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碳化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AEM:高效多孔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异质结纳米片氧析出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springbamboo 2019-3-12 10:52
原创: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 2019-03-10 相比于块体或其它维度结构,二维纳米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而在基础研究及技术应用方面激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在过去十几年,化学气相沉积、湿化学法及固相 / 液相剥离合成二维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用于大规模实际应用。然而,这些合成方法主要是用于合成层状二维材料,如以石墨烯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为代表的层状二维结构。实际上相较于具有惰性表面的层状二维材料,非层状二维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活性表面(源自表面悬键或丰富的界面)在电化学能源转化中显示了更大的潜力。然而,常见的自上而下剥离方法并不能用于合成二维非层状异质结构。因此, 探索相对温和的自下而上方法是合成非层状二维材料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期, 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John Wang 教授团队寇宗魁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联合剑桥大学化学系 Anthony K. Cheetham 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客座教授) 在前期合成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基础上(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 , 243, 678-685 ), 发展了一种自下而上合成多孔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 / 氮化物异质结( h-TMCN )纳米片的方法。 该合成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孔尺寸调控,同时也可以对合成的纳米片厚度进行有效调节,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材料的氧析出活性表面积及降低了反应物种在催化剂结构中的传质阻力。该合成策略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非层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及其异质结的制备难题,为可控制备多种非层状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提供了思路。这一成果近期以全文形式发表在能源材料类国际顶级期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影响因子: 21.875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寇宗魁和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婷婷博士。 【核心内容】 图 1 展示了该合成方法的示意图。研究人员首先在室温下将一定比例的钼酸铵水溶液加入到二甲基咪唑水溶液,随后在上述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硝酸锌,然后将获得的自组装二维 Mo/Zn 双金属咪唑框架( Mo/Zn BIFs )在惰性气氛中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最终合成 h-TMCN 。利用非原位表征手段,研究人员考察了这一高温固相反应过程,发现前驱体先后经历了低温段的不稳定基团挥发、中温段的 MoO x 生成及氮固相扩散、高温段的碳固相扩散及 Zn 挥发造孔三步反应过程(图 2 )。与此同时,调控退火温度可以对所形成的孔尺寸进行调节(图 3 )。此外,结合 X-ray 近边吸收分析及理论模拟计算研究,研究人员确认了 h-TMCN 中丰富的界面是优异电催化活性的本质(图 4 )。电化学测试表明, h-TMCN 在 10mA/cm 2 电流密度下电催化氧析出过电位仅为 197 mV , 300 mV 过电位下的 TOF 高达 0.189 s -1 ,并且以 100% 法拉第效率下在各种高过电位下运行 40h ,保持逐渐增加的电催化性能(图 5 )。 图 1 多孔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 / 氮化物异质结的合成与表征。 图 2 h-TMCN 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a) 扫描电镜图; (b) 透射电镜图; (c) 高分辨透射电镜图;不同退火温度的透射电镜图: (d) 850 ℃、 (e) 900 ℃; (f) 基于透射电镜图的孔尺寸分布; (g) 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图及其对应的元素分布图 : (h) C; (i) N; (j) Mo 。 图 3 Mo/Zn BIF 向 h-TMCN 的结构演化过程: (a) 热重曲线; (b) 不同温度的 XRD 图; (c, d) 不同温度的 TEM 和 HRTEM 图。 