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沙漠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毛乌素的秘密
热度 12 lesshsroc 2016-7-1 23:16
毛乌素的秘密 梁 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 年9月,我人生中第一次进入沙漠,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沙丘。见到了典型的新月形,抛物线形,还有各种奇奇怪怪无法用课本上学到过的给其命名的沙丘。这就是位于内蒙南部,陕西北部的毛乌素沙地。也有人呼之为毛乌素沙漠。但是去过那里就会明白,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她不是想象中的一望无际一片荒凉,在这片土地上,有树有草有炊烟有牛羊。只是到了靠西部的地方,才能看到一点点纯正的流动沙丘,黄色软绵绵的沙子和充满几何美的沙脊线。喜欢从沙丘顶上沿着背风坡滑下去,那种磨破了裤子也很爽的感觉。更喜欢在夕阳西下时选一个极美的沙丘顶上坐着或者躺着,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残阳如血——一个高中时写作文经常用到的词汇。而这片沙地的大多数地方,看到的都是牧民的草场,灌丛和偶尔出露的小沙包。所以我更喜欢称其为“沙地”,这个比沙漠更为温和的名字。 Figure 1 毛乌素的位置及其概况(Liang Yang, 2016) 而这个中国十二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就成为我沙漠研究生涯的开始。也许从那一天起,我的兴趣、追求、命运以及未来都要托付给这个星球上最荒凉的景观之一。我要开始适应她的环境,了解她的脾气,摸清她的性格,以至于我还想弄清她的历史,最好是知道她的将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研究。我第一次进入沙漠,坐在越野车上,手里拿着一本朱震达先生的《中国沙漠概论》,边走边看,认真地识别沙丘的类型和特征。中午的时候,我们常常在红柳丛下吃简单的午餐,在沙丘顶上观望远处绿油油的沙蒿,偶尔在丘间地还能遇到一两只兔子,眼睛仔细点,还能捡到几片打磨的不错的石器,运气再好点,还能在丘间地出露的棕黑色的古土壤上发现几枚印着“开元通宝”或者“庆历重宝”的铜钱或者锈迹斑斑的铁钱。印象最深的就是毛乌素的干河道和他残留的小湖泊。这些古河道造就的景观使得毛乌素沙地的景观丰富起来,也使得我们这次科考之旅不是那么荒凉和乏味。 Figure 2 毛乌素考察照片 我后来一直想弄明白为什么这片沙地的景观这么丰富。于是我们就尝试使用一点专业手段和分析,来解答心中的困惑。我需要一张毛乌素沙地的景观图,我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完成这个任务。我当然想知道为什么气候差别不是特别大的地方,沙丘和植被共存?为什么这里是连绵的沙丘,不远处就是绿油油的草场和农田?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会掷骰子,宇宙自有其规律。我想大自然的现象也是这样,我们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背后都有一只规律的大手操纵着。于千丝万缕中抽丝剥茧理出一点头绪使得一切合情合理,这就是我理解的科学。所以爱因斯坦需要质能方程那样简洁的公式来表达宇宙,他更想找到统一场论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美。 我们完成了毛乌素的景观图后发现他的流动沙丘主要集中在西部降水量比较低的地方。而东部还主要是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这和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那就是沙丘发育在较为干旱的地方,较湿润的地方植被生长茂盛,保护了裸露土地的风蚀,降低了风沙堆积形成沙丘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中国的沙漠大体上分布在干旱区的原因之一。 Figure 3 毛乌素景观地貌图及其比例(Liang and Yang, 2016) 我们又通过一个叫做“地理探测器”的统计模型对毛乌素沙地这种复杂的景观地貌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简单地说,这个模型就是做“亲子鉴定”。毛乌素的景观就像是一个孩子,她的父母可能是降水、温度、下伏地形、风况、水系、下伏基岩……我通过统计他们的相似程度来判定谁最可能是她的父母。发现都写在了我们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CATENA的文章里( Liang Yang,2016 ) ,大概意思就是说,降水和温度的组合决定了这里景观分布的体型,水系和地形决定了长相,而人类活动的扰动决定了细节。专业一点就是不同尺度的景观分布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当然,她的景观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这也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受到各种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也是我最想讲述的“秘密”。毛乌素沙地的位置处于季风区边缘,大概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上,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长久以来她成为沙漠化研究的宠儿。过去的几十年很多学者一直争论她的沙漠化过程到底是人为的还是一种自然过程。这牵涉到如何去治理这里的沙漠化问题。通常是通过统计时间序列上沙漠化面积变化和一些气象因素、人为因素的对应关系来论证这里沙漠化的控制因素。但是这里面有好几个不确定性,比如沙漠化面积统计的准确程度问题,比如沙漠化的滞后性问题。这些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空间对比来解决时间序列的不确定性。我们结合毛乌素沙地近三十多年来的植被遥感监测,发现从1981年到2005年,毛乌素的东部植被显著转好,而西部基本上没有变化。并且这个分界线十分诡异: a. 它基本上和陕西-内蒙边界重合; b. 它距离长城大约30公里(文献记载明清两代毛乌素的移民实边开垦北界大概就是长城向外推30公里); c. 它和~280 mm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 巧合的是,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280mm降水量线以东,沙丘率有所增加。就是降水量大于280 mm后,随着降水量增大,沙丘反而增多了,这种景观分布状态和它的气候背景很不谐调。而280 mm以东,从1981年至2005年这二十年来也是植被增长最显著的区域。280 mm以西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巧合吗?上帝不会掷骰子! Figure 4 毛乌素植被变化及古遗迹分布 (绿色圆点表示植被显著转好) (Liang Yang, 2016) 我们通过历史文献调查,发现了这个分界线的秘密,它大概就是明清两代毛乌素移民实边开垦荒地的北界!也就是实际上的农牧分界线。这就是说,之所以其东部沙丘率增高,是因为农业活动。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利用退耕、飞播等政策来对抗沙漠化,这里农耕用地急剧减少,再加上整个 北半球风速降低,所以曾经遭受人为破坏而沙漠化的东部迅速响应,植被先于西部恢复了。而西部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这里本来降水量低,缺少水分,植被状况差,这是气候背景导致的。随着风速进一步降低或者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人类农业活动的停止,甚至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从2005年到2013年,整个毛乌素的植被都显著好转。东西部先表现出的这种不同步变化表明沙地东部的景观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是明清以来 垦荒的直接结果。而西部却一直在一种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只有当气候状况发生变化时,西部才会缓慢响应。而东部依赖于人类扰动的停止。 这种例子也曾出现在埃及-以色列边界上。当以色列的人类扰动于1982年停止后,其沙化土地迅速恢复,与埃及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前有美国科学家研究毛乌素时认为毛乌素近几十年来植被显著好转是因为风速降低,应该是片面的,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2005年以前植被好转只发生在东部,而西部几乎没有变化。还是那句话,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就是我所破解的毛乌素的秘密。 2016年7月1日晚于二连浩特 注:本文观点来自于我和导师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 CATENA 上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链接 1 Liang, P., Yang, X.,2016.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Catena 145, 321-333. (地理探测器官网链接) 链接 2 Liang, P., Yang, X.,2016.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Catena 145, 321-333. (ResearchGate 链接 ) 链接3 Liang, P., Yang, X.,2016.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Catena 145, 321-333 . ( ScienceDirect 链接)
