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王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孔子临终遗言出土,惊动世界。
热度 2 lyxiang 2017-5-29 18:01
孔子临终遗言出土,惊动世界 网上所见孔子临终遗言,难辨真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遗言从一个角度反映出 孔子的思想与状态,反映出 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思维方式。 以史为鉴,研究遗言、 对于解剖分析当时的社会状态,肯定会有所帮助,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大可不必向文中所述,拿着纳税人的钱、去进行“大规模”地研究。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5b19f0102x6hf.html?tj=1 马王堆考古发掘工作又传捷报。一批春秋时代竹简出土,共168片,包裹在一做工考究的猪皮囊内,囊外涂有约一寸厚的保护层(疑为猪油与其它物质之化合物),使竹简与空气隔绝。猪皮囊内的竹简又被分成21捆(每8个一捆),分别装在丝绸袋内。包装风格很像现在中秋节的高档月饼盒。经考古学家仔细清理,辨认,这批竹简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丘先生的临终遗言。这无疑是我国考古史,古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消息传出,我国孔子研究界专家学者甚为振奋。从事儒学研究近40年的著名教授昊复古先生激动地说,我们要以此次重大考古发现为契机,不失时机地扩大研究队伍。后续的研究工作,工程浩大,有实力的大学和社科研究机构为此需要招收大约500名硕士生,近百名博士生,耗时少说也得10年。 我们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基金向该课题倾斜,使我们有充足的经费对孔子临终遗言进行精雕细刻式的梳理,诠释及传播。‘临终遗言’有8段话,初步打算将它们分成9个子研究项目,并有9个有关大学和研究所承担,其中一个单位负责总体研究。其余单位各承担一段话的研究任务。经费的多少按各单位承担的每段话字数来分配。 下面是‘孔子临终遗言’的原文(附件)及白话文的参考译文(附件)。 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 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寥寥行者,或栖武者帐下,或卧奸雄侧室。如此,焉令天下乎?王座立于枯骨,君觞溢流紫液,新朝旧君异乎?凡王者祈万代永续,枉然矣!物之可掠,强人必效之;位之可夺,豪杰必谋之。遂周而复始,得之,失之,复得之,复失之,如市井奇货易主耳。概言之,行而优则王,神也;学而优则仕,奴耳;算而优则商,豪也;痴书不疑者,愚夫也。智者起事皆言为民,故从者众。待业就,诺遁矣。易其巧舌令从者拥主,而民以为然。故定乾坤者必善借民势。民愚国则稳,民慧世则乱。  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实无异也!俱视土、众为私。私者唯惧失也。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明此理,旋君王如于股掌,挟同僚若持羽毛,腾达不日。逆而行之,君,虎也,僚,虎之爪也,汝猝死而不知其由。遇昏聩者,则有隙,断可取而代之。 治天下者知百姓须瘦之。抑民之欲,民谢王。民欲旺,则王施恩不果也。投食饿夫得仁者誉,轻物媚予侯门其奴亦嗤之。仁非钓饵乎?塞民之利途而由王予之,民永颂君王仁。 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已,毁其体则下之。授男子以权羁女子,君劳半也。授父以权辖子,君劳半之半也。吾所言忠者,义者,孝者,实乃不违上者也。 礼者,钳民魂、体之枷也。锁之在君,启之亦在君。古来未闻君束于礼,却见制礼者多被枷之,况于布衣呼?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 乐者,君之颂章也。乐清则民思君如甘露,乐浊则渔于惑众者。隘民异音,犯上者则无为。不智君王,只知戟可屠众,未识言能溃堤,其国皆亡之。故鼓舌者,必戳之。 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切切。 言毕,子逝。 孔子临终遗言(白话文版 ) 孔子临终前,叫他的弟子们都跪在了他的床旁边。孔子虽然说话声音小且慢,但精神却很好。并开始嘱咐弟子们:我多年来游说各国的君王,但最终也没有看到秩序恢复,舆论一律的局面。我这一辈子,没吃啥好的,没穿啥好的,乘的车也很不像样。快到死了我才明白,上天让我享受的东西我却没有去享受,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你们跟我学的那些东西,都是些为了巩固君王的王位,控制老百姓,或着是歌颂君王的学说。但君王听不进道理,美妙的音乐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麻雀喜鹊乱叫。他们随便给了我一个司空的官来糊弄我,是对我的莫大侮辱。这样的君王不会长久。我的伟大理想没有实现是因为我只知道给他人做奴才,而不知道自己当主子。手中没有权利,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白白浪费自己的智慧,这一点我知道的太晚了。唉,鲁国啊,你是我当官路上的伤心之地呀。你们可千万不要走我的老路,当不成国王,也要当侯,再不行也要成为大商人。当教书先生最多也就是混口饭吃,还不如江洋大盗活得滋润。 我给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我悟出来的,但你们必须记住:只有行动才能事业昌盛,只是空谈便一事无成。把一个想法真正地付诸实施了,胜过把一百个想法写在竹子上。今后那些有作为的君王,肯定会按照我的办法管老百姓,并且为我修庙塑像,把我当作老百姓顶礼模拜的精神偶像。然而,他们并非真心尊崇我以及我的说教,不过是借我的名字巩固他们的王位罢了。 拥有军队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人君,他们把老百姓看得就像虫子一样微不足道。