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育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育人

相关日志

研究生导学与培养的再思考
热度 4 zmpenguestc 2019-11-30 12:43
引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前两天参加了2019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研讨班,会上做了一个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的讲座。题目虽有些大,实质是讲述个人及团队16年来导学和育人故事。同时,也是见证和分享作为导师在导学和育人道路上一步步成长、成熟的实践历程。 95 后已成为在校研究生主流,今年实验室还招生了第一个00后研究生。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和以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富有激情,但缺乏规划与实干精神;个性突出,但缺乏团队大局意识等。 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有远大理想,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未来精英人才,是摆在每一个研究生导师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以下为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精简版)。 育人理念:师生共同成长 明确师生关系:雇佣还是合作? 丘成桐先生说过:“导师带研究生,不是培养,而是互相帮忙,一起开展研究。” 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师生共同成长”为第一宗旨,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与导学理念。 导学原则: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 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导师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进行思想和专业引领。具体措施包括: u 量身定制: 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充分把握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性;针对高低年级博、硕士定期发布科研选题。 u 规范训练: 鼓励学生深度挖掘文献的科学问题,力图经过连续的基础训练工作逐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和提升“听、说、读、写”科研新四会能力。 u 交流合作: “ 外引内培”的发展模式,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等。 u 导思+导学 导思 :做学生成长道上的领路人。 价值取向:着力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为人处事:先做人,后做事。 工作作风:勤奋、踏实、严谨、求实等。 导学 :旨在提升创新及学术能力。 定制培养:助力个性发展 力求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u 构筑“五位一体”导学模式 以本、硕、博、博后及导师构筑的人才金字塔结构,层与层之间以课题为纽带,形成自然的“传、帮、带”导学模式。 u 注重和助力个性发展 学术/菁英:侧重于数理基础及专业理论的培养和训练; 技术/卓工:侧重于光机电算一体化及应用。 结语 :导学与育人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导师的信心、爱心和耐心。作为师生共同体,在专业技术领域和学术殿堂里,方能处处感受到 “ 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 。 此所谓,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 《论语 · 先进》。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导师与导“思” 梦想感召奋斗,目标凝聚力量
个人分类: 桃李春风|14504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学里只崇尚“五子”不崇尚学术和育人是危险的
热度 2 After50 2019-2-28 20:05
大学里只崇尚“五子”不崇尚学术和育人是危险的 现在在很多 C 大学里,最热门的话题是“五子”:帽子(院士、千人、长江、四青等);牌子(诺奖、三大奖、最高奖等);影子( CNS 、 ESI 、高引学者、高引论文等);位子(学科排名、级别等,个人升迁、高就等);票子(大单项目、经费总数、换大钱成果、富豪校友等)。 “五子”登科啦,大学就功德圆满,佛光高照,世界一流,打遍天下无敌手,就可以走上利滚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了。 “五子”作为业界以外的人士看大学的指示还是可以的,但作为业内的管理者或是大学里的管理者的指挥棒来引领千军万马或树 FLAG ,特别是如果从上到下都以“五子”作为目标,那可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是本末倒置的。 大学里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学术和育人”,学术浓厚了,育人做好了,久而久之就可能“五子”登科。 如果普通大学的底层和很多人都去谈“五子”和奔“五子”,则学术“坑蒙拐骗”和“大跃进”、“放卫星”就不可避免了。 金字塔顶峰那几块石子是由庞大的基石支撑起来的,失去了大量的基石,也没有了金字塔。 学术和学科犹如生态圈,没有良好的学术和学科生态系统,就没有百花齐放的景象,学术和学科生态圈就会消失,再显眼的生物,最终也会消亡。 大学里要“五子登科”,须先从崇尚学术和育人开始。 如果上述还没说明白,那就提几个问题吧: ——大学里虽然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但绝大多数还是普通人。难道普通人就不能在大学呆了? ——大学里有各层次各类型的活,但绝大数人还是干普通日常事,没有这些人做事,大学的门就得关闭了。 ——“五子”都是以科研为主来评估的,大家都去追求“五子”,做顶级科研,谁来教书育人?没人把心思和时间放在育人上,会是什么局面? —— CNS 的学科非常有限,所有的人都去从事 CNS 的研究领域,那社会大多数需要的学科都没事啦?怎办? ——所有的人都去追求热点,传统、日常需要的学科就不要了?就不需要人才了? 哈哈,更多的不说了,大家都懂的。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22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海霞︱教育突围:育人·创新·成长
热度 4 张海霞 2019-1-24 10:39