个人分类: 地理行思|1871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全球沙漠化的原因与过度开发
热度 2 杨学祥 2013-10-4 14:46
全球沙漠化的原因与过度开发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词 淡水危机,沙漠化,全球变化,环境污染,经济利益。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曾使世界震惊。他们从人口、资金、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方面得出结论,人类社会将在 20 世纪末或 21 世纪初达到增长的极限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的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 2075 年前耗光。如果全球人类都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浪费的话,那么地球人需要立即找到两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才能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据统计,各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全球生态系统自 1970 年以来已减少 1/3 (科学新闻周刊。 2000 ,第 46 期, 21 页。)人类期望科技进步能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量,但是环境的深度恶化使人类面临更严重的挑战 。 人类活动加剧土地沙漠化 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京城的东迁而东进,也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须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措施。扩大地表蓄水面积,提高地下水位(可采用渗水井回灌的方法在河的上游实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大陆的蓄水能力),增加森林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的有效方法 。科学家认为,由于人类侵入地球的全部空间而发生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有可能使人类失去自身的生存基础而自我毁灭,要想得到安全就要使所有与维持我们生命有关的东西都有富余。我们用了大陆上几乎一半的可靠供水量,而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技术失控和开发过度可以使人类走向毁灭,核武器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另一种就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大量生物灭绝。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流归大海,它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也最终导致地表水的大量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逐渐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土地沙漠化却同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土地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于洪水的胜利。人类还远没有到为自己的创造大唱赞歌的时候,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 。 黄河断流始于本世纪 70 年代。 1991 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 1997 年断流达 224 天,断流距离为 700 公里 。黄河水 90% 用于农业,近年的耗水量已经达到 488 × 10 6 m 3 。这将对北方农业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新疆境内 50 年代 5km 2 以上湖泊总面积为 9700km 2 ,至 80 年代初 1km 2 以上的湖泊总面积仅 4628km 2 ,缩减了一半多,相应地水量减少约 50 亿 m 3 。内蒙古全区 50 年代初 1km 2 以上湖泊总面积为 5261km 2 , 80 年代初缩减为 4244km 2 ,减少了近 1/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疆一些湖泊的干涸,其中著明者为罗布泊,直到 1950 年其面积尚有 3006km 2 , 1964 年完全干涸。上述湖泊的干涸有其气候变干的大背景,也有灌溉农业发展等人为活动的多方面因素 。 在西部干旱区,通过对自然水系的人工化,提高了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由于许多措施的失当,也带来了河流缩短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等问题。许多河流断流已成为西部干旱区的普遍问题。如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由四大支流补给变为两大支流补给,并且自铁干里克以下完全断流,河道缩短了近 300km 。大量引水也带来了湖泊面貌的极大变化。如新疆建起了 482 座水库,总库容为 61 亿 m 3 ,水域面积近 2000km 2 ,但这也导致新疆的湖泊面积由 9700km 2 缩减至 4748km 2 ,丧失近 5000km 2 。罗布泊、玛纳斯湖、艾丁湖、台特马湖等许多著名湖泊相继消失,艾比湖也由 302km 2 锐减至 23.6km 2 ,接近消亡边缘。大量的湖泊干涸或缩小,自然带来湖区和湖周大范围的沙漠化 。水库与湿地沼泽相比,缺少漂浮植物和芦苇等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保护—一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减少水分蒸发。水库和自然湖泊的易位是得不偿失的。 位于中亚干旱区的咸海地区,在前苏联的农业生产上却居于重要地位,其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 95% ,水果占 1/3 ,蔬菜占 1/4 ,稻谷占 40% 。由于气候干旱, 90% 的农田依靠灌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入流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挖掘了一系列的运河以引水灌溉,水浇地从 50 年代的 290 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 750 万公顷,引水量每年达几十万立方公里。入海水量的大量减少使近 30 年咸海面积缩减了 40% ,贮水量减少了 67% ,海平面下降了 14m ,海水退缩后使 30000km 2 的海底出露,变为沙漠,使原有几千人口的沿海城镇穆伊纳克和阿拉尔斯克处于风沙包围之中,入海两条大河三角洲的湖沼消失,当地 70%~80% 的动物灭绝。随着海水容量的减少,水中含盐量增加 2 倍,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本地鱼种已完全绝迹,渔业也随之调零。干涸海底的含盐尘土被风吹扬至附近的农田,使作物减产。农民为了维持农作物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许多疾病的流行,据报导象传染性肝炎、伤寒、黄疸、肠道感染和癌症等病例均明显增多。大风还把灰尘、盐分和风干了的农药颗粒吹扬至几百公里以外,西达黑海,北达北极圈内。盐分与农药颗粒随雨水降落,所到之处,作物、草地牧场、森林和野生生物均受其影响。咸海缩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前苏联有的官员也承认,这比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要坏 10 倍 。这是人类抗小灾致大灾的典型实例。 