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民工子弟小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公益也可以很cute
热度 3 dawnshower 2012-6-19 13:55
公益也可以很cute
15 号晚上,参加了科苑支教社 5 周年纪念晚会。原以为这是一场要么煽情,要么程式化的晚会,但是从头看到尾,却发现并非如我“恶意揣测”的那样。整场晚会亮点颇多。 cute (可爱、俏皮)也许不足矣形容它的风格,但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合适的词。 话剧《志愿者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一个男生从“略具猥琐气质”到“关心祖国下一代”的华丽蜕变。他一开始参加社团的主要目的是想多认识些 mm ,被文艺部等社团拒绝后,无奈地加入支教社;爱玩游戏,懒散成性,第一次去“踩点”时还迟到了,借口说“堵车”;去学校参观,小女孩坐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他脱口而出的台词是:“小萝莉,你很冷吧?” ……在之后的一次次支教中,他被这些孩子的纯真和贫困打动,由一位怪蜀黍变成了好青年。道具也很精简——前半段他戴墨镜,后半段他戴普通眼镜,形象的变化一下子就出来了。 之后有一位振华学校的老师上台表演。她唱了一首《永远是朋友》。这首歌的“拐弯”处原本来就多,而她在每个拐弯处又加重了一下,增添了不少豫剧的味道。而这种唱腔,又和她的大卷发、豹纹长裙以及嘹亮的嗓门搭配得浑然一体,整个人显得熠熠发光,场上的气氛很快就被她调动起来,我这才知道什么叫“瞬间秒杀全场”。 最 cute 的是小孩子自己的表演。当天请了田村流动人口社区的十几名孩子到现场表演了两个节目。与想象中农民工小孩衣衫褴褛的经典形象不同的是,他们都打扮得很干净、很用心。两位小女主角,一位穿着公主裙,头上戴着小皇冠,背上还有一对小翅膀;另一位穿着吊带长裙,旁边伴唱的小孩拿着金黄色向日葵。无论场上场下,她们的脸上都带着小美女的娇矜。 人都有爱美的天性,即便是穷苦的小女孩、即便是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教师,也希望给观众留下一个尽量美丽的身影。我很佩服晚会的主办者、策划者,没有为了表现苦难、博取观众的同情而故意制造一些悲情的画面。 支教社长是一位学物理的女孩,她在总结的 ppt 里有一张照片,是他们去雁栖湖新校区“拓荒”时拍摄——如果研究生院搬迁,那么和现有的几个支教点的合作将难以继续,所以要趁搬迁之前联系好怀柔那边的支教点。看到他们这么细心,我实在自叹弗如:我们当年在研究生院读硕士时,根本就没有“支教社”呢。这时代,到底还是在缓缓前行。
个人分类: 寻常事|4973 次阅读|7 个评论
尴尬的捐赠——孩子们看不到你捐的书
热度 6 dawnshower 2012-5-17 18:05
尴尬的捐赠——孩子们看不到你捐的书
有一位师姐,个子娇小玲珑,且正处于风格转型期(从中性运动型向淑女柔媚型过渡),因此我估计她有大量适合青少年穿的闲置衣物。于是问她有没有不要的衣服,愿不愿意捐给农民工小学。她说好,然后清理了上衣、长裤、鞋子和包若干。我今天去那所学校时,把它们交给了班主任谢老师。下课后,我问了一句:需不需要捐书? 谢老师说:“其实我们有很多书,每个班的柜子里都有。”我不解:“那为什么很少看到学生看课外书。”她说:“学校规定,不准孩子们看。因为一看就看旧了。”原来,这些捐来的书,也是一种“面子工程”,为了维持它们的数量和品相,就不让孩子们触碰。谢老师看我难以理解的样子,又说:“其实这个学校就是以盈利为目的……捐书的事,还是算了吧,你捐给我,我肯定要告诉学校,而学校知道了,肯定要把书屯起来,学生们还是看不到。” 想起上次博文中,有些朋友评论:政府对农民工子女也是有照顾的。于是我问她,政府有没有给予资助?她说不清楚,应该是有的。但是即使有,也没有惠及到学生和任课老师,因为学生的学费很高,老师的工资却很少。而在我们老家,九年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 关于取缔——我问谢老师,是否有农民工子弟小学被取缔。她说,以前北京有300多所这样的学校,但是检查中发现很多学校不达标,所以就取缔了很多。这所学校还算是比较好的,所以就保留了下来。不过她说:“其实教学质量也一般。有些人中专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到这里来教书。”当然,看宣传栏上,还是有一些不错的老师。像谢老师自己,就曾经是湖北某城市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由于爱人到北京工作,所以她就到这里来教书了。 上次关于支教的博文发表后,有一位北航的老师问“怎么参加活动”,我留下支教群的qq号之后,那位老师很快就加入了。他在群里留下了一句很实在的话:“捐钱、捐物,捐时间,都可以的,只要能够确实到达被捐者手里。”很感谢这位老师。然而现实却是,从来没有外面的老师去给那些孩子们举行讲座之类,学校似乎也没有这种意向。支教社的同学普遍反映:如果有机会,很期盼这些大学老师来给我们志愿者上培训课。至于捐钱捐物,还是算了吧——即使是一本小小的书,也难以到达被捐者手里。 活动板房教室 学校对面,是住宅楼
个人分类: 疾苦声|39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在北京最穷的私立学校支教
热度 17 dawnshower 2012-5-13 11:57
在北京最穷的私立学校支教
这学期,我参加了科苑支教社的活动,去一所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一般来说,“支教”总是让人联想起山村、边疆、想起云南四川西藏……其实,每个地方都有需要支教的孩子。去这所学校之后,我对这一点感受更为强烈。到目前为止,一共去了九次。其间的所见所感,并无什么大悲喜。但有些细节,令人汗颜。 一、 学费逾千元,趴在地上写作业。 有一天中午我去得早了点,于是看到这样的画面——很多小孩趴在地上写作业。如果对这所学校不了解,可能会觉得诧异,但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可能比别的农民工小学的孩子更幸福,为什么呢? 班主任告诉我,每个学生一学期(半年)的学费 750 元,校车接送费 650 元,伙食 650 元,饮水 50 元……饮水费这一项,学校至少平白赚了五分之四的钱。(其余的收费应该也不少,比如我有一次看到黑板上写着“武术课, 100 元”;还有校服费。)她还说,每天中午本来是午休,后来学校想出在这个时间段增加一节课,家长如果愿意,就交 100 元。如果不愿意,孩子就在操场上玩。