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产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
whyhoo 2012-1-12 13:15
【原文出处】东岳论丛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1010   【分 类 名】文化创意产业   【英文标题】The Strategic Contents and Model of the "Going Out" of Chinese Culture   【作 者】齐勇锋/蒋多   【作者简介】齐勇锋/蒋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100026   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讲师,博士。   【内容提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较大逆差,文化“走出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涵与现状进行了创新解读,提出“走出去”战略的本质是在继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使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以往吸收多而输出少的局面,形成双向、均衡交流和传播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本文总结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途径,将其概括为一种“政府扶持、企业运营、银企合作、利用和建设国际化流通渠道与传播平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模式。鉴于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的赶超型和后发型特点,本文强调在“十二五”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应当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传播方式和公共政策,兼顾内需、外需两个市场,发展和完善各类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文化创新和资源整合,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摘 要 题】产业观察   【关 键 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产业/文化贸易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0)10-0165-05   国际文化贸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贸易形式。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但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品、视听产品等货物贸易方面,文化服务贸易则仍存在较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因而,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主管部门、文化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当前,正值“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即将开局之际,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本文对文化走出去的内涵、模式及有关政策做进一步的探讨,希望对于加快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服务贸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所裨益。   一、关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服务贸易,促使中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内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在获取文化产品出口和投资收益的同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然而,推动文化走出去必须依托强大的文化竞争实力,没有竞争力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因而,文化走出去事实上是包含了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贸易发展水平的系统工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文化交流和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单纯地把文化贸易理解成出口是不全面的。另外,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内需产业,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从来是与综合国力的强弱相联系的。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决定了我们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的科学、民主、法制等先进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单向的“输入”态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文化建设的加强,这种西方文化单向“输入”的局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即大规模吸收西方文化的进程接近完成,中国已进入继承、吸收、发展和创造自身新文化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空转换点上,提出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继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使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以往吸收多而输出少的局面,形成双向、均衡交流和传播的新格局。   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更深层含义,是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建构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表面看,西方金融监管体制的疏漏难辞其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西方价值观体系中所隐含的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从长远看,人类文明必然是在各民族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发展的,建构和谐发展的国际社会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需要有世界各国认同的普世价值观作为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一点上,凸显出以和谐、中庸、仁爱、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等中华文化精髓的积极意义,以及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通过反思金融危机的成因,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实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市场机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然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内需产业。原因在于,一是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度有限,与经济领域已经实现全方位开放、甚至于在某些领域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不同,文化领域仍然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实行有限度的开放政策。在有限开放的政策环境下,期望我国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是不现实的。二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国内需求还难以满足。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600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的转换点上,城乡居民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最近电影市场的火爆表明,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近几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扶持,主要着力点在于释放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增加文化市场的供给能力。但由于需求旺盛,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图书、电影、演出和广播电视节目仍然供不应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以满足内需为主。三是由于语言、民族心理和审美偏好的差别,推动中华文化的跨国、跨文化交流和传播,除了日、韩和东南亚一些“汉字文化圈”国家之外,我国与欧美、俄罗斯、阿拉伯、非洲等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国际文化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在客观上存在着“文化折扣”问题,迈过这道门槛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008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近几年来的文化贸易快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大国①。实际上,我国出口的主要是玩具、乐器、时尚、家具、视听等硬件产品,属于文化制造业的范畴,而体现内容出口的文化服务贸易的逆差虽然有所缩小,但逆差仍然较大,进出口比例大体在5∶1左右。据同年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成果,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居于美、英、法、德、意、加和西班牙之后,在全球排名第七,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地位仍有较大落差。总体来看,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格局还没有改变,我国文化走出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二、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途径分析   “十一五”以来,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双向驱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明显提高,推动了文化贸易的高速增长,并初步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从行业和企业的层面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托国际销售渠道和发行网络走出去。此种模式常见于影视业和图书出版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船出海”。包括电影买断发行和分账发行、依托海外中介机构销售电视剧和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的多语种国际发行等。2006年,北京华谊兄弟影视公司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次尝试为电影《夜宴》的海外销售提供出口信用担保,使华谊与海外发行商建立“保底分账模式”,减少风险②。2009年,俄罗斯主流电视台之一REN—TV电视台与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达成总额达200多万美元的预购合同,将一部集中国功夫、枪战、历险等元素于一体的当代惊险功夫大片《勇士的最后秘密》引进俄罗斯,这是中国第一部由欧洲主流电视播出媒体出巨资向中国制作公司专项订购的电视连续剧,并已于2010年6月在该电视台的晚间黄金时段播出③。在2009年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华书局《于丹〈论语〉心得》输出瑞典文、挪威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西藏系列》输出英文版,三联书店《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输出面向日、韩、英、美的译文本等④。   二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输出策略走出去。此种模式常见于具有内容特色优势的图书出版、影视剧版权销售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领域。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以10%的版税收入、10万美元的预付款成功将其出版的《狼图腾》一书的全球英文版权转让给企鹅出版集团⑤。2009年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华强集团提供100亿元的授信额度,主要用于华强集团的文化科技产品出口、大型文化项目输出及国内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包括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和主题公园等,开创了我国文化产业通过银企合作而走出去的一种全新模式⑥。   三是以国际合资、合作生产的方式走出去。此种模式常见于影视业、图书出版业、演艺业。一般是指中方企业和有实力的海外公司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形成战略联盟,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包括跨国影视合作、图书国际合作出版、中外演艺产品合资合作等。例如,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从2004年开始与美国《读者文摘》合作出版为海外读者量身定做的“文化中国”丛书,以3年周期、每年20种的速度出版,现已进入巴诺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等美国图书主流销售渠道,这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版图书首次较具规模地进入美国主流图书市场⑦。2009年由华纳-索尼影视公司参与制作并负责海外发行的悬疑情感剧《破茧而出》亮相央视,好莱坞悬念剧大师杰拉德·萨诺夫和国内一线编剧的跨洋合作,既引入了好莱坞的创作机制,又融合了中国式的叙事结构⑧。2009年,中国港中旅集团旗下的天创公司和加拿大伟大艺术家公司联合投资,中加双方按投资比例67∶33分成,而且天创公司在参与投资分成之外,还收取票房总收入15%的剧目版权费,这是中国出口剧目第一次向外国演出商收取由自主知识产权及品牌所产生的附加值——演出版权费⑨。   四是通过直接投资、购并重组外国企业等方式实现海外运营。此种模式常见于影视业、演艺业,包括电影海外制作、电视频道直接到海外落地、投资收购海外文化艺术资产等。例如2009年12月,中国港中旅集团所属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以354万美元的价格,成功完成对美国著名演艺中心城市布兰森白宫剧院的收购,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海外拥有属于自己的剧场,建立起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竞争的稳固平台,并于2010年7月1日拉开了长期驻点演出的帷幕⑩。又如,截至2009年10月底,中央电视台已就6个国际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俄语频道)的海外落地业务与世界各地的258家当地媒体合作,实施了336个整频道或部分时段的落地项目,总共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节目的落地入户播出,其中整频道落地项目的用户总数约为13248万户(11)。   五是利用国家各类专项资金的杠杆扶持效应走出去。此种模式广泛存在于影视、图书出版、音像等文化产业领域,是目前我国政府常用的促进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之一,主要包括对出口文化产品、项目、企业和活动的各种专项资助和奖励计划。例如,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3年来,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出版机构参与,涉及20多个文种的1380多本图书得到资助;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从2009年开始实施《国产影片出口奖励暂行办法》,从当年年底起,首次对符合条件的国产或合作拍摄的出口影片,按照票房收入或合同销售额给予奖励。按照新规定,国家电影主管部门每年对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国产影片,给予海外票房2‰的奖励、中外合拍影片给予海外票房1‰的奖励,对于高票房电影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文化部、商务部已经连续3年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文化出口资金的扶持,培养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2005年起文化部开始实施的“国产音像制品出口专项资金”,对国产音像优秀出口节目、企业和项目以及海外推广项目和个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的进程。   六是利用国际化平台进行海外推广。此种模式常见于图书出版业、影视业、文化艺术展览等领域,主要是指利用国际书展、国际电影节、国际电视节、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国际化商业推广平台,实现海外销售与发行。2009年,中国首次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加世界最大的国际书展法兰克福书展,有200多家中国出版社携1万多种图书参展,版权输出数突破2000种,法兰克福书展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国际化平台(12)。2009年,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与国内外相关电影单位合作,协助众多制片单位先后参加了伊朗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五届中美电影节,以及第30届“美国电影市场”等著名国际电影节中的市场推广活动,共有数百部(次)的中国影片在这些活动中亮相,并达成诸多销售意向(13)。   我国已经把文化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可以说是一种“政府扶持、企业运营、银企合作、利用和建设国际化流通渠道与传播平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模式。    三、关于创新文化走出去发展模式的若干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显然是属于赶超型和后发型的。