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vertical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diabatic & vertical ionization energies
热度 1 dwd0826 2013-6-17 15:45
In a photoionization experiment, several different ionization energies can be measured,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vibrational excitation of the cations. In general, the following two types of ionization energies are considered: 1.Adiabatic ionization energy, E Ia The energy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ition M(X, v” = 0) + h n à M + (x, v’ = 0) + e - that is, the minimum energy required to eject an electron from a molecule in its ground vibrational state and transform it into a cation in the lowest vibrational level of an electronic state x of the cation. 2.Vertical ionization energy, E Iv The vertical ionization energy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M(X, v” = 0) + h n à M + (x, v’ = n) + e - where, the value n of the vibrational quantum number v’ corresponds to the vibrational level whose wavefunction gives the largest overlap with the v” = 0 wavefunction. This is the most probable transition and usually corresponds to the vertical transition where the internuclear separations of the ionic stat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ground state. It is clear that transitions to each of the ionic states x,a,b, c, … will have individual adiabatic and vertical ionization energies. 1垂直电离能计算: 优化分子构型,(同时也就得到分子能量了)使用这个构型减少电子计算离子的能量,离子减分子能量就是电离能了。 垂直 电离能的计算原理: 电离后的分子(实际上已是离子,但还没来得及发生结构松弛)的结构还没来得及改变时体系的能量与电离前分子的能量的差值。 2垂直电子亲和能: 在中性几何构型下阴离子和分子的能量差; AIP = E(阳离子,优化结构) - E(中性分子,优化结构) VIP = E(阳离子,优化中性分子结构) - E(中性分子,优化结构) ADE = E(中性分子,优化结构) - E(阴离子,优化结构) VDE = E(中性分子,优化阴离子结构) - E(阴离子,优化结构) http://w3.iams.sinica.edu.tw/lab/wbtzeng/ http://chemmat.hubu.edu.cn:82/Teach/jpkc/wulihuaxue/web/duomeiti/%E7%BB%93%E6%9E%84%E5%8C%96%E5%AD%A6%E8%AE%B2%E4%B9%89/new_page_22.htm
7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化学工程】201212Optimization of vertical photobioreactors
lcj2212916 2013-6-2 12:54
Optimization of vertical photobioreactors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DAYT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共140页。 摘要: This study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a photobioreactor to increase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by phototrophic microalgae. It is known tha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energy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as global energy needs increase.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n be reduced by feeding carbon dioxide in the flue gas from power generation to an algal cultivation system. To increase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an economical and robust photobioreactor that i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any weather condition and location be designed.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optimize vertical photobioreactors that are known to have a higher aerial productivity (higher biomass per unit area) and hence more efficient in sequestering carbon dioxide than the horizontal reactors. Horizontal tubular photobioreactor and vertical bubble column type units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many ways;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su***ce-to-volume ratio, the amount of gas in dispersion, the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hydrodynamics, and internal irradiance levels. The effect of superficial velocity,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light irradiance, illuminated su***ce-to-volume ratio, pH, and gas holdup, and reactor geometry (diameter and height)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lgal specie Chlorella vulgaris in vertical bubble column reactor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vertical photobioreactors of 2, 3, 4, 5, 6, 12, and 18 inch diameters of various heights (5, 8, and 10 feet) by changing the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algal density. In addition to the vertical bubble column configuration, algal densities in split and co-annular reactor design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found to be 1.334 and 1.842 g/L respectively. At the conditions studied, the 3 inch diameter vertical bubble column reactor produced the highest algal density (5.21 g/L) and the other reactors with 2, 4, 5, 6, 12 and 18 inch diameters reached densities of 0.938, 3.611, 3.296, 2.417, 