2004 年 6 月 2 日,在约旦的水资源管理大会上,与会专家发出了严重警告:如果死海现在的情形仍然得不到改善,那么死海将在 50 年内在地球上消失。专家们还呼吁国际组织援助约旦和以色列,拯救这些地区珍贵的水资源。死海是世界上最咸的水源,所处的位置也是地球上的最低点。在过去的 20 年里,由于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引流工程,死海每年下降 3.3 英尺。约旦专家提出了一项解决方案。那就是在以色列和约旦的边境修一条运河,将红海的水引过来。红海位于死海所处的流域的末端,但海拔相差很大,红海的海拔高度为 1500 多英尺,这样,红海流入的水会将死海的海拔提高 。 自然界的旱涝灾害时往往是交替循环发生的。 Hosie 统计我国自 620 年至 1643 年,共 1023 年间,受旱灾约 612 年。竺可桢统计我国本部 18 个省自公元 1 世纪至 19 世纪,水灾共 658 次,旱灾共 1013 次。陈达统计我国自公元前 206 年至 1936 年,共 2142 年间有 1031 年水灾,计每百年有 48 年水灾;又在同时期有 1060 年旱灾,计每百年有 49 年旱灾。邓拓统计我国自公元前 206 年到 1936 年,灾害 5150 次,平均每 4 个月强便有一次,其中,旱灾 1035 次,平均每 2 年强便有一次;水灾 1037 次,平均每约 2 年便有一次。英国科学史家 Joseph Needham (李约瑟)对我国灾荒的统计结论是:“中国每六年有一次农业失败,每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在过去两千一百多年间,中国共计有一千六百多次大水灾,一千三百多次大旱灾,很多时候旱灾及水灾会在不同地区同时出现。”统计表明,死亡千人以上的大灾,在宋元时期每 6~7 年一次;明代 3 年一次;中华民国时期每年平均发生 1.5 次,可见自然灾害的频度随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而在逐代升高 。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的趋势不可忽视。 从全球降水总量每年大致不变出发,由于降水量在时间上地域上分布不均,从而形成一个地区的旱涝灾害相继发生,旱涝时期降水量的平均值等于常年降水量。上述统计结果支持这一观点。问题在于:人类在涝年把淡水当作废物白白排进大海,旱年则水贵于油无处寻觅。如何保存淡水资源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西部干旱区是中国主要的沙漠区,沙漠化的扩展一直在延续中。新疆沙漠化年净增 8300 公顷 ;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年净增 1400 公顷 以上;河西走廊黑河下游,沙漠化速率,从 1960 年代至 1990 年代,由 5.0% 上升到 6.8% 。随着西部沙漠的东扩,中国北方的干旱和沙尘暴日益加剧,科学的宏观的综合的灾害经济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不可避免。 人类知识结构与价值观的更新 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 “ 利重于道 ” 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癌症的增加、艾滋病的蔓延,精神病和残疾人的增加,毒品、黄色录像的泛滥,暴力和犯罪的剧增(特别是计算机犯罪),假币假货的制造,贫富差别悬殊,表明这种价值观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破坏人类本身的心态平衡。技术失控与开发过度带来更高层次的风险,如核武器扩散,反弹道导弹协议的破坏,巴以冲突的加剧,恐怖活动愈演愈烈,计算机病毒危害的全球化,淡水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物种多样性的消失,转基因食品与英国疯牛病,克隆技术与伦理道德,人工速成物种在品质上的下降和异变风险,白色垃圾与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破坏地表植被加速沙漠化等等。相反,古老的东方文化更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和“重道轻利”的自然唯物主义思想。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使人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与他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不是通过军事侵入,不是依靠经济扩张,这种思想逐渐同化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形成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统一的东方文明。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是世界上所有处于北纬 30 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中国古人的伟大生态农业工程 — 都江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依靠惊人的知识和智慧,都江堰保证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可获得生态农业世界第一的称号。这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继承与发展这些宝贵遗产与优良传统,中国科技工作者就会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取得创新的成果。盲目追随西方流行观点只能造成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我们必须在吸收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认真研究和总结本民族科学发展的历史,提出适合中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照搬西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经验,这不仅有失民族尊严,而且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背道而驰。 国内外工业化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实例不胜枚举,认真汲取经验教训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亚洲开发银行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罗富·泽留斯指出 ,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1997 年新兴亚洲研究》和《 2000 年亚洲环境展望》描绘了亚洲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令人警醒的情景。过去 30 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 1/3 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 到 2025 年,预计亚洲的城市化将十分显著,城市人口将有 25 亿,占世界人口的 55% 。我们今天看到的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造成严重的住房短缺,给已经过度紧张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带来压力。这种迁移还增加公路上汽车的数量,加剧许多地方由于重工业发展和染料使用已经达到临界水平的空气污染。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重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甚至甘当西方工业排污纳垢之地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不能不看到,与西方的民主与人权一样,西方的科学也代表着西方最大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观念。这是生态环境依旧恶化,环境保护误入歧途的原因。一个明显的事例是,在发生埃森石油公司瓦尔得兹号油轮原油泄漏灾难七年之后,威廉王子海湾正在恢复,但是这次漏油所造成的科学上的问题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陪审员在这场高达 50 亿美元的惩罚性审判中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科学”结论 。 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人们认识到搽在脸上和头上的遮盖粉底霜和染发剂是以失去餐桌上自然生殖的海鲜美味为代价,或许会有另外一种选择。人类还必须重视地球科学知识,减少对江海河湖和大气的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纯净安全的青山绿水和蓝天。