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村学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首先要排除自卑心态
热度 32 wangdh 2014-12-4 22:43
乡村里出来的孩子,首先要排除自卑心态 (王德华) 今天看到一篇研究生写的《读研感想》,里面有段文字,我看了好几遍,读着有些心酸,读着读着就走神,眼前模糊了几次,思绪飞走了几趟。内心深处颤了好几次,很是有些感慨。文字是这样写的: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一直都很努力地往前走,但是那种农村思想禁锢着我的想法,总觉得村里的孩子见识少,目光短浅,没出息(可能事实就是那样)。虽然这样,但自己的内心还是有梦想的,在同伴们相继离开学校的过程中,我就这样一直在上学的道路上前进着。 2010 年我上大学了,当时坐了好长时间的火车去了。怀揣着梦想进了大学校园,各种新鲜各种好奇,我的内心好激动,然而,一句舍友的评价又把我的内心打回原形(自卑)。事情是这样的,我向舍友说你们帮我申请一个 QQ 号吧,她当时就说(你丫的国宝级动物吧,连这都没有,村里来的吧)。这句话在大学 4 年里陪伴着我。经常觉得我活的很小心翼翼,经常羡慕别人那开怀大笑的表情,我就想啊,等过了英语四级我就幸福了,我就可以笑了,可是我没有;等教师资格证考过了,我就幸福了,我就可以笑了,可是我没有;等我考上研究生,我就幸福了,我就可以笑了,可是我也没有 …… 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开怀大笑。我有过一个白日梦,很简单,拥有一个房子,白色的窗帘,白色的沙发,白色的床单,每天迎接着早晨的太阳,努力的工作,下班后沐浴着夕阳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 , 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可是现实中的我,连一块窗帘都买不起。于是 …… 我得回到真实的世界,踏踏实实的学习。 ”(链接: 读研感想 ) 刚入学舍友的一句“村里来的吧”,陪伴了自己 4 年。这 4 年,由于这句话,耽误了多少本该不受影响的事情?扼杀了多少本来也可以参与的一些活动的那种冲动?丧失了多少人生路上难得的那些一个个本可以积极争取的机会? 做事处处小心翼翼,不能开怀大笑,不能公开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只有默默地期待,只有与书作伴,期待着自己能够笑的那一天。即使做个白日梦,也是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下班后沐浴着夕阳,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过着一个人的生活。 “现在的我有一个想法,有机会一个人去一趟北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经常觉得没什么值得我开心的 … … ” 这哪是一个青春知识女性的生活?生活中太缺少色彩了,太缺少阳光和生气了。过得有些压抑,有些孤独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不管生活多累、多难,都要找回那颗童真的心,抬头沐浴那冬日的暖阳,呼吸大自然里春天的气息,抽暇欣赏身边的绿草红花,倾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声,从心底里笑出声来,让笑容荡漾在脸庞,一袭生活中的抑郁和忧伤。我们有笑的权力,也有笑的需求。 改变心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很理解这种心态。更理解这种心态对生活的影响。所以,我说乡村出来的孩子,一定要排除这种心态。 我从农村里走出来,有着很强的乡村情结。喜欢读《瓦尔登湖》,喜欢读关于乡村的文字,喜欢走在乡村的田野里,喜欢看成熟的庄稼,也喜欢看乡村里的菜园子、柴火垛。 想起来,当年我也是怀揣着梦想,到省城读大学。进了大城市,除了兴奋和新鲜外,剩下的就是渐渐感到自己的土,没有见过世面,不知道的事情多,不懂得的事情多。能让自己快乐生活的一个条件是,在一个城市里,有一同考出来的高中同学,可以经常聚会。大学同学里很多也来自农村,条件都差不多。所以,好像没有怎么特别自卑过。倒是经常欢笑,开怀大笑的时候也很多。当时也羡慕城市里的同学家庭条件好,生活水平高一些,还可以买零食吃,也可以出去游玩。记得晚自习后,围着有砖头录音机的同学,听那录音机里发出来的歌声。自己不会拉手风琴,手风琴高手老吴曾为我几次在晚会上伴奏。也曾借老吴的海鸥照相机陪去看我的老父亲逛大明湖、爬千佛山。为了节省,我曾与几位好友合伙打饭菜(可以买半份),把剩余的菜票换回现金,买自己喜欢的书。 …. … 这些年来,了解了城市,更加怀念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虽然乡村意识一直很浓,但从没有影响自己的开怀大笑。在信息时代,谁都是知道一点点,谁都有不知道、不懂的事情。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如何用QQ,多年前曾经有学生一步步教我加入MSN,我一直没有尝试过。知道自己精力有限,不愿意有很多花费时间的渠道。说自己OUT,却又很潮,开通微信已经有些日子了。这点学生都很吃惊。 多年的城乡差异,在人们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现在情况改变了,信息流通了,很多方面城乡已经几乎没有差异了。要说差异,我觉得最大的就是精神和文化素养。只要意识到,这些都是能够改变的。 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富裕地区,还是贫穷地区,我们都需要有梦想,有追求。都需要开放,友善,微笑。人生来本没有高尚和低俗之别,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相同的阳光。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应该脸上荡漾着笑容,我们都可以开怀大笑,还可以放声高唱。 生活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欢歌笑语。 生命需要温度,生活需要温暖。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1850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北大应有羞耻之心
lxj6309 2013-9-2 10:13
