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派出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1年博士生信息交流会:对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申请者的佳音
热度 2 Helmholtz 2011-11-18 11:17
2011年博士生信息交流会:对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申请者的佳音 何 宏 国家教育部下属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2007年起推出大规模的公派留学计划:每年共推出6000人的普访,5000人面向211以及985高校的“高水平人才建设”框架下的博士生和联合培养生计划,另外还有1000个可供其他国家科研事业单位以及211高校以外高校学生申请的博士生公派出国专项。其中,名额指标较少的博士后项目,在申请条件和评审环节、在资助标准上都等同于6000人的普访;在5000+1000的学生项目中,留学基金委CSC则对有签约的211以上高校采用了配额方式,而对其他单位采取在单位或个人合作项目框架下的自由联系或申请CSC与国外机构联合项目的方式。 该项目第一期五年已经结束,据最新消息,自2012年起将进入第二期的五年,人员规模甚至略有扩大,从管理内容上也略有调整。比如在5000+1000的博士生公派项目中,1-2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将限定在211高校以内,不再对非211以及中科院、医科院等单位开放。 对于申请学生而言,如果个人认识国外导师甚至国内导师与这位国外导师有合作,这是最理想的书面,因为双边有相互了解和互信;对于导师而言,究竟是同意一个优秀学生(硕士毕业生和博一学生)转而申请出国做博士学位,或者坚持要求学生跟自己绑在一辆战车上,有时也确实是个两难的选项。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该与人方便时,还是与人方便不要结怨为好。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绝大多数的学生与海外导师之间的关系是顺畅的,但因矛盾冲突、甚至不得为因为语言交往能力、真实的科研能力而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得不打道回府的学生也确实占有一定的比例。为方便中国优秀的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海外一些高校信息,包括与攻读博士高校和科研院之间尤其最好是与潜在的导师之间直接面对面,自2009年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就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会同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在每年的11月月底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举办中国博士生教育国际交流会,由一些国外合作机构邀请有较强意向招收中国博士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会,一方面做一些宣介报告,另外也由参会的导师以及招生机构跟中国学生申请人直接面对面,介绍外方单位的录取博士生的要求以及接收一些合适申请人的申请材料,甚至直接面试,确定录取意向。 于2011年11月26日-27日(周六和周日两天)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开幕。 http://www.phdchina.org/phd/index.shtml 目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斐济、法国、德国、新加坡、荷兰、英国、美国等10个国家的80多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院、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报名参会,超过150位具备招博项目的海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和导师将聚首北京,一千多名硕士生或硕士生以上的中国学生已经注册“报考”,准备赴京参会,与“洋博导”或坐而论道,深入咨询、或参加面试;同时这些“洋博导”为这些尖子生、优等生或者保荐生准备了30多场海外学校的博士生项目说明会。 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宗瓦副秘书长介绍,该交流会已举办两届,广受好评。去年有来自北京、河南、天津、上海、吉林、湖北、山东、江苏、陕西和黑龙江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位学生参加了咨询和面试。从国内学生的反馈看,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交流会有收获;近70%的学生认为有被海外院校录取读博的可能;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解了到招博信息、见到了导师、递交了申请并接受了面试;超过一半的学生见到了1-5位老师,近40%见到了5-10位老师;很多学生说,该活动是一个与海外教授直接见面和交流的高端平台,为国内面试、海外读博提供了一个机会。据去年参会的郑州大学2008级研究生林柳兵同学表示,交流会邀请了70所国际知名高校参会,选择余地非常大。要去国外一流大学读博,首先是外语成绩,要有雅思、托福、GRE或同等水平外语成绩;其次是自己的研究项目要与国外导师的研究方向对口,如发表过相关论文,就机会大增。目前,已经预约成功的学生正在积极“备考”,准备成绩单、各类语言考试成绩单、研究方向、个人简历,还有导师或校长的实名推荐信,以突出综合素质,来到现场,冲刺面试成绩,也有同学将通过各个学校招生办老师寻找到相关导师和教授,实现自己出国读博的梦想。 本次交流会是第三届,众多国家级教育机构出面组织自己的精英大学来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携25所精英大学来华,如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马尔堡大学、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基尔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成为最大亮点;加拿大使馆组织14所加拿大学校参会,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西安大略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渥太华大学、拉瓦尔大学、约克大学、曼尼托巴大学、圭尔夫大学、魁北克大学、卡尔顿大学等;英国使馆出面组织了12所英国院校,如伦敦大学学院/UCL、布里斯托大学、艾塞克斯大学、杜尔汉姆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伯明翰大学等;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Academic Transfer组织了11所大学及博士生院,如乌特列支大学、VU阿姆斯特丹大学、格罗宁根大学、代尔夫特工业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法国高等教育署组织了囊括80所博士生学院的10所法国知名科研机构参加,如南锡一大、里昂大学、波尔多一大、巴黎六大、图卢兹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等;还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菲济的南太平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都将悉数亮相,与中国学生亲密接触。这些海外精英大学带来了的不同学科、不同项目的丰富信息、资助项目、奖学金项目、学科专业及招生名额,并现场指导申请程序等。 2011博士生教育国际交流会-来华参会的海外院校名单 Country Institution Name TableNo. Australia RMIT University L4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L1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2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L3 Canada Carleton University R5 Canada école de technologie supérieure (éTS), Université du Québec R6 Canada 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 - Polytechnique Montreal R3 Canada Laval University 90 Canada McMaster University 94/95 Canada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91 Canada Ryerson University 99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R10 Canada Universite de Sherbrooke R4 Canada University of Alberta R7 Canada University of Guelph R9 Canad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92/93 Canada University of Ottawa R1/R2 Canad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98 Canada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96 Canada York University R8 Denmark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L5/L6 Fiji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L7 France French Embassy 26 France Bordeaux 1 University 14 France Cergy-Pontoise University 13 France Clermont Ferrand - Blaise Pascal University 12 France Lyon University Network 22 France Nancy - University of Lorraine 15 France Paris 13 University- Sorbonne Paris Cité 23 France Paris 6 University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 24 France Paris 7 University Paris Diderot 11/21 France Sciences Po - Paris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 25 Franc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10/20 Germany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 50 Germany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27 Germany Berlin Graduate School for Transnational Studies 51 German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Eichstaett-Ingolstadt 42 Germany 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ZEW) 58 Germany 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1 Germany 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taet zu Kiel 35 Germany Forschungszentrum Julich 55 Germany Freie Universitaet Berlin 30 Germany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of Jena 34 Germany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 (FAU) 32 Germany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53 Germany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at Hannover 54 Germany Heidelberg University 44 Germany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GmbH (IMB) -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the Life Sciences 36 Germany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 46 Germany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 33 Germany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5 Germany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Munich 47 Germany Paderborn University 37 Germany Philipps-Unviersität Marburg 57 Germany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41 Germany TU Dortmund University 52 German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40 Germany University of Freiburg 43 Germany University of Konstanz 56 Singapore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L10 Singapore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he School of Physical athematical Sciences L8/L9 The Netherland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80 The Netherlands Maastricht University 85 The Netherlands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82 The Netherlands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Medical Center (RUMCN) 84 The Netherlands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Medical Centre 83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 77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87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67 The Netherlands Utrech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s 86 The Netherlands Utrecht University, Utrecht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97 The Netherlands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81 UK City University London 71 UK Durham University 72 UK King's College London 60/70 UK Newcastle University 64 UK NewRoute PhD Consortium 61 UK Robert Gordon University 62 UK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74 UK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66/76 UK University of Bristol 65 UK University of Essex 73 UK University of Reading 75 UK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63 USA 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16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546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