1.665, 0.919 g/L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ratio of the illuminated su***ce area to liquid volume in the reactor proportionately increases the biomass yields in vertical bubble column reactors and has the most effect on the final biomass yield in a vertical bubble column reactor. It was observed that increasing the reactor height from 5 feet to 10 feet had no effect on the biomass yields. Increasing the growth temperature from 20 to 35°C increased the biomass yields (20-27%) of Chlorella vulgaris. Increasing the CO2 concentration up to 9% in the air / CO2 flow increased the biomass yields and provided asufficient level of pCO2 while maintaining the pH level required for algal growth in the reactor geometries tested. This thesis stands out from others in presenting the data for larger operating volumes and geometries of vertical reactors (bubble column, split and co-annular). The growth data from a reactor with an 18 inch diameter and a height of 10 feet amounting to a reactor volume of 500 liters is among the first known publicly disclosed data reported for vertical bubble column reactors. 下载地址: http://www.pipipan.com/file/22165880
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R语言:Project Euler Problem 6
itellin 2012-9-5 14:33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first ten natural numbers is, 1 2 + 2 2 + ... + 10 2 = 385 The square of the sum of the first ten natural numbers is, (1 + 2 + ... + 10) 2 = 55 2 = 3025 H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first ten natural numbers and the square of the sum is 3025 385 = 2640.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first one hundred natural numbers and the square of the sum. sumdiff - function(n) sum(c(1:n))^2-sum(c(1:n)^2) sumdiff(100) 25164150
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3. “公理体系”的核心在于有限论域
wenmiaosong 2012-8-12 23:58
3. “公理体系”的核心在于有限论域 在上一篇中,我们说“欧氏空间”是公理体系, 还应该加一句:与“非欧空间”建立了合理关系的“欧氏空间”是一个公理体系。因为这个“合理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发展欧氏空间公理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其组成部分,还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而建立“合理关系”的核心在“有限论域”。 杨本洛的基本的科学观就是在“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的结合中来建立“无歧义的科学语言”,以此来纠正20世纪以来,西方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以“约定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哲学主流体系的错误的“自然哲学”发展方向。这个基本的科学道路我是完全支持的。 但是我总觉得在他的科学观中,最基本的、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该是“有限论域”和“逻辑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能够建立的“无歧义语言”必定是有限论域的,离开了有限论域的“无歧义语言”,最终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或“形式主义”) 的错误方向。 但是要说清楚有限论域又离不开“逻辑梳理”,而有限论域和逻辑梳理的根基在于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的那种既不能分离,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人类只能够在有限论域中建立起实践和思维的相互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又会在人类实践和思维的发展中打破那种“合理关系”,成为对立的双方。 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的对立并不能在人们的思维的发展中,直接的表现出它的明确的内涵,而往往要通过社会的信仰和意识形态曲折地反映出来。这一点也和人们常说的“自然和人的关系”一样: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确实需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怎样才是和谐,怎样是不和谐?实际上是没有人说得清楚的。大自然当然是“第一性”的,它不会受到人类思维的影响;但是没有人的思维的描述,也就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个“第一性”的大自然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般人只能认识,人类的实践和思维之间建立了合理关系的大自然,不可能认识“第一性”的大自然。人们所“认识”的大自然,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最后还都是通过人,通过人的语言所告诉给大家的。而人的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使是每个人的思维,本身也常常会是“有歧义”的。当同一人群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哲学实际上就是对于人类实践和思维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索和思考。它在形式上,或者说看起来像只是对于思维的研究。就像迄今为止的西方哲学家,和追随西方的中国现代哲学家那样,总是把哲学看成是研究思维的科学,不论称为“思维的反思”、“思想的思想的思想”,还是称为“研究科学思维的规则”等等,都是一个意思。这从形式上说也是对的,人类的一切都离不开“思维”。但是,如果离开了人类思维与人类实践的关系,离开了人类实践的“可靠性”和人类思维的“相容性”,在某个特定的“有限论域”下的“合理关系”,那个“思维”是没有稳定性的。就像现代物理学家、现代数学家和现代哲学家们的思维那样,是没有稳定性的,他们总是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不定地作着新的假设和约定,永远说不出任何明确性的语言的。我们追求理性和逻辑,追求人类思维和人类实践之间的合理关系,就是追求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以及所有人文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都希望得到的那种逻辑的自洽性,既有“可靠性”、又有“相容性”、最后还要有“完备性”的那种稳定的思维。 但是数学家们整个20世纪的追求,告诉人们的只是:纯数学所追求的纯数学的“哲学工程”道路是不通的。有些现代数学家为了强调数学不属于自然科学,它本身就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动力,他们把数学家的“人为约定”和约定下的演绎推理称之为“数学的实践”。既然数学家本身就有实践,自然数学不再需要接受对于大自然的实践的约束,数学不再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但是整个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证明了,真正的实践只能来自大自然。