从国际经验看,韩国对我国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因为韩国不仅也是赶超型、后发型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属于“汉字文化圈”国家,文化类型和我国比较接近。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基本经验是把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的强有力支持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紧密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在立法、规划、财税政策扶持、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韩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亚洲后来居上,成为世界重要的文化贸易国家。在具体做法上,韩国设立了半官方的“文化产业振兴院”,在投融资方面设立官民结合的“组合基金”,在促进出口方面采取了财政资助、补贴、减免税和奖励等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韩国的经验表明,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地位,对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赶超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从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干预市场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和公共政策创新,使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市场合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我国文化走出去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十二五”的后金融危机时期,要抓住我国经济率先回升,而西方一些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传播方式和公共政策,兼顾内需、外需两个市场,发展和完善各类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文化创新和资源整合,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制定文化走出去的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提出阶段性的目标和政策措施。要配合国家战略,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政府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国际论坛、汉语教学和企业对外投资出口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要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定期交流国际市场信息,解决文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要培育骨干企业,包括外向型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贸易流通企业。要抓住当前文化内需市场活跃的有利时机,支持一批有发展潜质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企业以国际化为目标,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要把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与企业的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支持企业承办这些项目,带动国际文化贸易发展。从国际经验看,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往往通过招投标委托企业运营。鉴于我国文化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培育市场的职能,待企业成长壮大时政府再适度退出。如果企业在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中担负一些角色,从政府来说可能花的成本会相应减少,而企业则既能得到政府资助,同时积累了经验。   三是要继续探索文化走出去的策略方式,包括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节目内容、传播方式和投资方式等。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国际惯例和目标市场的差别,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方式,选择适合目标国家和地区的节目内容与传播方式,使国际文化传播切实落地,文化贸易更为有效。   四是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培养懂外语、会经营的国际化的文化贸易人才。国际文化贸易远比国内贸易复杂,流通环节很多,形式多样,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在法律制度、语言环境和审美偏好等方面差异较大,既需要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同时也离不开财务、法律、资产评估、资质认证、保险、检验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作用。由于我国文化贸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论是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及专业化人才,都远远不够,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   五是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以硬件产品出口带动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建议在沿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内地具备条件的地区布局一批外向型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影视、动漫、图书、音像等相关内容产品的生产,以玩具、视听等硬件产品出口带动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同时,大力推动国际版权合作,促使内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六是要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对外文化投资和海外购并。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和相关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出口退税、专项资金、政府奖励、财政补贴等,对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增强财税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在已出台扶持政策的执行中,要防范企业与政府进行不良博弈的消极作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扩大银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积极支持我国文化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和收购兼并加快发展,跻身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对各部门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综合协调作用,促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   注释:   ① 《2008:世界创意报告》,三辰音像影库出版社,2008。   ② 中国首次尝试通过政策性保险促进文化产品出口, http://news.cctv.com/china/20060823/103719.shtml 。   ③ 中俄合拍连续剧《勇士的最后秘密》莫斯科, http://www.ccdy.cn/2010 -06/24/content_482051.htm。   ④ 版权输出为中国图书“走出去”架桥辅路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 -10/16/content_12245802.htm。   ⑤ 《狼图腾》英文版权高价转让,《人民日报》2005年9月9日第11版。   ⑥ 华强贷款百亿元“出口”主题公园,《广州日报》2009年3月11日A1版。   ⑦ 驻纽约总领事刘碧伟出席美国《读者文摘》集团与上海新闻出版局合作新闻发布会, http://www.fmprc.gov.cn/chn/pds/wjdt/zwbd/t438207.htm 。   ⑧ 中关编剧首度合作悬疑情感剧《破茧而出》,《今晚报》2008年9月18日第10版。   ⑨ 商演形式挺进西方《功夫传奇》伦敦连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6月8日。   ⑩ 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收购美国剧院将长期驻演, 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news/2009/12 -15/2019204.shtml   (11)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情况, http://big5.cctv.com/gate/big5/blog.cctv.com/html/73/806173 -1087.html。   (12) 法兰克福书展闭幕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创新高, http://news . sina.com.cn/o/2007-10-15/093012729181s.shtml。   (13)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风生水起09国片销售增9.22%, 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09_12/29/280014_0.shtml 。   原文见 http://www.cssn.cn/news/421811.htm
个人分类: 文化|1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许嘉璐:文化产业兴旺关键在要植根本土
whyhoo 2012-1-10 14:45
2012年1月7日-8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图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   许嘉璐:尊敬的各位嘉宾上午好!   听到刚才叶朗先生的致辞,我没有什么话好讲的。就把我临时准备和传统的省掉,以节约时间。   我讲四个问题:   第一、六中全会的决定为我们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提供了空前的优越条件,在当今世界上209个国家,一千多个执政党当中,从来没有一个执政党以他的最高权力机构最高的决策者,用四天的时间集中研究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问题。这种唯一说明什么?的确像六中全会决定所说,中国共产党从他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文化的创新。因此六中全会的召开,属于历史的力量,同时又是时代所推崇的。   中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审时度势,根据中国的发展,根据世界的形势,深深的把握了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强国,必须继续大力的铸造中国的民族之魂,那就是我们的新文化,同时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真正新,这就是文化要走出去。   第二、六中全会的决定最主要说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文化强国,这四个字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靠着文化使国家强大,另一个中国最终成为一个文化的强国。我想这两种解读意思是一样的,一个是结果,一个是过程。   第二个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个问题,中国的问题要走出去。   下面我用最简短的语言对这三点的体会。   文化来强国或者是打造一个文化的强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如果说全国大多数人取得共识,我们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什么?同时,对他的研究与传播形成广泛的范围、力度和影响。恐怕需要百年,而当这种精神生活化,进入到所有家庭当中,成为13亿人当中的绝大多数,下意识把它成为为人行动的准则,恐怕一百年之上还要加上一百年。但是如果这个民族对文化自觉,自信了,这个200年是可以缩短的。因为文化的传播它是加速,我们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的强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文化的生产力,因此文化产业的提到日程上,也就是当然之意,是逻辑上合理。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大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有上万年的可考的文化的积淀,有3400年以上的文字的记载,这样一个文化古国,当然我们对世界人类文化未来的走向,负有不可推卸义务。这就是当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时代的特色,又集中了中华民族上万年的智慧,把它奉献给世界,供70亿减去14亿之后的其他的人们参考,共同探讨未来应该探讨什么样的道路,这应该成为全民族自觉意识。   放眼全世界,今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世界也急需要文明的多元化,急需要在多元化当中,中华民族这一员,这不是中华民族自我期许,而是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吸收了来自中国的人文主义而形成文艺复兴所提出的人文精神,这个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人的智慧是可以供全世界参考的。为此,当然,我们应该主动让文化走出去。   由此就延伸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中国文化产业一定要兴旺,如何兴旺?那需要学者、企业家,乃至受众的一起研究。在这里,我特别是停顿了一下,加上了一个和受众一起,过去的文化产品常常是学者和艺术家在自己的房间里,在自己的排练场上编造出来的,并没有广大的受众参与,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今天民主意识高涨的条件下,没有受众的参与,常常专家和艺术家的演出对不上受众趣味口吻,文化产业讲利润,讲销售的,受众不买账,必然不可持续。   我认为中华文化产业的兴旺,关键还不在于操作,从构想、规划、设想乃至付诸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文化的内涵根植于本土。也不在于产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影视的,还是文字的,说的是中国的事,表现的中国的土地,而在于中国的事,中国的人,中国的土地所包含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刚才叶朗先生的讲话里,两次谈到中国文化的特色,但是我们又不是照史宣科,而是要有时代的精神,要广泛的吸收异志文化当中的精华。一百年来,中国受尽了屈辱,同时让我们广泛的接触和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包括近30年的改革开放,包括今天的中国人的生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其中有很多都是异志文化的东西,今后这个门开的更大,走出去的人更多,请进来的人更为踊跃。抓住这两件事情,我想文化产业没有不兴旺的可能。   但是万事都是说的容易。   第四个问题,文化产业面临着困难。我归纳为四方面:   第一条困难,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要根植于本土,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把握和体验,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断层太彻底了,断的太久了,因而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太前了,文脉断了,人才没有延续下去,因此太缺了,1906年开始在中华文化大地上撤离了旧学,就改为洋学堂,北京大学就首当其冲,而我们的洋学堂越来越远离传统,越来越按照19世纪后半叶西方的大中小学的模式来办,学了人家的皮毛没有学到精髓,今天所谓上学难,上学负担重,种种弊病油然而生。中国的学童们应该说没有童年,童年最宝贵是他的童心、好奇、胡思乱想,说的好听一点是奇思妙想,孩子很少接触大地,仰望星空。不到天夜里走走,他体会不到一个生物怎么从一个种子变成美丽的花朵,结出很好的果实,这个时候枯燥的生物,呆板的生物,就在孩子刚刚萌生遐想的时候就给扼杀了。一个字写错了,要让孩子回去抄50遍上百遍,小手酸酸的,流着眼泪能有美好的想象?当孩子成为生活习惯的时候,到了中学,到了大学依然是像机械一样接受指令,最后他自己真正成为机器去生产物质产品或者是所谓的精神产品。   虽然洋学堂办起来了,在教育系统当中,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的切断了,但是在民间仍然是弥漫着传统的气息,讲笑话,讲仁义礼智,但是经济大潮以来,钱这个字比大自然的太阳还要亮照到每个家庭每个角落,于是人心被撕裂了,人际关系被撕裂了。我们不妨统计一下,就像在北京农村,由于城市建设村民的房屋要拆迁,一个拆迁二字,让多少家庭的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走进法庭,吵声震耳。这样农村、城市的街道所残存的一点文化精神也岌岌可危了。这和外科手术接断肢手术太难了,需要用心去领悟,而心去熏陶,今天产生一个问题,谁来熏陶心呢?   第二个困难,两种转化困难。第一个转化,把异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我们的,异志文化的精华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每年几十万的留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并没有接触那里人民的生活,学成归来,普通没有把握异志文化的核心。我们对外国的了解多于外国对中国的了解,这是事实,但是要进行文化的产业,文化的创新了,不能只学习,我们了解还太浅。异志文化化为我的东西难,而我的东西要化为别人可以接受的东西更难。因为我们对外国人的兴趣,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这个东西是理念上的,是感情上的,怎么把它物化,用物质、影视、声音、形式传达给我们。这对任何民族都是很难的,例如基督教所提倡的“善、真”,如何物化?中国的仁义礼智如何物化,物化的东西又如何内化,故宫、长城、兵马俑、马王堆出土的东西如何让它看到?听着声光电的影视感到震撼?不仅仅是震撼,能够受到自己灵魂上的启示,我认为文化产业尤为重要,因为产业是要出产品的。   第四个困难,话语和表现形式的转化,举一个例子,我们博士生的论文,博士生的论文是有格式的要求,这种格式论文下出来了,很多外国专家看不大明白,看看国外的博士论文,他的表述并不是从选择当代就这方面所研究的状况的描述和课题的意义,基本内容和创新点在哪里,没有这些东西,它是看似松散,论文逻辑性非常强,有个性。我们主流报道上的社评或者一般报道很难翻译成外文的,翻译成外文人家也不看。如果有兴趣每人都在看,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深思一下,参考消息上所登的各国记者所写的同一个事情的报道,再看看中国人所写的报告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东西要养成习惯,说我不,我就这么些,那可以,这是我们自己的自由,你就没有受众吗?要想走出去是走不出去的,送人家,人家往那儿一扔,包括电影、戏剧,我们不要被出去演折子戏,掌声雷动迷惑了。这些没有人接触中国的文化形态。没有作品可信,这就是物化转内化。   我说了一堆的困难,有点扫兴,但是我认为一个个人和一个民族都应该在顺利的时候多想想困难,我们把困难估计足一些,去认真的学习,探索,增强我们的坚韧性,不怕吃苦,用文化产业的艰难蹒跚,体现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中国的文化产业一定会走向辉煌,一定成为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国别的文化产业。祝福大家!谢谢! 原文见 http://www.shihan.org.cn/articles/102799