图 4 h-TMCN 的界面结构表征。 (a) 高分辨 Mo 3d XPS 图; (b) Mo 的 K 边 XANES 图 及 (c) 对应的 R 空间傅里叶变换图; (d) h-TMCN 的 FT‐EXAFS 拟合曲线; (e)  用于拟合的结构模型。 图 5 碱性条件下的电催化 OER 性能。 (a) 极化曲线及 (b) 对应的 Tafel 曲线; (c) h-TMCN 与 h-TMC 的过电位及 TOF 比较图; (d) 电化学阻抗谱; (e) 不同过电位下的电流时间响应曲线; (f) 长循环稳定性测试前后的极化曲线比较; (g) 长循环稳定性测试后的扫描电镜及 (h) 高分辨 Mo 3d XPS 光谱。 Zongkui Kou,* Tingting Wang, Qilin Gu, Mo Xiong, Lirong Zheng, Xin Li, Zhenghui Pan, Hao Chen, Francis Verpoort, Anthony K. Cheetham,* Shichun Mu,* and John Wang*, Rational Design of Holey 2D Non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Nitride Heterostructure Nanosheets for Highly Efficient Water Oxidation , Adv. Energy Mater., 2019, 1803768, DOI: 10.1002/aenm.201803768
4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木士春教授研究组首次实现金属碳化物中的碳提取
springbamboo 2018-12-13 12:01
武汉理工大学新闻经纬讯 2018-10-30 金属 / 金属碳化物 ( M/MC )异质结构由于具有高的活性、导电性及电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未来替代 Pt 基贵金属催化剂的理想材料之一。然而,由于层状材料不受晶格匹配的限制,其合成条件较为苛刻(如超高真空、高温及较长的合成周期)。因此,急需发展一种简单、通用而高效的合成 M/MC 材料的方法。 目前,利用氯化法从碳化物( MC )中提取非碳( M )原子生成碳化物衍生碳( CDC )已经被广泛报道。 要实现碳化物向 CDC 转化, 氯气与碳化物的摩尔比( χ )一般要大于 5 。在前期研究中,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研究组通过适当降低 χ 对碳化物进行部分氯化,成功保留了其中的部分非碳原子( M ),获得了一系列先进的异质原子( M )自掺杂碳材料和 CDC 封装碳化物材料( Adv. Funct. Mater. 2017, 27, 1604904 ; ACS Energy Lett. 2018, 3, 184-190 ; Nano Energy 2017, 36, 374-380 )。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如果能从金属碳化物中提取碳( C )原子而保留非碳的同源金属原子( M )则有可能原位合成同源金属 / 金属碳化物( M/MC )异质结构 。 但该项研究极富有挑战性,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近期, 该研究组通过对过渡金属碳化物氯化热力学过程的研究发现,如果进一步降低 χ ,则可实现其碳原子的提取。他们选择了碳化钨( WC )作为前驱体,当将 χ 降低至 1.3 时(反应温度为 1000℃ ,反应时间为 4h ),通过氯气刻蚀,成功提取了碳化钨中的碳原子,获得了同源金属钨与碳化钨( W/WC )异质结构纳米带(图 1 )。将其用于光电催化产氢时,展现了优异的光电催化性能:在 0V 可逆氢电势下的光电流密度高达 16 mA cm -2 (图 2 )。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表明,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可归因于 W/WC 界面处加快的电子流动,从而降低金属 W 面的功函数,使其具有更接近 0 的氢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图 2 )。该研究为从碳化物中提取碳并获得同源金属 / 金属碳化物异质结构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 Nanoscale Horizon 2018, DOI: 10.1039/C8NH00275D 。 Nanoscale Horizon 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重点打造的纳米材料领域新旗舰期刊,其第一个影响因子( 2017 )已高达 9.391 。论文通讯作者为木士春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寇宗魁(目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武汉理工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51672204 , 51372186 )支持。 图 1 W/WC 异质结构纳米带的合成及微观结构及成分表征。 图 2 W/WC 异质结构纳米带 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及光电催化产氢性能。
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木士春教授在高指数晶面金属碳化物纳米晶合成方面取得突破
springbamboo 2017-6-6 18:05