出谋划策的人只能给国王当奴才,要想吃好的穿好的还得看主子的脸色。再能说会道的舌头能和军人的利剑比试吗?太愚蠢了。自古以来很少见到有书生当君王的,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掌握军队。智慧都消耗在了写文章上。即使有个别实践者,也不过是给掌握兵权的人打下手,或者给那些想图谋篡位的人当谋士。这样怎么能号令天下呢? 君王的宝座是建立在白骨之上,君王的酒杯里盛满了鲜血。各朝各代都如此。君王总是希望他的帝国能世世代代存在下去,然而这只能是痴心妄想。如果财物可以通过打劫得到,强悍的人就会效仿。如果王位可以被抢过来,那些英雄豪杰就会想办法夺取。这样就会没完没了的你争我夺,得到的会失去,其他人再夺到,再失去。就和自由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一样,经常换买主。概括地说, 实践得法者就可以成王,那就是神;读书读得好可以当官,但终究也不过是个奴才;谋划精道经商可能成功,那就是富豪;迷信书本而不怀疑书本的人就是愚蠢之人。 聪明的人在夺取天下时,会声称他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追随者就很多。等他的事业成功了,原先许的诺言就不见影了。但他会换个说法,让老百姓拥戴他为王,而老百姓也觉得应该是这样。所以,想得天下的人必须善于借助老百姓的力量。民众愚蠢了,国家就稳定;老百姓聪明了,世道就会乱。 人们都对周武王赞誉有加,对殷纣王却大肆声讨。实际上他们是一路货色。他们都把国土和百姓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财产拥有者最怕的就是失去财产。大多数国王往往干什么都没有节制,想咋胡来就咋胡来,只要你们投其所好,伺候国王其实就和哄小孩一样容易。明白了这些道理,你们就会把国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对付同事就像拿起一根羽毛一样轻松,很快就会飞黄腾达。如果不这样的话,国王就会像老虎,同事就是老虎的爪子,你突然死了都不知道是咋死的。遇到你伺候的君王是个糊涂蛋,那就有机可乘了,你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夺取他的王位 统治国家的人明白要让老百姓穷的道理,老百姓的欲望少了,就会感谢国王。老百姓的欲望多了,国王给了老百姓好处,他们也不领情。你给饥饿的人一点吃的,他就会赞誉你仁慈,你把轻的礼物送给大户人家,连他家的佣人都瞧不起你。仁慈难道不是个鱼饵吗?把老百姓赚钱的路都堵死,而他们想要什么只能从国王那里得到,老百姓才会称颂国王仁慈。 控制老百姓的方法,上策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不得已时才把他们关在监狱里,杀头是下策。让男人把女人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一半的老百姓。再让父亲把子女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四分之一的老百姓。我所说的忠、义、孝实质是不违背上级的意思。 所谓礼,就是锁住老百姓灵魂与肉体的枷锁。锁住或者打开全由国王说了算。自古以来也没见过礼能约束国王的。而那些制订礼的人却有不少蹲了大狱,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礼虽然摸不见,但却是锐利的武器,胜过千万勇敢的军人。 所谓乐,就是歌颂国王的文章。舆论一律了,老百姓思念国王就像久旱盼甘露一样,如果让老百姓想说啥就说啥,那些煽动群众的人就会得利。不要让老百姓胡说八道,那些犯上做乱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不明智的国王,只知道刀枪可以镇住百姓,却不知道言论也可以把大堤毁了。所以,他们的国家都完蛋了。对于用言论煽动百姓的人,一定要格杀勿论。 我是就要死的人了,绝不会胡说,如果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必会走上阳关大道。一定记住我说的话。 说完这些话后,孔子去世。
个人分类: 时政资料|1965 次阅读|3 个评论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禅衣素纱”定名之误
热度 3 feiyizhai 2012-9-28 12:02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禅衣素纱”定名之误
朱 冰 摘要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之 329-6 号文物长期以来被冠名为 “ 禅衣素纱 ” 且被广泛引用,影响很大。笔者对此一定名之错讹从佛学用语的传入、先秦文献的解释及其后文献的引用等多角度进行了考证,指出这一定名之无根据,并考出了这一定名错讹之由来始自 “襌衣 ” 之误写为 “ 禅衣 ” 。笔者指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329——6 号物品正确的定名应为 “ 素纱襌衣 ” ,可通称为 “ 蝉翼纱 ” 。 正文 1972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 禅衣素纱 ” 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这件纱衣见于 馱 侯利苍夫人墓,衣长 128 厘米,袖长 190 厘米,重 49 克,折叠后不盈一握。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这件纱衣问世以来,几乎所有文献在引用这件材料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 “ 禅衣素纱 ” 这一定名,且解释和引用十分混乱,有以白居易《缭绫》诗描写之织物特征解释 “ 禅衣素纱 ” 织物特点者,有称 “ 禅衣素纱 ” 这一名称来自马王堆出土谴册者。这一名称全部始引自《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研究》报告,目前笔者尚未发现这一名称引自其他文献。因此可以推定, “ 禅衣素纱 ” 这一定名之误,源自《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研究》 。 