个人分类: 文化|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whyhoo 2011-12-24 22:0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迎接挑战,没有交流和碰撞的非耗散结构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我们必须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 建立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产业集聚区,信息流、物流、人力流、资金流大进大出,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最为有效的充分释放。规模化、专业化使得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消化能力、化解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集群化特征。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的禀赋特点,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中心文化区域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与扩散作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与大型的文化集团企业,以此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这样说,产业集群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现代元素的市场价值 民族文化资源要想成为生动、活跃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必须与当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需要和消费方式等现代元素相联系,才能更好地让消费者读懂中华文化之内涵,并通过消费使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形成影响力。例如,近年来,韩剧成功国际化的秘密就是挖掘儒家的精髓,将东方文化的传统内核有机融入到现代生活,通过生动细腻的现代生活情节感动观众,在道义和良知上给人心灵的满足;日本制作的《西游记》、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在保持中国传统故事情节的同时,又赋予崭新的现代文化语境,变成一个新的传奇故事。此外,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的同时,需要拓展核心创意的关联效应,即利用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开拓其衍生产品,形成产业群。可在内容上集成创新,将高科技文化与艺术相结合,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可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形成一系列包括影视、网游、饮食、服装、玩具、出版物等在内的文化产品群。 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以文化活动促文化市场的培育与开拓,是我国发展文化市场的重要特点,但要对文化市场进行定向、定度和定态控制。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向进行定向控制。由于各类文化产品都是社会生活在文化艺术生产者头脑中的反映,都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意识、想像和情感,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就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要引导和控制,同时,还要根据文化市场出现的经营趋向,运用市场调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把文化生产、流通、经营、消费引导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上来。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行定度控制,如对投入文化市场的产品数量、产品活动和服务质量加以控制,把文化市场的发展控制在一定的经济限度内。在黄金时间过多地播放外国影视剧,就会妨碍国产影视剧的发展。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势态进行定态控制。如当前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群众的文化审美趣味逐渐向高雅方向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走向丰富多彩,参与文化市场投资、经营、竞争的部门和单位越来越多等,要对这些势态加以引导和控制。 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远远落后于文化消费需求,造成供求关系不平衡,文化市场的准入程度比较高,必然给不法之徒留有从事非法活动的空间,致使市场秩序混乱。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完善政策,使更多的非国有制经济进入到文化市场真正成为开放、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向市场提供充足、能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增加合法的文化产品对市场的供应,打击和抑制非法文化产品经营活动,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全球战略 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表明,打造文化品牌、发展创意经济,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国内保护民族文化,还应该走出国门,具有放眼全球的战略思维,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全球范围的文化竞争力。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中国文化及其中国的文化产品既要有浓郁的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又要有全球范围的国际意识、人类意识,中国的文化产品既要设法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又要设法满足世界人民的需要。 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巨大,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新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国际化不等于消除民族文化的特色,不能以牺牲民族特色为代价。实际上,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文化走向国际化的持久生命力,只有真正的民族化才能有效的国际化。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根本策略,就是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利用国际惯例的运作方式,把中国的文化特色推出去。借鉴我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大胆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审批权;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加大中文输出力度,促进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以此作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在世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景观(标志性场馆、餐饮、服饰);办出高质量的国际一流大学,使之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在国际机构里要有一批本民族的精英担任要职,扩大和推销中国文化输出等。(作者:吴玲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原文见 http://www.ccdy.cn/zhuanti2011/17dawhjs/content/2011-10/14/content_999332.htm
个人分类: 文化|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息技术,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hanhuijian 2011-12-9 08:52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近日,记者就如何发挥工业和信息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文化繁荣相互促进       记者:工业创新和设计离不开文化创意。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您怎么看待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苗圩: 工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文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为工业产品和服务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促进产品质量、品牌和附加值提升。      当前,我们要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在不断夯实文化改革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和优势,促进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文化发展新引擎       记者: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苗圩: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将密切跟踪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是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信息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和信息高新技术产业融合,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和科技含量。      二是增强技术装备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健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数字文化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      三是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推动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支持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数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网络覆盖,全面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协调推进教育信息化。抓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研发及产业化。      四是积极营造非公经济和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任务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主管部门,在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哪些方面加强这项工作?       苗圩: 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履行互联网行业管理职责,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思路和措施,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全面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国家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研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3G(第三代移动通信)和TD发展,统筹推进3G网络向LTE演进。      二是着力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行业管理等优势,配合有关部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支持重点新闻网站、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展,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网络文化领军企业。      三是加强互联网行业基础管理。健全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快健全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强化域名和IP地址资源管理。加大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接入服务管理力度,逐步完善网站实名制,探索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加强对微博客、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四是营造和谐网络文化发展环境。加强技术保障手段建设,建立新技术新业务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机制。配合打击利用网络制作传播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dongzg101 2011-12-3 17:51
张望未来 2011年 永远开心同志的春节健康表 中国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2011-01-28 11:46:15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第三产业 经济学 教育 发展 工程师、改革开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这次去北京,在清华的经管学院听了新浪总裁关于微薄、新媒体的演讲,觉得真有意思,刚好旁边坐的是一些经管学院的老师,和她们交流了一下,给了我很多启发。 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终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过去的发展模式在今天看来,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不改变,恐怕几年后会出问题。以全面高投资、过度消耗资源、能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应该逐渐减少乃至终止。因为这会透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我们的经济学,一直在跟随国外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当然,我们必须有一个模访的过程。但现在,应该是开启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产、二产的研究基础之上,今天所有的经济学组织、金融机构都是围绕着这些来构建。很多第三产业的机构,构建在一、而产业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美国金融 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我想,构建在这些基础上的金融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受到质疑,实体经济的风吹草动,加上今天资讯快速的传播方式,就会迅速导致一场金融灾难。简单说,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有点过时了,与其不断的修修补补,不如从新构建。其实、今天的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实体化了,就未来而言,绝大多数人从事的都会是第三产业。如果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活在今天,我想,他们会建立构建的一、二、三产业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因为,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活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而我们头脑里的理论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在第三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就是教育产业和文化、科研产业。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它是其它服务产业的基础。其它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观念和需求,而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会最大限度的改变人的观念和需求。第二,在过去的社会里,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第一产业农业占据了最大的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特别是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大量的人口被转移到第二产业 、城市中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基础。人口集中度越大的城市,教育越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就发展得越快。第三,发展教育产业,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搞错了教育产业的目标群体。教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对象应该是成年人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主体对象还是没有经济能力的人。这是应该予以保护的。