【题记】 被 《任正非: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后穷孩子就会变成博士》 的讲话打动,一个企业家 竟然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大谈教育而且是基础教育,真的是高瞻远瞩的企业家,这是站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高度上看问题,投资教育就是为国家发展夯实最牢固的基础,为民族腾飞扎下最深厚的根系,为世界未来种下最美好的种子!作为教育工作者,真心敬佩任总,同时更是感谢任总,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不是为自己的企业唱赞歌而是为中国的教育鼓与呼!借此机会也从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谈中国的教育该如何突围。 张海霞︱教育突围:育人 ·创新·成长 之所以说是“ 教育突围 ”,是因为我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对教育的重视现在真的是做不到点子上,看似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要把教育搞上去,从国家到地方每年大会小会地讲、各种文件累积成山,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非常光鲜,各种评比和活动轰轰烈烈,再到每个家庭简直是为教育上刀山下火海一般地奋不顾身,其实是用光鲜亮丽和坚固无比的城池把“ 受教育的人 ”重重包围起来,让TA失去了自由呼吸和自然成长的机会!然而,真正的人才一定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自如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有着独立的思考并且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成长起来的!所以, 中国的教育要搞好,必须从现在这种铜墙铁壁一般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教育从成长的不同阶段来说主要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教育需要突围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下面逐一探讨。 1、基础教育的突围方向:育人而不是应试 南怀瑾老师说过,最近100年的教育目标全错了,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目标全是“谋生”,而不是“育人”!这句话不敢全部赞同,因为谋生也很重要,但是在中小学阶段,目前我们全社会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谋生”而是“应试”!从怀孕开始担心学区房、择校到辅导班,几乎是所有家庭的焦虑所在,才形成了《疯狂的黄庄》这样的极致教育癫狂!其实这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一件事“ 应试 ”!孩子必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才有可能在应试这条路上走得最风光!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最需要培养的健全人格、养成的良好习惯完全被压倒一切的分数所替代,家长最关注的就是 分数 (各种培训、辅导和择校的最终归宿),学校对家长和社会的终极交代也是 分数 (各种排名、升学率等等的最终体现),孩子的生活可以不自理(家长和孩子甚至还以此为荣)、孩子的性格可以很怪癖(各种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孩子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可以都忽略、孩子的精神状态永远是个不需要谈的话题! 所以,在孩子18岁之前几乎是全部注意力都在“分数和应试”这一表象上,对最需要关注的“成人”教育问题我们都视而不见,家庭教育缺失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和习惯以及基本社交的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学校教育则在树立孩子的三观以及心智成熟等方面上全线沦陷,所以,在目前片面强调应试的青少年教育中基本上是: 学习好是一俊遮百丑,学习差则是一丑毁所有! 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被学习好掩盖的各种不健全的问题会在长大后成为心理障碍,而学习差的很大一批则难以摆脱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 所以,基础教育的突围方向是要重视“ 育人 ”而不只是应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好三件事: 首先,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像任总说的 “小学教师应该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只有足够多高素质的基础教育老师从小规范和引导孩子,扎实基础,孩子们长大后才能走得更远; 其次,必须要“教育家长”,现在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来自家长,有人说中国式家庭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很对,所以,需要教育和引导家长,承担他们该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 再次,松绑各种基础教育的考核和评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必须承认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考核和评比都是拔苗助长的手段,让孩子和老师乃至学校丧失耐心,欲速则不达。 最后,拓宽评价标准和机制,淡化应试所形成的标准答案思维方式,我之前曾经说过“ 标准答案不可怕,可怕的是标准答案思维 ”,我们不可能取消中考、高考等考核选拔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选择多样化,在教育中要淡化标准答案思维方式。 我们的基础教育只有从这些方面突围,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格健全的人才,让更多的孩子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2、高等教育的突围方向:创新而不是谋生 中学毕业,孩子尽管从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在能力上还不是一个能够独挡一面的成年人,因此需要进入高等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提升和锤炼,为进入社会成为真正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做好准备。