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极

相关日志

[转载]世界上只有这两个地方不会发生地震,原因令人惊奇
lulingkxw 2018-11-23 10:41
世界上只有这两个地方不会发生地震,原因令人惊奇 光明网社会 2018-11-21 07:45 话说,难道就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地震这个小恶魔吗?当然是有啦!就是南极和北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南北两极冰太厚啦! 据美国著名地质学家研究指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地区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南北两级千年冰雪覆盖,面积广阔,厚厚的冰层分量十足,因而会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巨大的压力。 而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会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发生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数十秒后才感到很强的水平晃动。 非常巧合的是两极冰层所产生的压力,刚好和地层构造的挤压相平衡,所以不会产生倾斜和弯曲,分散和弱化了地壳的形变,从而使得地震无从发生。 但平衡只是相对的,一旦遭到破坏,不仅南北两极将会爆发地震,世界上很多沿海平原地区将会被淹没。 所以,不用羡慕美国队长钢铁侠,关爱地球爱护环境,我们都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举报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北极松鼠的幸福生活
大毛忽洞 2017-7-13 12:25
1)北极的雪,雪下面住着松鼠 2)雪下面的窝,是睡觉用的 3)起床了,出来散步 4)在雪地和朋友约会 5)日上三杆,鼠约午后,爬出洞口,明送春波 6)看看,这位坐在雪地上等待情人口哨 7)冰天雪地,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8)爱情的故事诞生在雪地里 截图来自网络视频,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看图说话|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北极猫头鹰(续集3)
大毛忽洞 2017-6-4 13:51
1)母亲展望前程,再回头看看四个崽子,决策离开窝边,带领孩子到食物丰富的地方去 2)丈夫打猎回来,不见崽子,心里纳闷,于是放声呼唤 3)看看,这次抓到一个大家伙 4)一个崽子回应父亲的呼唤 5)于是,父亲叼着猎物飞到这个崽子身边 6)其他崽子也奔食物而来,一家人又团聚了 7)食物跑到了一个崽子的嘴里 8)北极圈的夏天,一派丰收景象 9)母亲站在前方的高地上,关注着崽子们 10)看看,北极圈的花 11)来个特写 12)母亲在视线范围内,观察着和引导着崽子们前进 13)崽子们朝着母亲发出叫声地方前进 14)有北极熊路过 15)父亲猫头鹰来躯干北极熊 16)母亲猫头鹰也提高了警惕 17)崽子们也小心翼翼 18)一条河流挡住了崽子们的去路 19)母亲猫头鹰关注着崽子们,号召崽子向前进 20)看看,北极的蚊子又大又多,海边既有食物,蚊子也少,母亲要带孩子们到海边 21)一只崽子过河了 22)母亲把孩子们带到了食物丰富的海边,四个孩子都长大了 23)崽子们开始练习飞行了,北极猫头鹰一家的故事讲完了 截图来自网络视频,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看图说话|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北极猫头鹰(续集2)
大毛忽洞 2017-6-2 07:38
1)丈夫出去打猎迟迟未归,妻子在焦虑地等待 2)她低空飞翔去巡视领地 3)窝旁边有一只海鸥伺机作案 4)她提高警惕,准备警告来犯者 6)来犯者跑了 7)丈夫打猎回来了 8)崽子们一拥而上,准备吃饭 9)弱小者总是在享受队伍的最后面 10)她猫头鹰发现情况不对,决定仔细调查 11)她猫头鹰果然发现了问题,她发现了孩子们两级分化,富态的太富态,弱小的太弱小 12)她猫头鹰心知肚明,弱小的长期吃不饱 13)她猫头鹰抢过食物,放到小的跟前 14)看看,母亲已经把食物递到弱小崽子的嘴边,无奈弱小的崽子嘴太小,无法一口吞下去 15)到嘴的食物还是没有吃到肚子里,这只弱小的崽子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希望 16)起雾了,变天了,这只最弱小的崽子,流落到窝的边缘,是真正的饥寒交迫 17)看看,这只最弱的,最小的崽子,饥寒交迫,孤零零地,此时此刻,能做什么梦呢? 18)她,猫头鹰母亲发现了弱小者的处境,心里也不是滋味 19)她猫头鹰决定过来看看孩子 20)看,母亲先给孩子温暖一下 21)她一边温暖着小崽子,一边期望丈夫早点回家 22)这只弱小的崽子,长期吃不饱,抵不过饥寒交迫,小崽子死了(一动不动了) 23)她猫头鹰,化悲痛为力量,亲自把死去的孩子撕碎了,喂给了其他孩子,这猫头鹰也知道历史典故 24)最弱小崽子的肉,给四个哥哥增加了卡路里,帮它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未完待续 截图来自网络视频,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看图说话|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北极猫头鹰(续集)
大毛忽洞 2017-5-31 13:30
19)看看,一窝四(+1)个崽子,大小不一,力气大的,个头就大,因为容易抢到食物 20)这窝就在土堆上,既不豪华,也不奢侈 21)这个崽子个头最大,眼睛也炯炯有神 22)个头小的那只,似乎只有个头的一半大,公平竞争,谈何容易? 23)父母也没有办法做到公平公正,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24)父母抓到了猎物 25)像是介于兔子和老鼠之间的哺乳动物 26)开饭了,排队也没有用,谁厉害谁就离食物最近 27)看看,这只弱小的,被排挤到了窝外面 28)父母有心向那只弱小的崽子倾斜政策,可惜力度不够大,没有什么事件效果 29)父母的倾斜政策似乎是虚晃一枪,弱者仍然吃到的很少 30)父母也不容易阿 31)那只弱小的崽子,跃跃欲试,似乎没有吃到多少 32)弱者越来越弱,而且根本挤不进圈子里去 33)当家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谁能把DNA传下去,就要偏向谁 34)还有个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35)过日子吗,就得实际点 未完待续 截图来自网络视频,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看图说话|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北极猫头鹰
大毛忽洞 2017-5-30 08:21
1)看看,这就是生活在北极圈的猫头鹰,那嘴像是一个中心,那两只瞳孔像是两个基本点 2)北极猫头鹰像是《天仙配》里的夫妻,恩爱而有分工。男的主要负责打猎,女的主要负责哺育孩子 3)刚孵出的小崽子,羽毛未丰,需要母亲的给予温暖 4)母亲在给孩子分配午餐 5)父亲去斗北极熊,保卫家乡,把北极熊赶走 6)这北极猫头鹰飞起来像是雄鹰 7)看看,那爪子就是进攻型武器 8)看看那眼睛,高瞻远瞩,一望千里 9)那雪白的颜色,如果翱翔在白云里,或行走在雪地里,可以说是完全隐身的 10)就像北极狐一样,它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颜色 11)孩子一天天长大,饭量一天天增加,女的在期盼男的早点带上猎物回家 12)女的准备去接应男的 13)可是丈夫在哪打猎呢? 14)小崽子挤在一起,可以暖和点 15)丈夫带着猎物回家了 16)妻子抢过猎物,亲自喂养孩子 17)看着女的喂养孩子,这男的心里美乎乎的 18)一只小崽子离开窝出来散步 未完,待续 截图来自网络视频,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看图说话|5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我的北极科考之旅
haibaraxx 2017-3-5 23:13
2016年6月-7月,我有幸跟随德国破冰船Polarstern参加了北极科考航次PS99,目的地是Fram Strait。以下是我拍摄的部分照片。
个人分类: 旅行|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欣赏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
热度 1 dengyigao 2016-9-4 22:45
欣赏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 “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这是说,在北极的冰天雪地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片的绿洲,在这个绿洲中,不仅有高等植物,而且还有森林。 这让没有去过北极的读者难于理解了。 大家也许都知道,在南极地区,几乎都为冰雪覆盖,即使有一点点绿色世界,那也仅仅是低等的苔藓和地衣。 是的!这正是北极与南极不同的重要一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北极壮观而秀丽的冰雪世界以及冰雪世界中的绿洲,并初步了解形成冰雪世界绿洲的原因。 壮观而秀丽的冰雪世界 说它壮观,是指格陵兰冰盖;说它秀丽,是指北冰洋中的冰山,与南极巨大的冰山相比而言。 先说壮观的格陵兰冰盖和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冰川。 从空中俯瞰斯瓦尔巴群岛,那起伏的高原,那冰天雪地的地貌,酷似我国的青藏高原(照片35);在那起伏的高原上,常常可见冰川运动形成的弧状图形(照片36)。 照片35俯瞰斯瓦尔巴群岛上的雪山 照片36俯瞰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冰川运动留下的弧形图案 当你在晴天乘机飞过世界第二大冰盖-格陵兰冰盖上空时,那冰雪的变化要远比斯瓦尔巴群岛上复杂多了。 如果飞机从格陵兰冰盖东侧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起伏不平的雪山(照片37),有时会遇到雪山上的晨曦(照片38)。当飞机飞入格陵兰冰盖中部偏西的时候,俯瞰冰盖上冰雪融化形成的冰湖,那又是另一番景色:冰盖上,冰雪融化形成奇形怪状图案的冰湖,星罗棋布,有的是长条,有的呈环状,有的呈一串小湖泊(照片39~41)…… 照片37俯瞰北极格陵兰冰盖东侧的雪山特写 照片38俯瞰北极格陵兰冰盖东侧的雪山晨曦 照片39.俯瞰格陵兰冰盖上星罗棋布的冰湖 照片40.格陵兰冰盖融化形成的冰湖 照片41.格陵兰冰盖上的冰湖有的组成美丽的图案,令人浮想联翩 在格陵兰海域,奇形怪状的冰山比南极海域的冰山还要多样。请看,有的像“巨轮入海”,有的酷似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有的宛如“笑傲江湖”,那是在冰山之巅兀立的北极三趾海鸥,有的如多层宝塔(照片42~45);有的如漫游北冰洋的海轮(照片46),有的酷似冰的波涛(照片47)…… 照片42北极格陵兰海域宛如“巨轮”的冰山 照片43.宛如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 照片44.海鸥兀立冰峰 照片45.冰塔兀立 照片46 北极格陵兰海域漫游的冰山 照片47.冰的波涛 冰雪世界的绿洲 然而,在北极壮丽的冰雪世界中,却独一无二地具有广阔的绿色世界。 在格陵兰冰盖旁边,生长有色彩丰富的蒲公英(照片48),有普遍生长的北极木棉花(照片49) 在北纬75度到79度的斯瓦尔巴群岛,在格陵兰岛的北极地区,随处可见美丽的木棉花、虎耳草、蒲公英、罂花,诱人的蘑菇,贴地生长的北极柳,以及各种各样的花草(照片50~53),每当夏去秋来时,北极仍然有红叶的秋韵)…… 在挪威最北的大城市通索(也翻译为特罗姆瑟),接近北纬70度,但仍然具有丰富的森林(照片54)。 照片48.格陵兰冰盖旁边的蒲公英 照片49.北极普遍的木棉花 照片50.北极的罂 花 照片51.北极的蘑菇 照片52.北极的虎耳草 照片53.北极的活化石:仙女木 照片54.北极(北纬70度)的森林 关爱北极奇特的冰雪世界 为什么沿挪威海和斯瓦尔巴地区的自然景观如此特殊呢? 原来,北大西洋暖流把较低纬度(北纬50度以南)的暖水沿着挪威海自南向北输送,一直到达北纬80度附近(图1)。据海洋大气学家计算,自南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暖流可以使挪威海域上空的大气每年升温约达摄氏20度。从多年平均的北半球地面气温来看,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高5~20摄氏度(图2)。此外,北大西洋暖流还带来充足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因而使得受它影响的斯勘狄纳维亚半岛西岸和斯瓦尔巴得群岛上的自然景观与其它北极地区迥然不同,成了冰雪世界中的绿洲。 图1北大西洋暖流(红色) 图2北大西洋暖流带来北极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 在格陵兰西海岸,虽然没有像北大西洋暖流那么强的暖流,但仍然有较弱的暖流流过西海岸,因此,那儿也有绿色的世界。 北极美,美在它的壮丽的冰雪世界;北极奇,奇在壮丽冰雪世界中有绿色的世界。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在融化退缩,冰山也在融化。人类应该尽可能地约束自己,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减小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并给人类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充分时间。
8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亚北极”生活——欧陆北极穿越散记1
热度 7 博物 2016-8-16 06:11
经过16个小时飞行,今天(8月15日)上午10:00顺利抵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城市——卑尔根(N60°),接下来,将跨越18个纬度,直抵北极腹地(N78°),如果不含航空距离的话,陆地行程2000公里,如果再加上6月份刚刚完成的陆地北极春季任务(跨越纬度、行程总公里数一致,路线不同)的话,本年度在该地区将完成4000公里的样线踏勘工作,几乎涵盖欧洲北极地区“亚寒带针叶林-极地苔原”的所有生态类型,重点工作主要在两个自然带的过渡地区展开...... 工作之余,还带了一档科普节目和一档纪录片的拍摄,虽然“浪费”了不少精力与体力,但在牵强的、略有“不务正业”之嫌的“ 科普工作有时可能会更重要些 ”的“一念之差”促使下,还是应承了下来。以下就是为制作这些“副产品”所产生的副产品,如同“副册又副册”里的花袭人,是为“散记”。 (1)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亚北极”生活 虽然这里地处“亚北极”,距离北极圈还有6个纬度多,但“北极”生活似乎已经提前到来,首先是极昼,现在是东二区时间20:12分,可这太阳呢,啥时候落山呢?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可能不会再遇上这样大的城市了,漫游一番,一边缓解飞行的疲乏,一边看看这里的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里的山体多为花岗岩山体,当地人就地取材,铺就了这花岗岩路面,后来,后世子孙在上面铺就了现代化的沥青路面,好像还是没有“ 原生态”的结实 中国人拿大黄(蓼科,大黄属)治疗胃肠系统疾病,是著名的苦寒药,可欧洲人将其用来吃,食用大黄 Rheum palmatum 是生活在寒温带人们喜欢的 零食,栽培食用其肥硕多汁的肉质叶柄,味酸,可以拌沙拉或做蜜饯 卑尔根,海滨城市,银鸥代替了乌鸦作为城市清洁工的生态位置,这是银鸥 Larus argentatus 的一只亚成体 瞧,它会和鸽子抢食,但吃惯了粮食的鸽形目成员怎竞争过靠猎杀起家的鸻形目成员呢? 瞧,它在驱赶自己的竞争者 这是第一年成体,头顶上的褐色斑点还未尽数褪去 既然这里是三百多年历史的渔人码头,怎能不去看看渔获,以了解这里海洋中的生态环境,这是挪威海北段-北冰洋上出产的北极甜虾 Pandalus borealis ,由于出水就要马上加工,因此我们吃到的都是冷冻的熟虾,这时节几乎个个带籽(卵) 所谓“雪蟹“也好,”帝王蟹“也好,其实都是蜘蛛蟹科家族的成员 瞧,还有鲜活的 这个海域,自然少不了主角——挪威三文鱼,怎么又是商品名?大西洋鲑 鲑鱼籽自打维京时代起,就是餐桌上的珍馐 还有大西洋鳕制成的鱼鲞 当然还有形容不典但味道十分鲜美的紫贻贝,以上海产是北大西洋暖流所带来的恩惠 当然,亚寒带针叶林的贡献也不小,这是林下供应的浆果——树莓(蔷薇科)、蓝莓(杜鹃花科)和草莓(蔷薇科),以及用它们生产出的果酒 这个我不会去尝,图片中的剪影分别是驯鹿、驼鹿和鲸 草坪上的白鹡鸰 欧洲的家麻雀,和我们国家的“主流麻雀”——树麻雀不同,两腮上没有深褐色的圆形斑块 谁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家鸦的颜色就和喜鹊一般 这是野罂粟,注意,可不是罂粟,是野 — —,它不能被制取鸦片哟! 这是难得的园艺栽培品种——天鹅绒玉簪 这么美丽的树,就是著名的欧洲山毛榉 瞧,苔藓在树干上作精美涂鸦 以上两张都是苹果的本家(蔷薇科、苹果亚科)栒子属的果实,寒温带特有观赏植物 这就是美丽的卑尔根,我们的北极出发点 (博物地理 段煦 文字/摄影 2016-8-16 0:00于卑尔根)
个人分类: 博物感言|101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寻东找北,就去东北
热度 2 huailu49 2015-10-7 07:56
首先要感谢小张老师的记挂! 这次准确地说是去了黑龙江,因为中国最东和最北的地方都在黑龙江:最东的地方是在抚远,最北的地方是在漠河。考虑到天气渐冷,于是先去了漠河的北极村和北红村,然后才去抚远的乌苏镇和黑瞎子岛。此外还顺带去伊春、黑河、五大连池、虎头、镜泊湖、太阳岛等处走了一遭。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22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南极的美国和北极的俄罗斯
热度 6 st69786 2015-8-17 01:29
南极的美国和北极的俄罗斯 贺飞 北京大学 近年来,极地的科研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外交、地球物理、气候变化和宇宙起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 8 月 14 日 的《科学》上同期的两篇文章 分别介绍了美国在南极和俄罗斯在北极的相关活动。 我们来看看美俄在极地研究都干些啥? 南极的美国:开展大规模科研活动 近期, 美国科学院公布的一份 新研究报告 得出结论:美国南极研究需要更新调整计划及更好的设备,但投入仍是一个难题。这份报告是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项目进行的第三次组织的对其资助的 美国南极计划 的 5 年主要评估,评估是在预算收紧和仪器成本攀升背景下开展的,旨在梳理相关研究并提高效率。评估建立在 2011 年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基础上, 2011 年报告识别了南极和南部大洋的未来重要研究领域。这一次,科学基金会要求委员会给出南极大陆未来十年研究的战略愿景,识别特定的研究优先领域,并考虑计划的后勤保障需求。 由于南极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南极科研成本也高于其他地方,仅 NSF 及其极地计划局每年就大约投资 7000 万美元的科研和大约 2.55 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 美国科学家 早在1830年就踏上了南极大陆。美国自1956年以来对南极的科考从未间断,并于1959年正式出台 “美国南极计划” ( United States Antarctic Program , USAP) , 其宗旨为“ 促进与其他国家在南极的考察合作、保护南极环境、保证公平科学地利用南极资源 ”,并指定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负责管理美国对南极的所有考察和科研活动。美国认为其南极研究的目的有三: 了解南极大陆基本情况及南极的生态系统;研究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反应;以南极为平台,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及太空环境。 从其科研领域所涉及的学科来看,包括天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冰川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等10多个学科。 美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科考站有3个,此外在每年南极夏季期间还会在一些地点建立夏季考察营地。位于南极罗斯海西南角罗斯岛上的麦克默多站规模最大,也是各国南极考察站中最大的一个。该站夏季时最多超过1000人,冬季时最少也有200人左右,是美国在南极考察的枢纽。建于1970年代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位于南极点附近,主要开展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在100到240人之间。位于南极半岛西岸的昂维尔岛帕默考察站最小,主要进行海洋生物学等学科的考察研究,考察站人员在10到40多之间。 NSF 极地计划局统计数据显示, 每年有3000多名包括美国科研人员和后勤支持人员到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美国南极科研主要由来自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大家可向NSF竞争申请南极科研经费。南极考察和科研的运行、技术和后勤等支持则是由一些建站承包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保障。 除NSF外, 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在 2014 年 11 月宣布启动一项为期 6 年的 “冰桥行动 2014 ” 南极研究计划,研究目标是观测南极大陆冰盖、冰川和海冰变化。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地基冰川航空测量计划,旨在利用多源航空遥感传感器(包括机载激光雷达)获取南北极的对地观测数据,揭示地球南北极变化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计划利用航空测量数据绘制南北极地区所有冰层、冰架和海冰分布的三维地图。 一直以来,美国的南极研究是由科学家的 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没有设定优先方向。美国科学院的这份研究报告采纳了超过 450 名南极研究科学家的意见,除了继续开展科学家驱动的 “核心研究计划” 外,提出设立 3 项优先研究计划 : 冰盖变化计划 将研究回答什么造成南极的冰损失和其未来走向,以及其如何贡献海平面上升。 南极基因组计划 将观察适应这一地区极端条件的独特生物,研究其在变化的环境中是如何改变的。下一代 宇宙微波背景 (CMB) 计划 将深度探测宇宙的起源,相关的研究已在南极点的 BICEP 望远镜上展开(这一计划还将包括智利的望远镜)。 报告的研究委员会在选择这些优先方向时,主要考虑那些引人注目的科学问题、有潜在的高社会影响以及国内国际合作潜力巨大的项目;而不考虑那些需要太多资源的计划,如后勤保障需求巨大的 第二代 IceCube 中微子观测站 的建设计划等。美国这一优先计划同由来自 22 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决策者组成的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 ) 2014 年在《自然》 上列出的 6 个优先研究方向十分接近。 美国南极研究和基础设施更新耗费巨大,预算尽管巨大,但相对其规模来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何在三个新提出的 主题驱动项目 和以前的 科学家驱动项目 之间分配经费将是 NSF 南极项目的一个挑战。 NSF 在 2012 年召集专家识别了南极基础设施需要更新的几个领域 , 新报告进一步强调这一需求的紧迫性,如更好地天气预报、改善抵达大陆深处站点的陆地和空中交通以及更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力。南极点站的数据传输能力已经落后,下一代 CMB 计划将进一步加大站点的带宽需求。此外,还有船只保障,例如美国目前在南极仅有一艘 40 年船龄的“极地之星号”重型破冰船。 北极的俄罗斯:忙于 控制北极海床 俄罗斯 8 月 3 日 发表声明,认为北极海底 罗蒙诺索夫 山脊和大致平行的阿尔法 - 门捷列夫山脊都是俄罗斯大陆架的延伸,因而 拥有北极点附近的 120 万平方公里海床,并提交一份新的海底地图, 给出 120 个岩石样品的分析,其中包括采自门捷列夫山脊的玄武岩,来支撑这一声明。这样一来, 有关北极海床所有权的斗争白热化,其他北极国家如丹麦已宣称拥有俄罗斯声称领土的部分区域,加拿大也计划提交领土重叠的声明。 这些相互竞争的声明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因为 1994 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UNCLOS) 》将领土声明同海底地质的精细构造联系起来。目前法律允许每一海岸国家控制一个从海岸线延伸 370 公里 的专属经济区 (EEZ) 。但如果一国能提供地质研究证明其大陆架从其海岸向海底倾斜并越过专属经济区,那么该国便可以极大地扩充其海底资源声明(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藏,但不包括水体海洋生物 ) ,可额外得到 278 公里 。这一“大陆架延伸”规定可以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扩展其海床边界达 50% 。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北极国家也正在谋求类似利益 ( 美国尚未批准 UNCLOS 不能参与 ) 。 其实,俄罗斯早在 2001 年就通过研究后声称拥有大块的北极海底,伸展到北极点,提出 罗蒙诺索夫 和门捷列夫山脊两个水底山范围是其大陆的延伸。但在 2002 年,由 21 名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在评估这些声称背后的科学性后,建议俄罗斯修改后再提交 。联合国这一决定加速了北极国家对北极海床的绘图和采样研究,令地球科学家非常高兴 。装备有声纳和地震绘图系统的船只,利用声波绘制海底地图,在温暖的冰开的夏季交叉往来于北极。挪威也给出这种数据来支持其成功的 2009 年大陆架声明。丹麦去年联合格陵兰岛 ( 由丹麦代行外交事务 ) 认为对分北极的 罗蒙诺索夫 山脊是格陵兰岛大陆架的延伸,他们据此声明拥有 895,000 平方公里的海床,延伸过了北极点到达俄罗斯和加拿大先前声称的区域。 科学家对北极点领土竞争是欢迎的,因为可以增加研究北极海床的经费。目前,相关国家都在围绕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北极开展研究,如山脊系统是大陆的一部分还是洋底壳。支持门捷列夫山脊是大洋壳的一部分以及支持 罗蒙诺索夫 山脊是源自大陆的结论都存在,大家都想将相关结果提交给联合国专家组。其实专家组仅提供咨询意见,最终决定海洋边界的人还得是凭借各国实力的各国的外交官。 参考文献: Gramling, C (2015) 'Report sets new goals for U.S. Antarctic Program' Science 349 (6249) 676 Laursen, L (2015) 'Russian claim heats up battle to control Arctic sea floor' Science 349 (6249) 678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5. A Strategic Vision for NSF Investments in Ant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 Research.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Kennicutt, M C, Chown, S L, Cassano, J J, Liggett, D, Massom, R, Peck, L S, Rintoul, S R, torey, J W, V, Vaughan, D G, Wilson, T J and Sutherland, W J (2014) 'Polar Research: Six priorities for Antarctic science' Nature 512 (7512) 23-25 Gramling, C (2012) 'Needed Antarctic Upgrades Would Trim Science Budget' Science 337 (6093) 397-398 Malakoff, D (2002) 'Nations Look for an Edge in Claiming Continental Shelves' Science 298 (5600) 1877-1878 Krajick, K (2007) 'Race to Plumb the Frigid Depths' Science 315 (5818) 1525-1528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5325 次阅读|6 个评论
地球的冻疮(地学科普之51)
热度 45 Majorite 2015-2-3 06:10
地球的冻疮 (嵇少丞地学科普之51) 这不是地球的青春痘,而是地球的冻疮,因为这些痘痘长在地球上靠近北极圈的寒凉地带,确实是冻出来的包包,形状像顶部开花的庆丰包子,底部直径最大可达600米,最大高度可达70米。小的包包又像南翔小笼包子,底部的直径只有几米,高几十厘米到1-2米。包子顶部,包子皮很薄,而且常常高洼不平,时有塌陷,经常出现纵横交错的裂隙 。无论是做工粗放的 庆丰包子还是精作的 南翔小笼包子, 包子馅或肉或菜,而我这里所说的包子内中的 馅 却是冰块。 夏天所见的 俄罗斯Yamal半岛的冰肿 秋 天所见的 俄罗斯Yamal半岛的冰肿 加拿大冰肿国家公园 加拿大冰肿国家公园 阿拉斯加的 冰肿 消肿后留下的伤疤——凹坑(俄罗斯Yamal半岛)。雨水积累多了成为圆湖。这不是陨石坑啊 加拿大冰肿国家公园 地球的冻疮,英文叫Pingo 或 Hydrolaccolit,翻译成中文叫冰隆、冰丘、冰肿、冰皋、冻胀丘等。中国境内已知最大的冰肿出现在 昆仑山 垭口(青藏公路62道班),它底部直径40-50米,高达20米。不过最漂亮的冰肿还是在加拿大北方与西北(例如, Tuktoyaktuk )和美国阿拉斯加(例如,Kadleroshilik), 冰肿甚至成为加拿大的国家地标( Pingo National Landmark ,加拿大冰肿国家公园,内有8个规模较大的冰肿)。此外,格陵兰、俄罗斯的西北利亚以及挪威的 Spitsbergen 地区也有很好看的冰肿。全球有名子的冰肿就有11,000个。 冰肿,说到底是一种冻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冰缘地带。 每当寒凉季节,土石之下的透镜状水体结冰,造成巨大的体积膨胀,地面隆起。周围的冻土造成的向下的垂直压力驱动周围的液态水向中间冰体底部流动,于是,冰肿下面结更多的冰,冰体越来越大,冰肿越来越高,冰肿馒头状的表面积不断增加,顶部冻土拉张减薄。此外,还造成圆环向拉伸,于是形成放射状拉张裂纹。随着冰肿的表面坡度不断增加,部分破裂岩块与土壤滑落下来。每当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冻土与冰体部分融化,冰肿会适当地缩小。总之, 冰肿是否逐年长大,主要取决于每年的平均温度。如果,气温不断变暖, 则冰肿逐渐缩小, 最终完全垮塌,形成圆湖(Thermokarst),或者留下大石块在周围、小石块与砂子在中间的同心圆构造, 这在加拿大魁北克北部狂野中常见。如果气温不断变冷, 则冰肿逐渐长大长高。例如,加拿大的Ibyuk 冰肿(300直径,49米高),年龄已有1000多年了,即使现在每年还能增高2厘米。有些小的冰肿,冬天出现,夏天消失。 水与冰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冰肿主要分布在冰缘地带 青藏高原的冰肿给修建青藏铁路造成不少困难,影响路基稳定性, 为了消除其不良影响不得费时、非工、费料、费钱。 冬天的冰肿造成路面的弯曲 咬开包子见到馅, 原来是冰。 由于岩土的热传导性差,一定深度之下的冰体即使在夏天也得以保存 冰肿塌陷成湖, 气候变暖。不要以为是陨石坑 夏天正在消融的冰肿 消肿后的伤疤——圆圆的水潭 加拿大北部 冰肿垮塌后形成的“热卡斯特湖” 完全消肿后的伤疤, 以图为主,膨胀破裂清楚可见 消肿后留下的伤疤 要去加拿大的冰肿国家公园, 必须先到 爱斯基摩 小镇—— Tuktoyaktuk (意思是“很多驯鹿经过的地方”),北纬 69°26′34″N ,西经133°01′52″W , 那里有一个简陋的机场。小镇住是爱斯基摩人(又叫因纽特人), 黄皮肤,黑眼睛,与中国的西藏人或蒙古人相像,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亚洲大陆,很久很久之前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 “爱斯基摩”是印第安人给他们起的名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爱斯基摩人更喜欢叫自己“因纽特人”,在他们的语言中,因纽特是“真正的人”的意思。因纽特人的确吃生 肉,他们传统观点认为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其实是对北极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在北极这种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在外打猎的人那能找到木材生火做饭?爱斯基摩人的传统食品全是肉, 例如海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等。因纽特人的帽 子是用狼皮做的,衣服里面的是雪鹅的羽绒,50只雪鹅的羽绒才能做一件羽绒服,全手工制作,御寒水平一流。 因纽特人的浪漫生活 ( 照片来自Sasha Leahovcenco ) 因纽特人的全部家当 火星上这种构造是否也是冰肿呢?有冰就有水,有水就可能有生命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2353 次阅读|46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九:壮丽的冰川
热度 15 张海霞 2014-9-16 08:37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这一集是介绍壮丽的冰川和自然风物,这也将是这次北极图片的最后一组了,敬请大家欣赏,如果感兴趣而欢迎参加10月4日上午10点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北极科考讲座。 北极冰川 冰川下的生命 别有洞天 冰河世纪 冰川泛舟 畅游北冰洋 水墨冰川 北纬80度 北极小镇 夕阳下的宁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八:北极的植物
热度 2 张海霞 2014-9-3 17:46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这一集是介绍绚丽多彩的北极植物,那些寒天冻地上顽强绽放的生命,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北极罂粟(Papaver radicatum) 北极罂栗,在十几厘米高的纤细的花梗上,顶着一朵朵杯形的黄花,显得格外艳丽。实际上,它那杯形的花朵,就象是反光镜一样,利用鲜艳的花瓣,将太阳的能量聚焦到花蕊上,以提供热量,保证花蕊能正常发育和生长。 北极棉(Scheuchzeri Eriophorum) 北极棉,生长在北极,当地俗称“雪绒花”,每一颗都顶着一个小小的绒球,白白的一片,像是散落在苔原上的无数珍珠,实际上,它们就是用这些小球保护自已的种子、免受冻害的。北极棉经常大面积地生长在水塘边,大片大片的北极棉远看就好像一片积雪一样,非常美丽。 北极岩荠(Cochlearia Officinalis) 岩荠,植株矮小,茎叶光滑肉质。茎叶丛生,肾形叶片生在多汁的叶柄上,叶片很小却很坚硬。花朵很小,通常在夏季开花,总状花序。果实为短角果,果实丰富。北极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岩荠,在形态上有微小区别,很难判断。 丛生虎耳草(Saxifraga Cespitosa) 丛生虎耳草,植株非常矮小,丛生在枯叶或苔藓草甸中,茎杆紧贴地面,每个叶片有3-5个裂口,上面分布着腺体,看起来像萼片。开花的茎有5-250px高,每个花茎有1-2朵花,花朵白色,花瓣长度是花萼的2倍。有的不同种的花朵花茎较短,花朵为淡黄色或淡绿色。 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 丽石黄衣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地衣,经常生长在岩石表面。被广泛用于地震、地质、气候、考古、岩画等研究领域的“丽石黄衣测年法”,就是用这种植物的生长年限对冰川沉积物进行年代测量,如我国的宁夏大麦地岩画断代研究中就采用了这一方法,但它易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 马先蒿(Pedicularis Hirsute) 马先蒿,植株5-250px高,茎杆多毛细嫩,花冠有粉红色和白色的,根部膨大略显灰黄色,叶缘呈锯齿状,叶片多毛,能防止水分蒸发和抗风。通常沿着水边生长,甚至能在冰雪融化的水边生长,遍布斯瓦尔巴德群岛. 无茎蝇子草(Silene Acaulis) 无茎蝇子草是垫状植物,丛生,叶窄,边缘具短的硬毛,花为粉红色。主要生长在干的、砾石多的地方,长在地上像是一团红绿相间的鼓包。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花一般是从南面开始开放的。 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 常绿植物,匍匐状小灌木,形成大片的草垫。茎杆是木质的,弯曲蛇形地紧贴地面形成分枝,。叶片光洁鲜绿,花梗3-10 cm,有8个花瓣,花瓣为奶油黄色。所结的果实上有柔软的白毛,能够有利于散播种子。仙女木生长在冰雪融化的沙砾或不毛之地上,形成了有利于植物共生的石灰质土壤,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仙女木是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雪毛茛(Ranunculus Adoneus) 四棱岩须(Cassiope tetragona) 肾叶蓼 灯笼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七:北极的驯鹿
热度 2 张海霞 2014-8-26 18:53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 、 斯瓦尔巴德群岛驯鹿 (SvalbardReindeer) 是驯鹿的亚种之一,上体背部披毛褐色,有光泽;冬季皮毛比夏季颜色较淡,会出现浅灰色或黄白色。沉重的鹿角,在 7 月至 9 月会脱落,栖息于高地苔原、成熟的针叶林区。一般聚 3 到 5 个的小群。以各种植物为食,主要是石蕊、苔藓、地衣、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树皮和幼树苗。 2 、 斯瓦尔巴德驯鹿具有多样化的饮食,会吃几乎所有类型的植被,除了少数例外(如北极白石楠),因此在北极一些富饶的苔原地区很常见。在冬季驯鹿吃山脊、山坡、高原和其他地区的苔花。在夏季出现在有茂密的植被,一般是山谷平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驯鹿花大部分的时间进食,在此期间,积累大量的脂肪量。这种脂肪在冬天植被稀少的时候就可以便于度过艰难的寒冬。 3 、 斯瓦尔巴德驯鹿一般聚 3 到 5 个的小群,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季节性气候条件下。动物表现出经常久停不动的行为,从而降低自己的能源需求,它们具有发达的能量储备能力(包括脂肪和肌肉组织),以备在冬季食物匮乏时调解。它们在寒冷的冬天也有很好的绝缘皮毛,并有能力在冬季极端气候条件下期间,可以通过的雪或冰面下找到足够的食物。 4 、 斯瓦尔巴德群岛驯鹿的雄鹿明显大于雌鹿,有较大的鹿角,但值得一提的是,雄鹿和雌鹿都有鹿角。雄鹿的体重约 65 千克,春季和秋季达 90 千克,而雌鹿的体重约 53 千克,春秋季达 70 千克。雄鹿的长度是 160 厘米,雌鹿约 150 厘米长。斯瓦尔巴德驯鹿腿较短,头圆。上体背部披毛褐色,有光泽;在冬季比在夏季皮毛颜色较淡,肚皮经常出现浅灰色或黄白色。雄性沉重的鹿角,在 7 月和脱落,有延至八月至九月期间。女性的鹿角从 6 月份开始脱落,通常可以保留整整一年。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六:憨态可掬的海象
张海霞 2014-8-20 20:30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 、 海象 (Walrus ,学名: Odobenusrosmarus) 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所以海象的学名,若用中文直译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壳,看起来十分丑陋。 2 、 海象的皮肤厚而多皱,厚度可达 1.2~5 厘米,皮下脂肪厚 12~15 厘米,足以抵御北极的严寒。海象的皮肤和皮下脂中密布血管,裸露无毛的体表一般呈灰褐色或黄褐色,但常常出现一些奇妙的变化。在冰冷的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动脉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受到了限制,体表就变为可怕的灰白色,而登陆以后,血管膨胀,体表则呈现出棕红色,尤其是一群海象卧伏在一起的时候,就如同铺在岩石上的一块巨大的棕红色地毯。 3 、 海象视觉较差,但嗅觉与听觉却颇为敏锐。群体在睡觉时总会留下一只放哨,发现有危险来临时,便立即发出公牛似的吼声,将同伴唤醒,或用獠牙碰醒身旁的其他个体,并依次传递临危警报。如果群体较大,放哨的还常常在水里游动,不断探出头来监视周围的情况。图中的这只小海象就是保护陆地上一群海象们的“哨兵”。它的天敌主要是北极熊,常常捕食幼仔,但较少进攻身躯庞大的成体。另一个主要天敌是号称“海中霸王”的虎鲸,如果相遇,海象只能急速地逃到陆地上,使不能登陆的虎鲸毫无办法。 4 、 海象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沿岸陆地或浮冰上度过的,在那里繁殖、换毛和休息,常常是成千上万只紧紧地挤在一起,彼此相依,有的不停地用鳍肢磨擦身体来驱赶身上的寄生虫,既使在睡眠中也不停息。图中的这只海象就是在“干洗脸”呢!站在海象周围观象时,能够闻到海象身上的臭味随风飘来,可见海象即使常年泡在水里,身上也不是那么干净啊!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4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五:北极霸主-北极熊
热度 4 张海霞 2014-8-17 11:24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 、北极熊(Polar Bear)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憨态可掬。按动物学分类属哺乳纲,熊科。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7250px,体重一般为450-650kg。而雌性北极熊体型则比雄性小不少,身长约220~6750px,体重约300~450kg。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营养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650kg以上。北极熊的身体内,脂肪占据了约25%的体重。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可以闻到数公里外的气息;它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 2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只北极熊,它是公熊,刚刚享用完美味的海豹,小憩之后,开始巡视附近有没有闻着气味寻来的其它北极熊。如果没有,它便会继续享用剩下的美食。而它“巡逻”的这段时间,恰好让等候已久的北极鸥钻了空子。 3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二只北极熊,是在观看鸟类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我们赶到时,它正准备下水游泳。它下水后并没有太大幅度的游动,而是在水里泡了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又上岸了,感觉像是冲了一个冷水澡一样,颇为可爱。 4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三只北极熊,它恰好处在我们准备登陆的半岛上,于是我们只能放弃登陆计划,改为看熊。这只熊是一只非常瘦的熊,而看得出来它非常饿,右图中,它正在翻动石块来寻找石块下面的小虫子吃,相信它看到就在岸边不远处的我们,一定非常眼馋吧! 5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第四只北极熊,它也恰好处在我们准备登陆的岛屿上。这只熊正在享用美食——海豚,北极熊的捕猎方式并不适合捕猎海豚,但它还是幸运的捕到了一只。别看北极熊外表憨厚可爱,但实际上它还是很凶残的,我们隔得远远的都能闻到血腥味。等在北极熊身边的鸟是北极鸥,它正在等待北极熊享用完美食后分一点残渣。 6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后一只北极熊。由于我们离这只熊非常近,所以我有幸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从这只熊张开的大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舌头是深蓝色色的,因为舌头上密布静脉血管,看上去是黑色的,而实际上,北极熊的皮肤也是黑色的,只是被毛发掩盖了,看不出来而已。北极熊的毛发并不是白色的,而是透明的中空管,它可以反射周围的光线而显出白色。有时,北极熊的毛发是黄色的,这是因为它们经常在水中游动,身上沾染了些许泥沙,所以会显黄色,所以一般年龄越小的北极熊越白。 还有更多北极熊的可爱照片: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7812 次阅读|4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四:鸟类的天堂(3)
热度 1 张海霞 2014-8-13 18:59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 、长尾鸭 (Long-TailedDuck) 是一种中等体形的海鸭,它们主要在苔原水池和沼泽中繁殖。雄性的长尾鸭有长而尖的尾巴( 10 到 15 厘米)和深灰色的鸟喙。在冬季,雄性白色的脸颊上有一个暗色的斑点。在夏季,雄性的头部、颈部和背部是黑色的,脸上有白色的斑点。雌性有褐色的背部和一个相对短而尖的尾巴。在冬季,雌性的头和颈白色的且有一个黑冠。在夏季,雌性的头部是暗色的。图中的两只长尾鸭都是雌性的成鸟。 2 、管鼻鹱 (Northern Fulmar) ,又称暴风鹱,是一种迁徙鸟类,这种鸟形似海鸥,夏季栖息在北极的池塘附近。管鼻鹱嘴尖略呈钩状 , 趾间有蹼。一只管鼻鹱只生一个卵,真是少生优生的模范啊!管鼻鹱的鼻腔像是一根管子一样,它也因此得名,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鼻腔通道中有盐腺,可以用来淡化它们喝进去的海水,并从鼻腔中排出一股含盐量较高的溶液。 3 、粉足雁 (Pink-FootedGoose) 是一个在格陵兰东部、冰岛和斯瓦尔巴德群岛哺育,在欧洲西北部越冬的物种。它拥有一个短小的喙,喙的尖端和底部是黑色的,中部是亮粉色的,非常独特。它有着一双粉色的脚,它也因此得名。它的身体是灰褐色的,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臀部为白色,尾巴为灰色,有白尖。它们几乎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在夏天,它们广泛食用陆地上和水中的苔原植物。像图中这样大群聚集的粉脚雁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并不是那么常见,它们一般只会在有好的食物的地方大量聚集。 4 、紫滨鹬 (PurpleSandpiper) 属于中小型涉禽,栖息于海岸、近海岸沼泽、河川等地。繁殖于多雾的北极高地,越冬地北至格陵兰和英国;体呈淡灰色,脚和嘴黄色;在野外易于接近。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草丛中筑巢。当有天敌接近它们的巢穴时,它们有时会装作受伤把天敌引走。 5 、雪鹀 (Snow Bunting) 是相当大的,翅膀很长的鹀类。在飞行时,它的白色翼斑使它变得容易识别。繁殖期的雄性是难以认错的,它所有的羽毛都是白色的,背部为黑色;繁殖期的雌性是背部是灰黑色的,鸟喙则是黄色的,且尖端为黑色。图中的这只雪鹀就是雄性的。不像大多数的雀形目鸟类,它的跗骨是有羽毛的,可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没有其他的雀形目可以像这个物种一样在冬季到如此北方,除了渡鸦。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48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三:鸟类的天堂(2)
热度 1 张海霞 2014-8-12 18:02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 、黑海鸠 (Black Guillemot) 是一种中等体形的海雀。成年的黑海鸠通常拥有黑色的身体、白色的翼斑、细长的暗色鸟喙以及红色的腿脚。在冬季,它身体的羽毛颜色是浅灰色的,而腹部则是白色的。它们通常在临水的岩石上孵蛋。它们会下潜来寻找食物,主食鱼和和甲壳纲的生物,有时也会吃软体动物、昆虫和植物等。 2 、厚嘴崖海鸦 (Brunnich's Guillemot) 是海雀科体形最大的成员之一,它的成鸟头部、颈部是黑色的,背部、腹部和翅尖是白色的。它们的鸟喙又尖又长,有一个小小的圆形黑尾巴。这个物种在繁殖地会发出各种尖利的呼叫,但在大海中却很沉默。厚嘴崖海鸦除去繁殖的时间外全部生活在 8 ° C 以下的海水中,而繁殖时它们则密集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它们繁殖所需的领地是所有鸟类中最小的,每只鸟只需要不到一平方英尺,这一点从照片上它们密集的聚集在一片小小的石崖上也可以看出来。尽管它们一窝只孵一只蛋,它们却仍是北半球数量最多的海鸟之一。 3 、欧绒鸭 (Common Eider) 是一种分布范围广的海鸭,它在北极和北温带地区孵蛋,冬天却要飞到有点遥远的南部温带地区,在那里它可以在沿海地区形成大型群。雄性的欧绒鸭是很容易辨认的,因为它拥有独特的黑白羽毛以及绿色的后颈。雌性的欧绒鸭是棕色的鸟,但依然可以从尺寸和头部形状上和其它鸭子轻易区分开。由于欧绒鸭的雌性和雄性相貌差别很大,因此很容易被认成两种不同的鸟类,我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4 、北极鸥 (Glaucous Gull) 是一种巨大的海鸥,它有着苍白的羽毛,它的英文名称“ Glaucous ”正描述了这一点。成年的北极鸥是浅灰色的,有着粗大的黄色鸟喙,而未成熟的北极鸥是灰色的,且有着粉色和黑色的鸟喙。北极鸥是比与它相似的冰岛鸥更大且有着更加粗壮的鸟喙。同许多鸥类相同,它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它们吃鱼、昆虫、软体动物、海星、碎屑、蛋、小鸟、小型哺乳动物、腐肉以及种子、浆果和粮食,因此我们常能在捕食的北极熊身边看到等着享用腐肉的北极鸥。 5 、侏海雀 (Little Auk) 是迁徙性海洋鸟类。 侏海雀成百万只飞到岩石上产卵,它们的外形很像企鹅。和南极不同的是,陆地食肉动物可以到达北极,所以,侏海雀没有失去飞翔的本领。每年的夏季会迁徙到北极育雏,在大海雀灭绝以后成为北极最类似于南极企鹅的海鸟,由于北极仍然与外界相连,捕食动物动物仍然对它们,它们保有飞翔能力,同时也是潜水的能手,可以轻松地潜入海底 50 米深的水层。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高高的悬崖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大群侏海雀在飞行,有时在海中也能看到小群的 5~6 只侏海雀在觅食。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6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二:鸟类的天堂(1)
热度 1 张海霞 2014-8-11 21:45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北极燕鸥(Arctic Tern)是北极夏季最常见的鸟类之一,也是已知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一种。它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是鸟类中的“飞行冠军”。北极燕鸥经常成群活动,在有敌人靠近它们的巢穴时,它们会集体防御,向敌人俯冲攻击以轰走来偷吃鸟蛋和幼鸟的貂和狐狸,甚至北极霸主北极熊。 2、北极海鹦(Atlantic Puffin)是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种的海鹦,它分布范围很广,数量巨大,是无危物种。在陆地上,它以直立姿态站立,在海中可在表面游泳,以捕鱼为生。夏天的时候,它的鸟喙像鹦鹉一样巨大、五彩缤纷,也因此很难与同区域内的其它鸟类弄混,而到冬天时,它的鸟喙则会变小,眼部周围的皮肤也会变为灰色。 3、白颊黑雁(Barnacle Goose)是一种在北极繁殖的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它栖息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藓和地衣覆盖的冻原或灌木冻原地带,特别是在苔原上地势较高而又比较干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冬季大多出现在有耐碱植物生长的湖泊和水库周围地区,也出现在周围地势低洼的咸水湖和沿海地区,偶尔还出现在农田地里。 4、短尾贼鸥(Arctic Skua)别名白腹贼鸥,通常分为淡色型和暗色型两类。淡色型的短尾贼鸥夏天羽额、头顶至枕黑褐色,颈白色,后颈羽毛延长,部分有窄的淡黄色尖端。翕暗褐色,较头顶稍淡。初级飞羽褐色,2-4枚,有时到第五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尾黑褐色,基部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延长,显著突出于外侧尾羽,末端较尖,基部灰褐色。耳区、颈侧缀有黄色。颏、喉、前颈、胸和腹白色,两胁灰褐色,翅下覆羽灰色。图片中的便是夏季拍摄的淡色型短尾贼鸥。值得一提的是,短尾贼鸥和长尾贼鸥很难区分,两者的主要区分点在于,短尾贼鸥的初级飞羽的羽轴背视为辐射状,长尾贼鸥只有前面几根是白色的。 5、黑脚三趾鸻(Black-legged kittiwake)也被称为三趾鸻,体白色,翕珍珠灰色,翅尖黑色,脚黑色,嘴黄色,营巢於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海滨。在北极地区,它和北极鸥在飞行时较难区分,相比北极鸥,它体形更小一些,翅尖为黑色,且有一双黑色的脚(区别于北极鸥粉色的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一:自由翱翔的北极鸥
热度 8 张海霞 2014-8-3 19:06
女儿暑假跟一个科考团去北极,两周的行程,带回来美轮美奂的北极组照,先把整理好的一组以北极鸥为代表的神奇鸟类照片贴出,后续还有北极熊、海象、驯鹿等系列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 1、北极鸥(Glaucous Gull):雄赳赳气昂昂的“灯塔鸟”,拍于北极科考船上。 2、海鹦(Atlantic Puffin):神奇的鸟类家族,看似笨拙,其实飞起来神速。拍于Bird Cliff。 3、??(Common Eider):编队飞行的海上侦查机,帅呆了。拍于北冰洋上。 4、北极鸥(Glaucous Gull):冰山上的来客,拍于北冰洋浮冰。 5、银鸥( Herring Gull):展翅翱翔的空中霸主,拍于途中。 6、??(拍于哥本哈根):湛蓝的天空,美丽的大鸟,你叫啥? 7、管鼻鹱(Northern Fulmar):猜猜它的管鼻是起啥作用?淡化海水,神奇吧!(拍于科考船上) 8、北极鸥(Glaucous Gull):正在享受海豹美食,猜猜谁是杀死海豹的凶手?(拍于北冰洋上) 9、北极燕鸥(Arctic Tern):致敬迁徙于南北极之间的神奇生命!(拍于新奥尔松,黄河站附近) 10、猜猜它是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37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4年6月8日北极冰情
热度 1 prsdc 2014-6-9 22:54
图1.2014年6月7日北极海冰密集度 图2.2014年6月8日北极海冰密集度 图3.2014年6月8日北极modis(Terra)影像 6 月 8 日楚科奇海海冰改变了前两天增长的趋势开始减少,但速度缓慢。拉普捷夫海开阔水域面积仍继续缓慢增长,新西伯利亚群岛南侧的低密度海冰范围较前一天明显增大。而在斯瓦尔巴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之间往南突出的低密集度冰区面积减小,在靠近斯瓦尔巴群岛一侧的海冰密集度升高到了 80% 以上。格陵兰岛东侧靠岸的海冰密集度降低了,此外,在 120 ° W-140 ° W 之间加拿大沿岸(图2红框)经过几天的海冰融化,出现了一条明显的、狭长的无冰水域。在当天的 modis 影像上楚科奇海上空有厚云覆盖,无法看清海面状态,其他几个开阔水域区上受云影响不大,可以看到它们的海面状况。
个人分类: 北极海冰|2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极来客
热度 9 xiyuniaoguo 2014-5-10 11:57
北极来客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疆域,鸟类组成极为复杂,而乌鲁木齐鸟类组成的变化正是新疆的一个缩影。继“西鸟东扩”之后,另几种鸟类也极为特殊,它们来自遥远的北极,冬季到乌鲁木齐周边越冬。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到此越冬,不知是环境变迁的无奈,是气候变化的大势所趋,还是一时的迷鸟?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讨! 雪鵐 雪鹀( Plectrophenax nivalis )又叫雪雀,小型鸣禽,体长约 425px ,比麻雀略大。体形矮圆,体羽主要为黑、白二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不同的是雌鸟带有白色或黄白色羽缘的黑色羽毛。 雪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任何商业用途 此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附近的 于 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带,越冬南迁至大约北纬 50° 。数量甚少的亚种( vlasowae )越冬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北部。由于数量稀少,雪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国际鸟类红皮书。 在乌鲁木齐,雪鹀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在城市周边的雅玛里克山、南山、菊花台、达坂城,可以经常看到它们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栖于光裸地面。集群活动,通常为 10-20 只左右的小群,据说也有数百只的大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集群不稳定,一个集群飞起,有时分成二小群,有时又合在一起。飞时离地面十几米乃至几十米高。也常到南山周围牧民的冬窝子附近活动,落在地面觅食或在栏杆上休息。在头屯河,我们还见过成群的雪鹀沿河飞翔,也在河边柳丛上停落。偶尔也见有 1-2 只单独活动的,它们栖落在空旷地的树上、空房的顶脊上,也有栖在立木桩上、圈舍围栏横杆上。一般不与其他种鸟混群活动,偶见与树麻雀一起栖落在横杆上。 冬季过后,每年的 3-4 月份,它们就从乌鲁木齐迁到遥远的北极地区。雪鹀繁殖于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陡崖,营巢于岩石凹处的地面上或石块之间,也建于乔木和灌丛中,底部以植物材料(叶,苔藓,地衣)营巢,内衬羊毛和羽毛。雌鸟每窝产 4 至 6 枚卵,独自孕育了 12 至 13 天。 铁爪鹀 铁爪鹀( Calcarius lapponicus ),中等体型( 400px )和雪鹀个头差不多。头大而尾短,因其具有特别长的后爪而得名。繁殖期雄鸟清楚易辨,脸及胸黑,颈背棕色,头侧具有白色的“之”字形图纹。雌鸟特色不显著,但颈背及大覆羽边缘棕色,侧冠纹略黑,眉线及耳羽中心部位色浅。群栖,常与云雀混群,于开阔地觅食栖息。身形娇小,常与云雀为伍,习性似百灵。 西瑞拍摄 图片来源 荒野新疆 http://www.xj616.cn/search.asp 繁殖于北极区的苔原冻土带,越冬至南方的草地及沿海地区。冬季有少量于北纬 30°-40° 华东沿海的裸露草甸及长江两岸。铁爪鹀较耐寒,近 10 年记录显示,国内仅在黑龙江、新疆、宁夏、北京、天津、湖北及江苏有所记录,以北方记录为主,越冬往南至甘肃及青海东部。 铁爪鹀是新疆鸟类的新纪录, 1995 年马鸣在干沟发现一群觅食的小型雀形目鸟类。“当时相隔一百米,从飞行姿势看它们不是一般的麻雀,边飞边叫,惊飞时不往电线杆上跑,而是飞起来在天上转一圈又到地上。”拍照后经过辨认,觅食的鸟群是铁爪鹀,数量高达 30 余只。 此次拍到铁爪鹀可能只是偶然,也许这种鸟每年都到新疆,可能它的迁徙路线很广,以前没有发现。 斑脸海番鸭 斑脸海番鸭( Melanitta fusca )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是中型( 1400px )深色矮扁型海鸭。雄鸭全身披黑褐色羽毛,上嘴基有红、黄、黑色的肉瘤,眼后有一新月形白色斑。雌鸟眼和嘴之间及耳羽上各有一白点。极善游泳和潜水,不过在陆地上行走就显得笨拙,除繁殖期外多见于海洋中,主要以动物源性食物为主,吃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小鱼,偶尔也补充吃植物。分布在北半球。亚洲种群越冬于朝鲜及日本海域。亚种( stejnegeri )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及四川南充地区的罕见冬候鸟。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香港有两次记录。关于新疆的记录还是近两年的事情。 斑脸海番鸭 YY拍摄 图片来源 荒野新疆 http://www.xj616.cn/search.asp 斑脸海番鸭也是新疆鸟类新纪录,1987年最早有周永恒和王伦在哈纳斯湖发现。当时发现 2 只, 上嘴基的肉瘤非常明显,新疆没有这种鸭子的记录,后经过照片的比对,确定是 斑脸海番鸭。 2010 年10月中旬观鸟会成员,漠北在乌鲁木齐的近郊水域白湖也发现了一只,当时正在潜水,可以在水下潜行相当大的距离,深达5至10米,有时甚至更多。 背后的秘密 新纪录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雪鹀、铁爪鹀、斑脸海番鸭的发现,至少说明这种鸟在新疆有生活的记录,鸟的分布区域在扩大。同时,新鸟的发现有偶然性,近 30 年来,新疆增加的鸟类新记录有 100 多种,既有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广大鸟友们的的功劳。随着广大鸟友的加入,鸟类的记录也越来越多。 鸟类的研究记录是需要一个持续、严谨的科学记录过程的,尤其是对于新出现的种类。并不能立即说明这种鸟以前没有来过,可能在某一年份,观察鸟的人少了或者只是在这个地点刚好没有人观测到。还有一种情况,很多鸟类会在迁徙时被误卷入其他种类的鸟,走散了,这种被称为“迷鸟”,它会随着群鸟一起迁徙到某地。通过近几年来新疆鸟友的观察记录,铁爪鹀和斑脸海番鸭每年都有发现,迷鸟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总的来说,鸟类的迁徙是受到全球气候大背景的影响。候鸟的迁徙通常和季节变化有关,候鸟群体通常会随着冷空气到来而迁至越冬地。近 20 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部分冬候鸟选择的越冬栖地纬度开始增高,而原本主要在长江以北越冬的铁爪鹀出现在新疆,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近 30 年来,西北地区呈现暖湿化的趋势。一方面为水鸟提供了更适宜的栖息环境,另一方也提供了迁徙的廊道,加上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省连八国,新纪录的发现也会不足为奇了。