笔者认为,这一定名不够准确,不够科学,但辗转引用,范围甚广,实应予以更正,其准确的定名应为 “ 素纱襌衣 ” 。 古文献中无 “ 禅衣素纱 ” 之物名,只有 “ 蝉翼纱 ” 、 “ 素纱 ” 、 “ 禅衣 ” 之物名。 查中国古代文献中,有 “ 素纱 ” 物名,有 “ 禅衣 ” 物名。但从未见 “ 禅衣素纱 ” 之物名。 “ 素纱 ” 之物名,最早见《周礼 · 天官 · 内司服》: “ 素纱 ” 。纱,古代又作沙、 □ ,是质地轻薄稀疏的丝织物,织物表面分布有均匀的方孔,东汉许慎《说文》谓 “ 方孔曰纱 ” ,至唐,其中最轻薄透明的又称 “ 轻容 ” 。纱在古代一般为丝织,但也有葛纱,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 75% 左右。素纱一般为未经染色的纱织物。 “ 蝉翼纱 ” 一词,笔者目前查到最早的出处见于唐代,唐鲍溶《夏日怀杜 悰 驸马》:“回文地 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 明清小说中织物名称: 《九尾龟》 154 回:三人一色的都穿著闪光纱衫,蝉翼纱裙。 《红楼梦》: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万福花样的。 《花蕊夫人》:孟昶回头看夫人,见穿着一件淡青色蝉翼纱衫。 《春闺野史》:现在到了夏天,他家平常悠闲无事,身上穿着一件银红蝉翼纱衫,内衬贴肉小坎肩。 现代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献中,蝉翼纱一词很常见: 《永远的尹雪艳》: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在台北仍旧穿着她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 外国文学作品所见: 《红头发安妮》: “ 你绝对应该穿白色蝉翼纱的那件 ” 。 从以上文献可知,蝉翼纱是中国古代纱织物固有品种名称和词汇,古文献中从未见 “ 禅衣素纱 ”物 名。 什么是蝉翼纱 蝉翼纱实为纱之轻薄者。纱,如上文所述,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 · 天官。内司服》。蝉与纱的词汇组合见于东汉,史游《急就篇》: “ 绨络缣练素帛蝉 ” ,这里所说的 “ 蝉 ” 是纺织品的一种,故与纺织品列在一起,当指蝉翼纱,颜师古注: “ 蝉谓缯之轻薄者 ” ,更明确指明 “ 蝉 ” 属于缯的一种,而缯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唐韵》云,罗,一名蝉翼。罗是纱的一种,由绞纽的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为绞经织物。《唐韵》解罗为蝉翼,符合罗织物稀疏轻薄的特点。以上文献可知,所谓蝉翼纱,从织物组织法角度分析,凡平纹、方孔之经纬平织物皆可称纱,但其经线可为平经,亦可为绞经。从织物风格角度分析,则凡轻薄稀疏而外观露透者,亦皆可称蝉翼纱。其色彩,据上述所引文献,可有银红、淡青、白色等,有较良好的染色性能。而 “ 素 ” 在中国古代称织物时,一般均指未经染色之织物。而上述文献中,无论是否染色者均称蝉翼纱,并未特别强调其色彩,更从未见 “ 蝉翼素纱 ” 之命名。 “ 禅衣 ” 一词的由来。 “禅衣素纱”一名有否可能从蝉翼纱而来?这牵涉到禅衣一词何时出现于中国。首先,禅字何时出现于中国?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关。尽管目前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路径还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在达摩东来以前,公元 67 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中印度人竺法兰和僧迦叶摩腾翻译佛经,即《四十二章经》,可视为佛经汉译的开始 。而中国禅宗公认的东土初祖为菩提达摩 。因此,作为佛教术语的禅字出现在中国,至少应该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向楚汉地区的传播就更晚一些。荷兰学者许里和更认为: “ 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佛教)学说的异质性当然伴随着对这些经典所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几乎完全的无知。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性质:仅有很少的几个阿阇梨( acaryas )能用汉语自由表达,而在公元四世纪以前似乎还没有中国人知道任何梵语知识 ” 。既然禅字在中国的出现肯定至少晚于东汉并且受到语言翻译的限制,那么西汉肯定不会出现禅衣字样。中国古代文献中确有禅衣二字,但它与蝉翼纱没有任何关系。《佛学大辞典 · 禅衣》 P2774 :(衣服):禅僧所著之衣。有挂络等。禅家特殊之衣。上古虽诸宗一样,而至后世,则皆依宗生别,律衣、教衣、禅衣,各异其制。这说明 , 禅衣一词从来都是佛学专用词汇,是 “ 禅家特殊之衣。 ” 此外并无别解,古文献中亦从未见禅衣与素纱的词汇组合。 “ 禅衣素纱 ” 定名错讹之由来 “襌 衣素纱 ” 一名,最早见一九七二年七月由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文物编辑委员会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图版陆( 1 )素纱禅衣。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编、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三年十月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关于纺织品的报告中,则为 “襌 衣 ” 。该书 P68 : “ ( 2 )襌衣。共三件。其中素纱襌衣二件,白绢襌衣一件。 329—6 号素纱襌衣直裾,出土时较完整。另两件都是曲裾,稍残破 ” 。该书还引古代文献对 “襌衣 ” 一词给出解释: “ 在文献记载中,没有衬里的单衣,称作 ‘襌衣 ’ 《说文》》 ‘襌 ,衣不重也 ’ 。《释名 · 释衣服》: “襌衣 ,言无里也 ” 。 “ 无里曰襌 ” 。