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可能除了少数单位的少数人员有继续教育的特权和资源,大多数的单位的人,都是一种个人行为。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出去学习甚至要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我想,工作五年,至少要有半年的带薪学习的机会,工作十年年至少要有一年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应该是一种权利,是人人都有的受教育权,每个人不管时谁,不需要任何条件,都应该是平等的。当然,这种学习是要付费的,但这个费用的相当部分应该由政府承担相当部分,个人承担少部分。为什么,收了那么多税,总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与其投资那么多产能过剩的项目,投一点到中华民族人力资源上,不过份吧。而且,这种机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不应该只是领导、学科带头人享受这种待遇。为什么人人都想去北京生活,因为那里有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改变命运只有高考这唯一机会。但 如果,工作之后还有这种机会呢。高考还会那么重要么。当然这种培训教什么,怎么教,那就是各个大学考虑的事情,而且这事情不受教育部的控制,能发挥大学的主管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可以为大学的自身发展开辟一个财路。 中国制造业的困局,是因为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工程师、高级技师。我们现在有些大学引进了国外的工程师培养课程,这很好。问题是这些人将来毕业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么。即使找到对口的工作,待遇不解决,他们能一辈子干下去么。为什么没有大学能对现在已经工作了有一定年限的,从事实际工作工人开设针对性的课程,也许他们的成材率还高些。立足岗位搞科研,并不是什么难事。解决普通工人的继续教育权问题,和技术工人的待遇职称和评定问题或许还是一个制度层面上的问题。 我想,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释放民智,创新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事情,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 董志刚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1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破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whyhoo 2011-12-3 11:04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需要研究破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跨地区、跨行业协调推进问题   在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由于长期受到地区、行业等行政区隔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支撑和驱动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各地区、各行业在制定实施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时,应着眼于合作发展、联合发展,打破地区、行业间管理服务各自为政的局面,改变文化发展一体化落后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局面,按照文化价值链“大循环”的要求,促进形成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依存关系、市场消费的互通有无,实现各地区、各行业文化产业在差异化发展中的共同发展繁荣。同时应当看到,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已冲破了自身“内发展”、“内循环”的传统模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来源,而文化产业发展也迫切需要传媒、科技、金融等行业的介入和支撑,因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横贯纵通已成为必然趋势。   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协调推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坚持整体性、协调性和专项性“三位一体”的原则,加快形成各种社会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相互交叉、融合的运行结构;按照体系完备、全面统一、形成合力的目标,建立覆盖面广、系统性强、整体联动的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协调机制建设,让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互相协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常态。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足问题   “山寨文化”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意识与动力的缺失。目前,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制约着文化产业以至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和动力,成为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当务之急。实现由“中国制造”、“中国加工”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跨越,需要突出强调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把创新创造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主导力、主驱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强化创新创造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的高端地位,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文化创新创造,需要重点认识和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将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出来,特别是提升和拓展传统文化产业在手工、半手工生产创制上的独特价值和高端化发展能力;二是与科技、新媒体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技、新媒体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做到满足需求、有的放矢、务求实效;三是将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进行“量化”和“固化”,在形成产权、版权的条件下,进入金融评估体系,使之成为可以运作的有形资本;四是重视经纪、中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搭建完整、系统的文化资源资本评估、交易、投入、租赁等服务平台,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成果产业化。 文化产业主体发育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文化产业主体发育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是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是提供多样、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条件,是文化与经济更好融合的重要条件。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主体发育的“生态环境”,首先应注意“公有制为主体”的要义并不是要形成文化生产与服务的垄断,这反而会阻碍公有制文化主体的创新发展;其次应明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下,多种所有制文化主体的发展应该是全开放、全方位的,强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应注重把握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条件来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划分,主要不是按行业而是按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的。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关系到能否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效果。大体上讲,文化产业主体培育和发展有四个方面的定位:一是精品、高端产品的生产主体,它是原创力、科技力、品牌力、传播力的集合体,需要优势文化资源的进入和整合;二是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其主导价值取向是流行、时尚、娱乐、多样以及大众化与个性化相兼顾,大众文化市场消费需求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具有导向作用;三是社区文化、乡(镇)村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它在倡导主流价值观、主流行为规范、主流审美观的条件下,着力于群众自主、自发、自娱的文化创新创造,使文化活动能够深入群众内心,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在国内国际两大文化市场方面,公有制文化产业主体应着重实施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战略,而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主体则应在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市场需求中谋求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改革发展的高端设计形成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大推进方向,这是对我国文化建设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科学判断和定位,应加深认识、贯彻落实。同时,应避免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截然分开的认识和做法。从国际经验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条件和支撑的,而文化产业发展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的互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资源资本、产业业态、产品创制等方面的交汇、互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以及公众接受上经常是合二为一的。   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的目标追求和运行机制的同时,应注重二者的互动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作为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其理由是:文化产业大多是从传统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的,二者有着天然的关联,虽然它们在效益诉求上的侧重不同,但文化事业的发展会支持文化产业的市场培育、公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而文化产业也将为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提供内在支撑、营造有利环境;强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助于两方面建设主体的协同配合,有助于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补共生、互促共进,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方式和运行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执笔:方 伟) 原文见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468841.html
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热度 1 hanhuijian 2011-11-16 18:33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今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范、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现象,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了由资源消耗、投资拉动和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推动、内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转折,因此,《决定》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现实道路。 三、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说到底是实力的竞争,文化的实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化影响力是文化的软实力,对内能凝聚人心,对外能征服人心;文化产业经济能力是文化的硬实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又一轮快速增长增加强劲动力,成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为更好把“文化强国”战略落到实处,通过学习和分析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理解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体制的关系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有高级的精神活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其实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或载体。因此,归根到底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特性(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规范),文化具有人类需求性、传播性和市场经济性等。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可概括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就没有健康的文化产业,没有健康的文化产业就无法有效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文化体制是管理文化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政治、经济、管理等制度的总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取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我们要大胆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二、要建立、畅通和延伸文化产业链 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形成畅通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动力。文化产业链形成包括文化内容生产、文化载体、传播途径、消费群体等四个环节。当前文化产业链还不成熟,既有体制原因也有市场因素。在文化产业链上当前现状是:内容匮乏、缺乏创意;形式单一,载体技术水平低;传播途径少、控制过死,缺乏灵活;消费群体定位不准确、没有消费时间等。 文化体制的改革要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从直接管理文化到间接管理文化的转变。坚持“无为而为”的思想,实现从政府“办文化、管文化”到“引导文化”的转变,把文化建设从“政府行为”到“全民行为”转变,切实激活、畅通文化产业链。 文化内容生产 — 既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精神实质,又要体现内容丰富性、观点多样性,引导生产者在符合中国意识形态的前提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文化载体—要发展创新文化载体,提高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多种方式的载体进行文化传播,载体决定了文化产业产品的多样性。 传播途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传播途径管理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畅通传播途径,为优秀文化产品运营减少限制环节。 21 世纪是个人媒体时代,要支持、繁荣个人媒体的发展,增加文化产品的传播途径。 消费群体—消费群体即决定社会效益又决定经济效益,要在制度上、环境上解放消费群体,提供消费时间,引导文化消费。 三、树立“文化是全民文化,文化产业是全民产业”的理念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财富,文化是人民创造的,文化建设需要全民参与,不要仅靠文化名人和专职文化工作者。 文化产业是人民的产业,单纯靠政府和有限的文化企业是不能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更不能形成 推动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强大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创作、全民参与文化传播、全民参与文化消费,才能形成浩大的经济流动,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四、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历史和地理特色并与时代精神结合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民族的影响,也有地理的因素。文化产业不能急功近利、人为快速制造文化、歪曲和调侃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又要结合当地历史和地理特点,尊重历史,尊重地理,形成形式和内涵多样的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弘扬传统文化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如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要形成孔子文化(历史)、海洋文化(地理)、泰山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文化特色,并把这些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传承和发扬历史和地理精神。 五、推进文化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文化内容与文化科技共同创新 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如果文化和文化产业为体,文化内容和文化科技则为两翼。回顾历史,每一次文化科技的革命都会催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工业革命产生了电影,信息革命产生了网络。每一次文化科技的进步都扩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如果文化内容创新决定着文化产业的生命力,那么文化科技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内容创意不断创新,文化科技不断占领文化产业的高端领地,从而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将为实现文化大繁荣提供快速车道。 (作者:韩慧健, 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 山东财经大学科技处)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