个人分类: 科普|767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赴神州北极
xuxfyuwp 2014-4-15 14:35
地冻天寒意暖 路遥车缓心急 梦萦神往 良机偶遇 奔赴神州北极 辽阔的大兴安岭 遥远的幻境神奇 来到你脚下 接触零距离 起伏绵绵千余里 皑皑雪,朔风起 落叶枯黄, 松涛还绿 炊烟袅袅绕山村 冰水缓缓漫小溪 茫茫林海望无际 樟子层叠 白桦茂密 壮丽北国风姿 秀美群山雪域 浴火重生漠河城 边陲小镇多静寂 望江水东去 看哨所红旗 隔岸北眺空叹息 (原文写于2008-11-10 21:41:1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诗歌|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10月8日——10月14日北极海冰冰清分析
prsdc 2013-10-18 16:01
基于 6.25km 的 AMSR-2 海冰密集度数据对 10 月 8 日至 10 月 14 日的北极海冰及北极航道的通航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及预测,具体结果如下: 1. 海冰密集度 图 1.10 月 8 日— 10 月 14 日北极海冰密集的分类图 由图可知,10月8日-10月14日 北极海冰依旧呈现中间密集度高,边缘密集度低的趋势。本周内密度集变化明显的区域均位于边缘,依次为楚科奇海北部、东西伯利亚海南部、拉普捷夫海边缘、北地群岛南部、格陵兰海西北部以及加拿大以北的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的海域,该区域海冰总体呈增长的趋势。截至10月14日,拉普捷夫海北部不断有碎冰漂近,后密度集增加,融入整体厚冰。东西伯利亚海及北地群岛的海冰不断向南及东西两侧扩展,且密集度逐渐增大,占有以南的绝大部分海域及拉普捷夫海的大部分海域。 格陵兰海西北侧海冰亦在不断增多增厚。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的海冰不断向南扩展,几乎扩展到以南所 有海区。 2. 航道分析 图 2.10 月 8 日— 10 月 14 日北极航道图 航道分析部分仅就北极破冰船而言,理论上认为海冰密度集在80%以下时,破冰船可以正常航行。黑色线代表北极航道,其中俄罗斯一侧为东北航道,加拿大一侧为西北航道,中间为穿极航道。本周内由于东西伯利亚海及北地群岛海域海冰增加厚度增大,且附近无合适的绕行区域,导致东北航道封闭。而西北航道亦由于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海冰密集度增大至80%,导致破冰船无法通行。 3. 海冰情况预测 未来北极海冰面积将不断增大且冰层逐渐加厚,海冰密集度大于80%的区域面积将持续增加,北极航道呈封闭的状态。
2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10月1日——10月7日北极海冰冰清分析
prsdc 2013-10-11 11:04
基于 6.25km 的 AMSR-E 海冰密集度数据对 10 月 1 日至 10 月 7 日的北极海冰及北极航道的通航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及预测,具体结果如下: 1. 海冰密集度 2013年10月1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013年10月2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013年10月3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013年10月4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013年10月5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013年10月6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013年10月7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图 1.10 月 1 日— 10 月 7 日北极海冰密集分布图 10 月1日-10月7日 北极海冰总体呈现中间密集度高,边缘密集度低的趋势。本周内密度集变化明显的区域均位于边缘,依次为楚科奇海北部、东西伯利亚海、新西伯利亚群岛北部、北地群岛北部、格陵兰岛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以北的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的海域,该区域海冰总体呈增长的趋势。截至10月7日,东西伯利亚海绝大部分区域密度集已增至80%以上,海冰扩张至俄罗斯北海岸。楚科奇海北部、格陵兰海北部、格陵兰岛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以北的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的海域的浮冰越来越少,呈逐渐聚集的趋势,冰层加厚。此外,北极点附近开阔水面消失。 图 2.10 月 1 日— 10 月 7 日北极航道图 航道分析部分仅就北极破冰船而言,海冰密度集在80%以下时,破冰船可以正常航行。黑色线代表北极航道,其中俄罗斯一侧为东北航道,加拿大一侧为西北航道,中间为穿极航道。本周内东北航道北支继续保持开放状态,浮冰逐渐增加,航道呈现关闭迹象,新西伯利亚群岛以及北地群岛北部海冰增厚,至10月6日仍有水道,破冰船可以由水道通行;东北航道南支为封闭状态。 西北航道南侧无海冰覆盖,但由于加拿大伊丽莎白女王群岛中部海冰密集度增至80%以上,破冰船无法通行。 3. 海冰情况预测 未来北极海冰冰层加厚,海冰密集度大于80%的区域面积将持续增加。此外,伊丽莎白女王群岛海冰增加,浮冰聚集,厚度增大,将导致西北航道继续封闭;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增加迅速,东北航道也将无法通行。
3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熊吃企鹅?吃过,只是你无缘见
热度 34 博物 2013-9-26 23:20
我是多么怀念企鹅的滋味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江湖上就流传开一个经典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撩起了人们无尽“瞎想”——“因为北极还没有修机场,北极熊太懒,不想走到南极”、“毛多,塞牙......”、“看着害怕,远看光溜溜的,哪知道走近一看还有毛。心里想:这啥东西啊,怕是吃不得吧”、“嘴不够长”、“北极的企鹅进化成了北极熊”、“它们相爱了...”......   人家也问我这问题,我说:北极熊吃企鹅?它吃过啊,怎会不吃呢?吃得可美呢,只是你没缘分看见罢了。   这并不是痴人在说梦!   说到北极熊吃企鹅的问题。还得从北极的企鹅谈起。500多年前,欧洲的早期航海家们,在北极附近的一些岛屿上,发现了一种从后面看去是黑色,从前面看去是白色的大鸟,这鸟有两只小小的,不会飞的翅膀,身高将近一米,长得很胖,走路的时候一摇一摆,下坡的时候一蹦一跳,真是可爱极了。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北冰洋周围那些平坦得像块鸡蛋饼样的岛屿上。实际上北极的这些平坦岛屿,仿佛就是为它们量身定做的一般,这些岛上根本不适合那些会飞的海鸟栖息,因为会飞的海鸟在起飞时需要借助上升气流,所以它们一般选择有悬崖峭壁的岛屿。没有了那些恼人家伙的竞争,不会飞的海鸟便占领了这里,实际上它们也根本不用飞,它们个个儿都是游泳的高手,北冰洋里丰富的小鱼小虾就足够它们果腹的了。人们把这种动物称作penguin,这个名字在它的拉丁文学名Pinguinus impennis中还有所保留。   后来,航海家们又来到了南极海,在一些岛屿,居然又看到了“他们所熟悉的北极动物”——“从后面看去是黑色,从前面看去是白色的,有两只小小的不会飞的翅膀,长得很胖,走路的时候一摇一摆,下坡的时候一蹦一跳,真是可爱极了”。penguin!penguin!人们欢呼着,以为这种滑稽的动物分布在地球的两端。其实,这两种鸟,一丁点儿亲缘关系也没有。   可就在人们在南极欢呼着发现penguin的时候,北极的penguin却迎来了它们的灾难。在艰苦的北冰洋上,船员们很快就发现penguin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实惠、随时随地均可获取的资源,它们不会飞,还傻傻的,很容易就能大群大群地赶进舢板或屠宰场,于是晚餐就能有大锅大锅肥美的炖肉吃。由于penguin体内富含油脂,直接把它投入火塘,也是很不错的燃料,所以用penguin煮penguin,成为当时的一道海上美食。   人们鲁莽草率的行为总是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局面。当船员们在寒冷的极地一边烤着penguin火,一边大嚼penguin肉的时候,旧大陆上的博物馆和贵族也在大肆收集着这种珍奇异鸟的标本。结果是,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很长时间,1844年初夏的一天,在冰岛附近的一座小岛上,3个为了获取高额赏金而到此搜寻标本的猎人,向我们星球上最后一对正在孵蛋北极penguin头上抡起大棒......最后一只鸟蛋也被当场击碎。   自此,penguin的名字正式让给,也只能如此正式地让给了南极的伙伴,penguin翻译成中文就是“企鹅”。而货真价实的penguin——那些消逝的北极大鸟,后来被译作大海雀。   北极熊是北极的老大,老大的主食是海豹,可老大,也有选择副食的权利!其实,在北极老大的菜单上,除了主食外,还有鸟、有鱼、有海藻、浆果,甚至还有臭豆腐味儿的发酵食品——腐肉。   没错,在两百多年前,企鹅,的确是北极熊的食物。 (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这具标本很珍贵,有多珍贵?如今,世界上只保留下很少量的大海雀标本,而这具标本,堪称保存得十分完美!我曾搜寻过许多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没找到一具能和这具相媲美的。经允许,我获得了它珍贵的影像。    这是去年我在南极半岛纳克港拍摄的金图企鹅,瞧,它们是不是很相像?   按,企鹅和大海雀虽然长相相似,但实际上两者几乎没有亲缘关系,企鹅是企鹅目的鸟,只分布于南半球。大海雀是鸻形目的鸟,历史上也从不越过北回归线,它和同属鸻形目的各种海鸥亲缘关系倒是非同一般,所以你也可以把大海雀理解为一种长得过胖不会飞的海鸥。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24471 次阅读|62 个评论
2013年9月20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24 22:10
2013年9月20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数据,2013年9月20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3万平方公里,北极海冰进入生长期。 2.海冰密集度 北极海冰进入生长期,整个北极海冰外缘线都在向外扩张,楚科奇海以北和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生长较快,范围增加明显,增加的区域密集度较低,这是由于初生冰周围还有大量海水。同时密集度大的范围也在向外扩张。 图1 2013年9月20日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3.2013年6月-9月海冰变化 2013年6月-9月海冰范围及密集度的变化见图2。2013年6月和7月,整个北极海冰部分都在向中心后撤,外缘线不断向内缩进。但进入8月之后,楚科奇海以北和波弗特海地区的海冰外缘线后撤速度明显减慢,仅在形状上有一些变化,外缘线缩进距离较小。而靠近俄罗斯和欧洲一侧的海冰则在8月份持续以较快的速度缩小,8月27日北地群岛以北出现开阔水域,这意味着东北航道北支全线开通,而南支由于喀拉海东部仍存在部分海冰,普通船只无法通航。另外,北极中心处海冰在范围缩小的同时,海冰密集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到后期逐渐向中心靠拢聚集。而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却在海冰范围持续缩小的同时,密集度持续降低,推测这与陆地的阻隔有关。海冰分散意味着还表面存在更多的水,水的反照率较低,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加快融化。 图2 2013年6月1日-9月18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变化图。图片由每隔10天的AMSR-2数据得到。 在2013年海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在2013年8月下旬出现在北极点的开阔水域,该水域存在了约20天。在卫星观测历史上,该现象仅在2006年出现过。与2006年相比,2013年该开阔水域面积较小,但是却更靠北。
3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9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23 11:15
2013年9月19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NSIDC)发布,2013年9月19日海冰范围为514万平方千米,较昨日上升4万平方千米,海冰范围在经过了几日的震荡之后,开始上升。与1981-2010年同期海冰范围中值相比,海冰范围总体上仍低于该值,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以北的海冰范围明显小于多年中值,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基本持平,楚科奇海北部海冰范围略小于多年中值,而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范围则高于多年中值。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19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19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随着海冰进入再冻结时期,海冰密集度的变化也呈现出了不同,最显著的是拉普捷夫海以北的海冰也开始生长,在原海冰外缘生长出一圈低密集度海冰。另外,东西伯利亚海北部的海冰还在向中心后撤,北极靠近俄罗斯一侧的其他海域,如喀拉海以北等,海冰密集度和范围基本维持不变。楚科奇海以北、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依然在生长,范围和密集度都在增加。 图2 2013年9月19日海冰密集度分布
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8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23 10:01
2013年9月18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2013年9月18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09万平方公里,与9月13日海冰范围最低值相同,近一周内海冰范围在510万平方公里处上下波动,变化很小。靠俄罗斯和欧洲一侧的海冰持续向中心后撤,楚科奇海和加拿大一侧海冰仍在生长。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18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18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18日,北极海冰密集度的变化持续了昨日的趋势,整个北极海冰去海冰密集度呈上升趋势,虽然在靠俄罗斯一侧海冰范围缩小,但密集度在增加。另外,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增长速度很快,波弗特海几乎全被低密集度海冰覆盖。 图2 2013年9月18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7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21 21:26
2013年9月17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2013年9月17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2万平方千米,较昨日有所上升。9月13日北极海冰范围可能为2013年最低值,这在卫星记录上为第六低,也再次证明了北极海冰范围呈现下降趋势。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17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17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17日,除加拿大北极群岛附近以外,北极海冰密集度的变化基本延续了昨日的趋势。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北部海域海冰继续向中心后撤,东西伯利亚海海冰也有后撤的迹象;楚科奇海以北和波弗特海的海冰依然在生长,外缘线不断外推,且高海冰密集度区向外扩散;加拿大北极群岛附近海冰在昨日短暂的减少之后又开始回升,群岛内部的海峡中开始大范围出现低密集度海冰。 图2 2013年9月17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3.与2012年最低海冰范围的不同 如图3所示,今年最低海冰范围的分布与2012年明显不同。与去年相比,在楚科奇海、波弗特海以及东西伯利亚海,海冰明显增多,其外缘线向南推进了几百千米。与去年相比,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海冰范围也明显增多。然而,格陵兰东北部的海冰范围要比去年低,另外,在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以北也有小部分区域海冰范围低于去年。 图3 2013年与2012年最低海冰范围分布,其中白色区域为2013年9月13日北极海冰范围,斜线区域为2012年9月16日北极海冰范围,北极海冰分别在这两天达到最低值。
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6日北极海冰报告
prsdc 2013-9-20 22:01
2013年9月16日北极海冰报告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NSIDC)发布,2013年9月16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0万平方千米,较昨日下降1万平方千米,海冰范围仍处在下降过程中 。对于 靠近俄罗斯和欧洲一侧的北极海冰,其范围在缩小,而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北部的海冰范范围则在增加,加拿大北极群岛处的海冰在经历了昨日短暂的范围上升后又开始减小。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16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16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16日,靠近俄罗斯和欧洲一侧的海冰外缘线仍在向中心后撤,后撤过程中密集度在增加;楚科奇海北部和波弗特海海冰在持续生长,内部高密集度不断增加且范围增大,海冰外缘线不断外推;加拿大北极群岛在经历了昨日短暂的生长过程(即海冰范围增加,密集度增大)后,又开始消减,与14日海冰范围和密集度相当。 图2 2013年9月15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5日北极海冰报告
prsdc 2013-9-19 22:36
2013年9月15日北极海冰报告 1.海冰范围 根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2013年9月15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2万平方千米,与前几日基本相同,海冰范围连续几日内都变化很少,融化季基本已经结束。2013年海冰范围仍与1981-2010年中值,但明显高于2012年,这可能与较低的温度以及气压、海流形式有关。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15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15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北极海冰内部密集度在增加的同时,周围开始生长出密集度较低的新冰,与之前的趋势完全不同。喀拉海北侧的海冰范围仍在缩小,密集度无明显变化;拉普捷夫海及东西伯利亚海北部海冰边缘则生长出了少部分密集度低的新冰,范围变化较小;楚科奇海北部及波弗特海海冰范围明显增大,且内部密集度增大,周围新冰增多;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范围也在增加,密集度增大。 图2 2013年9月15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4日北极海冰报告
prsdc 2013-9-17 15:37
2013年9月14日北极海冰报告 1.海冰范围 从AMSR-2数据中提取出的海冰范围来看, 其范围没有大幅度变化。近日由于美国冰雪 中心网站故障,海冰范围具体数值和图像无 法获取。 随着海冰范围最低的日期的临近, 海冰范围的变化越来越小。 图1 2013年9月14日北极海冰范围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14日,北极靠俄罗斯一侧 海冰范围在缩小,密集度在增加,楚科奇 海北部已经被密集度65%以上的海冰覆盖。 北极点附近低海冰密集度的区域也逐渐上 升到了50%以上。在中心海冰范围缩小的同 时,位于海冰边缘的喀拉海东部及加拿大 北极群岛处的海冰范围却呈现上升趋势,其 中前者上升到了9月10日时的范围,后者范 围上升更快,与8月底范围相差不多,但海 冰密集度较低,这说明加拿大北极群岛在短 时间内出现了许多新冰。 图2 2013年9月14日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图3 2013年9月14日北极MODIS影像,经过陆地掩膜处理,紫色线勾绘出AMSR-2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
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看了一眼,就被它萌翻了(图)
热度 15 博物 2013-9-16 23:26
  那天一早,我从山坡上下来,正加紧步伐准备回营地吃早饭。走着走着,远远望见在距离自己200多米的坡地上,有一个毛球背着手儿(小鸟合拢翅膀的样子)一蹦一跳地——“路过”,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赶紧背好相机,忙不迭地追了过去。谁知,那毛球儿三蹦两蹦,蹦没了踪影,咦,怎么会追丢了呢?   我断定我看到的是一只雏鸟而不是一只北极旅鼠,因此我也断定它绝跑不远,也不可能地遁逃走。凭我的经验,它一定是躲到哪儿去了。可躲到哪儿去了呢?空旷的北极苔原,就是石头板儿上盖着厚厚的苔藓层,别说可以藏身的树丛了,就连30厘米以上的草都没有半棵,一眼望去,沟沟坎坎儿都尽收眼底。我使劲儿睁了睁眼。我沿着小鸟消失的方向努力寻找,忽然被一条不知从哪儿流出来的小溪挡住了去路,小鸟很小,一定还不会过“河”,我这么想,便循着水流走,走着走着,水流忽然不见了,露出一个小小的水口,所谓的水口就是地下的冰川融水溪流流到地面上来的出口。这高山上下来的冰水,如果遇到基岩比较坚实的山坡,就在地表流淌;倘若这山体比较疏松,就会渗到苔藓层下的石头缝里去,逐渐汇成暗河,到了低洼处,再冒出地面,这就形成了这么个小水口。水口的样子像一个小小的洞穴,洞口儿有几块石头把门儿。我又想:“小洞洞里一定是凉凉的冰水水,小鸟鸟对凉凉的冰水水一定很怕怕,所以它一定不敢钻进去的呕!”。   那它到底躲哪儿去了呢?   我俯下身,仔细地观察洞口的那几块石头,忽然觉得有块石头不太一般,定睛一瞅呀!哎呀呀,一下就被萌翻了:一个毛绒绒的小家伙儿——一只雪鹀  Plectrophenax nivalis 的雏鸟,它简直就像儿童简笔画,一个石青色的身体是圆圆的,脑袋是圆圆的,两只小黑豆儿一样的小眼睛也是圆圆的,外加一张扁菱形的的小嘴儿,最可乐的,是在圆脑袋的一边儿呀,还髭着几根儿柔柔长长的小黄毛儿,被风中吹得飘啊飘......小鸟儿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一动不动地故作镇静。 小小的雪鹀雏鸟象个圆圆的球儿   我于是盘腿坐下来,取下相机,默默地换上镜头,默默地观察它的一举一动。不一会儿,便开始眯着眼打盹儿。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忍不住要问,小鸟见了你为啥不跑呢?难道是被你这个庞然大物给吓傻了么?   不,它不跑,正是它最本能、最智慧的体现!因为它知道,苔原上的任何猎手都比它跑得快,如果贸然出逃,那肯定是肉包子打狗!它知道,凭借爹娘给的一身石青色羽毛,与其乱跑乱动让敌人逮个正着,不如把自己伪装成一块萌得惊人的石头,一动不动,骗过对手的几率反倒高些。   可是小鸟那身石青色的羽毛到底还是比石头的颜色漂亮些,难道对手看不出来吗? 哈哈,你又错了,那不过是你作为人,眼里看到的映像而已。石青色在人眼里,是一种漂亮的蓝色调,可是在北极狐、北极熊这类食肉兽眼里,它和石头一样,就是那么一片灰,并且,这个颜色的灰度与大多数岩石的灰度是一致的。找几块有石头的地方,混在里面,只要一动不动地呆那么一小会儿,大多数的危险时刻都会过去的。   也许,你会嘲笑——这样逃生的方式多么的消极啊!可你别忘了,它还只是个刚出满月的婴儿啊,对于一个baby,你还要强求它些什么呢?(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989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我拍的北极溶冰与雪山
热度 15 Majorite 2013-9-16 07:47
昨天我路过北极上空,正好无云,可以拍到北极溶冰。 北极冰溶 破裂的冰块 裂冰 烈冰 北极的冰山 北极的裂谷 北极雪山 爱走弯路的河流(蒙古国境内)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3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2013年9月13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15 21:38
2013年9月13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近日由于美国冰雪中心网站故障,海冰范围具体数值和图像无法获取。图1是利从AMSR2中提取出的海冰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随着海冰范围最低的日期的临近,海冰范围的变化越来越小。 2.海冰密集度 北极海冰范围缩小的同时, 密集度仍在升高,低密集度的地 区越来越小,仅在海冰及大陆边 缘存在。北极点指向喀拉海方向 仍存在低密集度海冰,不过范围 也在缩小,密集度在升高。 图2 2013年9月13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图3 2013年9月13日北极MODIS影像,经过陆地掩膜处理,紫色线勾绘出AMSR-2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
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2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15 14:38
2013年9月12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与昨日一样, 由于美国冰雪中心网站故障,海冰范围具体数值和图像无法获取。但是,从我们从AMSR-2数据中提取出的海冰范围来看,其范围没有大幅度变化。而且随着海冰范围最低的日期的临近,海冰范围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小。 图1 海冰范围图,左侧图为2013年9月11日,右侧为2013年9月12日,中间的圆洞无数据。 2.海冰密集度 进入9月以来,北极整体呈现海冰范围缩小,密集度增加的趋势,且低密集度海冰越来越少。原北极 点附近的开阔水域逐渐被低密集度海冰 所代替;楚科奇海北部的海冰也由低密 集度海冰转化为高密集度海冰,基本上 均在65%以上;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范围 增大的同时,密集度也在增加。 另外,从12日的MODIS图像中还可以 看到连接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之间的维利 基茨基海峡以西的南侧有水道存在,海冰 漂浮很少,可以实现通航。 图2 2013年9月12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图3 2013年9月12日北极海冰MODIS图像,右侧为左侧图中绿色方框区域放大后的图像。
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1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14 22:48
2013年9月11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从9月11日的卫星图像来看,北极海冰范围与昨日相比,变化不大。近日由于美国冰雪中心网站故障,海冰范围具体数值和图像无法获取。但是,随着海冰范围最低的日期的临近,海冰范围的变化越来越小,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其数值不会有明显变化。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11日,海冰密集度图像中最明显之处在于北极点附近的开阔水域消失,被低密集度海冰覆盖,见图2。图2绿色框中标注的区域在海冰密集度增加的同时,范围在向里缩小。将该区域在MODIS图中放大,如图3所示,图3(a)中所示区域可以看出明显有浮冰碎冰存在,海冰密集度较低。而(b)区域由于云的覆盖,不是很明显,但仍可以看出有碎冰存在,但海冰密集度较高。 同时,楚科奇海北侧海冰密集度在增高,基本上都处于50%以上。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较昨日范围减小,密集度降低。 图2 2013年9月11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图,右侧图像为左侧图像中绿色方框区域放大之后的图像 图3 2013年9月11日北极MODIS影像,经过陆地掩膜处理,紫色线勾绘出AMSR-2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
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远“永盛”轮成功首航北极航线
prsdc 2013-9-12 21:11
中远“永盛”轮成功首航北极航线 2013年09月11日 12:57:1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荷兰鹿特丹9月10日电(记者 潘治)历经27天的航行,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于当地时间10日下午3时许缓缓停靠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   中远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徐敏杰介绍,“永盛”轮从中国太仓出发通过北极东北航道到达鹿特丹,航程7800多海里,航行27天,比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缩短9天。   近年来,北极部分水域夏季“无冰期”已超过30天,使得北极东北航道的商业通航成为可能。据悉,自1997年一艘芬兰船首次试水北极东北航道以来,穿越这条航道的商船逐渐增多,北极东北航道作为连接亚欧交通新干线的雏形已经显现
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热度 1 prsdc 2013-9-12 19:24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2013年9月10日海冰范围为511万平方公里,较昨日反而有所上升,这说明海冰范围降低的速度越来越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也意味着融冰期即将结束。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密集 度分布没有明显变化。楚科奇海北 部海冰密集度在持续升高以后又开 始呈现下降趋势,喀拉海北部的海 冰密集度仍在降低,格陵兰海北部 海冰范围有所增加。加拿大北极群 岛的海冰范围及密集度也有所增 加。 图2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3.北极航道分析 东北航道北支持续保持开放状态,南支也已出现开放迹象。从图3(a)中可以隐约看到云层下的维利基茨基海峡为开阔水域,由图2可知,海峡西侧存在部分海冰,其南侧密集度在50%以下,有一定破冰能力的船只可以从中穿过。 西北航道南侧已无海冰覆盖,但由于加拿大北极群岛中部海冰较多,通行仍存在一定难度。然而,对于西北航道南支来说,仅威尔士王子岛与萨默塞岛间的皮尔海峡北部存在少量高密集度海冰,但皮尔海峡西侧的麦克林托克海峡密集度较低,从图3(b)中可以看到云下许多碎浮冰,中间存在水道,因此部分船只也可绕行麦克林托克海峡。 2013年9月10日北极MODIS影像,经过陆地掩膜处理,紫色线勾绘出AMSR-2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红色线代表北极航道,其中俄罗斯一侧为东北航道,加拿大一侧为西北航道,中间为穿极航道。
4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9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
prsdc 2013-9-12 11:05
2013年9月9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 1.海冰范围 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2013年9月9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0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下降4万平方公里,范围缩小速度逐渐降低,海冰分布情况较前几日无明显变化。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9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9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9日,海冰密集度较昨日无明显变化,呈现中部密集度高,边缘密集度低的趋势。边缘存在 三块密 集度较低的区域,分别位于楚科奇海北部、喀拉海北部以及格陵兰海北部。极点附近的开阔水域依然 存 在,且与极 点的距离在缩小,其中心处 距离 北极点约 为245千米。加拿大北极群 岛 海冰 逐渐减 少,部分海峡已经无海冰覆 盖,而对 于仍 存在海冰的海峡,其密集度 也逐渐降 低。 另外,喀拉海东部的海冰区 密集度逐渐 缩 小,南侧海冰密集度已经下 降到30%以下 。 图2 2013年9月9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图3 2013年9月10日北极海冰MODIS影像,影像经过陆地掩膜处理,紫色线代表AMSR-2海冰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右上角图像为绿色框内景象的放大图,可以看到云下存在海水(黑色)。
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8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prsdc 2013-9-10 17:13
2013年9月8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1.海冰范围 根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2013年9月8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1百万平方千米,仍处在下降过程中,且范围较9月1日减少0.16平方千米。波弗特海、东西伯利亚海及格陵兰海海冰范围基本处于平均状态,楚科奇海和拉普捷夫海海冰范围略低于平均状态,而喀拉海北部海冰范围则远低于平均状态。由图1右图可以看出,海冰范围缩小的速度在变缓,约在一周左右达到海冰范围最低值。该值将低于多年平均值,高于2012年最低值。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8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8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 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北极海冰密集度基本上呈现中间密集度高、边缘密集度低的规律。边缘存在3个范围较大的低密集度海冰区域,图3(1)中对三个范围在中用绿色方框进行了标注,分别标注为(2)、(3)、(4)。分别将这三个区域放大,并将其与前一天该区域的海冰密集度进行对比,发现区域(2)和区域(3)的低密集度海冰范围在增加,高密集度海冰范围在减小。而位于格陵兰东北部的区域(4)海冰密集度则在增加。 图2 北极海冰密集度图像,图(1)为2013年9月8日海冰密集度图像,图(2a)、(3a)、(4a)分别为2013年9月7日图(1)中相应区域的放大,图(2b)、(3b)和(4b)为2013年9月8日图(1)中相应区域的放大图像。 3.北极航道分析 东北航道北线已经全线开通,南线却因为喀拉海东部的海冰一直保持封闭状态。从海冰密集度图中可以看出喀拉海东部的海冰南侧密集度较小,然而,在MODIS图像中却由于云的覆盖无法看到实际冰情,见图3(b)。 西北航道北支要通过楚科奇海东部及加拿大北极群岛西部的麦克卢尔海峡,此地海冰密集度高,海冰范围大,无法实现通航。西北航道南支需经过 麦克林托克海峡,我们对该海峡处的图像进行放大,见图3(c)。 图3 2013年9月8日MODIS图像,利用AMSR-2图像进行掩膜,去除掉海冰密集度为0的区域(即无冰区),红色线为北极航道,靠俄罗斯一侧为东北航道,靠加拿大一侧为西北航道,中间为穿极航道。
4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7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9 16:48
2013年9月7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2013年9月7日,根据美国冰雪中心发布的数据,北极海冰范围(密集度15%)为5.20百万平方千米,较前两日反而有小幅度上升。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7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7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7日,海冰密集度分布较昨日无明 显变化,北极点附近仍存在一个蓝色(即海冰密 集度为0)区域,在该区域南部海冰密集度较低。 楚科奇海北部海冰密集度在增加,与波弗特海高 密集度海冰连成一个整体。 图3的MODIS影像中,除波弗特海南部以外, 整个北极海冰区基本上都被云覆盖,难以识别海 冰分布。 图2 2013年9与7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图3 2013年9月7日MODIS影像。蓝色为海冰密集度为0的地区(根据AMSR-2数据得到),灰色为陆地,白色为海冰密集度大于0的区域,可能为云或海冰
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拜鸟为师:草率背后的莫大责任与智慧
热度 10 博物 2013-9-8 23:26
  看了上一篇“ 我遇到了最执着、愤怒的空中打击 ”后,有些朋友问我,像北极燕鸥那样认真负责,敢于豁出生命保护卵或幼雏的爹妈,为啥它们所营造的巢却如此的草率——“只是地上刨一个小小的浅坑,最多拣一拣里面的石头,或走过场似的放两根干草,有的根本连石头也不拣,草也不放......”。如果你真的认为是这样的话,那你(和那些天敌中的大多数)可都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蒙蔽了。   在北极,下蛋和孵蛋的功夫,多数时候,其实并不用在“窝”上,而是要用在“蛋”上!窝,只要有一个浅浅的小坑把蛋固定住就行了,多余的东西只能成为北极狐等天敌的目标,把窝垫得很暖固然好,但那样,目标太大;凭借窃蛋大师——北极狐那样一双具有望远镜和雪镜双重作用的“狐媚眼”,发现那样的巢简直易如反掌。索性剑走偏锋,不去构筑那样繁琐招眼的巢,而改用“瞒天过海”招数的综合作战方式来迷惑天敌,从而达到育雏成功的目的。    蛋壳保护色: 北极燕鸥的蛋和鹌鹑蛋很像,只是尖的一头会更尖,像个陀螺,极地的大风一吹,不会满处乱滚给滚跑了,而只会在地上原地打转转。而卵壳表面的颜色也跟鹌鹑蛋很像,在橄榄绿的底子上布满了黑色的点点与斑斑,如果你没有在野外找动物的经验,在满世界全是鹅卵石的海滩上,保准你看花眼也找不出来。这是“瞒天过海”的第一招儿。    扩大家域面积: 一个巢,本就鸟肚子那么大的一个浅坑儿,至多10平方厘米,但人家偏要规划出3000倍以上的家域面积来,只要觉得你小子对我有危险,哪怕你是人,是狐狸,就算你是北极熊,胆敢迈进这个圈儿,我便会毫不留情地给予严厉打击!干嘛要划出那么大的势力范围来呢?你想想,一个小蛋儿,不到一寸长,还是花的,放在乱石堆里,假使这个乱石堆有1个平方(米)大,你可能在5分钟之内找到,那30个平方呢,你就找去吧,你在下面找,我在上面啄你,狠狠地啄你,啄死你,任你有再大的耐性,你都头破血流了,你还能找到个毛?当然,燕鸥家长也很评估和判断威胁的程度,以判断何时起飞,何时攻击,我今年的一只“重点观察对象”,因为是老相识了,我记得最后一次观察它的距离是,30厘米远——这是我脚尖与它肚子底下那个蛋的距离。    假孵卵: 我遇到过许多燕鸥,没事就趴在地上,你一不留神走到它的责任范围之内,就腾地飞起来吓你,你往它肚子底下一看呀,毛也没有!这就是人家“瞒天过海”的第三招,甭管有事没事,也甭管雄性还是雌性(反正雌鸟雄鸟都孵卵,长得也差不多),就趴在地上假装孵卵,其实肚子底下屁也没有一个,一有敌情就起飞,还煞有介事地喧闹着驱赶你一阵子。任你是最有耐性的敌人,也禁不住费劲巴拉地抵挡半天还找不到一个蛋毛儿。    友邻互助: 初上北极滩涂的时候,你可能会不小心闯入一对燕鸥的家域,你会受到一只或一对燕鸥夫妇的攻击!假如你又是个倒霉蛋儿,赶上这块滩涂是多个家庭共同占有的(它们的家域相互重叠),那么,四周的燕鸥家庭就会派出劳动力一起来攻击你,霎时间,漫天都是轰炸机!再如果,你这个倒霉蛋儿忘记了来时的路,没有及时地退回去,而是在不同燕鸥家域范围内一通乱跑,我的天哪,想都不敢想了......这是瞒天过海的最后一招儿,打死你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多大的一片巢区,到底有几只鸟在看几个蛋。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要问,假使孵蛋不需要一个温暖的巢,那么,哺育雏鸟是否也应该有个小小的“家”呢?那你就太小看北极燕鸥的雏鸟啦!   小燕鸥刚孵出壳儿时的样子,可与麻雀、喜鹊、猫头鹰这些光着屁股闭着眼来到世间的鸟儿不一样,人家是睁着俩大眼,穿着羽绒服(身上长满了绒绒的,带黑色斑纹的褐色细毛儿)来到世间的。更令你意想不到的是,出生后,这小家伙,居然还很具有探险精神。不少小鸟会在出生的当天或次日,离开那个小小的巢穴到四处的郊野去探险!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些外出探险的小家伙尽管移动速度很快,离巢也会很远,但却很少有走失迷路和找不到父母的情况发生。它们仿佛天生就是辨认方向和认路的探险家,也是因为这样的天性,使它们长大后每年从南极飞向北极,从北极飞向南极很少走冤枉路,也很少迷途。   小家伙移动的速度实在很快,简直太快了。去年我在新奥尔松中国北极黄河站附近的一片海滩上发现一只绒绒的毛球儿在地上四处乱跑,我扛着相机追上去看是什么,结果遭到了燕鸥父母的袭击,我才知道,这团毛乎乎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雏鸟。其实,即便没有燕鸥父母的追击,以我的速度也是很难追到它的,它那两条小腿迈步的频率很高,速度很快很快,就像我小时候玩儿过的一种烟花——一经点燃就靠后坐力在地上乱窜,名字我还记得,叫——“耗子屎”。我平日喜欢竞走与登山,腿上的功夫还有一些,但追了半天,小家伙儿始终快我十几米......   看到了吧,“草率”的背后,其实是极度的机智、勇敢、认真与负责。以下这段话是那对与我“老相识”的燕鸥夫妇在我即将离开北极前,亲口告诉我的,它们说,“小子,尔且记下:凡大丈夫能成其霸业者,可不拘泥小节也;于小人来犯者,兵不厌其诈也;于君子知交者,可与之心耳;巢者,形也,卵者,实也!巢若倾覆,岂有完卵乎?自此之后,尔当见巢(招)拆巢(招),无巢(招)胜有巢(招),极地天下群熊( 白的——作者注 )争霸,而吾辈尚能自存,不过变通兵法也”。(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53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8 21:16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8百万平方千米,范围较昨日无明显变化,下降速率变慢。拉普捷夫海及喀拉海北部都有大面积开阔洋面,加拿大北极群岛多处海峡已开通。除了东西伯利亚海及波弗特海东部以外,其他地区海冰范围线均比多年平均情况北移。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 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 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 值,灰色区域为 2倍标准差的区域 。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边缘海冰密集度分布更具 规 律性,即海冰范围中心海冰密集度高,边缘密集 度 低。 同时,北极海冰边缘密集度减小,尤其是 在 连 接喀 拉海东部海冰,南部已经降到50%以 下,北 部 高密 集度 海冰的量也逐渐减少。同 时, 加拿大北 极 群 岛 多 处海峡 也已经开通,尽 管西 北航道仍无法 实现 全 线通 航。 北极点附近的开阔水域仍然存在,在MODIS 图像 中 也可以看到,但由于云的覆盖,并不是 十分明显。 出 于 同样的原因,北极点处的浮冰 区也无法从MODIS 图像 中 看出。 图2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 图3 2013年9月6日北极海冰MODIS影像。红色十字表示北极点,底图为北极全景图中绿色方框放大后的影像。底图中绿色框出的范围为图2中海冰密集度为0的区域。
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热度 1 prsdc 2013-9-7 14:11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范围为5.17百万平方千米。北极靠近俄罗斯的海域,如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北部,海冰范围远低于1981-2010年中值。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东部基本上处于多年平均状态。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 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 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 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面积持续缩小,海冰密集度分布也更有规律,即中间部分密集度高,边缘部分密集 度低。图3中北极点向喀拉海的方向仍存在一个蓝色 的孔洞,即海冰密集度为0,无海冰覆盖,这一点可以 隐约从放大后的MODIS影像中看出,但由于云的遮 盖, 并不是很明显。 MODIS图像中仍可以看到北极 点处低密集度海冰,但同样由于云的覆盖,不易识 别。另外,北纬80°以内仍存在低密集度海冰区域, 这些区域在图3(b)中用蓝色框标注。从放大后的图 像(c)和(d)中可以看到碎浮冰,然而较前几日而言, 浮冰变得更加密集。 图2 2013年9月5日北极海冰密集度 图3 2013年9月5日北极MODIS影像
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4日:北极点出现浮冰区
prsdc 2013-9-6 21:41
2013 年 9 月 4 日:北极点出现浮冰区 2013 年 9 月初,北极海冰仍以稳定速度融化。然而在 2013 年 9 月 4 日的 MODIS 图像中,可以在北极点看到明显的浮冰区 ,这在海冰融化过程中并不多见。 1.海冰范围 2013 年9 月4 日,海冰范围为5.21百万 平方公里。低于1981-2010 年中值,但远高于2012 年的海冰范围记录,2012 年海冰范围为卫星记录中的最低值。 包括波弗特海、楚科齐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在内的多数海域海冰范围均小于多年平均状态,但东西伯利亚海域海冰范围与多年平均状况持平。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4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 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4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 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 值,灰色区域为 2倍标准差 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 海冰密集度分析 如前文所述, 低密集度海冰范围逐渐缩小, 高密集度海冰所占比例增加。楚科奇海北部海 冰 密集度如之前预测的一样,逐渐升高,成为 一个 整体。北极点向喀拉海方向,在靠近北极 点约 87 ° N 的区域开阔水域面积缩小,逐渐被低 密集度海冰取代,该地去可从图 3 MODIS 影像右 上角看到。 对图 3 中蓝框区域进行放大,可在图中看到 北极点处存在明显的浮冰区。独立漂浮的浮冰、 碎冰之间存在裂隙和水道。 图2 2013年9月4日北极海冰海冰密集度分布 图3 2013年9月4日MODIS影像,红色十字为北极点,白色为冰或云,深绿色为水。
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9-5 22:33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1.海冰范围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范围稳定下降,总范围为5.27百万平方千米,9月初海冰范围低于多年平均(1981-2010)值,且大于2012年海冰范围值,海冰后撤速率与多年平均基本一致。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 2倍标准差 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 .海冰密集度分析 北极点附近出现开阔水域,海冰密集度为0。 向白令海峡方向的海冰密集度持续升高,与西半 球高密集度海冰连成一个整体。我们对这两部分 区域的MODIS图像进行放大,可以明显看到海面 上漂浮着许多独立的碎冰、浮冰。 图2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海冰密集度分布 图3 2013年9月3日北极海冰MODIS图像
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2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prsdc 2013-9-4 17:12
2013年9月2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北极海冰范围变化 2013年9月2日,海冰范围情况基本不变,为5.34百万平方千米。其后撤速率与多年平均状况基本一致,不会出现海冰范围新低。 图1 左图为 2013年9月2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 2013年9月2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 2倍标准差 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海冰密集度分析 白框和黑框内海冰密集度较小的地区缩小,逐渐被高密集度海冰取代, 这很可能与低压系统的移走有关。低压系统会导致海冰的辐散,使密集度降低,进一步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同时使海冰范围增大。而高压系统则相反,它会引起海冰的辐合,海冰范围缩小,密集度增加。通常情况下,在低压系统频发的夏季,其海冰量要多于高压系统控制的夏季。 图2 左图为AMSR-2的海冰密集度数据 ,由 德国不莱梅大学( http://www.iup.uni-bremen.de/seaice/amsr/ )获得 右图为MODIS数据,由 NASA( http://lance-modis.eosdis.nasa.gov/imagery/subsets/?mosaic=Arctic )获得 北极航道分析 北极航道冰情较昨日基本无变化,随着海冰范围的减小,东北航道继续变宽,南支维利基茨基海峡西部仍处于封闭状态,无法通航。西北航道麦克卢尔海峡及麦克林托克海峡海冰密集度都在降低,其中麦克林托克海峡的海冰有可能在随后的两周内消融,实现西北航道南支通航。麦克卢尔海峡的海冰与波弗特海海冰紧密连结在一起,范围大且密集度高,因此西北航道北支在今年不会开通。 图3 北极航道示意图,底图为2013年9月2日海冰密集度 北 极海冰预测 通常情况下,在低压系统频发的夏季,其海冰量要多于高压系统控制的夏季。 在随后的几天中,海冰范围将维持稳定下降趋势,而且其范围仍将高于2012 年及2007 年夏季海冰范围 。
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9月1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prsdc 2013-9-3 21:51
2013年9月1日北极海冰动态变化及航道冰情分析 1.北极海冰情况概览 2013年9月1日,海冰范围缩小为5.28百万平方千米,较上月1号下降167万平方千米,占8月1日总范围的32%。低密集度范围急剧下降,高密集度海冰区域向北部集中。总海冰范围低于多年平均值(1981-2010),这与全球气温升高有关。 图1 左图为2013年9月1日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大于15%),总面积为5.28百万平方千米。 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右图为2013年9月1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标准差为2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2.海冰密集度分析 随着海冰的融化,低密集度的海冰越来越少,主要集中在海冰边缘及陆地边缘地区。然而在海冰范围缩小的同时,海冰向北集中,海冰范围内部的海冰密集度逐渐增大,有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这可能与大气环流有关。 图中黑框所圈区域海冰密集度较小,从MODIS图像相应区域也可看出存在浮冰、碎冰及裂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冰逐渐向北集中,该地的密集度将增大,最终与周围高密集度海冰连成一体。 图3 2013年9月1日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图4 2013年9月1日MODIS影像 图片来自NASA( http://lance-modis.eosdis.nasa.gov/imagery/subsets/?mosaic=Arctic ) 3.北极航道分析 海冰密集15% 的区域,基本可视为开阔洋面,普通船可以正常通行。对于破冰船而言,它能够在大部分区域正常通行,但在海冰密集度较大,即海冰密集度超过80% 时,破冰船行进也会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对北极航道上海冰密集度进行分析,为船避开高密集度区域提供信息支持。 东北航线的北支已经全线开通,可以正常通航;南支途经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之间的维利基茨基海峡,但由于海峡西侧海冰密集度超过80% ,仍无法实现通航。 穿极航道横穿北冰洋地区,需经过很大一部分高海冰密集度区域,航行难度很大。 西北航道的南支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南部,沿途海冰密集度很小,但在麦克林托克海峡处海冰密集度较高,普通船只无法通行;北支途经波弗特海、麦克卢尔海峡,该区域海冰密集度超过80% ,无法实现通航。 图5 北极航道示意图,底图为2013年9月1日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图中对麦克卢尔海峡及 维利基茨基海峡进行了标注 4.北极海冰及航道冰情预测 未来的两周内,海冰范围将持续缩小,北极靠俄罗斯一侧的海冰继续向北集中,与西半球高密集度海冰连成一个整体。喀拉海东部的小范围海冰将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东北航道南北两支将全线开通。而西北航道北支由于波弗特海存在大面积高密集度海冰,这个夏季将无法实现通航。
3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8月29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8-31 13:15
2013年8月29日和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8月29日北极海冰总范围为5.40百万平方千米,北地群岛以北的东北航线已经全线开通。vilkitsky海峡海峡处海冰也已融化,但由于喀拉海东部仍存在部分高密集度海冰,导致北地群岛以南的航线仍处于封闭状态。北极点至白令海峡方向上,海冰范围内的海冰密集度较低,有些地方甚至降至0,在这些区域存在大量的碎冰和裂隙,这点从MODIS图像中可以得到印证。 图1 2013年8月29日北极海冰范围,总面积为5.40百万平方千米。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2 2013年8月29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3 2013年8月29日AMSR-2海冰密集度图像 图片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 http://www.iup.uni-bremen.de/seaice/amsr/ ) 图4 2013年8月29日MODIS影像 图片来自NASA( http://lance-modis.eosdis.nasa.gov/imagery/subsets/?mosaic=Arctic ) 北极点至白令海峡方向上,海冰范围内的海冰密集度较低,有些地方甚至降至0,在这些区域存在大量的碎冰和裂隙,这点从MODIS图像中可以得到印证。
个人分类: 北极海冰|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8月28日北极海冰冰情
prsdc 2013-8-31 11:22
