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毕飞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点评《茅盾文学奖评选,论功劳还是论苦劳》
lzxun123 2011-8-24 07:4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长篇小说榜上有名。   张炜《你在高原》共10册,39卷,450万字,被称为“史上最长小说”。须知,是严肃评审,不是闲时乱翻书,浏览加跳读;以一天20万字进度计,即要23天才能通读一遍;而茅奖的正式参评长篇小说多达180部,即使8月16日公布的获提名作品,尚有20部。那么,张炜的《你在高原》,评委们都会认真看完吗?   8月21日《京华时报》的报道,评委盛子潮说:“至少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大多数评委看过四五部(该书共10册),评奖期间我也看了其中的三部。”评委麦家表示,没有读完去投票的确不严肃,但他读完了。“《你在高原》进入前20之前,我看了6册。进了20之后,我觉得把它看完是我的责任,所以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也无怪乎《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要质疑:《你在高原》只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却得到58票(评委共61人),“这是褒奖作家的过往还是在评具体的作品?这是严肃的评奖吗?”——正如俗话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读尚且不能,更何谈鉴别、欣赏?莫非这评选,打的印象分,投的人情票?抑或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草菅人命”? (不用看评审材料就能评出不同等次的奖项是这些茅奖评委也是其它许多奖项评委的独门绝技。评审走形式甚至视评审为儿戏早已成为“潜规则”,这一“潜规则”也已经成为我们现时文化起码是评审文化的瑰宝。所以,我们不要过于相信那些评委的职业操守,更不要迷信他们“评选”出来的奖项)   评论家、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你在高原》的特点就在不可思议的长度,写的长就是独特性。这可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这也确实超出了我的“理解力”! (谁说中国理论缺少原创性?长就是就是独特性,这一惊世骇俗高论的原创性就足以成为中国文艺理论傲视世界的资本)   既为长篇小说,归属文学作品,则要论艺术质地,内在质与外在量至少要均衡、对等。长则长矣,却也未必优点,长也可以形容裹脚布之臭长。即以历史通俗演义论,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卷轶浩繁,凡11册500余万字,论长度罗贯中《三国演义》远不能比;但论艺术质地、文学成就,《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则与《三国演义》完全不在一个段位。现代小说的经典,钱钟书《围城》也好,沈从文《边城》也罢,都非鸿篇巨制;而今张炜《你在高原》长则长矣,不见评委、专家称道其艺术质地,只看到褒扬“长”得“独特”,夸赞以长称雄,莫非这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乃是不论“功劳”,单论“苦劳”? (在以质量取胜的评审中,以“苦劳”而不是以“功劳”为标准,体现了评委迥异于一般人的禀赋。而这一独特禀赋也是他们脱颖而出担任评委的基本条件) 评不上领导的奖,一般都不具备权威性 http://bbs1.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17do=blogid=477398
个人分类: 争鸣|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