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里庇得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
Mech 2016-11-20 21:42
苦雨斋译丛版的《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第二部是《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迄今读到欧里庇得斯读到最长的剧本。正文 1629 行, 57 页。注释 33 页,作者传记、编著引言和译者序连同注释 16 页。 故事梗概如下。海伦与帕里斯到了特洛亚。希腊诸国按照当年向海伦求婚时的誓约,捍卫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共同出兵征讨。联军又墨涅拉俄斯的兄弟阿伽门农统帅。但无风不能启程。预言者声称,阿伽门农言语冲撞了女神阿尔忒弥斯,须杀其长女伊菲革涅亚献祭。阿伽门农写信给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称要把女儿嫁给阿喀琉斯,请她送女儿到港口。发出信又后悔,另写一下说明实情,但被墨涅拉俄斯截回。兄弟之间发生争论,最后也有谅解。克吕泰涅斯特拉和伊菲革涅亚到达后,阿伽门农忧心忡忡,说话也模棱两可。阿喀琉斯来找阿伽门农准备带领自己国家的军队回去了,因为不能出发。克吕泰涅斯特拉却与他说起了女儿要嫁给他,他很莫名。后来他们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克吕泰涅斯特拉母女责备阿伽门农,但他解释面对群情汹涌,他也无奈。阿喀琉斯准备在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单独用武力保卫伊菲革涅亚,对抗联军。而伊菲革涅亚决定为了希腊牺牲自己。从容赴死。在砍头瞬间,被神摄走,留下一只鹿献祭。 整个剧本,围绕的一个伦理冲突。牺牲阿伽门农的毫无过错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去夺回墨涅拉俄斯的妇德有亏的妻子是否合理。每个人,包括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充分交流意见后,都觉得不是很合理。但出征行动不能放弃,因为群众的压力。群众的动机剧本没有写,但推测是为了希腊的荣耀,还有个人的荣誉和战利品。越是炮灰,越是渴望战争,这是古往今来的通例。经过十多年颠沛流离,那些幸存者不知道是不是会反省当年的主战喧嚣。这个冲突,伊菲革涅亚最终这样解释,远征特洛亚是为了希腊,不是为了夺回海伦,因此她自愿牺牲,也是为了希腊。这个说法,升华了远征行动的意义,也提升了她的精神境界。以超越理性的高尚,突破现实中的非理性困境,这也是种套路。 剧本中人物形象塑造很成功。阿伽门农犹豫不决。墨涅拉俄斯首鼠两端。阿喀琉斯大将风范,孔子所谓“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大概就是如此。不过他只是为了个人名誉和美女,与《伊里亚特》开篇因分配战利品而罢战性格一致。伊菲革涅亚深明大义,巾帼不让须眉。 所谓“名利危中来,富贵险中求”。已经有了名利富贵的人,可能反而羡慕平常人的安逸。阿伽门农面临失女之痛,感慨“我羡慕那些人,平安地过活,没有人知道,也没有荣誉 (18-19) ”。“光荣也即是危险,还有那好名心,看似甜美,却是和忧患相接近。 (22-23) ”机关算尽,仍无力回天。“我是落在怎么的必然的束缚里面来了呀,运命骗过了我,她是聪明,远胜过我的所有的计策。 (443-446) ”因此难免有人生无常之叹。“凡人没有幸运到底的,也没有人是幸福,因为不曾有人生而没有忧患的。 (161-162) ”未经碰壁,热衷者难以理解。 我觉得这个剧本有些希腊精神的代表性,单纯的性格,剧烈的冲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典街边三大悲剧作家雕像
热度 1 Mech 2016-8-17 09:30
走在马路边,忽然见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雕像,真有些莫名惊诧。惊诧之余,心中默念,久仰!久仰! ! 埃斯库罗斯 ( Aeschylus ) 索福克勒斯 ( Sophocles ) 欧里庇得斯 ( Euripides ) 他们所有现存作品都有汉译本,我见过的是收入 8 卷的译林版《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第 1 卷有 埃斯库罗斯的《乞援人》《波斯人》《 普罗米修斯 》《七将攻忒拜》《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第 2 卷是索福克勒斯的《 奥狄浦斯王 》《 奥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安提戈涅》《埃阿斯》《埃勒克特拉》《 特拉基斯少女 》和《菲罗克忒忒斯》。第 3 卷是 欧里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奥瑞斯特斯》《赫卡柏》《伊昂》《伊菲革涅亚在陶里克人中》和《海伦》,第 4 卷有他的《赫拉克勒斯的儿女》《埃勒克拉通》《请愿妇女》《疯狂的赫拉克勒斯》《腓尼基妇女》《美狄亚》和《希波吕托斯》,第 5 卷有他的《瑞索斯》《特洛伊妇女》《独目巨人》《酒神的伴侣》《安德洛玛刻》和《阿尔克斯提斯》 。 读过的三位作者的作品我加了链接,还有《 美狄亚 》,读过但博客里没有记录,以后或许补上。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26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