北大首次公布今年新生农村生源比例达14.2% 2013年09月01日 07:07:55 来源: 京华时报 昨天,北京大学新生报到开始。今年,将有3145名新生进入北大,与往年不同,所有新生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有意愿通过自立自强完成学业的新生,都可申请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同时,北大首次公布,今年新生农村 生源 比例达14.2%。   □ 新政   所有新生均可享“ 绿色通道 ”入学   北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杨爱民介绍,北大本科新生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人数约占20%,其中农村学生约占60%。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困难学生约占80%,遭受震涝旱等自然灾害的学生占7.7%。   以前,绿色通道只针对家庭困难学生,为其提供助学贷款、借款、发放爱心礼包。但是今年,北大迎新绿色通道扩充,所有希望自立自强完成学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不论家庭情况如何,都可走“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可办理贷款、借款,领取爱心礼包等。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的,通过绿色通道可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也可以登记公益服务。   杨爱民称,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并且也鼓励新生参与勤工俭学、倡导学生具备公益意识。截至昨天下午,已经有100多名新生递交了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   另据了解,今年,北大继续设立“燕园关爱助学金”,总额20万元,资助100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个人分类: 教育|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没有春天-苹果4代与4袋苹果
冯用军 2011-8-9 17:24
寒门没有春天-苹果4代与4袋苹果
1、1977-2007,是教育改变命运还是资源改变命运? 2、1977-2007,是因病致贫还是因学致贫? 3、1977-2007,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是3年还是30年? 4、1977-2007,北大清华农村学生的比例是51%还是15%? 5、1977-2007,上大学找工作是拼搏还是拼爹? 寒门出路之窄曾被编成一则流行一时的笑谈,放羊娃向记者描述他的人生理想: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常常被视作一种农民式的愚昧,但对大多数寒门子弟而言,这又是一个与生俱来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教育改变命运的本质,其实就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区别! 读书改变命运——一个被放大的神话 寒门弟子,你去了哪里? 这个世界最大的差距:我们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4代,而我去买4袋苹果。 好一点的,奋斗到28岁才有机会与你一起喝星巴克,差一点的,奋斗到28岁,我喝1.8的矿泉水,你喝180的星巴克! 寒门要有春天,那你必须付出比别人多5倍的汗水、努力、勤奋、智慧、拼搏、奔波、耐力...而要比别人少睡5小时、比别人少30个春节、比别人多低头哈腰100次... 我拿什么拯救你?-寒门里的兄弟姐妹 鲁迅的答案:我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干活! 参考文献: 拿什么保证“知识依旧能改变命运”? 2011-08-08 16:27 来源:半月谈网 四川汉源古路村小学,这些孩子中有多少人能最终进入大学,完成“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网上舆情要览: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寒门子弟远离高校的背后,是这三个阶段都失去了公平。    新闻背景: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30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网言网语:   网友: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城乡有别,农村子弟从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网友:别说是北大、清华,其他重点大学也一样,农村学生比例不断滑落是社会畸形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没有好学校、好师资,没有加分的特长与优势。   网友:纵然读书学习刻苦刻苦再刻苦,失了教育资源之“水”的鲤鱼,即使拼了命也很难跳龙门。   网友:怕什么,李嘉诚上过大学吗?现在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愿意上大学,没后台没关系毕业了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是浪费时间和学费   网友:现在的学校都只讲钱钱钱三个字,想读好点的学校难,如果没钱。普通学校和重点差距太大了。   网友:起跑线的差距,家庭背景的差距造成了,农村孩子读的学校没有城市的孩子好,见识没有城市孩子广,另外,高考不少城市孩子还可以加分。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    媒体论道:    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再丰盛的年华叠加,农村的孩子仍不能和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18年的时间,农村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座座独木桥上奋勇搏杀完成跳“农门”。可现在,这一跳“农门”的通道并不顺畅。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专家称,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发问:穷孩子没春天——— 寒门子弟为何离高校越来越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底层人民,但现在看到的是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穷孩子越来越少,优质的教育资源仍不可逆转地向发达地区集中。