这样,午休时间,有一部分交了钱的孩子就在教室里上课,教师每个月的收入也差不多能达到 3000 了。而不愿意交这100元的孩子,就在操场上玩,至于玩什么,那就无所谓了。于是就出现了趴在地上写作业的一幕。 为什么说“这些孩子比别的农民工小学的孩子更幸福”呢?因为班主任说,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一直在增加,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是如此。小学一年级现在已经有 6 个班了,每个班都有 40 多人。不少孩子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为什么家长们都想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来?因为别的学校更差。 二、 茅厕与投影仪 这个学校的很多对比,令人感觉荒诞。比如,从教学硬件上来说,还算先进:每个教室都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都是外界捐赠的二手产品),然而教室基本上都是活动铁板房,厕所就是泥土搭建的老式茅坑,污物几乎漫到地面,我在冬天进去的时候就觉得臭得令人窒息,并且此后再也没有进去过。 从教员的组成来看,固定的任课教师的数量很少,有时候一个老师要带一整天的课。然而支教老师的数量却非常充足。中科院的学生一般是给他们上“品德与生活”或者“科学”课程,一周只去上一节课;我在网上查到有些清华美院的学生去这些学校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我们这些非师范生,对付小孩子毫无经验,有些人去了两次就不想再去。但是由于研究生整体的人数很多,所以基本上不会缺人。 还有一些令人尴尬的对比是:我们那个班,很多学生家里都生了好几个孩子,四个、五个的很常见,而我周围, 30 好几了还没生小孩的人比比皆是;我以前觉得底层民众的小孩更需要被告知“酸酸乳没有营养,零食有太多添加剂”,然而当我看到他们在喝着绿色饮料,吃着麻辣零食时,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害怕破坏他们乏味生活中(校园里连一张乒乓球桌都没有,花花草草也基本没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乐趣…… (一个爱吃零食的小男孩,脑袋大,肚子大) 记录这些,不是为了发什么抱怨。北京这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肯定是令人敬佩的。想想看,从那个学校所在的地方坐公交车只要 20 分钟,就能到家乐福、万达广场、地铁站,而它居然没有被开发商盖楼卖房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另外,北京的外来务工者这么多,有那么多的人既没办法送孩子进公立学校,又不愿意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所以这样的学校,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指望官方,几乎是不可能的。看到博友的评论,我再补充点内容。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上,目前官方的态度好像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一方面,他们不可能主动鼓励办学,否则他们会担心更多的农村人涌入北京(这是他们的逻辑,并非是我的逻辑);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取缔这些学校,因为那样会造成更多的留守儿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再者,他们对这些学校也不可能给予财政扶持,以保障其教育质量——因为如果这些学校修好了,可能会抢了公立学校的生意。 实际上,即便是这种“三不”政策,也是来之不易的。林涛留言说,“农民工子弟学校”貌似去年被拆了很多。而我在支教之前也听说,这所学校也曾经被要求取缔,但是由于学生太多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个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中国的进步,不是靠一帮勇敢的人,去触碰勇气的上限,而是靠普普通通的人,一起一点点抬高勇气的下限。” 我觉得现在比较现实的思路是:如何用商业规律来帮助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就像印度著名的眼科医生亚拉文·卡塔斯瓦米。他退休后看到很多印度穷人受到眼病的困扰却又看不起病,于是开办一个眼科医院来帮助他们。当然,如果完全免费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收费价格;同时,由于他医术高明,且专攻白内障,所以医院的技术和设备利用效率都很高,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由于人工角膜非常贵( 300 美元),所以他决定自己研制角膜。他把人工角膜厂商的退休专家请来研制,最后做出来的成本只有 10 美元。最后,“亚拉文”生产的人工角膜占据世界 1/10 市场,成本低到 5 美元。……现在,亚拉文医院依然为穷人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手术,而它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美国《财富》杂志上的文章,近年来,“亚拉文”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 75% 以上。 北京有很多进不了公立学校的中小学生,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又离不开这片土地。所以中低收入者的中小学教育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空缺。同时,北京也有很多很好的资源。像现在的很多支教教师都是由科院的研究生去充当,实际上可能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我们并不是师范类的学生。如果这些学校能够主动联系更合适的师资力量,比如退休老教师、师范专业本科生,以及二手玩具图书之类,可能效果更好。期待有心人,也能创造出“亚拉文”奇迹。
个人分类: 疾苦声|8432 次阅读|4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