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报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导报社主办“支援雅安灾区重建•芦山地震特刊赠阅”活动
kejidaobao 2013-5-10 14:02
科技导报社主办 “支援雅安灾区重建·芦山地震特刊赠阅”活动 2013 年4月20日发生的芦山地震,牵动了全中国人的心,也牵动着中国科协全体职工的心。5月9日,为支援芦山地震灾区,普及抗震减灾知识,由科技导报社主办,科学普及出版社、学会服务中心协办的“支援雅安灾区重建·芦山地震特刊赠阅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顺利展开。 本次活动是继给芦山地震灾区和周边受灾地区免费发送18000本《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后的又一爱心举动。科技导报社将2000册《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科学普及出版社将近百本《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进行现场义卖。活动得到了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2所高校团委积极热情的配合,义卖现场也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广泛响应和支持。热情的师生除了捐款和留下爱心祝福语,甚至还捐献了衣物。高校师生对《科技导报》、科普出版社的出版物质量水平给予了很高评价,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关注科技导报社、科普出版社的学术出版物。 北京工业大学赠阅现场 此次义卖活动,科技导报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学会服务中心3个单位的青年团员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从前期筹划到协调联系学校,从准备科技期刊和图书到制定时间安排,从紧急制作展板条幅到统筹车辆等,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和安排。 华北电力大学赠阅现场 本次活动收到的全部善款将通过壹基金直接支援到芦山地震灾区。 科技导报社出版发行部 2013-05-10
2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wya 2013-4-9 09:23
某国际著名报社的记者就人口问题采访了某领域的两个专家,一个专家有着各种官方头衔、地位和权力,另一个只是一个普通研究员。 该记者采访完后,对第二位专家说:通过对比才发现,前一位专家的说辞多么虚伪和空洞!和他交流真可怕! 并对第二位专家说:您如果有什么翻译等工作需要我协助,可以随时联系!同时预约了下次采访的大致时间。 人与人交往,都喜欢真诚、能交心的对象,而不是你的头衔和地位,这是不变的法则。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上帝粒子”学术报告会
kejidaobao 2013-1-25 12:16
2013 年 1 月 10 日 ,科技导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 “ 2012 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上帝粒子的革命”学术报告会。清华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何红建介绍了国际研究团队 2012 年在“上帝粒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工作。 2012 年 12 月,美国 Science 杂志评选出“ 2012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其中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列于榜首。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谓的“上帝粒子”,它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 0 的玻色子,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尚未找到的粒子。 标准模型解释了粒子如何通过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相互作用以组成宇宙中的物质。只有找到希格斯玻色子,验证标准模型,才能解释物质质量的起源。但遗憾的是, 实验中一直没有观察到 希格斯玻色子 。 2012 年 7 月 4 日 , 瑞士日内瓦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借助 2 台巨型粒子探测器( ATLAS 和 CMS ),发现 1 种新粒子具有与希格斯玻色子一致的特性。发现新粒子的强子对撞机现已进入维护阶段,以便在 2015 年获得最大能量,以确认新粒子是否符合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玻色子的所有特性。 在学术报告中,何红建教授介绍了相关的物理学背景,指出了个人对该领域发展方向的判断。
个人分类: 新闻稿|2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某报社招聘
zhanghuatian 2012-12-29 09:06
【某报社招聘】考题是:假设你是秦朝记者,请报道「焚书坑儒事件」。 一位考生答:篝火晚会意外发生特大事故,三百儒生不幸遇难,三十万珍贵古籍被焚毁。秦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救,沉痛悼念死难者,严厉查办失职部门,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现场家属情绪稳定。事故直接责任人中车府令XX已上奏陛下请辞,陛下加恩特旨挽留,罚俸三月,以示惩戒! 总编一拍桌子:就是你了! ps:天朝人才辈出,我等能力低下者只能望而却步了!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奋斗三部曲
simonjo828 2008-10-24 20:13