没有来自大自然的知识,单纯的人间的思维,最后只能陷入人间博弈和竞技活动的游戏之中;那是不可能产生新的公理体系,也不可能获得人类需要的、能促使社会发展的真正知识的。 那些博弈和竞技仅仅只是人间的游戏而已,从那里产生的明星和英雄,对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直接作用的。当然在他们所进行的游戏的范围内,他们能够玩得最好,追求更快、更好、更强的精神,对于直接从事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人也是可以学习到很多有益的精神的,从人类追求体力和智力的运行能力来说,两者是有共同之处的,是可以相互学习和鼓励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科学和游戏相混淆,但是这两者又是很容易混淆的:数学也好,物理也好,经济也好,政治也好,只要一离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离开人类实践和思维的合理关系,也会变成人间的游戏。而这种合理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类的形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合理关系。当形象思维找不到形式逻辑的合理道路而陷入形象崇拜的时候,或形式思维失去了形象思维中的人人可以感受的直觉公理的基础,而陷入形式主义的逻辑混乱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会把科学变成游戏。 现在的世界正是科学失去方向的时候,一些精英们就喜欢利用人间的游戏来显示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胜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现在必须反对现代科学中的泛进化主义的错误倾向的原因,当然在中国的现在,我们还必须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 但是不论反对形象崇拜,还是反对形式主义,对于今天的世界和中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反对“暴力思维”的影响,人间的矛盾和差别是永远都无法完全消除的,一个好的信仰,最重要的的就是教我们爱人如己,教我们要爱我们的敌人。人类社会依靠暴力来作为改变僵化思维的统治的方式,已经持续了不知道有多少万年了,暴力确实可以打破一种僵化思维的统治体系,但是并不能开创新的思维体系,并不能促进社会的真正的进步。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有最深切的体会了:我们的漫长的历史记载了近百次如此巨大的暴力斗争所带来的王朝的变迁,每一次大的暴力斗争的结果都是“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但是直到今天那个封建偶像崇拜的阴影还是在中华大地上徘徊。在前面我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思维对于人类实践的依赖性,反对思维自身发展的形式主义的观念,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奋斗精神,对于我来说始终是深受教育的。但是对于矛盾论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思维”却是不敢苟同,虽然它在战争的年代也许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在建设的年代实在只能对于国家的精神建设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现在是我们肃清其影响的时候了。 形象思维和形式思维,基层大众和社会精英,都是“不二”的。只有在“有限论域”下去建立相互间的合理关系,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道。 我们现在要建立的自然科学体系,既不是现代物理学和现代数学的观念指导下的自然科学体系,也不是牛顿理论框架下的自然科学体系,当然更不是什么中华古老文明指导下的自然科学体系,而是在现代社会的科学实践下,主要就是信息社会的科学实践下的自然哲学新体系。这个新自然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物理学和数学的合理关系,物理学和数学在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有限论域”下,去寻找和建立合理关系的“自然哲学”新体系。我想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是一样,既不能再继续政治决定一切的僵化体制,也不应该是今天西方的金钱决定一切的体制。政治上“一人一票”的民主总比没有合理形式的制度要好,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反对过那种形式的政治制度,马克思曾把黎公社式的选举看作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目标。西方经济上“一股一票”的经济制度,马克思是反对过的,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过什么具体的经济制度,在他的时代,他实在也没有能够深入思考那个问题的条件。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建国以后的实践,也有了改革开放的实践,现在还有了西方世界的几百年的实践经验,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公理体系”,所有的公理体系的核心就在于“有限论域”,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具体条件,我们要去创造的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体制,那也是要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的。 大家都说美国的制度比较先进,开国后,就把人人平等写在他们的独立宣言上。但是那时候那个人人,是不包括黑人和华人那样的有色人种的;一个世纪后,发生了以解放黑奴为主要内容的内战。但是内战结束以后,又一个世纪过去了,美国南方的许多洲,依然保留着对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制度。我们在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们的南部各洲的黑人,在全国各种族人民的支持下,也正在进行着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这就是历史的步伐:在暴力思维下,它看起来走得很快,但是走的是圈圈。在形式思维下,走得也实在并不快。今天应该能够走到双赢的路了。今天中国的艾未未和几个女人们脱光了坐在大街上搞什么“操泥马”的革命;在美国有人占“领华尔街”。这些都不会成气候了!我国一个名人说过一句话,什么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只要枪杆子把他打倒,他就一无所有了,人民就得到了一切。现在,大多数人明白了,用枪杆子也许是可以让亿万富翁一无所有,但是那些拿着枪杆子的人,一进入华尔街,他们得到的也是一无所有——那里是真正的一无所有,除了计算机体系中的虚拟的数字,那个体系打垮了,实实在在的是一无所有的。 这就是我对现在的一个基本的想法:现在世界什么都不缺:一次我看到利比亚逃到邻国近十万难民的报道,其中有一句话,这里食物一点也不缺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食物不缺也就是什么也不缺了。中国和美国缺少什么呢?冰岛国家都破产了,他们缺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们吃的,穿的,住的什么都不缺。我只知道他们的头脑里又确确实实地缺了一个主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仰。很多人发给我email说如何发现了上帝粒子,一种终极的物质结构粒子,还有一篇email上说: 人类极有可能在本世纪进行一次针对地球所有生命体的彻底性巨大变革——非生命体巨变。宇宙的正向演化已使最先进的人类展开针对其生命体的人类终极事业,将根本性地变革作为生命主体程序(精神)外在载体的生命体,使作为生命精神的主体程序载体由生命体发展到更加高级的非(超)生命体状态,这是对具有35亿年演化史的生命体的整体质变。 对于这些,我如何回答呢?我想说的是“旧约”上的第一句话: 起初神在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是头一日。 我不是在传什么教。旧约大概可以说是被人类保留到今天的最早的一本书。从大自然和人的关系上,如果说有什么力量创造了天地万物,那么,与人类有关的,第一天的创造物一定是:天、地、水和光。我们认识大自然也就是从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和光开始。如果创造那些用了一天。我们应该说,现在我们连第一秒的事情,也一点都没有从理性上搞明白。尽管那样,我们已经得到了很多很多了。牛顿的、爱因斯坦的都一样,除了被后人证明为错的,对的部分实在小到无法表述清楚。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继续前进。而且我们一定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3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