2013年8月28日北极海冰冰情 相比前一天,2013年8月28日海冰融化较少,海冰范围基本维持不变,为5.47百万平方千米。北极靠俄罗斯的一面海冰密集度持续降低,裂隙变大且增多,这在MODIS图像中明显可以看出。 图1 2013年8月28日北极海冰范围,总面积为5.47百万平方千米。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2 2013年8月28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3 2013年8月28日AMSR-2海冰密集度图像 图片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 http://www.iup.uni-bremen.de/seaice/amsr/ ) 图4 2013年8月28日MODIS影像 图片来自NASA(http://lance-modis.eosdis.nasa.gov/imagery/subsets/?mosaic=Arctic)
个人分类: 北极海冰|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8月27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8-31 09:33
2013年8月27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2013年8月27日,北极海冰持续融化,范围为5.50百万平方千米,较前一天降低8万平方千米。虽然海冰范围小鱼多年平均状况(1981-2010),但整个8月份海冰后撤速率与多年平均状况基本一致。东北航道北地群岛北部冰情减弱,但连接拉普捷夫海与喀拉海的vilkitsky海峡仍处于封闭状态。 图1 2013年8月27日北极海冰范围,总面积为5.50百万平方千米。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2 2013年8月27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3 2013年8月27日AMSR-2海冰密集度图像 图片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 http://www.iup.uni-bremen.de/seaice/amsr/ ) 图4 2013年8月27日MODIS影像 图片来自NASA(http://lance-modis.eosdis.nasa.gov/imagery/subsets/?mosaic=Arctic) 从AMSR-2图像中显示,北极靠近俄罗斯一侧低海冰密集度的地区依然在扩大,这一点在MODIS图像中也得到了印证,从MODIS图像相应的地区可以看到大量浮冰及碎冰,浮冰间有水存在。
2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8月26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8-31 09:32
2013年8月26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2013年8月26日,北极海冰情况较前两天无明显变化,范围为5.58百万平方千米,比24日缩小了16万平方千米。加拿大北极群岛南部大部分融化,多个海峡能够实现通航,西北航道南部航线基本开通。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都存在广阔的开阔水域,东北航道大部分已开通,但链接拉普捷夫海与喀拉海的vilkitsky海峡仍处于封闭状态。 图1 2013年8月26日北极海冰范围,总面积为5.58百万平方千米。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2 2013年8月26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 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3 2013年8月26日AMSR-2海冰密集度图像 图片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 http://www.iup.uni-bremen.de/seaice/amsr/ ) 图4 2013年8月26日MODIS影像 图片来自NASA(http://lance-modis.eosdis.nasa.gov/imagery/subsets/?mosaic=Arctic) 从AMSR-2图像中看出,高纬海冰密集度较低的区域扩大。在MODIS图像中依然可以看出北极海冰的外缘线。
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8月24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prsdc 2013-8-31 09:30
2013年8 月 24 日北极海冰冰情报告 冰情概览: 2013年8月海冰融化持续处于稳定状态,后撤速率与8月上旬持平,不会创造海冰范围新低。但是很多地区海冰密集度较低,甚至在北极点附近也存在这种情况。 图1 2013年8月24日北极海冰范围,总面积为5.71百万平方千米。橙色线代表1981年 至2010年的海冰范围的中值,黑色十字代表地理北极点。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NSIDC,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图2 2013年8月24日北极海冰范围及之前五年内逐日北极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蓝色实线代表2013年,绿色虚线代表2012年,灰色实线代表1981年至2010年 的平均值,灰色区域为2倍标准差的区域。 图片来自美国冰雪中心(NSIDC) 2013年8月海冰后撤速率接近平均值,至今其总范围降低至5.71百万平方千米,大于2012年同期(4.00平方千米),但仍低于多年平均值(1981-2010)。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以及喀拉海都出现了大面积开阔海面,东北航道大部分已经开通,但vilkitsky海峡仍处于封闭状态。 图3 2013年8月24日AMSR-2海冰密集度图像 图片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 http://www.iup.uni-bremen.de/seaice/amsr/ ) 图4 2013年8月24日MODIS影像 图片来自NASA 由AMSR-2和MODIS图像显示,在北极靠近俄罗斯附近的海上存在大范围海冰密集度较低(20%-80%)的海冰,这些地区甚至延伸到了北极点附近,这部分可能是由于融化以及海冰变薄造成的。并且在MODIS图像中可以看到大片区域被浮冰覆盖,以后可能会在浮冰中形成更多冰间湖及开阔水域。
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遇到的最执着愤怒的空中打击
热度 22 博物 2013-8-28 00:20
  北极燕鸥,最令我敬畏的动物之一。让我所敬佩的,不仅仅这鸟每年在北极育雏,却偏偏要飞到南极去越冬;让我所敬佩的,是它们堪称极其称职的父母,极其称职的亲长!让我所畏的,也并不只是在驱逐入侵者时的无情攻击,也不是向敌人喷射的“生化武器”,而是它们不屈不挠,誓死把入侵者——不管是狐狸、人,还是比自己庞大上千倍的北极熊赶出家园的决心与勇猛。   潮间带,是我在北极最主要的工作区域之一,因为,那里是藻类的天堂,海鸟的天堂,甲壳纲节肢动物的天堂以及软体动物贝类的天堂!那里的生物量很大,很大,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也是充满危险和许多意想不到事情的地方。例如一陷进去就不能自拔的泥沼;看似肤浅却深不可测的水潭;窄小却流速很快,足能冲倒身体的咸水河汊。所以,太干的地方不敢踩,怕一脚下去就陷入泥浆;太湿的地方也不敢踩,那样的地方,一脚下去,同样陷入泥浆。所以,想去更靠近大海的滩涂找鸟,或者找其他动物,就只能找那些常年来,被水流和潮汐堆起来的,由贝壳和石子构成的天然堤堰才敢走,有的时候,这样的堤堰很窄,只容一脚踏过去,有的时候,这样的堤堰被流水冲断,而你,只能一跃而起,跳向对岸,而无论如何也不能冒险趟过那看似浅浅的“浑浊小河”。   还有些时候,这样的“小路”早已被“人”占领了,如果想过去的话,还得冒着“枪林弹雨”前进才行。   你猜对了,这样的“占路者”,就是北极燕鸥。虽然,北极燕鸥是我最敬畏的动物之一,如非迫不得已,我是绝不会去招惹它们的,但,我到极地来,毕竟不是“打酱油的”,我在更靠近海边的潮间带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路,只有这一条,怎么办呢,硬着头皮也得过去。   我承认,在20米开外,我就看到地上有只北极燕鸥,这鸟很显眼,它有鸽子那么大,尾巴分叉呈剪刀状,很像燕子,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头顶呈黑色,喙呈鲜红色,北部的羽毛呈亮灰色,趴在被氧化铁侵染的卵石滩表面很显眼。它趴的地方,实际上是个巢。它的巢,是我见到过的最草率的巢之一(北极还有更草率的巢)。它们只是地上刨一个小小的浅坑而已,最多拣一拣里面的石头,或走过场似的放两根干草,有的根本连石头也不拣,草也不放。蛋,就下在那小坑里。亲鸟——燕鸥妈妈或爸爸(它们是轮流孵蛋的),就趴在那蛋上抱窝。   这是种很自信的鸟,当我,这个1米7身高的“庞大”动物在距离它不到10米远的时候开始向我示警,发出“亚——亚——亚——”的叫声,我没有别的道路可选,只能上前,它的示警的频率便开始加快成“亚-亚-亚”,我继续我的脚步前行,5米,4米,3米,2米,1米,我来到巢前刚想从它身旁借道过去,只见它一跃而起,钻向高空,发出“亚-亚-亚”的高亢叫声,接着,顺势又俯冲下来,发出“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的叫声,我知道,它要攻击我了,我夺路而逃,同时想在地上捡一根木棍举过头顶。这是当地人告诉我的经验,如果受到北极燕鸥的攻击,不想脑袋被那尖利的喙尖啄得头破血流脑袋开瓢儿的话,就捡一根木棍举过头顶,那鸟会以为木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转向攻击木棍而不是你的脑袋瓜子。   可地上根本没有什么木棍呀,我急中生智地把相机举过头顶,还不断地借机按动快门儿。但,愤怒小鸟的攻击,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在“亚-亚-亚”和“哒哒哒哒”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在它的一次俯冲过后,清楚地听到清脆的一声“啪”,那是锋利的喙和遮光罩接触的声音,是遮光罩避免了它和镜头的直接接触,“遮光罩居然还有这作用”我暗自庆幸一番。但接下来,我就不那么幸运了,我忽然闻到一股令人恶心的腥臭味儿,嗳哟,它是不是放“臭枪”了,所谓的“臭枪”,就是把胃里半消化的海产准确射向敌人的做法。我曾见到过,我的队友因为不慎闯入了北极燕鸥的领地,身上喷满了大片红白相间的呕吐物,那东西,颜色不仅很难洗,而且味道很难去掉,即使洗过两三个星期,闻起来,还一股子恶臭。我赶紧遍身寻找,还好,只在摄影包上找到了几片微小的鱼鳞,看来它只是小小惩戒一下而已。我却马上可怜起它来,一个母亲(或者父亲),肩负着孵卵的重任,不便到海上捕食,它把自己的胃内容物吐出来,岂不更要挨饿......趁着它还没开始真正“开枪”,我赶忙加快脚步,直逃至30米开外,那亲鸟才放弃追赶,像风中的一片落叶,迎着气流,一顿一顿地落下,在最后一顿的一瞬间,我看到——它脚下的浅坑里,有小小的、橄榄色的,一只蛋......(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腾空而起 从我脸前掠过 又猛扑过来 轻盈的一个旋子 再来一个旋子 瞄准目标,实施正面打击 宣誓主权,驱逐入侵者 又一个旋子 鹰一样的飞舞 鹰一样的俯冲 下来了! 愤怒的攻击,攻击中的战斗机 我看到,一个小小的蛋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9267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拉尼娜和北极涛动造成今年高温热浪析成因
hgiap 2013-8-24 19:59
拉尼娜和北极涛动造成今年高温热浪析成因 2013-08-23 17:28:50 来源:中国气象视频网   这个夏季自7月以来,我国出现高温热浪天气,这种高温天气到今日已经开始减弱,但并未完全消退,据气象学家估计,完全消退要等到八月底,高温热浪持续近两个月,南方多个省市突破历史极值,事实上不仅是在中国,北半球欧洲和美洲的阿拉斯加也有高温肆虐,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是高温,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些气象事件产生的背后因素是什么?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给出何种解释?   就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丁一汇院士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了这次高温热浪的成因。   丁一汇认为,此次影响全球的高温热浪主要有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与之前媒体经常提到的大气环流异常,副高活动增强等原因不同,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活动是天气原因,只能解释很短时间的现象,不能解释根本的原因,为什么今年副高特别强?为什么今年环流异常?要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从气候学中寻找答案,从气候学角度概括为三个主要的原因。 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原因一:海洋的影响。今年是拉尼娜年,冷海温是一个发展年,是一个加强的年。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去年是厄尔尼诺年,今年是拉尼娜年。拉尼娜是今年的高温热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拉尼娜容易使得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一般都可以维持一个季度,两个月到三个月。 北极涛动(AO)示意图 正AO带来温暖气候 负AO带来寒冷气候   原因二: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纬向环流占优势,通过全球遥相关作用导致全球性高温热浪的发生。所谓北极涛动,是指北极通常受低气压系统支配,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强,限制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弱,冷空气较易向南侵袭。   今年的情况就是北极涛动大部分的冷空气都封闭在极地地区,很难向南地区扩展,这样一来,我国得不到很强的冷空气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就比较稳定,不会被破坏,副高长期稳定控制我国很多地区,所以我国出现了高温。   原因三:今年的拉尼娜年,产生了中东太平洋的冷海水异常西扩,同时它与北极涛动也正好重合。通常拉尼娜年的副热带高压并不稳定,但今年恰恰是这两个都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在中国的大陆地区,冷空气很弱,拉尼娜年不断使得副高往西往北,结果这两个因素使得我国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发达,因而造成了南方持续很久的大范围热浪天气。   而在副高西侧,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可深入输送到西南及西北地区东部并与该区的地形相互作用造成这些地区频繁的强降水,这是今年异常气候的另一方面。 编辑:晓臻
个人分类: 气候论文交流|24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驯鹿记(续):我也有惋惜的时候
热度 5 博物 2013-8-16 02:56
  很庆幸,到达北极小城——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的时间与去年差不多,7月26日,比去年——7月20日只相隔5天。在飞机上还提醒学生,下去就是北极了,你们有多厚的衣服就穿多厚,这几天适应下来,到冰海那边就不怕冷了。不一会儿,SAS的航班在那个小水泥机场上停稳了,机舱门一打开,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凉爽的气息,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咦,这么舒服的北极。在机场去往小城的大巴车上,大家都在谈论这儿的凉快,我从车窗不住地盯着河谷里看,冰川河比印象中的去年宽了,两旁的河滩地里,草也比去年长得高,目测最深的草丛居然可能接近30厘米高。往冰川河的上游望去,哇,山坡上的雪少了,冰舌也向后退缩了。   正在感叹苔原即将变草原可以开牧场的时候,不觉到了驻地。我还住去年的楼,只是向上挪了一层。我一整夜的睡眠都伴着哗哗哗的流水声度过,和去年一样,像是催眠曲,只是今年的催眠曲高了几分贝。   第二天一早,7月27日,我上山去看各种植物,享受北极夏季鲜花的海洋。但到了苔原上一看,仙女木已经开败了,石楠花早不见了踪影,北极罂粟也结出了硕果,我记得去年7月31日在同一地点还看到雪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如果说,这一切都多少还可以让人接受的话。那么,转过一道山梁后,我就看到一幕我不能接受的事实了。我看到,远远的山坡上,有两个灰点在移动,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屏住呼吸朝那个灰点慢慢接近,我兜着圈子迎着风向绕到那两个灰点的跟前,我满心欢喜地认为,去年那两个穿着“破老羊皮袄”的斯瓦尔巴德驯鹿夫妇(因为现在是驯鹿正准备褪掉冬毛换上夏毛的时节,冬毛在掉,夏毛在长,显得浑身破烂),结果令我既惊喜又出乎意料。惊喜的是:没错,是斯瓦尔巴德驯鹿,很可能就是去年遇见的那对儿(大型动物一般都有固定的领地,它们的家域观念十分强,而这个山谷就这么小,去年我曾以这条山谷作样线,一路走下来,只发现这一对驯鹿和远处一只孤鹿的身影)。出乎意料的是,那身破烂的“老羊皮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美丽的,栽绒毯子一样的夏毛。哦!!这也太快了吧?!这才相隔5天啊,我去年也是到达的第二天(7月21日)见到它们的,而5天的时间,是绝不可能把一身厚重的老羊皮袄换得如此干净利索!是夏天提前了?还是换毛加速了? 今年7月27日摄 资料图:去年7月21日的驯鹿   以在北京动物园看大型鹿科动物换毛的经验看,如果从去年7月21日照片所显示的样子变成今年7月27日看到的样子,起码需要10天以上!可惜的是,去年7月27日,我正好在与朗伊尔宾同样纬度的岛屿东侧接近过一群驯鹿,但很可惜的是,让另一伙人给追到很远的山里去了,以至于我没有一张同一天的照片,那群鹿是非常有可能披着一身“破老羊皮袄”的!   如果你还在为我让那头死熊没能成为“气候变暖好教材”( 我眼中的那条北极熊新闻 )而怪我“多事”的话,那么,这下你该平衡了,我也失去了一个极有学术价值的“气候变化活标本”——同一天,同一个纬度,同一种鹿,不同的毛皮!   好在,我是那种“没心没肺”达到了一定水平的人,从不为那种永远得不到或永远已失去的东西而捶胸顿足,惋惜一阵也就过去了,马上又沉浸在“有动物看有糖吃”的欢乐中去了。果然,“老相识”的感觉真好,我仍旧是去年的做法,找个地方坐下来,也不摄影,就是那么呆呆地看,呆呆地看。果然,驯鹿夫妇对我好像也有“老相识”之感,居然从我的脚前走了过去,在我身体的斜前方静静地站定下来,我目测了以下,不到2米远,雌鹿嚼着长得比往年都高的禾本科植物,大雄鹿表演般地在草地上蹭着覆满绒毛的新角给我看,清晨的极地阳光洒在身上,草坪上,伊甸园般的恬静。   等我看够了,也拍够了,就用手机给住我对面楼上的央视记者小刘发了条短信:让他带上设备到对面的山坡上找我。不一会儿,这棒小伙子扛着摄像机风风火火远远地跑来了,我赶忙悄悄地迎上去按住他,叫他顺着我的手指往“那儿看”,他特别压低了嗓子对我说:段老师,嘿!太棒了!(段煦 撰文/摄影) 以上均为作者所摄 (我和小刘撤下来后,正好遇到科考队员申姐,感谢她给我留下这张与老朋友的合影) 超级链接:驯鹿记(去年看鹿的故事)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406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2013北极博物之旅(微博直播)2
热度 8 博物 2013-7-26 07:34
007 2013-7-25-05:30 早晨来得真早,4点钟太阳准时升起,到5点钟的时候已经满亮了,我起来穿了件长袖衬衫,背上相机准备出发,谁知刚钻到林子里,就感觉到凉气袭人,赶忙又回到房间,把冲锋衣里的内胆拆出来穿上,正好。在路边,两个早起的同队环境组的学生也看到我,问我何处去,我说道到林子里看看动植物,他们很感兴趣,便一起钻进了底下漆黑一片的泰加林。这种亚寒带针(阔)叶林在奥斯陆周围很常见,上层一般是针叶林,中层是白桦、平榛、斛树这类的矮乔木,再下面是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和荚果蕨、问荆这样蕨类植物的灌丛,周围有阳光的地方开放着柳兰和胡枝子的花朵。 此外还发现了不少冷凉环境里的陆地蜗牛种,看来,回来定种的任务还不轻。 林地周围太阳光下的柳兰 林下的接骨木 好吃的悬钩子 枯木上的一种陆栖蜗牛 树叶上的一种陆栖蜗牛 老叶下一只美丽的陆栖蜗牛 008 2013-7-25-06:00 忽然,天空中下起了雨,好在丛林像个大伞一样,把绝大部分的雨点都遮住了,因此只听到雨点击打树叶发出的声响以及清新的雨水味儿。一只欧洲红松鼠从别处的树枝上跑了过来,忽然又发现了3种陆地蜗牛。最妙的莫过于在一处流水口附近发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林蛙。 亚寒带针叶林下的一种林蛙 出现了一只欧洲红松鼠 欧洲红松鼠在林间觅食 009 2013-7-25-06:10 在丛林中行进,忽然发现草丛中有一胖(雌性)一瘦(雄性)两只大蚊在交配,这种手掌大小的蚊子是不叮人吸血的,因为它们一生下来,针状的口气就只能喝水,有的连口水都不喝,唯一的任务就是交配,交配。 在草丛中交配的大蚊 010-2013-7-25-06:40 忽然,在一户居民屋后的麦地里,又几只动物蹦来跳去,用长焦当望远镜看到,原来是欧洲赤鹿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出来吃草,虽然在黑林子里忙活了整整一早不曾看见梦寐以求的驼鹿,而像赤鹿这样的大动物能在离人这么近的地方观察到,也算是不枉起了这早的了。 来到林间大麦田间打牙祭的欧洲赤鹿母子 011-2013-7-25-11:00 今天利用休整时间,全天考察了奥斯陆附近的城市绿地与树林,我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城市野生动物上,拍摄了很多在草地上觅食的雁鸭类、鸥类和鹊鸦类的鸟,并作了记录。 奥斯陆城市就掩映在森林和农田里 奥斯陆民居的生态屋顶 更为复杂的生态屋顶 建造中的生态屋顶 粉脚雁十分喜爱三叶草的叶子 觅食的粉脚雁群 一只雌性的粉脚雁专注觅食 一只黑头鸥的亚成体丛水面上掠过 一只黑头鸥在草地上停歇,它是典型的北欧海鸟 寒鸦在雕塑的顶端狂叫 在街头等人投喂的黑背鸥 鹡鸰在庭前漫步 很多种食草动物喜爱吃白花野草木樨 湖边的生态住宅 012-2013-7-25-19:50 今晚18:30刚刚结束一天的步行,回到宾馆,洗了个痛快的热水澡,吃过晚饭。又穿好野外的衣服和摄影器材到上午看见鹿的麦田里蹲守,希望能够观察到它们黄昏时分出来觅食的情景,至10点多,仍旧没有出现,因为明天还要早起,便撤身返回了,沿途寻找了该动物的痕迹和遗迹,在林下水源处找到蹄印4个,粪便1处。 动物遗迹-欧洲赤鹿的粪便 路上发现的巨大蛞蝓(鼻涕虫) 基因突变导致的菊科植物头状花序出现的“双轮盘”,前不久还有人认为这可能由核污染导致,其实这种情况在菊科植物里很常见。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97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学者称北极冰融化或造成全球60万亿美元损失
热度 1 杨学祥 2013-7-25 15:59
学者称北极冰融化或造成全球60万亿美元损失 http://www.youth.cn 2013-07-25 13:21:37 中国青年网   中新网7月25日电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已开始计算财务后果的研究人员表示,北极正在快速融化的海冰和永久冻土是一个“经济定时炸弹”,很可能给世界造成至少60万亿美元的损失。   此前,北极海冰创纪录的融化被普遍视为在经济上是有益的,因为它打通了航道,开启了在该地区开采资源的可能性。北极地区据信拥有全球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和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   然而,英国剑桥大学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学者们进行的研究表明,北极冰在调控洋流和气候方面的关键角色意味着,海冰融化所引发的变化将损害作物、淹没房产,重创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   剑桥大学佳奇商学院的克里斯·霍普(ChrisHope)表示,它可能导致的损失比任何效益高出三个或三个以上数量级。“人们计算的潜在经济效益是数十亿美元,而我们在谈论数十万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损害和额外冲击。”   多年来,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而自2001年以来,每年融化并重新冻结的海冰面积一直在缩减,每年缩减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英国。去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缩减到自1979年开始卫星监测以来的最低水平。   剑桥大学的海洋物理学教授彼得·沃德汉姆斯(PeterWadhams)表示,北极海冰可能在2015年夏季完全消失。我们正在研究这种极为迅速的海冰收缩可能对全球气候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原标题:北极冰融成经济定时炸弹 或造成60万亿美元损失编辑:吴章勇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youth.cn/gj/201307/t20130725_3590822.htm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2013北极博物之旅(微博直播)之一
热度 4 博物 2013-7-25 07:01
以前的考察和旅行,事务性工作太多,航海和考察日志没少写,但,竟没有个人日记留下来,这次不一样,我身边有很多有“微博控”癖好的学生,他们沿途边走边记,给自己日后留一份属于个人的回忆,我也挺馋的。索性借着再赴北极之机,尝试一把,希望天时地利人和能让我坚持下来。 001 2013-07-24-14:00(北京时间): 国航CA931次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上蔚蓝的天空,告别晴朗的故乡,向西北方向的法兰克福飞去。预计到达时间是北京时间今晚23:55分。 002 2013-07-24-15:10: 迟到的午餐是在飞机上解决的,以前总觉得,国航的飞机餐总是给的特别的少,而且特别的难吃,这次提出表扬:开胃菜是用黄瓜和番茄凉拌的怪味鸡块;主菜是日式的酱油鸡配米饭给的量都很足,已经有7个小时没有进餐的我,慢慢吃总算可以感觉吃饱了。 003 2013-07-24-16:40(北京时间): 睁开惺忪的睡眼,刚刚才飞过贝加尔湖。这次如此漫长的飞行令人寂寞难耐。浮想联翩,去年今天的这个时间,我已经登上5000吨级的奥特留斯号破冰船达到了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王湾,在那里的中国黄河站上吃那些刚从王湾公司餐厅里拿来的手工曲奇饼干。 这次行程比上一次晚了大约1周光景,但,我却知道,这个时候的北极,等着我的,依然是鲜花满地的苔原,山顶上覆盖着连成一片的山地冰川,就像南极或格陵兰的大陆冰盖那样,一眼望不到边;山沟里,冰川融水像黄河一样,裹胁着大量的泥沙向大海奔去,在河流的入海口,大片大片的滩涂上,上演着情趣盎然的生命故事:雌性的欧绒鸭带着孩子们在水里觅食;北极燕鸥的小鸟追逐着父母的影子在地上像毛绒球儿般地满地乱滚;早已换上夏毛的北极狐,像条瘦狼一样,又小又丑,一改冬日雍容富贵的雪白着装,在冰碛物堆成的坡垄间找寻着可以填饱肚子的鸟卵。 极地,无论你曾经去过多少次,但每一次,你都会有许多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故事。前几天,学生向我谈起本次北极之旅的种种设想,会不会看见这个,会不会遇到那个......真羡慕他们有那么多的想象力。我的想象力真的很贫乏,我只知道:那里,将是一个永远不会令人失望的,天堂。 004 2013-07-24-18:08(当地时间,以下同,欧洲行程比北京时间晚6个钟头,北极行程晚7个钟头): 经过10个小时的飞行,先到黑森林的首府法兰克福转机,从飞机上看去,美因河畔一片黑漆漆的针叶林,一片现代化城市,一大片农田,土地规划得倒十分得体。在海关办理了入关的手续,进入欧洲一体化的世界,接下来的旅程,畅通无阻。 只可惜,转机时间太短,法兰克福机场那个传说中又大又便宜的免税店就只能回来逛了。粗粗看一眼,CD真的比双安商场便宜很多。 005 2013-7-24-19:25 继续向波罗的海北岸飞去,冷杉林与麦田、峡湾、丘陵交错的奥斯陆将再次展现在我的面前。 006 2013-7-24-22:43 22:30,北纬60度11分,奥斯陆国际机场的太阳才把最后一缕余晖藏到山后,这是我今年第一个漫长的白天,可真漫长啊,整整24个小时。当然,进入极圈以后,我也将享受每天24小时的阳光,但是这第一个24小时阳光,令人筋疲力尽。 006 2013-7-24-22:43 来到奥斯陆郊区森林边缘的一座宾馆,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吃,只想洗洗钻进温暖的被窝里,明天早上7:30叫起,我规定自己6点起床去附近的挪威森林里找驼鹿和痕迹,以及冷杉林下的柳蓝灌丛,仅有一天的休整时间,还得抓紧时间睡觉。对了,我刚刚给我夫人发短信报了平安,希望她一会儿起床后可以看到。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6238 次阅读|4 个评论
凝固无语的河
热度 30 jinsblog 2013-4-13 03:32
飞越北极区,一直都让我有一种很特别的心情。下面是白茫茫的一片,我常常想,要是我们的飞机这时掉了下去,会是个什么样子。我觉得我们不会马上死去,因为极区里多为平缓的冰雪之地,飞机很可能软着陆,不会摔得个乱七八糟。困难的是我们这些活着乘客,天寒地冻中怎么办。这可以参考《 活着就是为了要活着 》。 我常坐的航线是大陆航空,到目前为止,都是夜晚飞越北极区,所以我只能看到天黑之前和天亮以后的景色,通常都在极区南部。从飞行图上看,进出亚洲是在极圈附近的 Baffin bay 水域,而进出北美,是经过 Laptev Sea一带。因为这几年航线的飞行时间常有些变换,能看到的地面区域,就会随着昼夜线的移动变化而不同,这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比如,在北美起飞的时间晚一个钟头,飞机就要早一个钟头进入黑夜区,在北美这边天黑前就少一个钟头能看到的地面景物。但在出极圈进入亚洲时,能早一个钟头看到更北边的地面景色。 经过北极区的时候,飞机上的乘客几乎都在睡觉,我却端着相机,往后舱跑,希望能在机舱窗口上,见到点什么地面上的东西。大部分的时候,极区附近的地面多是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很扫兴,我只好回座位上迷糊睡觉。有的飞行中,天空本来是 晴朗的, 但我和别的旅客一样,困了就睡过 去了 ,醒过来后遗 憾 好半天 。 但毕竟来回飞了几十趟了,总还是有些收获。尽管因为时间和光线问题,隔了机窗玻璃,地面上的东西都有些模糊。好在大地足够的宽大,让我能见到些粗线条的景色,并能拍下照片。我也在若干次的拍摄中发现,尽管在如此广阔的天空下飞行,一条航线的轨迹还是很准确的。我在有限的航程拍摄中,常常重复拍到同一个“景点”。 飞越北极附近,尤其在冬季,海面的情况都差不多,覆盖着冰,白茫茫的一片,偶尔会有些巨大的裂纹。但陆地上就会有不同。北美这边靠近极圈的地貌,起伏比较大,多见陡峻的山和山间的冰川。亚洲极圈南边,是广大的西伯利亚原野,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在到贝加尔湖之前,没有什么陡峻的山和山间的冰川,令人感叹的,是冻土中白色雪原上那些弯曲的河流,不可思议地蜿蜒曲折。那是大自然雕刻出来的曲线,如大地的缝合线,在那样冷酷严峻的天空下,一条本来该流动的河流,现在凝固着,默默无语。 习惯了山间溪水的潺潺流淌,见多了江河的汹涌澎湃,那种动的水、响的声,已经是生活的常态。更不要说城里那些被污染了的水沟,流动着污染的水,不仅出动静,还渲染让人恶心的气味。看着那些凝固的河流,真的很难不为之动容,在这个红尘世界中,很难理解它们为什么要存在。它们让人知道,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人类的无聊而被毁灭。 凝固无 语 的河 ,来春或者来夏还会动起来。与其相比,人的生命去了就没了,不能再活过来,转世能成啥,得问阎王或菩萨。无论生前有多么的辉煌,去了的人,很快就会被笑容可掬、活蹦乱跳的朋友们忘记。这也难怪,活着的人总是惦记着能让自己活得更好的人。和那些 凝固无 语 的河 相比,人的一生,实在是太渺小而不足道了。 尽管能刻画这个世界的线条,不一定是那些沉默的河,但肯定不会是城里被污染的水沟。 严寒的冬季,可以固定住那些流淌的河流,但那些河流的曲折说明,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千曲百弯多么的艰辛,它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流淌,直到太阳熄灭的那一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7308 次阅读|54 个评论
我和它们的故事之 荒野中的信任
热度 12 博物 2013-4-1 02:20
这是我的“工作面”,你能在这张照片里找到鸟吗? 为了拍摄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所特有的植物群落,我终日就那么在地上趴着,趴着,用我镜头的微距端记录着我身下的矮小生命。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在朗伊尔宾小镇以西的一个僻静山坡上趴着,手里端着镜头,眼前是一小片儿长得十分茂盛的苔藓,这苔藓就是高等植物的“培养基”,苔藓丛中盛开着美丽的石楠、毛茛、仙女木和几种虎耳草科、石竹科的植物。我让这片内容十分丰富的小群落给迷住了,细细地欣赏着,午后的光辉晒在背上暖洋洋的,使人忘记了这里还是北极。由于趴着的时间长了,动物们也就认为我是个只会慢吞吞挪动身体的“爬行动物”。雪鹀,北极夏天极其快活的小鸟,就在距离我不到两米远的地方起落、飞舞。 过了好久,我再一次地挪动身体,竟然发现,一个“小家庭”来到了我的面前。就在距离我十几步远的地方,有几个灰色的东西在动,开始我以为是北极狐,因为这里经常有北极狐活动,但后来发现是一些长得十分肥胖的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们一种非常罕见的松鸡。 这是个四人小家庭,你找到它们的全体成员了吗? 松鸡,是整个松鸡科鸟类的统称,包括松鸡、榛鸡、琴鸡、镰翅鸡、雷鸟等好多种鸟,这个家族的鸟几乎都具备一个特点——体型肥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做猎禽对待,还记得老电影《茜茜公主》吗?茜茜感到忧愁,她的爸爸马克思公爵就带她到巴伐利亚的黑森林里去打松鸡散心,但好心的茜茜却在他爸爸背后扇动帽子,把松鸡放跑了......还有在我国,自清代至上世纪80年代,大型宴会上经常会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飞龙汤”,所谓的“飞龙”,其实就是松鸡的一种——花尾榛鸡。直到来到奥斯陆的第二天,我还在街头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家生产猎枪的厂商做的一则广告的照片就是——旷野中,一身装备优良的美女,左手持一部乌蓝的双筒猎枪,右手将一只刚刚猎获的松鸡举过眉梢。如果你早生70年的话,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广大的森林和苔原上,你能很轻易地看到肥胖的松鸡成群结队地觅食,后来,随着狩猎工具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距离肩射滑膛双管枪的不断取得革命性的进步,狩猎在西方,逐渐成为一项显示身份和地位的“体育运动”,这种肥胖的大鸟越来越多地被人类轻率地猎杀掉了。而我们这边的情况呢,恐怕更糟,从东北的山民猎户,到内地的达官显贵,无比偏嗜飞龙汤那鲜美无比的滋味儿,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有好几个东北同学向我描述过飞龙的滋味儿。虽然,松鸡科的鸟类食性广泛,以嫩芽嫩叶为主,荤素都不挑剔,小雏鸡一出壳儿便能满地找食吃,适度的狩猎似乎对资源的再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毫无节制的滥捕加上更为无法挽救的栖息地的丧失,从而把我国的松鸡科动物逼到了几乎绝迹的境遇,分布在我国的8种松鸡,无一例外地列入到国家级濒危动物的名录。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镰翅鸡还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但它还没有迈入21世纪的门槛儿,就被宣布在我国已经灭绝(2000年公布),比白鳍豚“死”得还早!剩下的7种松鸡情况也不容乐观,1种(斑尾榛鸡)残存在我国中部和西南一隅,其他6种,均退缩到了“鸡冠”(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和“鸡尾巴”(新疆北部)地区。 我眼前的松鸡,学名叫斯瓦尔巴德岩雷鸟,它们几乎是分布地域最靠北和最狭小(仅分布于该群岛)同时也是最珍稀的松鸡,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我感到无尽的,幸福。我决定先暂停我的植物研究工作,向这些肥胖的家伙们慢慢爬去。松鸡们在愉快而悠闲地信步觅食,我则搂着我的相机艰难地爬行,虽然苔原上的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苔藓,趴在上面比较松软,但,这些松鸡觅食的地方是一片被冰川剥蚀过的碎石坡,那些碎石的根基被冻土牢牢固定住,留下锐利的石头尖儿像匕首一样向上斜矗着。我就抓着这些石头尖儿作支点,向坡上爬着,但这些凸出来的石头尖儿每每地扎在肚子上不但难受而且容易把衣服剐成布条,幸亏我的衣服面料是一种结实的防雨帆布。7米、6米、5米,越来越近,所有家庭成员都在眼前了,有一只雄鸟领在前面,好的采食点往往是它先发现的,每每发现好吃的,便呼唤后面的两只雌鸟过来一同享用。雄性的夏羽上半身呈斑驳的熟褐色,下半身为白色,腿和脚面上居然覆盖着长长的羽毛(这是松鸡科动物的特征之一),最鲜艳的部分是裸露的眼睑皮肤,呈鲜红色;雌性全身都是熟褐色,杂以黑色的斑纹。如果它们趴在地上静止不动的话,这样的一身保护色很难被发现。 跟踪它们可不容易,你要用肚皮在刀尖般的冰碛堆(冰川削出的尖锐石头堆)上爬行,可怜老段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还不到2个月,刀口还红着呢!⊙﹏⊙b汗 它们取食的方式是像羊儿一样边走边吃,它们非常喜欢珠芽蓼、极柳、肾叶蓼的嫩叶,好在这些植物在这里随处可见。由于不愁食物,在这个鸟群中,无论雄性还是雌性,均长得十分丰满,加上鸡形目鸟类那特有的,一步一点头的雍容步态,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对于我来说,这两张照片显得异常的重要和珍贵——居然获得了这种珍稀鸟类食性的直接影像证据(啄食珠芽蓼花序的一瞬间) 我趴在“5米线”上观察,不时拍照,过了大约10分钟,我开始尝试离它们再近些,于是乎,又向前爬了两步,忽然,一阵带有共振效果的ku-ku-kuku叫声响起,我这才发现,在不远的高处,有一只雄鸟扬起脖子,向天空鸣叫,一时间,取食的那三只鸟赶忙加快脚步向高处转移。原来,我的一举一动,早就被一旁的“哨兵”看在了眼里,它不动声色地注意着我,一旦我越过雷池,它便毫不犹豫地向同伴报警。我知道,群居动物在觅食的时候,总会有一名成员充当哨兵,这名成员大多情况下都是雄性的,并且这个角色是轮流担任的。见鸟群走远了,哨兵也快步追随而去,只剩下我还趴在原地不敢动。 呀!被发现!“嗨!那小栽——!别以为我看不见你!” 报警!“弟兄们,风紧,扯乎!” 大步流星朝前走,与其说是飞禽,其实,竞走才是人家的长项,老段爬(不敢起身)在后面累得臭汗淋漓 谁知,它们迁移到前方十几米的地方,又开始采食起来。原来,它们无非就是想和我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于是,我又开始爬行,这回我向它们的斜上方爬去,因为我注意到,在它们身后不到3米远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我自认为可以躲在岩石后面拍摄,不被“哨兵”发现。不久,我爬到了巨石上方,四只鸟都被巨石挡住了,哈,我这回不在它们的视野之内,我站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到巨石后面,趴好,然后从巨石的一侧露出半个脸和一个镜头——偷拍它们。呀,真好,它们还在低头觅食,这个距离真好,4米,能把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能照得非常清楚。得到了满意的照片,我又开始得寸进尺起来,我这次有意多露出半个身,让“哨兵”看到,却并不向前,只是打了个翻身,躺到了地上,我的直觉告诉我,它们并没有走,2分钟后,我又翻过身来,明目张胆地用照相机拍摄它们的倩影,相机快门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咔哒声,这样的距离还说它们没有发觉,似乎已经是掩耳盗铃了。于是,我就追随着它们的迁移取食的节奏慢慢爬行,每隔5分钟,与它们之间缩小1米的间隔,最终,我爬到了一只雌鸟的距离,而此时哨兵却没有发出警告,我目测了一下距离,2米。 继续躲在岩石后面 如果现在还说人家没发现,你就是掩耳盗铃了 你真的不必再躲了,人家都开始在你面前大方地梳妆打扮了(真给面子啊!) 这天,我在夕阳的余晖下,与这群美丽大方的松鸡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晚餐时分,考察团以极其丰盛的晚餐招待了挪威著名大气物理学家,80多岁的Inns教授,他是高登义教授的朋友,曾经帮助我国科学家在北极建站,据说,他每年夏天都会在朗伊尔宾呆上一段时间。席间,我有礼貌地与大家畅谈,但脑子里却不由自主地想着山坡上的那群松鸡。终于,老Inns要离席回家去了,而冗长的晚宴马上就要变成聊天儿会的时候,我借着送老先生之名,从饭桌上撤了下来。把老先生送上车,我赶忙穿好衣服,背上相机向远处的山坡跑去。 来到山坡上的时候,已经是午夜11点了,太阳和它暖洋洋的金色光辉都躲到山后去了,天上只剩下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我沿着海拔200米的等高线(这是我发现它们的高度)行走,目光在山坡或上或下的地方搜寻。起风了,尽管风力不大,但刮过来的,是一股刺骨的寒冷,这是极昼午夜十分所特有的感觉,我已领教多日。搜索了将近1个小时,风似乎要把厚厚的羽绒服打透,我准备放弃了,猜想松鸡一定飞到别的山上过夜去了。于是,开始下山,待下降到海拔100米的时候,我来到一座废矿井的附近,忽然,几声ku-ku-kuku的呼唤声将我叫住,我停住脚,俯下身子,鲜艳的红眼皮儿下一双黑豆儿似的眼睛平静地盯着我,原来是“哨兵”,在它不远处的草窠儿里,趴卧着它的3个同伴儿。其中一个雌鸟半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又漫不经心地闭上了。我似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着风声,我静静地趴在距离它们脚跟不到1米5远的地方。这次,我不再得寸进尺,也不再用取景框窥测它们,我凭借自己的肉眼欣慰地感受着它们睡眠时的呼吸——蓬松绒羽间的一起一伏,一起一伏……在这均匀而绵长的呼吸中,感受到了它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对于我的一份莫大信任。(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又见一家人,老朋友相见,双方投以信任的对望 安详的雌鸟趴在草窠中看了我一眼 就又闭上眼睛睡去了,我从没想到,会与一只熟睡的鸟儿这样的近......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36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今年的冬天看来并不冷
King3 2013-1-31 15:57
入冬后,冬至前后席卷全国的一场降雪,把科技界的狂躁冻得哆嗦了一阵,连一向温暖的南方也嚷嚷着装暖气了。气候趋冷的议论沸沸扬扬,气象界也紧张异常。然而,目前看来,这个冬季可能是一个出现了极端冷事件的暖冬。 在诸多的气候要素的变化中,作为显著的是卫星监测结果显示,北极海冰范围(ASIE)达到了有观测以来的最少。可是,我们检测的结果表明,AIE的变化和中国冬季气温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但是AIE的变化是一个事实,其减少是异常显著的。由此,我们的认识如下: 1、ASIE的减少趋势是全球变暖的结果,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尚无证据有转折发生; 2、ASIE的减少肯定会在气候系统中产生扰动,但其影响并非人们期望或推测那样,是一个简单的反馈过程,而是冰冻圈——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复杂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而这一环处于整个链条的什么位置,如何影响,是隐藏在诸多随机现象后面的; 3、全球变暖的效应应该最先显现在冰冻圈,而冰冻圈有着几个特征:冰冻圈变化相对于大气是一个慢过程;海冰、冰川、冰盖、多年冻土等分量短期内属于不可逆过程; 因此,关注和加强监测冰冻圈的变化,加快冰冻圈分量的模式建立、完善,完善和气候系统模式的耦合,是对气候变化前瞻性的工作。 4、ASIE应该更多的是通过海洋-大气之间的某种机制,引起局地性的极端谈起事件的发生,如北半球冬季的极端冷事件,夏季的干旱等。 还有几天就要立春了,按照农历,应该进入春天了,但是,冷事件发生的可能依然存在,但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暖是主要的。 温暖之时需要冷静,寒潮来临注意变暖!
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邂逅达尔文的海怪
热度 14 博物 2013-1-21 09:33
邂逅达尔文的海怪
每天两次的考察登陆,让人精疲力尽!因为每次都得是如下一套把戏:穿羽绒服-穿救生衣-穿水靴-戴帽子-带手套-拿装备(除了带长焦的“大炮”以外,研究植物的还要拿铲子、标本夹、GPS和尺子;研究动物的拿网、采集袋、GPS和尺子;研究地质的拿锤子、岩石袋、GPS和尺子;我的兴趣方向是过了时的博物学,即动物+植物+矿物,所以,晕菜+昏厥——全拿!)-翻“我不在船上”的牌子-排队-跳帮(即上冲锋舟,要从船帮上船帮)...... 这天在冲锋舟上正在冲风,那风可真冷,借老郭那句——“这风刮得跟小刀子似的”,可气的是,那几个内衣穿得少的考察队员还添油加醋地跟我说,这羽绒服呀,穿在身上就像光膀子穿了件儿“塑料的西装”似的!大家都像乌龟一样缩着头,就那么缩着,一直缩着。忽然,不知谁喊了一句“鲸鱼!”,还没等大家把领子里的脑袋都伸了出来,不知是谁又喊了一句,“海豹吧?!”,这时候大家的脑袋都伸出来了,朝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长条状的黑影儿在起伏跌宕的浪花儿里一沉一浮。忽然,那家伙的脑袋露了出来,前方很臃肿,呈现出一个钝钝的直角,“是抹香鲸,我看见了大脑袋!”,“不对,抹香鲸比这个要大,是巨头鲸!”,“我怎么看着还是像海豹呢?”,群体内部开始内讧了;“要么是海怪吧?!”,“扯——”,这回一致找到打击目标了。忽然,那家伙的头部喷出一股好几米高的、伞状的水雾,明明还听到一声清晰的“噗——”,“没错!是鲸,一定是巨头鲸!”...... 冲锋舟距那个家伙近了,开始有人用“大炮”精确“打击”了,“我拍的照片放大之后看见那家伙长胡子啦!一定是海豹!”,“我拍到它喷水啦!一定是巨头鲸”,这时,冲锋舟距离那家伙的距离更近了,似乎为了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不屑,更高地抬起头来,哦,原来是满脸的大胡子,下面还长着两只长长的牙!!“嗨!原来是海象呀!”,这回,再没有人提出异议了。 玩笑开过,现在,请允许我板起面孔,讲一讲我的一点见解吧。有可能别人不大注意,或者是我的孤陋寡闻,从C·乌斯宾斯基到G·卡林顿·雷,我从来没在任何文献和记录中看到过海象在游泳时喷水的记录来。粗粗看来,好像“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游水时的一个小动作罢了,但是,在我看来,这却非同寻常,我认为这是半陆生哺乳动物(除休息、产子和交配在陆地上完成外均生活在水中,例如海象、海豹、海狮,水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向水中发展的一支)向全水生哺乳动物(除搁浅外,终生不上陆地,如鲸)进化的一个良好证据。鲸,是全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它的进化特征之一是:鼻孔从头部的正前方向正上方发生了位移,原本鼻孔也是像海豹、水獭那样有一个突出的吻部,吻部的尖端是鼻,鼻孔的开口在鼻的正前方,后来为了游泳时呼吸方便,渐渐把鼻孔移到了头顶上,并把呼“气”这一表象演化为喷“汽”,在这一进化过程中,肯定存在过一些具有“中间过程特征”的动物物种,但可惜这些“中间动物”后来都灭绝了,只剩下它们改变了的后代——鲸而已。而我现在忽然惊喜地认为,海象在我眼前所呈现的这一幕,恰恰是半水生哺乳动物向全水生哺乳动物进化的一个例证。你看,与那些不存在喷汽行为的半水生哺乳动物——海豹(从来没有任何文献记录海豹有这一行为,并且在南北极的考察和航行途中,我曾经数十次观察游泳中的海豹,也不曾观察到这样的行为)相比,海象的鼻孔可比海豹鼻孔的位置高多了——海豹的鼻孔在眼睛的下方,而海象的鼻孔几乎与海豹的鼻孔相平行,并且开口斜向上方。这样的鼻孔已经具备像鲸鱼那样在游泳中进行“喷汽式”呼吸的资质了。在此,我自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结果,如果接下来作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话,相信会有一些新发现,如果,海象的这一行为真的能够成为进化论又一个例证的话,那将是一件多么有趣儿的事情呀!(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手绘) 北极斯瓦尔巴德省自然博物馆中收藏的海象标本 上船后,回到餐厅里,很暖和,为了与学生们讨论方便,在餐单儿的背面儿分别画了我脑海里想象的海象几十万年前的样子 现在的样子 和几十年万后也许会变成的样子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6640 次阅读|29 个评论
雪景小诗
fenglei001 2012-12-26 14:31
寒风枝头过,洒落万点银。鸟树天边寂,飞雪梦中人。----写于2012年12月26日南京清晨。
3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友往来:白熊为啥那样白?
热度 22 博物 2012-12-24 12:39
博友往来:白熊为啥那样白?
北极朗斯瓦尔巴群岛首府伊尔宾国际机场行李传送带上的一大特色——北极熊标本(感谢科考队员李晨曦为我留影) 11月5日,博友王德华老师在我当天的博文 《北极博物之旅1 :甜蜜的代价》 的评论中写到:“......北极熊没有天敌,所以白色毛发的适应意义是什么呢?一定不是躲避天敌的,您怎么看呢?”王老师是我十分敬重的动物学家,首先,十分感谢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而“非常值得讨论”的关键是——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极地归来,活熊以及熊毛熊皮熊屁股也看到了一些,摸到了一些,以前有一些感触的东西也印证了一些,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供王老师和各位博友品评、指摘。 其一:躲避天敌说 在动物界,能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体毛颜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躲避敌害的。 北极食物链 今天,北极熊虽然傲然屹立于北极食物链的顶端,难道以前也没有天敌吗?在大冰期,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在北极,有可能生存比它更大更凶残的食肉兽,比如剑齿虎亚科的某种大猫,假设它们已经进化出厚厚的皮毛能够适宜近极点地区寒冷生活的话。但目前已有足够的化石证据证明,那些大猫身上所有的零件儿只适合捕食那些耐寒或不耐寒的大型食草动物,像北极熊那种拼命三郎般的烂仔,我想还是得不招惹就不招惹吧?并且比起北极圈里的犬科和鼬科兄弟来,大猫的确不适合在北极圈内讨生活,分布最靠北的大猫东北虎,跑到西伯利亚就停止了脚步,始终没有鼓起进入北极圈的勇气,而相反,大猫反倒适应了赤道地区的生活。以上迹象表明,在更新世唯一能够与熊族抗衡的哺乳动物——大猫,不可能成为北极熊的主流天敌。 因此,如果目前还拿不出更多的化石或者横空出世的证据之前,我举双手赞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老师的观点——北极熊的一身白毛,一定不是用来躲避天敌的! 其二:透光吸热说 持毛皮构造观的学者说起来最振振有词,他们说,北极熊的毛其实并不是白颜色,它是针状并中空的,在镜下看是透明的。而北极熊的皮肤是黑色的(实际上也真是这样的,你从它的鼻吻部和脚爪间的裸区可以看到),因此,可以把太阳光透射到皮肤上,能获取更多的热能。这样的说法我也是不同意的,我认为北极熊毛呈针状和驯鹿、紫貂、北极狐的针毛作用一致,这样的毛顺滑、硬挺,有不积雪、隔水和适宜水珠滚落的作用,就像雨衣一样,保护下面厚厚的绒毛不被弄湿。而中空的管状结构使其比狐鹿之辈更胜一筹,管子中的空气能更加有效地隔绝寒冷! 其实,稍微有些皮毛构造方面知识的人都会想明白这个道理,即使熊的针毛是中空透明的,假设可以透过去些许太阳光,而针毛下那些细密而柔软的绒毛,不可能是中空而透光的,因此,北极熊的皮肤即使黑得跟墨一样,有了厚厚的,不透光的绒毛层的阻隔,也绝不会吸收到更多的热量。而如果说北极熊要使用毛皮来吸取热量的话,我觉得倒不如直接长上一身黑毛来划算得多! 果然是黑皮肤嘢! 这样的毛发与其说透光,不如说它反光更好 其三:“光导纤维说” 这种说法与以上有些年份的说法不同,目前只流行于网上,但没找到原始的文献出处,也铺陈于此,作为参考。 “ 美国科学家马尔利姆·亨利着手研究了北极熊这一奇妙的现象。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北极熊的白毛,没想到这一看不要紧,亨利竟惊奇地发现,北极熊的毛不是白色的,而是一根根无色透明的小管子。这种毛好像一根根石英纤维,但实际上是一个个空心的小光导管,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这就是北极熊捕集温度的‘工具’。至于人的眼睛看到北极熊的毛色会呈现‘白色’,是因为毛的内表面粗糙不平,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而且每一根毛都能把射入的太阳光散射开来,就使毛看起来是白色的。 ”——以上这一段文字出自“百度”,最初的出处没有找到。根据“百度”的线索,还找到一则仍旧没有出处报道,与之大同小异,并且更加具体,看来,像是“百度”上面这段文字的原始素材。 “ 也许人人认为北极熊是白色的,但稍有动物知识的人都会解释:‘那不过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罢了。’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如何呢?美国的马尔利姆·亨利说:‘不是!’亨利指出,用来拍摄野生动物的红外照相机不适用于北极熊。这种动物不能被摄在红外胶卷上,因为它们的体温好像周围极地的冰雪一样冷冰冰的。至于在紫外照相中,白色的北极熊却显得比背景的白雪的颜色要深得多。尽管白色的北极熊的毛皮反光能力很强,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它的白色竟然吸收了照在身上绝大部分的太阳紫外线。亨利着手研究北极熊这一奇妙的现象。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北极熊的白毛,竟惊奇地发现,北极熊的毛不是白色的,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的小管。人类肉眼所看到的‘白色’,是因为毛的内表面粗糙不平,以致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而形成的。 亨利认为,北极熊的毛都是一根根的小光导管,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这就是熊捕集温度的‘工具’。这就给人类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是不是可以从北极熊的‘白毛’悟出一些道理,造出同样的御寒衣物,或是更高极的太阳能收集器呢?尽管许多问题还没弄清楚,比如说,一般认为紫外线不是热线,怎么能起到增温的作用呢?但是亨利认为北极熊毛的结构很值得继续研究,应根据这种结构试制一种既有保护色作用,又有导光吸热作用的极地人员服装。有人还试图把这种光导管安装在太阳能收集器内,提高集热的效率。 ” 我记得光导纤维外面要包一层不透光的物质才能产生管腔内的反射和折射,而北极熊这样的毛发显然会散逸掉一些光,如果这样的话,管腔内部还能导光吗? 因为我不是研究光导纤维的,不知自然生成的毛发是否具有人工光导纤维的性质。据我所知,人工光导纤维的主要制备材料是石英(二氧化硅),平滑的石英表面对光有反射和折射作用,而熊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其用来导光的内表面是否也具有平滑石英表面的性质呢?据我所知,表面看似平滑的熊毛,实际上在电镜下看到的是十分粗糙的,犹如片片鱼鳞堆叠而成的小管子。而且,报道中也承认,“毛的内表面粗糙不平,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如果毛发管腔的内表面粗糙不平的话,是否还具有导光所必须依赖的反射和折射作用呢?而且,“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的话,是否还能够正常导光?因此在没有系统研究过光导纤维和熊毛管腔内表面结构之前,以及没有找到该报道的原始文献和马尔利姆·亨利本人的情况之前,我对这一说法不作评论,同时希望有研究光导纤维和专门研究皮毛学的老师能不吝赐教。 其四:隐蔽色说 北极熊是浮冰上的霸主,离开冰封的海面和冰块儿群,北极熊的日子很难过,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在极地海域,除了在水里游泳和吃东西,海豹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浮冰上度过的(比如睡觉和生孩子、喂奶),因此,一身洁白的北极熊就有了可乘之机,它凭借自己的一身白毛,与四周的环境混成一色,这就可以迎着风(海豹的嗅觉很灵敏,因此它常常从下风向发起攻击)慢慢地接近,突然发起攻击。当然,海豹也可能在滨海的沙滩或岩石海岸上栖息,在这里,北极熊要想猎取海豹,就没那么容易了,即使它偷偷接近,也会被海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抢先发现,然后兹溜一下钻到水里去,一入了水,以北极熊的游泳速度,可就追不上它了。因此,在夏季,北极熊如果被困在远离浮冰的海岛上,日子是极其艰苦的,倒不是这里没有海豹,只因为失去了隐蔽物——冰雪,北极熊一下暴露在机警敏锐的猎物面前而无法进行狩猎。如果能碰到一具鲸鱼或驯鹿的尸体,也许还能在这个饥饿的夏季得条活命,倘若没有那么幸运,那就只能以海鸟幼雏、鸟卵甚至海藻充饥了,而比起海豹,这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简直微不足道,因此这样的熊常常饿毙。也是因为于此,这个时节的北极熊往往铤而走险,到人类的聚居处去碰运气,翻垃圾箱、入室偷窃甚至袭人...... 不少动物学家都发现,即使在洁白的浮冰上接近海豹,为了隐蔽自己,北极熊也常常把自己脸上与浮冰颜色不一致的地方——两只小眼睛和一个黑乎乎的鼻头隐藏在前肢茸茸厚厚的毛下面,生怕被目光敏锐的猎物识破,逃之夭夭。 海豹好聪明哟!就脸上的这点儿杂色还得拿手捂住那! 因此,在我看来,北极熊白色毛发最主要的适应意义是隐蔽色( concealing coloration) ,即借助自己体毛的颜色,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借此来捕获到它的主要食物——海豹。(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看来我不是它的食物,因为它没捂脸(潜台词:呸,不羞,狐假虎威!仗着站在大船上你就不怕俺了,有本事你下来试试?)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11592 次阅读|50 个评论
我“感动”了谁?
热度 15 douyinke 2012-12-19 14:18
我“感动”了谁?
近日,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揭晓,我做为“行走在两极的人”也“感动山西”。要衷心感谢的是公众和媒体对我的支持,但从内心来说,我还有点真说不上来我如何“感动”了“山西”,我感动了谁呢? 我于2004年参了中国新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察---第21次南极考察,本次考察,13名勇士首次挺进南极最高点DOME A,我作为当时的后勤保障人员,为13勇士成功登上DOME A尽了自己应尽的努力!随后的一年多的越冬考察中,经受了两个多月的极夜和120多天的极昼,南极洲的寒冷、孤独、寂寞,一次次野外考察中的生命危险,至今让我记忆犹新。520天后的2006年4月8日,我带着满头花白的头发回到了感觉有点不太适应的花花世界。 2011年10月,带着“回故乡看看”的心态,我再次跟随中国地28次南极考察队踏上了南极之旅,这一次,同样经受了各种考验,但对南极的感觉很是亲切。2012年6月底,刚从南极回到国内2个多月的我跟随雪龙船参加了中国地五次北极考察,这一次,我又亲手把自己研制的仪器安装在北极厚厚的海冰上,直到今天,监测数据还在通过卫星直接传回到我们单位...... 其实,这些,我觉得都不应该是“感动山西”,顶多能说成“为山西争光”。那么,我感动了谁呢?首先,在我的眼里,在今天这种市场经济中金钱崇拜的大背景下,在我们国家,确确实实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为钱(因为他们的艰苦补助很少),不为利(因为那个地方无利可图),也不为虚名(因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虚名),却在默默地为着祖国的利益奉献着自己,他们以“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为座右铭,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极地事业,他们才是真正能够感动我们的人。比如我所知道的,郭琨老先生,魏文良老先生,刘小汉前辈等等。其次,“南极模式”也值得感动,在南极,队员们过着半共产主义的生活,大锅饭,物资不充足,但都自觉节约。没有钱也不用钱,人人平等,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考察任务完成好!在南极考察期间,所有队员没有休息日,工作只能根据南极现场环境决定,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就工作多长时间,冻哭的,冻伤的,背上的汗水结成薄冰的......队员们毫无怨言。这群人,这种人,不值得我们感动吗?(时间关系,很多的动人的故事就不一一罗列了)。 也许我是在得了便宜还卖乖吧!