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是,与空间技术、军事技术、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相对照,人类在防止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方面依然无能为力。因为在“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利润至上的社会中,自然资源与环境受到最大程度的破坏,已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上帝 — 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界不再造福,只会惩罚。人类只能自己救自己 。集中一切现代化科技力量,全面改善人类现存的生态环境,已是当前燃眉之急。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和海平面上升更是急中之急。 过度开发导致人类与水源争夺生存之地,人进水退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迁,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措施 。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国内典型证据 ,咸海地区的沙漠化就是国外的典型证据 。 参考文献 1. 潮汐。双刃剑效应:直面高科技进步。发现。 2001 ,( 1 ): 30~31 2. 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 2001 年 9 月 4 日 第 6 版。 3. 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 21 ( 1 ): 15~23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 158~160 5. 周光召。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科学, 1999 , 51 ( 1 ): 3~8 6. 黄润华,贾振邦。环境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 125 , 139~143 7. 叶民权,胡文康。中国西部的沙漠化问题。科学, 2001 , 53 ( 2 ): 40~43 8. 天石 / 悠悠。世界最咸水源死海未来 50 年内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2004 年 06 月 03 日 11 时 02 分 来源 : 新华报业网。 http://news.tom.com/1003/200463-964884.html 9. 高文学 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 461 , 472 10. 罗富·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人民政协报 , 2001 年 9 月 4 日 , “ 21 世纪论坛”特刊 ,7 版 11. Marguerite Holloway. 生态学发展趋势 : 求教于科学 . 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 . 1997,(2):46~52 12.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6 ( 8 ): 1003~1005 13. 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来源:光明网,时间: 2011 年 5 月 26 日 10:58 大学网。 http://www.haodaxue.net/html/25/n-422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17 次阅读|4 个评论
河北百万亩防护林枯死:关注南旱北涝的蓄水时机
热度 2 杨学祥 2013-9-6 04:37
河北百万亩防护林枯死:关注南旱北涝的蓄水时机 杨学祥 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而“服役”约40年的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已严重老化,在一些国营生态公益林场,杨树因过熟已经大面积干枯死去。据林业部门介绍,坝上地区百万亩防护林的衰老死亡,主要原因是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 逢洪排涝,遇旱掘井,这是人类的短视行为,从此陷入缺水的恶性循环。尽一切可能扩大地表的蓄水空间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措施。利用沼泽、湖泊、湿地、河道、沟渠、水塘、水库、水窖、地下室、地下空间蓄存雨水,是解决干旱的有效方法。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害怕洪水泛滥。无论是堵塞还是疏导,无论是修筑大堤,还是挖掘运河,人们总是期盼着泽国变成万顷良田。可是蓦然回首,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水资源是如此的匮乏。送走了滔滔东去的河水,我们却不得不忍受干旱的折磨。我们希望奔腾而来的洪水,远离我们的家园。可是,我们不知道,现在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园。是人类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排干了湖泊,放走了洪水,可是,却不得不忍受着干旱。面对西南地区大规模干旱,我们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曾经弃置不用的宝贵洪水资源,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我在2004年4月2日指出,自然补水的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们曾指出,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地方政府如果不在蓄水防旱上有所作为,长期的旱灾威胁就不可避免。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些地方却要发展“井旁经济”,科盲带给经济发展的是巨大的破坏作用 。伴随地下水的枯竭,井旁经济必然破产,古今中外,案例无数。 我们在2005年1月31日至出,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 。 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 。 逢洪排涝,遇旱挖井,这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拆了东墙补西墙,到头来小利换来大弊,形成恶性循环。逢洪蓄水才能遇旱不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相关报道: 河北百万亩防护林枯死 沙尘或将威胁京津 2013年09月06日01:08 第一财经日报 我有话说(13人参与)   8月21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张化线一侧的杨树林,一棵已经枯死的杨树树皮很容易被揭开。   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而“服役”约40年的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已严重老化,在一些国营生态公益林场,杨树因过熟已经大面积干枯死去。   据林业部门介绍,坝上地区百万亩防护林的衰老死亡,主要原因是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百万亩杨树防护林在不远的将来会不复存在,不仅坝上地区800万亩牧场、良田面临沙化侵蚀的危险,而且由此带来的沙尘也威胁着距离坝上地区仅200多公里的京津两市。 http://news.sina.com.cn/c/2013-09-06/010828143670.shtml 逢洪排涝,遇旱掘井,这是人类的短视行为,从此陷入缺水的恶性循环。尽一切可能扩大地表的蓄水空间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措施。利用沼泽、湖泊、湿地、河道、沟渠、水塘、水库、水窖、地下室、地下空间蓄存雨水,是解决干旱的有效方法。 我们的这一科学观点得到社会舆论的响应: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害怕洪水泛滥。无论是堵塞还是疏导,无论是修筑大堤,还是挖掘运河,人们总是期盼着泽国变成万顷良田。可是蓦然回首,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水资源是如此的匮乏。送走了滔滔东去的河水,我们却不得不忍受干旱的折磨。我们希望奔腾而来的洪水,远离我们的家园。可是,我们不知道,现在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园。是人类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排干了湖泊,放走了洪水,可是,却不得不忍受着干旱。