上述两文献关于 “襌衣 ” 的解释是一致的,都认为是没有衬里而轻薄的衣服。 329——6 号是否为目前引用最广的这件 “ 素纱禅衣 ” ?答案是肯定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 P23 : “ 三、 329—— 禅衣素纱 ” ,此标题中,该物品名称为 “ 禅衣 ” ,但内容则为 “襌衣 ” : “襌衣 用料约 2·6 平方米,重量约 49 克(包括领、二袖口用纹锦镶边的重量 8·8 克 ),襌衣素纱经纬密均为62 根 / 厘米。 …… 从以上襌衣和素纱绸重、面积以及经纬密度换算所得原料近似纤度在 10——13 旦。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纺绩和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 。在关于 329——6 号样品的全部报告文字中,除标题为 “ 禅衣 ” 外,内容所引均为 “襌衣 ” 。由此似可推断,这一定名错讹,应始自上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 P23 关于 329——6 号物品分析报告中的用字错误。这段报告中标题和内容用语的不一致说明,对 329——6 号物品之 “ 禅衣素纱 ”定名之误 并非有意。但这一无意的错讹却造成了后来的流传甚广却又影响极大的出土文物之定名错讹,在佛学及其用语没有出现在中原以前,将它用于西汉物品的定名,这几乎是一个笑话。又有报道云,南方某传媒拟将以 “ 禅衣素纱 ” 为标题拍摄关于辛追夫人的影视片。因此,实有必要予以更正。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素纱襌衣
个人分类: 学术|86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爱收藏 汉帛书《老子》 大器晚成原为大器免成
热度 3 xupeiyang 2011-10-24 11:20
长沙马王堆汉帛书《老子》 “大器晚成”原为“大器免成”   《老子》通行本四十一章中的“大器晚成”,经千百年的传抄、约定俗成的流传,已经成为充满人生哲理的成语。20世纪以来,《老子》的今译本就有十余种,均作通行解释。   任继愈先生从1956年出版《老子今译》,到《老子新译》、《老子全译》,也作“大器晚成”。到2006年《老子绎读》,吸收了近年《老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有了新的注释:   马王堆甲本,作大器“免成”。与“希声”、“无形”为并列,名词之前都是否定词。“大器免成”,是说大器不需要加工。于义为顺。但通行各本均作“晚成”,千百年来已被作成语,故译文从通行本。   楚简乙本作“曼成”,于音,通“免”,韵通“晚”,可并存。《老子》原本疑为“免成”。   1973年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老子》汉帛书甲乙本,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老子》甲乙丙本等新材料,无疑是促使任继愈先生四译《老子》的一个原因。   但新材料的些许变化,并不是他关注的全部。四译《老子》,吸纳新成果,以及对“大器晚成”约定俗成的意义的态度,其中的真义,在于他做学问求真精神。   长沙马王堆《老子》汉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一些学者关注到“大器晚成”、“大器免成”、“大器曼成”三者与前句“大方无隅”、后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义训,希望通过词义来探讨这三种说法,哪种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按照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大器晚成”显然有所违背,因为“大器晚成”的“晚”,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无”和“希”是相悖的。“晚成”毕竟还是“成”;“有形”的成,毕竟还是有所为。   而“大器免成”的“免”,有免除的意思,与前后句的“无”和“希”相通。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还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句子,强调有为产生于无为,成事产生于无事,有味产生于无味。   《老子》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也说明“大器免成”与“无为而无不为”,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新思想内涵更为一致,更为接近《老子》的原貌。   这也许这就是任继愈先生充分肯定“大器免成”“于义为顺”的原因。   鉴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比长沙马王堆《老子》汉帛书早了好些年代,也有论者认为,“大器晚成”应为“大器曼成”。对此,任继愈先生以音训进行了解释:“楚简乙本作‘曼成’,于音,通‘免’,韵通‘晚’,可并存。”   即使确定了“大器晚成”原为“大器免成”,但任继愈先生还是尊重“大器晚成”“千百年来已被作为成语”的事实的。 http://collection.sina.com.cn/gjsb/20110922/143339481.shtml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4406 次阅读|6 个评论
狂犬病流行简史
yanjx45 2011-6-23 14:51
