人性化 :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机器功能。根据个人需要,实时扩展机器内置功能,以及软件升级,智能识别软件兼容性,实现了软件市场同步的人性化功能。 5) 功能强大 : 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 但是,也有其 不足 之处, 耗电量大、机身略大、价格略贵。 价格 问题是智能手机 普遍 存在的 较高 难题 , 另外还有 易用性较差,新手需要慢慢适应。那些对电脑以及手机不是很熟悉的 人 来说,如果你想玩转一个智能手机,不花点时间好好钻研钻研是不行的,毕竟如今的智能手机就好比是一台缩小版的PC 。 一般普通手机多以人性化非常到位的9 宫格和 12 宫格界面,让用户轻松上手。而智能手机可以自由定制界面,更加的灵活。 但是 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很快便风靡全球,其制造成本也比非智能高, 不过 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和电子元器件的降价,智能手机的价格已 经明显 便宜 多 了 。除了价格问题再就是智能手机的耗电量问题, 智能手机的CPU 、屏幕等硬件的耗电量是不可忽视的,这些硬件很容易就将电量耗尽,再加之现在的智能手机也越来越追求时尚轻薄,其小小的电池容量就显得更加 难以应对 了。 以前认为 这方面是没有解决办法的, 因此 只能是提醒智能手机用户,别老没事儿 就 玩手机 !但是,现在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简称 UW ) 的科学家开发出 无需电池的手机 ( Battery Free Cellphone ) 。 UW 的 无电池手机 据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简称 UW ) 2017 年 7 月 5 日提供的消息,该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出无需电池的手机,但是并非是手机不需要电能,而是通过使用特种技术从环境获取能量。 Fig. 1 UW engineers have designed the first battery-free cellphone that can send and receive calls using only a few microwatts of power. Credit: Mark Ston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g. 2 The battery-free phone developed at the UW can sense speech, actuate the earphones, and switch between uplink and downlink communications, all in real time. It is powered by either ambient radio signals or light. Credit: Mark Ston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g.3 The research team from the UW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All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includes (left to right): Vamsi Talla, Wu Meiling, Sam Crow, Joshua Smith, Bryce Kellogg and Shyam Gollakota. Credit: Mark Ston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的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一种首例无电池手机 , 如图 1 所示。这种手机不需要电池,仅用几毫瓦的电力就可以进行发送和接收电话。 这种手机与传统的手机相比较,因为无电池,充电器、电线自然没有必要了。所以这不能不说是 一大飞跃。 而且 , 使用 电话 仅需要 几毫瓦的电力 , 从 周围的 无线电信号或光 源均可获得 。该 研究 小组还 使用无电池手机演示 打 网络电话( Skype Calls ), 证明由商业 化的 、现成的组件 构成的手机 原型可以接收和传输讲 话 和 与地基站进行 沟通 。 此项新技术于2017 年 7 月 1 日在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on Interactive, Mobile, Wearab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杂志网站发表——Vamsi Talla, Bryce Kellogg, Shyam Gollakota, Joshua R. Smith . Vamsi Talla et al, Battery-Free Cellphone (免费下载原文) . 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Interactive, Mobile, Wearab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 2017, 1 (2), Article No. 25. DOI: 10.1145/3090090 UW 保罗 · 艾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Paul G. All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at the UW ) 副教授 、合作者 Shyam Gollakota 说 :“ 我们已经 创建 了我们 认为 是第一个 能耗 几乎为零 的 功能手机 ,为了成为 实现 , 真 正 的 低功耗 就是 打电话 需要 的能量,仅靠 环境 获取即可满足 , 因此, 我们 不得不 从根本上重新考虑这些设备的设计。 ” UW网站介绍: 我们推出了第一个 无 电池的手机设计 方案 ,它只消耗少量的电能。我们的设计可以感知语音,驱动耳机,并在 上行线( uplink ) 和 下行线( downlink ) 通信之间进行实时切换。我们的系统优化了语音的传输和接收,同时获取能 量 使无电池手机 保持 连续工作的能力。这个无电池的设备原型是在一个印刷电路板上使用商用现成的组件 而构成的 。 此手机的运行能量是由距离 31英尺( 约 9.4米) 外 的基 站 传输的射频信号 提供的 。此外,利用微小的光电二极管 ( tiny photodiodes ) 也可以 从环境光 源 中获取能量,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的设备可以 与 50英尺( 约 15.2米) 之外 的基站 进行 通信。最后,我们 演示了用无电池 手机 在整个移动网络之内, 通过我们自定义的桥式 基站首次实现 网络 电话通话。 我们相信,这是 无电池设备 能 力 的 一个 重大飞跃,也是迈向全功能 无 电池手机的 重要 一步。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 http://batteryfreephone.cs.washington.edu/files/batteryFreePhone.pdf http://batteryfreephone.cs.washington.edu/ https://phys.org/news/2017-07-battery-free-cellphone-harvesting-ambient-power.html Energy-harvesting phone works without battery Abstract We present the first battery-free cellphone design that consumes only a few micro-watts of power. Our design can sense speech, actuate the earphones, and switch between uplink and downlink communications, all in real time. Our system optimize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speech while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power which enables the battery-free cellphone to operate continuously. The battery-free device prototype is built using commercial-off-the-shelf components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It can operate on power that is harvested from R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a basestation 31 feet (9.4 m) away. Further, using power harvested from ambient light with tiny photodiodes, we show that our device can communicate with a basestation that is 50 feet (15.2 m) away. Finally, we perform the first Skype call using a battery-free phone over a cellular network, via our custom bridged basestation. This we believe is a major leap in the capability of battery-free devices and a step towards a fully functional battery-free cellphone.
个人分类: 新科技|5237 次阅读|7 个评论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热度 4 terahertz 2015-8-8 04:27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WashingtonUniversity in St. Louis , WUSTL) 建校于 1853 年,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其校名取自美国国父乔治 · 华盛顿,为了避免大众对美国其它华盛顿大学校名的困惑,在 1976 年改为现名,为美国久负盛名的 私立大学 之一 。 WUSTL 图书馆建于 1907 年,位于 Ridgley Hall 。到 1946 年图书馆拥有 46,000 件馆藏以及 14 个院系图书馆。最大最现代的 Olin 图书馆于 1962 年开放使用,为了满足 21 世纪学术社区的需要,在 2004 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翻新。地球与行星科学图书馆于 2005 年开放使用。艺术与建筑图书馆于 2006 年建成使用,主要服务于艺术、建筑、艺术历史、考古专业。目前 WUSTL 图书馆系统包括 12 个学科图书馆, 10 个在 Danforth 校区, 1 个在 West 校区,另一个在医学院。主要有医学图书馆、艺术与建筑图书馆、化学图书馆、社会工作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商业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物理图书馆、地球与行星科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等,主要收藏各个院系相关的资料。其中 John M. OlinLibrary 为主图书馆,面积 197,000 平方英尺。主要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工程以及特藏,技术中心、咖啡屋、学习空间、阅览室、休息区以及研讨包间。 Olin 图书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整个建筑为白色外观,门前有乔治 · 华盛顿的塑像。图书馆共有 5 层, Level B 、 Level A 、 Level 1 、 Level 2 和 Level 3 。 Level B 主要有 Quiet 学习空间、研究生学习空间、教师学习空间、视频 ( 音频 ) 录像带、伊斯兰研究馆藏等; Level A 主要有数字图书馆服务、新进期刊、开放学习区域、开放技术区域、服务台、 Arc 实验室、技术中心、房间预订等; Level 1 主要有特藏及阅览室、写作中心、报纸、咖啡屋、帮助中心、研究中心、学科馆员等; Level 2 主要有阅览室、研讨包间、多元包容中心等; Level 3 主要有员工办公区、行政办公区等。 一楼入口 书架 帮助中心 读者服务区 游戏拼图 东亚图书馆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3587 次阅读|8 个评论
