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临床医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患者个人空间对临床医生的意义
jhsbj 2019-6-9 19:32
最近一期的柳叶刀杂志上,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医学系外科的Roger Kneebone医生写了篇短文,题目是: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挺有意思。这篇文章里Roger讲了个去医院就诊的故事,Roger以前在伦敦常蹬滑板车。一次在一个夏天晚上,他蹬着滑板回家,头盔护目镜朝上开着,这时几个男孩在人行道上扔了一个水弹,正巧击中了他的脸。而后他眼睛疼痛,视力模糊,因此去了当地一家眼科医院。 Roger 回忆说:“一个眼科实习生给我做检查,他看起来很紧张。一句话也没说,就探身过来,把检眼镜贴在我脸上,用明亮的灯光照在我的眼睛上,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一个资深医生看到了我,一切都不一样了。她很自信,动作轻柔,翻开我的眼皮,放大我的瞳孔,用一个裂隙灯检查,同时向我解释有什么损伤,需要做些什么。”这种从进入诊室,讲解引导、然后在别人的个人空间里,使患者感觉舒适状态下进行工作,通常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的特点。Roger认为,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的事。当遇到一个是专家时,你往往很难注意到诊疗的过程,而只是经历了诊疗的结果。 作为临床医生,在患者私人空间里工作往往是常态。然而,医学院和老师很少对学生做这方面的专门指导。医生的起点是学习医学科学,在学习多年和实习之后,才能开始行医。当你是一名医科学生时,就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机体检查,比如:检查四肢,腹部或胸部;学习望,闻,问,切;望,触,扣,听等体检的基本功。但是,没人教你怎样在尽可能不激惹,不影响患者私人空间的情况下接近和接触病人。 Roger认为每当医生缺乏自信心,他的病人就会知道。我本人当住院医生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验少,你发现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会使你不知道应该与哪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系起来,你可以去翻书或者去找上级医生,但是你的信心不足,会不知不觉中传递给患者,导致某种意义是的信任缺乏。如果学到如何感知患者是否舒服或不舒服的微妙信号,如何根据每个人的反应来校准和调整接诊方式方法。许多医患间的问题,矛盾和不信任感会大大减少。 交流技能的学习,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学习的重点通常是话语交流技巧、如何应对困难的谈话,打断坏的心情,探讨有意义的话题等等。但很少涉及到个人空间的处理,比如怎样与患者共同相处一段时间,如何使病人有住在一个舒适和安逸个人空间里的感觉。这是个敏感的领地,病人对和医生在一起经历的记忆要比他们所能够说出来的多得多。 Roger认为医患之间是否融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每个临床医生对待患者个人空间的技巧所决定的。 医生并不是唯一在个人空间里工作的人。发型师、按摩治疗师、定制裁缝、纹身艺术家和美甲师等----其他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近距离工作而不会叨扰别人的专家。有经验和技巧的服务员也应有同样的感悟,能避开对个人空间的妨害,也确保自己注意力不被干扰,又不会引起顾客的反感,通过他们在个人空间的存在和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从近旁的接近,细心判断顾客片刻的情绪,适时切入谈话的节奏。这些都是隐含艺术的艺术。 作为临床医生,处理好与患者个人空间的互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但往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疾病咨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最初的临床接触机会。 然而,营造这样一个轻松的互动环境对每个医生和患者来说并不是总会自然发生的场景。 这是个需要学习,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每个患者都有不同,公式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就像我们的历史一样,谈到个人空间的问题每次都会有新状况的出现。Roger认为许多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有着个人空间这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 因此,完善我们驾驭个人空间的技能对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The Lancet( 柳叶刀)杂志,1823年创立至今将近200年了。是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久负盛名,影响因子超过50分,排在CA-A(癌症医师杂志)和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之后,位居第三。从最新医疗科技到临床医患间的细微互动,医学领域方方面面都是Lancet的内容。有时读起来实用实际,很受启发。
个人分类: 个体医学|6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医生:细菌抗药性进化不关我的事
热度 1 myselfyu 2015-6-30 16:40
前一段时间,有人争论医学到时是不是科学。很显然是。然而医生和科学家两种职业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医生从事的职业属于科学实践,科学家从事的职业才是属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当然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别不是绝对的。医生主要关心疾病能不能治好,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什么症状和表现,当然至于治好与治不好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医生并不会过多去关心,当然医生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心。 除此之外,医生可能存在知识的欠缺而不能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内在机理。几年前,Penn State 的一位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F. Read 像Lancet 投了一篇稿件,对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建议世界上对于疟原虫的抗药性进行全面筛查。然而稿件很快就被拒绝了。编辑给出的拒绝理由是: “ 进化生物学超出了我们期刊大多数读者的理解能力 。” 言下之意就是,读者理解不了进化生物学,那篇文章他们读不懂,因此不接受发表。当然,Lancet 的大多数读者肯定是医生。医生不能理解进化生物学,在医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在癌症治疗方面,80% 以上的因癌症死亡的患者,都是死于癌症复发。很多患者表面上好像是痊愈了,但是在高强度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大多数癌细胞都被杀死了。但是一小部分癌细胞残留下来,形成高度抗药的细胞群,当这小部分细胞卷土从来,患者已经无药可治,面临死亡。 