   前言:其实早就想把自己的一些心情、一点进步好好梳理一下,但时间囿于,所以就一直搁浅了下来。直到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的邀写,我的这种愿望才更加强烈起来,于是二话不说,连夜赶了出来。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我的奋斗精神,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如果能产生一点点价值,那我的心思就没有白费了。    带着希望上路   忽然想起那年,艳阳的7月,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对职场这个全新世界还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   闯北京,原来的想法很简单、很天真,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走到哪里都不含糊。可半个月过去了,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很沮丧,意志一天天消沉,苦闷的日子使我对工作真的彻底失望了。   记得一本杂志里这样说过:不管做什么,不管结果如何,你也要坚持到最后,这样即使结果不好,但最起码你能对所做的事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让我得到了许多安慰,似乎觉得希望就在眼前,信心也十足。   在一次拜访我的老师时,听说《中国小记者报》(中国少年新闻学院)需要人,要我过去试试。不记得当时在面试的过程说了什么,但我只知道自己当时心慌得在重复一句话:不管压力多大,胆子多重,我都能承受。我也不知道我竟会这样不知天高地厚,但这倒让院领导很欣赏,他们说年轻人要有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劲儿,相信你有能力胜任这份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于是我糊里糊涂的被录用了。   为了锻炼我,院领导让我到基层先磨合,当老师,编报纸。他们说,新闻普及教育是件新鲜事儿,没有指路人,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去总结,从一点一滴做起。还说,你不管在哪儿工作,住在何方,都要尽快进入角色,心静,活力,向上,应该是年轻人的本质。   也许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对少年儿童进行新闻普及教育就是件新鲜事儿,开始的几天,工作一直很刺手,被院领导骂了两次眼里没活,当时我真想撒手不干,可静心一想,本来就是自己半斤八两的,年轻人刚起步,什么都得学会,再说,这世界没人能真正帮我,除了我自己。于是我把一切的苦痛忍住,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人生导演得多姿多彩。   后来,我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上网查资料、学习,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让我开阔了眼界,充实了头脑。最让我值得欣喜的是我慢慢的学会了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去教育孩子,院领导曾经跟我说过:与孩子们上课,你必须学会煽情,这是一个做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其实,我这是在背叛自己的理想,原本以为自己学了新闻,能当记者,懂得排版,能当编辑,可我却糊里糊涂的站在了八尺讲台上,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少年新闻,这倒让我也找到了那份童真。   一次次的锻炼,一次次的摸索,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真正来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死要面子,不懂就要学,就要问,就要用脑子去想,然后带着希望上路。    在报社的日子   可能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应该到报社过一把瘾,那样才不会感到后悔,才不会枉费所学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新闻人,于是就从中国少年新闻学院出来了,到了中国诗书画报。仔细回顾自己在报社工作的经历,觉得收获很多,感想也很多。   通过一年的体验,我感觉到报社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忙,各个部门的工作都环环相扣,疏忽不得。工作辛劳,各种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得我进报社时在校对室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见习。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校对是件很简单的工作,只用对着原稿好好看就行了。真正进入工作,才感觉到其中大有讲究,于是战战兢兢,惟恐一眨眼一恍忽就放过了一个错误,也因此变得特别挑剔。三个月的校对工作之后,常常觉得头昏眼花的,不由得暗暗佩服那些长年累月从事校对工作的老师们,也只有像他们这样,耐得住寂寞,内心世界才会不寂寞。尤其是我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后,才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我编的第一版发稿后,在校对室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文稿质量进一步得到了保证。特别是责任校对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我大受感动,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进入文字编辑室后,社领导专门为我挑选了指导老师。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指导老师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耐心解答我的各项疑问,真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考虑问题非常周到、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谆谆教导,让人如沐春风,他们的实干、敬业精神也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学做事、学做人,这是我在文编室里的最大收获。   在我看来,一个集体要给予员工家庭般的温暖,才能有长足发展的活力。而我从进报社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文编室的各位老师从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关照我,借给我各种专业资料,与我畅谈人生理想,勉励我趁年轻多学些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要虚掷光阴,使我受益匪浅。而我也在与老师们的多次交谈中,被他们的通透练达所折服。正如所谓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吧。   在报社里,我觉得这里有独特的文化气息。能与众多高知共事,我觉得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到莫大的压力。