697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天降奇缘,偶遇冰海小精灵
热度 19 博物 2012-12-17 13:00
天降奇缘,偶遇冰海小精灵
斯基亚那群岛(sjuoyane)——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的最后一片领土(北纬80度附近),再往北,就是近极点地区的冰海了。这个群岛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极地荒漠”的景象。这里,平坦而荒凉,很少有高等植物,就连苔藓都很少,到处是碎石,由于湿度非常大——北冰洋总是被阴云浓雾锁笼盖,每一块碎石表面都长着黑色、青色和橘黄色的地衣,有些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洼里,长着黄绿相间的菌膜,这里,是低等植物的家园。 由于地貌和生物的多样性比较单一,跋涉了很长时间,除了碎石,就是碎石。低温加上装备沉重,我们开始沿着海岸朝冲锋舟的方向返回。比起岛上的“极地荒漠”,岸边的潮间带倒是个生命乐园,岸滩的一方:2米多长的褐藻被冲击到岸上,堆成一堆,几只褐色的滨鹬在这些褐藻间一边小声嘀嘀咕咕地呼唤同伴,一般忙碌地寻找里面的蠕虫。海水的一方:灰色的波涛拍打着黄白相间的碎石子,巴掌大小的碎冰块在水中随波逐流。忽然,我隐约看到一小堆儿破碎的浮冰间,有一截拇指般大小,红白相间的物体在游动,正想近前看个明白,忽然又不见了。这时,风渐渐吹了起来,天上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银白色的小冰晶,铅色的云彩压得更低了,低得仿佛就在头顶,伸手就能摸到似的,空气中的湿度也越来越大,羽绒服的表面开始结成一个个微小的水珠,并逐渐汇成水流儿流到领子、袖口儿里,冷湿的环境把我们身体里的热量一下子带走,向导向我们招手——要变天了,得马上返回。 我还是心有不甘地望着海面,心存侥幸地希望能看明白那个红白相间的物体是什么。扫过灰色的海水中一堆儿又一堆儿的碎浮冰,忽然,又看到一个红白相间的物体从深处缓缓地升了上来,越来越清楚,这东西有一个圆圆的红色头部,后部的身体渐渐变窄,变细,最终变得半透明,像半透的婚纱那样,垂直在水中,上半身长了两只“小手”,这两只“小手”居然在静静地划着水,自如地在浮冰下面游着仰泳,更让我感到诡异的是,这东西仰泳的姿势与任何动物都不一样,什么东西才这样游泳呢?是人!我不禁心中一凛。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东西居然随着海浪,向着海岸的方向游来,我分辨出,那两只划水的“小手”居然是两只不分叉的鳍,说不清像蝴蝶的翅膀还是戏台上旦角的“水袖”,反正是一扇一扇地游过来了。近了,更近了,我看清楚了,那两只扇水的鳍也是半透明的,像薄纱般的质地。一个红脑袋的,长着半透明身体和鳍的冰海精灵活生生地向我游了过来。 远处,马达响了起来,我知道,这是向导等不及了,他在向我这个掉队的队员作最后“通牒”,我没有理会,急忙去找水网,咦,水网呢?原来,是刚刚决定考察“极地荒漠”路线后,放在停船的地方了,我知道,向导是绝不允许我跑过去拿上水网再到跑回这里来找冰海精灵的,况且,这浮游在水中的精灵也绝不容许我有那么多功夫去找水网的。我急忙从背袋里取出一只样品袋,撕开封口放在岸边,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冰海,任凭那冰镇的“北冰洋汽水”灌进我的长筒靴,慢慢地用手捧起荡漾着精灵的海水,小心翼翼地走回岸滩。(对于这个无可奈何的做法,最终是付出了高昂代价的,可见 《北极博物之旅1 :甜蜜的代价》 ) 待我封上袋子的封口放入背包,又装上了一袋海水起身时,远处所有的考察队员和船员都已经登船了,顾不上倒出靴子里的冰水,我赶忙迎了上去...... 在我的船舱里,弥漫着一股温热的雾气,那是在煮热咖啡和用热风机吹干内衣时蒸腾出来的。在一旁的写字台旁,我屏住呼吸用手里的摄像机对准那只已经转移到金属器皿的冰海精灵,镜头中,它以优美的泳姿在水中起舞,起舞...... 按,这些“精灵”的正经出身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裸体翼足目(Gymnosomata),“裸体翼足”形容得十分贴切,虽说是蜗牛的本家,但是却没有石灰质的外壳,整个软体暴露在海水里,所以称“裸体”;不用腹部的肌肉行走,而选择由腹足特化出来的翼状足在水中游泳,这是“翼足”。它有个中文名字——冰海天使,是由学名Clione limacina直译过来的,其实我倒觉得如果非要直译的话,真不如译作冰海精灵更好。我比较倾向于用它的另一个中文名字海若螺,至少在分类学上不会让人一头雾水。这种动物常生活在北极浮冰下面很深的中层(仅次于深层,即人们常说的深海)冰水里,整日以浮游的其他软体动物为食,能在海冰很少的浅层水中捉到它,实属偶然。以前,我国群众对这种动物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BBC或国家地理频道用潜水器拍摄的动物影片,2009年前后,人们居然在日本北海道岛附近发现了一个随高纬寒流漂流的海若螺群体,此后,我国的水族馆开始以极其昂贵的价格进口这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动物,在抚顺、大连、青岛的几家大型水族馆都曾经争相展出过,它们被赋以特殊的含义,据说它身体里的有颗红色的“心脏”(其实是消化系统)象征着爱情,只可惜,这种动物的寿命短,又没解决繁殖问题,因此又很容易造成断展。我是多么想把这奇妙的动物带回国呀,只可惜,精灵离开的深海冰冷的环境很快便会死去,我又千方百计地寻找可以保存其标本的办法,只可惜,船上没有制作软体动物标本的硫酸镁,我的手头只有95%和75%的乙醇,我尝试着用低浓度的乙醇将其麻醉,然后逐渐加强浓度,试图保存其形象,没想到,开始时,标本的颜色开始脱失,按后随着浓度的增加,精灵的躯体开始皱缩,皱缩。 最终,精灵的躯体皱缩成了一个难以辨清眉目,耳屎般大小的一团尘埃...... (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摄像) ——北极博物之旅9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2831 次阅读|23 个评论
瞧那熊样 与真正的北极主人会面(下)
热度 19 博物 2012-12-14 12:51
瞧那熊样 与真正的北极主人会面(下)
你们这帮人都是哪儿的啊?给我带特产了吗? ......书接上回, 对面的大熊在我们的船刚一扭转船头的时候,它就朝这边瞅,瞅啊瞅的,并且不停变换角度,对视、侧视、斜视,那个认真哟,也不知是近视眼(潜台词: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认为,熊科动物的视力不好)还是雪盲症(潜台词:不少科学家认为,北极熊在出生后不久就是雪盲症患者了,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比如我)?好像怎么瞅也瞅不明白似的。船开到近前,我们发现,它不仅用眼睛观察,还细细地用鼻子闻,它的嗅觉据说比视觉可强多了。 咱怕过谁? 从个头儿上就可分辨出,这是头正值壮年的大公熊,为什么呢?原因是,它的体型可真大,身体大得象堵墙,目测身长接近2米5,体重在500公斤上下,而成年母熊的身量要比它上小一半儿。可能这里的食物相对丰富的缘故,大熊的毛色透着健康,洁白中带着奶油的黄色,站在更为莹洁的浮冰上,就像摆在白瓷盘儿上的一大坨奶油冰激凌。以前,我曾经无数次地观察过北京动物园的北极熊,即使是在洗澡之后,也是一种苍色的白,个头也很小,很瘦。这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饲养技术不好,而是由于温带地区动物园的北极熊,大多是圈养北极熊间基因交流的产物,长年的人工饲养与繁育,在外形、食性和健康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变的缘故。 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这头大熊哪儿都挺干净的,可就是鼻梁到脑门儿的毛是黑黑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躲不过去,刚要感到惋惜,忽然又为它高兴起来。众所周知,北极熊的毛是乳白色的,可你知道吗?北极熊的皮肤其实是黑色的,这从它的鼻子可以看出,北极熊的鼻尖上的皮肤是裸露的,你可以看出,它是乌黑色的,而且鼻梁上的毛比较短,仍旧可以露出黑色的皮肤,夏季的时候能看到一片略微发青的样子,而眼前的大熊从鼻梁到脑门儿的毛都是黑褐色的,并显得有些污浊,这里距岸有几百公里,能够把毛弄脏的东西,就是食物在脸上留下了血污,陈旧的血污不正是黑褐色的么?而且,发现它的时候,它正在浮块的后面呼呼大睡,很多兽类学家都曾发现,北极熊喜欢在饱食后留在猎物附近大睡一觉,然后再去寻找新的目标这一习性。这片血污不正在告诉你——“大爷我今天吃饱了!”。 看见大熊吃饱,这在今天,是多么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呢!原本,斯瓦尔巴德群岛北缘,是北冰洋夏季浮冰的界限,但在近几年,浮冰距离斯岛越来越远,以至于今天奥特留斯号在离开斯岛最后一片陆地后以16到20节的巡航速度开了一整天,才接近浮冰群的边缘——一块块边缘透明的,破碎的,表面坑坑洼洼,融湖(海冰表面融化后留在冰面上的水洼)密布的冰块儿。在很大意义上,浮冰群,就是北极熊的食堂。北极熊的主食——海豹最喜欢在浮冰群上栖息,而北极熊的最佳狩猎地点,也是浮冰群。而今,浮冰融化得越来越开,距陆地越来越远。夏季,北极熊一旦追不上浮冰退却的速度,就要困在陆地上,而来到陆地附近栖息的海豹数量极少,并且没有狩猎的掩体——浮冰(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它借助白色的浮冰作掩护接近猎物),猎手一旦暴露,也就标志着它将空手而归。起先,还能以海边上的海藻、海鸟、鸟卵甚至尸体上的腐肉,但当这些食物能为它提供的热量实在太少了,逼不得已,它会到人类聚居的村镇上去翻垃圾箱甚至伤人。近年来,北极熊袭击人的事故屡见不鲜。就在不久前,船到新奥尔松,我们在那里拜访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并接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的两位女科学家上船一同考察(顺便说一点,国际上从事极地研究的女科学家不在少数,医学界普遍认为,女子的皮下脂肪比男子厚,适宜从事极地和潜水科研,而男子则比她们容易患病)。听她们说,就在不久前,北极熊曾造访过黄河站:那天一早,一个年轻的男队员刚一开门,就看到一只庞大的北极熊站在门口朝他看,吓得他转身就把门关上了。那只熊也曾去了德国站,后来德国电视台还来人采访过,当时德国队员欣喜地告诉记者,他当时还在窗户里拍了视频,但当他把视频播放出来时,却发现,当时由于手抖得非常厉害,竟然什么也看不清楚。 以往在国内观察野生哺乳动物,不是远远地对望就是一不留神一瞬即逝,而在这里看大熊,却可以离得很近,看得很久,原因是,它是这里的主人,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这里一切会动的东西,包括人,都是可以吃下肚去的。因此,对于人,它在心理上是不怕的,同时也是很少见到人的缘故,它们对人充满着强烈地好奇心,同时,船上携带了大量的吃的东西,食物的气味也令它非常兴奋。我注意到,北极熊鼻子的确比眼睛好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先扬起头,伸着脖子,鼻孔一翕一张地嗅个不停,先是嗅,不停地嗅......在鼻子收集信息的同时,一双乌溜溜的小眼睛紧盯着我们瞅,先是站在那里与我们对视,然后改换角度,左瞅右瞅,踱着八方步来回地瞅,但左右每侧绝不超过四步,并且总与大船保持80米左右的距离,绝不越雷池一步。待眼睛、鼻子的信息都收集够了,就开始用行为来试探对方。这一点很像四岁以前的小孩儿,如果他对你感兴趣,会仔细观察你,如果你无动于衷,他会在你面前摆各种姿势,如走来走去,拍手、跺脚、念儿歌,甚至在地上打滚儿的方式来试图吸引你对他注意,有所举动。大熊也是如此,它突然往前跑几步,然后突然止步;再突然回身向侧方走几步,这时已经到了浮冰的边缘,前方是水,有一小段大概有十几米的“海峡”,与对面一块浮冰相隔,它转过头看了看大船,然后起身,向前一躬身,向对岸跳去,由于“海峡”比预想的宽,前半截身子扒在了浮冰上,后半截身子仍旧掉到了水里,然后很利索地爬上来后,满不在乎地抖出一圈儿漂亮的水花儿。 尽管使出各种伎俩来表演,但船上的人们都只是屏住呼吸注视它,别的什么举动也没有,只是不时从风中传来快门的咔哒声而已。很显然,这样的举动对大熊已经毫无兴趣了,和几乎所有的小孩儿一样,新鲜劲儿过后,大熊对眼前的这一切立刻感到索然无味,便调转屁股,一扭一扭地(因为胖)走了,尽管不时回头看看大船,但脚步始终不停,终于,游过一片出露的水面,再越过一座冰山后,与茫茫的浮冰群和上面皑皑的积雪相溶在一起,什么也看不到了。 第一次与北极熊在荒野里会面,给我的感觉是,北极熊并不怕人,也不怕千吨巨轮,对这些有着强烈并且相对持久(20分钟到40分钟)的好奇心,会采取对视、嬉闹甚至恐吓的行为来探查你的反应,如果没有新的兴趣点或捞不到一些好处,例如一点儿吃的东西,就会立刻转身走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管与北极熊有过3次的会面,所见到的情形与第一天所见到的基本上差不多,但,始终没有再遇到一只如此之大的公熊,这只大熊,我给它起名叫亚历山大,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大食肉动物。(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嘿,交保护费了吗?也不看看是谁地界儿?不服的话,叫俩胖的下来,比划比划! 左三圈右三圈 脖子 扭扭 屁股扭扭 叫你们瞧瞧真正的屁股是什么样! 我还没洗脸呢 展示下跃力! 有意境吧! 这是那个年代的经典!相当于玛丽莲梦露揪裙子 那张! 演完!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5098 次阅读|41 个评论
与北极真正的主人会面(上)
热度 23 博物 2012-12-12 10:37
与北极真正的主人会面(上)
尽管已进盛夏,我行我素的北冰洋还是照样地冷啊,冷啊......冷到空气中的水分子都结成了小冰晶,在太阳公公照射下,我居然看到了神话传说中的“白虹贯日” 在北京,我,基本算是个草食动物,水果蔬菜和粮食外,豆制品和鸡蛋算是主要蛋白质来源。长年的清淡饮食习惯,黄油、乳酪、培根和肥鹅肝酱这些高脂高卡的东西几乎碰也不碰,但是,进入到北纬80度以后,以往被视为“垃圾食品”的东西,却成了每天早晨的救命“稻草”。 以下是我这几天早餐时候最常见到的情景:取两块10克大的黄油块儿,均匀地抹在白切片儿面包上,撕开5克一包儿的白砂糖撒在表面,再撕开一包,再撒,然后拿另一片儿“白切”一夹,三口两口吞下肚去,然后,再取,再夹;几乎是与此同时,大片的培根、熏肉和肥肉灌制的香肠儿也以同样的速度消耗着。 尽管,我知道健康的重要,也知道这些“垃圾食品”对于心脑血管的损害,但是,进入北纬80度以来,我的确每日靠着这些“垃圾食品”挺过了每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 斯瓦尔巴德群岛北纬80度附近的最后一小片儿陆地,由此向北,将踏上北冰洋近极点海域,那可是一片冰封的海面呀 浮冰越来越多 破冰船开始实现它真正用途了 可真冷啊,我还在外面找动物 进入北纬80度以来,蓝天不见了,代之以铅色的阴云和每日晨起那覆盖住一切的浓雾,阴云密布和浓雾笼罩是北冰洋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大船在浓雾里靠着雷达和天上的卫星不紧不慢地沉着航行。在告别斯瓦尔巴德群岛极北的那片小岛以后,5000吨级的奥特留斯号继续向北航行。在接近北纬81度的时候,它开始“颤抖”,并且“颤抖”的频率越来越高,从每小时几次,到每几分钟一次,伴随着“颤抖”,还可以清晰地听见从船头甲板传来的“哐——哐——”巨响,这就是所谓的“破冰”——是前铁甲从冰块上轧过去的声音。 浮冰 还是浮冰 还是 所谓的破冰其实并不是用船头把冰撞碎,而是用方形厚重的船头底儿骑在冰块上把它轧碎 一整天都在冰海里航行,从一睁眼,就是浮冰,无边无际的浮冰,时而连成一片,时而闪开一条灰色的水道。电子海图上,奥特留斯号在北纬82度到83度间留下了一团乱七八糟的航程,简直就像孩子在一张废纸上漫无目的地瞎画。但,此时,从船长,到船员,一个个,谁也不说话,除了舵手,都拿着望远镜,目不转睛地搜索180度视野的玻璃窗。 被浮冰包围的大船 看见了吧,我们在兜圈子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只有冰”,一名欧洲船员放下望远镜,用英语喃喃地念叨,揉了揉即将雪盲的眼睛,伸了一个懒腰。又是好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已经搜寻了近20个小时了,仍旧一无所获,5000吨级的钢铁巨轮就这么在冰海里转悠,耗费着宝贵的柴油。船长——那个俄罗斯大胡子,也有些不耐烦了,他终于宣布:“谁第一个发现目标,就让他来开自己珍藏的那瓶好酒!他自己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乌拉——”一阵欢呼之后,紧接着又是令人乏味的,无边无际的沉静。“我好像看见一个黄白色的小点儿在那边儿移动,移动得很快,一下又看不到了”,动物学家张春光研究员小声儿跟我说,“那咱们赶紧告诉船长向那边开呀”我说,“不行,太远了,开过去恐怕也跑了”,他摇了摇头。 船长表面蛋定,其实心里话儿说了:我宝贵的柴油呀,都是银子呀,敬爱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保佑我快点儿见到老伙计吧!! 又过了一阵,一名欧洲船员从窗口缓步走到舵手身边,指了指斜前方的一片浮冰群,舵手“哦哦”两声。船头开始向他手指的方向偏转,轮机的轰鸣渐渐减弱,看来船开始减速了。他到底看见了什么,窗口的人们开始议论,并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结果,什么也没看到,只有不尽的冰块与起伏的冰山。这时,他再次来到窗口,小声地说“已经可以用眼睛看到了”,人们再度寻着它手指的方向望去,还是只有浮冰。“很小的一点,有点发黄......”,根据他的指点,再度望去,啊,看到了,一个炼乳色的小点点静静地趴在浮冰上,“熊!”、“Polar bear!”、“белый медведь!”、“isbj?rn!”,尽管语言不同,但都传达出一个意思——我们找到了北极真正的主人——北极熊! 从这张照片中你能看见啥? 我不说你能看见它吗? 这张是望远镜头下的样子 奥特留斯号小心地撞开浮冰,缓慢地,似乎能感受到它在踮着脚尖儿般地在海上行走。炼乳色的小点点越来越大,渐渐的能看到黑色的鼻子和眼睛了。对于庞然巨轮的临近,炼乳色的小点儿开始不安起来,它抬起前脚,而后抬起后脚,站起身来,弓着背,朝着驶向自己的庞然巨轮摇晃着脑袋。 好小子,敢朝大爷我开过来,大爷怕过谁?不就五千吨级吗? 照眼儿?还跟大爷这儿照?有种撒马过来! 恭候! 大有大战三百回合之势! 甲板上的人越聚越多,大家都紧紧闭住嘴向前方张望。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家伙们,开始默不作声地占据有利地形。我下来得最早,当仁不让地靠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抱着凯特·温斯莱特的位置举着相机等待着幸福到来。但坚守这个位置,我所付出的,并不是那极地所特有的,凛冽的海风。我感觉到,在我的前方,大约几百码的地方有一头熊,而我的身后,贴在我肩膀和后腰眼儿上的,几乎是两头熊的分量!我回头一看,两个比熊还强壮的北欧汉子正举着一支超级夸张的“大炮”正挤在我身上very nice。我怕他长焦中的图像虚化,尽职尽责地充当着三脚架的功用。待我镜头的有效范围视野来临时,我便不再管他,径自开始拍照。忽然,我发觉身上的“大熊”忽然变轻了,原来他忽然意识到了,识相地挺直了身板儿,不再让我分担他熊一样的分量,他冲我笑笑,连连sorry。( 未完,待续...... 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 这姐们儿很勇,摘了手套儿换镜头,还嘎达嘎达,再不戴上,很危险滴! 还是这几位从容 来不及去取更多装备,手头只有一台相机,此时我果断地停止摄影,在寒风中冒着被冻伤的危险,艰难地换好拍特写的镜头,就等大熊过来......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5683 次阅读|25 个评论
逃离小熊和它妈妈的夹击
热度 17 博物 2012-12-5 13:15
逃离小熊和它妈妈的夹击
无名高地远眺 在北纬78度14分20秒,东经21度23分7秒(Rindedalen岛附近)这个无名高地上,大家都在兴冲冲地准备干自己的活计。我们的北极考察队这时在行进方向上出现了分歧,植物生态学那部分的弟兄们说要“拉样方”,得留在山坡下面数植物;地质和动物学的那帮子哥们儿说山底下什么都没有,得爬山。出野外,这种事情本来就不算什么,咱们考察船上的船员多,保镖多,枪也多,一个队伍留下一个保镖一杆枪,外围再多留一圈儿持枪的船员,了事儿!出发!! 于是,地质队和动物队(怎么听着那么别扭呢?)就呼啦啦地朝山上走了。大家又是探冰川,又是找沉积岩,又是找鸟,又是找驯鹿和北极鹅的大便,正忙得不亦乐乎。忽然,有人面朝山下说了一句“哎,这刚几点呀?植物生态那帮人怎么坐船回去了?”,果然,山脚下的冲锋舟载着那几个哥们儿荡起一绺子水花儿朝着大船方向扬长而去。“这帮人,干这么会儿就累了,真没劲!”,有人正唠叨着,“轰——!”一声闷雷般的枪响,还带回音,这是船员使用的散弹猎枪发出的声音。“不对,有情况!”,这时,向导拿起了手台向山下呼叫,山下回话了,除了向导,我们谁也没听懂(挪威方言)。向导叫我们这帮人集合,向山下走。我们谁也没敢兹毛儿,乖乖儿地,一声不吭地跟着人家下山。其实,大家心里都猜到了——这一定是“大家伙”来了...... 下到海拔200多米,距离岸边直线距离不到2000米的台地时,忽然向导又示意我们马上停下,就地待命!紧接着,“轰——”,又是一声闷响,向导又跟手台里的哥们儿询问了下面的情况。这回他明说了,“在山的那边,你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现了北极熊,其中一头是妈妈,就在下面的滩涂上,离我们的船很近;另一头,是儿子,大约三岁大,朝山上跑来了......”,好么,大家伙不是一头是两头,我们几十条壮劳力愣叫人娘儿俩给分割包围了,怪不得植物那帮人跟兔子似的兹溜儿一下跑了呢!怎么办呢?“山下的船员正在放枪,把它们朝别处儿赶,你们现在下山坐船正好在母熊的攻击范围之内,所以大家在这儿原地待命,等熊走了咱们再走”。 熊什么时候才走呢?我说了不算,这得看人家对你们是不是感兴趣。在北纬82度半的时候就领教过北极熊的好奇心,那叫一个强呀,能盯着你瞅40分钟不带错眼珠儿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听见有人的肚子都开始叫了,我也开始后悔没把面包和肠儿带上来了。“轰——”,又是一声。向导忽然拿起望远镜朝对面的山梁上看。我们也手搭凉棚地朝对面瞎看。看着看着,忽然看到一个白点儿向着我们这边儿跑过来了,白点儿越来越大,最后都能看清楚眼睛鼻子和嘴了,距目测,从对面山梁的天际线到能看见鼻子和嘴的地方大约有1500米,这家伙居然用了不到2分钟就过来了,真的比刘翔快嘢!幸亏对面山梁和我们之间隔着一道100多米宽的悬崖。听向导说,这是那只3岁大的小熊,但就我们看来,3岁大的北极熊已经和成年熊没什么区别了,胖墩墩的身体每走一步都会颤一下。也许是不饿,或者因为那道不可逾越的悬崖,那小熊(姑且这么叫吧)朝我们这帮人看也不看,径直地朝着斜上方的大冰川方向走了,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线里。而此时向导也收到回话,那头母熊也离开了海岸,朝着对面山上走了。向导举手命令我们“开拔”,哥儿几个那叫一个疯跑呀...... 临出发的时候,印象里曾经有个老外船员跟我们说,“你们根本不用害怕,这地方已经三年没有北极熊来了!”,现在要是能弄清楚这句话当时是哪个家伙说的,我非把袜子扒下来塞到他嘴里不可。(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 ——北极博物之旅6 没去过北极的人很难想象这个小白点有什么可怕的 小白点儿在以飞快的速度移动 这几张照片是站在原地上拍摄的,每张之间差不了几秒,可知其移动之快 小熊过来了,快撤! 被困地点距离岸边的冲锋舟还有这样一段距离 三岁的小熊有多大?瞧,我找到一头年龄相仿的标本,旁边的参照物身高1米7!(感谢赵曦老师的摄影) 被困的人们在原地待命 有船只能看着,谁也不敢走,再饿也不能走 我真的快饿过劲儿了(感谢李晨曦同学的抓拍) 感谢岸边放枪的老哥赶走了熊妈妈,对于马上可以回去开饭,我对他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李志军教授的摄影) 黄点是小熊距离我们最近的地点,蓝点是熊妈妈距离我们最近的地点,红点是我们呆的地方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4315 次阅读|49 个评论
北极考察的一点感受!
douyinke 2012-11-19 20:37
6月28日至9月27日,我参加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本次考察,我的主要任务是走航海冰监测及北极冰站上的海冰监测仪器的安装。93天下来,虽在身体上受了一些极地生活不适带来的痛苦,但收获颇丰:获取了北纬80度至87度多的高纬度海冰自动化走航监测数据;在冰站上安装了自我研制的四套冰雪厚度及漂移定位变化的实时监测仪器,至今数据监测及传输正常。 从北极海冰变化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方面来说,我不敢妄下结论,因为我毕竟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但通过实际考察和听取相关报告,还是有了自己主观上的一点认识。 有科学家认为,从 1979 年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夏季的海冰每 10 年减少 11.5% ,近 30 多年来,北极海冰夏季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 1/4 ,按照这样的模式预测,预计北极海冰将在未来 30----90 年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等上面覆盖的数千米厚的冰盖将完全溶化,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无冰的北冰洋将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加速全球升温。有科学家还认为,按照这种气候变化模式,未来 100 年,由于气温升高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将使我国沿海城市失去 28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 …… 。根据我对北极的初步认识,我的总体判断是:我们需要严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但没有必要那么的杞人忧天。通过地球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短短的 5 千年,只不过是地球生命中非常非常渺小的一小段。就地球海平面的历史资料来看,海平面的上升与下降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多次演变,也许近 100 年、 200 年甚至 1000 年的地球气候变化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也就是说,也许会在今几十年内北极夏季无冰的现象真的会出现,但聪明的人类一定会在适者生存中保存并不断发展。而且,或许,未来的 1 万年、 10 万年 …… ,地球将再度进入冰寒期。 我认为,目前我国更应该关注的,是北极的自然资源和北极航道。就目前的北极航道来说,包括 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是指西起北大西洋的挪威北角附近的欧洲西北部,经欧亚大陆和西伯利亚的北部沿岸,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太平洋的航线集合。西北航道指东起北大西洋的最西北端(经格陵兰岛最南)、经加拿大北部群岛、楚科奇海、抵达白令海。这两个航道,目西北航道的基本上常年被海冰和冰山覆盖,只有在 9 月份左右可能出现一些不多的水道,目前货运船只难以通行。东北航道,大部分属于俄罗斯北方航道,要想通行受制于俄罗斯,这是从政治方面来说的。从现实的冰情来说,北极海冰在东西伯利亚海域每年的海冰密集度还比较高,没有抗冰以上等级的货运船只是无法通行的,所以,东北航道能否成为欧亚大陆海上运输的最节省成本的航线还无法作出定论,至少在未来的 5 年内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航道......
3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博物之旅2:极圈向北,有片鲜花的海洋
热度 17 博物 2012-11-6 22:33
北极博物之旅2:极圈向北,有片鲜花的海洋
图1: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 当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那座小小的水泥机场上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声。走出机舱,满眼是黄绿色的苔原、戴着冰帽儿的高山和连缀着串串池塘的海岸滩涂,令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奔向那里,我只是极力地按捺住,按捺住,等安排完一切手头上的事物性工作,就一头扎进一个异常奇特并且异常丰富的博物世界里。 图2:朗伊尔宾小城在一条U型谷的谷底    朗伊尔宾小城在一条U型谷的谷底,U型谷不长,不过6公里,上端靠近高山,那里连接着朗伊尔宾I号冰川,而下端呢,连接着海边的港湾和码头。小城,就在靠海的那边。虽然,我们的驻地是距离小城还有一段距离的U型谷上端,但那里靠近冰川,人类的活动很少,四周都是我梦寐以求的苔原。 图3:趴在苔藓垫子上其实很舒服   这里的极地苔原,踩在上面的感觉可真好!表层的冻土已经融化了,并且覆盖着厚厚的,富含水分的植物,软软的,颤颤的,像铺着一层厚厚的地毯,更妙的是,这毯子还是五彩斑斓的——它竟然是用无数鲜花织成的!这就是极地苔原盛夏季节的特色了。北极植物的生长季节本来就短,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有花植物们完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本来就强人所难,而留给开花的时间呢,就压缩到弥足珍贵的盛夏季节,更加令它们着慌的是,因为气温低,这里的传粉昆虫相对很少,这可怎么办呢?它们要用尽全身解数,拼尽平生最大努力来“招蜂引蝶”,首先是花开得要多,多得如繁星点点;其次是花开得要大,大到可以覆盖上整个植株;还要开得鲜艳夺目,尽可能地把周围的昆虫都吸引到自己这儿来。只有如此这般,才能增大授粉的几率,让自己的基因播撒出去。因此,出乎以往对北极印象的景色出现了:盛夏时节的北极,竟然是一片鲜花的海洋。 图4:盛开中的北极罂粟,别看叫罂粟,它可不能提炼鸦片哟,它是美丽的野生观赏植物 图5:通过挪威虎耳草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极地植物花朵与植株的比例 图6:从花冠方向看去,花朵与叶子的比例   如果,想知道北极是如何被披上绿装的?到达朗城的第二天,我就发现了这样一条路,一条解开这个问题的“教学小径”。原来,I号冰川是一条退缩了的现代冰川,在地球还没开始变暖之前,这条冰川的冰舌部能一直延伸到海。后来,冰开始融化,冰川开始退缩,直到今天,它的冰舌前缘退缩到距海边4千米的地方。循着这条昔日被冰川剥蚀的U型谷行走,你会发现,下游的土壤和高等植物都很多,越往上走,土壤越少,植物呢,也越来越原始。原来,冰川很硬,很重,像大刨子那样在岩石层上不断推进,刨锉起累累的碎石块儿,这些碎石块儿会随着冰川带到下游融化的地方停下来,形成一片一片的碎石堆(冰碛堆),但随着冰舌的退缩,碎石堆渐渐上移。因此,在这个山谷里,所有的土层和植物层的下方,其实都是尖尖的碎石。最新出露的碎石堆,就在冰舌的前缘。 图14:冰川前缘的碎石   好,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出发,来看一看土壤和植被的来源吧。这里的石头由于刚刚从冰下出露,因此表面光光尖尖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往下走,将近500米,就会发现,石头的表面开始有一些极薄的地衣生长出来,地衣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生物体,由藻类和真菌两种生物所组成,地衣的体内所含叶绿素不多,有的甚至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营养主要来源于石头,它能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地衣酸),把石头腐蚀成“能吃的东西”滋养自身。 图15:“咬石头吃”的地衣   再往下走,石头表面的地衣会越来越多,到后来,有的地方几乎每块石头的表面都看不到原来的本色了。地衣的寿命很长,它们在石头上生长,死去,再生长,石头表面在地衣遗体与地衣酸的作用下也就逐渐变得疏松且富含营养。有了疏松的基质和营养,更加高级的生命体就可以在此地“着陆”了。它们就是苔藓,苔藓是真正的植物,它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出更多的营养物质。 图16:看,苔藓在地衣“吃”过的石头上“着陆”了   起初,在地衣覆盖的碎石滩上能看到星星点点的苔藓,到了更下面的地方,苔藓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在冰川融水充沛的地方,能形成厚厚的“苔藓垫子”。同时,苔藓有长长的根系,能够抱住吹来的尘土和冰川泥,这下好了,环境越来越适合高等植物了。 图17:苔藓的根系   在苔藓生长得很厚的地方,风带来了高等植物的种子,种子一来到这儿,就爱上了这里,因为苔藓除了能保土,还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水分,在苔藓垫子里生活,不仅暖和,还不愁吃喝,于是就大肆蔓延开来。又因为高等植物都是有花的,于是乎,不少看似荒凉的苔原,一到夏季,就变成了鲜花的海洋。   怎么样,我的这条“教学小径”还不错吧?学生们跟我一路走下来,“为什么极地能开满鲜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仅仅是简短截说而已,其实,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动物们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比如驯鹿,虽然以苔藓和地衣为食,表面上对植物有所损害,但还为这里带来了最有营养的物质——粪便,粪便加速了成壤的速度和植物的生长,同时也能带来植物的种子。   这条“教学小径”并不是一条明显的小路,你只有在向阳的坡面儿,沿着海拔80米的等高线走才会看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此一看。昨天“老看客”老师在我的博文里留言说,“此生的极地梦恐怕只能成为梦”了,我回复他“您保重好身体,一切皆有可能”。北极,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拿朗伊尔宾来说吧,它位于北纬78度13分,东经15度33分,是挪威在北极圈里的一块飞地,有发育得十分完美的极地苔原和冰川,同时是北极科考队上船前补充给养的大本营,每天都有飞往挪威本土的航班。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先飞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再买一张到朗伊尔宾的机票(中途需在北部城市特罗姆瑟转一下机),北极的大门就向你敞开了。怎么样?明天咱们就一同逛逛朗伊尔宾小城,看看那里人们是怎样在极地环境中惬意的生活吧。(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图8:北极石楠有吊钟一样的花 图9:鼠耳草的花正在盛开 图10:在苔藓上盛开的雪毛茛 图11:盛开中的黄花北极葶苈 图12:无茎蝇子草繁茂的花球放大 图13: 仙女木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上一篇:北极博物之旅1 :甜蜜的代价
个人分类: 植物猎人|8337 次阅读|34 个评论
北极博物之旅1 :甜蜜的代价
热度 18 博物 2012-11-5 21:46
北极博物之旅1 :甜蜜的代价
“主标题”之由来: 极地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是我这次北极之行的主要工作内容,怎么来概括呢?就叫做“博物之旅”吧。 系列文字之由来: “听说,有一种特殊的‘极地微生物’,它使你一旦踏上北极地区,就会染上‘北极热’......这真一点不假”。这话是30多年前,苏联极地动物学家C·乌斯宾斯基说的。对于这段话,我曾一直抱以不屑。但却万万没想到,双脚一踏上“北极领土”的一瞬间,我就知道,我疯了!没有人催促,每天几乎20小时的工作,采集采样、辅导学生、观察记录......完全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极度亢奋之中。北极的博物世界,是无法想象之丰富,尽管很想写一些个人日记与随想之类的文字,但总觉得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贵,因此这些文字也就推后,再推后。回来后,尽管很想写一些个人笔记与随想之类的文字,但我的努力工作终于换来了沉重的代价,让我不得不在此后的三个月中,浑身上下,全身的大小关节都要维修和保养一遍。终于,这一切都成了过去。现在是时候了,无论工作多么忙碌,都要争取每天都写上几句,就写在这个网络日记本儿上吧,成为日后有趣的回忆。 图1:重担 很帮忙,也很及时,沉寂了13年的慢性阑尾炎在我临去北极科考之前,终于不再沉寂,突然爆发了......更加及时和帮忙的是,为我手术的麻醉师果然不负我的重托——“为我今后在野外工作时保留一个时刻清醒果断的头脑,咱能少使点儿(麻药)就少用点儿!”。结果,还没出手术室,我体内的大部分神经,居然很奇迹般迅速地恢复了工作!在疼痛和潜意识的作用下,据说是闭着眼,戴着呼吸器,赤身裸体地在平车上张牙舞爪地翻滚嚎叫,经过了两层楼道里病人及家属们惊讶的侧目“检阅”后,才回到病房。最后,还是一针杜冷丁,把我撂倒在了病床上。当然,这只是“据说”而已。反正,当我睁开眼的时候,感觉自己躺在病床上很乖...... 一个多月后,没有失去清醒头脑但失去了阑尾的我,登上了飞往奥斯陆的班机,开始了我的北极之旅。 现在,从北极回来已经整整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里,我一直在为我北极之行所付出和得到的一切埋单。 上苍对我,是由衷的厚爱。就在那个被阴云和浓雾所覆盖的极地潮间带上采集时,不经意的一瞥,竟然让我看到了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冰海天使Clione limacina,竟然奋不顾身地冲进北冰洋,在没膝深的冰水混合物中,几番回合,终于徒手获得了这个珍贵的标本。 但这,是要埋单的。其实,航行至北纬82度的时候,我的左手虎口就开始隐隐作痛,回来后,我摸到肉里长出一个豌豆大小的结节,昼夜不停地向四周放射着疼痛的讯息,并逐渐地开始妨碍我拇指和食指的运动,这是“天使”的报复!从我以往的医学经验看,这是一个无菌性的、闭合性的炎性结节,如果不及时治疗,今后会落下严重的病根儿。于是乎,我终于在一个早晨,叼起一只湿毛巾,很严厉地“命令”我的夫人用尽她平生最大的力气,将那个顽固的“病源体”,给捏碎了。 上苍对我,是由衷的厚爱。上船的第一天,我在奥特留斯号那间被咖啡和热可可散发出来的雾气所笼罩的图书馆里,坐在厚实的地毯上整夜看着一本厚重而精美的画册——《斯瓦尔巴德群岛有花植物》,一边看,一边不住地念叨“上岸之后一定得买上一本”。谁知,在后来经过的奥斯陆大学校区一间很大的地下书店里,果然看到了这本书,但,只是那么随意地翻了翻,会心一笑,便转身而去。其实,每日趴在松软而湿冷的,充满驯鹿粪香气味儿的苔原上拍摄植物照片,相机里早已拥有了一本更大部头的、自己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有花植物》。 但这,也是需要埋单的。尽管穿着冲锋衣、厚羽绒服和防水绒裤——地道的极地考察装,但也是经不住长时间的爬行工作。极地苔原是松软的,但松软的理由是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水来自冰川,也有冻土,长时间的趴卧,细小的水分子会源源不断地渗入衣裤,并且把极地的严寒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稚嫩的关节囊和术后尚未完全恢复的躯体。回来后,我身上的这些关节,腕、踝、膝以及脊柱上面的关节开始以一种隐隐的钝痛回报给我,让我站不直、坐不稳、走不动。我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的身体里开始起跑了。而我,不得不每天腾出将近4个小时来运动和按摩这些关节,多少回满头大汗、气喘嘘嘘、瘫软地累倒在红褐色的塑胶跑道上,也在所不惜。 现在,我终于可以笔直地站起身,一身轻松地在我熟悉的都市中徜徉了,2012年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雪后又是阳光明媚,天空,还是那么的蓝。(博物地理 段煦文/摄影 除注名外 ) 图2:卧在极地苔原上的我 图3:采集到美丽的仙女木 图4:在船上与科考队员学术交流 (以上感谢科考队员李晨曦、赵曦、刘安然为我留下的珍贵回忆) 图5:心中的基督山(奇异的冰川地貌) 图6:被冰雪覆盖的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 图7:王湾的雪山 图8:蓝冰间的小熊 图9:冰海行船 图10:航路通向浮冰群 图11:大冰川 图12:阳光下的北极小镇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8245 次阅读|31 个评论
北极冰原神秘的泪滴
热度 1 yurongming 2012-10-28 19:07
你说 太阳提着灯,赐给你全部的光明 伊对我全不认识,我甚至还来不及 捡起全部的失意 春天没有预约 已经来临,从不告诉我们 伊甸园里神圣的梵启 诗人,举起赤裸的头颅 让那最美好的 遥不可及向我们靠近 酿满甜蜜的伤心 天国之火燃烧,北极冰原神秘的泪滴 屏住了你的呼吸 只请欢呼吧!陌生的朋友 释放你所有的祝福, 我所得到的,你从来也没有失去 让那神圣的感恩微笑 出发,向海子的麦地
个人分类: 现代诗歌|33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北极:资源争夺与军事角逐的新战场(不只是技术而是战略问题)
wangxiaog04 2012-9-30 20:49
北极:资源争夺与军事角逐的新战场 ◎ 孙英 凌胜银 北极,作为全球战略重地,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公共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产生了对北极地区自然资源和军事资源的需求。因此,研究北极,认识北极,利用北极对我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北极:地球最后的宝库 北极地区通常指北纬 66°34′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它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总面积约 2100 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 800 万平方公里。北冰洋面积 130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 70% 洋面终年结冰。 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地缘战略地位。 第一,北极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极地区被称为 “ 地球最后的宝库 ” ,蕴藏着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2008 年发表的报告称,在全世界尚未发现的矿藏量中, 20% 的石油和 30% 的天然气埋藏在北极圈。另据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估计,仅俄主张的北极地区就蕴藏着 5800 多亿桶石油,相当于沙特石油储量的 2 倍。 俄《独立报》认为,按照俄罗斯目前的能源消耗量,俄北极大陆架蕴含的油气资源足够其消耗 1000 年, 足够全世界消耗 25 年。 另外,北极地区还蕴藏着巨大的煤炭资源,据世界能源组织估计,储量高达 1 万亿吨,约占全球煤炭储量 1/4 ,而且北极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质煤炭。除化石燃料外,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和森林资源以及镍、铅、锌、铜、钴、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此外,北极地区厚厚的冰层还冻结着世界上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北极的淡水资源无疑也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第二,北极地区拥有潜力巨大的地缘经济价值。北极地区潜力巨大的地缘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将可能极大地降低国际航运成本。随着北极冰层融化速度的加快,北极地区每年可通航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届时,北极地区将出现两条可以常年通航、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它们将成为联系东北亚和西欧,联系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将使亚、欧和美洲之间的航线缩短 6000 到 8000 公里,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将无用武之地,可以节约大约 40% 的海上运输成本。而且,随着这两条航道的开通,将可能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东亚在内的 “ 环北极经济圈 ” ,这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 第三,北极拥有日趋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北极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当今世界主要大国都集中在北半球,而 北极点是距离各大国最短的战略制高点。 从理论上讲,在威力巨大的 空天武器日益实战化 的今天,谁控制了北极点谁就能够对世界各大国进行有效的 “ 战略俯瞰 ” 。另外,北极地区非常适合核潜艇活动。因为 北冰洋冰层可以有效地保护其不被飞机和卫星侦察设施发现,而且不停移动中的厚厚冰层还可以对声波进行干扰,从而有效保护其下的战略核潜艇,使之能够在冰层下自由行动,成为军事威慑的战略力量。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控制了北冰洋就意味着控制了未来世界军事战略走廊,从而能够谋求更大的军事主导权。 第四,北极拥有十分独特的科研价值。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北冰洋流与其他大洋进行水体交换是全球能量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使全球热量达到相对平衡,从而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决定了北冰洋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深刻影响。同时,北极洋流也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均得益于北极洋流的影响。我国早已在南极和北极建立了科学研究站,并对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的气候研究,掌握了大量翔实的北极气候环境的科学数据资料,这为我国加强对北极乃至全球气候的研究开创了极其有利的局面。 二、北极权益争夺拉开大幕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融化的加快,具有丰富自然资源、潜在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巨大经济和科研价值的北极地区,正逐步成为新的国际热点地区,并引发相关各国新一轮的争夺。有些西方媒体甚至预言, 未来国际社会对北极的争夺,很可能将像当年欧洲殖民者争夺非洲那样激烈。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目前对北极的争夺主要在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 “ 北冰洋五国 ” 之间展开,争夺的焦点主要围绕海上边界和沿岸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控制权展开。此外,积极介入北极事务的还有英国、德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它们通过探险和科学考察等方式表达对北极问题的关注。 首先,是对北冰洋海底主权的争夺。 北极领土纷争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加拿大率先宣布对北极享有领土主权。 1986 年,加拿大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以其北冰洋最外缘群岛之间的直线作为领海基线,划定 12 海里领海和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 2001 年,俄罗斯声称,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其西伯利亚大陆的自然延伸,并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申请,对 200 海里以外的北冰洋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 2007 年俄罗斯科考队员还在有争议的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该行为曾令世界舆论哗然。 2004 年 10 月,丹麦宣称包括北极点在内的大陆架是其所属的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丹麦享有主权。美国则针锋相对,表示将对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 600 海里的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具体来说,目前争夺最为激烈的是美国和加拿大围绕阿拉斯加大陆架问题的争端,加拿大和丹麦之间的汉斯岛争端,美国和丹麦之间的格陵兰岛争端,俄罗斯、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围绕罗蒙诺索夫海岭归属权之争。 其次,是对北极航道的争夺。目前,北极航道由两条航道组成:加拿大沿岸的 “ 西北航道 ” 和俄罗斯西伯利亚沿岸的 “ 东北航道 ”( 又称北方航道 ) 。 “ 东北航道 ” 主要是指从俄罗斯西端的巴伦支海,沿西伯利亚岸边,向东到太平洋的楚科奇海,直至东北亚的航道。在地域上,航道穿过北冰洋的 5 个海域,经过约 10 个海峡,沿线有 4 个重要港口。近十年来, “ 东北航道 ” 一直是美俄在北极地区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俄罗斯将此航道视为其国内交通线的一部分,认为《联合国海洋法》规定的 “ 过境通行 ” 或 “ 无害通过 ” 均不适用。目前,按照俄罗斯法律,外国船只通过 “ 东北航道 ” 时,要事先取得许可,并强制使用俄罗斯的破冰和导航服务,并支付高额费用。这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目前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很少使用这条航线。但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缓,俄罗斯正计划大力开发北极航道,希望让其变成重要海上通道。俄罗斯计划到 2012 年建造 7 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油轮, 18 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散装货船,以提高北极航道的使用效率。据俄罗斯估计, 2011 年底北极航道的货运总量将达到 500 万至 700 万吨,到 2015 年,将增至 1300 万至 1500 万吨。 “ 西北航道 ” 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沿岸,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北面波弗特海,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 西北航道 ” 是美国将阿拉斯加的石油运至东部市场的捷径,冷战时期还是美国核潜艇往返北冰洋的重要通道,因此,美、加两国长期以来就 “ 西北航道 ” 的国际地位问题存在分歧。 2008 年 8 月 27 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宣布,凡驶入 “ 西北航道 ” 的船只必须在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登记备案。他呼吁各国船只要遵守新规定,并指出加拿大正着手增加海岸警卫队船只数量,以增强拦截和扣押违规船只的能力。此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强烈不满,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北冰洋水域是国际水域,不应归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所有;美国认为, “ 西北航道 ” 是一条国际航道,各国均有权 “ 过境通行 ” 。美国政府现在仍然拒绝承认 “ 西北航道 ” 是加拿大内水的法律地位。 第三,各国在北极的军事斗争准备日益激烈。目前北极争夺的主要国际法依据是有缺陷的、弹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当事各方为捍卫各自在北极利益,不断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为将来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做准备。 俄罗斯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北极地区。 2009 年 3 月,俄罗斯制定了《俄联邦 2020 年前的北极政策及远景规划》,文件明确界定了俄罗斯在北极的各种利益。 2010 年,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出台了北极战略。根据该战略, 2016 年北极将成为俄罗斯战略能源基地。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 2010 年 9 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北极论坛上宣布,俄政府将在今后 30 年投资 10 万亿卢布 ( 约合 3500 亿美元 ) 开发北极地区。俄《独立报》就此评论说,从俄罗斯民族的未来以及国家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钱将是俄政府最可靠的投资。俄罗斯媒体说,北极纷争的结果不是由国际法,而是由军事实力决定的。因此,为保护在北极的利益,俄罗斯正逐步强化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 针对俄罗斯咄咄逼人的行动,美国毫不示弱。 2009 年,美国颁布《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总统令》,宣布美国在北极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国家利益。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开始强化其在北极的军事力量,不仅将其反导系统部署在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而且强化了其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海岸警卫队。美国军舰和核动力潜艇经常出没巴伦支海以及北极地区进行侦查活动。 作为濒临北冰洋的大国,加拿大在维护北极权益方面同样显示了强硬姿态。加拿大总理哈珀曾宣示: “ 北极主权问题上不存在争议,北极是我们的资产,是我们的海洋,北极属于加拿大 ” 。加拿大制定了一整套计划来应对各国对北极的争夺。他们准备在北极开辟该国第一个深水码头,以便军舰和商船出入。加拿大政府准备拨款 70 亿美元在 2012 年前组建北极舰队,该舰队将拥有 6 至 8 艘具有破冰能力的军舰。加拿大还打算在近年内建成一支北极陆军兵团,在北极建设军事基地,专门培训在极寒条件下作战的士兵。到 2012 年,士兵数量将达到 5000 人。 另一个北极国家丹麦也决定, 2010 至 2014 年间将组建北极联合指挥部,并在格陵兰岛设立军事基地,组建北极快速反应部队。 2009 年,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国防部长召开会议时提议,组建由三国海军空军组成的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监视和威慑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 三、我国应对北极争夺喜忧参半 面对愈演愈烈的北极权益争端,中国虽属 “ 非北极国家 ” ,但北极不是哪个国家的北极,北极地区的资源也自然属于全人类,作为拥有世界 1/5 人口的中国自然有权利维护与实现自己在该地区的资源利益。具体分析,我国应对北极权益之争,既有有利的因素和条件,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和制约。 有利因素包括:第一,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中国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北极治理中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1994 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北极圈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是沿海国管辖海域之外的海洋,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海。其资源属于 “ 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 ” 。在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都有权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行使相应的权利。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之一的中国当然有权利在北极地区有所作为,我国维护在北极的国家利益符合国际法。第二,北极国家之间有矛盾,目前北极争夺最激烈的各方各有特点:俄罗斯拥有北极地区最宽的陆地开阔面,对大陆架的占有欲最强;挪威拥有最靠近北极地区的城市 —— 朗伊尔城,对北极地区领土主权的意识最迫切;丹麦拥有北极地区最大的岛屿 ( 格陵兰 ) ,与各大国利益交叉最多;加拿大拥有北极地区最多的岛屿,领土要求最强烈。美国与俄罗斯、美国与加拿大、俄罗斯与加拿大、俄罗斯与丹麦之间就北极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利益矛盾。我们可充分抓住这些国家的特性,利用其错综复杂的矛盾,积极作为。只要举措得当,就能缓解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北极国家对我国北极战略的制约,并有可能利用北极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来化解制约,进而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第三,日益强大的国防实力。我国的军事实力长期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海军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强大的远洋海军难以保证我国在北极地区的航道利益、资源利益和战略利益。令人惊喜的是,刚刚过去的 “ 十一五 ”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08 年 12 月我国开始实现海外军事行动的重大突破,派出海军舰队到索马里护航, 2011 年 2 月底我国 “ 徐州 ” 号导弹护卫舰单刀赴会,赶赴利比亚附近海域,为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的船舶提供支持和保护,证明我们已具有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的实力与能力。 不利因素主要有: 第一,极地国家排外。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北极国家内部出现了一种趋势,即反对区域外非北极国家介入北极治理,主张加强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形成排外的内部协商机制。 2008 年,北极 5 国达成了 “ 内部协商,外部排他 ” 的共识,它们希望通过闭门磋商来讨论事关北极的重大问题,而领土争端则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商加以解决,以此限制其他国家进入这一地区。这对我国争取北极权益非常不利。另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政府不希望中国染指北极事务,甚至表示环北冰洋的加拿大、美国、挪威等国也都持这种立场。 第二,居心叵测的国家对我国妄加指责。一旦中国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北极战略,势必会遭到某些国家居心叵测的非议,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被人视为北极争夺的重要力量。第三,我国对于北极战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表现为不仅没有国家层面的北极战略,甚至对北极地区之于我国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现有北极合作机制,我国参与的程度很低。因为对北极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对北极战略、北极治理机制以及有关国际法的相关研究严重滞后,导致在许多北极论坛和国际会议上听不到来自我国的利益表达。与美国、俄罗斯等北极国家相比,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在地缘以及国际法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次参与美国北极科学调查
Jimcandy 2012-9-7 02:59
[转载]首次参与美国北极科学调查
http://www.shou.edu.cn/news/news_detail.asp?ID=15073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媒称中国对北极野心膨胀或加剧对抗气氛:海洋资源世界瞩目
热度 1 杨学祥 2012-8-23 14:41
俄媒称中国对北极野心膨胀或加剧对抗气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3日 10:38 环球网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8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雪龙”窥探北极 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在冰岛逗留期间除停靠在首都雷克雅未克港外,还访问了冰岛北部的阿克雷里。现在它已踏上返航的路程。专家们认为,此次访问再次证明中国对北极的兴趣日趋浓厚。   很可能用不了多久中国集装箱商船队就会踏上北极航道。由于冰块的融化此条线路将成为一条既方便又省钱的线路。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专家谢尔盖??罗金科指出,中国希望全面利用这条介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北方交通走廊。   他说:“中国利用北极航道的努力是完全合法的,在我看来应当发展同中国的合作。而可能对北极资源提出要求则是另一回事。但目前实际上不值得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中方并未直接提出这种要求。不过应当为这个问题的出现做好准备。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有可能让关系激化直至采取某些断然的行动,但愿不会走到这一步。”   罗金科认为,有关中国地区政策的问题应当拿到北极理事会进行讨论,中国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其观察员国。同时,国际分析人士对中国觊觎北极表示担忧,并警告说中国野心的膨胀可能加剧地区对抗气氛。   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专家准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北极可能(同非洲一起)成为中国谋求自己地缘政治利益的又一地区。首要目的是接近这里的矿产资源,其次是通过北极水域发展商贸运输。据科学家们的估计,北极蕴藏有全球油气储量的25%。这也吸引着中国,促使它建立科考站,打造破冰船队。   中国积极利用经济外交,向北欧国家进行投资、提供贷款。自2012年年初以来,中国领导人已两次出访本地区国家。温家宝到访过冰岛,而胡锦涛出访过丹麦。这是1950年中丹建交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丹麦,一个明显的缘由就是中国对丹麦的格陵兰岛感兴趣。中国已经参与那里的矿藏开发,并希望建设采矿厂以扩大活动规模。   为进一步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中国提出同欧洲北方国家进行北极资源研究领域里的双边合作计划。“雪龙”号破冰船抵达冰岛期间,中方宣布将在上海成立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究中心。   当然北极油气资源如果将来真就大量用于发展中国经济的话,那么也只能在相对较远的未来。在这个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勘探和开采都极其昂贵,中国也远离北极港口。中国目前的主要动机很可能是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量。北极正在逐渐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东。这里不仅有资源,而且还有世界大国为加强在本地区存在而展开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国在自己经济实力增长的背景下认为有权参与北极空间的“大游戏”,更何况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对手日本和印度也都对北极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8-23/1038698804.html 瓜分海洋的阴谋已经逼近中国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9-03-11 10:39:23 光明网-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5年前我在光明网指出,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 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这一预言不幸将成为事实。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南海主权遭到进一步蚕食。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到了严峻挑战。重新调整和定位21世纪中国的南海战略,捍卫南海传统9段线内的国家主权权益迫在眉睫 。   2009年3月6日,中国外交部就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5日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一事,发表声明称:中方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希望有关各方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南海岛礁逐步被越菲马等国侵占。与东海钓鱼岛、黄海苏岩礁问题类似,南海岛礁控制权的丧失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渐进式”的过程。从舆论造势、外交试探再到驱逐中国渔船、实际控制周边海域,中国南海岛礁主权逐步被侵蚀。目前,中沙黄岩岛以及南沙大部分岛礁均为他国实际控制。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侵占已经由“单一行为”向“集体协作”,由“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方向发展。此次菲律宾政府的立法行动,既是对中方的示威,也是在为2009年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线声明做准备。如果中方无实质性的相应措施,长此以往,被侵占的南海数十座岛礁将会离中国越来越远 。   刚刚过去的2008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曾悄悄掀起了一个侵占南沙的“小高潮”。2008年4月,菲律宾海军副司令安伯勒·托伦蒂诺少将发表声明,宣称菲律宾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会为保卫南沙群岛“战至最后一人”。越南、马来西亚也相继强化了对南沙岛礁的主权。在军事部署方面,依靠南海数百口油气井带来的滚滚财富,越菲马等国投入巨资扩充海空军力量,南海战场建设逐步实现“驻军常态化、工事永久化、阵地纵深化”。中国方面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中方搁置、他国开发” 。   小国向大国挑战,背后必然有另一个大国的支持。果然,这个大国也紧锣密鼓地粉墨登场了。小国的切身利益和大国的长期阴谋,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9日报道,五角大楼当天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据《环球时报》了解,美国测量船经常在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从事各种所谓的测量活动,中美围绕着军事测量船进行的侦察与反侦察较量时有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美国测量船也经常从事这种放肆的活动,引起很多国家不满,并引发不少纠纷。中国一位军事专家9日对《环球时报》说,美国军方此时爆出这一消息,疑点很多,在离中国这么近的地方进行活动,反倒说中国船只对其进行尾随、骚扰,这种逻辑本身就强词夺理。而且在当前比较敏感的时候,美方作出这种强硬表态,也很蹊跷 。   3月10日电 中国外交部今天举行例行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马朝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美方关于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的指责,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他指出,美方船只未经中方许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违背了国际海洋公约和中国法律,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有关活动,要求美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吴稼祥最近指出,南海问题再次成为国际争端的焦点,提醒中国决策层,现在已经到了调整海洋主权争端政策的时候了,从“搁置争议”,转变为“主动存在”。   吴稼祥认为,四个历史原因使得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被长期悬置:一是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皇朝时代的中国政府重大陆轻海洋,在走极端的明朝,甚至封锁海洋;二是1949年后,大陆和台湾分治,被台湾当局接管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在管辖权上难以统一;三是在海洋油气资源被探知之前,行使对这些岛屿的主权,成本巨大,但没有实际收益;四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既要裁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又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结果,中国海军担负的实际上是海岸防卫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对别国惹起争端的海洋权益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争议不是你想搁置就能搁置的。当下,一个无法被搁置的情况出现了:“联合国关于海洋划界委员会”要求各国在5月底前申请上报各自对海洋岛屿和管辖海域的一个主权申请。一旦某些国家对属于中国的南沙群岛中的某些岛屿的主权申请得到联合国认可,搁置在树上的果子就落在人家筐子了,谁还愿意和你共同开发?中国现在要做的是,和台湾当局协调一致,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向联合国海洋划界委员会联合提出南海诸岛屿主权申请,在它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一个岛屿都提出主权申请的情况下,如果它不想挑起事端,可能的选择或许是继续“搁置”。争取到这个“搁置”,就为中国在南海的实际存在赢得时间 。   “联合国关于海洋划界委员会”要求各国在5月底前申请上报各自对海洋岛屿和管辖海域的一个主权申请。这表明海洋归属权尚待国际组织认定,这为世界各国争夺海洋所属权创造了一个最后的机会。“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的预测已经成为现实。    在大国的竞争中,发挥的是自己的优势,打击的是对方的软肋。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沿海岛屿是中国经济的肋骨。骨折筋断,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中国沿海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是中国能源的海上通道,命门所在不得不防。   我在2007年指出,当政治庸人煞费苦心地计划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时候,政治强人却在利用全球变暖的机遇筹划抢夺北极的领海和资源。打出气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两手更胜人一筹:一只手挥舞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号令,压制对手的经济发展;另一只手伸进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无归属的资源和能源。英国仅仅把气候变化作为外交战略是最大的失误,现在英国国内也遭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罕见洪水灾难。事实证明,英国关心气候是假,攫取资源是真 。    气候变暖使归属未定的北极成为一块任人争抢的肥肉,俄罗斯广阔的北极边缘与其目前的军事实力极不相称。 我在7月15日指出, 未来的主战场在北极,俄罗斯可能惨遭瓜分 。 这就是地域政治。当然,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东海和南海的资源也会成为亚洲争端的根源。蚕食中国,瓜分俄国,控制中东,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 对中国而言,美国支持亚洲群雄蚕食中国沿海岛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亚洲战火燃起,美国将坐收渔翁之利。 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我们的耳畔将重新响起隆隆的炮声 。 近日俄国军事专家的分析为我的论断提供了权威证明。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打响了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    中国虽然与北极领土无缘,但这是捍卫中国近海资源的有利时机。是否承认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是当前区分敌人还是朋友的客观标准。   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尽管气候变化是战争的一个激发因素,但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战争还是和平?胜利还是失败?这不仅取决于利益和实力,而且取决于智慧和宽容 。   我们可能满足沿海小国的部分经济利益,但是,我们无法满足其背后大国的政治图谋。如果美国想平安地度过金融危机,就应该改变其压缩围堵中国的任何企图,尊重双方的核心利益,从金融合作做起,从维护台海稳定做起,特别是从南海能源合作开发做起:以美国的科学技术,中国的经济实力,共同构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记住伊拉克的教训,社会的进步表明,战争只能搞垮美国经济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2004-2-10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4-2/10/878001.htm   2. 中国南海战略遇严重挑战 逐渐丧失岛礁控制权。2009年02月28日05:01都市快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8/050115233106s.shtml   3. 邱永峥。马来西亚总理突登弹丸礁,外交部:中方对南沙拥有主权。2009-03-10 14:56青年参考。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3/10/content_2575685.htm   4. 雷志华。美国防部称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跟踪美军测量船。2009年03月10日 10:34环球时报。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0/1034544988.html   5. 齐彬。中方:中国船只骚扰美测量船说法严重违背事实。2009年03月10日 15:18中国新闻网。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0/1518545001.html   6. 吴稼祥。吴稼祥: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存在应让世界感知到。2009年03月10日08:20荆楚网。 http://news.sina.com.cn/pl/2009-03-10/082017374321.shtml   7. 杨学祥。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已经打响。刊发时间: 2007-8-7 10:03:00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595   8. 杨学祥. 中国睡狮梦方醒: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2007-7-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776   9. 杨学祥. 战争止步的纪念碑:军事手段解决不了伊拉克问题. 2007-7-10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082   10.杨学祥. 美国面临战略转变:华盛顿宣布全球休战一年. 2007-12-18 光明网-光明观察. 国际·军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18/content_712032.htm   11.杨学祥. 大国的忧虑: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03-17 11:26:08 光明网-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3/17/content_749371.htm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3/11/content_896652.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76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极王湾的砂壳纤毛虫
WuchangZhang 2012-7-21 13:55
北极王湾的砂壳纤毛虫
王湾是Svalbard群岛上的一个峡湾,岸边有个Ny Alysund,是早期北极探险家Amundsen的前沿基地,留有他的小屋和停靠飞艇的塔架。后来生产煤,一度建成带有小学的社区。后来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煤矿关停,社区解散。现为王湾公司管理。
5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全球变暖导致北极苔原带出现森林
maokebiao 2012-6-6 11:57
核心提示: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登载报告称,在过去三四十年间,由于全球变暖,苔原带的一些地区已经长出了高大的树木,局部形成了森林。而这种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新一期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登载报告说,有观测显示,北极苔原带的生态系统正因全球变暖而变化,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森林,这种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英国和芬兰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调查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的大片北极苔原带现状,对卫星图像的分析显示,在过去三四十年间,由于全球变暖,苔原带的一些地区已经长出了高大的树木,局部形成了森林。这些地方因为靠近北极而气候寒冷,以前通常只有苔藓等植物生长。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本次观测区域只占整个北极苔原带的一部分,该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也使得当地气温比北极其他地方要高,但是如果全球持续变暖,被观测到的上述变化很可能扩展到整个北极苔原带。 研究人员说,植被的变化会进一步对北极苔原带的气候造成影响,过去苔藓类植物容易被冰雪覆盖,苔原带因此会反射较多的阳光。但出现森林后,成片的树木会形成深色地表形态,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加剧当地的气候变化。曾有研究估计,北极苔原带出现森林会使当地气温到本世纪末额外上升1到2摄氏度。 (本文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NN0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像场旋转
热度 1 qianlivan 2012-4-17 22:03
如果看过星空的延时摄影,那么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星迹是弧线。如果是在北半球,那么这些弧线都是以北极为圆心的。所以望远镜在对一个小天区进行跟踪观测的时候必须让底片或者成像电荷耦合元件(CCD)按一定规律旋转。否则,可以想象,部分星会在底片或成像设备上留下弧线星迹,而不再是点状的像。像场旋转在天文观测中是一个人们所熟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单波束时代,射电望远镜观测的时候不用考虑星空的转动,因为旋转不会对一个圆形的波束产生影响。但是近年来,多波束技术快速发展。多波束馈源就相当于一个射电波段的成像电荷耦合元件(CCD),像场旋转的问题是不能忽略的,否则将只有中心波束能实现对源的跟踪。 像场的旋转实际是一个标架转动的问题。如果望远镜观测天顶纬圈的源,那么从几何上来说,就是计算两个夹角为$\alpha$的子午面(也就是望远镜跟踪了角度$\alpha$)与上纬度$\delta$的纬圈交点处的大圆切线的夹角$\beta$(就是像场平面转动的角度)。根据几何关系可以发现 $$ R sin(\beta/2)=R sin(\delta) sin(\alpha/2) $$ 其中R是某个球半径(在这里无关紧要)。于是像场平面需要绕中心转过的角度$\beta$可以表示为 $$ \beta=2 sin^{-1}(sin(\alpha/2) sin(\delta)) $$ 注意到,根据这个公式,观测赤道面上的源不需要转动像场,因为赤道面上的所有经圈的切线互相平行。 除了转动,像场平面还需要倾斜(就是像场平面法线转过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计算留作思考题。 如果望远镜观测的不是天顶纬圈的源,像场转动如何计算? 2012年4月20日补记:老岳提醒我,赤道式望远镜的像场是自动满足旋转的角度的。可惜射电望远镜大多是地平式的,还有啥式也不是的。 2015年3月18日补记:公式可能有误。正确方法应该是计算方位角。
个人分类: 思考|67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冰洋发现“海底黑烟囱”与北极变暖
热度 1 杨学祥 2012-3-14 06:12