因此,提出生活史理论(lifehistory theory )的那位进化生物学家 Stephen Stearns 不久前联合几位进化生物学家倡导面向医学生开设进化生物学课程。不知道我国的医学生是否开设了进化生物学课程。当然对于本来就学业沉重的医学生,多一门进化生物学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 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治疗感染那些医生的群体中。最近澳大利亚邦德大学(Bond University )和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员对一万多名医生进行调查。调查他们对细菌抗抗生素的认识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医生群体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细菌抗抗生素的机理,以及这一问题不断在加剧。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责任,他们觉得抗性的发展是由于病人没有遵医嘱服,或者是政府和其他国家对抗生素管理不善,或者是医疗设施的问题。 然而,医生对此究竟有没有责任?当然我在此不讨论医生乱开抗生素完成医院“任务”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明显乱用抗生素的问题。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这一问题想起来十分简单,通常的人会觉得细菌的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它对某种或者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然而实际上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们最近研究发现,一个在自然天条件下十分敏感的细菌,一旦进入体内,其对抗生素的抗性就能提高几十倍上百倍(目前结果尚未发表)。关于其他抗性问题我在之前的博文, 超级细菌来了?别怕 一文中有部分提及。此时,医生应该对细菌的抗性背景有快速的了解(比如细菌是否抗药,甚至抗哪种药)。 在临床上上如何使用抗生素的问题,目前也有些争论,普遍的主张是在感染早期一次性使用大剂量,尽快杀灭细菌。在个前提是假设是,患者感染的均为敏感菌株。一旦患者感染了抗性菌株,即使极少数,理论上来说,治疗都将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必要考虑联合抗生素治疗等。因此医生应该搞清抗药背景,以及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剂量,是否联合使用抗生素等等。 当然,除了医生的理论不足制约医院抗药细菌治理之外,还存在时间和技术上的限制。医学实践人命关天,我们只好在其他地方少制造一些抗性细菌。 延伸阅读: A. R. McCullough, J. Rathbone, S. Parekh, T. C. Hoffmann, and C. B. Del Mar. Not in my backyar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ians'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antibiotic resistance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5 : dkv164v1-dkv164.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循证医学崛起的思考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3-12 15:54
随机对照试验对临床疗效研究与发展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显微镜的应用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Dr.Sackett 近年来,西方医学界在后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向传统研究方法回归的趋势。其中,先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现的DME(临床流行病学),后是80、90年代之交,基于DME而崛起的循证医学,后者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分支学科,其实更代表着临床诊疗学研究的一大方法取向,评判取向。而且,它已经渗透进入了各临床学科,从而有了各科的“循证医学实践”:循证护理、循证精神卫生、循证口腔病学、循证管理。包括有人倡导循证中医学……。题记中所引用的循证医学创始人,原本供职于美国McMaster University,现受聘于英国牛津大学,为英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办者的Sactett博士的一段话,深刻表明了循证医学在他们眼里的突出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也表示认同。 何谓“循证”? 循证医学,全称Evidence-based Medicine,简称EBM,“就其本意而言,指的是临床医生对病人诊疗,都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决策需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科学证据也应是当前最佳证据”。(《循证医学》王家良主编)这段定义字面上很清晰,实际上颇为费解,至少暗含着很多值得品味的意蕴。 循证,中文之词也,英文的evidence,讲的是证据、可靠的依据;base即根基、基础。这个词组确凿的含义应该是,把医学(临床医疗活动)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或依据之上。国内临床医学教材《循证医学》一书中,便开宗明义地分析说:“为什么人们现在十分热衷于“循证”呢?最重要的恐怕是提示人们在医学实 践中务必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办事,不能单凭临床经验或过了时的或不够完善的理论知识办事。否则,就会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甚至于导致不良的后果”。 命题是针对问题而提出来的。很显然,透过表象看本质,“循证”医学之热,至少表明现代的医学实践很多情况下没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办事”。“仅凭临床经验或过了时的或不完善的理论知识办事”。然而,现代医学一直标榜自己是门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之上的,以严格的实验室结果为依据的科学。临床医疗的可靠基础是经得起反复检验的“医学科学实践”,即便是临床诊断,也以物化了的科学仪器为手段,客观化了检测结果为依据,并对大多数常见病的诊断形成了所谓的“金标准”。更不用说药物,所有临床用的西药都经过十分苛刻的科学实验认证,动物的毒理、药理、药代等一系列科学研究,…何以到了世纪之末,居然还要重新提出医疗实践必须建立在事实与科学依据之上,或是最佳的证据基础之上呢?这显然不作分析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更何况,循证医学一经提出,便广受重视,世界医学界包括中国,几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英国牛津大学,1995年成立英国循证医学中心,而在中国,在卫生部的支持下,1996年便正式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这本身都有着许多信息,透射出现代医学治疗体系的某种元素,包括方法论方面的一些困惑或悖论。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696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