面对西南地区大规模干旱,我们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曾经弃置不用的宝贵洪水资源,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在长江大河上修建水坝,是人类文明必然的选择 。 我在2004年4月2日指出,自然补水的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们曾指出,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地方政府如果不在蓄水防旱上有所作为,长期的旱灾威胁就不可避免。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些地方却要发展“井旁经济”,科盲带给经济发展的是巨大的破坏作用 。伴随地下水的枯竭,井旁经济必然破产,古今中外,案例无数。 我们在2005年1月31日至出,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 。 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 。 逢洪排涝,遇旱挖井,这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拆了东墙补西墙,到头来小利换来大弊,形成恶性循环。逢洪蓄水才能遇旱不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2. 赵春晖。专家称数千年前罗布泊曾是个面积广大的淡水湖。2005年03月27日21时51分。来源:新华网。 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5327-1988910.html 3. 董永彪。罗布泊干涸时间有新说 美军用卫星图片最新解密。2005-3-23 18:43:00http://www.xjnews.com.cn/news/2005-3-23/2005323184233.htm 4. 陈毓川,张之一,项礼文,等.  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17,165, 185,204. 5. 杨学祥. 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换及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科技快报) 2000,6(7):878~880 6. Sarah Simpson,撒哈拉的沙漠化,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2000,(1):70 7.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8. 任振球. 全球变化. 科学出版社. 1990, 193~213. 9. 湯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1998,28(5):463~468 10. 马宗晋,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99~102 11. 高庆华,张业成,张春山. 论我国洪涝灾害不断加剧的地质环境因素. 见:邓乃恭, 雷偉志主編,大陸構造及陸内變形暨第六屆全國地質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地質出版社。1999。180~184 12.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13.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 51(1):46~48 14.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15. 杨学祥。玛雅人“长历法”的科学意义:并非世界末日。发表于 2010-4-8 17:43: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080 16.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4):49-55 17. 杨学祥,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18.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19.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158~160. 20.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沙漠化的地球轨道周期。上传日期:2005-3-30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159.htm 21. 干旱与治水。2010年04月09日02:30 正义网-检察日报。 http://news.sina.com.cn/o/2010-04-09/023017342993s.shtml 22. 杨学祥。旱涝灾害交替考验人工调控能力。 2005-8-4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493.html 23. 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24. 杨学祥,杨冬红。解决中国北方干旱问题的百年机遇。2005-1-31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834.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54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86 次阅读|3 个评论
阅读有感——戈壁魂
lishuangshuang 2012-4-19 22:19
今天看了一篇散文赵丽宏的《戈壁魂》,颇有感触: 1、沙漠工作条件艰苦呀! 2、不但工作条件艰苦,还要耐得住寂寞。 3、我们的沙漠工作者,治沙科研工作者,也可称之为沙漠魂,他们也是值得尊敬的! 4、荒漠化,值得关注。 5、近年来荒漠化逆转,其驱动机制是什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作用又是怎样? 《戈壁魂》 ——赵丽宏 起风了。狂风从四面八方旋起来.在空旷的大戈壁上搅缠着.碰撞着,奔驰着,发出震天撼地的呼啸。狂风卷起遮天的黄尘,世界霎时间显得一片昏暗…… 坐在西行的列车上,看着这突然发作的狂风,心里真有点发毛:刚才还是烈日晴空呢!在江南,即便是十二级台风,也没有这么厉害,车窗外这风,仿佛能摧毁一切。谁也无法想象这荒凉的戈壁滩有多大。 “好大的风!”乘客们惊叫着,急急忙忙地关车窗。 “这风算什么,小意思!”坐在我对面的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却满脸不在乎的神色,不慌不忙地卷他的莫合烟。 我忍不住问了一句:“这么厉害的风,还是小意思?” 老人点燃了奠合烟,吸了一口,然后一边捋着嘴上那两绺大胡子,一边吐着烟,只是看着我笑。过了一会,他突然伸出拳头,眉飞色舞地说:“瞧,这么大的石头,吹得飞起来,像小炮弹,啪地打穿两层玻璃,飞进车厢里来,打得你头破血流。玻璃不碎,就一个洞洞。这样的风,才叫大风呢!”他用莫合烟指了指黄尘弥漫的窗外,轻蔑地摇了摇头,“这风,小意思。这里是出名的风库嘛!” 老人讲得绘声绘色,邻座的几个乘客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他的话环没完.“还有更厉害的——停在站上的货车.有一次让风刮得出了轨,翻倒在铁道旁……”有几个乘客下意识地用手紧抓住椅背.仿佛列车马上就会被大风刮倒。 我看看窗外,依然是黄尘飞扬的无边无际的大戈壁。一个小站呼地闪过去,一位铁路工人,伫立在站台上向列车挥动着小旗,火车开得太快,看不清他的脸,好像是个年轻人。这小站我却看清楚了.几间矮小的房子,孤零零地,周围连棵小树也没有。 我突然为这些铁路工人担忧起来——在这种荒无人迹的小站上。在这样铺天盖地的狂风里,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呢? 火车停在吐鲁番,正巧,上来一位穿铁路制服的年轻人,就坐在我边上。我和他攀谈起来。小伙子在吐鲁番以东的一个小站上工作,实际年龄才二十出头。他挺能说,谈起自己的工作,竟然兴致勃勃。你听听: “寂寞?枯燥?当然啦,大概没有比我们更枯燥寂寞了,守着一个小站,出门就是大戈壁,只有火辣辣的太阳和凶狠的大风陪着我们。不过嘛,说不寂寞也不寂寞,你想想,每天来来往往要经过多少列车?车上的人对你挥挥手,笑一笑,打一声招呼,那种快乐呀。你们恐怕尝不到。有时真想让列车在站上多停一会儿,看看车窗里那许多陌生的面孔,也让人觉得舒服。可是不行,总是那么几分钟,这时候心里就想:不要紧,还有下一班车。假如列车真的停在站上走不了,那就糟啦,我们的工作出毛病啦。非被车上的人们骂不可。我在这个小站干了两年了,还从来没有出过毛病呢!” 小伙子笑嘻嘻地说着,漫不经心的口气里,流溢出强烈的自豪感: 不容易?当然不容易!干我们这一行,不是硬汉子不行。这无边无际的大戈壁滩,说风就风,说晴就晴。夏天在大太阳底下.能遮遮荫的,只有一根电线杆,人,只能跟着电线杆的影子转。一班值下来,能熬出一身油来!大风天就有意思啦,石头被吹得满天飞,人站在地上,就像只风筝一样要飘起来。不过不要紧,有办法,用皮带把自己绑在电线杆上…… “给你说个故事吧:一男一女——一对小夫妻,同在一个戈壁小站工作,还有了一个娃娃。可他们挺安心,为什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嘛!一年冬天,冷到零下三四十度。那天早晨正好轮到那男的值班,一列客车来了,得扳道岔,可是怎么也扳不动,一看,不好,道岔给冻住啦!