mrzhangli 2011-11-9 17:51
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暨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 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邀请,10月15日,我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暨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会议”。 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界、业界的认同,成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实证研究的平台。此次会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承办。会议凸显了学科联席磋商及陕西地方文化特色,拟邀演讲嘉宾包括文化产业学界、业界、政界杰出代表。
3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化大发展不是文化产业大发展
hanhuijian 2011-11-1 22:31
现在正在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讨论一个重要的文件,文件的题目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会议还没有开完,文件也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看,我们大致已经知道了文件的基本精神。 据说,文件强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这里我们明显看出来,中央的目的是要 “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 ” 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任务是 一, 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 二,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 难道还不清楚吗? 但是,有些部门们纷纷发表解释,拿这些年来演出了多少场次、建设了多少图书馆、出版了多少书籍等等数据来证明自己有多么的具有“先见之明”,因为这些“业绩”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做到了。是不是想说,这个还没有公布的中央文件没有认真执行的必要了? 我不想说一些激烈的语言,但是,如果只要不傻,人人都理解中央想说什么。 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走向,在少数人的操纵下出现了许多误区,社会主义的,民族的元素越来越少,有些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悠久历史、民族英雄不断受到歪曲、破坏、贬低、诋毁。广大人民迷失了精神信仰,道德底线一降再降。尽管国民经济屡创新高,国民的精神面貌却乏善可陈。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后的强大,虽然离不开经济实力,但是,最后的支撑仍然是精神支柱。 一个富裕而没有文化的人,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同样,一个富裕而没有强大精神信仰的国家也算不上真正强大的国家。 这些年,我们没有少出报纸,没有少办电视台,没有少拍电影,没有少出书,更没有少办网站。文化产业,我们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差,也不比 30 年前少。客观的说,现在的文化产业是历史上从业人数和产值最高的时期。 可是,为什么我们社会总体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现在居然到了要讨论“捡到钱要不要归还”,“遇见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这样可悲的地步,我不知道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在前 5000 年里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先例?! 我们传统的文化里面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需要的仅仅是“弘扬”。 所以,我认为,中央提出来的文化大发展,根本就不是要发展文化产业,而是发展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一点必须明白。 http://goldflyengle.m.oeeee.com/blog/archive/2011/10/16/2559537.html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时事解码
砥中 2011-10-23 16:17
时事解码 文化体制改革 不仅仅是做大产业 时事背景: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和人民日报社论认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是什么?文化强国就是做大文化产业吗?如何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就这些问题,一直呼吁将文化立国上升成国家战略的著名学者姚国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专家资料:姚国华,知名学者。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长期致力于文化研究,现代化研究,教育研究,其著作《文化立国-大学重建》(上下两卷)剖析现代化陷阱,提出中国文化战略,在思想界、教育界引起轰动。他主编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也畅销全国。 文化强国,岂止是做文化产业? 解码一 什么是文化?文化对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大脑,社会的发展必须由文化来引领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似乎是人人都懂,但要人人都说不清的东西?您认为什么是文化?为何要提文化强国? 姚:九年前,我提出文化立国。我说的文化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内涵,包括信仰、思想、智慧、道德、情操等等。但我们平时讲的文化往往只是给人看的排场、表演,是某种玩艺,某种消费品,譬如唱支歌,跳个舞,喊个口号,树个榜样,推出个文化产品,无非是达到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工具。 文化当然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文化与人的大脑相联系,首先是人特有的主观世界,社会的文化构成一个民族的大脑。只有文化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 欧美文明崛起的奥秘在于科学与法律,这植根于他们数千年的理性文化传统,人们追求一种逻辑化数理化实证化的道理、规律、秩序。它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成为人们不断深化的共识,引领着现代文明的每一个浪潮。 解码二 做大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强国吗? 文化产业是必要的,但文化产业并不等于文化建设 记者: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着眼于做大文化产业的。舆论着墨最多的也是关于文化产业问题。文化强国就是做大文化产业吗? 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投入,扩大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含量,这当然是一大进步。但是,要文化立国、文化强国,首先要把文化当作超越政治、经济的第三个独立维度,培植全社会的文化共识、文化追求、文化趣味以及文化交流的氛围,只有全社会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人的生活才会更有超越动物生存的丰富价值,人们才会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人的智慧才会有更大创造力,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信任。唯其如此,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才可能发生质的进步。将文化改革的重心放在文化产业上,这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言,不过是隔靴搔痒。 记者:我们的GDP总量在全球国家中已排名第二位,但好像并没有赢得世界的尊敬,我们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姚: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缺乏自主文化的引领,好比一个无脑的巨人,只是跟着别人走,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内地跟着深圳走,深圳跟着香港走,香港跟着洋人走。我们学习外来文化,只是模仿人家的看得见的器物和技艺而已,根本而没有掌握先进文明背后的理念和智慧。 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永远都是人的思想和理念。西方经济强大的背后不是看得见的器物,而是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今天国家提到文化强国,但文化建设并没有真正到位。今天众多知识分子及媒体看到经济发展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行,但很少有人看到没有文化的支撑,政治改革无法摆脱利益集团的恶性角逐,这其实是一百多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就留下的教训。 解码三 失信是法律还是文化问题? 失信的蔓延根本上是一个文化问题 记者:今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足可见现在社会失信的严重程度。这是法律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姚:社会失去信任,根本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相信、仰赖、敬畏的公理,就不会有一个维持公理的制度体系,社会的秩序与人际的合作就会瓦解。人们的生活里只剩下权力、利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欲望,社会道德的沦丧、法制的架空就是必然的,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长期进步。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佛山碾童案,反映出的道德沦丧问题,正是文化的长期缺位,精神生活的严重透支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互相提防,漠不关心,社会何以凝聚,人际间怎能协作?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积淀的怜悯和同情,几乎成为文明的本能,它的丧失是一种可怕的先兆和警示。 解码四 文化强国的路径在哪儿? 文化建设问题实际就是教育重构问题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文化建设需要怎样的氛围? 姚:文化的发展当然首先是每个人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还有全社会多元的对话的氛围。我曾有一句话通过温家宝总理被广泛引用: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所有的人都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他们是没有未来的。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教育实现的。这个教育不只是在校学生的教育,而是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文化的手段。众所周知,三十多年来中国最大失误就在教育。譬如说,我们的教育总是怀着功利目的,把一个既定的、实用的东西灌输给人,却不知道智慧成长的根本,是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造欲的自由发展。 文化教育的最高殿堂是大学。大学的本意,不是训练大孩子的地方,而是全社会最具活力的智慧共同体,是探讨学问和启发灵感的地方,不是照本宣科的地方。文化建设应该从大学精神重建开始。现代民族崛起的智慧动力就在大学,大学才是真正的特区,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总设计师。现代文明的每一个强国,无不是先有大学,然后才有经济政治的强大。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以色列等等,没有例外。 记者:近期,关于教育的争议性话题很多,如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北大自主招生要求学生不孝顺父母的不招等。 姚:中国教育的种种变态现象,源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只是在外力逼迫下的政治、经济的被动应战,缺乏文化的觉醒。因此教育要么是僵化观念的延续,要么是外来知识的灌输,而最直接的操纵者,就是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抹煞孩子的人格自由,迫使孩子从小服从于权、利、势,在既定规范下背诵、表演、逢迎、盲从。如果任其发展,我们未来将惨淡无光。所以,中国最严重的教育问题,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文化启蒙。 轉載自海峽時報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 未来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20 05:25
中国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2011-01-28 11:46:15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第三产业 经济学 教育 发展 工程师、改革开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这次去北京,在清华的经管学院听了新浪总裁关于微薄、新媒体的演讲,觉得真有意思,刚好旁边坐的是一些经管学院的老师,和她们交流了一下,给了我很多启发。 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终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过去的发展模式在今天看来,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不改变,恐怕几年后会出问题。以全面高投资、过度消耗资源、能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应该逐渐减少乃至终止。因为这会透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我们的经济学,一直在跟随国外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当然,我们必须有一个模访的过程。但现在,应该是开启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产、二产的研究基础之上,今天所有的经济学组织、金融机构都是围绕着这些来构建。很多第三产业的机构,构建在一、而产业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美国金融 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我想,构建在这些基础上的金融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受到质疑,实体经济的风吹草动,加上今天资讯快速的传播方式,就会迅速导致一场金融灾难。简单说,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有点过时了,与其不断的修修补补,不如从新构建。其实、今天的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实体化了,就未来而言,绝大多数人从事的都会是第三产业。如果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活在今天,我想,他们会建立构建的一、二、三产业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因为,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活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而我们头脑里的理论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在第三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就是教育产业和文化、科研产业。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它是其它服务产业的基础。其它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观念和需求,而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会最大限度的改变人的观念和需求。第二,在过去的社会里,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第一产业农业占据了最大的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特别是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大量的人口被转移到第二产业 、城市中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基础。人口集中度越大的城市,教育越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就发展得越快。第三,发展教育产业,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搞错了教育产业的目标群体。教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对象应该是成年人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主体对象还是没有经济能力的人。这是应该予以保护的。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可能除了少数单位的少数人员有继续教育的特权和资源,大多数的单位的人,都是一种个人行为。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出去学习甚至要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我想,工作五年,至少要有半年的带薪学习的机会,工作十年年至少要有一年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应该是一种权利,是人人都有的受教育权,每个人不管时谁,不需要任何条件,都应该是平等的。当然,这种学习是要付费的,但这个费用的相当部分应该由政府承担相当部分,个人承担少部分。为什么,收了那么多税,总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与其投资那么多产能过剩的项目,投一点到中华民族人力资源上,不过份吧。而且,这种机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不应该只是领导、学科带头人享受这种待遇。为什么人人都想去北京生活,因为那里有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改变命运只有高考这唯一机会。但 如果,工作之后还有这种机会呢。高考还会那么重要么。当然这种培训教什么,怎么教,那就是各个大学考虑的事情,而且这事情不受教育部的控制,能发挥大学的主管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可以为大学的自身发展开辟一个财路。 中国制造业的困局,是因为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工程师、高级技师。我们现在有些大学引进了国外的工程师培养课程,这很好。问题是这些人将来毕业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么。即使找到对口的工作,待遇不解决,他们能一辈子干下去么。为什么没有大学能对现在已经工作了有一定年限的,从事实际工作工人开设针对性的课程,也许他们的成材率还高些。立足岗位搞科研,并不是什么难事。解决普通工人的继续教育权问题,和技术工人的待遇职称和评定问题或许还是一个制度层面上的问题。 我想,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释放民智,创新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事情,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