按语: 本文曾于 20 年前刊登于《中华医史杂志》( 1994,14(4):196-199 ),其中包括对若干原始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根据现代病毒学观点进行的评述。此文后来曾被国内出版的大量论文、专著甚至教材引用(但多半都未注明出处)。此文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少数内容和观点已显陈旧甚至有误(其中部分修正已在文内的括号内注明)。 摘要 有关病毒病的历史记载以狂犬病的记载为最早,也最可靠。本文对中外有关史料进行评述,勾画出狂犬病从古至今流行的基本轮廓。 目前狂犬病在中国流行的形势十分严峻,应借鉴已消灭了狂犬病国家的经验。 关键詞  狂犬病 流行病学 人类对比细菌更小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的现代研究尚不足一百年的历史,但人类罹患某些病毒性疾病的历史却可能与人类本身的历史同样悠久。世界上有关病毒病在历史上发生情况的最明确可靠的记载以有关狂犬病的为最早 。由于狂犬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特别典型,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可以较有把握地根据历史记载来考察狂犬病在历史上的流行情况。 国外关于狂犬病的早期历史记载 世界上关于狂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公元前 2300 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 ( 古王国,在今伊拉克境内 ) 的埃什努纳 (Eshnunna) 法典,其中有关于狂犬病的条款:“如果狗疯了,而且当局已将有关事实告诉其主人,但他却不将狗关在家里,以致狗咬伤一个人并引起死亡,则狗的主人应赔偿 27 个锡克尔 ( 古银币,重约 16 克 ) 。如果狗咬了一名奴隶并引起死亡,则狗的主人应赔偿 15 个锡克尔。” 在希腊神话中有两位司狂犬病之神,其一是阿里斯泰伊斯 (Aristaeus) ,他有能力抵消狂犬病的悲惨后果;其二是阿耳有忒弥斯 ( 即狩猎女神兼月亮女神 ) ,她可治愈狂犬病 。这反映当时已认识到狂犬病的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公元前 400 年的著作中曾提到狂犬病是犬和其他家养动物中的一种“不可治疗”的疾病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 322 年的著作《动物史》中曾写道:“狂犬病能使动物发疯。除了人以外,无论什么动物,只要被患狂犬病的疯狗咬伤后,都会患这种病。对疯狗本身及对任何被它咬伤的动物,这种病都是致命的。” 。他关于狂犬病传播特点和预后的记述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狂犬病的认识竟完全相同,但他认为人属例外,却是错误的。 对狂犬病特征的更详细更精确的记述是一世纪 (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 ) 的名医塞尔萨斯提供的。他最早用了 Virus( 病毒 ) 一词,该词的拉丁文原义是粘液,与现代“病毒”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他已认识到狂犬病的致病因子是经疯狗的唾液腺传播的。但当时还不可能将非传染性的毒液如蛇毒等与传染性因子引起的疾病加以区别。直到 18 世纪后才明确地将 Virus 一词专门用于感染性因子,不再与 Venom( 毒液 ) 作同义词混用 。 塞尔萨斯还在实践中对被疯狗咬伤的伤口用腐蚀剂、拔火罐、烧灼和吮吸等方法来进行处治。随后古希腊名医盖仑 ( 约 130 ~ 200) 还用截肢术治疗狂犬病 。按现代的观点,对被狂犬咬伤的伤口及时进行冲洗、清创和消毒是减少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狂犬病毒从伤口向中枢神经系统传播较慢。动物实验证明,在小鼠足垫接种病毒后, 4 小时内切断接种肢,可使动物存活,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由于狂犬病是一种极致命的疾病,在将近两千年前无有效的特异治疗的情况下,以截肢的高昂代价来换取无价的生命,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欧洲的历史记载中,曾有不少学者对这种病作过研究 。 中国古籍中关于狂犬病的记载 中国古籍中有关狂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其中记有“ ( 鲁 ) 襄公十七年 ( 即公元前 556 年 ) 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 说明我国在 2500 年前就已有疯狗 ( 即狂犬病 ) 存在,而且当时已认识到这种疯狗对人危害极大,并采取了措施,驱逐疯狗。按现代的观点,人的狂犬病 95 %以上由狂犬引起,驱逐狂犬可显著降低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有治“狂犬齧人”和“犬齧人”各三方 。将狂犬与犬齧人分列,说明当时对狂犬病已有一定认识。不过按现代的观点,外观正常的犬也可能正处于狂犬病的潜伏期,因而仍可能传播狂犬病,所以被犬啮伤应和被狂犬啮伤作相似的处治。具体考察治疗这“两类”病症的各三种处方,其中各有两种内服方和一种外治方。其中“犬所齧,令毋痛及易瘳方”是一种外治方,具体治法是“令 ( 齧 ) 者卧,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已沃而口越之。尝试。毋禁。”即被狗咬伤后,为了止痛和早愈的目的,采用酒剂冲洗伤口。按现代的观点,预防狂犬病的三项关键措施——伤口处理、注射疫苗和注射抗血清的重要性各占三分之一。据此推断,当时的任何内服方剂都不可能有疗效,而及时用酒剂冲洗伤口则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据考证《五十二病方》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前 5~6 世纪 ,所以中国为预防狂犬病而采用基本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比欧洲可能要早 500 年以上。 在《汉书》的《五行志》中也曾记载:“宋国人逐猘狗” ( 猘,狂也 ) 。《晋书》的《五行志》中也载有:“旱岁,犬多狂死。” 我国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肘后方》卷七谈到识别狂犬病的方法,认为该病“过三七日不发则免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这与现代的统计资料大体相符,不过狂犬病的潜伏期有约 10 %超过百日,有约 1 %甚至在 1 年以上。