我校木士春教授在高指数晶面金属碳化物纳米晶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7-06-06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成功实现了稳定的高指数晶面金属碳化物纳米晶的可控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领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上( Constructing carbon-cohered high-index (222) faceted tantalum carbide nanocrystals as a robust hydrogen evolution catalyst . Nano Energy, 2017, 36, 374-380. IF=11.553)。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寇宗魁,通讯作者为木士春教授。 作为一种新型、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氢气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近年来,过渡金属碳化物由于具有类铂的d电子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低成本非Pt析氢(HER)电催化剂。前期研究表明,高指数晶面纳米晶材料因具有低配位的台阶、扭结原子,可以大幅改善材料的电催化活性。因此,获得高指数晶面金属碳化物纳米晶成为提升金属碳化物HER催化活性的最有效途径。然而,高指数晶面纳米晶体因具有非常高的表面能,难以稳定存在。因此,迄今未见有具有高指数晶面金属碳化物纳米晶的相关研究报道。 最近,我校木士春教授等研究人员利用他们前期创建的氯气-碳化物非完全反应机制,在高温下采用氯气部分刻蚀掉TaC块体微裂纹处的Ta原子,成功将TaC块体原位剪切为具有多孔碳层保护的TaC 高指数(222)晶面纳米晶。除了在TaC高指数(222)晶面上原位形成多孔碳层外,由于氯气与TaC不同晶面之间高温反应动力学的差异性,在高指数(222)晶面与原位形成的多孔碳层之间还形成了一层过渡层。该多孔碳层和过渡层的存在有效地避免了高指数晶面因具有超高的表面能在高温反应或后续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进一步演化、消失。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并结合实验研究表明,与常见的TaC材料相比,拥有高指数(222)晶面稳定结构的TaC纳米晶表现了非常优异HER性能。在0.5 M H 2 SO 4 电解液中,该电催化剂仅需要146 mV的较低过电位即可获得10 mA cm -2 的析氢电流密度。此外,受益于原位形成的多孔碳层和过渡层的双重保护作用,TaC高指数(222)晶面纳米晶在电催化制氢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上述研究工作独辟蹊径,通过利用氯气与碳化物不同晶面的高温反应动力学差异性,解决了碳化物纳米晶高指数晶面在合成及催化反应过程中难以稳定存在的难题。该重大研究成果将为今后制备具有高指数晶面的金属碳化物纳米晶体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理工大学在石墨烯及金属自掺杂石墨烯的合成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springbamboo 2017-3-5 22:06
我校在石墨烯及金属自掺杂石墨烯的合成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武汉理工大学 新闻经纬讯,2017-02-27 石墨烯,作为一种碳的二维同素异形体,自 2004 年发现来,由于其优良的电学、光学、热学和力学性能,已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材料,有望在光纤通信,传感器,可穿戴设备,能量储存与转换器件等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然而,高质量石墨烯的产业化正面临着诸多的制备难题。迄今为止,最常用的两种石墨烯的合成方法是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法及化学气相沉积法。对于前者,由于强氧化剂的引入会引入大量结构缺陷,降低了石墨烯的电导率;同时,石墨烯因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在还原过程易发生堆叠,难以获得高品质的石墨烯。对于后者,由于使用的金属衬底过于昂贵且难以多次利用;同时,石墨烯需要借助更加复杂或耗能的手段才可以从衬底上剥离,进一步增加合成成本。因此,找到一种绿色可控合成高品质石墨烯方法极为重要。此外,对石墨烯进行金属原子掺杂,可以改变石墨烯中的碳原子电子结构,并在表面形成拓扑孔,可极大地丰富材料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因此,制备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亦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但金属掺杂类型及掺杂量的调控仍是研究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近日,我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木士春教授领衔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 A Generic Conversion Strategy: From 2D Metal Carbides (MxCy) to M-Self-Doped Graphene toward High-Efficiency Energy Applications ” 的文章。他们在前期创造性地开展了无定形碳化物氯化法合成石墨烯的研究工作基础上 (Sci Rep——UK, 2013, 3, 1148 ; 2014, 4, 5494 ), 又 通过大胆构想,首次提出了一种通过对二维金属碳化物( M x C y )进行氯化合成高品质石墨烯及金属( M )自掺杂石墨烯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二维金属碳化物( M x C y )作为前驱体,采用氯气作为反应气体,通过与 M x C y 中的金属( M )原子进行完全的化学取代反应合成石墨烯。