老年痴呆症的新发现极其引申
热度 1 jinchenchen 2015-8-1 15:47
老年痴呆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最大发病风险无疑是年龄增长。 65 岁以后,每 5 年发病风险就翻倍。估计约有 40%85 岁以上的老人都生活在这种恼人的病态之中。 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 St.Louis )的研究者发现由脑蛋白( amyloidbeta 42 )形成的斑块是造成老年痴呆症的元凶之一。这种脑蛋白是脑细胞日常活动的副产品,换言之就是失去了功能的废蛋白。正常情况下,机体会自动清除这种废蛋白。一旦清除功能退化,这种蛋白就会聚集形成斑块而沉积,从而进一步造成老年痴呆症。见链接。 研究者发现, 30-40 岁的人群清除一半这种废蛋白的时间约 为 4 小时,而 80 岁以上的老人就得花上 10 小时了。随着清理功能减退,这种废蛋白就会凝聚起来形成斑块沉积,导致老年痴呆症。 显然,保持清理功能,减慢废蛋白斑块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有没有这种方法呢?当然有!那就是禁食!这里 借花献佛一下,曾庆平教授在他的博文里介绍了一篇综述好文,里面就详细谈到了这个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904894 综述文章里就有专门的篇幅谈到了这个问题,即禁食对改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积极作用。因为禁食可以唤醒并加强机体的自吞噬功能( Autophagy )。这种自吞噬功能存在于全身各器官,并不只限于脑子。而且自吞噬还包括废细胞,被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顺藤摸瓜,禁食还有助于帕金斯氏病( PD ),风湿性关节炎( RA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各种代谢病( MS )。 有人会问,这岂不是说禁食可以治百病了?别走极端!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禁食 — 饥饿 — 自噬。这是一条自然赋予动物的,各种自我保护机制链中的一条链而已,就像细菌 — 免疫 — 清除链一样。只不过禁食这条链发现并研究得相对晚一点而已,实践就更落后罢了。 Credi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Patterson, B.W., Elbert, D. L., Mawuenyega, K. G., Kasten, T., Ovod, V., Ma, S., … Bateman,R. J. (2015). Age and amyloid effects on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amyloid-beta kinetics. Ann Neurol ., n/a–n/a. DOI:10.1002/ana.24454 Annals ofNeurology Washington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3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外观察】GIX:西雅图产业界主导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
duanezh 2015-7-4 11:40
美国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Washington) 和中国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将携手创建全球创新研究院(GIX),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该学院将落户西雅图的普吉湾区,该区域是美国最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毗邻大西雅图地区多个科技走廊,拥有亚马逊和微软等高科技公司。然而,这个区域却只有华盛顿大学一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而在其他科技创新中心,则至少有2所。这使得该区域在IT相关的领域长期处于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微软首席顾问表示,Bradford Smith表示,对微软而言,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微软参与全球高科技竞争的比较劣势。为此,西雅图的学术界和商界领袖们联合起来提出了创建这所学院的想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夯实该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根基。该学院被命名为全球创新研究院(the 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研究院的首个硕士学位课程计划于2016 年秋季开课,首期预计开设科技创新方向硕士研究生项目,首批招生人数为 几十人。未来十年,全球创新研究院的研究生规模预计将超过3000人。研究院短期内将不会启动本科生项目,但是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该区域到2021年对计算机本科人才需求的缺口将达到2700人。 华盛顿大学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IT人才培养计划,但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微软公司为该研究院的启动运行投入了4000万美元。研究院的教师将来自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和其他顶尖科研院所。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也将积极参与,并在关键需求和导师资源方面提供帮助。华盛顿州州长Jay Inslee表示,这对于华盛顿来说是极好的消息,也是长期以来与中国在教育和商务合作中持续、独特、超前合作的结果,普吉湾区不仅在推动创新型和未来型的产业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更是一个最佳平台,帮助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人才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在科学与技术方面面临的世界性挑战。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伟大的学府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创新研究院彰显了这样的雄心。微软支持全球创新学院是因为我们坚信,科技能够赋予每个人更强的动力去成就不凡和探索解决全球的重大挑战。华盛顿大学Ana Mari Cauce表示,这是中国的大学第一次在海外拥有了一个实体的物理场所,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期待清华大学能够帮助研究院招收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学生。 据悉,该项目也受到了华盛顿-康奈尔创新研究院(Cornell Tech)的激励,该研究院位于西雅图的罗斯福岛。来自这所学院的Daniel Huttenlocher院长表示,很高兴GIX在西雅图地区能够落地,两所研究院都是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所开展的前沿性人才培养试点。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之旅:华大印象记
热度 11 liwei999 2014-4-20 23:20
华大(Wash-U: 美国人发音听上去像是“瓦修”)指的是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缩略语又称 WUSTL,或 WU),有中部(长春)藤校之称,美国名校综合排行榜高居第14名。久闻其名,这次陪同女儿造访外州校园,这是第一站,欲亲睹芳颜。 华大是最早录取甜甜的名校,在日趋惨烈的美国高校录取的竞争季节,这早到的通知等于给孩子和全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管最终决定去还是不去,我们对华大都心存感激和敬意。事实上,申请前后与华大的各种联系,以及从朋友和各方收集到的信息表明,华大的贴心和周到都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华大决定在春假前夕举办特别的周末两日活动,请所有录取新生来参观体验华大的校园生活,包吃包住包旅费(飞机票和出租车费用)。这在美国名校中也是罕见的(多数名校的做法是,贫困家庭可以申请校方资助来校园)。甜甜由于时间冲突,要参加一个编程竞赛,去信告诉华大不能去参加他们的特别活动,招生办的人说,没关系,你什么时候有空过来,提前两周告诉我们,我们给你安排机票和日程。如此服务,让人心暖。听华大在校生的家长说,华大对学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学校顾问围着学生转,教授亲近和蔼,这一点可媲美美国顶尖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schools,是很多美国人非常青睐的本科教育机构,通常校园较小,师生比例高,追求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和亲如一家的气氛)。让华大特别骄傲的是,他们不仅具有文理学院一样的优越的本科教育环境,他们同时具有世界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和机会(包括提供给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的机会)。事实上,华大先后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学者,尤其以其医学院为最。华大引以为傲的还有,美国总统和副总统辩论多次选华大作为地点。美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华大体育场也是主要场地。 作为美国一流私校之一,华大与藤校一样具有雄厚的资金(多来自校友和社会捐献),因此华大招生完全不看申请人家庭的经济能力。也就是说,只要你被录取,他们保证有足够的助学金资助你到毕业(美国名校通常的做法,叫做 need-blind admission policy ,不过对于国际学生,学校的做法各有不同,资助宽严的尺度不一,大概由于国际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支付能力比较难以计算)。具体说来就是,根据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经济状况,先计算出家庭可以负担多少教育费用(学费、生活费,还有书本等其他教育费用,在美国的私立大学,目前大概在每年六万到七万之间,对于多数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剩余部分由学校通过助学金或其他方式补足。大体说来,家庭收入20万以下,多少都会有一些助学金,如果10万以下,大概可以拿到全额资助(包括生活费)。在美国,“学而优则有教无类” 不仅是理想,而是现实。不过,多数华裔知识分子家庭属于中产偏上,父母双职工的话,年收入多在20万或以上,因此一般享受不到名校的这项优惠资助。对于这些家庭,如果想上私立名校,就要做好准备过几年紧一些的日子,税后收入负担儿女的高等教育费用后,就少有结余了。 有意思的是,美国顶级名校虽然有数目庞大、相当宽松的各种名目的的助学金项目(need-based scholarships),但却较少有不看家庭需求,只看成就的纯奖学金(merit-based scholarships)。这里面的道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些名校的入学门槛是如此之高,不仅要学业优异,还要看领导能力、社区服务、才艺等各方面的成绩,因此,凡是跳得龙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天之骄子,论资质都可以拿纯奖学金了,不好再加区分了。