北冰洋发现“海底黑烟囱”与北极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瑞士和挪威科学家 2008 年 8 月 4 日 宣布,他们在北冰洋极北地区海域发现了被称为“海底黑烟囱”的热喷泉,它们不仅能喷“金”吐“银”、形成海底矿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关。北冰洋海底发现的如同“黑烟囱”的热喷泉。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科学家在格陵兰与挪威之间的中大西洋洋脊上发现了 5 处非常集中的“海底黑烟囱”,其位置位于北纬 73 度海域,比此前发现的任何一处深海热喷泉都更偏北。这也是“海底黑烟囱”自 1977 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首次被发现以来,它所出现的最寒冷的水域。在今年 6 月的远征考察中,挪威卑尔根大学与位于洛桑的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这几个海底热喷泉裂口。根据探测设备的测量,它们位于 2400 米 深的海底,完全照不到阳光,像煮沸的醋一样的 400 摄氏度 的海水不断喷射而出。“海底黑烟囱”是 20 世纪海洋科学最重大发现之一。这些含有矿物质的地热流通常从因板块推挤而隆起的海底山脊上喷出。矿液刚喷出时为澄清溶液,与周围的冰冷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形成烟囱状水柱,因此得名。科学家发现,“黑烟囱”附近通常有大规模的沉淀物堆积丘体,其中包括铁、铜、锌、铅、汞、钡、锰、银等金属硫化物矿产,甚至还有原生的自然金颗粒和天然水银。这次在北冰洋底发现的“黑烟囱群”周围已经形成一个体积庞大的沉淀物丘体,其底部直径达 252 米 ,顶部的直径也有 90 多米。从硫化矿物堆的规模推测,这些热喷泉必定已存在数万年。科学家估计,这里可能将成为最大的海底沉淀矿物堆 。 据新华社电 加拿大政府官员 7 月 29 日 说,加拿大地处北极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沃德·亨特冰架发生断裂,形成两座总面积约为 20 平方公里的浮冰岛。这是近 3 年来最大规模的北极冰架断裂。法新社援引加拿大极冰署高级冰山预报员卢克·德雅尔丹的话说:“第一次断裂发生在本月 22 日前后,第二次断裂发生在 23 日夜间至 24 日凌晨。”断裂形成两座浮冰岛,面积分别为 4 至 5 平方公里和 14 平方公里。冰架指与陆地相连的巨大浮动冰层。埃尔斯米尔岛属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北部连接着 5 座大型冰架。其中,沃德·亨特冰架规模最大,面积约为 443 平方公里,厚度约为 40 米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冰架形成于 4000 多年前。与埃尔斯米尔岛相连的艾里斯冰架 2005 年 8 月发生断裂,形成一座面积 66 平方公里的浮冰岛,大小相当于美国纽约曼哈顿。那次断裂可谓惊天动地,连 250 公里 之外的地震监测仪器都探到震动 。 星岛网讯 阿拉斯加一个岛上的火山 7 月 12 日 大爆发,把大烟烟雾和灰烬喷上约五万多尺的高空,遮蔽了半个天空,附近一个牧场区的居民被迫紧急疏散。由于事前没有太多征兆和警告讯号,气象人员都感到诧异。据星岛新闻集团消息,该座名叫奥克莫克·卡尔德拉( Okmok Caldera )的火山,座落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西南 1385 公里 外的格伦堡岛( Fort Glenn ),于周六中午左右突然爆发。阿拉斯加火山中心的地质专家事后才表示,较早时探测到该区有轻微震动,但没料火山口爆发来得这么快。地质物理学家麦克纳特说,爆发的威力非常猛烈,在该区上空形成一朵灰烬云,最少高达最少五万尺。为安全起见,当局下令取消多班飞近该区的内陆航班 。 在今年 6 月的远征考察中,挪威卑尔根大学与位于洛桑的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这几个海底热喷泉裂口。阿拉斯加一个岛上的火山 7 月 12 日 大爆发; 7 月 22-24 日加拿大地处北极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沃德·亨特冰架发生断裂。这一系列事件是否有本质的联系? 地磁强度变化与内核振动 地磁场是由绕核旋转的环形电流产生。太阳斥力(光压和太阳风)不仅压缩了地球空间磁场形成外磁尾,而且压缩了液核磁流体形成内磁尾和内核的向光偏移。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相对摆动,内核也有一个一年周期的南北振动。因目前近日点在冬至,这种振动的总趋势是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南半球是热半球,南半球海底扩张和热点岩浆噴发达到极大值。与此相反,一万年前近日点在夏至,内核向北半球偏移,北半球是热半球。这就是内核南北振动的地球轨道效应,它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冰川周期一样,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 内核南北振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历史是: 1.65~1.10 万年前近日点从春分到夏至,内核向北半球偏移并在 1.10 万年达到最大值,形成北半球内能释放高峰和北半球冰盖的最大融化期 ;在 1.10~0.55 万年前近日点由夏至到秋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在 0.55 万年达到最小值,北半球逐渐变冷,降水量也逐渐变少。这是 0.55 万年前毁灭性气候变化突袭撒哈拉大草原的原因 ; 0.55 万年前 ~ 公元 1250 年近日点从秋分到冬至,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并在 1250 年达到最大值,形成内能向南半球释放高峰。这正好对应中世纪暖期 ; 1250~6750 年近日点从冬至到春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逐渐减弱, 16~17 世纪小冰期气候表现出这一变化趋势。变冷高峰将出现在公元 6750 年。最大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和最大的黄赤交角将强化这一效应, 4 万年后的偏心率最小值将导致冰期降临。在太阳活动增强时,增强的太阳风可以把磁层顶到地心的距离从 8~11 个地球半径压缩到 5~7 个地球半径,引起内核的大规模振动。它可以解释气候万年、千年、百年和十年尺度的变化 。 许多人注意到冷气候与强地磁场的对应关系 ,已发现地磁场强度有明显的 2 、 4 、 10 万年调制周期 。地磁层漏能效应、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内核振动是气候变化的合理能量机制 。地磁层使大部分太阳高能粒子沿磁层顶流失,阻挡太阳能量进入大气层 。地磁偶极矩近百年来减少了 5% ,与气候变暖和臭氧减少相对应;而 60 年代地磁偶极矩波动变化,与气候变冷和臭氧增加相对应。增强的太阳风是破坏臭氧的原因之一,而臭氧在大气层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太阳能量不均匀分布,是气候异常变化的原因 。关于内核振动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 1982 年,张焕志根据卫星测量数据,计算出内核振动的振幅为 790 米 ,振动中心距地球质心 3 公里 左右 。任振球用内核振动解释地幔热流的上涌,并最早提出北半球变冷是撒哈拉沙漠化的原因 。这些有启发性的工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火山和热点活动 如文献 所述,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但是,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根据物体加速吸能、减速放能的质量 - 速度 - 能量转换原理,引力场作功要消耗场空间的能量。太阳系轨道速度在远银心点达到最小,向空间释放最多的能量,形成一亿年前白垩纪的无冰温暖气候(仅地球本身因减速所释放的能量可使全球增温 17 度);太阳系轨道速度在近银心点达到最大,从空间吸收最多能量,形成了第四纪的大冰期 。长周期的火山强烈活动是地球内部积累了大量能量的结果 。 据 Gerlach 的估算,全球陆相火山以宁静方式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为每年 792 百万吨,而陆相火山喷发出的二氧化碳的速率仅为每年 66 百万吨 。前者是后者的 12 倍多。宁静方式火山放气没有明显的火山灰,其增温效果显著。热点放气也只有增温作用。据曾小苹、汤懋苍和郭维栋等人的研究,在地幔排硅作用中硅石和碱类作用生成水,热水汽通过构造带上升到云层,参与大气降水,甚至造成气象灾害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运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 。藏东南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地热通量可达每平方米 25 瓦,比平均大地热流值约大 500 倍,实测地下最大气体排放量为每年每平方公里 216000 吨 。根据曾小苹的研究结果 和太阳风强迫内核振动的推论,由太阳风产生的气象和地震灾害链的作用过程为:强太阳风冲击——大磁暴和地磁层被压缩——大气涡旋增强和内核异常振动——臭氧异常分布和地幔流体上涌——地下异常排气和气温海温异常分布——异常降水等气象灾害。太阳能量和地球内部能量相互配合作用,是产生地球气候异常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海、气相互作用 赤道热两极冷是太阳能量纬度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由于大气热容量低,大气热对流不能改变这一基本规律。海水则不同,其热容量大,热对流的传热效果十分显著。计算表明,每立方米的水和空气温度降低一度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 4180000 焦尔和 1290 焦尔,前者是后者的 3240 倍 。这个巨大差别可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中看到。瓦伦西亚岛和赤塔同在北纬 52 度附近,前者位于爱尔兰的大西洋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后者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虽然纬度相近,但温差在一年内的分布相差悬殊。一年内最冷和最热月份温度的差值,在瓦伦西亚只有 7.9 度,在赤塔则为 46.1 度,大于前者 5.5 倍之多。前者年均温度为摄氏 10.3 度,后者为零下 3 度,差值为 13.3 度。这说明海洋的内能多于大陆,海洋是大气热量的重要供应者 。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 3.5% 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 2 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 。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 。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由于内核相对地壳地幔的差异旋转,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时使核幔角动量交换达到高峰,部分旋转动能转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赤道区(此处核幔速度差最大,积累的热能最多)。超级热幔柱(羽)由核幔边界赤道热区升起,在海底赤道区喷发,加热了底层海水,并引发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海洋整体热循环,降低了赤道和两极大气的温差,使两极的海温和气温逐渐上升到冰点以上,消除了海洋藏冷效应的“冷源”,形成全球无冰温暖气候,产生晚白垩纪赤道海洋表层低温之谜(当时温度为摄氏 21 度,比现代低 6.5 度,见图 1 )。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洋锅炉效应 。有证据表明,随着热幔柱喷发强度的减弱,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 15 度,大气冷却了 10~15 度 。这是典型的地、海、气相互作用。计算表明,一亿二千万年前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海底热幔柱喷发,其释放的热量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 33 度 。有证据表明 , 在古新世末不到 6000 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 4 0 C 以上 。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深海热对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近期发现海洋气体水合物蕴藏的碳为地球上所有已知天然气、原油和煤的碳量的二倍,从中逃逸出的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人类活动 。海洋锅炉效应是地下和海洋中温室气体进入大气的原因,核幔角动量交换和地球形变又是海洋锅炉效应的原因 。 北极气候的迅速变暖和冰盖快速融化,可能与地下热能的排放有关 。 3 月 -9 月是地球内核向北半球偏移的时期,与 2008 年 5-7 月北半球地震高潮相对应 。 徐道一研究员指出,地震频度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 1982 年李明光把季节周期与地震分布的纬度结合起来考虑,则规律性更为明显:在空间上南北两个半球的相对应地区的地震高低潮互称反向呼应,如果把地震按小时进行统计,则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震亦成反向呼应。这些资料表明,全球性大地震在四个地区的事加上(按月、按小时)分布不是偶然的,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李明光对 7 级以上地震逐月频率统计资料显示,北极地区和北中纬度地区地震逐月频率高峰在 3-7 月,与太阳位置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相对应。南极地区和南中纬度地区地震逐月频率高峰 8-1 月 。 伴随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向阳面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因此,内核南北震荡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2008 年的大震活动基本上也符合这一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 康娟。北冰洋发现“海底黑烟囱” 400 摄氏度 热泉喷涌万年。 2008 年 08 月 06 日 07:16 中国日报网站。 http://news.sina.com.cn/w/2008-08-06/071614273855s.shtml 2. 北极冰架发生断裂为 3 年来最大规模。 2008 年 08 月 01 日 04:03 大洋网 - 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o/2008-08-01/040314249408s.shtml 3. 阿拉斯加火山爆发 附近居民紧急疏散。来源: 星岛环球网 2008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ingtaonet.com/hot_news/gd_20080713/200807/t20080713_811915.html 4. 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等。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 16 ( 4 ): 85~92 5. 杨学祥,王莉。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5 , 15 ( 4 ): 23~30 6. 杨学祥,陈殿友,张中信,等。地球內核快速旋转与全球变化。同 13 , 1997 ,( 2 ): 53~55 7.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 45 (增刊): 33~42 8.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1999 ,( 5 ): 58~59 9. Sarah Simpson. 撒哈拉的沙漠化。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2000 ,( 1 ): 70 10. Lamb H.H. . 气候的变迁与展望。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7 。 343 11. 洪业汤,姜洪波,洪冰,等。近六千年地表温度和太阳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对比研究。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9 , 5 ( 12 ): 1521~1522 12. 杨学祥。厄尔尼诺——构造运动的周期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 , 6 ( 2 ): 201~203 13. 杨学祥。潮汐形变的计算与厄尔尼诺发生规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9 , 5 ( 11 ): 1448~1449 14. 杨学祥,牛树银,陈殿友。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 1998 , 5 ( 3 ): 77~85 15.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 155 16.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191 17. 张振克,王苏民,吴瑞金。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未来气候的启示。自然杂志。 2000 , 22 ( 3 ): 173~176 18. Channell J.E.T., Hodell D.A.,McManus J. And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 1998,394:464~468 19.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9 , 5 ( 9 ): 1170~1171 20. Crutzen P.J. et al. Solar proton events: stratospheric sources of nitric oxide. Science. 1975,189:53~56 21. 张焕志。地极和日长的 29.8 年波动与内核振动。中国科学。 A 缉。 1982 ,( 12 ); 1129~1139 22.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99,209 23. 杨学祥。与地球膨胀有关的数值估计。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 , 19 ( 4 ): 80~85 24.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等。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 29 ( 4 ): 344~348 25. 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等。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 16 ( 4 ): 85~92 26. Gerlach T.M. Present-day C O 2 emissions from volcanoes. EOS, 1991, 72(23):249,254~255 27.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地磁前兆异常在气象和地震灾害链中的应用。同 24 。 247 28. 汤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 D 缉。 1998 , 28 ( 5 ): 463~468 29. 郭维东,柳艳香,汤懋苍。 ’ 98 中国大洪水的地下激发因素。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249 30. 张家诚,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 172~174 31.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 4 ( 2 ): 187~193 32.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 , 6 ( 5 ): 615~617 33. Claude J.Allegre, Stephen H.Schnei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271(4):44~51 34. 杨学祥。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科学。 1999 , 51 ( 1 ): 46~48 35.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 1999 ,( 1 ): 1~17 36. Erwin Suess, Gerhard Bohrmann, Jens Greinert, Erwin Lausch. 易燃之冰 . 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 2000,(2):7~12 37.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38. 杨学祥 . 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 自然杂志 . 2000 , 22 ( 6 ): 358~362 39.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 2008-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40. 杨学祥 .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成因和强震预警 . 发表于 2008-5-19 9:29: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831 41. 徐道一,郑文振,等。天体运动与地震预报。地震出版社, 1980 。 94 。 42. 李明光。浅谈太阳与地震活动频次的周期性。地震科学研究。 1982 ,( 4 )。 43.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等。天文地质学概论。地质出版社, 1983 。 118-119 。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43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22 11:35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圆圈内是北极地区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区域 The Arctic holds an estimated 13% (90 billion barrels) of the world'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oil resources and 30% of it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an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as commercially viable is relatively recent despite the size of the Arctic's resources due to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in developing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Studies on the economics of onshore oil and natural gas projects in Arctic Alaska estimate costs to develop reserves in the region can be 50-100% more than similar projects undertaken in Texas. Profitable development of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could be challenging due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Equipment needs to be specially designed to withstand the frigid temperatures. On Arctic lands, poor soil conditions can require additional site preparation to prevent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from sinking. Long supply lines and limited transportation access from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s require equipment redundancy and a larger inventory of spare parts to ensure reliability, while increas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Employees expect higher wages and salaries to work in the isolated and inhospitable Arctic. Natural gas hydrates can pose operational problems for drilling wells in both onshore and offshore Arctic areas.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could be especially challenging. Although the Arctic is rich in natural gas,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natural gas resources could be impeded by the low market value of natural gas relative to that of oil. Furthermore, natural gas consumers live far from the reg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of natural gas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Overlapping and disputed claims of economic sovereignty between neighboring jurisdictions also could be an obstacle to developing Arctic resources. The area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is apportioned among eight countries—Canada, Denmark (Greenland), Finland, Iceland, Norway, Russia,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countries have exclusive rights to seabed resources up to 200 miles beyond their coast, an area called a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Beyond the EEZ, assessments of "natural prolong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may influence countries' seabed boundaries. Along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nd regulatory permitting may also affect timeline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rctic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e the preserv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unique to the Arctic, particularly tundra vegetation, caribou, polar bears, seals, whales, and other sea life. The adequacy of existing technology to manage offshore oil spills in an arctic environment is another unique challenge. Spills among ice floes can b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contain and clean up than spills in open waters. The Arctic holds an estimated 13% (90 billion barrels) of the world'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oil resources and 30% of it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an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as commercially viable is relatively recent despite the size of the Arctic's resources due to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in developing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Studies on the economics of onshore oil and natural gas projects in Arctic Alaska estimate costs to develop reserves in the region can be 50-100% more than similar projects undertaken in Texas. Profitable development of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could be challenging due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Equipment needs to be specially designed to withstand the frigid temperatures. On Arctic lands, poor soil conditions can require additional site preparation to prevent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from sinking. Long supply lines and limited transportation access from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s require equipment redundancy and a larger inventory of spare parts to ensure reliability, while increas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Employees expect higher wages and salaries to work in the isolated and inhospitable Arctic. Natural gas hydrates can pose operational problems for drilling wells in both onshore and offshore Arctic areas.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could be especially challenging. Although the Arctic is rich in natural gas,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natural gas resources could be impeded by the low market value of natural gas relative to that of oil. Furthermore, natural gas consumers live far from the reg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of natural gas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Overlapping and disputed claims of economic sovereignty between neighboring jurisdictions also could be an obstacle to developing Arctic resources. The area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is apportioned among eight countries—Canada, Denmark (Greenland), Finland, Iceland, Norway, Russia,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countries have exclusive rights to seabed resources up to 200 miles beyond their coast, an area called a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Beyond the EEZ, assessments of "natural prolong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may influence countries' seabed boundaries. Along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nd regulatory permitting may also affect timeline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rctic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e the preserv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unique to the Arctic, particularly tundra vegetation, caribou, polar bears, seals, whales, and other sea life. The adequacy of existing technology to manage offshore oil spills in an arctic environment is another unique challenge. Spills among ice floes can b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contain and clean up than spills in open waters.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65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2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球最北端的极地大学与Longyearbyen市风情——挪威印象
热度 7 dkysdc 2011-12-31 03:13
地球最北端的极地大学与Longyearbyen市风情——挪威印象
挪威是个狭长的国家,最北端靠近北极。 Svalbard 群岛是位于挪威最北部的行政区域,其行政中心叫 Longyearbyen 。位于北纬 78 度,距离北极点还有 1000 多公里。 地理上, Svalbard 群岛是北冰洋、白令海、格陵兰海以及挪威海交汇的地方。其北为地球的北极圈、南为挪威本土、东与俄罗斯的 Franz Josef Land 和 Novaya Zemlya 岛相临、西接格陵兰岛。 Svalbard群岛的海洋资源异常丰富。北极熊、鲸鱼常在附近出没,岛上有煤矿。因此,这里的原住民大多以捕鱼、捕猎和采矿为生。 17-18 世纪,这里是世界主要的捕鲸地。 现在的居民主要从事矿业、旅游和科研。 2007 年的数据显示,从事矿业的人数为 484 人,产值 20 亿挪威克朗 ; 旅游业从业人员为 211 人,产值 3.2 亿克朗 ;111 人从事教育产业 , 产值 1.4 亿。看来还是采矿效益快。 因为靠近北极, Longyearbyen 的夏季连续 100 多天太阳不落山,冬季夜持续 84 天只见星星不见太阳( 10 月 26 日至次年的 2 月 15 日)。 地质上, Svalbard 群岛位于欧亚板块的最西北角。 您听 说过世界粮食基因库没有?为了应对可能的巨大天灾,挪威政府出资,于1980年代(大概是84年)与GCDT (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 和NordGen (Nordic Genetic Resource Center) 合作,在Longyearbyen建立了一个巨型的种子仓库,专门存放世界各地的种子。这是我去Longyearbyen前唯一听说过的与其有关事情。 Longyearbyen有常住人口 2000 多,其中包括部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 16% )。市区很小,但市容异常整洁、漂亮。学校、邮局、银行、商场、教堂、饭店、消防、机场等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的冬季时间长,雪大雪多,除了汽车,家家都有现代化的雪橇。还为雪橇建立了专用通道或桥梁。 地球的南北极已经成为世界列强觊觎垂涎或者说争夺的最后两块地方。随着全球气温的加剧上升,北冰洋的坚冰随时可能被打破,北冰洋下蕴藏的巨量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正在成为北极附近国家争夺的焦点。因而对这一区域的科学研究也日益引起多国政府的重视。 这里的科研直白地说很大因素是后期军事或政治介入的热身。 1993年,挪威政府在 Longyearbyen 建立了一所专门针对极地特点的、小而现代的极地大学,他们称为 Svalbard 群岛大学中心( The 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 ),简称 UNIS 。这也是地球最北端的高等学府。学校为面向国际的现代化高等学府, 50% 的学生为挪威人,另外 50% 来自世界各地,英语为教学语言,免收学费。 我们的会议地点即位于挪威的极地大学。 听说中国也在 Svalbard 建立了北极研究站 , 但有多少话语权,我们拭目以待 . 以下为会议期间拍摄的部分照片。 飞机即将降落 我们下榻的宾馆 小镇全景 各式雪橇 雪橇的专用通道 雪橇的专用通道 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 正文中提到的北极大学,这个大型建筑中还有一个很好的博物馆。 建筑内部大厅,环境幽雅、宜人。 内部大厅,环境幽雅、宜人。 没有任何高大的建筑。 所有的建筑颜色鲜艳、因地制宜。 稍远处的建筑 消防专用车辆 晚间的邮局 小镇的主街 餐馆 商店 放在露天座椅上的动物毛皮,透着奢侈和安逸。 远处的教堂 专门经营体育用品,特别是滑雪用品的商店。来挪威前,买好一切保暖用品,到了世界上人均消费前十的国家,一副中国制造的普通手套可能要近百元人民币才能买到。 侧卧的木制雕像展示的是近百年前采煤工人 几乎只有装饰和历史作用的采矿遗迹 原住民用于捕鲸的原始装备 挪威到处都有的联索超市“7-11”也开到了北极。 刚一到奥斯陆机场就见到了彩虹。这张照片上则是飞离Longyearbyen机场时在天空中遇到的。开始与结尾,都是“虹”运当头,吉祥的象征?
个人分类: 道听图说|58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发生在北冰洋上的星地大冲撞——2012启示录(2)
热度 10 dkysdc 2011-12-30 00:09
发生在北冰洋上的星地大冲撞——2012启示录(2)
地球形成以来,接收了无数的星际物质。每次接收,都是以异常暴力的方式完成的。就是说,地史时期内(至少45亿年内)发生了无数次的星地大碰撞、无数次超级不合谐的超强暴力事件。它们造成了众多生物的毁灭,也成就了现今世界的繁荣。甚至有的科学家相信,地球上的生物就是天外来客撞击后带来的或者才引发的。 至少我们人类应该感谢这些事件:没有它们,现在的地球应该还是恐龙的天下。 2011.12.27日的博文中提到了100万年前发生在非洲加纳的典型的星地碰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22630 ),这次接着讲位于北极圈附近、属于挪威的 Mjølnir 碰撞陨石坑( Mjølnir Crater )。 MjølnirCrater 是 1 . 4亿 年前(误差 2.6 百万年, 地质学家认可的一个小误差,比整个人类世纪还长 )由一颗直径 2 公里的天体在北极上空爆炸所形成,当时在大洋中形成一个直径 40 多公里的陨石坑。大爆炸造成核心区的海水气化、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些氧气与氢气又在高温下再次燃烧,重新形成水,释放了无数的热量。爆炸引发的滔天巨浪远远大于 2011 年 3 月日本地震引发的大海啸。 2006 年,地质学家在瑞典南部海岸发现了 145 万年左右的海啸沉积,推测它与那次星地碰撞有关,法国科学家于2000年也发现了同时代的海啸记录。 两颗足以毁灭人类的陨石撞击事件在相距40万年的时间里光顾地球,两次事件之间、之前、之后还有无数次。而且这两次陨石撞击事件并不是地史时期最大的。您说这与传说中的2012地球毁灭论有无相似之处?我不认为2012年就会发生,但 迟 早会发生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科学家已经在白令海靠近挪威的一侧探明了这个陨石坑的外貌。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73 o 48 ′ , 东经 29 o 40 ′(见附图)。以挪威人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建议对这个海洋中的陨石坑进行科学钻探,以查明陨石坑的详细结构、形成机制、陨石撞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等。一些石油公司的科学家甚至相信,挪威近海大量油气资源的形成也与这次星地碰撞有关。 2007 年 9 月,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的资助下,在挪威最北端的 Svalbard 岛举行了一次工作会议,会后又组织了野外考查,下面照片即为野外考查时所拍。 与本文直接相关的博文: 百万年前星地大碰撞—2012启示录(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quickforward=1id=522630 ) 为防伪,不得不在照片上盖了两个印,请读者谅解。 陨石坑 结构图,上面标有确切的位置和大小。 美丽的北极风光 美丽的北极风光 准备乘船出发 美丽的北极风光 小型的冰川 为防止北极熊,必须认真了望。 为防北极熊,枪是必须的。并且至少要 两支 步枪 。最开始上岸的人一支,最后上岸的人一支。 大船不能靠岸,必须用橡皮船。 上山 漂亮的巨石,典型的冰川遗留物。 漂亮的巨石,典型的冰川遗留物。 现场讲解 大家在分头寻找化石 侏罗系与白垩系的分界线 地质学家在观察石头 我首先发现了鹦鹉螺化石。 北极的化石多极了,并且都是 热带的生物化石 。古时候这里是北极么?以前的北极什么样?对比一下古老的化石与现代的冰川,你会有自己的答案或想法。 漂亮的巨石,典型的冰川遗留物。 漂亮的巨石,典型的冰川遗留物。 远处的冰川 返航 返航 返航途中看到的残留的冰川 远处的悬崖是断层经过的地方。 近看悬崖,被断层切过的痕迹。老天爷切开巨厚的岩石比刀切豆腐还容易。 海鸥一直陪伴 海鸥一直陪伴,抓拍要些功夫 海鸥一直陪伴,抓拍要些功夫 巨型的水母 俄罗斯的商船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相机半遮面 为防北极的冷风,我只能如此拍照。 船只不停晃动行驶,别人大都躲在舱中,您说看到这些照片容易么? 明天再给各位展示Svalbard岛和Oslo的漂亮照片。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5597 次阅读|30 个评论
北极领土之争和南海困局的相关新闻
杨学祥 2011-11-13 13:29
北极领土之争和南海困局的相关新闻      杨学祥 点评: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在北极问题上,美国和俄国都需要中国的支持。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中国虽然与北极领土无缘,但这是捍卫中国近海资源和海上通道的有利时机。是否承认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是当前区分敌人还是朋友的客观标准。 世界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北极之争的国际问题大协调,解决南海困局的时机就会到来。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南海散布强盗逻辑,必然在北极失去更多的利益。 附件: 英专家最新研究称 2015 年夏北极海冰完全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11 月 12 日 08:53 新浪科技微博 无冰的夏季将会让北极熊失去捕猎的天然场所,进而会导致北极熊物种的灭绝。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11 月 10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著名海洋专家、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 维德汉姆近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时声称,到 2015 年夏北极海冰将完全融化,这将对北极熊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 维德汉姆近日表示,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快速地萎缩,最短只需要 4 年时间就可完全消失。尽管每年冬天海冰还将会重新出现,但是在夏季没有海冰的日子里,北极熊等动物将失去天然的捕猎场所,这将严重威胁它们的生存,最终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   俄罗斯北部、加拿大以及格陵兰岛的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反复,目前已达到最小值,大约 400 万平方公里。近年来,相关机构采用了多种模型对被海冰覆盖区域的萎缩速度进行跟踪监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数据显示,全球海冰萎缩速度还将加剧。去年,维德汉姆教授曾经根据美国海军研究院专家维斯劳 - 马斯劳维斯基的研究理论推论,这些预测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证明气候变化造成海冰融化的速度究竟有多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到 2030 年这些海冰仍然存在。不过,马斯劳维斯基的推算结果是,北极海冰的消失速度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的速度更快。马斯劳维斯基的理论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是维德汉姆认为这种计算更具说服力。维德汉姆表示,“尽管他的模型最极端,但这也是目前最好的模型。它能够显示冰量的减少速度,这一速度非常快,我们很快就可能看到冰量降到零。 2015 年,这是我得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预测结果。”   到了冬季,海冰仍然又会出现。但维德汉姆担心,在夏季无冰期间,人类在北极的船运业务以及石油勘探行为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冬季时,北极熊会在陆地上冬眠,但到了春季它们就会转移到冰上进行捕猎。维德汉姆表示,“现在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就是北极熊生存问题。它们要么被灭绝,要么回到陆地上捕猎。陆地栖息以及杂交繁殖也可能会导致北极熊物种的消失。” ( 彬彬 ) http://tech.sina.com.cn/d/2011-11-12/08536310751.shtml 梅德韦杰夫: 俄将捍卫在北极利益 ( 2011-11-12 ) 早报导读   (莫斯科美联电)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星期五表示,随着一些国家与俄罗斯激烈争夺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俄罗斯必须对该地区有更多投入以捍卫其利益。   梅德韦杰夫在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市视察期间会见工人时强调,俄罗斯将采取必要的安全和其他举措,来保卫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他说:“我们必须继续对整个北冰洋和北极地区进行科研勘查,因为我们如果不这样做,别的国家就要来控制。这是我们的海岸,我们的海洋。”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一直在试图维护各自对北极地区的管辖权。该地区被认为,拥有四分之一地球尚未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北极冰层融化,为勘查提供了新的机会。俄罗斯、加拿大和丹麦已表示,他们将向联合国提出,被称为罗蒙诺索夫山脊的海底山脉是他们各自领土的延伸。    2007 年,俄罗斯将一面俄罗斯国旗插入北极海底,作为拥有该地区的象征。   今年早些时候,俄总理普京称,俄罗斯“仍然愿意与其北极邻国进行对话”,但是将“坚决地持久地”捍卫其在该地区的利益。俄国防部表示,它将在该地区部署两个军旅,以助于保卫该国的利益。   丹麦防卫情报部在星期一发表的 2011 年风险评估中警告说:“在今后几年内,对北冰洋开采权的竞争将可能会加剧……这意味着一些沿海国家将使用军事力量来强调其对该地区的政治和法律的权利。”   丹麦的这份报告指出,在 2020 年前小规模的军事事件可能会发生。“这些事件不太会发展成军事对抗。但是如果美俄关系发生激烈的恶化,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互不信任、政治对抗和军事紧张态势也可能发生在北极地区。” http://www.zaobao.com/gj/gj111112_011.shtml 美恐怖阴影染指北极 中俄暗恨再错失先机 2011-11-10 14:36:12 狮心骑士 中华网论坛 前摘:在北极地区争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美国这一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然不会放过进一步增强自己霸主优势的机会。相对于俄罗斯扩张领土的历史惯性思维。美国却将自己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对北极地区的探索和投送能力测试上,战力空前强大的的 B2 战略轰炸机在北极地区的畅通无阻,投下的阴影却可能让中俄的空防体系荡然无存。 裹足于亚欧大陆东侧的中国,安能不惧?岂能无备? 近日,一架 B-2 “幽灵”隐形轰炸机 10 月 27 日 从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北极飞了一个来回,以测试该飞机的软硬件升级、续航力,以及其在极高纬度飞行的能力。这一历时 18 个多小时的飞行任务旨在证明, B-2 的软件升级运行良好,能够在全球任何地方作战。第 419 飞行测试中队指挥官汉斯·米勒中校说:“这次测试的目的是避免新升级的轰炸机在首次执行作战任务时新系统出现异常。通过这次试飞,可以获得在实验室或者模拟环境下无法获得的数据和经验。” 第 31 测试和评估中队的迈克尔·迪弗少校说:“这是 B-2 轰炸机首次在极高纬度地区飞行。作为全球性的轰炸机,它可能会在极高纬度地区作战,即便目标不是在那里,它也有可能会飞经那里。” 第 419 飞行测试中队试飞员、作战工程师杰里迈亚·法里内拉说,华盛顿州费尔柴尔德空军基地的军官命令一架 KC-135 军用高空加油机为 B-2 轰炸机进行空中加油。这架加油机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上空为 B-2 进行了空中加油,以确保它能够完成任务的续航部分。另一架 KC-135 加油机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为 B-2 轰炸机进行加油,以帮助确保 B-2 轰炸机能够完成这次极地飞行的作战部分。 B-2 轰炸机的试飞员安德鲁·墨菲少校说,试飞将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从而在飞机最终投入使用前能够解决问题。他说:“轰炸机需要知道它们哪里能飞、哪里不能飞。我们证实了,它们能够安全、有效地在高纬度地区飞行,以前这一点我们还不能确定。” 法里内拉更是毫不掩饰的夸耀道:“这种再确认非常好,确保了我们可以保持全球警戒,并在任何时间对全球的任何目标实施打击,使得我们具备了全面的全球作战能力。 背景分析:作为高边疆的北极历来被视为地球上的一片净土,进入新世纪之后,围绕着该地区的争夺日益激励。地域控制,资源分配,航行潜力,当然还有无与伦比的贯通世界两端的优势。我们习惯于俄罗斯在北极宣示主权,只是当美国不声不响的测试了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能力之后,面对面的俄罗斯与看似事不关己的中国也许都面临着全球性的又一战略抉择。 中俄需要在新的方向上迎接又一轮新的严峻挑战。 狮心评论:北极地区的战略位置并没有因为其地域绝远而受到各国的忽视,早在冷战时期美苏便在该地区不断进行军事动作。冰盖下时常潜伏的战略核潜艇的身影或许是冷战双方针锋相对的最大杀机。 随着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北极地区陡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原本台面下的争夺迅速上升为愈演愈烈的激烈对抗。俄罗斯 美国 加拿大 乃至丹麦与冰岛都加入到了这场游戏之中。无外乎国外观察家惊呼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许便是从北极争夺展开。 北极地区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首先,资源与能源方面的巨大潜力是驱动多个国家最初对北极地区展开争夺的最直接原因。在世界多数地区都已经开发与勘探殆尽的情况下,北极地区原本因为开采难度而被人忽视的资源能源立时进入大家眼帘。北极周边国家谁不愿意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注入这一强劲动力?其次便是温室效应给北极地区带来的地区生态影响,全球变暖造成的北极冰川融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形成一条贯穿几大洋的稳定航道,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程紧缩蕴藏的巨量航运财富以及战略通航能力,哪一个国家不眼红? 最后,便是与航行价值相似的打击空间。美俄中都在煞费苦心的构建自己的防空网络,特别针锋相对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只是覆盖面再广的防空扇面都会有主要防御方向。北极广阔的空域恰恰是原本任何一个都可能忽视的漏洞。美国已然证明了自己的在北极地区的突防能力,在多场战争中屡立战功的 B2 战略轰炸机只是美国在北极地区进行的测试,对中俄特别是俄罗斯的防空网络造成了伤害几乎难以估量。 尽管俄罗斯同样在北极地区进行过类似军演,但是无论从技术层次与战术水平上来看与美国还有相当差距。美俄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国力在北极投射上得差距,而是对北极控制思维的角度上得差距,与美国一洋之隔的俄罗斯尚且缺乏对北极战略价值的清晰认识,对北极争夺鞭长莫及的中国处境更是难堪! 中国的崛起面临着外部严峻的阻力,专注于周边破局的北京很容易因为力不能及而在全球战略要点争夺上落得下手。也许现阶段我们尚无法感受到切肤之痛,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当中国的利益延展到世界,成为一个有着全球利益的国家之时,北京又如何去弥补这一巨大的战略劣势?待我们回过头来,北极地区已经不知落于谁手?北极广阔的空域又会有多少阴影席卷而来? 在北极地区争夺尚且不明朗的情况下,北极必须尽早额加入到这一盛宴中去去,以北极国际化和非军事化为最终目标,加大对北极的研究与投入增强自身话语权,明确的将北极纳入到自己战略中去,让世界听到中国在北极的声音。变数,将会是中国最大的期待! 和平安宁的北极早已经不复存在,只有放弃幻想,才能够为未来争取希望。 ( 责任编辑: CM001)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11110/16860443.html 丹麦驻华大使称中国在北极有合法利益 2011 年 10 月 30 日 13:58:10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华微博 【路透社北京 1 0 月 2 8 日电】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 28 日说,中国“在北极有当然和合法的经济和科学利益”。他还说,丹麦和其他国家欢迎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常驻观察员国。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北极冰帽融化,潜在的未开采油气、渔场和新夏季航道激发了中国研究和勘探北极的欲望。   中国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的常驻观察员国,这一地位并不能让中国像 8 个成员国那样具有投票权。这项申请仍待批准。   裴德盛说:“有权利也有义务。中国成为观察员国当然要履行义务。”他指的是生态安全发展和承认现有的对大多地区的领土主权要求。   除了资源,获得更短的航路可能对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官方媒体说,中国计划在 2011 年至 2015 年进行 3 次科学考察。中国还计划新建一艘 8000 吨级的破冰船,在 2013 年下水。中国现有的“雪龙”号破冰船是由乌克兰建造的。 ( 编辑:卢鉴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30/c_122214660.htm 希拉里谈中美关系 提“规则导向的互惠性”概念 2011-10-28 08:10 东方早报   吴挺 郭欣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接受《时代》周刊独家专访时再度谈及中国,在强调美国需要在软实力方面与中国在全球展开竞争的观点的同时,她还倡议与中国一同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以规则为导向的新框架,以处理现在和未来的经济问题及政治争议,她将此冠之以“规则导向的互惠性”( rules-based reciprocity )新概念。   自称已与中国沟通过   希拉里在采访中声称,已经就“规则导向的互惠性”的新理念与中国进行了沟通。“以南海为例,如果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没有一套规则导向的方法,以国际法和习惯为准绳,并通过这些已经建立起来或尚需建立的机制来解决争端,那在你想要通过北极时,俄罗斯人会说,‘(北极)是我们的’;或者在别的地方,人们将以武力而不是国际规范的方式开始宣示主权,你会怎么说呢?”希拉里说道。《时代》网站昨天刊发了这段独家采访文字。   “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领土争议,所以我们将不会选边站。我不会说这个岛屿属于菲律宾而另一个属于中国。这不是美国的角色。但我们将强烈主张法治和基于规则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拉里再次以南海为例说道。   希拉里还声称,中国正在扩大其军事设施。她认为,当中国开始展现某些“肌肉”的时候,部分原因是中国做出了一种评估,即考虑到眼下的经济状况,美国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介入(亚太地区)。“但未来,我认为,需要我们介入。”希拉里说。她进而再度强调美国与亚洲盟友间签署的同盟条约,“确保我们存在是我们的义务。”她说,“存在就是我们必须在亚洲要多做事,总统和我都视这为真正的优先。”   中国一贯主张以双边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   肯定中国运用软实力   面对如何看待中国实力的未来时,希拉里坦言,中国在过去 10 年多的时间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软实力。   “如果将软实力视为外交和经济力的话,他们在地区的扩展中非常有效,进行投资、修建其他国家想要的东西、携手创造新关系以取代历史上的仇恨或猜疑。这不仅仅是在亚洲,他们已经运用到了非洲、拉美。”希拉里说,“他们有权这样做。但我过去和现在都不相信我们应该将这拱手让给他们,我们也需要就软实力影响力展开竞争。”   希拉里强调,美国在亚洲必须寻找途径扩大经济存在,施加影响力,与中国合作。“我的目标之一一直是将美国植入先前在亚洲就已存在的地区架构之中。” http://int.nfdaily.cn/content/2011-10/28/content_32225053.htm 瓜分海洋的阴谋,已经逼近中国 2009-03-11 15:54 光明网   作者:杨学祥 5 年前我在光明网指出,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 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这一预言不幸将成为事实。 2009 年 2 月 17 日 ,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南海主权遭到进一步蚕食。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到了严峻挑战。 重新调整和定位 21 世纪中国的南海战略,捍卫南海传统 9 段线内的国家主权权益迫在眉睫 。 2009 年 3 月 6 日 ,中国外交部就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 5 日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一事,发表声明称:中方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希望有关各方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南海岛礁逐步被越菲马等国侵占。与东海钓鱼岛、黄海苏岩礁问题类似,南海岛礁控制权的丧失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渐进式”的过程。从舆论造势、外交试探再到驱逐中国渔船、实际控制周边海域,中国南海岛礁主权逐步被侵蚀。目前,中沙黄岩岛以及南沙大部分岛礁均为他国实际控制。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侵占已经由“单一行为”向“集体协作”,由“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方向发展。此次菲律宾政府的立法行动,既是对中方的示威,也是在为 2009 年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线声明做准备。如果中方无实质性的相应措施,长此以往,被侵占的南海数十座岛礁将会离中国越来越远 。 刚刚过去的 2008 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曾悄悄掀起了一个侵占南沙的“小高潮”。 2008 年 4 月,菲律宾海军副司令安伯勒·托伦蒂诺少将发表声明,宣称菲律宾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会为保卫南沙群岛“战至最后一人”。越南、马来西亚也相继强化了对南沙岛礁的主权。在军事部署方面,依靠南海数百口油气井带来的滚滚财富,越菲马等国投入巨资扩充海空军力量,南海战场建设逐步实现“驻军常态化、工事永久化、阵地纵深化”。中国方面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中方搁置、他国开发” 。 小国向大国挑战,背后必然有另一个大国的支持。果然,这个大国也紧锣密鼓地粉墨登场了。小国的切身利益和大国的长期阴谋,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 9 日报道,五角大楼当天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据《环球时报》了解,美国测量船经常在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从事各种所谓的测量活动,中美围绕着军事测量船进行的侦察与反侦察较量时有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美国测量船也经常从事这种放肆的活动,引起很多国家不满,并引发不少纠纷。中国一位军事专家 9 日对《环球时报》说,美国军方此时爆出这一消息,疑点很多,在离中国这么近的地方进行活动,反倒说中国船只对其进行尾随、骚扰,这种逻辑本身就强词夺理。而且在当前比较敏感的时候,美方作出这种强硬表态,也很蹊跷 。 3 月 10 日 电 中国外交部今天举行例行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马朝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美方关于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的指责,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他指出,美方船只未经中方许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违背了国际海洋公约和中国法律,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有关活动,要求美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吴稼祥最近指出,南海问题再次成为国际争端的焦点,提醒中国决策层,现在已经到了调整海洋主权争端政策的时候了,从“搁置争议”,转变为“主动存在”。 吴稼祥认为,四个历史原因使得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被长期悬置:一是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皇朝时代的中国政府重大陆轻海洋,在走极端的明朝,甚至封锁海洋;二是 1949 年后,大陆和台湾分治,被台湾当局接管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在管辖权上难以统一;三是在海洋油气资源被探知之前,行使对这些岛屿的主权,成本巨大,但没有实际收益;四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既要裁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又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结果,中国海军担负的实际上是海岸防卫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对别国惹起争端的海洋权益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争议不是你想搁置就能搁置的。当下,一个无法被搁置的情况出现了:“联合国关于海洋划界委员会”要求各国在 5 月底前申请上报各自对海洋岛屿和管辖海域的一个主权申请。一旦某些国家对属于中国的南沙群岛中的某些岛屿的主权申请得到联合国认可,搁置在树上的果子就落在人家筐子了,谁还愿意和你共同开发?中国现在要做的是,和台湾当局协调一致,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向联合国海洋划界委员会联合提出南海诸岛屿主权申请,在它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一个岛屿都提出主权申请的情况下,如果它不想挑起事端,可能的选择或许是继续“搁置”。争取到这个“搁置”,就为中国在南海的实际存在赢得时间 。 “联合国关于海洋划界委员会”要求各国在 5 月底前申请上报各自对海洋岛屿和管辖海域的一个主权申请。这表明海洋归属权尚待国际组织认定,这为世界各国争夺海洋所属权创造了一个最后的机会。“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的预测已经成为现实。 在大国的竞争中,发挥的是自己的优势,打击的是对方的软肋。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沿海岛屿是中国经济的肋骨。骨折筋断,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中国沿海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是中国能源的海上通道,命门所在不得不防。 我在 2007 年指出,当政治庸人煞费苦心地计划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时候,政治强人却在利用全球变暖的机遇筹划抢夺北极的领海和资源。打出气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两手更胜人一筹:一只手挥舞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号令,压制对手的经济发展;另一只手伸进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无归属的资源和能源。英国仅仅把气候变化作为外交战略是最大的失误,现在英国国内也遭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罕见洪水灾难。事实证明,英国关心气候是假,攫取资源是真 。 气候变暖使归属未定的北极成为一块任人争抢的肥肉,俄罗斯广阔的北极边缘与其目前的军事实力极不相称。我在 7 月 15 日 指出,未来的主战场在北极,俄罗斯可能惨遭瓜分。这就是地域政治。当然,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东海和南海的资源也会成为亚洲争端的根源。蚕食中国,瓜分俄国,控制中东,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美国支持亚洲群雄蚕食中国沿海岛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亚洲战火燃起,美国将坐收渔翁之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我们的耳畔将重新响起隆隆的炮声 。近日俄国军事专家的分析为我的论断提供了权威证明。 2007 年 8 月 2 日 ,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打响了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 中国虽然与北极领土无缘,但这是捍卫中国近海资源的有利时机。是否承认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是当前区分敌人还是朋友的客观标准。 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尽管气候变化是战争的一个激发因素,但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战争还是和平?胜利还是失败?这不仅取决于利益和实力,而且取决于智慧和宽容 。 我们可能满足沿海小国的部分经济利益,但是,我们无法满足其背后大国的政治图谋。如果美国想平安地度过金融危机,就应该改变其压缩围堵中国的任何企图,尊重双方的核心利益,从金融合作做起,从维护台海稳定做起,特别是从南海能源合作开发做起:以美国的科学技术,中国的经济实力,共同构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记住伊拉克的教训,社会的进步表明,战争只能搞垮美国经济 。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2004-2-10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4-2/10/878001.htm 2 . 中国南海战略遇严重挑战 逐渐丧失岛礁控制权。 2009 年 02 月 28 日 05:01 都市快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8/050115233106s.shtml 3 . 邱永峥。马来西亚总理突登弹丸礁,外交部:中方对南沙拥有主权。 2009-03-10 14:56 青年参考。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3/10/content_2575685.htm 4 . 雷志华。美国防部称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跟踪美军测量船。 2009 年 03 月 10 日 10:34 环球时报。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0/1034544988.html 5 . 齐彬。中方:中国船只骚扰美测量船说法严重违背事实。 2009 年 03 月 10 日 15:18 中国新闻网。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0/1518545001.html 6 . 吴稼祥。吴稼祥: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存在应让世界感知到。 2009 年 03 月 10 日 08:20 荆楚网。 http://news.sina.com.cn/pl/2009-03-10/082017374321.shtml 7 . 杨学祥。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已经打响。刊发时间: 2007-8-7 10:03:00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595 8 . 杨学祥 . 中国睡狮梦方醒: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2007-7-15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776 9 . 杨学祥 . 战争止步的纪念碑:军事手段解决不了伊拉克问题 . 2007-7-10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082 10 .杨学祥 .  美国面临战略转变:华盛顿宣布全球休战一年 . 2007-12-1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国际·军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18/content_712032.htm 11 .杨学祥 . 大国的忧虑: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2008-03-17 11:26:0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3/17/content_749371.htm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03/11/content_4977830.htm 记住,中国版图像火炬 来源:湖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1 年 11 月 01 日 06 时 49 分 13 秒 中国“深海科考第一人”、湖中校友陈鹰回母校开讲 陈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 1977 年毕业于湖州中学。现任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大洋资源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协会理事,任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和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2001 年赴美国参加东太平洋 9N-21N 海底火山考察活动,成为中国首位搭乘深潜器潜到 2500 米 海底进行实地考察的科学家。 不是雄鸡,是燃烧的火炬 “我们先来看中国版图,你们觉得中国版图像什么?”指着 GoogleEarth 上的中国地图,陈鹰以提问拉开了讲座。“像报晓的雄鸡。”台下的学生纷纷回答。“不对,我今天来纠正一下。记住,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是火炬,而且是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认为中国版图是雄鸡,那就等于丢掉了海洋领土。”陈鹰稍稍地提高了嗓门。 在陈鹰的指引下,学生们描绘出了一幅中国版图:陆地领土是熊熊燃烧的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上包括到海南至北部湾,这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正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里,我国的国土是 960 万平方公里,这其实又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陈鹰说, 960 万平方公里只是陆域国土,而根据国际海洋法,我国还有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内水和领海,这样算来,中国版图面积已超过 1200 万平方公里。 面对这样的版图,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象征火苗的土地正在蓬勃发展,那么象征着“托盘”和“手柄”的蓝色海洋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迈向海洋,身已动心更远 “郑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那么他最远走到了哪里?在有记载的资料看来,他应该最远到过肯尼亚,因为他从那里带回了当时被认为是瑞兽麒麟的长颈鹿。” 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陈鹰一路带着学生通过海洋航线遨游整个世界。直到回到中国海岸线,他又讲述了几个掌故: 19 世纪 70 年代,总理大臣李鸿章拒绝与夏威夷岛主共同抗敌;清朝时,最北端的不冻港海参崴被掠走,中国失去了北端的出海口……“领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他说,以美国为例,本土除外,在北极地区,从俄罗斯人手里低价买入的拉斯维加斯,在太平洋上有夏威夷、关岛等岛屿,“别小看了这些岛屿,这都是美国的前沿阵地,把美国的防线拉长了许多。 ” 新世纪,无论是海洋科学研究还是资源开发、利用,其基础都是设施、设备的研发、建造、使用和管理,这是一个国家科研综合能力的展现。然而,就像大多数国人把中国国土面积定位于 960 万平方公里一样,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海洋意识长期游离于社会主流意识之外。但,一场围绕海洋的竞赛已经开始,中国起步虽晚,但正在努力。“海洋对于中国来讲是国家利益,是主权。在‘天宫一号’遨游太空的同时,中国迈向海洋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陈鹰说。 他介绍, 2010 年 8 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3000 米 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 3500 米 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 7000 米 ,这让我们在参与深海科研时底气更足。”陈鹰自豪地说。 蓝色经济,浙江大有可为 对于地球来说,海洋占地球 70% 的面积,是生命的起源。对于中国来说,海洋面积是 299 . 7 万平方公里,分布着 5400 个岛屿。那么,对于今天的浙江来说,海洋意味着什么?“以前,海洋与岛屿对浙江人来说,意味着打渔和台风。”陈鹰说,他们的父辈以前就不喜欢到海边打拼,因为海对他们来说就是艰苦的海上渔民生活。然而,到了今天,这样的观念正在逐步扭转。“如果把浙江省分成 3 份,两份在海上,一份在陆上。如果要‘再造’一个浙江省,只能寄托于大海。 ” 确实,浙江拥有 26 万平方公里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 2.6 倍。 6696 公里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 506 公里,占全国的 30.7% ;浙江有 2878 个海岛,占全国岛屿总数的 44% 。 陈鹰说,在许多人印象中,浙江是一个陆域小省、资源小省。但是,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洋,浙江就是资源大省。 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海洋经济”这个词就出现了 10 多次,“海洋”、“港口”等词更是出现 20 多次。根据规划,到 2015 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 7000 亿元。从那一刻起,蓝色经济的发展步入正轨。 浙江大学和陈鹰已先迈出一步。 “大家看,这是舟山摘箬山岛,也是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外海基地,我们将在岛上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如果大家有兴趣加入我们学院,以后可能有机会到岛上参与各种研究,成为岛上的一员。”说起自己的专业与地方的发展,新科“岛主”陈鹰侃侃而谈。 (本文来源:湖州日报 作者:李 华 ) 编辑:周昕 http://news.hz66.com/Item/93677.aspx 俄罗斯总统称须加大投入开发北极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11 月 13 日 03:39 新京报 微博   新华社专电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11 日说,俄方必须加大北极资源开发投入,以应对与其他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   梅德韦杰夫当天视察远东地区一家工厂。他告诉工人,俄罗斯将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维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我们必须继续对北冰洋和北极地区的研究,否则,其他国家就会借机控制这一地区。”   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和美国等围绕北极地区展开激烈竞争。俄罗斯科考队 2007 年 8 月在北极点向下延伸 4000 多米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钛合金制俄罗斯国旗,引发北极领土争端升温。周边一些国家随即回应,派遣科考队、宣布开发计划等。俄罗斯副总理伊万诺夫今年 7 月宣布,俄罗斯明年将向联合国提交扩展俄罗斯北极地区边界的主张。   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北极海底石油储量约有 900 亿桶,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 13% ,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 30% 。 http://news.sina.com.cn/w/2011-11-13/03392345736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极冰盖完全融化带来的机会:突破南海困局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1-13 07:08