该书中还提到以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作为防治措施,虽未具体指明对狂犬脑组织如何减毒,其疗效也无从肯定,但这种基于“以毒攻毒”思想的疗法,已具有主动免疫思想的萌芽,对后世“人痘法”的产生可能有影响 。 葛洪对狂犬病的认识在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其“备急、蛇毒、猘狗毒”一节中载有:“凡猘犬咬人,七日辄应一发,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得免耳。”“若初见疮瘥痛定,即言平复者,此最可畏,大祸即至,死在旦夕。”预防方法是“必诫小弱,持杖以防之。”其中开出的治方不下 30 余,能“根治”的方法是“取猘犬脑傅上,后不复发。” 在宋代医书《太平圣惠方》中关于狂犬病也有类似的记述 。 狂犬病在历史上的流行概况 狂犬病原本是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在多种脊椎动物中发生周期性的流行,仅在偶然的情况下才会从动物传染给人,人通常不能连续传播该病,因而不能维持该病毒的循环。从早期的零星记载中可见,本病在亚洲、欧洲或非洲已经以固定的形式存在了至少几千年,而近一千多年来有关狂犬病的记载则越来越详细。 法国有记载的狂犬病最早发生于公元 900 年。在里昂一只狂熊一次咬伤 20 人,使其中 6 人后来因狂犬病死亡。 1271 年在西欧狼群中曾发生狂犬病。在法国还曾发生疯狼进村攻击人畜,使至少 30 人死于狂犬病的事件。西班牙于 1500 年受疯犬侵犯。 1586 年疯犬发生于奥地利。 1604 年巴黎狂犬病广为传播,形成恐怖气氛。 首次记载的一次规模相当大的家犬狂犬病 1708 年暴发在意大利。英国在 1734 — 1735 年也曾出现许多疯犬。 在 19 世纪几乎整个欧洲各国均有狂犬病流行,在人群中造成莫大的恐惧。 1803 ~ 1925 年间在西欧曾记录了七次狐狸中的狂犬病流行。 1851 年法国曾发生一疯狼一天咬伤 46 人和 82 只牛的事件, 1851 — 1877 年法国共有 776 人死于狂犬病。英国仅在 1866 年就有 36 人死于狂犬病。 亚洲的狂犬病一向甚为普遍,特别是在印、中、菲、泰、缅、越、印尼、老挝、尼泊尔和斯里兰卡诸国。 非洲有明确记载的狂犬病可追溯到 1772 年,系由英国传人,逐步发展到整个非洲,以北非、东非较多,而西非较少。 综合各国的历史资料看,狂犬病的发源地可能在东半球的亚洲或欧洲。而西半球的狂犬病很可能是在 18 世纪由欧洲传入的。北美直到 1753 年才首次在弗吉尼亚殖民地的犬中发现狂犬病, 1768 年首先在波士顿发现人狂犬病。至 1785 年整个美国北部都有狂犬病。在南美直到 1803 年才在秘鲁发现犬狂犬病,而阿根廷的狂犬病可追溯到 1806 年,由一名英国官员带入的犬传入。 尽管在非洲有关狂犬病的明确记载出现较晚,但这并不能证明狂犬病 ( 特别是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 ) 在非洲出现较晚。特别是在 70 年代初在非洲发现了至少五种病毒在血清学上与狂犬病毒相关,这些病毒只感染几种特殊的动物和昆虫 ( 包括蚊子 ) ,偶尔也可感染人,而且目前使用的狂犬病毒疫苗对这几种病毒(可能)无效。这些病毒的存在目前还只局限于非洲。因此有人提出假说:狂犬病毒起源于非洲并和有关的几种病毒相伴发展。笔者认为此说也甚有道理。 一向无狂犬病的有澳洲各国和南极洲(注:澳洲后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蝙蝠狂犬病毒, 死了 2 个人 )。早期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有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如挪威自 1815 年,瑞典自 1879 年先后消灭了狂犬病。较晚消灭狂犬病的国家有英、日、新加坡、马尔他、牙买加和塞浦路斯等国,如英国于 1831 年由议会提出防止疯狗蔓延的法案, 1897 年形成法律, 1903 年消灭了狂犬病。日本曾于 1932 年基本消灭狂犬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失控,战后由于重新严格执行控制狂犬病法,于 1957 年消灭了狂犬病。到 1988 年世界上总共约有 60 个国家没有狂犬病。 美国自 60 年代起每年的狂犬病人数都控制在 3 例以下。 当前狂犬病在全世界 2 / 3 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都有流行,不过全世界人狂犬病例的 98 %以上都集中在亚洲,每年估计共有约 6 万例,其中印度就占约 5 万例( 注 :非洲多年几乎无狂犬病监测报告,但后来有若干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非洲是按人口比例全球狂犬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估计每年狂犬病死亡总人数仅次于亚洲 )。全世界年发病率在 100 例以上的国家共有 8 个,其中 6 个在亚洲, 1 个在非洲, 1 个在南美。估计非洲每年共有 500 例.,拉丁美洲每年共有 300 例;而西欧、北美每年仅有极个别病例。 我国在 1949 年前各地皆有狂犬病流行,很多地区还很严重,但文献记载很不完整。 1949 年后把狂犬病列为 2 类传染病加以管理。 1951 年曾开展过一次全国性灭狗活动,使狂犬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国只有 5 个省市自治区有狂犬病,每年生产人用狂犬疫苗只 3 000 多人份,从 1949 年至 1970 年总发病数不足 1 000 例。到 70 年代病例数逐渐上升, 1979 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达 4 227 。 80 年代以来每年病死人数在 4006~8 000 之间, 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现在每年狂犬病毒疫苗使用量达 400 万人份,超过全世界用量的一半,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来中国家犬数量估计已猛增到将近 2 亿只,防治狂犬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 人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历史还只有一百多年,这段历史主要包括以下 六件大事 : 1 . 