客车的呜呜声已经随风飘来,没有多少H,tl司了,道岔不扳过去,客车就会撞到停着的一列货车上,那就要出大娄子!那男的急了,一边拼命扳,一边大声喊。女的出来了,手里还抱着娃娃,一看情况紧急,把孩子往皮袄里一裹,放在站台上就奔了上去。小夫妻俩拼死拼活,总算 把道岔扳了过去。可是回头一看.娃娃不见啦?” “娃娃哪里去了?”一位乘客着急地问。 小伙子依然微笑着,不慌不忙地回答:“孩子当然没有丢,被大风吹得移动了五六米。还好,皮袄裹着,时间也不长,他们抱起孩子,小家伙还在哇哇哭呢。” 小伙子大概说得有点累了,从背包里掏出一本翻旧了的《收获》,埋头看起来,再也不做声。 乘客们也都沉默了。对面那维吾尔族老人抽着莫合烟,呆呆地望着车窗外,仿佛要在漫天风沙中寻找一些什么。 我的心里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小伙子讲的那些话,在脑海里翻腾着,回荡着,化成了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画:烈日下冒烟的大戈壁。 风暴中的呐喊、汽笛、婴儿的啼哭,绿灯在黑夜中沉着地一闪一闪…… 类似的生活,我也亲眼目睹过。就在几天前,我坐汽车经过戈壁滩,烈日高悬,汽车就像行驶在一个高温炉膛之中,酷热难忍。没想到,在戈壁深处,竞有一支筑路队顶着烈日在那里抢修一段损坏的公路。筑路队中间有汉族工人,也有维吾尔族尔人,还有几位年轻的姑娘。他们喘着气,流着汗,不停地抡动铁锹往路面上撒碎石子,喷冒着青烟的沥青,那样子像是在打仗。我坐在车上看看也替他们看出一身汗来。虽说只是一晃而过,那情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 风,平息了。窗外又是一片晴空。铁路两旁出现了一些绿色:骆驼刺、红柳、白杨,并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房屋闪过,维吾尔族的孩子在路边向火车挥手…… 终于驶出大戈壁了! 坐在我边上的那位年轻的铁路工人,依然专心地读着手中的《收获》。在他工作的那个小站上,他大概也靠着阅读书刊度过了许多漫长而又寂寞的时光……一种无法形容的敬意,在我的心中升起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地在大戈壁深处辛勤工作的人们,使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有了生气,有了通向绿洲的坦途。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我的脑海里,赫然涌出一个诗的题日来:戈壁魂! 赵丽宏著.《记忆和遐想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06.
4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气候已经沙漠化
sheep021 2011-2-24 10:02
全球气候变化成了热点,但说法不一:有变暖说,有变冷说。纵观一年气候,常常是夏天说【千年极热】,冬天说【千年极寒】,变化万千的气候,让部分主流气候专家们彻底【言语错乱】,不知所以。 本博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已经沙漠化。 1 什么是沙漠化气候? 1) 变化迅速,温差大。白天极热,夜晚极寒。“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沙漠气候的真是写照。我甚至听说内蒙古某地(??沟),白天也会忽热忽寒。当地有个形象说法是:冻死一头牛,12把快刀紧割慢割,还没分割完,肉已经臭了。可见气温变化之迅速。 2)有雨则涝,无雨则旱 沙漠地带,上下不通,气候干燥,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地下无水,或者地下水可能很浅,但水蒸发不出来,所以气候干燥。 2为何会沙漠化 成因可能很复杂,水、植物等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能量(水气)出入障碍”,就像人皮肤上长牛皮癣的地方一样,多因“气血流布,升降出入异常”所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地球和人体是一个道理。 这方面杨学祥老师是专家。曾有过论述。 3 如何治理沙漠化 减少水的消耗,扩大地表蓄水能力(河流、湖泊)、植树造林等等,实在不行,就种草,耐旱的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推荐——沙漠化系列专著
ralphwen 2010-7-20 11:59
最近,一直忙于有关沙漠化著作的编辑工作。现将新书呈现给各位。 第一本是《西藏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作者近20年的科研工作总结,包含着第一手的数据,编著团队包括中科院寒旱所、中山大学、佛山大学、北师大、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老师。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形成、分布、发展和防治模式的科学专著。由李森、杨萍、董玉祥等多位专家根据近 20 年来科学考察、试验示范和综合研究成果,结合生产实践撰写而成。全书共 14 章,内容包括高原沙漠化土地特征及其分类分级,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发展演变态势,土地沙漠化的地质过程和现代过程, 沙漠化形成演变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沙漠化未来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沙漠化防 治战略与对策,沙漠化防治区划与总体布局,沙漠化防治的优化模式与技术体系, 藏南、藏北、阿里、藏东南等 4 个区域土地沙漠化及其综合防治,以及西藏沙漠化 GIS 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全书内容系统全面,资料丰富,思路新颖,理论依据充分,治理模式科学,是展现我国区域沙漠化学科研究的总结性学术专著。 在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 可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建设和防治土地沙漠化工程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可为我国北方和全球其他地区沙漠化防治提供经验与借鉴。 本书可供地学、环境、生态、防沙治沙和国土规划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部门有关人员使用,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荒漠化防治专业、生态专业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第二本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研究》,作者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钱亦兵研究员。作者在近20年中,一直致力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研究工作,这部专著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 全书系统论述了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环境特征。书中介绍了准噶尔盆地的古地理轮廓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描述了沙漠中主要沙丘类型及分布;揭示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物质的沉积学特征和风沙土的理化性状;探讨了沙漠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并基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沙漠近2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总结了沙漠植被恢复重建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沙漠环境保护对策。 本书可供从事干旱地区及沙漠研究工作的地理、地质、林业、水利、农业、环境与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生产管理人员与领导干部,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大范围野外调查、采样和植被参数测度,获得一批原始科学数据。利用地理学、沉积学、土壤学、植物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多方位地系统地论述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环境特征,为丰富我国沙漠科学的基本理论提供实例,为沙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风沙危害的防治和沙漠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分类: 随笔|7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南干旱:我们在重复着同一个历史悲剧?