这就给其他的二类学校一个机会,它们往往利用纯奖学金去吸引一流生源。他们无法吸引到穷孩子和特别富裕的少爷公主,但是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奖学金的诱惑还是有用的。这个制度的另一个机会是给了公立大学名校,使得它们也有可能获得一批一流生源。一般而言,无论教育条件、环境和排名,公立名校都不如私立名校(顶级公立名校加大伯克利排名 21,UCLA 排名 24,在它们之上的名校几乎全是私立),但是公立大学教育费用比私立便宜一半以上(以加大为例,一年总花费大约三万多一点儿)。对于善于利用和抓住机会的孩子,公立名校也有非常好的教授和课程等资源,虽然有选课难、容易淹没在人海之中等缺点。因此,即便公立大学对中产家庭子女不提供助学金或奖学金,上公立大学在经济上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年可以节省三万多税后收入。听说过不少事例,中产家庭孩子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本州公立名校,为此放弃了遥远而昂贵的私立名校(反例也有不少,有些孩子坚持去私校,重视教育和宠爱孩子的华裔父母也只好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了。以前说过一个故事,朋友的孩子同时考上了藤校宾大和家门口的公立名校伯克利,父母用名车作为诱饵劝孩子去伯克利,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宾大)。 钱也不是白花的,you pay for what you get。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有很多优势。比如专业的选择和兴趣的转移,私立大学可以在科系和旗下的学院中随意转换,一般不需要重新申请,只要与顾问谈一下即可。事实上,私立名校突出宣传的一点就是,它们有条件鼓励学生去探索任何与他们兴趣相关的专业,相信一个人只有真正对自己的专业有 passion,才可能最大程度成长。一位与甜甜多次通信的华大老教授一直鼓励她根据自己兴趣去学跨学科专业,允诺可以为她量身定制配备不同科系的几位导师。这样的个性化教育和服务,在庞大拥挤而经费短缺的公立是难以想象的。公立大学名校虽然有一流的研究能力和诺贝尔奖级别的大腕教授,但他们对本科生的教育往往有放羊的趋势,他们更重视的是研究生项目。在公立大学,约谈顾问和教授常常要排长龙。如果要跨学院转专业,尤其是要转到热门专业,在公立是难上加难。 华大校园典雅高贵,花草飘香,欧式建筑错落有致,让人赏心悦目。校园不大不小,15分钟可以从一端到另一端。 这个滑稽有趣的石雕叫岩石上的思想者,学生们给这位思想者还套上了华大字样的毛背心。 华大建筑古典雅致,这是建筑细处特写。 富有艺术情调的宫殿式建筑,居然是大学生食堂饭厅。 想起中国大学(包括名校)食堂里面的嘈嘈嚷嚷,杯盘狼藉,油腻满地,真是天壤之别。在这里进食,想不文明都不成。 华大唯一的缺点是地点,给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位于美国中部,可比襄樊在中国的位置。美国与中国类似,沿海地区最为人青睐。如果不去东西海岸(波士顿地区、西雅图地区、加州、佛罗里达),起码也该去芝加哥五大湖一带。这个地点问题成为华大的致命缺点。这个情形有点像坐落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大,外省的一流学生大多向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都市的学府,最起码也要到武汉成都,有多少愿意去安徽合肥呢? 一流大学除了设施和历史积淀外,更主要的是需要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教授。后二者都与地点在人心目中的优劣息息相关。美国的地区不平衡比中国不差,沿海与内陆在经济发展、工作机会等方面,有很大的反差,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加大。人气不旺是内陆城市及其名校很大的困扰。华大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因此比其他沿海名校更加重视招生的每一个环节,其服务的贴心周到无出其右,校园文化的建设处心积虑。为了吸引更多的申请者,保持一流大学的低录取率,华大免除了大学申请中的附加作文一项,这在私立名校中实属罕见。在申请大学的繁忙季节,各校的附加作文成为一个沉重负担,免除作文的举措的确为华大增加了申请者的 pool。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录取新生由于地点考量最终选择了看上去不如华大的学校。朋友的孩子几年前在华大和西雅图的公立华大(同名,美国用华盛顿命名的大学据说有20多所)中,最终选择了后者,尽管论排名西雅图华大在50之外,而圣路易斯华大稳居前15名。 【相关】 校园之旅:CMU 印象记 2014-04-21 【其他参阅资料】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_百度百科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768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最新研究发现情绪抑郁与心脏病的关系
jchen68 2014-3-17 18:26
最新医学期刊《Circulation》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医生在诊治病人的时候应当将情绪抑郁作为心脏病的一个致病因素之一。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对上百项研究结果进行调查,发现情绪抑郁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情绪抑郁的人中风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所以:我们应该快乐度过每一天! http://t.healthyliving.msn.com/diseases/heart-and-cardiovascular/the-heart-disease-risk-you-dont-know-about
个人分类: 随感|3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WSe_2 LED:最薄更有效
zhpd55 2014-3-11 10:25
WSe 2 LED: 最薄更有效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4 年 3 月 10 日 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研究人员与德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能是目前最薄的 LED ,但是,它却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如图 1 所示)。 Fig. 1 Thi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shows thelayers of the 2-D LED and how it emits light. Credit: U of Washington 大多数现代电子设备,从平板电视和智能手机到可穿戴的电子技术以及电脑显示器 , 使用的都是微型发光二极管即 LED 。这些 LED 是以电子运动而发光的半导体作为基础。随着设备微型化、快速化的发展 , 对于 LED 的需求不仅是体积小、而且要求发光能力强、耗能更小。这种要求已经使多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变成现实,上述的图 1 照片,本身就是一种以 SiO 2 作为基础,在其上有一层 WSe 2 p-n 结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单原子层 LED (详见图 2 所示),能够看到单原子层构成的 LED 具有发射强光的特性。此项研究成果在 2014 年 3 月 9 日 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 Nature Nanotechnology )杂志上已经发表—— Jason S. Ross, PhilipKlement, Aaron M. Jones, Nirmal J. Ghimire, Jiaqiang Yan, D. G. Mandrus,Takashi Taniguchi, Kenji Watanabe, Kenji Kitamura, Wang Yao, David H. Cobden,Xiaodong Xu. Electrically tunable excito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monolayer WSe2 p–n junctions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Published online 09 March 2014 , DOI : 10.1038/nnano.2014.26. Figure 2 Monolayer WSe 2 p-n junctions 研究者声称,他们研制的 LED ,厚度虽然仅有 3 个原子那样厚,但是机械强度更硬。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 LED 其厚度是大约是华盛顿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合作研制的最新、最小 LED 的 10 ~ 20 倍。体积小、发光强、耗能少是未来 LED 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20795 http://phys.org/news/2014-03-scientists-thinnest-possible-stronger-energy-efficient.html#nwlt
个人分类: 新科技|4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访华盛顿大学,偶遇大雪天
热度 3 kongfj 2013-4-8 11:36
3月中旬,参加完44LPSC后到华大访问,遇到了大雪天,降水量达100毫米,是近年来同期少见的天气. 在访问中也了解到,美国在一些研究领域,也遭遇寒流.美国由于财政的原因,在科研项目的投入也在大幅度缩减.NASA和NHI项目尤为明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界的男女平等 ---- 分析历史345年,预测未来100年
xupeiyang 2012-12-5 11:03
有人叫我找一篇400年前的医学研究原始论文,我找不到,觉得很对不起人家。 他们分析了345年的历史,是怎么做的? 中国科学计量学的专家也应该学一学,做一做。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对1665年到2010年这345年间的1800个学科领域当中,男女学者所发表的文章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显示:虽然女学者的学术文章发表形势正在好转,但在200万篇学术文章中,女学者的各项指标比例均明显低于男性。具体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 男女平等 ,还要再等100年 那么,在学术界,人们有无希望看到男女平等呢?今年2月17日《科学》杂志刊登文章称,要想看到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男女各半的现象,至少还要再等100年。 有学者认为,这一比例大概在2050年才能达到50%。但即便是一半的教师为女性,那也最少需要40年,才能保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数学领域的教授一半为女性。 《科学》称学术界“男女平等”还需100年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12/201212592113526.htm 我们分析BMJ的110年,觉得也很厉害啦。 《英国医学杂志 BMJ》中国作者论文分析报告 1900-201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38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千万别当科学家,更不要读博士
热度 5 zengzhiyong 2012-1-30 22:42