1885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等在对狂犬病毒的本质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生产狂犬病疫苗的方法,为从根本上解决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基础。用疫苗来预防病毒性疾病,除了天花疫苗外,狂犬病疫苗是最早成功应用的一种。巴斯德等发明的狂犬病疫苗在作了一些小的改进后,至今仍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应用。( 注 :到本世纪 WHO 要求各国都用细胞培养疫苗全面取代脑组织疫苗。 ) 2 . 1903 年,意大利的内基在感染神经细胞内发现狂犬病毒包涵体——内基氏体,可用于狂犬病的早期诊断研究(注:目前此方法大部分被荧光抗体试验,即 FAT 所取代)。 3 . 1940 年代开始将有效的狂犬疫苗大量应用于狗,从而显著降低了人狂犬病的发病率,促进了更多的无狂犬病国家和地区的产生。 4 . 1954 年在人的狂犬病免疫程序中增加超免疫抗血清(免疫球蛋白),可进一步提高被狂犬严重咬伤者的存活率。 5 . 1958 年成功地使狂犬病毒适应于在细胞培养中增殖。随后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细胞培养疫苗在安全性和效力上都更日臻完善,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及 ( 成本仍较高 ) 。 6 .近年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口服重组疫苗 ( 如痘苗——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 ) 已在实验动物中证明是极有效和方便的疫苗,并且已在欧美的野生动物中大规模试用。这类新型疫苗可望为彻底根除狂犬病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由于人的狂犬病 95 %以上与狗有关,许多已经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只要控制住狗和其他家养宠物中的狂犬病,就能大大降低人狂犬病的发病率。中国目前养狗全面失控的严重局面必须尽快扭转。当然,,要在象中国这样地理和生态环境都很复杂的国家或地区彻底根除狂犬病,还有赖于对野生动物的有效免疫或监控。 参 考 文 献 l WatersonAP , et al.An Introductionto the History of Vir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iv. Press,1978: 1~3, 53~59 . 2 Evans AS. Viral Infection of Humans . New York : PlenumMedical Company , 1989: 509 ~ 524. 3 SellersT F. Rabies. In HarrisonTR, ed. Principle of Internal Medicine. New York: McGraw-Hill,1954: 1006~1109. 4 Steele JH. History ofRabies. In Bear GM, ed. The Natural History ofRab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1~29. 5 NotkinsAL, et al. Concepts inViral Pathogenesi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1:344~349. 6 BearGM, et al. Amodel in mice for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rabies. JInfect Dis, 1972,125: 520~527. 7 林放涛,等.狂犬病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颤社, 1992 : 98 ~ 120 . 8 Kurstak E . AppliedVirology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84 : 148 ~ 152 . 9 Acha PN, et al. Rabies inthe Tropics. New York : Springe-Verlay, 1985: 343 ~ 359. 10 刘永纯,瘈狗病之史观及其诊治法的初步探讨,医史杂志, l947 , 1 : 2. 1 1 范行准. 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l954, 7l8. l 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 五十二病方.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79 , 43 ~ 45 . 1 3 傅芳.关于《五十二病方》的书名及其外科成就的讨论,中华医史杂志, 1981 , 11 : 19 ~ 24 . 1 4  陈纪煌,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学报, l985 , 5 : 75 . ( 1994 - 01 - l2 收稿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5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马王堆?(之三 完)走入数字文化遗产的黑洞
luocun 2010-7-16 12:54