杨学祥 2010-3-24 05:46
西南干旱:我们在重复着同一个历史悲剧? 杨学祥   中新网 3 月 23 日 电 综合报道,由于未来一段时间仍无有效降水,中国西南地区的旱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其干旱区域已延伸至湖南湘西地区,受其影响,长江上游已出现罕见的枯水位。此次罕见旱灾引发各界关注,有媒体认为,西南大旱暴露出来的人祸因素应引起重视。干旱成因:降水少气温高也不乏人祸因素   矫梅燕介绍,西南地区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目前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 1950 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新京报的评论文章认为,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往往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有紧密的联系。文章认为,此次西南旱灾中的一些人祸因素的蛛丝马迹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方面,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 另外,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密集上马,这将对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并且,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这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 。 过度利用水资源,砍伐森林导致生态恶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悲剧不能忘记。 对新疆罗布泊考察的中国土壤地理专家认为,在数千年以前,罗布泊曾是一个面积广大的淡水湖。塔里木河古三角洲前缘,由西南向东北、由高到低有 3 个湖盆,分别是台特玛湖、喀拉库顺湖和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这 3 个湖盆之间曾有水道相连。通常所说的罗布泊,是指这一地区最低的大耳朵湖区。由于湖水大量蒸发而盐分不断聚积,罗布泊变成寸草不生的盐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区土壤盐渍化中比例尺调查图新法探索课题组的一份实地调查报告显示,罗布泊大耳朵干涸湖盆盐壳下 1 米 至 1 . 3 米 深处,有着 20 厘米 厚的灰黑色淤泥层。通过对 5 个剖面淤泥层的碳十四测定,这些淤泥是 5000 年至 6000 年前有机物质的沉积。这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罗布泊曾是一个淡水湖,而且湖中水生植物茂盛;其后才经历了由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以至盐湖的演变过程 。 引人注目的是,大约 5500 年前,新到撒哈拉居住的牧民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气候的突袭。在几个世纪里,降水量急剧减少,苍翠的牧地退变为沙漠,牧民被迫另择栖息之地。许多科学家推想,由于 7000 年前到达撒哈拉的人类过度使用土地而使植被迅速消失。事实并非如此,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大约 9000 年以前降水量就开始减少。在那以前,地球在每年 6 月处于近日点,北半球处于热夏,南半球处于凉夏,强烈的季风给撒哈拉带来丰富的雨水;在那以后,即 5000 年前近日点在秋分,北半球逐渐变冷,使降水量急剧减少,到 1250 年近日点在冬至,南半球最暖,北半球最冷 。因为处于同一纬度,罗布泊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并为撒哈拉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以来的陆上冰体的融化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冷暖变化过程: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芬诺斯堪的亚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的融化始于 1350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间的冰融量也很少。南极冰盖的融化始于 18000 年前获 11000 年前,并延续到 5000-3000 年前,初期融化较快,之后越来越慢 。 18000 年前正是近日点由冬至向夏至进动时期,南半球逐渐变冷,北半球逐渐变暖,与现在相同, 10000 年前近日点到达夏至,处于北半球暖期高峰,北半球冰盖融化迅速。 10000 年前之后发生反向变化,南半球冰融持续,北半球冰融变少, 5000 年前近日点到达秋分,北半球急剧变冷,导致撒哈拉沙漠化和罗布泊湖急剧缩小。冰盖融化、撒哈拉沙漠化和罗布泊湖演化有明显的地球轨道周期。近日点进动周期为 2 万年,因此,目前的北半球变暖将持续 1 万年,重复 18000 年前的同样变暖过程 。 仅凭自然因素引起撒哈拉明显的沙漠化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摆脱干系,差不多 30% 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地球运转轨道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 。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迁,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 ,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措施 。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 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 土地沙漠化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类全方位侵入地球一切空间, 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使沼泽湿地干涸,加速土地沙漠化。相反,古老的东方文化更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和重道轻利的自然唯物主义思想。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使人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与他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不是通过军事侵入,不是依靠经济扩张,这种思想逐渐同化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形成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统一的东方文明。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是世界上所有处于北纬 30 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中国古人的伟大生态农业工程都江堰和山地梯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依靠惊人的知识和智慧,都江堰和山地梯田保证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可获得生态农业世界第一的称号。这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继承与发展这些宝贵遗产与优良传统, 減緩土地沙漠化才有可能和希望。 应该注意的是,风蚀造成的沙漠化和风飘流水造成的尘土和泥沙搬运过程是自然夷平作用的必然过程,是与造山作用相对应平衡的地质过程。过量减少水土流失会造成江河断流、入海口土地退缩、盐碱化、沿海水域营养结构失调和地壳均衡运动失衡等灾害。人类不可能杜绝土地沙漠化,只能把它限制在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定限度之内。技术失控和开发过度将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因此,应该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活动(特别是重大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避免盲目实践所造成的重大负面效应。砍伐森林、排水治洪加劇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应该引以为鉴。 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要承担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刘晓静西南旱区延伸至湖南 旱灾暴露人祸因素 ( 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3 日 06:34 。 http://news.sohu.com/20100323/n271020017.shtml 2. 董永彪。罗布泊干涸时间有新说 美军用卫星图片最新解密。 2005-3-23 18:43:00 。 http://www.xjnews.com.cn/news/2005-3-23/2005323184233.htm 3. Sarah Simpson 。撒哈拉的沙漠化,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2000 ,( 1 ): 70 4. 赵希涛,杨达源,等。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页。 5.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 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 2000 , ( 46 ): 18 6. 恩格斯 . 自然辩证法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1. 158~160. 7.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 , 6 ( 8 ): 1003~1005 8.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 21 ( 1 ): 15~2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075 次阅读|5 个评论
沙漠化的治理!