这里的氛围是轻松活泼而又严肃紧张的:工作时一丝不苟、休闲时又轻松自在,给人的感觉是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的。   这几年来,我体验工作,体验生活,学着去品味人生,慢慢地褪去青涩,逐渐成熟起来,我会永远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更认真地生活。    爱上信息分析工作   一直以来,很欣赏汪国真先生说的一句话: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其实生命的辉煌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制高点,你努力的向着这个目标向上爬,当它散发出的光芒慢慢遍及你的全身的时候,你发现它离你越来越近,快乐和幸福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便是生命的辉煌之处。   一个人良好和愉悦的心境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从报社出来后,我便爱上了信息分析工作,走进了安邦集团。安邦是由中国信息分析学专家陈功先生创立于1993年, 此后发展成为在全国及香港地区拥有四家公司的安邦集团,现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最富影响力的信息服务和战略研究机构。安邦集团的产业研究系统服务,一个基于信息系统之上的市场研究工具和互动交流平台。它作为投资者的随身顾问,提供来自电信、房地产、汽车、金融、银行、保险、IT、医药、上市公司、石化、广告等11个行业的信息及行业专业顾问,真正服务于企业的研究及经营目的。   作为一个体制外的专业信息咨询公司,安邦的简报观点独立、分析独到、论证有力,他们的努力付诸于点滴,十年如一日。尽管开创者的道路上充满着坎坷和荆棘,但是令安邦人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安邦在陈功的领导下正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自身快速发展与客户认可的双重收获。安邦公司营收连续以每年三位数以上的百分比增长。客户数量达数千家,遍及全球18个国家。世界500强中的1/3正享有着安邦的专业服务。除企业群体之外,政府机构群体也构成了安邦另外一支重要的客户伙伴群。安邦视客户的收益与发展为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了共赢、共荣、共发展的互动格局。这只有一个拥有科学理论方法、系统平台和精良团队的专业咨询公司才能做得到。记得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的官员这样对陈功说过:很多我们刚刚开始思考的东西,安邦的简报中已经有了结论,这种敏感性的程度,如果是偶然一次还是可能的,但安邦长年如此,的确很不简单,这是专业性的体现。也正因为这种坚持,使得安邦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信赖。事实上,很多的赞许和关注都是偶然获知的,然而客户的这种关注却令安邦人长期感动,现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是感动安邦的一位人物,他说:安邦公司我知道,我看过你们大部分的东西。你们安邦公司不错吗,纵论八方,没有你们不敢说的。   迷上信息分析,缘于安邦集团城市策略专家陈功先生的才华横溢和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以低调的态度做人,而以高调的态度做事。他在《战略与思考》的论著中这样写道:专业研究人员为了理清逻辑,寻找真实,恨不得一层层像剥皮一样剥掉所有的伪装和无关的东西,因此信息分析人员的工作,其实一直是在挤出泡沫。我很佩服他这种专业精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博导巴曙松评价说:知识分子在面对市场时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中,即从理念上认同自由市场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常常因为自己的工作不被承认而发出'万言不值一杯水'的慨叹。从陈先生创办安邦集团的历程看,市场的评价机制还是相当有效的,早期创业时期的陈功,在地下室依靠为数不多的几台电脑艰难起步,到今天安邦公司成为中国民族信息咨询业和信息服务业的领跑者之一,这是市场对陈功工作的肯定。正是陈功及其安邦公司鲜明的市场化理念,近年来吸引了一批有影响的青年学者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安邦公司的工作中。   谈到信息分析,陈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很依赖自己的感觉。实际上,感觉这个东西是很奇妙的,球员在练习的时候,很难看得出水平高下,但一上场比赛就不同了,高下立见,这就是感觉导致的差异。应该说,知识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培养和教育获得,但感觉很难通过教育来获得,这需要悟性。对此,陈先生坦言:其实,我比较自豪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很少误导过我,每每有了'感觉'之后,精彩之作就会出现,而此后变化也往往会验证这种'感觉'的正确性。'感觉'对我来说,是一种煎熬和痛苦,获得它并不容易;但'感觉'更是一种灵魂的闪电,这种闪电来的时候,犹如一把利剑,自云端直击地面,可将一切乱像在瞬间清理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但我还是认为自己的悟性比较强一点,也许这就是我在各种问题的判断上有优势的原因所在吧。   对于安邦而言,研究方法体系就是应对每一天不可重复的严峻考验而屹立不倒的宝典。思维训练中的数学方法和模型证明,信息分析中的比较法、假设法、解析法、逻辑关系法、演绎法等,项目研究中的调研法、换位思考、头脑风暴、专家访谈等,提供给研究人员的是效率,提供给客户的是价值。陈功说,专业性是我们在内部培训和员工教育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安邦从事的是典型的知识行业,我们知道未来的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服务,在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发生过的事情,同样也会在中国发生。不提高专业性,未来将很难有立足之地。   我相信,凭借着我的努力,也能在信息行业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介绍:周子勋,生于八月,桂花飘香,阳光怡人。读些书,走远路,之后奋发有为。现在某战略信息综合服务机构工作,任分析师,负责国家环保部信息专项。闲暇之余也挥毫泼墨,修养身心。生活亦如此。
个人分类: 随笔散记|1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