比特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数字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衰老着,这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都是个挑战,其中也蕴含着商机。可是,从长期看来,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传承的影响而言,比特的衰老几乎可以说是个无解的问题。要让包括照片、视频、网页等等在内的广义上的数字文档在几百上千年以后还能被读出、被呈现,这个要求之高、涉及面之广,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这还是假设存储介质不变,假设数据被正确读出和呈现之后,那时的人们可以理解。)我有个搞信息研究的朋友说:我们正在走进文化黑洞,而这恐怕并不是危言耸听。 举两个擦边球例子。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曾经有多次绕月飞船扫描月球表面,寻找合适的着陆场,图像被以模拟方式记录在磁带。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人们试图重新读出这些图像数据。幸运的是,首先在电子垃圾场找到了幸存无几的专用磁带驱动器,然后又得到当年的工程师的帮助,包括幸好还有一家公司有个老家伙活着,号称是全世界唯一能够翻修此种驱动器磁头的人,如此等等,终于把图像读出来加以数字化了。(不过,涉及阿波罗11号的部分图像,大概是因为当年看得太多,已经没法恢复。)[详情见英文网站: http://www.moonviews.com/archives/loirp/ ]如果再晚个五年十年开始做这个事情, 当时设计和制造这些系统的工程师或许都死掉了,驱动器也都拆掉埋掉了。那究竟如何把这些图像读出来,能不能读出来,恐怕都是问题。(好在这个磁带还是模拟格式的,如果是数字格式的话又要增加好些层次:模数转换、解码、解压缩、文件重建等等,那又要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个主要是涉及硬件的例子也说明了一点,就是读写设备的寿命(比如5寸软驱),通常不如存储介质(5寸盘)的寿命。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有一位朋友,从80年代开始以来,用了20多年的HyperCard(互联网兴起以前最流行的超文本系统,QuickTime的前身)。这期间,他所有的读书笔记、随感、计划、草稿等等都是用HyperCard它,还编制了各种小脚本,增添一些自己需要和常用的功能。可以说,他半辈子的智力劳动成果,都在那HyperCard堆里了。2000年乔布斯上台后,停止了HyperCard 3.0的开发,搞得他没办法。他现在只好还在用一台PowerBook G4(苹果公司转向英特尔CPU之前用PowerPC的笔记本)运行Mac OS 9(相当于Windows 2000吧),出门还得携带另外一台笔记本,用来做其他事情。最近还因为丢掉了PowerBook G4的电源而着急。(苹果笔记本的电源接头经常在变的,很讨厌。)这老哥看样子这辈子是陷在HyperCard里头了。这里当然有个人问题,不过也至少说明了貌似纯软件的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硬件也好、软件也好,人们在设计设备、软件和格式的时候,通常都不会仔细考虑长期的兼容性,更不要说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技术更新,很多时候都是短视的,深深地嵌入于一时之需、一时之欲的。而且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当然是卖得越多越赚了,所以兼容性不要太好(比如苹果笔记本的电源接头),不然就少有人买新东西了。 其实两千年前,纸张兴起逐渐替换竹简的时候,就有可类比的问题了。纸张作为存储介质,其寿命比磁盘、光盘好很多;而且,读取纸张上的文字和图画信息,不需要专门设备,所以也没有多少基础设施依赖性。然而,跟龟甲、竹简甚至绢帛比起来,纸张的寿命通常短得多,保护难得多。(参见这篇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548b2d0100bzg7.html )这样的问题,当年两汉魏晋期间,纸张逐渐取代竹简的时候,人们恐怕并没有去担心,而更多考虑的恐怕是如何经济方便如何来了。 李泽厚老先生在讨论古代思想时,曾经说到可以指望地下,意思是今天的很多难题将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献材料可以帮助解决。可是,从地下我们恐怕是挖不出太多纸质材料的。这样,魏晋以后的佚书,很可能是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都是在纸上抄来又抄去的,纸张年久毁掉之后,书也就没有了。相反,像郭店竹简那样更老的战国时期的材料反而保留下来了。这样,因为当年技术的进步,反而可能带来今天考古上的空白。 假设天有不测风云,反映咱们今天时代思潮的新浪网或者科学网的服务器硬盘备份突然给埋掉了。两千年后,未来的考古学家们将备份硬盘发掘出土,而且发现介质保持完好,那他们是撞上了电子媒体时代初期的数字马王堆呢?还只是撞上了数字文化遗产黑洞的一角呢? 他们有可能从这些硬盘里发掘出各种数字文物宝贝,从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时代,甚至重现今天博客上的热闹吗?为此,他们需要重建多少今天的数字基础设施呢? 还是说,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不知道硬盘上什么是0,哪里是1。因为关于今天的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建造的信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技术遗产的一部 分----早已被那黑洞给吞噬了
个人分类: 阅读信息|3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沙夫人——马王堆汉墓女尸
jesonlee 2008-10-24 00:07
最近去了一次长沙,参观了马王堆汉墓。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马王堆女尸长沙夫人。偷拍了几张照片,请大家看看这个千古奇迹。 1、马王堆女尸长沙夫人 1、马王堆女尸长沙夫人 (未用闪光灯) 3、棺木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