这篇文章够牛,物理学教授写的,句句大实话。翻译过来给大家共赏。 转载链接: http://wuphys.wustl.edu/~katz/scientist.html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wuphys.wustl.edu 千万别成为科学家! 约拿单 I. 卡茨,物理学教授,华盛顿大学 Are you thinking of becoming a scientist? Do you want to uncover the mysteries of nature, perform experiments or carry out calculations to learn how the world works? Forget it! Science is fun and exciting. The thrill of discovery is unique. If you are smart, ambitious and hard working you should major in science as an undergraduate. But that is as far as you should take it. After graduation, you will have to deal with the real world. That means that you should not even consider going to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Do something else instead: medical school, law school, computers or engineering, or something else which appeals to you. 你在打算成为科学家吗?你想揭开自然的奥秘、用做实验或计算的方式来研究整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把这个想法忘了吧! 的确,科学很有趣,也很刺激。由发现而产生的强烈快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很聪明、有野心,并且也很刻苦努力的话,你的确应该在读本科的时候选择科学。但这就够了,到此为止。本科毕业之后,你将必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意味着,你不应该哪怕是考虑去读科学方面的研究生。做点其他的行当吧:医学、法律、计算机、工程,或者其他随便什么你能想到的。 Why am I (a tenured professor of physics) trying to discourage you from following a career path which was successful for me? Because times have changed (I received my Ph.D. in 1973, and tenure in 1976). American science no longer offers a reasonable career path. If you go to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it is in the expectation of spending your working life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using your ingenuity and curiosity to solve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problems. You will almost certainly be disappointed, probably when it is too late to choose another career. 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 When something, or someone, is a glut on the market, the price drops. In the case of Ph.D. scientists, the reduction in price takes the form of many years spent in “holding pattern” postdoctoral jobs. Permanent jobs don't pay much less than they used to, but instead of obtaining a real job two years after the Ph.D. (as was typical 25 years ago) most young scientists spend five, ten, or more years as postdocs. They have no prospect of permanent employment and often must obtain a new postdoctoral position and move every two years. For many more details consult the Young Scientists’ Network or read the account in the May, 2001 issue of the Washington Monthly. 为什么我,一个有终身职位的物理学教授,一个在科学事业上很成功的人,要来试图打击你们将科学作为毕生事业的勇气和信心呢?因为世道变了。我1973年拿到我的博士学位,1976年就拿到了终身教职。美国的科学界现在已经不能提供一条合理的事业生涯的途径了。如果你去读科学的研究生,你大概一定会期望着用你毕生的工作精力去做科学研究,用你的智慧和好奇心去解决那些重要而又有趣的问题。实话讲,你基本上一定会失望,而失望的时候,你大概已经错过了选择其他任何职业的机会。 美国的大学制造了两倍于其工作职位数量的博士。当随便一个什么东西,或一种人,满大街随便捡的时候,他就不值钱了。对于博士科学家来说,掉价的形式是他们不得不用许多年做一期又一期的博士后,等待着一个工作机会的到来。永久职位不会比以往给的薪水少多少,但25年前一个博士毕业后大约2年后就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工作,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科学家都得当5年,10年,甚至更久的博士后。他们没什么拿到永久职位的盼头,常常必须每两年找一个新的博士后工作,然后搬家。欲知更多详情,请咨询“青年科学家协会”或读一读华盛顿大学月报2001年5月的文章。 As examples, consider two of the leading candidates for a recent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in my department. One was 37, ten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he didn’t get the job). The leading candidate, whom everyone thinks is brilliant, was 35, seven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Only then was he offered his first permanent job (that’s not tenure, just the possibility of it six years later, and a step off the treadmill of looking for a new job every two years). The latest example is a 39 year old candidate for another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he has published 35 papers. In contrast, a doctor typically enters private practice at 29, a lawyer at 25 and makes partner at 31,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with a Ph.D. has a very good job at 27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the few fields in which industrial demand makes it sensible to get a Ph.D.). Anyone with the intelligence, ambition and willingness to work hard to succeed in science can also succeed in any of these other professions. Typical postdoctoral salaries begin at ?,000 annually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about ?,000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graduate student stipends are less than half these figures). Can you support a family on that income? It suffices for a young couple in a small apartment, though I know of one physicist whose wife left him because she was tired of repeatedly moving with little prospect of settling down. When you are in your thirties you will need more: a house in a good school district and all the other necessities of ordinary middle class life. Science is a profession, not a religious vocation, and does not justify an oath of poverty or celibacy. 就拿我们系里最牛的两个准备竞争一个讲师职位的人来作例子。一个家伙37岁,博士毕业已经10年了,一直没找到工作。另一个最牛的家伙,35岁,人人都认为他很聪明,博士毕业7年了才找到一个“永久工作”(其实不是永久教职,只是6年后有希望获得永久教职而已,不过这已经让他稍稍远离那种每两年就要找新博士后工作搬家的驴拉磨死循环了)。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39岁的家伙,想竞聘另一个讲师职位。他发了35篇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典型的医生29岁就进入了实习阶段,一个典型的律师25岁就开始实习,31岁正式进事务所,一个计算机博士科学家在27岁时已经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了。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是工业界需要人才的仅有的两个领域,因此这两个行当还是值得去读个博士出来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有智慧和野心,能刻苦工作,如果他能在科学上成功的话,他也能在其他任何行当上成功。 典型的博士后薪水是每年27000美元(生物科学)或35000美元(物理科学)。博士生的奖学金比这个一半还少。用这么点收入你能支持一个家庭吗?嗯,够年轻的小两口住一个很小的房子。不过我认识一个物理学家,他的妻子把他踹了,因为她是在厌倦了跟他不停地搬家却一点定居的希望都看不到。当你三十多岁的时候你就会需要更多的东西:一个大房子,附近有好的学校,以及其他中产阶级生活所必需的设施。科学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宗教的呼召,也不是一个贫穷或独身的判决或者宣誓。 