北极冰盖完全融化带来的机会:突破南海困局 杨学祥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11 月 10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著名海洋专家、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 维德汉姆近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时声称,到 2015 年夏北极海冰将完全融化,这将对北极熊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如果上述预测变为事实,北极资源和领海的争夺将迅速激化。有评论认为,在这场争夺中,中国因为没有与北极相关的领土和领海,只能置身事外,坐看列强瓜分北极。 事实上,北极之争的激化将给中国的南海困局带来破解的时机。南海困局的关键在于美国支持中国的邻国对南海的蚕食,这不过是美国为他人火中取栗,至多为了换取抑制中国的更多筹码。 北极问题就不同了,哪里有俄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诸多大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是世界矛盾的新焦点,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一直在试图维护各自对北极地区的管辖权,该地区拥有四分之一地球尚未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面对北极的资源、环境和海上通道,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 从欧美联盟的政治格局出发,美国的强大和俄国的势单力薄是非常明显的,他们都需要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支持。 亚洲小国把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洲看作是与中国较量的重要步骤,所以争相作马前卒,企图瓜分中国的领海,这是白日做梦。美国重返亚洲的目的是为了亚洲的北极领土和领海,南海问题不过是美国玩弄的“明烧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接受《时代》周刊独家专访时再度谈及中国,在强调美国需要在软实力方面与中国在全球展开竞争的观点的同时,她还倡议与中国一同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以规则为导向的新框架,以处理现在和未来的经济问题及政治争议,她将此冠之以“规则导向的互惠性”( rules-based reciprocity )新概念。   希拉里在采访中声称,已经就“规则导向的互惠性”的新理念与中国进行了沟通。“以南海为例,如果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没有一套规则导向的方法,以国际法和习惯为准绳,并通过这些已经建立起来或尚需建立的机制来解决争端,那在你想要通过北极时,俄罗斯人会说,‘(北极)是我们的’;或者在别的地方,人们将以武力而不是国际规范的方式开始宣示主权,你会怎么说呢?”希拉里说道。   “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领土争议,所以我们将不会选边站。我不会说这个岛屿属于菲律宾而另一个属于中国。这不是美国的角色。但我们将强烈主张法治和基于规则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拉里再次以南海为例说道。 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在北极问题上,美国和俄国都需要中国的支持。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我在 2007 年 7 月 15 日 指出,未来的主战场在北极,俄罗斯可能惨遭瓜分。这就是地域政治。当然,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东海和南海的资源也会成为亚洲争端的根源。蚕食中国,瓜分俄国,控制中东,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美国支持亚洲群雄蚕食中国沿海岛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亚洲战火燃起,美国将坐收渔翁之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我们的耳畔将重新响起隆隆的炮声。近日俄国军事专家的分析为我的论断提供了权威证明。 2007 年 8 月 2 日 ,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打响了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 中国虽然与北极领土无缘,但这是捍卫中国近海资源的有利时机。是否承认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是当前区分敌人还是朋友的客观标准。 世界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机遇,解决南海困局的时机已经到来。 历史教训: 19 世纪 70 年代,总理大臣李鸿章拒绝与夏威夷岛主共同抗敌;清朝时,最北端的不冻港海参崴被掠走,中国失去了北端的出海口……“领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陈鹰 说,以美国为例,本土除外,在北极地区,从俄罗斯人手里低价买入的拉斯维加斯,在太平洋上有夏威夷、关岛等岛屿,“别小看了这些岛屿,这都是美国的前沿阵地,把美国的防线拉长了许多。”
个人分类: 杂谈|300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北极上空惊现臭氧空洞:臭氧减少幅度打破记录
杨学祥 2011-10-4 13:01
北极上空惊现臭氧空洞:臭氧减少幅度打破记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4日11:21 金羊网-新快报 微博 北极臭氧空洞   据新华社电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日发表的报告说,他们对今年春天观测到的北极上空臭氧减少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确认这次北极臭氧减少幅度打破了观测记录,首次出现了类似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美国、加拿大、芬兰、丹麦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对今年春天北极上空臭氧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在18到20公里的高空臭氧减少的幅度超过了80%,可谓史无前例。其程度可与南极臭氧空洞相提并论,可以认为北极首次出现了臭氧空洞。   研究人员分析,北极臭氧此次大幅减少的原因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北极地区寒冷天气持续时间异乎寻常的长。在寒冷条件下,能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会更活跃,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出现。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同素异形体。距地表20公里左右高空存在一个臭氧层,可以吸收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暴露在这些紫外线下可导致人们皮肤烧伤甚至患上皮肤癌。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释放了大量氯氟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臭氧层不时出现一些空洞,特别是在南极地区每年冬天都会观测到臭氧空洞。 http://tech.sina.com.cn/d/2011-10-04/1121614080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上空首次出现臭氧空洞:2014年达到极大值
杨学祥 2011-10-4 06:08
北极上空首次出现臭氧空洞: 2014 年达到极大值 杨学祥 【法新社日内瓦 2010 年 9 月 17 日 电】联合国科学家说,地球上层大气的保护性臭氧层已经停止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而这要归功于不准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禁令。本周发表的《 2010 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说, 1987 年出台淘汰氯氟烃——用于冰箱、气溶胶喷雾和一些包装用泡沫材料中的物质——的国际协定作用很成功。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第一次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季节性的臭氧层空洞。到了 80 年代,当科学家们发现大量使用氯氟烃导致问题恶化后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并促成 19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负责人莱恩·巴里说:“ 1987 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控制臭氧层消耗。议定书已生效,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阻止臭氧层迸一步消耗。它保护了我们。”他对记者说:“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 3 】 联合国 2010 年 10 月关于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的庆功报告余音未尽,北极臭氧洞形成的的惊人警报不期而至。 1987 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臭氧洞是自然成因,还是人为制造?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臭氧洞的成因。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523 数据表明, 1996-1997 年和 2004-2005 年是北极臭氧浓度的低值期,其中, 1995-199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5-200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14-2016 年又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北极臭氧洞在这期间可能达到最大。 10 年周期值得关注。 图1 1996-2005年3月北极臭氧浓度 图 1 1996-2005 年 3 月北极臭氧浓度 附件: 北极上空首次出现臭氧空洞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10 月 03 日 10:14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 10 月 2 日 电 ( 记者 黄堃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 2 日发表的报告说,他们对今年春天观测到的北极上空臭氧减少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确认这次北极臭氧减少幅度打破了观测记录,首次出现了类似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美国、加拿大、芬兰、丹麦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对今年春天北极上空臭氧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在 18 到 20 公里 的高空臭氧减少的幅度超过了 80% ,可谓史无前例。其程度可与南极臭氧空洞相提并论,可以认为北极首次出现了臭氧空洞。   研究人员分析,北极臭氧此次大幅减少的原因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北极地区寒冷天气持续时间异乎寻常的长。在寒冷条件下,能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会更活跃,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出现。   他们还认为,今后北极完全有可能再次出现臭氧空洞,但具体时间难以预测。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同素异形体。距地表 20 公里 左右高空存在一个臭氧层,可以吸收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释放了大量氯氟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臭氧层不时出现一些空洞,特别是在南极地区每年冬天都会观测到臭氧空洞。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在 1987 年出台《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控制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但由于已排放的含氯化合物会在大气中存在较长时间,短时期内难以修补对臭氧层的损害。 http://news.sina.com.cn/w/2011-10-03/101423254310.shtml 今年 3 月气温为近 23 年来最低值 与强潮汐组合有关 2011-4-2 14:03 今年 3 月气温为近 23 年来最低值 与大气环流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4 月 02 日 12: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2 日 电中国气象局今天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介绍,今年 3 月总体气温偏低,全国平均气温为 2.4 ℃ ,较常年同期 ( 3.2 ℃ ) 偏低 0.8 ℃ ,为近 23 年来最低值。   陈振林说,除华北东南部、黄淮西部及黑龙江北部、西藏西部等地偏高 1 ~ 2 ℃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其中新疆大部、甘肃大部、宁夏、内蒙古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广东西南部、海南等地偏低 2 ~ 4 ℃,北疆局地偏低 4 ℃ 以上。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高工艾婉秀解释称,从新疆到西南东部、一直到华南,偏低非常明显,原因跟大气环流有关系,跟暖湿气流弱有关系,冷气团控制时间比较长,回暖迟缓。 (编辑: SN039 )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02/121522228497.shtml 2011 年 3 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2011-2-20 11:38 2011 年 3 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 年 1-5 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时期。 2011 年 3 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 A : 2011 年 3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07 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6 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 35% 。 潮汐组合 B : 2011 年 3 月 1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3.82247 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 C : 3 月 19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08 度, 20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 21 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D : 3 月 26 日 为日月小潮(下弦), 25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 23.7172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788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1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9056 北极臭氧洞在 2014 至 2016 年达到极大值 2011-4-1 15:00 关键词 : 北极臭氧洞 火山灰 极涡 月亮赤纬角 太阳风 北极臭氧洞在 2014 至 2016 年达到极大值 杨学祥,杨冬红 近日,中国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 (220DU) 。专家表示,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 北极臭氧洞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的北极臭氧洞?专家说,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可能是极端气候和火山的原因。专家说, 1991 年,菲律宾的大火山喷发导致当年北极的臭氧浓度变低; 1995 年~ 1997 年北极臭氧浓度很低,也和火山有关。美国宇航局曾经对过去 30 年火山和臭氧浓度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专家们发现,火山灰是“臭氧杀手”。火山喷发后会散发出大量的火山灰,还有大量的气溶胶。这些火山颗粒物会在大气平流层滞留一两年时间才沉降到陆地上。当这些颗粒物停留在平流层,它们就会和空气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冰晶云。它们加速了臭氧的消失。 此外,极度的冷空气涡是“二号杀手”。专家说,去年冬天、今年春天,北半球的气温极低,这股极寒冷的极涡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它们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 和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专家说:“人类活动释放的氟利昂、气溶胶导致臭氧浓度降低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但今年北极臭氧洞的形成比较快,和人类活动关系不是很大【 1 】。” 我在 1999 年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 5 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我在论文中指出,有 3 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2 】。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 9 月 22-24 日)到冬至( 12 月 21-23 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 3 月 20-22 日)到夏至( 6 月 21-22 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 2010 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 1 月 3 日 或 4 日,远日点在 7 月 2 日 或 3 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 2-4 】。 2011 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 2009 年的谷值向 2013 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 2011 年 1-3 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 2010 年 3 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 北极臭氧洞在氟利昂停滞消耗臭氧的条件下产生,自然规律再次出人意料地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人类的努力如猴子捞月亮,劳而无功,甚至帮了个倒忙【 5 】。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 E. 布赖恩特指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理论看似完美无缺,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因为卤化烃不是减少平流层臭氧的唯一机制。能够清除平流层臭氧的许多基都能自然出现,如 OH 和 NO 即在太阳耀斑随太阳黑子活动而增多的过程中明显增多。此外,火山缓慢喷发及爆发会放出比 CFCs 中高 5 倍的氯,氯还是燃煤、丛林大火、海藻分界及盐喷溅的副产品。大气中每年盐喷溅出的氯比 CFCs 中的大 100 多倍,这些氯大多在大气低层消失。大的火山喷发制造了大量的以氯化氢的形式存在的氯,并将其注入平流层。坦博拉火山和喀拉喀托火山分别在 1815 年和 1883 年喷发,向大气释放了 21100t 和 3.6 × 106t 氯。 1982 年墨西哥厄尔冲火山的喷发使臭氧的总量减少了 2% ,而近来在 1991 年 6 月发生的皮纳图博火山大喷发在 3~6 个月就使臭氧减少了 20% 。火山喷发也会大量增加大气上层的硫酸盐气溶胶,它们有助于释放促使臭氧消耗的氯根,同时增加平流层低层的“非氧化”,这种反应的氧化氯含量不受限制,会通过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6 】。 事实上,对氟里昂的研究导致大气氯离子层和钠离子层的发现,大气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氯化钠光解的结果。氟里昂的光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光解和电解都可以产生氯离子。我们曾指出,大气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氟里昂,而且来自温暖海水中 NaCl 的蒸发和光解、大气与海洋的放电作用(电解食盐水)、酸雨(富含 CO2 和 SO2 )对海水中 CaCl2 的复分解反应和火山喷发。气温下降,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将导致 NaCl 蒸发和 CaCl2 复分解反应的减慢【 7 , 8 】。 过去人们认为,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都是人为产生的。最近发现,天然生成的溴也是臭氧的破坏者【 9 】;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氯化碳氢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中的分布比无机氯更丰富【 10 】。 Casey 指出【 11 】,这个发现“带有惊人的社会和科学意义。”可惜,人们忽视了这个发现。 大气的全球对流循环:氟利昂向南极集中 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仅凭大气的半球对流系统,北半球的氟利昂无法进入南半球,这就需要一个大气的全球对流系统。 从春分到秋分,是北极的极昼,太阳风和光压压缩地球磁层和大气层,在背光一面形成地磁层的磁尾和大气的气尾,大气由北半球向南半球流动;从秋分到春分,是南极的极昼,太阳风和光压压缩地球磁层和大气层,在背光一面形成地磁层的磁尾和大气的气尾,大气由南半球向北半球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全球对流系统。由于地球近日点在 1 月 3 日 或 4 日,远日点在 7 月 2 日 或 3 日,这使大气北流的强度大于南流的强度。大气南北半球之间的交换在大气高层非常强烈。潮汐南北震荡增强了大气的全球对流循环。 类比于彗星质量的消失,我们可以模拟出行星大气的消失过程。当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一部分大气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气尾”;当行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气尾”收缩。行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大气质量。这是近日行星原始大气完全丧失殆尽的原因,也是水星和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的原因。 因为在近日行星中,水星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分别为 0.206 和 0.093 ;而地球的偏心率较小,为 0.017 ,金星的偏心率更小,为 0.007 。显然,近日行星的大气密度与其轨道偏心率成反比。类比与彗星的大气散失,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日行星中轨道偏心率大的行星大气散失的比较多,大气非常稀薄。 原苏联“福波斯” 2 号探测器发现,在火星黑夜的一侧现在仍有大量氧气向宇宙流失 。这一事实证明了火星背光气尾的存在。由以上推理可知,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大的火星向太阳靠近的时候,背光“气尾”变长且质量损失变大;远离太阳的时候,背光“气尾”变短且质量损失减少【 12 】。地球大气的气尾有南北摆动的特征,是大气全对流球循环的证据。 赤道辐合带( ITCZ )环绕着地球,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汇合辐合。海洋的最高温度与 ITCZ 的年平均位置有关。 ITCZ 并不确切地位于赤道上,而是偏北 5~10 个纬度。该地区信风的辐合及高的海表温度造成大气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云系 .ITCZ 的正常位置与季节循环密切相关。因此,通常人们都知道它的一般位置和季节变化。但是对于特定的季节或年份,其精确位置和类似产生降水过程的强度等若干特征可能发生变化。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是造成 ITCZ 活动异常的重要因素。 赤道辐合带为什么向北偏移?这与南北半球的陆海分布有关,也与南极的极涡比北极强大有关。这是北半球的氟利昂能够向南极集中并且能破坏臭氧的原因之一。南极涡旋强度的减弱,降低了氟利昂向南极集中的动力,导致氟利昂大量聚集在北半球,这可能是南极臭氧洞封闭,北极臭氧洞打开的原因之一。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5 】? 北极臭氧洞的发展趋势: 2014-2016 年最大 “臭氧浓度低的气团向美国飘移,那是因为全球大气环流的原因造成的。其实也不用太紧张,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过了 4 月就会逐渐恢复正常。”专家说,不过,北极臭氧稀薄也就是出现在春天, 1 月和 2 月,北极都是极夜,照射不到太阳; 3 月~ 4 月,臭氧浓度会变得相对稀薄,之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记者看到了一组 1970 年~ 2005 年北极的臭氧浓度曲线图。通过这个曲线图,可以看出北极每年的臭氧浓度是波动的,于 1995 年~ 1997 年达到一个极低值,当时的臭氧浓度也在 220DU 的边缘,但, 1998 年,北极臭氧浓度迅速回升到 270DU 左右。“臭氧浓度年年都不太一样,时高时低的。”专家说,北极的臭氧洞会不会像南极一样,年年都有?这很难说,或许明年这个臭氧洞就已经消失了,北极的臭氧浓度就恢复正常了【 1 】。 图 1 1996-2005 年 3 月北极臭氧浓度变化 新华社布鲁塞尔 2005 年 1 月 31 日 电 欧洲科学家新近证实,连续 50 多年来,北冰洋上空平流层的气温每年冬天持续下降,今年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专家认为,如果这种极度低温现象持续下去,北极上空臭氧层在未来数十年中还会继续变薄,空洞将会继续增大。   欧盟委员会 31 日公布了欧洲科学家的上述观测结论。欧盟委员会负责科学和研究的委员亚内兹•波托奇尼克对此指出,今年北冰洋遭受酷寒,科学家已经发现这种天气对臭氧层造成的破坏。 据欧洲科学家介绍,北冰洋地区的臭氧层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变薄。臭氧层变薄和空洞加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紫外线对人类损害加大,这将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人数增加,并将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目前,科学家正在密切跟踪观测,加紧研究,以期弄清臭氧层空洞将以何种速度扩大,为什么北冰洋上空平流层气温连年冬天持续下降,以及哪些国家将会受到影响等问题。他们认为,北极上空臭氧层变化不但将影响北极无人居住地区,而且将危及斯堪的纳维亚和中欧地区【 13 】。 从图 1 中可以看到, 1996-1997 年和 2004-2005 年是北极臭氧浓度的低值期,其中, 1995-199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5-200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14-2016 年又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北极臭氧洞在这期间可能达到最大。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月亮赤纬角最大时期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这两个时期为什么北极臭氧浓度减少,需要一个合理的科学解释。 2011 年 3 月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以下条件的叠加:太阳活动由 2009 年的谷值向 2013 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 2011 年 1-3 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 2010 年 3 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 2013 年太阳活动达到最大值, 2014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14 年可能有特大地震发生【 14 】,类似今年的北半球低温暴雪将再次发生, 2013-2014 年北极臭氧洞可能进入最大值时期。 参考文献 1. 胡玉梅,安莹。北极上空疑现首个臭氧洞 或已延伸到纽约上空。凤凰网资讯。 2011-3-31 来源:现代快报。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3/31/5477890_0.shtml 2.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 2009-9-24 19:02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3.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4.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 : 臭氧空洞 " 元凶 " 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5. 杨学祥。停止排放氟利昂后的北极臭氧洞:重新审视成因。 2011-4-1 07:03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523 6.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刘东生 等译。科学出版社, 2004 。 158 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 7. 杨学祥 .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 6 ( 3 ): 370~371 8. 杨学祥。人类修复臭氧洞的努力遭遇尴尬。 2006-10-25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918.htm 9. Hebestreit K, Stutz J, Rosen D, et al. DOAS measurements of tropospheric bromine oxide in mid-Latitudes . Science, 1999, 283: 55-57. 10. Satish C B M. Formation of stab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 weathering plant materiall . Science, 2002, 295: 1039-1041. 11. Casey W H. The fate of chlorine in soils . Science, 2002., 295: 985-986. 12.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上传日期: 2004-7-26 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3755.htm 13. 卢苏燕。低温将加大北极上空臭氧空洞。 2005-2-3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005.02.02 ) http://www.bjkp.gov.cn/bjkpzc/kjqy/hjkx/32611.shtml 1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724 停止排放氟利昂后的北极臭氧洞:重新审视成因 2011-4-1 07:03 停止排放氟利昂后的北极臭氧洞:重新审视成因 杨学祥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 (220DU) 。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规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远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区覆盖的范围内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南极臭氧洞更重要。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风云三号卫星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捕捉到该次北极臭氧低值区生成过程,图 1 ~图 2 展示了近期获得的北极臭氧总量分布图像,可以看出从 3 月 14 日 至今北极地区的臭氧总量一直保持 250DU 左右,而同期美国 AURA 卫星也监测到了同样的结果【 1 】。 卫星近年来同期监测到的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在三月份北极地区的臭氧含量很高,大部分地区范围在 400DU 以上,其中接近或大于 500DU 的区域占很大比例。而今年 3 月份北极圈内的大部分地区臭氧总量降到了 200 ~ 300DU ,部分地区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此结论与国外科学家的最新地面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德国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 30 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进一步消息”。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 2 】。 新华网消息:联合国近期出台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以下是相关报道摘编: 【法新社日内瓦 2010 年 9 月 17 日 电】联合国科学家说,地球上层大气的保护性臭氧层已经停止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而这要归功于不准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禁令。本周发表的《 2010 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说, 1987 年出台淘汰氯氟烃——用于冰箱、气溶胶喷雾和一些包装用泡沫材料中的物质——的国际协定作用很成功。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第一次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季节性的臭氧层空洞。到了 80 年代,当科学家们发现大量使用氯氟烃导致问题恶化后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并促成 19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负责人莱恩·巴里说:“ 1987 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控制臭氧层消耗。议定书已生效,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阻止臭氧层迸一步消耗。它保护了我们。”他对记者说:“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 3 】 联合国 2010 年 10 月关于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的庆功报告余音未尽,北极臭氧洞形成的的惊人警报不期而至。 1987 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臭氧洞是自然成因,还是人为制造?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臭氧洞的成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2008 年 6 月 16 日 消息,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随着臭氧洞的关闭和恢复,可能对南半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并逐渐改变全球气候。据悉,臭氧洞修复计划预计将于 21 世纪后半期实现。 目前该项研究发表在 6 月 13 日 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近年来,科学家观测显示臭氧层的损耗已大范围地停止,预计臭氧洞能够完全恢复。然而,在这项最新研究中,随着臭氧洞的恢复关闭,南半球气候非但未发生好转,反而会更加不容乐观。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蒙特利尔议定书》非常切实可行,这是当前最成功的国际性协作协议之一【 4 】。这项研究至今被人忽视。 不同的声音早就存在。据《中国日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地球历史上出现的最大臭氧洞并非人类所为,而是 2.51 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所“创造”的。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刺穿这个臭氧洞的紫外线强烈程度最高可达穿过人类使用氟利昂和其它化学物质制造的臭氧洞的紫外线的 6 倍。这些曾在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一旦停止“入侵”大气层,遭破坏的臭氧层大约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与它相比,人类不过是向大气中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作恶时间”更长一些。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大卫·毕尔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 无独有偶, 1999 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 5 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 3 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5 】。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 9 月 22-24 日)到冬至( 12 月 21-23 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 3 月 20-22 日)到夏至( 6 月 21-22 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 2010 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 1 月 3 日 或 4 日,远日点在 7 月 2 日 或 3 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 5-7 】。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2011 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 2009 年的谷值向 2013 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 2011 年 1-3 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 2010 年 3 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 北极臭氧洞在氟利昂停滞消耗臭氧的条件下产生,自然规律再次出人意料地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人类的努力如猴子捞月亮,劳而无功,甚至帮了个倒忙。 我们将面临一个不断扩大的北极臭氧洞。停止排放氟利昂没有生效,还有什么办法阻止它的扩大?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 E. 布赖恩特指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理论看似完美无缺,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因为卤化烃不是减少平流层臭氧的唯一机制。能够清除平流层臭氧的许多基都能自然出现,如 OH 和 NO 即在太阳耀斑随太阳黑子活动而增多的过程中明显增多。此外,火山缓慢喷发及爆发会放出比 CFCs 中高 5 倍的氯,氯还是燃煤、丛林大火、海藻分界及盐喷溅的副产品。大气中每年盐喷溅出的氯比 CFCs 中的大 100 多倍,这些氯大多在大气低层消失。大的火山喷发制造了大量的以氯化氢的形式存在的氯,并将其注入平流层。坦博拉火山和喀拉喀托火山分别在 1815 年和 1883 年喷发,向大气释放了 21100t 和 3.6 × 106t 氯。 1982 年墨西哥厄尔冲火山的喷发使臭氧的总量减少了 2% ,而近来在 1991 年 6 月发生的皮纳图博火山大喷发在 3~6 个月就使臭氧减少了 20% 。火山喷发也会大量增加大气上层的硫酸盐气溶胶,它们有助于释放促使臭氧消耗的氯根,同时增加平流层低层的“非氧化”,这种反应的氧化氯含量不受限制,会通过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8 】。 事实上,对氟里昂的研究导致大气氯离子层和钠离子层的发现,大气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氯化钠光解的结果。氟里昂的光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光解和电解都可以产生氯离子。我们曾指出,大气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氟里昂,而且来自温暖海水中 NaCl 的蒸发和光解、大气与海洋的放电作用(电解食盐水)、酸雨(富含 CO2 和 SO2 )对海水中 CaCl2 的复分解反应和火山喷发。气温下降,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将导致 NaCl 蒸发和 CaCl2 复分解反应的减慢【 9 , 10 】。 过去人们认为,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都是人为产生的。最近发现,天然生成的溴也是臭氧的破坏者【 11 】;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氯化碳氢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中的分布比无机氯更丰富【 12 】。 Casey 指出【 13 】,这个发现“带有惊人的社会和科学意义。”可惜,人们忽视了这个发现。 科学的理论要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南极臭氧洞和温室效应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许,人类修补南极臭氧洞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有点象猴子捞月亮,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 2006 年南极臭氧洞的重新扩大使人类成功保护臭氧的神话彻底破灭。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结论。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 14 】。 从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修复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力量错误认识的三部曲。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性的力量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规律。 北极臭氧洞的形成彻底粉碎了氟利昂停滞消耗臭氧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中国监测到北极首现臭氧洞 发展速度惊人 ( 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3-30 14:50:29 青岛新闻网。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1-03/30/content_8719260.htm 2. 中国监测到北极首现臭氧洞 发展速度惊人 ( 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3-30 14:50:29 青岛新闻网。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1-03/30/content_8719260_2.htm 3. 联合国报告:地球臭氧层停止变薄。 2010 年 09 月 19 日 11:09:04  来源: 新华国际。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19/c_12585052.htm 4. 魏冬。研究称臭氧洞恢复可能将显著影响全球气候。 2008 年 06 月 16 日 14:08 新浪科技。 http://science.aweb.com.cn/2008/6/16/359200806161408170.html 5.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 2009-9-24 19:02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6.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7.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 : 臭氧空洞 " 元凶 " 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8.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刘东生 等译。科学出版社, 2004 。 158 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 9. 杨学祥 .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 6 ( 3 ): 370~371 10. 杨学祥。人类修复臭氧洞的努力遭遇尴尬。 2006-10-25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918.htm 11. Hebestreit K, Stutz J, Rosen D, et al. DOAS measurements of tropospheric bromine oxide in mid-Latitudes . Science, 1999, 283: 55-57. 12. Satish C B M. Formation of stab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 weathering plant materiall . Science, 2002, 295: 1039-1041. 13. Casey W H. The fate of chlorine in soils . Science, 2002., 295: 985-986. 14. 杨学祥。修补南极臭氧洞的成功将成为童话。 2004-11-30 04:58 环保时空。 http://www.ep.net.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6772h=1bpg=5age=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523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秘世界三极青少年科考队正在北极考察
热度 3 博物 2011-7-31 22:48
今年,知乐网和中科院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组织的探秘世界三极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目前正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就北极生物、生态、冰川、大气和水文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这是7月25日、26日、27日由小队员传回来的图片和消息。 从今年起,探秘世界三极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将在北极、南极和珠峰举行,这在世界青少年科考史上,是首次,能够组织这次考察,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连日来,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高登义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的小队员们上浮冰、登冰川、深入内陆与沿海滩涂进行了包括采集动植物标本、采集水样、冰样、钻取冰芯等各种科学考察活动,收获颇丰。 我们的小队员全部来自北京市各重点中小学,50%以上曾有过成功的科研经历,由各区青少年科技馆选送,经过中科院植物所、青藏所、大气物理所、动物所的老师亲自开题与指导,以及国家运动队体检和集训科研团队为期1周的体能测试和训练,以及高山训练营集训,于7月25日,满怀信心地登上了考察的行程,我们来一起为他们加油!! 吃过午饭,大家准备上车前往沿海滩涂,出发前阿甘对饭店门口的几块石头产生了强烈兴趣,抡起地质锤使劲地敲打起来。 这样的化石在朗伊尔宾十分常见。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几亿年前是深海海床,与格陵兰岛相连,由于地壳运动逐渐向上隆起并最终突出海面。这里的气候曾经非常温暖,大量的阔叶林生长在这里,后来气候和地质突变把这些叶子深埋在地下长达数亿年,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化石。 我们在朗伊尔宾的交通工具就是这辆丰田面包车,队员们就是乘坐它进行考察。 沿海滩涂考察的地点选在朗伊尔宾的东北部,距离机场很近。 冬天,这里常见大片的浮冰漂浮在海面上,北极熊也经常出没在这里,而夏天,这里却很少见到浮冰。但是今年夏天却是个例外,大片的浮冰在西风下漂进朗伊尔宾海湾,几乎把港口封冻起来,让一些乘坐私人帆船到达这里的人们无法出港。 队员们在海边四散开来,各自寻找最佳的考察地点。 趁着大家准备实验器材和装备,两名队员举起队旗在浮冰上留影。 实验开始之前,大家聚集在一起拍下这难忘的时刻。 照例还是环境分析小组的进度比较快,一会儿功夫水样就取了回来,实验开始进行了。 取水、分析、记录、比较,每一个数据都很重要,稍有差错结果就会不准确。队员们深知这点,因此做的格外认真! 大气分析组的取样也很顺利,二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气体成分的测定逐一进行。结果会是怎样呢?与奥斯陆的气体对比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们的高登义老师走过队员们的背包,注视着队员们的考察活动和实验。 看到队员们对测试结果有些质疑,高老师立即上前对他们进行了现场指导。 五十多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高老师就已经是经验丰富的科考工作者了,作为我国第一个登上珠峰、南极和北极的科学家,看到眼前这些更加年轻的身影,是不是又回想起当时自己野外考察的经历呢! 植物组的赵晨光别看年龄最小,眼睛却异常尖锐,看看他采集到的一株植物,怎么样,采样很完整吧! 美丽的北极植物 美丽的北极植物 美丽的北极植物 这是我们专门为北极考察定做的样品包,有了它,不管是水样、冰样还是植物、昆虫标本,都可以方便的存放在里面,带回国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队员们收集到的一些植物标本。由于体积较大,暂用塑料袋代替标本夹。 这是此次考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冰钻。用这个设备,我们可以采集到距今100年前的冰样,通过分析它的成分,了解过去100年间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情况,从而证明气候变暖这一假设是否正确。 在浮冰上进行冰钻实验只是为明天的冰川考察进行热身,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过队员们还是对自己的“练习赛”结果很满意! 海边的考察结束了,队员们依然显得很兴奋。瞧,大家的心情多么开心啊! 这是一块被冲到岸边的大浮冰,就在照片拍摄的几分钟后,这块浮冰在大家的重压之下就裂成了三段。不过幸运的是,没人掉到海里去。 三个小队员用冰镐“抓获”了一块浮冰。 夏天躺在浮冰上晒太阳,这主意太棒了!估计整个北京也没有几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 2011年北极最热辣演唱组合——ICECREAM!! 拍照的人很幸福,最美的景色,最美的队员! 听说北欧出海盗,不知道我的样子像不像海盗! 海滩上捡的动物头盖骨,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很神秘! 举着骨头合个影! 一只北极燕鸥对周老师的帽子产生了极大兴趣,一只在头顶盘旋,久久不肯离去。 朗伊尔宾的中国功夫! 哈!超级赛亚人又来了! 哇哇哇哇!一个字~~~酷!! 美丽的北极燕鸥 美丽的北极燕鸥 时间到了,司机师傅来接我们回宾馆了 在宾馆和我们的太阳望远镜合个影吧! 看小胖工作起来多么认真! 一群成功的科学家背后一定有一个勤劳的厨子! 吃完晚饭稍微运动一下,这样的日子恐怕要羡慕死很多人啊! 时差加上极昼,让考察队到达北极的第一夜睡得特别晚。彻夜的阳光让大家分不清是早上还是晚上,一切和时间有关的东西都混乱了! 由于昨晚睡得太晚,闹钟又莫名其妙的没有响,早上我和室友起的最晚。队员们怕我错过早饭,特地给我送来了一份丰盛早餐,看得同行的朋友羡慕不已!真是懂事的孩子呀,嘻嘻! 吃过早餐,按照计划我们来到斯瓦尔巴德大学博物馆参观。但是我们来得早了一点,门口已经有一些游客在等待开门了….时间不能浪费了,没说的,再来个大合影! 博物馆门口的一张小地图,很清晰的表明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看,我们在这里呢! 可爱的海豹。大学博物馆里有很多这样真实的动物标本。 可是转眼之间,一只只可爱的海豹就会被猎人们捕杀,做成一张张供人们使用和欣赏的海豹皮。在挪威,海豹捕杀和制皮的产业非常大,这里的海豹皮很便宜,只要几百克朗(基本等值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张质地上乘的海豹皮。 过去二十年里,这些海豹皮的价格非常稳定,不是因为政府或市场在控制价格,而是海豹的捕杀数量在迅速增大,甚至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人类的私欲正给这些可爱的、曾经是北极地区数量最大的动物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当地人常说,现在来北极,看北极熊容易,看海豹很难! 北极的标志——北极熊!这样近距离地靠近北极熊恐怕也只有在博物馆里了,否则我早已是它的美味佳肴了! 离开博物馆已经接近中午,大家一看时间还早,决定在镇上的商业区逛逛。所谓商业区,其实不过是长不到400米,宽大约150米的一条小路。路的两边有一些商店、酒吧、餐馆、邮局和专门做北极探险生意的小门脸。 按照挪威法律,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商店里的商品全部都是免税的,即使是挪威人到这里也要检查护照,离开时也只能最多带走两条烟和两瓶酒。我们决定先到这里最大的超市COOP看看。 逛街不忘了秀一把,看天文观测组的这哥俩,简直一对外星人! 中午饭是鸡肉三明治,没什么特别的,反正欧洲这边的三明治都能撑死人,绝对管饱。倒是窗外这位游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典型的南欧女孩,看起来有点忧郁,最觉有趣的是她端着这个姿势一坐就是5分钟,一动不动。
13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二傻北极萨满拜师记【西伯利亚游记】
热度 28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7-30 20:12
二傻北极萨满拜师记【西伯利亚游记】
二傻北极萨满拜师记 话说上回,二傻去了西非加纳国,在萨满师傅的指导下,发现了失传已久的部分天狼星文字 AKINDRA 符号( 请参阅【二傻、总统、艺人、萨满和天狼星的故事】 )。。。竟然和两年前的【麦田圈密码】以及人类目前的【和谐理念】还扯上了关系,加纳总统十分开心!他保证加纳一定不会和苏丹那样发生内战和南北分裂。。。 那个谁奇怪了:【 二傻到底是如何得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的呢? 】 其实啊!这次行程,是几个月以前就定下来的。。。 是俺在北极圈内拜的蒙古萨满师傅让俺去加纳找她师姐的。。。 故事挺长,且让二傻慢慢道来: 二傻姓【鲍】,一直很想寻根问祖。。。 在地球上查了一圈,发现【鲍】姓其实有两支起源: 一是汉人之【管鲍之交】的【鲍叔牙】,其父亲【鲍敬叔】是第一个官姓【鲍】的。。。 据说他是【大禹】的后代,祖先原来姓【姒】,就是娶了【烽火戏诸侯】里面那个【千金一笑】の【褒姒】的【周幽王】,那个【褒姒】其实是个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女婴,身份不明。。。。。。 (据称夏朝末年有两条龙来到王宫,自称 “ 褒之二君 ” ,通过占卜得 “ 藏之吉 ” ,后来龙离去前遗留的口水唾液装在木匣子里收藏起来,直到周厉王时打开观看,不小 心使龙涎洒流于廷外,化为一只 “ 玄鼋 ” 爬进王府,一个小妾碰上了这只鳖,便受了孕,四十年生一女婴。该女婴被扔弃,被褒国人捡回家养大。后来褒人将她献给周幽王姬宫涅,因姓姒,故称为褒姒。成为周幽王的宠妃,生一子伯服。) 而【鲍】姓的另外一支据说是女真人、蒙古人的【包】姓的汉化变种。 二傻天生豪爽、 B 型游牧血型、而且好酒、属马,好像真的很蒙古嘢? 记得多年前,和空间中心的一个哥们喝酒,为了证明谁更象蒙古人,二傻一拳头把他家大门打了一个大窟窿!。。。他很高兴,说:这才象俺家蒙古兄弟!此门保留,留作纪念,明天俺在外面加装一个防盗门。。。 后来,二傻从猛傻俱乐部得知,真正原生态的蒙古人,目前住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地区,靠近北极。。。从天上看,这个地区的卫星伪彩地图如下: 。 (此图曾上过科学网的左上角嘢!嘿嘿!) 其中,俄罗斯第二大河【勒拿河】,是其母亲河。 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是雅库次克。雅库次克位于北纬 62° ,在西伯利亚大陆腹部,冬天气温常降至零下 60℃ ,夏天最热可达 40℃ ,温差 100℃ ,为全世界大陆性气候表现最典型的城市。雅库茨克市是俄罗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距北冰洋极近,是萨哈共和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建于 1632 年,从莫斯科到雅库茨克市距离为 8468 公里 。雅库茨克市内有两个区,分别为十月区和亚拉斯拉夫斯克区,人口22 万,居民多以雅库特人为主。雅库茨克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 40.9 度,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为 18.7 度,由于雅库茨克市建于永久冻土层上,因此有 “ 冰城 ” 之称。(百度) 据说,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是从北边打过去的。在经过雅库茨克地区的时候,天寒地冻,队伍休整,将老弱病残孕全部留在当地。。。大罕说:打完胜仗后,回来接他们回家。。。后来,战是打赢了,队伍却从南边回家了。。。这批留下的蒙古人,从此在北极圈内生存繁衍至今。。。保留了其最原生态的古老文化和习俗。。。 于是,二傻决定去那里看看。。。 【1】 二傻先坐大飞机到哈尔滨,然后坐小飞机去的雅库茨克: 【 2 】到了雅库茨克,几个接俺的朋友,里面是否真的有蒙古人? (左 1 :俄罗斯人;左 2 :雅库茨克人;左 3 :乌克兰人;左 4 :???) 【3】 雅库茨克的街景确实很美,虽然受了一些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 。。。 【4】 二傻在雅库茨克转了一圈,说:这个地方虽然不错,可惜也已经被现代文明毁了!俺要去看看最原生态的雅库茨克人(就是古蒙古人)。。。 他们说:那地方可贼远了!而且没有飞机没有汽车,云云云云。。。 俺坚持:我就要去嘛!要不要给你们看看俺的天狼星特使证,嗯?! 无奈之下,他们安排了几辆雪橇, 有北极犬拉的雪橇,也有驯 鹿拉的。。。 (比赛结果:四匹驯鹿拉的雪橇比八只狗拉的雪橇更快到达!) 【5】 终于到了。。。一个贼远贼远的地方。俺的萨满师傅出门迎接我们了: 【 6 】萨满师傅说:二傻!来,一起照张像?看看和当初你小子从天狼星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比,有没有一些长进? 【7】 在进萨满师傅的家门之前,必须通过一个“天狼门”,可以去除地球上带来的污秽 (是否很像北美印第安人传说中的森林长脚精灵?): 【 8 】进门后,萨满师傅还要给二傻施洗礼,用三昧真火,将灵魂中那些被地球人污染了的阴暗和俗气带走。。。 【9】 师傅还让俺看当初幼儿园时穿的会发声の铁衣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11】 最重要的是,再次感受一下那颗天狼星黑石的默语: 【 12 】然后,还让二傻使劲锤锤那个牛皮鼓,看看自己的功力退化到何等程度? 【 13 】这时候,二傻突然发现 : 牛皮鼓上方的几个符号,似曾相识? 赶紧问师傅:那些符号都是啥意思啊?为何如此熟悉而陌生? 师傅笑笑:哈哈!这下总算验明二傻的正身!善哉善哉! 其实,俺也不太清楚其中的意思。。。 据说,中国的回文花边、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结)、 玛雅人的象形字 、以及爱尔兰凯尔特人的艺术纹饰, 。。。 最初 都是来源于天狼星。。。 据俺师傅说,那部分内容大多数都被她的师姐们保存的呢! 爱尔兰凯尔特文化的典型图案 。 二傻赶紧问师傅:您的师姐们在哪? 师傅说:一个在西非加纳、一个在马里多贡、一个在肯尼亚马赛马拉、 一个在坦桑尼亚,一个在莫桑比克。。。。。。 但我们共同的师傅都一直都住在南美秘鲁! 二傻发誓:俺一定要去找您的师姐和师傅! 师傅笑笑:顺遇而安哦?先去加纳吧。。。 记住:没找到全部师姐之前,不要去见俺师傅哦? 她如果不在【马丘比丘】,就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众神之门】。 在秘鲁利马东南面 800 英里、 沿着【的的喀喀】湖沿岸,这里的遗迹迷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萨满的仪式,仍然在这里举行,在这些高原的岩壁上,为一代又一代祈福。 这个岩石被称为 Puerta de Hayu Marca 或者 “ 众神之门 ”。 当你见到它时 —— 确实令人费解---这是从坚固的岩石上雕刻出来的一个巨大的门。 。 它似乎是一个关口,但是它并不通向那里。。。 严格来讲,那是在海拔 4300 米高的不毛之地。 然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一个巨大的矩形,从岩石中切出来, 并且在矩形的中间和底部有个像门一样的东西: --- 秘鲁当地人称它为【众神之门】, 但是,为什么做一个不能通过的门呢?一定有什么方法通过那道门的。 。 根据印加传说第一任祭司国王阿毛-穆鲁( Amau Muru )曾经穿越过此门。 他利用一个特殊的装置激活这个门,将坚硬的岩石变成我们所说的 “ 星际之门 ” 。 根据传说这个星门在一个金色的碟子的帮助下被激活了,而这金色的碟子是从天上来的。 故事说,印加的第一任祭司国王拿着一个金色的碟子来到 【 众神之门 】 前, 将它放入一个特殊的凹陷区域。 这道次元门居然被打开了,他穿过了门,从此便消失了。 没人再见过他,那时,那里的萨满目睹了整个经过,并把它如实记录了下来。。。 。。。 。。 。
个人分类: 行走天下|16858 次阅读|83 个评论
[转载]威胁北极“绿色”:北极浮游植物大爆发
xushui 2011-5-7 06:04
每到春夏季节,北冰洋上的浮冰就会受热融化,在密度和咸度更大的海水上铺出了一条淡水带。在海水分层和季节性日照的作用下,海中的浮游植物也迎来了繁殖的高峰。于是,沿着后退的冰缘线,一条狭长的浮游植物带形成了。从太空中俯瞰,植物带在海水中氤氲弥漫,仿佛一桶淡绿色的颜料倒入了蔚蓝的大洋。 过去,对浮游植物暴发的研究主要靠的是坐船出海。但随着现代卫星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图片来观察浮游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更富效率,也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 3月9日的《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北冰洋海域的浮游植物暴发时间正逐年提前。作者认为,这个趋势将为北极的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海水提前变色,影响未知 这项研究的主力是美国加州的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院,葡萄牙和墨西哥的科学家也参与其中。科学家们通过三部美国和欧洲的气象卫星,追踪了1997到 2009年间全球浮游植物的暴发情况。暴发期间,数十亿计的浮游植物个体在一至两周的时间内就能将大片海水染成绿色,卫星就是通过海水的颜色变化来追踪其数量变化的。 研究人员承认,除了浮游植物之外,冰块和云层都可能干扰对海水颜色的观察结果。在排除干扰、获得有效数据之后,他们发现11%的海域出现了暴发提前的现象,而暴发晚于往年的海域只占1%。研究带头人马蒂·卡赫鲁(Mati Kahru)透露,受影响的海域面积约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加拿大所属的福克斯湾和巴芬海,以及俄罗斯北部的喀拉海。 卡赫鲁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些海域的浮游植物数量一般都在九月达到顶峰;而在14年后的今天,多数海域的暴发时间有不同程度提前,其中的一些变化非常剧烈,比如位于格陵兰西北部的巴芬海,今年的暴发时间已经提前到了七月初,相比14年前早了50天左右。 浮游植物是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每当它们的数量增加,以它们为食的浮游动物―如磷虾和其他小型甲壳类动物―也会大量繁殖。以此类推,捕食浮游动物的鱼类、贝类和鲸,以及捕食鱼贝类的北极熊、海豹,乃至鸟类,都会在发时间的变化绝对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关系到了附近所有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 海洋生态学家威廉·赛德曼(William Sydeman)指出,在许多动物的生殖周期中,觅食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因此在恰当的时候确保食物供应就成了头等大事。“一旦浮游植物的暴发出现紊乱,就会在食物网中激起连锁反应,其影响将一直波及哺乳动物。”他担心这个事件将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 马蒂·卡赫鲁也表示,目前还不知道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能否适应这个时间上的变化,从而让自身的重要生命周期(如产卵和仔鱼发育)免受打击。 全球变暖影响大,相关研究滞后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上述海域中浮游植物的暴发模式和海冰在初夏的消融模式“惊人地相似”。 气候学家早就关注起了气候变化对海洋浮冰的影响。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在上周发现,北冰洋浮冰在今年二月的覆盖面积低于任何一年的同期水平。中心的研究人员华尔特·麦耶(Walt Meier)表示,自1979年至今,北冰洋的年均浮冰面积已经减少了大约12%,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快;夏季的浮冰面积减幅更大,过去三十年内,北冰洋已经失去了约三分之一的夏末浮冰。 而浮游植物的提早暴发主要发生在浮冰减少、冰面出现缺口的海域,这使得海洋生物学家在两者之间找起了因果关系。比如马蒂·卡赫鲁就指出:“今年,北冰洋的浮冰比往年融化得早,浮游植物的暴发也比往年来得早。其中的趋势是显著的,我觉得这显然和浮冰的后退有关联。” 浮游植物的“错时暴发”究竟会对北冰洋的生物影响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目前尚无法回答,因为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北冰洋海域食物链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他们尚不能对这片区域的鱼类、海鸟、哺乳类的数量进行有效追踪,即便这些物种真的大幅减少也未必能及时通报。 赛德曼就表示,附近的动物会如何应对日益提早的浮游植物暴发,现在还是个巨大的未知数。但根据此前的类此研究,情况似乎不容乐观:当北大西洋浮游生物的暴发时间发生变化,这个海域的鳕鱼数量锐减。 研究的滞后也对北冰洋海域的渔业发展造成了制约。随着北冰洋上的浮冰越来越少,从前在的白令海出没的商业捕渔人渐渐把眼光瞄准了这片海域。但是在2009 年,美国的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协会(North Pacific Fishery Management Council)却对北冰洋的商业捕鱼活动下了一纸禁令,理由是这片水域的鱼类数量,甚至鱼类品种,至今都还是未知的。另一个监管部门、国家海洋渔业服务中心(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的发言人也表示:“这个区域的捕鱼活动之所以还未获得批准,是因为我们连这里的鱼类数量都不知道,故无法设定配额。” 但是在上周,服务中心还是公布了三十年来对波弗特海的首次鱼类普查结果―波弗特海是北冰洋位于阿拉斯加以北的部分。普查发现这片海域活动者大量具有商业价值的物种,如太平洋真鳕、雪蟹等等。 看来不论对科学家还是捕鱼人来说,盘点北冰洋的海洋物种、搞清浮游植物提前暴发的影响都是当务之急;对这片海域的其他动物来说可能同样是如此。 责任编辑:NN028 (本文来源:外滩画报
个人分类: 生态学|1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热度 3 杨学祥 2011-4-21 19:12
点评: 冷静看待人类对南极臭氧洞修复的胜利 2011-4-7 06: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0364 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文/吴慧雯 杨杰(实习) 标签: 北极 臭氧 在北极形成的臭氧层空洞,不仅会影响整个北极的食物链,一些臭氧含量低的云团,还可能向南飘移,到达中国或俄罗斯边境,直至美国纽约,导致当地紫外线辐射上升,增加人们患皮肤癌的风险。 4月初的北极,天空中显现出大片绚丽的云层:各种色彩分层平铺在天空中,仿佛一条被拉伸得极宽的彩虹,横贯在北极皑皑冰山之上。 4月5日的维也纳,在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年度会议上,德国气象学家马库斯·雷克斯提交报告时指出,北极正在形成一个臭氧层空洞,而在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稀薄程度,在历年的观测记录中“史无前例”。而在北极上空出现的彩虹云,正是和臭氧空洞有关。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持续性的观测仍在继续。一些臭氧层含量稀薄的云团正从北极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扩张,导致芬兰紫外线发射水平激增;在未来,这些云团甚至会到达中国或俄罗斯的边境。臭氧稀薄的云团,将直接导致当地紫外线辐射超过平常水平,雷克斯在报告中警告,在未来,人们需要注意紫外线导致皮肤癌风险的增加。 第一个北极臭氧洞被发现 虽然直至4月,气象研究者才开始逐渐承认,北极上空已经开始形成一个臭氧层空洞,但关于这个臭氧层空洞的猜测,以及对北极平流层中臭氧层的监测,却是从3月就开始了。根据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北极平流层有40%的臭氧被破坏,而此前的记录为30%。 “整个3月份,在北半球的欧洲和北极之间,Envisat环境监测卫星监测到,北极臭氧含量已经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欧洲航天局指出。在雷克斯提交的关于北极臭氧空洞的报告里,其中不乏欧洲顶尖权威机构的论证,除了雷克斯本人所属的德国阿尔佛雷德·韦格纳极地及海洋研究所外,还有欧洲航天局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支持。 而雷克斯本人则认为这是一场空前的臭氧层损耗过程:“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我们正在等待进一步消息。”雷克斯说。 而差不多就在欧洲发布这一臭氧层损耗报告的同时,中国气象局也监测到相同情况。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接近臭氧洞的上限标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表示,目前,这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还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规模的臭氧洞。 臭氧杀手氯氟烃 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的规模,但导致北极上空臭氧洞形成,原因还是氯氟烃,和当年在南极上空“制造”出臭氧层空洞的化学物质一致。北极上空彩色云层,正是平流层中臭氧减少后,一部分含氯的化学物质被激活,呈现出的色彩。 马库斯·雷克斯解释,氯氟烃进入上层大气后会分解成氯原子,汇聚在十几公里直至20公里高的平流层中,当它被阳光激活后,就会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而自己却保持原状,所以往往很少量的氯原子,就会导致大量臭氧层丧失。 低温天气可通过极地同温层里的“美丽”云团加速这一过程,一旦同温层的气温下降到零下78摄氏度时,这种“美丽”的彩色云层就会出现,为氯物质提供“温床”,积聚这些臭氧杀手,令臭氧层变得稀薄。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大气化学家西蒙恩·迪尔梅斯说:“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北极的臭氧洞会增长多大,因为这一过程还在继续。” 然而早在1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之后,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就已经要求全球逐步淘汰氯氟烃,用其他不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来代替它。去年联合国还曾发布《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宣布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然而事实却是,北极上空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臭氧低值区。 但雷克斯也表示,去年冬天臭氧浓度下降并不意味着《蒙特利尔议定书》未起作用。他说:“有人可能会误解,会问我们已经禁止使用氯氟烃了,为什么这项举措似乎并没见成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是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因为氯氟烃会在大气里停留很长时间。” 从北极到纽约 在北极,臭氧层空洞会导致更多阳光照射地面,让海洋藻类的生长速度变慢,使较大生物体的食物来源匮乏,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而气象学家们更担心的,则是臭氧层稀薄所引起的紫外线伤害。 臭氧层像一条巨大的毯子,笼罩在距离地面大约20公里的上空,阻止太阳释放的大部分高频紫外线到达地面,大大降低晒斑和皮肤癌风险。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大规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远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区覆盖的范围内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南极臭氧洞更为严重。 雷克斯表示,紫外辐射增加会影响北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但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臭氧含量较低的空气云团借助北极涡旋,向南部人口密集区扩散。这些空气云团可能会飘移到北纬40°到45°的地方,我国的东北、内蒙古、新疆地区都在范围之内;如果这些低臭氧云团继续向南移动,最远甚至会延伸到意大利北部和美国纽约的南部地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迪尔梅斯表示,迅速移动的涡旋可能会持续整个4月份,此时天气已经转暖,人们在室外呆得时间会更长。 迪尔梅斯说:“不过对人们来说,及早知道今年春天的臭氧浓度可能会更低也算是件好事。这样你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皮肤,外出时涂抹防晒霜。”雷克斯表示,由于涡旋在不断移动,因此,一些地区出现的臭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团仅会持续数天。 声明: 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链接: 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14159
个人分类: 备忘录|27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心中国之---梦幻之城
热度 1 caihuayuan 2011-4-16 01:14
如今是21世纪,人类文明算是高度发展吗? 不是,而是人类文明还没真正开始,人类的近代发展那不叫文明,而是一个悲剧。是人类自私的极化。自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活动,包括那些冠以伟大和卓越名号的活动,都只是追求自身私欲的实现而对自然界无限制的破坏,在地球的表面他们伐木种地,造成大量土地沙化,并把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划分为自己的领土,于是除了人类在增长,其他的生物都在减少,甚至灭绝;他们发展工业,污染河流,天空,造成淡水紧缺,臭氧空洞,地球的上空被污染和破坏;他们开采矿产,开采石油,煤矿,天然气,把欲望伸到地球的深部;他们建立起城市,于是那个城市覆盖的地域一幢幢的高楼,一条条的马路,一个个的广场,一片片的小区,寸草不生禽兽不居,而在之前那里本应该是草长莺飞,禽飞兽走,那本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土地被人类的欲望变成人类的乐园,其他生物的地狱。一个城市,方圆百里,一条马路,绵延千里;目前地球上,从南极到北极,已经没有缺乏人类足迹的地方。要说,有人类的足迹并不是坏事,可是人类所至,其他生物总是遭殃。 而人类,为了独占那些资源,更是不惜伤天害理,发动战争.于是,芸芸众生丧生于人类的欲望之下 而人类,从来不觉得自己有罪,而是以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自居,仿佛自己是掌管世间万物生死的神,其他生物只补过是任其驱使的奴隶,没有自尊,没有地位,没有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 这就是人类文明吗? ? 走过一家狗肉店,那里栓着一条条待宰的狗,看着店主正满脸红光的拿着刀把一只刚杀死的狗的皮扒下来,呜呜的叫着。店主稍后将把它的尸体切成块,放进锅里用蒸。煮。烤。腌。。。。。等多种所谓厨艺去烹尸,而在店里,是一些顾客围在桌旁乐呵呵的吃着端上桌来的美味,评价着厨师的技术。如果那些栓在那里的是人而不是狗,另一些人拿着刀在被捆绑毫无反抗能力的你的面前把你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杀死,然后剥皮,肢解,再放到锅里烹煮----那会是怎样的罪恶!就算是人们心中最残忍的魔头也不过如此,可是,那不是人,所以杀了无罪,烹煮它是一种艺术,拥有这种艺术的叫厨师。这就是人,在骨子里根本不把其他的生命当回事,人可以伤它们,杀它们,吃它们,但是如果如果它们伤了人,就罪大恶极。 同是地球上的生命。同是蛋白质和核酸的聚合体 人类从来不想, 任何事物其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地球上,和地球内部的各种事物在维持的存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无休止从地球深处抽取石油天然气,煤矿会对地球的存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也许一天,不会有什么影响,两天不会有什么影响,一年两年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可是人类的索取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会让地球不支的?那么这一天那会是世界末日吧。太阳系如果有一点点失衡,那地球就甚至整个太阳系就可能会不复存在。宇宙学家都知道这个事实。可如果真有这一天,那也必定是人类自食其果。 为什么不能维持一个和谐的地球呢?还是自以为聪明的人类根本不知道如何如何让地球更和谐? 人类,如果退一步,就能换来地球的和谐,会愿意退吗?正如史蒂芬孙的发明的火车一声长鸣,改变了之前人们沿袭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把世界带入了工业时代,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是这其中一个暂时的存在。 如果人类真的渴望长久的发展,真的希望争个地球的和谐,就请放弃对地表的霸占吧,把地表10米得空间让给无法与我们争锋的自然界其他的生灵们。 在梦幻之中,我看见从地下冒出一根根的柱子,绵延的马路,一幢幢高楼,一个个广场被柱子支撑着缓缓上升,一直上升到数十米高,而那柱子底下露出大片的肥沃的土壤,土壤之上花草茂盛,丛林之中,鸟飞兽走;我坐在半空之中我的玻璃房的窗口边,上看到纯净的蓝天,下看到碧绿的草地,耳听着虫鸣莺啼,鼻闻着花儿飘香。工作累的时候,坐着缆车漂浮在空中观天地之奇伟。 人类正用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挽救了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并创造出新的物种 。。。。。。。。。 整个世界和谐无比! 惬意无比!