1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中央电视台广告语
dongzg101 2011-9-12 14:03
广西 出台 文化产业 “ 十二五 ”规划 继续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 生活报记者廖海生 ?RAR Cspm\F   本报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提出到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5%左右。继续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2_~XjwKE yzzreF   《规划》提出,要发展六大重点文化产业,包括与 旅游 业紧密结合的文化娱乐演艺和美术工艺品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广播影视和动漫产业、文博和会展节庆业、创意设计和广告业、网络和休闲软件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v?=VZ~`O( `V2j[Fz   根据《规划》,要加快广西城市电影院线建设和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建设,到明年基本完成全区地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区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继续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3D电视、电子政务、 生活 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 服务 ,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eQ\ ewPdhCK   此外,实施七大重点工程,包括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化精品生产工程、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文化产业示范点建设工程。发挥我区 历史 遗存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大力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北部湾博物馆、广西美术馆等展示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剧院、图书城、电影院和其它艺术表演场所,将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起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 !td.ks0
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方] 沈阳满融经济区(蓝海经济区)文化产业展板
seoal 2011-8-29 17:46
[地方] 沈阳满融经济区(蓝海经济区)文化产业展板
参加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看到满融经济区的定位,其中展板部分文字为写给政策的决策建议,被原文采纳,深感兴奋。 “沈阳蓝海•东北创造中心”,其基本含义应为:在区域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始终践行蓝海策略,以智力资源为核心支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战略创新为基本原动力,通过聚合发展,将满融建设成为服务沈阳、带动东北、辐射东北亚的“知识、经济、人文”蓝海•创造中心。 只是忽然想到,后期的执行者们,究竟如何理解这段话的确切含义?期待中……
个人分类: 路边掠影|4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产业安全不容忽视
热度 1 pxyeco 2011-8-21 09:07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已远远超过了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大关切。我国自2009年9月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产业安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必须未雨绸缪,先期谋划,在产业振兴阶段就要适时构建产业安全维护机制,以提高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产业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的一种产业发展状态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既具有产业经济功能,还具有意识形态性。在经济功能方面,文化产业安全强调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安全,即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配套、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政府支持这五个方面都能在国内环境下实现耦合共生。进而,一些外来要素如外商直接投资、外来文化产品等对本国文化产业不会构成威胁,本国资本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控制权。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确保文化产业的安全,就是在未来实现支柱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在意识形态功能上,文化产业安全是指通过产业层面构筑安全防护机制以确保国家主流文化安全。文化产业直接面向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必定会影响到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发达国家文化商品、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在全球传播。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主流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服务于文化安全这一目的,建立文化产业安全“防火墙”。    提高文化软实力要以维护文化产业安全为抓手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对本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对他国的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人类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本身就能够通过生产文化产品提升国家综合国力。随着人们收入增长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二是文化作为制度经济中的一种非正式约束,通过对经济行为的“软约束”功能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并越来越频繁与其他经济体发生交流和竞争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就会愈加明显。   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不能离开大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如果文化产业不安全,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从另一角度看,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维护文化产业安全,并以此为着力点。文化事业不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在“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文化产业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中应承担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是基于产业安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维护文化产业安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提升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安全主要源于内部要素不成熟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振兴的战略性短缺阶段。据测算,在人均3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大低于世界各国平均发展水平,仅及其五分之一左右。   在这个阶段,产业安全问题隐患并不是外部因素的威胁,主要是内部要素的不成熟。第一,资本供给短缺。资本约束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第二,技术落后。文化的产业化依赖于技术,包括文化产品的制造技术、传播技术、展示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第三,创意能力低。文化产业是内容创意产业。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得到产业化的文化创意却不多。第四,人才缺乏,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文化产品的市场运作能力低。   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问题逐渐显现。一是文化产业自身的泡沫化现象严重,效益非常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二是文化产业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这为外国资本和外国文化产品的进入提供了需求空间。三是文化贸易的安全隐患突出。我国文化贸易一直有很大的贸易逆差,出口多为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对文化的承载力有限;进口的却是出版、表演艺术、电影电视等文化内容,极大地宣传了西方文化。    维护文化产业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实现文化产业要素安全。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对企业进口文化产品生产设备的给予关税优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发展版权产业,控制创意源头,提高创意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第二,实施产业分类指导,实现文化产业结构安全。重点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通过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等措施,带动上述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鼓励这类企业走出去,提高这些产业产品的出口比重。继续支持文化用品、设施及相关文化产品产业的发展。   第三,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组织安全。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积极“走出去”,培育其发展成为文化跨国公司。在骨干文化企业做强的基础上,实现由文化内容提供业、文化经纪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传播业、文化产品销售业构成的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优化,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第四,制定产业保护政策,实现文化产业贸易安全。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保护文化产业的经验做法,对文化产业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通过直接赞助、补贴、税费优惠、信贷优惠等途径支持本土文化企业发展。要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出口业绩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制作团队给予奖励。文化贸易方面,在WTO协议框架下适当地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或绿色贸易壁垒等保护措施,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学习韩国经验,通过舆论宣传等影响国民的消费偏好,培育国民对本土文化产品的认同感。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简稿已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1年08月20日,作者:王耀中、彭新宇)
个人分类: 农村服务经济|3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化产业的几个方面
hanhuijian 2011-1-7 20:59
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概念由英文词语Culture Industry翻译而来(也可译为文化工业),或认为文化产业概念可由日本新文化产业话语借用而来。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文艺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出版发行业和广播影视音像业。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要按照工业标准来生产一系列文化产品。当文化产品从单个的、断裂的链条中产生,变为按工业标准连续不断地生产,就发生了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产定销为主变成了以销定产为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调和。    文化产业的结构:文化产业是由很多种产品构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它们又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种结构。以广州为例,我们已经成立了报业集团,我们还将成立广电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文娱集团。上述五个集团都是传媒集团,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继续包括科研集团、教育集团、医疗集团、旅游集团、体育集团这类泛文化集团。在实践中,我们不一定急于组建包罗万象的集团,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从文化事业来说,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场,一部分则不可以靠市场,一部分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场。我们的任务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场就不可以持续发展的部分拿出来推动发展。    关于文化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广东有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应该相应地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群在这个地区出现。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规模。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在资产上,仅从传媒产业范围来说,广州的文化产业要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第二个阶段是产值规模。在产值方面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第三个阶段是利润规模。努力达到利润50个亿到200亿。第四个阶段是税收规模。要达到50个亿以上的税收,真正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关于文化产业的纽带:文化产业包括不同的结构成分,这些结构成份要由一条纽带来维持。所谓纽带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行政的,一种是资本的。这种行政纽带很有效,但从长远来讲,不一定很稳固。一道新的行政命令下来,就会发生变化。以资本为纽带,这种纽带维系的产业结构成本会高一些,速度也会慢一些,但比较稳固。一旦形成了资本纽带就不容易拆开。从长远来说,上述两种纽带将会并存。但行政纽带应更多地用于资产整合的启动阶段,资本纽带则应更多地用于长远发展。    怎样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目前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已经是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面投入都有了,下一步的发展将会从那种原始的、自发的多元化投入,慢慢地逐步走向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投入。将来我们要尽可能建立一种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既让他投资,也让他得益,同时该负的社会责任也要负,该负的政府责任也要负,投入和产出,投资和回报都得到法律的保障。    怎样建设文化产业的硬件设施:文化产业需要的硬件设施分三种。第一种:传统的、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种: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也必须高瞻远瞩地进行设计和规划,甚至是超前启动。第三种:群众性的、小型的,但又是星罗棋布的、富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硬件,这种设施常常容易被忽略,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摘自《中国文化报》)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产业的概念