可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出了大问题的!可以说每个人说起来真的是都是血泪史:基础教育埋怨大学教育把他们教育出来的好孩子毁了,社会抱怨大学教育不出来好的员工,还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怎么培养不出来出类拔萃的人才,当然现在很多家长用脚投票早早地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众矢之的,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更是每个阶段甚至是每年必谈的热门话题,但是鲜有有目共睹的成绩、多是人神共愤的新问题。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到底得了什么病?病根是什么?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大家可能会问:你说连病根都摸不到,怎么谈中国高等教育的突围呢?!这要从我看的周其仁先生最近的一篇讲话稿《接下来挑难的事做》说起。 这是周教授的讲话是关于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以及最近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 如何让中国不被多年的高速增长围住?他说: 中国的未来关键在于改革突围和创新突围! 一句话提纲挈领把解决问题的路线指明了,从这里受到启发,我想从“ 创新突围 ”这个角度来谈谈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回顾我们恢复高考以后四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的中心思想,其实一直跟“谋生”直接挂钩,小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大到学校的合并更名和教育部的考核,无一不是以“就业谋生”为大学的第一要务:毕业生必须要找到工作,从之前的包分配、考研到后来的自主择业和创业,这当然没有错,因为大学毕业就是要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合格劳动者,这无可厚非。也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实施让中国的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巨大的提升,为过去40年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当下社会,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却是悄然发生了变化:就业谋生的螺丝钉一般的人才基本饱和,而能够推陈出新、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引领新行业的人才市场却是求贤若渴,可是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简历上看不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和精神,更多的几乎同一模板的简历和千篇一律的经历…… 再看看美国这个创新企业层出不穷的国家: 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围绕大学发展的,不是工业区,不是那些锈带的工厂!【摘自周其仁演讲】 德国、以色列、日本等等发达国家的态势也基本如此。 为什么?因为大学里生产创新的头脑! 这就是我们高等教育该突围的方向: 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创新的头脑并不是谋生的技工! 尽管表面上看都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但是那些拥有创新的头脑的人就是一个未来的开拓者,而把自己定位为谋生的技工就是一个生产线上的螺丝钉,随时可以替换不说关键是对未来的发展不做出新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从技能型的传授和训练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高等教育的创新突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很多时候一说创新就很容易跟各种高大上的人和事联系起来,似乎离自己很远,其实创新很简单:就像 《被误读的创新》的作者凯文 · 阿什顿说,不要认为神才可以做创新工作,所有人动脑子都有机会。 创新它从简单说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鼓励他们去做去尝试,这是目前所有大学教育里都欠缺的,需要普及和提倡的。这也是培养创新头脑的第一步。 提升创新能力 :还有很多人很容易把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认为专业课就培养专业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通过专门的创新课程进行培养,其实不是,创新能力离不开专业知识,而且创新都是从更新、改变到创造的规律来发展的,只有基于专业基础的创新才不是无本之木,那些跨专业的交叉创新一样是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会让专业能力的价值得到成倍甚至是级数的提升。所以, 在现有的专业教育全面融入和提倡创新教育, 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 训练创业家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中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意志品质和抗压受挫能力的下降,这一点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劳动者是最大的短板。所以,在学校里要通过课程和实践来训练学生永不妥协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也就是所谓的 创业家精神 。 在大学阶段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企业家和创业家,但是未来杰出的人才的创业家精神应该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锤炼成型的!这也是这个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最重要推动力。 综上所述,做好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突围方向就是创新,让创新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放开师生的手脚、解放他们的思想,鼓励和激发他们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地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将迎来百花怒放的人才爆发,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将迎来一个创新创业百舸争流的腾飞时代! 