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梨形地球"说法的一个可能源头
jlpemail 2011-4-9 10:37
准确地说,应该是大地水准面高度.这个高度是有相对性的,是大地水准面相对于 水准椭球的高度.李庆海,崔春芳卫星大地测量原理(测绘出版社,1989)P249 至250页,介绍了Wagner 1973年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的文章.参考文献 只提供了卷号和页码,年份,未标注题目. Wagner 使用了21颗卫星测量的资料得到的偶次带系数计算,得出了一个曲线图, 这张图描述了地心纬度从-90度到90度的大地水准面高度.这个高度值在北极和 南极分别为12.4米和-32.3米.其他纬度地区,这个大地水准面高度也有变化. 将大地水准面高度随地心纬度的变化用极坐标表示出来.并且用圆来代表水准 椭球。极坐标的原点和这个圆心重合。 他将大地水准面和水准椭球绘制在一张图上,大地水准面的形状相对于水准椭球 就呈现出了上凸下洼的梨形. 以后的作者引用这个说法时,只笼统地说北极突出10米,南极洼30米.很容易 造成这样的误会,就是大地水准面自身的南洼北突. 可能许多作者也是这么理解的,读者也是这么接受的. 而一些作者和读者还会以为大地水准面就是理想的地球形状. 于是所谓"梨形地球"说法,就四处蔓延了将近30年;专家撰文澄清也无济于事了. 郗钦文《地球是梨形或越来越像梨形?——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个美丽误会》,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5月。该文对地球形状问题有论述,并且 受到了科学时报等媒体的关注。
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和冰岛火山喷发的关系
热度 1 杨学祥 2011-3-27 07:34
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和冰岛火山喷发的关系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 3 月 25 日 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同温层里的臭氧层像一条巨大的毯子,笼罩在距离地面大约 12 英里 ( 20 公里 ) 的上空,阻止太阳释放的大部分高频紫外线到达地面,大大降低晒斑和皮肤癌风险。但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德国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高空持续结冰的天气,可能已经使臭氧浓度比标准浓度降低了近一半,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雷克斯表示,北极 30 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进一步消息”。对此,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 的大气化学家西蒙恩·迪尔梅斯也表示同意。迪尔梅斯说:“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北极的臭氧洞会增长多大,因为现在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 ( 孝文 ) 【 1 】 主流科学一直把氯氟烃当做臭氧洞形成的唯一原因,这种惯性思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 2011 年出现北极臭氧洞。早在 1999 年我就指出,火山喷发可以破坏臭氧【 2-4 】。 网上搜索的意外收获,我 10 年前的观点还有人记得,谢谢了! 据《中国日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地球历史上出现的最大臭氧洞并非人类所为,而是 2.51 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所“创造”的。 【英国专家:火山制造史上最大臭氧洞】 这个臭氧洞环绕在地球赤道周围,向北最远延伸至葡萄牙中部,向南最远延伸至阿根廷南部。它是因为西伯利亚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些喷发导致当时地球上出现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惨剧,加速了无数动植物种群走向灭亡。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刺穿这个臭氧洞的紫外线强烈程度最高可达穿过人类使用氟利昂和其它化学物质制造的臭氧洞的紫外线的 6 倍。这些曾在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一旦停止“入侵”大气层,遭破坏的臭氧层大约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与它相比,人类不过是向大气中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作恶时间”更长一些。 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大卫·毕尔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 【我国教授:南极臭氧洞罪魁祸首是太阳风】 无独有偶, 1999 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 5 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 3 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杨学祥认为,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根据他的研究,地球南半球是个逐渐开裂的半球(北半球则是压缩半球),因地壳的开裂喷发出大量包括卤素在内的地下气体,直接地消耗了南半球的臭氧含量。而地球本身产生的卤素比人类制造的氟利昂多得多,长白山火山 6 千年前的一次喷发,释放出相当于人类 170 多年制造的氟利昂的总量。也就是说,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人类不过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4 】。 2011 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 2009 年的谷值向 2013 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 2011 年 1-3 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 2010 年 3 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月22-24日)到冬至(12月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3月20-22日)到夏至(6月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 2010 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 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日点在7月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2010 年 3 月 20 日 ,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开始了 190 年来的首次喷发,这次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 500 米 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起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当地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 凌晨 1 时 ( 北京时间 9 时 ) 开始喷发。冰岛火山 16 日继续喷发,同时爆发冰泥流,带来巨大洪水,火山灰在天空中大量飘散,专家担心,如果火山再继续这样爆下去,有毒物质进入平流层,恐怕会影响到整个地球,让地球出现异常低温,最坏的情况,会让地球长达一两年,阳光都被阻挡。天空中聚积的大量火山灰,盘据在白云之上,冰岛艾维法拉火山所喷发出的火山灰,凝结在冷空气中,看似动也不动。连挪威的民众在自家门口,都可以就近观察到,火山灰和蓝天白云层层叠叠。这股浓重火山灰,沿着冰岛,挪威,一路飘散到英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上空! 学者彼特·赛蒙斯日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称:“掉落的火山灰,可能会引发许多问题。”赛蒙斯指出, 19 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火山灰带来的有毒二氧化硫,和水气形成硫酸雾,流到平流层后阻挡整个阳光,导致 1816 年成为没有阳光的一年。美国记者问道:“所以这个状况会再发生?也就是后续效应还会再扩大?”赛蒙斯回应:“冰岛的状况,没有证据显示,会引爆同样灾难 ( 无日照 ) 。”冰岛近 5 年来,最严重的火山爆发,虽然还没有证据显示,会让全球整年没有日照,但是连学者都不敢断言,全球天气不会因此降温。 4 月 19 日 ,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持续喷发,火山正在由喷出火山灰向喷发熔岩转变。   这次发生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火山喷发,可以说是有航空史以来,对航空安全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喷发。为什么会对航空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呢?主要是他的发生的位置海拔很高,已经接近平流层了。整体部分在对流层中,但是有 10 公里 的高度。所以这次冰岛火山灰扩散的能量还是很大的。这种规模的大的火山灰的爆发在冰岛是很少发生的【 5 】。 参考文献 1. 孝文。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已经形成 ( 图 ) 。 2011 年 03 月 25 日 10:29 新浪环球地理。 http://tech.sina.com.cn/geo/space/news/2011-03-25/1029707.shtml 2.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 2009-9-24 19:02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3.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4.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 : 臭氧空洞 " 元凶 " 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5. 冰岛火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9028.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北极第一个臭氧洞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25 16:43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3/25/c_121231196.htm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希望早一刻实现
热度 1 xuyue 2011-3-18 13:21
经常往返中美两国的人都知道,乘坐直航的航班要飞越北极。 在处理完公司事务合上笔记本电脑后,我往飞机眩窗外眺望,发现此时飞机正在北极上空,下面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我默默地讯问自己,这是第几次飞临这片辽阔无垠又荒芜肃杀的冰天雪地?我真的记不得了。 地球的生态布局真是很神奇。刚才还是喧嚣繁华的城市,郁郁葱葱的田野,现在却是一片沉寂苍茫的冰雪之原。我忽然觉得世界就是应该多样化的,对北极以及南极这些人类最后尚未开拓的宝地应该共同加以保护,共同有序地开发,不要为了眼前的发展而毁坏了人类的地球家园。 每次离华返美时,我都对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感到有些依依不舍。虽然知道过些日子还要回来,但那些亲人的关怀、友人的热情以及和公司员工一起工作和娱乐的愉快场景,都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涌现。想到那些令人快活的情景时我依然会感到丝丝的甜蜜,并情不自禁地微笑。 我的思绪突然被航空小姐打断,她送来了晚餐。我望着这盘相当丰盛的西餐有些发呆。原因有二:一是听有经验的旅客介绍,如果在飞机上少吃甚至不吃东西,会有利于缩短倒时差的过程。我曾经试过一次,有些效果。二是,我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但依然更习惯中国饮食。说我对中国烹饪有些"魂牵梦绕",可能是言过其实了。但我初到美国读书时的经历,说明我的确不能适应学校食堂的饭菜。不仅饭量顿顿减少,体重减轻,而且影响了精力和学习。于是在几个星期后,我赶紧跑到超市从羞涩的囊中掏出钱来买了自己做中餐所需的锅碗瓢盆。 中餐不仅对中国人有魅力,对美国人也一样有。难怪中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在美国各地涌现,而且生意不错。就连我们公司的一位美国专家顾问,在来中国几趟后,就对中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他给我发了封 EMAIL ,说他太想在中国吃到的那道菜,让我告诉他怎样才能在美国买到那些佐料以及烹饪方法。 说到中餐馆,去年我去美国中南部出差,回到过去曾经居住过几年的地方。那里曾经是十分繁荣的城市,但在金融危机后经济也趋于萧条,恢复的状况步履维艰。那几个曾经非常红火的中餐馆也都关门了。美国人喜欢在外面吃饭,尤其喜欢吃中餐。如果那么多中餐馆都倒闭了,看来美国人的荷包的确瘪了。 另外一个情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当飞机到达纽约机场后,行李传送带上堆满的大包小包几乎全是中国旅客的。在农产品检疫出口前更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如果你偶尔瞥一眼打开待查的某个箱子时,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对里面装满的各色物品惊呼一声:" WOW !"。 当我和我的太太登上国内支线飞机前往 HARTFORD 时,我开始想念我们在美国的家了。我不禁在问:我们去年在后院种的小松树是否挺住了冬天的暴风雪?我们喜爱的那几条小金鱼是否得到美国同事的悉心照料?… … 我本想趁机小憩一会儿,但旁边二三十个美国中学生的叽叽喳喳说笑声令我有了精神。与他们交谈中得知,他们是借开学前的机会集体到危地马拉旅游的。他们对那里的美丽景色和清澈海水大加赞扬。看到他们意犹未尽的兴奋神态,在羡慕之余,也不禁想:看来美国的经济是在复苏了,因为人们开始外出旅游了。 坐我身边的是位着牛仔装的美国老者。我从赞扬他那双漂亮的马靴开始与他交谈起来。他是来自 TAXES 州的 GARY 先生,此次北上是去耶鲁大学参加读博士后儿子获得优秀科研奖的颁奖仪式的。他还主动告诉我,他那个来自台湾的儿媳妇几个月前又给他生了个孙子。他那种渴望早一刻见到家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飞机已经开始降低高度, GARY 翘望着窗外隐约出现 HARTFORD 璀璨的灯光。孩子们开始企盼着夏天老师能够带他们去新的地方旅游。当他们得知我来自中国,他们自然缠着老师说希望去中国看看。我则在思忖和期望着如何进一步开拓中美两国之间的进出口业务,在美国扩招一些人手•••••• 这时我的倦意已然全无,真希望时间能够飞的快一些,并使它承载的希望早一刻实现!
2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zhudingju 2011-2-9 13:53
狼 朱定局2011-2-9 狼 北极以南有 南极以北也有 过去有 现在有 将来还有 人怕狼 人讨厌狼 但人离不开狼 不是因为人需要狼 是因为狼和人一样存在这个世界上 人无法找到一个没有狼的地方 人无法找到一个没有狼的天下 狼来了 并不可怕 拿起火把赶走它
1504 次阅读|1 个评论
[1-28-Science最新文章]大西洋暖流加速了向北极地区的热传输作用
热度 1 chunyinzhou 2011-1-28 18:52
[1-28-Science最新文章]大西洋暖流加速了向北极地区的热传输作用
大西洋暖流加速了向北极地区的热传输作用 Enhanced Modern Heat Transfer to the Arctic by Warm Atlantic Water 原文citation:Spielhagen, R. F., K. Werner, et al. "Enhanced Modern Heat Transfer to the Arctic by Warm Atlantic Water." Science 331 (6016): 450-453. 不断升高的温度(1-3)和海冰面的下降(4,5)证明北极地区正加速变暖,这与长期变冷的趋势刚好相反(6)。北大西洋洋流弗拉姆海峡分支(Fram Strait Branch, FSB,下文同)中相对较暖的大西洋水流(Atlantic Water , AW)正是将大洋热量输送到北极地区的主要载体(Fig.1)。它维持着现今东弗拉姆海峡的永久不封冻环境,并且为北冰洋中低层海水提供盐分,因此而稳固了分层作用(stratification)(7,8)。在东弗拉姆海峡地区,具有2-6C温度、35.0盐度的大西洋水流(下文用AW代替)在50-600m水深位置已经被发现(Fig.2)。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被一低盐度的、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混合层以及极冬冰盖所覆盖。这些因素在过去的2000年里也不断变化着,正如如海冰观测和沉积物结核研究结果所表明的一样(5,9)。 Fig. 1 Bathymetric map of the Fram Strait area and the eastern Arctic Ocean (inset; source: www.ibcao.org). Average sea ice coverage for April and September (inset; 1979 to 2000; source: http://nsidc.org) is indicated by white shading. White arrows indicate ice flow direction in Fram Strait area. Red arrows indicate flow direction of Atlantic Water. Atlantic water flow is below halocline waters in the Arctic Ocean proper. Yellow spot marks station MSM5/5-712 at 78°54.94'N, 6°46.04'E, 1491-m water depth. BS, Barents Sea; LS, Laptev Sea. Fig. 2 Water-mass structure of the upper 600 m at station MSM5/5-712.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red lines) and salinity (blue lines) in the Atlantic Water (pink) is revealed by our measurements in summer (4 August 2007; bold lines) and early winter (11 October 2006; thin lines). The main habitat of planktic foraminifers in the eastern Fram Strait (16, 18) is marked by a dashed pattern. 晚第四纪时期向北极地区的各种AW对流活动已经由多种媒介(proxies)所记录下来,如微体化石的丰度、流量和沉积物结核中的物种比例(副极地种类/极地种类,subpolar versus polar species)。对流高峰主要是处于相对较暖的时期(间冰期和间冰段,interglacials and interstadials)(10-12)。全新世(过去12千年,ky)在10-9千年期间有一个热高峰时期(thermal maximum),紧随其后的是一个较冷的时期(13)。但是,先前的研究并未能很好地解析几千年来甚至更短时期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研究欧洲气候的历史数据和媒介数据而得到很好地认识(14),并相应地将过去的两千年再细分为罗马热期(Roman Warm Period, RWP, 直到~公元600年)、黑暗时代寒期(Dark Ages Cold Period, DACP, 公元~600-900年)、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MCA, 公元~900-1500年)、小冰期(Little Ice Age, LIA, 公元~1500-1900年)以及现代(工业)时期(Modern/Industrial Period)。这些时期之间的分界时间可能随地区不同而变化。 为了重建过去~2000年以来FSB中AW的温度变化过程,我们对一沉积结核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了研究,这些样品是2007年8月在西斯瓦尔巴(Svalbard)陆缘MSM5/5-712点位采集的(Fig.1)。该位置正好处于AW流入北冰洋的路径上。样品MSM5/5-712-1(表S1)中放射性碳元素测年显示公元前120年-公元1475年期间沉积速率为18-20cm/ky,随后是27.7cm/ky,分辨率为每0.5cm对应28年和18年(Fig.3)。沉积结核顶部属现代时期。底栖生物的扰动作用可能与某些古环境标志有关,但是要量化这些作用是很困难的。我们对流入北冰洋的AW的温度重建研究基于以下两种独立的方法:(i)SIMMAX现代模拟技术(15),该方法可以利用浮游有孔虫种类统计来计算50m水深处的温度;(ii)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sinistral)的Mg/Ca值。具体的方法细节见参考材料。东弗拉姆海峡浮游有孔虫的栖息和钙化深度为水下50m直到~300m,但是主要分布在150m深以上(16)。在这一地区,浮游生物的爆发通常出现在8月(16)。因此,我们的温度重建反应的是近几十年来AW层顶部的仲夏环境。 Fig. 3 Planktic foraminiferal data and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of upper Atlantic Water in the eastern Fram Strait over the past ~2100 years from sediment core MSM5/5-712-1. Thin lines are raw data, bold lines are three-point running means. Black triangles on the age scale mark calibrate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 ages. (A) Fluxes of polar and subpolar planktic foraminifers (100- to 250-μm fraction). (B) Percentage of subpolar planktic foraminifers in the 100- to 250-μm fraction. (C) Summer temperatures at 50-m water depth (red) calculated by the SIMMAX Modern Analog Technique. Gray bars mark averages until 1835 CE and 1890 to 2007 CE. Blue line is the normalized Atlantic Water core temperature (AWCT) record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the Arctic Ocean (1895 to 2002; 6-year averages) obtained from (21). (D) Summer temperatures (purple) calculated from Mg/Ca ratios in planktic foraminifers N. pachyderma (sinistral). Gray bars mark averages until 1835 CE and 1890 to 2007 CE. Blue line is the sea ice margin anomaly (11-year means, less ice is up) in the Barents Sea (BS) obtained from (5). Dashed lines mark less reliable data before 1850 CE. (E) Terrestrial Arctic and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omaly records with reference to the 980 to 1800 CE and 1961 to 1990 CE averages, respectively. 浮游有孔虫组织对于最北部北大西洋水体分布和海洋锋(oceanic fronts)具有极好的指示作用(17)。MSM5/5-712-1样品中浮游有孔虫数据显示了高频(多期,multidecadal)变化条件下多个世纪的变化情况(multicentennial changes)(Fig.3A;物种分布详见fig.S1)。RWP,MCA-LIA过渡期和现代时期以副极地和极地物种的高流量为特点,而DACP和LIA晚期则是低流量记录(Fig.3)。流量变化似乎是对海冰面的反应,因为现在发现弗拉姆海峡海冰覆盖区浮游有孔虫流量最低而海冰边缘地区则流量最高(18)。公元~1900年以前的样品沉积物中,全部浮游有孔虫中有10-40%属于副极地物种。相反地是,反应近~100年来情况的最年轻的沉积物表明,副极地有孔虫流量在快速增长,副极地-极地物种比例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倒转,在地表样品中达到了66%副极地物种比例(Fig.3B)。因为副极地物种的比例与水体分布密切相关,该比例在北极海水中低而在AW中高(16-18),现代时期样品中含有最高的副极地有孔虫流量和比例,预示着从挪威海输出的较暖的AW具有不断增强的影响作用。 根据SIMMAX和Mg/Ca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定量分析温度的升高情况,同时也结合考虑现代时期西斯瓦尔巴地区AW的强烈影响作用。直到公元~1850年,根据SIMMAX模拟结果,平均夏季温度变化于2.8-4.4C(平均±SE:3.4±0.06C),在寒冷时期(如早DACP,LIA)具有较低值,而在早MCA公元800-1100年间具有最高值(Fig.3C)。该结果与北半球及环北极地区温度变化的陆地记录(6,19)非常相似(Fig.3E)。自1890年以来AW温度为4.1-6.0C(平均±SE:5.2±0.22C),因此比早前的2ky高~2C。通过地表样品计算,温度急速增长到史无前例的6C的过程,这明显从1850年就已经开始了。然后,这一逐渐的过渡却可能是由LIA后期有孔虫较为缺乏的沉积物和现代时期有孔虫较为富集的沉积物由于生物扰动而混合形成的假象。根据Mg/Ca测量值得出的温度重建结果与SIMMAX的结果非常相似(Fig.3D)。现代时期以前的变化很大(0.7-5.7C),其原因可能是由于Mg/Ca方法不能准确重现3C以下的温度造成的(20; 见参考材料讨论),但是3.6C(±0.3C,SE)的温度平均值证实了SIMMAX的结果。同样地也适用于现代时期:根据Mg/Ca数据计算结果,自1890年以来温度变化于4.4-7.1C,平均值为5.8C(±0.5C,SE)。两种方法中,现代时期的温度平均值均超过了先前两千年中的所有个别值。这些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0年里北极地区FSB中最上部AW温度快速变暖达~2C,与巴伦支海海冰面的后退(5)、陆地古气候参考记录(6,19)(Fig.3, C-E)以及大气观测(3)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值得注意地是,现在东弗拉姆海峡最上部AW的夏季温度比MCA时期平均温度最大值(根据生物扰动作用和采样平均)还高1.5C以上。 自LIA时期以来~2C的变暖结果,与根据过去~120年观测数据所获得的AAWL(Arctic Atlantic Water Layer)的温度升高是一致的(Fig.3C)。目前为止,还没有亚世纪尺度的公开海洋媒介数据来研究过去的两千年里北冰洋中AAWL的温度演化过程。更进一步,在东挪威海,根据硅藻类(22)和浮游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23)研究得到的夏季海洋表层温度(SSST)变化高精确度记录显示,西挪威海自LIA时期以来有~1.5C的变暖。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挪威海SSSTs并没有明显MCA时期周期性的变化(22,23)。相对于过去的2000年时间里(包括罗马时期和中世纪里的温暖期),东弗拉姆海峡变暖的现代AW温度,反应了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扩大(1,24)的一面。最近的模拟结果(25,26)表明了海冰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一个可能的放大器的巴伦支海地区的大气压强的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异常变暖的AW对流有关。 20世纪北极地区的工业气体和AW温度及其他,显示了准同步多期波动变化,使得远离工业化变暖趋势十分困难(3,21)。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盆观测检测到多年来北冰洋地区AW扩张,以明显的变暖和对北冰洋流入量增长为特点(7,27,28)。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根据我们的数据去定量分析先前流入北极地区的体积的变化,但我们的温度数据和以上所观测到的联系表明,现代AW暖流活动(平均20-30年)在过去的2000年里是异常的也是独特的,而不仅仅是一系列自然多期波动的最后一幕。两种作用——温度升高以及体积运输增长,导致对北冰洋大量的热输入。尽管AAWL没有与北极地区大洋表层直接接触,但增长的热输入将会造成深远的后果。上世纪90年代北冰洋强烈的AW热事件导致AW结核变浅以及对表层的热流量增强(29),同时伴随着海冰量的减少(4)。最近来自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陆缘的海洋学数据显示了较暖的AW相关的水体对浅部大陆架的影响作用(30),这一特征并未在过去的80年时间里观测到。这些数据同样证实了流向上覆大陆架海水的显著热流(30)。即使对垂向热传输过程不做任何调整,AW和表层海水冰点之间的巨大温差,将会引起垂向上大约40%的热流。任何正反馈机制都将会扩大冰盖上的这种热增长作用。填补冰和大气层之间强烈反馈(1)以及AW层的不断变暖,这些在过去的2000年里是全所未有的,而这可能是面向未来无冰北冰洋的过渡时期的关键要素。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31/6016/450/DC1 References and Notes J. A. Screen , I. Simmonds , The central role of diminishing sea ice in recent Arctic temperature amplification. Nature 464, 1334 (2010). doi:10.1038/nature09051 pmid:20428168 CrossRef Medline Web of Science R. G. Graversen , T. Mauritsen , M. Tjernstrm , E. Kll é n , G. Svensson , Vertical structure of recent Arctic warming. Nature 451, 53 (2008). doi:10.1038/nature06502 pmid:18172495 CrossRef Medline Web of Science P. Chylek , C. K. Folland , G. Lesins , M. K. Dubey , M. Muyin Wang , Arctic air temperature change amplification and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Geophys. Res. Lett. 36, L14801 (2009). doi:10.1029/2009GL038777 CrossRef J. C. Comiso , C. L. Parkinson , R. Gersten , L. Stock , Accelerated decline in the Arctic sea ice cover. Geophys. Res. Lett. 35, L01703 (2008). doi:10.1029/2007GL031972 CrossRef D. V. Divine , C. Dick , Historical variability of sea ice edge position in the Nordic Seas. J. Geophys. Res. 111, C01001 (2006). doi:10.1029/2004JC002851 CrossRef D. S. Kaufman et al ., Recent warming reverses long-term arctic cooling. Science 325, 1236 (2009). doi:10.1126/science.1173983 pmid:19729653 Abstract/FREE Full Text B. Rudels, E. P. Jones, L. G. Anderson, G. Kattner, in The Polar Oceans and Their Role in Shap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 , O. M. Johannessen, R. D. Muench, J. E. Overland, Ed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Washington, DC, 1994), pp. 33 – 46. U. Schauer , E. Fahrbach , S. Osterhus , G. Rohardt , Arctic warming through the Fram Strait: Oceanic heat transport from 3 years of measurements. J. Geophys. Res. 109, C06026 (2004). doi:10.1029/2003JC001823 CrossRef S. Bonnet , A. de Vernal , C. Hillaire-Marcel , T. Radi , K. Husum , Variability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ice cover in the Fram Strait over the last two millennia. Mar. Micropaleontol. 74, 59 (2010). doi:10.1016/j.marmicro.2009.12.001 CrossRef D. Hebbeln , T. Dokken , E. S. Andersen , M. Hald , A. Elverhi , Moisture supply for northern ice-sheet growth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Nature 370, 357 (1994). doi:10.1038/370357a0 CrossRef T. M. Dokken , M. Hald , Rapid climatic shifts during isotope stages 2 – 4 in the Polar North Atlantic. Geology 24, 599 (1996). doi:10.1130/0091-7613(1996)0240599:RCSDIS2.3.CO;2 Abstract/FREE Full Text R. F. Spielhagen et al ., Arctic Ocean deep-sea record of northern Eurasian ice sheet history. Quat. Sci. Rev. 23, 1455 (2004). doi:10.1016/j.quascirev.2003.12.015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M. Hald et al .,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extent of Atlantic Water in the northern North Atlantic during the Holocene. Quat. Sci. Rev. 26, 3423 (2007). doi:10.1016/j.quascirev.2007.10.005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H. H. Lamb, Climat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Methuen, London, 1977). U. Pflaumann , J. Duprat , C. Pujol , L. D. Labeyrie , SIMMAX: A modern analog technique to deduce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deep-sea sediments. Paleoceanography 11, 15 (1996). doi:10.1029/95PA01743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R. Volkmann , Planktic foraminifers in the outer Laptev Sea and the Fram Strait: Modern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J. Foraminiferal Res. 30, 157 (2000). doi:10.2113/0300157 Abstract/FREE Full Text T. Johannessen, E. Jansen, A. Flaty, A. C. Ravelo, in Carbon Cycling in the Glacial Ocean: Constraints on the Ocean ’ s Role in Global Change , R. Zahn, T. F. Pedersen, M. A. Kaminski, L. Labeyrie, Eds.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94), pp. 61 – 85. J. Carstens , D. Hebbeln , G. Wefer , Distribution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 at the ice margin in the Arctic (Fram Strait). Mar. Micropaleontol. 29, 257 (1997). doi:10.1016/S0377-8398(96)00014-X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A. Moberg , D. M. Sonechkin , K. Holmgren , N. M. Datsenko , W. Karl é n , Highly variabl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s reconstructed from low- and high-resolution proxy data. Nature 433, 613 (2005). doi:10.1038/nature03265 pmid:15703742 CrossRef R. Kozdon , A. Eisenhauer , M. Weinelt , M. Y. Meland , D. N ü rnberg , Reassessing Mg/Ca temperature calibrations of 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sinistral) using paired δ 44/40 Ca and Mg/Ca measurements. Geochem. Geophys. Geosyst. 10, Q03005 (2009). doi:10.1029/2008GC002169 CrossRef I. V. Polyakov et al ., Variability of the intermediate Atlantic water of the Arctic Ocean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J. Clim. 17, 4485 (2004). doi:10.1175/JCLI-3224.1 CrossRef N. Ko, E. Jansen, in Climat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the North Atlantic Realm , G. Wefer, W. H. Berger, K.-E. Behre, E. Jansen, Eds. (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2), pp. 165 – 173. D. Klitgaard Kristensen , H. P. Sejrup , H. Haflidason , I. M. Berstad , G. Mikalsen , Eight-hundred-year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from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North Atlantic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Paleoceanography 19, PA2007 (2004). doi:10.1029/2003PA000960 CrossRef M. Serreze , J. A. Francis , The Arctic Amplification debate. Clim. Change 76, 241 (2006). doi:10.1007/s10584-005-9017-y CrossRef H. Goosse , M. M. Holland , Mechanisms of decadal Arctic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2 (CCSM2). J. Clim. 18, 3552 (2005). doi:10.1175/JCLI3476.1 CrossRef V. A. Semenov , W. Park , M. Latif , Barents Sea inflow shutdown: A new mechanism for rapid climate changes. Geophys. Res. Lett. 36, L14709 (2009). doi:10.1029/2009GL038911 CrossRef M. J. Karcher , R. Gerdes , F. Kauker , C. Kberle , Arctic warming: Evolution and spreading of the 1990s warm event in the Nordic seas and the Arctic Ocean. J. Geophys. Res. 108, 3034 (2003). doi:10.1029/2001JC001265 CrossRef I. A. Dmitrenko et al ., Toward a warmer Arctic Ocean: Spreading of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tlantic Water warm anomaly along the Eurasian Basin margins. J. Geophys. Res. 113, C05023 (2008). doi:10.1029/2007JC004158 CrossRef M. Steele , T. Boyd , Retreat of the cold halocline layer in the Arctic Ocean. J. Geophys. Res. 103, 10419 (1998). doi:10.1029/98JC00580 CrossRef I. A. Dmitrenko et al ., Impact of the Arctic Ocean Atlantic water layer on Siberian shelf hydrography. J. Geophys. Res. 115, C08010 (2010). doi:10.1029/2009JC006020 CrossRef R. R. Dickson et al ., The Arctic Ocean Response to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J. Clim. 13, 2671 (2000). doi:10.1175/1520-0442(2000)0132671:TAORTT2.0.CO;2 CrossRef We thank the captains, crews, and shipboard scientific parties of research vessels Jan Mayen and Maria S. Merian for assistance during cruises JM06-WP and MSM5/5. R.F.S. and K.W. acknowledge support from the 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Priority Core Program 1266 INTERDYNAMIK, project HOVAG); R.F.S. received support from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Literature, Mainz; and S.A.S., K.Z., K.H., and M.H. acknowledge support from the 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 (projects SciencePub and WARMPAST). All data are available at www.pangaea.de (doi:10.1594/PANGAEA.755114).
个人分类: 最新论文介绍|70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北极做生态学科研
热度 1 jianwu 2010-7-26 10:42
在北极做生态学科研 (PDF)
个人分类: My Life|4480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调歌头 和踏莎兄《白夜追梦》
liangjin 2010-6-21 17:31
风采数极处,深夜烈阳闲。遥思当季逍遥,追日到荒眠。博友欣闻重返,再验暑冰夏雪,三地感炎寒。森萃历童话,峡海幻仙间。 放行歌,赋词韵,寄悠川。彩霞飞语,惚恍游梦旧云烟。天际依然瑰丽,人世飘出十载,沧栗应知天。醉醒闻花笑,家树鸟啼关。 附1:踏莎兄原词: 水调歌头 白夜追梦 明月逸何处,夜半彩云闲。新词水调一曲,极昼更无眠。回首艰程远道,遥想琼台玉榭,仲夏慕轻寒。湖海远尘土,高浪卷舒间。 乘长风,穿绿野,望冰川。清嘉适梦,凭看纷扰尽成烟。霞染沧溟彼岸,鸥唱蜿蜒斯陆,思入蔚蓝天。始悟心安处,海角近乡关。 附2: 博主北极游记: 白夜踏梦(上) 白夜踏梦(中) 白夜踏梦(下)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5200 次阅读|8 个评论
白夜踏梦(下)
liangjin 2010-6-16 20:13
续: 白夜踏梦(中) , 白夜踏梦(上) 优闲散漫的下午很快过去了。我们忙着做了一顿像样的晚饭。因为明天我们必须一路狂奔开回去,任务相当艰巨。两位男士自然承 当主要司机,就先睡了。L要做早饭也睡了。我自告奋勇,陪着南瓜车,晒着太阳熬夜,守屋待日,到午夜再唤醒同伴。 起先我坐在门前木栏上的小木敦上懒懒地边晒太阳边看书,时不时抬头望着日头慢慢从天际滑过。天边飘起了几朵云彩,不过 似乎不必紧张,这样的云彩只会增加了天空的美丽。晚上十点多我起身为大家找一个最佳的观日点。因为太阳已经比较低了,而四周都是树木丛丛,附近没有山,我必须要找到一个开阔的地方。 走出野营基地,尽管意识到这是半夜了,我还是感到一阵阵莫名地恐怖: 想一想,在朗朗烈日下,到处有人造的痕迹,应该有人烟,有嘈杂,而整个野营基地和附近村庄完全死一般深沉的默寂,静得可怕, 全然没了人气。而我就像一个太阳下游荡着的孤零零的幽灵,来到了一个我完全无知 的世界,四周都是些我看不见的精灵。我宁愿认为我在梦游。我摁了摁脑袋,掐了掐手掌,使劲鼓了鼓劲,才有 勇气继续在这绝对寂静的田野里漫步。 林子后面有个小湖,静静地象面大镜子,反射着天空中的九彩云霞和湖边的葱郁松林,美得不能思议,不可胜收。可惜方向不对,太阳是向着北方下落的,这里无法观日。我跨过公路,穿过一片杂木林,来到一片沼泽地。 沼泽地前是一大片湖,可惜 沼泽阻挡了临湖的可能。不过站在沼泽边上已是很好的观日点了。我刚到沼泽边,就受到热烈欢迎,有生物拉我回到地球使我梦醒, 不再感到那么孤独。那是一大群北极蚊。北极蚊个头很大,攻击凶猛。幸亏想起经验丰富的W带着一大瓶驱蚊膏,可以使我躲过攻击。 这时太阳正在云彩里闪进闪出,把天空染得五彩缤纷,霞光万道。湖水也被涂得五颜六色,瑰丽无比,有种白日梦幻般的感觉。 望着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我心里好是感动,痴痴的眼神追着太阳一点点北沉。我知道,该是我返回叫醒同伴的时间了。然而, 我的守夜没有真正起作用,他们竟然已经自己起来了。看来大家都睡不踏实,这个时刻都期盼已久,不容错过。 太阳已经接近最低点。这时的夕阳营造的氛围和我们熟悉的黄昏并没有太多不同。大家忙着照相,想把这个珍贵时刻记录下来,一会指捏日,一会掌托阳,摆着各种姿势,忙得不可开交。 太阳也时不时和云彩捉着迷藏。当太阳又一次从薄云缝里钻出来,我们忽然有了晨曦的感觉。这种从傍晚到早晨瞬间转换的感觉 非常奇妙。虽然表上的指针还没有转到到12点,但直觉告诉我们太阳已经开始上升了,放射出的已不是晚辉而是曙光。即便是在北极,暮日的收敛和朝阳的蓬勃也是 很明显的,只是收敛和蓬勃的转换只在霎那间完成。又等了一会,确定太阳已经爬升,我们就大军归营了。 回来后,M、W和我立即睡了。L则开始做早饭,并准备回程。说是睡,实际上只是眯了会。由于回程很长,我们就绝早启程。 我们沿着芬兰和瑞典交界的TORNIOJOKI河的芬兰一边一路往南直向BOTHNIA湾。车开出去不久,就发现油的指标接近红线油不多需要加油了。跑了几个 加油站因太早没人上班,而自动加油机居然不认信用卡,而我们又没有芬兰纸币,也没时间等人上班。所以我们不得不设法开到瑞典一边。但 那条河不好过,又开出去100 多公里才切入瑞典,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加油站可以自动加油,塞进100瑞朗,居然不出油。气得我们 对着油泵又拍又叫,那油泵还是一副懒洋洋爱理不理的模样愣是一油不拔。见到这吃钱不吐油的玩意儿,当时要有家伙,我们砸掉它的心都有。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加油站。就在油基本告罄,警告灯闪个不停,车 几乎不能走。我们在已打算推车行进的当口,总算见到一个救命加油站可以加油。正当我们雀跃庆幸总算加到油时,又发现油盖忘在了芬兰的 加油站。加完油大家只好垂头丧气往回开,跨国找油盖。油盖后来是找回了,但200多公里的冤枉路也下来了。看来北极的确有魔力,午夜日不是 随便看的。 有了这段曲折,返程更艰苦了。这时的北极一反开始的阴凉,露出了夏日炎炎的另一面。骄阳在头顶的天空上划着圈,路面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幻影。早晨六七点钟,我们抵达芬兰的海湾城市TORNIO,美丽的波的尼亚湾风光是我们的精神一振,湛蓝而宽阔 的海湾,海光粼粼,海风习习。跨湾的桥影和对岸的风景也风姿出众。岸边的树不是棕榈或芭蕉一类熟悉的热带海湾树,而是 松树、杨桦一类的北方树,从而这个海湾充满北欧味。在一个早开的小店,这里我们买了几罐北欧著名的腌鱼以补M没有钓成 北极鱼的遗憾。 我们不敢休息太久,很快又上路了。过了TORNIO不久,我们回到瑞典,沿着波的尼亚湾和波罗的海一直往南。天越来越热,人昏昏欲睡。司机坚持不了一小时就要换班。行程太紧我们无暇细品海湾风光,只在NORDMALING瞥了一眼波罗的海。 一路马不停蹄,直到晚上九十点多才到W家。当M摇摇晃晃从车里爬出,啪的一声把眼镜摔了,给这次北极之行画上了一个昂贵而响亮 的句号。 当晚,我们七横八竖的倒在W家。可怜的W第二天还要起早去上班。而我第二天则返回英国。在机场还车时,里程表上显示,此行我们共开了3902公里。 在机场的礼品店,我买了一个水晶蜡烛灯作纪念。北极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经历和印象,除了北极绮丽的地理奇观,还有北欧的桥城船巷、海峡风光、童话文化、冰雪神韵和海盗大餐都让我印象深刻。燃起火柴点亮这个烛灯我应该也有 更多更美的梦幻吧?擦擦灯沿,没准会跳出个小精灵能使我的梦想成真。 我轻轻摩挲着水晶灯,心里默念:美丽的北极,让我如愿回来看极光! (后记:北极之行我拍了很多照片,但那时只有胶卷照。很多年来,多次搬家流动,照片流失得很厉害,只找到几张,拍得效果扫描后也不是很好,只能勉强凑数了。望谅!)