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或实践问题,而是一个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特殊问题,包括资源配置的权力运作、阶层分化的新元素介入、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配置等等。   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寒门子弟远离高校的背后,是这三个阶段都失去了公平。这便是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果的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农村与城市之间是断裂的,依据城市标准形成的各方面生活成本却是统一的,以此形成遏制农村子弟上升希望的城乡剪刀差。   剪刀差不光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教育资源不均衡上,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权利差距。因为有权利才会有机会,机会平等要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收入不平等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以起点和过程不公平为标志的机会不平等,折射出公共政策选择上的偏差。   这偏差,仅在教育一方面,就造成很多寒门子弟都放弃高考,或成为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或守着本分,外出打工留守在家,复制着父辈们的命运。即便如此,那些被社会遏制上升的寒门子弟,依旧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然保有向上的理想。   但是,我们确实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走出农村,早已是必然而且应然的结果,谁也无法逃避。可从农村到城市,存在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一距离,不仅仅指空间,还指时间和心理,更是指消除城乡权利隔阂和资源配置平等的距离,这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也绝非靠一个人奋斗18年来改变的。 农村学生的比例为何下滑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如今,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而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整个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有很多,首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即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恢复高考之初,农村学生还可以凭借自己勤奋的学习来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尤其是,在改变命运的激励下,往往他们的勤奋远非城市学生可比。但是,随着考试竞争的激化,影响应试水平的因素开始逐渐增多,除却勤奋之外,师资力量、信息资源、教学设施、培训机构等等,都不可能被忽视。因此,当年农村学生考试竞争的相对优势,开始逐年下降。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体现在城市内部,“超级中学”的出现即是体现。重点大学的生源,多数来自各地的“超级中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如果“超级中学”是竞争的产物,问题也许并不大。但是,往往“超级中学”的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经费扶持,无形之中,原本分布不均的教育资源继续失衡。而在一些县市,“超级中学”更体现为过度的中学合并——周边地区的学校通过行政手段合并到县市中心区域的学校,因此刻意制造规模化效应、集群效应,这使得一些“超级中学”继续膨胀为庞然大物。如此情况之下,教育资源的分布如何能均衡?   既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那么目前的一些招生改革手段,很多将不利于农村学子。即如自主招生考试中,学生的综合质素将得到考核,而单纯依赖考试本身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学子,在这种全方位的考核中自然会处于不利地位。还如北大等首创的校长推荐制,试问,校长推荐的资格,有多少会分配给非重点中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呢?我们固然需要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对于更多的农村学子来说,他们只能单纯依靠考试来改变命运,没有全方位发展的条件。教育之公平,因此正在受到挑战。   与教育资源分布、教育公平相联系的问题,正是社会的阶层流动。社会阶层失去流动性,社会结构将可能固化,这样的社会很难健康发展。因此,这次“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成果,应当为我们所重视。   目前,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重点提到了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均衡的问题,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仅凭这一规划纲要来看,我们能预见的情况是,就学、升学的普及率将能提升,但升学的竞争起点也许还难以同步。我们自然不会否认教育本身存在竞争,但竞争需要同样的起点,否则,所竞争的因素将变得复杂,甚至还会从单纯的教育竞争变成身份的竞争。因此,在呼吁教育基础资源均衡的基础上,我们希望目前的招录体系能照顾到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例如,让各大学的招生计划指标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其过度向本地或者向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倾斜的现状。