Of course, you don’t go into science to get rich. So you choose not to go to medical or law school, even though a doctor or lawyer typically earns two to three times as much as a scientist (one lucky enough to have a good senior-level job). I made that choice too. I became a scientist in order to have the freedom to work on problems which interest me. But you probably won’t get that freedom. As a postdoc you will work on someone else’s ideas, and may be treated as a technician rather than as an independent collaborator. Eventually, you will probably be squeezed out of science entirely. You can get a fine job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but why not do this at 22, rather than putting up with a decade of misery in the scientific job market first? The longer you spend in science the harder you will find it to leave, and the less attractive you will be to prospective employers in other fields. Perhaps you are so talented that you can beat the postdoc trap; some university (there are hardly any industrial job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will be so impressed with you that you will be hired into a tenure track position two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Maybe. But the general cheapening of scientificlabor means that even the most talented stay on the postdoctoral treadmill for a very long time; consider the job candidates described above. And many who appear to be very talented, with grad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match, later find that the competition of research is more difficult, or at least different, and that they must struggle with the rest. 显然,你走科学道路并不能使你发财——你没有选择去读医学或法律,而一个医生或律师典型的收入是科学家的2-3倍(这还得是那些运气忒好的正教授科学家们)。我也做了这个选择。我成为一个科学家是为了有自由来解决那些让我感兴趣的问题。但你可能并不能得到这种自由。作为一个博士后,你只能按照别人的想法来工作,可能被当成一个技术员来使唤,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家来合作。最终,你可能被彻底排挤出科学界。你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程序员,但为什么不在你22岁的时候做这份好工作, 而要在科学界的人才市场上面悲悲惨惨地混上10年先?你再科学上面花的时间越多,你会发现你越难离开,而且你对其他行当的雇主而言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也许你脑瓜足够灵光,以至于你能跳出博士后的陷阱。有些大学会被你打动而在你博士毕业2年后给你一个可能的永久职位。这是可能的。但是科学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掉价意味着最灵光的脑瓜也得被拴在博士后磨盘上当驴转上很长时间。想想上面举过的例子吧。许多看上去非常有才而且有傲人的成绩和推荐信的人,后来发现研究上的竞争比其他一切的奋斗都要困难。 Suppose you do eventually obtain a permanent job, perhaps a tenured professorship. The struggle for a job is now replaced by a struggle for grant support,and again there is a glut of scientists. Now you spend your time writing proposals rather than doing research. Worse, because your proposals are judged by your competitors you cannot follow your curiosity, but must spend your effort and talents on anticipating and deflecting criticism rather than on solving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s. They’re not the same thing: you cannot put your past successes in a proposal, because they are finished work, and your new ideas, however original and clever, are still unproven. It is proverbial that original ideas are the kiss of death for a proposal; because they have not yet been proved to work (after all, that is what you are proposing to do) they can be, and will be, rated poorly. Having achieved the promised land, you find that it is not what you wanted after all. What can be done? The first thing for any young person (which means anyone who does not have a permanent job in science) to do is to pursue another career. This will spare you the misery of disappointed expectations. Young Americans have generally woken up to the bad prospects and absence of a reasonable middle class career path in science and are deserting it. If you haven’t yet,then join them. Leave graduate school to people from India and China, for whom the prospects at home are even worse. I have known more people whose lives have been ruined by getting a Ph.D. in physics than by drugs. 假设你最终拿到了一个永久教职,一个终身教授职位。现在你不必为每两年一次的工作而奋斗,取而代之的是为研究经费而斗争。你会又一次地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科学家有一大箩筐,而你自己又不值钱了。现在你焚膏继晷地写研究计划,而不是去做研究。更糟糕的是,因为你的研究计划会被你的同行竞争者来审阅,你就不能按照你自己所好奇的东西来写。你得把你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浪费在怎么咬文嚼字地让那帮混蛋不要挑刺上,而不是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你不能把你过去的成功写进研究计划,因为那些是已经完成的工作;而那些原创性的天才想法还没有被证明。一句谚语说,原创性的想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死神之吻(乍看有益但实则会导致毁灭的行为),因为这些想法根本就没有被证明可行(废话,被证明可行了你还写个屁的研究计划),因此它们会被认为是垃圾。因此,当你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那“应许之地”的教授职位上,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你原来想要的。那么,你能做什么?对任何年轻人(即任何还没有取得科学界的永久职位的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这讲是你避免失望的痛苦。美国年轻的一代已经觉醒,看到了科学界黯淡的发展前景以及无法拥有一个合理的中产阶级生活,因此他们已经不愿意做科学家。如果你还没有觉醒的话,赶紧加入他们的行列。把博士班留给印度人和中国人吧——他们的家乡情况更糟。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人生被读物理博士所毁的人数比被毒品 所毁的人还要多。 If you are in a position of leadership in science then you should try to persuade the funding agencies to train fewer Ph.D.s. The glut of scientists is entirely the consequence of funding policies (almost all graduate education is paid for by federal grants). The funding agencies are bemoaning the scarcity of young people interested in science when they themselves caused this scarcity by destroying science as a career. They could reverse this situation by matching the number trained to the demand, but they refuse to do so, or even to discuss the problem seriously (for many years the NSF propagated a dishonest prediction of a coming shortage of scientists, and most funding agencies still act as if this were true). The result is that the best young people, who s hould go into science, sensibly refuse to do so,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 are filled with weak American students and with foreigners lured by the American student visa. 如果你身居高位,能够领导科学界,那么你应该尝试着去劝说那些发放研究经费的部门少招些博士生。大街上论吨撮的科学家完全就是他们的资助政策的后果——几乎所有的博士生都是由联邦基金支持的)。那些基金会总在抱怨很少有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他们毁了科学作为事业。他们本可以扭转这种局面,只要他们少招些博士生,让博士生的人数与教职的人数大致相当就可以了,但他们不干,甚至他们根本不屑于严肃地讨论这件事(许多年来,NSF到处宣扬他们虚假的预测,说科学家短缺,而多数基金会好像真以为是这么回事)。结果就是,最好的年轻人,本该去做科学家的,对此唯恐避之不及;而博士班里是一帮弱弱的美国学生,还有一帮被美国学生签证所吸引来的外国人。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062700
个人分类: 转载共勉|337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代表团访问我院并 签署 合作意向
dongzg101 2011-11-29 04:59