3、社会教育的突围方向:成长而不是焦虑 等学生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成为独挡一面的建设者,看似他们的教育已经结束,其实他们的社会教育才刚刚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其实高等教育结束只是他们专职做学生受教育的时代结束,而他们面对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需要他们随时随地解决问题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教育才刚刚开始,而这个教育是终生都不会停止的。 目前社会教育其实是相当成问题的,虽然我们天天把终生教育挂在嘴边,可是我们少见实际行动,特别是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的各种培训是严重缺乏的,好的公司会十分重视,比如华为还创办了华为大学,从员工入职到各个阶段都会进行教育、培训和提升,但是有几家公司有这样的机制呢?党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社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关于职业的社会教育,大概只有MBA和EMBA是个很好的实例,对于企业管理类的人才起到了很好的长期持续的培养作用。而大多数的人是得不到长期有效的社会教育的,这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身边各种最常见的社会教育都是以利用和制造人们的焦虑为主的“牟利教育”,这不是真正的社会教育,真正的社会教育要是教会人们积极解决和面对各种问题并不断成长的教育。 所以, 社会教育的成长突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1、 关注重要共性群体 :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十分突出需要关注的有三类大群体,第一类是青年家长,处于极度的焦虑和疯狂之中;第二类是老年人,处于无奈的孤独和受骗之中;第三类是各种留守儿童家庭,处于感情冷漠和被社会遗弃的状态之中 。他们需要关爱和成长。 2、 规范的职业提升和培训 : 前面提到华为大学等企业培训的范例,其实很多企业是做不到的,但是MBA的形式可以借鉴,各行各业可以有相应的能力提升和培训计划,这样给职场上的年轻人以规范的学习成长机会,面对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有更多更好的应对策略和机遇。 3、 营造成长型的社会环境 :社会这所大学有再多的培训都是不能全覆盖的,但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特别是目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有意识去引导和营造成长型社会而不是迎合网上充斥的负能量,才是缓解焦虑和矛盾的一剂良药。 从学校出来走上社会,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在这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继续教育,而目前 中国社会的共性就是焦虑 ,最需要的就是“不断成长的信念”, 希望更多的社会教育教给我们的是“ 成长而不是焦虑”。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每个人都没有第二次的机会,是教育让我们从一张白纸变成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搞好教育,我们就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在青少年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实现“全面育人”,在大学阶段做到“突破创新”,到了社会上继续“关注成长”,相信坚持这么做,我们中国的教育一定能够突出重围,不仅是培养大批杰出人才、优秀企业,更是能够孕育更多的幸福家庭和和谐社会,中国也一定是影响世界的第一流国家!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9702 次阅读|5 个评论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热度 5 冯用军 2018-5-31 14:14
人才强国,教育先行;教育强国,教师先行 xxx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圣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放屁。 联系到最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的社评“ 光明日报 评“ 六安教师 讨薪被抓”:请善待为我们接续文明香火的人!”( http://www.sohu.com/a/233369847_567589 ),“ 六安教师 讨薪被抓? 光明日报 :无论如何都令人羞耻!- ”( http://m.sohu.com/a/233243246_115479 ) X报记者庄B,采访Y老师农2—— 1.记者: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对此的理解是? 老师:干脆你去当公安部长或国务院总理算了。按照这种“神逻辑”:“没有破不了的案件,只有干不好的警察”;“没有管不了国家,只有干不好的总理”;“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 2.记者:考核教师要求学生优秀率保持多少或者年年增长,你怎么看? 老师:别来这一套,祖师爷孔子三千弟子,才72贤人,他的优秀率才2.4%。 3.记者:有的家长抱怨你们老师没有把我们的小孩子教育好? 老师:我领的不是超人的工资。你们俩父母能打能骂教育一个小孩都搞不定,还敢指望我们几个人教育好一个班级五六十号小孩? 4.记者:老师不要抱怨了,你们毕竟还有这么长的假期? 老师: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你要感谢假期,不然你的孩子可能是文盲,因为没有假期也就没几个人当老师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放假,你孩子愿意吗?小孩12年没有放假连续上课,你答应吗?你考虑过小孩的感受吗? 5.记者:有人说老师一周才上几节课,比我们每天上八小时舒服多了? 老师:是吗?你知道上课要备课吗?下课要改作业吗?两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的作业的批改多久吗?你知道早自习、晚自习吗?做操不管行吗?吃饭不管行吗?纪律卫生的你管吗?教育教研活动你知道吗?你知道老师还要做课题出书发论文评职称吗? 6.记者:老师平常上课很轻松吧? 老师:上纪律好的班级就像是演讲,平均每天两节课,就是演讲一个半小时;上纪律差的班级就像在跟人吵架,每天吵一个半小时,你愿意吗? 7.记者: 老师工作不错了,钱也不少吧? 老师:见过老师考公务员的,你见过公务员考教师的吗? 记者非常尴尬 本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585 次阅读|9 个评论
怎样才算教得好或好老师?