个人分类: 忆海拾珍|591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白夜踏梦(中)
liangjin 2010-6-14 17:38
续: 白夜踏梦(上) 极地第一个阴沉的白昼无话。第二天一早起来结帐,老板看着我们这帮从天而降的游客惊奇不已,呵呵,又是一个250:250瑞典克朗!我们很快出发了, 先爬了会附近森林公园的山,看了一个不大的瀑布,就往挪威开去。虽然我们都没有挪威的签证,但边境没有人检查,所以我们的 越境一点麻烦也没有。这里不仅纬度很高,而且海拔也很高,有1400多米,附近最高的山峰可达2100多米,都有积雪。 路两边的树木已不繁密,而且都是些绿叶不多的灌木丛。天还是阴的,阵阵寒意不时袭来,想象中的北极味这时才有点尝出来。 挪威这边,极圈内的人口密度感觉比瑞典那边大,生活水准好似也高些。这个三分之一在北极圈内的国家应该是很适应极地生活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幢幢漂亮小屋,到了冬天就是一个个藏在雪里的小窝。人们踩着雪板飞雪而行这就是电影《雪地英雄》给 我的挪威第一印象。这里的山并不像瑞士的山高,所以这里的人们更长于越野滑而不是高山滑。为了狩猎再背只枪,这大概就是 冬季两项的起源吧。 我们在极地动物园小憩,因时间的关系不能进去看在笼子里取暖的北极熊了。只能和园子门口的北极熊标本握个手也算圆了W半个北极熊 的梦了。我们在园外一个打满兽皮的小店买了些极地纪念品,忽然发现我们根本没有挪威货币,只能用信用卡划账。我很想 留一套挪威硬币作纪念,希望店员小姐多划点结帐,不想被她郑重其事地告知:我们不卖硬币! 再停就是我们此行的最北点SKIBTO,那儿接近了北纬70度。再往北就快要进北冰洋了。北极不像南极有个南极洲,北极点在北冰洋中。要去的 话,得先想办法把我们的汽车变成破冰船。事实上,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划不出时间再往北些,到达陆地的最北点。SHKIBTO 整个城市很小却藏在滨临挪威海的松林里。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拉普人的尖帐篷。拉普人(见下图)是极地土著人,在安徒生的童话里一再出现。他们的住在很高佷尖的 帐篷里,这种结构大概是有利于帐篷内中间围火取暖吧。在挪威海湾边可以一饱挪威著名的海峡风光,雪山巍峨,岩石奇特,峡湾 曲折,海水清澈。沙石的海滩没太特别,但很少 贝壳,也很少水生植物。虽说是海,对面的山脉似是伸手可及。海风很大,我们一个个被吹得直打哆嗦。要是太阳出来该是另一番 景象吧。 太阳没有让我们太久地失望。过了SKIBTO,我们开始南返。很快我们就进入了同样没有遇到过境麻烦的芬兰。太阳也一点点地 被云挤了出来。这样,我们就扫荡了斯堪的那维亚三国。 千湖之国芬兰的极地风光又是另一份精彩。树木仍然不高大,却直了些,绿了些,品种多了些。但整个印象仍然是比较荒芜。不过 这里的湖却是冰湖。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夏日冰湖的壮景时都惊呆了。一望无际的湖面结着厚厚的冰,不似冬冰的坚硬平滑, 却晶莹疏松,多姿多彩。岸边的冰有些化了,水中挤满了浮冰,受到风和水流的挤压,在湖边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冰山。你站在冰山 边却是夏日的感觉,太阳晒在身上还有些灼人,岸边一片葱绿。我们都忘了情,抱着大冰块又蹦又跳,还努力爬冰山。后来干脆甩掉 上衣扔掉鞋,跳进冰水,恨不能钻进冰缝来一个夏日冰泳。 看着已转晴的天气,我们决定呆在北极圈里提前露营。开了会车往南不久,就发现了一处绝佳的野营基地。基地置于森林中, 一个个由原木搭成的木屋更胜过上次的木板房。屋里有原木拼成的桌子,原木段的凳子,原木柱的灯架以及原木立起来的双 层床。森林里还有白蘑菇、红草莓、小松鼠、小野兔,说不定还有大灰狼,就像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从小木屋里走出白雪 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都不会惊奇。L突发奇想要过过烧柴禾的旧瘾,用许多木段烧起了壁炉,那松木真是好烧, 一回功夫火就起来了。本来有点冷的屋里瞬间暖和起来。想来冬天将更加温馨。不想烧火技术还是不地道,溢出的烟惊动了 报警系统,一时间警铃大作,这才把我们拉回现实。一阵子手忙脚乱才摆平。M又想去钓北极鱼,用40 瑞郎换了一个许可,后 因没找到渔具而作罢,又把许可换回了一堆芬兰币。我们去付帐,老板娘不懂英语,很让我们大费口舌,伤透脑筋。最后 还是老太太那七八岁的孙女帮着解了围还是一个250! (待续) 白夜踏梦(下)
个人分类: 忆海拾珍|656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白夜踏梦(上)
liangjin 2010-6-13 06:00
踏莎兄要去北欧游学,玄德三十也刚在那里驻足,这些勾起了我对北欧的回忆,十几年前这个季节游北欧的美好沉淀浮泛起层层晶花。那次我游历了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这篇博文整理了我当时记下的北极之行,因为太长,怕人看得不耐烦,就分成几篇发表。 想象的北欧应该是风雪飞舞,冰天雪地。即便是夏天,该也是凉意飕飕吧。诞生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皇后》和《海的女儿-小美人鱼》等美丽童话的土地总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神秘。行前不仅令人想入非非此行可有幸遇上正在度假的圣诞老人吗? 告别瑞典的首府斯德哥尔摩,为了去北极圈看白夜,我和另外三位朋友M、W和L组成两男两女的队伍一起租了一辆刚刚出炉的新Polo。到超市买了一大堆东西塞满了行李箱,就浩浩荡荡出发了。 瑞典的公路并不算一流。高速公路的干线不多,大都是两车道的一级公路,而且越往北走,人烟越稀少,所以车的密度不大,有时开上半天也不见车影或人影。难怪瑞典的手机领先世界。开始的行程并不激动, 从中部出发,来回北极怎么也要开三四千公里,而我们只有四天的时间。所以头一天我们只是拼命赶路,浑浑噩噩,一直开到晚上十点多才开始留意野营基地。虽然已晚上十点多,天仍然很亮,但很多野营基地都已经关门。最后开到十一点多才在OSTERSUND的湖边找到了一处野营地。拿来钥匙,打开一看,我立即就喜欢了这个地方。那是一座小小的木板房,木板有些发黑象是很有年头。里面很暖和,放着两个上下铺。屋里炊具餐具一应俱全,还有一张大大的原木饭桌和原木木墩做的凳子。小木屋临湖而立,周围树木森森,十分浪漫。四个人只要250瑞典克郎一晚。我在那里呆呆地站了一会,心想着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真是世外桃源,如能在这住上一段时间,静静地享受这种安宁、悠闲和静谧该多好呀。但当晚大家都很累了,赶紧做了两个菜,和着方便面,匆匆吃完就睡了。 此地的纬度已经很高了,头天到宿营地时太阳已下山,天却没有真真黑过。半夜醒来已是阳光灿烂,一看时间才两点多接着睡吧。再醒已是八九点钟了。我们吃了一顿饱饱的早餐,又在湖边散了会步。小屋的平台直接接着湖水,我恣意地沐浴晨曦新鲜的阳光,贪婪地呼吸纯净直爽的空气,顽皮地激逗清澈透亮的湖水,奇怪地望着太阳似乎从昨天落下去的湖里升起。一时间自己也分不清那儿是东南西北。但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如果站到北极点上,那么四面八方皆为南。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留连忘离,但为了日不落的北极圈,我们还是恋恋不舍地启程了。 开了大约700多公里,下午我们就进了北极圈。进去时未注意,直到北极圈的第一个城市JOKKMOKK才发现,只好再开回来。极圈的标志是一个石头垒砌的小塔旁边竖了一块大大的牌子,上面用5种语言写着北极圈。这5种语言是瑞典语、英语、德语,另两种估计是挪威语和芬兰语,但肯定没有中文。牌子上还有一张北极圈的简图。沿着极圈线垒着一排白色的石子,从湖边越过公路一直延伸到一个小山坡上。山坡上飘着北极标志的旗子和一个用瑞典文书写的欢迎进入北极圈的标语牌。边上还有一个访问者中心,中心的屋脊重合着极圈线。这就是能看到白夜的最南端,也就是说夏至那天,整个北极圈都会日不落。我们到的时间稍早,要看午夜的太阳,还要往北开。 一路上W就一直嚷嚷要看真正野生的驯鹿和北极熊。驯鹿倒是如愿了,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一大群驯鹿。我们把车停下来,下车试着和它们沟通。驯鹿个头挺大,如果在路上和车相撞,车绝不会讨便宜。。它们长得不如梅花鹿漂亮,一律的灰色,好像也没有梅花鹿灵活,傻愣愣地公路上横冲直撞。但它们的胆子看上去和梅花鹿一样小,不敢和人来往,远远看见人就蹬蹬蹬跑回路边的树林里去了,所以我们的沟通以失败而告终。很难想象,圣诞老人会用它们拉雪橇送礼品去闹市。至于北极熊恐怕要到北冰洋才能碰上。我们玩笑W,碰上北极熊,谁看谁还不一定,当心被熊瞎子抓进冰窟去当压寨女婿就不好玩了。 到了晚上的八九点,虽有云彩,太阳仍然高挂。我们窃喜,北极的日不落奇观该不会错过了吧?为此我们在原定的宿营地KIRUNA停留一会就一直开向西北瑞典与挪威交接的小镇ABSIKO。可惜从晚上十点多开始,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开始太阳还在云里穿行,但到了ABSIKO,已是阴云满天了,太阳连影儿也没了,当然也不知道它在升还是在降。我们失望极了。虽然知道天是不会黑了,但我们必须睡觉。附近几个营地都找不到负责人,最后愣是在一个营地找到一间空着的房间没锁,还开着门。我们决定先睡后奏,明天交钱吧。当然睡前在其厨房里好好地弄了顿饭。吃饭时大家讨论决定在极圈里多留一天,横跨挪威和芬兰,再让明天给自己一次观赏北极夜日的机会。 (待续) 白夜踏梦(中) 白夜踏梦(下)
个人分类: 忆海拾珍|4733 次阅读|8 个评论
阿拉斯加的故事(老蠹说书之7)
热度 1 lxh2009 2010-5-13 20:29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一直以为,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应该是像当年的徐霞客那样,脚踏实地行走于江湖,是不断持续的观察、探究和思索的积累与历练过程。相形之下,“千里江陵一日还”似的浮光掠影未免显得轻率。所以,我更愿意从时间而不是空间维度来丈量这个“万里路”。 这样说来,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真正有机会“行万里路”者,其实是不多见的。但是,“读万卷书”则是完全有可能、也是必需的。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万卷书该从何读起?非名著、经典不读吗?其实不然。鱼翅、燕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以令人大快朵颐,但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更多还是萝卜、白菜,以及小米、稀饭。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成人的童话”,一方面是它让善良的人们心中积郁已久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情结得以畅快释怀,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追随这些作品文字,刹那间神游江南塞北,领略“荷花十里桂三秋”的温婉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 日本历史小说家、气象学家新田次郎所著之《阿拉斯加的故事》(中文版译作《北极缘》)就是这样一部小书,它会带领着我们行万里路,去到遥远的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作穿越时空的旅行。 新田次郎的气象学家身份使得他在描写阿拉斯加荒原的气候特点、地理景观时自然而然地驾轻就熟而如行云流水。北极圈特有的山川风貌及自然现象如暴风雪、冰原、北极光、极昼、极夜等,在他的笔下变幻无穷流光溢彩,充满了诗意,极具美的欣赏价值。育空河畔、布鲁克斯山脉,这些二十世纪初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沿海及内陆腹地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印第安人的渔猎、游牧生活场景,在小说中都有充分的精彩展示。 小说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塑造了弗兰克.安田,这个被誉为“阿拉斯加的圣诞老人”、爱斯基摩人救世主的人物形象。俄罗斯统治阿拉斯加时期,以及美国收买阿拉斯加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没有节制的酷渔滥捕,北极海中爱斯基摩人赖以生存的鲸鱼、海豹等海洋动物急剧减少,沿海爱斯基摩人部落由此面临灭绝的险境。弗兰克.安田带领爱斯基摩人越过布鲁克斯山脉,深入大陆腹地,以游牧方式摆脱了暂时的生存危机。继而,通过与白人合作开发金矿,向印第安人土著示好,弗兰克.安田成功地为沿海爱斯基摩人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并建立了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原始部落的人们自此走出了渔猎游牧时代,步入了现代生活。 人类为着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弗兰克.安田则为爱斯基摩人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及守候。这种大 爱与无私的奉献,跨越了种族和国界,也跨越了那个时代,感动着从那时到现在所有善良的人们,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自然灾害频仍的年代。
个人分类: 老蠹说书系列|51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冰融化是北极变暖的主要原因
pony1984621 2010-5-6 22:36
资料来源: www.physorg.com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发表在 2010 年 4月28日《 自然 》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融化迅速的海冰在过去的20年里大大增强了北极地区 气候变暖的趋势。 主持这项研究的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James Screen 博士说,北极变暖应归因于海冰融化和大气升温的反馈作用。 海冰就像是一层光亮的盖子罩在北冰洋上。当阳光照射时,海冰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当海冰融化后,大量的热量将被海水吸收,然后温暖的海水就会加热它上面的空气。 我们研究发现,在这种反馈系统中,海冰融化导致大气变暖的速度远远大于大气变暖反过来到导致海冰融化的速度, James Screen 博士说 。 通过分析 欧洲中期气象预报中心的最新观测数据, James Screen 博士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气候变暖模式,该气候变暖模式与海冰融化高度一致。据此,他们建立了气候变暖和海冰的融化的关系模型。 先前,人们对北极变暖主要原因的理解是:低纬度地区的温暖空气向北极流动,或是云层的覆盖。 如今,这项新的研究对先前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现在的数据可以让我们对 北极变暖现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过去的 20年,北极气候变暖比地球上任何地区 都要快。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 研究人员认为,气候变暖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 北极海冰在大幅度减少。到2007年夏,北极海冰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纪录。尽管这两年出现了 小幅的回升,但长期趋势仍然是不断减少的。 该研究论文的合作者、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 Ian Simmonds 教授说,这项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以前人们认为海冰的不断融化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气候变暖,现在, 我们确认了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相关资料由 墨尔本大学提供 。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5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熊咋就掉陷阱里了?
热度 1 jixuanhou 2010-3-16 22:21
自从吴宝俊转了一道中学生试题到科学网来【1】,科学网的博友纷纷发表意见【2】,这只可怜的熊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了陷阱。不才也想凑合一脚,只好让这只熊再摔一次了。 先把题目再复述一遍: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的? A:白色,北极熊 B:棕色,棕熊 C:黑色,黑熊 D:黑棕色,马来熊 E:灰色,灰熊 我们首先就题论题,题目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考虑一些工艺等因素,比如这么深又这么精确的陷阱是怎么挖出来的,题目说有这么一个陷阱就有这么一个陷阱。如果这个熊做的是匀加速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就是9.8085米每秒每秒。而北极的重力加速度为9.832米每秒每秒,赤道重力加速度为9.780米每秒每秒。因此就有很多人说这个陷阱肯定不在北极也不在赤道,而是北纬44度左右。 这个论述看似逻辑很强,但是还是有漏洞的。漏洞就在于没有考虑空气对熊的影响。空气对下落的影响有两方面: 1、空气阻力 , 2、空气浮力 。 1、先看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大小为F=(1/2)CSV^2,C为空气阻力系数;为空气密度;S物体迎风面积;V为物体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速度。熊的空气阻力系数不好计算,不过可以参考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维持在0.4至0.6之间。现在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一般在0.28至0.4之间。作为估算,不放假设熊的空气阻力系数为0.4。如此一来,整个问题就是一个变加速问题,稍微麻烦了点,不过所幸我们只是估算。 熊在2秒内大致从0m/s加速到20m/s,取平均值10m/s。空气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假设熊的迎风面大小为0.6m0.6m。则空气阻力大小约为9.3牛。对于北极熊来说,体重大概为800kg,也就是8000N。因此空气阻力产生的误差大概在0.12%。 2、我们再看空气浮力的影响。空气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我们假设熊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大约为1000千克没立方米。因此浮力对加速度的影响大概在0.13%左右。 因此空气对下落过程的影响大概在0.25%左右,这也就大致抵消了9.8085到9.832之间的0.24%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头熊就是一个北极熊。 ---------------------------- 华丽的分割线 -------------------------------- 至于一些实际因素,比如陷阱怎么挖成的,就随便闲聊一下好了。在北极,冰山露出海平面大概有几十米,夏季冰川融化产生几十米的冰裂缝也不足为奇。陷阱就直接依靠冰裂缝来建造那也真是省心省力啊。如果裂缝底部就直接是海平面,那控制陷阱的高度就容易了,哈哈。最后一段纯粹是瞎扯淡,大家一笑了之吧。 参考 【1】吴宝俊, 熊又一次掉陷阱里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197 【2】吕喆, 请不要再出熊掉陷阱里这样的题了, http://www.sciencenet.cn/m /user_content.aspx?id=303265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184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反射太阳光:格陵兰岛保持北极低温气候
pony1984621 2009-10-29 09:50
资料来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我们地 球上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 (即日照)每月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热带纬度地区,而是出现在极地。在北极,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峰值出现在 6 月份,可以达到每平方米 520 瓦。相比之下,赤道地区的峰值出现在 3 月份,约每平方米 439 瓦。尽管夏季的入射阳光充裕,但南北极不会达到热带地区那样的高温。这里有一系列的原因:冰盖、积雪、海冰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又反射到太空。 以下是美国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 CERES 传感器获得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在 2009 年 6 月、 7 月和 8 月地球所反射的太阳辐射总量。 图片是以北冰洋为中心所拍摄,左下方为北美洲,右上方为亚洲。反照率最高的地方是黄绿色,最低的地方是深蓝色。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随着夏季的到来,北极的海冰和加拿大及俄罗斯北部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北半球对太阳入射光的反射率开始逐渐降低。由于云层覆盖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明亮的陆地表面(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所以能够在夏末继续反射一定量的太阳光。 这些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格陵兰岛(图片中心偏下的位置)对保持该地球的低温气候所起到的作用。由于海冰和格陵兰岛周围积雪的融化,颜色较深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吸收了较多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但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在整个夏季都是个比较明亮的区域,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和海洋。 图1:2009年6月的图像 图2:2009年7月的图像 图3:2009年8月的图像 图4:三个月份的反射能力对比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冰川在哭泣
xbyang 2009-10-21 15:26
  全球气候变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极地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北极考察,当他看到一些冰川因融化而呈现光秃秃的面貌时,感到非常震惊。潘基文表示: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相比,北极变暖的速度要快得多。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遏制这一趋势。   9月2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1000个小冰人放置在了德国柏林一家音乐厅的台阶上,小冰人慢慢融化成水。活动的组织者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的关注。9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留下的伤心泪。   拍摄冰川哭泣照片的摄影师是环保人士迈克尔诺兰,拍摄地点是奥斯特方纳冰川。这片冰川面积超过7700平方公里,是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中最大的一处冰川,同时也是北极地区最大的冰川之一。十多年来,诺兰每年都会来到奥斯特方纳冰川,考察冰川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动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诺兰发现,冰川面积每年都在减小,而且缩减趋势越来越快。   连续三天有关北极的新闻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是真实存在的,冰川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之一。而冰川融化之后,紧接着人类和其他生物也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全球冰川的消融将带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升等系列灾害。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发布了气候报告《北极气候反应:全球性影响》,对北极气候和冰川的变化加以关注。这份报告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2倍,可能造成大洪水泛滥,影响全世界25%的人口。这份报告还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很可能因为冰川融化而上升1米以上,这是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结果的2倍以上。   北极地区的天气变化预计将造成包括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内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随着北极气候继续变暖,冻土将会日益融化,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变暖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北极逐渐融化的冰川也使得隐藏其下的丰富能源显露出来,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新的捕鱼区将随之开放,新的航海线也将开辟,一些欧洲国家到太平洋的航海线将大大缩短。不少国家已经从北极冰川中的融化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他们希望在北极发展能源、交通和渔业等产业。甚至有人担心,这些新机遇可能引发北极资源的明争暗斗,最终可能爆发可怕的战争。   虽然北极冰川融化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这对于北极上的一些生物(如北极熊)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它们的生存领地大大减小。现代产业的繁荣还使得北极这一纯净之地可能遭遇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比如,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约5000万升的原油泄露。这次事故使这片水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大量的海洋动物和海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监测获得的数据分析称,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冰层迅速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30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10年中,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近年来,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此前科学家曾预测,北极冰川到2070年几乎会完全融化,还有科学家估计,这个时间可能是2040年。   欧洲环境机构的研究表明,现在北极冰川的体积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北极冰川体积的一半。也就是说,在短短的50年间,北极冰川已经融化了一半。该机构预测,到2100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从伦敦到雅典将有400多万欧洲人面临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损失将达到2万亿欧元。由此看来,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北极冰川融化将带来的毁灭性灾害,而不是一心想着如何去抢夺那里的资源。   环保人士诺兰表示,哭泣的冰川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他希望最近拍摄到只是一个偶然的自然现象,不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冰川都开始不断哭泣。如果真的是那样,冰川附近的居民和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就岌岌可危了,到时哭泣的就该是人类了。如果我们不想看到世界性灾害发生的那一天,那么现在就应该努力通过减少碳排放等措施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北极“热”争夺(转载)
杨学祥 2009-8-26 07:20
冷北极热争夺 作者:杨红君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网 时间:2009年08月25日 11:05:30 【我有话说】 我要推荐此文给好友  沉寂多日的北极近日又热闹起来。来自关于北极海上行动的新闻迅速激增,由两种主要因素驱动:全球商品价格和资源稀缺影响下的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现存游览船只的增加对高级市场和极地旅游人数增加产生的影响。   当世界原油价格高企之时,占有世界原油储量2/3的中东国家对世界原油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地球上还有一块地方,其石油埋藏量有可能改写世界原油供需结构。那就是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的北极地区。   由于北冰洋在地理上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和挪威也是连接在一起的,围绕着石油和天然气甚至是水资源,都很容易引发争端。   诱惑 改变世界原油供需结构的处女地   能源 价值10万亿美元之巨   美国地质勘探局去年发表了历时5年的勘测结果,在报告中诱人地描绘道:北极拥有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同时拥有全球30%未开发的天然气储量。   报告认为北极圈内目前有900亿桶石油储量,按目前全球石油日需求量近9000万桶计算,北极圈内石油可供全球使用近3年。另外,北极圈内未完全探明的、可获取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47万亿立方米。   北极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000亿吨煤贮藏在北极,北极的煤炭经过了1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业原料;北极还有大量的金、铁、锌、铀、钼、钽、银、铂等矿产,以及大量铜-镍-钚复合矿。加拿大在北极圈内的岛屿上开采钻石,产量达到世界的10%以上,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这些能源价值多少?加拿大地质勘探局给出了答案。今年5月15日,它公布了世界首张北极综合地图,借鉴了美国、俄罗斯、芬兰、丹麦、挪威等北极沿岸国家搜集的数据,将这些油气、矿产资源数据加在一起价值10万亿美元。   实际上在北极地区已经发现了许多大的油田。1968年在美国北部北极地区发现的普拉德霍湾油田是北美最大的油田,原油储量据估计为100亿桶,占美国原油产量的26%。另外,由于遭到环境团体的反对,开发项目被冻结的北极圈野生生物保护区内据说沉睡着储量为500亿桶的原油和8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还有,挪威北部的巴伦支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气田,储量为3万亿立方米。   挑战 严酷的气候条件拖后腿   那么,为什么北极油田的储量那么大,而对它的开发却没有进展得那么顺利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北极油田的储量并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测定。由于北极的油田是在厚厚冰层的覆盖之下,无法进行地质探矿,因此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所以没有公布储量数据。二是北极严酷的气候条件。北极地区不仅严寒,而且冬天在极夜的情况下一片漆黑,根本无法进行作业。还有撞上巨大冰山的危险,油田的开发成本相当高。据有关专家的推定,原油的生产成本将达到一桶30美元,与中东地区一桶3美元的成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可能 技术上和经济上变得现实   但由于近年来原油价格的上涨,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油价达到一桶70美元之后,即使伴随着风险,生产成本高,但仍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上和成本核算上都使生产和输送成为可能。目前该项目进行到了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阶段。   高纬度地区海底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成本更低、具有破冰能力的30万吨级油轮的建造,能够抵御冰山撞击的坚固的原油生产平台的建设,直接在北冰洋上将天然气液化并用运载能力15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运输天然气等等,这些新技术的确立都给大石油公司带来了希望。   财富 水道或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北极还拥有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黄金水道西北航道。西北通道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部海岸、美国的阿拉斯加及丹麦的格陵兰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它长约5150公里,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   全球变暖正使得北极冰盖加速融化。有资料显示,去年夏季,北极西北航道历史上第一次全线冰盖融化,专家预计今夏晚些时候开通基本已成定局。   航道开通必将大大缩短欧洲、北美和东北亚之间的海上航线,据国际航运界计算,船舶从北纬30度以北的任何港口出发来往与北大西洋与北太平洋之间,使用北极航道要比绕行南部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节省至少40%的航程。世界发达国家大多处于北纬30度以北地区,这个地带生产了当今世界80%的工业产品,占据70%的国际贸易。   有关专家认为,北极航道将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形成俄罗斯、北美、北欧为主体的超强的环北极经济圈,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西北航道可能成为控制世界经济的新走廊。《科学》这样评价。   争夺 全球5大能源纷争地之一   俄罗斯今次新的《安全战略》明确指出,能源争夺将是挑起未来战争的导火索。其中,主要国家围绕中东、巴伦支海大陆架、北极地区、里海地区和中亚能源产地控制权的竞争尤为激烈。   全球能源紧张让不少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路透社此前将北极争端、南海争端、日俄岛屿争端并列为世界主要海洋争端。此前,外刊曾撰文列举了全球五大能源纷争地区。其中,参与北极圈争夺的主角包括俄、美、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五个国家。   普京出席俄北极万科油田投产仪式   据挪威媒体报道,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日前出席了俄罗斯一个位于北极地区的新的大油田的投产仪式,这个油田的投产将使世界第2大原油出口国在能耗多的亚洲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   路透社报道说,由俄罗斯国有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拥有的万科油田的投产将帮助复兴俄罗斯的原油产量。   普京在投产仪式上说,万科油田的投产标志着位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地区的油田的复杂开采作业迈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普京表示: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省份将会在这里建立起来。据悉,万科尔油田位于北极圈以北100多公里处。   2003年购买万科油田的俄罗斯石油公司估计这个油田拥有5.2亿吨石油储量以及95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万科油田到2014年产量达到峰值时能年产2550万吨石油或日产51万桶石油。产自万科油田的石油将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供应中国。   此外,7月28日,俄罗斯宣布将于2010年4月在北极地区举行一次空投行动。   美解除近海开采禁令布局北极   7月14日,美国总统解除了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的行政禁令,立刻引起了争议。支持声与反对声彼此消长,互不相让。   美国总统布什7月14日称,作为应对高油价的一项举措,他已经解除了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的行政禁令,同时敦促国会采取类似措施废除相关开采法律禁令。   本次冲关解禁是否能成功,也存在很大悬疑。布什宣布行政禁令解除当天,即遭到了一些环保组织和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   在分析人士看来,解除行政禁令,美国可能还另有目的。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并非偶然,此举实际上是在为布局北极做准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法室副主任于宏源博士说,目前,北冰洋的开发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重点。美国解除近海开采禁令,为下一步大举勘探北极,特别是开采北极的石油资源打下了基础。   近几年来,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在北极问题上争议不断。阿拉斯加州靠近北极圈附近,美国有可能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在未来北极地区的争夺中占得先机,而解除近海石油开采禁令被看作是美国大举勘探北极的第一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不久前曾撰文指出,美国科学家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华盛顿对在阿拉斯加野生动植物保护地进行钻探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这影响到了北极的勘探工作。近期,随着油价高企和北极地区争夺的升级,美国政府在阿拉斯加勘探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   此外,8月6日,美国派团考察北极,并计划每年投入4亿美元用于北极的考察和开发   意挪石油巨头将开发挪威首个北极油田   据美国媒体报道,挪威政府5月正式批准了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集团公司和挪威国有石油巨头挪威国家石油海德罗公司共同开发挪威第一个北极油田。   挪威石油和能源大臣Terje Riis-Johansen说,有关开发Goliat油田的建议材料将递交给挪威议会以获得最后的批准。   Goliat油田位于挪威北端的哈默菲斯特市西北85公里(52英里)的海上。这个项目估计将耗资280多亿挪威克朗(43亿美元)。   挪威石油和能源大臣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巴伦支海将是挪威石油工业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部分。由于北海的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世界第5大石油出口国挪威时下正在把本国北部更多未勘探地区向钻井作业开放。   挪威政府5月8日说,2000年发现的Goliat油田估计拥有1.74亿桶石油储量。如果开发计划获得挪威议会的批准,那么,Goliat油田的施工作业将在2010年开始并将在2013年开始石油生产。据挪威石油部所说,Goliat油田预计可以开采15年。   加总理在北极地区观摩军事演习   加拿大总理哈珀8月19日来到北冰洋东部海域巴芬岛,观摩代号为北极熊的军事演习。哈珀对记者发表讲话指出:保卫北极主权是加拿大政府的最重要职责。   7月26日,加拿大政府发表了《加拿大的北方战略:我们的北方,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的文件,进一步阐明了加政府对该地区的政策和措施。   8月18日,哈珀宣布政府将拨款5000万加元(1美元约合1.10加元),在依卡卢维特建立加拿大北部经济发展署,以落实联邦政府在北部3个区的经济投资计划,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北极地区冰层融化加快后,该区域显现出海底资源开发的潜在前景和开通新的国际航道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加拿大政府决定将北方三区的发展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另外,加政府已宣布建造6艘军舰用于北极地区巡逻,并将在近年内建成一支北极陆军兵团。   丹麦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力量   丹麦将加强驻扎在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军事力量,以应对北极地区随着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挑战。据丹麦媒体报道说,根据丹麦议会最近通过的丹麦2010年至2014年防务协议,丹麦准备加强驻扎在其所属格陵兰岛的军事力量,其中包括组建一支北极部队和设立一个北极地区军事司令部。   报道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北极海域航运将变得更加便利,北极地区的资源将更易于开发,潜在的冲突将增多,北极地区的战略意义也将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为此,丹麦需要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力量,以应对这个地区将出现的挑战。目前,丹麦在格陵兰岛设有格陵兰司令部,具体负责渔区巡逻、海上救援、海洋测量及气象服务。   解析 财富争夺战将在北极继续上演   在辽阔的北冰洋上,围绕原油开发而展开的争夺战已经拉开了序幕。有分析认为,对欧洲经济具有绝对影响能力的俄罗斯,将借助北极油田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权益纷争 北极各国摩拳擦掌   在冷战的50年期间,北极作为一个地区,两个超级大国在这里对抗,北约国家在这里试图跟踪强大的苏联舰队的海上行动。苏联解体之后,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北极已经经历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   对于北冰洋的管理,主要依据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 , UNCLOS为北极和5个北极的国家划分北冰洋,起到了稳定性的作用。   大量能源的发现,势必加剧大国之间的争夺。美国已经为进军北极进行必要的政治、军事准备。在7月17日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萨德艾伦上将表示,美国政府应该立即调整北极开发战略,为海岸警卫队建造新型破冰船,并在北极地区建立港口和军事基地。   2007年,俄联邦自然资源部宣布,通过对北冰洋海底土壤样品的分析,证实北极圈内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是俄联邦大陆架的延伸。同时,俄加快了核动力破冰船队的建设和维护。目前俄罗斯共拥有9艘核动力破冰船,2007年服役的胜利50周年号核动力破冰船满载排水量达到2.5万吨,装备两个核反应堆,最大破冰厚度达到2.8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核动力破冰船队,使得俄罗斯几乎拥有了在北极地区无限巡航的能力,也使其更容易接近北极地区资源丰富的矿产。俄海军及战略空军所属舰艇、战略轰炸机,也正式将保护北极科考、掩护破冰船队作为重要战备任务之一。   在军事保障的前提下。2008年7月1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部署北极地区资源开发工作,下令俄罗斯国有企业开采北极石油。   在俄罗斯政府部署北极地区资源开发工作的同时,荷兰皇家壳牌、英荷能源集团、埃克森美孚石油等国际能源巨头,也纷纷游说各自政府,争取为北极开发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生态之变 难以逾越的人类之殇   有国外专家分析认为,北极正在紧密地与全球气候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其变化的方式是大规模的、双向互动的。首先是作为一个区域,正在从低纬度的地方吸收逐步增加的热量;其次作为一个潜在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循环的地区。北极的气温,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上升的速度已经达到了世界上其他地区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如此强烈的地区气温的上升,已经能够被人们得以观察:北冰洋冰面的缩小,格陵兰冰盖的融化,极地永久冻土层的变化,海洋哺乳动物和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分布的改变。在北极,正在增加的全球化运动和剧烈的气候变化,带来了经济、文化和气候方面的影响。   在北极开发石油威胁的将不仅仅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国家北极野生生物保护区,让各国担心的是,作为地球生态链条的关键一环,北极开发将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全球性生态灾难,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必须避免的后果。 http://stock.591hx.com/Finance/Article/2009-08-25/0000086133s.shtml 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已经打响 -------------------------------------------------------------------------------- 杨学祥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8-7 10:03:00 http://guancha.gmw.cn 当政治庸人煞费苦心地计划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时候,政治强人却在利用全球变暖的机遇筹划抢夺北极的领海和资源。打出气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两手更胜人一筹:一只手挥舞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号令,压制对手的经济发展;另一只手伸进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无归属的资源和能源。英国仅仅把气候变化作为外交战略是最大的失误,现在英国国内也遭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罕见洪水灾难 。事实证明,英国关心气候是假,攫取资源是真。 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加剧,北冰洋可能将成为一座新的能源宝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目前,加拿大和丹麦对汉斯岛的主权争夺已进入了白热化。随着气温上升,北冰洋水域面积扩大与通航时间大大增长,美国与英国越来越重视在北极水域军事演习,代号为2007冰军演目的之一是为探索巴拿马运河之外的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潜艇部队调动通道。另一目的是为了争夺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此看来,英国政府于3月13日建议进行一次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不仅仅是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而且是为了争夺北极资源和航道而放出的政治烟雾。英国在气候与资源战略上实施两面手法:减排烟幕和资源争夺 。 针锋相对向来是强者的最优选择。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活动组织者4日说,此次科考行动耗资400万美元。有媒体评论认为,俄精心策划此次代号为北极-2007的深海考察行动,其目的除科学研究外,意在通过宣称俄对北极大部分地区拥有所有权,增强本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俄罗斯此举引发各界争议。美国政府表示,俄科考队将俄罗斯国旗插到了北极点之下的北冰洋洋底,这一做法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加拿大外长彼得麦凯则宣称,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国旗的行动只是俄国人的一次作秀,并不能支持俄罗斯对北极的领土要求 。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已经打响。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日分析指出,争夺北极丰富矿产储量资源的新冷战已开始了,加拿大正投资数十亿美元来建造巡逻船维护其在北极的利益,而俄罗斯最近在北极海底的海床上插上了它的国旗。报道认为,国际社会保护和管理北极地区的努力更具有迫切性。一位美国海军上将曾称北极地区为地球上最大一块未被开发的堡垒。北半球的政治大国突然面临北极地区土地石油归属的激烈谈判 。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法学律师波斯尼尔称,国际海洋公约在北极的资源争夺战中可能不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力量而不是国际法将决定这一问题,俄罗斯有关力量的表达是令人信服的,加拿大的力量展示还不能让人信服。美国科学家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华盛顿对在阿拉斯加野生动植物保护地进行钻探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这影响到了勘探工作。美国人也未能及时意识到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数个美国官员上周抱怨说,普京抓住了战略主动权 。 围绕北极资源的争夺,世界力量正在重新组合,但领土和领海攸关者只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2001年,俄罗斯宣布对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的所有权。除俄罗斯外,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芬兰、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纷纷宣布有权在那里进行开采 。俄罗斯的最新动作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据俄《观点报》7月20日报道,近日军事专家分析说,在10年后美国会向俄罗斯发动进攻。俄罗斯必须尽快做好准备,迅速增强军事实力。惟有这样,俄罗斯才能抵御美国鹰派的侵略政策。俄罗斯军事专家协会副会长弗拉基米罗夫少将认为,美国人盯上了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所以要进攻俄罗斯。他预测,抢夺西伯利亚资源的战争10年后可能打响。开战的时间在10~15年之间,由美国率先发动入侵。弗拉基米罗夫认为,美国的另一个开战动机是,肃清最强大的地缘政治对手。这样可以让其他国家见识一下美国的厉害,对其言听计从俯首帖耳。俄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伊瓦绍夫上将认为,美国会秘而不宣地投入战斗,因为美国社会现在有一种普遍的反俄倾向,把俄罗斯当作其在全球实行霸权的绊脚石,有人甚至主张以武力一劳永逸地清除这块绊脚石 。 气候变暖使归属未定的北极成为一块任人争抢的肥肉,俄罗斯广阔的北极边缘与其目前的军事实力极不相称 。我在7月15日指出,未来的主战场在北极,俄罗斯可能惨遭瓜分。这就是地域政治。当然,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东海和南海的资源也会成为亚洲争端的根源。蚕食中国,瓜分俄国,控制中东,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美国支持亚洲群雄蚕食中国沿海岛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亚洲战火燃起,美国将坐收渔翁之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我们的耳畔将重新响起隆隆的炮声 。近日俄国军事专家的分析为我的论断提供了权威证明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打响了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 中国虽然与北极领土无缘,但这是捍卫中国近海资源的有利时机。是否承认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是当前区分敌人还是朋友的客观标准。 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尽管气候变化是战争的一个激发因素,但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战争还是和平?胜利还是失败?这不仅取决于利益和实力,而且取决于智慧和宽容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杨冬红. 关注全球变暖却忽视洪水 英国气候预测遭遇尴尬. 2007-7-25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show.aspx?id=5370 2. 杨学祥. 关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 2007-3-26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show.aspx?id=4137 3. 俄罗斯北冰洋底插国旗耗资400万美元。2007年08月05日14: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7-08-05/143813597959.shtml 4. 关新。媒体称俄罗斯在北极探险引发资源争夺战。2007年08月05日15:0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7-08-05/150413597943.shtml 5. 各国对本国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2007年06月29日08:0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7-06-29/080012113007s.shtml 6. 彭华。俄专家预测美十年后入侵俄罗斯 将爆发世界大战。2007年07月25日10: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news.sohu.com/20070725/n251239012.shtml 7. 杨学祥. 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2007-7-13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760 8. 杨学祥. 中国睡狮梦方醒: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2007-7-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776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595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5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儿到北极“避暑” 气候影响世界渔业
jimcandy 2009-3-9 16:16
据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3 月 2 日 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 3 月 2 日 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给世界渔业带来影响。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改变了海洋和淡水物种的分布,暖水物种被迫向南北两极转移,而且它们的栖息地正在缩小,生产力在下降。此外,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生物过程的季节性,改变海洋和淡水食物网,给鱼品生产造成了无法预测的后果。粮农组织表示,目前迫切需要帮助以渔业和水产养殖为生的社区,特别是那些最脆弱的群体,加强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估计,全球共有 4350 万人直接参与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其中 86 %的人生活在亚洲,另外还有 400 万临时工。考虑到在鱼品加工、销售和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加上他们的家庭,依赖该行业的人数超过 5 亿。 报告指出,虽然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对较少,但仍会产生显著影响。捕捞能力过剩和捕捞过度,意味着每艘船的渔获量减少,即燃料的利用率下降,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则意味着渔民不断寻求提高发动机的马力,这也会降低能效。因此,实施良好的渔业管理可大大提高该行业的能效。(摘自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9-03-07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1925:国家地理图片之百年沧桑(8)
李万春 2009-2-13 08:38
时间: 1925 摄影: Donald B. MacMillan 发表: National Geographic 1925 年 6 期 701 页 说明:照片拍于格陵兰北部的 Littleton 岛一个名字叫观日点( Sunrise Point )的地方因为 Hayes 探险队发现这里是绝佳的日出观测点, Littleton 岛名是英国人 Edward Augustus Inglefield 起的,他却从没有来过, 1853 年美国人 Elisha Kent Kane 博士首次登岛。 1816 年 William Baffin 首先发现了位于加拿大巴芬岛(还有巴芬湾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和格陵兰之间的史密斯海峡(西北通道)(史密斯是当时竭力号召大家找西北通道的一个爵士, Thomas Smythe (Smith) ),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里, Littleton 岛一直是史密斯海峡探险的主要落脚点。 8 个子夜太阳是间隔 20 分钟 8 次曝光成的像,照片是《 Bowdoin 号北格陵兰历险记》( The Bowdoin in north Greenland )的插图,文中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描述及图片至今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和经典。据 DNA 最新研究,爱斯基摩人可能来自亚洲,而不是来自美洲土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从北极走
eloa 2009-1-24 22:53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09-01-09 16:05 芝加哥的冰天雪地和北京的冰糖葫芦,相距14个时区,地面直线距离10631千米,赤道距离更长一点;没有竹蜻蜓和任意门,坐上下一班飞机,要在空中等待14个小时,即使这样久,已经是现如今人类足迹能至的最短路径。途中没有事做,可以盯住大屏幕上呆头呆脑的小飞机,看它像蜗牛一样努力地一点点向北爬行,偶尔扭一下脑袋,然后又马上坚持向北。如果人不小心闭眼睡了,再睁眼的时候就能看到小蜗牛的进军又见成效。掠过五大湖,跨越加拿大,开进北极圈,经过北极,然后前进的方向自然变作向南;爬过西伯利亚,一个个熟悉的城市名称出现在屏幕上,你就知道这是我们的天下了,Haerbin,Changchun,Shenyang,Beijing 所以,总是有人问我回家究竟飞过太平洋还是大西洋;实际上我哪个也不飞,我飞北冰洋 某作家说,过去就是外国,他们那里做事的方式和我们这儿可不一样。值此回家之际,让我先到那遥远的外国,瞻仰一下究竟是哪些前辈帮我开辟了这条回家的捷径。 鹰之折翅 你可曾看过电影《鹰扬》(Flight of the Eagle)?里边的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叫Andree,是一名瑞典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气球驾驶员,然而最著名的头衔还是极地探险家。 1897年一个夏日,43岁的Andree带领随行二人驾驶直径20米的老鹰号氢气球从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出发,开始了他们野心勃勃的征程,目标锁定北极点,终点只随风的意愿。这一行动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考察的目的,只为将瑞典国旗插到那个陌生的小点上去。这无疑被视为爱国之举,科学院为他们拨下相当于今日100万美元的基金,国王奥斯卡和爆炸大王诺贝尔也巨资相助,出发时更是万人空巷。几小时后,Andree兴高采烈地扔下第一颗浮漂,上边承载的全是振奋人心的话语:天气大好,情绪高涨(Weather delightful, spirits high.)。接着,他又依次放飞4只信鸽,尽管只有第三只幸运地被一艘蒸汽船点燃并被击毙下来,人们仍充分领会了他所传达的乐观讯息。 然而,此次探险留给世人的,仅此而已。三人和热气球突然人间蒸发,猜疑和假情报遍布报纸杂志,直到33年之后,真相才随着三具冰冻尸体和三本求生笔记的显现而大白于天下。 原来,不管出发还是前行,状况都糟透了:Andree最为得意的发明是一根拖地长绳,他幻想这根绳子能避免气球去追随风的速度,然而身价不菲的老鹰显然不喜欢受人摆布,先是迅速窜升,以致严重漏气,接着不负凝结水的重压,在碎石上颠沛流离,终在2天又3.5小时之后折翅于浮冰之上(上图红线+小气球为前2天走过路径;虚线为后三个月)。 日志上的记录在后边三个月变得越来越崩溃,三个人丢下老鹰,更顾不上北极,在茫茫雪地里不断计算和调整,而奇怪的风只把他们脚下的浮冰吹向远离目的地的方向。有一天,Andree振奋地写道:真是天堂啊,大量甜甜的淡水,鲜嫩的小北极熊!他不知道,最终夺去自己性命的,正是这些美味北极熊里边的小小病菌 Andree或许自出发便预见了自己的悲剧命运。有人说,气球在慌忙之中从巴黎的手工作坊里出厂,根本未经测试;至于那根绳子掌舵技能之拙劣,Andree比任何人都了然于心。似乎对这名战士来说,来自媒体和公众的压力使得战死沙场成了最崇高的愿望。 《鹰扬》拍出后,创下瑞典电影史上华贵之最。尽管并不出自英格玛伯格曼这样的大家之手,仍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盘旋北极和红帐篷 1926年5月,当年Andree进发极地的跳板斯匹次卑尔根岛再次人头攒动。这次华丽出场的可不是弱不禁风的热气球,而是一艘长106米,宽30米的飞艇,简直快有半个操场那么大,每小时能飞115千米,而且还能控制方向同上次的热气球相同的是,她肚子里也是氢气。 建造者兼驾驶员是意大利人Nobile,就让飞艇随了自己的姓叫N-1(开玩笑的),后来挪威极地探险家Amundsen把她买下来,于是她就改名为Norge,意为挪威毫无创意。同行阵容强大,有美国赞助人,舵手、工程师、领航员、记者、无线电专家一干人等十六人,外加Nobile的小美人狗Titina。 正当他们忙着对世人和媒体频频点头,脱帽致意,准备全力以赴接受关注和祝福,忽然半路杀出一架小个子飞机(感谢莱特兄弟),身长仅为13米。驾驶员来头不小,是上天下海的能手,美国人Byrd。据说年轻时曾周游世界,领略过中国台风,直面过菲律宾土著的大刀,从加勒比海里救过人。从海军退役后,他就起飞了。 尽管大飞艇和小飞机的主人嘴上不承认,但实际上竞赛的气氛已经默默将大家笼罩因为从前还没有人真正到达北极那一点。在双方等待天气转晴的空档,飞艇主人Amundsen先行示好,以雪鞋和雪橇慷慨相赠。谁料飞机主人Byrd收下礼,连连称谢,穿上鞋就飞走了。待大飞艇整装待发,却从前进的方向望到了凯旋归来的Byrd。Amundsen率先泪流满面地跑过去给了Byrd一个大大的拥抱Byrd也将帮了自己大忙的依靠太阳定位的指南针慷慨回赠。 尽管比赛没有胜出,大飞艇却抱有另一个宏伟愿望成为首先穿越北极的飞艇。他们仍旧隆重出发。在北极点上空,开飞艇的人、飞艇主人和为探险出钱的人分别获得了在这片宝地扔下自己国旗的殊荣,于是,意大利、挪威和美国三面国旗争先恐后地冲锋而下,彼此对其它国旗视若无睹。最终,飞艇胜利完成穿越任务,在对面的阿拉斯加着陆。 故事本来可以这样喜剧结尾,然而开飞艇的Nobile和买飞艇的Amundsen却为了名利决裂了。2年后,着迷飞行的Nobile又建造了一艘飞艇,这次他终于掌握命名大权,叫她Italia(Nobile是意大利人)不仅没有创意,而且似有赌气意味(上次叫挪威)。Italia成名并不因为成功到达极地,却是因为她在返程中途一头栽进了冰里。十人被扔出艇外,飞艇的爆炸杀死了困在里边的六人和外边一人。后来,另一名英勇的工程师为了将食物从飞艇中扔出来给同伴而被机器拖死。再后来,幸存的人为了吸引营救人员的注意而将帐篷涂成了红颜色便是那部电影《红帐篷》的由来了。 Italia的失事引发了国际救援大行动,连Amundsen也不计前嫌,自告奋勇地驾驶水上飞机去营救这个自己曾经欣赏与痛恨的战友。他终于用自己的生命传达了这份歉意。最终,人去机空。 意大利法西斯本来就看Nobile不顺眼,Italia的事故是个恰到好处的理由;加上Nobile归来还敢当面痛斥墨索里尼,Nobile受到种种迫害,直到二战结束才回到深爱的祖国。 跨越 这幅地图的图注是这样写的,回顾每一年,都充满了新鲜的进展,当你把它们标入地图,就显得尤为明显。但是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反对,没有哪一年的地图故事能够比1937年更加丰富。 相信大家一眼就会注意到中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印记;飞行的轨迹也在这张图上凸现。对苏联来说,这一年是Polar Firsts,两次跨越北冰洋的飞行均战果辉煌。其中一次打破了飞行长度纪录,另一次由著名试飞员奇卡洛夫完成。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34岁那年,在一次着陆时为了躲避跑道上的孩子而坠机身亡,斯大林亲自为他抬棺。如果大家感兴趣请看 这个 链接,我觉得我没法比它写得更好了。 行文至此略作总结。北极飞行,其难度除了来自漫天冰雪、燃料结冰、方向不辨、天地不分,人的身体状况也是一大挑战。开始,人们知不可为,而硬为之;后来去北极,点到为止;至这个年头,穿越已不是目标,人们正一次次突破连续飞行极限。 (这张地图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标出了开创性的跨洋飞行,我们还是关心美国到中国:这架飞机从旧金山出发,经停夏威夷、中途岛和关岛,最后到达中国。这是容易和安全得多的一条航线吧。) 平凡人 探险家是一种职业,就像赛跑的选手,到了终点,撞线了事。飞越北极,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普通人啊。 1954年,斯堪地纳维亚航空公司开创了跨极地航线。这条值得纪念的航线从哥本哈根飞往洛杉矶,中途必须在格陵兰岛停一下加油。它立马成了好莱坞明星和名导们的当红时髦航线,让他们能够很高调地飞往欧洲。 后来,公司又将业务延展到了亚洲,飞过极地之后取道阿拉斯加或格陵兰岛。不过如果你看看地图,就能发现这两条都不是极短路径。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次,科幻界的名人兔子说,从海岸线垂直上升的天是我们的,挖地三尺也是我们的所以领土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桶形。在五十年代,苏联和中国对兔子的这一精神贯彻得非常之好,这两个国家不让他们飞进我们领土的这个桶,所以跨极地航线只能略微绕远。 1993年,俄罗斯终于同意将属于它的桶打开缺口,让飞机飞过。这样,从纽约到香港的跨极地航线,能快4个小时。芝加哥到北京自然也省时不少。 下一趟航班 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的飞机勇闯极地,我明天要乘坐的飞机,就是美国航空每年1500次跨极地飞行的其中之一有近路,又省油,何乐而不为? 然而这还不是我能从此次飞行所能得到的全部。 在极地地区,没有空中交通的控制,也没有雷达。如果我明天突然杳无音讯,很有可能就是下去北极探险了。 飞行途中,距离极地最近处只有一两百公里,机舱内辐射强度相当强,因为地磁的吸引力对带点粒子的作用最大,而且那里的大气层也比较薄;如果遇到太阳耀斑活动,就更严重一点(孕妇小心些)。距科学家测量,每次飞越极地所接受的辐射相当于3次胸透所接收的X射线辐射。所以我在四年间的飞行,一共免费附送了五十多次胸透,只是没拿到检查结果。 明早,我要冒着如此严酷的生命危险上路了!为了逃离冰雪,吃到冰糖葫芦,一百个愿意!在灯光昏黄的机舱所度过的这一段看蜗牛爬行的时间,是最甜蜜的等待。 I am taking the next plane home . (by Daniel Powter)
个人分类: 八卦|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怕冷的北极海豹想到的
carrielu 2008-10-25 02:35
  最近朋友从网上搜到一头2岁大的名为撒哈拉的北极冠海豹居然生性怕冷,几次送还出生地之后又几次南渡,有一次甚至脱皮严重,差点死掉。咋一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看过原文才知道原来这还是一则权威的来自于新华网的新闻。 撒哈拉在北欧附近水域出生,但它却无法适应当地严寒,数次南渡。研究人员多次试图把撒哈拉送回它出生的海域,可小家伙不合作。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报道,撒哈拉第一次遭遣返后,研究人员居然发现它出现在4000公里之外的摩洛哥海滩。当时,9个月大的撒哈拉严重脱皮,濒临死亡。研究人员无奈地把它接回康沃尔海豹保护区,经过悉心治疗,撒哈拉很快康复。研究人员认为,温暖的生活环境会对北极海豹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他们决定把撒哈拉送至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海豹栖息地。 这次,撒哈拉居然再次南渡至1600公里外的西班牙北海岸圣塞巴斯蒂安海滩。 专家解释,尽管冠海豹有时会出现南渡情况,但这么做通常是为觅食,不会久留,一旦捕获猎物便立即返回。撒哈拉情况不同,它是因为畏惧严寒南渡,而且每次远航都冒着生命危险。   我们不禁感慨生物界真是无奇不有,居然连这个看似极不可能的事情都出现了。朋友随后的感触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在看待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能以绝对的眼光来看,认为一些符合绝大部分规律的观点必然是真理,其实必然有例外,只是有些真理人类尚未触及;其二,对待任何生物或者人类都不能一视同仁,必须因材施教,有所差别的对待,针对每一个特殊的个体选择最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道路。颇有点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味道呵。   随后朋友又谈到:在英国东北部费尔顿地区,出现了一种体形惊人,破坏能力极其强大的怪兔,专门破坏农田、蔬菜,专家称,这只兔子很可能由逃跑的宠物兔子转变而来。我由此想,如果这一结论真的成立的话,那么人类岂不是玩火自焚?人类自以为自己很强大,能够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喜爱的动物变作宠物,然而大自然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他以这种戏谑的方式报复人类。   关于这两则小趣闻另一师兄的评价则相当的专业:第一则认为可以算作是有关生态幅的迁移云云,环境作用于生物的进化,最后生物活动再影响到环境。第二则划定为基因突变中人类的作用。没有进行学术上的进一步讨论,因而这些结论的参考性如何就不得而知。而我自己想到的是一个关于抗议的限度的问题:   造物主赋予我们生命,安排我们栖息的住所,哪怕最初没有给你选择的权利但是你却可以not to be the one ,像撒哈拉一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南渡。不要认为它很勇敢,这只是它为生命自己做的一次抉择。这种抗议无关生存的质量,惟关对生命的尊重。哪怕撒哈拉的抗议软弱而无力,哪怕这样的抗议卑微而原始却仍值得认同,这也许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初衷为了生存。然而宠物兔子变身怪兔则让我聒舌,无限度的抗议,无限度的不满足,无限度的索取,然后无限度的征服。享受完宠物的乐趣再来解决怪兔的问题,那么有一天通过基因工程或者天敌使其彻底绝迹,下一个等待人类的问题又将是什么?大 自然抗议的限度永远无法估量,我们要和它较量彼此无穷的限度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