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代表团访问我院并签署合作意向 [ 作者: 黄武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116 文章录入: guojijiaoliu 录入时间:2011-11-1] 10月28日上午,在柳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卢雁的陪同下,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如莲(Marilyn Levine)一行来我访问。学院院长范莉莎、副院长龙陵英在新校区1107会议室热情接待了访团一行。综合办、外事办、教务实训管理处、外语旅游系相关负责人员陪同接待。
1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浅滩"经济大国的崛起:想要什么?
yhy188 2011-11-13 12:01
中国是一个“浅滩大国”,山姆博格指出。“中国有强劲的经济,安全领域却极为虚弱,并缺乏软实力”,比如文化影响力,或是说服其他国家效仿的能力。 “只要西方民主国家仍然保持强大和繁荣”,卡内基学会的斯瓦内先生表示,“中国就没有足够能力推动世界经济,让其他国家同他们结盟。不过在何种时间框架里,我都看不到中国成为战后美国那种超级大国的前景”。 大卫.山姆博格,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表示。它缺乏软实力,“没有模式,也没有让其它国家效仿的磁力”。 ------------------------------------------------------------------------------------------------------------- 摘自: http://select.yeeyan.org/view/14392/230211 照片:中国,繁忙的上海街头。这是一篇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一月七日周刊的封面文章。 在篮球运动发达的北京,这原本只是一场表演性质的友谊赛,对阵双方分别是来自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队,和隶属中国军队系统的八一火箭队。不过,在遭遇中国籍裁判的刻意“关照”,以及八一队员肆无忌惮的侵犯之后,这场比赛最终演变成桌椅横飞的闹剧,而奥林匹克球馆的观战球迷们,则把手中的坐垫和矿泉水瓶掷向美国人。 在部分外国人看来,八月份那个火爆之夜堪称当代中国全球角色的绝佳隐喻:蔑视公平竞争和游戏规则,为了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不惜诉诸于兽性的力量。 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率直方式行事,而不论有多少西方人士的感情为此遭到冒犯,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就在最近几个月,中国国营机构还置联合国禁令于不顾,与被困的卡扎非政权进行武器交易谈判;与北京交好的南非则拒绝为辶大束负发放签证以参加图图大主教的80岁生日庆典;而中国外交人员则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对谴责造成大约三千平民死亡的的叙利亚军方决议投下否决票。 更不要提在国内...... 尽管北京一再安抚,但中国的经济崛起,及其近来在国际舞台上的高声喊话,令各国政府和人民无不望而却步。欧美各国书店里,充斥着诸如《死于中国》或《当中国统治世界》之类刊物。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政治学教授爱德华.弗里德曼也反复呼吁,中国崛起“是自由世界自一战以来面对的最大挑战”,要求“从极权主义手中拯救整个世界”。但是,中国真的打算推翻二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吗?哪怕正是这个体系令其如此如鱼得水。如果中共最高官员真的有此种打算,那么他们或他们的后来人是否可能成功呢? 功夫熊猫和内心的宁静 寻常中国人,从目不识丁的田野村夫,到年轻的北京计算机工程师,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善良的国度,并难以理解外国人何以会把中国看作威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他们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指出,这里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个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完全处在第三世界国家水平。 中国正在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造,但在亚丁湾的反海盗国际行动中,你仍然可以看到由他们派出的一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供给舰。相较于美国可以同时进行两场主要战争,并随时保持六个航空母舰编队的能力,尽管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常备军,但中国的军事力量仍然微不足道。 通常来说,绝大多数西方的中国观察家都同意,中国想要得到的东西极为单纯,也无可厚非:即繁荣、安全,和敬意。 “我们喜欢被看作世界舞台上的平等伙伴,我们希望中国人民享受繁荣”,前巴黎大使,现任外交部顾问吴建民表示。“为此,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中国不会傲慢的说,现在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管理世界”。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关注极为有限。十五世纪时,海军上将郑和曾率领探索舰队远抵阿非利加,但此后的皇帝满足于占据中土王国的王位,关注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才是他们世界的中心。自从十九世纪在亚片战争中战败之后,中国向西方强权屈膝一百年之久,并且在毛的共产主义者于1949年接管中国之前,这个国家还经历了几十年战乱。 只是在近年来发迹之后,北京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 “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保持信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北京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朱峰(音译)不无忧虑的认为。 为此,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们一反常态,竭力试图向全世界保证,中国的成功,用他们喜爱的官方措辞来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双赢”的结局。这些决策者们生怕令外国人感到不安,为此他们修改了最初对中国未来的规划:“和平崛起”——这个口号太过威胁论,而代之以“和平发展”。 上个月,政府发表了三十二页的白皮书,其间充斥向全世界解释其心意的抚慰话语。 “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曾有过许多误解”,王亚君(音译),中共顶级外交政策学者向媒体出示这份文件的时候表示。“的确存在一些疑问”。 这本白皮书的关键信息是,中国没有任何威胁,它的崛起将为世界和平带来贡献,而且“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未来,中国可能成为强国。然而和平仍然是它发展的重心,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偏离和平发展的路径”。 “中国不希望,也没有意愿挑战任何国家,以及现存的国际秩序”,王先生坚持主张,他手持白皮书宣布,中国“不会像历史上崛起的强国那样谋求霸权”。 即便在中国,也没有人相信这一点。“人类正在进步”,王晓东(音译)指出,作为一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他的观点在国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中国还不至于成为人类历史中的另类。中国将发展自己的实力,而不会运用它,这类观点不过是外交辞令”。 中国的南方邻国或许完全同意这一点。直到今年年初为止,中国武断的对南中国海提出的领土主张要求海岭那些小国忧虑不已。不过,面对抱怨,近几个月来局面有所缓和,这表明中国尚不能为所欲为的行事。 “中国在不断试水,当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便倾向于后退”,华盛顿的国际战略中心高级研究员邦尼.格拉瑟认为。“在发展军事实力的时候,他们还要非常小心的使用它,同时保证不会惊吓到邻国”。 导致中国政府必须作出解释的原因部分在于这个体系的长期秘密所在:局外人甚至不知道中共政治局会议何时召开,九位成员怎样做出决策,以及做出了什么决策。 同时,一些观察家指出,在问及中国某些作为的原因时,并不总是会得到一致的回答。中国政府并不是铁板一块;从军方到地方政府的各种派系,以及游说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外交政策会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变动。 “除了追求发展的共同目标之外,在怎样达成长期目标方面,他们没有清晰且良好设计的路线图”,卡内基学会的中国观察家迈克尔.斯瓦内表示。 坦率的说,在中国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中,外交事务并没有太高的地位。“国际问题不过是锦上添花”,位于巴黎的一家智库,亚洲中心发起人弗朗西斯.高德曼认为。相反,对于共产党来说,其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保留权力,威胁社会稳定的国内问题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 “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令其可以持续发展”,而不再依赖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出口行业,外交部顾问吴先生指出,“我们还必须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将专注于国内事务”,朱教授也同意这一点。“如果你想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最初一定要让自己处在尽可能的最佳状态。就像功夫熊猫说的那样——你需要内心的宁静”。 富裕却孤单的中国 上个月的一次会议,在有铜都之称的卢本巴希,刚果民主共和国矿业巨头齐聚于一家漂亮的湖滨酒店,但一些重要的人物缺席了这次会议。参会者表示,对于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派出代表,他们并不感到奇怪。他们解释说,中国人很少与矿业同行打交道。 不过,如果你越过守卫森严的高墙,拜访当地赌场的话,有足够证据表明,中国人的确就在这座城市,而且有大把钞票用于消费:在烟雾缭绕、冷气开放的房间中,顾客几乎都是中国人————他们要么挤在轮盘赌桌前,要么玩二十一点或者扑克,面前堆满筹码。 在刚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上述人等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中资公司正在运作两桩十亿美元级别的交易,购买卢本巴希附近的两座大型铜矿。在整个非洲大陆上,还有众多中国人同他们一样,在友好国家寻求稳定的石油、矿产和其他原材料供应,以保证中国仍旧繁荣的经济所需。 “中国对这个大洲的金援给了非洲国家一个选择”,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一位要求匿名的非政府组织人士表示。 在民主刚果共和国,中国的金钱实力对于其影响力的增加至关重要,在这个国家,北京已于2009年签署了一项价值六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换矿产协议。刚果的传统西方伙伴并没有准备好现金,来重建这个遭受战争摧毁的国家,刚果通讯部长兰伯特.门德表示,因此“中国至关重要”。 作为获得一千万吨铜和六十万吨钴的回报,中国将修建道路、学校、水坝和医院。交易的一半是以实物交付,这意味着刚果不会增加额外的外债负担。 “这份协议长期看来是否比西方模式更加有效,目前还需要观察”,压力集团全球目击者的莉齐兹.帕森斯表示。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包括:金钱是否会被贪腐挪用,是否所有基础设施都会得到修建,以及党矿物价格波动时,将给这些协议带来何种影响。 