热度 3 ncepuztf 2018-1-25 17:15
一、背景 教学是“妈”,科研是“爹”, 妈生爹养不容易,这二老在高校要侍奉! 遇见双一流,“爹”发脾气“妈”生病。 教学是根本,敢说“根本”不重要? 重要有病就要治,一个问题先搞清, 怎样才算教得好?怎样才算教学行? 二、我的体会 我上学那几年, 老师们上课都认真,少有几个印象深。 其中一个教“模电”,是个慈祥老先生, 讲课认真没得说,课下答疑更耐心。 待学生,如亲人,不骂不打语气温, 本人愚钝反应慢,课上老是要走神, 课下学习几倍功,还是存疑想要问, 每次老师见我问,耐心比我多几分。 到了期末结课考,拿到年级第二名。 后来一门叫“数电”,年龄性别仍相同, 讲课倒是挺熟练,整天课上言不逊, 听了几天挺烦人,便去逃课无影踪, 心里藏了一堆问,吓死不敢往前蹭, 偶尔插嘴出个声,她给你个气势狠, 从此课上不见人,便是见人不想听, 全靠自己吃奶劲,期末考了七十分。 后当老师到如今,号称教书又育人, 惭愧惭愧不敢称,欲当老师先学生, 设身处地要思考,到底哪里才瓶颈? 视频看了好几个,先是自学又培训, 名师听获一箩筐,经验学得满腹经, 上课实战还不行,要泼一瓢只半瓶, 想起一首歌曲在,耳边引导向前行。 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 千年修此身 ! 如今学生拿手机,不可分割一部分, 吃穿根本不操心,没有动力改命运, 学习本如逆水行,随波逐流一身轻, 雨慕课堂难吸引,还是 内心不上进 。 因何大学得此病?往前往前猛追根。 幼儿已经学小学,小学已经习初中, 初中更往高中赶,高中之后便光明。 紧张之后要放松,爹妈期待已达成。 既然目标已实现,为何还要苦行僧? 三、观点或建议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同意的鼓鼓掌,反对的留下点意见。 在教学方面 :老师只是引导和加速学生学习进程,不起根本作用, 学生主动学习才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老师 目前更缺是答疑、解惑,这个渠道一定要畅通! 有些老师讲课不错,下课就不见人,联系方式也不留,就算名师又怎么样? 在育人方面 : 尊重学生,平等以待。尤其要不迟到,不欺骗,有耐心,说到做到! 学生最烦的就是老师欺骗和不公平。表现在:出题不在划的重点范围内, 给某些学生开口子提分。自己写一黑板,下课不擦!
个人分类: 生活|2097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书与育人
热度 2 AnjinLiu 2016-11-10 13:36
前几天去武汉开ACP会议,顺便重游了华中科大,拜访了当年教我课的老师。华中科大外语学院徐锦芬教授教我们本科生英语课,当年除了给我们教英语外,还会和聊下做人做事的事情,和有些老师不太一样。她教给我这些英语的东西,说实话,早就还给她了。但是我离开华中科大后,一直记得她,对她心存感激,感激她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后来博士毕业后因为出国需要翻译一些英语文件请她把关,她修改到凌晨发过来。这些年一直和她保持联系,刚好趁这次开会回华中科大拜访徐老师再次聆听她教诲。 徐老师是个拼命三郎的人,熬夜工作是家常便饭,让我倍感惭愧。这次去拜访她,她和我聊的最多的是教育的事情。因为她带了几个班的本科一年级的英语,面对的都是高中上来的新生。她看到不少孩子可能是独生子女,问题多多,如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这样的孩子即使读了大学,以后对社会也没有什么用,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所以她现在仍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英语之外的内容,去有意无意帮助影响学生。她告诉我说现在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矫正一个本科生的发音,她手下博士生都惊叹 。这次回华中科大我还上了她半节英语课,回味下10几年前的感觉。 她也和我聊了她对当今中小学教育的担忧,她看到有些学生之前在中小学阶段学的东西都错了,现在到大学阶段纠正起来非常麻烦。所以徐老师说有机会她要去培训一批高水平的中学英语教师。 这些年来,当年老师教的东西早已忘光,学到的是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想这也是老师的价值所在和学生所获得的财富。 一节课45分钟谁都可以有能力去教,但是人可不是谁都有能力育的。所以我对徐老师说:您不是在教书,您是在正儿八经地育“人”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教育该不该强调“育人”?
