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冷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冷眼看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
热度 27 lionbin 2011-8-22 10:31
今天,大家应该陆陆续续地收到国家基金委的邮件通知,告诉你的项目是否中标。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许多人欢呼雀跃,也有许多人怨天尤人。笔者从 2003 年回国以来,几乎年年都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 年来申请了 7 次),不过中标的概率少于 1/2 ,只有 3 次 ( 包括本次 ) 。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已经算不错了,但与许多每次申请必中的牛人相比,显然还有不少的距离。从昨天收到的科研秘书的邮件得知,我们院今年可能是大丰收,我知道的几位博士后和科研助理都申请上了青年基金,虽然钱不多,但对年轻人来说,这种鼓励与承认比钱本身更重要,祝贺他们! 每次为了写一个新的基金申请书,我当年至少需要花 3 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阅读的 SCI 文献 50 篇(不好意思,我觉得写基金申请书如果只看中文文献,显然高度不够),有些文献我甚至会全文翻译出来,是为了后面的写作准备素材,尽管可能只会引用那么一两句话,其实在翻译这篇文献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有了写作的感觉,也开始了解这个曾经不那么熟悉的领域,这样在后面的标书撰写过程中是有很大帮助的。与大多数人相比,我花在标书上的时间是比较多的,也属于比较勤奋的,但中标的比例并不高。几年前,我在基金发榜季都那么热切盼望好消息的出现,但失望和希望相间出现,慢慢形成了一种冷眼看待的习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慢慢开始享受这种过程了。我现在不再追求那种高中榜率,目前的中榜频率对我来说足够了,这样我才有时间好好完成一项研究课题。而且,我会继续保持每年都撰写基金申请书的习惯,这样可让我的知识不断更新,前一年申请不中的课题,可在来年继续申请,当然内容必须更新。 申请的成功与失败真得是难于控制的,但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握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将重点放在后者。当然,这可能会误导大家,有些人就是将重点放在其他的方面,比如,我认识的一位牛人,在写申请书之前,就是打一通的电话,说自己要写一个什么方面的本子,让别人提供一些建议,这有许多好处,一方面确实可以获得一些建议,另一方面,这些人可能都是自己申请书的潜在评审者,呵呵,圈子就这么大。标书要交的前一天晚上,这位牛人加加班,申请书就大功告成了,几个月后,中标名单中肯定有他的名字。平时呢,该干嘛还干嘛,丝毫不影响其他的工作,也不浪费多少时间,效率非常高的。但这种申请模式和技巧显然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复制的,更多的申请者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关系的。可以毫不吹嘘地说,不管任何课题的申请,我从来不托任何关系,一方面是我本身没有这些关系,另一方面是我非常厌恶这些做法。我一直觉得,采取这些方法中标的课题,自己是没有什么成就感的,一个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清高,而不是虚荣心。人不求人一般高,我可以继续在各种场合指责这种做法而内心无愧,多好的感觉呀!现在看到网上的讨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和后台,基金就不可能申请上,这种理解显然对年轻人来说非常不好(我觉得,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程序可能是所有课题申请中最公平的了)。 也许,我这也算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你们目前碰到的情况,其实我也碰到过。希望大家能早日领悟,冷眼看待申请的结果,把握自己尽自己的能力写最好的本子。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14848 次阅读|5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