在首都金沙萨的道路施工工地上,来自中国的橙色施工车辆已经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开始与中国企业做生意。据一位在金沙萨工作近二十年的西方商人介绍,这种经历并不总是愉快的。 “当一个中国人走进你的办公室,你就要做好准备进行一场战斗”,他说。“谈判之后,你很少感到愉快。他们不会表现出敬意或是礼貌,也没有感情”,他抱怨道。他很少像同刚果或西方的商人那样,同中国客户建立私人关系。 中国人无往不利,这令刚果的传统西方伙伴们感到一丝威胁,尤其是中国企业同刚果政府的密切关系,这位西方商人承认道。 “我们意识到他们的力量”,他说。“他们得到保护。他们可以开没有牌子的车,却不会有人拦住他们。你如果也这样做的话,试试看会发生什么”。 另外一个急于向中国示好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尤其在它同华盛顿的关系恶化时。其领导人近来曾宣扬,两个邻国是“全天候朋友”。 在巴基斯坦,中国的高效工作已经赢得了温和礼遇:去年一项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八十五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有着良好看法,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这个国家伙伴的美国只得到了百分之十七支持。 巴基斯坦人记得,当华盛顿拒绝为他们提供武器时,是中国支持了他们,但如今的北京,似乎并不情愿让自己过多深陷于这个国家的安全事务:做生意是好的,巴基斯坦是中国电子产品、摩托车、玩具和食品的一大市场,但中国领导人非常谨慎,不愿向伊斯兰堡做出太多深入的承诺,一位北京的观察人士表示。 在世界的另一边,巴西,发生着同样的故事。到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大量采购石油、大豆和铁矿石;2000到2009年间,巴西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十八倍。 不过,“我们同中国的关系仅止于贸易和投资”,前巴西驻中国和美国大使罗伯托.阿布德努尔表示。 “同美国则是文化和政治,巴西与美国有许多中国不具备的共同兴趣”,例如人权的保护,民主,以及透明治理,他说。 其实,对于一个连自己也承认对目前的世界秩序感到满意的政府来说,北京同被现行秩序排斥在外的政权,如伊朗、北韩、苏丹、缅甸和津巴布韦的统治者们保持了异乎寻常的良好关系。 “通过与独裁者交往,中国挑战民主体系,并追求同国际主流相异于的目标”,著名中国改革家,经济学家茅于轼抱怨道。 在西方国家,这么做不会得到信任,但在发展中国家则不是什么问题。后者同西方政府打交道(在他们统治下或同他们做生意)时,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相较于其经济势力,中国很少有机会输出国际政治影响。这部分是因为,撇开经济方面的成就不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民选国家,很少有人对其压抑、极权的一党体制产生赞美或艳羡之意。 虽然中国总是“发出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那个唯一有发言权的国家相左的声音,这一点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文祥(音译)表示。“但我认为人们不会对一个总是支持独裁者的大国而高兴。那不是积极的形象”。 “就其资源而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从其诉求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强国”,大卫.山姆博格,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表示。它缺乏软实力,“没有模式,也没有让其它国家效仿的磁力”。 此刻,没有太多迹象表明,北京会试图推动任何特定的治理模式,或是这方面的政治意愿,对于刚果通信部长门迪先生之类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天籁之音。“我们不信任西方大国干预别国内部事务的做法”,他表示。“我们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发号施令。而中国更加尊重他的伙伴的民族自决权”。 这种不干预思路也让中国避免陷入为保护盟国的人民而付出高昂成本的境地。即便那些看上去同北京站在一起反对华盛顿的巴基斯坦官员也回忆说,在同印度交战时,北京没有给予任何帮助。 “中国想做生意,却不想承担责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朱教授表示。“从心理上,我们还没有为成为一个可靠的强国做好准备”。 在最近发表的白皮书中,政府也承认:“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管理好自己,中国就是最大程度的履行国际责任”。 最近在利比亚发生的事情,就是说明中国距离一个创造性国际外交角色还有多远的例子。整个危机期间,北京都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远离西方国家的干预行动。但为了保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它是最后一个承认新利比亚政府的大国。上周,当欧洲领导人希望中国参与欧元区救助基金时,这种勉为其难的谨慎心理再次表露出来。说到底,中国并没有打算拯救世界。 “中国的外交以成本收益为取向,而不是致力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山姆博格教授指出。“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国家,只关照他们自己”。 这种姿态的结果是什么?“中国正在崛起,但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孤单大国”,朱教授认为。“美国有自己的盟友,中国却没有一个同盟者”。 邻居说,“从不” 当河内同美国作战时,越南曾是一个盟友,但并不长久。 “Jamais”(法语,对应英文意义大致相当于never,译者注),上个月,越南抗议者们的体恤衫上这样写道,“从不”。这句口号源于胡志明的著名反驳,当时一名法国记者曾问道战后越南会否成为中国的一个卫星国家。相比两国对共产主义共同的忠实,这种脍炙人口,历经几个世纪的反华情感要深刻的多。 示威者抗议的是中国对斯普拉特利群岛的领土要求,那是位于南中国海,越南也同样有领土主张的一系列岩石礁。两国都盯着那片海域附近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河内渔业当局透露,今年在争议海域,中国海军已经逮捕了超过一千名越南渔民。 在南海,中国还同其他几个国家有着领土纠纷。上个月,这些国家都派出国防部长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会议,讨论各国之间深化合作的方式。 “中国希望成为地区领导者的愿望已经遭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抵抗”,前澳大利亚国防官员胡戈.怀特表示。“北京希望采取一种柔和的,协商式的领导方式,但他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没有一个邻国愿意接受。 在海外,中国最主要的优先事务是阻止台湾宣布独立,并最终让这个岛屿同大陆合并。但北京的领土要求逐步上升到整个南中国海,并急速现代化其海军以落实这些主张的行为令华盛顿和中国邻邦都感到恐慌。毕竟全球百分之五十贸易路线都要经过这片海域。 “中国压倒一切的关注之一是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投放实力的能力”,怀特先生认为。“他们希望获得击沉美国航空母舰的能力”。 据美国海军高级官员透露,中国或许不久后会获得此类能力,那意味着其新型反舰弹道导弹将会对接近中国的水域实施“反进入和区域封锁”。将此类武器加入防御战略之后,“中国可以大大减少美国”支援台湾或其他东南亚盟友时的“战略选择”,怀特警告说。 这将中国的邻国处在一个尴尬境地。所有这些国家,从日本到老挝,都知道他们的经济前景取决于中国,这位亚洲权贵。中国的成功将成为他们的成功。但几个世纪以来,例如越南和朝鲜这些国家,都曾生活在成功中国的束缚之下,悉尼的络绎学会学者林达.雅各布森表示。“这里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回到那个时代”。 利益动机还是地缘政治动机? 如果说,中国的政治领袖们知道他们仍然缺乏在世界事务中扮演决定性角色的能力,那么中国的商业巨头们对于他们的局限性就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在买下整个世界”,在北京拥有一家私募股权公司,从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业务的法裔德国商人罗斯克鲁格.佩特里表示。“但这不是真的”。 中国的海外投资正以翻倍速度急速成长,一些大额交易,如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部门,也博得了人们的眼球。不过,中国的总体海外投资仍处在低水平,大约等同于丹麦(在全球份额中占百分之一,美国则是百分之二十二)。其中大约百分之六十海外交易来自资源,比如入股加拿大油页岩,澳洲煤矿,阿根廷天然气,以及赞比亚的铜矿。 只有极少数中国企业具备成为有竞争性的跨国公司必须的技巧和经验,纽约洛蒂姆集团主席迪里奥.哈内曼表示,他最近写了一部关于中国海外投资研究的专著。“中国企业现在要做的是补课”,他表示。“中国公司在技术、雇用、人力资源、品牌和无形资产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 他们还要学习全新的商业模式,这同在中国的习惯截然不同,在国内,成功的关键往往是同政府官员的密切关系,并以此获得便宜的信贷和宽松的管理。 “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发不会在意西方人提出所谓的中国接管世界的威胁”,罗斯克鲁格先生表示。“许多中国投资者并不熟悉西方的商业文化,要想找到真正全球化的企业和经理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商业周刊》杂志同咨询公司Interbrand列出的全球品牌TOP100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在位列全球五百强的六十一家中国公司中,很难找到外国管理者的身影;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家所有的企业,其领导人由共产党提名。而绝大多数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同样如此,罗斯克鲁格先生表示,他们的收购行为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在他们眼中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中国进行竞争。 少数中国公司正在走向真正的全球化:联想是一个,华为,一家将自己产品销往140个国家的电信网络设备商也是一个;另外一个则是海尔,这家公司正把大量家用电器销往美国、欧洲和亚洲。而规模较大的私有公司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会得到海外伙伴的较高评价。 “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执行长亨利.吉斯卡尔德表示。这位法国旅游胜地所有者今年年初刚刚将百分之十股权出售给复星,一家中国企业集团。“他们的表现就像是通常的长期投资者;他们认为我们了解我们的业务,并让我们继续同他们一道管理。同复星做生意,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同中国企业做生意更加老套和标准”,他补充道。 一些中国海外投资的批评者“感觉到国家动机,或是某种地缘政治动机......我看到的则是商业动机和利益取向的表现”,皮特森学会访问学者丹.罗森认为。 尽管有政府鼓励,但并没有多少中国企业打算走出国门。 “他们觉得没有把握。他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如何行事,而且担心会影响到现有的业务”,罗斯克鲁格表示。 对于可能引起的反应,他们中的部分人有着很好的理由感到紧张。“当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时,会遭遇太多怀疑”,吴抱怨道。“这不是好现象”。 比如在过去三年间,在批评者指控其同中国军方关系密切之后,私有企业华为在美国有三桩交易因为国家安全考虑受阻。对此华为一再否认,但只有在第三次受挫之后,这家公司才披露了其所有权结构和董事会成员,旨在显示更多透明度。 