热度 20 zhumengjin 2014-1-19 21:27
教书育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质疑的。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兼顾担负起“育人”的角色应该是没错的。很多 研究生 导师、包括我以前的硕士导师,都十分强调研究生需要“做事先做人”,很注重德育。但是一直以来,对于研究生教育该不该强化、强调“育人”这一问题仍然有疑惑。培养研究生肯定是广义的育人,但这里要讨论的“育人”是指狭义的育人,意指导师是否需要对研究生在学术之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担负教育的责任,说得更直白点,是否需要负责研究生怎么“做人”这档子事儿。 (一)教育与 Education 的内涵差别 教育与 Education 虽然是一对中英文对译词汇,但二者的深层内涵是不同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者组合起来形成的“教育”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尽心篇》,意为教诲、教导甚至教训。从词的起源来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非常注重道德训诫,有着非常强的目的性,使人为善是目的,其中“孝道”是教育最重要目的之一,因而也就有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 Education 来自拉丁文 educare ,词根的本意是启发、发掘和引领。杜威、苏格拉底等许多世界著名学者均持类似的观点,即认为 Education 是对人的“引导”,作用是发展个性、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不应预设目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与 Education 的起源来看,西方的 Education 与中国的教育在内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二) “育人”内涵的几个误区 之所以中国教育强调“育人”,除了传统文化熏陶的惯性思维和管理需求外,还有几个认识误区: 1 )预设道德制高点,将社会地位、年龄与道德水平等同起来,社会地位高的、年龄长的,被想当然地定位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实际上,社会地位的高低不等于道德水平的高低,生活经验多寡也不等于道德水平的高低,社会地位低、年轻的学生道德品质并不一定就低; 2 )包括学术不端在内的学术规则是学术界的“法律”,不是道德。要求学生学习、了解并遵守学术界的相关规则,是从业“法律”的学习,不是德育内容,因为不管你道德水准如何,要从事学术,你都得遵守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具备某种强制性特征。极个别学者在国外很规矩,回到国内就瞎搞,这从侧面也说明学术规则与个人道德品质无关。 (三)研究生教育的“育人”功能相对有限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特质在儿童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到 20 岁左右,基本完全定型。研究生的主体都是超过 20 岁的成年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已经成熟或成型,对已经成年的研究生实施“育人”教育,功能或效果非常有限。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但作用并不大,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研究生教育不应延续本科教育的思维模式,也不必延续中国文化中“为师即为父”的思维。据有限的信息了解,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只负责学术,并不强调、也不承担对研究生的“育人”责任。只有那些功成名就、且乐于社会活动的超级大牛(比如晚年沃森),才偶尔在特定的场合友情演出,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对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说教一番。 (四)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而言,应该弱化“育人”功能 杨振宁说:美国最成功的物理学家,绝大多数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君子做人的态度,他们是非常的 aggressive (具攻击性)而且 practice (奉行)所谓 one-upsmanship (个人逢战必赢的行事作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744858 )。 我在想,中国的科研为什么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国教育太注重“育人”了。注重过程的西方教育是要让学生个性化,而注重目标的中国教育则是让学生同质化,要求所有人最好都变成“乖孩子”。想育人,最后反而育不出人才,所谓的“人才”都千篇一律,没有个性,虽然适合管治,但同时也没了创造性。窃以为中国文化中的“育人基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而言,最好还是弱化“育人”功能为好。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6746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