(长江商报 肖畅)    拿什么保证“知识依旧能改变命运”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背后,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常识的溃败。如果“龙生龙,凤生凤”成为一种权益世袭,不管其是否披着高考这个看似公平的幌子,社会序列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迟早会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在降低。这样的现实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农村孩子的竞争力在下降,在现有的考试规则和选拔模式下,他们的竞争力比不过城市的孩子,比不过过去的前辈。其次,是农村孩子的就业力在下降,当农村孩子自身的文凭不过硬,而家庭又帮不上忙时,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可想而知。   因此,看似简单的比例下降,背后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知的溃败现在的农村,有多少家庭还单纯地相信只要肯学,就可以改变命运?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人们只能期待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可问题是,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却越来越大。   弱势群体正被制度设计日益边缘化,社会遴选机制越来越向城市学生、富裕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一者,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势家庭的竞争力,而几乎将大多数农村学生挡在门外;二者,现行考试制度从内容上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断裂,很多内容是城市学生才能接触到的。以更广泛的视角看,难考重点大学只是农村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在就业的过程,他们更多是在单枪匹马地硬闯,他们没有能力借助其他的资源顺利就业,他们没有办法与别人“拼爹”;而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买不起房,因为他们没有家底可以付首付,他们没有老房可以垫底,没有啃老的资格,结果只能在飙涨的房市中,被远远抛下。这些问题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人产生焦虑。结果,在信奉过知识改变命运之后,却无奈地发现真正改变命运的可能不是知识。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如果“龙生龙,凤生凤”成为一种权益世袭,不管是否披着公平和正义的幌子,社会序列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迟早会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这就意味着,在观察农村孩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时,应该有制度的视角和权利的视角。从本质上说,越是农村出身的孩子,越难上重点大学,不过是一系列权利不对等之后的结果之一。只有稳定的制度才能带来信心,只有权利保障才能注入动力。当权利保障越来越完善 ,当每个人的际遇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时,人们才会重拾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觉得自己的未来真的会越来越好。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实习生 何谦 2010-01-27 21:37:55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843/ ■编者按:在甘肃会宁同时发生着两件事: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农村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转瞬生计无着。 在会宁,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在中央财政对于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如今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 会宁的过去与现在正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困局的典型缩影。我们将目光投向这里因教育破产的农村家庭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记录他们曾经的希望和如今的挣扎,并寄望以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吊诡困局求解 63岁的王清源人生最后一场赌局正在走向破灭——小儿子王卓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断打来催款电话,并不留情面地将后者列入信用黑名单。 这意味着,这个位于甘肃会宁破败的农家,用漫长的时光和6万多元债务,仅换来“出了3个大学生”的虚名和节节攀升的赤字。“啥时才是个头啊?”2009年1月12日,一场大雪过后,王清源在已成危房的家中枯坐,感叹命运无常。 王是目前中国为数众多“因教返贫”的西部家庭中的一员。在其所在的甘肃——中国西部最贫穷的省份之一,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该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这对崇尚读书立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悖论。尤其在广袤而落后的西部,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 然而,新千年以降,以大学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产业化所催生的高学费和低就业,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原已坚硬狭窄的农门。危机在2009年爆发,“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导致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这场波及国内多数省市的“弃考风潮”被教育界称为中国高考的“拐点”。 由此凸显的农村教育之痛让“知识神话”褪色,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部农村家庭重陷赤贫的梦魇。