hanhuijian 2011-1-7 20:54
在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一体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利润产业。英国的艺术业规模已达 170 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工业。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天航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如图书出版发行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把文化生产划入社会产业范畴,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重大改革,也是文化体制一系列改革的起点。其变革意义在于,一是应用现代化的专业生产结构和机制,使现有的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并与现代化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二是使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文化的产业化要求我们做到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要改变那种把文化视为上层建筑担当意识形态功能和只在精神领域发生作用的传统观念,重视产业文化的多维功能和文化形态的物化 灵化的一体化,增强文化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产业意识。确立文化产业的观念,要求我们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大。   ( 摘自《社会科学动态》 )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弄清文化产业的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清楚地认识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的这种两重特征,既看到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一面,又看到它的物质形态一面,既将它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又将它放到经济的层面进行考察。 首先要弄清楚文化产业的内涵。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的方法,第三产业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文化基本属于服务部门,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子概念,它的内涵应该确定为:文化产品生产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行业。它的范围包括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形式作出分析。它共分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的部门群,即使用价值相近的产品生产、服务部门的集合。二是产业链,即有递进关系横向构造的产品生产、服务部门的组合。三是行业网络,即若干产业链的纵横交错和前后延伸。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可以将目前文化行业的产业构成状况分成三类:一类属于文化的产业本体,即以文化自身形态进行生产或服务的部门。我们所称的文化产业,主要是指这类部门。另一类是文化的产业交叉,即以文化形态为重要资源和手段进行生产或服务的部门。在归类上它有时不完全属于文化产业,但又和文化产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种产业的组合。第三类是文化的产业延伸,即在文化产业周围形成的综合网络,各个部门没有性质上的联系,但有形式上的联系。 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 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将文化产业置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又可看到,近十几年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越来越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 产业群 ,它们奠立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 1947 年欧洲法兰克福学派最早提出 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一词,用以指大众流行文化现象。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等特殊属性,不同国家、不同学派之间,对 文化产业 的内涵与外延,一直未有一致的看法。 美国 1997 年制定了 北美行业分类系统 (NAILS) ,强调美国己进入 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阶段,将通讯、新闻出版、电影、音像录制、在线服务等列入 信息产业 。这标志着美国将文化、信息产业从其传统工业中彻底剥离出来,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体系。 欧盟提出的文化产业范畴与美国有较大的区别。欧盟于 1997 年重新界定了文化产业:它是基于文化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除了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网络业、文学艺术、音乐创作外,还包括一切具有现代文化内容标识的产品和贸易活动,如摄影、舞蹈、工业与建筑设计、艺术场馆、博物馆、艺术拍卖、体育,以及文化演出、教育活动等。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UNESCO) 曾把 文化产业 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 内容 的产业。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文化有关而且是不可触摸的,一般通过著作权来保护,并且以商品或服务的形态出现。 在我国文化属于第三产业。 2003 年 9 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 年 4 月 1 日 ,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统计学意义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权威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是文化性与商品性的集合体,它奠基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文化性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完成其商品性属性。 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行业门类上,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看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做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出于中国国情和第一本《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操作便利的需要,(我们还)考虑到文化产业传统的行业管理归属,以上所说的产业门类将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主管部门的业务大致对应。按照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 中等 的文化产业概念。应该说,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其全部丰富性尚未充分展开,因此它的范围必定还会发生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将在以后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表现出来。(摘自《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  文化产业的概念掌握可确定两条原则。一是它的涵盖面包括了概念范围内的所有产业部门,并不单纯以经济效益大小为划分尺度。二是确定文化产业概念并非意味着要将文化的所有部门一律推向市场,那是不科学,也不可能的。(摘自柯可主编的《文化产业论》)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加强淮河文化研究的根基上进一步发展蚌埠文化产业
caotiansheng 2010-11-18 09:03
蚌埠是安徽省,同时也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东西交通,南北交汇,八方汇聚,五方杂处,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其发展前景之看好向被人们所看重,所期待。蚌埠人民追随时代,谋划发展。借安徽新一届徽商大会召开之际,亦就蚌埠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略呈管见,有一言被决策者所看重,实亦万幸。我意以为,蚌埠市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加强淮河文化研究的根基上,就要支持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力促其建成全流域文化研究中心,从而奠定蚌埠市在全流域的文化领军地位的基础。 一、 我市研究淮河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分析 应当说,我市的淮河文化研究在省内外具有相当的地位。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几个事例证明: 第一, 20 世纪 90 年代初,蚌埠市社科联为引导社会对于淮河文化的重视和研究,改《蚌埠社会科学》为《淮河学刊》,突出地方特色。随后在《淮河学刊》专设淮河文化栏目,组织专家发表研究性和资料性文章,意在为系统搜集编写淮河文化研究的专项资料,以此推动蚌埠市专家学者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拟出理论研究课题,试图从学术和应用方面出成果。蚌埠市社科联倡导淮河文化研究的做法得到了中共蚌埠市委、市政府和淮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此,淮河文化研究被列入《蚌埠市 1996 2000 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蚌埠市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此也得到安徽省社科联的重视,将淮河文化研究列入和新安文化、桐城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与了大力扶植。 这个事例说明,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化热的席卷下,蚌埠市专家学者开始将视角转向本土文化,显示出他们的睿智。他们得到政府等的支持,一方面说明社科界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级领导已经从政治、经济思维开始转向文化关注。 第二,安徽省第一届淮河文化研讨会 1998 年 11 月在蚌埠市举办。这次淮河文化研讨会虽然是安徽省社科联、淮河水利委员会和蚌埠市社科联联合主办,但会前酝酿、提出会议主旨者主要为蚌埠市学者。会议收到论文 48 篇。大多数作者为蚌埠市学者和专家。时任安徽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和副主席、淮委主任等出席会议。会后,组织者将主要论文编辑成 1998 年《学术界》(增刊)。 第三,与第二个事例相关联的是,蚌埠市学者专门撰文探讨淮河文化概念问题。该作者认为:所谓淮河文化实质为淮河流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其定义为:是域内各种文化样态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淮河干支、流地域的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主要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文化为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 接着,作者还就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内容的分类,淮河流域文化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这是作者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会上的发言,也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一篇关于专门探讨淮河文化的专题论文。此文在后来的专家学者的论文中受到关注和重视。虽然关于淮河文化在目前和今后仍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但作为首次正式探讨淮河文化定义的论文,无疑具有其学术地位,其贡献在于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起点。 第三, 2000 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淮河文化概观》出版。该书从宏观层面介绍了淮河两岸传统文化的资料性著述。作者们力求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相统一。全书按专题设立各篇,冠以概述,纵向展现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论述对淮河文化的基本认识。在体例严整统一的形式中,尽可能做到了生动活泼。达到了作者们设想的既可为学术研究提供较系统的参考资料,又可向一般社会读者普及淮河文化知识。 《淮河文化概观》在我市淮河文化研究学术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一是探索了淮河文化研究类著作内容和写作结构、体系;二是为研究者的研究和普通读者了解淮河文化提供了资料;三是写作手法上做到雅俗共赏,具有可读性,实际上更起到了普及淮河文化知识的作用。 第四, 2010 年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力量整合,短暂的沉寂后,到 2010 年 5 月,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成立。 14 日研究会成立是日,安徽省社科联、蚌埠市委宣传部、是社科联、驻会单位蚌埠学院领导到会祝贺。第一届理事会历史有 42 人,会员登记有 140 余人。 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第一届理事会的产生,标志着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走向新阶段。研究会宗旨十分明确,就是不断推动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为推动淮河流域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为蚌埠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研究会有一支老中青结合且具规模的研究队伍。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有的对淮河文化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有的单科独进,不断挖掘深井;有的在开掘淮河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成果丰硕,一市三县同仁参加、各条战线知交相聚的格局,可谓生机勃勃。有这样开局,将昭示今后一定会收连理枝相交通,嫁接果相覆盖之效。 根据初步统计估计,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来,我市(含驻蚌各单位)专家学者出版的淮河文化研究专著和资料性著作约有 30 部,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资料文章约有 500 篇。这些都表明,我市淮河文化研究在省内外的相关研究上处于领先和主导地位,属于淮河文化研究第一方阵。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我市淮河文化研究一定会出精品成果,出硕大成果。 二、 加强我市淮河文化研究是发展我市文化产业之根基 为何说加强淮河文化研究是发展我市文化产业之根基呢?不妨稍加摭列其理由: 第一,文化产业之形成,其产业必须建立在对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种划分法,文化可划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由此可知,文化产业之形成,最终文化产品要体现在器物上,这时的器物,既是一种文化产品,又体现了思想文化,也是制度文化的反映。同时,在文化产业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必然产生一种制度文化。因此,不对文化进行研究,不使文化产业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往往是产业有余,文化不足,温吞水,既非文化,亦非产业,就难得打动人心,就难得长久。我市文化产业,理所应当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不能急功近利,要兼顾长远利益和近期效果,就必须立足本土,在加强淮河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参悟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去发展文化产业。 第二,文化是一个系统,是林不是木。往往是,说到产业,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和某项十分具体的文化具体工作,或某项具体文化开发项目联系起来。须知,一种文化是一连串、一系列的内生文化单元组成的。因此,文化产业的开发,要有整体设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开发产业,即使取得有短期效益,到头来还是兔子尾巴难长长。 第三,文化是历史,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东西形成文化,一定程度上,历史和文化是不分的。文化产业的开发,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编造历史。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塑造的问题。不能随意嫁接,防止不伦不类,更不能伪造历史(哪怕是善意的)以误导民众。 第四,文化是精神,精神是不能直接用金钱来衡量的,它不像产业,一旦形成,直接带来可以看得见的效益。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它又可给社会带来莫大的利益,可以转化为物质和物质力量,带来持久的精神动力。这使有识者看到,投资文化研究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它即可避免某种说教无效而陷入的尴尬,又可直接为现实服务,慰藉和安抚现实中部分躁动不安的心灵趋于平静,这种精神的作用对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刚性维稳效果更好。这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中,要注意充分挖掘产业文化中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第五,文化是创造,文化是创造在传承和叠加过程中积淀而流传下来的东西。