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实验参数,特别是氯气的用量发生非完全取代反应时,部分金属( M )原子因可以被保留在石墨烯结构中,从而得到金属( M )自掺杂石墨烯。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成本低、结构完整性好、缺陷少和层数可控等优点。而且,合成的金属( M )自掺杂石墨烯的金属原子掺杂量还可通过调节氯化反应的程度进行有效的调控。此外,他们通过对 Cr 3 C 2 、 Mo 2 C 、 NbC 及 VC 等多种二维金属碳化物进行实验验证,有力证明了该石墨烯及金属自掺杂石墨烯合成方法的通用性。 将使用二维碳 化铬( Cr 3 C 2 )作为前驱体所制备的金属 Cr 自掺杂石墨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现出了高的能量密度( 686Wh/kg )、高的功率密度( 391W/kg )和优异的倍率性能( 129C 高倍率下容量可达 199mAh g -1 )。而且在高电流密度下,可在短短的几十至几百秒内使电池迅速充电到 200mAhg -1 以上。此外,铬自掺杂石墨烯应用于电化学催化领域,在碱性条件下展现了 4 倍于商业氧化铱的析氧反应 ( OER ) 催化活性及可以与商业铂催化剂媲美的氧气还原反应 ( ORR ) 催化活性。同时,他们通过借助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系统研究了该类材料的催化活性位点,揭示了不同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活性中心与金属原子的相关性。该项成果将有力推动低温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全 解水等相关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611208447.3 , 201610161041.8 )。本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 2016YFA0202603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372186,51672204) 的资助。此外,鉴于木士春教授等人近年来在石墨烯合成、改性及应用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 现担任 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 项目评审专家, 并 受邀在顶级国际材料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上撰写有关石墨烯结构调控及在聚电解膜质燃料电池( PEMFC )中应用的评述论文,目前该论文已被接收并在线发表( Engineeredgraphene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for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fuel cells . Advanced Materials, 2016,DOI: 10.1002/adma.201601741 )。 新闻链接: http://news.whut.edu.cn/article/72870.html 图 1. 碳化物氯化法合成机石墨烯机理图 : ① 高温氯化反应; ②原子 重排。 图 2. 合成得到的石墨烯( a,b )及 Cr 掺杂石墨烯( c,d )的透射电镜( TEM )图 图 3. Cr 掺杂石墨烯在小电流密度 50mA g -1 下的循环性能( a )、电流密度 0.5-20A g -1 下的倍率性能( b )、大电流密度 2A g -1 下的循环稳定性( c )及 Ragone 曲线( d )。 图 4. Cr 掺杂石墨烯基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 a )、转移电子数( b )、稳定性测试( c )及双功能催化性能( d )。
4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新颖的通用的碳化物合成方法--液相激光烧蚀
热度 3 SKYang2011 2011-9-5 18:02
一种新颖的通用的碳化物合成方法--液相激光烧蚀
液相激光烧蚀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纳米颗粒的合成当中。从传统意义上,它被认为是一种物理的合成方法。我们发现有机溶剂在激光的辐照下能够被很轻易的分解,而提供碳成分。那么,这种液相激光烧蚀方法能否应用于合成碳化物纳米结构呢?我们知道,碳化物,由于其高度的稳定性,很强的硬度,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器件领域。事实证明,通过激光烧蚀置于酒精或者甲苯中的靶材,如 钨, 硅 等, 碳化物,碳化硅纳米结构可以被轻松的合成。这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合成碳化钨纳米颗粒。合成的碳化物纳米颗粒的周围被若干层石墨烯包裹,更加拓宽了其应用领域。有趣的是,由于内层碳化钨对电子束的敏感特性,在电子束辐照时,外部的碳壳会破裂。我们进一步发现,碳化物-碳芯壳结构具有奇特的光学特性。另外,碳化钨由于具有类似金属铂的电子结构,在催化领域更是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我们预期利用液相激光烧蚀合成的独特的碳化钨纳米颗粒在催化领域会有十分优异的性能,此系列研究在进行之中。初步成果发表在 J.Phys.Chem. C 2011, 115, 7279. TOC W2C@C
660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