个人分类: WIEA世界创新教育协会|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专家与网友交流十分成功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9 15:16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专家与网友交流十分成功,网友提问287个,专家解答回复164个,提问范围广泛,深刻,专家的解答精彩,到位。社会热点问题,科学网及时组织讨论、交流,太好啦。今后,还要这样去做,发挥专家的作用,大家一定特欢迎。 感谢科学网,感谢各位专家,您们辛苦啦。 http://talk.sciencenet.cn/?id=42#rep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为何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如此不均衡?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有多少?国外的大学(美国、日本等)在招生上是如何保障教育公平的? 科学网将邀请王洪才、刘广明、阮成武、欧阳峰、何云峰、阮成武等几位教育专家作嘉宾,与广大网友共同关注寒门子弟的大学之路。 也欢迎网友参与对“教育公平”的调查投票: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newspoll.aspx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335 次阅读|4 个评论
农村孩子成长路
热度 17 oooba 2011-8-7 22:25
最近关于农村学生上大学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在科学网上接连出现了数篇有关于此的博文或新闻: 《 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 》,《 研究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 》,以及 《出生改变命运——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了》。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今天走到这一步实实在在的是一个典型,今天我就把我的经历,一个农村孩子从村里上了大学,考上研究生的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或许大家就能明白整个问题的根源所在。 91年上小学,那时候学校离家就100米,学校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主要是本村和一个邻村的学生,但只有一个老师,两个教室,教室里的板凳桌椅都是学生自己带过去的。每次上课时,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另一个班级在剩下的教室上自习。那是全村还没通电 ,冬天晚上上自习,我们都是带着煤油灯去.天冷生炉子,学生轮流带蜂窝去.学习条件之窘迫可想而知,师资,硬件,氛围,统统没有,每学期交着二十多块钱的学费.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对知识了解尚浅的我们更仰仗与老师的 启蒙 和引导.幸好那时候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很快就脱离了轨道,在二年级,三年级都有退学不读的情况出现. 现在小学进行了合并,成立了中心小学,家长都要送孩子都中心小学学习,但是即使中心小学学生也越来越少. 简单来说一下农村家长的心理,大多数家长都是以孩子学习脱离农村生活为目的,他们让孩子上学更多的是要让他们考好成绩,而不是考虑孩子学到知识.而一旦成绩持续不理想,他们便觉得投资不划算,如果出去打工一年能挣好几万呢,于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声音便变成了催促孩子辍学的铃声.尤其是现在用人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出去打工的一年整个两三万成小菜一碟,----你看xx,人家过年带回来好几万呢,家里房子也盖了,家电也买了,你看咱们家,为了供你上学,越来越穷.... 这种话语不断出现,也不断出现退学的情况,而坚持学习的学生脑袋里也是不断提醒自己家里穷,要给家里减轻负担. 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真是写照,虽然父母算是通情达理,支持我们上学,但是这样的环境还是不断给我压力,要节省,要靠自己! 小学六年下来,一年级的同学剩下不到1/4.到了初中,情况更加严重,因为此时的孩子劳动能力已经充分具备,成了出去挣钱的好机器.所以有很多学生是被家长强行逼迫退学的,还有很多是因为觉得自己成绩不好还给家里负担,自行退学了. 初中学校教学质量很差,初中三年级我转到了县里的中学,那的班主任非常好,给我免了很多的费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去的原因,后来中考在全县考了二十多名,被县一中提前免学杂费录取. 而我之前所在的乡中学,一个学生也没有拿到这个机会. 后来由于市里一所新成立的高中给了更好的条件,完全是出于为家里省钱的想法,选择了这个学校.现在想来实在是后悔,当时已经联系了市里的一所省重点高中,分数完全可以,但是却因为省钱的念头没有去.三年过后出现了我考场败北的情况.当然这个也是主管的问题,但是如果当时不考虑那么多,选择了省重点,或许现在的我是另一番场景呢. 饮恨上了一所二本大学,时间多了,我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养活自己,打各种工,后来以家教为主,周末,晚上,奔波与城市的郊区,市里, 导致我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于考试题目之上.当大学三年下学期到来时,面临找工作时,突然发现自己学得很差,决心考研,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当我选择学校时, 我又一次屈服了-----要省钱,要靠自己! 所以,我在这里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07 次阅读|3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