创造应视作文化的精髓。在开发文化产业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内质要以继承为主,形式要以辅以发展,切忌相反而得不偿失。 淮河文化博大精深,就文化理论层面来说,就要研究淮河文化的对象、任务、作用、结构、体系、方法论、历史地位等;就文化实态研究方面来说,就要研究流域文化特质和特色,其它如涉及人类学的内容、大家关注的大禹文化、双墩文化、淮夷文化、民间艺术、古代方国、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城市文化研究等;就人物研究方面,就要研究淮河流域各类人群各难以尽数的各种代表性人物;此外,还要加强淮河流域旅游文化资源研究、各种思想文化研究等。可见,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在参透淮河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做文化产业链,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三、 支持淮河文化研究会将淮河文化研究建成全流域文化研究中心 我市淮河文化研究会成立,是我市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它表明我市淮河文化研究开始有了一个正式的研究组织;开始表明淮河文化研究真正开始登入学术殿堂;开始表明蚌埠市的专家学者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了通过研究服务担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淮河文化研究会具有雄心壮志,也具有相当实力,争取若干年的努力,要将这个组织建设成为全流域文化研究中心,直接为蚌埠市和全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咨询等智力支持。这个研究会有实力和能力将会办好。研究会中有一批研究骨干,骨干中有教授、研究员博士等富有学养的学者,有一批富有组织团队科研经验的组织领导层,有一批长期从事淮河流域实际工作的专家,有一批有着丰富且和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研究会得到驻会单位蚌埠学院的大力支持,有单独小楼作为资料存放、学术交流等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作为同仁的结合,研究会成员团队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精神强固,他们将淮河文化研究既看做是责任的担当,也是志趣的投合,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实在难能可贵。 为了扶持淮河文化研究会的成长,帮助研究会办成一个特色学会,品牌学会。建议蚌埠市政府和有关单位给与关注、支持和帮助。 第一,给与经费支持。该会创始,主要依托蚌埠学院。蚌埠学院拨付创办经费 2 万元,凭该学院现状,已是大力支持了。同时,蚌埠学院专门拨给研究会和该校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一幢三层专门小楼,有完全内部装修,有大会议室,有资料室,有工作室 8 间。今后的发展,研究会准备以研究成果唤起社会关注,征得社会支持,但目前尚缺乏最必须的研究经费,靠研究者个人之力,难以出大成果,难以快出成果。所以,恳切希望市政府给与一定资金扶持,主要用于初批研究成果的迅速出台。该会最近所做的工作主要有:编辑《淮河文化研究会简报》;组织集体撰写《淮河文化引论》专著;搜集整理《淮河文化研究文献目录索引》;分撰《怀远石榴文化》、《龙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蚌埠市文化产业链开发研究》、《淮河流域民俗研究》专著;搜集一批淮河文化研究工具书和学术专著;组织骨干研究人员考察四省淮河流域文化等。 第二,给与项目任务。为了充分发挥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建议市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给淮河文化研究会以项目支持。这一方面可以使研究会发挥作用,也可使研究会获得支持,得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各类人才皆有,可以说是一个专家库,只要给与项目任务支持,他们会很好完成所给与的研究任务。 第三,邀请研究会专家学者参与文化产业建设的考察、论证。目前,研究会中积聚了一批各类专家,有水利专家、考古发掘专家、文化学者、文学艺术专家学者、历史地理专家、旅游文化专家、工艺美术专家、退休老干部等等,可谓形形色色,人才齐备,他们都是本市各自领域顶尖级或专家级人物,对蚌埠市和淮河流域情况熟悉,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邀请这些专家参与蚌埠市文化产业建设的考察、论证,相信会给决策带来更多的科学性。 第四,与淮河文化研究会建立持久联系。由于淮河文化研究会是一个地方特色研究会,应当受到各级领导和机关单位、企业组织的更多关注。如市委宣传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管单位,尤其要支持该会的活动。社科联作为社会学术团体的管理者,应多给淮河文化研究会以更多的指导。淮河水利委员会最为国家治理淮河的专门单位,驻在蚌埠地方,支持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开展工作,也是其全局性工作之一,有他们的支持,会给研究会以莫大的便利。与淮河文化研究会建立联系,当然不会是单边起作用,淮河文化研究会将以辛勤劳动和辛勤工作赢得尊重。 第五,发挥淮河文化研究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将淮河文化研究纳入蚌埠市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并通过淮河文化研究会发布面向全市乃至全流域的研究课题,责成淮河文化研究会为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作出规划性研究。 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再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下,潜下心来,决心用 3 5 年的时间,将研究会办成淮河全流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特色学会,用学术研究成果说话,用服务社会成果说话,用社会影响说话。到 2015 年 5 月研究会成立 5 周年时,所要达到的几个主要指标是: 学会理事达 100 人以上; 专业学术委员会达到 5 个; 出版系列学术专著 5 部; 发表论文 50 篇(国家正式刊号); 社会服务项目完成 3 项; 争取社会资金支持 20 万元; 举办学术研讨会 6 次; 与各省市相关政府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建立交流协作联系; 创明显社会效益; 图书积累 0.5 万(本、部、册、期)。 届时,淮河文化研究会将真正初步成为淮河全流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资料中心,并成为蚌埠市淮河文化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思想库和咨询中心。在此次基础上继续发展,也就奠定了蚌埠市在全流域的文化领军地位的坚实基础。 作者联系: caotiansheng@163.com 刘苹:进一步加强淮河文化研究,载《学术界》 1998 年增刊;又见编委会:《淮河文化概观》,后记,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63 页。 曹天生:关于淮河流域文化定义问题的探讨,载载《学术界》 1998 年增刊。
个人分类: 呼吁建议|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3D电影:阿凡达与西游记
zdwang 2010-5-17 21:42
王振东 2010年1月10日上午在美东一家IMAX影院观看了巨幕3D 电影《阿凡达》 ,己过去了好几个月,近日看到最近在深圳召开的文博会的宣传报道,有点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看完 《阿凡达》 的 次日看到了科学网博主 关燕清的博文半生缘(02)阿凡达,曾在文后留言:我1月10日在美东一家 IMAX也看了 《 阿凡达 》 ,想到的是中国古典名著西 游 记的故事,比阿凡达精彩多了,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中国的电影导演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拍出巨幕3D的西 游 记来? 关博主在回复中也同意 这一 看法。 《阿凡达》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点套路化:坐轮椅的主人公杰克来到潘多拉星球,逐渐被纳美人的部落接受,并与公主相恋,最后为了保卫家园,他带领纳美人与入侵的地球人展开殊死战争。 《西游记》的来源是取材于我国唐代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后经其口述,弟子辑录,其中不少是玄奘西行的见闻。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甚广,直到明朝由吴承恩整理而成今天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阿凡达》的故事 比起西 游 记来,情节真是太简单了。 据报道, 电影《阿凡达》的全球票房收入已达20.39亿美元 ,约等于 中国出口58.2亿件衬衫的利润 ( 中国每出口一件衬衣赚0.35美元 ) 。(2005年5月时有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说法,一架空客A380飞机卖2.8亿美元,若不 将 通货膨胀、汇率变化计算在内的话)。 对比一下《西游记》, 我们之前看到 过 杨洁的 19 98版的《西游记》,后来又有 19 99版《西游记续集》再到2000年的《西游记后传》。后来又有人拍了《大话西游》,现在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又在拍摄之中。 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戏说,什么时候才能 看到中国的电影导演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拍出巨幕3D的西 游 记呢? 电影 本来就 是工业技术和艺术创新的结合, 我 国电影应该加强 现代数字影像技术 方面的积极应对。 据说 《阿凡达》的幕后团队中 有几 百人是电脑工程师 ,中国的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应早点 将 有关理工专业的 高端技术人才请进来,实现 电影的有关 软件升级和技术革命 ,早日用 现代数字影像技术 将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拍摄成3D电影 。 这应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随笔|4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 2009-09
pikeliu 2009-11-22 21:56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王太华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4日   来源:广电总局网站 近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就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 记者:《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广电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部长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产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广播影视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按照《规划》,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措施更加有力。特别是《规划》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对广播影视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给予政策支持,等等。这些,都将有力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加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记者:广播影视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有什么具体措施? 王部长说,根据《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广播影视实际,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这些措施可以概括为:发展三大重点产业,增强三个动力,强化三项保障。 发展三大产业,就是要着力发展以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为重点的内容产业,着力发展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着力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播影视新兴业态。 增强三个动力,就是要深化产业改革,增强体制动力;加快数字化发展,增强科技动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增强需求动力。 强化三项保障,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业政策,培养产业人才,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记者:未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什么样的增长空间? 王部长说,随着《规划》的实施,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就广播影视而言,我们所确定的三大重点产业前景更加广阔。我们相信,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有望实现较大增长,我国由影视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步伐将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将实现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态有望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成为文化产业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个人分类: PAC|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型社会”建设开创湖南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
simonjo828 2008-10-21 22:03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已经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于湖南来说,是一个空前的政策机遇,不仅生态环境要改善,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都要转变。而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深远的影响。   毋庸质疑,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据湖南省统计局测算,2007年文化产业总产出可达870亿元,增加值达4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亿元和102亿元,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20%以上;2007年文化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4.9%,比上年提高0.4%。文化产业正成为为湖南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不过,在笔者看来,湖南人在为文化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背后也时刻别忘记其中存在的欠缺,比如:目前湖南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文化核心产业实力也有待提升;文化产业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足,等等。而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立,利好政策的倾斜,这些严重不足将会大大得以改善和解决。   事实上,长沙已有所行动了。长沙市发改委主任周岳云说,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也是长沙市的强项。目前尤其要着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2007年5月,长沙市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长沙市要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辐射影响全省。近年来,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原创文化,提升附加值,扩大影响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但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很特殊的创意产业,如何搞文化,套用传统产业的一套是完全行不通的。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其实不是靠抓,而是靠放!   过去经常说,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搞文化产业靠的其实恰好就是这个。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有着无与伦比的政府优势,别人去不了的地方,他都可以去,比如神六发射,就是只有中央电视台独家可以报,但要论搞文化产业,中央电视台却搞不过湖南卫视。事实上,很多节目,中央电视台都是在模仿湖南卫视,创意上已经输了一阵。   为什么会这样?   文化产业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湖南人杰地灵,历史上就是文人的聚集之地,文化传统宽容性强,因此创意产业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快乐大本营和超女等现象在湖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文化产业如果失去了宽容,天天被人说着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就失去了创意的根本,而没有了创意的文化,根本就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市场价值也无法表现出来。所以,最终文化产业只能是空谈,干着急,没起色。   中国搞文化产业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创意环境所需要的宽容性和包容性,难就难在文化环境的建设。没有了文化环境,那么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就会到来:我们在那里开一个口子,外国早已准备就绪、虎视眈眈的文化产品就会一拥而入,我们完全无法与之竞争,这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市场将完全会被国外文化产品逐渐蚕食。   因此,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种特殊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早些到来,远比晚些到来要好得多,如果说湖南未来的崛起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那么没有这样的政策配套来支持,可能到头来一切都是一场空。
个人分类: 文化评论|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