anhongyan99 2009-5-24 20:44
突发奇想! 沙漠化问题和生物入侵的问题一直令人头疼,那天突发奇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植物,或是培育出一种植物,它可以而且只能在沙漠中生活。在沙漠地区,沙漠的气候、土壤等都适合它的生存,而且没有天敌。通过满足生物入侵的条件,促使它在沙漠中入侵,从而改善沙漠化地区的恶劣环境。虽然这种方法会促使沙漠地区的本地种灭绝,但是在特定地区,它的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危害。 呵呵以治沙为根本嘛!!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3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2009-2-17 15:46
编者按: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 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5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发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 40 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 9 个县市 300 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 75% 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 100 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 2003 年 11 月 28 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 10 个乡镇 26.9 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2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11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 1/7 ,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 1000 立方米缺水标准的 1/3 ,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 300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 8 。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 372 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 305 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 21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4 万平方公里左右。    20 年来,北京人口由 800 万增至近 1400 万,国内生产总值从 300 多亿元增长到近 3000 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 6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 1997 年以来,河北省连续 7 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 230 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 170 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 2005 年和 2010 年仍将缺水 57.3 亿立方米和 61.8 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 30% 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发表网站:杨学祥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htm 附文: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03:52 东方网 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   北方大旱吗?某种意义上说,是北方农村大旱。   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农业虽被寄予关系到经济全局和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资源这方面,它远没有获得像城市和工业那样的话语权。   干旱的真相   旱情不在城区,在农村   关中粮仓陕西渭南市旱情紧急。2月3日,国家防总工作组抵达这里指导抗旱,2月4日,渭南启动二级抗旱应急响应。要不是几天后的一场人工降雨,渭南差点就启动了一级抗旱应急响应。   可是,对渭南城区市民来说,旱情并不在他们的生活里。入夜,美食一条街上,店家纷纷支出烤架和桌椅。按照二级抗旱应急响应,似乎应限制高耗水服务业,但在这条路的尽头,两家巨大的洗车行仍旧营业;城市大型地产项目信达广场前,喷泉水景如常流动   目前城市毫无影响,我们没有限制任何行业用水。渭南市自来水公司供水保障中心主任侯民喜说。   旱情不在城区,在农村。城郊的麦田里,土壤几乎成为粉尘,麦苗枯黄,有的因干旱还断了根。据统计,整个渭南市的作物受旱面积已增加到380万亩,重旱30万亩,是近10年来同期受旱面积最大的一年。   渭南市政府已紧急动员,要求浇地抗旱保丰收。但实际上,这场具有政治高度的粮食保卫战,战果并不理想,因为水大多被优先流向了城里,除了成本高昂的机井水,许多农村无水可用。临渭区东南城郊毕家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浇地?水给了城里自来水南水厂,怎么浇?   城市的通弊?   牺牲农村,水库搞农转非   陈家祥不做渠长好多年了,因为他管理的沋东渠已完全干涸。这条渠处在城区东郊,以前,农民靠此浇灌,每亩地成本仅有十七八元,但现在,他们只能把机井打到地下100多米深,浇地一小时费电18度,很多人干脆放弃了抗旱。在城区西郊,沋西渠的水渠已被很多人遗忘,它现在要么被城市下水道占用,要么沦为城市排污渠。   这两条曾经是渭南城区周边农村最重要的水道,都来自城区东南部的沋河水库。   水库不供农业灌溉已经多年了,水库管理站站长徐永乐说,虽然水库仍与下游乡村有供水量30万方的约定,但随着近年来旱情加重,库底淤塞,无法兼顾工业、城市与农业。   调配水资源还是要先保证城镇生活用水,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副主任马高祥说,先城市,保重点工业,然后才是农村。城市缺水,影响太大了。启动抗旱二级预警后,在渭南所辖的韩城市,中型水库薛峰水库已被叫停对农业的灌溉,以保证中心城市的供水。   沋河水库和薛峰水库的功能转向,在全球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的中国,并不罕见。在陕西延安、宝鸡、汉中、榆林、商洛等地,一批农业灌溉水库早已经转向城市供水。在北京,不仅把农业灌溉水库官厅、密云水库转为城市供水,更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紧急调水。   为此,北京水资源专家王建指出,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导致生态恶化、农业受旱的主要原因。   无奈的选择   水给了工业,幸好有污水灌溉   即便在起雾的阴天,沋西渠的气味仍然刺鼻,渠水也是怪异的深绿色。   周边村民猜测,其中有附近一家制药公司的排污;村里的吃水井仅离污水渠两米远,媒体报道说,近年来村子相继有9名年轻人患怪病、癌症去世,大家都怀疑与此有关。不过,在屡次投诉无效后,村里人还是把渠水往北引到地里,现在趁着旱情要浇地,就灌个百十亩!   据悉,渭南市共有水利工程81处,设计灌溉面积149.7万亩,而实际灌溉面积不足50万亩。由于资金困难,许多设施无力更新改造,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水成了农业的救命水。化肥厂不主张我们用,他们担心烧坏庄稼要担责任。污水沟下游种莲藕的菜农每次都要用试纸测渠水的酸碱度。不过仍有风险,有两次,白杨村村民武维扬嫌没浇透,浇第二遍的时候,麦苗就烧死了,亩产不到三百斤。村民们发现,污水灌溉的麦子颗粒不饱满,亩产量也比村子南边机井浇灌的低两百斤。   和大家一样,武维扬家通常把井水浇灌的麦子留下来自家吃,而污水灌溉的则卖出去,卖给城里人吃。   戏剧性对比   乡村缺水,城区造湖   前天下午1点,渭南市区三马路上农民自发的粮食市场,是城里少有的能听到干旱消息的地方。金融危机,本地的玉米运不出去,从去年秋天起,就降价到五毛多;现在,旱灾已带来粮食收购价上涨人们议论着。   陕西省粮食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后,支撑了全省经济20余年的快速增长,但在这之后,始终处于徘徊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挤占了农业用水。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丁东华指出,全省现状缺水21亿立方米,主要缺在农业。   然而,本月底,一个新的水景将出现在沋东灌区临近的沋河河道上。被衬砌防渗膜的河道,将被两道橡胶坝拦出一个湖面,注入沋河水库坝底水20多万方,成为城市的观水平台。这个水景每天要保持3万到4万方水量的循环简单换算,就是大水漫灌二三百亩地的水量。为防止干旱引起水景干涸,工人们正在马不停蹄地打出每天出水总共3600方的三眼机井,作为替补水源。   在地产引领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水景似乎成为某种精神图腾。即便处在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关中,渭南复制了南方沿海城市对水景的热衷。而戏剧性的是,不远处的郊区,麦地的干旱仍在持续。 来源:成都商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17/035217227763.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5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看中国沙漠化到什么程度了
热度 1 shareworld 2008-10-25 12:46
什么都不用说,对着这样的照片,只好心中默默地感慨:祖国,你什么时候能够绿起来? 上一篇博客:校内网:很好很强大?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578 下一篇博客:地图,下一个富足的金矿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583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1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