即便这类安全理由不再成立,中国投资者在海外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反华情感。在巴西,当地制造商声称,从玩具到汽车和工业机械,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让巴西经济为此付出了七万个就业机会。最近巴西政府针对海外汽车提出了一项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税收,矛头直指中资汽车制造企业奇瑞,这种底端轿车的全配置价格仅为一万三千六百美元。 当中国投资者表露出对巴西耕地的兴趣时,议会经过辩论出台一项法案,允许美国和欧洲人购买土地,却不是中国人。 在赞比亚,中国人在当地的铜矿投资最高曾达二十亿美元,但中国雇员在这里留下了坏名声。本月的选举之后,迈克尔.萨塔获胜,此人一直致力于反对中国的进入。即便在缅甸,中国在亚洲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为了平息中国企业在该国势不可挡的入侵,政府也中断了一项中国承建的水坝计划。 浅滩大国,而不是超级大国 “中国要了解怎样在这些风暴水域航行”,朱警告说。“西方对于我们的崛起有点反应过度,但我们也必须更加正视这个现实,即我们确实引起了人们的不安”。 “我们是新玩家,而人们通常对新来者疑虑重重”,吴先生表示。“他们还对共产党有着大量怀疑,从而建立了一座意识形态壁垒。但如果我们言行如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信任便会建立”。 目前暂时,中国是一个“浅滩大国”,山姆博格指出。“中国有强劲的经济,安全领域却极为虚弱,并缺乏软实力”,比如文化影响力,或是说服其他国家效仿的能力。 “只要西方民主国家仍然保持强大和繁荣”,卡内基学会的斯瓦内先生表示,“中国就没有足够能力推动世界经济,让其他国家同他们结盟。不过在何种时间框架里,我都看不到中国成为战后美国那种超级大国的前景”。 不管怎样,他指出,这类争论将会延续许多年。“决定中国是否想要成为超级大国的那一代中国领导人”,斯瓦内相信,“现在还没有出生”。 ------------------------------------------------------------------------------------------------------------ 来自:译言网翻译
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寂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
热度 18 Namychan 2011-10-10 04:29
寂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
在美国医学院排名前五之内的 St. Louis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给人 的 印象实在不够气派,除了楼房结实干净整齐外,整个学院格局如用拟人来表达——像邻家那位其貌不扬朴素无华的大叔,还有点少言寡语的沉闷。 初到 St. Louis 华大医学院时,因没车我就近在医学院的 Residence Hall 住。每日上下班匆匆经过楼下医学院普通的近乎于平白的门厅,对厅内布置没特别注意。噢,墙上挂了一排黑白照片,字小画旧背景暗,他们是谁? who cares ! 上课下课做实验开会,为了适应新的研究环境,我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很长时间路过那里我眼光在墙上停留的时间决没超过 2 秒,模糊以为可能是华大医学院的历任院长什么的,当然,也从没有人主动向我介绍过那儿挂着谁。 这些人很寂寞地被挂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从他们面前 匆匆 经过未停 留 的脚步。 记不得是哪天了,可能数月后吧,一日有来客问我照片上的人是谁,我走近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他们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历年诺贝尔的获奖者们!这么多 ? !有去世了的还有不少活着的! 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汗颜! 当初来华大医学院是因为 Beebe 教授的研究观点很能说服我,而且我们对将来的研究方向兴趣一致故决定加入他的实验室的。一句话,是冲着教授来的。我个人认为,做科研的小环境比大环境重要,即找对研究的头儿比找学校重要。办签证时我才知美国与华盛顿有关的大学有三,华盛顿大学既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也不是西海岸的华盛顿州,而是在中部地区,订票前总算闹清了目的地。至于医学院排几名,学校历史等等,不好意思,我真的稀里糊涂不清楚。来后见到教授和系主任(当时见到的最大“领导”了),简单寒暄几句就直奔研究课题,压根没人给我牛皮一下这学校有什么光荣历史有 XX 人获得诺贝尔奖。不仅如此,陪同我一起从挂诺贝尔奖照片门厅过来过去的同事们从没有想起要指着照片自豪一下,哼,居然一个都没有! 按以前在国内受到的对诺贝尔奖崇拜的影响,我觉得获诺奖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事,现在一下子发现这么多诺贝尔奖者就在身边静悄悄地,无人介绍没人崇拜他们只是寂寞地注视着大家,那一刻我怔住了,压根没想到哇! 为了改正本人的无知,我上了学校官网恶补了一下华大历史。别怪我以前没用心,还真不好找,费力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个 Research 专页里找到一点点相关信息: “ The faculty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re distinguished for their research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Twenty-three Nobel laureat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nine completing the major part of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here. ” http://www.wustl.edu/research/schools/ 这段介绍道白了就是“共有 23 位 诺贝尔 获 奖者与本大学有关连,其中有 9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工作是在华盛顿大学完成的。”除掉沾亲带故的水分,华盛顿大学实际可以满打满算只有 9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医学院(部)这墙上挂有 17 位诺贝尔奖者照片,挤掉水分,真正以在此工作成就而获奖的人数绝对不到一半。 读到这些,我已经很平静了。那么到底是些什么奖呢? http://www.wustl.edu/about/facts/nobel/index.html 诺贝尔物理学奖: 1 人 ( 1927 ) 诺贝尔化学奖: 3 人 ( 1970 , 1980 , 2004 ) 诺贝尔经济学奖: 1 人 ( 1993 )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16 人( 1943 , 1944 , 1947 , 1959 , 1969 , 1971 , 1974 , 1978 , 1980 , 1986 , 1992 , 1998 ) 诺贝尔文学奖:勉强算有一人( 1948 ) 不知是否我数学有问题,怎么数来数去只有 22 人,想想可能那儿还有一个沾亲带故的获奖者忘了加在 list 中了。数数时发现,其中 3 个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是两人共同分享的。 就这些了。比起哈佛等 诺贝尔奖多的拿火车装的牛校, 华大的低调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曾请教一位华大领导级同志怎么看待诺贝尔奖,该领导说:“那是是华大的骄傲和历史的一部分。”我有点想当然地问“ 这些人获奖后干嘛,是不是从此过上了不愁研究经费的幸福生活 … ?” 领导笑答:“怎么可能?不幸的是他们为申请基金死的脑细胞可能比一般人还多。” “为什么?” “既然得过奖,人们审查申请时可能要求只会更高,老炒现饭是绝对不行的。” “那退休了是不是任什么名誉职位?”领导反问:“干嘛折腾?获得诺贝尔奖是对他们过去工作的肯定,就是荣誉了。再说他们如果选择退休,就是要过另一种不同于上班的生活, why bother? ” 是呀,在华大这么些年了,我从未见到什么头儿们显摆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见主席台座一排诺贝尔奖者什么的。即使现在还活跃在科研一线的诺贝尔获奖者前来作演讲,其待遇与其他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同。 大家熟悉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钱永健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作演讲时, 原以为 至少 会 有 大礼堂 演讲的 待遇,没想到只安排在普通教室,结果 我 来晚了只有席地而坐 的份了 。 开场白是一位邀请他来的教授简单介绍了钱 永健 的工作和背景,其中仅提了一句 因他的 萤光蛋白的 发现获得诺贝尔奖。没有院领导们罗嗦(可能压根没来捧场),钱 永健 就直奔他的演讲主题了。整个演讲中他自己完全没提及其获贝尔奖的工作,介绍的全部是新的研究东西。 如果单比讲排场,钱永健来演讲的场面还没有过去王晓东来演讲时大,其实这无所谓谁的面子大小,而与邀请方有关。王晓东是华大医学院每年一次的特邀演讲,故在医学院 大礼堂 做的专题报告。而钱永健是一个系的特别邀请,会场自然规模要小些了。其他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也是如此,邀请方没有给特别排场,被邀请者也毫无架子,普通如常人。 诺贝尔奖是对获奖者开创性工作的肯定,现在很多研究者正是站在这些开创者的肩膀上继续向上攀登。人们的研究远远超过了那个水平。对获奖者来说,获奖后一切归原,不用重复叨唠,该干嘛就干嘛。他们必须继续努力探索新的天地了,公平地竞争新的课题。 从这点来说,寂寞才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应该的生活,相信他们中大多数不愿被过度打扰。与其在诺贝尔奖的光环上添彩抬轿吹喇叭,不如以平常心对待他们,让他们继续有一个比较正常安静的工作生活环境。
11663 次阅读|37 个评论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的分类
热度 2 liwei999 2011-8-20 20:13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的分类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0/2011 05:07:54 所谓“谍报”,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 积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是饶老师曾经就职的单位。即便是不知道神经生物学是什么,对解剖学不会陌生。在医学院中解剖学的“地位”也不难想象:不可缺少,但相当古老。大约不会有人主张有什么解剖学的学术水平高。饶老师的“神经生物学”是与这个“解剖学”捆绑在一起的。解剖学的学问大约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了。但是总是要有人做,因为这是医学的基础教育。 顾知微老先生今年过世了。他是个地道的南京人,说话都是“么的了”。老先生的专业是“地层古生物学”,也是个很古老的,不起眼的学科。如果这个学问不是与探矿找油连在一起,老先生单靠这个学问是不能当院士的。这个模式同样适用于饶老师。 看了饶老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室的工作介绍,至少镜某看不出来有什么众人所说的当院士的必然性 本实验室主要兴趣在于: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 同样是研究脑神经,甘利俊一(Amari Shun'ichi)的做法就与饶老师的大不相同了。他是用数理模型、而不是具体的神经来研究脑神经的机能。当然,甘利俊一比饶老师是大一辈的人,两者之间的学术影响力大约相差两个量级。 看来需要定义一个 学术影响力 的说法,来代替“水平”的提法。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17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